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循環利用體系范文

    循環利用體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循環利用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循環利用體系

    第1篇:循環利用體系范文

    [關鍵詞] 水資源 循環經濟 再利用 意義

    1 前言

    水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必要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危機”日益顯現,人們對于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也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起初人們對水資源的研究僅僅局限于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規律和運動規律,即著重于水資源自然屬性的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現代科技革命,使人們對水資源的研究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逐步從水資源自然屬性的研究過渡到水資源社會經濟屬性的研究,從社會經濟系統的角度廣泛開展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研究,這些研究領域包括水資源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水環境安全的研究、水權水價的研究、水資源管理體制的研究等。

    2 水循環經濟的概念與特征

    2.1 水循環經濟的概念

    水循環經濟首先是一種先進的水資源經濟發展模式,它是建立在社會水循環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遵循循環經濟的思想,按照水資源節約、水環境友好的原則,使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各個環節,始終貫穿“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重視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并以完善的制度建設、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法律體系為保障,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減輕和降低污染,從而實現社會發展的最終可持續性。

    2.2 水循環經濟的特征

    根據水循環經濟的定義,通過傳統水資源利用模式和水循環經濟模式的對比分析可以得出,水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先進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2.2.1發展目標上追求效率、效益和可持續的統一性

    水循環經濟模式在發展目標上追求水資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續性三者的統一,要求水資源利用模式必須按這三大目標進行重新構建。

    (1)效率特征要求水資源利用注重節水,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質量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綜合措施減少用水過程中的損失、消耗和污染,高效利用水資源。

    (2)效益特征表現在中觀上水資源配置的高效益,要構建節水型經濟系統和節水型社會系統。

    (3)可持續性是指水資源利用充分考慮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是水循環經濟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標。

    2.2.2管理環節上追求供水、用水和排水等環節的健康循環

    發展水循環經濟的最終目的是為人類提供健康的水資源生存環境,水循環經濟要求水資源利用的各個環節和途徑都應追求健康循環,且貫穿于整個水的社會循環過程中。水循環經濟需要貫徹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輸入端的減量化原則(Reduce)。要求在供水環節,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水資源量,即用較少的水資源投入滿足既定的生產或消費需求,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做到節約水資源和減少污染。

    過程控制的再利用原則(Reuse)。為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求從上一工序或過程排出的水資源能夠直接為下一工序或過程所用,水資源在生產過程中盡量多次重復利用。

    輸出端的再循環原則(Recycle)。要求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污水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無用的廢水。

    2.2.3利用手段上追求科學技術、經濟與行政手段的一體化

    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循環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先進技術的輸入,水循環經濟所追求的經濟和環境多目標將難以從根本上實現。

    有效的經濟政策是水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必要保障。水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要求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水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充分利用價格、稅收和財政等各種經濟手段,實現符合水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3R原則。

    法律和法規作為一種強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動水循環經濟的發展,也是所有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是水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管理手段上的重要特點。

    3 水資源再利用模式

    水資源再利用模式的選擇體現在水循環體系的各個環節之中,包括供水、生產和生活用水、污水資源化、雨水利用等。其目的很清楚,一是節水,減少對自然水資源的索取;二是減少排放,減少對自然水生態的擾動。水資源再利用模式在人類實踐中早有應用,如節水器具,節水的綠色建筑,還有各種中水的回用等。總體來看,對這些模式的研究和分析還不夠深入,沒有更好地提煉總結,尤其是從經濟學角度的分析還有待加強。

    3.1節約用水模式。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采用大漫灌的灌溉方式,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浪費嚴重。可見,我國農業節水潛力相當可觀,應大力研究和分析農業節水模式,通過節水灌溉和節水農業相結合的辦法實現農業節水。要加強對工業行業節水的經濟學研究,通過產業布局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達到水資源節約利用和水環境污染控制的目的。在城鎮,要加強水的循環利用研究,控城鎮生活的用水浪費,減少城市給水管網和用水器具漏水損失,充分發揮節水的潛力。要研究和分析各種節水模式的成本和效益,通過成本和效益的比較,選擇最優的節約用水模式。

    3.2清潔生產模式。近年來,世界上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廣泛采用循環利用經過處理的工業廢水。由于采取這一措施,20年來,日本和德國的工業用水的數量沒有增加。美國鋼鐵業在每噸鋼需要的280 t水中,只有14 t是注入的新水,其余用的都是循環水。至2000年,我國工業廢水的重復利用率已經達到70%以上,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90%~95%相比,還有不少的差距。根據我國目前的工業用水效率預計,2020年我國工業的年用水量將由現在的1100億m3增加到2000億m3,增加用水量約1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工業用水過程的研究,多角度地選擇清潔生產模式,改進工藝和流程,進一步提高多次重復循環用水,提高用水的效率。

    3.3污水資源化模式。工業廢水資源化的觀念是對傳統工業廢水末端治理的革命,是工業廢水治理的努力方向;城市生活污水的處理可以考慮變集中處理為分散處理,分散處理的主要場所是居民住宅的屋頂。通過在城市建立中水系統,將生活、生產污水處理之后再次使用,從而節約大量的日常用水。經處理過的回用中水,主要可用于沖廁、體育場館、高爾夫球場、澆灌花草樹木、清潔道路、清洗車輛或基建施工、設備冷卻、工業用水及其他可接受其水質標準的用水。我國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預計到2020年城市污水產生量將達到600億t以上。因此,污水資源化應是我國21世紀城市水循環經濟的著眼點,需要大力研究污水處理技術水平和污水資源化應用的方向。

    3.4雨水資源化模式。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在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西北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極度缺水。按可利用水資源統計,當地人均可利用水資源占用量只有110 m3,是全國人均可利用水資源占有量(720m3)的15.3%,是世界人均可利用水資源占有量(2970m3)的3.7%。目前在我國的西部地區有近1000萬人的飲用水極度困難。數百年來,西部地區居民積累了豐富的雨水匯集和利用的經驗,使他們得以在這里生存。面對發展的需要,這種傳統的集水方式受到了資金短缺的制約。為此,今后需要大力開展對西北地區雨水利用方式、雨水利用投融資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3.5海水淡化模式。我國擁有1萬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和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轄區,海水利用和淡化是解決淡水緊缺問題的有效途徑。據測算,中國城市的用水中約80%是工業用水,工業用水中約80%是工業冷卻用水。如果能夠用海水替代現有工業冷卻用淡水總用量的30%,就可以使沿海城市節約近20%的淡水資源,同時減少冷卻水對環境的污染。我國的海水淡化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目前在技術上還不夠成熟。今后,需要加強對海水淡化技術、海水對工業設備的腐蝕、海水淡化成本與效益、海水淡化產業化等方面的研究,使海水淡化利用成為我國解決缺水問題的重要選擇之一。

    4 水資源再利用技術的創新

    “節流”與“開源”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兩個主要途徑,在水資源供應不斷減少的今天,其核心在于水的循環利用,即通過污水資源化、雨水資源化、節約用水等措施,增加水資源的間接供應,盡量減少水的使用量,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無效需求,減輕供水壓力,還可以相應減少污水排放和污水處理的負擔,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為此,循環用水可以說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戰略措施。循環用水需要采取工程、技術、經濟和管理等各項綜合措施,特別需要不斷更新的污水處理技術、節水技術與設備的支持。

    技術創新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系統目標,考慮系統內外客觀因素的制約,對各種可能得到的技術手段進行分析比較,不斷研究和尋找新的最佳方案。對水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研究,主要是從事技術科學的學者,要將水循環經濟的理念與思路引入水的供應、輸送、使用、排放、處理和回用等過程中,通過對循環過程中水資源消耗、水循環利用、污水處理、水污染排放的分析,提出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工程流程或技術建議。

    例如,在社會經濟系統中,各用水部門與行業都存在節水技術與相關設備;在污水處理廠,要實現污水的資源化利用,必須不斷更新處理設施和技術,以提高污水的處理水平;同樣,要實現污水的循環利用,需要對飲用水、循環水的管道系統進行技術改造。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還需要考慮不同技術項目的成本與效益,如引入新的生產流程與工藝所需要的投入及預期產出。從企業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來看,還要對比分析采取水循環技術的長期成本和短期成本,從而確定水循環技術的可行性。這些工作,需要根據各地的水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科學技術水平等因素,對各類循環水的技術和設備進行系統的分類,并提出相關的技術識別評價指標,為水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5 水循環經濟管理體制及經濟機制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水資源分部門管理的體制,水量與水質、地表水與地下水等分割管理,水資源的分割管理導致部門職能交叉、政出多門、推萎扯皮、管理效率低下等諸多弊端。隨著社會經濟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不少地區的水短缺和水污染等水問題日顯嚴重,傳統的水資源分割管理模式越來越成為制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障礙。加強水循環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機制問題的研究是實踐水循環經濟工作的突破口,更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迫切要求。水循環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機制的研究包括循環水權制度的研究、循環水權交易市場的研究、循環水價的研究、水循環經濟政府財政和稅收的研究、有關循環水的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研究等。

    6 結論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迫切需要在包括工業、農業等在內的各個領域引入水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概念與技術。通過水循環與資源的回收,不僅可以節約水和資源,減少對環境的依賴,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保護環境。因此,建立水循環經濟與水資源再利用體系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 王曉昌,張荔,袁寵林,等.水資源利用與保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2篇:循環利用體系范文

    [關鍵詞] 循環系統疾病;靜脈留置針;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2[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1(a)-100-02

    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作為一種先進的新型輸液器材,20世紀60年代已在歐美國家普及應用[1]。近年來,靜脈留置針的臨床應用不斷擴大,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循環系統疾病患者病情復雜多變且靜脈輸液處置較多,長期治療,反復穿刺,血管條件較差。合理應用靜脈留置針可以減輕護士的工作量,有效地滿足輸液、搶救的需要。然而,靜脈留置針在臨床應用中常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感染、堵管、滲漏、靜脈炎、栓塞等。我院通過對201例使用靜脈留置針的循環系統疾病患者給予必要的護理措施,使并發癥大大減少,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8年2~4月,我院循環內科病房共留置靜脈針201例,其中,男130例,年齡39~83歲,平均(49±3.5)歲;女71例,年齡42~73歲,平均(44.3±2.9)歲。

    1.2方法

    1.2.1材料選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Y”型封閉式兩通留置針,型號為24號或22號,留置針膠布選用3M小貼膜。

    1.2.2穿刺部位的選擇選擇粗直、彈性好、不易滑動的血管,避開關節及皮膚不完整的部位。

    1.2.3穿刺前準備檢查留置針并將留置針與輸液器連接后排氣,備用。護士應有針對性地對患者講解使用留置針的目的和優勢。

    1.2.4穿刺方法用2%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膚。穿刺前檢查留置針,調整穿刺角進行穿刺,見回血后降低角度,右手固定針芯,左手向穿刺血管方向推進塑料套管完全進入靜脈,松開止血帶,左手固定塑料套管,右手拔出針芯,證實回血通暢后用3M小貼膜固定,并注明穿刺日期和時間。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彈性小,特別是外周靜脈充盈不佳的患者,此穿刺方法,即見回血后只推進塑料套管,不推進針芯,能避免刺破血管,明顯提高穿刺成功率。

    1.2.5固定用3M小貼膜固定留置針套管,將鋼針留置套管內。為防止血的溢出,用中指按壓血管內套管的尖端,阻斷血流,同時用示指按壓套管后座,將鋼針從套管抽出。連接輸液管,調節滴數。

    1.2.6封管輸液完畢后,0.9%的生理鹽水5 ml注入肝素帽內。注入時邊退邊注。因為循環系統疾病的患者多伴有血黏度的增高,為防止肝素封管液對疾病治療產生影響,故暫未用肝素液封管。對于超過12 h未應用的靜脈留置針要用0.9%的生理鹽水5 ml 每日2次推注,方法同上。對于應用甘露醇等高滲藥物后,應用0.9%的生理鹽水沖管后再封管,以減少高滲液體對局部組織的刺激。

    2留置針護理要點

    2.1防止靜脈炎

    靜脈操作時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避免對一條靜脈反復穿刺,血管內壁的機械性刺激可增加靜脈炎的發生。

    2.2預防感染

    在操作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留置期間每天應對3M貼膜及貼膜周圍皮膚用2%碘伏進行常規消毒,以保持局部皮膚的清潔,減少細菌滋生。如發現穿刺口紅腫應及時拔除,按壓至無出血后用2%碘伏消毒穿刺部位,防止感染。

    2.3適宜掌握留置時間

    常規留置時間國外資料提出的是96 h,我國目前教材中規定靜脈留置時間一般為3~5 d[2]。建議輸入高滲液體時,留置時間最高不超過3 d,如病情需要可在3 d后更換穿刺部位,以減少穿刺部位腫脹及靜脈炎的發生[3]。如果注射藥物刺激性小且在嚴格執行操作規程下操作,可適當延長保留時間至7~9 d[4]。

    2.4妥善固定

    心臟病患者多為老年患者,皮膚松弛、彈性差,除用3M小貼膜將穿刺部位及針梗2/3處全部蓋住外,還應加用長膠布將套管針尾翼固定。防止由于意外牽拉致使留置針脫出。對于躁動患者可采用約束帶,以避免自行拔管。

    2.5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在使用留置針期間,避免穿刺側肢體過度活動、局部肢體受壓、肢體下垂等原因導致血液反流,如發現回血,應及時用封管液正壓封管。患者在洗漱時用,應妥當包扎套針及穿刺部位,避免局部潮濕,引起感染。加強巡視,發現敷料處受潮和患者出汗較多時,要及時更換貼膜。

    3討論

    留置針是先進成熟的技術,靜脈留置針的應用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在我國臨床留置時受到護理方法和患者自我護理意識的影響,使留置針的保留時間縮短,應用效率下降。石艷梅[5]對100例應用留置針的循環患者觀察后報道,由于靜脈炎、脫管等原因大多數患者留置針留置時間達不到3 d。這使患者本來就很緊張的的醫療成本大大增加。為保護靜脈,減少穿刺痛苦,保障用藥治療的順利進行,為患者合理使用靜脈留置針,我院對201例使用靜脈留置針循環患者應用相應的護理措施,觀察后發現,本組201例無一例出現并發癥和提前拔管現象,得到比較滿意的結果。因此,對靜脈留置針正確使用和必要的護理,可以延長留置針的使用時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減少患者的醫療成本。留置時間的保證也相應減輕了護士工作量,利于搶救的開展,提高護理質量。護理人員必須加強留置針的應用過程中的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

    [1]計惠民.靜脈留置針的臨床應用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1):75-76.

    [2]殷磊.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72.

    [3]庚少英,趙改婷,高榮花,等.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的實驗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4,(19):3-5.

    [4]姜鳳榮,包影,初籃.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的實驗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6,7(21):55-56.

    第3篇:循環利用體系范文

    一、湖北省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制約因素

    湖北省自然資源占有量極低,環境容量不容樂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東部發達省份有較大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部崛起的目標與實現這一目標的資源儲備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1.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相對較低

    湖北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產業體系比較完善,但與東部發達省份相比,湖北省的經濟結構還不盡合理,人均收入水平較低,財政收入較少。2006年,湖北GDP總量為7497億元,排名全國第12,只有廣東的28.9%、山東的34.3%,且差距日益拉大;人均GDP僅為12431元,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湖北省的工業化程度較低,經濟增長方式仍然較為粗放,高新技術產業尚未形成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產業間關聯度低,沒有形成相應的產業鏈,企業和產品缺乏競爭力。

    2.資源占有率和利用效率低

    湖北省的資源總量和人均資源量都嚴重不足,人均土地面積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耕地面積僅排名全國第21位,人均水資源居全國第17位,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金屬礦產資源除銅以外,其他礦種以中、貧礦為主,共生、伴生礦多,產量不能滿足需要。經濟發展最為需要的能源礦產稀缺,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儲量很小,人均能源資源不多,能源消耗增長速度較高并呈加速發展態勢,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主要能耗水平大多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而且資源重復利用率很低,生產系統呈“開環狀”,不能將產品深加工過程中和產品使用過程中的廢棄物重新投入生產和消費。

    3.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保障機制不健全

    湖北省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認識還不夠全面、深刻,有關的保障機制不夠健全。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科技創新體系還不夠完善,以環境工程技術、廢物資源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為特征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還處于研究、試點階段,沒有得到普遍的推廣。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法律框架及政策保障機制沒有建立,市場化運作模式尚未成熟,績效考核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4.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整體發展處于萌芽階段

    目前湖北在企業層面的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沒有達到戰略的高度和系統的角度。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方面才剛起步,對于如何加強園內企業間的產業鏈節、進行生態工業鏈、網的設計、通過副產品、能源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形成比較完整的工業生態系統以達到園區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還缺乏理論指導和規劃設計。至于社會層面的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基本處于自發狀態,垃圾處理、資源回收利用、綠色消費還處于萌芽階段,推動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信息平臺尚未建立。

    二、湖北省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具體政策

    湖北省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限制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推動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現。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地方規劃、法規、評價指標等政策體系,建立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方面的考核制度和支撐體系,促進湖北省節約型、循環型社會的建設。

    1.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

    要依據國家的宏觀政策,立足于湖北省經濟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明確湖北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短期和長期發展目標,制定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總體戰略,制定推動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具體規劃,把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工作列入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和年度計劃,并認真組織實施。

    2.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一方面要貫徹落實國家關于鼓勵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如《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依法促進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另一方面,要加強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的研究,借鑒發達國家和國內發展循環經濟省市的成功經驗,抓緊制定湖北省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方面的專項法規。同時,還要建立和完善各種節能降耗的行業標準,實行嚴格的強制淘汰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加大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堅決制止破壞和浪費資源的行為。

    3.健全生態稅收和經濟激勵政策體系

    政府要逐步完善末端費稅、源頭費稅、排污許可證、貼息或免息貸款和生態補償措施,加大財政轉移支付中對于生態補償的力度。要運用各種經濟激勵政策如減稅、補貼、貸款貼息等政策,保證從事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價格優勢、利潤優勢、政府購買優先權等。此外,還要進一步完善水、土地、礦產、森林、環境等各種資源費的征收、使用及管理辦法,積極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模式,引導社會各方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4.建立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評價指標體系

    要建立面向企業、生態園區和社會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和監督制度,建立覆蓋各部門各行業的、比較完善的指標考核體系,并切實做好有關經濟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工作,以便比較全面準確地對循環經濟的發展情況做出定量描述,有效地進行監測、檢查和督促。

    5.探索綠色經濟核算和考核監督制度

    要改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的考核方式,盡快將“綠色GDP”的內容納入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加強對于經濟效率以及單位GDP的資源利用、資源的循環利用水平、污染排放量等指標的考核,將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指標納入區域經濟發展考核體系,探索建立一套適合地方發展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從決策層面促進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與些同時,要緊緊圍繞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重大問題,健全監督機制、完善監督制度、強化監督效果,支持和督促各企業的管理部門嚴格按照法定的權限和程序辦事。

    6.推動不同層面的試點示范工作

    要開展不同層次和模式的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試點示范,在重點企業、重點園區、重點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試點工作,要在經濟活動的三個層面都有所突破,并取得一定成效。如表所示:

    7.構建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技術支撐體系

    要根據湖北省的產業特點和實際需要,重點發展清潔生產技術、生態工業鏈技術、生態農業技術、循環型社會技術及物質流分析技術等五大技術支撐體系,確定以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和污染治理技術為主的六種技術為研發重點,加大企業的技術開發投入力度,加強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密切合作,加快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運用。

    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涉及的是全體公民的利益,公眾參與是促進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根本動力。因此,湖北省還要利用各種媒體和手段,大力開展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宣傳活動,加大公眾參與力度,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增強公眾合理利用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動員和引導公眾參與資源綜合利用。

    第4篇:循環利用體系范文

    關鍵詞:低碳城市 生態優先 低沖擊開發 循環產業園

    1.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低碳城市”規劃的內涵

    黨的十報告提出“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低碳城市正式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城市建設模式,低碳城市建設,首先就是發展低碳化生態基礎設施,增加城市碳匯能力,科學進行空間布局,包括規劃、建筑交通、公共設施,增加城市適應氣侯變化的能力;第二方面是能源供應低碳化,傳統能源結構要低碳,要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三方面是產業結構要低碳化,不僅僅是發展低碳產業,也包括傳統產業低碳化。

    2.倡導生態優先,有限控制城市不可建設用地,引導城市組團發展

    2.1保護“生態公園”、打通城市廊道,構建城市生態安全格局

    2.1.1 保護城市生態格局

    綠色基礎設施體系由各種開敞空間和自然區域組成,包括綠道、濕地、雨水花園、森林、鄉土植被等,這些要素組成一個相互連接、有機統一的網絡系統。

    (1)構建“楔形綠地”引導城市大型生態綠地入城

    通過保護延伸至城區的連綿山體和河流水系,使之形成嵌入城市建成區的“綠楔”,將城郊自然景觀引入都市地區,改善大都市地區整體的生態背景。澳大利亞墨爾本生態思想的引入使城市綠化呈現新的動態如澳大利亞墨爾本于20世紀80年代初全面開展了以生態保護為重點的公園整治,并以五條河流為骨骼,連接城市內部的林蔭道及公園,組成楔狀綠地系統。丹麥哥本哈根(Copenhagen),星狀(五手指狀)城市發展模式,綠地系統規劃注重在“手指”與“手指”間楔入綠地及農田,形成指狀布局形態。

    (2)在城市建設地區設立環城綠帶,限制城市無序蔓延,引導城市組團發展

    環城綠帶是指在城鎮規劃建設區一定范圍內,強制設置的基本閉合的綠色開敞空間。鼓勵在城區人口超過50萬的城鎮,連片建成區域超過100平方公里的城鎮密集地區設立環城綠帶,限定城市增長邊界,防止城市無序蔓延,引導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見圖1)。

    圖1

    2.1.2 建設各類生態公園,發揮城市生態效益,增加城市碳匯

    設立區域生態公園體系,重點培育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海洋公園,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構建森林公園、郊野公園體系。重點保護和維育對區域生態安全體系起核心支撐作用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郊野公園等大型自然植被斑塊,改善城鎮密集地區人居環境質量。構建濕地公園系統,保護各類海岸濕地、河流濕地和人工濕地。劃定一些針對某種海洋保護對象的海域、岸段和海島區,建立海洋公園、海岸公園。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利用生態公園的多種功能,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適當為人們提供具有一定規模的游覽、度假、休憩、保健療養、科學教育、文化娛樂的場所(見圖2)。

    圖2

    2.2 建設綠道網絡

    自1867年世界上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綠道——由奧姆斯特德設計的美國波士頓公園綠道系統建設以來,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理論探索與建設實踐,綠道網的規劃建設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成為世界各國解決生態環保問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綠道(Greenway)是線形綠色開放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游憩線路,連接具有較高自然和歷史文化價值的各類城市公園、郊野公園、風景名勝區等重要節點在構建城市生態安全網絡的同時,為廣大城鄉居民提供更多的生活游憩空間(見圖3)。

    圖3

    2.3 實行綠線管制

    將城市內部所有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森林公園、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林場、江河干流和主要河涌、大中型水庫和湖泊、全市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坡度大于25%的山地以及海拔超過50米的丘陵和高地;以及區域現狀建成區外主要的區域通通道或規劃的高速公路紅線兩側各100米、城市快速路紅線兩側各50米、鐵路兩側各50米范圍內的走廊范圍;城市建成區外550千伏以上現有或規劃高壓線路控制60米的走廊范圍,220千伏以上現有或規劃高壓線路控制35米的走廊范圍,以及輸油(氣)管道控制50米的走廊范圍,并以“綠線”和“紅線” 形式界定其范圍;形成一級空間管治區的布局。

    3 建設綠色市政系統

    低沖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機制和設計技術,來達到對暴雨所產生的徑流和污染的控制,從而使開發區域盡量接近于開發前的自然水文循環狀態。其核心思想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采取各種手段減輕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沖擊和破壞,保持和恢復自然生態。

    3.1 推廣綠色能源,統籌能源布局

    (1)社區層面,能源供給多元化。在城市社區,鼓勵和推廣新能源技術的使用,發展與建筑結合的分布式能源系統,如小型風渦輪、太陽能屋頂等;在鄉村社區,鼓勵發展太陽能熱利用、小型風機及農村沼氣發電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為鄉村地區提供更加多元的能源供給。

    (2)城市層面,能源利用減量化。在城市發展集中式多聯供能源系統,通過天然氣發電為城市集中提供電能、熱(冷)和水源等多種能源,從而實現高效節能。

    (3)區域層面,能源結構優化。選擇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區,規劃建設綠色能源基地,加強對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型清潔能源的規模化開發利用,形成多元的清潔能源保障體系(見圖4)。

    圖4

    3.2 建立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水體修復為重點的水循環利用系統

    (1)推動中水循環利用。借鑒德國經驗,采取優先發展“工業用水、環境用水、綠化澆灑”等生態用水,推廣示范“沖廁用水、空調冷卻水”,技術儲備“補充水源水”等措施,實現水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2)建設自然式雨水收集系統。在滿足通行需求的情況下盡量減少道路面積,提高綠地等自然生態基質的面積。道路建設應當推廣滲水瀝青、植物草溝等自然排水系統,補給地下水。構建“濕地—人工湖—河涌—河流”多級防洪排澇體系。在滿足防洪排澇功能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景觀功能,體現嶺南特色。 建立高效統一的水務管理體系

    (3)發揮生態系統在水資源循環利用方面的作用。修復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地在凈化水質、調蓄洪水、維持碳循環等方面的生態效用。

    3.3 普及分層垃圾收集系統與自動垃圾處理系統

    (1)采用垃圾自動分選技術,建立分層垃圾收集系統。鼓勵采用先進的垃圾自動分選技術,提高分選效率,降低處理過程中對環境的二次污染;同時,建立建筑層面、社區層面、城市層面的垃圾分類系統,通過分類收集,實現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和再資源化。

    (2)試點推行自動垃圾處理系統。在高密度住區、機場等需要密集處理垃圾的場所推廣運用自動化程度高、回收處理過程快的自動垃圾處理系統。

    4 建設循環產業園

    產業低碳化(綠能科技、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指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新型經濟增長模式。重點是建立“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3R”生產觀理念和綠色消費觀。從企業(微循環)、園區(小循環)、城市(中循環)、區域(大循環)四個不同層面,促進“資源-產品-再生資源” 的循環利用和體系創新。

    4.1 微循環-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生產體系

    鼓勵發展靜脈產業,大力培育和引進節能環保產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嚴格控制廢棄物排放。建立“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廢物和廢舊資源處理、處置和再生產業,從根本上解決廢物和廢舊資源在全社會的循環利用問題。例如:日本富士施樂公司基于“以永無止境的零廢棄為目標,促進資源再利用”的方針,建立了“資源循環體系”,于1995年在辦公室設備行業首次向市場推出使用再利用零部件的商品,建立了由“逆制造”和“零廢棄填埋”所構成的商品設計到再資源化的“封閉循環系統”。2004年,還啟動了由生產廠家主導的國際資源循環網絡——亞太地區綜合再生利用體系,最大限度地實現了“零廢棄”(再資源化率高達99.6%)。

    4.2 小循環-建立以靜脈產業為主導的生態工業園

    繼續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加快建設循環經濟園區,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實現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建立生產流程的“原料-產品-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生態工業園區。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物“零排放”或最小化。在低碳化的發展要求下,以循環經濟為指導的生態工業園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園區內部形成產業共生組合關系,上游產業的副產品或排放物可作為主導產業的原料,下游產業則以主導產業的副產品或排放物為原料,而主導產業自身則鼓勵清潔生產,形成生態產業鏈條(見圖5)。

    圖5

    (1)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通過對園區企業進行分析,按照投入—生產—產品—廢棄物處理的流程,園區應形成物質的循環流動。

    (2)合理組織產業用地的空間格局:為將循環經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空間上合理銜接使園區內部總物流最短,理想化的生態園區布局應該具有如下結構:核:布置生產型企業,方便與其他企業的物質交流和聯系,或安排綠色能源基礎設施,方便能量的傳送。邊:布置消費型企業,利用生產型企業的產品進行深加工。角:布置分解型企業,廢棄物回收拆解或再生后供給生產型企業使用。各類企業的理想比例為生產型企業:消費型企業:分解型企業=1:2:1。

    4.3 中循環-建立城市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建立城市再生水系統等各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同時建構綠色生活消費模式型社會,加快建設城市社區和鄉村回收站點、集散市場、分類分揀“三位一體”的回收網絡,推進再生資源規模化利用。資源在城市層面的循環再生,如污水、雨水通過再生水系統的回用形成中水,作為供應工廠的工業用水、綠化灌溉的環境用水,補充地下水源的生態用水。最終達到資源、產品、廢棄物可以多次利用,上下游可以互相支撐的良性循環狀態。

    第5篇:循環利用體系范文

    【關鍵詞】快遞行業;包裝;循環利用;環境保護

    一、我國快遞行業包裝利用現狀

    在我國,每天的快遞業務量驚人,同時每天產生的包裝廢棄物數量也十分龐大。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網購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人幾乎每天都會收到快遞包裝,但是往往出現的情況是這樣的,小小的商品卻被包裹的里三層外三層,過度包裝現象十分嚴重。而且,顧客收到包裹以后大都隨手丟棄,很少有重復利用的習慣,這就造成了資源浪費,同時那些包裹在商品外面的層層的膠帶,還有那些塑料填充物,都是極難降解的材料,對環境污染很嚴重。

    二、我國快遞行業包裝循環利用機制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過度包裝,浪費資源污染環境

    網購現象已為常態,特別是像在“雙十一”這種購物狂歡節之后,消費者迎來收貨高峰,同時帶來的就是滿地狼藉,隨意丟棄的包裝廢棄物,看了讓人鬧心。為了避免貨物在運輸途中受損,提升購物體驗,現在電商網購的包裝越來越精美。消費者收到快遞之后,都要經過層層拆解,才能拿到商品,許多消費者都認為,快遞包裝材料消耗巨量資源,且不少為一次性塑料制品,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但是這也不能完全將責任歸結于電商,由于現在存在暴力物流的情況,快遞在運送過程中容易出現破損,為了讓顧客滿意,電商們也不得不對商品進行一層又一層的包裝。但是快遞包裝一次性使用確實存在嚴重的污染問題,膠帶、填充物等主要成分為聚氯乙烯,不能自然降解,焚燒還會產生刺鼻氣味,損害健康,污染環境。

    (二)回收利用渠道少,循環利用體系不完善

    調查顯示,作為買家對于廢棄的快遞包裝箱很少進行二次利用,往往都是隨手丟棄,但是其實有百分之五十的消費者表示只要包裝內商品沒有損壞,不會在意包裝新舊;百分之三十的消費者會更傾向于使用新包裝;而有百分之二十的消費者卻很在意快遞包裝,不愿意使用二次包裝。其實有少數快遞企業之前已經嘗試過對包裝進行回收利用,但是回收成本太高很難推廣,而且有些運單的信息可能會留在包裝箱上,考慮到個人隱私的問題,有些消費者不愿意讓快遞公司進行完整的回收。回收后的廢紙箱的存儲問題也成為快遞公司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各快遞公司的紙箱都印有自家標識,包裝紙箱沒有統一的標準,而且循環利用的紙箱在運輸途中容易破損,還要保證此前被使用后的紙箱干凈衛生。由于以上種種原因,包裝循環利用很難施行。

    (三)政府、企業和個人沒有明確各自的責任

    目前,對于快遞物流引發的巨量包裝垃圾問題,政府、企業、社會和個人的責任都沒有明確。從國家層面來說,缺乏具有強制效力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快遞行業包裝。國家應以立法形式,出臺落實一些扶持政策,對從事回收、生產、使用再生資源的行業予以傾斜。從快遞企業角度出發,使用更為簡約、綠色環保的包裝,可以減少一些難以回收材料的使用量,減少對環境的危害,快遞企業應當也必須承擔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從社會個體的角度來看,我國公民缺乏環境保護意識,社會責任感不強。每個公民都應該為保護環境出一份力,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浪費包裝物,循環使用包裝箱。

    三、國外快遞行業包裝利用的主要實踐與啟示

    調查顯示,國外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早就開始重視包裝問題,比如在美國加州大學就有學生設計出了一種全新的快遞包裝盒,較傳統的包裝盒減少了25%瓦楞紙的用量,使用也更加方便,2至3秒內就能折疊打包;德國早在1991年就出臺了《包裝廢棄物管理辦法》,設定了不同包裝廢棄物的回收目標和時限,強制性要求包裝生產商、銷售商對包裝回收共同負責;法國在1994年出臺的《包裝廢棄物運輸法》中明確規定,消費者有義務將廢棄的包裝物主動交給生產商或者零售商回收處理;荷蘭在《包裝條約》中,特別要求企業支付一部分費用來支持國家實行環保計劃。國外的這些規定都值得我們去關注借鑒,從中吸取到有用的經驗。

    四、結語

    總之,現在快遞行業包裝浪費情況確實很嚴重,一些快遞企業建立的包裝循環利用體系也沒能得到很好的實施,消費者在包裝循環利用方面也不夠重視,因此國家應當盡快建立包裝廢棄物分類回收、循環利用和合理處置體系;快遞企業也應加大技術投入,研制新型環保型包裝材料,有效改善快遞分揀、運輸、派送環節的質量與安全管理,減少包裝損耗,提高包裝循環使用的效率。我們可以向一些發達國家的快遞行業學習,他們對快遞包裝有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循環利用率很高。現如今環境日益惡化,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政府、企業、社會和個人應各司其職,共同做好快遞包裝的循環利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大學第15批學生科研課題立項資助項目“關于快遞行業包裝循環利用體系分析”(項目編號:15C280)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依依(1996.1-),女,江蘇徐州人,本科,江蘇大學京江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參考文獻:

    [1]孫秀艷,宋亞迪.快遞包裝如何避免污染[N].人民日報,2014-01-25.

    [2]吳玉萍. 基于 ERP 的包裝廢棄物回收模式選擇研究[D].重慶:重慶理工大學,2011.

    第6篇:循環利用體系范文

    關鍵詞:循環經濟;市場機制;經濟激勵;制度創新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0-0071-03

    循環經濟既是一種經濟模式,更重要的它還是一種新的社會經濟運行機制。它對經濟利益關系的調整是既尊重微觀個體利益,又服從社會群體的公共利益。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改變現有利益格局,把生態環境和基本資源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流通。因此,要設計一種制度框架,明確生態環境和基本資源的產權關系,并明確規定其交易和補償機制。這種新的經濟運行機制,必須要有相應的制度保障,促使環境行為融入效率市場的約束和調節的范圍中。要解決好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有必要從制度入手,用相關的規則與體制來約束和激勵人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最后形成一種循環文化。

    一、培育市場機制,提供發展循環經濟的機制保障

    根據微觀經濟學基本原理,市場機制是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的有效機制之一。即在市場機制條件下,激勵性與制約性經濟制度安排有利于推進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全球資源短缺與生態環境惡化雙重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源循環利用的低效,在于缺乏一整套能夠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的經濟制度安排,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整個經濟再生產過程中缺乏激勵性制度安排,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的經濟動力缺乏一種有效的制度保障。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循環經濟的運行過程離不開市場機制的推動。要充分利用市場化的手段,建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市場機制。利用經濟杠桿對資源利用、清潔生產、廢棄物排放等進行管理與協調,從經濟激勵和行為規范兩方面入手,有效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依據各行業各種類產品的特性,促使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的綠色經濟制度體系的建立,環境經濟行為的初步制度框架如圖1。

    (一)建立循環型市場制度

    以價格為杠桿、以利益為驅動,將環境保護與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聯系起來,給予經濟主體足夠的激勵,使企業自覺遵循“3R原則”,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從而使發展循環經濟成為企業一種自覺、自利的活動。如排污權交易、物資商品化收費、污水治理收費等制度,都是推進循環經濟最直接的經濟刺激措施。

    目前,我國應對現有的各種環保收費制度重新審理,盡快建立體現循環經濟思想的新的價格體系和返還制度,以確保產品價格中體現環境成本和回收成本;盡快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讓排污權成為企業的一種生產要素,使企業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優化配置和節約使用排污權,從而盡可能減少環境污染和無節制使用自然資源及由內部經濟導致的外部非經濟。

    (二)循環經濟的規范制度

    包括綠色生產制度、綠色消費制度、綠色貿易制度、綠色包裝制度、綠色標志制度等。這些制度的建立與實施,必然使資源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經濟各領域實現循環利用,并對各種資源循環利用行為進行有力的約束與規范。

    1.綠色標志制度。建立綠色標志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使環境資源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促使產權擁有人和產權使用者愿意為循環經濟投入改革成本,從而自動改變成本與收益不相符的局面。國際上實行環境標志最早的要數歐盟及其內部國家,德國1977年制定了“藍色天使計劃”,1992年3月歐盟開始對進口服裝實施環保標志制度。到目前,國際上已經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行環境標志制度,如加拿大的“環境選擇方案”、日本的“生態標志制度”、北歐四國的“白天鵝”制度等。

    2.政府優先購買制度。政府應雙管齊下,同時增加消費性支出和投資性支出的力度。政府應制定相關的采購政策,優先購買具有綠色標志的、包裝環保、可再循環利用以及使用環保設備和配件生產的產品,以影響企業的生產方向和消費者的消費方向。

    (三)循環經濟激勵制度

    包括綠色財政制度、綠色金融制度、綠色稅收制度、綠色投資制度。這些激勵性制度安排,必將對資源循環利用和保護的經濟動力提供一種有效的制度保障。

    我國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一些經濟政策來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如低息、無息和減稅政策、可歸還的保證金法、資源回收鼓勵制度以及垃圾收費、征收填埋和焚燒稅等。通過這些經濟手段的實施,對符合循環經濟運行原則的行為進行鼓勵。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稅費制度。通過征收生態稅或生態費,限制廠商和消費者的消極環境行為,從而將企業污染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同時,對于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采取減少固定資產稅、公共所得稅等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稅收杠桿的導向作用。實行稅收差異類優惠政策,對從事“三廢”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等相關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在一定期限內免除全部或部分稅收,對環境友好型設備的進口關稅實行部分減免,扶持引導環境無害產業、廢品回收產業、環保產業和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

    2.財政金融制度。財政補貼政策可以協調和影響資源的相對價格,改變資源配置結構和供求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所使用的財政補貼政策主要是對相關企業予以支持,包括給予企業資金補貼的直接性財政補貼以及對企業給予減免稅收、不上繳利潤等間接性財政補貼。 運用優惠的財政、金融政策,大力扶持循環利用項目。例如循環技術研究開發和實用化補助金制度,可再生資源化設備的引進與投入采取特別折舊。所以運用財政補貼、優惠貸款等財政金融手段,政府給開展循環經濟的企業以財政補貼,來引導生產者從事有利于循環經濟的行為。

    3.押金―退款制度。押金退款是先對產品征收押金,當產品廢棄部分回到存儲、處理或循環利用地點時退還押金的制度。押金退款制度有助于減少垃圾的產生量及能源、資源的消耗量。

    德國于1986年制定的《新廢物處理法》規定,對可能造成污染的固體廢物加以回收,并通過經濟手段建立配額制度,用收取押金的辦法,促進消費者把有關廢物還到商店或超市,然后收回押金,以達到廢物的再循環和再利用。目前,“押金―退款”制度已廣泛應用于飲料罐的回收,取得了很好的收效。同樣的制度還可用于約束生產企業。如美國對某些產品的生產過程或產品報廢時容易產生污染的生產企業收取保證金,當企業達到排放標準或報廢產品回收時,再把保證金退還給企業。研究表明,使用這種方法可以使廢棄物總量減少10%-20%,體積減少40%-60%。

    我們要結合國情,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通過建立完善的廢物回收押金制度來提高廢物的再生利用水平。主要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明確押金制度的使用范圍和適用對象;二是對我國廢舊物品的回收利用率進行調查;三是確定不同種類物品的押金標準和征收辦法。同時要把采用押金制度發展循環經濟的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

    4.公益基金。建立公益基金是推動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一種有效融資機制,建立基金,關鍵要解決好基金規模、來源、使用、分配和管理等問題。

    (四)循環經濟核算制度

    要建立循環經濟核算制度,關鍵之一就是要改革現行的經濟核算體系,應從企業到國家建立一套綠色經濟核算制度,包括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綠色會計制度、綠色審計制度。這些制度從定量上將生態環境資源的存量消耗與折舊以及保護與損失費用納入到資源循環利用與經濟績效的考核之中。只有這些經濟考核制度才能較好的反映出人類經濟行為的真實經濟績效,以對經濟個體的經濟行為實行有效的定量考核與監督。

    1.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傳統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主要使用國內生產總值(GDP)統計方法。由于傳統GDP不能準確反映經濟發展給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目前對如何衡量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環境保護,開展了研究。其中主要有綠色GDP(EDP)指標,在計算時扣除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污染破壞的損失。

    2.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反映的是社會-經濟-環境-社會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包括四個層次:人類福利水平或生活質量指標;經濟發展水平指標;資源存量、消耗環境質量指標;政策計劃及國際關系與貿易的影響等指標。總之,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必將使循環經濟納入各項政策、法規和管理的進程中,通過決策程序的改變和綜合決策機制的建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環保的三贏。

    二、建立健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

    (一)借鑒國外的經驗,加快《循環經濟促進法》的制定

    循環經濟的迅速發展客觀上需要從全局的高度,考慮制定一個能夠統攬全局的、帶有基本法性質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構建和完善循環經濟法律制度體系,加快《循環經濟促進法》的制定。在這部法律中,規定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目標、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以法律形式明確循環經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明確政府、企業和國民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從而正確處理經濟發展于環境保護的關系,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護的關系,從而對循環經濟的發展加以規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加快制定與《循環經濟促進法》相配套的各項專項法規,從而逐步建立起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完整的法律體系

    從國際上的立法模式看,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都是從統領全局的基本法與專項法兩個層面來展開的。專項法規是基本法的具體配套法律,是就對象單一的涉及某一特別領域的專門立法。因此,我國在制定《循環經濟促進法》的同時,應本著“成熟一個制定一個”的原則,制定內容具體和有可操作性的專項法。如“清潔生產促進法”、“環境保護法”、“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等單項立法,從生產者角度出發,防止企業超標排污,鼓勵企業運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產業,規定企業必須減少垃圾產生量,將零部件作為原材料再生產、分配以及消費過程的各個階段加以回收利用等。

    (三)其他方面

    從綠色消費、資源循環再生利用以及家用電器、建筑材料、包裝物品等行業在資源回收利用方面著手,強調避免廢棄物的產生,嚴格管理垃圾的產生、分配及回收再利用。

    三、發展循環經濟倫理觀

    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就要改變觀念,樹立資源不斷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發展觀、系統觀、價值觀、生產觀和消費觀。在社會成員間的關系上,樹立“以和為貴”和“利己利他”的道德觀,使社會的各個成員都要處于環形物質能量循環鏈上,彼此之間形成緊密聯系的物質、能量代謝關系,實現共同發展。在現在與未來的關系上,樹立“代際平等”發展倫理觀,以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為道德準則,給子孫以公平利用自然資源和滿足其需求的權利。加強馴化經濟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資源意識,在全社會樹立循環經濟觀念,建立綠色生產、適度消費、環境友好和資源永續利用的社會公共道德準則。

    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狀況,我國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共識,學術界、政府決策高層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由于循環經濟發展首先以解決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為目標,即以解決經濟發展的外部性問題為目標,因此,沒有政府和立法機構的強力干預,市場機制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對于處在經濟體制轉形期的我國而言,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市場規則的建立和制度的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

    循環經濟作為人類對難以為繼的傳統發展模式反思后的創新,是一種全新的生產力形態。 要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重新構建一種新的制度框架,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類社會生產關系進行新的制度安排。這種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要將生態環境作為一種生產要素進行新的規制管理,納入市場運行機制之中。

    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是一場經濟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需要政府、企業、全體國民的廣泛參與。只有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循環經濟觀,建立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著手構建循環經濟系統結構,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建立循環型社會。

    參考文獻:

    [1] 吳玉萍,任勇,孫高峰.綠色經濟制度體系――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創新[J].環境經濟雜志,2005,(23).

    [2] 樊麗淑,范映春.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構建與政策取向[J].審計與理財,2006,(2).

    [3] 陳傲.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環境制度設計研究[J].經濟管理,2006,(9).

    [4] 董敏,賀曉波.發展循環經濟的經濟手段[J].綠色經濟,2008,(6).

    [5] 蘇建設,顧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創新策略探討[J].特區經濟,2006,(11).

    [6] 樊根耀,蔣莉,陳建校.經濟激勵與循環經濟的制度構建[J].特區經濟,2005,(1).

    [7] 王迎春,王謙.押金制度: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5).

    [8] 彭秀麗,劉茂松.論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創新[J].求索,2006,(10).

    [9] 馮心明.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取向與制度構建[J].廣東社會科學,2006,(4).

    第7篇:循環利用體系范文

    【關鍵詞】節能減排,綠色施工,BIM,LEED

    綠色建筑與色施工

    推進“綠色建筑”的目的是為人類提供舒適、健康、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空間,“綠色建筑”要求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物料生產、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修及拆除過程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能源和資源(土地、水、材料)和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其含義有二:

    第一,從效果特征上看,綠色建筑對于使用者來說,應該是舒適、健康和安全的;

    第二,從運行特征上看,綠色建筑對于社會來說,應該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

    “建筑施工”是建筑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建筑企業組織按照設計文件的要求,使用一定的機具和物料,通過一定的工藝過程將圖紙上的“建筑”進行物質實現的生產過程。“綠色施工”實質上是以保持生態環境和節約資源為目標,對工程項目施工采用的技術和管理方案進行優化,并嚴格實施,確保施工過程安全和高效、產品質量嚴格受控的方式方法;具體的說,就是在保證施工過程安全文明高效優質的條件下,做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所以,“綠色施工”不再只是傳統施工過程所要求的質量優良、安全保障、施工文明、CI形象等,也不再是被動的去適應傳統施工技術的要求,而是要從生產的全過程出發,依據“四節一保”的理念,去統籌規劃施工全過程,改革傳統施工工藝,改進傳統管理思路,在保證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實現“施工過程中降耗、增效和環保效果的最大化”。

    當前綠色施工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材料替代。將高資源消耗、高能耗材料替換為更為綠色的工程材料和施工材料;

    二是加強循環。模板、施工用水,通過更過循環次數使用,減少了施工資源消耗;

    三是用新施工技術、施工工具代替老技術、老工藝。減少工程材料損耗與浪費,如:NZ高分子內置管模;

    四是資源利用。如:地源熱泵。

    其他類似方法較多,不一而足。以上方法都是用較傳統的方法在做綠色建造,存在幾點不足:

    一是某些方法成本較高,一次性投入較大(上海東盟項目地源熱泵總造價為1.2億),往往只存在于示范工程在用,難于推廣;

    二是綠色建造很大的一個突破口未予以重視,即通過信息化技術改善整個施工建造過程,通過信息技術實現類似于制造業的精細化施工,從而減少更多的資源、能源消耗,減少排放,這樣的一個策略,可以獲得比以往傳統方法更好的效率。

    二、BIM在LEED中的實證分析

    下面將采取層次分析法來進行分析,以實現綠色施工為目標,綠色施工做法作為操作層,LEED評分準則為基準層論證建立層次模型(見下頁)。

    根據《LEED-NC 綠色建筑評估體系》2.2版(適用于新建和重大改建工程)中工程檢查表中:可持續性場址(SS)-14分,節水(WE)-5分,能源和大氣(EA)-17分,材料與資源(MR)-13分,室內環境(IEQ)-15分,創新設計(IDP)-5分。建立判斷矩陣如下:

    層次分析模型:

    表一 基準層判斷矩陣

    可持續性場址 節水 能源循環 材料與資源 室內環境 創新設計

    可持續性場址 1.00 2.80 0.82 1.08 0.93 2.80

    節水 0.36 1.00 0.29 0.38 0.33 1.00

    能源循環 1.21 3.40 1.00 1.31 1.13 3.40

    材料與資源 0.93 2.60 0.76 1.00 0.87 2.60

    室內環境 1.07 3.00 0.88 1.15 1.00 3.00

    創新設計 0.36 1.00 0.29 0.38 0.33 1.00

    采用和積法計算最大特征值 λmax=5.91,最大特征向量為Wi =(0.2,0.07,0.25,0.19,0.22,0.07)T ;

    C.I.=(λmax-n)/(n-1)=(5.91-6)/5=-0.018,

    RI查相關表,n=6時RI=1.24,

    C.R.=|C.I.|/R.I=0.018/1.24=0.015

    再進一步評價上述5中綠色施工方法在不同指標下的優劣評價順序,用LEED工程檢查表中6個評分指標按其影響程度分別構建判斷矩陣。具體見表二、表三、表四、表五、表六和表七。

    表二 可持續性場址(SS)的層次單排序

    SS 材料替代 循環利用 新技術、新工藝 資源利用 BIM

    材料替代 1.00 1.00 0.50 0.50 0.25

    循環利用 1.00 1.00 0.50 0.50 0.25

    新技術、新工藝 2.00 2.00 1.00 1.00 0.50

    資源利用 2.00 2.00 1.00 1.00 0.50

    BIM 4.00 4.00 2.00 2.00 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 WSS=(0.1,0.1,0.2,0.2,0.4)T ;

    λmax=5,C.I.=0,CR=0

    表三 節水(WE)的層次單排序

    WE 材料替代 循環利用 新技術、新工藝 資源利用 BIM

    材料替代 1.00 0.25 0.50 0.50 0.33

    循環利用 4.00 1.00 2.00 2.00 1.33

    新技術、新工藝 2.00 0.50 1.00 1.00 0.67

    資源利用 2.00 0.50 1.00 1.00 0.67

    BIM 3.00 0.75 1.50 1.50 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 WWE=(0.08,0.33,0.17,0.17,0.25)T ;

    λmax=5.01,C.I.=-0.001,CR=0.001

    表四 能源和大氣(EA)的層次單排序

    EA 材料替代 循環利用 新技術、新工藝 資源利用 BIM

    材料替代 1.00 0.20 0.50 1.00 0.33

    循環利用 5.00 1.00 2.50 5.00 1.67

    新技術、新工藝 2.00 0.40 1.00 2.00 0.67

    資源利用 1.00 0.20 0.50 1.00 0.33

    BIM 3.00 0.60 1.50 3.00 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 WEA=(0.08,0.42,0.17,0.08,0.25)T ;

    λmax=5.01,C.I.=-0.001,CR=0.001

    表五 材料和資源(MR)的層次單排序

    MR 材料替代 循環利用 新技術、新工藝 資源利用 BIM

    材料替代 1.00 1.00 0.25 0.50 0.50

    循環利用 1.00 1.00 0.25 0.50 0.50

    新技術、新工藝 4.00 4.00 1.00 2.00 2.00

    資源利用 2.00 2.00 0.50 1.00 1.00

    BIM 2.00 2.00 0.50 1.00 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 WMR=(0.1,0.1,0.4,0.2,0.2)T ;

    λmax=5.0,C.I.=0,CR=0

    表六 室內環境(IEQ)的層次單排序

    IEQ 材料替代 循環利用 新技術、新工藝 資源利用 BIM

    材料替代 1.00 2.00 0.50 1.00 1.00

    循環利用 0.50 1.00 0.25 0.50 0.50

    新技術、新工藝 2.00 4.00 1.00 2.00 2.00

    資源利用 1.00 2.00 0.50 1.00 1.00

    BIM 1.00 2.00 0.50 1.00 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 WIEQ=(0.18,0.09,0.36,0.18,0.18)T ;

    λmax=5.0,C.I.=0,CR=0

    表七 創新設計(IDP)的層次單排序

    IDP 材料替代 循環利用 新技術、新工藝 資源利用 BIM

    材料替代 1.00 2.00 0.50 1.00 1.00

    循環利用 0.50 1.00 0.25 0.50 0.50

    新技術、新工藝 2.00 4.00 1.00 2.00 2.00

    資源利用 1.00 2.00 0.50 1.00 1.00

    BIM 1.00 2.00 0.50 1.00 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 WIDP=(0.08,0.17,0.17,0.17,0.42)T ;

    λmax=5.0,C.I.=0,CR=0

    表八 綜合評分表

    SS WE EA MR IEQ IPD 綜合評分

    材料替代 0.10 0.08 0.08 0.10 0.18 0.08 0.128

    循環利用 0.10 0.33 0.42 0.10 0.09 0.17 0.088

    新技術、新工藝 0.20 0.17 0.17 0.40 0.36 0.17 0.361

    資源利用 0.20 0.17 0.08 0.20 0.18 0.17 0.188

    BIM 0.40 0.25 0.25 0.20 0.18 0.42 0.369

    (備注:上表造表依據為各指標層次單排序的最大特征值,綜合評分為上述舉證與基準層判斷矩陣Wi相乘得出。)

    綜上所述,在LEED體系中各方法得分為:BIM > 新技術、新工藝 > 資源利用 > 材料代替 > 循環利用。故采用BIM技術使用最小投入產生最大效益,不失為綠色施工的有效保證。

    三、結論

    綜上所述,BIM在綠色施工時代潮流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符合國家建筑業十二五規劃關于企業信息化的相關要求。將算量過程中建好的BIM為項目管理全過程創造巨大價值,為進一步深化ERP打好基礎,BIM技術將為建企總部改進項目體管理模式,提高建企總部利潤率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楊寶明.信息化是綠色建造一大突破點.魯班咨詢.2011(1)

    耿躍云.李勤.朱洲江.BIM在建筑環境領域的綜合應用.建筑技藝雜志.2011(3)

    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發展綠色建筑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中國建設報.2011(27)

    Paul Teichols.BIM Handbook 2nd.2010

    第8篇:循環利用體系范文

    關鍵詞工業企業循環經濟模式實踐路徑

    循環經濟是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其核心是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目標,構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路循環,有效利用資源和減少廢棄物排放,實現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工業是循環經濟實施的主體之一,其重要性體現在三個方面:工業生產作為將資源轉化為產品的主要途徑,是“減量化”的關鍵環節;工業是再制造和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擔者;工業是循環經濟所需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的供應者。

    1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因

    (1)追求經濟效益,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動力。從發展循環經濟比較成功的企業看,基本上都能夠通過循環利用本企業的副產品或廢棄物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2)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導推動力。環境保護政策日益嚴格,迫使一批企業不得不考慮減少污染排放,以便減少污染排放費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壓力。

    (3)資源的短缺和市場相對價格變化,迫使企業為了確保利潤,開始尋求從廢棄物中提取有用物質和循環利用資源,替代原始資源進行生產,以規避企業的環境風險。

    (4)規模經濟是實現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實現成本最小化、實現循環利用資源的社會化的前提,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

    (5)發展循環經濟的可能性和經濟效益好壞,往往取決于技術體系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為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6)政府對企業循環利用資源給予一定的財政或稅收優惠和直接或間接的補貼,對全面發展循環經濟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2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選擇

    循環經濟的技術體系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基礎,以資源的再生、循環利用和無害處理為手段,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循環經濟的技術主體要求在傳統工業經濟的線性技術范式基礎上,增加反饋機制。在微觀層次上,要求企業縱向延長生產鏈條,從生產產品延伸到廢舊產品回收處理和再生;橫向技術體系拓寬,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和無害處理。循環經濟在生產領域的發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構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使其向生態化方向轉型。改造現有的工業體系,建設生態工業體系是生產領域的核心內容,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要求。

    工業企業是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因此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打造企業內部循環鏈條,實施以清潔生產為核心的資源循環利用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清潔生產的主要途徑是:完善產品設計;實行原材料替代;改進生產工藝、技術;更新改造設備;實施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改善運行管理等,以期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清潔生產謀求達到兩個目標:一是通過對資源的綜合利用、短缺資源的代用、二次資源的利用,以及節能、節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緩資源的耗竭;二是通過減少廢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進工業產品的生產、消費過程與環境相容,降低整個工業活動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工業企業應從實施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上全面推進清潔生產。重點抓好企業主體治理工程。首先,企業在進行技術改造時,應采用能夠使資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轉為產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藝,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藝;采用無毒、無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劇毒有害原料;采用無污染、少污染、低噪聲、節約資源能源的先進設備,以代替浪費資源能源、嚴重污染環境的陳舊設備;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最大限度地利用工業“三廢”,生產有市場需求、質量好、能滿足環保要求的產品。其次,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應充分回收利用余熱、余壓和各種可燃氣體;生產對環境無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產品。企業生產中排放的廢棄物,應堅持誰排放、誰治理、誰利用、誰受益的原則,廣開途徑,因地制宜,積極開展工業“三廢”綜合利用;凡本企業有能進行綜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業“三廢”,應當提倡給其他企業進行綜合利用或者進行聯合經營利用。第三,對不同層次的企業實行不同的清潔生產的費用方案。

    3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路徑

    路徑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用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結合工業產業結構特點、發展規模和水平,將清潔生產、廢棄物的資源化、生態工業等確定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領域;在建設生態工業體系時,優先選擇鋼鐵、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重點研究開發循環經濟發展的適用技術,探索行業發展模式。

    路徑二:從推行清潔生產入手,打造新型循環經濟型企業。企業是實施清潔生產的主體,依據“增效、降耗、節能、減污”的清潔生產目標,把開展清潔生產作為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重要手段。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產業作為新興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代表,已經發展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通過推行清潔生產,利用信息產業參與制造業信息化,數字化設計、自動控制、電子數據管理、電子商務,發展集成制造、網絡制造,進而帶動與信息產業關聯的中小企業的發展。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工藝,在生產過程中構織一個廢物連續利用的“循環圈”結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實施清潔生產

    路徑三:推動企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先進的生態循環技術和設備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條件。因此,應加大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突出抓好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回收處理技術、綠色制造技術及產業化。加強對具有共性特點的技術攻關,解決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

    路徑四:將循環經濟理念引入企業設計、管理、生產的全過程,以資源循環利用為主線,延伸產業鏈。工業企業應積極探索“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積極發揮煤炭資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產業鏈;深度開發油、氣資源,延伸石油化工產業鏈;發展再生資源產業,建立城鄉廢舊物資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形成資源開發、加工和廢棄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環。

    路徑五:建立循環經濟發展的咨詢服務體系。積極支持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加強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經濟運行的監測和預警,科學調度水、電、氣、運等資源配置。及時向社會有關循環經濟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現有的環境科研、服務機構和社會團體的力量,開展循環經濟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工作。

    4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撐要件

    4.1制度支撐

    4.1.1計劃和布局制度

    工業企業循環經濟發展計劃應以國家環境保護計劃為基礎,包括企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方針、分期目標、考核目標、計劃性對策和重大項目等事項。針對地質的環境資源情況和外來資源的可得實際,對產業結構體系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調整產業結構和企業空間布局,明確企業循環經濟的目標、任務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證循環經濟戰略的順利實施。

    4.1.2循環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導致不同的經濟、環境后果,為了保證循環經濟循序漸進地發展,應重視循環程序的制定,通過建立重要技術、工藝、設備和區域的示范制度來帶動面上循環經濟的發展。如可以選擇物耗與能耗高、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清潔生產示范,選擇特定的企業集團和開發區進行生態工業園區和生態工業網絡的示范。總結企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環經濟改造現有企業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場準入制度

    企業循環經濟離不開市場的推進,但市場的推進必須符合市場規則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市場準入條件,主要表現為:投資是否符合一定的數額標準,技術和設備是否符合國家的規定,環境影響評價結果是否合格等。通過提高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限制和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技術、產品和設備。凡新建和改、擴建工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必須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設制度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生態工業化,逐步建立綜合信息系統、安全生產調度監控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人力資源信息網、資金管理信息網、產品銷售信息網、物資管理信息網等,提高企業循環經濟的水平。

    4.2管理支撐

    4.2.1建立循環經濟統計體系和信息平臺

    這是對循環經濟進行有效管理的基礎。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質流量表,對于企業和地區進行循環經濟管理缺乏基本的數據信息。針對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數據,建立相應的綜合性的數據統計和信息系統,在企業建立基本物質流量表,企業之間實現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關聯和交換,逐步形成生態型企業網絡。

    4.2.2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企業需要逐步把資源和環境代價計入成本,真實反映、科學評價企業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通過設置經濟運行指標、資源消耗指標、循環再用指標、廢棄排放指標、建設保障指標和發展潛力指標,指導工業企業循環經濟建設,使抽象的循環經濟具體化。

    4.2.3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指標考核體系

    把發展循環經濟的指標和措施具體化、定量化,納入干部、職工的業績考核體系,從而將有關監督、考核、獎懲制度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應有的動力。

    4.3技術支撐

    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哪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撐。循環經濟的技術思路,是通過對經濟系統進行物流和能流分析,運用生命周期理論進行評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產和消費過程的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在生產過程中應用先進技術,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的深度、廣度和精度,從而降低資源消耗的強度。因此企業要強化循環經濟領域有關技術研發工作,把重點放在降低生產過程的資源、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廢棄物再利用的資源化,生產過程無廢少廢,綠色產品的清潔生產等科技項目方面,盡可能實現對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將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在經濟活動的源頭節約資源并減少污染,實現整個生產過程的生態化和綠色化。

    4.4文化支撐

    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不只意味著體制和機制的轉變,也不只是工藝、技術、設備等硬件的建設問題,同時需要企業文化的有力支撐和配合。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精神靈魂。現代企業文化的構建必須以企業的社會責任為基礎,把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內容。企業的社會責任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資本與公眾的矛盾和企業與消費者的矛盾。要搞清潔生產、減少污染、保護環境,就要減少利潤。生產優質產品,不欺騙顧客,也存在著與消費者爭利的問題。這都關系到企業的精神和文化。企業要把循環經濟的理念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當中,充分發揮企業文化的促進作用,大力營造有利于資源節約、發展循環經濟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第9篇:循環利用體系范文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電子商務得以產生和發展。網購市場的空前繁榮導致大量的民營快遞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也為整個快遞行業的迅猛發展帶來了契機。目前,快遞行業已形成郵政速遞、外資快遞和民營快遞三足鼎立的局面。快遞行業的迅猛發展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便捷,但由此產生的快遞垃圾卻不容忽視。全國每天有上億件包裹在流動,同時也產生著大量的快遞包裝垃圾。據調查,近年來我國快遞總件數保持48 億件/年左右,故而產生大量聚氯乙烯( polyvinyl chloride, PVC)透明膠帶和塑料袋、泡沫塑料等垃圾,它們在土壤中100 a都不會降解。包裝產生的污染已居環境污染第4 位,僅次于水質污染、海洋湖泊污染和空氣污染。因此,解決包裝污染問題迫在眉睫,對快遞包裝進行循環使用的問題也亟待解決。

    20 世紀60 年代提出的循環經濟理論為我國可持續發展及構建兩型社會的發展戰略提供了理論依據。循環經濟又稱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或閉環流動的經濟形式。其核心是以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為經濟活動的基本操作原則(以下簡稱3R 原則)。本文以循環經濟理論的核心3R 原則為指導,探索構建快遞行業包裝廢棄物的回收體系。

    1 文獻回顧

    循環經濟理論研究在國外起步較早,關于廢舊物品回收的研究已經相對成熟。巴里康芒納認為發展循環經濟要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源頭預防比末端治理更重要。艾瑞克戴維森認為,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它能夠通過法律手段和稅收手段對消費者及生產者的行為進行獎勵或懲罰,并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循環經濟意識。潘權驍等人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研究循環經濟產業鏈,經實證研究發現,可以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鏈將高污染企業產生的廢品通過利益相關企業進行處理和循環利用 。段金廒等人運用系統思維,在循環經濟理論的發展基礎上構建中藥資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保障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關于回收體系和回收物流, L.G. DEBO 等人提出3 種回收物流的形態,一是生產廠商負責產品回收,二是將零售商作為產品回收點,三是第三方物流承擔回收工作。O. LISTES 等人指出了回收物流系統的功能,以充分考慮其他參與者的位置為基礎,設計了實現這些功能的高效的回收物流體系。姬楊提出逆向物流回收體系分為3 種類型:即資源回收型、維修退貨型、廢棄物逆向物流回收體系,并從經濟的角度指出,廢棄物回收體系很難調動廢棄物生產主體將廢棄物交至指定處理地點。張偉紅通過分析研究了電子廢棄物回收現狀及回收體系,并展望我國未來電子廢棄物回收體系的構建。相較于國外關于循環經濟理論以及廢舊物品回收體系方面的研究,國內的環保意識較差,對于循環經濟理論以及廢舊物品回收都僅停留在起步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循環經濟理論運用的范圍較廣,覆蓋的行業有旅游業、制藥行業以及高能耗的制造業等。但在我國,由于電商起步較晚,快遞行業也是在近幾年才得以發展,因此循環經濟理論在快遞行業廢舊包裝回收領域的應用還處于空白。

    2 快遞行業廢棄包裝物循環利用存

    2.1 尚未建立有效快遞包裝回收體系

    我國的快遞包裝處理現狀大體,快遞包裝一般只有紙類會被賣到回收站加工利用,且回收率僅為50% 左右。廢品回收屬于純市場化運作,主要以回收人員回收站分揀中心為依托,回收人員不夠專業,且存在小、散、亂、無序等弊端。雖然順豐快遞、1 號店和蘇寧易購等快遞企業嘗試進行快遞包裝回收,但只有不到20% 的消費者響應。大多數快遞企業社會責任感不夠強,其認為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建立快遞包裝回收體系,投入產出可能不成正比,且進行包裝回收人手不夠;再加上有些消費者環保意識弱,不愿使用二手包裝,擔心個人信息泄露等也使得包裝循環利用率不高。可見,我國還未建立有效的快遞包裝回收體系,對廢舊快遞包裝產生的問題還未引起足夠重視。

    2 . 2 包裝過度化現象嚴重,違背減量化原則

    2011 年,國家郵政局了《快遞業務操作指導規范》,其規定進行快遞包裝時,應使用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規范的快遞包裝用品,卻沒有明確規定過度包裝的相關標準。因此,絕大多數商家為確保商品在運輸途中的安全,往往在發貨時會在包裝盒里塞滿泡沫塑料、空氣囊、氣泡柱,外面套上塑料袋,再纏上一層一層的膠帶,把商品包裹得嚴嚴實實。因為在運輸過程中要經過多次分揀,為避免糾紛,保證網購商品能完好無損地到達消費者手中并獲得好評,商家采用了過度包裝,這些物品被丟棄后成為主要的污染源,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

    2.3 企業及消費者回收意識薄弱

    據調查,我國網購群體中超過80% 的人年齡低于33 歲,中年網購者不到13%,網購群體年輕化特點顯著。年輕人大多缺少節儉、環保的理念,對資源匱乏等問題認識不夠深,因而尚未對包裝回收利用引起重視。同時,由于快遞行業的回收物流意識不強,包裝工人未經過專業培訓,且行業競爭激烈,在運輸過程中,存在快遞企業為牟取利潤,節省運輸空間,惡意擠壓包裹導致物品包裝變形的情況。尤其是雙十一購物節期間,快遞件爆倉,貨物包裝損壞等一系列問題加劇了快遞包裝的二次變廢,不利于包裝的循環利用。

    2.4 包裝材料不環保,缺乏統一標

    2015 年,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猛,快遞業務大增,快遞包裝材料類別及數目如表1 所示。塑料袋一年消耗近80 億個,其主要成分是聚乙烯(polyethylene,PE)、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plastics,LDPE),含有塑化劑、阻燃劑等有害物質,因價格低廉在行業內使用廣泛。使用泡沫塑料和空氣囊等緩沖物近28.7億個/年,大多成為一次性材料,對環境污染極大,使用透明膠帶近163.7108 m/a,不僅100 a 都無法降解,且和紙箱一起使用導致紙箱難以循環使用。快遞業內人士表示,快遞包裝重復使用難是由于我國快遞包裝五花八門,缺乏統一標準,且商品琳瑯滿目,規格不一。各大電商為各自的不同產品定制了不同標準,快遞企業根據電商的要求設計了不同規格和性質的包裝,導致快遞包裝種類多樣,加大了快遞包裝的回收難度。

    3 快遞包裝回收體系的構建

    3.1 體系構建依據3.1.1 我國具備包裝回收的獨特條件

    就包裝回收利用而言,快遞業與其他行業不同,有其特殊的優勢。全峰快遞品牌總監戴曾說過:生活中其他商品包裝重復使用會比較難,但快遞企業集中度很高,是包裝使用大戶,這些都是推進快遞包裝循環利用的有利條件。快遞企業可以選取其現有的快遞點作為回收物流的節點,構建回收物流網絡,相比于其他商品包裝的循環利用,其擁有相對比較集中的物流節點及比較完整的物流設施設備,這為快遞包裝的循環利用提供了硬件,提高了回收的可行性。然而,我國快遞企業進行包裝回收卻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現為沒有足夠的專門人員從事包裝回收工作。如上文所說,我國快遞包裝主要作為垃圾被丟棄,或被賣到廢品回收站。因此,可以將廢品回收站及環衛部門等作為輔助回收點,這一方面可以解決快遞企業人員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每個地域都分布有廢品回收站及環衛部門,借助現有網絡節點的分布進行回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重新構建回收物流節點或者請專人進行回收產生的成本,同時還能使環衛部門和廢品回收站有關人員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

    3.1.2 以循環經濟3R 原則作為理論支撐

    快遞包裝一般質量較輕,占用體積較大,現有如紙盒類的包裝不易折疊,且經過多次長途運輸容易受損,如果回收利用,可能產生較高的倉儲及運輸成本。據此特性,在回收時應注意分揀,挑出完好的包裝當即使用,有破損的包裝則根據回收體系網絡節點逐級返回進行處理。在循環經濟3R 原則中,減量化的目的是從源頭上減少原材料和資源的投入,合理節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資源,并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再使用的目的是在具體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提高資源和產品的利用率;再循環的目的是盡量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回收利用,以增加資源供給,減少垃圾。從生產源頭減量,生產過程中的邊角料及次品通過專門回收加工處理可重新利用或進入其他產品生命周期,流通和消費過程中遵循減量化及再使用原則,采用集合包裝或少使用二次包裝,采取激勵措施有效鼓勵消費者積極參與回收,對有破損包裝進行回收并送到加工處理中心再次利用,使得整個過程盡量不產生廢棄物。

    3.2 體系構建具備的前提條件

    構建快遞包裝回收體系需具備的前提條件就是建立回收加工處理中心,該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次品以及邊角余料進行二次加工處理,對回收的、有破損的包裝再次加工處理,使之成為可再次利用的資源。由于回收加工處理中心牽涉到包裝生產者以及使用方,因此,生產者和使用方可以通過合作建立專業化的回收加工處理中心,該處理中心需要具備專業的技術以及足夠的人力資源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政府環保部門需對此提供一定的技術和資金支持,以保證該回收中心能夠長期有效運轉,為快遞行業的包裝回收工作提供保障。建立回收加工處理中心需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包括地價、建材價格及運輸成本等經濟因素,水質、空氣影響等環境因素,公路、水路、鐵路情況等交通因素,以及商業、住宅等城市規劃因素。

    3.3 體系構建

    從圖2 中可以看出,回收體系包括生產及流通使用兩個環節和3 種渠道(以快遞企業為主,輔之以環保部門以及廢品回收站)。包含的主體有政府、原材料供應商、快遞包裝制造企業、快遞包裝使用企業、消費者、環衛局、廢品回收站、回收處理中心等。回收體系中需要回收的物品包括包裝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品以及快遞包裝流通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廢舊包裝等。

    3.3.1 生產環節

    目前,我國快遞外包裝的材質主要包括瓦楞紙箱、PVC 塑料袋、PE 塑料袋等,內包裝里面的填充物主要成分為泡沫塑料。其中PVC 塑料袋不僅有毒,而且將其置于土壤中100 a 內難以降解,對環境危害極大;泡沫塑料不僅占用空間較大,且置于土壤中降解時間長,對環境造成的威脅也很大。因此,根據減量化原則,快遞包裝研發企業需根據快遞行業的特性通過綠色設計研發出科學、合理的包裝造型和結構,從而減少包裝材料的用量(如:集合外包裝)和物流空間的大小,方便回收,并以此代替傳統的快遞包裝材料。快遞包裝制造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需根據再使用原則把生產出來的次品和邊角余料放入回收加工處理中心,部分次品可以通過再制造成為可使用的產品,其余不可重塑的物料有些可以通過加工處理再次成為原材料,剩下的不能在本產品生命周期內循環利用的根據再循環原則可進入其他產品的生命周期,否則對其進行環保廢棄處理。政府在整個過程中對責任企業進行監督及對消費者進行宣傳教育,同時企業及消費者針對相關問題可以向政府反饋。

    3.3.2 流通使用環節

    由于篇幅有限,此處流通使用環節采用了簡化模型,回收體系應該按照縣級快遞點市級快遞點省級快遞點??層層遞進的方式進行快遞包裝的回收,同時輔之以當地的環衛部門及廢品回收站兩種回收點。但此回收體系弊端也顯而易見,其主要考慮的是城市回收,未將廣大農村地區納入體系中,有待改進。為減弱廢棄快遞包裝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程度,從源頭治理污染是關鍵。快遞包裝使用者在對商品進行包裝的過程中,應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商品尺寸大小以及是否需要外包裝、外包裝的使用標準等對商品進行包裝。根據減量化原則,可嘗試集合外包裝,即發往同一區域的商品,不單獨使用外包裝,而是采用集合外包裝,然后倡導消費者上門自取快件,此舉可減少包裝材料以及內部填充物的使用量,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但這一措施尚需市場檢驗及消費者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快遞包裝對于商家而言是一種資源,對于消費者則是垃圾。根據再使用原則,本回收體系針對快遞行業自行回收存在人力成本高、人員不足的問題,嘗試從3 種回收渠道對快遞包裝進行回收:第一種是當地廢品回收站,往常廢品回收站回收的廢舊物品一般都運往外地進行處理,對于這一塊的管理相對較難,電商和快遞行業可聯手與之合作,向廢品回收機構繳納一定的費用,讓其將從消費者處回收的廢舊包裝按照材質和破損程度進行分類整理,然后將其交給當地的快遞點,快遞點可再次使用完好包裝,將不能再次使用的包裝返還給上一級快遞點,依次類推,直至快遞企業總部;第二種途徑是環衛工人和環衛局,當地環衛部門在各居住區域設置快遞包裝分類回收垃圾桶,消費者自覺對其進行分類丟棄,環衛工人每日分類整理一次快遞垃圾,并將其置于當地環衛局,企業向當地環衛局支付一定處理費用后將每日整理好的包裝收回,重復使用完好包裝,其余則返回上一級;第三種渠道即快遞公司和電商聯手利用快遞點進行快遞包裝自行回收,各級快遞點對包裝分類整理,可留存使用回收的完好包裝,有破損的則返回上一級快遞點。3 條途徑回收的有破損的包裝運回總部后再進入回收加工處理中心重復生產環節的廢舊物品處理,實現廢舊包裝的再使用及再循環。

    4 保障措施

    目前,我國在廢品回收方面采用的是純市場化運作方式,存在回收人員不專業,且小、散、亂等問題。快遞包裝回收體系的不健全導致本可以回收的資源變成垃圾。建立有效的快遞包裝回收體系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的共同參與及協調配合。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主體滿足圖3 所示關系。

    4 . 1 政府為主導, 法律法規及優惠政策為支撐

    健全而有效的回收體系的建立需要法律的約束和相應的市場運行機制作保障。政府有關部門應盡快完善《快遞業務操作指導規范》。首先,對過度包裝及包裝統一標準缺失問題,有關部門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快遞行業包裝物使用量以及不同商品包裝物的使用標準做出具體規定,從而做到有據可依,如:首先根據受損程度的不同劃分商品等級,然后根據等級制定合適的包裝使用細則和標準。其次,對包裝材料不環保問題,有關部門應勒令相關企業嚴格執行《快遞服務溫室氣體排放測量方法》行業標準,通過測算可以得出企業自身排放量,政府應制定排放標準及配套獎懲措施,對超排者嚴厲處罰,促使企業創新及使用新型環保材料以降低排放量。再次,利用稅收政策約束責任企業,做到誰污染,誰治理,對包裝回收利用做得好的企業予以稅收方面的優惠。反之,則處以一定的罰金和環境污染治理費用。此外,針對企業投入產出不成正比問題,政府有關部門需頒布配套的優惠政策,對實施快遞包裝回收的企業予以補貼,鼓勵企業回收。最后,回收體系構建成功的關鍵在于消費者的參與度。政府在對廣大消費者進行宣傳教育的同時可以嘗試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約束,使其養成快遞包裝回收意識和習慣。

    4.2 企業為主體,法規及3R 原則為準繩

    此處所指的企業包括快遞包裝供應商、電商、快遞企業,其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遵循行業法規及循環經濟3R 原則,并鼓勵消費者積極配合。為保障回收體系的有效運行,可以借鑒一些國外的成功經驗并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手段,努力將循環經濟貫穿于包裝的整個生命周期中。

    4.2.1 實施優惠活動,吸引消費者參與回收

    消費者的積極參與是包裝成功回收的保障,企業可以通過一些優惠活動,鼓勵消費者積極參與。對不同類型的包裝,企業可制定不同的數量上限,消費者返還的快遞包裝達到上限,可以得到一定的積分獎勵,積分滿一定數額可以換購商品、免一次郵費、購買商品打折、送優惠券、返現金等,通過以上活動不僅能起到激勵消費者的作用,還能塑造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

    4.2.2 根據再循環和再使用原則,設計使用再循環利用包裝

    快速包裝的循環利用和其使用壽命與其新整程度等密切相關,而現有快速包裝規格、使用壽命、材質等不統一,難于管理,增加了回收利用的難度。為保障回收體系有效運行,需從包裝設計上入手,如:在文件袋、紙箱等黏有客戶信息的位置增添封條,便于再次使用;在紙箱恰當位置添加裁剪線,沿線剪裁方便將其折疊存放及作為儲物盒、收納箱再次使用;淘寶采用的拉鏈式的紙箱包裝,不需膠帶加固,方便循環利用;亞馬遜采用易掲式的包裹單,紙箱使用后幾乎無殘留物痕跡,既能防止客戶信息遭泄露又能保持紙箱的嶄新面貌,便于循環利用。

    4.2.3 依據減量化原則,設計采用減量化包裝

    減量化主要包括包裝設計及使用的減量。在包裝設計上,根據商品實際尺寸對物流空間進行精確計算,在滿足客戶基本需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原材料的使用。如:美國加州大學有學生設計了一款全新的快遞包裝盒,比傳統包裝盒減少了25%瓦楞紙的用量,且使用方便。包裝使用上,盡量不用或少用二次包裝。商家應根據實際情況選購包裝,當物流情況較好且原包裝質量好時盡量避免二次包裝。必須使用時,根據貨物實際尺寸選取方便回收的包裝,必要時可考慮使用集合包裝。如:菜鳥網絡將商品放到集合包裝箱運送到菜鳥驛站,集合包裝采用周轉箱可以重復使用,集合運輸大大減少了外包裝及箱內塑料填充物的數量。

    4.3 消費者積極配合為關鍵

    環保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普通消費者需要轉變消費觀念,在商品質量衛生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嘗試接受重復使用的二手包裝及減量化包裝;對有回收渠道的快遞包裝,揭去快遞單后,可將其送往回收處或聯系回收人員上門收取;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對沒有專門回收渠道的快遞包裝進行分類,方便進入其他回收渠道。拒絕購買不環保、不利于包裝回收的物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久久久久久|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四虎成人免费影院网址| 992tv成人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成人自拍视频网| 免费看污成人午夜网站|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最新国产成人ab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在线网站|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中国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天天欲色成人综合网站|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成人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14videosex性欧美成人|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免费成人激情视频| 成人亚洲成人影院|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乱妇在线播放|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国产成人综合洲欧美在线| 成人动漫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午夜a|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