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口老齡化統計學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國現有老年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0.9% ,是世界人口老齡化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2],高齡老年患者由于各種原因無法經口進食或經口進食不能滿足機體需要,需長期進行腸內營養支持,但是,不同的支持配方,營養療效不同。作者對本院52例老年科實行鼻飼的患者進行觀察顯示,纖維型的腸內營養配方對可改善高齡老年患者的營養狀況,減少老年便秘發生,增加病人飽腹感。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2月- 2010年11月在本院老年科住院的鼻飼患者52例,其中男37例,女l5例,年齡為67~90(平均80)歲。52例病人中腦梗死21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l2例,腦出血后遺癥14例,腫瘤術后5例。
1.2 方法 腸內營養制劑采用三九纖維型勻漿膳。該制劑為全營養配方,非蛋白質熱量:氮562.33 kJ:lg,糖脂能量比例為49:35,能量密度為4.18 kJ/mL。 鼻飼方式采用經鼻胃管分次灌注法,用80 mL一次性注食器分次灌注,4-6次/d,每次200-300 mL,每天總量為l 200-2000mL。總治療天數為58~365(平均86)d。
1.3 觀察指標 營養治療50天后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紅蛋白(Hb)、淋巴細胞計數的變化,并記錄有無便秘、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癥狀。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t檢驗等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數據以x± s表示,P
1.5 結果:營養治療50天后檢驗指標ALB、 PA 、Hb、淋巴細胞計數營養治療后高于治療前(P<0.05 )。
便秘發生率由治療前9例下降至2例,無腹脹、惡心、嘔吐和腹瀉。
2 討論
近年來,老年住院患者逐年增多。2008年北京醫院住院患者中老年人占36.8% (按照WHO標準≥65歲)。老年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年輕患者。其原因主要是老年人生理儲備功能不足和應激能力下降,以及伴有的各種急、慢性疾病。老年患者的營養不良較為常見。孫建琴等[3]回顧性報道上海老年住院患者營養不良率20.3% ,90歲以上患者是60歲組的1.75倍。導致老年人營養不良的原因較多,如胃腸功能及認知功能的減退、伴隨的慢性疾病、孤獨、食欲降低、牙齒功能減退、藥物性因素(藥物對營養吸收和利用的影響)以及醫源性原因等,其中器官功能減退和代謝能力下降是主要因素。老年人營養不良所致的貧血、免疫功能降低,使手術、創傷或感染后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危險因素增加[4-5]。
老年患者應根據年齡、營養風險、是否禁食、原發病、是否伴隨其他心、肺、腎疾病,選擇合適的營養支持途徑、適量的熱量和營養物質,制定個體化營養支持方案。腸內營養是有胃腸道功能老年患者首選的營養支持手段,糾正老年患者的營養不良不能操之過急,尤其是嚴重營養不良時,應循序漸進,從小量低濃度開始,再逐漸增加至全量。管飼時,頭部抬高30°~45°,減少吸人性肺炎的發生。
在營養支持過程中應隨時監測,評價營養支持效果及重要臟器的功能狀態,及時調整營養支持方案。
勻漿膳配方適合大部分胃腸功能好、需長期鼻飼的患者。其優點,①由于其配方均衡、全面,能夠滿足機體的代謝需求,優于自制勻漿;②價格低廉,適合各個收入家庭;③含有纖維素,可減少老年患者因長期臥床所致的便秘。經本研究觀察,療效滿意。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患者逐年增多。老年患者器官功能下降、代謝能力不足是其生理特點,結合病情制定合理的營養支持計劃,是臨床治療的保障。胃腸功能基本正常的老年患者可選用纖維型腸內營養,以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改善臨床結局。
參考文獻
[1] 藍惠蘭,何春秋,劉群燕,等.螺旋型鼻腸管不同沖管方式的比較[J].現代l臨床護理,2007,6(5):17
[2] 許樺林.實用老年消化病診療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
[3] 藍惠蘭,何春秋,劉群燕,等.螺旋型鼻腸管不同沖管方式的比較[J].現代l臨床護理,2007,6(5):17
[4] 蔣朱明,吳蔚然.腸內營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59-473
[5] 顧倬云.老年患者的幅床營養治療[J].I臨床外科,2004,13(5):262-263
作者單位:450003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重,股骨骨折的發生比例逐年提高,隨之而來的并發癥壓瘡也越來越引起醫護界的重視[1]。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瘍,因局部受壓、缺血缺氧引起組織壞死、破潰且長時間愈合不良,嚴重者會引起全身感染等不良后果[2]。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實施傳統護理模式往往效果欠佳,壓瘡發生率較高,我院利用壓瘡危險評價表對患者的危險因素評估后,分級、綜合護理,效果切實可靠,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4月收治的股骨骨折患者124例,其中男67例,女57例,年齡53―76歲(平均61.3±10.43歲)。其中股骨頸骨折49例,股骨粗隆骨折35例,股骨上端骨折23例,股骨下端骨折17例;車禍傷87例,高空摔落35例,病理性骨折2例。所有患者中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占70%。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2例,分別給予壓瘡危險評價表評估后的分級護理和一般護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壓瘡危險評價表評估
觀察組患者根據壓瘡危險因素進行系統評價,以確定所需要的護理等級和措施。具體評價方法見表1。
根據壓瘡患者危險因素制定上述評價表,從患者年齡、BMI指數、活動能力、兩便控制力,心腦血管疾病、皮膚血供狀況、空腹血糖水平、全身營養以及類固醇藥物使用情況等9個方面進行評估[3]。各項危險因素中,正常為1分,不佳為2分,嚴重不良為3分,九項評分之和即為總分。總分
1.3 護理路徑
觀察組患者根據壓瘡危險評價表的分級進行不同護理措施。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
1.4 統計學分析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運用SPSS18.0軟件,對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檢驗水準設定為0.05,當P
2 結果
兩組患者壓瘡發生率比較:對照組62例患者中有6例發生壓瘡,觀察組62例患者中有1例發生壓瘡。對照組壓瘡發生率為9.68%,觀察組壓瘡發生率為1.61%,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由于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發生股骨骨折的比例有逐年上升趨勢。手術治療治療后病人由于需要長期臥床,長時間制動,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極易引起壓瘡的發生[4]。
目的分析評價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和效果。方法將128例老年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64例;觀察組實施健康管理模式,對照組未實施。結果實施健康管理模式后,觀察組患者血壓改善效果、疾病知識知曉程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管理模式干預效果理想。
【關鍵詞】
老年高血壓;健康管理模式;效果
高血壓是中老年人群體中常見及多發的一種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增高,使得高血壓的發病率也逐漸上升。為患者血壓得到有效控制,并增強患者對高血壓疾病知識的知曉程度,實施有效干預措施非常關鍵。本次將128例高血壓患者納入研究,其目的是分析評價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和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基本資料
本次納入研究的128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我院,均符合中華醫學會高血壓診斷標準,同時將嚴效預防和治療消化道出血和穿孔,避免外科手術,對于減少醫療糾紛、減少患者醫療費用和減輕患者痛苦具有重要作用,鈦夾的應用是一種操作簡單、安全、有效的方法。重其他器質性心肺血管疾病病變者排除在外[1]。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納入研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64例中,男36例、女28例;年齡在60~83歲,均值(67.8±2.1)歲;病程為0.5~11.0年,平均(5.8±0.9)年。對照組64例中,男35例、女29例;年齡在61~81歲,均值(67.9±2.3)歲;病程為0.5~11.0年,平均(5.9±0.7)年。基本資料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未實施健康管理模式干預,觀察組患者實施健康管理模式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1)建立健康檔案。對患者發放高血壓疾病相關知識教育手冊,并為患者建立全面、有效的健康檔案,以此為健康管理模式干預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憑據。制定管理目標。以詢證醫學成果為依據,對患者的降壓目標進行制定,同時制定監督管理方案[2]。(3)血壓控制干預。每天對患者進行血壓監測,并做好相關記錄,以此評估患者血壓變化情況。(4)服藥控制干預。指導患者遵醫囑服藥,按時按量服藥,避免漏服以及拒絕服藥情況的發生;并對患者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進行監測,進而對藥物治療方案進行合理科學的調整。(5)飲食干預。指導患者合理膳食,注重飲食的營養,盡量控制鈉鹽的攝入,多食水果蔬菜,并增加膳食鈣的攝入[3]。(6)健康教育干預。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對有吸煙、醺酒史的患者指導其戒掉;并指導患者適當地進行運動鍛煉,以此使患者身體素質得到有效提高。此外,需對患者普及高血壓相關知識,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識,進一步使高血壓得到有效控制。
1.3判定標準
評價指標包括:血壓情況;疾病知識知曉率;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x-±s)作為計量資料,兩組對比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對比使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血壓情況對比
對照組患者收縮壓為(146.9±12.4)mmHg、舒張壓為(95.4±6.7)mmHg;觀察組患者實施健康管理模式干預后,收縮壓為(126.4±8.7)mmHg、舒張壓為(76.4±5.6)mmHg。實施健康管理模式后觀察組患者血壓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對比觀察組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60例(93.75%)高于對照組39例(60.94%),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期間,觀察組并發癥4例(6.25%),對照組15例(23.44%);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高血壓是一種較為常見且多發的心血管內科疾病。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高血壓患者也呈現了老齡化的趨勢[4]。老年高血壓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在缺乏自我保健意識及未能加強控制管理的情況下,會導致患者的血壓難以得到有效控制。針對老年高血壓患者,本次提到的健康管理模式包括:建立健康檔案、制定管理目標、血壓控制干預、服藥控制干預、飲食干預以及健康教育干預,旨在為患者提供全面、優質、有效的健康管理[5]。有學者經研究表明: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管理模式干預,有助于患者血壓水平的控制,同時能夠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疾病的知曉程度,并降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腦卒中等并發癥的發生,這與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保持一致[6]。本次研究中,觀察組64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管理模式干預,對照組64例未實施,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壓水平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對疾病知識的知曉程度高于對照組;此外,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觀察組為6.25%,低于對照組的23.44%。
綜上所述: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管理模式干預效果理想,能夠使患者血壓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同時提高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陳維云.社區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6):308-309.
[2]孫樹法.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社區健康管理模式和效果的探討[J].中國醫藥導刊,2014,16(11):1389-1390.
[3]周紅梅.臨床護理路徑對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4,30(12):1131-1134.
[4]盧雪梅,王慧敏,盧運紅.自我運動管理模式應用于居家老年高血壓患者的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3):1158-1160.
[5]周書明,尹秋生,曹少軍.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09,11(1):6-8.
關鍵詞: 情感教學;高職;養老護理
我國2013年老年人口突破2億,慢性病老年人突破1億,老年人口將每年增長100萬人。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沖擊,對養老護理事業提出新挑戰,提高養老護理人才的培養質量尤為重要。筆者通過將情感教學法應用于《養老護理員》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擇我校護理專業2011級3年制大專125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都為女生,年齡20-21歲。隨機分為2組。實驗組共62人;對照組共63人。《養老護理員》課程安排在第二學年第二學期,共60學時,其中理論30學時,實踐30學時。教材采用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養老護理員》教材。
2.方法
兩組授課教師、考試內容相同。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實驗組采用情感教學法,課程結束后考試,記錄兩組成績,統一發放問卷63份,當場收回有效問卷63份,回收率100,進行統計學分析。
二、結果
考試成績比較:實驗組63人,成績≥85分22人,80~84分25人,65分~79分11人,≤64分5人;對照組62人,成績≥85分11人,80~84分15人,65分~79分25人,≤64分12人。(注:p
三、討論
1.情感教育的意義
在護理教育中,通過相應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職業情感領域發生積極變化,產生新的職業情感,形成新的職業情感品質。如濃厚的專業興趣,強烈的工作責任心,良好的職業道德等。
2.情感教學法運用于《養老護理員》教學的優勢
3.以情求趣,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
學生講述家庭中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狀況,感受老年人對生活照顧、健康照料的需求;教師講解我國養老護理現狀和緊迫性,對養老護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引導學生從事養老護理員是光榮和神圣的,增強學生的事業心,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學生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并喜愛養老護理員職業,才能對學習和今后的工作形成積極的態度。
4.以情明義,闡明養老護理重要意義
引入案例:一對老齡夫婦的獨生女兒,考入外省大學,畢業后準備留在外省工作,該夫婦將面臨健康和養老問題,此案例引起學生巨大共鳴。教師進一步分析我國人口的老齡化,空巢化,高齡化對養老服務的社會化提出了迫切要求,作為提供服務主體的護理人員的素質直接關系到養老服務的質量。教師運用情感教學法有效地去感染學生,動之以情,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立志當一名優秀的養老護理員的崇高理想。
5.以情育德,樹立學生良好職業道德
我國養老護理員的培訓內容多集中于基本護理技能的培訓,缺乏職業道德和心理護理方面的培訓。學生通過觀看《飛越老人院》電影,講述高齡老人身上發生的疾病、死亡、養老故事,心靈受到震撼,情感得到洗禮。利用情感教育提高學生對職業認知的態度,引導學生認識到養老護理工作的崇高性。學生的護理情感越高,自主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就越高,加強護理情感教育對端正護生職業態度和培養良好職業素質有著重要意義。
情感教學法在高職院校《養老護理員》培訓課程的運用,符合高等護理教育的特點,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的意愿,又可以發掘學生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效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感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中國老齡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 [EB/OL]http:///jianghua/22341.jhtml.2013-02-27.
[2]孫雯.銀色浪潮下校企共建社區居家養老護理員培訓基地的構想[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7):1078-1080.
[3]吳雅文,姜安麗,李樹貞.對護理情感教育與護士職業態度問題的思考[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5):22-25.
[4]謝春玲,趙雪,伶谷月.我國養老護理員發展的困境與改進意見[J].商情,2013,41:171-172.
[5]王春紅.高職學生情感教育及實施策略研究[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14(15):128-129.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療
腦血管疾病是目前影響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其中以腦梗死發病率較高。急性腦梗死以中老年人群多發, 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 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 急性腦梗死的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1]。溶栓治療是目前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常用方法, 通過溶栓治療可使閉塞的血管再通, 從而恢復血流, 縮小梗塞面積, 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2]。本研究觀察了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 并與未采取溶栓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 旨在進一步探討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優越性,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間本科收治的8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本研究對象, 全部患者均經頭顱CT檢查證實, 均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3]。發病至就診時間均0.05)。
1.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降低顱內高壓、穩定血液、抗凝、改善微循環、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對癥治療, 同時給予低分子肝素鈣0.4 ml皮下注射, 1次/12 h;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 療程7 d。溶栓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給予尿激酶溶栓治療, 劑量:入院當天將尿激酶100~150萬U溶于0.9%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 30 min滴完。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7 d后(以下簡稱治療后)神經功能評分變化情況, 并進行療效評價, 痊愈: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以上;病殘程度0級;顯效: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 病殘程度1~3級;進步: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不足18%, 或未減少, 或增加。
1. 4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評分資料以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及有效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以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
2. 2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 溶栓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67%,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0.47%(P
2. 3 不良反應 溶栓組治療期間出現2例輕度皮膚黏膜出血, 未經特殊處理自行好轉。兩組患者均未見其他明顯不良反應。
3 討論
腦梗死是因腦動脈粥樣化、血管內膜損傷而使腦動脈血管腔狹窄、閉塞, 從而引起局部血栓形成、腦組織缺血、缺氧或壞死, 最終導致神經功能受損, 影響腦部功能。急性腦梗死以中老年人群多發, 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 且隨著我國人口的日益老齡化, 急性腦梗死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4]。以往, 對于急性腦梗死的治療, 臨床多以降低顱內高壓、穩定血液、抗凝、改善微循環、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對癥治療, 但總體療效不樂觀。
近年來, 研究標準, 早期溶栓能盡早恢復急性腦梗死患者腦組織血液供應, 挽救缺血半暗區[5]。從理論上講, 溶栓時間窗越早, 其溶栓效果越好, 一般在發病后3 h內溶栓, 可迅速恢復腦血流灌注, 挽救可逆性缺血腦細胞, 從而縮小梗死面積, 減輕神經損傷, 降低致殘率及致死率。若在血管閉塞3~6 h內溶栓, 仍有一定治療效果, 但若超過6 h, 不僅很難挽救腦組織細胞, 還有可能引起其他損傷, 導致繼發性出血等并發癥[6]。尿激酶是從人體尿液中或腎組織培養液中提前的一種蛋白水解酶, 它能通過激活血栓中纖溶酶原而起到溶栓的作用, 使梗阻血管再通, 達到治療腦梗死的目的。國內學者對尿激酶在臨床上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大量研究, 黃銀輝等[7]觀察了rt-PA與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 結果顯示, rt-PA與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差異和安全性相似, 且尿激酶價格低廉。本研究結果顯示, 溶栓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 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銀輝,蔡若蔚,陳振杰,等.房顫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尿激酶溶栓療效的影響.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 2012, 39(6): 498-503.
[2] 盧先富. 急性腦梗死應用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的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1,6(3): 145-146.
[3] 中華神經科學會. 1995 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擬定標準.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29): 379-380.
[4] 羅秋云, 劉涓涓. 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和尿激酶溶栓治療超早期腦梗死的療效觀察.實用臨床醫學, 2010, 11(11): 11-17.
[5] 陳紹華.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臨床合理用藥, 2009,2(22):7-8.
通訊作者:馬月娟
【摘要】 目的 探討老年人對社區護理的需要。方法 通過對100名隨機抽樣的60歲以上老年人對社區護理需求的調查,得出心理護理對不同職業、文化程度、性別人群在健康促進方面所起的作用。結果 100名隨機抽樣人群,經社區心理護理后對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明顯增加,負性情緒明顯下降。結論 根據老年人不同的年齡、文化背景、家庭狀況,采取積極有效的社區護理模式,有助于改善人的心理及身體健康。
【關鍵詞】 社區護理; 老年人; 需求; 調查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日益完善以及現代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平均壽命正在逐漸延長。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42億,超過總人口的10.9%。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社會家庭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老年空巢家庭正逐年增加,因此這些老年人的醫療保健服務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社區護理機構以它的專業、方便、快捷擔當起這個重任。國際老齡協會不止一次提出科學為健康老齡化服務的宏偉目標。說明面向21世紀的老年保健服務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大課題。現代醫學研究已從醫療為中心轉向以護理保健為中心,并向家庭醫學方向發展。社區護理工作便隨著護理職能的擴展而越發顯得重要。
據調查表明,我國的社區護理服務還處于初級階段。對社區護理服務有需求的家庭所占比例為64%,其中15%的家庭處于等待服務狀態。社區護理機構能夠貼近家庭、了解家庭成員,特別是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搭建社區健康信息系統,搭建起患者與醫療之間的橋梁,使人人享有更完善的醫療保健服務。
本次調查研究抽取了本市新華區的100名60歲以上的老人。從社會人口學特征、老人健康保健情況、社區護理需求以及影響因素方面進行了研究和分析,旨在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狀況和護理需求,以指導社區護理的開展方向,提供符合我國國情和本市現狀的社區老人護理服務。促進和維護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取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新華街區415名60歲以上的老人,按照1:1的比例分層抽取獲得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的老人和無文化的文盲老人各50名作為調查研究對象。
1.2 方法 采取集中授課、入戶調查、現場咨詢、造冊建檔、跟蹤隨訪的形式,反復細致地向老人們介紹調研的目的、要求和意義。對調查研究的各個項目逐條逐句地詢問并填寫調查表,獲得所需的原始資料。主要調查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特征、老人健康保健現狀和老人社區護理需求情況。共進行了3個月的隨訪調查,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并進行了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本調研對象的100名老人,年齡60~98歲,平均67歲,其中70歲以上老人占33%,男女比例為2:3。被調查老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50%的文盲老人中,男性占32%,女性占68%,其調研結果詳見表1、表2、表3、表4。
表1 100名老人社會人口學基本特征(%)
表2 100名老人心理護理前后負性情緒變化(%)
表3 老人健康保健情況(%)
表4 老年人疾病流向
表5 老人對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
3 討論
3.1 社會人口學特征 本次調查發現,老年人中文盲比例較高,體力勞動者占調查對象的71%,提示老年人健康教育和推行健康保健措施應注意具有針對性。調查對象中70歲以上老人占33%,顯示社會老齡化的速度在加快,與國際關于人口老齡化報道相吻合。提示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務已成為基層衛生保健的重要任務之一。被調查老人中喪偶者比例為28%,有研究報道,喪偶對老人的心理健康影響非常明顯。在焦慮、抑郁、偏執等方面與配偶健在的老人有著明顯的差異,從而顯示出對老年人的社會心理支持方面的服務也是社區護理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3.2 老年人健康保健現狀 調查表明,我國大多數老人與子女同住,占調查對象的54%,獨居者為26%,夫妻兩人單獨居住者占20%。由此可見,大多數老人的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員負擔,但由于計劃生育使單位家庭子女數減少,以及社會家庭核心化合小型化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將是更多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疾病護理依賴于社區護理和社區服務。鑒于我國醫療衛生保健制度的局限,調查對象的醫療費用負擔形式仍以自費為主。經濟的原因使多數老人的就醫和健康保健受到較大的限制,約45%的老人承擔不起醫療費用。能否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將對老年人的健康促進、維持和改善有直接影響。通過對老人進行健康教育和實施護理保健措施,建立“量用為出”的收費原則,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健康目標,將是我國基層保健工作面臨的挑戰和今后為之奮斗的方向。
3.3 老年人社區護理需求及影響因素 本調查發現,老人的社區護理需求較高,占70%,主要要求提供家庭訪視護理、健康咨詢護理。其中文化層次高者要求高,比例大,文化層次低者要求簡單,甚至部分老人提出公寓式服務,既能滿足自己的社會交往需求,又能減輕子女負擔。調查表明,文盲老人對社區護理持否定態度的前兩位原因是經濟困難和自我保健意識的缺乏。表現為對定期的體格檢查和保健措施的不理解,以及疾病初期不及時就醫,提示加強健康教育和保健工作的緊迫性,“健康參與”對實現“人人享有健康保健”戰略目標的重要性,以及開展社區護理服務的方向。
3.4 心理護理對老人的健康作用 由于社區護士進入社區家庭,與老人的距離貼近了,感情溝通了,使老人更容易將內心的情感向護士袒露,便于護士對老人心理狀態的了解和疏導,提高老人對疾病的治療信心,消除恐懼、緊張心理;給老人分析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消除其憂郁、煩躁情緒;同時和老人的家人、居委會配合,共同關心老人,使老人沒有了孤獨感,感受到了家庭和社會的溫暖及生存的意義。通過心理護理,老人的負性情緒得以緩整,由悲觀、恐懼、輕生轉為樂觀、堅強、有生活勇氣,并成為該社區醫療服務站的義務宣傳員,引來更多的老人前來參加“全民健康”活動。
關鍵詞:老年2型糖尿病;門冬胰島素30;臨床觀察
2型糖尿病即成人發病型糖尿病,發病率高,發病后患者機體處于胰島素相對缺乏的狀態,治療上要求應用藥物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改善機體胰島素缺乏的狀態,門冬胰島素30是一種速效胰島素,在臨床應用上有著良好的療效,本文選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探討了門冬胰島素的治療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診斷標準,患者年齡均>60歲,空腹血糖大于7mmol/L,餐后血糖大于11.1mmol/L,平均體重指數(29±5.9)kg/㎡,糖化血紅蛋白為(7.9±1.1)%,無并發其他肝腎功能障礙、低血糖病史及惡性腫瘤等。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進行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治療,每日早晚兩次進行門冬胰島素30皮下注射治療,對照組患者進行諾和靈30r治療,每日早晚兩次皮下注射,定時檢查和記錄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血糖情況適當調整藥物劑量,藥物治療2周。兩組患者的皮下注射部位均為下腹部,注射部位的不同不會引起結論的不同。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ASS12.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 ±s),比較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有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有1例患者發生低血糖,對照組有4例患者發生低血糖,兩組患者低血糖發生情況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老年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逐年增加,機體胰島素分泌缺陷與對胰島素的抵抗導致機體內胰島素缺乏是2型糖尿病發病特點,血糖上升引發?細胞含糖量增加,糖毒性影響了氧化過程中的葡萄糖傳導信號,破壞了?細胞,嚴重影響威脅人們的生存健康,因此需對其進行積極的防治。
門冬胰島素30是一種新型胰島素,比其他胰島素起效更快,但在實際操作中,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決定用藥劑量。本次研究以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門冬胰島素30及諾和靈30r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結果發現,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組內觀察指標差異比較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低血糖的發生率明顯較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關鍵詞護理本科生;老年護理學;服務性學習;課程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1533(2018)04-0012-04
我國老齡化形勢嚴峻,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引發的各種矛盾日益突出,導致社會對老年專科護理的需求大大增加。現階段護理專業本科生對于從事老年護理的職業認同感不高[1-2]。因此,在老年護理學課程教學中強化培養學生為老年人群提供護理服務的情感態度、知識和技能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不能很好地解決學生為老年人服務的情感態度問題;二是對于一些老年護理的基本技能訓練不足,學生缺少實際應用機會;三是部分老年常見疾病的教學內容與前期成人護理學的內容有一定交叉重復,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
服務性學習(service-learning,SL)起源于美國,目前已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開展。課程中的服務性學習是指通過教育機構與社區等合作,構建由學習和提供服務的雙重目標組成的課程,課程中,學生通過為目標人群提供服務,完成學習和服務目標,并且在服務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積極反思[3-4]。上海杉達學院護理系將服務性學習模式引入了老年護理課程教學中,現將學生對本課程的滿意度及評價總結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于2015年1月選取上海杉達學院護理系2012級本科三年級全部學生共145人進行滿意度調查和半結構式訪談。
1.2研究方法
1.2.1課程教學模式
老年護理學課程共40學時,采用由王志紅、詹琳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老年護理學》(第二版)作為理論課程教材[5]。
2012級老年護理學課程包括體驗式教學4學時、理論課6學時、服務反思討論課15學時、服務實踐課15學時。其中服務實踐課與服務反思討論課交替進行。實踐課在養老院內完成,學生以小組為單位,3~5人一組負責3~4位老年人。在教師的監督下,學生應用體格檢查、評估量表等對老年人現存和潛在的健康問題進行全面評估,并依據護理程序為老年人制定個體化的護理策略并實施評價(包括飲食指導、休息運動、用藥指導、教授測血壓、測血糖、測脈搏、預防便秘及跌倒的方法等內容);服務反思討論課由學生匯報服務對象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再由教師進行指導與答疑(表1)。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年護理學課程包括體驗式教學4學時、理論課24學時,實踐課12學時(于實訓室內完成)。
1.2.2研究工具
(1)《老年護理學》課程滿意度調查表
自行設計教學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內容由7個維度、17個條目組成,分為非常同意、同意、不確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個等級。
(2)半結構式訪談
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30~60min的半結構式訪談,以訪談基本涵蓋到所有的觀點和內容為止。
訪談提綱:①您覺得參加本次課程學習有什么收獲,請舉例說明;②請您談談參加老年護理學課程前后的感受,請舉例說明;③您對本課程的其他意見與建議。
訪談結果采用Colaizzi現象學七步研究法進行分析[6],具體步驟如下:①仔細閱讀原始資料;②析出有重要意義的表述;③對這些有重要意義的表述進行編碼;④將編碼歸類,形成主題;⑤整合所得結果,對研究對象進行詳細的描述;⑥辨別出相似的觀點,形成結構框架;⑦返回研究對象處求證。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學生基本資料
護理本科生的年齡在19~2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0.47±0.76)歲,學生的構成情況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詳見表2。
2.2學生對《老年護理學》課程的滿意度
將“非常同意”和“同意”的數據合并為“同意”項,“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的數據合并為“不同意”項。調查結果顯示,約88.0%的學生認同老年護理服務性學習課程模式,其中137名學生認為學習的服務內容與課程內容聯系緊密;135名學生認為能夠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143名學生認為可以促進理論與實際的結合,135名學生認為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表3)。
2.3學生參與課程的體驗
2.3.1課前學生心態
(1)焦慮心理。部分同學對于新的課程模式產生焦慮心理,主要源于對了解服務性學習以及與老年人進行接觸。學生25:“剛開始聽到服務性學習時覺得很陌生,這是我以前都沒有碰到過的學習方式,因此對這種學習方式心存疑慮,內心感到焦慮”。學生6:“我平時很少跟老年人打交道,不知道要跟他們說些什么,一想到要去養老院,就會感到焦慮,怕和老年人相處不來”。學生9:“這個課程讓我感到有些緊張和焦慮,不知道在養老院會發生什么,老人會不會喜歡我們去,會不會相信我們的健康指導”。
(2)擔憂與期待。也有部分同學對于新的課程模式抱有期待。學生1:“老年護理學的服務性學習更側重于實踐與理論密切結合,一開始,對于這種陌生的教學方式會存在質疑,但更多的是充滿新鮮感”。學生10:“這是我第一次聽說這種上課模式,我不確定自己會不會表現的很好,但是又很希望我所學到的專業知識能夠幫助到養老院的爺爺奶奶們”。學生15:“我很期待,但是說實話也有yulu.cc擔心,希望能跟他們相處愉快”。
2.3.2課后學生評價
(1)增強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學生7:“我覺得能更好的結合書本,因為有鮮活的案例,學起來就覺得能記得住了,不是死記硬背的感覺”。學生11:“課本上本來死板的東西,去養老院可以結合老人的情況知道的更多一些”。學生15:“不像原來上課時就光講理論或者由老師舉例,我們實際去接觸了,就能夠知道原來罹患糖尿病的奶奶真的很喜歡吃東西,真的是停不下來啊”。
(2)增強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1:“自己去查一些東西,因為奶奶他們會有各種各樣的病嘛,有一些你不知道,回去就要自己學習”。學生8:“通過自己去跟老人溝通,了解老人身上的疾病,不知道的話就會去查,而不是老師講述的你去背,自己去查找比較容易學會”。
(3)增強了團隊合作的能力。學生9:“這種學習方式挺好的,一個組團隊合作,從搜集資料到整合,大家都出力,呈現自己小組的想法”。學生12:“這樣的學習方式無疑是一次可以讓我們迅速成長的機會,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讓我們更加注重團體間的合作,更好的互相交流,分享信息,共同處理問題”。
(4)增加了學習興趣。學生7:“這次的老年服務性學習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體驗,這種學習方式讓老年護理這門課變得不再那么無聊與無趣,大大增加了我對這門課的興趣與學習積極性,拉近了我們與老人的距離”。學生13:“這一學習方法在之前的學習中是不曾遇到的,更多地以我們為主導,這種形式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種新穎的形式、一種需要用心學習的課程、一個收獲頗多的服務性學習,不僅僅是這門老年護理學,我希望能在更多的課程進行一個多樣化的設置,讓我們真正學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
3討論
3.1改善傳統老年護理課程教學的不足
3.1.1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次研究顯示,88.0%的學生認同《老年護理學》服務性學習課程模式,認為這種學習模式將課程的服務內容與學習內容結合緊密,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老年護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加學生學習老年護理的興趣。服務性學習模式改變了原有的以課堂講授和實驗室操作為主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為老年人服務的真實情境,彌補了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缺陷,改變了老年護理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
3.1.2強化學生對于老年護理基本技能的掌握
老年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非常強調職業技能的培養。培養學生老年護理技能也是《老年護理學》服務性學習課程模式的課程目標,學生在服務過程中為老年人提供護理評估、生活照顧、健康教育、教授護理技能等。學生表示,通過服務性學習模式,提高了溝通能力、增強了團隊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文獻檢索能力等。學生在真實的老年人服務情境中,實現了老年護理技能的應用(溝通交流、健康教育、生活照顧),培養了解決老年護理問題的能力,充分挖掘了學生學習的潛力,突出了能力素質培養的核心。因此,《老年護理學》服務性學習課程模式更好地保證了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較強的適用性。
3.2順應我國老齡化社會的發展需求
我國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導致了養老服務需求的急劇增長。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有利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我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養老服務應覆蓋所有居家老年人[7]。在強調大力加強養老機構建設的同時也要提升養老服務的質量。一方面,對養老服務機構的社區服務、養老服務人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對未來養老服務主力軍的培養也提出了挑戰,應當加強高等院校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等專業的人才培養。
為適應和滿足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需求,應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本科教育,提升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和職業能力,推動老年護理學科教育向更加先進、綜合化的方向發展,并清晰的認識到老年護理在老年人健康維持和促進中的巨大功能和價值。教育部門應鼓勵和支持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學方式、師資隊伍等重點環節進行改革,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提升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建設的整體水平[8]。本研究認為《老年護理學》服務性學習課程模式重新定位了老年護理學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改革了教學方式和手段,具有良好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1] 尹喬莉, 張先庚, 林琳. 在校護生從事老年照護意愿的質性研究[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3, 29(27): 1-3.
[2] 唐鳳平. 老年保健服務意識在老年護理學教學中的強化[J]. 現代護理, 2006, 12(6): 583-584.
[3] 閆保華. 美國中小學“服務性學習研究”[D].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3.
[4] 王湘, 鄧瑞姣. 服務性學習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 護理學雜志, 2005, 20(10): 47-49.
[5] 王志紅, 詹琳. 老年護理學[M]. 2版.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
[6] 李全磊, 顏美瓊, 林岑, 等. 腫瘤患者選擇留置PICC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J]. 護理學雜志, 2012, 27(3): 40-42.
關鍵詞:老年帕金森病;飲食護理;康復護理
老年帕金森病是一種發生于老年群體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又被稱為震顫麻痹,在臨床中較為常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加快,加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改變,老年帕金森病的發病率近年來呈顯著增長趨勢,其他因素,比如遺傳因素、環境毒物以及感染也是引發該病的重要病因[1]。患者患病后,會出現強直,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和姿勢平衡障礙,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帶來巨大損害,因此對于老年帕金森病的醫護工作顯得十分重要[2]我院選取86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進行了對比分析,以下為分析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接收并治療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中隨機抽取86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4例,年齡65~79歲,平均年齡(69.2±3.5)歲。病程1~5年,平均(2.4±1.2)年。所有患者經頭顱CT檢查診斷皆符合標準[3],患者在意識清醒且具備認知能力情況下,均同意進行護理。將所有患者隨機性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3例,兩者患者年齡、性別、病征病程及其他情況經比較后均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性較好。
1.2方法 在對照組中,對患者進行常規性的護理,施行一般的護理方法。在觀察組中,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結合飲食及康復護理,飲食護理要根據患者的全身檢查結果和肌力估算制定飲食計劃,適量的讓患者進食海鮮、水果、蜂蜜等較為軟化的事物,同時要高對蛋白質和維生素進行補充,保障患者營養。康復護理是在康復治療基礎上進行。要對患者進行皮膚護理,對行動較為困難患者進行定時翻身和按摩,同時要保持皮膚的干燥和清潔,對于骨突部位,要避免直接壓迫;要對患者進行安全護理,該護理方法主要針對情緒躁動和具有精神樣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在病床設備護架,必要情況下可行約束帶等器械;加強肢體功能鍛煉,由于患者會出現運動功能障礙,護理過程匯總要根據患者實際的運動狀況,對患者行被動鍛煉,比如對進行無痛性屈伸、外展、旋外和旋內等,并且同按摩和理療相結合,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對于恢復較好患者,可以采取自己喜愛的運動方式,比如散布、太極拳等等;心理護理康復護理中不可或缺的環節,護理人員要患者進行耐心溝通,舒緩患者焦慮和恐懼心理,同時對患者進行鼓勵,使其建立治療信心。以上護理方法,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結合進行。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自入院起直至出院所經歷的住院時間、住院期間全體醫療費用、藥物的規范應用率、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患者家屬以及醫護人員對于醫療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滿意度調查均以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調查表采取評分制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得分在70分以上表示滿意。止痛效果優為0~2分,良為3~7分,差為8~10分。護理效果按PD診斷標準:患者實現基本康復,運動機能基本恢復為顯效;患者癥狀得到改善,震顫、強直緩解為有效;患者病情無明顯改善為無效。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并經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并經χ2檢驗,P
2 結果
2.1臨床護理到期后,觀察組患者護理效果顯著,總有效率達到93.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觀察組患者及患者家屬滿意度以及醫務人員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老年帕金森病是一種發生于老年群體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又被稱為震顫麻痹,在臨床中較為常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加快,加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改變,老年帕金森病的發病率近年來呈顯著增長趨勢,其他因素,比如遺傳因素、環境毒物以及感染也是引發該病的重要病因[4]。對于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要進行科學護理,才能起到良好醫護效果。
康復護理需長期進行,帕金森病反復發作,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在堅持藥物治療的同時,注意自身保護及康復訓練對臨床癥狀的改善和消除具有肯定的效果[5]。因此,康復護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護理人員不但要指導、督促并要教育和協助患者完成訓練計劃,而且還要有目的地向患者及家屬講授有關康復護理知識,要求患者堅持自我康復防護,預防病情加重或疾病復發[6]。
飲食護理與康復護理的綜合運用,可以起到較好的護理效果,明顯提高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可以有效減少患者焦慮和恐懼心理。
參考文獻:
[1]程琳,姜虹羽.老年帕金森病(PD)康復護理的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3,(20):361-362.
[2]袁曉麗.帕金森病的康復護理研究[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2,(3):217-217.
[3]劉濤,陳峰,文國強,等.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其與認知功能的關系[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1,30(8):629-631.
[4]李少芳,麥訓良,劉麗紅,等.吞糊試驗和才藤氏評級法在帕金森吞咽障礙老年患者吞咽訓練中的應用觀察[J].護理研究,2012,26(35):3312-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