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字孿生與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針對民辦高校人才培養與大學生就業結合上存在的問題,本文主要從教師隊伍建設、專業設置、校企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創業精神、就業能力培養等方面探析原因,并提出改進教學的對策,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人才培養;學生就業;存在問題;對策
2009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著比以前更加趨緊的形勢,一方面是新增611萬需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加上2008年已畢業但未就業的近100萬人,總數將達710萬人左右;另一方面,受經濟危機影響,就業空間相對緊縮,企業人員需求下滑。需要我們要認真研究的,提出適當的對策。
總理在2009年1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時提出了的“切實解決學科專業結構設置與就業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著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要求,2009年1月9日至11日,他在考察常州市高等職業教育園時強調,要把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把人才培養與就業緊密結合起來。在職業學校學習,不僅要懂知識,還要掌握技能,更要學會生存。
一、存在問題
1.專業設置不合理。
一些學校不結合自身辦學定位,不研究社會需求,不問辦學條件,缺乏專業建設長遠規劃,一哄而上,片面追求種類多、數量多、名稱新,專業設置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導致了人才的結構性短缺和結構性過剩并存的矛盾。還有一些大學專業設置過細,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與社會所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的要求有所差距,適應面窄,影響就業。此外,一些學校為爭奪生源,未經充分的市場調研和論證,盲目開設熱門專業,導致一些熱門專業遍地開花,專業趨同化非常嚴重,以至于一些熱門專業的學生剛入學事實上就被打入了就業難的冷宮。
2.人才培養方式單一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實行的計劃經濟影響下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按照統一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培養學生,普遍存在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重專業知識輕人文素質和能力培養,忽視了社會需求和學生的個性培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不夠,使得畢業生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創新意識與實踐動手能力,最終導致其知識結構和能力素養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從而嚴重影響學生就業。
3.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
不少學校片面追求高層次,中專升大專、大專升本科,本科院校爭上碩士點、博士點,這似乎已成為一種時髦。在追求高層次辦學過程中,一些過去十分有專業特色或專業優勢的學校放棄了自己的特點,在人才培養定位上出現了明顯的偏差,從而導致人才培養規格雷同,畢業生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
大學生就業難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只不過今明兩年因為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就業形勢更加雪上加霜。所以,要解決此問題,我們必須要采取相應的對策。
二、大學畢業生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
在目前大學畢業生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要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迫切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策略,努力健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一)科學定位培養目標 對高等教育來說,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多樣化是其發展過程中一對必然的孿生兄弟。如果一所大學的宏觀定位確定為教學型大學,那么教學性就是它的主要特點,其人才培養模式就必須考慮勞動力市場的直接需要,培養應用型、技術型等當前社會急需的人才;如果一所大學將自身定位在研究型層次上,那么這樣的大學不應把社會需求作為主要方向,而應注重學術性的研究,像清華北大都屬于這類型學校。
(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依據一定的辦學指導思想和社會發展要求,為完成人才培養目標而對教育教學內容進行的選擇,已形成一系列專業和課程,構成一定的專業結構和課程結構。高校只有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現實和長遠需要,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改革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才能從知識和能力結構上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著傳統的基礎性學科相對過剩、新興的應用性學科和高新技術學科比較薄弱,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且專業趨同化嚴重等問題。面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化,高校在學科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的調整改革中,應密切聯系地方經濟特色、地方傳統文化、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及人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大力發展優勢專業,打造品牌專業,強化辦學特色。具體來說,一是在學科結構的調整上,要堅持貫徹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要求,分類型培養,加快傳統學科的改造,加大應用學科和高新技術學科的發展力度,建立起能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新的高等教育的學科結構。對研究性人才,要開設有一定深度的專業選修課,拓寬他們的知識基礎,提高他們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學術論文寫作能力。對于應用型人才,要開設知識領域廣闊的專業選修課,使他們更多地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二是在專業結構的調整上,要適應社會發展要求,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由培養對口的狹窄的“對口型職業人才”(即專才)向適應社會發展的“寬口徑專業人才”(即通才)轉變。專業課既要體現拓寬專業培養“通才”的目標要求,又體現自己專業特色
(三)創新人才培養方式 人才培養方式是完成人才培養目標、落實課堂教學而采取的一系列途徑、方法和手段。培養策略是培養目標實現的有效保證。高校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學管理體制等,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實際效果。
1.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以往那種滿堂灌的 “注入式”、“填鴨式”、“地毯式”教學方式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抑制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能力。為此,高校一是要進一步加強校園網、數字化圖書館和多媒體教室的建設,并提高對學生的開放度和服務水平,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對于需要較強形象性思維的內容或需要逐步展開演示的內容,盡可能運用動態演示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二是要以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量為出發點,充分運用網絡、電視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把網絡教學、集中授課與分散討論和個別指導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自覺學習的內在動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三是要改革考試方式。學校應采取和鼓勵教師進行考試模式的改革,對需要進行筆試的課程應增加主觀題的比重,探索開卷、口試、大作業、實踐報告、論文等多種形式的課程考試方式,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如營銷和管理類的某些課程,可具體設計若干案例題,考核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如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人才培養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實踐教學作為融合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際的重要形式,對于全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應圍繞新的人才培養目標,走與企業合作辦學的培養模式。這其中,學校要解決的是基礎知識和基本素質的部分,企業要解決的是技能訓練和實踐能力提高部分。學校通過合作辦學,可以不斷探索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規律,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提高自身的辦學水平;企業通過合作辦學,促進技術創新、技術改造、研發攻關等進程的加快和提速,為產品的升級換代,企業上臺階增強動力;學生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體驗了知識和技能結合過程中螺旋式上升的酸甜苦辣,會促進自己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進一步完善,學、做、想三管齊下也會進一步促進自身素質結構的合理化,在未來的競爭中更具優勢。
3.強化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創新教學管理運行機制
在“傳授型”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高校的教學管理運行機制側重于對師生雙方“守時”“守紀”以及教學進度、課堂教學效果的規范和制約,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束縛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高校應實行新的人才培養目標,貫徹“嚴格目標要求、放活培養過程、實行彈性學制、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管理方針,推行完全意義上的學分制和學生自主選課制,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自我發展、自我成才的寬松環境和平臺。
4.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高職院校應突出職業教育的辦學特點,重視學生職業技術、技能和創新能力以及敬業精神的培養。專業設置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結合,教學內容與國家職業標準相銜接。采取“訂單教學”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實行學業文憑和職業資格“雙證書”制度。大力發展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此類高校要找準定位,突出應用技能培養的辦學特色。要按照人才市場供求信號進行學科、專業和教學內容的調整,以適應社會需要。在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技能等方面都要與其他綜合性本科院校有所區別。要注重貼近實際、貼近實戰需要,在通識教育基礎上實施寬口徑專業教育并滲透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大批的基礎厚、專業精、技能強、素質高的符合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灰領人才。總結高校發展的歷史經驗,不難看出高校的人才培養是隨著社會需求的發展不斷變化的,但是由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造成了高校畢業生的培養與社會需求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5.國家宏觀政策支持
3月17日,教育部下發《國家促進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公告》,首次以公告形式公布了國家促進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包括20條新舉措,將對“到基層到中西部地區就業”、“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參與重大科研項目”、“到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等五類大學畢業生,提供補償學費、考研加分等優惠政策。?根據“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大學就業制度,政府出臺措施,調控大學畢業生的走向,是十分必要,也是正常的。
6.就業能力培養。
據職業介紹中心負責人介紹,與前些年相比,用人單位的人才消費理念更加理性務實,更加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再學習能力、吃苦和敬業精神。有的企業反映,雖然招聘時有很高的淘汰率,但一些大學生來了以后還是讓人不滿意。這一方面是指技能上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有工作態度上的問題,如果不對他們進行培訓,他們很難在工作中體現企業的理念和價值觀。中創軟件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負責任,是部分大學生身上存在的最讓用人單位頭疼的問題。(1)加強正確的理論、信念、人生觀的教育,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主義的侵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和成功標準,樹立遠大的理想。
(2)加大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力度。通過指導,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了解職業,引導大學生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挑戰;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確立自己努力的方向;獲得求職技能,以自信的姿態加入到求職大軍中去;另外,還要利用課程進行職業道德培養。(3)注重情商培養。情商是學生適應社會生存、競爭、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質,是學生獲得成功人生的重要因素,已成為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重要砝碼。大學生要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從自然人這些非智力因素,大都要通過情商教育才能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