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學生雙減實施方案范文

    小學生雙減實施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雙減實施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小學生雙減實施方案范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推進“藍天、碧水、寧靜、綠色、朝陽、安全”六大環境保護工程為重點,扎實開展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活動(以下簡稱“創模”),努力把我區建設成為最佳人居的生態城市。

    二、創建目標

    通過深入開展“創模”活動,使我區“創模”基本條件及考核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標準,力爭在“十一五”期間使全區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資源得到科學合理利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得到有效控制,所有工業污染源確保穩定達標排放,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三、實施步驟

    1、全面準備階段(1月1日—2月28日)

    認真學習國家環保部《“十一五”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考核指標及其實施細則(修訂版)》,按照我市《“十一五”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規劃(修編版)》,明確二零零九年“創模”工作任務、措施和目標;積極開展靈活多樣的宣傳活動,營造“創模”氛圍。

    2、大力實施“藍天工程”(3月1日—4月30日)

    (1)制定市區重點大氣污染源整治方案,確定重點,強化措施,加大整治,不斷提高空氣質量。

    (2)加大餐飲業油煙治理力度,提升清潔能源使用率。

    (3)開展綠色文明示范單位創建活動。

    3、重點流域、重點行業治理階段(5月1日—6月30日)

    (1)制定全區工業污染源雙減排方案,落實到具體企業和鎮(辦)。

    (2)切實抓好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抓好農作物秸桿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

    (3)按照新的“創模”考核指標,收集和規范“創模”資料。

    4、專項行動階段(7月1日—10月31日)

    (1)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專項行動。

    (2)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

    (3)對“環評”和建設項目“三同時”執法進行專項檢查。

    5、檢查驗收階段(11月1日—12月31日)。嚴格按照二零零九年“創模”目標任務進行檢查評比,按照新的“創模”考核標準對資料收集情況逐項檢查,并做好迎接市上檢查驗收的各項準備工作。

    四、主要任務

    1、配合市委、市政府提高城市市區集中供熱普及率,集中供熱覆蓋范圍內的燃煤鍋爐都必須改為集中供熱或清潔能源采暖。嚴格控制新建、改建燃煤鍋爐,積極開展無煤區建設(此項工作由區環保分局負責,區經濟發展局、區城建局配合)。

    2、加強建筑工地管理,控制揚塵污染。加大對建筑施工、拆遷、道路施工揚塵的管理力度,建筑、道路施工、房屋拆遷做到文明施工、凈車出場,減少揚塵對環境的影響;運輸易產生揚塵的車輛應實行密閉運輸,避免在運輸過程中發生拋撒和泄漏,及時清理路面塵土和垃圾,綠化和硬化地面(此項工作由區城建局負責,區環衛局、區綜合執法大隊、區環保分局配合)。

    3、加強餐飲業油煙治理工作。二零零九年底前營業面積在100平方米以上的餐飲業全部進行油煙治理,并實現穩定達標排放;營業面積在100平方米以下的餐飲業全部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全區所有燒烤業全部推廣使用環保燒烤爐,取締用煤或木炭、油作為燃料的燒烤爐(此項工作由區環保分局負責,區公安分局、區工商分局、區衛生局配合)。

    4、加強城市大氣工業污染源治理。按照二氧化硫減排的要求,二零零九年底前,全區的工業燃煤鍋爐和火電及熱電聯產業必須安裝除塵和脫硫設施,確保大氣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此項工作由區環保分局負責,區經濟發展局、區環衛局配合)。加強露天儲煤場的治理,6月底前應對所有煤場進行治理,城市建成區內禁止新建和擴建營業性儲煤場(此項工作由區環保分局負責)。

    5、積極推廣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技術。加強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嚴禁農作物秸稈焚燒。大力實施秸稈粉碎還田,積極推廣養畜過腹還田,全區每年建成2-3個氣化站和青貯場,每年新增20-30臺機械收割農具,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此項工作由區環保分局負責,區農機管理中心、區農林局、區公安分局、區安監局和各鎮辦具體落實)。

    6、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及保護區(含自備井)環境管理。按照《咸陽市飲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暫行辦法》,實施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加強監督管理,徹底清理轄區內水源保護區的違章建筑,確保水源保護區內的垃圾日產日清(此項工作由區環保分局負責,區水利局、區城建局配合)。

    7、嚴格執行“三同時”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嚴禁建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十五小”企業和“新五小”企業,新建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執行率要達到100%和90%。對環境污染嚴重、沒有環境容量的區域的建設項目不予審批,改、擴建項目必須做到“以新代老”,不欠新賬,全面完成年度污染物排放總量減排計劃(此項工作由區環保分局負責,區經濟發展局配合)。

    8、加強施工噪聲監督管理。對噪聲污染源建立檔案,嚴密監管,嚴格建筑施工申報審批制度,對施工噪音提出明確要求和施工時限。實行施工噪聲許可制度,嚴厲查處夜間違規建筑施工噪聲污染,嚴禁在晚22:00時至次日早晨6:00時施工(此項工作由區環保分局負責,區綜合執法大隊配合)。

    9、加強社會生活噪聲管理。加強對社會噪聲污染的監督管理,制定相關的噪聲管理規定,組織相關部門對轄區主要街道和轄區的歌舞廳、音像商店、高音喇叭及街頭叫賣等噪聲污染敏感區集中管制和綜合治理。特別是在重大節日和高考期間,成立環境應急分隊,采取有效措施,以減少噪聲對居民的影響,確保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小于60分貝(此項工作由區環保分局負責,區文體局、公安分局、區教育局配合)。

    10、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組織開展生態示范鄉(鎮)村建設工作,二零零九年9月底前建成5個生態示范村。對全區規模以上的畜禽養殖企業進行治理,確保手續齊全,環保設施正常運行(此項工作由區環保分局負責,區農林局、區水利局、各鎮辦具體實施)。

    11、加強城鎮綠化建設。切實保護各類綠地和生態用地,配合市委、市政府加強城市公園、綠化帶、草坪的建設和保護。大力推廣小區庭院、墻面、屋頂、殼體的綠化和美化,做到拆墻透綠、見縫插綠,確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此項工作由區城建局負責)。

    12、實施創建綠色文明示范工程。繼續在學校、社區、村莊、企業、大學、醫院、家庭、商場、幼兒園、旅游景區、軍營等11個行業,開展創建綠色文明示范和創建綠色文明單位工作(此項工作由區環保分局負責、區教育局、區文物旅游局等部門配合)。

    13、大力開展綠色消費活動。推行綠色采購,倡導綠色消費,建設綠色通道,在全區餐飲、洗浴等行業推行綠色消費制度,逐步執行綠色飯店標準(此項工作由區環保分局負責,區衛生局、區文體局、區工商分局等部門配合)。

    14、加大“創模”宣傳教育力度。廣泛深入地開展“創模”宣傳活動,通過靈活多樣的宣傳形式,不斷使“創模”深入人心,并成為全市人民的自覺行動,營造全社會關心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動員廣大人民群眾自覺投身到“創模”工作中來,提高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使公眾對城市環境保護的滿意率達到85%以上(此項工作由區委宣傳部負責)。積極采取穿插滲透的方式,在中小學自然、地理、化學及課外活動中,重點加強對中小學生的環境教育,不斷使“創模”深入人心,營造全社會關心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使中小學環境教育普及率達到85%以上(此項工作由區教育局負責,區環保分局和區文體局等部門配合)。

    15、積極推行循環經濟。積極推行循環經濟模式,構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良性閉合的循環經濟系統,加強產業規劃指導和項目評定,優化經濟結構,鼓勵支持節能、節電、節地、節材、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完善和健全循環經濟行業體系和清潔生產模式(此項工作由區經濟發展局負責,區環保分局、區科技局等部門配合)。

    16、落實節約用水措施。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統一調度,合理配置,優先利用地表水,限制開發地下水,鼓勵利用再生水。新建、擴建、改建項目應當制定節水方案,安裝使用節水設備,配合市委、市政府加快城鎮老舊供水管網的更新改造,積極開展創建節水型單位,推動全社會節約用水,使單位GDP用水量逐年下降(此項工作由區水利局負責,區城建局和各鎮辦配合)。

    17、抓好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以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為原則,以防止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為重點,加強固體廢物的監督管理,加強粉煤灰、尾礦和冶金、化工廢渣綜合利用,保證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到90%以上。加強報廢汽車、廢舊塑料及廢舊家電產品(特別是舊電池)回收處理的管理和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此項工作由區經濟發展局負責,區環保分局等部門配合)。

    18、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和環境管理質量認證。引導鼓勵企業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環境標志產品和其它綠色認證。依法對污染物排放長期超標、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強制審核,每年完成1-3個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此項工作由區經濟發展局負責,區環保分局、區科技局等部門配合)。

    19、建立健全應急預案,加強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完善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健全應急機構,配備和補充應急裝備,建立應急處理和運行機制,定期進行應急演練(此項工作由區環保分局負責,區經濟發展局、區公安分局、區安監局、區衛生局及各鎮辦配合)。

    20、加強放射源、輻射源的監督管理。加強放射源管理,建立有效的監管制度,規范放射源利用,消除安全隱患。調查摸底,建立臺帳,完善防護設施,規范和健全相關手續(環評、許可),妥善保管,設立標志,落實專人,專庫管理(此項工作由區環保分局負責,區安監局、相關單位配合)。

    21、繼續加大危險廢物處置力度。堅持對工業廢物和化學危險品進行登記和檢查,對全區生產、儲存有工業危險廢物的企業和單位,督促其進行正確處理和合理利用,對生產、經營、儲存、運輸、使用危險化學品的單位和個人依法實施監管(此項工作由區環保分局負責)。嚴格執行《陜西省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定期進行教育和檢查,對市區醫療垃圾實行定點收集、密閉包裝,統一運輸,集中處置(此項工作由區衛生局負責,區經濟發展局、區安監局配合)。

    22、堅持依法保護環境,嚴厲打擊破壞環境行為。認真執行國家、省上頒布的環保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加大環境保護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嚴重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并依據國家監察部、環保總局《關于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行為進行行政處分的暫行規定》對環境違法所涉及的人和事進行嚴肅查辦(此項工作由區監察局負責,區環保分局配合)。

    五、工作要求

    一要加強組織領導。今年是實現“創模”各項指標達標年,也是創建工作的關鍵之年,時間緊、任務重。各鎮辦、各部門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創模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按照各自職責任務,結合“創模”工作標準,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主要領導要親自掛帥,親自安排部署,主管領導要親自抓落實,現場督辦,檢查指導,及時解決“創模”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按照創模工作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定人員、定目標、定任務、定進度,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創模”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特別是對尚未達到“創模”要求的指標,要加大力度,抓緊整改,確保我區“創模”工作任務圓滿完成。

    第2篇:小學生雙減實施方案范文

    2004年,吳江市在成功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的基礎上,乘勢而上,把建設國家生態市列為全市工作重點,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目前,吳江已全面達到國家生態市基本條件和考核指標要求。

    堅持科學發展觀“環保優先”有序發展

    上世紀90年代初,吳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企業改制、發展民資、引進外資的“三資(制)”戰略,進而使全民搞創業在全市形成了一鎮一品各具特色的經濟集群板塊。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市委、市政府堅持“寧可放棄項目決不損害群眾利益、寧可放慢速度決不犧牲環境”的原則,鐵腕抓整治,確保了江浙斷面水質的持續穩定。

    吳江市緊緊圍繞“環境立市、生態興市”的戰略目標,建立健全了行政首長負責、科學規劃、多元化投入、政策激勵等四大工作機制,把環境保護作為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進行落實,把環境指標作為“兩個率先”的核心指標進行評估,做到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一起考核,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一起推進,產業競爭與環境競爭一起提升,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一起發展。

    “環保優先”已成為吳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剛性”要求。當環保和發展產生矛盾時,必須首先讓位于環保,而不是服從于經濟。2008年的市委號召全市開展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兩大競賽”活動,要求各地進一步落實“好字優先”方針,深入開展環境建設大比拼活動,以更大的力度抓環保、更高的標準嚴治理、更實的措施促建設,積極破解生態建設難題,著力解決環境瓶頸問題。吳江市將建設國家生態市的5項基本條件、22個考核指標和18項重點生態工程全部上墻,實行掛圖督戰。2007年和2008年市財政共拿出6000余萬元,對完成創建任務的有關單位實施獎勵和補助,有力推進了建設國家生態市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

    確立生態優先原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近年來,吳江市把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轉變增長方式作為建設國家生態市的核心內容,通過服務業先導、制造業提升、農業優化,促進經濟增長方式逐漸由高消耗的外延型增長向集約的內涵型增長轉變。

    優化經濟布局,調整升級產業結構。一是創新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打造片區經濟。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群、資源集約的思路,大力構建四大經濟片區。北部沿蘇片區以吳江經濟開發區為核心,發展IT等高新技術產業,著力建設生態工業園;東部沿滬片區以汾湖經濟開發區為基礎,重點發展精密機械、汽車配件和現代物流等產業,打造吳江經濟新的增長極;南部沿浙片區以盛澤為龍頭,通過創新技術、削減排污總量、提高排放標準、推行循環經濟,進一步做精做強紡織板塊、做優做美盛澤城市;西部沿湖片區嚴格禁止污染項目,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旅游休閑等新興產業,努力建成大上海的“后花園”。二是加快“存量調整”,實行“增量優化”。嚴厲查處環境污染大、群眾反響強烈的企業。2004年以來,全市共關閉污染企業196家,責令停產整治668家。對新上項目嚴格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堅決禁止高能耗、重污染工業項目進入吳江市。2007年共拒批污染項目34個,建議重新選址16個。三是以科技為支撐,提升產業檔次。全市共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14家、市新技術產品267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7.7%。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培育生態產業。編制并實施《循環經濟建設規劃》,積極構建生態產業體系。一是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循環經濟試點,建設環境友好型企業。市政府出臺獎勵措施,凡列入循環經濟試點的企業每家獎勵10萬元。全市已有26家循環經濟試點企業、240多家企業通過ISO14000認證、117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盛虹印染有限公司60%的生產廢水實現了回用。盛澤污水處理廠將污泥干化后制成顆粒,用于制磚或與煤混合作燃料,每年可處理污泥12萬噸、節約土地100畝。二是實行“綠色招商”和鏈式發展,著力建設生態型工業集中區。吳江經濟開發區強化“產業鏈招商”,各企業之間實現了物質資源的梯級利用,形成了工業代謝和共生關系,產品配套率達到90%。盛澤地區以東方絲綢市場為龍頭,形成了“織造――印染――面料――服裝”的完整產業鏈和“廢水――堿減量回收――中水回用――污泥干化”廢物處理和資源再利用循環鏈,提高了產業附加值,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三是積極發展環保產業,使之成為全市經濟新的增長點。全市已有環保型企業20多家。生產除塵設備的科林集團是首批十家“江蘇省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示范企業”之一;愛富希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利用工業廢棄物生產新型建筑板材,每年消化工業廢棄物10多萬噸,企業內部固體廢物3萬多噸。

    實施科技減排支撐行動,全力減少污染物排放量。2007年重點實施25項減排工程,順利完成了上級下達的減排任務。一是明確減排責任。“量身定制”了19套《環保責任狀》;二是完善了激勵機制。市財政設立了減排治污專項資金,今年將拔出2000萬元,專門獎勵完成減排任務的單位、企業。三是著力推進減排、提標示范設施建設。同時加大提標治理力度,市政府對全市217家企業作出限期治理決定,建立進展情況檢查、通報制度,有力促進了各項提標治污工作的落實。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嚴格控制在國家、省規定的指標內。

    全面發展生態農業,有效控制面源污染。一是合理調整種養結構。吳江是省級生態農業示范市,幾年來,大力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特別是大力發展林木苗木業,目前全市林木育苗面積7.33萬畝。通過調整,全市形成了糧油、水產、蠶桑、禽畜、蔬果、苗木等六大支柱產業,農業產業結構更趨合理。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目前,全市共有無公害農產品108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2.25萬公頃;綠色有機農產品130個,綠色原料基地面積6109公頃。三是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全面禁止焚燒秸稈,采用秸稈還田、秸稈養菌、秸稈氨化養羊等措施,進一步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率。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通過采用測土平衡配方施肥,推廣高濃度復合肥、包膜肥、有機生物肥:全面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篩選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全市化肥使用強度、農藥施用量明顯降低。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著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一是加強國土資源保護。通過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嚴格供地、強化污染監控等措施,加快推進分散企業“退點進區”進程。嚴格控制建設項目用地,實行單位用地投資強度、容積率、開發進度等強制性指標,提高國土資源的利用效率。盛澤鎮大力實施“工廠上樓”工程,2007年節約土地170畝。二是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從2002年開始,將月用水量超過500噸的所有用水單位全部納入計劃管理,采用合理定價、推廣先進技術等辦法,切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2006年成功創建“江蘇省節水型城市”并通過了國家級驗收。三是全面開展節能降耗工作。以電力、化工、建材、紡織、印染、化纖等行業為重點,確定11 2家重點企業,建立能耗月報制度,并制定五年降耗實施方案,支持一批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的技術開發、技術改造項目,加快成熟技術的推廣應用,GDP能耗逐年下降。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強化城鄉綜合整治

    吳江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城鄉環境建設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項核心工作來抓,強化投入,狠抓環境綜合整治,使城鄉環境面貌得到了徹底改善。

    科學規劃、典型引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著眼長遠,科學編制規劃。對新農村建設實行分類指導,主要規劃建設城鎮小區、新型社區、新型村莊、古村落等四類農村社區。全市已規劃將原來3338個自然村整合為375個新農村規劃點,由新建點、改造點和公寓點三類組成,其中新建點20個、改造點341個、公寓點14個。二是落實措施,強化政策引導。市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強了對新農村建設的引導和扶持。對城鎮規劃控制區內的農民不再安排宅基地,建設城鎮小區進行公寓房安置;對規劃建設控制區外需拆遷的農戶,在非中心鎮社區建設以聯體住宅為主的新型社區;對規劃建設控制區外的農戶,新建翻建住宅一律向規劃確定的新型村莊集中;對具有歷史價值和人文底蘊的古村落一律不準新建住宅,保持古村落生態原貌。三是典型引路,實行重點突破。2006年以來,吳江市選擇39個村作為首期啟動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加速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在新農村形態上,實現道路硬化、住宅美化、河道凈化、環境綠化、路燈亮化、垃圾處理無害化“六個化”;在配套設施上,實現自來水、電、燃氣、電信、公交、有線廣播電視“六網進村”。通過建設,目前已涌現出楊文頭、龍降橋、圣牛、北聯等一大批環境整潔、村容整齊的示范典型村。

    強化水環境綜合整治,切實改善東太湖和江浙斷面水質。繼續以鐵的決心、鐵的紀律、鐵的手段、鐵面無私、鐵石心腸的“五鐵”精神,強化對盛澤和沿太湖地區的水環境綜合整治。一是嚴格執行“雙控”限產措施。對盛澤地區27家印染企業實施控制生產設備、控制排放總量的“雙控”限產措施,印染廢水排放量嚴格控制在10.5萬噸/日以內。太湖藍藻暴發后,市政府責令所有印染企業排放總量再削減40%,目前印染廢水總量控制在6.5萬噸/日左右。二是加快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工程建設。盛澤鎮加快推進生活污水截流管網工程,共完成污水管網鋪設40余公里。目前,沿浙2鎮已具有22.5萬噸/日的污水處理能力。三是全面落實夜查機制。從去年開始,環保部門在強化白天監管的同時,改日間監管為日夜隨機督查,對污染企業實行嚴處,有力震懾了違法排污行為。四是創新斷面水質報告制度。2006年以來,環保部門將江浙斷面的監控點由原來的14個增加到25個,每天進行監測,并將監測結果以手機短信形式發送市委、市政府、環保部門、各鎮、各印染企業領導。五是形成江浙團結治污的合力。加強了與嘉興秀洲區的溝通交流,兩地黨委政府每年都要相互參觀學習,雙方環保部門保持經常性聯系,確定了信息互通、聯合督查、聯合會辦機制。六是加強對沿太湖地區的生態修復。沿太湖各鎮在嚴格禁止新上污染項目的同時,加強了對東太湖濕地等自然資源的保護及沿湖村鎮綠化建設,建成長47公里、寬23米的的沿太湖生態林及湖濱防護林。

    完善環境基礎設施,提高環境承載能力。市、鎮兩級財政逐年加大對環保基礎設施的投入,2005-2007年,全市環保投入達9.52億元、10.89億元、23.76億元,分別占GDP的2.36%、2.17%、3.84%。按《吳江生態市建設規劃要求》,有序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投資7億元、日供水能力60萬噸的區域供水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供水管網已鋪設到全市8個鎮2個開發區,全市79萬人民用上了潔凈的太湖水。投資5985萬元的天然氣一期工程如期竣工,2-8萬余戶居民用上了天然氣。在市區建成了2座日處理能力6.5萬噸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各鎮也都建立了生活污水處理廠。目前,全市有工業和生活污水處理廠157個,居民集中區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6個,日處理能力達41萬噸,確保了工業和生活污水的達標排放。投資2.5億元、日處理能力600噸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正在建設,預計明年上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投入450萬元,建成了全省惟一一家縣級農產品監測中心。投入910萬元,建成了環境質量自動監控系統,實現了對全市水、氣、聲等環境質量的實時在線監測。城市環境空氣、地表水環境質量全部達到功能區標準。

    加快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全面提升城鄉環境質量。以建設生態村、衛生村為抓手,在全市組織開展“環境建設”競賽大比拼活動,強勢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一是完善農村環境長效管理機制。市財政專門安排5 00萬元,對“環境建設”競賽大比拼活動中的先進單位實施獎勵。二是加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今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全市56個村因地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市財政安排1500萬元予以補助,對建設有動力生活污水處理的村,主體工程補助25萬元,每接管一戶農戶補助1500元:對接入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廠的村,每戶農戶補助2 000元;對進行四格式改造的村,每戶農戶補助1 000元。三是狠抓農村三綠建設。以“綠色通道、綠色基地、綠色家園,,為重點的“三綠”建設成效顯著。近年來,全市綠化建設投入達3億多元,新增綠化面積15250畝,先后完成318國道、227省道、蘇同黎公路、同周公路等沿線的綠化工程和市區西入口生態園、新世紀公園、學院路生態帶等重點綠化工程的建設,初步形成了以公路航道為軸線,城鎮之間綠帶相繞、綠地相接、綠色綿延的綠化建設新格局。

    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大力弘揚生態文明

    充分挖掘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合理開發自然資源,提升生態文化內涵,形成濃厚的環保生態氛圍。

    因地制宜,建設生態人文。市政府所在地松陵鎮,以東太湖生態環境作背景,以貫徹南北的京杭大運河為中軸,以河流水網結合道路綠地,構筑“水繞城、城連水”的生態結構。以“錦秀水鄉、人文吳江”為目標,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獲江蘇省人居環境范例獎、有世界文化遺產退思園的名鎮同里,把“古鎮小橋多,人家盡枕河”的特色作為旅游資源開發,成為聞名退邇的江南古鎮。占地3.5萬畝,“白天不見村莊、夜晚不見燈光”的肖甸湖森林公園、銅羅森林公園,吸引了白鷺、灰鷺、刺猬、野兔等10多種野生動物,成為吳江的“綠色之肺”和“天然氧吧”。全國十佳苗木圃之一的吳江苗圃、震澤的新申農莊等,向生態旅游、休閑觀光方向發展,已成為吳江市旅游業的一個新亮點。潔靜優美、幽雅舒適的環境吸引了很多外來人口創業定居旅游,全市外來人口達到75萬,2007年共接待境內外游客720萬人次。

    深化系列創建,倡導生態文明。目前,9個鎮中有3個國家級衛生鎮、6個省級衛生鎮,250個行政村中有216個建成省級衛生村、70個建成了省級生態村;創建各級“綠色學校”88所、各級“綠色社區”43個、“綠色賓館”12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成人无遮挡裸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91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成人免费av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韩国成人毛片aaa黄|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好男人社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va在线va天堂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成人看片黄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综合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青青草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亚洲性色成人av天堂|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china成人快色|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亚综合91精品首页|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 成人毛片免费看| 成人综合视频网|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手机版免费看| 成人在线激情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