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風險評價的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X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97-0101-02
我國環境工程的風險評價存在特有的特點及趨勢主要有:一是由污染物數量角度出發,已從簡單單一的污染物作用延伸到了多種污染物之間復合產生的作用;二是由環境研究的風險評價焦點角度出發,已從人體健康變成了生態環境;三是由環境風險才類型角度出發,不單單考慮化學污染物、有毒害的化學物,還重視非化學因素造成的有害影響;四是由環境風險評價范圍角度出發,已從局部發展成到區域,甚至全球;五是在風險評價技術上由南定性發展成了半定量或定量;六是生態風險的內容不限于生物個體及生物群體,還對生物群落及生態系統進行評價。
1 環境工程風險評價含義介紹
對于生態環境事件其受到影響的除了人群和生物,還有環境的介質,如水、土壤、空氣等等。而造成環境工程受到影響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三個因素:一是管理層決策,使環境處于長期較差質量,如環境監管部門根據環境的法規審批的項目在正常及非正常的情況下排放污染物;二是客觀環境出現的事故或偶然事件,如地震、海嘯、設備技術等;三是主觀因素導致出現突發性事件,如人為破壞、施工管理不當等。因為化學品的特性及進入方式不同,自然中擴散、傳遞、轉化途徑也不同,而且對環境影響時間也不一樣,可能是長期、短期,也有可能是一瞬間的事情。可以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間接的,可以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因此環境工程風險評價廣義上的內容有,環境質量、人體健康、社會影響、、資源需求、產品使用、產品終結處理。狹義上主要內容有,環境資源及質量、人體健康[1]。
2 環境工程風險評價重要性分析
隨著高新科技的不斷發展,化工業、建筑業等得到了飛速的進步,取得了很多技術上的突破,但是在快速發展的道路上化學品帶來的爆炸、泄露、輻射等時間不斷的侵擾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及生存環境的污染等產生了巨大的不容忽視的影響,成為當代各個國家重點治理項目之一。因此對存在風險的工程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工程風險評價顯得尤為重要,成為了人類安全及生態循環得以保障的最為急切的需要。通過對歷史事例進行研究分析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對建設項目進行前期飛風險評價,如可能突發事故原因與概率分析并對后果危害進行預測,提出能夠避免或減少的對策,這樣能夠大大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降低損失到最低[2]。
3 環境工程的風險評價的問題分析
3.1選擇風險評價終點
對于人體健康的風險評價終點一般為一個物種,受體是人,無需選擇。生態系統風險評價終點卻不一樣,不僅僅一個,因此需要進行終點的選擇,這個選擇也決定了風險評價過程。終點選擇問題存在于所有的環境組織中,選擇的原則根據生態系統及污染物的特性進行選擇,了解越多選擇越準確。鑒于生態環境的復雜情況以及評價員的主觀性,因此選擇的終點不盡相同,對此現在缺乏一個統一的選擇方法與標準對評價終點進行選擇。
3.2優化數學模型
數學模型是環境風險評價不可缺少的部分。環境風險評價的目的是對人為活動造成環境影響的可能性進行預測,而該過程是通過對已有資料分析預測可能發生的后果,其中涉及到大量數學計量模型的使用。因此數學模型質量的好壞對整個風險評價的準確性起到關鍵性作用。主要涉及模型有:污染物的環境轉歸模型及時空分布模型、外推模型、暴露模型、風險計算模型等。風險評價是多種模型的有機組合,并通過計算機進行連接組合。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風險評價變得日益復雜,準確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對數學模型的完善與優化是風險評價研究重點工作。
3.3暴露評價
對人體風險評價過程中暴露評價主要是指預測人體的暴露值、暴露時間、頻率、途徑,表征為受到暴露群體。而進行生態風險評價過程中,生態暴露評價比人體暴露評價要有難度,特別是暴露群體表征的確定,主要原因是不同的物種擁有不同的棲息地環境,且該環境差異大,如陸生環境、水生環境等。生態的暴露評價屬于風險評價中基本組成部分,且因為暴露系統具有極為復雜的特性,因此當前仍缺乏一個可以適用于全部生態風險評價的暴露描述。對生態暴露評價方法與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成為當前本行研究工作者研究重點項目。
3.4處理不確定性風險
處理不確定性風險作為風險評價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其不確定性來自于多種外推的結果,如,非同級生物之間的外推、實驗室對野外狀況的外推等。對不確定性風險進行定量化的處理,是當前風險評價需要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需要研究與發展多種外推的理論,并建立科學外推的模型。
4 風險評價的應用
風險評價在環境影響評價中應用的目的是有效科學的對整個環境影響評價質量進行提高。環境風險評價首先就工程進行分析,從中預測可能發生的事故風險,并對項目原有風險開展調查,調查內容有工藝、包裝、運輸、原料及燃料用量、貯存等。其次在確定了風險源后,根據選擇的模式進行風險評價,最終確定該項目風險的級別,同時對事故造成進一步污染后果進行預測[3]。
5結論
綜上所述,環境工程中的風險評價的發展進度直接影響著我國環境狀況改善及質量提高的速度。現在對環境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受到重視,環境風險評價將會給人類更加健康的發展以及生存環境的良性循環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作為新時代環境保護工作者,更應該不斷發展提升自我素質,研究創新新的評價技術與方法,為環保事業的持續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雷炳莉,黃圣彪,王子健.生態風險評價理論和方法[J].化學進展,2009,Z1:350-358.
關鍵詞:危化; 風險評價;探討
1前言
環境風險是指由自然原因或人類行動引起的,通過環境介質傳播, 能對人類社會及自然環境產生破壞、損害及毀滅性作用等不良后果事件發生概率及其后果。
近年來環境風險評價作為源頭預防和減緩次生環境影響的主要手段,日益受到環境管理部門和危化生產企業的重視,通過開展環境風險評價,是分析和預測建設項目存在的潛在危險、有害因素,建設項目建設和運行期間可能發生的突發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為破壞及自然災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質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與環境影響和損害程度,評估項目的突發性災難事故的發生概率以及事故發生后的環境影響,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應急與減緩措施,以使建設項目事故率、損失和環境影響達到可接受水平。
危化生產項目使用的原料多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化學品,在原料的運輸、倉儲和使用過程,如管理操作不當或意外事故,存在著腐蝕、中毒、爆炸等事故風險。一旦發生這類事故,將造成有毒有害化工原料的外泄,對周圍環境將產生較大的影響。。
化學品生產環境風險評價從風險識別―事故源項分析―風險值計算--風險管理, 具有面廣、量大、復雜、難度高等特點。由于風險事故本身的不確定性, 環境風險定量分析存在相當難度。
以甲醛生產項目環境風險評價為例, 對危化生產項目的環境風險評價的程序、主要工作內容和方法進行了探討。
2.某甲醛生產線環境風險評價的重點
2.1環境風險識別
一是從項目所涉及的危險化學物品的種類入手, 了解這些化學物質的潛在危險性, 包括閃點、熔點、沸點、自燃點、爆炸極限、危險分類和毒性分類等,識別風險物質; 二是從生產工藝過程和設計方案入手, 了解項目的裝置組成和相應的配套、輔助設施, 了解各裝置(貯灌和管道等) 的工藝參數、物料數量及潛在危險性, 分析各裝置的重點部位和薄弱環節,確定風險單元。
2.1.1風險物質識別
某甲醛廠生產過程中涉及使用、儲存主要危險化學品有:甲醇、甲醛。根據HJ/169-2004《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附錄A1表1可知甲醇、甲醛均為易燃、爆炸性物質。附錄A1表2規定的有毒物質有甲醛、甲醇,其生產場所和貯存區的臨界量如下表:
危險化學品名稱及臨界量
序號 物質名稱 生產場所臨界量(噸) 貯存區臨界量(噸)
1 甲醛 20 50
2 甲醇 2 20
甲醛:生產場所:每天產量約為8-9t;貯存區:密封盛裝,每月貯存約200-250t。
甲醇:生產場所:每噸產品用量約為0.46t,每天用量為40-45t;貯存區:密封盛裝,每月貯存用量,約150t。
根據上表進行物質風險識別,結果見下表:
甲醛物質風險識別結果
名稱 形態 危險因素 危險源級別
甲醛 液態 有毒、易燃易爆 重大危險源
甲醇 液態 有毒、易燃易爆 重大危險源
2.1.2風險單元的識別
2.1.2.1生產過程風險單元
貯罐: 甲醇、甲醛貯罐在一定的貯存期, 貯罐會破裂, 保險控制閥等會發生失效, 若不及時發現或更換, 易發生物料外泄。
管道: 輸液(物品) 管道相對是安全的, 但由于管道布置在地面或空中, 受外力影響, 有破裂的危險性。
閥門: 各貯罐均配有止回閥, 其危險性在于作業時關閉不緊或年久失修(更換) 時, 易出現貯罐物品外溢。
泵: 作業場所用到各種離心泵、往復泵, 長期使用, 易發生機殼損壞或密封壓蓋損壞而導致危險品外泄。
儲運危險性
作業: 在各物品的裝卸過程中, 易出現操作不當致使危險品(液體) 外泄及作業人員受灼傷的現象,裝卸電石易造成揚塵。
2.1.2.2儲運過程風險單元
倉儲: 在一般情況下, 各貯罐是安全的。但物料外泄時, 或受外因誘導(如火源、熱源等) 會引發各貯罐物料發生燃燒及危險品外泄。危險品進入環境的
途徑為: 貯罐――廢液池――生化處理站――地表納污水體。甲醛、甲醇貯罐是該系統最大的危險源。因其危害程度高、貯存量較大裝卸次數多, 存在泄漏的風險性大, 外泄后進入環境的途徑為: 貯罐――廢液池――廢水處理站――地表納污水體。在外力影響下(如火源、熱源) , 會引發燃燒, 致使污染物向環境空氣中散發, 危害人體健康。
運輸: 危險品在運輸過程中若發生覆車, 撞擊等事故, 會使危險品外泄、燃燒。甲醛、甲醇等均會進入事故附近水體環境中散發。
綜上所述危險化學品生產中設備管道、彎曲連接、閥門、泵、儲槽、運輸容器等均有可能導致物質的釋放與泄露,發生毒害、火災或爆炸事故。
根據對環境風險物資的篩選和工藝流程確定風險單元主要為:原料運輸過程、液體輸送過程、原料倉儲過程、反應過程。
2.2事故預測分析
甲醛生產項目事故主要是甲醇、甲醛生產、貯運過程中的泄漏。
危險化學品事故預測及風險分析
重點環節 生產、倉儲、運輸
事故 火災、爆炸
原因及風險 •連接管破損物料泄漏環境危害、健康危害
•操作不當物料噴射健康危害
•電泵損壞物料泄漏環境危害
•罐體破損(腐蝕) 物料大量泄漏環境危害、健康危害、火
災爆炸(遇火源)
•罐體控制閥損壞物料泄漏環境危害
•外因誘導火災、爆炸環境危害、健康危害、火災爆炸(遇火源)
覆車、碰撞物料大量泄漏環境危害、健康危害、火災爆炸(遇火源)
特點 反應速度快、釋放大量熱、產生大量氣體生成物、財產損失
后果 •致死、致傷、致癌、致突、致畸
•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生態污染
2.3環境風險事故率分析
該類生產項目由于事故發生的不可預見性、引發事故的因素多、污染物排放的差異, 風險評價中的事故頻率預測非常復雜。為了評估系統風險的可接受程度, 在風險評價中篩選出系統中具有一定發生概率, 其后果又是災難性的事故, 且其風險值為最大的事故――即最大可信災害事故, 作為評價對象。
2.3.1最大可信災害事故
為評估系統風險的可接受程度,在風險評價中篩選出系統中具有一定發生概率,其后果又是災難性的事故,且其風險值為最大的事故即是最大可信災害。
2.3.2最大可信事故源項
評價采用事故源強的故障樹分析(Fau ltT ree A nalysis) (FTA )。
FTA 是把系統不希望發生的事件(失效狀態)作為故障樹的頂事件(Top even t)。用規定的邏輯符號表示, 找出導致這一不希望發生事件所有可能發生的直接因素和原因, 它們是處于過渡狀態的中間事件, 并由此逐步深入分析, 直到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 即故障樹的底事件為止。
2.4事故后果預測及環境影響分析
1.通過對該項目主要裝置危險度的評價,結果表明高危險的裝置主要有四元混合器、甲醇氧化反應器和大儲罐區,中度危險的裝置為甲醇再沸器和甲醇蒸發器;一級吸收塔、二級吸收塔和尾氣處理器、中間罐區等的危險程度均為低度危險。
2. 對于甲醇氧化反應器、甲醇儲罐等單元,在沒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之前,其危險等級為“很大”,甲醇氧化反應器、甲醇儲罐發生火災、爆炸的區域半徑為30.6m,在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之后,兩個單元的危險等級均降為“較輕”,下降了兩個等級,危險程度處于可接受范圍。
3.當甲醇儲罐發生池火災時,火焰半徑為12.36m,火焰高度為13.80m。通過計算表明,當甲醇儲罐發生重大泄漏,引起火災時,離火焰中心半徑為92.25m外為安全范圍;離防火堤邊緣為19.05m的圓形區域為死亡區,其余區域設備和人員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傷害。
4.項目的物料如發生泄漏,預計甲醛、甲醇儲罐同時發生泄漏的幾率很少,估算甲醇最大泄漏量為150噸,甲醛的最大泄漏量為250噸。如發生泄漏項目無應急措施,泄漏的物料可能會流入附近水體,則對地表水的水質產生較大的影響。并且如發生爆炸事故,消防水也應注意進行收集,否則消防水排入地表水,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2.5環境風險事故的防范措施及應急預案
2.5.1風險事故減緩措施
在環境風險評價中, 事故防范措施也是極其重要的, 為減輕事故危害后果、頻率和影響, 進一步降低風險水平, 應從減少危險品的數量、種類, 修改工藝和儲存條件, 改進設備及嚴格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多項具體措施。
1、 減少貯存量:危險物品的數量是造成危害的首要因素之一,可通過各種途徑達到減少貯存,以使危害減到盡可能小的程度。(1)減少貯存和工藝過程中存放的危險物質;(2)改進生產方式,少用或少存危險物質;(3)改進生產方式,使集中使用改為分散連續使用危險物質等。
2、改進工藝、貯存方式和貯存條件:當無法減少貯存量時,可考慮改進工藝、貯存方式和貯存條件。(1)貯存和運輸采用多次小規模進行;(2)改革工藝、降低生產時的壓力和溫度等。
3、 改進密封設備:(1)改進密閉設備或采用自動密封系統,減少泄露和縮短釋放時間;(2)對重要系統或設備采用遏制泄露物質擴散的措施,如設置水幕、設置防護堤及改善排放條件,必要時在滿足消防要求下可設防沖擊波槽等。
4、 提高整個系統的自動控制水平, 及時預報和切斷泄漏源, 以減少和降低危險出現概率。
5、強化規范管理, 提高操作人員業務素質變為重要的降低風險的措施。
2.5.2風險事故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在貫徹預防為主的前提下,對建設項目可能出現的事故,為及時控制危害源,搶救受害人員,指導居民防護和組織撤離,消除危害后果而組織的救援活動的預想方案。預案內容包括以下兩方面:
1、工程項目應急措施
包括應急設備器材、事故現場指揮、救護、通訊等系統建立、現場應急措施方案、事故危害監測隊伍、廠區撤離和善后措施方案。
2、社會救援應急預案
包括社會救援組織和指揮、消防、防毒、防化設備和隊伍、通訊、災害監測、醫療、交通、治安、居民撤離計劃和組織,及善后措施等內容的應急預案。
3 結束語
危化生產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工作程序如下:
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后果計算風險評價風險管理應急措施預案
評價方法一般按五個步驟進行:首先分析建設項目的系統結構,找出系統中的環境風險因素,第二步分析風險因素發生的概率,第三步分析主要風險因素的類型、產生的原因等,第四步建立數學模型對風險環境影響進行預測,第五步提出風險防范措施和應急計劃。
評價一般應包括建設項目概況、項目所在地環境現狀、環境風險識別、風險分析、事故環境影響預測、風險管理、事故防范措施及應急預案等主要內容, 其中事故概率及源項的確定是進行風險評價的難點和關鍵,是風險評價的基礎。
由于危化生產項目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原材料的多樣性和生產工藝、設備的復雜性, 存在多種潛在風險事故, 所以環境風險評價應作為此類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必要專題。
參考文獻
[1]胡二邦等. 環境風險評價實用技術和方法.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社,2000:219-249
關鍵詞:重大水利水電工程;環境風險;淹沒風險;潰壩風險
環境風險在水利水電工程領域屬于一種常見風險,對工程質量的影響極其嚴重,將其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對于我國水利水電工程的順利推進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國家對重大水利水電工程重視程度的提高,我國在環境風險控制方面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其中仍存在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對此,建立相應的模型是促使環境風險問題得以有效解決的一種重要手段。
1重大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風險概述
所謂的“環境風險”,主要指的是在人們意料之外發生的,會對人的活動以及相關事物產生影響的事件。總的來說,對環境風險問題的認識要從以下四方面入手:①風險識別。做好風險識別工作十分重要,要認識到風險的性質及產生的原因,這對風險控制手措施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②風險評價。做好風險評價工作也十分重要。風險評價手段有很多種,對于不同的環境風險,要綜合應用多種風險評價手段。③風險處理。風險處理工作是整個風險控制過程中的重點,要依據風險的性質、產生的原因和評價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完成控制過程,從而將環境風險所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④風險決策。完善風險決策工作能夠為后續工作提供參考,因此,工作人員必須對該項工作予以足夠的重視。
2環境風險評價方法及步驟
重大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風險評價方法包括很多種,但其步驟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①源項分析。源項分析主要指的是針對風險來源的分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確定風險產生的原因和風險發生的頻率。在這一階段,可以依據的技術少之又少,基本要靠工作人員實踐經驗的積累才能完成。故障樹分析法和事件樹分析法是這一過程可以應用的分析方法。②危害判定。危害判定主要指的是對環境風險可能會對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帶來的影響的判定。這一過程僅僅依靠人工無法完成,因此,必須通過實驗來為危害的判定提供依據。③反應評價。反應評價主要指的是對環境風險促使人與自然環境所產生的反應的評價。對反應評價的研究在環境風險控制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具體可以通過建立多階段模型和正態模型來完成。④暴露評價。暴露評價主要研究的是人體或其他食物暴露于某種化學物質或物理因子條件下,對暴露程度和頻率等進行測量與估算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講,暴露評價是風險評價的基礎。⑤風險表征。風險表征環節需要將上述內容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得出關于整個環境風險的種種數據,從整體上認識這一風險,并提出具體解決措施的一個環節。
3幾種常見的環境風險及解決措施
重大水利水電工程環境風險主要包括淹沒風險、潰壩風險、地震以及施工質量無法得到保證等風險。下面主要對這幾種風險進行分析。
3.1淹沒風險
淹沒風險是水利水電工程中一種普遍存在的風險。一旦出現淹沒的狀況,水庫周圍的物種等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淹沒風險的產生與水庫的地質條件有關,解決這一問題對保證物種的多樣性以及人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想要控制淹沒風險的產生,必須要在工程施工之前便做好對施工地點地質條件的考察,要在詳細了解的基礎上,針對可能發生的不同危險,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這對于淹沒風險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3.2潰壩風險
引起潰壩風險的原因有很多,從環境的角度考慮,壩基的破壞、地震以及泄洪能力不足均會導致這一風險產生。就目前的情況看,壩基破壞是潰壩風險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壩基的破壞則與當地的地質條件及處理手段的不完善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對此,必須要在施工過程中處理好有關壩基方面的問題,要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提高壩基的使用性能,延長其使用壽命,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水利水電工程的質量。
3.3地震
地震的發生無法控制。一旦發生地震,水利水電工程必定會受到影響,具體影響程度根據地震等級的不同而存在差別。一旦發生大型地震,土壩所受的影響將會極其嚴重,主要表現在滑坡的出現、壩體裂縫的產生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地震并不會造成潰壩現象,但仍需予以重視。為此,做好地震預測工作十分重要,同時還要認識到保護水利水電工程的質量是風險控制的基礎性保證。
3.4施工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施工質量無法得到保證是導致水利水電控制受環境風險影響嚴重的一個主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是施工人員專業素質不高、施工管理工作不完善。因此,必須加大力度完善施工管理體系,同時,提高施工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實踐水平,以保證整個水利水電工程的質量,從而使環境風險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
4結束語
重大水利水電工程在我國經濟建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受到了相關部門的關注。環境風險是影響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的主要因素,控制環境風險對保證水利水電工程的順利運行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做好風險評價工作十分重要,要根據風險等級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這樣才能保證環境風險得到很好的控制。
作者:林江莉 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黃漢球.重大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風險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05.
關鍵詞:環境會計信息系統;環境風險;風險評價;風險管理
環境風險的評價是對環境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環境風險進行評價的基礎上,才能對環境風險進行管理,在對環境風險進行管理的時候一般要分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評價,我國在對環境風險事件進行分析是在70年代開始的,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環境風險評估機制,而且與世界衛生組織共同頒布了風險評價的文本。現在,我國出現了一系列的環境災害問題,因此,要運用環境會計信息理念,從而對環境風險進行控制。
一、環境會計信息與環境風險評價之間的關系
現在,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面臨著各類的環境風險,從而會制約這企業的發展。風險指的是災害發生的概率,一般分為人員的傷亡和經濟的損失,環境風險指的是企業在生產的過程中,沒有按照相關的規定,沒有盡到保護環境的義務,從而對環境造成破壞,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不良的影響。環境風險主要是對控制的破壞,對水資源產生污染,土地資源不能合理利用等,一般都是認為造成的,不包括自然災害。企業環境風險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政策,能夠對各種不確定的環境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分析影響企業效益的環境因素,從而能夠加強防范,有效地抑制風險,從而能夠確保企業的發展。
會計信息能夠對企業的收入與支出情況進行準確地分析和把握,從而能夠在企業內部形成一定的經濟理念,能夠反映經濟的運行狀況,而且能夠通過對價值量和技術的分析,從而能夠分析其與環境的相關性,會計信息包括環境信息和非環境信息。
二、環境風險評價中的信息公允和標準公允的分析
運用會計信息能夠實現企業對環境活動的控制,而且能夠分析企業管理的各個領域,已經成為現代公司強化自身管理水平的關鍵,環境會計信息主要有三個不同的方面,主要有信息的創造者、信息的管理者和信息的鑒定者,他們戶根據自身的職責,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進行分析,從而形成環境信息和公允的標準化。
在企業方面,他們受到一定的責任因素的影響,他們作為環境信息的創造者,就必須履行保護環境的責任,而且要提高自己的責任意識,要向有關的環境部門公開環境信息,而且,為了要提高環境信息的透明度,他們必須要采取信息化的手段,使自己的價值可以被市場認可,從而能夠減少在市場運行中的風險。從企業管理的角度出發,環境外部成本的改變能夠展現一個國家的發展方針,但是,發展中國家隊環境會計的管理還沒有高度的重視,導致企業在信息不能夠絕對的透明,這樣就會給企業帶來很多的風險。
三、會計信息系統中的環境風險探究
環境會計信息和信息的管理政策能夠對環境風險的評價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撐,能夠確保環境風險管理的有序化進行,企業在進行環境風險評價的過程中,應該先建立完善的信息政策,從而獲得環境會計信息的基礎上,能夠對環境風險有一個合理而全面的評價,從而能夠制定最適合企業的評級方法,對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環境負荷進行準確地評價。
在企業對環境風險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首先要準確地識別風險,然后對風險進行判斷,在對環境風險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對環境風險評價的質量進行控制,通過事前、事中、事后三個方面的控制從而達到效果。
1.風險的識別
企業在進行環境風險識別的時候,還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在風險管理的政策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在公眾利益的風險管理方面還是比較欠缺,在制定環境風險管理的相關制度時還是存在一系列的制約,因為公眾環境的信息披露還是不完善,而且在政策方面對信息操作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然后信息公開的對象也被企業限制,從而會導致環境信息出現很大的問題。
2.風險的判斷
風險的判斷是對環境會計信息標準的確定,是對環境進行管理時一種重要的衡量標準,環境風險的評價能夠對風險的管理進行鑒定,從而能夠使企業能夠制定全面地環境保護的方針,從而能夠利用環境會計信息相關的內容,確定環境保護中存在的風險,能夠使環境風險得到有效地遏制,提高相關部門的威信。在對風險進行判斷的時候,能夠使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使環境風險降低,使資產能夠得到保障,從而能夠使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環境保護的成本費用,使企業不會具有環境負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通過建立有效的環境制度,能夠實現企業在環境保護過程中承擔的風險,而且能夠盡可能的減少錯誤的發生。
四、結語
現在,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容易忽視對環境的保護,導致在環境治理的時候,產生大量的環境負債,使企業的經濟效益降低,所以,應該運用信息化的環境會計理念,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對環境治理的相關成本進行分析,從而能夠減少環境的負債,減少因為治理環境而造成的過重的負荷。企業應該加強環境風險的識別,通過對環境風險的分析,從而制定有效的政策,使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環境保護的成本費用,使企業能夠健康發展,而且也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參考文獻:
[1]袁廣達.基于環境會計信息視角下的企業環境風險評價與控制研究[J].會計研究,2010(04):34-41.
[2]呂雯雯.基于環境會計信息視角下的企業環境風險評價與控制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2):66-67.
關鍵詞:風險管理審計 ;標準 ;內容
Abstract: The enterprise want to surviv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mplicated business environment, it must strengthen risk management. Internal aud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audit is the effective supervision on the operation status of the overall risk management mechanism. This paper firstly clarifies the definition of risk management audit, and expounds the risk management standards and content.
Keywords: risk management audit; standard; content
中圖分類號:F279.23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的經營環境更加充滿了不確定性,如何識別、控制和利用好風險,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已成為當務之急。內部審計是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開展企業風險管理審計,對企業的風險管理進行持續監督評價,已成為企業內部審計新的任務和轉型的必然之路。
一、風險管理審計的定義
風險是無法完全規避的,既然無法規避,就需要對其進行管理控制,管理控制的效益、效率、效果如何,就需要對其進行監督評價,就需要開展風險管理審計。所謂企業風險管理審計是指企業內部審計部門采用一種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作為指引或導向,對企業風險管理進行評價、為企業風險管理提供咨詢,對企業風險管理提供合理保證的活動,其目的是提高企業風險管理效率、幫助企業實現風險管理目標、為企業增加價值。風險管理審計是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風險管理要素中的監控要素,主要負責對風險的持續監控、單獨評價和報告缺陷等。
二、風險管理審計的標準
1、風險管理審計評價標準。風險管理審計評價標準應參考并不固化于以下內容:一是COSO委員會新報告《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它是在1992年COSO委員會頒布的內部控制框架基礎上,結合《薩班斯一奧克斯法案》在報告方面的要求,吸收各方風險管理研究成果基礎上提出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并為大多數企業所接受;二是政府有關部門結合國情制定的企業風險管理指引等文件規定;三是企業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的風險管理制度;四是企業制定的發展戰略目標和風險管理目標;五是企業存在的潛在風險管理與內外部環境是否適應,是否影響企業持續經營;六是企業發生的風險損失大小與機會利用程度。
2、審計實務標準。開展企業風險管理審計要遵守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制定的《內部審計實務標準》,遵守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制定的《內部審計準則》,它們“為開展并促進多種不同的,具有增值作用的內部審計活動制定了框架”,為內部審計提供了行為標準,是衡量內部審計工作質量的準繩,是開展內部審計工作的保障。因此,它同樣也是開展風險管理審計的實務標準,是開展風險管理審計的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
三、開展風險管理審計的主要內容
1、企業內外部風險管理環境。企業的內部風險管理環境是指建立、加強或削弱特定風險管理政策、程序及其效率的各種因素,是其他所有風險管理要素的基礎,是實施風險管理的有力保障,是影響企業風險管理目標實現的核心因素。企業的內部風險管理環境不僅影響企業戰略和目標的制定、業務活動的組織和對風險的識別、評估和反應,還影響企業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系統以及監控活動的設計和執行。風險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看作企業的運營對外部環境的不適應性。不掌握這種外部環境,缺乏足夠的外部信息資源,就難以識別并評價這種不適應性,對風險識別、評估也不會得出正確的結果。因此,企業的外部環境也同樣是風險管理審計的重要內容。
現行的審計準則,無不要求審計人員在組織審計實施時,深入調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情況,并把了解熟悉企業的內外部環境,作為確定審計范圍、審計重點、制訂和調整審計方案的前提,作為選擇審計策略的重要方法和途徑。這些要求對開展風險管理審計同樣是使用的,但是它不僅是做好風險管理審計的前提,更是風險管理審計的重要內容,如果把環境放在風險管理要素之外或僅對環境做一般了解,而不是作為一項審計內容深入檢查評價,就不可能從組織的頂端、以一種全局的風險組合觀來看待風險,就不可能找到風險管理缺失或失效的真正原因。
2、企業的風險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業風險管理制度是企業員工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進行風險管理共同遵守的規定和準則的總稱,如果沒有統一的規范性的風險管理制度,風險管理就不可能在企業管理制度體系正常運行下,企業的風險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應作為一項重要審計內容。要通過風險管理制度的審計檢查,確認企業中的每個員工都能分享風險的概念,并在日常的生產經營中使用相同的風險語言。要通過制度檢查確信企業是否已建立風險管理機制,風險管理機制是否包含了風險管理各項要素,覆蓋了所有風險領域和風險種類,風險管理策略是否適當,風險管理體系是否健全,風險管理職責是否明確,風險管理文化是否具備、風險信息是否能夠及時溝通、風險是否能夠得到及時和持續監控等。
3、審查企業的風險管理體系是否健全并有效運作。一是企業是否建立和健全風險管理基本流程。主要包括收集風險管理信息、進行風險評估、制訂風險管理策略、提出和實施風險管理解決方案、對風險管理持續監督與改進等工作;二是企業是否建立了內部控制系統。是否圍繞風險管理戰略目標,針對企業內部的各項業務管理和重要業務流程存在的風險事項,制定并執行相關的規章制度、程序、政策和措施;三是企業是否建立風險管理組織體系。風險管理職責是否得到明確規定和履行。主要包括是否建立了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是否設立了風險管理職能部門,各業務職能部門或生產經營單元是否執行風險管理職責,正確執行風險管理流程,內部審計或監督部門是否定期對風險管理進行指導、監督、檢查、評價等;四是企業是否建立了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立了涵蓋風險管理基本流程、內部控制系統各環節和風險管理全部組織體系,風險管理信息能夠在各職能部門和業務單元之間集成與共享;五是企業是否建立風險管理文化系統;六是企業的風險管理要求是否融入到企業管理和業務流程當中。要通過審查風險管理體系,確認企業的風險管理是否全過程、全方位和全員、全要素的風險管理控制。
中圖分類號:X82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市場競爭的主要形式已經從傳統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向企業所在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演變,供應鏈管理在企業的運作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日益重要。然而,由于供應鏈存在著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鏈條結構的復雜性、忽視風險管理而造成的脆弱性等因素,使得供應鏈極易受到各類風險的侵襲。
作為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對供應商風險進行評價,有利于企業更合理地選擇供應商,降低因供應風險而帶來的損失,對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效率、降低供應鏈成本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Wang et al.[1]提出了包括總物流管理成本、增值生產率、保證成本或退貨處理成本、生產柔性、變現周期時間、存貨天數、資產周轉等指標在內的供應商評價與選擇的指標體系。Shahadat[2]基于對其實證研究的結果數據進行分析,指出發展中國家采購執行在選擇供應商時常使用價格、財務能力、不合格品的及時有效處理、聲譽、質量、技術能力、及時交貨、維護技術服務等評價指標。Agrawal[3]和葉懷珍[4]對供應鏈中市場風險的協調問題進行研究,指出經銷商作業風險協調者能夠通過設計合適的合同來轉移風險厭惡型零售商的風險,同時還能促使零售商增加訂單量而增加雙方的收益,達到雙贏的目的。丁偉東等[5]提出可運用供應鏈系統的可靠性這一指標來衡量風險的大小,并指出影響供應鏈風險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等。鞏楠[6]把風險成本引入到汽車零部件的采購總成本中,依據采購總成本最小化原則,得出選擇汽車供應商在供應風險下的最優供應商數量;并基本風險下的汽車供應商排序,選擇滿足要求的供應商。
本文在對供應商風險的成因及其識別方法進行深入探討的基礎之上,按照風險評估體系設置的原則,構建合理的供應商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并基于物元和可拓理論構建綜合評價模型。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一個供應商風險評價的實例進行分析,驗證方法的科學、有效性。
1供應商風險的成因分析及其識別
1.1供應商風險的成因分析
供應商風險是由供應商原因造成的供應鏈風險,供應商的表現直接影響企業的行為及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行。形成供應商風險的原因可以分為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兩個方面:
客觀原因導致的風險不是人為故意的,主要包括外部環境不利因素(諸如自然災害、經濟危機、市場波動等)和內部原因(決策失誤、管理失當、操作不慎等)而導致的風險。
主觀原因主要是供應商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而主觀故意采取行動損害下游合作伙伴的利益和整個供應鏈運行的行為。比如供應商與企業目標沖突、雙方信息不對稱、關鍵信息泄露等,都可能使供應商全然不顧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而損害企業和供應鏈的利益。
1.2供應商風險的識別
(1)風險識別的過程
風險識別主要包括風險分解,是否有新風險識別項目風險因素,風險事件及結果,是否還需要新的分解確定項目風險清單等,其過程如圖1所示。
(2)風險識別的方法
風險識別的方法主要包括:頭腦風暴法、分解分析法、德爾菲法、核查表法、流程圖法。
圖1風險識別過程示意圖
Fig 1.Process of identifying risks
2供應商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2.1評價體系的設置原則
為保證評價結果的科學性,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于評價供應商風險的指標體系。而建立指標體系應遵循的原則主要包括:科學性原則、完備性原則、簡明性原則、可比性原則、靈活性原則以及可擴充性原則。
2.2供應商風險評價體系的建立
在參考現有研究成果并向相關專家進行咨詢的基礎之上,結合前述體系設置的基本原則,本文建立的供應商風險評價體系如圖2所示。
所建立的指標體系主要將風險因素分為外部風險因素、內部風險因素及合作風險因素等三部分對供應商風險進行評價。其中,外部風險因素主要是對企業經營環境的評價,包括政治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4方面的具體評價指標;內部風險因素主要是對企業資質和服務水平的評價,包括管理水平、企業信譽等11個方面的具體評價指標;合作風險因素主要是對合作兼容性、供貨情況的評價,包括企業文化兼容性等11個方面的具體評價指標。
3基于物元和可拓理論的供應商風險等級綜合評價模型
物元理論利用物元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既可以利用物元可拓性的物元方法,又可以采用可拓集合理論,通過關聯函數進行定量計算。物元理論的基本單位是物元,是以事物、事物特征和該特征的量值三者所組成的三元組,記作R=(事物,特征,量值)。物元的概念正確反映了質與量之間的關系,可以更貼切地描述客觀事物變化的過程。不同的物體可以有相同的特征元,用同征物元表示。事物變化的可能性稱為物元的可拓性。事物的變化以物元的變換來描述,物元理論的核心就是研究物元的可拓性和物元的變換以及物元變換的性質。物元集合的主要內容是定量描述事物的可變性,通過建立關聯函數進行計算。
(1) 確定與風險有關的評價指標
將待評供應商視為事物 ,確定其與風險有關的各項特征 ,即評價指標,如文中圖2。
(2) 建立相應的量域和節域
確定各項風險特征 所有可能的取值范圍:
圖2 供應商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Fig 2. Index system for the supplier’s risks evaluation
(1)
與風險級別 ,(本文中風險級別為1-5,分別表示風險很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較小、風險很小,即 )相對應,將在各風險級別下的各項風險特征的取值范圍 合并表示,形成同征物元體:
(2)
(3) 確定待評物元
對待評供應商,建立其關于各評價指標的取值,用物元表示:
(3)
為關于特征 的量值,可以通過直接檢檢測或間接分析的方法得到。
(4) 計算各特征的關聯函數
按式(4)計算特征 關于各風險等級 的關聯函數值:
(4)
設 為實數域上一點, 為實數域上任一區間,則關聯函數 的定義如式(5):
(5)
(5) 確定各項風險特征的權系數
確定各各項風險特征的權系數 ,并進行歸一化,即 。
(6) 計算關聯系數
由式(1)-式(5)可以計算供應商關于各風險級別 的關聯函數值為:
(6)
(7) 確定風險級別
關鍵詞:通航環境;風險識別;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U6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17)02-0028-02
在文獻查閱、現場調研、專家咨詢的基礎上,主要根據系統工程學原理、相關的風險識別理論及已有的評價標準,對武穴水道通航環境風險因素進行了評估,以期為船舶、船公司、海事機關等防范事故風險提供參考。
1 武穴水道通航環境風險識別
本文限定研究內容為通航環境類的風險識別和評估。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6,7],本文采用系統性、層次性的分析方法將武穴水道通航環境風險因素分為3大類13個風險因素,即:自然環境類:風、流、能見度;航道條件類:航道寬度、航道水深、彎曲程度;其他交通環境類:航路交叉、交通流量、水工礙航物、導助航設施、碼頭分布、錨地布置、采礦區布置。
2 武穴水道通航環境風險評價
本節將參照部分通航環境風險因素評價標準[8,9],采用風險為“低”、“較低”、“一般”、“較高”、“高”五個等級對武穴水道通航環境風險因素進行評價。
2.1 風況條件風險分析
武穴水道所在地區常風向為NE向,多年平均風速2.5m/s,年最大風速20.0 m/s,8級以上大風天數13.4d。用標準風天數評價,風的風險為“低”。
2.2 水流條件風險分析
根據實測資料,洪水期武穴水道的最大流速為2.3m/s,中水期平均流速為1.33m/s,枯水期最大流速為1.5m/s,平均流速為0.85m/s,航道橫流速最大約為0.20m/s。武穴水道整體較為順直,無不良流態。綜合分析水流風險為“較低”。
2.3 能見度的風險分析
武穴水道所在地霧日一般發生在冬、春季的清晨及夜間,上午10時以后消散。多年平均霧日為8d,年最多霧日15d,綜合分析能見度的風險評價為“較低”。
2.4 航道寬度風險分析
以九江大橋觀測斷面上的船舶流量來表征武穴水道船舶交通流特征。根據實測,航經武穴水道的最大船舶為3000~5000噸級。計算雙向通航航道有效寬度與最大船舶船長比值如下表1。
根據表1的計算結果,參考風險因子評價標準,航道寬度的風險為“一般”。
2.5 航道水深風險分析
武穴水道主航道水域無礁石、淺灘,水深條件能夠滿足目前主力船型的航行要求。碼頭及主航道邊緣水域存在沉船等礙航物,對船舶航行安全構成威脅。
船舶航行時所需航道設計水深可按下式計算:
上式中:H― 航道設計水深(單位m);
T―設計代表船型滿載吃水 (單位m);
H―富余水深(單位m);
富余水深取值0.5m,經計算可得不同代表船型所需航道水深值如表2所示。
表2中的代表船型所需航道水深分別為3.5m、4.7m、5.5m,而武穴水道現行最小航道維護尺度為:4.0m×150m×1050m(水深×航寬×彎曲半徑),保證率98%。因此,武穴水道不能完全滿足3000~5000噸級船舶滿載通航。結合評價標準,航道水深風險為“高”。
2.6 航道彎曲風險分析
武穴水道總體較為順直,航路彎曲風險評價為“低”。
2.7 航路交叉風險分析
武穴水道有狗頭磯橫駛區,上行船舶駛入橫駛區變換航路時,與下行船舶形成大角度交叉會遇局面。狗頭磯附近有渡船橫穿主航道,往返南北兩岸,航行船舶航路約有90度交叉。參考評價標準,對武穴水道航路交叉的風險評價為“高”。
2.8 交通流量風險分析
以九江大橋觀測斷面上的船舶流量來表征武穴水道船舶交通流特征。根據實測,武穴水道日均交通流量約600艘次/天。船舶交通流量的風險評價為“較高”。
2.9 水工礙航物風險分析
根據河勢圖、航行參考圖分析,武穴水道整治工程順壩與航道邊線最近距離約75m;主航道北側及順壩水域分布有淺灘;主航道邊緣存在沉船等礙航物,與航道邊線最近距離約50m。
整治工程順壩、淺灘、沉船等礙航物對于船舶航行安全構成威脅。參考評價標準(航道邊緣與礙航物最近距離的倒數),對武穴水道水工礙航物風險評價為“高”。
2.10 導助航標志風險分析
武穴水道航標配布比較齊全,長期得到有效維護,參考風險因子評價標準,對武穴水道導助航標志配置完備率的風險評價為“低”。
2.11 碼頭分布風險分析
武穴水道仙姑山至狗頭磯碼頭分布較為密集,有砂石總公司碼頭、汽車輪渡碼頭、防汛碼頭等;狗頭磯至葫蘆山碼頭分布較為稀疏。
碼頭分布的風險分析目前沒有可參照的標準。可以從所處岸線/港區碼頭泊位的密度、碼頭性質用途、碼頭前沿到主航道邊線的距離等角度進行分析。
從調研情況來看,上、下行船舶(尤其是上行船舶)基本都是沿近岸邊水域航行,距離碼頭較近,并已形成習慣性航路。調研中目測上行船舶與李文碼頭距離僅不到50m。參照礙航物的評價標準,對武穴水道碼頭分布的風險評價為“高”。
2.12 錨地布置風險分析
根據河勢圖、航行參考圖分析,武穴港錨地距離主航道邊線在800m以上。因此,對錨地布置風險評價為“低”。
2.13 采砂區布置風險分析
工程附近水域有鄂贛采砂區,使得武穴水道在采砂區的航寬相對變小,采砂船對通航船舶產生較大影響。對采砂區布置的風險評價為“較高”。
總結各種影響因子的風險矩陣如表3所示。
3 結束語
基于交通運輸工程學原理,系統性、層次性地對武穴水道通航環境風險因素進行了識別。基于已有的評價標準和專家調研,對武穴水道通航環境風險因素進行了定量的風險評估,找到了相對風險為“較高”或“高”的因素。風險評估的結果可為船舶及船公司、海事主管機關等掌握武穴水道通航環境風險特征和防范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http:///link?url=wRNelk0hlofq7H3F_op-aU4o8g5uz8FnTHwdVrKHTAyGRDgJ3Lpc7hJxEMSr-BiipEaeKB-xWiSY-W0l97Eth_
[2]長江干線航道發展規劃,交規劃發[2003]2號文.
[3]楊利紅, 鄭力, 柴華峰. 長江中游武穴水道整治工程效果分析及經驗總結[J]. 中國水運月刊, 2012, 12(10):135-136.
[4]鄧曉麗, 李文全, 海濤,等. 長江中游武穴水道航道整治與采砂方案試驗研究[J]. 水運工程, 2012(8):125-129.
[5]吳兆麟,朱軍.海上交通工程[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2版;
[6]大恒.港口通航環境安全綜合評價系統及實現[D].大連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3月;
[7]鄭中義,李紅喜.通航水域航行安全評價的研究[J].中國航海,2008年6月,第31卷第2期,130-134.
關鍵詞:電力市場;發電企業;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是指如何在一個肯定有風險的環境里把風險減至最低的管理過程。當中包括了對風險的量度、評估和應變策略。理想的風險管理,是一連串排好優先次序的過程,使當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損失及最可能發生的事情優先處理、而相對風險較低的事情則押后處理。
一、發電企業風險管理的內容
1.企業戰略目標的風險管理
要對企業的外部宏觀環境,包括國家制定的相關政策,企業所處的市場,以及企業的內部環境進行分析,對企業的戰略目標中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并對產生風險的因素進行分析,使風險發生的概率與風險對企業產生的影響以及影響的大小進行分析評價,將風險分門別類,以便找出主要風險和風險的主要方面,幫助企業對風險進行控制。
2.部門目標的風險管理
在企業的各個部門中,各部門也要對其部門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進行分析,對部門目標中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分析風險產生的原因,以及引起風險的因素,使風險發生的概率與風險對企業產生的影響以及影響的大小進行分析評價,將風險分門別類,以便找出主要風險和風險的主要方面,幫助企業的部門對其已經產生的風險或即將產生的風險進行控制。
3.業務活動與控制流程目標
在進行業務活動時,業務負責人必須分析業務活動的內容、范圍、關注點以及相關責任人中存在的風險,對風險產生的原因進行調查研究,對風險發生的概率以及風險的影響程度進行評價,在最快的時間內得到風險的相關信息,保證風險控制措施能夠得到貫徹執行。
二、在電力市場的環境下,發電企業風險呈現的特點
1.風險具有綜合性
發電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是錯綜復雜的。以火電廠為例,從建造開始到安裝調試、從投入生產到正式發電的全過程中,可能遭受的風險包括自然風險、人為風險、責任風險和財務風險等。其中自然風險包括地震、臺風、洪水、雷電等;人為風險包括由于疏忽造成的火災、盜竊或惡意破壞以及因設計、制造或安裝錯誤造成設備的損失;責任風險包括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引起的對第三者以及雇員的人身與財產的損害賠償責任,如果企業為上市公司,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的決策與管理失誤可能還會帶來職業責任方面的風險;財務風險包括匯率風險、價格風險、利率風險以及投資回報風險等。
2.風險的產生具有客觀性和必然性
客觀性是指電能供需矛盾的改變、電價行情的漲跌、參與者的倒閉與破產等事件的發生,均是獨立于市場參與者的主觀意識的一種客觀存在。如果從一個較長的時期來分析考察電價的變動軌跡及有關參與者的經營管理狀況,就必然會得出上述結論,這就是電力市場的必然性。例如電能供大于求這一事件的發生并不是人為的,而是由于一定的原因而客觀存在的,可能是發電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引起的,也可能是市場的蕭條造成的。市場的蕭條必將引起電能需求的減少,從而供大于求又是必然的。
3.盡管電力市場風險的產生具有客觀性和必然性,但我們并不能確切地知道風險出現的時間、地點、形式、危害程度及范圍,這是因為風險所引起的損失后果往往是以偶然和不確定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也就是說,風險的產生完全是一種偶然的、不確定的組合結果。電力市場中發電企業的風險是作為具有發生和不發生兩種可能的隨機現象而存在的,在一定條件下,人們可以根據經驗數據的統計發現某一風險存在或發生的可能性具有較規則的變化趨勢,這就為人們預測電力市場中的風險提供了可能。
三、在電力市場環境下,發電企業進行風險管理的步驟
1.識別風險
由于在發電企業的建設、運營和發展過程中,影響其目標實現的風險因素很多,關系錯綜復雜,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有明顯的,也有隱含的。風險辨識就是從系統的觀點出發,考察發電企業建設、運營和發展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將引起風險的極其復雜的事物分解成比較簡單的、容易被認識的基本單元,并對這些風險進行分類。
2.分析風險來源
其目的是深入探索潛在的威脅與機遇的根源。比如發電機組的上網風險就來源于競爭對手的報價高低、天氣情況、機組維修計劃等各種外部或內部因素的影響。一旦了解了某種風險或機遇的各種來源,就可以確定最有條件監督這一風險的人作為“風險責任人”。
3.度量風險
從這一步開始,重點研究風險對發電企業的影響程度。度量風險主要是利用制作風險圖的技術來全面描述風險。由于人員、資金和時間限制,我們不可能對所有識別出來的風險都進行精確的量化分析,而只需對那些重要風險進行深入的評價。所以有必要用一些比較籠統和模糊的語言對識別出來的風險按其重要性或發生可能性的大小進行定性的描述。
4.評價風險
評價風險與度量風險的區別主要在于后者側重于風險大小及重要性的定性分析,而評價風險則是采用各種風險評價技術和方法進行量化分析。
5.控制風險
前面的步驟已使我們對企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從這一步開始,企業會將分析的結果變為實際行動,將企業的資源集中到最需要的風險管理領域。控制風險主要包括風險轉移、風險自留、風險回避、風險減少、風險利用等等。
參考文獻:
[1] 劉尊賢:發電企業的風險管理分析及對策研究 [D] 華北電力大學(河北),2007 .
[2] 王壬:電力市場風險管理理論及應用 [D] 華中科技大學,2006
關鍵詞:生態風險評價;水源地;生態風險因子;黃河新城橋段
中圖分類號:FX8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2-0078-04
生態風險是指生態系統及其組分所承受的風險。是一個種群、生態系統或整個景觀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脅迫,從而在目前和將來減少該系統內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產力、遺傳結構、經濟價值和美學價值的可能性[1,2]。生態風險評價在20世紀80年代由安全風險和健康風險評價發展而來,在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3-5],被視為環境決策的重要基礎[6]。我國目前的環境風險研究主要集中在危險化學品的突發事故上,對生態風險評價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6-8]。生態風險評價的研究也多側重于重金屬污染、難降解有機毒物方面[9-11 ]。對區域生態風險評價的危害分析和綜合評價都建立在生態脆弱性和生態損失度的基礎上,對城市水源地生態風險評價的研究關注較少[12-14]。
水源地是一個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目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供水遇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引入環境風險管理,對城市水源地進行生態風險評價成為城市水源地保護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6]。本文參考依據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分布的生態風險評價導則提出的城市水源地生態風險評價的基本框架對蘭州市水源地――黃河蘭州新城橋段進行生態風險評價,以期為當地政府選擇城市水源地或加強水源地的保護提供相關依據。
一、城市水源地生態風險評價方法
US EPA將生態風險評價的基本內容分為問題的形成、分析過程、風險表征及風險管理等部分。國內學者按照該原則提出為以研究區的界定與分析、受體分析、風險源分析、暴露與危害分析及生態風險綜合評價為主要步驟的城市水源地生態風險評價的基本框架[6]。
(一)研究區的界定與分析
進行生態風險評價首先要確定擬評價的區域,即評價的范圍,同時要對擬評價的區域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根據水源地類型的不同,研究區域的界定方法也有差別:地下水水源地以地下水的補給范圍來界定,以水文地質單元來劃分,重點考慮地面環境因素(如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堆場等)對地下水的影響;湖泊以湖泊主體及小流域來確定;河流以流域范圍來確定[15]。
(二)受體分析
1.受體
“受體”即風險承擔著,在風險評價中指生態系統中可能受到來自險源的不利作用的組成部分,它可能是生物體,也可能是非生物體;通常是生態系統中對外部風險壓力最敏感的因子[10]。
2.評價終點
區域生態風險評價中的評價終點是指在具有不確定性風險源的作用下,風險受體可能受到的損害,以及由此發生的區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損傷。評價終點的選擇主要基于生態相關性,對脅迫因子(污染物)的易感性,以及管理目標的相關性[16]。
(三)風險源分析
“風險源分析”是指對區域中可能對生態系統或其組分產生不利作用的干擾進行識別、分析和度量[6]。這一過程又可分為風險識別和風險源描述兩部分。根據評價目的找出具有風險的因素,即進行風險識別。水源地區域的基本風險源見表1。風險源描述是對研究區域內各種風險源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確定風險發生的概率、強度、時間和空間的變化。
(四)暴露與危害分析
“暴露分析”是研究各風險源在評價區域中的分布、流動及其與風險受體之間的接觸暴露關系[10]。各風險源對水源地的脅迫作用都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如通過水量及水質的變化趨勢、富營養化狀態等進行分析[6]。
危害分析是確定風險源對生態系統及其風險受體的損害程度。風險源產生的壓力會影響或降低生態環境因子的質量和功能,危及經濟的正常發展。水源地的風險危害主要是造成供水企業的經濟損失、城市居民生活缺水、當地經濟發展受限以及飲用不合格水而帶來的人體健康危害等[17]。“危害分析”是區域生態風險評價的重要部分,其目的是確定風險源對生態系統及其風險受體的損害程度。
(五)生態風險綜合評價
風險評價是前述各評價部分的綜合階段,它將暴露分析和危害分析的結果結合起來,并考慮綜合效應,將區域生態風險評價的其他組分有機結合起來,得出區域范圍內的綜合生態風險值[18]。
二、結果與分析
(一)研究區的界定與分析
蘭州市水源地類型為河流,因此以流域范圍來進行界定。黃河蘭州新城橋段是蘭州市主要的水源地,穿行于峽谷與川地之間,由于深居內陸,海洋暖濕氣流不易到達,所以成雨機會較少,大部分地區十年九旱,氣候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400mm之間,水量很不穩定,91%的降水集中在夏秋雨季(5~10月),11月至次年4月為枯水季節。
(二)受體分析
1.受體
新城橋水源地屬于黃河蘭州段的一部分,在對新城橋進行生態風險評價時,選擇水生生態系統作為生態風險評價的受體。
2.評價終點
評價終點可以在任意組織水平上被確認,包括個體水平、種群水平、群落水平,以及生態系統水平與景觀層次上確認[19]。新城橋水域目前最重要的功能為城市水源地功能,因此以水質變化作為評價終點。
(三)風險源分析
1.風險識別
蘭州新城橋段分布著大量工廠,而大多數工廠直接將廢水排入河水中,造成點源污染。同時,上游的大面積農田以渠道灌溉為主,大量的殘留農藥、化肥隨河水流入水源地造成直接的面源污染。綜合表1分析后,確定新城橋水域的主要生態風險源為:點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內污染。
2.風險源描述
(1)點源污染
點源污染是指工業廢水與城市生活污水在小范圍內的大量集中排放。甘肅蘭州市自來水廠的安全直接受其上游甘肅劉化集團、蘭州新西部維尼綸有限責任公司排污的影響,國家和甘肅省環保局都非常重視,已將其列為治理的重點。
(2)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是指分散的小企業和分散的居民在大面積上的少量分散排放,如夾帶著化肥、農藥的農田徑流,無序排放的農村廢棄物,水土流失等;另外,還包括大量鄉鎮企業就地無序排放的廢水,畜禽養殖業排放的廢水、廢物以及農戶生活污水等。
流域內大量的化肥、農藥隨雨水或灌溉流入排水溝后匯入黃河,成為重要的面源污染。此外,畜禽糞便的還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或處理就直接通過排水溝匯入黃河。流域內土壤疏松,水土流失嚴重,隨暴雨徑流進入河流的泥沙,往往攜帶大量氮、磷元素,影響河流水質。在農業方面,不合理的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畜禽養殖、秸稈腐爛等污染隨水土流失和農田退水進入水體,增加了水體中COD和TN、TP的污染物總量,成為影響水質的重要因素。
(3)內污染
內污染又稱二次污染,是指江河湖庫水體內部由于長期污染的積累產生的污染再次排放,黃河干支流與水庫中的沉積物以及水庫的養殖場,是主要的內污染源。
(四)暴露分析
從新城橋水域的水質變化方面對其進行暴露分析。根據黃河蘭州段污染物監測中的22項主要指標的統計結果[20]分析,各暴露因子的權重層次排序中揮發酚和石油類在前兩位,糞大腸桿菌群和總大腸桿菌群所占權重居第二,重金屬汞居第三,pH指標在層次總排序中較為靠后,總硬度和水溫所占權重最小。
(五)危害分析
蘭州黃河上游流域內排放的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等不利風險因素對黃河的累積作用,可能會引發大的污染事件,水質下降,導致完全喪失其特有功能,如飲用水源地功能;更為重要的是,一旦黃河水源地遭到嚴重污染,則蘭州市上百萬居民的生活用水無法保障,蘭州市的經濟將會迅速衰退,城市的發展將會遇到瓶頸,經濟的發展會受到制約,帶來嚴重的社會影響。保證黃河的水源地功能,就要控制分析黃河水各污染物指標,提早做出預防和處理,防止水質進一步惡化。
(六)生態風險綜合評價
通過以上分析,確定理化指標、營養鹽及有機污染綜合指標、無機陰離子、金屬及其化合物、有機污染物和生物指標6大類指標作為蘭州黃河新橋段城市水源地生態風險評價的指標。
由于各主要風險源對風險受體的作用強度是不同的,對形成區域性生態風險的作用大小也有差異,因此,我們采取層次分析法對新城橋段水域進行生態風險綜合評價,確定各風險指數的權重[21],據此進行綜合評價。
將新城橋段主要生態風險源兩兩相互比較,按比較重要性大小根據表2進行仿數量化,得到的數量值構成一個判斷矩陣,并且通過一致性檢驗。從而獲得黃河蘭州新城橋段水源地生態風險的權重分別為理化指標0.054、營養鹽及有機污染0.217、無機陰離子0.078、金屬及其化合物0.217、有機污染物0.246、生物指標0.187(表3)。
三、討論
暴露分析結果顯示各暴露因子權重大小為揮發酚和石油類>糞大腸桿菌群和總大腸桿菌群>重金屬汞居第三>pH指標>總硬度和水溫所。說明其上游甘肅劉化集團、蘭州新西部維尼綸有限責任公司等化工企業排污引起的點源污染主要的風險暴露因子,其次是農業和畜牧業養殖引起的生物性及化學性面源污染。
生態風險綜合評價結果顯示水質綜合評價6類大指標所占權重有機污染物>營養鹽及有機污染綜合指標和金屬及其化合物>生物指標>無機陰離子>理化指標,說明有機污染物對水質影響最大,也就是說有機污染物對水源地生態風險的貢獻率最大,營養鹽及有機污染綜合指標和重金屬污染物指次之,而只是影響感官的理化指標貢獻率最小。說明各種點源污染、面源污染及內污染是蘭州市水源地主要的生態風險因子。而由化工企業排污及農業施肥、污灌等引起的有機物污染及重金屬污染是重點控制對象。
四、結論
1.識別出新城橋水源地的主要生態風險源為:電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內污染。
2.位于該水域上游的化工企業排污引起的點源污染和由農業和畜牧業養殖引起的生物性及化學性面源污染是主要的生態風險暴露因子。
3.在地表水水質綜合評價體系6類大的指標中,有機污染物對蘭州市水源地生態風險的貢獻率最大,其次是營養鹽及有機物然綜合指標和重金屬污染物指標,是風險管理的重點控制對象。
4.蘭州黃河新城橋段處于污染和水土流失嚴重的的黃河流域,多種污染源及不同污染物的復合污染的脅迫下,水質惡化不斷加劇,對居民的用水安全造成極大威脅。為保障蘭州市居民用水安全,必須將生態風險評價及管理引入到對水源地的保護中,加強對水源地復合風險、多種污染的協同作用、累積作用的研究,制定出針對各種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綜合、宏觀的水源地管理和保護模式。
參考文獻:
[1] Kelly J R,Levin SA.A comparison of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nutrient cycling and production processes in natural ecosystems,with
reference to ecological concepts of relevance to some waste disposal issues In:Kullenberg G,ed[J].The Role of the Oceans as a Waste
Disposal Option.Hingham :Reidel publish ComPany,MA,1986.
[2] 盧宏瑋,曾光明,謝更新,等.洞庭湖流域區域生態風險評價[J].生態學報2003,23(12):2520-2530.
[3] 陳輝,劉勁松,曹宇,李雙成,歐陽華.生態風險評價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6,26(5):1558-1566.
[4] 李謝輝,李景宜.我國生態風險評價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22(3):70-74.
[5] US EPA.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EPA 630-R-95-002F,Washington,DC: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1998.
[6] 郭先華,崔勝輝,趙千鈞.城市水源地生態風險評價[J].環境科學研究,2009,22(6):688-694.
[7] 王軍,陳振樓,王初,等.上海崇明島蔬菜地土壤重金屬含量與生態風險預警評估[J].環境科學,2007,28(3):647-653.
[8] 孫洪波,楊桂山,蘇偉忠,萬榮榮.生態風險評價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09,28(2):335-341.
[9] 張曼胤,崔麗娟,盛連喜,等.衡水湖濕地底泥重金屬污染及潛在生態風險評價[J].濕地科學,2007,12:362-369.
[10] 智昕,牛軍峰,唐陣武,等.長江水系武漢段典型有機氯農藥的生態風險評價[J].環境科學學報,2008,28(1):168-173.
[11] 馬婷婷,劉立,嵇文濤.生態風險評價內涵及方法研究[J].甘肅科技,2010,26(13):63-65.
[12] 王雪梅,劉靜玲,馬牧源,等.流域水生態風險評價及管理對策[J].環境科學學報,2010,30(2):237-245.
[13] 陳春麗,呂永龍,王鐵宇,等.區域生態風險評價的關鍵問題與展望[J].生態學報,2010,30(3):808-816.
[14] 黃先飛,秦樊鑫,胡繼偉,等.紅楓湖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特征與生態危害風險評價[J].環境科學研究,2008,21(2):18-23.
[15] 吳學麗,楊永亮,湯奇峰,等.沈陽河水、地下水及沉積物中重金屬的生態風險評價及來源辨析[J].生態學雜志,2011,30(3):438- 447.
[16] USEPA.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Published on May 14,1998,Federal Register 63(93):26846-26924.
[17] 史貴濤,陳振樓,張翠,等.上海市飲用水源地周邊環境中的重金屬[J].環境科學,2008,29(7):1797-1805.
[18] 張曉晶,李暢游,張生,等.呼倫湖沉積物重金屬分布特征及生態風險評價[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0,29(1):157-162.
[19] 蒙吉軍,趙春紅.區域生態風險評價指標體系[J].應用生態學報,2009,20(4):983- 990.
[20] 聞常玲,王莉紅,賀徐蜜,等.水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生態安全評價及應用[J].水資源保護,2008,24(3):91-94.
[21] 任B,王剛.黃河上游水質分析與污染治理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11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