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職業危害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R142)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04-080-03
介入放射是近幾年來發展最為迅速、應用范圍最廣泛的診療技術,已成為現代醫學中最具有發展前途的一門新興學科。由于放射介入治療的特殊性,由此帶來的職業性損害不可避免;同時介入環境中的放射損傷、空氣中的有害化學物質、病人的各種體液、揮發性化學性消毒劑以及感染等多種因素對醫護人員身體健康均構成威脅。并且這種職業性危害也逐漸向遠期作用、慢性作用、多發病作用轉變。因此介入治療室護士職業防護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為確保介入治療室護士的職業安全,將各種危害降至最低限度,現將其常見的職業危害因素與防護措施作如下探討。
1 危害因素
1.1 x射線的損害導管室護士每天工作在x射線的環境中,眾所周知,x射線是對人體傷害較大的放射性物質,大量長期接觸可引起白細胞總數下降,紅細胞、血小板等異常,染色體畸變,淋巴細胞亞群降低。會使人產生乏力、記憶力減退、脫發、頭暈、惡心、睡眠障礙等癥狀,甚至致癌。職業性損害是顯而易見的。
1.2 空氣中有害化學物質的損害 由于介入操作曝光時間長,射線引起室內空氣的電離,產生多種有害產物,如氮氧化物、臭氧、自由基等,并致空氣中正負離子平衡失調。N02可刺激呼吸道引起神經衰弱綜合征,O3可損傷肺的防御功能,正負離子失衡可引起機體神經、循環、呼吸、造血、內分泌的功能障礙,而自由基產生的過氧化物與衰老、畸變等有關。在腫瘤的介入治療中,大多數需要化療藥物,如阿霉素、絲裂霉素、鉑類等進行腫瘤區域的動脈灌注和栓塞。多數抗腫瘤藥物在殺傷或抑制癌細胞時,對機體正常組織器官的損害也較為嚴重,據報道,抗腫瘤藥物配制過程中,可出現肉眼看不見的逸出,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氣溶膠或氣霧氣,長期低濃度吸入有明顯的致畸變作用。除此之外,介入器械、材料消毒滅菌所用的戊二醛、環氧乙烷也對人的呼吸道、眼睛、皮膚造成損害,并引起免疫力下降;紫外線輻照及其產生的臭氧對人的皮膚和眼睛有較強刺激性,易引起電光性眼炎和皮炎。甚至還具有突變和致癌作用,長期接觸低濃度環氧乙烷還能損害人的識別能力。
1.3 噪音 c形臂數字減影機、電動吸引器、麻醉機、空調、病人的等都是介入治療室噪音的主要來源。介入治療室護士長時間處在緊張和高噪音的工作環境中,可出現心煩意亂、頭痛、頭暈、失眠、聽力下降等。
1.4 麻醉廢氣在全麻手術時,氣體麻醉劑和麻醉廢氣通過麻醉機的面罩活瓣、螺紋管銜接處漏出,污染空氣。微量的麻醉廢氣可對介入治療室護士的聽力、記憶力、理解力、讀寫能力及操作能力等產生一定影響,多次反復大量接觸可引起自然流產、胎兒畸形等。
1.5 潛在感染的可能一般認為,與手術室相比,介入治療室血液傳播性疾病對醫護人員的威脅相對較少,往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實不然,據我們調查,接受介入治療的肝癌病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占98%,反復接受生物制品治療的其他腫瘤病人,丙肝陽性率也相對較高。介入治療室的醫護人員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觸各類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與排泄物。這些液體含有大量具有傳染性的病毒及其抗原,容易造成體表或空氣的污染。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為乙肝、丙肝和艾滋病,上述疾病密切接觸也可能傳播。同時還有可能發生腫瘤種植性生長、敗血癥等,這些均會給介入治療室護士的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
1.6 身心疲勞介入治療室護士經常在應急情況下完成急診的介入診療工作,需元條件地全身心投入,同時還要適應不同介入手術及介入醫師的習慣和愛好,工作持續緊張和刺激,導致護士產生一定的精神壓力,出現精神不穩定、心煩意亂。另外,由于工作期間長時間的站立及無規律的飲食易引起下肢靜脈曲張、胃十二脂腸潰瘍等。
2 職業損害的防護
2.1 x線的防護①做好時間防護,盡量縮短操作室內滯留時間,介入手術前醫護人員均對病例詳細分析,充分估計術中可能出現的一切情況,術前各類物品準備齊全,放置到位,術中做到配合默契,手術時間短,射線輻射量少。⑦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遠離輻射源,同時在室內設屏蔽裝置,減少不必要的射線接觸,減少輻射損傷。③嚴格穿戴個人防護用品,如鉛衣、鉛圍脖、鉛眼鏡等,減少不必要的過量照射,減少x射線累積。
2.2 空氣中有害化學物質的防護①介入治療室護士接觸消毒液時,必須戴手套、口罩、帽子,避免用手直接接觸。②消毒劑濃度配制要準確,及時監測,定時更換,如不小心濺到眼里、皮膚上應反復用清水沖洗。③所有元菌器械包和布類均采用高壓蒸氣滅菌,對不能耐受高壓高溫的器械,需用2%戊二醛浸泡10h以上。使用戊二醛溶液時應戴橡膠手套,防止濺入眼內或吸人體內,環氧乙烷滅菌后的物品,放入解析器內徹底清除殘留環氧乙烷后再使用。④介入治療室應用紫外線消毒(2次/d,1h/次),并及時打開層流系統,紫外線燈管要經常用75%酒精紗布擦試,地面、墻壁等均用含氯消毒液噴灑,每月做空氣細菌培養。使用麻醉機時,管道要連接緊密,防止漏氣,室內裝有通風設備,空調濾網定期刷洗,完善排污系統,對術后器械、污水嚴格按規定處理。⑤接觸化療藥物時,要減少化療藥物危害,導管室護士必須掌握抗腫瘤藥物的毒副作用,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嚴格按照化療藥物配置的操作規范要求進行,配藥時戴好口罩、帽子及乳膠手套,減少直接接觸。配藥時將稀釋液沿瓶壁緩慢注入,預防粉沫逸出;配完后將安瓿容器置于專用袋中封密處理。操作過程中,避免劃破手套,操作完畢后徹底洗手。
2.3 感染的防護①預防為主,有的放矢。進入操作間,無論時間長短,均必須穿隔離衣,戴手套、圍裙、護目鏡、面具、腳套以防止意外接觸;如污血不慎濺落到眼睛里或皮膚上,要立即用流水沖洗。在工作中盡量避免意外針刺、刀割傷,洗手護士在傳遞器械時,銳利器械妥善擺放,如不慎刺傷,應立即卸掉手套,擠出少許血液,將傷口用清水反復沖洗,然后用2%碘酊、75%酒精消毒,并更換無菌手套。②強化自我防護意識,減少醫院內感染。介入診療術前認真查閱病人資料,對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及其它傳染病者要做好防護工作,嚴格終末消毒處理。對化驗不全的病人,按陽性處理。提醒醫師一定要完善術前相關檢查項目,減少醫護人員院內感染的發生。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加強對一次性醫用耗材的管理,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如手套有破損時,及時更換。受傷24h內注射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定時追蹤進行醫學觀察。
2.4 調整精神壓力,促進身心健康正確認識介入治療室工作的特殊性,不斷加強新業務、新技術的學習,提高自身的??评碚摵图夹g水平。注意心理調節,增強心里承受能力,工作中運用節力原理,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加強營養,減少生理、心理疲勞,促進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2.5 領導重視,措施到位完善防護管理體系,制定一整套包括組織、技術及醫學措施的防護方案。介入治療室護士服務于多個科室,我們的健康狀況和管理應受到應有的重視,如改善護理工作環境,定期組織有關職業損傷防護的培訓,提高護士的自我防護能力,定期體檢,使護士感受到領導的關心和尊重,有利于平衡心態,恢復體力和培養對本職工作的熱愛。
參考文獻
1 趙伯明,何曉斌,徐雙迎,等,骨科x射線輻射防護的探討,中國輻射衛生,2008,17(3):293-294
2 明艷,明潔,胡保青,導管室護士職業性損害相關對策分析,齊魯醫學雜志,2007,22(1):77―78
【關鍵詞】
職業危害;防護
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提高了對患者的醫療服務質量,但其在執行醫療護理過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1]。為進一步研究手術室護士的職業防護問題,特查閱近年來國內對于護士自身防護的文獻資料進行綜述。
1 職業危害
1.1 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包括化學消毒劑的揮發,高頻電刀使用時散發出的氣味及全身物在空氣中的彌散。甲醛、煤酚皂、戊二醛、臭氧都是手術時常用的揮發化學消毒劑,用于手術室的消毒,浸泡標本,器械消毒等,均為刺激性物質,對皮膚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甲醛還有致敏,誘變及致癌作用。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達0.1%時,空氣狀況開始惡化,出現不良氣味。氨氟醚是一種潛在的致突,致癌物質,其化學性質穩定,對呼吸道無刺激作用。在高濃度,低PaSO2時可產生驚厥,深麻醉時抑制呼吸及循環,對肝腎只表現可疑損害。一次性醫療用品的廣泛應用,環氧乙烷氣體的消毒液越來越多。手術室內空氣污染有特殊的一面,與麻醉方法,麻醉機的防漏質量,麻醉持續時間及室內有無通風設備,手術器械,儀器使用,消毒劑濃度有效時間和使用方法有關。無論何種污染物,在同一時間內與污染源,排放量,污染程度均成正比,污染物在手術間內每一個角落的污染環境的綜合時間由相同。
1.2 生物感染 由于手術是特殊的工作環境,工作人員直接接觸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嘔吐物等,受感染的機會很多。如針刺損傷是最常見的職業事故,其危害不僅限于針刺損傷的本身,還可傳播疾病,易感乙(HB)丙肝(HC)病毒。
1.3 電離輻射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手術中攝片及電透直視下手術的不斷發展,手術室工作人員接觸射線的機會較多,據有關報道,少量多次接觸放射線,可因蓄積作用致癌或使胎兒畸形。
1.4 身體疲勞與心理危害 手術室工作人員長期在繁重而平凡的工作中,思想高度集中,精神過度緊張,工作不定時,經常要搶救處理一些危重患者,在加班加點的環境中,工作性質是細致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工作。工作人員易患潰瘍病,心臟病,偏頭痛,下肢靜脈曲張,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膽病等[2]。同時,也會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如精神緊張,焦慮煩躁等。
2 防護措施
2.1 對工作人員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在對患者進行麻醉時,應首先檢查麻醉機是否密閉,以減少空氣中的藥液濃度,減輕污染。消毒劑濃度要現配準確,現用現配,手術后對器械,污水,房間進行處理,嚴格按規章制度執行,如設有專用浸泡污敷料水池等設施應進行終末消毒處理,以免污染周圍環境。
2.2 術前了解病史,檢查肝功,避免生物污染 對陽性患者要提前做好預防準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手套如有破損,應立即重新更換消毒手套,避免直接接觸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皮膚如有損傷,應立即用3%碘酒,75%乙醇消毒,并立即注射乙肝疫苗。術前巡回護士配制0.2%過氧乙酸1000 ml,盛于專用容器中,置于手術間,以使麻醉醫生,巡回護士在給患者操作前后隨時洗手,手術間門口鋪一塊用0.5%過氧乙酸浸透的臺布,以減少因工作人員進出造成的交叉感染[3]。
2.3 盡量避免電離輻射 X線照射,在無法躲避時,盡量使身體不進入直射線中,妊娠期禁止與X線接觸。
2.4 防止身體疲勞 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矯正一般職業性緊張,預防過久站立及走動產生的危害,設法改善站立和走動的強制,注意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勢和習慣。必須加強鍛煉,加強自身修養,使自己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對發揮最佳運轉水平起到重要最用。
2.5 社會心里因素的預防 建立有效的壓力管理和應對策略,以預防社會心理因素造成的影響和傷害。醫院管理部門亦應關心護士的健康,改善護士的工作環境,提供必要的防護措施,提供護士計劃免疫。社會各界及醫療管理部門要重視護理工作,提高護士的社會地位,提供寬松的工作環境和放松精神的文化生活[4]。
3 研究方向和展望
對文獻的分析發現,對護士自我防護的研究在國內并不匱乏,研究方法以經驗和體會為主。手術室護士的自我防范意識普遍比較弱,提高護士的防護水平是一個應多方努力、共同解決的問題。
參 考 文 獻
[1] 張師前.護士的職業危害及預防.護士進修雜志,2004,9(8):8.
[3] 羅洪.醫學的環境污染與防護.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6,19(10):450-451.
【關鍵詞】 護理人員 職業危害 防護措施
護理人員工作的醫院內,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種診斷,治療技術的應用,形成了醫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學性環境;同時由于護理工作高強度性,使護理人員經常處于心理學和工效學的高度應激狀態。如何有效避免護理人員的職業危害,加強護理人員的主動防護意識,已迫在眉睫。現就護理人員常見職業危害因素以及防護措施綜述如下: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大量調查結果表示,護理人員在職業工作中有較高的職業損傷率和職業暴露率,導致了較高的感染率和帶菌率。據WHO統計[1],護士、醫院實驗室人員和清潔工是創傷性接觸的高危人群,年創傷率為1%-2%,創傷后感染率為0.3%-3%。在2003春季發的SARS疫情中,一線的醫護人員感染率最高達20%以上。在諸多生物因素中,護士因銳器損傷尤其是因針刺傷而感染經血液傳播的疾病為最重要[2]。由于針刺引起的損傷就可傳播20多種血源性傳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醫護人員患傳染病是針刺傷所致。接觸其他的體液如滑膜液、、陰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感染的途徑之一。
1.2 化學性因素
對護理人員造成職業危害的化學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藥物及消毒劑的接觸,如抗腫瘤藥、麻醉劑、環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這些藥物的共同特點是容易入空氣中,或由于接觸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學消毒劑解決消毒與環境污染致殘余消毒劑吸入的矛盾也是醫護人員職業防護亟待改進的重要課題,有報道長期吸入混有較高濃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燒灼、胸悶、氣喘、皮膚過敏等癥狀[3]。對護理人員職業衛生安全影響最大的化學因素是抗腫瘤中藥物的接觸,現階段使用的抗腫瘤藥物大多數為細胞毒劑,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4]。有研究證實,在工作間空氣或工作臺表面可測到抗癌藥物,有學者用氣相色譜分光技術在職業接觸細胞毒性藥物護士尿液中檢測出甲氨喋呤、環磷酰胺、鉑類等藥物[5]。職業暴露于抗癌藥對護士可造成毒性反應,謝金輝等[6]進行的職業接觸抗癌對護士生殖結局影響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護士職業接觸抗癌藥可導致妊娠并發癥及不良妊娠結局的危險增加。金力奮[7]等對某醫院腫瘤科護士職業接觸抗腫瘤藥對護士的遺傳損傷研究顯示,腫瘤科護士外圍血淋巴細胞的染色體和DNA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1.3 物理性因素
護理人員普遍存在頸椎病、下肢靜脈曲張、腰背痛問題,這些疾病的發生主要與護理人員彎腰動作多,勞動強度大,站立時間長,低頭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確運用力學原理等有關[8]。比如手術室護士長時間處于相對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勞、局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頸椎病、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護士在搬運病人、彎腰為病人進行治療護理時引起運動功能性損傷,如腰背痛等[9]。長期接觸X線可對人體造成很多損害,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造血功能低下,晶狀體混濁、生成障礙,甚至誘發腫瘤[10]。
1.4 心理性因素
國內調查結果顯示,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國內常模,護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緊張、焦慮失眠發生率較高,心理狀況不佳的檢出率達到12.3%。護理工作壓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環境;②緊急的工作性質;③沉重的工作負荷。
2 防護措施
2.1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建立接觸特殊感染源,控制預防的原則,避免受到針頭和其他銳利物的損傷,規定護士絕對不要將針罩罩回針頭;操作后針頭或銳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進耐刺的銳器收集箱中。建立損傷后的監護與健康跟蹤制度,如不慎被銳器刺傷應立即采取相應保護措施,清創、消毒,并進行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檢查和隨訪。
2.2 加強藥物管理 加強化療藥物的管理,建立化療操作流程、加強護士的防護意識,提供安全的防護用品、設備和環境。接觸抗腫瘤藥物的護士應穿戴好手套、防護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時更換;操作中不慎將藥物濺到皮膚或眼睛,應立即用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在使用化學、消毒劑時,除做好與接觸抗腫瘤藥物同樣的個人防護及良好的通風環境外,要科學地使用化學消毒劑濃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閉,并有顯著標記。
2.3 加強自我防護 長時間站立的護士應學會合理用力,運用正確的姿勢,培訓護士正確搬抬病人和幫助翻身。監護室、手術室等部門如頻繁應用射線和電磁波,也應達到一定的防護要求,如鉛板隔層,或提供鉛屏風等防護用品,在攝床旁拍片時讓所有人員盡可能遠離攝片機器10m以上[11]。
2.4 重視洗手與戴手套 醫院感染病原體傳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強調洗手的重要性。在進行護理操作前后,接觸病人前后、上下班前、脫隔離衣后要洗手。曾有檢測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帶菌率為100%[12]。因此,一定要重視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規范方法。實踐證明,這些預防措施在臨床工作中起到了積極作用[13]。
2.5 提高認識,減少精神及心理壓力 護理人員因工作對象、環境、社會地位、護患關系等造成心理緊張工作壓力比一般職業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一般人群。要積極應對各種壓力,調節心態。通過繼續教育等途徑拓寬知識,完善知識結構。通過溝通技巧的學習,正確處理護患關系。以高度的責任心,精湛的技術,防范差錯事故發生。前不久發生在深圳山廈醫院的“鋼盔事件”雖然只是個例,但醫患關系的緊張程度在這個極端個案中給我們敲響警鐘[14]。
總之,護理人員維護好自身健康是做好護理工作的基本保障。醫院及各科室管理者應對護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視,建立健全防護制度,完善與改進防護措施,努力創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 參 考 文 獻
[1] 陳紀剛,陳健,王文靜,等.淺論職業衛生安全管理體系和工作場所健康的實踐一致性.環境的職業醫學,2002,19(3):172-173.
[2] 王紅紅,楊敏,何國平,等.護士工作中針刺傷現狀及預防對策.實用預防醫學,2004,9(6):666-668.
[3] 許炎秋.新加坡陳篤生醫院手術室護士的職業防護設施.現代護理,2001,2(6):67.
[4] Sorsa M,Hemminkik,VainioH,Occupational exposuree to anticancer drwgs-potcntinl and realhazards.Mutal Res,1995,154:135-149.
[5] Sessink PJ,Bos RP Evaltion of methods for monitoring occup etional exposure to cytosta tic drus.Drug saf,1999;20141:347-359.
[6] 謝金輝,王建瓴,節海燕,等.職業接觸抗癌藥以護士生死結局影響的流行病學研究.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01,19(2):87-90.
[7] 金力奮,何繼亮,張美辨.抗腫瘤藥接觸對護士的遺傳損傷.環境與健康雜志,2003,20(1):21-22.
[8]林虹,馬淑清,黃敏霞.澳門護理人員職業危害認知及自我防護行為的調查.中華護理雜志,2007,42(8):752.
[9] 陸毅,張戰地,羅國萍.影響護士心理健康的常見因素與調適.護理管理雜志,2004,3(2):22-24.
[10] 張惠蘭,陳榮秀.腫瘤護理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55.
[11] 哈智華.護士職業防護研究進展.護理研究,2004,18(6):957.
[12] 王方.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Ⅲ.中華護理雜志,2000:35(5):290.
【關鍵詞】手術室護士 職業危害 防護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1-277-02
現代手術室的護士處于多種有害因素包圍之中,手術室護士長時間連續工作在密閉的環境中,隨著不斷更新的各種醫療設備,一次性醫療用品,新的化學藥物,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護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種職業損傷因素之中,其中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學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理、心理和社會性因素,職業危害逐漸呈現隱匿性和多元化的特點,其危害也向以遠期、慢性作用、多發病轉變,所以從事手術室護理工作的護士成為高危群體。因此,如何做好手術室護士日常工作中的職業防護,掌握必要的防護措施,對保證手術室護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1.1.1 病毒 病毒是最常見的生物性危害因素,手術配合中常使用的銳利器械較多,而且還不可避免地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因此受感染的機率很高,臨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為主。每年因血源性傳播疾病造成醫務人員死亡人數超過幾百人[1]。
1.1.2 細菌 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手術中、巡回中污物及污染物、標本物等)常遇見的致病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廣泛存在術野中,手術使用過的器械、手術器皿中、被單及各種標本中等,主要通過接觸傳播感染護理人員。
1.2 生理、心理、社會因素
1.2.1 手術室洗手護士配合手術時,往往處于被動的,長時間站立操作,身體重力均集中于下肢,久之造成下肢V曲張、水腫。
1.2.2 洗手護士配合手術時保持頸椎前曲約15―20度,長期此姿勢工作導致頸椎疾病的發生,我科有13名護士,患有頸椎病的有3人。另由于長期處于不動的相對強迫易疲勞及勞損導致肩周炎及腰肌勞損等[2]。
1.2.3 手術室工作具有連續性、無規律性、節奏快等特點,經常不能按時吃飯,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1.2.4 護士的女性特殊生理心理狀況,家庭負擔及手術室的工作壓力,經常在應急情況下配合完成各項急救(診)手術搶救,需全身心持續緊張和刺激。體力疲勞,有影響全方位健康狀況。多年來對醫護人員只強調奉獻精神和不怕臟、不怕累精神,自我防護問題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致使防護意識淡薄等。
1.2.5 醫療環境的不協調,醫患關系的緊張在各地的出現,醫護人員心理壓力、精神負擔的加重,易致人疲乏等。
1.3 化學因素
1.3.1 2%戊二醛會引起皮炎、過敏、結膜炎及鼻竇炎。
1.3.2 環氧乙烷、手術室使用的一次性無菌物品太多,經其消毒滅菌,它是一種強氧化劑,在殺菌的同時在物品上殘留物會給人體帶來一定的毒害(本身的毒性及滅菌后一次生成物的毒性),其本身不僅具有急性毒性,還具有致突變和致癌變的作用[3]。目前手術室使用得比較多及常用。
1.3.3 臭氧 其是眼和肺最危害的刺激物,長期接觸可導致肺氣腫和肺組織纖維化。
1.3.4 乳膠手套,能致各種過敏反應、皮膚的損害、粘膜的損害等[4]。
1.3.5 其他化學因素:甲醛、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等對眼及皮膚、粘膜有刺激及損害或引起過敏及變態反應等。
1.4 物理性因素
1.4.1 隨著診療技術的深入發展,手術室護士接觸X線、激光、紅外線等明顯增多?!癈”臂、激光碎石機(鈥激光)激光刀及各類腔鏡光源,特殊熱源治療儀等。
手術室直接應用“C”臂,使其頻繁接觸X線,又無任何防護措施(大多數醫院的手術室內無防護設施),X線的長期累積過量接觸會使人們產生疲乏無力、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頭暈惡心等,長期照射性接觸還可使影響造血系統,致使白細胞減少,機體抵抗力下降,嚴重的引起免疫系統的疾病,或致癌或致產生放射性白內障等[5]。
1.4.2 手術室是許多工作是在接觸粉塵和纖維,如橡膠手套的滑石粉,手術布類和各類敷料的纖維,纖維可在空氣中漂浮,如不注意防護,長期累積可引起呼吸系統疾病。
1.4.3 高頻電刀的大量推廣使用,術中電刀使用時、電凝產生的煙霧可因蓄積作用而致癌。
1.4.4 麻醉廢氣 主要是安氟醚和異氟醚,可從面罩及螺紋管等銜接處漏出污染手術室空氣。據報道長期接觸麻醉氣體對生育方面有不良影響。
1.4.5 噪音 手術室噪音來源于吸引器、高頻電刀、監護儀、空調設施、電鋸、電鉆,這些噪音可引起內分泌、心血管和聽覺方面的生理改變。使人可出現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及工作出現差錯現象。
1.4.6 手術間為全封閉式,空氣中氧的含量不足,造成缺氧,引起頭痛、頭暈、困倦乏力等。
1.4.7 各類設備儀器、各電源線、插頭、插座的老化損壞致漏電使醫護人員電擊傷或燒灼傷。
2 防護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護
2.1.1 接病人前一定要認真查閱患者資料,對有乙肝、丙肝、艾滋病陽性者要做好嚴密的防護措施,嚴格終未消毒,完善相關的檢查項目,減少醫護人員院內感染的發生。
2.1.2 操作中不慎被刀或針刺傷必須立即在流水下把血液擠出,沖洗干凈后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包扎,事后通知院感染科進行生化檢查確定是否感染,接觸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的醫療用品時必須戴口罩、帽子、手套、眼罩,操作前后應嚴格洗手。醫務人員應進行必要的預防接種以防一些傳染性疾病。
2.2 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的防護
2.2.1 護士長在工作安排時應合理安排洗手及巡回護士的工作次數,既要保證手術的連續性,又要緩解護士因工作姿勢帶來的身心疲勞。
2.2.2 洗手護士上臺前一定要進食高熱量營養豐富的食物,以免在臺上暈臺。
2.2.3 防止醫療法律糾紛
工作上要集中精力,各司其責,清點器械紗條(墊),縫針要認真仔細準確,輸液、輸血應準確無誤,核對無誤,做好病人壓、燙、灼傷防護及避免工作,保管好病人的標本,防止弄錯、遺失等。搶救病人要做到快而不亂,并做好手術中必要的各種記錄,平常要學會自我放松、減壓等。
2.2.4 正確認識手術室護理工作的特殊性,不斷加強新業務、新技術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專科理論和??萍夹g水平,建立完善的防護方案。
2.3 化學性危害的防護
2.3.1 在接觸戊二醛時要戴口罩及眼罩,消毒滅菌時要加蓋,減少在空氣中暴露。
2.3.2 環氧乙烷的危害:環氧乙烷隨溫度升高,解析作用加速。殘留情況隨放置時間延長而量下降。半月以后基本下降致99%以上[6]。使用經其消毒的一次性物品時據生產批號、日期以及將所領物品放置在高溫通風、干燥的地方,以及半個月后使用,即可使其對人的毒性降至最低。
2.3.3 臭氧消毒期間盡量避免直接進入被消毒區域,定期測定空氣中的濃度。
2.3.4 選擇使用質量較好、無玉米粉末的手術手套,使用時動作要輕柔等。
2.3.5 盡量避免使用甲醛等毒性、揮發性較強的消毒劑,必須使用時應在無菌箱中進行,在消毒后使用排風系統排放。
2.3.6 配制各種消毒液,要加強自身防護,先戴口罩、帽子、手套及眼罩,動作應準確、熟練、迅速,并注意通風及排風換氣等
2.4 物理因素的防護
2.4.1 做好X射線的防護,建議醫院在裝有“C”臂機的手術間安裝鉛板防護,并應配有防護服,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照射。對激光設施應用佩戴防護鏡,室內避免氧濃度過高,防止火災的發生。X線使用的手術室及激光使用時應最好裝有防護設施,相對固定,孕期避免接近。
2.4.2 在術中術后摘脫手套及整理敷料布類時動作要輕柔,減少空氣中粉塵及纖維的漂浮。
2.4.3 使用高頻電刀時,裝好負壓吸引,把廢氣抽出。
2.4.4 手術間應及時開放空氣凈化裝置,使用密閉性能良好的麻醉機,保證泄露量最小,防止氣味排發對人體造成危害。
2.4.5 儀器應盡量購置低噪音的,儀器設備輸出和報警系統應調節到適度的音量,手術人員必須嚴格遵守規章制度,不許在手術間嬉戲打鬧,不許談論與手術無關的事。間歇性術中工作的儀器,盡可能在不用時關閉電源,減少雜噪音。
2.4.6 加強手術室安全管理,定期檢查、維修保養更換各類電器設備及附屬配件(電線、插頭、插座等),遵守用電管理原則及制度,避免發生電擊傷及灼傷等。
綜上所述,手術室護士要求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更應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狀態。
參考文獻
[1]戴青梅等,醫護人員職業性損傷的危險因素防護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7):532
[2]謝紅珍等,護士職業性腰背痛研究綜述[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2)935
[3]吳平,談醫療器械環氧乙烷殘留限量的確定原則[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02,8(2):35
[4]劉海英,乳膠手套引起的過敏及對策[J],國外醫療護理學分冊,2006,19(2):65
關鍵詞:安全防護;職業危害;預防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strengthen the supply room nurses self-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master the corresponding safety protection measures, avoid harmful factors on their own damage, maintai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Methods Based on the supply room, analyzes common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and take effective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occupational safety protection. Results Through effective protective measures to avoid supply room hazard factors produce damage to workers. Conclusion The supply room is focus on a large number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contamination of medical supplies department, many adverse factors will pose a threat to workers health and safety, the safety of the safe protection to the workers themselves effectively is crucial.
Key words:Safety protection; Occupational hazards; Preventive measures
供應室工作人員必須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充分認識到職業安全防護的重要性,避免自身遭受疾病進襲及預防交叉感染的發生。針對目前供應室的職業危險因素,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做好職業安全防護,現總結如下:
1供應室的常見職業危害因素
1.1粉塵,潮濕,化學性傷害的惡劣環境 長期工作在潮濕,寒冷的環境中,易關節疼痛,發類風濕關節炎。含氯消毒劑是揮發性的,對人體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皮膚均有損害。
1.2噪聲 長期在噪聲下工作,造成聽力明顯下降,頭痛等。
1.3針刺傷 愛滋病,乙肝,丙肝是針刺傷傳播最可怕的及最常見的。
1.4臭氧 臭氧可引起粘膜刺激,臭氧過多,可引起肺水腫 。
1.5心里壓力和不良心境 消毒劑的刺激氣味及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道及皮膚的損傷,過重的器械裝在金屬籃筐里的重體力危害,長時間彎腰等引起腰部疼痛。風濕致雙手關節疼痛及變形。
1.6生物感染危害 病原體暴露是臨床上最多見的職業暴露,具有傳染性的血源性病原體已被證實多達50種,其中20種可通過銳器傷傳播[1]。皮膚,眼,鼻,口腔,血液,體液,傷口分泌物,,陰道分泌物等暴露均易感染艾滋病,乙肝,丙肝及結核桿菌,流感病毒等。
2有效的防護措施并做好職業安全防護
2.1建立工作人員健康檔案及建立長效機制[2]。每1年對全體人員進行健康體檢,必要時進行計劃免疫,提高機體免疫水平,建立意外傷害的報告制度,建立登記手冊,及時分析傷害原因,以減少傷害的重復發生。并且醫院管理人員應多渠道保護醫務人員的健康,管理應該更人性化,配足人員制定可行的防護制度,實施醫務人員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讓醫務人員感動被尊重,被保護,并使職業防護形成良性循環,切實保障醫務人員職業安全。
2.2供應室的噪聲來源于多種機器的使用因此應做到各種機器的保養與維修,保持其性能良好,各種推車的軸輪要經常添加油,實行工作人員定期換崗,嚴格按操作說明執行,用畢應先切斷電源,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電,定期檢查與維護,確保機器性能良好。供應室要定時開窗通風。
2.3配制和使用化學消毒劑時,應戴口罩,乳膠手套,必要時戴防護鏡,配置時要注意方法正確,配制時盡量開窗通風。
2.4應減少直接接觸刺激性溶液及銳利器具的機會。絕對不要徒手處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膚黏膜的保護,防止天然屏障的破壞,用肥皂水充分洗手,可以達到從手表面去除細菌的目的,研究表面通過肥皂流動水洗手,綠膿桿菌、金葡菌、大腸桿菌的對數減少值為2.2~2.5.洗手是預防感染傳播的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
2.5應盡量避免有危險的體力操作,如搬運物品過重、過高、體積較大,應采用升降機或推車,固定專人搬運并且多人合作搬運。
2.6預防血液傳播性疾病的措施 對供應室人員進行崗前培訓十分必要,供應室防護行為不僅關系到其自身的安危,還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包括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4]及崗前培訓。崗前培訓內容圍繞衛生部頒布的關于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規范"、"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監測標準"三項強制性衛生行業標準展開[5,6]。回收人員一定要嚴格要求,在回收及初步處理過程中,要穿好防護用品,清洗環節嚴防針刺,動作要輕、慢,戴上合適的手套操作,進行高壓沖洗時要用鉗子或手固定好接口處,水壓不可過大,以免引起穿刺針飛濺而刺傷,所有用過的針、刀片等銳利器械應使用血管鉗取下,須放在指定的防水耐刺加蓋的硬質容器內,或者利用針頭處理設備進行安全處理。另外,清理垃圾時不可用手擠壓垃圾袋,萬一被刺傷時,應立即離心方向擠出傷口血液,用碘酒,酒精嚴格消毒包扎傷口,同時進行血清學檢查,必要時注射乙肝疫苗.同時報告院內感染管理科,并做相應感染的定期追蹤觀察[7-9]。
2.7供應室護士應處理好人際關系,善于從生活中尋找樂趣,注意飲食平衡,保持平和,樂觀的心境。
參考文獻:
[1]李妮,陳俊賢,林冠文,等.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危險因素分析與防護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5):1287.
[2]馮春燕.消毒供應室常見職業危害因素分析與防護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20):98-99.
[3]熊果平,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職業危險因素分析及防護策略[J].全科護理,2011,9(7):632-633
[4]趙玉娟,戴李中,郭永華.基層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工人職業防護的調查及干預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510.
[5]杜艷.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護措施[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9):102-103.
[6]張麗,李麗,巴哈爾?不拉,等.護工的職業危害因素及防護措施[J].護理雜志,2012,29(6):66-67.
[7]吳玉容.供應室工作人員的職業防護[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152.
關鍵詞:消毒供應室 職業危害 防護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636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380-01
1 職業危險因素
1.1 生物因素:即經血液傳播性疾病的感染機會,主要發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環節,被污染的穿刺針、手術器械及沾有血液體液的器具,穿透工作人員皮膚粘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病毒等多種血液傳播性疾病。
1.2 化學因素:工作中接觸各種消毒劑,輕者刺激皮膚引起接觸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可致癌。如:①過氧乙酸,空氣中含量超標時易引起頭疼、頭暈、惡心等中毒反應。②強酸強堿,供應室在清潔物品時常用強酸強堿,如操作不當,噴濺到皮膚黏膜上則可引起皮膚黏膜腐蝕和潰爛。③環氧乙烷,環氧乙烷滅菌以其溫度低、滲透性強、腐蝕性小、滅菌徹底、有效期長等優點被臨床廣泛應用。
1.3 物理因素:供應室除供應一次性物品外還擔負著玻璃器械或金屬制品的供應,在清洗過程中護士易被破損的玻璃或銳利的刀剪損傷,致使器械中殘留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人體造成危害 [1]。另外紫外線燈輻射時,照射到人的皮膚、眼睛可引起過敏性皮膚炎及眼睛的損傷。
2 防護措施
2.1 預防血液傳播性疾病的措施。供應室污染物品回收清洗過程中直接接觸未經處理的污染醫療器械,其細菌多,銳器多,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自身感染,所以回收人員一定要嚴格要求。在回收及初步處理時,要穿好防護用具,清洗環節嚴防針刺,動作要輕、慢,帶上合適的手套操作,防止手套過大操作不當造成損傷。進行高壓沖洗時要用鉗子或手固定好接口處,水壓不可過大,以免引起穿刺針飛濺而刺傷。所有用過的針、刀片等銳器應使用血管鉗取下。不能隨便棄置,需放在指定的防水、耐刺、加蓋的硬質容器內。及時更換處理,不要移走容器上的蓋,不要擠壓容器以免刺傷。如果被刺傷時,應立即擠出傷口血液,用碘伏、酒精嚴格消毒傷口。并在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高價球蛋白,同時進行血液學檢查,并報告院內感染管理科,做相應感染的定期觀察 [2]。
2.2 使用化學消毒劑的防護措施。首先要求掌握常用化學消毒劑的性質、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項,配制和使用化學消毒劑時,應戴口罩、乳膠手套、防護眼鏡,配制時要注意方法正確,一般將稱量好的原劑加入稱量好的水中,以防某些消毒液飛濺燒傷,根據各種化學制劑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配制和使用過程要小心謹慎,防止漏濺,如果不慎濺污應立即用流水沖洗。濺入眼內需連續沖洗15分鐘,衣服如果浸濕應立即脫去,必要時就診 [3]。
2.3 預防物理性因素損傷。制定并完善防護制度強化護士的防護意識,根據各工作室要求,制定并完善防護制度,同時配備必要的安全防護設施,如去污處配備防水圍裙、護目鏡、橡膠手套、安裝非接觸式水開關及干手設施等。將醫護人員職業防護知識轉化為職業防護行為,養成職業防護習慣,掌握銳器刺傷時的處理程序,降低血液傳播疾病的危險程度。①熱力滅菌時防止燙傷,干熱滅菌取物品時,須待爐門溫度降至40℃時才可開門。高溫高壓蒸汽滅菌時要先檢查機器性能,檢查水、電、汽情況,掌握正確的操作程序。防止滅菌器操作故障或操作不當而引起爆炸。滅菌程序結束后待冷卻30分鐘后方可卸下裝入下送車或送放無菌物品存放室。②預防機械性損傷:絕對不要徒手處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膚黏膜的保護,防止天然屏障的破壞,應減少直接接觸的機會。③空氣污染的防護:操作中須帶8~12層的紗布口罩,各區域每日定時開窗通風換氣,有條件時可安裝空氣凈化裝置,紫外線對空氣中的微生物細胞有明顯的致死作用,室內定時用紫外線照射消毒2次/日,0.5h/次,確保紫外線照射效果,定期檢測強度,低于70w/c應立即更換,燈管表面保持清潔。在使用紫外線燈進行空氣消毒時,供應室工作人員盡量減少進出消毒房間的次數。④重視洗手,洗手是預防感染傳播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可以達到從手表面去除細菌的目的,據有關研究,表面通過肥皂水七步洗手法沖洗手,綠膿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對數值減少為2.2~2.5。⑤紫外線照射消毒時要防止對人體的直接照射,尤其是保護眼睛,一般在無人進入室內時照射,開關應裝在室外。更換燈管或測試強度時應戴墨鏡。
職業安全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供應室護士的職業防護應從預防人手,加強職業安全防護知識教育,樹立防護理念,規范操作行為。醫院管理者應充分認識職業暴露的危害性,創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完善監測系統,在有限的資金條件下,盡可能完善醫療設備和防護設施。供應室工作人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要不斷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加強自身防護,從而達到將職業危害發生率降到最低、確保職業安全的目的。供應室工作人員應建立健康檔案,定期對全體人員進行健康檢查,必要時進行計劃免疫,提高機體免疫水平,建立意外傷害報告制度,建立登記手冊,及時分析傷害原因,以減少傷害的重復發生。供應室護士要正確掌握自我保護措施,掌握各級防護標準,各種物品的正確使用方法,保證防護效果。學習新業務、新技術,進一步提高傳染病的防治能力,把職業危險降至最低限度,更好地服務于醫院的各個科室。
參考文獻
[1] 鄧利平,江蘭英.手術部醫療人員銳器傷調查分析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688-689
【關鍵詞】 急診科 護士 職業 防護
由于工作性質的特殊性,急診科護士常最先接診病人,而急診病人病情急、重、突發、變化快、病情復雜,急救護理人員經常在既往病史不清、診斷不明的情況下即投入緊張的搶救工作中,其潛在感染的危險大。因此,急診科護士的職業防護顯得尤其重要。
1 常見的職業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1.1.1 銳器傷 急診科護士在搶救病人時為了爭取最有利的搶救時機,往往來不及進行有效的自我防護便直接接觸病人,進行護理操作時會接觸到多種銳器,如各種注射針頭、針劑安瓿及手術刀片等,稍疏于自我防護,即使皮膚黏膜受到不同程度的銳器傷害,甚至導致血源性疾病的傳播。
1.1.2 電離輻射 急診護士經常護送急重病人做CT、X線攝片等檢查,許多急診病人煩躁或意識不清,送檢護士需床旁監護病情,不可避免地會受到X線等輻射。
1.2 化學因素 病區環境的消毒、搶救儀器的保養、清洗、醫療垃圾的滅菌、處理等需用各種化學消毒劑,其中大部分消毒劑對皮膚黏膜有刺激作用。護士經常使用消毒劑,皮膚黏膜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
1.3 心理社會性因素
1.3.1 暴力因素 急診病人病情急重且多為突發,尤其在夜班時遇到醫護人員少、病人多的情況,護士忙于急救處理,沒有過多的時間向病人及家屬做充分的解釋,只能按照先急后緩、先重后輕的原則診治,無法兼顧,而急診病人及家屬對此常不理解,有些病人或家屬則出現過激行為。若遇到斗毆.醉酒后的病人及陪伴則更易沖動,甚至會辱罵或毆打護士。在此類情況下,護士不僅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還會造成心理創傷,使工作熱情降低。
1.3.2 精神或體力因素 急診科護士既要參與院內搶救,負責院前出診,同時還要承擔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緊急搶救任務,工作量大而且經常值夜班,下班還要照顧家庭和孩子。要求有充沛的體力及精神高度集中。有的護士還存在暈車現象。院前出診時,在救護車行駛過程中會出現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仍要迅速準確地進行各項搶救操作。這些因素不僅使急診科護士的飲食起居極不規律,而且精神高度緊張,持續的緊張和勞累若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及適當的心理調整,會導致神經、消化、內分泌等系統的疾病。
2 防護措施
2.1 醫院應加強對醫護人員安全意識的教育,把職業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培訓和宣傳力度。制定培訓計劃,定期組織講座學習。增強法制觀念,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并將防護知識納入考核內容,使護士充分認識到職業損傷的危害,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增強健康防護意識,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及技術操作規程,減少職業危害的發生。
2.2 急診科護士應了解各種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途徑,對已確診的傳染性病人應有明顯的隔離標志,接觸其血液、體液時應戴必要的防護裝置。對初診或未確診的病人也應提高警惕,進行各種侵入性操作時均按陽性對待。
2.2.1 洗手 醫護人員的手經常直接或間接地與污染物品或病人接觸,極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而洗手是防止感染傳播最簡單、有效的措施之一。急診護士護理每一位病人前后、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前后、取用無菌物品前后及接觸污染物品后均應嚴格六步洗手法洗手。
2.2.2 戴手套 手套是醫務人員的防護工具。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手套,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進行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2.2.3 銳器傷的防范
強化職業安全教育,提高急診科護士對各種銳器損傷的防護意識。對各種銳器應加強管理,使用后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針頭處理設備進行安全處置,從而有效的預防銳器傷。若被患者的血液、體液污染的針頭刺傷,根據《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試行)》進行相關的處理。傷口緊急處理后,再根據感染情況及傷者自身機體免疫狀況進行針對性的預防治療,給予隨訪和咨詢,做好跟蹤監測工作。
2.3 護士應靈活應對各種人際關系 學會與病人和家屬進行溝通,讓他們充分了解病情,尤其對情緒激動的家屬注意溝通技巧,盡量避免激化矛盾,為病人提供優質服務。此外,醫院要加強安全保衛工作,急診室應有保衛人員值班,以防暴力事件的發生。創造良好的行醫與就醫環境。
2.4 醫院應根據工作壓力、工作風險等因素合理調整工作流程,實行彈性排班,組織各種文娛活動,有效地減輕急診護士的心理壓力。急診科護士應學會自我疏導不良情緒,調適心情,高效地投入到每一天的急診搶救護理工作中。
2.5 建立職工檔案,定期健康體檢,預防接種。保障醫務人員健康從業。
3 小結
護理管理者應建立健全防護制度,不斷完善與改進防護措施,創造一個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而護士自身則需扎實的理論實踐基礎,積極的心態以及良好的職業習慣有效預防職業危害,以更好的適應急診護理人員這一特殊角色。
參考文獻
[1] 殷 磊主編.護理學基礎[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關鍵詞:水泥生產;職業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R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24-0147-02
0 引言
桃沖礦業公司是馬鋼公司的鐵礦石原料基地之一,是一個有著近百年開采歷史的的老礦山,為綜合利用選礦廠產生的副產品尾砂,公司投資建成了桃沖礦業公司水泥廠。由于原料破碎、生料配料、粉磨、熟料煅燒、水泥配料、粉磨、包裝、發散等生產過程;破碎機、輥磨機、球磨機、預熱器、回轉窯、篦冷機、皮帶機、提升機等設備運轉過程中產生了大量了粉塵、噪音、高溫等,影響著職工的身體健康,為此,本文對生產中過程中產生的職業危害因素進行辨識,并采取控制措施,從而保證了職工的身體健康。
1 生產工藝及主要生產設備
1.1 生產工藝介紹 主要原料石灰石經破碎后入石灰石配料庫,砂巖入砂巖配料庫,尾砂入尾砂配料庫。各種原材料經過庫底配料,入生料立磨,出磨生料入生料均化庫,均化后的生料經過五級旋風預熱器預熱和部分分解后進入回轉窯中進行熟料的燒成,出窯熟料經過篦冷機冷卻、破碎后通過鏈斗機輸送入庫。熟料、礦渣、頁巖、石膏等經過庫底配料入球磨機進行粉磨,粉磨后的水泥經過選粉機分選后成品水泥入水泥庫,粗粉返回水泥磨再進行粉磨。成品水泥通過袋裝和散裝兩種方式發運出廠。
1.2 主要生產設備 破碎機、斗式提升機、皮帶機、生料立磨、煤立磨、預熱器、分解爐、回轉窯、蓖冷機、鏈斗機、球磨機、選粉機、拉鏈機、包裝機、電收塵、袋收塵等。
2 生產過程中職業病危害因素和危害后果
2.1 粉塵 粉塵是水泥生產過程中主要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從原料破碎、配料、生料粉磨、熟料燒成、水泥粉磨,直到散裝水泥發運、袋裝水泥包裝、運出等工序都有大量粉塵產生。通常,生料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約10%,熟料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1.7%~9.0%,水泥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1.2%~2.6%。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工作,身體將會收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長期吸入生料粉塵可引起矽肺病,吸入熟料和水泥粉塵可引起水泥塵肺病。我國已將水泥塵肺列入職業病。
2.2 噪音 水泥生產過程中噪音主來源于所使用的各類機械設備,如破碎機、提升機、立磨機、球磨機、包裝機等所發出的機械性噪聲。噪聲對人體的影響是全身性的,既可以引起聽覺系統的變化,也可以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非聽覺系統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變,長期接觸比較強烈的噪聲,可以引起病理性變化。我國已將噪聲聾列為職業病。
2.3 高溫 水泥生產過程中的高溫危害主要來源于預熱器和回轉窯的高溫輻射危害,此環境中濕度較低,形成干熱環境,人體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有靠出汗,汗液蒸發散熱,如通風不良,機體蒸發散熱困難,就可能發生人體蓄熱和水鹽代謝紊亂現象。
3 控制措施
3.1 防塵措施 保證除塵設施運行良好,定期和不定期對收塵設備進行專項檢查,對不能滿足現場環保和作
業要求的收塵器限期維護或更新;作業人員在生產現場
粉塵區域作業時正確佩帶和使用防塵口罩等勞動防護用品;在粉塵作業場所的操作室內,粉塵濃度不超過國家衛生標準;對生產現場經常性進行檢查,及時消除現場中
跑、冒、滴、漏現象,降低職業危害;生產現場保持通風良好;應經常對崗位進行增濕,防止二次揚塵,減少危害;對長時間從事高濃度粉塵環境作業的員工給于主動及時調整工作崗位;對接觸粉塵環境中工作的職工定期組織職
業健康檢查。
3.2 噪音防護措施 在噪音超標崗位,安裝隔音措施,如在休息室內墻安裝隔音板,設置兩道隔音門、雙層隔音窗等;縮短每個工作班的接觸噪聲時間;作業人員進入現場強噪音區域時佩戴耳塞;在噪聲較大區域連續工作時采取分批輪換作業;對在噪聲環境中工作的職工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
3.3 高溫防護措施 縮短一次性持續接觸高溫時間;持續接觸熱源后,采取輪換作業和休息,休息時應脫離熱環境,并多喝水;采取通風降溫措施;配備防暑降溫物品;定期參加職業健康檢查。
4 管理措施
4.1 制定職業衛生責任制,明確職業衛生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責任 礦業公司建立了包括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管理人員以及勞動者等各類人員的職業病防治責任制,明確了相關部門和人員在職業衛生管理方面的職責和要求,明確安全環??茷槁殬I衛生管理機構,配備專職職業衛生管理人員。
4.2 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 礦業公司建立的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包括職業病危害警示與告知制度、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制度、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培訓制度、職業病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職業病防護用品管理制度、職業病危害監測及評價管理制度、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管理制度、勞動者職業健康監護及其檔案管理制度、職業病危害事故處置與報告制度、職業衛生應急救援與管理制度、崗位職業衛生操作規程。
4.3 設立職業衛生公告欄,設置警示標示 礦業公司設立職業衛生公告欄,公布職業衛生有關規章制度,并將現場檢測的粉塵和噪音結果在公示欄進行張貼,讓職工了解所處的作業現場的危害。在粉塵和噪音嚴重的場所設置警示標識和文字說明。
4.4 加大職業衛生投入 做好除塵器、隔音室、休息室等防護設備設施的配備、維護工作,確保防護設施的有效。做好個人防護,按規定配備個人防護用品,并指導作業人員正確佩戴,并進行督促檢查。
4.5 開展職業衛生培訓,提高職業危害防護意識和防護技能 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職工進行職業衛生健康教育和培訓,使職工了解熟悉本公司、本崗位的職業危害因素,并掌握職業衛生的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項,并組織職業衛生知識培訓考試,填寫《職業健康告知卡》。
4.6 組織開展職業健康監護工作 做好職工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建立職工的職業衛生檔案和健康監護檔案,并妥善保存。
4.7 委托有資質單位開展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并根據檢測評價結果進行職業危害治理。
4.8 編制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配備應急救援設施,積極應對可能發生的職業病危害事故。
5 結束語
水泥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粉塵、噪音、高溫等職業病危害因素,但只要我們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要求,采取強有力的防治和控制措施,就會減少職業危害對職工身體的損害,預防和減少職業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邢娟娟,陳江.企業作業場所職業危害辨識與控制[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9:136-137.
因為手術室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手術室護士因工作特殊性質,長期處于這樣的密閉環境里,手術工作的緊張、繁忙、疲勞和生活規律的改變,同時受到手術室環境內各種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的刺激,對手術室護士的身心都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加強手術室護士的自身防護和學會自我調節,對于保證手術室護士身心健康具有極其重要的健康意義[1]。
1 危害因素
1.1 壓力源因素
1.1.1 來源于工作的壓力:手術室是接納全院各種手術的集中的重要場所,每天除接納全院的計劃手術,還要隨時迎接各類急診手術,造成手術室護士每天工作時間長,工作量大,致使手術室護士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狀態,還要適應整個較復雜的人際關系,至始至終要保持注意力集中,長時間工作緊張就會產生身心疲勞,從而表現出動作協調性差,動作急促或過分遲緩,判斷力不準確,就有可能釀成差錯事故的發生。
1.1.2 手術室護士由于工作中需要長期站立、頻繁的走動、高強度的消耗及生活規律的改變而易引起下肢靜脈曲張、胃炎、胃潰瘍、頸椎腰椎疾病,慢性神經衰弱等病,這些手術室常見職業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護士的身體健康。
1.2 生物因素:手術室護士每天都不可避免的接觸到患者可能帶有病原菌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容易感染經血液傳播的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而手術室護士在傳遞剪刀、縫針時易損傷自己,也易造成意外損傷,術中患者帶有傳染的血液,分泌物濺落到眼睛或有破損的皮膚黏膜處,也易引起感染。據調查,由職業性物質引起感染中刺傷占80%左右。
1.3 化學因素:手術室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氣體交換差,空氣中彌漫著低濃度的揮發性化學消毒液,如手術室常用的甲醛、戊二醛、過氧乙酸、碘伏、酒精等。吸入性麻醉劑,如氮氟醚,異氟醚廢氣和骨科手術室中應用的刺鼻性的骨水泥等對機體存在著嚴重的危害。如:⑴甲醛對呼吸系統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可致癌,致畸,長期接觸可引起染色體異常和職業性皮炎。⑵戊二醛可引起皮炎,過敏,結膜炎,頭痛,胸悶等。⑶麻醉廢氣進入孕婦體內,易引起流產或畸形。⑷電刀產生的煙霧和氣味可致癌[2]。
1.4 物理因素:手術室的放射線、紫外線,各種噪音和電擊傷等這些有害因素隨時都在對手術室護士造成一定的危害,導致機體各個系統產生疾病。(1)電離輻射,術中用C臂行X光定位或直視下手術和激光手術等。(2)噪音污染:各種監護儀,全麻醉機、電刀、吸引器、電鉆、電鋸等發生的噪音是不可避免的,當超過90dB時,就會對工作人員造成一定的影響。(3)手術室較強的各種光線對手術室護士暴露部位,如顴部、鼻梁的皮膚受刺激易產生色素沉著。據我科近年來的統計80%的手術室護士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皮膚色素沉著。
2 預防措施
2.1 壓力源因素預防措施
2.1.1 調整心態,減輕心理壓力:手術室護士要具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并不斷利用業余時間加強新技術、新知識學習。對各類手術的洗手、巡回護士工作做到心中有數、忙而不慌,工作銜接緊密有序,盡可能保證術中用物完好使用。與醫生、麻醉師協調配合,提高醫生和患者的滿意度,加強工作責任心,明確職責范圍、提高法律意識,避免差錯事故的發生。學會自身工作中尋找樂趣才能做到工作雖辛苦,但心情始終保持愉快,合理安排休息時間和營養,工作之余盡量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和營養供應,適應機體的能量消耗。這樣既有了健康的身體素質、又有了良好的心理狀態,投入到工作中。
2.1.2 手術室護士工作長時間站立,應學會自我調整,如術中站立時間太長,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輕輕地轉動頸部或做后仰運動,適當的坐下減輕下肢沉重的負荷;術后可做適當的按摩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和減輕疲勞;平時穿平底鞋和彈力襪,可預防下肢靜脈曲張。
2.2 生物因素預防措施:工作中應注意預防銳器傷,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時應帶一次性手套。器械護士上臺時應戴寬大(足夠遮住眼以下的整個面部)的大口罩并戴護目鏡[3]。配合手術過程中盡量保管好刀片縫針等銳器,正確的擺放和傳遞縫針、刀片,手術完畢切記取下縫針和刀片,避免傷及自己或他人。如不慎有銳器刺傷,需立即脫下手套,健側手立即從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直到擠出部分血液,再用碘伏對傷口進行消毒,并嚴格處理。如懷疑為乙肝患者應于當日注射丙種球蛋白,如疑為艾滋病毒要定時進行醫學觀察。
2.3 化學因素的預防措施
2.3.1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定時通風換氣:新建手術室盡量設置層流凈化手術裝置,手術間空氣不宜用甲醛熏蒸和臭氧消毒器進行消毒,紫外線照射嚴格掌握消毒時間,消毒時嚴禁入內。
2.3.2 選擇高效、廣普、低毒的化學消毒劑:消毒時盡量用高壓蒸汽滅菌,消毒液浸泡物品時應加蓋,消毒物品、更換消毒液時要戴好口罩、帽子、手套和護目鏡,減少消毒液與皮膚黏膜接觸的機會。用干式消毒持物鉗取代傳統的濕式浸泡持物鉗,盡量減少消毒液的大范圍使用,減少對人體的損壞。
2.3.3 麻醉人員定時檢查麻醉機及管道的密閉是否完好,有無漏氣現象,廢氣管道應連接到室外,以減少室內空氣污染。
2.3.4 手術中使用電刀時一定要同時使用吸引器,以便把電刀燒灼產生的有害氣體和煙霧吸走,降低對手術人員的危害。
2.4 物理因素預防措施
2.4.1 現代化的手術室應設置防X射線穿透的手術間,無防X射線條件的手術間可制作可移動的鉛板作X射線屏障,參加手術人員在X射線和激光手術下操作時應穿鉛衣服、戴防X射線和激光的防護面具,孕婦禁止接觸X射線,避免有可能造成胎兒畸形。
2.4.2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工作人員不得在手術區域內大聲喧嘩或談笑,禁止攜帶通訊設備入手術間,各種電器儀器設專人檢查、維修,正確掌握儀器的操作使用規程,整理手術器械時應動作穩、準、輕。
對手術室環境污染要有足夠的重視,才能保證手術室護士盡量少受這些危害因素對身體的刺激,院主管領導和科室主任、護士長要多關心下屬員工的身體健康,不斷完善各項防護措施,減少接觸有害因素的機會,才能維護手術室護士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