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風險投資評估的基本步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科技評估風險投資風險管理
1科技評估
1.1科技評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頒發的《科技評估管理暫行辦法》將科技評估定義為“是指由科技評估機構根據委托方明確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標準,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對科技政策、科技計劃、科技項目、科技成果、科技發展領域、科技機構、科技人員以及與科技活動有關的行為所進行的專業化咨詢和評判活動”。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講,科技評估是對與科學技術活動有關的行為,根據委托者的明確目的,由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依據大量的客觀事實和數據,按照專門的規范、程序,遵循適用的原則和標準,運用科學的方法所進行的專業化判斷活動。其結果要歸結為能夠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評估結論和評估分析。
1.2科技評估的范疇
科技評估的范疇主要是職能性評估和經營性評估兩大方面,職能性評估是指對政府科技活動有關行為進行的客觀的、科學的評價和判斷,為政府有關部門發揮決策、監督職能提供服務。經營性評估是指對企業或其他社會組織與科技活動有關行為進行的客觀的、科學的評價和判斷,為他們對被評事物的決策、判斷提供參考依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評估作為一種咨詢活動,不應僅僅只為政府決策服務,還應深入到市場中的各類科技活動之中,接受非政府機構委托的評估任務,如企業投資項目的科技評估、風險投資機構投資的科技評估、企業產權交易中的科技評估等。
1.3科技評估的分類
科技評估可從不同角度分類。從評估時間上,可分為事先評估、事中評估、事后評估和跟蹤評估四類。事先評估是在某項科技活動實施前所進行的評估,主要包括實施該項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兩方面內容。它常常帶有預測的性質,但不同于一般的預測分析;事中評估是在科技活動實施過程中進行的監督性評估,著重檢驗是否按照預定的目標、計劃執行,對前面工作的進展與預期效果進行比較,并對未來進行預估,以發現問題,調整或修正目標與策略;事后評估是科技活動完成后進行的評估。另外,從評估空間上,可分為國家評估和地方評估;從評估規模上,可分為宏觀評估、中觀評估和微觀評估;從評估方法上分,可分為定性評估、定量評估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從評估形式上,可分為通信評估、會議評估、調查評估、專訪評估和組合評估等。
1.4科技評估的方法
評估方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概念包括評估準備、評估設計、信息獲取、評估分析與綜合、撰寫評估報告等評估活動全過程的方法,狹義概念特指評估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科技評估可選用的方法多種多樣,關鍵是要依據不同對象,有針對性地選擇評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評價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指數法及經濟分析法和基于計算機技術的評估方法等。
2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是通過對風險的識別、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將風險導致的各種不利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學管理方法。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企圖運用系統的、綜合的現代科學管理方法,有效地擴大投資活動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達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實現風險投資利益的最大化。
2.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對企業面臨的,以及潛在的風險加以判斷、歸類和鑒定風險性質的過程。存在于企業自身周圍的風險多種多樣、錯綜復雜,無論是潛在的,還是實際存在的,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是企業內部的,還是與企業相關聯的外部的,所有這些風險在一定時期和某一特定條件下是否客觀存在,存在的條件是什么,以及損害發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風險識別階段應予以回答的問題。在風險投資中,風險一般可以分為兩類: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種因素引起的,如戰爭、經濟衰退、通貨膨脹、高利率等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相聯系的風險,是不能通過多角化投資而分散的,因此又稱作不可分散風險或市場風險。重要的系統風險有政治風險、法律法規風險和政策風險等。非系統風險也被稱作可分散風險,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業活動和財務活動帶來的,如企業的管理水平、研究與開發、消費者需求的改變、市場營銷風險以及法律訴訟等,其可以通過多角化投資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風險。重要的非系統風險有決策風險、財務風險、信用風險、完工風險和市場風險。作為風險投資者,其關心的往往只是項目的系統風險,因非系統風險完全可以通過合理的投資組合而得到分散。
2.2風險衡量
風險衡量對已經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以確定其損害程度的過程。風險衡量的方法分為定性風險評價方法和定量風險評價方法兩大類,定性風險評價方法又可分為主觀評價法和客觀評價法,傳統的主觀評價法主要有觀察法、資產負債表透視法和事件推測法等。現代的主觀風險評價方法致力于將傳統主觀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綜合在一起,并且設法將傳統上的主觀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轉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將主觀分析擴展到能夠同時完成綜合評價風險因素與測量風險臨界值的雙重任務。現代客觀風險評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記分”方法。作為一種綜合評價風險企業風險的方法,“Z記分”方法首先挑選出一組決定企業風險大小的最重要的財務和非財務的數據比率,然后根據這些比率在預先顯示或預測風險企業經營失敗方面的能力大小給予不同的加權,最后將這些加權數值進行加總,就得到一個風險企業的綜合風險分數值,將其對比臨界值就可知企業風險的危急程度。定量風險評價方法主要有風險圖法、決策樹法等。2.3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是指在對風險進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實施各種風險控制工具,力圖在風險發生之前消除各種隱患,減少損失產生的原因及實質性因素,將損失的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實施風險控制的步驟是風險預測——風險決策——實施決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評價。風險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風險規避、風險預防、風險分散、風險轉嫁、風險補償、風險抑制等。
3科技評估與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
科技評估與風險管理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科技評估作為一種專業化判斷活動,在介入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后,其任務便是對風險進行識別和衡量,其結果作為風險投資機構投資決策和制定風險控制實施方案的依據。可見,在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中,科技評估實質是風險的識別和衡量的過程,而風險管理還包括了風險控制的實施過程,這樣科技評估就可以作為風險管理一個組成部分,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促進共同發展。科技評估與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的關系如附圖所示:
3.1科技評估是提高風險投資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評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有一整套較為完備的評估規范和技術方法,在評估設計、評估信息采集、綜合分析、評估質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較為成熟,同時,由于科技評估機構長期致力于國家和地方各類科技計劃、科技項目、科研機構等方面的評估,對于科技產業、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詢機構無法比擬的。而我國風險投資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家還未出臺較為完備的有關風險投資事業的行政法規,風險投資機構的風險管理機制還很不健全,對風險管理人才培訓的投入和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因此,將科技評估運用到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中將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評估方法是衡量風險投資風險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結合是科技評估方法應用的基本思路,這與現代風險評價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獨到之處,科技評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標綜合評估方法,它是在對多個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之后,設計一套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并對每一個評估指標都制定具體的標準和統一的計算方法,使其能對金額、人數等可計量的指標進行定量評估,同時對社會影響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評估的描述。這與上面介紹的“Z記分”方法僅依靠可計量的數據作為評價基礎相比較更為有效。采取科技評估方法衡量投資風險也更為準確、可信。
3.3科技評估是推動風險投資管理創新的動力
引入評估機制,使風險投資機構的投資選擇與投資決策相分離,使得風險投資管理更為透明化,也遏止了內部人員的“暗箱操作”等種種不良現象。通過獨立的、專業化的評估中介組織的運作,將能使風險投資機構的管理層能更客觀地認識到投資風險,從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資決策,通過管理體制的創新,保證投資的科學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資成功率。
3.4科技評估參與風險投資管理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
科技評估工作現階段主要是為各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主要是國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門服務,而且大部分科技評估機構是由科技管理部門所屬的有關單位,如軟科學研究機構、科技咨詢機構、科技情報機構等部門產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門所屬的單位評估科技管理部門的科技項目、科技計劃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內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門的影響。因而,評估水平難以提高。因此,科技評估機構作為一種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和各類資產評估機構一樣,應逐步社會化和多元化,如參與到風險投資管理的咨詢工作中,只有社會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進競爭機制,優勝劣汰,提高評估水平,促進科技評估事業的發展。
3.5科技評估促進風險投資實現動態管理
風險投資從進入到退出的全過程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著風險,實施某項投資決策前需要進行深入分析以確定各種存在風險的影響程度;進行投資后,還應深入到所投資的企業進行跟蹤調查分析,對企業生產經營、財務狀況,市場競爭狀況,企業的發展趨勢與步驟等,經常進行科學的、系統的分析與判斷,發現潛在的風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杜絕它的發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風險投資退出后,還要對風險投資的效果進行測評,總結經驗與教訓,作為今后投資決策的參考。可見,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實現管理目標需要實施一系列的評估,科技評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評估能夠滿足這一要求,促進風險管理動態管理。
參考文獻
1國家科技評估中心編.科技評估規范,科技評估概論[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1
2杜沔.關于風險投資中的風險控制工具的探討[J].中國科技產業,2001(7)
一、高科技中小企業吸引風險投資的意義
(一)風險投資為高科技中小企業提供成長急需的資金
風險投資資金通過對高科技企業的資金支持和輔導管理來推動企業的發展,一旦高科技企業發展成熟,風險資金就可通過資本市場或具有替代功能的響應市場實施退出戰略,然后風險投資資金持有者將帶著增值的資本進入新的高科技投資領域和企業。風險投資不是一種借貸資本,而是一種權益資本;其著眼點不在于投資對象當前的盈虧,而在于其發展前景和資產的增值,以便通過上市或出售達到蛻資,取得高額回報的目的。高新技術產業是一種全新的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此,投資具有巨大的風險,從傳統的融資渠道難以獲得發展所需資金。風險投資正好彌補了這一資金缺口。它以權益資本或準權益資本的方式注入資金,從而使風險企業得以安心長期發展。風險投資是以冒高風險為代價來追求高收益為特征的。高新技術產業,由于其風險大,產品附加值高,因而收益也高,迎合了風險投資的本性,因而也就當然地成為風險投資的理想選擇。
(二)風險投資有效加速企業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步伐
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取決于該國的高新科技的創新能力以及技術成果能否成功地轉化為商品甚至最終形成產業,而風險資本是這一轉化過程中的一項極為重要的資金來源。風險投資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而:第一,風險投資的趨利性特點激勵著它去發掘有贏利前景的項目,并對轉化項目的前期階段給予資金資助,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第二,在風險投資支持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可以在不同層次上同時展開,而不必按部就班地按照既定的階段順序進行,從而大大縮短了產品的開發周期;第三,風險投資會適時地將新興企業推銷上市,通過股票市場快速積聚發展資金,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三)風險投資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管理技能
由于該類高新技術企業成長過程中的高風險性,風險投資的決策機制十分嚴謹,需要一系列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篩選過程,對項目進行可行性論證和市場適用性調研,以規避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為了降低投資風險,風險投資者在向該高技術企業投入資金的同時,也參與企業或項目的經營管理。風險投資者一旦將資金投入該高技術風險企業,它與風險企業就結成了一種風險同擔、利益共享的共生體,風險投資者參與風險企業全過程的管理。從產品的開發到商業化生產,從機構的設立到人員的安排,從產品的上市到市場的開拓、企業形象的策劃等都離不開風險投資者的積極參與管理。由于風險投資具有較強的參與性,它將獨特的管理機制、豐富的管理經驗引入該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過程中,可以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風險資本不僅向該企業注入資金,而且提供建立新企業、制定市場戰略、組織和管理所需的技能,其投資選項過程實際上就是新技術不斷淘汰、不斷創新的過程。這一點對高新技術孵化最為重要,對該類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至關重要。
二、高科技中小企業吸引風險投資的方法
首先,高科技中小企業的創業人員要對風險投資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如風險投資的特點、運作機制,不同風險投資機構的投資偏好等,最為主要的就是了解風險投資機構的篩選項目的一些基本標準。一般而言,不論什么投資風格的風險投資機構,對于擁有核心技術、獨立自主產權和產品市場前景廣闊的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較為青睞。產權清晰,擁有核心技術則是高科技中小企業能夠獲得風險投資兩個最重要、最有利的條件。
其次,明確吸引什么樣的風險投資機構,不同風險投資機構有不同的行業投資偏好,從而決定了能提供除資金支持外什么樣的增值服務,比如企業管理咨詢、市場策劃、人才培訓、發展規劃等。
在解決了以上兩個問題之后,高科技中小企業在吸引風險投資過程中,還要清楚吸引風險投資應注意的六個步驟:
1.熟悉風險投資的運作機制
在進入評審程序之前,首先要了解風險投資者的產業投資偏好,特別是要了解他們對投資項目的評審程序。要學會從對方的角度來客觀地分析本企業。很多創業人員出身于技術人員,很看重自己的技術,對自己一手創立的企業有很深的感情,認為自己的“孩子”不管長得怎么樣都是漂亮的。實際上,風險投資者看重的不僅僅是技術,而是由技術、市場和管理團隊等資源整合起來而產生的贏利模式。風險投資者要的是投資回報,而不是技術或企業本身。
2.合理評估本企業的價值
企業要認真分析從產品到市場、從人員到管理、從現金流量到財務狀況、從無形資產到有形資產等方面的優、劣勢。把優勢的部分充分地體現出來,對劣勢部分提出具體的彌補措施。特別要注重企業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核心技術在得到權威部門的鑒定后,要請專業評估機構評估,實事求是地把企業的價值挖掘出來。
3.寫好商業計劃書
應該說商業計劃書是獲得風險投資的敲門磚。商業計劃書的重要性在于:首先它使風險投資者快速了解項目的概要,評估項目的投資價值,并作為盡職調查與談判的基礎性文件;其次,它作為企業創業的藍圖和行動指南,是企業發展的里程碑。編制商業計劃書的理念是:首先是為客戶創造價值,因為沒有客戶價值就沒有銷售,也就沒有利潤;其次是要能為風險投資者提供回報;第三是作為指導企業營運的發展規劃。從風險投資者的立場上講,一份好的商業計劃書應該包括詳細的市場規模和市場份額分析,清晰明了的商業模式介紹,集技術、管理、市場等方而人才的團隊構建,良好的現金流量預測和實事求是的財務計劃。
4.宣傳、推銷本企業
接下來就是與風險投資機構接觸,通過各種途徑包括參加高交會,產權交易所掛牌,直接上門等方式尋找風險資本,但最有效的方式還是要通過有影響的機構、人士推薦。因為這種推薦能使風險投資者與創業人員迅速建立信用關系,消除很多不必要的猜疑、顧慮,特別是道德風險方面的擔憂。要認真做好第一次見面的準備,以及過后鍥而不舍的跟蹤,并根據風險投資機構的要求不斷補充相關資料,修改商業計劃書的內容。
5.配合做好風險投資機構的價值評估與盡職調查
一旦風險投資機構對該項目產生了興趣,準備做進一步的考察時,他將與企業簽署一份投資意向書。接下來的工作就是風險投資機構對企業進行價值評估與盡職調查。通常創業者與風險投資機構對創業企業進行價值評估時著眼點是不一樣的。一方面,創業者總是希望能盡可能提高企業的評估價值;而另一方面,只有當期望收益能夠補償預期的風險時,風險投資機構才會接受這一定價。所以,高科技中小企業的創業者要實事求是看待自己的企業,配合風險投資機構做好盡職調查,努力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6.交易談判與簽訂協議
最后,雙方還將就投資金額、投資方式、投資回報如何實現、投資后的管理和權益保證、企業的股權結構和管理結構等問題進行細致而又艱苦的談判。如達成一致,將簽訂正式的投資協議。在這一過程中企業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充分考慮風險投資機構的利益,并在具體的實施中給子足夠的保證。要清楚看到,吸引風險投資,不僅是資金,還有投資后的增值服務。
三、高科技中小企業吸引風險投資的操作建議
1.高科技中小企業可以通過金融中介機構,如大型的綜合類證券商或者信托機構等,尋找有合作意向的風險投資方(企業也可以同時自行尋找)。采用創新擔保、科研成果、股權轉讓等多種形式的融資方式,總結以前融資失敗的經驗教訓,在雙方互利雙贏的基礎上,以企業項目的發展為重點,在適當的時候,為了企業的發展,在股權上做出一定讓步也是有必要的。
2.將專用儀器的風險租賃與其他方式的風險資本進入相結合,分成兩個方面進行,尋找兩個以上的風險投資方洽談。目前,國內一些專業租賃公司已經開展風險租賃業務,如上海金海岸企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高科技中小企業可以和這種類型的租賃公司就高新技術項目進行洽談。同時,高科技中小企業也應該積極尋找其他的風險投資合作伙伴。尋找風險租賃機構與尋找其他風險投資相結合,多管齊下,采用多元化融資方式,盡快為企業的發展籌集資金。
參考文獻:
[1] 戴淑庚.我國高科技企業融資[J].經濟策論,2009,(9).
[2] 李雪松.試論風險投資與中小企業融資[J].科學論壇,2009,(12).
[3] 秦曉平,李殿陽.我國中小高科技企業融資問題探討[J].新金融. 2007,(10).
[4] 陸岷鋒.從風險投資的視角來審視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J].天水行政院報,2009,(5).
[5] 黃慧敏,付劍茹.利用風險投資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J].金融與經濟,2008,(3).
關鍵詞:價值評估 自由現金流量 萬科集團
一、自由現金流量發的理論基礎
(一)理論的提出
湯姆?科普蘭、蒂姆?科勒等人在1990年提出的一種價值評估方法理論影響甚遠,該方法綜合考慮了早期學者的相關研究,由此提出了完整的自由現金流量法的計算公式
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CF代表著現金流量,k代表折現率,t代表預測期。
公司整體的價值評估是指對公司未來所產生的扣除費用、薪酬、稅費等之后的現金流量進行折現并求和,利用公司的平均加權資本成本來貼現,也被稱為自由現金流折現。
其中,公司[CFt]為t年公司的預期現金流量,WACC為公司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二)基本模型及相關解釋
1、卡普蘭教授計算自由現金流量的模型如下
自由現金流量=(稅后凈營業利潤+折舊及攤銷)-(資本支出+營運資本增加)
2、折現率的選擇
折現率是指對未來收益進行折現時所采用的比率。目前用于確定折現率時所采用的最流行的方法是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法。公司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公式一般形式如下: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債務資本成本×債務所占比重×(1-所得稅稅率) +權益資本成本×權益所占比重
二、自由現金流量法的實際應用
(一)案例企業選擇說明
本文所選案例研究企業為萬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萬科集團)。本文在評估萬科集團價值時采用萬科集團2002-2013年的合并后財務報表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并在分析過程中選用了一些源自中國人民官網的相關公允數據。
(二)其他相關信息的說明
1、估值模型的選擇
本文在評估萬科集團價值時,采用最為成熟可靠的二階段增長模型,在此模型下:
公司價值=公司價值=預測期現金流量現值+后續期現金流量現值
2、預測期與后續期的劃分
在綜合考慮了我國房地產行業的宏觀形勢以及萬科集團的歷史財務數據,本文認為萬科集團在未來5年中會保持一定的增長率,因此本文將以5年為預測期,5年之后作為后續穩定期。對于5年之后的企業永續增長率,一般來說,等于市場增長率,本文將萬科集團的用于增長率預設為7%。
(三)預測期自由現金流量
本文在計算自由現金流量時采取科普蘭教授提出的現金流量的計算方法,其公式為:
自由現金流量=稅后凈營業利潤+折舊及攤銷-(資本支出+營運資本增加)
另外,本文再對各因素進行預測時采用銷售百分比法。
由于數據選取數據過多,因此本文在介紹自由現金流量法的實際應用時,只介紹基本步驟和最后結果,如下所示:
(四)折現率的估計
1、折現率的選擇
折現率本質上為投資報酬率,是投資者在一定的風險下進行投資所期望的回報率。投資報酬率通常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無風險投資報酬率;二是風險投資報酬率。本文采用較為科學和合理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即WACC,來作為萬科集團未來自由現金流量的折現率。
WACC=債務資本成本×債務比重× (1-所得稅稅率)+權益資本成本×權益比重
下面本文依次估算萬科集團債務資本成本、權益資本成本以及資本結構,最終得出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2、債權資本成本的估計
債券資本成本的計算較為簡單,一般以較為穩定的國債或央行公布的貸款利率作為債務資本成本,根據2016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五年以上貸款利率4.9%,我們可以計算出萬科集團稅后債權資本成本為=4.90×(1-25%)=3.675%
3、權益資本成本的估計
本文中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來估算股權資本成本, 其公式為:K=Rf+β(Rm-Rf)
其中:β表示投資組合或股票的β系數,Rm表示預期的股票市場平均報酬率,Rf表示無風險投資報酬率。
(1)無風險投資報酬率,本文在考慮無風險投資報酬率時,選取了2015年11月的最后一期國債,將其利率4.42%作為未來5年的無風險投資報酬率。
(2)風險溢價,本文取2004-2014年股票市場的平均收益率9.1%作為投資組合的期望收益率,則風險溢價=8.9%-4.42%=4.48%。
(3)β系數,根據中信證券對萬科集團2007-2014年的β系數的計算,本文預計未來5年萬科集團的β系數為,2007-2014年的平均數,即1.16。
則權益資本成本=4.42%+1.16×v8.9%-4.42%w=9.62%
4、加權資本成本的計算
首先本文根據萬科集團歷史資本結構來預測未來五年的資產負債率。
(五)萬科集團估值結果
根據前文計算出的自由現金流量,以此選取的折現率,現可以計算出萬科集團的企業價值:
預測期價值=(-846.58)×PVIF(9.62%,1)+(-2.97)×PVIF(9.62%,2)+50.58×PVIF(9.62%,3)+84.49×PVIF(9.62%,4)+122.94×PVIF(9.62%,5)=-316.02億元
后續期價值=122.94×(1+7%)÷(9.62%-6%)=3633.86億元
后續期現值=3633.86×PVIF(9.62%,5)=2516.57億元
因此,萬科集團的整體價值=2516.57-316.02=2200.5億元。
下面,我們根據將根據萬科公司的實際股價與估值進行對比。在對比中我們選取萬科集團2015年停牌前最后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24.43作為基數,乘以流通的A股股份數970,832.78萬,得出萬科集團當日市價為2371.74億元。可見采用自由現金流量法計算出的價值與實際價值仍存在一些誤差,這主要是由于采用該方法的假設在實際生活中并不一定完全滿足。
三、本文結論與未來展望
自由現金流量法在操作過程中依賴大量主觀判斷,因此其評估出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研究者的態度;自由現金流量法在估值的過程中,很多指標依賴于對未來的預測,而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影響著估值結果的準確性與公允性;雖然本文最終預測的結果與實際有些偏差,但該偏差總體上處于合理范圍內,因此驗證了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法在我國的適用性;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意識到了價值并購對于企業發展的戰略性意義,尤其是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法也受到越來越多企業和專家學者的關注。筆者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法必將在實務運用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志宏.財務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年版:39-52
[2]陸正飛.高級財務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49-69
關鍵詞:項目融資;風險評估;方法
項目融資中的風險評估存在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就是風險評估的難點。只有對這些不確定性因素進行風險分析,并對這些風險進行綜合分析,進而達到最后對項目融資中的風險有科學的處理方法,進而使項目順利完成。
1 項目融資中風險評估的定義概念
項目融資中的風險評估就是對項目融資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因素進行分析整合后,得出的綜合性的風險評估。項目融資中的風險評估既能對整個項目進行前對所要涉及的風險因素給出不同的影響評價,又能為如何規避和處置這些預計到的風險提出相應的對策。從整體上來說,項目融資中的風險評估就是為了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同時對于后期所要發生的風險進行評估并提出解決方案。
2 項目融資中風險評估的基本步驟
在項目融資中的風險評估經驗從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項目風險的概率,應用正確的風險評估步驟,可以提升提升項目融資中風險評估的成功率。作者將項目融資中風險評估的基本步驟總結如下:
(1)評估所有方法。在評估的過程中,每個影響因素和方法都要考慮到。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評估中不會有因素影響項目融資中風險評估的準確度。
(2)考慮風險態度。對于每個風險都要有慎重考慮的態度,態度會影響整個風險評估。由于人為的原因,每個人進行風險評估時所考慮的都不太一樣,主要是對影響因素的不同考慮,對不同的數據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這就使得考慮風險的態度成為影響整個項目融資中風險評估的重要方面。
(3)考慮風險的特征。對于每個發現的風險都要進行詳細深入的剖析,以求達到對每個識別風險的控制。
(4)建立測量系統。對于風險的評估要有相應的測量系統與之配合,建立測量系統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系統性預測。在對已經認識的風險可以做到依據經驗進行定量或定性的測量評估。
(5)解釋結果。對于項目融資中的風險評估,在進行測量分析后要對測量的結果進行解釋。解釋不單單是為了對數據有更深刻的了解,更要對數據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處理。通過解釋結果,不但能讓評估人員對測量數據有深入的了解,更能在解釋數據時,對未來要發生的風險進行推斷。
(6)做決策。做決策可以說是整個風險評估中的最后階段,對前面進行分析估計的風險進行對比做出決策,很大程度上取決以實際的情況。但我們不能排除每個決策者所獨有的見解,對于風險評估的決策,決策者的個人見解對決策也有影響。最終的決策對風險的留去,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3 項目融資中風險評估可采用的方法
(一)定性風險評估
(1)歷史資料法
所謂歷史資料法,就是根據在以往項目融資中風險評估的歷史記錄,通過把現在項目融資中風險評估數據與歷史資料中的數據對比,進而的出相應的風險評估數值。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歷史資料法就是依靠以往的風險評估經驗進行現在的風險評估。這種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有時受到歷史資料的拘束,如果沒有相應的歷史資料,這種方法就無法運用。一味的使用歷史資料法也會導致很多問題,畢竟很多歷史資料都不是十分的準確,必然會導致結果又一定的偏差。
(2)理論概率分布法
通過對以往項目的風險評估,可以綜合得出一定的理論概率,這種理論概率就相當于不同項目風險的比例。如果決策者沒有十分充足的項目管理經驗,又對歷史資料法運用的不是十分得心應手,就要對風險評估進行理論的概率分布修正。通過運用概論修正,達到風險評估理論上精確的目標。
(3)風險事件后果的估計
對于項目融資風險評估,不能僅僅進行風險評估后就結束了。對于項目融資后的風險事件估計也不能缺少,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甚至比風險評估更為重要。風險事件后的估計不但能衡量風險的各方面要素,更能確定風險評估的正確性和有效性。通過數據記錄,為以后更好的使用歷史資料法奠定基礎。
(二)定量風險評估
定量風險評估包括訪談法、盈虧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決策樹分析和非肯定型決策分析。定量風險評估主要是從各種方面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得出盈虧決策的關鍵因素,進而得出風險評估的作用與效果。
4 結語
項目融資中的風險評估是整個項目風險評估中的一部分,但對于整個項目風險評估來說,確實十分重要的。項目融資就是為項目提供充足的資金,是整個項目的資金保證。但相應的資金的風險評估對每個投資者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風險投資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投資者才會進行投資。筆者通過對項目融資中風險評估方法的分析總計,總結出風險評估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希望這些方法和步驟能對從事項目融資風險評估的工作的人員給與參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彭鵬.淺析項目融資中風險評估的方法[J].經營管理者,2012(18).
[2]王靜紅.以“項目融資”方式促進房地產企業的發展[J].環渤海經濟t望,2012(10).
[3]期海明.商業銀行參與BT項目融資法律風險分析――以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為例[J].廣西金融研究,2013(10).
[關鍵詞] 高科技產業風險投資
一、高科技產業風險投資的特點
高科技產業風險投資是指投資者在面對極大的不確定性因素的基礎上,將風險資本注入到一些未成熟的高科技技術產業中,通過提供增值服務使產業快速的成熟起來,然后通過上市、并購或其他有效方式迅速撤出投資,從而獲取高額利潤的一種投資方式。高科技產業風險投資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投資項目具有極高的價值性
高技術產品,一般就是指具有較高科技含量和較高附加值,有著較為廣闊市場前景的新型產品,孕育這類產品的高科技技術項目必然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2、投資的不可逆性
由于當今知識更新速度極快,新技術、新產業不斷涌現,使多數未研發出的技術不能付諸實施,從而導致前期大量的資本投入并不能充分利用,高科技產業風險投資又不能像其他投資那樣,在出現不利時,可以迅速撤回資本,從而導致高科技產業風險投資的不可逆性。
3、投資的高風險性
由于高科技產業持續較長,中間要經過工藝技術研究、產品試制、中間試驗和擴大生產、上市銷售等許多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失敗的風險,技術創新的過程是否能夠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正是這種創新企業自身的不確定性和不成熟性及較低的信息透明度,會使投資者在投資決策和管理上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和投機性,從而增加市場風險。
4、投資收益的預期性和不確定性
高科技風險投資者的投資選擇往往是不成熟的企業或項目,這些企業或項目缺少歷史資料和管理經驗,擁有的僅是較好的技術,其未來收益基本只能靠預期來確定的,具有較強的預期性。但是,在高科技風險投資項目中,它看重的是投資對象潛在的技術能力和市場潛力,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從而增大了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
二、我國高科技產業風險投資存在的問題分析
1、風險投資資金來源渠道狹窄,風險資本規模小
目前,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資金來源仍是三個渠道,即自籌、政府出資和銀行科技開發貸款 (政府和銀行性質資本占70%以上),一方面限制了我國風險資金來源的規模,另一方面也使風險得不到有效分散。風險投資的規模較小,尚不能在高科技產業化方面起到主導作用。投資渠道窄,沒有充分利用包括個人、企業、金融或非金融機構等具有投資潛力的力量來構筑一個有機的風險投資網絡。投資的風險集中于國家身上而無更多分擔投資風險的渠道,這在政府財力有限的前提下是無法形成良性循環和發展的,這也是我國風險投資業規模較小的直接原因。
2、風險投資法律制度不健全
風險投資是一個包括融資、投資、資本經營和企業管理等內容的錯綜復雜的金融過程。沒有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作保障,風險投資難以走向法制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也必然受到制約和影響。然而,由于我國風險投資起步較晚,實踐經驗少,且發展不成熟,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規中考慮不全面,造成風險投資不能規范發展。
3、風險投資機構組織形式單一,運營機制不完善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風險投資機構的組織形式和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投資效率和發展速度。而我國風險投資機構的組織形態比較單一,大部分采用有限公司制,這種組織形態只能依靠公司自身的資金進行運作,且融資功能有限。不規范的經營運作,使風險投資對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催化作用不能有效的發揮。
4、科技產業政策不到位,科技創新不足
我國目前的現狀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民眾創新意識不強,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眾多的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導致大多數企業管理者經營行為短期化,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迫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
5、缺少有力的政府引導政策,尚未形成對風險投資的政策誘導
風險投資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和向導,但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也必須遵循風險投資發展的規律,準確把握政府的角色定位。按照風險投資發達國家的經驗,政府角色應該以間接引導為主,直接參與為輔,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簡單地說,政府應該著力于風險投資宏觀環境的把握,不斷進行制度創新,為風險投資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然而,從風險投資需求看,我國的科技產業政策激勵不足,缺乏一套促進高科技產業良性發展的激勵機制。從風險投資的供給看,缺乏一套引導不同風險資金進入風險投資領域的政策與環境。
6、風險投資人才嚴重匱乏
高水平的風險投資業不僅需要有高強度的投資,還需要高水平的管理,需要管理者既懂技術又懂金融管理,所以風險投資家的素質的高低影響甚至決定著風險投資的成敗。目前國內對大多數科技界、經濟界、企業界來說風險投資依舊是一個初探的新領域,無論在理論上或實際操作上,真正能懂得風險投資,又有比較系統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奇缺,而現有的人事及工資制度也限制了人才的流動。另外高科技產業風險投資中存在“風險企業家缺位”問題,致使風險投資者擔心風險企業的信譽問題而抑制風險投資的投放。
三、解決我國高科技產業風險投資的幾點對策
1、開辟多渠道的風險投資來源
鼓勵地方、企業、金融機構及個人參與風險投資業。各級政府應根據本地區科技、經濟和市場發展水平,著眼在創造環境、完善市場機制上下功夫。我國的民間私人資本儲備雄厚,他們在“住房”、“汽車”等消費實現后,其儲蓄存款將有可能轉化為新的投資。這就意味著風險投資機構可通過公開發行基金債券等吸收大量社會游資,這將大幅度地增加風險投資的資金。
大批外國風險資本投入到中國這一巨大的市場和高科技產業發展中,為填補我國風險投資業巨大的資金缺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更促進了高科技產業風險投資的迅速發展。我們要緊緊抓住當前國內流動性過剩的機遇,充分利用各種國外資金促進高科技產業風險投資企業的發展。在我國風險投資發展初期,國外的風險投資基金和機構有著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利用各種對外招商引資的機會,把引進國外高科技產業風險投資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2、完善風險投資法律制度,加強政府扶持力度
首先為風險投資創造寬松的法律環境并提供特別的法律保護。規范運作風險投資, 促進我國風險投資業的競爭和發展,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更要適時調整外匯管理、股權流動等監管和政策措施,適應風險資本國際化的要求。另外建立以有限合伙制為核心的風險投資機構,有限合伙制風險投資機構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風險投資組織形式。因此根據國情,我們需要設計出適宜的風險投資組織形式,建立起既能體現出有限合伙制的特殊優點又能在我國現有的條件下能被接受的風險投資組織形式,以盡快適應市場,適應外國風險資本的競爭,適應我國高科技產業風險投資的發展。
3、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
一個企業要保持持久的競爭力,必須適應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動態變化,著眼于全球范圍考慮產品前景,要以國際眼光制定企業的總體戰略,確定經營方向、產品結構和競爭層次。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經濟體系下,企業所面對的市場不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而是全球化的市場,企業今天的核心技術不等于明天的核心技術。因此,只有在優質的基礎上求發展,通過不斷的創新,才能保證企業的技術始終走在科學的前沿,才能成為企業的核心。
4、培養高素質的風險投資家、風險企業家
擁有一支多層次、高素質的金融人才隊伍是風險投資事業發展和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要創造適宜環境,提供優惠政策,大力培養造就一批風險企業家、投資家、創新家和金融人才。首先,采取送出去方式,即政府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我國的風險投資從業人員到國外風險投資機構進行培訓和實踐,努力學習風險投資技巧及相應的程序和操作,提高其專業素質和投資經驗。其次,引進來,包括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安排下,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國外著名風險投資專家到國內講學交流和創造有利條件,吸引留學生回國創業。最后,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在大學生和研究生課程中設立風險投資的有關課程,培養后繼主力軍。
參考文獻:
[1]李永周.高技術產業風險投資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2]周志丹.風險投資于高新技術風險企業價值培育[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3]唐炎釗.中國高科技產業風險投資綜合評估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方式組合;風險投資;銀行信貸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指以科技人員為主體,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咨詢和高新技術產品研制、生產、銷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為主要內容,以市場為導向,實行自籌資金、自愿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知識密集型經濟實體。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了蓬勃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新的亮點。盡管如此,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本身具有的一些特點,如創建初期風險較高、自身資產規模較小、經營體制不健全、盈利能力波動較大等,其在市場上融資較為困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們的發展及其經濟潛能的發揮。因此,正確認識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周期與規律,科學掌握其融資特點,是我們探討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一、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組合
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周期可分為創業期、成長期和成熟期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風險、收益、資金需求特點及需求量都不相同,因此各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融資特點與融資渠道也不盡相同。根據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應確定與之相適應的不同融資方式。由于社會經濟活動的復雜性以及各個階段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環境不同、風險與收益要求不同等,更要注重在每個階段合理有效地進行各種融資方式的組合,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1.創業期特點及融資組合。在創業期,企業主要是利用新發明、新技術,完成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但其面臨的最大風險是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技術風險是指在產品研究和開發過程中,由于技術失敗而引致的損失,它可能高達30%左右。市場風險是指生產出來的符合標準的新產品能否為市場所接受,能否取得足夠的市場份額。一個新產品從研制、開發到試生產、批量生產,一直到產生效益,短則兩三年,長則七八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這期間,市場情況會發生難以預料的變化,原來預計能為市場所接受的產品很可能不再適應市場的需求,或是競爭對手已經搶先一步推出成熟的產品。由于這些客觀風險的存在,加之企業沒有以往的經營記錄,投資風險仍然較大。這一時期企業融資只能采取以下各種組合方式:(1)內源融資,創業者通過自身渠道輸入適當的資金。(2)政府科技基金。一般地,處于創業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尚無商業價值,且投資風險較大,投資責任主要應由政府承擔。因此,西方發達國家大多設立了中小科技企業基金,以支持其發展。目前,我國科技部設有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各省市也設立了相應的支持企業創新的基金,如高新技術企業擔保風險基金、中小科技企業創新基金等。(3)天使投資資金。天使投資者通過利用自己富有的資金和創業經驗,幫助新興科技公司創業與發展。之所以稱之為“天使”,是因為他們的投資行為對創業者而言,確實如同天上下凡的天使一般,為創業者提供難得的資金,并通常提供經營上的建議和顧問意見。(4)風險投資。是指一種直接面向科技企業的股權投資,即投資人將風險資本投資于新近成立或快速成立的高科技企業,同時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在企業發展成熟后則通過資本市場出售和其他方式轉讓所持有的股權以收回投資并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繼而進行新一輪的投資。風險投資所特有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它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創業期和成長期的最佳融資方式。
2.成長期特點及融資組合。在成長期,企業的新產品經過不斷改進,產品的技術難題已基本解決,新產品已逐漸適應市場要求并被逐步認可,銷售規模和資產規模不斷擴大,獲利能力不斷增強,風險隨之降低。但企業為了擴充設備、拓展產品市場,以求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這一階段,盡管企業已經具備了向外部融資的條件,但由于風險因素并未消除,投資風險依然較高,獲取一般銀行貸款和在主板市場融資仍幾乎不可能。其主要融資組合方式為:(1)二板市場融資。二板市場是指在一國證券主板市場(第一板市場)之外的證券交易市場,其明確定位是為具有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和高科技企業融資服務,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與主板市場相比,二板市場上市的企業標準和上市條件相對較低,科技型中小企業更容易上市募集發展所需資金。應當明確,2004年5月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設立的中小企業板塊是對二板市場的積極探索,它是分步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的一個重要步驟,在條件成熟時將整體剝離成為獨立的創業板市場。(2)銀行擔保貸款。是指借款方向銀行提供符合法定條件的第三方保證人作為還款保證,借款方不能履約還款時,銀行有權按約定要求保證人履行或承擔清償貸款連帶責任的貸款方式。處在這一階段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欲想獲得銀行信用貸款比較困難,但可通過此種方式融資。(3)買殼或借殼上市。買殼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過收購一些業績較差、籌資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剝離被購公司資產,注入自己的資產,從而實現間接上市籌措資金的目的。而借殼上市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團公司)通過將主要資產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實現母公司上市之目的。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即“殼”,已成為一種“稀有資源”。由于有些上市公司機制轉換不徹底,經營管理不善,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喪失了在證券市場進一步籌集資金的能力,處于成長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就可以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這個“殼”資源,對其進行資產重組,增強其向社會融資的能力,尋求更大發展。(4)風險投資。
3.成熟期特點及融資組合。在成熟期,企業的高科技產品得到市場的檢驗,產品市場占有率逐步擴大,銷售和利潤快速增長,產品逐步進入成熟期。此階段,產品的技術與市場前景均趨于明朗,原有的高風險也逐漸降低,融資渠道迅速拓寬。一般情況下,風險投資基本上在這個時期套現退出。這一階段的融資組合方式為:(1)主板市場融資。是指通過在上海、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上市而融通資金。主板市場所容納的上市公司基本歸屬成熟產業,公司
在達到一定規模后其發展也會相對穩定。(2)銀行貸款。是指科技型中小企業憑借自己的信譽、行業地位而從商業銀行獲取的商業貸款,如信用貸款、抵押貸款等。(3)國外資本市場融資。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發展潛質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到國外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從而籌措資金。據報道,目前新加坡、美國等地的資本市場已開始重視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推薦上市工作。
二、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方式的創新與突破
目前,科技創新的速度不斷加快,科技產品的生命周期在縮短,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作用也越來越大。就整體而言,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每一階段的資金需求都在迅速增長,因重對以下融資方式進行創新與突破。
(一)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強化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中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然陸續實施了星火計劃、火炬計劃、成果推廣計劃和新產品計劃等,促進了中小科技企業的發展,但它們主要集中在支持技術創新的成熟階段上,目的在于解決我國科技成果商業化水平較低的問題。在我國風險投資還比較落后的情況下,這一策略無疑是正確的。但從長遠看,隨著科技進步的加快,科技創新和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也更加重要,政府應逐漸加大這一方面的支持。政府可直接組建為中小科技企業服務的風險投資基金,用以支持中小科技企業的科技創新與開發。需要說明的是,政府直接組建風險投資機構,在風險投資還不被社會眾多人所接受的時候,其發揮的表率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隨著事業的發展壯大,這并不是最佳的選擇,相反可能會限制其發展。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主要是發揮政府資金的乘數作用,引導其他社會資金進入這一領域。美國支持科技型企業的做法值得借鑒。為解決創新型技術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美國于1958年成立了中小企業管理局(SBA)。中小企業管理局主要通過發行債券和擔保的方式為小企業投資公司提供資金支持,而很少直接參與到風險投資實務中去。總之,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健康有效的制度環境、政策環境,以少量的引致資金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資于科技型中小企業。
(二)完善風險頭資運行機制,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提供基本保障
經驗表明,美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其發達成熟的風險投資體系。資料顯示,美國90%的高科技企業是按照風險投資機制發展起來的,正是這些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才鑄就了令世人矚目的美國“新經濟”。反觀我國,盡管風險投資正在興起,各地政府相繼建立了風險投資基金,但由于缺乏社會資金的廣泛參與,缺乏科學的管理制度和切合實際的簡便易行的營運機制,缺乏公正獨立的專業化中介服務機構,缺乏一個有效的進入和退出機制,風險投資的潛能未能很好地發揮,也未能很好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
針對我國風險投資的現狀及存在的諸多問題,現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求完善風險投資運行機制的途徑。第一,拓寬風險投資資金來源。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許多風險投資的主角仍是政府,或者是帶有明顯的行政色彩。其資金來源仍然主要是財政科技撥款和銀行科技開發貸款,投資主體過于單一。這種以政府出資為主導的風險投資體系難以滿足未來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必須加以創新。西方國家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源大都來自機構投資者,比如美國是風險投資業最為發達的國家,據1995年統計,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源中,養老基金占38%,基金會和捐贈金占22%,銀行與保險公司資金占18%,個人占17%,其他占5%。現階段,一方面,我國政府應抓緊制訂相應的優惠政策和優惠措施,引導社會資金向風險投資業的投入;另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允許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機構資金介入風險投資。
第二,完善社會中介機構和風險投資網絡。由于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與風險投資者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許多好的投資項目得不到風險資本的支持,而大量的風險資本又找不到好的投資方向。因此,借鑒美國、加拿大等國風險投資發展的經驗,我國應盡快著手建立和完善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的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和投資信息交流網絡。一是要成立一些非盈利性的社會中介機構,能夠為風險投資機構提供準確的各種信息和評估報告;二是應由政府出面建設一個高效率的風險投資網絡平臺,為風險投資行業提供實時、便捷的信息服務,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與風險投資的對接。
第三,建立完善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風險投資的目的是獲取資本性收益,而非財務收益。風險投資的失敗機率雖然很高,但一旦成功,其回報率也相當高。在西方國家,其平均利潤率一般保持在30%~60%,遠遠高出一般投資項目,甚至使向來以穩健著稱的商業銀行也為之動心。但這種高回報,最終取決于是否有一種風險資本順暢退出的機制。只有能夠自由而有效地退出風險企業,風險資本才能保持其靈活性,不斷選擇和支持新的風險企業,從而使風險投資保持生機與活力。在西方國家,風險資本退出機制主要有三種方式:公開上市、股權協議轉讓和企業回購股權。其中,公開上市既能使創業企業的市場價值大大提高并得以實現,又可以增強其原有股份的流動性,為企業日后的再籌資打好基礎,故其是首選退出方式。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現應著手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創造條件,扶植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進入二板市場進行融資。目前,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主要看中的是企業的成長性,而非高科技屬性。這需要我們培養大量極具潛質的高科技中小企業,而非僅有科技因素即可。因此,對于有條件的成長型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政府應積極對其進行“孵化”,助其進入中小企業板進行融資。通過中小企業板的建立,風險投資資本可以較便利地退出,消除了眾多風險投資機構的后顧之憂。二是恢復建設地方性柜臺交易市場。對于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而言,上市融資條件苛刻,耗時耗力,并非最佳選擇,而柜臺交易市場交易靈活、交易成本低廉,且對于交易股票的條件要求較寬松,更適于成長階段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證券化的股權流通和交易,便于風險資本的靈活退出。但鑒于我國1993~1997年之間對于場外交易市場探索的失敗,在重新恢復建設的過程中,應做好各類市場風險的防范工作,完善交易程序和交易制度,保證交易過程的透明、合法、公平和規范。三是完善破產清算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為實施破產清算鋪平道路。由于投資科技型中小企業具有較大的風險性,因此一旦確認所投資的企業失去發展可能性,風險投資機構就要迅速通過破產清算的方式收回投資,以避免更大損失的發生。雖然破產清算是一種迫不得已的方式,但
美國的事實表明以破產清算方式退出的投資大約占風險投資的32%,以這種方式能收回原投資額的64%。應該說,破產清算也是風險資本退出的重要途徑。
通過上述各個方面的完善,風險資本進入科技型中小企業會比較順利,退出通道也會比較暢通。(三)改革銀行信貸管理方式和運作機制,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
在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業期,由于企業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尚未形成自己的商譽,資產規模較小,金融機構無法知曉企業的資信情況,因此,企業欲從銀行獲取貸款確實很難。但當企業進入成長期和成熟期后,商業銀行就可選擇合適的時機介入企業,為其提供充足的信貸資金。
1.積極發展多元化、競爭性的中小金融機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中小金融機構天然適合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并因其規模較小、分支機構較少、立足于地方經濟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由于信息和交易成本的問題,中小企業成本最低的金融服務應當來自于中小金融機構。因此,新興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城鄉信用社就應該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主要金融服務供給者,但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需求相比,其機構數量信貸規模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更好地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我國應進一步發展多元化、競爭性的地方中小金融機構。
2.改進銀行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管理辦法此在其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僅靠某一個渠道的資金來源遠遠不夠,還需其他融資渠道予以配合,形成合力。就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來看,目前需著。目前銀行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貸款基本上沿用了原有針對大中型企業的管理模式:通過企業的信用等級確定貸款風險程度,通過制訂嚴格的審貸分離、三級審批制度控制風險,通過要求企業提供擔保轉移風險。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客觀上具有點多、面廣、量大、風險高、涉及行業多、所有制結構比較復雜等特點,以傳統信貸方式進行管理難以把握風險,且手續復雜、管理成本較高。因此,需要結合科技型中小企業自身特點,以企業發展潛質、技術領先水平、市場開發潛力、企業還貸能力、企業退出機制等為主要審貸標準,完善貸款管理方式及風險評估技術。
3.結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經營特點,創新銀行信貸擔保方式。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一般資產規模較小,且主要是無形資產的特點,可以嘗試擔保抵押方式發放貸款。(1)開展知識產權擔保融資貸款。科技型中小企業通常擁有較高的技術水平,但缺乏土地、不動產等傳統的可以用作抵押的物品,可以考慮以知識產權作為擔保品替代傳統的物質擔保。當然要實現這種融資方式,還需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2)開展訂單擔保貸款。如果企業擁有大量訂單,就說明企業產品有市場。有市場,就可能產生利潤,還本付息就有保證。因此,根據訂單數量,確定貸款額度,是一種可以探討的新的融資方式。(3)開展動產擔保貸款。以企業的原材料、半產品、產品庫存等動產作為抵押物發放貸款,對銀行來講是一種可以考慮的貸款方式。動產本身流通性強,具有較強的變現能力,關鍵是要正確給予估價。
4.加強與風險投資方式的融合,共同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服務。風險投資機構在決定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資時,可與商業銀行合作,由銀行對企業提供結算、財務顧問等金融服務。這樣,銀行可以明正言順地介入企業,為下一步銀企合作打好基礎。隨著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擴張,其對資金的需求加大,由于事先已經對企業有了充分的了解,銀行就只可以對一些發展前景明朗的企業及時發放信貸資金,幫助其盡快發展壯大。
(四)規范主板市場交易行為,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更多有效的融資途徑
關鍵詞:美國風險投資;資本市場;“資本換股本”的私募投資;資金退出渠道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8026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美國波士頓的查爾斯河畔和加州北部的圣克拉拉峽谷,以驚人的創造力涌現出許多層出不窮的創新思想,而將這些創意變為現實并服務于市場大眾的正是赫赫有名的美國風險投資(VE)。風險投資源自歐洲,發展并繁榮于美國,在美國已形成了完善的產業,大大領先于其他國家,其規模占到全球私募股權投資總額的一半,風險投資率(投資量與GDP之比)是西歐的近兩倍,并催生出無數個年輕的百萬、千萬乃至億萬富翁,引領著美國的經濟格局,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甚至改變著世界。
對美國風險投資發展脈絡進行梳理,總結其經驗并試圖從中歸納出風險投資發展的基本邏輯和共有的因素,將為我國雙創(創新創業)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并為構建完善的資本市場,加快建立創新型國家提供有意的參照。
一、 美國風險投資的主要模式
本部分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基于區位的風險投資
從區位上看,美國風險投資主要聚集于兩大區域,即西部的硅谷地區和新英格蘭地區。作為美國風險投資家聚集的圣地――硅谷地區每年的投資額占到全美風險投資額的32%,而新英格蘭地區(主要在波士頓)則是美國風投的發祥地,其投資額同比達到10 %左右。當然,美國風險投資并不僅局限于此,東起美國華盛頓城市群,西至太平洋沿岸地區,北達五大湖地區,南到德克薩斯,其總部公司的背后都留下了風險投資的影子。
1946年第一家具有現代意義的風險投資公司――美國研究與發展公司(ARD)成立于波士頓。隨著信息技術發展以及美國監管制度的變革①,風險投資的“大本營”開始從新英蘭地區向西南部地區轉移,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風投資本不斷向美國西南部圣克拉拉山谷聚集,使得加州北部的硅谷地區一躍成為美國風險投資的中心。這些資本又被受資企業外包到國外進行營運,并撬動了更多資本,使得硅谷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一躍成為21世紀創業者的樂園,并以冒險、創新和高智商著稱于世。
(二)基于產業的風險投資
在風險投資發展的前35年,其青睞的產業主要集中在信息及生物技術兩大領域,具體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和醫療保健以及通信、半導體和軟件等行業。之后,風險投資范圍也涉及媒體以及零售等新的投資方向,但信息及生物技術始終保持了較大增長,成為跨越牛熊周期的必備投資領域。
美國風險資本之所以集中投放于這兩大產業,與風險資本家偏好有潛力、能夠快速成長的小公司密切相關。而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為重要載體的產業在當時美國方興未艾,這使得任何一個微創企業,只要擁有某種技術上或產品的優勢,就能夠迅速滲透到市場中發展并培育出優勢產業。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政府積極致力于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專利技術等措施,使得尚處于稚嫩期的小企業能夠形成對新進入者的壁壘,從而在市場上獨領十余載。
(三)基于公司發展階段的風險投資
在這種模式下,風險投資家通過若干個與企業成長階段相適應的融資序列(或步驟)來支持初創企業的建立和發展。企業的初始成長階段可劃分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風險投資的重點及其融資序列如下(見下表)。
基于公司發展階段的風險投資表
傳統上風險投資主要關注前兩個階段,而“后期階段”的投資是隨著風險投資公司投資回報不斷遞增,一些早期風險投資公司的資本變得愈加雄厚,為了占得先機并獲得更大的資本增值,這些資本開始投向包括早期和中期在內的企業全周期,并且后期投資所占比重不斷提升,大有超越種子、啟動階段的投資規模之勢。資本的逐利性以及利潤最大化目標使得風險投資突破原有限制,成為跨周期的資本。
由于初創企業在早期階段的發展存在極大不確定性,風險投資因此扮演了尋找、戰略發現的角色。但為了降低風險,通過初步驗證性的投資及其尋找大客戶的過程,幫助其確定后續投資,從而能夠起到降低風險、博取巨大收益的功效。
二、美國風險投資的特點
本部分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以一定期限實現退出為目的
一方面,通過投資企業IPO上市、并購、回購以及清算等方式實現退出是風險投資最重要的特點。風險投資的運作機制是:融資―投資―退出,通過更大資本增值,實現回報。其一切活動都是圍繞退出這一目標,即出資是為了更好的出售。但是,風險投資又不同于證券市場的買和賣,因為證券市場買賣只是有價證券的易手,并未涉及或者造成企業本質的改變。風險投資則通過投資給企業帶來包括資本在內的成熟先進的管理經驗理念以及多樣化的增值服務,進而和創業者建立相互信任合作關系而有著較大不同。
另一方面,風險投資在追求公司財務收益的同時,還要給這一收益加上一個期限,即在初始投資后的若干年(通常是投資后的5~7年)內,能夠迅速成長成為行業內的翹楚。時間的延長會增加風險投資的時間和機會成本,這無疑給風險投資家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有著戰略家的眼光,還要正確評估其產品的未來估值和溢價。
(二)投資于“五新三高”企業
“五新三高”企業是指那些擁有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服務以及新經濟和高科技、高成長、高回報等特征的知識或技能密集型企業,它們以當今世界上最新科學成就為基礎,運用尖端技術,從事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或技術服務。風險投資偏好這類企業的原因在于:一是,這類企業擁有關鍵技術,發展速度快,進入門檻高,競爭者少,其產品與服務具有全球市場份額,能為風險投資帶來巨大回報。二是,企業多數處于初創階段,是非上市的私有企業,有利于風險投資進入和退出。三是,研發費用占企業銷售收入比重大,對資金需求巨大,這使得提供資金支持的風險投資與之一拍即合。
(三)以“資本換股本”的私募投資方式
風險投資通過私募發行對擬投資的非上市企業進行權益性投資,其重要特點在于投入資金是作為公司資本金的資金,并和其他權益類資本金(如資本公積金、盈余公積金等)共同構成企業的所有者權益,風險投資以所投入的資本金的比例分享企業的投資權益,即股東權益。
以“資本換股本”私募投資方式具體體現在:一是,不以控股為目的,持股比例一般占到被投資企業的30%左右。二是,針對特定的投資者進行發售的非公開發行,人數限制在49人以下,個人出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上。三是,可進行多輪融資,既不需要企業的擔保、抵押,對企業初始贏利也不做硬性要求。
(四)提供多樣化的增值服務,參與企業重大決策
首先,風險投資注資過程中通常會充當執行董事、監管、資源獲取以及導師四種角色,如在董事會中占有1個或多個席位,便于從公司的戰略層面提供建議和支持;擔任非正式獵頭或推薦人,利用其聲望和行業內的關系網,吸引高素質人才,引入新的融資,為創業企業創造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其次,風險投資不是簡單的資金供給,而是通過多種形式的幫助,與創業企業增加相互理解和信任,降低潛在沖突,提高內部凝聚力,提高投資項目的成功率,為及時退出做好準備。
此外,風險投資的組織構架是基于“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LP)的混合制度,即在風險投資公司內部,風險投資家作為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GP),而眾多投資者則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參與到基金公司中去。作為GP,風險投資家對合伙債務負有無限連帶責任,而LP只按照出資比例分享利潤和分擔虧損,并以出資額為限對合伙債務承擔清償責任。這有利于吸引更多風險投資資金的進入,但給風險投資家帶來更大的挑戰。
三、 美國風險投資發展的基本經驗
本部分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擁有不斷拓展的退出渠道
基于風險投資明確的退出目標,良好的退出機制無疑是風險投資活動最重要的驅動力。當今美國構建了世界上最復雜也最為完善的證券市場體系,這客觀上為風險投資開辟極佳的退出渠道,投資日益活躍,充分發揮了資本市場股權優勢,不斷撫育出那些極具創新精神的微創企業。
美國股票市場層次結構圖
當今美國股票市場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部分(見上圖):交易所市場、柜臺市場、第三市場、第四市場以及另類市場。大部分股票交易發生在交易所和柜臺市場,美國主要交易所有7個,其中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和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是全國性的證券交易所,其他5個被視為地區易所,即波士頓證券交易所(BSE)、太平洋證券交易所(PCX)、辛辛那提證券交易所(CSE)、費城證券交易所(PHLX)、芝加哥證券交易所(CHX),這七個證券交易所以紐約證交所為核心并相互勾連形成交易所市場。從1980―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交易所市場上市數量和規模屢創新高,并一直保持全球IPO(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寶座的位置,為風險投資成功退出提供了極佳的交易所平臺。
與此同時,世界上第一個電子化股票市場納斯達克(NASDAQ)也在美國開始形成。證券交易的自動化,交易透明度高,不受場地、時間等條件限制促成其交易成本不斷下降,發行規模節節攀升,成為與紐交所相媲美的超級證券市場。現如今美國的柜臺市場(OTC)包含當今世界最為著名的納斯達克(NASDAQ)、公告板市場(OTCBB)、全國報價市場(NQB)。柜臺市場(OTC)本質上是非交易所市場的非正式交易場所,主要交易那些沒有在上述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份公司的股票。這意味著除交易所市場之外,大量沒有上市的股份公司還能夠通過場外市場進行上柜交易,如粉紅單(Pink Sheet)市場和股權單(Partnership Sheet)市場,從而解決了美國大量無法上市的股份公司上市流通的問題。此外,其他市場與另類交易主要是為機構投資者和專業市場參與者提供成本低廉而快速大宗股票交易服務的系統,為其繞開經紀商和做市商直接進行交易提供便利。
(二)構建了完備的法律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
1929年的全球性股災和金融機構倒閉狂潮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帶來巨大沖擊,美國從巨大市場風險中警醒,深刻認識到必須依靠嚴格完備的法律體系,才能對市場欺詐、操縱等犯罪行為起到最優阻嚇效果,控制證券業的高風險,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美國市場法律體系包含三個部分:聯邦政府制定的各類法律法規,各州制定的證券法律法規以及各證券交易所和相關證券市場自律組織制定的規章。其中最為重要的無疑是20世紀30年代出臺的《證券法》(主要針對發行市場)、《證券交易法》(主要針對交易市場)。隨后《公共事業持股公司法》《信托契約法》和《投資公司法》以及《證券投資者的保護法》相繼出臺,這些法律在隨后的市場發展中進行了大量的補充和完善。第二個部分主要是以堪薩斯州1910年出臺的《藍天法》為代表,隨著各州紛紛效仿,逐步上升成為聯邦立法,而各州的立法在一定范圍內仍舊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各證券交易所、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NASD)以及市場自律組織(SRO)均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規章,并成為了美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組成部分。相關法律涉及監管的總體框架以及監管主體的權力范圍,并對證券市場主要的損害行為做出描述、確立相應的處罰原則以及對各監管主體的行為方式做出了規定。至此,美國構建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完備的法律體系以及對證券市場甚為嚴苛的監管網絡體系。
另外,法律體系與公司治理結構存在顯著相關關系。美國的市場法律法規是構建于大陸法系之上,傾向于對小股東的保護(DLLS,2005)。這體現在:一是,法律制度有利于健全公司治理機制。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有利于減少并防止對投資者的侵害,這始終是風險投資所顧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大陸法系的法律制度能夠減少或者一定程度的控制公司自我交易(Self-dealing)行為,即公司控制人(管理者、控股股東或者兩者合謀)運用其權利將公司財富轉移到自己名下,而不與其他投資者分享的行為(Djankov,2005)。二是,證監會能夠依法成為掏空企業行為有力的監管者。美國的《證券交易法》賦予了證監會(SEC)極大的權力,集立法、執法和準司法權于一身,對全國所有市場參與者依法實施管理和監督的權力,且不受總統和其他部門干預,直接對國會負責。引入法庭之外的主動執法機構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的一個必然選擇,也是彌補法庭審判裁決之后的有益補充。格萊澤等人(2003)在考察美國20世紀初社會演變的基礎上,就認為在美國,監管和訴訟的組合可能更為有效,監管能夠成為高效執法制度的一個部分。
(三)形成了良好的創業生態系統
風險投資與創新企業是一對孿生兄妹,難以割舍。企業落戶在哪里,風險投資就流向哪里。正如美國超過一半的風險投資都集中于硅谷和波士頓一樣,因為這里曾孵化出如思科、Facebook、Google等著名的企業。美國良好的創業生態系統,吸引了大量具有創新精神的小微企業在這里落戶,美國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風險投資家的不二的選擇。
美國良好的創業生態系統體現在:一是,創業成本更低。Djankov(2002)曾調查比較85個國家及地區的創業程序,并估算完成所有程序所需的工作日,結果美國以成立公司需要約3天成為所調查國家中需要天數最少的國家之一,而德國需要42天,法國需要53天,新興發展中國家的時間就更長了。在美國創業成本足夠的低有利于創業活動,能夠激發企業更多的專注于其自身的業務之上。二是,創業服務機構大量涌現。除注冊企業成本低外,創業者選擇創業地的標準傾向于募集資金以及招聘人才更加容易便捷的地方。在美國你無須憂慮各種中介服務,你也不必擔心技術與風險投資如何嫁接,因為這里有訓練有素的銀行家、律師和會計師,能提供極其便利而且通常是免費的投資輔導。一旦獲得風險投資的關注,還能夠獲得經驗豐富管理團隊的指導。三是,構建了基于契約精神的社會誠信制度。美國的社會誠信制度源自西方源遠流長的契約精神,在美國2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得以很好的保留下來。其主要貢獻在于打破了家族、低位以及身份的界限,代之以“天然”平等關系,即以平等的身份訂立契約、履行契約,以平等的身份進行交涉和訴訟。你不需要花大量時間與政府官員打交道,也不必擔心契約不被履行而尋找救濟的成本。四是,對待創業失敗更加寬容、創業文化更具包容性。20世紀70年代,在車庫里搞實驗成就一番偉業的故事激勵了無數創業者前仆后繼,使得人們逐步形成追求財富、創造價值、實現自我的觀念、價值體系,進而主導著人們的行為方式。這一文化中充滿了創業者的自信,勇于冒險、創造財富,不怕失敗的創業精神,也包含對創業的理解和包容,沒有人會因為創業被當做傻子、瘋子,因為這能夠實現自我價值,貢獻社會。
四、對我國完善資本市場的若干啟示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階段,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加之全球經濟情況總體偏弱,中國難以獨善其身,這就需要盡快調整國內的經濟結構,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風險投資將引領結構的升級優化,而這與一個公開活躍的資本市場密不可分。
(一)開放市場,構建一個活躍的公開發行市場,為高回報提供渠道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雖然成績很大,但問題依舊很多。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20年來資本市場始終無法滿足中小創企業對資本的多樣化的需求。中國目前各類企業達到7000萬家,99%的屬于中小微企業,而資本市場所能容納的企業還不足1萬家,如此大的懸殊,使得“融資難”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主要涉及以下改革。
一是,開放市場,加快從核準制到注冊制的改革,構建一個活躍的公開發行市場,強化市場約束,激活市場。
二是,放松管制,試點建立地方性獨立的創業新興板市場,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利用現代電子通訊網絡系統(ITS)把各個市場連接起來,降低上市標準,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并與主板市場形成競爭關系,以此促進市場競爭和統一化。
三是,授權允許非公開募集,享有豁免制度保護,對特定人群無須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四是,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機制的構建,使得各板塊之間轉板、退出得以順利進行。
(二)樹立產權意識,大力保護知識產權
為促進科技進步,激發創新熱情,必須不遺余力地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在科技發達的信息社會中,世界經濟增長愈加依賴于技術的創新,知識產權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不可獲取的重要資源之一。根據世界銀行2013年報告,美歐等發達國家擁有全球85%以上的知識專利技術,吸引了大量風險投資公司的入駐。作為全球知識產權保護最完善的國家,美國保護太陽底下幾乎所有東西,在全球范圍內構建了對維護本國利益極為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而那些知識產權保護不太好的國家和地區,創新型企業難以成長,創業產業的發展也會遇到較大阻力。
保護知識產權的關鍵在于產權意識,它既取決于一國政府對產權保護的態度,又在于國民覺悟的培養與提高。
一是,政府必須旗幟鮮明地保護知識產權。一方面要完善知識產權的法律及其立法程序,重視控告人的權益述求,對侵犯他人專利的刑罰處罰要體現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和強度,進而產生更加有力威懾作用;另一方面應重在執行,體現執法效率。從調查取證到最終的判刑應該是高效率,這是美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亟須轉型升級的大國也尤為關鍵。此外,應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提高對侵犯知識產權法律的量刑標準,這本身反映了當今知識產權立法的發展趨勢,同時能有效制止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泛濫。
二是,企業個體應該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曾有人估算,在過去的15年里,我國有超過13萬項發明無償奉獻給了世界各國。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企業專利觀念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都有待增強。另外,每個企業應像對待其他犯罪一樣對待侵權行為,加快實施符合自身特點的知識產權戰略,涵蓋從產品研發、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此外,企業應在專利說明上下功夫,熟悉專利的科學表達,不斷提高申請專利的成功率。
(三)營造有利于創業創新的生態環境
首先,培育市場的契約精神。如果說法律是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和繁榮的基石,那么根植于商品經濟的契約精神就是整個市場的靈魂。資本市場契約精神的培養,應把平等救濟的契約精神貫徹證券法律法規中,推進司法公正;把誠實守信的契約精神融入到公司治理中,減少上市公司的欺詐行為;將自律中立的契約精神傳播到中介機構中,規范其市場服務行為,降低社會道德風險。只有當契約上升為一種精神,成為社會約定俗成的主流時,契約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出來,市場的信用機制才能有效運行,市場規則與監管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其次,推進簡政放權,以放為主,根本轉變政府職能。自滬深市場成立以來,我國資本市場素有“強監管、弱自律”的特點,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強力推行制度,市場主體參與度與自由度都不高,市場發育缺乏自下而上的生成和孕育過程。簡政放權是讓市場發力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突破口。一方面,依法行政,“法無授權不可為”,即在制度的框架進行權力的運行,不可濫用權力。進一步下放取消更多的審批權,還權市場,讓企業少跑政府,給企業松綁減負。另一方面,約束權力的過程也是保障權利、還權于民的過程,讓公民和市場主體更自由,真正做到“法無禁止即可為”激發市場活力和民眾的創造力,促進創新創業在市場中落地生根。
最后,資本市場應平衡政府監管與市場自律的關系。制度的設計無論是向監管還是向自律過度傾斜都不利于資本市場長期穩定發展,簡單的加強監管或放松管制也無助于市場的高效運轉,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發揮它們各自的特點,即自律具有事前監管而監管更注重事后監督,使其力量達到平衡。此外,更加倚重市場獨立的第三方評估報告,促進相關政策落地,提高政府監管的施政效能。
(四)提高市場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
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必須提高市場透明度,才能降低交易成本。
一是,不斷降低企業的創業成本。創立公司和招募所需要的人才的成本難易程度直接關系到你想在哪里創業。必須降低創業成本、便捷的籌資渠道以及便捷招聘到所需的人員。
二是,加大市場中介的責任,構建榮譽-淘汰制度,改變責權不對稱狀況,通過中介提高市場透明度,加強行業對創業企業的扶持力度。
此外,致力于政府的公平和善治的構建與完善,減少謀取不正當收益的機會,實現創業者的機會均等,保護全民創業的積極性。
(五)弘揚創業精神,營造創業文化
首先,凝練創業精神,創業精神是創業文化的核心,其形成與地理環境、文化傳統、經濟制度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幅員遼闊,文化多元,根據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將堅定的信念、旺盛的斗志等各具特色的創業精神內化為信念、道德和心理的力量,指導人們日后的行為。其次,樹立時代的創業觀。互聯網時代創業文化不僅包括誠實守信、勇于冒險、不怕失敗等傳統創業精神,還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不斷更新高科技、大市場等新理念,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和嘗試,敢為天下先。最后,構建創業教育體系,注重長效創業機制的建設。創業文化的營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從中小學開始,就重視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促使社會成員從小就具有良好的創業意識和基本的創業能力,形成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
注釋:
①1958年,美國國會通過《小企業法》,并成立了中小企業投資公司,專門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支持,如提供低息貸款、購買或擔保購買中小企業的證券等。據不完全統計,半個世紀以來,該類機構直接或間接援助了近2000萬家小企業,成為美國政府最具效率的部門之一。
參考文獻:
[1]卓悅,陳德棉,劉延生美國風險投資業發展的歷史過程和現狀分析[J].科研管理,2000(5)
[2]談毅,葉岑風險投資業的發展歷程與制度變遷[J].預測,2003(3)
[3]姚洪珠,鄧飛其美國風險投資行業發展的動態演化模型與演化規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
[4]孫濤當前我國風險投資行業現狀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3)
[5]錢霞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淺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1(5)
[6]胡海峰,胡吉亞美日德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機制比較分析及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8)
[7]李曉嵩中國風險投資行業發展問題辨析[J].經營管理者,2011(16)
[8]鄧彥,李清云,李華軍基于產業發展周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模式研究[J].會計之友,2011(30)
[9]中國部委聯合赴歐創業投資考察團,劉健鈞歐洲創業投資發展及啟示[J].證券市場導報,2012(1)
[10]李新春,林子堯公司創業投資研究的前沿探析與未來展望[J].中大管理研究,2012(2)
[11]張文竹論我國風險投資行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J].才智,2012(6)
[12]郭金來,等政府職能轉變與武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策略[J].學習月刊,2014(2)
[13]張佳睿美國風險投資支持科技企業發展的經驗及啟示[J].現代經濟探討,2014(3):84-87
[14]王茅美國風險投資行業的特點與現狀[J].清華金融評論,2014(11)
[15]Glover J WThe New American Evolution:The Role and Impact of Small Firms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98
[16]Industry CanadaCanadian Venture Capital Activity:An Analysis of Trends and Gaps(1996―2002),2002
[17]Thomas Hellmann,ManjuPuriVenture Capital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tart-Up Firms:Empirical Evide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2
關鍵詞:項目新穎性;聯合風險投資;不確定性;聯合需要;聯合機會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Project Novelty on the Formation of Syndication in Venture Capital
CHEN Min-ling1,2,DANG Xin-hua1,XUE Jing 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48,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innovative project of venture capital firm to the need and opportunity for Syndication, thus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ject novel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formation of Syndication in Venture Capital.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deduction, we find that venture capital firm face two types of uncertainty when considering novel investments: egocentric uncertainty and altercentric uncertainty, however, the former increases the VC firm's need for syndication, the latter reduces the VC firm's opportunity for syndication, and the opportunity for Syndication in turn depends on the status and reputation of the VC firm, the final study find that innovative investments are more likely to be syndicated. Furthermore, this positive relationship is stronger for VC firms with higher status and higher reputation. In addition, the paper verified this conclusion by using the case of “Shenzhen Capital Group Co., Ltd” and CVSource database.
Key Words: Project novelty; Syndication of Venture Capital; Uncertainty; Need; Opportunity.
引言
面對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多變性,聯盟已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選擇,尤其是在風險投資領域,風險投資機構的聯盟或聯合風險投資(Syndication of Venture Capital, 用SVC代表)現象非常普遍 [1],風險投資公司(Venture Capital Firm, 用VCF代表)的聯合對于自身的投資績效和風險企業的績效存在雙重重要影響[2]。對聯合風險投資形成機理的研究非常重要,因為,對聯盟形成和聯合風險投資形成的探索是進行伙伴關系管理、形成聯合風險投資網絡的重要前提,也是獲取聯盟績效的基礎。
然而,對聯合投資形成機理的認識仍然缺乏認識,究竟什么樣的特征、因素更容易形成聯合風險投資?國內外文獻主要是從投資機構特征、網絡特征這兩個層面對聯合風險投資形成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將VCF的聯盟行為歸因于VCF間的相似性和經驗(Chung, S. et al., 2000)[3]、網絡位置和地位[2] 地理鄰近性(Douglas Cumming, Na Dai, 2010)[4]、或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而從創業企業項目本身特征進行研究的卻很罕見,這種缺失令人遺憾。在相關研究中,對兩個問題產生了質疑:(1)對于形成聯盟的公司而言,聯盟的需要和機會都是必需的,但在特定投資情形下聯合投資的需要和機會是如何同步的、其相互影響的機理是目前理論所無法解釋的,一方面,很多具有合作機會的VCF在投資項目時不一定需要這種合作;另一方面,需要合作伙伴共同投資于某項目的公司卻很難吸引到投資伙伴進行合作。(2)當投資在具有高創新性的公司中或剛建立不久的公司時,VCF更傾向于尋求聯合伙伴以應對包含在項目中的不確定性。然而,這暗含的思想是,來自特定的投資項目中的不確定性均存在潛在的合作伙伴上,沒有考慮VCF自身的特征和經驗。
對這兩個問題的質疑促使了本研究的提出。本文試圖探求聯合投資的需要和機會的關系,進而探討VCF在新投資的項目新穎性與聯合投資可能性之間的復雜微妙關系。基于創業項目特征視角,我們借鑒Podolny(2001)[5]提出的市場不確定性概念和思想區分了在風險投資領域來自新穎性投資中存在的兩種不確定性,將兩種類型的不確定性分別與聯合投資的需要和機會相聯系,在這一作用關系中分別引入VCF的地位和聲譽作為調節變量,基于理論分析建立了作用機理模型并提出相應假設,最后進行了案例分析和驗證。
1 項目新穎性與不確定性
創業企業項目本身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項目新穎性。當焦點風險投資公司(Focal Venture Capital Firm)從事一個新穎性項目投資時,其面臨的就是項目(投資)新穎性。風險投資領域一個重要的特征是風險和不確定性,風險分擔和消除不確定性是風險投資公司和創業企業關注的核心問題,以往研究認為,不確定性來自特定的投資項目,尤其是在項目早期階段和高科技企業里,不確定性放大了。這暗含的假設是這樣的不確定性對潛在伙伴時是均等的,將產生同樣的聯合投資的需要,但事實上VCF在聯合特定項目時聯合投資的需要(Need)和機會(Opportunity)是不同的。而且,以往研究認為不確定性均存在潛在的合作伙伴上,這一認識在風險投資領域已顯得粗糙、不夠深入,為此我們需要對來自特定項目的不確定性進行更精細的考慮。
1.1 項目新穎性
一個既定的項目新穎性與不確定性相關,項目新穎性是潛在風險投資公司不確定性的來源。在VCF內部,投資決策、監督和價值增值活動由公司的管理團隊來完成(Guler, 2007),團隊隨時間逐漸變化,因此創造了公司內的相對穩定的集體經驗。集體經驗和學習產生了諸如分享的知識和智慧、協調的組織慣例、共同的記憶等顯著收益,這也是我們關注的公司層面的經驗。VCF在一個既定行業以往完成的投資越多,可利用其經驗做出新的決策,在這個行業內新投資將會更熟悉。而潛在項目新穎性是指焦點風險投資公司對該行業沒有或僅有很少量的投資,很難利用過去經驗來做出相應決策和實施管理活動,它代表了對風險投資公司的特定的高度不確定性,如果不能緩和,它將削弱VCF對該項目投資的成功率(De Clercq & Dimov, 2008)[6]。
1.2 兩種類型的不確定性
項目新穎性對風險投資公司提出了雙重挑戰。一方面,它對焦點VCF為實現某項目的預期結果在評價和選擇最好的實施策略方面存在困難。同時,它對第三方在評價焦點VCF為潛在伙伴時存在的困難,因為VCF過去的經驗和績效只能提供極少的指導。這些挑戰引發了對不確定性的思考。借鑒社會學研究領域Podolny(2001)提出的市場不確定性(Market Uncertainty)概念和思想[5],我們認為在風險投資領域VCF面臨特定項目時存在兩種類型的不確定性:
(1)自我中心不確定性(Egocentric Uncertainty)。關于焦點企業缺乏最好的、最適合的方法來實現期望的項目目標時存在的困難和疑慮。當公司從事新穎性的活動時,由于他們自身經驗缺乏不能提供足夠的指導(March,1991),自我中心式的不確定性就產生了。在風險投資的情景下,自我中心不確定性指的是VCF為了促進項目公司的發展并使其達到能夠在有利條件下順利撤出投資的階段,對項目實施正確的、最好的有關運作、人事、戰略等方面決策時存在的困難和疑慮。
(2)他人中心不確定性(Altercentric Uncertainty)。關于外部合作方(相對于焦點VCF的對立方)在評價焦點VCF質量上的困難。在戰略聯盟和聯合投資情景下,外部合作方是評價焦點VCF未來的聯盟伙伴。外部合作伙伴需要確定是否由焦點投資公司付出的投入是期望的質量?是否焦點投資公司擁有合作伙伴尋找的知識和資源?(Sorenson & Stuart, 2008)[7] 或者是否它在隨后的投資交往中值得信任?他人中心的不確定性在焦點VCF的信息很難獲得或獲得成本很高時非常顯著(Podolny, 2005) [8]。
因此,VCF在考慮新型投資時充滿了自我中心的不確定性和他人中心不確定性。一方面此類投資涉及VCF以前從未投資過的產業或行業,所以VCF無法依靠以前的投資經驗,因此面臨著如何評估和管理此類投資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考慮到信息的不透明性內在于投資公司以往經驗對當前新穎投資的關聯中,外部的觀察者很難評價投資公司對目標公司的發展做出貢獻的能力。
2 不確定性與聯合風險投資的需要、機會
宏觀的或投資組合層面的考察已認識到不確定性影響VCF形成聯盟的重要性,將聯盟視作降低財務風險、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的機制,但這種影響機制和作用機理并不清晰,不能很好地解釋某個特定的交易(項目)是否會被聯合,也無法預知VCF是否有需要或有機會聯合該交易。
如果用聯合投資的可能性來度量聯合風險投資的形成,那么聯合投資的可能性越大就越容易形成風險投資聯盟。聯合可能性的大小取決于某一VCF聯合其他VCF的需要和其面臨的機會。但是,對特定投資項目的聯合投資需要和機會并不總是同步:在一定情況下,諸如當項目對VCF是新穎性投資時,增加了尋求合作伙伴的需要的因素也很可能減少了VCF發現和吸引需要的合作伙伴的機會。這樣的不一致可能與存在著兩種類型的不確定性相關。
2.1 自我中心不確定性與聯合投資的需要
面對新穎的項目,VCF缺乏對制定決策、采取步驟、配置資源的詳細理解,當涉及程序問題和基本活動時,如組織交易、提供后續融資和計劃退出等,盡管VCF可利用他們一般性的經驗,投資的成功取決于VCF對競爭性動態和內在于特定行業的市場發展的理解和響應。在這一點上,就建立內部的相關知識而言,它是一個復雜、費時的過程,而從外部獲取相關知識是昂貴的。VCF可求助于聯合投資來滿足他們的知識需要,事實上,在VCF熟知的知識和想要的知識存在不一致的時候尤其需要尋求合作伙伴[9]。
外部的合作伙伴不僅提供一個更加多樣化的、可以為管理新穎項目做出戰略的知識集,而且可以提供對機會評價的第二觀點(Lerner, 1994)。在這一點上,當VCF自身經驗不足以考慮到正確評價項目時,它很可能尋找外部合作伙伴(Casamatta & Haritchabalet, 2007)[10]。此外,合伙伙伴間的資源分享可以幫助焦點VCF保持知識的更新、獲取競爭優勢。總之,從戰略需要的觀點來看,來自于從事新穎項目的自我中心式不確定性很可能增加了焦點VCF對外部合作伙伴的需要,因此使得他們的聯合投資更可能發生。
因此,我們假設H1:投資項目的新穎程度越高,風險投資公司聯合投資的需要越強烈,聯合投資的可能性越大。
2.2 他人中心不確定性與聯合投資的機會
對特定的投資項目,很大程度上焦點VCF需要聯盟伙伴,但它面臨被認識、被評價和被最終伙伴吸引的挑戰(Beckman et al., 2004)[11]。由于焦點VCF的許多信息是私人的、高成本的和不明確的(Podolny, 1994),還由于在新聯盟中焦點VCF為該項目預期的貢獻價值能力是不清晰的,這使得潛在伙伴在客觀理性評價焦點VCF的能力方面存在疑慮和困難。此外,在缺乏減輕他人中心不確定性的機制時,由于感受到的高努力成本(Tykvova, 2007)[12]、在聯盟和聯合投資中“搭便車”的可能性、或者擔心項目的最終成功過于依賴他們自己的投資時,預期的伙伴公司會感到困難和焦慮。感受焦點VCF缺乏能力會削弱預期伙伴的信任、增加他們對成功協作和項目發展的顧慮,因此使得加盟受阻。
總之,當從事新穎投資時,促使焦點VCF產生尋求伙伴的需要的因素可能同時會減少他發現和吸引這樣的伙伴的機會。因此,減輕他人中心不確定性進而提高焦點VCF形成聯盟的能力很可能取決于未來伙伴能夠形成對焦點VCF的正面預期和他對項目貢獻的程度,而這很可能取決于焦點VCF傳遞其公司資質信號(地位和聲譽)給未來伙伴的能力。
3 地位、聲譽的調節作用
Jensen & Roy認為,為了減輕他人中心不確定性促進聯盟的形成,合作伙伴選擇過程中的兩個質量信號,即地位和聲譽發揮著重要作用[13]。因此,可將VCF的地位和聲譽視作他人中心不確定性的緩和劑。感受到的公司資質觀念已由社會學和經濟學方面的文獻提出,即地位和聲譽的概念。盡管這兩個概念被廣泛地使用,但地位和聲譽是VCF資質的截然不同的兩個方面,它們對組織行為和績效產生了重要影響。
3.1 VCF地位的調節作用
地位(Firm status)指的是一個組織在整個行業網絡中相對于其他組織的中心性位置。在聯盟形成的情境下,高地位的組織擁有許多特權,例如,高地位的公司在獲取資源時有較低的交易成本,還具有額外優勢,進入社會遠距離的潛在伙伴。而且,地位傳遞了公司接近資源庫的信號,它可減輕未來伙伴對項目所需資源的顧慮。在VC情景下,高地位可給予VCF更大機會去吸引聯合伙伴。擁有高地位可促進VCF接近外部知識或為他們投資組合中的項目公司招聘管理人才。此外,高地位的VCF與投資銀行有重要聯系(Guler & Guillén, 2010)[14],可促進通過IPO、M&A方式退出,從而增強它們的績效。總之,當從事新穎投資時,高地位VCF可減輕未來伙伴的不確定性,并克服減少的聯合投資機會。
據此,我們提出假設H2:與地位低的風險投資公司相比,風險投資項目新穎程度與聯合投資可能性的正相關關系在地位高的風險投資公司中更顯著。
3.2 VCF聲譽的調節作用
聲譽(Firm Reputation)代表對它過去績效、未來績效的信號(Nahata R., 2008)[15],塑造著外部觀眾的感知和對公司的期望。VCF的聲譽對聯合伙伴的評價和選擇具有啟發作用,VCF的聲譽和良好記錄可向未來伙伴傳遞焦點VCF的專長和擁有管理技能這樣的信號。這對新穎投資尤其重要,聲譽代表公司的關鍵無形資產的一部分,可增加作為聯盟伙伴的聯合愿望。聲譽很可能塑造了未來伙伴對將來收益的信心,從而減輕了他人中心不確定性。此外,聲譽是信任的代表,信任可減少未來伙伴在聯合中對潛在困難的工作關系的顧慮。有聲譽的VCF不太可能違約。因此,當從事新穎投資時,即使焦點VCF對新項目沒有經驗,有聲譽的VCF可傳遞信任和可靠的信息以幫助他們克服增加的他人中心不確定性。
據此,我們提出假設H3:與聲譽低的風險投資公司相比,風險投資項目新穎程度與聯合投資的可能性的正相關關系在聲譽高的風險投資公司中更顯著。
4 作用機理模型與假設
通過上述理論分析和推演,可以發現:當VCF面對新穎性項目投資時,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機理。其一是,因為焦點VCF缺乏制定決策、配置資源所需的知識產生了困惑(自我中心不確定性),所以需要外部的伙伴提供多樣化知識、技能來評價項目、為新項目提供價值增值,因此增大了VCF尋求聯合投資的需要,從而增大了聯合風險投資的可能性。其二是,焦點VCF的潛在伙伴在評價焦點VCF的能力存在疑慮和困難(他人中心不確定性),減少了聯合投資的機會,從而使聯盟受阻,而能否減輕他人中心不確定性,進而提高焦點VCF形成聯盟取決于VCF傳遞公司資質信號的能力,即地位和聲譽。進一步分析表明,高地位的焦點VCF擁有許多特權、資源庫,減輕了伙伴對焦點VCF的顧慮,減輕了VCF的他人中心不確定性,從而增大了聯合投資的機會,進而增大了聯合投資的可能性。高聲譽的焦點VCF可向未來合作伙伴傳遞自身的專長和管理技能,增加未來伙伴的信心和對未來成功的預期,減少對新穎性項目的顧慮,克服了他人中心不確定性,從而增大了聯合投資的機會,進而增大了聯合投資的可能性。
最終,我們發現不僅VCF在投資于創新項目時更易采用聯合投資的方式,而且對于地位和聲譽都較高的公司,形成的聯合投資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項目新穎性對SVC形成的作用機理可由下圖表示。
5 案例分析
為驗證提出的假設,我們對“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深創投)的投資項目進行了案例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深創投在1999年至2012年9月間共投資了438個項目,總投資額近116億元人民幣,其中投資項目中行業比重最大的是光機電/先進制造,占到了24%,而比重最小的行業為互聯網/新媒體,占比為10%,據此我們確定深創投最為熟悉的行業為光機電/先進制造,對該行業的投資對深創投而言具有較低程度的項目新穎性,與此相對,相對較不熟悉的行業為互聯網/新媒體,對該行業的投資對深創投而言具有較高程度的項目新穎性。進而,我們利用利用項目的聯合風險投資規模(在項目的特定輪次,為其共同投資的創投機構的數量)來衡量聯合風險投資的形成,從表2可以看出,深創投的聯合投資規模隨著項目新穎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即深創投面對新穎程度較高的項目更可能采取聯合投資,而不是單獨投資。該案例驗證了本文提出的假設H1。
同理,從表3可以看出,聲譽較低的風險投資機構擁有較少的聯合投資伙伴,并伴隨形成較少輪次的聯合投資。而高聲譽的風險投資機構擁有較多的聯合投資伙伴,并伴隨形成更多輪次的聯合投資,如存在D、E輪次的投資,這也說明了風險投資機構的聲譽對聯合投資的形成產生了正向效應,而且聲譽機制在強化著聯合投資的形成。這也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設H3。限于篇幅,假設H2暫未檢驗,但可依據同樣的方法進行驗證。
注:投資機構聲譽的分類是按照CVSource數據庫中累計歷史投資事件數量進行統計,將歷史投資事件數量在0~10、11~50、51~100、100~350的公司聲譽界定為低、一般、較高、高等四類。
6 結論及啟示
本文研究了作為創業項目特征之一的項目新穎性對聯合風險投資形成的影響。通過理論分析和建模,研究發現聯合投資需要和機會并不總是同步的原因在于兩種類型不確定性的分別影響:自我中心不確定性和他人中心不確定性。一方面,焦點VCF面臨著關于選擇和管理投資項目時做出正確決策的困惑和疑慮。在這一情形下,VCF可以從聯合伙伴的參與中獲益,因此增大了聯合投資的需要。然而,另一方面,對于這一同樣的投資,對于潛在伙伴很難評價焦點VCF是否是一個值得的伙伴,減少了聯合投資的機會。在這一情形下,聯合機會取決于VCF傳遞本公司質量信號給潛在伙伴的能力,如通過VCF的地位和聲譽來傳遞。最終,我們發現VCF面臨新穎投資時將更傾向聯合投資,更容易形成風險投資聯盟,此外,還發現VCF的地位和聲譽在項目新穎性對聯合投資形成的過程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VCF的地位和聲譽強化了項目新穎性與聯合投資的可能性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本文采取案例分析方法來驗證了項目新穎性對聯合投資形成的作用機理,所得出的結論還需要更多樣本進一步的統計分析和實證驗證,這也是作者未來的研究工作。本研究對風險投資管理實踐有很好的解釋力和啟發性。在考慮對不熟悉或不太熟悉的行業的投資時,VCF的經理需要認識到,就尋求的聯合伙伴而言,這樣的伙伴不僅受VCF的以往活動記錄和績效的影響,而且會受到其以往關系的影響。VCF的地位、聲譽,在應對這一不確定情形提供了更多適應力。因此,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在風險投資網絡中VCF要格外注重提高公司的地位和聲譽。
參考文獻
[1] J??skel?inen, M., Maula, M., Seppa, T. Allocation of attention to portfolio compani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venture capital firms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6, 185-206.
[2] Hochberg, Y. V., Ljungqvist, A., Lu, Y. Whom You Know Matters? Venture Capital Networks and Investment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Finance, 2007, 62(1): 251301.
[3] Chung, S., Singh, H., Lee, K. Complementarity, status similarity, and social capital as drivers of alliance formation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122.
[4] Douglas Cumming, Na Dai. Local bias in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s [J].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 2010,17: 362380.
[5] Podolny, J.M. Networks as the pipes and prisms of the market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1,107 (1), 3360.
[6] De Clercq, D., Dimov, D. Internal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external knowledge access in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8, 45 (3), 585612.
[7] Sorenson, O., Stuart, T.E. Bringing the context back. Settings and the Search for Syndicate Partners in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Network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8, 53:266294.
[8] Podolny, J.M. Status Signals: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Market Competition [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 2005.
[9] Grant, R.M., Baden-Fuller, C.W.F. A knowledge access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4, 41 (1), 6184.
[10] Casamatta, C., Haritchabalet, C. Experience, screening and syndication in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7, 16 (3), 368398.
[11] Beckman, C.M., Haunschild, P.R., Phillips, D.J. Friends or strangers? Firm-specific uncertainty, market uncertainty and network partner selection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15 (3), 259275.
[12] Tykvova, T. Who chooses whom? Syndication, skills and reputation [J].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 16 (1), 528.
[13] Jensen, M., Roy, A. Staging exchange partner choices: when do status and reputation matter?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51 (3), 495516.
【關鍵詞】 項目評估 可行性研究報告 比較 思考
1. 項目評估的運作內容
項目評估的首要目標是有效支持信貸業務決策,防范信貸風險,進而提高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益。項目評估與可行性研究報告,在項目規模、研究的復雜程度等多個方面有很大的差異,而其評估的內容與側重點也不完全一致,但就最基礎的運作內容,有一定的相通性,具體表現如下:
1.1借款人評價:借款人評價是是項目評估的基礎評估之一,有效分析項目第一步;主要是對借款人的基本情況、資本結構、組織架構、領導者素質、融資情況及資信狀況、經營狀況及財務狀況等方面進行分析。
1.2項目概況評估:包括對項目基本情況、建設進度、建設及生產條件、工藝技術和設備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評估。其具體內容為:① 項目基本情況評估:項目建設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行業發展規劃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等政策要求,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與同類項目相比較的競爭優勢和劣勢。② 項目建設進度評估,調查項目立項過程、依據,項目建設工期、進度、資金投入計劃等情況,評估項目建設計劃的實施和執行情況。③ 建設及生產條件評估,分析評估項目建設及生產所需用地、原材料、燃料、動力來源的可靠性,交通、運輸、通訊和生活保障措施及投資區域環境等條件與項目需要的適應性。 ④ 項目工藝技術評估,調查了解項目工藝技術設計單位的資質和水平,評估項目工藝技術成熟度和與同行業相比較的先進程度,分析項目工藝技術和生產流程在保證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及促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可靠性和合理性。⑤ 項目選用主要設備評估,應對項目主要選用設備的成熟度、先進性、適用性和經濟性進行評估。⑥ 環保評估,調查分析項目實施是否符合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政策的要求,包括項目建設、生產過程對社會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環境保護治理的主要措施等,應重點調查項目環保方案獲有權部門批準的落實情況。
1.3產品及市場分析:是指在分析項目產品特性的基礎上,對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特別是產品目標市場上的供求狀況及價格走勢進行預測、分析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及項目產品的市場營銷策略,綜合評價項目產品的銷售潛力和前景。
1.4投資估算與融資方案評估:是指評估項目投資估算和融資方案中各項資金來源和使用的合理性、可靠性;其中資本金評估是該部分的核心內容。
1.5財務效益評估:是指在分析測算基礎財務數據的基礎上,根據國家現行財稅制度及有關規定,測算項目的財務效益指標,評估項目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主要步驟包括:選取財務評估基礎數據與參數;計算銷售(營業)收入、銷售稅金及附加、增值稅、估算成本費用,進行利潤測評;編制財務評估的相關報表;計算財務評估指標,進行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分析。該部分是整個評估的核心,從管理學上來,該部分的評估給出了對于項目可行性判斷的絕對支撐,是決策的基礎和關鍵。
1.6不確定性分析:盈虧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① 盈虧平衡分析是指在一定的市場和生產(營業)條件下對項目成本與收益的平衡關系進行的分析,以盈虧平衡點表示。項目盈虧平衡點根據項目正常生產年份的產品產量或銷量、可變成本、固定成本、產品價格和銷售收入及稅金的年平均數值計算得出;② 敏感性分析是指通過定量測算項目財務效益指標隨項目建設運營期間各種敏感性因素變化而變化的幅度,判斷項目的抗風險能力。
1.7風險評估:包括市場風險、價格風險、競爭風險、技術風險、政治風險、匯率風險、管理風險風險分析均以靈敏度分析為基礎;這是可行性研究自身沒有的一部分內容,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項目評估考慮更為全面。
1.8總評價:在對項目情況進行逐項分析并分別得出分項結論的基礎上,應對各分項論證結果進行全面的歸納總結,形成總體評估結論。其形成的結論是直接、明確地表明是否建議給予貸款支持及貸款的金額、期限、利率、擔保方式等。
2. 項目評估與可行性研究的區別
對于不了解項目評估的人來說,企業進行可行性研究已經可以全面的給出項目的大部分信息,甚至已經包括了關于融資金成本分析等與銀行相關的信息,就此認定項目評估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可研的重復建設。但從本質上說,項目評估雖源于可行性研究,但兩者有本質的區別。主要是:
2.1角度不同。可行性研究是站在企業的立場對項目和企業進行評估,可行性研究考慮的主要方面是項目所需廠房、設備、工藝等之間的配套、協調關系以及生產能力的利用情況;而項目評估是在銀行的角度來評價項目評價企業,從銀行來講,其關心的是企業是否能夠正常生產,項目是否能按期投入運行,最終關注的是企業產品能夠順利銷售以帶來充足的現金流量用以來清償貸款本息。由于立足點不同,在考慮項目的收益水平時,企業關注的經濟指標是自有資的內部收益率。因為對于企業來說,一個項目的收益和自己的收益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項目建設資金中有有一部分是融資形成的,將來將以利息的方式支付給金融機構。企業利用財務杠桿撬動投資規模,銀行貸款本身無優劣,使用好的話可以放大收益;而使用不當的話只能增加費用,增加風險。對于銀行來講,側重點是項目整個的收益情況以及企業的償債能力,所以從收益指標上來講,其更為關心項目的內部收益率,以及項目的現金流量與貸款的匹配,此外,還款安排在項目評估中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2.2過程不同。 可行性研究是對項目投資建設進行調查研究,對幾個方案在選址、工藝、技術、市場效益等方面的進行綜合分析,選擇出最佳的可行性方案,最后提出系統的項目投資建議的過程。從可行性研究的過程看,它本質上是一個多方案比較、判別、選擇的過程。而項目評估則是對可行性研究比選出的最后方案進行的再次評估,因此,其不存在多方案比選的過程。
2.3主體不同。 可行性研究一般是有項目出資主體即企業方,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設計部門進行,目的是考察企業在技術、市場等多因素狀況下是否有承辦項目的能力。而項目評估是由銀行內部部門進行,目的是論證銀行投放在該項目的貸款是否能夠如期收回,能夠獲利息。簡言之,可行性研究是由企業實施進行的,而項目評估是由銀行實施進行的。
2.4重心不同。在可行性研究的編制時,項目尚未建設,所以可行性研究主要從技術、市場及財務幾個方面進行,重心是看項目本身的技術、工藝等的可行性。而市場研究分析也不能夠很好地反映項目實施時的情況,因此,評價較為粗略。項目評估則是在項目已有資金投入即將實施或者已經實施的情況下進行的,市場評估能夠很好地反映實際情況。由于項目評估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開展的,只是針對可行性研究提出的疑問和薄弱環節進行的,如產品市場等方面。
2.5順序不同。從時間順序上來講,可行性研究在前,項目評估在后。考慮時間因素,項目評估尤顯重要。因為項目評估比可行性研究更接近實際,對項目的認識也更清晰,對投資、工藝技術、市場、風險的判斷相對來說也更準確。
2.6作用不同。可行性研究的結果直接對企業負責,是作出項目投資決策的依據。項目評估的結果服務于銀行,是銀行作出能否對項目貸款的決策依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可行性研究是企業的一種內部考察,而項目評估是脫離企業,站在銀行立場,以外部角度考察項目。
3. 關于項目評估與可行性研究的一些思考
縱觀上述,不難發現,項目評估與可行性研究本質的區別不在于其運用的處理手段、處理方法上的區別,而主要在于評價主體和立足點不同,可行性研究是站在項目的立場上,以技術為主的分析研究,而項目評估是站在銀行的角度以經濟效益分析為主的研究。這就決定了兩者在方方面面的差異。作為銀行工作人員,正確理解項目評估與可行性研究的關系,能夠更準確的轉換切入點、把握項目評估的本質,促使項目評估工作更為有效地運作。基于此,我們有以下一些想法,供大家參考。
3.1項目評估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對于企業,是否要上項目、上什么樣的項目、如何上項目,項目評估都會給出答案。對于銀行來說,選擇哪個項目給予支持、支持的力度有多大、收入是否與風險匹配、風險如何控制都可能通過項目評估得到解答。
3.2僅有可行性研究是遠遠不夠的。目前,我國具有可行性研究資格的機構大部分是行業內的研究院、設計院,不可否認,這些院所集中了國內一批優秀的專家,具有本行業相當的技術實力。但是這些研究院所沒有經驗和力量從事市場調查、量化分析,且由于存在商業關系,容易被投資企業所左右。可行性研究本身的側重點也在于項目本身的技術方面,而對于項目產品的未來市場和風險則較少考慮。市場有市場自己的運行規律,設計院可以為多個類似的項目制作類似的可研報告,但是無法預測多個項目投入運行后市場的變化,也許從技術上來看,多個項目建設是可行的,但從市場上看,有限的市場容量會被項目稀釋,利潤就會發生轉移,項目也許不可行。而可行性研究一般不考慮此類情況。
3.3從銀行自身的角度理解和判斷項目。銀行不是風險投資基金,銀行給予貸款和信用給企業,對于銀行來說,其持有的是債權,而不是股權,其對風險認識與企業不在同一水平上。銀行是經營貨幣的企業,更是經營風險的企業,對于風險更為敏感。項目好是必要條件,但并非充分條件,由合適的人做合適的項目才會得到預期的好結果。風險在銀行永遠是第一位的,而在企業投資膨脹永遠是不會被遏制的,因此,項目評估的重要性就在于,銀行有了一個以自身的利益來審視企業、項目的平臺,能有有效的在自身收益、風險之間平衡。
參考文獻:
[1] 黃德春;投資項目后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D];河海大學;2003年.
[2] 劉德學,夏堅,樊治平;風險投資項目價值評估的一種實物期權方法[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5期.
[3] 張雪梅,王晶香;實期權理論在建設項目可行性財務評價中的應用[J];工業技術經濟;2004年02期.
[4] 陳德棉,李姚礦,張玉臣;風險資本投資過程中的項目評估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