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變化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水文化學;淺層水;礦化度;呼和浩特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 of mineralization for the groundwater in hohhot country
zhang yi-long,wang li-juan, wang wen-zhong,li zheng-hong,yu juan,cao wen-geng,long wen-hua, miao qing-zhuang, wang zhe
(the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mental geoloy,cags, 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caused the shortage of water which seriously halt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ohhot. this paper was systematically sampled and analyzed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hohhot's plain.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synthetically use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groundwater chemical's law and the salinity evolution's character. research results shown as follows:first,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hco.32-and ca2+which are derived from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hohhot are 333.525 mg/l and 82.970 mg/l , the values of the hco.32-and ca2+’s average concentration are bigger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re smaller. secondly,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e know that the na+ and mg2+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mainly come from the various sulfate, bicarbonate and hydrochloride, and the ca2+ 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mainly come from all sorts of sulfate and hydrochloride. the discretion 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salinity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mg2+and cl-which are come from the underground water. the third, along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the mainly ion concentrations bid not follow the trend which is with the increase of flow to increase, but and the underground water temperature present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the hco.32-, ca2+ and groundwater temperature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that means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lower,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ions is higher.
key words: hydrological chemistry;superficial groundwater ;mineralization;hohhot
呼和浩特市位于中東部,河套斷陷盆地最東北部,北有大青山天然屏障,東及東南被蠻漢山環抱,盆地三面環山呈簸箕形狀,向西南敞開,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呼和浩特市地處我國北方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只有412 m3,是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6,為全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資源問題是該區域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有關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化學特征方面的研究,已有少量報道,但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前。2000年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動態以及砷氟等地方病方面,如2002年,劉怡敏等對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動態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2009年楊亮平等對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動態變化及趨勢進行了預測研究;2009年李浩,梁秀芬等對呼和浩特市(地區)高砷地下水進行調查研究,查明地下高砷水的形成機制,以期控制地方性砷中毒。而近些年,呼和浩特市經濟發展迅速,日益增長的水資源需求和地下水污染問題以及頻發的供水安全事件,迫切需要對區域內的地下水資源進行質量評價,而地下水水化學研究是地下水資源質量評價的重要內容。
本研究分析了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的主要離子含量和水化學特征,探討了1988年以來地下水礦化度的變化趨勢,目的是研究隨著工農業和生活需水量的增加促使開采量的增大以及多年來氣候變化對礦化度變化趨勢的影響,旨在為呼和浩特市制定合理的發展計劃和維護生態環境穩定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主要是指呼和浩特行政區內的平原區(包括山前傾斜平原、黃河和大黑河沖積平原),呼包平原的東北部,在行政區劃上包括呼和浩特市所轄規劃區(新城區、賽罕區、玉泉區、回民區)、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及武川縣。研究區范圍:x:530 500~591 000;y:4 493 500~4 540 500,土地總面積17 224 km2,氣候屬于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1]。
呼和浩特市淺層地下水系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開放系統。按地下水賦存條件,可分為山前沖洪積平原和沖湖積平原,黃河沖湖積平原和湖積臺地4個水文地質區;區內地下水的補給主要來自山區的側向徑流補給及平原內降水的入滲,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發和開采消耗。
2 采樣及測試方法
2.1 采樣及測試
在研究區共布置了46個淺層水取樣點,其中包括水文化學剖面(沿地下水流方向)上的8個觀測井(圖1),分別在2009年的9月份取樣,tds是使用上海雷磁水質分析儀現場測試完成。
2.2 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綜合采用了統計軟件spss 17.0對地下水中的主要離子含量進行了統計學和相關性分析[2],同時繪制了折線圖和圓形圖對地下水流方向上離子化學特征和淺層水礦化度演化進行了直觀的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描述性統計分析
對2009年呼和浩特市范圍內的46個觀測井水樣的有關水化學參數進行統計分析,得到地下水主要離子特征見表1。table 1 statistics of hydrochemical parameters of groundwater for hohhot county in 2009 (n=46)
水化學參數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
水溫(℃)8.02112.9889.837320.9584990.097435
tds/(g·l-1)0.270.820.44880.171240.381551
k+/(mg·l-1)0.627.592.361.431480.606559
na+/(mg·l-1)13.3165.244.46138.46850.865219
ca2+/(mg·l-1)39.7915882.970431.834110.38368
mg2+/(mg·l-1)15.3467.5131.344613.440090.428785
cl-/(mg·l-1)7.79138.344.812935.584010.794057
so.42-/(mg·l-1)4.53233.158.354652.257880.895523
hco.3-(mg·l-1)215.2651.5333.52595.33640.285845
co.32-/(mg·l-1)0203.426.4131.875146
f-/(mg·l-1)0.11.160.4350.228850.526092
溶解性總固體/(mg·l-1)262.4952.7495.6207.24010.41816
ph值7.578.687.99710.372390.046566
no.3-/(mg·l-1)0.2155.537.667195.33642.531026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陽離子(ca2+、mg2+、 k+、na+)中ca2+的含量相對較高,平均為82970 4 mg/l,k+的含量最低,平均為236 mg/l;對于陰離子hco.3-的平均值達到了333525 mg/l,標準差為95336 4,兩值均較大,變異系數較小,反映了其在地下水中的絕對含量較高,為地下水中的主要陰離子。而co.32-的平均值僅為3.42 mg/l,即其在地下水中相對其他陰離子含量最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地下水中碳酸存在的形態受ph影響, 在偏酸、偏堿及中性水中hco.3-占優勢,且在ph=834時,hco.32-達到最高值。本次現場測試結果在整個研究區范圍內ph在8.19~775之間, k+、na+、cl-、so.42-和co.3-的變異系數均較大,表明其在地下水中的含量變幅較大,表明它們是地下水中隨環境變化的敏感因子,決定地下水鹽化的作用的主要變量。hco.3-和 ca2+的變異系數相對都較小,表明它們在地下水中的含量相對比較穩定。
3.2 離子相關性
表2為呼和浩特市平原區2009年地下水中8大離子(co.32-、hco.3-、cl-、so.42-、ca2+、mg2+、k+、na+),f-、ph值、礦化度、水溫和溶解性總固體的pearson相關系數。
從表2中可以看出,陰離子hco.3-、cl-和so.42-、與陽離子na+和mg2+的相關性顯著,相關系數在0.7以上,這表明地下水中的na+和mg2+離子主要是來自各種硫酸鹽,重碳酸鹽和氯酸鹽。陰離子cl-、和so.42-與陽離子ca2+的相關性也是比較顯著,相關系數在0.5以上,表明地下水中的ca2+離子主要來自各種硫酸鹽和氯酸鹽。ph值與co.32-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性,相關系數達到了0896,即表明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決定。tds與mg2+和cl-的相關關系最為顯著,相關系數達到09以上,與co.32-之間呈負相關性,并且與k+、f-之間的相關性較差,這說明地下水的礦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濃度來控制的。
3.3 補給水流方向上水化學特征
2009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采集46個觀測井水樣,采樣過程中用gps記錄樣點的地理坐標。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主要的補給來源為來自山區的側向徑流補給及平原內降水的入滲,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發和開采消耗。地下水運動方向是由東北向西南。根據采樣點的位置,沿地下水補給水流方向選取8個觀測井水樣(分別是:①西黃合少鄉黑沙兔村②黃合少鄉添密灣村③金河鎮后三突村④金河鎮八拜村⑤金河鎮后白廟村⑥小黑河鎮楊家營村⑦小黑河鎮郭家營村⑧小黑河鎮烏蘭巴圖村),進行主要離子濃度變化分析。方向是由東北向西南[4-6]。地下水中水溫、ph值及主要離子濃度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變化趨勢,見圖2。
圖2 2009年地下水中主要離子濃度,水溫及ph值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變化趨勢
fig.2 changing trends of major ion concentrations,temperature and ph along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in 2009
從圖2可見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離子沿補給地下水流動方向并不遵循隨流程的增加而濃度增加的趨勢。而是與地下水溫呈現顯著負相關性,hco.32-和ca2+離子與地下水溫度的負相關最為顯著,即溫度越低時,離子的濃度反而越高。這可能是因為研究區地層主要以碳酸鹽地層為主,碳酸鹽巖主要由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這兩種礦物組成。因此,碳酸鹽巖地區的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形成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解和沉淀控制,而在一定的二氧化碳分壓(pco.2)下,地下水的溫度控制著這兩種礦物的溶解和沉淀,但這兩種礦物與大多數礦物不同,它們的溶解度不是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相反,溫度越低,溶解度越高,故出現了溫度越低的取樣點,hco.32-和ca2+離子含量越高的現象。
從圖2中也可以看出沿地下水流方向所有的取樣點,陰離子都以hco.3-為主,其次是so.42-,而cl-離子濃度很低,這也完全符合碳酸鹽地區地下水的一般特點。研究區所有水樣的ph值,均在7~8之間,說明該地區含水層為開系統。
4 結論
①呼和浩特市淺層地下水中陽離子ca2+的含量相對較高,陰離子hco.3-含量最高,說明研究區范圍內的地下水中主要離子為hco.3-和ca2+。且hco.3-和ca2+也是地下水中含量相對穩定的離子。
②通過相關性分析,可知地下水中的na+和mg2+離子主要是來自各種硫酸鹽,重碳酸鹽和氯酸鹽,地下水中的ca2+離子主要來自各種硫酸鹽和氯酸鹽。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決定。地下水的礦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濃度來控制的。
③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離子沿補給地下水流動方向并不遵循隨流程的增加而濃度增加的趨勢。而是與地下水溫呈現顯著地負相關性,hco.32-和ca2+離子與地下水溫度的負相關最為顯著,這一特點符合碳酸鹽地區地下水的一般特點。
參考文獻:
[1] 岳勇,郝芳華,馬桂芬.內蒙古河套灌區地下水礦化度的時空變異特征[j].內蒙古環境科學,2009,21(4):87-90.(yue yong,hao fang-hua,ma gui-fen.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neralization space-tme ari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in he tao irrigation area of inner mongolia[j].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9,21(4):87-90.(in chinese))
[2] 張裕鳳,莊元,左志敏.呼和浩特市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4):603-610.(zhang yu-feng,zhuang yuan,zuo zhi-min.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section price of land expropriation in hohhot[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9,28(4):603-610.(in chinese))
[3] 何興江,張信貴,易念平.基于spss的城市區域地下水變異factor analysis過程[j].地質與勘探,2006,42(1):93-96.(he xing-jian,zhang xin-gui,yi nian-ping.city groundwater variation factor analysis process base on spss[j].geology and prospecting,2006,42(1):93-96.(in chinese))
[4] 王水獻,王云智,董新光.焉耆盆地淺層地下水埋深與tds時空變異及水化學的演化特征[j].灌溉排水學報,2007,26(5):90-93.(wang shui-xian,wang yun-zhi,dong xin-guang.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hallow groundwater tds,depth and it′s evolvement characteristic of water chemistry in yanqi basin[j].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07,26(5):90-93.(in chinese))
關鍵詞:失眠;肝郁化火;心理特征;皮質醇
失眠在祖國醫學中稱之為不寐,是因心神失養或不安而引起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癥,在歷代著作中又有"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瞑"等名稱。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與精力。不寐的證情輕重不一,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醒后難以再寐,重者徹夜不眠[1]。肝郁化火型失眠癥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臨床證型,本研究探索了失眠癥患者肝郁化火型與個性心理特征及血漿皮質醇水平的相關性,利用現代醫學的檢查檢驗手段豐富中醫的辯證依據,使臨床證型與個性心理特征及內分泌水平相結合,更有利于更客觀地臨床辯證,拓寬中醫臨床診治的思路,為中醫辨證的客觀化標準化提供理論前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30例辨證分型診斷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肝郁化火失眠患者 (觀察組),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50.5歲,全部病例失眠原因復雜, 但情志所傷,肝失條達,氣郁不疏, 郁而化火為其病機特點。
正常對照組30例,為患者家屬或健康體檢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為54歲,心肝肺腎等體檢未發現器質性病變。
1.2方法 收集以失眠為主的病例,所有入選病例檢測血漿皮質醇激素水平,同時調查評EPQ、PSQI量表;最后,將肝郁化火證失眠患者與正常對照組的COR檢測結果及EPQ量表評分結果進行比較,以分析失眠患者個性心理特征及內分泌水平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對照組及觀察組檢查前2w均停服一切藥物。
2結果
2.1失眠癥肝郁化火證與正常對照組COR水平分析,見表1。
表1顯示:肝郁化火證組血漿皮質醇水平較對照組水平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失眠癥肝郁化火證與正常對照組EPQ各緯度得分比較,見表2。
表2顯示:肝郁化火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N、P分值均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情志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失眠是困擾現代人工作生活的常見病癥,其發病、演變和預后與情志因素關系尤為密切,失眠患者由于夜間睡眠不足,日間身體狀態較差,甚至導致情緒和心理等一系列健康問題。有研究表明,失眠人群中傾向內向-情緒不穩及外向-情緒不穩的人群均高于正常人群,提示情緒不穩定,焦慮、緊張、易怒的個性特征誘發或加重失眠的發生。周剛柱等[2]在對失眠患者治療前進行EPQ、HAMA、HAMD測定并與常摸對比分析中發現,失眠癥狀的發生與其個性特征相關,減輕焦慮、抑郁情緒,合理心理治療為失眠癥治療所需。人格特征是另一個重要失眠危險因子,具有敏感、警覺、防御、內在不自信和外在過于順從等性格特征的人更易患失眠[3,4],梁春蓮[5]等通過用艾森克個性問卷評價失眠癥患者人格特征表明,失眠患者P、N分均高于對照組,E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提示原發性失眠患者個性內傾而且不穩定,有心理變態傾向。本研究結果也顯示失眠癥患者具有較明顯的個性傾向,同時提示肝郁化火證失眠患者在內向和情緒不穩定的個性特征上表現更為明顯,內傾和情緒不穩定是失眠癥的易感人格。
在臨床中,肝郁化火型失眠比較多見,其病機主要是在肝郁的基礎上引起,郁火上擾心神,從而表現為失眠,癥候多以實證為主。國內研究表明,凡實邪火、熱、郁者均與腎上腺皮質激素亢進密切相關[6],本文觀察結果表明,肝郁化火失眠患者均顯示有不同程度的皮質醇水平分泌紊亂,說明兩者關系密切,其皮質醇激素水平變化進一步闡述了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現代病理生理基礎,即陽盛者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明顯升高,為中醫失眠癥中醫辨證論治提供了輔助的客觀化指標。從研究的結果來分析,在臨床中,失眠的治療要重視身心同治,以中醫整體辯證為基礎,了解并掌握失眠患者的個性心理特征,通過合理恰當的心理疏導和認知-行為糾正,同時給予疏肝瀉火、安神等中藥,將對失眠患者得到較好的臨床效果,對失眠的臨床診治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56-158.
[2]周剛柱,陳茹.失眠癥患者個性特征及相關障礙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4,10(02):104-105.
[3]Hilaire ZDS,Strauh J,PelissolO.Temperament and charaeter in primary insomnia[J].Euro Psyehiat,2005,20:188.
[4]Dalma KS,Cartwright parison of MMPI profiles in med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based insomnias[J].Physcho Res,1997,70:49.
關鍵詞 糖尿病 經顱多普勒超聲 腦血流變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34
糖尿病患者的腦血管意外的發生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腦血管意外的發生主要是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一旦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同時也給社會、家庭帶來巨大的負擔,所以早期診斷、治療糖尿病的并發生缺血性腦卒中是關鍵。經顱多普勒超聲(TCD)自從20世紀80年代問世以后,對腦血管檢測的無創性、可靠性、可多次重復檢測的特點已得到大家的公認。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糖尿病患者65例,無高血壓、冠心病病史,其中男50例,女15例,年齡53~68歲,病程5個月~25年。
方法:采用Multi-DopT型儀,用手持式2MHz脈沖探顳窗檢測雙側大腦中動脈(MCA)、雙側大腦前動脈(ACA)、雙側頸內動脈終末段(ICA)、雙側大腦后動脈(PCA)、經眶窗探測雙頸內動脈虹吸段(CS)、經枕窗檢測雙側椎動脈(VA)、基底動脈(BA)的血流信號,分別記錄各條動脈的平均向流速度、頻譜形態改變、搏動指數變化。
結 果
65例患者中,4位患者確診糖尿病病程10年,TCD檢測腦血管,腦血管有≥2支血流速度明顯增快,平均血流速度>150cm/秒,頻譜形態填充、紊亂,有渦流、湍流,聲頻粗糙,有樂性血管雜音,搏動指數也發生了改變,TCD診斷腦血管狹窄,同時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腦卒中的表現。3例患者病程在20年左右,TCD檢測顱內動脈廣泛性狹窄,平均血流速度>200cm/秒。2例患者病程超過20年,TCD檢測一側頸內動脈閉塞,一側大腦中動脈重度狹窄,基底動脈狹窄,無側支形成,兩位患者CT檢查大面積腦梗死。
討 論
糖尿病的并發癥中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甚多,缺血性腦卒中是糖尿病患者中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隨機抽取的65例糖尿病患者中,TCD檢測結果顯示,糖尿病的病程與腦血管的血流速度呈正相關,病程越長,血糖控制越差,腦血管的狹窄程度越重。
[關鍵詞]銀翹散;煎煮過程;香氣大出;科學內涵;特征圖譜;含量測定
中藥煎煮方法和提取工藝的合理性對保證中藥臨床療效至關重要,而提取終點的判斷是一個技術難題,尤其對于含揮發性組分的解表類中藥。銀翹散為辛涼解表的中醫經典名方,由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牛蒡子、桔梗、淡竹葉、淡豆豉、甘草等組成,具有辛涼透表、清熱解毒功效,用于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原方作者吳鞠通認為“香氣”是銀翹散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長時間的煎煮可能會使“香氣”大量揮發,導致臨床療效降低,故特別強調其煎煮應為“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然而,銀翹散類方的現代中藥制劑大多需要長時間煎煮提取,因與其傳統煎煮用藥經驗相悖而受到較多質疑。
根據菲克擴散理論,揮發性組分的蒸發速度與濃度成正比,藥液中揮發性組分的濃度越高,其蒸發速度越大,故“香氣大出”之時,藥液中“香氣”的濃度最大,可見,銀翹散“香氣大出即取服”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除含有“香氣”的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外,銀翹散中也有不含或少含“香氣”的牛蒡子、桔梗、淡竹葉、淡豆豉、甘草,且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中含有的非香氣成分亦有可能為有效成分。因此,研究銀翹散水煎液在煎煮過程中化學成分的變化規律,可為闡明銀翹散“香氣大出即取服”的科學內涵和合理制定銀翹散的煎煮工藝條件提供科學依據。
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HPLC測定銀翹散的化學特征圖譜并同時測定其中綠原酸、連翹苷、牛蒡苷、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研究不同煎煮時間銀翹散水煎液中化學成分的變化規律,以期為闡明銀翹散“香氣大出即取服”的科學內涵提供依據。
1材料
Agilent 126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Agilent公司):BT25S電子分析天平(1/10萬),BSA124S電子分析天平(1/1萬,德國Sartorius公司):MH-2000型可調式電熱套(北京科偉永興儀器有限公司);JK-5200型超聲波清洗器(功率200 W,頻率40kHz,合肥金尼克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綠原酸對照品(批號110753-200413)、連翹苷對照品(批號110821-2-201112)、牛蒡苷(批號110819-201108)、甘草苷(批號111610-201106)、甘草酸銨(批號110731-201116)均購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銀翹散(自制,批號140606),乙腈為色譜純(美國Tedia公司);水為雙蒸餾水;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方法與結果
2.1色譜條件
色譜柱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動相乙腈(A)-0.4%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脫(0~8 min,5%A;8~12 min,5%~15%A;12~30 min,15%A;30~50 min,15%~40%A;50~60min,40%~100%A);流速1.0 mL?min-1:檢測波長230 nm:柱溫30℃;進樣量5.0μL。
2.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綠原酸對照品1.23 mg,連翹苷對照品1.44 mg,牛蒡苷對照品1.28 mg,甘草苷對照品1.13 mg,甘草酸銨對照品1.15 mg置25 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 mL含綠原酸0.0492 mg,連翹苷0.0576 mg,牛蒡苷0.0512 mg,甘草苷0.045 2 mg,甘草酸0.0451 mg(甘草酸質量=甘草酸銨質量/1.0207)的混合對照品溶液。
2.3不同煎煮時間銀翹散水煎液樣品的制備
稱取銀翹散84.0 g,置2000 mL燒瓶中,加入840 mL(10倍量)水,浸泡20 min后取樣(S1),加熱提取,約20 rain后開始沸騰,立即取樣(S2),繼續加熱,于煮沸后5,10,15,20,30,40,50,60,80,100,120min(S3~S13)分別取樣,放冷,0.45μm微孔濾膜濾過,即得。
2.4化學特征圖譜的測定
2.4.1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同一供試品溶液5μL,按2.1項下色譜條件連續進樣測定6次,記錄色譜圖.以牛蒡苷為參照峰,計算特征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及相對峰面積,結果各特征峰的相對保留時間的RSD
2.4.2穩定性試驗 精密吸取同一供試品溶液5μL,分別于0,4,8,12,16,20,24 h進樣測定,記錄色譜圖一以牛蒡苷為參照峰,計算特征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及相對峰面積,結果各特征峰的相對保留時間的RSD
2.4.3重復性試驗
取同一銀翹散水煎液6份,0.45μm微孔濾膜濾過,制備供試品溶液,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分別進樣測定,記錄色譜圖。以牛蒡苷為參照峰,計算特征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及相對峰面積,結果各特征峰的相對保留時間的RSD
2.4.4銀翹散化學特征圖譜的建立 取不同煎煮時間的銀翹散水煎液樣品,精密吸取5μL,分別進樣測定,記錄60 min的HPLC圖。采用“中藥色譜指紋圖譜相似度評價系統(2004 A)”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設定S1(浸泡20min)為參照圖譜,將其他樣品的色譜峰與參照圖譜進行自動匹配,生成銀翹散對照指紋圖譜(圖1),計算S1~S13樣品與對照指紋圖譜的相似度,分別為0.928,0.981,0.992,0.993,0.994,0.996,0.997,0.996,0.994,0.993,0.993,0.990,0.981,除S1與對照指紋圖譜的相似度小于0.03外,S2~S13與對照指紋圖譜的相似度均大于0.98,不同煎煮時間銀翹散水煎液指紋圖譜(S2~S13)之間相似度均大于0.945(表1),相似度良好結果表明,浸泡20min銀翹散藥液與不同煎煮時間所得水煎液有較大差異,而不同煎煮時間銀翹散水煎液化學成分種類組成較為相似。
2.4.5特征共有峰的標定 根據13批銀翹散水煎液的化學特征圖譜檢測結果,共標定了59個特征峰,其中28個共有峰。經過與對照品比對并結合DAD光譜,可知12號共有峰為綠原酸,19號共有峰為甘草苷,25號共有峰為連翹苷,26號共有峰為牛蒡苷,27號共有峰為甘草酸。
2.5銀翹散水煎液氣種指標成分的含量測定
2.5.1系統適用性試驗 按2.1項下色譜條件進行檢測,以綠原酸計算理論塔板數大于3000,分離度大于1.5。氣結果表明,在上述色譜條件下,各所測成分分離度良好(圖2)
2.5.2線性關系考察 取混合對照品溶液,按上述色譜條件分別進樣0.5,1,2,4,6,8,10μL,記錄色譜峰面積,以進樣量X(μg)為橫坐標,峰面積Y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并擬合回歸方程。結果表明,綠原酸、連翹苷、牛蒡苷、甘草苷、甘草酸分別在0.024 6~0.492,0.028 8~0.576,0.025 6~0.512,0.022 6~0.452,0.023 0~0.460μg線性關系良好(表2)。
2.5.3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混合對照品溶液5μL,重復進樣6次,測定峰面積積分值,結果綠原酸、連翹苷、牛蒡苷、甘草苷、甘草酸峰面積的RSD分別為0.59%,0.25%,0.12%,0.14%,0.17%,表明儀器的精密度良好。
2.5.4穩定性試驗 精密吸取同一供試品溶液5μL,進樣測定峰面積,每4 h測定1次,結果綠原酸、連翹苷、牛蒡苷、甘草苷、甘草酸峰面積的RSD分別為0.33%,0.35%,0.41%,0.52%,0.68%(n=7),表明樣品溶液在24 h內穩定。
2.5.5重復性試驗 取同一銀翹散水煎液6份,0.45μm微孔濾膜濾過,制備供試品溶液,精密吸取5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得綠原酸、連翹苷、牛蒡苷、甘草苷、甘草酸的平均濃度分別為0.678 4,0.031 5,0.1525,0.032 1,0.099 3 g?L-1,RSD分別為1.1%,1.3%,1.3%,1.5%,1.4%,表明方法的重復性良好。
2.5.6加樣回收試驗 取已知含量的銀翹散水煎液5 mL,按照100%樣品含量分別精密加入綠原酸對照品溶液(3.35g?L-1)連翹苷對照品溶液(0.16 g?-1)、牛蒡苷對照品溶液(0.76 g?L-1)、甘草苷對照品溶液(0.17g?L-1)甘草酸對照品溶液(0.51 g?L-1)各1 mL,混勻,0.45μm微孔濾膜濾過,即得供試品溶液,進樣5μL,測定峰面積,計算回收率,綠原酸連翹苷牛蒡苷甘草苷甘草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別為98.48%(RSD 1.8%),98.93%(RSD 1.4%),97.84%(RSD 1.5%),99.37%(RSD 1.8%),99.56%(RSD 1.7%),結果表明加樣回收率良好,方法可行
2.5.7不同煎煮時間銀翹散水煎液含量測定 取不同煎煮時間所得銀翹散水煎液樣品,按2.3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在2.1項下色譜條件進行測定,每份進樣2次,以外標一點法計算樣品中綠原酸、連翹苷、牛蒡苷、甘草苷和甘草酸平均含量(表3)。
隨著煎煮時間的延長,水煎液中5種成分的濃度逐漸增大。浸泡20 min后,銀翹散5種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溶出,綠原酸、甘草苷、連翹苷、牛蒡苷和甘草酸分別達到2 h最大煎出量的76.2%,62.5%,39.7%,42.8%,89.7%;剛煮沸時,銀翹散5種成分溶出分別達到最大煎出量的79.2%,89.5%,69.5%,85.9%,93.7%;煮沸5 min時,香氣大出,提示水煎液中揮發性成分濃度達到較大值,銀翹散5種成分溶出也分別達到最大煎出量的81.9%,90.8%,79.1%,92.8%,94.5%;煮沸10 min 時,5種成分溶出分別達到最大煎出量86.2%,91.8%,85.7%,97.0%,97.3%;煮沸15 min后,銀翹散5種有效成分濃度變化不明顯(RSD
3討論
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等含揮發性成分的藥材,煎煮時有效成分易揮發,入藥宜后下,不宜久煎銀翹散為煮散劑,用的是經過粉碎后的藥材飲片,與原藥材飲片相比,粒度更小,擴散面積增大,溶出速度加快,溶出物質增加,縮短了煎煮時間,能較好地保留揮發性成分,有利于提高藥材的利用率和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同時入藥的情況下,銀翹散不經煎煮,浸泡20 min后,綠原酸、連翹苷、牛蒡苷甘草苷和甘草酸等5種指標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溶出,此時香氣較淡,揮發性成分并沒有大量揮發:煮沸氣5min時,香氣大出,揮發性成分大量溶出并揮發,同時5種成分溶出均達到2 h內最大煎出量的79.1%以上;煮沸15 min后,銀翹散5種成分濃度變化不明顯(RSD
1. 基本概念
1.1 物質的變化。
(1)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2)化學變化:生成了其他物質的變化.
常見的物理變化:三態變化、機械分割、簡單的混合與分離、電燈發光發熱、金屬導電導熱等。
常見的化學變化:燃燒、金屬銹蝕、食物腐爛、釀酒(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注意: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辨析,從宏觀上看要抓住變化時是否有其他物質生成;從微觀上看要把握構成物質的粒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如果變化時沒有新物質生成,只是物質的形狀、狀態等發生了改變,構成物質的粒子也沒有變化,就屬于物理變化,否則就屬于化學變化.而伴隨變化的現象:發光、放熱、變色、生成氣體、產生沉淀等只能作為判斷的輔助依據。
1.2 物質的性質。
(1)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如: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揮發性等(可概括為色、味、態、兩點、兩度、兩性)。
(2)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主要包括:可燃性、助燃性、穩定性、活潑性、氧化性、還原性、酸堿性、毒性等。
注意:區分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時一定要抓住“是否需要發生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這個特點。
1.3 物質的性質和變化的區別。物質的性質和變化是兩組不同的概念,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性質是物質固有的屬性,是物質的基本特征,是變化的內因(即變化的依據),而變化只是一個過程或現象,是性質的具體體現,即性質決定變化、變化體現性質.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在描述上是不同的,物質性質的描述在物質變化的基礎上增加了“可以或不可以”、“能或不能”、“容易或不易(難)”等說法。
1.4 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從宏觀上看,生成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從微觀上看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原子的重新組合.與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對比,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從微粒上看,構成原物質的粒子本身并沒有發生變化。
2. 命題趨勢 作為考查概念的主要內容,物質的變化多為選擇題,且一般出現在試卷的前幾道題;對物質性質的考查,命題形式主要有選擇題、簡答題、填空題等題型.
聯系生活實際和同學們熟悉的自然現象,聯系典型的科技、新聞熱點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及其相互聯系和區別:根據題給新信息,分析歸納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成為中考命題熱點之一.近年來,從宏觀、微觀角度對題給物質的變化或性質進行描述或做出解釋的簡答題增多。
3. 典型例題
例1、下列著名詩句中隱含有化學變化的是( )。
A.白玉做床,金做馬; B.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C.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D.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解析:選項A、B、D均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野火燒不盡”有燃燒過程是化學變化。
答案:C
例2、請用下列描述物質的詞語填空(每空只填一個選項)。
a.可燃性; b.腐蝕性; c.氧化性; d.還原性; e.吸水性; f.酸堿性
(1)使用濃酸、濃堿等藥品時,應防止粘到皮膚或衣服上,因為它們有 。(2)在工業上常用一氧化碳冶煉金屬,因為它們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態氫氧化鈉常用作干燥劑,因為它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當煤礦礦井中瓦斯(主要成分是甲烷)達到一定濃度時,遇明火會發生爆炸,因為甲烷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以物質的用途等為切入點,考查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物質的用途又反映物質的性質,只要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便會得出答案。
答案:(1)b; (2)d; (3)e ; (4)a
例3、下列文字描述了有關物質的變化和性質:①潺潺的流水能蒸發成水蒸氣;②水蒸氣可以變成天空中的白云;③白云變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④鐵礦石冶煉成鐵;⑤鋼鐵可能變成鐵銹;⑥煤著火燃燒,殘余一堆灰燼。
請分析:其中屬于物理性質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號,下同);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解本題時只要緊扣“物質變化的描述側重的是過程,物質性質的描述側重的是物質的能力”這一解題思路,便會得出答案。
答案:①② ⑤ ③ ④⑥
例4、把某種金屬用小刀輕輕切下一小塊放入盛水的燒杯中,觀察到該金屬能與水劇烈反應,并放出熱,本身熔化成銀白色的小圓球,浮在水面上,根據以上敘述,推斷該金屬的物理性質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學性質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課時)
一.知識教學點
1.原子。
2.原子的構成——原子核(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
3.相對原子質量。
二.重、難、疑點
1.重點、難點:原子和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
2.疑點:(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3.解決方法:以講解為主,設計出一個個問題情境。利用實驗,幻燈及比較表格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思考討論,在教師的幫助下,自然地得出結論。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與分子的比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構成。
3.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質量的關系。
(二)整體感知
本節課教學主要從三個方面對原子進行討論,教材中首先安排了對“分子能否再分”進行討論,然后又對“原子能否再分”進行討論,最后討論原子的質量及相對原子質量。通過本次教學,學生對原子構成和原子量的認識只能是帶來或多或少的機械記憶的成分,較深入的理解和較熟悉的運用還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復習、鞏固、加深、提高才能達到。
(三)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還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個實驗: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觀看圖2-5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圖。
[講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構成,受熱時這些微粒彼此分開,成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這種微粒叫原子。
[板書]: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
[學生活動]:觀察討論氧化汞受熱后發生的是什么類型反應?生成了哪些新物質?
[提問]: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講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組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變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來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在其他變化中(如原子核反應)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數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但也有些物質(如金屬、稀有氣體等)是由原子構成的,還有一些物質(如氧化鈉)是由離子構成的。
[教師活動]:對比分子的特征,引導學生歸納出原子的特征。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思考、討論并找出原子的特征。
[板書]:2.特征:
(1)原子有一定的體積和質量。
(2)原子在不停地運動。
(3)原子間有一定間隔。
(4)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5)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只是發生重新組合。
[鞏固提問]:(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釋:水受冷結冰是什么變化?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變化?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說明氧氣、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構成?
[學生活動]:討論并在教師引導總結下得出結論,填寫“原子與分子比較”的表格。
[板書]:3.填表:原子和分子的比較
分子
原子
相似點
體積和質量很小,不斷的運動,有一定的間隔,同種物質的分子(原子)的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原子)的性質不同。
相異點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
相互關系
分子由原子構成,分子、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提問]: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在化學反應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在化學反應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教師活動]:放映描述原子結構的錄像片,掛出教材第二章表2—1幾種原子構成的小黑板,說明幾種常見原子的構成情況。
[學生活動]:觀看、思考并在頭腦中建立原子結構的微觀模型。
[教師講解并板書]:二.原子的結構
原子核
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
居原子中心
原子
中子:不帶電
體積極小
核外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圍繞核做高速旋轉。
原子核所帶的正電量=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量
原子核內的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
[教師設疑]:原子那么小,有沒有質量呢?
[學生活動]:閱讀第二章表2—2觀察氫、碳、氧、鐵四種原子的質量。
[敦師講解]:原子雖然很小,但也有一定質量,而且不同原子的質量各不相同。稱量原子的質量若以千克作單位,無論書寫、讀數、記憶,使用起來都極不方便(正像以噸為單位來表示一粒稻谷一樣的不方便)。現在國際上采用了一種記錄原子質量的方法——相對原子質量。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相對原子質量”,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
[板書]:三.相對原子質量
概念:以一種碳原于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其他原子跟它比較所得的值,就是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講解]:相對原子質量跟“原子質量”意義上不同,值也不同,但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質量”成正比,即“原子質量大的,相對原子質量也大”,相對原子質量是原子間質量之比,它的國際單位是“一”,符號是“1”。
[教師活動]:由此得出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公式:
[板書]:
相對原子質量=
某元素一個原子的質量
(單位是“一”,符號是“1”,一般不寫出)
1/12×一個C-12原子質量
[鞏固提問]:
①磷的原子核里有15個質子,16個中子,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個電子?磷原子的核電荷數是多少?查一查磷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多少?
②硫的原子核里有16個質子,16個中子,它的原于核外有多少個電子?硫原子的核電荷數是多少?查一查硫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多少?
[學生活動]:通過查找,對比,找出規律。
[板書]:相對原子質量約等于質于數加中子數。
相對原子質量≈質于數+中子數。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二節最后一段,總結。
[總結板書]: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提問]:③對比磷、硫原子構成,你有什么體會?(提示:兩者原子核只差一個質子,核外只差一個電子,卻構成了性質極不相同的物質。)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得出結論。
[板書]:質子數(即核電荷數)決定原子的種類。同類原子核電荷數相同,不同類原子,它們的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彼此不同。
(四)總結、擴展
1.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對原于質量約等于質子數加中子數。
2.由于原子核內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所以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總數等于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總數,正負電荷總數相等,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3.原子與分子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最根本的區別是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
四.布置作業
1.教材第二章第二節習題1、2、3、4題。
2.補充練習:已知氯的相對原子質量是35,核外電子是17個。請問:它的原子核中應該有幾個質子?幾個中子?
相關試題
第二節原子
最新熱門
第二課時旋轉(人教新…
[組圖]解決問題教學實…
[組圖]平均分(人教新課…
[組圖]除法的初步認識…
認識東北、東南、西北…
認識簡單的路線(新人教…
筆算除法(新人教三下)
四則運算(新課標四下)
位置與方向
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新…
關鍵詞: 新課標 初中化學教學 能量觀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以化學的基本理念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努力使每位學生都能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學習、認識多姿多彩的化學世界。而化學能量觀作為初中化學里重要的化學學科理念,是九年級學習初學化學過程中逐步學習并且深入構建的,讓學生對認識物質世界有新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形成從能量角度探究物質及其轉化的思維方法。
一、新課程環境教學下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化學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好的主導作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使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空間,鼓勵學生,調動學生的課堂發言積極性,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并在老師的引導和糾正下在課堂上獲取知識。
教師應結合化學學科特點,為學生提供開放的、面向實際的、主動探究的學習環境,把教材變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并與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也應該與學生共同探究,一起討論,讓學生帶著各自的興趣和觀點直接在與老師的交流中建構自己的化學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體驗化學學習的意義。
在新課標的環境下,應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結合、共同交流發展的互動過程,從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內在需要就會得到滿足,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初中化學里的能量觀
化學學科里,使學生形成一個基本的化學觀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而能量觀不僅在初中化學里很重要,還是整個化學觀念中的核心觀念。《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要使學生形成化學基本觀念,能量觀在九年級學生初學化學期間就會學習并且開始逐步建構,是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理解科學的關鍵觀念。因此,幫助學生能量觀的建構是非常必要的。能量觀的建構有利于學生形成核外電子運動的能量思維方式,了解從能量角度研究物質及其轉化的思維方法。
學生從九年級開始初次接觸化學,為了打好基礎,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更輕松地獲取知識,在化學學習的啟蒙階段建構能量觀的化學基本觀念非常重要。在參考和分析《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2012年修訂的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科書之后,得出能量觀在初中化學基本觀念里的重要性,對彌補以前化學教學的不足和完善現在初中的化學教學內容有重要作用。
三、新課標下教材內的能量觀點例析
我們在對2012年修訂的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科書進行文本分析、聯系的基礎上對其中與能量有關的內容進行整理、歸納,然后進行分析,再舉例對能量觀進行闡述。
化學變化必然伴隨能量的變化,能量變化是化學變化的重要特征。人教版九年化學教科書中,在第一單元課題1闡述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時,明確指出“化學變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質,而且伴隨著能量的變化,這種能量表現為吸熱、放熱、發光等”,指出化學變化必然伴隨能量的變化,這種能量變化還可以作為判斷化學變化的重要特征,而且化學變化中的能量變化是具有多樣性的。從教材里提取一例作為素材:葡萄糖在體內釋放能量。
相信這個能量的轉化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化學反應之一。其實在初中化學教科書內還有許多案例,但是因為此例與人聯系非常緊密,是與我們的生活生存息息相關的,相信更能深入人心。在教材內“氧氣”課題中,動植物的呼吸作為典型的緩慢氧化之一,并指出放熱是氧化反應的特征之一,但是在緩慢的氧化中不容易被察覺。在之后“人類的重要營養物質”課題內,直接給出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緩慢氧化的化學方程式,明確說明此反應在人體內發生之后放出的能量是供人體活動和維持恒定體溫的主要來源。
四、能量觀的建構
在對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科書進行文本分析之后,我們發現能量的觀點貫穿整個九年級化學學習,而且伴隨相應的化學反應,不可能獨立地呈現出來,與化學、生物、物理息息相關。
新課標背景下,打破傳統教學的觀念在九年級化學教學中實施能量觀的建構是教學的一種新嘗試。課表和教材本身都是試圖引導學生建構在對九年級層次適用的能量觀:(1)一切化學反應都伴隨能量變化;(2)伴隨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有不同的形式,能量可以用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3)能量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老師在教授學生時,應針對大量的化學反應進行分類并分析其中規律,最好聯系實際,帶入生活中,讓學生在學習時深刻感受到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培養對化學的興趣。
初中化學只涉及化學一個宏觀概念的闡述,是為學生以后進入高中更深入地學習化學打好基礎。在初中建構好能量觀之后,進入高年級,對化學的認識會更深刻,也可以在從微觀角度解析化學和能量關系本質的時候逐步建構更高級的能量觀念。
參考文獻:
[1]鐘玉泉,彭健伯.大學生系統創業范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2):106-108.
[2]趙立.大學生農業創業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2,(4):133-143.
1、相變是指物質從一種相轉變為另一種相的過程,物質系統中物理及化學性質完全相同,與其他部分具有明顯分界面的均勻部分稱為相,與固,液和氣三態對應,物質有固相,液相和氣相。
2、化學變化主要特征就是有新物質生成,而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
3、所以相變是指物體表面發生的有明顯分界面的變化,其化學和物理性質不變,沒有新物質的生成,并不是化學變化,而是物理變化。
(來源:文章屋網 )
正確進行化學實驗的觀察,是學好化學的必要手段。那么,怎樣觀察化學實驗呢?
第一,明確目的要求。在進行觀察時,首先應明確實驗目的要求,知道“看什么”;然后,再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觀察,把注意力集中到有關的事物上,從而達到觀察的目的。例如,形成“化學變化”這一概念時,[按現行課本(人教版)]要求觀察:“膽礬水溶液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和“顆粒狀石灰石加入稀鹽酸(如圖1裝置)”的實驗。這兩個實驗觀察的要求是要觀察到“物質變化狀況―變化時發生的現象―變化后物質狀態”,從而判斷有無新物質的生成。觀察的結果,膽礬、石灰石在變化中都生成其他物質。從而得出:這種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做化學反應)……
第二,注重全面分清主次。全面觀察,是對物質(反應物和生成物)及其變化(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過程和結果,以及實現物質變化所使用的儀器、裝置等的觀察。例如,觀察點燃的蠟燭。可觀察到的現象有:蠟燭是白色半透明的固體;點燃時,先熔化(成液態),再汽化(成蒸汽),最后燃燒;蠟燭燃燒時發出的火焰(可明顯看到三層,焰心、內焰、外焰);蠟燭的長度逐漸變短(反應物消耗),熔化的石蠟從一邊淌下,并在淌下的過程中重新凝固起來(物理變化);如果把一只干而冷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在杯內可以看到有水霧形成;再迅速反轉燒杯,向里面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蕩,石灰水變渾濁狀。這樣觀察對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就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了。
在進行全面觀察的同時,還必須分清主次。也就是說既要重點觀察主要現象,又不遺漏觀察次要現象。如只有清楚地觀察到上述石蠟凝固等物理變化,才能更好地與后面生成新物質CO2和H2O的化學變化相比較;既要觀察明顯現象,又要迅速發現不易被發現或容易消失的現象,從而培養我們的觀察能力。又如,向硫酸亞鐵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是這個反應的主要現象。觀察時,應集中注意力,迅速捕捉一瞬即逝的氫氧化亞鐵白色沉淀這一現象,否則,它很快就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淺綠、綠色甚至綜色沉淀。
第三,巧用感官。化學上對觀察的含義,應理解為:不僅是要用眼睛看,還要用鼻聞(氣味),用手摸(軟硬、冷熱等),用耳聽(聲音),有時還要用口嘗(已知是安全情況下的嘗味道[化學實驗規則:禁止品嘗或觸摸藥品])等等。只有巧妙地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觀察對象,才能全面、正確、深刻地認識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的特征。對物質的性質觀察、了解得越全面就越能與其他物質進行比較,找出與其他物質的區別,突出它的特征。例如,觀察稀鹽酸溶液和稀氫氧化鈉溶液。簡單地用眼看,都是無色、透明的液體,不能區分。如果用手摸,聞聞氣味(圖2)(濃氫氧化鈉溶液、濃鹽酸則禁止口嘗),則知稀氫氧化鈉溶液有滑膩感,有澀味;稀鹽酸無滑膩感,有酸味。如果再用紫色石蕊試液去檢驗,可用眼看到稀氫氧化鈉使石蕊試液變藍,稀鹽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可見,要更好地觀察,除運用各種感官外,還必須重視在平常學習中積累有關知識,掌握所需技能。
第四,選準方法。要觀察好實驗,必須按觀察的規律進行觀察,把握觀察的部位、順序、時間、機會。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在順序上,一般先觀察儀器、裝置,再觀察各種反應物,而后觀察物質變化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最后,觀察生成物。(2)在內容上,對儀器、裝置要在整體觀察的同時,找到它的中心部位;觀察物質(反應物和生成物)時,需注意它的顏色、狀態、硬度、氣味、密度、溶解性等物理性質;觀察物質變化時,注意反應過程中所發生現象的特征,如熔化、溶解、升華、產生氣泡、生成沉淀、改變顏色;放熱發光、吸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