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歷史文化保護條例范文

    歷史文化保護條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保護條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歷史文化保護條例范文

    關鍵詞:西南地區;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困境;實地調查;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華夏文化源遠流長,歷史古文化村鎮在祖國大地上星羅棋布。在我國當今快速城市化發展進程中,許多有價值的歷史古文化村鎮遭到建設性的破壞。這些不可復制的文化遺產迫切地需要有序保護,以保留我國各地的文化載體、村鎮空間與建筑。歷史古文化村鎮是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資源、科技研究的資料,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產。

    1歷史建筑的保護資金匱乏

    雖然經過了幾十年的經濟大發展,我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西南地區歷史古文化村鎮大多地處經濟欠發達或不發達地區,地方經濟很有限。

    1.1區域經濟較不發達

    地緣經濟格局變化導致村鎮經濟衰退

    西南大多數歷史古文化鎮的財政收入都是在200~400萬元之間,有些鎮的財政收入還不足100萬,如重慶的寧廠、豐盛、羅田,貴州的大同等古鎮;僅有少數緊靠中心城市的歷史文化村鎮,依靠良好的地緣優勢和交通可達性,文化資源的旅游得到深入開發。其財政收入依托良好的旅游開發遠高于其它歷史文化村鎮,形成良性的財政循環,帶動古鎮保護事業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重慶的磁器口鎮、成都的黃龍溪鎮、貴陽的青巖鎮等。

    因此,地方政府能夠投入到遺產保護中的資金就相當有限,而企業的投資程序和法律制度還不完善,能夠獲得保護資金的城鎮是鳳毛麟角,在歷史文化村鎮保護中能夠吸收民間資本的機會很少。這種較為單一的資金來源對于歷史文化村鎮的全面保護來說就顯得嚴重不足。

    人口結構變化導致居民貧困現象加劇

    居民本身的貧困更加劇了居民修繕自己住宅的困難,連基本生活都無法保證的居民沒有多余的精力去關心“修舊如舊”的理念,訪談中居民對保護的態度冷淡。大多數的居民更表示不希望繼續保護殘破的建筑,希望政府開發工業區擺脫貧困。

    1.2、年齡結構及居住年限:西南地區歷史文化村鎮居民的年齡結構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上,居住年限主要是居住20年以上的居民,由此看出,歷史文化村鎮的年齡老化問題,以及年輕人口外流的現象比較嚴重。

    1.3、居民收入:通過對村鎮居民家庭月收入的調查可以看出,村鎮居民的收入偏低,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低保和基本農業收入,側面可以反映出歷史文化村鎮經濟衰退、原住民逐漸流失的現狀。居民無力自行改善已嚴重劣化的舊房居住環境和條件,導致舊城社區居民整體生活質量水平不斷降低,甚至形成新的“貧民區”或“遺棄社區”。

    2.旅游開發基礎薄弱

    西南地區只有極少數在空間形態上特色突出的古村、古鎮經過修整裝扮,變成了固化的落日余暉,以觀光產業的形式生存下來。而大多數文化村鎮雖有較高的文化價值,但外在觀光資源有限,這些村鎮往往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既不能夷平重建搞項目開發,也難以形成旅游產業獲得經濟上的平衡。

    資源豐富度不足導致旅游產品單一

    按照旅游六要素,供給的旅游產品類型分為交通旅游產品、住宿旅游產品、飲食旅游產品、游覽旅游產品、購物旅游產品和娛樂旅游產品。對比游客響應度較高且與歷史文化村鎮旅游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鄉村旅游”能夠供給的產品類型,單純的“古鎮旅游”能夠供給的產品類型就相對較少,多數局限在民居類、文化遺產類觀光型產品和通過民居實現的住宿旅游產品等淺度、單一旅游產品上,游客參與性強的購物和娛樂型產品供給不足。

    2.2 類型化分布導致同質化問題難解決

    通常規劃學者在研究歷史文化村鎮時,以類型學的方式對村鎮進行各種分類,如基于地理環境的背山臨水型、山間平壩型、平原型等,基于綜合特色的環境景觀型、建筑遺產型等,基于非物質文化的民俗文化型和紅色文化型。

    而在從旅游開發的角度來看,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能夠歸類,50個村鎮能有50種截然不同的類型是旅游學者最愿意看到的情況。以巴蜀古鎮地區古鎮而言,千鎮一面的同質化現象極其突出??筛鶕赜蛱厣譃槌啥贾苓吰瑓^、川北片區、川南片區、重慶周邊片區、渝東南片區和渝東北片區,它們建筑風貌相似,布局特色雷同。

    狹小地域內分布的雷同旅游資源很不利于各自的旅游開發。

    地域性因素導致交通可達性需完善

    “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薄畎住妒竦离y》

    李白的《蜀道難》在感性層面道蜀道之難盡山川之險。

    交通可達性一直是地理學、交通運輸經濟學和城市規劃等許多專業的研究熱點。在本文中,可達性是指在一定的交通系統中,到達某一地點的難易程度。也就是利用一種特定的交通系統從某一給定區位到達活動地點的便利程度。因此,可達性反映了區域與其他有關地區相接觸進行社會經濟和技術交流的機會與潛力。

    通過對接受交通時間的117名游客的調查,對于交通時間可接受度的分析,能接受1小時以內旅游時間的游客有35人,占30%;2小時以內有82人,占70%,因此有70%的游客能夠接受2小時以內的歷史文化村鎮旅游。

    由此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的結論:一是大部分西南地區歷史文化村鎮的交通時間游客不會接受,常規的休閑旅游開發模式并不適宜西南地區大部分歷史文化村鎮;二是交通可達性與財政收入呈反向變化,大部分西南地區歷史文化村鎮的財政收入很低,靠當地政府撥出財政收入作為保護資金的可行性極小。

    4結語

    歷史文化村鎮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歷經朝代的更替,見證歷史的變遷,反映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古文化村鎮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但近年來,我國古文化村鎮經歷了。加快城市化、新農村建設、旅游開發”的多重挑戰和沖擊,“千鎮一面、萬村一貌”的“特色危機”正成為共性問題。加之存在保護機制上的缺陷,保護資金上的欠缺以及建筑性能的老化等三個方面的原因,西南地區歷史文化村鎮保護面臨諸多困境。在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如何使得古文化村鎮得到更好的保護。希望政府職能部門主導,期望寄此找到古文化村鎮破壞的原因,得到解決的途徑,以求使其得到更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新舊空間關聯理論及模式研究 周衛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年10月

    2..建筑歸來舊建筑改造與再利用精品案例集 陳宇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年11月

    3.傳統村落旅游開發與形態變化 車震宇 科學出版社 2008年01月

    第2篇:歷史文化保護條例范文

    城市有它的過去、也有現在與將來。在“拆”與“建”中,城市管理者對城市的過去和未來的規劃不當,往往造成了對過去遺留的寶貴文化遺產的破壞。

    1月2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通知,對山東省聊城市、河北省邯鄲市、湖北省隨州市、安徽省壽縣、河南省??h、湖南省岳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云南省大理市因保護工作不力,致使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名城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進行了通報批評。

    如何拆?如何建?理念的不同,對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效果就不同。而在拆與建中,歷史和發展的博弈,文化和利益的博弈都在考驗著城市管理者。

    拆與建中的破壞

    據了解,我國目前由國務院確定并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共有119座,這些歷史文化名城有的曾是歷史上的政治、經濟重鎮,有的擁有珍貴的文物遺跡,有的是某些歷史大事件的發生地具有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

    然而,因保護不力,名城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早在2011年1月,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就展開了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開展保護工作的聯合檢查。通過檢查發現,這些被破壞的歷史遺跡或被肆意拆除,或被盲目拆除后復制新古跡,甚至再造古跡。

    此次被通報批評的8座歷史文化名城中不乏被評為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云南大理,大理有著5000多年延續不斷的歷史,其中有500多年是云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正是這座久經風雨的文化古城,未經受住現代化建設的浪潮,多處珍貴的文化古跡被破壞甚至拆除。

    近年來,大理地產開發增速,在引進高端酒店,圈山占水的建設中破壞了古跡原貌。據大理州政府網站顯示:大理三月街度假村建設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占地300余畝,總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是集五星級高端度假酒店、休閑商業、高端養生住宅于一體的休閑養生度假村。然而如此大面積的建設項目占用的土地卻是南詔大理國王城——羊苴咩城遺址。

    不僅如此,除大理因破壞歷史文化遺產遭通報批評外,其他7座城市也存在不同的古跡保護不力現象,在“拆舊”與“仿古”的雙重熱潮下,很多珍貴的文化遺產永遠地消失了。

    對于此次被通報批評的湖南省岳陽市,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柳肅說,“岳陽只重視保護幾座單體的文物建筑,比如岳陽樓、岳陽文廟、慈氏塔,不太注意保護歷史文化街區?!?/p>

    山東聊城是“推倒重來”建古城的城市之一。4年前,聊城市啟動了古城重建計劃,但是卻沒有嚴格遵守原定的整體規劃,致使大片的老街區被拆除,同時又大量建起仿古宅院。據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介紹,古城街巷的基本格局還在,但是里面的建筑全都變了。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曾在全國“兩會”等多個場合公開表示,“很多地方在大肆拆遷、改造時都會說,自己有完整的城市規劃,可這些規劃并不意味著文化遺產能免遭傷害。實際上大量的名城、名鎮、名村都因亂規劃和亂改造變成了‘文化空巢’,沒有了血肉和靈魂?!?/p>

    要發展還是要文化?

    對于此次被通報批評的8個市縣,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提出了整改要求,但是,就現實情況而言,整改面臨著一定的挑戰。

    據住建部、國家文物局要求:相關省、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文物局督促上述城市人民政府立即梳理名城保護工作,認真查找問題,分析原因,盡快采取補救措施,提出整改方案,完善相關保護制度,堅決制止和糾正錯誤的做法,防止情況繼續惡化。并將整改情況于2013年8月31日前上報,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將視整改情況決定是否請示國務院將其列入瀕危名單。

    不管是查找問題、分析原因,還是采取補救措施,都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在社會經濟發展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間的抉擇。

    歷史文化遺產自身具有的文化價值為城市創造了經濟的發展,但與此同時,過度的為了利益而開發,往往造成文化遺產的破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占盡天時地利,旅游業自然成為經濟支柱,‘歷史文化名城’往往成為金字招牌。”北京交通大學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用分析說,發展旅游業,吃、住、行、游、購、娛必須面面俱到,開發顯然是無法避免的??墒沁M入旅游開發程序后,有些地方政府沒有把文物保護放在首位,而是一股腦按商業規律來辦事,適度開發變成了過度開發,城市的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和生態性被破壞。

    當然,對于住建部、國家文物局提出的歷史文化名城的整改要求,各市縣高度重視。據悉,各市縣有關部門目前正在積極著手梳理名城保護工作,認真查找問題,分析原因,同時將按通知要求,盡快采取補救措施,提出整改方案,完善相關保護制度,堅決制止和糾正錯誤的做法,保住歷史文化名城這塊“金字招牌”。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羅德胤建議,對化解保護和開發之間的尷尬,要“分區保護、分層次保護”,在完整保存和保護重要歷史文化古跡的同時,可巧妙地在借景延展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和氣質,同時避免歷史文化古城之間的同質化建設,要保持一座城市獨有的文化風貌和特色。

    此外,住建部、國家文物局兩部門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開展的聯合檢查無疑給其他歷史文化名城敲響警鐘。兩部門還要求,其他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要引以為戒,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要求,加強法規建設,健全保護制度,完善保護規劃,嚴格規劃實施,加大保護投入,履行管理職責,堅持嚴格保護,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妥善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開創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新局面。

    待完善的保護機制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建立的一種文物保護機制,在此機制下,國務院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法規及條例對歷史文化名城進行保護。然而近年來,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破壞幾乎同步進行,相關法規與條例不能完全發揮保護機制的作用,亟待改進。

    我國并不缺乏關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相關法規,《文物保護法》、《城鄉規劃法》確立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制度,并明確規定由國務院制定保護辦法。2008年7月,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正式實施,規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申報與批準。

    但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第12條規定:“已批準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因保護不力使其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的,批準機關應當將其列入瀕危名單,予以公布,并責成所在地城市、縣人民政府限期采取補救措施,防止情況繼續惡化,并完善保護制度,加強保護工作?!?/p>

    另據第40條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城市、縣人民政府因保護不力,導致已批準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被列入瀕危名單的,由上級人民政府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p>

    盡管《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對于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做了嚴格的規管,但懲罰措施依舊不足以保證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價值的絕對“安全”。

    “現階段經濟處罰雖然有效,但是單一懲罰只會讓已受損的建筑或文化得到維護,而那些即將遭到破壞的建筑或文化無法得到保障,”江蘇省規劃設計院院長鄒軍認為,“應該打‘組合拳’,比如媒體進行曝光、政府進行行政處罰,甚至設計退出機制,最嚴重可以取消‘歷史名城’等稱號?!?/p>

    “歸根結底還是缺乏一個退出機制?!蓖跹苡谜f,業內不少專家學者一直建言應建立歷史文化名城的退出機制,如保護不力可取消其稱號,但此提議至今未寫進歷史文化名城的相關保護法規。

    第3篇:歷史文化保護條例范文

    關鍵詞:歷史街區;改造與更新歷史風貌;城市文脈 防火防災;消防設計策略

    Abstract:During the renewal process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how to eliminate fire hazards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resist fire emergency is an inevitably task. Based upon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 and urban context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fire prevention work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The prevention facilities should be designed in harmony with the local historic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fire prevention design strategies of Civilization Street, the historic District of Kunming, Renovation Proje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on using appropriate technical means to realize the obj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Keywords:historic district;historical character renewal;urban context;fir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fire prevention design strategies

    中圖分類號:TU-8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1)06-0120-02

    1前言

    歷史街區往往是一個城市自誕生以來人類社會政治、文化和經濟發展的歷史沉淀與見證,現在人們已從對于城市建筑遺產“冷凍式”和“孤立式”的簡單化保護,轉變到注重保護和再利用相結合,并且更加注重整體環境的保護和經濟振興。但是由于我們對這些問題認識的不完善,在具體實踐中也碰到了許多難題,其中如何建立完備的現代化的防火防災體系,也成為目前需要重點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之一。

    1我國傳統建筑的火災危險性以及在防火方面的經驗

    我國傳統建筑多為磚木或純木結構,火災負荷量大,耐火性能差,在燃燒時所產生的揮發物又可產生其他可燃物。而且木梁架連接木柱與屋頂的結構形式,使整個組合方式猶如架空的爐腔,當發生火災險情時,隨著溫度的不斷上升極易發生“轟燃”現象。同時傳統街區內巷道狹窄,建筑物毗鄰而建,防火分區不明確、缺少有效的防火隔斷和安全距離,這些都對防火防災和消防撲救造成極大的困難。

    我國歷朝歷代就對防火避災極為重視,5000多年前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考古發掘中,就已發現先民們已采用涂料、涂泥作為木柱和木框的防火涂料使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了為防火專門建造的石室,以后出現了使用涂泥抹灰、封火檐、封火墻、防火石門、防火河、太平缸、儲水的皮袋和濺筒滅火器等多種防火器具或措施。

    而且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左傳》、《公羊傳》和《墨子》等古籍中就出現了有關火災和防火方面的文字記載,后來的元代農學家王禎在《農書》的《法制長生屋》中就提出“以法制泥土為用,先宜選用壯大木材,締構既成,椽上鎬板,板上傅泥”,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再次肯定了王禎的提法,而清代學者毛奇齡的《杭州治火議》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部消防專著,其中更是提出了“北土南磚,俱作御火”“凡造屋者以復磚為垣,單磚為壁,厚磚為殿,薄磚為薦,一室之中唯棟、梁、椽、枋是木耳,他皆磚也”。此外各個朝代在“以法防火”的基礎上制定了相應的法規和法典,并且建立了專門的職位和救火部門,例如周代的“司煊”、“司”、宋代的“防隅”、“潛火軍”以及清代的“防范火班”等等。

    3近年來國內頒布的一些消防管理辦法

    近幾年國內相繼出臺了一些與歷史街區消防規劃和防火措施有關的政策性文件,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建筑設計防火規范》、《木結構設計規范》及《建筑內部裝飾設計防火規范》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對歷史街區的防火措施作了原則性表述,提出“歷史城區必須健全防災安全體系,對火災及其他災害產生的次生災害應采取防治和補救措施?!?/p>

    另外地方政府也根據城市自身情況和條件頒布了相應的消防管理辦法,《上海市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和《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綱領性地提出歷史街區內的消防設施、通道應按照有關的技術規范予以完善,確定無法達到現行消防技術規范的,應由政府相關部門和公安消防部門協商制定相應的防火安全措施?!短K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性修復整治消防管理辦法》則是一份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較為詳盡的指導性文件,管理辦法不僅提出了“歷史文化保護區在規劃修復、整治中,應在保護傳統風貌的前提下,積極采用行之有效的消防技術,消除歷史遺留火災隱患,提高抵御火災的能力”,而且還規定了具體的應對措施,其中包括了利用和完善封火墻,合理分隔防火分區、疏散距離和安全出口的設置、消防車道和救援通道的設置、滅火器、消火栓和簡易自動噴水滅火設施的使用等。

    4昆明文明街歷史街區的消防應對策略

    4.1項目背景

    昆明文明街歷史文化街區東起正義路,西至云瑞西路、五一路和市府東街,南至景星街,北至華山南路和人民中路文廟區域,現存的街區體現了明清時期、西風東漸時期的民居和商業建筑以及近代紀念建筑等各種建筑類型和獨特的城市風貌特色。

    4.2消防規劃原則

    在規劃修復及整治中積極采用行之有效的消防技術,消除文明街歷史遺留的火災隱患,提高抵御火災的能力,在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風貌的同時,促進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

    4.3消防規劃設計

    總體規劃的防火措施:① 以街區四周的城市快車道和街區內的步行街作為消防通道,組團內部設置小型的消防救援道,并增加相關的消防設施,供消防人員滅火和救援疏散。消防救援通道之間的距離控制在80m左右,在通道的墻面上設置壁掛式室外消火栓(間距小于60m)。② 規劃中把地塊內街區與周邊街區劃分成若干個防火組團,每個防火組團的最大允許建筑面積不超過5000m2。組團之間充分利用傳統建筑的山墻或防火墻進行防火分隔,以巷道寬度作為防火間距,兩側的木構建筑挑檐作防火處理,以降低火災蔓延的危險性。防火組團內兩個外部出口之間的距離控制在80m之內。

    建筑物的防火措施:① 為保護和延續街區各類建筑多元共存的狀態,對有價值、需保留的部分或全部木制建筑構件,采取涂刷防火涂料的方式進行保護,同時提升房屋在建筑、結構、設施、設備和消防等層面上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并滿足實際使用功能的需求。② 與歷史風貌無沖突建筑在不影響風貌的前提下,其主要的承重構件和樓梯采用非燃或難燃材料,新建建筑原則上不采用純木結構的承重體系。③ 與歷史風貌無沖突建筑的人員疏散在經過疏散人流寬度計算后滿足總疏散寬度即可,建筑內部樓梯形制可部分采用傳統木樓梯,以滿足傳統建筑空間的需要,新建建筑則應滿足現行規范的各項要求。④ 街區內設置集中的消防控制中心,設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消防設施控制設備,用于接收、顯示和處理火災報警信號,控制相關消防設施,在一旦出現火情能及時、準確地反饋火情的發展情況,正確、迅速地控制各種相關設備,達到疏導和保護人員、控制和撲滅火災的目的。⑤ 建筑物內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自動噴水滅火設施及手提式滅火器。⑥ 加強消防供水、供電及用電安全性保障,使用阻燃電線電纜,規范用電方式,控制使用明火,采用低能耗、低發熱的節能型電氣產品。⑦ 根據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確定防雷級別,采用在建筑易遭受雷擊的部位裝設避雷網(帶)組成的接閃器,并且應有防雷電感應、防雷電波侵入等電位和防側擊的措施。

    4.4消防安全管理

    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各項管理措施。成立以街區管委會為主,由進駐的各家企業單位共同組成的防火安全委員會,確定消防安全責任人,設立專門消防安全管理部門和專職管理人員。重點做到防火巡查、消防安全檢查,督促火災隱患整改,確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暢通。并且由企業單位自愿出資組成志愿消防隊,設立存放器材的固定場所,配備適用于狹窄巷道的兩人操作式的機動消防泵車和水帶、消防栓扳手和滅火器等消防器材。此外,定期進行滅火和應急疏散演練,提高各單位人員的消防意識和基本技能。

    5性能化防火設計在歷史街區改造更新中的運用前景

    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出現了一種新的防火設計方法――“性能化防火設計方法”,即為了滿足性能規范對消防安全目標的要求,而采取的進行消防工程學分析和評估的一種防火設計方法。它是針對每一個具體的建筑單體的特征情況,通過優化和組合各個消防系統和防火措施,也就避免了防火規范條文下的教科書式的應對設計,從而實現在安全標準下資源利用的最大集約化。我們希望隨著相關規范標準的頒布,火災基本數據庫的建立和應用分析軟件的推出,性能化設計也將成為歷史街區改造中的防火工程設計的一種較好的輔助工具。

    參考文獻:

    [1]木結構設計規范.GB50005-2003.2003.

    [2]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GB50357-2005.2005.

    [3]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9.

    [4]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2002.

    [5]蘇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性修復整治消防管理辦法.2004.

    [6]云南省麗江古城保護條例.2005.

    [7]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2005.

    [8]趙子新,李進,李引擎等.北京奧運工程性能化防火設計與消防安全管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9] 龔延風,張九根,孫文全著.建筑消防技術.科學出版社,2009.

    [10]王銘珍,李采芹著.中國古建筑與消防.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9.

    [11] 張澤江,梅秀娟著.古建筑消防.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第4篇:歷史文化保護條例范文

    歷史建筑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歷史印記,除卻歷史研究價值外,亦具有建筑學、美學、以及文化觀光的價值。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現存的歷史建筑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然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歷史建筑的保護狀況卻著實堪憂。當諸如“梁林故居”之類的名人故居被拆的報道屢見報端時,我們不經需要反思,我國現行的歷史建筑保護法律模式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將歷史建筑絕對國有能否達到預期保護之目的,能否從公物制度相關理論中尋求到歷史建筑保護的新途徑?

    一、現有歷史建筑所有權體系下的保護模式

    通過梳理現行立法后,筆者認為,我國現有的歷史建筑所有權制度是以國家所有作為原則,以集體與私人所有作為例外。具體如下:第一,歷史建筑以國家所有為原則是指,國家通過指定的方式,將古建筑的所有權歸屬于國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五條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于國家所有。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屬于國家所有。國家指定保護的紀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畫、近代現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除國家另有規定的以外,屬于國家所有。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的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改變而改變?!庇晌奈锉Wo法第五條可以看出,古建筑屬于國有,是歷史建筑所有權的原則性規定,以文物保護指導性法律明文規定的方式確定下來。對于屬于國家所有的歷史建筑,根據《文物保護法》第八條的規定,國家通過中央地方兩級三層的模式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第二,國家對歷史建筑既定的所有權采取承認的態度,作為古建筑國家所有原則的例外情形。針對《文物保護法》第五條第二款所規定的“國家另有規定”的情形,《文物保護法》第六條規定:“屬于集體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紀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傳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文物的所有者必須遵守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的規定?!?/p>

    二、現有保護模式存在的問題

    第5篇:歷史文化保護條例范文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面臨的問題保護內容

    隨著中國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歷史文化名城的原有空間形態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在確保城市發展的同時,又能做好古城歷史文化風貌的保護工作,首先就需要我們能了解并認識歷史文化名城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和需要保護的內容。

    1.壽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面臨的問題

    壽縣是1986年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它展現出來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對研究古代城市發展、演變,建筑藝術,社會人文等方面都有極高的價值。但是,至2009年壽縣才編制通過《壽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所以在壽縣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城市建設中,其古城區內一直處于一種盲目改造、無規劃、無控制的狀態。因為缺少規劃的指導,古城內建設性破壞常有發生,許多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消失殆盡,而現存的文化遺產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著年久失修、無人管理、維護不當、無序改建等現象。新的居住小區、改擴建道路網等都弱化了古城歷史風貌,同時大量的仿古建筑,破壞了古城的歷史原真性。

    以上盲目改造行為,使得壽縣從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古城,變成了缺失自身特色、千城一貌的城市,城市的整體魅力已經到了瀕臨消失的地步。面對如此現狀,日后如何在確保城市發展的同時,又能做好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是當下壽縣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通過實地調研,筆者認為壽縣古城目前存在以下六個問題:人們對古城保護認識不足、人口密度高、古城內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多數民居類古建筑現狀堪憂、管理宣傳工作有待改進和資金短缺。

    1.1對古城保護認識不足

    自改革開放以來,革故鼎新的思想就深深的影響著壽縣當地領導及百姓。由于對壽縣發展的歷史文化價值及特征缺乏理性認識,造成人們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意識的欠缺,且自發性不強。當地政府對于國保單位――楚壽春城遺址和南宋古城墻,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并制定了詳盡的保護規劃方案。報恩寺、清真寺等宗教建筑群,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受到了當地居民自發保護。但是民居類古建筑和其他歷史遺存則被忽視,不僅對保護工作不利,而且時刻面臨著被原住戶或開發商拆除的危險。此類現象表明,當地文物保護工作存在片面性。另外,人們對城市整體性保護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認識,忽視了城市整體歷史風貌的保護。

    1.2人口密度高

    近年來,伴隨著壽縣的快速城市化,古城區內人口數量快速增長。古城3.6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居住了13.2萬人,人口密度達到361641人/平方公里,超過香港人口密度近6倍。如城東南側錢李巷往北至東大街一帶為整片現代居住建筑,多為一層瓦屋,有少量二、三層房屋。這一帶居住密度較高,多數為幾戶人家合住一個小型院落,狹長的小巷兩側建有高密度住宅。居住密度高,造成了整個區域中居住環境差、基礎設施狀況落后等問題。

    1.3古城內發展與保護的矛盾

    當前壽縣城市建設及居民活動主要集中在古城范圍內,古城是當地商業、教育、行政機構的聚集地。隨著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古城內主干道兩側原有的古建筑群被新的商業、辦公等建筑取代,不僅造成了古城內建筑風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使改建后的功能區內建筑容量增大、人口增多。為滿足城市化進程的需求,大量新建筑的建設破壞了古城的特色建筑風貌。

    另外,基礎設施建設行為,給古城風貌保護造成壓力。隨意建設的現象普遍,如80年代擴建的棋盤街,寬度超過了城市主干道,成為目前古城內等級最高的道路,使得原有街巷兩側古民居被拆除。

    城市的格局是重要的文化遺產,應當在沿用原有道路肌理的同時,避免大拆大建。對于散落在古城內的眾多歷史建筑、遺跡,應當劃定保護范圍加以嚴格保護,防止其周邊的現代化建設與文物出現不協調的現象。

    1.4多數民居類古建筑保護現狀堪憂

    民居類古建筑不僅僅反映一個城市中原有的建筑風貌,同時還反映了當地人民生產生活中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建筑是精神狀況外向表達的載體。民居保存是否完好,直接關系到原有的文化內涵能否充分展示在世人面前。在壽縣的城市大建設中,保留下來的古民居數量較少,現存建筑多不成體系,失去了原有的整體性,具體表現在原有院落空間體系的喪失。隨著城內人口數量急劇攀升,原有的房屋已經不再能滿足居住容量的需求。由于管理不嚴等原因,給住戶留有了私自改建、搭建的空間。其方式一般有:在室內設置頂棚、將原有窗戶更換成鋁合金門窗或木質平開窗、在建筑外墻搭建簡易房等。這些對古民居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缺乏認識,肆意對建筑進行改建的行為,破壞了建筑的原有風貌,也抹殺了建筑內歷史元素的可讀性。

    1.5管理宣傳工作有待改進

    壽縣在1986年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然而在當地文物工作中有法可循的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壽縣城市總體規劃》、《壽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這些只能算是形成了一套初步的法律法規體系,當地尚未出臺系統的文物保護條例。在實際的文物保護工作中,這些法律法規的執行也是相當的欠缺。由于當地文物保護條例的缺乏,古城內群眾無法了解到古城保護的相關規定,造成一些群眾對文物的隨意處置。行走于壽縣的小巷之中,常常能看到丟棄于墻角的古建筑柱礎及石鼓。這與當地對文物保護宣傳力度不夠有著直接的聯系。

    1.6資金短缺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它包含了文物、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保護區、舊城格局和傳統文化等內容,這些保護工作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基礎。雖然現在每年國家和政府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但是對于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來說,這些資金僅能維持重點文保單位的日常維護,要想做好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和支持,目前這種公眾參與的體制尚未形成,這就使得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受到制約。

    2.壽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內容

    2.1城市格局與風貌保護

    城市的整體格局反應了城市的整體空間布局形態。它包括了城市外部空間、城市輪廓、道路系統、功能布局等。通過對城市格局的研究能讓我們直觀的了解古代城市規劃中關于選址、功能分區和道路設計的特點。

    (1)古城格局

    關注古城的格局不僅要關注古城的城市布局形態,還應包括其整體歷史環境,只有將豐富的歷史文化納入到古城的格局中來,才能體現出古城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地理信息。

    壽縣城外北有東淝河,西有壽西湖,北枕八公山,東為楚壽春城和淝水之戰古戰場。壽縣古城略呈方形,城內以十字路為中心,有通往四門的四條大街。各大街兩側又有數條或平行、或垂直的小巷相互連通,整個城區內保存有完整的棋盤狀路網。寺廟、學宮、州署譙樓等散布于城內,城市布局與城墻形態有機結合在一起,古城格局保存較為完整。

    (2)古城風貌保護

    根據提取出的古城特色元素,可從軸線、邊界、節點三個方面入手對古城肌理、用地功能、建筑重建等進行規劃指導。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作為古城內縱橫方向的兩條軸線再配以城墻、街巷就可以劃定古城內的空間形態、道路結構及空間格局,而寺、廟等作為古城內的節點,為劃定保護范圍、保存歷史風貌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3)城市風貌保護要素

    研究一個城市風貌,首先應從其歷史文化遺產開始,提煉出古城中的特色元素,壽縣古城內的特色元素共有八種。

    1.城:現存的古城墻形制最早修建于南宋嘉定年間,城墻完整。

    2.門:現存的城門中,東、北兩門為遺存,有甕城,內外城均設城門。南門與西門為后期重建。

    3.巷: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致使很多巷道路面拓寬,但是走在這些巷道中仍然能感受到當地街巷中的人文氣息。

    4.寺:壽縣古城內有兩大寺院建筑群。一為東北角的報恩寺,一為西南角的清真寺。報恩寺始建于唐朝,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其山門與二殿之間留存有宋塔地宮遺址。清真寺建于明清之間,采用漢式建筑風格,無像寶殿氣勢宏偉。兩座寺院周邊歷史環境保存尚可,能集中反映壽縣的宗教文化。

    5.廟:孔廟建于西大街中段,其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和奎星樓為歷史遺存,其余為建國后重建。孔廟內環境宜人,有少量綠化。另有火神廟、東岳廟、關帝廟等,皆已破敗,急需維護。

    6.居:南北大街的東西兩側巷道內有多處古民居,建筑風貌一致,但損毀及改建嚴重。

    7.樹:城內報恩寺內有兩顆千年銀杏樹,清真寺內有兩顆樹齡在500年以上的古銀杏樹。

    8.井:古城內原有170余口井,為人們提供了日常生活用水?,F在僅存8處,分別是清真寺內2處、錢李巷1處、白帝巷1處、北過驛巷1處、觀巷2處、稅務巷1處。

    2.2文物古跡保護

    (1)楚壽春城遺址、古城墻

    根據壽縣的《壽春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和《壽縣古城墻保護總體規劃》等相關法律法規,需處理好楚壽春城、古城墻與古城區的關系,劃定保護范圍,在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和周邊保護控制范圍內禁止一切違規的建設行為。

    (2)孔廟、清真寺、報恩寺、基督教堂

    作為古城區內保存狀況良好的寺廟、文廟建筑群,應當在對其文保單位保護的同時,加強周邊歷史風貌的保護。對于已經消失的應盡力恢復,無法恢復的則應對其現狀加以維護。另外,對于建筑群中存在的古樹、古井也應當予以積極保護。

    (3)古井

    目前古城內現存的8處水井,有些已經廢棄不用,常年的無人使用造成了古井開始出現損壞,其中損壞情況最嚴重當屬位于南過驛巷內的三眼井。對于古井的保護應當呼吁周邊居民積極參與,及時清掃古井周邊的垃圾,確保古井不會應無人管理而慢慢消失。

    (4)古民居、其余廟宇

    壽縣城內的古民居、火神廟、東岳廟等保存狀況較差。古民居內居住的多為低收入人群,無力承擔房屋的日常維護,建筑的改擴建現象嚴重。而火神廟、東岳廟、關帝廟等由于長期無人管理,損壞狀況及其嚴重。對于以上這些文物古跡,政府應加大監管力度,派專人管理損毀廟宇,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撥給經費按原樣式對其進行維修、重修,確保其能得到應有的保護與利用。

    第6篇:歷史文化保護條例范文

    關鍵詞: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拓展

    Abstract:Through review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of Xi'an and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of some real project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eeks after the model and mea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Key words: Xi’a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09)07-40(6)

    作者簡介:和紅星 西安市規劃局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前言

    西安,古稱長安①,是屹立于世界東方的歷史古都,具有3100多年的都市發展史,1100余年的建都歷史,是東方古老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圖1)。

    作為四大古都之一,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設與發展中,弘揚歷史,繼承傳統,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一直是西安規劃工作的重點。在新形勢下,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2008年4月2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已經正式獲國務院批準,并于同年7月1日正式實施。此前,對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一直沒有統一的法規,這次條例的頒布,對我們今后的工作將從法律角度給予極大的支持和保障。這充分說明了國家對于保護工作的重視,我們的保護工作也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2.城市的擴張,已經到了無法回避歷史的時候,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同時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面對這種狀況,我們再不能一味采取“能讓就讓,搶救第一”的消極方式,應直面問題去探索保護的新體制。這種探索過程也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為。

    說保護與拓展,實際上就是在上文提到的新形勢下,對我們工作的具體要求。保護一直是這些年來我們工作的重點和全部,但隨著城市的經濟發展,我們迫切需要找到名城保護突圍的新途徑、新方法。我們必須面對的是,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如今進入了一個尷尬的年代,以保護為全部則嚴重制約了城市的發展,同時,處于保護區的群眾也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他們不能享受現代化的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就更無從談起。

    一、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簡介

    1.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對城市復興的意義

    西安的歷史囊括了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主要內容,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數千年來一直是我們的驕傲。

    改革開放初期,在歷史機遇和經濟的高速發展背景下,相對于大量的城市開發與建設,城市的歷史文化價值這種隱形文化卻表現的不明顯,在城市建設中并沒有體現出來,以至于我們很多優秀的歷史建筑消失、獨特的風貌街區都喪失了原有的文化特色。

    然而可喜的是,隨著近幾年城市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社會對城市歷史文化價值的認識,大家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要求的呼聲逐步提高。但是從強調快速建設到保護與利用相結合這種新的工作思路的轉變,在工作上我們并無可借鑒的經驗。從編制《唐皇城復興保護規劃》到第四次總體規劃中歷史文化名城體系的建設,我們不斷探索著工作的方式方法。本次《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頒布對我們來說,就是一項引導我們工作的技術性文件,給我們明確了重要的工作目標。認真貫徹本條例,提高我們對歷史文化保護工作新的認識,有助于我們系統的思考保護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古都西安以及關中地區名鎮名村的歷史風貌的再現。

    2.保護工作歷經階段

    (1)第一階段

    1950年―1980年,以始于1952年鼓樓、大小雁塔等文物古跡的修葺工作和西安市第一輪總體規劃的編制為標志(圖2)。第一輪總體規劃重視城市的歷史沿革,在進行總體布局、功能劃分時,把文物古跡當作重要的因素考慮,形成中心商貿居住區,南郊文教區,北郊大遺址保護區、倉儲區,東郊紡織城,西郊電工城規劃等五大功能區。北郊是漢長安城和唐大明宮遺址所在地,不但文物價值高,而且占地面積大,規劃將此區域全劃為文物保護用地。合理的用地布局及富有遠見的規劃控制,為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第二階段

    1980年―2000年,以西安市被列入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環城工程開工和國務院批準的西安市第二輪、第三輪總體規劃為標志(圖3)。此階段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納入了城市總體規劃,將歷史文化名城放在首位,把保存、保護、復原、改建與新建密切結合,提出“保護明城(老城)的完整格局,顯示唐城的宏大規模,保護周、秦、漢、唐的重大遺跡”的保護戰略,對文物古跡、歷史街區、城市格局、山水環境進行了全面保護,從而繼承了傳統格局,賦予歷史古跡以新的生命力,保護了古都風貌特色。同時制定了《西安市周豐鎬京、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和唐大明宮遺址保護管理條例》,《西安市控制市區建筑高度的規定》、《西安市城市規劃管理辦法》等建設法規,通過立法手段保證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順利實施。

    (3)第三階段

    2000年以來,以2002年國際合作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實施,2003年秦始皇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5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通過《西安宣言》,以及第四輪總體規劃的編制為標志(圖4)。這個階段,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利用融入世界古城保護運動的主流,全面按照國際準則和國家法規開展保護工作,規劃確定了“新舊分治”的城市發展大格局,疏解舊城,建設新城;在加強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提到工作日程,注重保護明城嚴整格局,發掘唐皇城文化內涵,顯示唐城宏大規模,突出城、宮、苑、市形象,保護周、秦、漢、唐重大遺址,恢復南山、八水自然環境。

    二、新形勢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思路

    在城市現代化快速建設浪潮的沖擊下,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沖突日趨劇烈。尤其是21世紀以來,西安城市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如何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尋求城市特色是保護的唯一出路。

    城市有特色才有發展,有特色才有活力,有特色才能實現經濟的騰飛和文化的復興。那么西安的特色是什么?西安的特色就是其蘊含上千年的歷史文化。西安古都保護的核心區是老城,我們采用古今和諧統一的規劃理念,恢復傳統格局,保護人文風貌,通過行政中心外遷,逐步降低老城區的人口密度、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和緩解交通壓力,實現老城整體傳統空間的保護與延續。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除眾多文物古跡外,分散在舊城中的許多傳統街區更能親切地表達歷史文化的濃厚韻味。我們對舊城內有特色的部分街區進行了保護和有機更新,使歷史街區以其獨特的方式及其自身的歷史文化優勢在城市發展及經濟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同時借著《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頒布,我們將進一步展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關中地區是十三朝王都的京畿,有多少歷史文化資源,有多少特色地區與村鎮,這些村鎮我們都要保護起來,形成關中地區甚至陜西地區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我們要結合市區甚至市域范圍歷史文物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西安模式”,積極吸收國際國內的先進經驗,豐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內涵。

    三、西安古城保護與拓展的實踐探索

    1.唐皇城復興規劃

    唐長安城在公元7-9世紀成為國際商業貿易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兼容并蓄的恢宏氣魄吸收了來自各國的文化精華。同時唐長安城布局繼承了我國古代都城規劃布局的傳統手法,采用軸線對稱的方格網型道路系統,明清西安城就是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且皇城范圍內歷朝歷代文化遺存豐富,建筑風格多樣。而西安老(明)城是在唐長安皇城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城墻以內地區是千年歷史文化相疊加的重要保護地區,我們就生活在這么一個天然的歷史博物館中,急需對這個地區的保護與復興進行探索。

    因此在規劃中重點保護歷史街區、人文遺存,逐步改變西安老城“有古城墻而無古城”的局面,突出西安作為世界著名歷史文化古都的特色;全面挖掘隋唐至今文化內涵,延續城市文脈,在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前提下,建立富有個性的城市風格,促進西安旅游業的發展;合理調整用地結構,行政辦公機構外遷,改善老城的城市功能,保持老(明)城的活力;疏散老城人口,降低建筑高度,減小建筑密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人居環境。

    在具體保護方案中,我們保護維持城市的平面形狀、方位軸線、均衡對稱的路網格局、方正完整的城墻、城河系統以及由街、巷、院構成的空間層次體系,整體保護殘存的隋唐皇城街道肌理格局。同時進一步提出“一環(城墻)、三片(北院門、三學街和七賢莊歷史文化街區)、三街(湘子廟街、德福巷、竹笆市)”和文物保護單位、傳統民居、近現代優秀建筑、古樹名木等組成的保護體系并建立保護名錄。另外,老城內嚴格實行建筑高度分區控制,逐步改造現有超高建筑。城墻外側風貌協調區,做好城市設計,建筑高度、色彩、風格符合老城的整體保護要求。

    2.市域范圍內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僅僅是對該城內的保護,還涉及周邊環境的協調和風貌的再現。關中地區、三秦大地不僅僅是西安的老城區需要保護,更大范圍內的名鎮、名村更需要保護,甚至有些村鎮的文化底蘊更深厚、純粹。因此在第四次總體規劃中,根據人文歷史環境與自然歷史環境,將市域劃分為四個保護帶,即城區歷史名城保護帶,中部歷史地貌、河湖水系保護帶,南部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帶,東南部古遺址、古陵墓保護帶。根據不同保護帶內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

    市區范圍內則突出重點,保持“老(明)城”嚴整格局,顯示唐城宏大規模,彰顯內外名勝古跡;保護大遺址,恢復“八水繞城”生態環境。重新審視西安作為“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世界價值,提升“絲綢之路”起點形象。

    3.重點歷史街區、優秀建筑、古樹名木的保護

    在唐皇城范圍內,北院門歷史街區和三學街歷史街區是重要的城市特色風貌區。區域內歷史建筑、古樹名木眾多,是城市歷史文化價值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

    北院門歷史文化街區是西安市回民聚居區,具有濃郁而獨特的文化氛圍,是西安傳統商業和居住的典型代表。雖然該街區存在市政基礎設施較差、道路交通系統不完善、亂搭亂建較為嚴重、歷史建筑遭到破壞等情況,但由于其豐富的人文資源,尤其是宗教文化與傳統飲食文化是西安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這些都是我們的特色文化,要保護這些文化的形式,更要保護這些文化的生活場景。因此我們在規劃中保護和延續回坊依寺而居、依坊而商的傳統布局形態和生活習俗,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改善道路交通狀況,提高回民區的整體生活環境和居民生活品質,促進整個街區的經濟發展。

    三學街位于西安市老(明)城內,著名的碑林、關中書院、臥龍寺位于其中,這里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保護碑林歷史文化建筑為中心,以繼承與保護周邊傳統關中民居特色為依托,以修復原有傳統建筑為主,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滿足居民現代生活需求,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該街區保護規劃延續了街巷的傳統空間格局和四合院布局的形式,拆除保護范圍內的不協調建筑,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改善街區環境,打造以碑林為中心的文化街區品牌,成為西安旅游的一個熱點地區。

    在風貌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對全市古樹名木進行了保護。據統計,全市計有樹齡在一百年以上的古樹和國內外稀有的以及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及重要科研價值的名木有共585株。對于這些古樹,我們不僅按照《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對所有古樹名木進行登記、注冊、定級、編號,并針對每棵樹的具體生長環境和觀賞環境,確定其環境控制措施,建立檔案,甚至我們城市的道路和建筑都要為這些古樹讓路,讓保護走在第一位。例如在西安的老城西門外有一棵古樹名木,為了保護這棵樹木,我們特意改變了這一段道路的斷面設計,將保護的理念體現在一點一滴的細微處。

    4.大遺址的保護

    (1)西安遺產遺存概況

    西安城市的遺址保護范圍占地108平方公里。西安的整個城市建設和發展幾乎與遺址依存、與文物相伴。城市的競爭力最終是文化的競爭力,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更具城市靈魂??梢赃@樣說西安新城建設伴隨著遺址的保護,城市的發展伴隨著遺址的利用。整個現代西安城市建設與城市遺址的拓撲關系如張開的五指互為滲透。在城市發展初期對歷史遺跡的保護,西安向來是以避讓為先,能讓則讓。西安城市遺址的保護方式經過了劃定區域、消極保護的休眠療法,被動的恢復和重建,主動的文化產業復興帶動周邊建設的幾個階段。但到了二十世紀末,西安城市的擴張已經到了無法繞過歷史遺跡的時候,必須直面歷史。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在經歷了以興慶宮遺址,唐城墻遺址為代表的“完全保護”模式,以大唐西市為代表的“挖掘經濟、文化雙重價值”模式,以曲江池遺址為代表的“文化產業帶動”模式之后,終于面對了西安,乃至全國最大,最難的大遺址保護工程――西安大明宮遺址的保護、利用與拓展,其復雜、困難的程度如同在城市心臟上做手術。

    (2)大明宮遺址保護

    大明宮建于公元634年,是唐長安最大的一處宮室,宮城平面呈不規則的梯形,城垣周長約7公里,面積3.2平方公里。宮城南面正中為丹鳳門,共有城門9個,宮城依據功能分為前朝和內廷兩部分,前朝又被東西向的宮墻分為外朝、中朝和內朝三區,外朝的正殿是位于龍首原南面的含元殿,殿基高于地面15米,面闊11間,東南有翔鸞閣,西南有棲風閣,各有廊道與含元殿相連,殿前兩側的龍尾道各長78米,攀升三重臺階通向朝堂。這是大明宮最具代表的建筑,布局規正嚴密、主次分明,尺度宏大,其規模是故宮太和殿的三倍。公元883-896年間連遭兵燹之厄,漸成廢墟。

    (3)保護模式

    長期以來,我們往往更多地關注遺產的文化價值,忽視其經濟價值的存在。遺產的保護是政府單一的事務,由于公共財力的限制,許多城市遺產在風雨中孤獨地沉睡。由于片面強調文化價值,忽視經濟價值,遺產保護對城市來說,成為歷史的負擔和財政的包袱。充分尊重城市遺址文化價值的同時挖掘其蘊涵的經濟價值。

    遺產最積極的保護方法就是利用。大明宮的保護打破了遺產保護政府的一元化格局,是民間資本介入城市遺產保護的一個嘗試,也是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并重的一次實踐,為西安眾多遺址的保護利用闖出一條新路。

    (4)展示方式

    ① 整體措施

    遺址整體保護技術上有選擇地借鑒日本平城宮的經驗。“前朝”部分規劃為遺址文化公園,采用臺基復原展示為主的模式,形成個性化的遺址文化主題;“后宮”部分圍繞太液池的復原,園內建筑遺址主要采用堆土標示展示和植物標示展示方法,用森林公園的建造手段體現城市綠肺的休閑環境價值;大明宮南部未探明地區,則采用覆土保護低密度開發的可逆式發展保護模式。

    ② 御道展示

    界面概念――一個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構建起來的御道廣場,可以將西安幾千年積淀下來的燦爛文明之光折射到未來,將歷史與未來連接在一起。這是其設計的思考原點和始終堅持的創意。這個界面越純粹,折射到未來的光芒就越深遠,西安的發展空間就越廣闊。這一“界面”是一個鮮活的場景,而非一塊僵死的廣場,具有千變萬化的內容,而非一成不變的形象,是新世紀西安推動時間軸發展的發動機。

    它作為“懸浮狀態的工程體”覆蓋在唐地面及其保護土層之上,能夠有效地保護大明宮御道廣場的文物現狀,并可以提供給未來的考古研究者靈活的考古“工作平臺”。 以高清晰LED布置在“界面”的北端,臨近含元殿遺址,將含元殿以倒影的方式在御道廣場上加以展示,并利用電腦虛擬三維科技和高科技介質,使影像反轉,與現狀遺存重疊在一起,讓人仿佛置身于唐朝盛景之中。

    5.大遺址保護的點滴體會

    西安多年的遺址保護與利用的探索和實踐,已從被動到主動,從單一到復合,從單純政府到多元參與,走過了一條艱辛的探索之路。我們的體會是:

    (1)城市遺址的保護和利用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在保護過程中應讓遺址發揮相應的社會作用,煥發新的生命。

    (2)城市遺址的保護具有四維的特點,應考慮遺址的共時性和歷時性,同時應營造遺址的滄桑感和當時的歷史氛圍。

    (3)對于城市中心遺址的復興總是伴隨著商業利用,既要發現遺址的文化價值,也要挖掘其經濟價值。

    (4)不同遺址類型應采取不同的保護方式。也可采用不同的利用形式,不一定完全是政府行為,但政府必須主導。

    (5)大遺址保護與建筑創作引用“城市復興”的理念來達到中國傳統建筑美學的復興,而其中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將伴隨著文化的理念復興而逐步走向城市設計與城市文藝的復興之路,對于正在蓬勃向上的中華民族而言,傳統建筑的復興很大程度上影射著中華文明與文化藝術的復興。這一復興它并不是照抄照搬,也不是修舊如舊,更不是從傳統到傳統,而是由傳統、文脈、和諧、神韻等真正達到城市的文化復興。

    結語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西安,它的天然優勢就是源遠流長、厚重博大的文化積淀,這種歷經千年而積累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任何人憑借熱血和干勁都難以速成的,所以,作為規劃管理部門,不僅是行政管理者,更是歷史文化遺產繼承者,將先人文化產業發揚光大,不僅是對城市的最大貢獻,也是對發展的最好理解和推陳出新。因為這種文化傳承最終讓市民得到了發自內心的微笑和安居樂業。這種注重文化的發展思路,不僅僅是為了文化,更是為了人的發展、人的尊嚴、人的權益回歸和內在的精神幸福以及其樂融融的社會場景。城市發展的定位最終用市民的和諧感和幸福感來界定、總結,這是一種行政超脫,更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果斷踐行。由此,城市成員得到的幸福才會真實形象起來。所以,把西安建設成為中國的文化之都不僅是我們的責任,更是對西安歷史,西安市民最好的貢獻。

    第7篇:歷史文化保護條例范文

    江西省傳統村落保護條例全文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護傳統村落,繼承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建設美麗鄉村,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傳統村落的保護,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傳統村落,是指形成較早,擁有較為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備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或者傳統風貌的村落。

    第四條 傳統村落的保護,應當遵循科學規劃、整體保護、搶救優先、活態傳承、合理利用、兼顧發展、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

    傳統村落保護應當注重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堅持保護與改善村(居)民生產生活相結合,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傳統村落保護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根據實際安排保護發展資金。

    省、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依照有關規定統籌整合各類財政資金,用于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傳統建筑保護等工作。

    鼓勵、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對傳統村落保護項目提供信貸支持。

    第六條 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應當建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統籌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各項工作。

    第七條 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負責全省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城鄉規劃、建設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文物)、發展改革、旅游、財政、環保、國土、林業、農業、公安、民族宗教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傳統村落保護相關工作。

    第八條 傳統村落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傳統村落的日常管理,履行以下職責:

    (一)配合做好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編制與實施;

    (二)制定傳統村落保護實施方案,組織實施保護發展項目;

    (三)協助落實消防安全、白蟻防治責任;

    (四)依法制止違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行為;

    (五)指導、督促村(居)民委員會做好傳統村落保護工作。

    第九條 傳統村落所在地村(居)民委員會具體做好以下工作:

    (一)參與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編制與實施,做好傳統村落保護和宣傳工作;

    (二)依法組織村(居)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將傳統村落保護事項納入村規民約,引導村(居)民按照傳統村落保護要求,保護文物古跡,合理使用傳統建筑;

    (三)對有損毀危險的傳統建筑進行登記,并及時向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報告;

    (四)收集、保護已經坍塌、散落的傳統建筑的構件,并及時向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報告;

    (五)協助落實消防安全、白蟻防治責任;

    (六)對違反傳統村落保護規定和要求的行為,進行勸阻制止,并及時向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報告。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助等措施,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傳統村落保護。

    鼓勵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認領、租賃、投資、提供技術服務等方式,參與傳統村落保護。

    第十一條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應當調動原住村(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保障原住村(居)民的合法權益,不影響原住村(居)民的生產生活。

    第二章 申報認定和規劃編制

    第十二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村落,經村(居)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可以申報江西傳統村落:

    (一)傳統建筑集中連片分布或者總量超過村莊建筑總量的三分之一,較完整體現一定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

    (二)村落選址具有傳統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環境條件,與維系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反映特定歷史文化背景;

    (三)村落格局鮮明且保存良好,體現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

    (四)擁有較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民族或者地域特色鮮明,傳承形式良好。

    第十三條 申報江西傳統村落,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歷史沿革、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價值的說明;

    (二)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現狀;

    (三)保護范圍;

    (四)不可移動文物、傳統建筑、歷史環境要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清單及照片;

    (五)村(居)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同意申報的意見;

    (六)保護情況、保護目標和保護要求。

    第十四條 申報江西傳統村落,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會同文化(文物)等有關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評估論證,提出審查意見,并報省人民政府批準。江西傳統村落經批準后,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自批準之日起二十日內向社會公布。

    江西傳統村落的評審認定程序和評價指標體系,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會同文化(文物)主管部門制定。

    申報中國傳統村落,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與條件,從已批準公布的江西傳統村落名錄中推薦。

    第十五條 傳統村落批準公布后,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自批準公布之日起一年內,組織編制完成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六條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具體包括下列內容:

    (一)保護原則、保護內容和保護范圍;

    (二)核心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

    (三)保護措施和建設控制要求;

    (四)保護規劃分期實施方案及近期保護項目;

    (五)傳統格局、不可移動文物、傳統建筑、歷史環境要素的分類保護要求及措施;

    (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傳播要求;

    (七)村落發展定位及發展途徑;

    (八)村落人居環境規劃。

    第十七條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編制,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相銜接,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合理安排村民住宅建設用地。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應當與村莊規劃的規劃范圍、基本內容等相銜接。

    第十八條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報送審批前,應當經村(居)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并通過論證會等方式征求專家意見。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有關情況作為報送審批材料。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報送審批前,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保護發展規劃草案予以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三十日。

    第十九條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經批準后,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自批準之日起二十日內向社會公布,并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備案。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在傳統村落的公共場所設置展示牌,公示本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

    經依法批準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不得擅自修改。有下列情形之一確需修改的,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原制定程序編制、報批、公布和備案:

    (一)保護范圍內的歷史文化遺產、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

    (二)傳統村落發展定位、發展途徑發生變更的;

    (三)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評估論證需調整的;

    (四)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批準機關認為應當修改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保護與利用

    第二十條 傳統村落應當整體保護,保持和延續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

    第二十一條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應當注重傳統文化的延續性,保護傳統村落內承載歷史記憶、農耕文明的各類載體,傳承傳統習俗和傳統技藝。

    第二十二條 傳統村落保護范圍內的不可移動文物、傳統建筑、歷史環境要素,應當區分不同情況,采取相應措施,實行分類保護。

    第二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傳統村落普查工作,登記傳統村落的數量、種類、分布、現狀等情況,建立傳統村落保護管理信息系統,按照一村一檔的要求制作傳統村落檔案,明確保護內容和實施步驟等。

    第二十四條 對傳統村落保護范圍內的建設活動,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要求,依法核發規劃許可證。

    第二十五條 在傳統村落保護范圍內禁止進行下列違反保護發展規劃的活動:

    (一)開山、采石、取土、開礦、毀林開荒、填湖造地等破壞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活動;

    (二)占用保護發展規劃確定保留的園林綠地、河湖水域、塔橋亭閣、堤壩涵洞、道路等;

    (三)修建生產或者儲存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的工廠、倉庫等;

    (四)其他違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活動。

    第二十六條 除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以外,在傳統村落核心保護區禁止新建、擴建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他設施。

    第二十七條 在傳統村落建設控制地帶新建、改建、擴建房屋的,其色調、體量、高度、形式等應當與整體風貌相協調,且不影響傳統村落核心保護區輪廓線和主要視線走廊。

    對與傳統村落整體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筑物、構筑物可以通過補助、獎勵等方式,選擇有代表性的實施示范改造;由各級人民政府或者村(居)民委員會組織實施示范改造的,建筑物、構筑物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應當予以配合。

    傳統村落保護范圍內傳統建筑、歷史環境要素的維護修繕,應當遵循修舊如初的原則,采用傳統技術、傳統材料,并在傳統村落保護專家的指導下由傳統工匠施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培訓傳統工匠,不斷提高傳統工匠的技術水平。

    第二十八條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在傳統村落主要出入口設置標志牌。標志牌應當自保護發展規劃批準之日起九十日內設置完畢。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置、移動、涂改或者損毀標志牌。

    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按照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完善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改善居住環境和居住條件。

    第三十條 傳統村落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配備專門保潔人員,配置垃圾收運設施,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

    第三十一條 傳統村落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開展農村污水治理和農村河道綜合治理,保護和修復水塘、水井、溝渠等設施,完善污水收集管網,建設集中式或者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

    第三十二條 傳統村落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傳統村落防火安全和白蟻防治保障方案,并征求縣級人民政府城鄉規劃、建設主管部門以及文化(文物)主管部門、公安機關消防機構的意見,報縣級人民政府備案。

    傳統村落核心保護區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水源、消防通道等,應當按照有關的消防技術標準和規范設置,并配備火災報警、初起火災撲救等消防設施。確因傳統村落的保護需要,無法按照標準和規范設置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消防機構會同同級城鄉規劃、建設主管部門制定相應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并報縣級人民政府批準。

    傳統村落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員會應當落實各項防火安全保障措施,建立專職或者志愿消防隊伍,定期組織開展防火巡查和檢查、火災隱患整改、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培訓、滅火和應急疏散演練等。

    第三十三條 傳統村落中,具有歷史、文化、科學、藝術、教育價值,未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筑物、構筑物,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以認定為傳統建筑:

    (一)建筑類型、空間、樣式、施工工藝和工程技術等具有建筑藝術特色或者科學研究價值的;

    (二)反映本地歷史文化和民俗傳統,具有時代特征、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宗祠、書院、寺觀、民居等;

    (三)在產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鋪、廠房和倉庫等;

    (四)名人故居、舊居、紀念地以及具有歷史事件紀念意義的。

    第三十四條 縣級人民政府城鄉規劃、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傳統村落內傳統建筑的普查,編制傳統建筑名錄,并征求利害關系人和專家意見,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

    縣級人民政府城鄉規劃、建設主管部門對傳統建筑設置保護標志,建立傳統建筑檔案,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城鄉規劃、建設主管部門備案;對瀕危傳統建筑,應當組織編制搶救修繕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并實施。

    自籌資金修繕傳統建筑且不改變傳統風貌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給予補助。

    第三十五條 傳統建筑的保護性利用應當與其歷史價值、內部結構相適應,不得擅自改變傳統建筑主體結構和外觀,不得危害傳統建筑及其附屬設施的安全。

    第三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納入本級旅游發展規劃。

    鼓勵、支持對傳統村落內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在傳統村落設立攝影繪畫、鄉村體驗游、農業生態游、文化創意產業等基地。

    對傳統建筑可以進行保護性利用。鼓勵在符合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傳統建筑開設博物館、陳列館、紀念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展示場所和傳統作坊、傳統商鋪、民宿等,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展示。

    第三十七條 傳統村落進行旅游和商業項目開發的,傳統村落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對開發類項目進行可行性論證,對開發條件不成熟的,應當先予保護、禁止開發;已經實施開發的,應當加強保護,嚴格控制開發力度。

    第三十八條 傳統村落所在地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利用傳統建筑、自然資源發展鄉村旅游,鼓勵當地村(居)民從事旅游經營等相關活動,明確當地村(居)民合法權益的保障措施。

    第三十九條 傳統村落作為旅游景區的,景區經營者應當與村(居)民委員會訂立合同,約定收益分成、保護措施、禁止性行為等內容,保障集體經濟組織和當地村(居)民的合法權益,并從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傳統村落保護。

    傳統建筑作為參觀游覽場所予以開放的,經營者應當與傳統建筑所有人簽訂協議,約定收益分成、保護措施、禁止性行為等內容。

    第四十條 傳統村落較為集中的區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設立傳統村落保護示范區(縣)予以整體保護和合理利用。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保護示范區(縣)的保護和建設,在政策、資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予以優惠。

    第四十一條 傳統村落保護范圍內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適用有關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四章 監督檢查

    第四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監督檢查,定期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對本行政區域內傳統村落的保護情況進行檢查與評估。

    第四十三條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對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進行日常巡查,對巡查中發現的違反保護發展規劃的行為,應當依法予以制止,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鄉規劃、建設主管部門報告。

    第四十四條 傳統村落經批準公布后,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對保護狀況和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及實施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跟蹤監測。

    在定期檢查和跟蹤監測中,發現存在未及時組織編制保護發展規劃、違反保護發展規劃開發建設、對傳統格局及傳統建筑保護不力等問題的,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提出整改意見。

    第四十五條 傳統村落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聘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村(居)民任監督員,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實施及村落內建設活動進行監督。

    鼓勵建立傳統村落保護志愿者服務隊伍,引導公眾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和宣傳工作。

    第四十六條 已批準公布的傳統村落,因保護不力導致傳統資源受到嚴重影響的,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責成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限期整改,采取補救措施。

    整改到期后,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會同文化(文物)主管部門,組織專家進行審核。審核未通過的,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瀕危警示通報。

    傳統村落破壞情況嚴重且無法補救的,由傳統村落的批準機關從傳統村落名錄中除名并進行通報。

    第四十七條 對破壞或者擅自遷移、拆除、售賣傳統建筑、構件的行為,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及時勸阻制止,并按照村規民約予以處理。村(居)民委員會勸阻制止不力,導致嚴重后果的,停止撥付有關財政資金。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未按照法定程序組織編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

    (二)未按照法定程序報批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

    (三)擅自修改依法批準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

    (四)未依法將批準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予以公布的。

    第四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的,由上級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五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城鄉規劃、建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造成嚴重后果的,對單位并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并處一萬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城鄉規劃、建設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單位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二條 因保護不力導致已批準公布的傳統村落被列入瀕危名單的,由上級人民政府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已批準公布的傳統村落被除名的,給予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降級以上處分。

    第五十三條 在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不履行法定職責,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或者有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五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行政法規另有法律責任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第六章 附則

    第五十五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傳統村落以外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利用,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五十六條 本條例所稱歷史環境要素,是指反映村落歷史風貌、構成村落特征的要素,如塔橋亭閣、井泉溝渠、壕溝寨墻、堤壩涵洞、石階鋪地、碼頭駁岸、碑幢刻石、庭院園林、古樹名木以及傳統產業遺存、歷史上建造的用于生產、生活、消防、防盜、防御的設施等。

    第五十七條 本條例自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

    傳統村落認定標準和保護狀況認定標準

    1、現存建筑有一定的久遠度,文物保護單位的等級達到標準,傳統建筑的占地規模、現存傳統建筑(群)和周邊環境保存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筑的造型、結構、材料及裝飾有一定的美學價值,并有對傳統技藝的傳承。

    2、傳統村落在選址、規劃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歷史時期的典型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歷史以及考古的價值,并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相協調,承載了一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狀況

    在20xx年,中國自然村總數為363萬個,到了20xx年銳減為271萬個,僅僅20xx年內減少90萬個,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則無人知曉。如此巨量的村落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2]

    一是城市擴張和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大批農民入城務工,人員與勞動力向城鎮大量轉移,致使村落的生產生活瓦解,空巢化嚴重,已經出現了人去村空――從空巢到棄巢。近20xx年我們在各地考察民間文化時,親眼目睹這一劇變對村落生態影響之強烈。

    第8篇:歷史文化保護條例范文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旅游開發;保護

    1.研究對象

    1.1歷史文化名城

    根據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指的是“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而且必須是一座正在延續使用的城市,獲得“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必須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準并公布。

    國務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共計99座,此后十幾年間又有陸續增補。截止到2012年,中國已有119個市、縣、區獲得“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

    1.2城市旅游開發

    旅游開發指的是為發揮、提高和改善旅游資源對游客的吸引力,使潛在的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并使旅游活動得以實現的技術經濟活動。

    城市旅游開發則是以城市旅游為核心的旅游開發活動。

    2.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2.1保護對象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按照旅游資源的各自特點可以分為七類,保護對象也因此各不相同。

    以北京、西安、洛陽、南京為代表的古都型歷史文化名城,其保護對象主要是作為都城時代的歷史遺存和古都風貌。

    以平遙、韓城為代表的傳統風貌型歷史文化名城,其保護對象主要是一個或幾個歷史時期積淀的完整建筑群。

    以蘇州、桂林為代表的風景名勝型歷史文化名城,其保護對象主要是彰顯鮮明個性特征的、因歷史原因而疊加的古建筑和山水環境。

    以銀川、麗江、拉薩為代表的地方及民族特色型歷史文化名城,其保護對象主要是由地域特色、民族風情、地方文化構成的城市風貌。

    以上海、遵義為代表的近現代史跡型歷史文化名城,其保護對象主要是反映歷史上某一事件或某個階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

    以景德鎮、自貢為代表的特殊職能型歷史文化名城,其保護對象主要是與城市中在歷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某種職能相關的文化風貌。

    以山海關、濟南、無錫、長沙為代表的一般史跡型歷史文化名城,其保護對象主要是分散在全城各處的文物古跡。

    2.2保護措施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特點鮮明,形態各異,保護措施也各不相同。總體來說,不外乎以下幾點:

    (1)根據國家城鄉規劃、文物保護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2)應當堅持統籌規劃、統一管理、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

    (3)應當統籌協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歷史文化名城全局保護的資金,并將其納入政府投資管理程序來執行。

    (4)鼓勵單位和個人以捐贈、資助、提供技術服務或者提出建議等方式參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

    (5)對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行為進行勸阻、檢舉和控告,對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

    2.3意義

    歷史文化名城的名勝古跡,飽含歷史的滄桑,悠久歲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為人類歷史的古老見證。人們越發意識到全人類價值的統一性,并把歷史文化名城視為全人類的共同財產,認識到為后代保護這些名勝古跡的共同責任。將它們真實而完整地傳承下去,既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者的職責,又是旅游從業者的義務。

    眾多歷史文化名城能夠經久不衰地延續并發展下來,其核心因素就是這些市、縣、區始終代表著當地居民的文化傳統,并把其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留傳給后代。不研究古代文化,不保護歷史遺產,就不可能創造出新的、現代的城市文化,更不利于歷史文化名城的旅游開發。

    3.歷史文化名城旅游開發的基本原則與措施

    3.1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矛盾

    我國擁有超過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涌現了許多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作為全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歷史文化星空中的璀璨明星。

    然而令人憂慮的是,這些代表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歷史文化名城,不但飽經自然因素的破壞,而且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還遭到了人為因素的破壞,很多名勝古跡都已面目全非,面臨湮沒的危險。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業的規模也日益擴大,歷史文化名城旅游不再局限于憑吊、懷古、探險等內容,旅游活動日新月異,旅游現象也變得更加復雜,旅游資源的開發能否完全適應游客接待、文化承載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持續發展等需要,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必須承認的一點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而這種矛盾并非不可調和。

    旅游開發給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

    (1)旅游城市化帶來的巨大人口壓力,造成旅游資源、景區生態系統的破壞,從而使城市環境質量下降。

    (2)風景名勝區不斷遭受蠶食和破壞。

    (3)現代城市景觀與旅游整體環境意境不協調。

    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矛盾相互依存,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保護與開發是一種對立的關系,不過在合理利用歷史文化名城旅游資源的前提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完全可以在保護和開發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3.2正確處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關系的辦法

    如何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開發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資源,實現其歷史文化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的雙贏,使其在科技與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仍能保持其歷史個性及其風貌,并富有創造性地傳承給子孫后代,是旅游從業者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針對旅游開發給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以采取以下辦法:

    3.2.1避免超負荷開發

    歷史文化名城旅游的關鍵是可持續發展,旅游開發必須以此為前提來進行。歷史遺跡、風景名勝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所以不考慮景區承載能力的超負荷開發,對景區的長遠規劃和長期經濟效益的增長有害而無益??沙掷m的旅游開發以發展為核心,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為基本手段,以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環境改善為標志,為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提供了新的價值標準。

    3.2.2實施保護性建設

    保護性建設的目的是彰顯個性品質,為文化旅游的開發提供真實的載體,避免文化的同化、異化和商品化。

    3.2.3杜絕粗放型管理

    歷史文化名城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在旅游開發中應盡力改變因宏觀調控乏力或規劃執行隨意性大的發展格局,改變對景區開發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實施全新的開發戰略。

    4.結語

    國務院先后批準公布11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是國家在新時期加強城市現代化建設和文物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措施,必將對我國歷史文化保護事業和歷史文化名城旅游開發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這種形勢下,對歷史文化名城旅游開發的研究也必將進入一個新階段,力求使研究者在旅游開發理論方面有所創新,從而推動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使游客在享受高品質旅游服務的同時,感受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醇美。

    【參考文獻】

    [1]西安市城市總體規劃.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1996.

    [2]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2005.

    第9篇:歷史文化保護條例范文

    關鍵詞:歷史文化;整體保護;自然環境;蓮花山

    Abstract:Embarks from the historical culture whole protection idea, divides the near modern history cultur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to the monomer to the block, the block to the cities,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s three times. Take“the Guangzhou Panyu area Lianhua history culture protectorate plan”as the example, the discussion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ion idea and the method practice application.

    Key words:historical culture;whole protection;natural environment;lianhua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2)-10-47(4)

    引言

    歷史文化保護區,是指經國家有關部門、省、市、縣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的文物古跡比較集中,能較完整地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鎮、村、建筑群等。對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思路,大體經歷了從文物古跡本身的“博物館”式的保護、歷史街區或地段的協調保護、歷史城鎮與周邊地區自然環境的整體保護三個階段。本文以廣州市番禺區蓮花山歷史文化保護區規劃為例,探討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整體保護的理念與方法,認為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整體保護理念可以為我國其他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提供新的思路。

    1 歷史文化整體保護的理念與方法

    從歷史文化整體保護的理念來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由文物建筑向歷史地段、街區不斷拓展,保護與城市規劃開始走向結合;對歷史環境越來越強調和保護范圍的日益擴大:從單體到街區,由街區又擴大到城鎮。又進而兼及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遺產區域(heritage area)”(李偉,2004)。由此可見,整體保護理念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單體到街區時期、街區到城鎮時期、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的整體保護時期。

    1.1 單體到街區時期

    1933年,《雅典》提出保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地區”,對“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均應妥為保存,不可加以破壞”,強調對文物建筑的保護。1962年法國率先頒布了保護歷史地段的《馬爾羅法令》,又稱《歷史街區保護法令》。歷史地段,尤其是歷史街區的性質和文物建筑有所不同,保護的原則方法也起了相應的變化,意味著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涉及物質實體環境,還進一步包含了人文環境,使之同城市社會經濟生活的關系更加緊密。1964年,《威尼斯》擴大了文物古跡的概念,提出保護“不僅包括單個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夠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 從《雅典》到《威尼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完成了從文物建筑單體的保護到歷史街區保護的過渡。

    1.2 街區到城鎮時期

    1976年,《內羅畢建議》指出歷史地段的保護包括“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老村莊,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跡群”等廣泛內容,維持歷史或傳統地區及環境,并使它們重新獲得活力。擴展了歷史地段的范圍,提出了歷史城鎮的概念。從《威尼斯》到《內羅畢建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完成了從歷史街區的保護到歷史城鎮整體保護的轉變。

    1.3 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整體保護時期

    1968年,“世界遺產保護”白宮會議,開始重視自然和文化保護相結合,呼吁保護世界的自然風景區和文化遺產,這是公開發表的官方關于文化和自然遺產合二為一的最早聲音之一。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正式把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一起作為具有普遍價值的遺產加以保護。1987年,《華盛頓》在總結《威尼斯》二十多年來各國環境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基礎上,確定了歷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圍的歷史城鎮、城區的保護意義與作用、保護原則與方法等,提出“一切城市,社區,不論是長期逐漸發展起來的,還是有意創建的,都是歷史上各種各樣的社會的表現。所涉及的歷史地區,不論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鎮以及歷史中心或居住區,及其自然、人工的環境”。在歷史文化整體保護方面,我國起步較晚。2007年,國務院頒布《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提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應當整體保護,保持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明確了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環境的整體保護理念,為歷史文化保護區的規劃編制、實施管理提供了法定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大帝| 成人动漫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a精品一区| 综合558欧美成人永久网站|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668溜溜吧成人影院| 成人黄页网站免费观看大全|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国产成人女人毛片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www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成人|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8x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成人午夜18免费看| 成人免费黄网站|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aa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中文字幕在线看片成人|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国产欧美日韩成人|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一级片|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