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物流的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農產品;冷鏈物流;問題
1.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概述
1.1 定義
冷鏈物流泛指冷藏冷凍類食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各個環節中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食品質量,減少食品損耗的一項系統工程。
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易腐的農產品,為了長久保持其營養不流失,保證其不腐爛,而采用的一種低溫環境下的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的物流鏈系統。這里的農產品主要是指水果、蔬菜、肉類、水產品、蛋奶等易腐的鮮活農產品。
1.2 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節點
農產品冷鏈物流過程中需要不同的部門之間相互配合。這些部門可以歸納分為冷鏈物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主要是批量種植養殖戶、分散的農戶以及生產基地等生產部門。中游是本地批發市場、本地物流中心、銷地批發市場、銷地物流中心等。下游包括農貿市場、超市、餐飲部等。由這些節點連接構成了冷鏈物流網絡。鮮活農產品就是通過這些部門的相互配合,最終傳送到消費者手中。
2.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我國的冷鏈物流始于五十年代的肉食品外貿出口。1982年,國家頒布了《食品衛生法》,從而推動了食品冷鏈的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也開始起步。通過進二十年的發展,我國冷鏈物流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2.1 農產品冷鏈物流需求增加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對冷鏈物流的需求不斷增加。
一方面,需要冷鏈物流服務的農產品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肉類和水產品、蛋類等。而這幾類農產品的年產量都成上升趨勢。奶類產品產量上升最為明顯,奶類產品2004年的產量大約為1400萬噸,而2008年奶類的產量上升到了3302萬噸,約為2004年的2.35倍。而肉類的年產量也從2004年的6587萬噸增加到了8051萬噸。
另一方面,消費者偏好的改變也使得冷鏈物流的需求增加。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偏好發生了變化。人們的飲食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求溫飽,人們開始轉向購買肉類、水產品、水果等需要冷鏈物流服務的食品上來。2004年我國水果的人均消費量為49.06公斤,而2008年漲到了61.62公斤。水產品的人均消費量從04年的8.04公斤增加到了2008年的10.2公斤。消費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費習慣,也為我國農產品冷鏈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2.2 農產品冷鏈物流初具規模
2010年,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藏運輸率分別達到了15%、30%、40%。在基礎設施方面,2009年全國有冷庫近2萬座,冷庫總容量880萬噸。保溫冷藏車的數量從2000年的21000輛增加到2010年的4萬輛。為方便鮮活農產品流通而建立的五縱二橫綠色通道也已開通。2012年以來,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項目也在不斷增加。像河北邢臺市啟動了倉儲量8萬、年吞吐量240萬噸的華北地區最大的冷鏈物流基地項目的建設。
2.3 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政策環境逐步改善
國家高度重視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在近幾年下發的中央1號文件中均強調要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建設。2009年3月國務院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完善鮮活農產品的儲藏、加工、運輸和配送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提高鮮活農產品冷藏運輸比例。2010年7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頒布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給中國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指明了方向。
3.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些年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與發展現代農業、滿足居民消費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多不足。與發達國家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相比,我國的農產品冷鏈發展更是處于較低的水平。即使是逐步完善的冷鏈物流設施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3.1 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落后
冷庫和冷藏車是冷鏈物流發展的基礎,而我國的冷庫和冷藏車數量近些年雖增加了,但與國外還是存在很大差距。2008年全球總體冷庫容量為247.77百萬立方米,其中中國約為15百萬立方米,而日本為27.69百萬立方米,美國則高達70.74百萬立方米。美國的冷庫冷藏容量近乎為中國的5倍。就我國13億人口總數來說,我國的冷庫冷藏容量急需擴大。
而據統計,2010年我國有冷藏車4萬輛,美國有30多萬輛,日本有近17萬輛。我國13億的人口只擁有4萬輛冷藏車,這表明我國的冷藏車數量不僅在絕對數上小于美國和日本,冷藏車的人均占有量更是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3.2 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滯后
當前,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滯后,雖然我國從事冷鏈運輸的物流企業數量較多,但能夠達到國際標準的企業較少。許多規模小的普通貨物運輸企業在從事冷鏈運輸,更有些物流企業添置幾臺冷藏車就做起了冷鏈物流。這種類型的企業由于他們資金和技術的限制,所提供的物流并不是能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冷鏈物流。
3.3 我國缺乏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
200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在農產品生產、加工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標準規范,但這些標準與發達國家的標準相距甚遠。發達國家規定了如何監督和控制肉類食品的加工,不僅對各個肉類廠家的加工環境、包裝等提出了要求,在出廠時還要進行一系列的檢查。而我國肉類食品加工管理就顯得寬松很多,在我國大部分市場上的肉類都是在常溫條件下加工。
而我國現約有農產品質量標準3000多個,這其中僅有100個與農產品物流有關,與農產品冷鏈物流相關的更少,在標準化和法律法規建設方面還需要向發達國家看齊。
4.發展提出的建議
4.1 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硬件建設
重點加強產地、批發市場、低溫配送中心等物流節點的冷藏設施建設,加快冷庫建設工程。企業可以在充分利用現有冷鏈設備的基礎上,加快建設一批設備先進、節能環保、高效適用的冷庫,以保證農產品的鮮活性。大型冷鏈物流企業應購置冷藏運輸車輛,并鼓勵肉類和水產品等企業購置冷鏈設備,加強包裝、預冷等商品化處理環節的冷鏈建設,推動主要產區果蔬產品冷鏈物流設施條件的改善。
4.2 大力推動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出于降低流通費用的考慮,我國應積極發展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國家應加強宣傳,積極培育和壯大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政策上國家應給予支持。而第三方物流企業可利用其專業化的服務水平,提高生鮮農產品產銷信息處理的速度,并借助信息網絡將供應鏈各環節聯系起來,形成產銷間信息的直接、快速傳遞,保證生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4.3 制定農產品冷鏈物流相關的法律和標準
我國應盡快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指導標準,包括具體冷鏈物流節點的操作標準和冷鏈運輸企業的相關標準,比如原料基地生產標準、預冷及貯藏標準、加工標準、標簽標準及檢測方法標準等。要充分發揮現有國家相關檢測機構的作用,根據冷鏈物流的要求補充完善檢測項目和內容。此外,也可以建立安全監察與監督機制,積極推行專業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不斷規范市場的秩序。
參考文獻
[1]劉曉嵐.我國果蔬冷鏈物流發展對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09.
[2]張革.淺析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完善[J].物流與采購研究,2009.
[3]金盛楠等.冷鏈物流分析及其在食品中的應用現狀[J].現代食品科技,2008.
關鍵詞:低碳經濟;農村物流;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F250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trend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low carb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build a low-carbon rural logistics system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rural logistics has made many achievements, including all aspects of the perspective relates to macroscopic to microscopic,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rural log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economy is very rare, only a few studies are mostly in the analysis of shallow theory,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lack of quantitative. Therefore, we should carry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the rural log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economy, from the micro level, combined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and meth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ogistic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economy.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rural logistics; literature review
0 引 言
作為目前最大的碳排放國家,中國必須發展符合自己國情的低碳經濟,在某些行業率先實現低碳化就顯得非常重要。將低碳經濟延伸到農村物流領域,著力發展綠色物流、低碳物流,是新時代現代農村物流體系構建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本文在對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物流相關研究進行綜述的基礎上,總結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物流發展的規律,以期為農村物流的發展提供借鑒和思路。
1 農村物流研究現狀
農村物流最早起源于國外,于20世紀中期展開研究,但基于國外物流的發展基礎而側重于農產品流通領域,并向產業化和供應鏈領域延伸。而國內方面則起步較晚,20世紀70年代末農村物流的概念在國內萌芽,并由王新利于2003年正式提出并對農村物流的概念、內涵、特點等方面進行了界定和闡述。隨后的10年中,農村物流的研究進入初步階段,學者們開始從農村物流發展的影響因素、經營模式、市場條件和地理環境等方面進行研究。隨著近年來,“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逐年上升,有關農村物流的文獻呈爆發式增長,研究也隨之深入,對農村物流各個環節進行微觀的研究,包括物流節點的規劃、運輸方式和載具的設計、倉儲環節的防腐措施以及冷鏈技術的應用等(見圖1)。除了按研究的時間分類,國內外研究文獻也可以從以下3個角度展開。
1.1 宏觀視角下農村物流現狀、問題及政策研究
國外農業物流發展的水平較高,基礎設施、運輸載具和農業生產等各方面與工業物流相差不大,因此沒有將農村物流提出進行專門的研究。而國內方面,結合我國農村物流的實際發展現狀,學者們一般認為農村物流主要涵蓋:農產品物流、日用消費品物流、農用物資物流以及廢棄物回收物流。分析農村物流的發展現狀,不難發現農村的物流基礎設施落后、信息化普及程度低、農產品生產分散、專業物流人才短缺、銷售渠道不暢、規模化和專業化的水平較低等問題制約著農村物流的發展(李宏宇,2006)[1]。針對這些制約因素及問題,學者們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如樹立正確的農村物流概念,提高農村物流人才的數量和素質,加大對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為農產品物流設立標準化(De-Liang C,2008)[2],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降低物流成本,完善農產品銷售渠道,農村物流企業的優待政策等(陳秀麗,2006)[3]。此外也有學者從模式和技術角度提出了宏觀政策:如通過產業集群的方式鼓勵企業發展農村物流等(Xu,2013)[4];提高城鄉一體化對農村物流的影響,普及冷鏈技術在農產品物流上應用等(丁俊發,2010)[5]。
1.2 中觀層面的農村物流體系模式、平臺構建和系統優化
國外發達國家對農業物流的相關研究較早,且側重于農產品物流的研究,如Zhang Y(2008)[6]在NET和WAP等技術的基礎上,研究了農產品物流體系的構建和物流信息的傳遞;Zhang X Z(2007)[7]在傳統的農產品物流信息鏈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以信息門戶為核心構建新型的信息平臺。也有學者提出了一種用于農業信息通知的基礎設施,其作用在于及時共享農業信息,為促進農產品達到動態的供需均衡(Medjahed B,2009)[8]。其次,也有學者從農產品供應鏈的角度進行了研究,主要是對供應鏈中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銷售商和農戶的合作、信息傳遞和多式聯運等方面(Frewer L,2013;Lee E S,2015)[9-10]。國內中觀層面的研究主要包括:①體系模式,目前我國農村物流模式大體可以分為:農戶主導型、加工企業主導型、銷售企業主導型、物流企業主導型(向林峰,2012)[11]、連鎖商貿企業主導型、政府主導型等多種農村物流l展的模式,其中以物流企業主導型的農村物流發展模式更符合我國國情(艾江,2010)[12]。②平臺構建,建設農村物流平臺是促進農村物流發展的關鍵所在(武玉生,2009)[13]。完善的物流平臺有助于提高農村物流網絡的通達性、物流整合、提高物流信息化以及提升網絡運行的效率(肖黎,2008)[14]。③系統優化,一些學者從系統角度對農村物流進行優化,如上官緒明(2012)[15]在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對農村物流系統進行了優化。提出利用網絡技術把農產品物流和農用物資物流進行有機整合,實現信息渠道的通暢和供需的動態均衡。
1.3 微觀層面的農村物流選址、配送和產品倉儲等的聚焦研究
在物流選址、配送和產品倉儲等微觀層面上,國外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研究脈絡。對于選址和配送的規劃來說,可以按照假設條件和因素的不同把模型分為4類:連續型、離散型、隨機型、動態型。其中比較經典的包括Francis(1983)[16]提出的連續模型,認為設施的地點可在平面曲線上任意點,通常用重心法解決歐式距離選址問題;Tombak基于隨時間變化的動態選址模型;Canel提出的不同發展階段中多種設施的選址―分配問題等。Yasmine(2014)[17]運用多Agent建模方法對供應鏈中的農產品的庫存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此外,國外對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在農產品追溯方面的應用也有所涉及(Costa C,2013)[18]。和國外類似,國內在微觀層面的研究也很豐富,如鄭斌(2011)[19]以物流總費用最小化為目標函數,改進了K―means聚類算法,很好地解決縣域農村物流配送中心選址的優化問題。和工業品相比,農產品對倉儲的要求更高,如冷庫在保障易腐農產品的質量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但是目前國內的冷庫存在數量較少、地址分散、利用率低、政策法規不完善等多種問題,張喜才(2012)[20]從政府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韓俊德(2015)[21]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生鮮農產品配送,提出新的配送方案,可實現生鮮農產品配送各環節在時間上的無縫對接,能夠縮短時間,降低成本,顯著提高了配送的效率。
2 低碳物流研究現狀
隨著低碳經濟理念的興起,“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模式已經成為未來的經濟發展主流,而傳統的物流發展理念無法被低碳經濟所接納。因此低碳物流的概念被提出,學術界圍繞著低碳物流的探討也逐步增多。總結國內外研究成果發現,低碳物流的研究可以大致分為2個方面:
2.1 低碳物流環節中碳排放的計量
對物流環節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進行監督和測量是低碳物流定量化研究的關鍵。其計量方法可分為大體3種:①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的碳排放系數法,如韓岳峰[22]運用IPCC的碳排放系數法測算了我國倉儲運輸業的碳排放量,并指出該行業的碳排放量和比重一直處于上升趨勢。②碳足跡或碳追蹤的測量方法,如Balan Sundarakani(2010)[23]等研究了整個供應鏈中的碳足跡,并建立了分析模型,通過實例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該研究為企業實施節能減排提供參考,并促進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史馨[24]探究了PAS2050規范下物流服務碳足跡模型的構建;Ali[25]基于碳追蹤角度在企業產品等級方面運用ECP產品獲取碳足跡數據來檢測碳排放,并提供技術支持。③學者們提出的分析模型、生命周期等模型測量法。如鄒安全[26]運用生命周期評價模型,測量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直接、間接碳排放及碳排放抵扣量;紀建悅[27]借鑒IPAT模型的思想構建了STIRFDT模型,并以測量了海運的碳排放量;吳振信[28]利用LMDI法分析了北京地區各要素對碳排放的影響程度,認為倉儲運輸業在所有要素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趨勢。
2.2 低碳物流發展策略和模式
圍繞著低碳物流發展策略問題,國內外學者進行了一系列探討和研究,主要包括分為理論和技術兩個層面。在理論層面,學者認為低碳物流對環境保護有促進作用、增加企業利潤、影響生產和消費理念等作用,是現在發展的方向(溫蕾,2012)[29]。或是提出貨運物流應融入集成理念、一體化服務體系、多方協調運作、尋求共性基礎等物流集成化的思想是低碳物流的必要前提(董千里,2010)[30];或是提出三大重視要點,即從宏觀上注重生產結構和產業布局,從企業層面上著眼于運輸效率和能源強度,從微觀上重視新技術的應用(范璐,2011)[31]。而在技術層面,學者們也作出了很多貢獻:如碳匯作為新技術應制定合理的標準(Li Y,2011)[32],朱莉(2016)[33]構建了以物流企業利潤和碳排放量最優為目的的優化模型,運用變分不等式理論推導出在均衡條件下車輛配置的方案。ZJ Li(2012)[34]從物流包裝環節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發展環保性的包裝可以促進低碳物流的實現。其重點在于綠色環保的設計與應用以及減少包裝材料和研發綠色材料。為了明確供應鏈中各環節的碳排放量,McKinnon(2010)[35]提出將碳標簽技術應用在供應鏈中的產品上。
關于低碳物流的模式,國內學者梁歌(2011)[36]等基于QFD基本原理將低碳物流發展模式劃分為源頭低碳型、過程低碳型、產出低碳型、消費低碳型和全面低碳型五大類。源頭低碳型主要是認為減少不必要的或多余的貨物運輸,即從源頭上調整產品的供需,如交通需求管理(TDM)在低碳物流上的應用(姚冠新,2016)[37]。產出低碳型、消費低碳型的相關發展模式主要是供給和需求方對低碳經濟理念的追求或是對物流服務低碳化的偏好程度。過程低碳型則是指物流各環節的低碳化,如徐旭(2011)[38]研究了物流活動中各個環節的低碳化,從運輸、倉儲、流通加工、包裝等主要環節的低碳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全面低碳型則側重于整個供應鏈的低碳化,如楊東紅(2012)[39]對閉環供應鏈主體的低碳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尚婭(2010)[40]提出將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應用到海南熱帶特色農產品流通中,以突破目前低碳物流所面對的桎梏。
3 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物流研究現狀
在農村物流研究領域中引入低碳經濟,既是低碳經濟的新應用,也是農村物流的新方向。目前相關文獻側重于將低碳經濟與農產品物流、農村回收物流和農業生產資料物流等相結合,而鮮有研究低碳經濟與農村物流的。因此按照具體內容從以下3個方面展開:
3.1 低碳經濟視角下農產品物流研究現狀
李偉、韋恒(2011)[41]提出了發展低碳農產品物流所必須面對的5個問題:政策規劃和措施不到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廢棄物污染物嚴重、能源開發的技術水平落后、人力資源素質較低。羅長翼(2013)[42]、孫琪恒(2014)[43]、朱芳陽(2014)[44]等人分別對四川、遼寧、廣西這些省份低碳物流發展的策略或模式發展進行了探析,均認為轉變現有農產品生a方式、農產品交易方式、發展以第三方物流為主的物流模式等方法可以為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物流的構建提供幫助。在運輸配送技術上,孫曦(2014)[45]分析了不同運輸模式的碳排放量問題,總結出我國低碳農產品運輸因過多依賴公路運輸而導致的一系列的配送問題,并提出了我國農產品運輸配送低碳減排發展的合理化建議。此外,低碳經濟應用于農產品冷鏈物流流程再造,具有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規模效益和降低滯后等優勢,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過程中的減排、高效、環保起到了促進作用(郭紅霞,2012)[46]。
[8] Medjahed B, Grosky W. A Notific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Semantic Agricultural Web Services[M]. Metadata and Semantics, Springer US, 2009:455-461.
[9] Frewer L J, Lans I A V D, Fischer A R H, et al. Public perceptions of agri-food applications of genetic modific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30(2):142-152.
[10] Lee E S. Spatial analysis for an intermodal terminal to support agricultural logistics[J]. 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 2015,38(3):299-319.
[11] 向林峰. 新形勢下我國農村物流模式淺析[J]. 中國商貿,2012(1):190-191.
[12] 艾江. 我國農村物流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J]. 物流技術,2010,29(23):42-44.
[13] 武玉生,湯齊. 淺談農村物流系統的發展策略[J]. 現代經濟信息,2009,11(6):28.
[14] 肖黎,譚忠真,皮修平. 衡陽農村物流運作平臺構建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1):13867-13869.
[15] 上官緒明. 基于城鄉雙向流通視角的農村物流系統優化模式及對策[J]. 江蘇商論,2012(1):68-70.
[16] Francis R L, Mcginnis L F, White J A. Locational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83,12(3):220
-252.
[17] Yasmine A S L E, Ghani B A, Trentesaux D, et 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sing Multi-Agent Systems in the Agri
-Food Industry[C] // Service Orientation in Holonic and Multi-Agent Manufacturing and Robotic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145-155.
[18] Costa C, Antonucci F, Pallottino F, et al. A Review on Agri-food Supply Chain Traceability by Means of RFID Technology[J]. Food & Bioprocess Technology, 2013,6(2):353-366.
[19] 鄭斌,楊華龍,唐法浙. 縣域農村物流配送中心選址優化模型及算法[J].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7(1):95
-98.
[20] 張喜才,楊謙. 鮮活農產品流通鏈條中冷庫節點及政府支持[J]. 中國流通經濟,2012,26(4):46-52.
[21] 韓俊德,杜其光,等. 物聯網技術在生鮮農產品配送中的應用[J]. 中國流通經濟,2015,29(12):54-60.
[22] 韓岳峰,張龍,胡慧欣. 我國倉儲運輸業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間的脫鉤分析[J]. 江漢論壇,2013(4):29-34.
[23] Balan Sundarakani, Robert de Scuza, M Goh, et al. Modeling Carbon Footprint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0,128(1):43-50.
[24] 史馨. PAS2050范下物流服務碳足跡研究[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5):105-106.
[25] Ali Dada, Elgar Fleisch. The Potential of the EPC Network to Monitor and Manage the Carbon Fooprint of Products[J]. Auto-ID labs white paper, 2009(3):1933-1940.
[26] 鄒安全,羅杏玲,全春光. 基于EIO―LCA的鋼鐵產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J]. 管理世界,2013(12):178-179.
[27] 紀建悅,孔膠膠. 基于STIRFDT模型的海洋交通運輸業碳排放預測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6):79-81.
[28] 吳振信,石佳,王書平. 基于LMDI分解方法的北京地區碳排放驅動因素分析[J]. 中國科技論壇,2014(2):85-91.
[29] 溫蕾. 基于低碳經濟下的低碳物流發展研究[J]. 經濟問題,2012(10):72-74.
[30] 董千里,董展,關高. 低碳物流運作的理論與策略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2):100-102.
[31] 范璐. 低碳物流發展路徑研究[J]. 中國流通經濟,2011,25(8):46-51.
[32] Li Y. The Study on Low-Carbon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243-249:6714-6717.
[33] 朱莉,馬錚,丁家蘭,等. 低碳理念下基于超網絡的物流企業車輛資源合作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6(24):260-266.
[34] Li Z J.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Packaging on Low-Carbon Logistics[J]. 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 2012,200:42
-47.
[35] Alan C McKinncn. Product-level carbon auditing of supply chains: Environmental imperative or wasteful distr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al Management, 2010,40(1):42-60.
[36] 梁歌,張永,鮑香臺. 基于QFD的南京市道路貨運低碳物流發展模式選擇研究[J]. 物流技術,2011,30(11):35-37.
[37] 姚冠新,邊曉雨,何勇,等. 交通需求管理視角下我國低碳農村物流系統優化[J]. 物流科技,2016,39(5):66-69.
[38] 徐旭. 低碳物流的內涵、特征及發展模式[J]. 商業研究,2011(4):183-187.
[39] 楊東紅,王偉,孫彥彬,等. 閉環供應鏈主體低碳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 資源科學,2012,34(4):711-717.
[40] 尚婭,曹瓊英. 基于RFID的熱帶特色農產品低碳物流發展模式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9):16660-16661.
[41] 李楊,韋恒. 我國農產品低碳物流的問題與對策[J].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9-23.
[42] 羅長翼,徐菱. 低碳經濟下的四川省農產品物流模式發展探析[J]. 湖北農業科學,2013(4):974-977.
[43] 孫琪恒,杜文龍. 遼寧果蔬類農產品低碳物流發展策略研究[J]. 物流技術,2014(5):221-223.
[44] 朱芳陽. 低碳經濟視角下廣西農產品物流優化策略探討[J]. 物流技術,2014(2):27-30.
[45] 孫曦,楊為民. 低碳經濟環境下農產品運輸與配送問題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392-395.
[46] 郭紅霞,邵銘. 基于低碳經濟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流程再造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2(8):4984-4985.
[47] 姚洋. 低碳農村之路:城市化與新農村社會文化運動[J]. 綠葉,2009(11):74-78.
[48] 鄧鐵乾. 基于RFID的農資物流分銷體系與技術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9] R立新. 基于循環經濟的農林剩余物物流網絡構建與利益分配研究[D]. 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50] 邢曙東. 石家莊市農村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 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4,7(1):22-25.
[51] 劉學鵬. 赤峰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J]. 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0(6):147-149.
[52] 上官緒明. 基于循環經濟的新農村現代物流模式研究[J]. 生態經濟,2010(9):111-114.
[53] 徐世玉. 基于循環經濟的新農村現代物流模式研究[J]. 中國外資月刊,2012(8):126.
[54] 余波. 農村循環物流系統的機理和發展模式研究[J]. 特區經濟,2006(6):148-149.
[55] 張英杰,李婉,方媛. “新網工程”建設視角下農村物資循環流通網絡的探究[J]. 中國集體經濟,2009(12):114-115.
1農業物流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1農村物流的發展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驕人成績,但我國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而且全國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各方面配套措施跟進較慢,農村物流更是舉步維艱。現階段真正影響農業發展的不在生產領域,而在流通領域,發展農業物流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當今,我國農產品的流通形式主要有常溫物流和自然物流。這些流通方式因不具備現代物流流通要求,所以在流通過程中往往損失較大。因此,建立有利于農產品加工、運輸的農業物流體系顯得更加重要。還有,農產品物流難度大,生產組織水平低。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除自己用很少的一部分外,大多都將其送到市場進行流通,這些農產品紛繁復雜,數量巨大,形成了難度較大的農產品物流。但農村的物流和生產組織均處于無序狀態,規模小,管理水平低,形不成相配套的物流體系。再加上人們的思想觀念落后,以及與農村物流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使農村物流發展沒有多大起色。
1.2農村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
1.2.1對農業物流的認識不到位。現階段,人們對于農業物流概念模糊,沒有物流意識和觀念。不知道農業物流給農業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不少農民文化程度有限,把物流和簡單的運輸完全等同起來。不知道農業物流還涵蓋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產品加工等其他內容。不知道農業物流可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對農業物流的認識不到位,農業物流就難以真正打開市場。
1.2.2農業物流基本配套建設跟不上,物流技術不先進。農業物流雖有一定程度發展,但和農業發展程度不相協調。到目前為止,我國仍有部分農村地區道路設施不完善,有的村莊甚至沒有公路。公路質量低下,鐵路普遍較少,交通方式單一,不能滿足物流發展的要求,且各種交通方式不能有效對接,形不成網絡結構,運輸成本高,效率低下。農業物流流通工具落后,對農產品的包裝再加工處理水平差。在我國,農業物流對生鮮食品的運輸常采取常溫方式。在運輸過程當中,因保鮮技術不到位,部分農產品往往出現腐爛、變質現象,經濟損失慘重。我國農業生產單一、零散。難以形成規模經濟,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和農產品的出售大都較為零散、自發性較強,易導致利用率過低,使整個物流成本提高。
1.2.3農業物流信息化建設相對落后。我國在物流信息化建設方面有了較大進展,但對于農業物流信息化建設卻重視不夠。農業部門為了適應農業發展現狀,也建立了一些農業信息網絡,但這些信息網絡沒有延伸到基層農村。有些農業物流信息資源過于分散,更新不及時,農業物流信息技術沒有普遍推廣,無法將有效信息應用到農業生產當中來。在農村,人們對于農業方面的信息,較為封閉,一般還是通過、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獲取信息。而對于現代化網絡信息溝通方式接觸太少,了解信息較為被動。包括農產品現實銷售價、原料的購買價、運輸成本變動等等了解程度都相對緩慢,導致信息相對滯后,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1.2.4缺少農業物流專業人才。技術是保障,人才是關鍵,各行各業都是如此。農業物流的水平不僅體現在技術含量不高的生產、運輸、儲存、銷售等環節上,還體現在物流的專業性人才上。現在,人們進城趨勢進一步加強,使不少的農民遠離農業。即便是從事農業的人,文化程度都不高,生產知識有限,農業物流意識淡薄,缺乏專業性,不利于發展農業物流。再者,我國高校類型繁多,但培養農業物流專業性人才的學校卻極少。
2發展農業物流的重大意義
2.1農業物流的發展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農業物流可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發達國家的農業物流就是如此,而我國的農業物流不但不能增加附加值,而且還使農產品的價值降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發達國家的農業物流果蔬產品損耗率為4%,遠低于我國的20%~28%的損耗率。發展現代農業物流,可以把損耗降低到最低程度,還可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降低成本,自然就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充足,現在農業物流的發展,可以為他們提供不同的就業崗位。這既給農民帶來了實惠,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農村局面的穩定。
2.2農業物流的發展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
我國的一些農產品成本較高,與國外的相比,質量也不占優勢,尤其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后,這方面的壓力更大。即便成本相當,我國的農產品也無法和國外的相抗衡,更談不上競爭了。發展農業物流可以讓我國農產品和市場需求對接,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價值,增強它與國際產品相抗衡的實力。
2.3農業物流的發展有利于發展現代化農業,形成規模化、產業化
農業物流的發展會使農業的科技含量加大,農業的科技化、現代化,可以讓原來分散的生產方式形成規模生產。而農業物流的信息對產品的生產和流通有良好的調節作用,降低生產和流通中的成本,有利于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這種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物流的協作,可以細化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分工,提高生產銷售、運作的專業性,打造農產品的優良品牌。
3農業物流發展的途徑和思路
3.1完善法律法規,為農業物流保駕護航
我國農村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不高,物流行業起步較晚,農民文化水平整體不高,對農業物流的認識不到位。國家應從大局出發,完善農業物流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政策上給予積極引導,地方政府應針對本地特點,制定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制定現代農業物流發展的總體規劃,統一協調物流的組織和運轉。從政策和輿論導向上引導人們,加強對農業物流的關注和認識,進而為農業物流的健康、有序發展保駕護航。
3.2加大農業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物流提供技術支撐
要想讓農業物流有序、健康、快速發展,就必須重視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的道路、網絡、通信等設施建設要跟上發展步伐。當今社會是信息化時代,農業物流的發展離開了網絡、通信則寸步難行。同時,合理規劃農業物流基地、物流園區、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在儲運工具上下功夫,提高農業物流技術含量。達到節約成本,確保農業原材料和產品的運輸渠道暢通,滿足市場需求之目的。
3.3加快農業物流的信息體系建設
現代農業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很高,沒有可靠的信息體系的支撐,農業物流寸步難行,這也是農業物流的一個顯著特征。在農村應抓好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讓生產者和消費者有一個互通的平臺,網絡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方式。雙方能對市場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對物流動向進行掌控。通過信息系統平臺建設,逐步將各鄉鎮、單位、村莊連接起來,進而形成大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完善農業物流信息化體系建設,要將氣象、中介、交通、工商、貿易等部門納入其中,對涉及農業物流情況的信息進行分析、預測并及時公布,為農業物流提供系統化服務。還可以建立地方統一的農產品市場供求、交易及價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使資源能夠共享,減少農產品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的隨意性。
3.4強化農業物流意識,加強農業物流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
現階段人們的思想觀念仍停留在傳統產業的思維模式上,只有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農業物流的積極作用,才能使農業物流得到良性、健康發展。可以通過培訓的方式增強農民物流觀念,強化其經濟意識。同時,借鑒國外在農業物流方面的成功經驗,對農業物流進行研究,結合中國實際大力推廣農業物流先進技術,從發展觀念、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上,給農業物流強有力的支撐。
4總結
1 農村雙向物流發展的現狀
11 物流的基礎設施落后
物流基礎設施落后主要表現在道路、運輸工具、通信水平、商品儲存保管水平上。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公路的村村通就為農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在一些邊遠地區,交通不便仍阻礙著農村發展。不僅僅是交通條件,通信設施的落后也成為農村物流發展的障礙。農村向內物流受到阻礙,不利于農村生活水平、消費水平以及經濟發展,農村向外物流受到阻礙,不利于農村收益的增加并降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總之,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是農村雙向物流發展的主要阻礙。
12 農村物流發展的時機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村的消費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同時農村的文化教育及現代技術產品的不斷普及為農村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以及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使得網絡購物、電話購物在農村不斷發展。同時在外工作的農村子女越來越多,為家里郵寄物品也變得越發重要。另一方面,在農村生產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中,農產品的規模種植生產,向城鎮的及時運送問題需要解決。這些都推動著農村物流的不斷發展。
13 農村物流缺乏人才和先進技術
一方面,在農村雙向物流發展中,需要具有高素質、經驗豐富并且具有管理能力和應急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合理先進的物流設備、運輸工具、農產品保鮮以及城市產品的運送安全都是農村雙向物流發展的必要條件。
14 農村物流受到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限制
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農村居民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家庭分散經營,沒有形成規模的生產模式。從農村向內物流的角度分析,分散的居住環境不利于物流網點的合理設置,會增加城市產品向農村運送的成本投入;從農村向外物流的角度分析,家庭分散經營種植缺乏規模性,使得農產品的統一收購以及農產品簡單加工點的設立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限制使得物流業的發展面臨較高的成本同時要求更合理的網點布局設計,這加大了農村物流發展的壓力。
2 農村雙向物流發展的意義
21 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方面,向外物流發展能夠有效降低農產品的儲存成本和流通成本,從而降低農產品生產中的供應及銷售成本,起到改善農業外部環境的作用,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從而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向內物流的發展使得農用生產資料和其他城市物品的運送成本降低,從而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農村雙向物流的發展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又通過成本的降低提高產品收益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22 方便農村的消費,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農村向內物流的發展使得農村的生產資料以及各種生活品的消費變的更加便利,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網絡等電子商務的普及和推廣,農村的網絡預訂及購物為商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時機。同時打破農村和城市消費的地域,縮小農村城市的消費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和經濟的合理發展。
23 農村物流體系的建立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機會
物流業的發展必然伴隨著各種就業機會的增加,為農民增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物流業網點的服務、網點間的運輸、物流的聯系等都必然給廣大農村提供最有利的勞動就業機會和條件。建立和發展農村物流體系,一方面直接開辟農民新的就業渠道,同時,通過物流產業發展帶動的城鎮化消費需求的增加與改善所直接和間接促成的其他第三產業的興起,便能夠使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直接分散就地消化吸收。
24 農村雙向物流的發展有利于農村的城鎮化建設
農村物流業的發展帶動農村城鎮化的腳步。一方面,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進行推動。物流業的發展不僅從農產品的對外運輸中提高競爭力和質量,還會吸引更多的城內資金或者村內集體資金投向農產品加工業以及其他服務業。由于運輸業的發展帶給投資更多的機會,在農產品生產地進行加工減少中途損耗、運輸成本等。對于農村內部的發展來說增加農產品的銷路,還可以進行農村集資自己辦廠促進本村經濟利益提升。另一方面,隨著物流業以及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的服務業也會隨之不斷產生和提高,運輸的道路服務、餐飲服務、居住服務等都將帶動農村的城鎮化進程。
3 農村雙向物流發展的建議
31 加大政府投入并通過政策鼓勵對農村物流的投資
政府充分認識到農村物流業發展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合理設計農村物流的宏觀布局,制定農村物流的標準化制度,是農村物流的發展和起步建立在合理有序的制度之上。同時,在政府自身財力物力投入過程中,通過各項優惠政策以及科學的宣傳吸引更多的投資流入農村物流業的發展建設中。
32 加強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技術的創新
通過宣傳使農民樹立現代物流觀念來促進農村現代物流的發展,同時加強物流人才的培養。農村雙向物流的發展建立在合理的管理和站點間物流交流聯系、物品運送效率之上。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信息載體,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將現代物流知識、物流技術等送到農村,向廣大農村群眾普及現代物流知識。同時,重視人才的培養,特別是既了解農業生產經營特點,又掌握現代物流知識理論的人才培養。加快現代物流人才的培養,對現代物流及農村物流的發展至關重要。
33 加強農村雙向物流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物流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就向內物流發展而言,應加大農村網絡信息平臺和快遞站點的建設以及合理的運輸路線;就向外物流發展而言,農村交通設施建設、農資及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的發展和建設等是非常必要的,還要不斷加強農民合作組織、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組織的物流職能,使我國農村物流組織得到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河北農產品;問題;發展策略
1“互聯網+”背景下河北省農產品物流現狀
1.1網絡建設不足。河北省農產品物流系統中,客戶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而農產品物流的主要來源于農村,但目前縱觀整體農村,其現代化建設普遍不足,整體水平較低,雖然其中少部分鄉鎮及相關農村中的重點企業與生產銷售大戶有自己的網站,有效推動了農產品的物流發展,但由于資金有限、硬件設施陳舊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其網絡覆蓋面積較為狹窄,無法真正滿足不同客戶的實際需求,進而嚴重制約了物流系統的全面發展。1.2信息化水平低。河北省目前整體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偏低,影響物流系統的網絡化建設,特別是農產品物流方面,市場的信息化水平低,已成為阻礙河北省農產品物流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目前河北省物流系統缺乏信息化觀念,各部門之間依舊是單獨工作,沒有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更無法實現資源的實時共享,因而尚不具備先進性、拓展性、導向性的市場訊息,造成農產品整體物流存在較大的漏洞,依舊存在自主物流信息產品、追蹤體系、基本信息及公共服務系統等方面不完善的現象,因而浪費了大量的資源。
2“互聯網+”背景下推動河北省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有效路徑
2.1構建物流信息整合系統。農產品物流信息整合系統應借助較為專業的農村合作經濟機構。首先,要在村戶與農村合作社中間構建其網絡信息處理系統。農民能夠根據合作社進一步強化與市場的聯絡,得到更多市場有效訊息,而合作社是擴散給村戶市場精確信息的有效節點。農村的先鋒企業可以利用不同的信息渠道掌握市場對農產品所提出的最新要求,還能夠全面了解各農戶的實際生產狀況,從而建立更加準確的生產及營銷方案。物流系統不僅可以運用信息為自身提供相關的業務服務,同時還能知曉各企業與組織的信息,為他們提供更多切實有效的營銷指導。各經銷商與大規模的連鎖超市是直接與顧客進行接觸的,因而更容易獲得市場具體動態信息,且能將這些信息及時反饋到物流系統與各企業中,從而由系統和企業在傳送給合作社與村戶們。這既可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同時還能為國家政府體恤民情、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提供了一條全新的有效路徑。2.2建設產品質量追蹤系統。農產品的追蹤系統主要包含條碼系統、智能識別的數據介質以及數字化信息交換標準合同。條碼系統是全球開放物流信息標識和條碼表示系統的重心。按照農產品不同的地理位置特點,可以運用位置條碼、入庫條碼、地界條碼、生產日期、驗證條碼的編碼模式設計產品的追蹤碼。這樣的條形追蹤碼就是各個農產品的身份信息,當顧客掃碼后便能夠知曉具體的物流信息,同時還能顯示出產品各種詳細信息。例如顧客拿起某一具體農產品時,只要輕掃條形碼,便會直接出現產品的生產地點、具體坐標、產品詳細的生產過程、甚至精細到其種植、生長、結果、加工、運輸、販售等方面的具體時間。同時還包括生產地的實拍圖片,經銷商以及生產廠家的聯系方式與企業簡介等。最后要設計出全面的信息質量追蹤條形碼,例如地理位置條碼、入庫條碼、地界條碼、日期條碼、規格條碼等,優化質量追蹤系統,尤其是服務處理器、路由器、數據轉換器、數據搜集計算機、系統管理及其具體軟件等,確保每個農產品擁有完整的信息,并可供顧客隨時查詢、質量能夠實時追蹤。
關鍵詞:物流;農村物流;農村物流體系
一、我國農村物流現狀
(一)發展農村物流的可行性
“三農”問題歷來是中國最大最嚴重的問題,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問題。從當前來講,農村迫切需要三種服務,一是貨真價實的產品服務(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二是綜合性的社會化服務;三是高科技成果迅速轉化服務。在這種大環境下,農村物流從農資配送入手,開拓農村市場占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利。
(二)發展農村物流的必要性
第一,農產品物流數量大、品種多。農產品除部分農民自用外,大都成為商品需要物流,數量之大,品種之多,都是世界罕見,形成了巨大的農產品物流。同時,農村消費物價指數持續高于城市,農民收入增幅與農村物價增幅反差較大。
第二,農產品物流要求高。一是季節性生產要求物流的及時性;二是為保證安全必須實施農產品綠色物流;三是要滿足一些農產品的特種物流方式而我國現在都不具備這種條件,發展農村物流空間還很大,還需要大力發展進行完善。
第三,目前國內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農民購買生產資料、消費資料要跑到縣以上的市場去找。當前,農村農業生產資料銷售的主渠道依然是供銷合作社系統和部分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開展技物結合所辦的經營實體。日用品及工業品的供銷為供銷合作社系統與個體經營各分天下的局面。可以說目前在我國農村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暢通的物流渠道。
二、當前農村物流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一)農村物流人才缺乏,技術水平不高
農村物流技術水平不高,人才缺乏。在農村物流中,由于各環節標準的不統一,致使設備浪費,導致產品成本增加;物流設備落后,在運送產品過程中,大多使用敞蓬卡車,缺少冷藏、冷凍設備和技術,產品保鮮大打折扣;懂管理又有豐富經驗的物流人才嚴重匱乏。
(二)城鄉物流“二元經濟結構”十分嚴重
城市現代化的物流與農村落后的物流不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導致城市與農村在物流業發展方面差距越來越大,許多物流資源集中于城市,城市物流與農村物流相互分割,形成典型的“物流二元結構”。外資投資城市原有的城市物流基礎較好,并且工業與商業物流相對農村物流較發達,而農村物流落后,對農村經濟造成很大的損失。曾經出現過“東北糧食走廊”走不起來的怪現象:一方面,是世界銀行的“現代化投資”;另一方面,是縣級以下糧庫落后的物流基礎。
(三)農村生產組織水平低,物流供給能力不足
我國農業生產基本是以農戶為單位(2.5億多農戶)、生產規模小、分工不細、收入有限、對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而物流的供給需要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實現規模經濟。目前無論是農村生產組織、流通組織還是物流企業都存在規模小、管理水平低、技術條件差等問題,這些都制約了農村物流的供給水平。
三、發展農村物流的重要意義
(一)發展農村現代物流,能夠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相關技術的革新和改造
改革開放20多年來,特別是近10幾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由其是在大中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廣大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卻還相當落后。其中,主要表現在鄉村公路、運輸工具、通訊網絡、商品儲存及保管技術等方面。因此發展農村現代物流,以物流產業為突破口,利用現代物流的帶動作用,有助于引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技術水平,從而為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促進和帶動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提高農村市場流通的現代化水平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仍然較為粗放,農業生產率和專業化水平較低,農村市場化程度不高,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我國農村缺乏高效的服務體系,而且服務體系不健全。通過發展農村現代物流,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將有力地促進和帶動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的建設,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和保證農產品質量,提升農業附加值,推進農村市場化,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
(三)提高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
農村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失業及隱性失業現象嚴重。發展農村物流,有利于農村新的社會分工的形成,有利于開辟新的就業門路,如配送、維修、市場調研等,者日是新的就業增長點。這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解決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保持農村的安定局面。農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地區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物流環境的改善、物流意識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及周邊地區的物品流入本地區,而且按照物流活動的規律和管理形式,流入的商品會以較低的價格、快捷的速度、優質的服務滿足該地區農民的生活消費需求,從而提高當地農民生活水平。
四、農村物流的發展趨勢
(一)農村物流加快發展的趨勢
新農村建設將促進農村物流發展,國家出臺的一系列“三農政策”,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業效用的擴大,無疑也會促進農村消費品物流、農產品物流、農資物流的發展,這給眾多物流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搶先進入這一領域的就有獲得“第一桶金”的機會。
(二)農產品市場化、專業化、商品化、工業化趨勢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農村市場化的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專業化分工進一步細化,農產品的商品率會大大提高,農業的“工廠化作業”會出現,農村物流量會成倍增加。
(三)農產品生產業發展趨勢
隨著以“工廠化作業”為內容的農業現代化的出現,需要農村物流體系與之想適應,使之形成價值鏈,產業增值性將會得到體現。
參考文獻:
[1]洪濤.《現代物流報》,2008年8月29日A07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產品物流;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U-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3-0001-02
1 研究現狀與問題的提出
新農村建設作為黨和人民的一項重要而又偉大的戰略性工程,其必然要求有一個現代化的農業與之相適應。而目前影響農業發展的瓶頸正在從生產領域逐步延伸到流通領域,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農產品流通的市場化水平低,流通成本高,農民沒有從流通領域享受到應得的比較利益。由于農產品最終要依賴于流通領域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正在成為解決大市場與小生產矛盾的重要舉措,成為提高農民收入、推動新農村建設和促進整個農業發展的關鍵。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就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國內外人士逐步認識到農產品物流的重要意義,繼而開始予以關注,理論研究方面陸續出現了一些富有啟發意義的著作和文獻,比較突出的有李柏園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研究》(1995),風雷的《農產品市場組織模式研究》(1996),楊孚平的《農產品流通與國民經濟成長》(1996),紀良鋼的《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研究》(1999)等。另外,張聲書和日本的佐伯弘治編寫的《中國現代物流研究》(1998)部分章節涉及了中國農產品物流方面的研究;王之泰教授的《現代物流學》(1995)也提及了農業環境與農產品物流。
但總體來說,目前進行新農村建設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已經很多,研究現代農產品物流問題的文獻也不勝枚舉,但將二者結合起來研究的并不多見。本文將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物流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研究,以新農村建設為背景。探索我國現代農村物流產業的發展思路,并提出發展農村物流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建議。
2 新農村建設與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內在聯系
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我黨重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次的新農村建設是科學發展觀這一嶄新理論指導下的新農村建設,是對科學發展觀這一嶄新理論的具體實踐,而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正確的理論才能導致正確的實踐。只有用科學發展觀來解讀新農村建設,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的構建,才能保證新農村建設的科學發展。以及建設現代農產品物流目標的真正實現。
(1)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解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問題,也就是建設怎樣的新農村的問題。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這就回答了新農村的建設目標是實現農村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二十字建設目標是對科學發展觀的發展要義和發展要求的具體體現。在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中,生產發展是首要任務,體現了物質文明的要求。而眾所周知,廣大農村的生產發展離不開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因此,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就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2)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本途徑的解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途徑問題,也就是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問題。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說明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途徑在于統籌。其中一個重要層面就是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關鍵還在于自覺地促進城鄉交流,而現代農產品物流的發展不僅能夠解決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同時也能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逐步改變,成為新農村建設一個助推器。
(3)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以民為本的解讀。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說明了新農村建設要以農民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政府一切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農產品全面短缺的時代已經結束,并出現了區域性、結構性過剩,而農產品流通不暢日益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農民無法從流通中獲得應得的比較利益,因此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也是維護農民利益的一個重要途徑,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成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題中應有之意。
3 新農村建設中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呈現出大量化、多樣化、優質化和動態化的趨勢,這與農產品生產規模小,生產有季節性、區域性、分散性等特點產生必然的供求矛盾。而農產品背后是一個巨大的物流系統,包括供應商、加工商、批發商、零售商。簡略來講,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具有三大特點:即物流數量大、品種多;物流難度大;物流要求高。
但由于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而且目前尚處于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生產階段,所以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物流量不僅數量巨大,而且供應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傳統農產品物流模式局限于供應商和銷售者之間的多環節重復物流,效率低下,現有農產品物流體系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市場發展形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農產品物流渠道比較單一,尚未形成多渠道的營銷體系。農產品物流專業化和社會化水平低下。在我國,社會上對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的作用和意義的認知度和認同度至今較低。盡管物流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但是總體看來,物流規模普遍偏小,競爭力不強。自營物流還占絕大部分,第三方物流發展比較緩慢。
第二,物流成本高,價值增值少。我國的農業經營方式主要是單戶經營,農民對生產資料如種子、化肥、農藥等的購買多以分散為主,而且農產品的銷售都是各家分戶進行的,物流成本過高。
第三,物流技術水平低,運輸基礎設施落后。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落后。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及管理水平低下。據統計,我國目前有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5000多家,但具備一定規模的市場數量有限。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農產品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信息網絡平臺等公共和準公共設施仍然落后;批發市場的管理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標準化程度不高,農產品的檢疫監測手段不完善,從而導致食品安全存在隱患。
第四,缺乏健全、快捷、靈敏、安全和可靠的信息服務。農產品物流各環節的信息化程度低下。我國農戶獲得農產品生產信息主要依靠傳統方式,其他諸如來自當地市場、政府部門、傳播媒體及網絡的都很少。當前,許多農產品市場沒有配備信息設備,相關物流信息網絡系統還處于空白,在物流服務企業中,僅有39%的企業擁有物流信
息系統,絕大多數物流服務企業尚不具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物流信息的能力。
第五,農產品自身的缺陷造成流通的障礙。農產品物流標準化程度較低。一是各種運輸方式之間裝備標準不統一,物流器具標準不配套,托盤標準化沒有推行,包裝標準與運輸標準不配套,物流包裝標準與物流設施標準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二是我國農產品的質量衛生標準和市場內部的檢驗檢測體系尚未建立,進人流通的農產品質量偏低,缺少檢驗手段和食用安全保證。
4 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對策分析
(1)加大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農產品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等設施的建設。考慮物流量的大小、區位等因素,在糧食、蔬菜、水果、禽蛋、水產品等農產品集中產區,改、擴建一批集散功能強、輻射范圍廣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發展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實施村村通公路,提高通達率和道路等級,確保農產品的運輸道路暢通無阻,物暢其流;加快農產品運載工具的開發生產,發展與改進各式農用運輸車;加速農村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電話普及率;加快網絡基礎建設,改變目前信息“高速公路”塞車的狀況,發展和普及寬帶業務,不斷推動網絡延伸。
(2)發展新型農業合作組織,培育和完善農產品物流主體,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新型農業合作組織是統籌城鄉的紐帶,建立起單個農戶與市場之間的連接機制,促進農業資源橫向集中和經營縱向一體化,以形成強大的市場主體參與競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強大的支持。政府要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促進政府與農民的聯系,保護農民利益。
【關鍵詞】郵政物流;發展策略;策略定位;保障措施
一、安陽郵政物流發展現狀
(一)郵政物流的信息化與應用
1.加強信息系統對運行質量的監控
相關部門根據目前速遞物流運行系統的應用內容確定負責劃分區域,并落實到相關責任人或者部門。相關部門要做好質量信息的動態監控工作,保證各系統不出差錯。強化考核,各部門按月通報各信息系統實施狀況,提高信息系統的利用效率。編制全套信息系統考核體系,確定相關原則,篩選關鍵KPI指標,對各部門進行全面績效考核管理。
2.重點配送項目中試點投入使用POS機
加強了POS機系統在重點配送項目中的使用,提升基層網點服務水平。PDA系統已經先后升級四次,基本能適應安陽地區作業要求。完善了速遞綜合信息查詢、系統,利用該平臺有力的支持了安陽郵政的同城業務發展。E郵寶系統完成改造,網上直接派單,大大方便了淘寶用戶的應用。
(二)郵政物流的網絡體系建設
1.運輸網絡進一步優化
2009年下半年,針對安陽市內物流集散網下行運輸能力不足的現狀,進行了物流配送業務外包,有兩家社會運輸公司承擔各縣市郵件的短距離傳遞,減少運輸成本20%以上。
2.營銷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
安陽市郵政公司已建立起有營銷經理、客戶經理、攬收人員全方位結合的營銷體系,各物流部門均成立了市場部,對大客戶進行專員營銷。截止2011年末,全市共有專職營銷人員352人,占全局的15.6%,基本上覆蓋了全地區的商戶。
(三)郵政物流的整體業績狀況
2011年,安陽市郵政局不斷采取應對措施,加大同城物流業務開拓,取得明顯成效。全年,完成收入一千多萬元,同比增長12.32%。其中,速遞、物流和國際包裹業務2011年分別完成500萬元、400萬元、200萬元收入。速遞、物流業務分別增長10.98%和16.12%。
二、安陽郵政物流的策略選擇
安陽郵政所要涉及的現代物流業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行業之一,受到生和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安陽郵政還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投資攬收網絡齊全、員工包裹投遞業務技能熟練和長期的物流服務經驗,都注定了安陽郵政在物流該行業中的領導地位。因此,安陽郵政物流想要有長遠發展就必須將自身網絡資源的優勢化為財富與收益,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加銷售額,進一步完善郵政物流信息渠道、投遞渠道和增值功能,擴大客戶群體的覆蓋面,發揮“百年郵政”的品牌形象,鞏固行業地位。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安陽郵政發展現代物流業務應重點實施增長型發展戰略。
增長型戰略是以企業在行業中領先為指導,將企業的資源導向新領域、新業務,改變管理方式,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的一種戰略。增長型戰略會取得溢價效應,主要適合領先企業、后勁十足的企業及新興行業中的企業。
三、安陽郵政發展現代物流的市場定位
河南物流市場中,多品種、多批次、及時性、信息化、服務網絡化,已成為這一行業的基本要求。目前針對個人消費者的物流市場已經日益紅火,個人消費者對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務已經基本接受并趨于井噴階段,這也是郵政物流發展的好時機。因此,安陽郵政物流應該以“圍繞日益增長的個需求為核心,以‘精、小、輕、貴’的高端物流為主,重點為制造企業、商貿企業和電子商務企業提供一攬子、增值服務”的發展思路為指導,從業務板塊、服務內容、客戶群體三方面定位市場。
(l)業務板塊:以同城配送物流、農資分銷物流等業務為主,按照國家服務“三農”的要求,做好的農資配送物流服務;擴大顧客群體的覆蓋面,并在原有渠道和資源的基礎上拓展新業務。
(2)服務內容:以“精、小、輕、貴”的高端物流為主;積極搶占如醫藥品、IT配送以及商貿物流等市場,挖掘大客戶資源,穩定收益,促使郵政物流業務健康、快速發展。
(3)客戶群體:重視大客戶,兼顧零散用戶。面向大客戶開發,其收入高、見效快、穩定快捷,是安陽郵政發展主方向,與大客戶建立合作關系保證郵政物流銷售業績穩步提升。因此,以工業園區、商貿園區、機關單位的物流需求為重點,貫徹“抓住大戶,不丟散戶”的原則,盡力滿足所有客戶的基本需求。
四、安陽郵政物流發展策略
(一)大力發展快遞物流
1.擴大郵政快遞物流業務規模。加快安陽郵政企業內部改革,轉變經營管理模式,提高本地競爭力水平,力爭成為全省快遞物流業的派頭兵。一是高附加值快遞物流業務。借助健全的快遞物流網絡,做大現有安濮鶴區域業務規模。加快開通以安陽為中心輻射周邊城市的“當日遞”業務。二是進一步做大國際業務,發展省內異地業務,加強同城業務,繼續完善包裹業務。
2.推動快遞物流企業發展擴大網絡覆蓋范圍。安陽市郵政物流應調整快遞物流經營模式,將全資直營、特許加盟、業務等多種經營模式相結合,擴大企業規模化,樹立品牌形象,規范業務操作,爭取早日實現標準化管理。加強企業現場管理水平,減少野蠻裝卸搬運,降低物流投遞成本,降低郵費,增加時間管理觀念,增強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對安陽市場細分,開發與時俱進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滿足客戶需求。大力發展網購業務,深化配送、包裝、流通加工業務,加快短期倉儲、代收貨款、倉單質押、代征代繳等增值業務的發展,為郵政物流需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3.加強與其他快遞物流企業的戰略合作。安陽郵政物流應與國內、國際快遞物流企業加強合作,建立合作聯盟,拓展國際快遞市場、國內快遞物流市場占有份額,將民營快遞物流企業吸納進來,使其成為河南郵政速遞的異地配送貨源組織者,這樣就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做大做強安陽郵政物流。
(二)積極發展農村郵政物流
發揮郵政企業的網絡優勢,將現代物流理念引入安陽郵政,打造農村物流綜合服務平臺,為農村提供農資產品、日用消費品和農副產品的分銷配送服務,增強安陽郵政服務“三農”的意識與能力。
1.建立完善農村物流渠道。依托郵政企業,完善農村郵政物流網絡布局,通過改造、新增和加盟等方式,建立以縣為配送中心、鄉鎮為分撥點、村莊有代辦網點的農村物流綜合服務體系。利用郵政企業自有網絡,加強與供銷機構、商貿機構、農機機構以及農技機構等農村服務機構合作。在全市所有鄉鎮與行政村建立“三農”服務代辦點,實行統一掛牌、統一配貨、統一管理的三統一制度,完善代辦網點運行機制,開展配銷上門服務,實現“收訂到農戶、投遞到家門、服務到田頭”的一條龍服務模式。
2.開拓農村農資和消費品配送市場。郵政企業及其加盟點經營農藥、化肥、種子等農資產品,加大技術支持,增強農資技術服務能力,建立農資服務示范工程。郵政企業積極申報國家農業項目,參與國家化肥淡季儲備業務,力爭成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郵政企業積極開展小型家電、通信產品、文化娛樂產品等消費品配銷活動,涉足農村醫藥統一配送銷售業務、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發行配送業務,積極創新農村消費市場營銷模式。
3.推動農副產品進城入市。郵政企業加強與農村種植大戶、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合作,建立鄉村超市直通車,利用其投遞網絡,將我市知名產品分銷配送到全省或者全國,打造特色農產品配送品牌。郵政企業加強與農副產品流通企業、連鎖超市的合作,開展倉儲、深加工、配送、代收貨款等增值服務。
(三)加快發展郵政一體化物流
發揮郵政企業網絡優勢,以專業化的倉儲、運輸、配送及信息技術平臺為手段,為客戶提供實物、信息和資金“三流合一”的供應鏈全程解決方案,推動郵政一體化物流發展。
1.大力發展產業集聚區物流業務。以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食品、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集聚區為重點,針對不同產業集聚區和入駐企業的特征,大力開展從原材料入廠到產品倉儲、運輸、配送、報關、代收貨款等各環節物流綜合服務,借助產業集聚區物流規模大、需求集中的優勢,盡快做大一體化物流業務規模。
2.積極發展行業精益物流。以服裝、食品、煙草、醫藥、IT、汽車零配件等面向市場終端的消費品行業為重點,以經銷商和中小制造業企業為對象,推動行業精益物流發展,使其成為我省一體化物流的主導業務。積極推進安陽郵政服務中小企業的活動,為中小企業提供包括從訂單處理、運輸、倉儲、配送,到庫存管理、流通加工、信息服務、退貨處理、代收貨款等服務的一體化郵政物流解決方案,實現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三流合一”的供應鏈管理服務。
(四)推動郵政物流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
支持郵政物流進入電子商務領域,打造運營商、供貨商和服務商的“三商”合作平臺,組織實施一批郵政物流服務與電子商務聯動發展示范項目。推動與淘寶網等電子商務企業建立合作平臺,擴大店購、網購、電話購物、3G手機購物、電視購物等物流配送規模,大力開發快遞物流增值服務產品。加快建設反應迅速、實時溝通的“電子商務-物流企業-消費者”三位一體的信息交流平臺,推動信息資源共享,提高郵政物流服務效率。支持快遞物流企業借助自身網絡資源優勢,創建特色商品專業營銷網站,拓展業務范圍。
(五)發展郵政農資物流
郵政農資物流是按照生產商---郵政系統---消費者的營銷模式,依據郵政傳統的投遞網絡,在此基礎上向下延伸到各個村,然后直銷到農戶,是一種典型的BtoBtoC的運作模式
在整個模式中,市郵政物流中心是整個運作流程的策劃者,主要是搜集下級省縣農資物流需求,尋找合適的質量可靠、價格合適的生產商。生產商直接把農資產品直接運送到縣郵政物流公司。縣物流中心是最基本的農資物流修銷售的指揮機構,通過信息網、電話或傳真,向省、地區物流公司或生產商采購農資商品,銷售給鄉鎮郵政所或村代辦點;再把鄉鎮郵政所傳遞過來的農資商品以及農民消費品需求情況匯總,通過信息網向外傳播。鄉鎮郵政所是農資物流的最基礎最穩定單位,把農村代辦員傳遞過來的農資商品需求情況匯總,向縣省郵政物流中心采購;通過電話或傳真向縣省物流中心傳遞農資商品和農民消費品需求信息。
村代辦點設有村代辦員,村代辦員把村代辦點及農戶的農資商品需求信息傳遞給郵政所,向農戶進行業農業技術指導。村代辦點是聯結農戶與鄉鎮郵政所的橋梁,主要是收集農戶對農資商品、消費品的需求量,通過書面形式傳遞給鄉鎮郵政所;將縣郵政物流公司和鄉鎮郵政所運來的農資商品、消費品送到農戶手中;開展各種農資產品和農民消費品的營銷活動等。
參考文獻:
[1]徐劍.中小企業物流戰略研究[J].中國企業戰略傳播網,2005.2.8.
[2]李曉超.國際快遞公司在華發展特點及啟示[J].物流技術,2007(8):51-53.
[3]張學文,周浩明.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新發展與新趨勢[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0:23-26.
[4]魯其輝,朱道立.質量與價格競爭供應鏈的均衡與協調策略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09(6):34-36.
[5]潘建偉.中國郵政直面物流開放[J].中國郵政,2006(2):22-23.
關鍵詞:連鎖超市;物流倉儲;對策
在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下,連鎖店、超市這兩種商業經營模式成為了我國流通領域新的經濟增長點。據2008年一份商業調查顯示,我國限額以上連鎖企業銷售總額占社會總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接近20%。同時,隨照我國商品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優化,農民的收入也在不斷提高,因此農村連鎖超市的需求也在逐年擴大,所以有必要提高農村連鎖超市物流倉儲的利用率。
1.農村連鎖超市物流倉儲現狀分析
在中國,農村物流倉儲剛剛起步,對于倉儲的功能許多物流管理者認識不足,從而導致物流倉儲的功能也很難被合理利用。調查顯示:對于大部分的農村物流倉儲,都存在倉庫功能單一、設備陳舊落后、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等問題。
1.1農村物流倉儲的形成機理與特征分析
上個世紀末,我國農村連鎖超市物流倉儲設施形成與城鄉結合部,在城市化的高速發展下,農村連鎖超市的倉儲規模也不斷壯大。這些在農村的倉儲屬于農用地,但與同等地段擴張的城市土地具有相同的使用價值。
1.2農村連鎖超市物流倉儲的發展過程
第一階段:人工和機械化的倉儲階段
在這個階段,物資的輸送、倉儲、管理、控制主要依靠人工及輔助機械實現。物料主要通過傳送帶、吊車、機械手來移動和搬運,用貨物托盤和可移動貨架儲存物料,通過人工操作接卸存儲設、螺旋機械制動等設備來完成運行,其實時性和直觀性是明顯優點。
第二階段:自動化倉儲階段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成為倉儲技術的重要支柱。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自動化技術被越來越多的用到生產和分配領域。
2.農村物流倉儲的現狀分析
2.1 監督和管理不到位
農村物流倉儲的監督和管理的不到位,將直接影響物流公司的經濟效益,監督和管理的體制不完善,將造成資金的浪費。“無規矩不成方圓”,要建立和完善監督和管理機制,就要加大該方面的投入,監督和管理體制的建立健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節約資金,避免造成浪費,現代“倉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倉庫”、“倉庫管理”,而是在經濟全球化與供應鏈一體化背景下 的倉儲,是現代物流系統中的倉儲。鑒于這樣的定義,目前的監管體系已無法適應現代化的倉儲物流的需要。
2.2 供給策略不夠科學
對于農村物流倉儲業來說,沒有建立健全供給中心,對于供給策略的制定缺乏科學性,有些商品集散中心離物流公司的路途比較遙遠,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建立一個物流配送中心顯得勢在必行。另外,物流系統效率低下也是制約物流公司發展的一大因素,物流系統通常都在尚未完善的時候進行運作,效率低下時常困擾著物流公司的管理層,對于這一現狀如果不能妥善改善,將制約農村物流倉儲業的發展。
2.3倉庫功能效率低下
對于農村倉儲業來說,大部分物流企業都運用傳統的模式進行管理,轉變管理方式很重要。老舊的管理模式只把倉庫當做儲存商品的地方,找起貨物來非常麻煩;這樣就導致倉庫功能和效率低下;而管理倉庫的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對于一些貨物不是很熟悉,有一部分的倉庫管理人員得過且過,沒有意識去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也是倉庫功能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超市工作人員對分揀、配貨、包裝、加工、配送功能根本就一知半解,無法提高倉庫功能和效率,直接使超市的經營效率。
2.4政府沒有進行干預
對農村倉儲業來說,雖然如今已經不是計劃經濟時代,但是缺少政府干預,對于物流企業來說很容易迷失方向,政府在物流公司選址、經營等方面并未給出指導意見。政府的調控對超市——特別是中小型超市來說,無疑是一針強心劑,但中小超市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甚至有些超市還認為政府的調控會阻礙超市的發展,從而采取抵制的態度。另外,挑選超市的地址一直是超市比較頭疼的問題,如果所占土地是本地居民所有,就會造成不必要的糾紛,很多超市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沒有尋求政府干預,從而使得矛盾升級;沒有政府的調控和干預,造成中小型超市的發展滯緩。現在早已不是計劃經濟時代,但并不是說中小型超市并不需要政府的調控和干預,適當的調控措施可以使企業往良性發展的道路上前進,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許多超市都是自行解決,既沒有尋求政府的干預和支持,又不能妥善處理與居民的矛盾,這樣就暴露出了諸多問題,比如超市的經營策略得不到有效實施等等。
3. 農村物流倉儲問題的應對策略與措施
3.1加強監管措施
3.1.1改善物流倉儲管理體制
對現行的倉儲物流管理體制進行改善,建設統一的連鎖超市倉儲市場體系。首先應該從連鎖超市組織上提高倉儲管理的重要性,以保障倉儲管理的有效進行,實現倉儲管理的專業化程度。對于倉儲的基本設施建設,要將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放在首位,減少人工勞動力的投入。對于倉儲地址的選擇,要實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減少資金不必要的浪費,如果農村連鎖超市分店不按要求統一規劃,則不發放倉儲建設資金。
3.1.2加強對管理人才的投入
要實現倉儲物流監管措施的提升,必須要依靠相關方面的專業人才,由專業化的團隊制定管理措施,從而更快更好的實現倉儲管理的有效性。在中國進入WTO后,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想要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尤其看重對中國市場人才的引入,因此作為國內農村連鎖超市,更應該主動招攬專業人才,為占領農村市場打造專業團隊。
3.2 實施有效的供給策略
3.2.1 加快農村超市配送中心建設
縱觀國內農村連鎖超市倉儲物流的發展,大部分企業都是最近才開始重視農村市場。針對這種情況,要想在農村市場搶的先機,就必須加快農村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以后的快速發展做好鋪墊。農村人口較城市而言相對分散,離商品集散地路程比較遠且交通基礎設施比較落后,貨物的運輸主要靠小貨車及其他載貨量較小的交通工具,因此也造成運輸成本的增加,所以建設農村超市物流倉儲的基礎設施是關鍵。首先應該從根本出發,擴大連鎖超市和農村市場的配送率,提高商品的質量。同時,指派專業人員指導農村銷售終端,擴大主渠道的進貨條件。其次,在配送中心的建設上,超市連鎖企業應該給予資金支持,統一建設標準。
3.2.2 提高物流系統效率
物流系統的效率關系到超市貨物供給的及時和準確性,也關系到超市的競爭力和盈利水平。超市的管理者需要結合超市的現狀,選擇合理的物流倉儲管理系統,降低物流倉儲成本,提升物流配給效率。超市的物流管理部門應當縱觀全局,直接負責物流系統的規劃和運營,成為物流系統優化的主要引導者。同時,物流倉儲效率的提高還要結合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等部門,實現多部門的聯動,才能更好的實現超市物流系統的流暢性和高效性。
3.3 完善倉庫功能的多元化
在現代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發展下,傳統的倉庫管理指標已經無法衡量倉儲企業的優劣,所以需要制定新的倉庫管理標準。新標準需要滿足以下要求:適應市場的變化;適合少批量、多品種、短周期商品;能夠為客戶提供深層次服務。注重倉庫的信息化和標準化建設,使每個環節的信息都能夠及時被管理者了解,便于管理者制定措施。同時大力提升倉庫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使倉庫的裝卸及
收、發、管操作簡單化,并且在倉庫的功能性上,除了傳統的儲存、保管功能外,還應該包括:分揀、配貨、包裝、加工、配送功能。
3.4爭取政府扶持措施
對于處于起步階段的農村連鎖超市物流倉儲,涉及到許多項目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更好的完成。在物流倉儲的地址選擇上,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地理條件,特別是交通條件的考慮,在當地政府部門的配合下,將地址選在交通方便的空曠地帶,但在裝卸貨物的時候不能影響到當地的交通狀況,以免引起當地百姓的埋怨。對于修建倉庫占用百姓土地的問題,應在當地政府部門的配合下,積極同百姓溝通,滿足雙方的要求,并給予相應的賠償。這樣的農村連鎖超市的物流倉儲才能得到當地百姓的支持,爭取到更長遠的利益。
4.結束語
現階段,我國面臨全面開放的銷售市場,中國市場即將成為國際商業競爭的戰略要地,所以率先對農村物流倉儲的建設能夠得到更多機遇。雖然目前我國物流倉儲存在許多問題,但能夠立足于自身的優勢,逐步完善農村連鎖倉儲物流的功能、提高倉儲的效率、降低物流管理成本,便能為農村連鎖超市物流倉儲帶來更大利潤。(作者單位:綏化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黃中鼎.加快中國物流業發展的思考[J].中國流通經濟,2005,(2):50-54.
[2]陳麗清.連鎖超市拓展農村市場的營銷對策[J]. 商業經濟,2006,(1).
[3]時長洪.發展農村連鎖超市的運營策略思考[J]. 商場現代化,2007,(3).
[4]普洛斯中國.中國物流(倉儲)基礎設施發展現狀[J].物流工程管理,2008,30(1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