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河道治理工程預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流域治理、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TV2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山西省位于黃土高原東部的黃河中游,是全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省份之一。據統計,山西省總土地面積15.6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69%,高達10.8萬平方公里,治理環境問題已成為各地政府研究的焦點。小流域綜合治理是小范圍內進行水利資源的綜合治理,提高地方農、林、牧業發展,預防地方山洪自然災害的有效措施。
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規劃設計問題
(1)單項工程設計問題多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有工程、生物和農耕三大措施,按要求每項措施應落實到圖斑,但一條流域有成百上千個圖斑,由于人力、財力、物力等因素限制,不可能每個工程都有單項設計。目前按圖斑搞單項工程設計的不多,工程規劃設計只能在腦里;有的單項設計只是“閉門造車”,不具指導意義。
(2)小流域實施規劃深度不夠
由于前期投入不足,我省大多數小流域實施規劃是借助不完全實地調查和分析統計數據來確定相關因子的,部分數據不具科學性,原始數據不真實,造成以后一系列工作出現差錯;進行規劃一般采用常規方法,時間長、工作量大、成果精度較低;由于缺乏地方規劃實施細則,各縣市均參照部頒規劃標準,這就造成規劃可操作性不足等。如在人口稠密的黃河流域,廣大農民為了吃飯不得不耕種坡地來獲取糧食,使得有些地方的退耕還林(草)形同虛設。
2、資金投入不足
大多數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地方財政都十分困難,無法按規定投入配套資金,造成工程設計的盤子很大,而實際投入資金僅占工程預算的一半多一點,為了完成工程,達到驗收標準,不得不弄虛作假,虛報完成工程量及工程效益。
3、施工質量存在問題
(1)原材料質量存在問題
小流域治理所需原材料主要有水泥、砂石、石灰等。少數人為節省資金,將未達國標的偽劣產品混入工地使用,有的工程砂石骨料存在問題,但由于“急需”也勉強使用。
(2)偷工減料
現階段,農村青壯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但不管是搞農田水利建設,還是開展小流域治理,都需要大量的青壯勞動力,這就構成了矛盾。在家的勞動力為按時完成任務,只顧數量、不顧質量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工程承包者在修筑蓄水池等坡面配套工程時,降低水泥砂漿標號,縮小砌體尺寸,致使這些工程還沒投入使用就垮塌報廢。
(3)不按程序施工
一些地方修筑坡改梯工程時不嚴格按部頒規范中的施工程序進行,致使坡改梯后土壤肥力低,頭幾年比原坡地還要減產,不受群眾歡迎;還有些地方在實施生物措施時,工程整地后馬上定植苗木,因定植坑內的土壤未沉陷,土壤空隙大、理化性狀不良,致使苗木成活率低、長勢差。
(4)苗木質量差。為提高造林質量和效益,各地都在想方設法引進優良品種,但一些不法商販用質量低劣的品種冒充優良品種,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有的苗木規格未達到國家規定的Ⅰ、Ⅱ級標準,栽植成活率極低,大量浪費了人力、財力、物力。
三、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分析以當地自然規律為基礎,結合實際需要情況,以科學方式對小流域進行綜合的治理。流域的治理首先應以科學的方式研究當地地理特征,并歸納出相應的治理方向與具體步驟。在措施設置方面,不可過于追求眼前利益懷有僥幸心理而降低設防標準,與此同時也無需過分高估自然災害盲目提升設防標準而導致資源濫用與資金浪費。應參考防護對象的綜合價值與抗災能力,采取在規定標準內與實際需要相符的設防標準,維護工程效益與安全相互和諧。
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在原有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改良小流域綜合治理體系。應采取溝道與坡面兼顧、天然植被與人為工程并重的治理原則,根據治理對象的地形、保護植被的數量以及保護治理對象的綜合價值,將治理力度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對于溝道耕地較多、居民較為密集的區域,要適度增大治理工程比例,這樣一來雖然該地區工程投資量會相應增加,但竣工后在農田、水土以及人員安全等各方面的保護程度都會相應提升,因而對改善村容村貌與各項村級基礎建設都有著明顯的社會效益。同時,對于溝道耕地數量較少、無人居住的區域,可采取大量布置植被的方式進行相應保護。從災害防御的角度而言,植被防護能力遠勝于其他工程措施,同時還可以實現較少的資金投入。
除了生態治理外,還可在河道建立水閘、攔水堰、建設河道擋墻,在不同時期控制地方水流量,以此來控制地方水土問題。
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
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人類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不能戰勝自然,但是可以適應自然。在多年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中我們發現,采用生態修復,以自然之道治自然是治理流域水土環境的主要手段。
1、生態治理措施
生態治理,顧名思義,是利用生物的方法保持水土,比如封山護林,在退耕還林的山坡或者荒山種植喬灌樹木或者植被。在農用生產周邊地段,應該大量種植經濟樹種,防止水土流失。在治理過程中應該以村為單位,以縣為區域進行綜合治理。比如在河流地段種植竹子、垂柳,在農田邊種植桑樹等經濟作物或者適合地方生長的鄉土樹種。在城鄉地段,可以種植三葉草,苜蓿等。
在生態治理過程中,應該積極利用地方土地資源,種植的樹木也應該因地制宜,在水土治理的同時,可以做好地方經濟建設。在水土治理過程中,建立地方經濟性園林。比如在農民退耕還林的山地或者山坡地帶,可以種植經濟性樹種(比如核桃、棗樹、桐樹等)或者可入藥的植被(車婷草、山茱萸等)。在治理過程中,需要保持樹種之間的間距,在植被的前期,山坡上應該設置相應的排水溝。除此之外,應該重點發展村落式經濟園林,發展農家樂旅游業,通過生態治理發展地方旅游業,創造地方第三產業發展,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2、治理監督措施
縱觀水土流失嚴重區域,無非是地方由于經濟建設,大量的采石采沙采礦,濫砍濫伐,在預防區域內蓋房建廠。所以在治理監督過程中,應該把上述現象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對于在當地實施的該類項目,應該做好實施審批、施工監管與驗收環節,對于有違地方環境治理的施工行為,應該從嚴處理。以此來做好地方水土監督工作。
3、強化工程建后管理,使效益長久發揮
應改變原有的“重建設,輕管理”的錯誤思想,強化工程建后管理,對已建成的工程,應明確產權歸屬,預算出相應的后期管理費用,分項安排專人管理。
4、預防措施
水土治理,預防是關鍵,只有預防做到位,治理才順利。所以地方政府應該積極做好預防措施。首先,加強宣傳力度,以農戶為單位,將宣傳資料以宣傳畫冊的形式分發到家庭,并以村為單位進行媒體宣傳教育,提高地方群眾水土治理意識;其次,加強地方經濟林的管理建設工作,以科學技術為指導,對地方經濟林進行技術培訓,并制定管理制度,通過科學技術提升農民經濟收入,以此來激勵農民對經濟林的建設熱情。最后,做好水源地區的維護工作,嚴禁農戶毀林開荒或陡坡鏟草現象發生。
五、結語
流域綜合治理是在一定空間實施各種措施,在短時間內,對地表景觀作較大調整,勢必對自然、社會和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綜上所述,在水土治理中,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小流域治理工程,采用科學的方法,因地制宜做好小流域水土資源治理工作,結合生態環境治理為主,預防監督為輔,才能真正做好該項工作。
參考文獻:
袁愛萍:《小流域綜合治理環境效益分析方法探討》,《水土保持研究》, 2001年04期
一、園林專業教學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培養目標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傾向
大多數高職農林院校園林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具備生態學、園林植物、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等方面的知識,能從事風景區、城鎮各類園林綠地規劃、設計、施工、園林植物繁育栽培、養護及管理的高級技術人才”。
由于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學生培養都是一個模式,沒有學生發展特長和愛好的空間,導致的結果是:在植物栽培與養護方面,沒有園藝專業學生強;在規劃設計方面,沒有建筑和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強;在設計表達方面,沒有美術和環境藝術專業的學生強;而從事工程施工與管理的學生,則實踐能力差,適應工作的時間長。這種培養模式增加了企業對人才的再培養成本,加重了學生就業難度。
(二)實踐教學相對較弱,畢業生適應社會能力差
大多農林院校的課程體系中,實賤教學環節由課程實驗、教學實踐、認知實習、畢業實習四大部分組成,但課程實踐時間和認知實習時間較少,理論講授較多。學生動手機會少,畢業后適應社會能力差。
(三)課程設置有一定的局限性,距現代園林發展要求較遠
現代園林專業涉及的工作范圍可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不同的層面所涉及的學科內容不同,對規劃要求也不同。宏觀層面的工作內容是土地環境生態與資源評估和規劃,包括對規劃地域自然、文化和社會系統的調查分析,涉及地質地貌、水文、氣候、各類動植物資源、風景旅游資源、社會人文歷史等多方面學科。綠化——藍化規劃是現代園林學宏觀環境建設的核心工作。中觀層面的基本內容是場地規劃,是對建筑、設施、地形、給水、排水、綠化等予以時空布局,并使之與周圍交通、景觀、環境等系統相互協調聯系的過程。城市設計是中觀園林的重要內容。中觀層面的規劃成果包括繪制各類地圖、概念性規劃、分項規劃、報告文本以及其他用于政府各主管部門審批所需的文件資料,其規劃設計的內容控制了最后所建成的工程項目的詳細設計。微觀層面的內容包括:街頭小游園、街頭綠地、花園、庭院、古典園林、園林小品等具體詳細的內容。這一層面上的規劃設計比較接近于傳統園林的概念,偏重視覺形象的欣賞。農業院校園林專業課程設置一般局限于微觀的植物研究和中、小型城市綠地的規劃設計,與當前迅速擴大的專業領域存在一定的距離。
二、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園林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的實踐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自2004年開始創辦高職園林專業以來,在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上偏重于園林植物的繁育、栽培養護,同時兼顧園林規劃設計和園林工程的教學,主要培養風景區和各類城市綠地的設計、施工、管理、栽培養護、植物繁育等方面的人才。多年來,該專業為社會輸送了大量人才,這些人才活躍在省內外園林及相關領域,為園林專業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經過9年的發展,園林專業在師資隊伍上已趨穩定,教學計劃幾經修改已趨于合理。但是在新形勢下,以往的人才培養方案較為滯后于專業的發展,為此,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園林專業基于2009年學校教學改革項目《多元化、職業化背景下的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09-NZYGH-002,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教學改革。
(一)契合社會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現代園林學作為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它所包含的理論、技術和藝術內容十分廣泛。園林人才的從業范圍囊括了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從城市綠地的規劃、設計、施工、維護管理,到區域性的景觀規劃。因此,無論哪個學生要在短時間內將每個方面的知識學好學精,成為一個適應園林行業各部門需要的通才是不可能的。因此,園林專業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必須有所側重,使學生在3年內既掌握園林專業必備的理論知識,又掌握某一方面的專門技能,從而適應社會對園林人才的需要。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園林專業針對往年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將專業培養目標劃分為3個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向、園林工程施工與管理方向、園林植物方向。學生可以通過一年的在校學習,深刻理解園林專業內涵、當代園林專業的發展方向,從而在二年級的時候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方向。
園林規劃設計方向:培養具有居住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公園設計、企事業單位附屬綠地設計、園林效果圖繪制、園林工程施工圖繪制的高技能人才。畢業生主要面向園林規劃設計事務所、園林綠化設計企業、園林工程公司及其他需求相關職業崗位的企事業單位從事園林規劃方案設計、園林規劃設計圖繪制等工作。
園林工程施工與管理方向:培養具有園林工程施工管理,園林植物栽植養護、園林工程預算、園林工程現場監理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畢業生主要面向園林工程施工單位從事園林工程施工管理、園林工程預算、園林工程監理、園林植物栽植養護等工作。
園林植物方向:培養具備生態學、植物學、園林植物培育與應用、綠地養護、園林苗圃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能在園林、城市建設、農業、林業部門和花卉企業從事園林植物栽培、養護、管理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構建“強基礎、強實踐、突出方向、提高綜合能力”的人才培養體系
1、課程教學符合教育規律。改革后的園林專業課程設置從專業教育、園林構成要素認知開始,到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施工技術、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等復雜的專業技能的掌握,知識的傳授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規律。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分成兩個階段:專業基礎教育階段和專業深化教育階段,使學生在基礎素質、科學思維方法、基本能力方面得到逐步提高。
2、園林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針對性。在開始學習專業課時,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將其分成三個不同的方向,為培養具有專業特長的學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3、完整的知識體系。新的培養模式為學生構架了一個園林專業所需的知識體系,為學生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理念,在保證具有堅實而廣泛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基礎上,遵照學生意愿和社會對人才需求持續發展的規律要求,突出某一方向,從而提高了學生擇業與自主創業的能力。
4、運用學院相關專業優勢,依據知識群體組織課程模塊,進行開放式教學。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科領域,重視學科交叉培養,突出學院特色,有效整合校內資源,在課程大綱設置中采取專業方向“模塊化”(有些模塊課程是由其他專業比如旅游管理、電腦藝術設計專業開設)與拓展課程“巧于因借”的手法。
專業知識模塊化。我們根據專業特點為園林專業學生提供了6個模塊。
一是園林規劃設計模塊。課程包括景觀評價、公共建筑設計、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城市規劃理論與方法、園林表現技法、城市規劃原理、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鄉土景觀、脆弱生態環境下的景觀安全、風景區規劃、生態旅游區規劃。
二是園林工程模塊。課程包括園林工程技術、園林建設管理與法規、園林工程概預算。
三是園林植物應用與管理模塊。課程包括盆景與插花藝術、造園材料、草坪地被植物的應用、園林苗圃。
四是藝術設計模塊。課程包括3大構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Photoshop平面設計、3Dmax與動畫設計。
五是環境評價與規劃模塊。課程包括環境規劃學、環境質量評價、水土保持、環境安全、資源與環境質量評估、恢復生態學等。
六是風景旅游區規劃與管理模塊。課程包括風景區文化歷史、風景旅游區規劃、風景旅游區管理、生態景觀規劃等。
其中,前3個模塊由園林專業開設、藝術設計模塊由電腦藝術設計專業開設、環境評價與規劃模塊由資源環境專業開設、風景旅游區規劃與管理模塊由旅游規劃管理專業開設。我們在園林專業課程大綱中完全按照其他專業開設的課程名稱、開課時間等設置這些課程,讓園林專業的學生與其他專業的學生共同上課,具有同樣的專業效果,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的多元化。
(三)實踐教學環節貫穿始終
園林專業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型專業,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能力、組織管理和獨立工作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實踐教學作為本學科的改革重點貫穿于三年的教學全過程。
1、教學實習和專業認知實習全面展開。依據地區優勢,筆者所在學院園林專業學生的實習地點有開封的清明上河園、龍亭公園;洛陽的龍門石窟、國花園和白云山森林公園;焦作云臺山森林公園;鄭州鄭東新區濕地公園、靜泊山莊等。豐富的游歷活動拓展了學生視野,有助于增強其對于自然、城市和人文的認知和感悟。
2、專業勞動和專業調查作為培養專業精神和認識社會的重要手段與教學同時進行。本專業與河南省園林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河南河美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河南中亨園林工程有限公司、鄢陵和潢川苗木繁殖基地等多家園林企業簽訂合同,通過專業勞動,組織學生進行定期的生產性勞動實踐,在增強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園林專業大學生必備的勞動技能和吃苦精神。
3、每年一次的園林專業設計競賽加強了各年級和相關專業學生的溝通交流。連續幾年的全國景觀設計專業畢業作品展在河南農業職業學院舉行,使學生了解全國園林專業學生的狀況,向有實力的院校學生看齊。
4、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工作。近年來,學院專業教師先后完成了南陽市新野縣城的河道生態治理工程、中牟縣公安局的景觀設計等10多個項目,將學生帶入實際的工程項目中,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總體設計、詳細設計、施工圖設計全過程,將所學的知識牢牢地聯系起來,使理論知識得以完善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