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教育的學科素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教師;專業素養;提高
小學是一個人教育的開始,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也成為了教育行業日益關注的話題。更何況,教師的責任十分重大,《師說》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由此可見教師的職業是具有崇高地位的。小學教育在學生的教育生涯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之后不斷接受教育的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要具有十分出色的專業素養,成為一名專業素養過硬的小學教師。
一、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道德素養
教師要提高自身認識,增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小學教師是培養祖國未來花朵的園丁,因此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關系著學生今后的成長,所以可見提高教師的道德素養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認知,要有堅定教育事業的信念,不僅是對新課程要求的執行,同時也是教師自身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之一。教師的道德素養要體現對學生的喜愛,優秀的教師要對自己的學生像自己的子女一樣,另外教師要為學生樹立典范,做到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跟隨社會和教育發展的需求,新課程改革下對于人才的需要越來越符合現在社會的需求。尤其是語文這項基礎學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將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創新。例如在教師講解“草原”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分組討論,在課文中了解作者是如何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對草原進行描寫的,學生將課文通讀之后,按照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再由學生對不理解的地方進行解釋,教師再對學生正確的觀點進行總結,這樣一來,教師要學生角度出發,了解學生真正需要什么,并且結合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讓每位學生了解到語文的重要性,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培養平時學習的習慣,不斷對教育理念 進行更新,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素養。
新課程下新的教學理念是要教師拋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使自己能夠更全面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以及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要培養自己對課堂的調控能力,掌握根據課堂突發狀況隨時改變教學計劃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小學語文教師的應變能力。
二、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文化素養
教師應該不斷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教師只有不斷充實自身,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文化,面對小學生不同階段的要求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教師要有比較強的語文實力,淵博的知識儲備量,以及豐富的知識架構。另外教師面對不同事物要有獨特看待事物的角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學習更多語文知識。
從廣義的角度看,小學語文教師要足夠認識語文基礎教育的未來和在社會上的作用,認識到小學教育是培養學生個性、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全面實現和諧發展的目的,在這個基礎之上,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從根本上將以開發學生智力為基礎的教學模式轉變為開發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全面實現智力與能力的和諧發展。樹立學生創新的能力,在對待知識方面不要采用固定的思維,學會變相的看問題,并且形成知識的一體化。
全面開發學生潛能,采用不同的引導方法,依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發掘學生自身所具備的潛在能力,并且加以培養,使潛能轉化為能力。教師要重視學生在品德方面、身體以及自身個性方面的發展,教師要科學的引導學生進行全方面發展,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教師全面提高自身認知,以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教學目標,將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就只是單一的教授語文這一門課程,對教師的全面發展十分不利,教師長時間只是研究語文這一門課程,不能全方位的掌握其他學科的知識,導致有許多教師養成了追求專一而非博學的習慣。另外受考試的影響,導致學生進行學習的目的只有考試,不是為了學習更淵博的知識而學習,從根本上失去了學習的意義。
三、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智力素質
智力是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并且能夠運用自身知識以及經驗將事情解決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師要進行有效的語文教學,需要自身具備相應的智力素質。讓語文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基本前提,是教師自身語文素養的提高,現在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場所,最直接的功能是向學生教授知識,學校進行教書育人的前提條件,是教師自身知識儲備量的提高,所以教師應該要不斷汲取新知識,不斷適應性的教學模式,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師更應該具備全方位的知識結構,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都要進行學習。
小學語文教師要具有創新性以及實踐的能力,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教書育人,每個學生的都有其成長的特點,教師要抓住每位學生的特點,運用自身具備的知識與專業技能,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解決教學問題的智慧。教師要是在教學中缺少創造性,那么在教育中就失去了活力,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進行創新,運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將教學重點傳授給學生,擁有更強大的智慧與解決事情的能力。
在新課程中增加語文實踐活動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語文素養,實踐活動課要求運用到新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要在新課程中不斷進行創新,訓練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要有靈活的觀察能力,分析不同的知識信息,從中了解學生的不同想法,選擇課程方面要靈活,將學生錯誤的學習方法進行糾正。
四、結束語
由此可見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要不斷充實自己,具備教師應該具備的道德素養以及文化素養,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學習觀念,國家進行新課程改革的目的詣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在改革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只要將新教學模式的精髓加以優化,見到成效,必然能夠成為具備專業素養的小學教師。
參考文獻:
[1]夏香花.論新課程對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新要求[J].課程教育研究,2015,10:175.
[2]陳秀英.論新課程對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新要求[J].課外語文,2013,08:60.
[3]全昌雄,趙明香.論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要求[J].文學教育(中),2012,07:95-96.
關鍵詞:創新;自尊自重;愛心;寬容心;事業心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232-02
一、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在社會上,普遍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景仰,作為人類文明的耕耘者和創造者的教師,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自覺的加強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說句通俗點的話,就是我們要對得起我們的良心。作為教師應該具有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和奮發向上的堅定信念,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樹立整體教育觀念,緊緊圍繞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教育精神進行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嚴謹治學,努力培養良好的學風和班風。給學生創造舒適的學習環境。胸襟開闊,堅守忠誠是養德之本,為師之基,教學之首。教師生活在真實的現實生活中,那就要與各色各樣的人打交道,難免磕磕絆絆,其實有摩擦也是正常的,那就要求我們胸襟開闊,不要斤斤計較,做個肚里能撐船的宰相,退一步海闊天空。置身于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教師要時刻恪守著忠誠教育的理念,堅決抵擋住誘惑,讓自己的靈魂清清白白,出淤泥而不染。堅決抵制和杜絕有償家教。作為體育教師,更要有高度的自尊自重、自律、自強不息的精神,以教師的職業道德嚴格要求自己,博才眾長,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
二、重視文化知識學習,講求創新
在傳統教學觀念中常說“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缸水”,但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教師不能停留在過去的一缸水,那是遠遠不夠的,當今的教師要擁有的是源源不斷的長江大河,浩瀚無垠的海洋,而且那水還不能是單一的顏色,要色彩斑斕。更不能是死水,要流動不止。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知識也在更新,這就要求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的老師要時刻充電,豐富自己的知識,不斷用先進文化充實自己,以免自己被知識的洪流淘汰,成為時代的棄兒。許多人認為體育教師的工作很輕松,是簡單的體力活,這種觀點是無知者的表現和悲哀,大錯特錯。體育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的技術技巧知識,更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能靈活運用教育學,心理學,保健學等基本知識,還要在傳授學生專業技術的同時,教授他們關于技術的歷史、現狀、發展趨勢和社會作用。同時,在學生學習技術技巧動作上遇到心理障礙時,要熟練的運用心理學知識,及時準確地疏導。當學生在挑戰技術技巧動作難度受傷時,要快速準確運用保健學知識療傷。一位優秀的體育教師要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創新能力,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新信息、新理論,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將其他學科的知識運用于體育教學活動中。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創新能力,才能促進教學的發展,才能使快樂體育真正快樂起來。
三、不斷加強個性修養,自尊自重,自強不息
長期以來,由于封建傳統的約束和世俗的偏見,人們常常把體育教師認為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體育教師,甚至歧視他們,這是歧視者的無知,也是被歧視者的悲哀。許多人認為體育課不需要專業的體育教師也能上,無非就是吹吹哨,跑跑步,“一二一”,伸伸胳膊踢踢腿,再不然,給你個球玩去吧,完全“放羊式”教學。甚至學生們也把體育課當成游戲課,休閑課,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以各種理由請假躲清閑。作為體育教師,誰都不想這種狀況發生,要想改變這種不正常的現象,體育教師只有從自身做起,以身示教,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素質,自尊自重,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拓展文化知識修養,在學生中起到示范作用,處處時時按社會主義教師道德要求做事,以師德精神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到自尊自重,自強不息,用自己的行為改變社會的偏見,做一個有高素質修養的現代型的體育教師。
四、要有愛心和寬容心
作為教師,一定要有一顆愛心,一顆慈母般的愛心,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施恩浩蕩,對學生的影響也非同一般,一個具有博大愛心的教師,會給學生很大的學習動力,在學生的心目中一輩子難忘。作為體育教師,他傳授學生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更多的是技術動作和技巧,這需要的是大腦和身體各部位的配合,這需要學生大膽、細心、頑強、挑戰,更需要體育教師的幫助和正確的教學方法。對所謂學習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雪中送炭”的人,用愛心溫暖,及時疏導,使學生有足夠的勇氣跨越障礙,勇敢前行。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使學生感受到教師愛心的溫暖,永不孤單。這樣就會有莫大的動力戰勝困難和痛苦,成為一個堅強的勇士。體育教師要有寬廣的胸懷,要學會賞識孩子,成為孩子真正的良師益友,要把學生當成無話不談的朋友對待,千萬不能讓學生看見老師就好像老鼠見到了貓,這對學生的學習沒有任何的幫助,人們常戲謔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都是夸出來的,捧出來的,雖然沒有科學的依據,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對待學生要始終保持鼓勵表揚也就是所謂的夸、捧的態度,對學生的肯定,能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和興趣,激發孩子的學習潛力。既然是孩子,就允許孩子犯錯,當孩子犯錯了,不要厲聲厲色地批評,相反,你給他一個妥當的臺階下,效果會更好。孩子取得成績時,給他鼓掌加油,加以肯定。孩子有困難時,要伸出援手幫助。當孩子大膽表現自己,挑戰困難時,要成為一個最好的欣賞者和崇拜者。教師的這些潛在的人格魅力會深深地感染學生,在真誠的贊美,友善的態度中時刻不忘對孩子有一顆寬容的心。如果做到了這一切,教師就真的成了學生的良師益友,對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要有事業心和奉獻精神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學實踐;教學研究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養體系的建設。國家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是核心素養體系的建設,是接下來課程改革深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改革基礎教育的指導,地位極其重要。在教育科學出版社的科學教材中,綜合探究存在于每個單元,為學生能夠更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提供了知識延伸拓展的平臺,對學生自主參與、提高和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了積極引導。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我們要重新解讀教學實踐研究。
一、核心素養概述
20世紀70年代,“維持性學習”轉變為“創新性學習的理念”,由羅馬俱樂部提出。以后“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被提倡。我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對素質教育開始進行改革實踐。這些改革的思想和方式都以培養人才為目標。21世紀以后,人們才更多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對于學生核心素養是什么的問題,每個人有自己的理解和表達。特級教師傅祿建老師的理解是:奠定良好公民和終身健康的基礎,是學生素養的培養目標。學生的數學素養、科學素養和閱讀素養都需要提高。這樣他們才能會勞動、會表達、會溝通、學會應對危機。教學的使命和目標就是發展的學生核心素養,我們要教給學生可以受益終生的智慧、方法和能力。竇桂梅老師指出,課程改革的進行要采用整合的方式,因為學生的素養受課程質量的影響。學生的素養結構受課程的結構影響,但學校的實際情況不是那么樂觀。根據相關調查結果表明,因為對學習感興趣而去學習的孩子只有百分之十,喜歡和自己的朋友或同學討論學習內容。喜歡和老師一起上課的人數還不足百分之十。通過現實的經驗可知,如果對孩子的學習方式和動機不加以改變,教師教學的方式不進行更新,那么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將會難上加難。
二、核心素養視角下的科學課程教學實踐研究
1.學習方式體驗在先
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還非常有限。他們可能沒有使用過火柴,沒有拔過電線,不經常使用刀具,甚至連玻璃器皿都沒有清洗過,對大部分的生活實踐經驗幾乎為零。學生沒有經驗,所以在實驗過程中也無法找出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先把一些沒有危險的實驗交給學生去體驗、去嘗試,其次,再去討論和改正,這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相符合。在教育科學出版社四年級下冊的《科學》教材第一單元“電”的學習中,學生面對眼前的導線,燈泡和電池會茫然,這時候教師要鼓勵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學生體驗過后,再對新的任務進行布置,有助于學生思維和動手能力的提升。
2.培養合作學習能力
學習合作小組這一話題看似十分陳舊,但對這些學習小組仔細觀察后,發現其中存在的大量問題。過于優秀的組長可能掩蓋了很多學生的光芒,討論變成形式,只能看組長進行實驗操作,這與生為本的理念相違背。建立切實有效的學習小組,首先學習單位的組建應該以自愿為原則,小組內也不應該有職權和分工。其次,討論時學生都要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一切的操作活動都由全體組員合作進行完成,不對每個人進行分工。小組中的分工合作學習需要教師用心引導和精心呵護,是由于這和每個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學習熱情切實相關。在“電”這一單元的第三或第四課時中,我們可以讓小組對研究方向進行自由選擇。其中串聯電路被大部分小組選擇,并聯電路被小部分小組選擇。通過這種方式,還給學生學習主動權。對于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都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發展學生多素養結構
科學教師在“電”這一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可以以電的發展歷程制作一個視頻短片,在短片中加入語言故事,加入技術分析,使得課堂生動性得以提升。單元最后兩堂實踐課要融入設計美術,技術表演等內容。材料測量和制作的問題是學生要完成一件與電有關的作品時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可以讓學生將完成后的作品進行美化,把這些作品都放進一個表演或者相關的故事里。還可以通過分組辯論的形式進行科學大討論,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將設計辯論提綱、收集有關資料數據和撰寫辯詞交給學生自主進行。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從而駁倒對方,學生們就要走出課堂,通過報刊、圖書館和網絡等途徑進行資料的收集,辯論賽要達到理想效果,需要老師對其進行合理掌控和精彩點評,對于辯論的過程,教師要時刻關注,確保其不偏題,當與主題出現偏離的時候,教師要及時地進行校正。依據雙方辯手的發言,教師要肯定雙方的正確之處,同時指出學生在認識上的缺點并就此加以完善,使得學生加深學習印象。辯論賽對學生組織語言和舞臺表演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學生在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全面發展。對孩子們來說,電子世界是一種發光的現象,是一場五彩斑斕的夢。這樣的課程方式,對學生的整體素養、綜合思維方式、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都會有所培養和提升。
4.以課標為導向,重組教學內容
對于教學內容來說,科學教師可以以課程標準為導向,將教學內容重組。如教育科學出版社四年級下冊的《科學》教材“電”這一單元,由于“不一樣的電路連接”這一模塊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不大,可以將“不一樣的電路連接”這一模塊調整為“我是小電工”,依據《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允許的范圍內將教學內容重新設計,同時可以更好地和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電”這一單元進行調整后,通過這條線索進行思維發展。在單元的起始課,讓學生將各自想要研究的概念和問題用大部分時間來提出,教師將單元教學中加入學前準備和學后拓展。總的來說,筆者通過這篇論文解讀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分析了當前科學教學的一些問題。科學教師幫助學生形成核心素養,可以通過培養學生對學習科學這一科目的熱情來達到目標。完善體驗在先的學習方式、培養合作學習能力、發展學生多素養的結構和進行教學內容重組都是較為有效的方法。要將科學課程的實際效果進行發揮,就一定要堅持開放、實踐、合作的原則。與此同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研究的邏輯起點,作為課堂導入,探究內容要對課標要求進行體現,設計那些有利于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活動。上述要求的有效落實,對于學生發展和社會發展,是必然要求。教師必須要正視教學過程之中的問題,并以此尋求解決方法,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斷進行摸索。
參考文獻:
[1]王玉乾.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物質科學教學實踐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6(7):13-14.
[2]蘇明強.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教育視界,2016(12):22-23.
[3]王恒發.基于核心素養視角的綜合探究課教學[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6):8-9.
人文素養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樣化。個人的人文素養的質量是個人健康發展的結果,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個臺階,是衡量社會文明的尺度,也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人文素養甚至關系到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試想,如果文明進步的發展和人文精神相違背、相脫離,那么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總量的發展、軍事力量的發展、社團組織的發展都會成為壓制、殘害甚至毀滅人類的野蠻力量。基于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先在高等教育中加強了人文素養教育,近年來人文素養的培養更是從小學生就開始抓起,主要是為了提高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人文精神。在當今時代以優秀的人文文化來武裝學生的頭腦、陶冶學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人文素養教育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精神力量。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全社會共同培育起強大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的培養要從民族的下一代抓起,以情感教育和優秀文化的傳播保證學生強大的精神競爭力。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小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和途徑
1.充分挖掘教材,全面揭示其中的人文內涵
小學語文教材里的文章涵蓋著歷史、地理、天文、哲學、美學等相關內容,濃縮了古今中外社會的、歷史的文明精華。它們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或滲透著美好的人性,或彌漫著溫馨的至愛親情。實行人文教育,首先就是要深入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教材,準確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在低段語文教材中韻文、兒歌、童話占有相當的比例,這些文章內容淺顯,無需進行過多的講解、分析。這一階段,可以將側重點放在挖掘教材蘊含的美學因素,讓學生感受美、表達美,繼而提升到創造美的角度上來。教會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對待生活,他們的一生將收獲更多的快樂。中高段語文教材內容涉獵范圍廣,語言相對含蓄深沉,情節相對曲折復雜。這一階段應該立足課本,放眼課外,為學生提供歷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人文陶冶和培育。
2.價值判斷的均衡性
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其核心內容,而閱讀實質上是讀者與閱讀文本的內涵知識、文化傳統認識、繼承的一個過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的是:學生不僅僅是閱讀文本信息的接收者,更是這些信息價值的判斷者。學生在對閱讀文本信息的接受程度代表著其閱讀的素養程度,而對文本思想內涵的價值認定則可以凸顯出學生的人文素養,如:認同、排斥、同情和共鳴等,都將直接反映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學生認知評斷閱讀文本信息,確保信息價值判斷的均衡性。建構主義指出,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其中解讀文本可以直接反映閱讀者的技能水平,也能體現出其對文本思想價值的認定和人文評價。在此,對于價值判斷的均衡性可以通過四個方面來把握,以科學合理的方式來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1)有依托。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一般是貫穿在語文認識教學活動中,那么它必須確保從本為依托,通過閱讀感悟的形式來完成認知與蘊意的統一。
(2)把握有度。閱讀本文的內涵豐富多樣,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一切要從文本實際出發,聯系真實生活,實事求是地對文本信息價值做出判斷。
3.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和體驗生活,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我們應該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樹立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習渠道,開發和利用生活中豐富的課外資源。
(1)引導鼓勵學生課外閱讀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以語文課本為擴散點,開展擴展性閱讀,讓學生閱讀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此基礎上需加強課外閱讀的組織與指導,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和鑒賞能力,引導學生用心欣賞語言文字運用之妙,豐富學生的知識。在擴展性閱讀中,學生的視野不斷擴大,探索能力不斷增強,與此相伴隨相統一的,語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將厚積而薄發。
(2)鼓勵學生體驗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小學語文學科,由于其基礎性、工具性特質,課堂教學的效率,不同于其它學科來得明顯,它需要廣大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立足課堂,從語文啟蒙教育的基礎抓起,切實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熏陶母語情感,為他們的人生奠基。立身課改前沿的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
一、靈敏的專業感覺
實施“高效課堂”的關鍵因素是教師,在高效的語文課堂上,能讓祖國的語言文字潤澤學生的心田,首要的條件是語文教師要有靈敏的專業感覺。
1、專業價值感 “桃李滿天下”是每一個教師的價值感。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從事的工作不僅僅是教會孩子能讀寫生字、生詞,會流利朗讀課文,會練習口語訓練,會寫作文……那么簡單,老師們是在平凡的崗位上振興著祖國的母語事業,讓更多的未來建設者,真正領悟祖國文字的博大精深……捧起教科書,就是肩負著沉甸甸的歷史的重任。當我們向孩子們演講著教科書中的人文精神,用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著學生時,為的是培養未來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當我們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工整地書寫漢字,一邊是在傳承著祖國的古老文化,一邊又是在教孩子們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引導孩子們邊讀邊想,讀中思、讀中悟,是在把孩子們引進思維的空間,讓他們學會思考,做一個有思想的人;我們帶領孩子們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是在把學生帶入明天的“試驗場”,培養他們適應生活,學會生存的能力。
走進平凡的課堂,每位教師應有“我驕傲,我自豪”,因為我是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的自豪感。有了這一榮譽感,就能夠懷揣著崇高的理想,堅定著無悔的信念,愛崗敬業,甘守清貧,樂此不疲地奮斗一生。
2、專業激情感 一名小學語文老師,要能讓更多的孩子愛上你的課,除了教學技藝高超外,還要有對語文課堂有飽滿的情感和旺盛的精力。課堂上,教師是學生的“偶像”,一個手勢,一顰、一笑,都浸透著教者對課堂的感情,對學生的深情。“一句深情的表白”會使孩子們動情地隨教者進入喜怒哀樂的情境中。試想一個沒有感情的老師,怎么可能將冰心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那種博愛傳遞給孩子們。就不能將《愛如茉莉》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在課堂中絢染。誠然,教師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來自工作、生活、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然會影響著他們的情感,但走進課堂,面對幾十雙渴求的目光,此時的我們已屬于這神圣的課堂。專業激情感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對自身職業的情懷和職業道德素質的體現。
3、專業氣質感 一個有志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他們的氣質主要表現為:有高尚的師德,有熱愛語文教學的情感,有較高的語文素養,掌握現代教育理論,有淵博的知識,有熟練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博愛的情懷,能善于培養學生傾聽、說話、朗讀、寫作、觀察和文化拓展等方面能力,愛好廣泛,舉止大方,有親和感。
二、智慧的專業設計
語文課堂的教學設計,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高效課堂”的專業設計它應建筑在減負增效,讓學生在主體地位中學會學習,學會運用的基礎之上,無疑它設計的內容、形式,體現著新一輪課改的理念。體現著“高效課堂”的特色。要讓課堂高效體現在教學的每個流程中,要在“精”、“簡”、“新”、“實”、“活”上下功夫。
1、鉆研教材求“精” 高效語文課堂應抓住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放,通過能力滲透人文性。怎樣有機地將文本中的能力要求轉化成實際的達成目標,首要的條件是教師要真正吃透教材,教師在鉆研教材時力求做到:(1)研究學生,掌握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習需求、學習情感等具體特點,教師要心中有數;(2)研讀教材,教者要熟悉小學語文課標中的總目標,各年級的教學目標,教材中的各單元教學目標,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及它們之間的的聯系,疏理出清晰的知識體系,便于目標定位準確;(3)研讀文本。文本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升語文能力的憑借,教者要努力探尋科學、合理的語文學習的切入點,真正把握文本的能力要求,把握課內知識點與課外鏈接知識點間關系。(4)要研讀教法,做到教法為學法服務,首要的是掌握學生的認知基礎,備好“導案”和“學案”,在掌握學生“課前預習”完成的情況后,根據學生的需求,探討因地制宜的教法與學法,力求讓每個學生學有所得,不給學生煮“夾生飯”。
2、目標設計求“簡” 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要協調發展。但就每一堂課而言,要針對本堂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學情實際,設計切實的課時目標,讓學生一課一得。直接地說,就是要讓學生獲得一個知識,掌握一種方法,培養一種情感。將課本中的教學要求細化到每一個具體的知識點,力求教學目標簡單、明了,不含糊其詞,不求大而全,力求步步到位。課前向同學們公布教學目標,課堂結束前檢查目標達成度。
3、教學過程求“新” 教學過程的設計能否給學生以全新的感覺,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必須時刻遵循著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學會學習”這一訓練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小學語文課堂創新的主要途徑有:(1)從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中創新,由老師“包”堂,變為老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2)從其他學科教學方法中創新,選擇并整合小學社會學科、自然學科、藝體學科,以及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方法。浙江有位教師將江蘇邱學華老師的數學“嘗試教學法”。移植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成為“嘗試學習法”。 (3)從學生的學習方法中創新。陶行知有過 “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的囑咐。我們要改進并創造出新的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如高年級小學生閱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往往采用“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來進行,這種方法我們完全可以改進后使用。(4)從各種教學實驗中創新。在大量的教學實驗的基礎上形成、發展乃至成熟、有效的教學方法,我們可以學習、移植、改造與創新。我市正在實施的“預學導航”就是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由課前“放羊式” 的預習,變為 “導學目標式”預習,給足預習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自學,在預習中敢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引領全體同學去討論,去學習,去練習。(5)借助現代教學媒體創新。在音、像、圖立體交叉的視、聽覺中增強教學效果。(6)從國外的教學方法中創新。新課程將布盧姆的情感、認知和技能三領域的教學目標,改造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這樣的“目標教學法”,是中國畫的改造與創新。
4、鞏固訓練求“實” 高效課堂實施的目標就是務實。鞏固訓練是強化教學效果的必要形式,為了在單位時間內提高課堂的最大效率,鞏固訓練就要在實實在在中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字詞教學,力求新授一個,會識寫一個,會靈活運用一個;朗讀訓練,要求學生用心去讀,讀得眉飛色舞,讀得真情切切,重點精彩部分可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閱讀感悟能讓同學們用心去悟,抒發他們心底深處的真實情感;課堂練筆,能讓學生們結合文本和現實生活直抒胸臆,表達他們的真實感受。5、教學方法求“活” (1)根據課文的人文性選擇教學方法:語文學科之所以與眾不同,在于它間接地將品德情感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以優美的語言、美好的形象、真摯的感情、引人入勝的故事,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起到潛移默化地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為體現語文學科的這一性質和特點,教學時要適當地采用朗讀法、講讀法、情境法等。 (2)根據課文的題材特點確定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教材不僅內容非常豐富,而且文體也眾多,有記敘文、說明文、詩歌、童話、寓言等。選擇教學方法就要考慮教材的內容、體裁特點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3)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選用教學方法: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夠持久、不夠穩定,思維的具體性較強,理解能力弱,缺少感性經驗。我們就多選用直觀、談話等教學方法,并且要不斷更新變換,保持運用教學方法的新穎性。中高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可以選用“導讀法”、“談話法”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4)根據教師的教學風格使用教學方法:一般說來,教師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較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年輕教師多采用實驗講讀法,較少使用談話法。一個教師對教學方法掌握得越多,他就越能找出最能適應特定教學情景下的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還取決于教師的個性特點,教師本身的特性允許他可以著重運用某些方法。如李吉林的情境法等。
總之,無論選擇何種教學方法都必須要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的素養得到發展,要以能獲得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發展學生為目的,優化課堂教學,讓學生樂學、會學。
三、永恒的專業追求
Research on Data Literacy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based on Discipline
Abstract Data literacy is an ability of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data, is also a basic prerequisit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big data era. Articles firstly summarize the origin and multi-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of data literacy, and then introduce the typical practices of data literacy education of Britain and America. The emphases of article ar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s of data literacy education faced on data-oriented disciplines Library.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Data literacy; Embedded discipline service; Big data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數據密集型科研環境的形成,使得產生于社交網絡、移動終端、移動網絡和科學實驗等信息行為的數據成指數增長,掌握一定的數據管理和應用技能,并使之成為一種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特殊素養即數據素養便如同信息社會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問題一樣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如同國家、組織將數據資源和數據競爭力視為其核心競爭力一般,特殊素養即數據素養也成為了大數據時代個人競爭力的重要組成之一。對高校圖書館的主要用戶師生來說,產生于科研過程的數據具有多種存在形態、多源收集過程和復雜的挖掘分析等特征,為了實現對科學研究所產生的數據即科學數據的規范化管理,如科學數據的機構知識庫存儲、科研成果共享實現的數據關聯等,師生既需掌握一定的學科科研知識與研究方法,也需掌握一定的數據管理技能與素養及數據素養。基于此,他們迫切需要一個能夠為他們掌握數據素養提供幫助的機構來實現對所獲科學數據的科學管理。高校圖書館無疑是這類機構最好的選擇,這一方面是因為圖書館在信息時代一直是師生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教育組織機構,它積累了豐富的師生信息、知識管理與操作技能,同時,在目前的大數據時代,英美一些發達國家的高校圖書館在數據素養教育領域已經進行了積極嘗試并取得了受利益相關方稱贊的先進經驗;另一方面,高校圖書館一直是文獻、知識、信息的存儲和開發、利用機構,也是大數據時代科學數據的存儲、管理與組織開發機構,高校圖書館員特別是已在許多高校圖書館新設的數據館員掌握著較其它人員更加專業的數據素養。基于此背景和需求,去探尋大數據時代的高校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方法、途徑,將更加具有實踐意義。
1 數據素養的源起與認識
1.1 數據素養的產生源起
2007年JimGrey首次提出以數據密集型計算為基礎的科學研究“第四范式”概念和2009年《第四范式: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一書的出版[1],以及2012年美國白宮政府大數據國家戰略“大數據研究與開發計劃(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2]的提出,標示著人類進入到了一個以數據驅動社會發展、以數據挖掘尋求更大價值發現的大數據時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圖書館界也審時度勢的對其所從事的服務及教育變革、環境及發展等做出了新的規劃與指導,將圍繞數據的相關改革倡議、工作要求與實踐指導作為適應時代需求的主旋律,并在一些白皮書、發展規劃、研究報告中得到了極致體現。如《不斷生長的知識:大英圖書館2015-2023戰略》就指出我們正處于一個以數據為中心的大數據時代,數據管理服務能力成為了大數據時代的核心競爭力之一[3];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CRL)也在其《2015年環境掃描》白皮書報告中指出數據館員要積極主動的參與到信息素養對話與學習之中,并學習新的知識、技能與策略,以做出專業貢獻[4];等等。通過這些表述可以清晰看到,對大數據環境下特別是數據密集型科研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而言,適應用戶需求去為用戶提供創新、特殊的技能、素養成為事業發展的一大趨勢,能在更大范圍、更多層次、更高水平去概括、凝練這一需求的無疑就是在多個機構官方文本中出現的“data literacy”,即“數據素養”。如2014年12月聯合國的文件、2011年美國教育部的《教師禮儀數據影響教學的能力:挑戰與保障》報告、美國學校圖書館員協會(AASL)制定的《共同核心州立標準》等文件報告中都使用了“data literacy”一詞。ACRL在為其制定的《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ILSHE)所出臺的一系列學科信息素養標準中,也間接的圍繞“data literacy”而設置了新的標準要求[5]。
1.2 對數據素養的多維度認識與表述
盡管業界對數據素養產生的源起背景即大數據時代和數據密集型科研環境的到來并不具爭議,但由于數據素養的定義維度、審視視角、潛在需求等不同,普通科研工作者、數據管理從業者如數據館員、業界管理決策者因其需求不同可能存在理解視角的差別。孟祥保等學者在縱覽國內外相關數據素養研究成果后,認為目前對數據素養內涵的認識可分為數據管理和數據利用兩大視角,而在對數據素養概念的定義進行表述時,國內外相關學者則主要根據數據生命周期及管理流程來對其概念加以表達,如對數據的收集、加工、管理、評價和利用等[6]。典型的定義代表有:張晨(2014)認為的“數據素養就是對數據的辯證認識能力和對數據的綜合應用能力”[7];秦健認為的“數據素養是指科學研究中收集、加工、管理、評價和利用數據的知識與能力”[8];沈婷婷認為的“數據素養就是對數據的‘聽、說、讀、寫’能力,也是對數據的理解、交流、獲取和運用的能力”[9];張艷梅認為的“數據素養就是數據行為主體在符合社會道德和倫理基礎上所具有的對數據辯證、科學、正確的認識、管理和操作能力”[10]。對這些概念表述的時間和全面性、辯證性以及倫理進行考量,筆者更加認同張艷梅所持有的觀點,因為該表述既有傳統視角下數據、信息獲取的信息倫理維度,也有對數據從產生之后的價值認識到數據管理周期過程中的數據管理與應用(操作)維度,高校圖書館在開展數據素養教育時也可以借鑒該概念表述進行相關課程的設置與技能的實踐訓練。
2 高校圖書館的數據素養教育實踐與經驗
在大數據時代和數據密集型科研環境下,順應師生用戶的需求和數據社會發展的潮流,開展數據素養教育如進行師生的數據管理培訓是高校圖書館的基本職能和責任,而許多高校圖書館特別是一些英美發達國家的高校圖書館已經在數據素養教育方面做出了積極地嘗試。如普渡大學圖書館、康奈爾大學圖書館、俄勒岡大學圖書館、明尼蘇達大學圖書館聯合開展的數據信息素養培訓DLL項目、雪城大學信息學院的科學數據素養項目、劍橋大學圖書館的DataTrain數據管理培訓項目等。這些積極實踐不但為圖書館界數據素養教育開創了先河,也為我國高校圖書館的數據素養教育積累了借鑒經驗。
(1)美國普渡大學等四所大學的數據信息素養DIL 項目[11]。美國普渡大學、康奈爾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和俄勒岡大學是最早開展數據素養教育的圖書館,其開展的數據素養DLL項目主要是在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協會( IMLS) 的資助下,由不同學科的教師或研究員合作,實現開展對研究生和教師的數據素養教育工作。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對師生有效管理和監護數據所需的技能如數據監管與再利用、數據轉換與互操作、數據可視化與表達等進行培訓與學習,并對不同學科、不同需求的師生在數據操作、數據管理過程中等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訪談調研,以為未來的數據素養教育制度計劃提供基礎參考數據。
(2)雪城大學的通用型科學數據管理本科生課程( SDL) [8]。由現雪城大學教授、武漢大學校友秦健女士和雪城大學John D’Ignazio于2007發起的通用型科學數據管理本科生課程( SDL)項目,是在對科學、工程、數學等學科師生調研的基礎上,主要為師生開設相關課程的信息素養教育項目。主要內容為根據分析調查獲取師生信息素養教育需求,為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本科學生和教師開設“科學數據管理”等課程,以提高師生的數據收集、處理、管理、評價、使用操作性能力[12]。
(3)劍橋大學圖書館的數據素養教育[13]。2010年,劍橋大學受英國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JISC)資助,開展了一項旨在開發面向不同學科的數據管理培訓模型的數據管理培訓項目。該項目以提高劍橋大學師生科研數據管理水平、為其他圖書館開展數據素養教育積累經驗和資源為目標,將劍橋大學考古學專業和社會人類學專業的研究生作為教學對象,通過綜合采用傳統授課模式和研討會模式建立了一套面向不同學科的DataTrain數據管理培訓課程模型。值得稱贊的是,劍橋大學圖書館為了該模型的完善與普使性還對其設有課程反饋與模型評估流程[14]。
縱觀上述三大實踐項目,盡管其之間存在差異,但仍可從中總結出數據素養在其它高校圖書館開展的借鑒之處,如數據素養教育的對象范圍廣闊,既有教師,也有圖書館員特別是數據管理員;既有博士生,也有研究生乃至低年級的本科生;既有單一學校的獨立教育,也有多所學校的聯合與協作教育。其次,面對不同需求、不同學科、不同層次的用戶,圖書館并未設置單一、相同的培訓課程,三個教育項目基本都開展過每一領域、每一群體、每一學科的教育需求調研工作,這既對當前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提供了原始參考資料,也對未來圖書館數據素養的長期教育規劃的頒布制定及單一學科的用戶教育積累了經驗與資料,值得我國高校圖書館的借鑒。
3 面向學科的高校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特征與模式
3.1 面向學科的高校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特征
由于面向學科的高校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用戶相較于泛在意義上的高校圖書館所有用戶而言有著其獨特的特征,因此掌握面向學科的高校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特征有助于在實踐過程中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計劃與課程體系。
首先,面向學科的高校圖書館數據素養的需求水平不高,主要以一般性的數據管理和利用為主。面向學科的高校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的用戶主要是在校師生,可能存在的其它用戶如面向社會開放的社會讀者用戶、面向企業競爭情報服務的企業團體用戶等均不在這一范圍內,而從事于教學與科研的師生因學科建設及科學實驗的需求,或重視數據的收集,如考古專業;或重視數據的管理,如工程設計專業;或重視數據的應用分析,如化學專業。但總體而言以一般的數據管理和應用為主,如對數據挖掘和分析要求較高的數據科學工程、信息分析計算等專業,由于其學科本身就設置了一定的專業課,所以其參加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的需求不會特別旺盛。
其次,面向學科的高校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的短期性、功效性和應用性較強。在大數據時代和數據密集型科研環境下,師生極易在數據管理或數據共享、數據引用與規范等具體的數據行為過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難與障礙,這也可能成為其參與圖書館數據教育的一大根本原因。圖書館需清晰地看到這種需求的短期性、功效性和實用性特征,因此在課程設置、教育方式、培訓學時等方面需要靈活設計,如開發一種基于嵌入式學科服務的數據素養教育模式,讓數據素養教育無縫嵌入到師生的科研項目之中。
3.2 面向學科的高校圖書館數據素養模式
從傳統的視角來審視已有的英美高校圖書館的數據素養教育,可將其分為數據素養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如上述案例中雪城大學設置了“科學數據管理”等課程就是典型的理論教育,哈佛大學的討論與考古學師生數據管理操作就是典型的實踐教育。這種分類固然能讓國內外高校圖書館易借鑒,但不易從學科的視角去劃分教育用戶的差異與個性化,故筆者根據已有的教育實踐,認為面向學科的高校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可分為數據管理導航模式、理論課程教育模式和專項素養教育模式,可根據需求與實際對三種模式交叉和綜合應用。
(1)數據管理導航教育模式。數據管理導航模式是基于數據生命周期而產生的一種教育模式,類似于互聯網環境下的網頁一二三級標題劃分導航及大類分類導航。數據管理導航模式由于將對數據的收集、管理與應用進行模塊化劃分,使得用戶可以靈活選擇自己無法具備的數據管理環節課程,進而完善自己的數據管理知識結構,最終提升用戶的數據素養水平,所以數據管理導航模式對已具有一定數據素養的師生來說是一種最佳導航教育模式,這種模式的另一大優勢是適合基于網絡的數據素養教育,圖書館可將相關的文字、視頻及Q&A等教學內容通過官方或教育網站、數據管理平臺等實現資源共享,其理念與傳統的網站導航相類似也使得用戶不易存在較高操作障礙,易實現教育的網絡化、移動化和互動化。這類教育模式也已在數據素養教育領域有了實踐,麻省理工大學圖書館就是通過開辟Data Management guide[15]服務而實現讀者用戶的數據管理服務的。
關鍵詞: 媒介素養 人文素養 課程設置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在當今大眾傳媒空前發達的信息時代,媒介素養業已成為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媒介素養教育指的是引導受眾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受眾具備一定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
一、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現狀與存在問題
高等學校的功能不僅體現在傳授專業知識與培養技能方面,而且體現在全面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良好道德觀,以及積極、健康向上的人格。在當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媒體時代,大學生作為一個求知欲強、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知識群體,接觸和使用媒介非常頻繁,然而,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不容樂觀,其特點可以歸納為兩方面:一是大學生在日常接觸媒介的經驗中通過直覺感悟自發地形成了淺層次、低水平的媒介素養;二是大學生媒介素養側重在媒介的技術層面,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媒介的道德規范認識比較模糊。可以說,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的媒介素養整體還是處于低層次和低水平階段,大學生們無法對媒介傳播信息的方式和信息本身作出更為準確的評價,無法將自身的信息需求與媒介所提供的內容有效聯系起來,未能有效地辨別信息的價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資源。
二、媒介素養教育對高校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人生觀。
大學生涯雖然只有四年時間,卻是個人人生觀、價值觀成型、成熟的重要階段,也是個人成長發展階段的關鍵時刻,大學生容易接受新事物,面對多元文化的誘惑,難免把握不住自我。當今一些大眾傳媒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所傳播的流行文化,往往是在倡導一些消極的甚至不健康的思想,極大地誤導了社會成員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對青少年、大學生的成長產生各種負面影響。特別是在多元化的網絡時代,各類網絡文化容易使得大學生陷入信息迷局,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大學生有必要接受專門化、系統化的媒介課程的學習,以此形成媒介批判意識,培養能夠辨別和抵御大眾傳媒不良影響的能力。
(二)有利于構建高校人文精神,提升高校文化層次和品味。
媒介素養教育通過指導大學生正確理解,合理地、積極地運用大眾傳播媒體及其信息和文化資源,正確解讀媒介信息,建設性利用媒介完善自我,改變他們行為上的媚俗性、功利性,幫助大學生追求行為文化的“雅”,直接提升大學文化層次和品位,豐富大學文化的時代內涵。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大學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高校的人文精神體現為以人為本的仁愛精神、追求真知的求索精神、勇于挑戰的創新精神、富于理性和思辨的批判精神等。媒介素養教育在建設高校人文精神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媒介素養教育能夠提供高校學生解讀媒介信息的正確視角,提升大學生的媒介道德水準,幫助大學生追求永恒的道德精神;塑造和豐富大學生的文化批判意識和精神。
三、構建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
面對日益復雜的信息傳播語境與格局,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媒介批判能力與意識,既是當代大學生自我成長成才的需要,又是大學生完全社會化、成為信息時代合格公民的需要;既是高校的素質教育工程,又是一項社會的戰略工程。具體來說,高校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設置應包含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兩大部分內容。
(一)理論教育。
通過課程教學,要讓大學生了解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作用以及媒介技術對人類社會進程的影響,認識到媒介構建的信息環境的真實性和虛構性的區別,理解隱藏在媒介信息之后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媒介理論教育目標應該是幫助大學生初步建立關于媒介的思想,構建對信息批判的反應模式,提高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培養分析、解讀信息能力。
理論課程教學首先要改革高校選修課的課程體系,增加媒介素養類課程。高校的選修課分為專業限選修和任意選修課。任意選修課是學生根據興趣愛好結合實際需要選擇的任意一門課程,是學生有意識的自我培養。媒介素養課程可在任意選修課中單獨列出一個模塊,建構自己的媒介素養課程體系。在具體課程設置上可以以具體媒介對象為課程方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導向,由此可以吸引不同專業的學生參加,如設置時事解讀、時事大講堂、影視作品賞析、流行文化解析、新媒體制作、音樂欣賞等課程。
其次,在理論課程的教學方式方法上提倡采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能夠使學生對大眾傳媒的生產傳播過程有一個更為直觀和感性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對信息真假的辨別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選擇不同媒體對同一新聞事件的不同報道進行課堂討論,請學生尋找并討論報道的內容、主題、報道方式和手法各存在哪些差異,分析導致差異形成的原因,從差異中得出媒體報道的傾向性,以及分析傾向形成的原因。開設媒介素養課程重在提高學生對媒介信息的辨別力、賞析力和批判力,因此在講解案例、欣賞媒介產品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媒介現象和問題的深入思考,而不是讓學生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
最后,高校可以嘗試在非媒體課程中融入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例如在寫作學或者應用語言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不同風格的報刊,分析不同的報刊與文章的語言風格、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的運用,區分客觀陳述與表達意見的不同手法;此類課程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能培養他們的媒介素養。誠然,這樣的教學首先要求高校教師普遍具備相應的媒介素養。高校可以根據自身師資情況,請媒體的專家或新聞傳播學的相關老師利用假期時間對教師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培訓,或開出媒介素養教育的相應書單方便教師自學。
(二)實踐教育。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第二個組成部分是實踐教育,即注重大學生新聞實踐能力的培養,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實現。
1.充分利用校園媒體平臺,增強校園媒體與學生接觸頻率與互動性。我國高校一般都擁有具備一定設施的校園媒體系統,如校報、校刊、廣播站、校園網,部分有條件的高校還設置有校園電視臺和用于錄制校園節目的演播室。然而不少高校媒體在媒介產品的制作和傳播上往往只對少數學生(如校報、校刊、廣播站記者、播音員)開放,廣大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校園媒介產品,他們和校園媒介之間是比較疏遠和陌生的,缺少直觀的感受,以至于在講授媒介理論課程的時候,學生普遍對媒體的內部運作機制很難理解。因此,校園媒體可以定期、定量地開放給學生參觀,讓學生了解媒介產品的制作過程與傳播過程,同時,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也可以將校園媒體作為媒介素養理論課程的實訓室,允許學生參與到媒介傳播的實踐活動中,豐富學生對媒介活動的感性認識。
關 鍵 詞:音樂教育 大學生 科學素質 培養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是培養音樂基礎教育師資的搖籃,今日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就是明日基礎教育戰線上的藝術教育主力軍,他們的綜合素質將直接影響到音樂基礎教育的質量。而目前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其綜合素質與社會要求存在明顯差距。因此,大學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較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注意培養具有較為完善的人格的與時俱進的音樂人才。
一、要著力培養音樂專業學生的人文科學素質
人文素質的培養教育旨在通過知識傳授和環境熏陶,使人類優秀的人文知識成果及其所蘊含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人生態度、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內化為受教育者的品格、氣質修養、處世哲學。因此,在注重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一是注重培養音樂專業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二是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能力;三是注重培養學生道德素質。音樂本身就是文化底蘊相當豐厚的藝術門類。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特別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增進對音樂的理解、表現和創造。因此,我們在大學音樂專業教學中,應該突出師范性特點,本著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減少專業必修課,增開專業選修課,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多元的文化觀,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合格
的音樂基礎教育工作者。
二、要著力培養音樂專業學生的自然科學素質
音樂專業的學生從上高中起就遠離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素質沒有得到應有的培養,而現代音樂人才不能不具備一
定的科學技術知識與技能,音樂教師更不能是科盲,提高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素質已成為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師范教育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為大學音樂教育專業學生開設科學技術教育課,將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良好的效果。現學校開設了音樂聲學、計算機音樂、電腦動畫與音樂課件制作、電腦音樂創作與制作、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等課程,對培養學生自然科學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要著力培養大學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是大學音樂教育專業重要的教學目的之一。學生具備了藝術創新能力,就能夠在藝術實踐、藝術活動中,將創新意識貫穿到理解、分析、處理藝術作品和表現藝術作品的整個過程中,運用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能夠從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從未知到已知的藝術探索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巧,并能夠在前人的基礎上發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產生新的藝術觀點和見解。因此,我們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素質列入到教學內容中,結合音樂教育學科的特點,以專業課程為基礎,以加強實踐技能訓練為重點,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專業知識和非專業知識、教師導學與學生自學、考試與檢測檢查結合起來,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大學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途徑
1.重建適應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架構
課程架構,是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前提。對大學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架構的設置,要與音樂教育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目標相協調、相一致,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充分體現當代人文藝術、音樂藝術發展的大趨勢。
大學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素質,應該包括教育專業學生所應有的思想品德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人文素質、專業知識和能力、專業水平以及教師職業素質。大學音樂教育專業課程內容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思路來設置。一是設置哲學、外語、計算機應用、大學語文、體育等公共必修課;二在保證學科體系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前提下,規劃、發展和建設四個系列的課程群,即音樂理論與技能基礎課程群、作曲技術與指揮課系列課程群、聲樂表演與教學課系列課程群、鋼琴演奏與器樂課系列課程群;三是將教育科學課程,如音樂教學法、音樂心理學、音樂教育學、學科教育論作為必修課;四是設置比較寬泛的選修課程,如美術、寫作、教師語言藝術、電化教育、意大利語、德語、音樂美學、童聲合唱訓練、東西方音樂文化史、音樂學概論、MIDI技術與制作、現代錄音與錄音技術、舞臺藝術、教師口語、中學音樂課程設計、音樂教育管理等。
2.改革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模式
一是因材施教。我們采取討論式、誘導式、問題式、參與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藝術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二是科學施教。我們改變那種一講到底的單一課堂結構,采用心靈感受式、直觀感知式、啟發討論式、反復討論式等方法,使課堂教學出現和聲立體美的效果,使學生保持持續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三是注重學生的藝術教育實踐。我們重構教育教學見習、實習計劃,在第一學年就安排一周見習,從第二學年開始,每學年安排二到四周時間到各學段實習,使之了解從幼兒園到高中各學段教育教學的實際運作情況,讓學生盡早明確做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所應具備的能力,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器樂、聲樂考級活動,把考級作為原動力,以提高專業技能。
3.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資源
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要充分運用音樂現代化教學設備、技術和手段,不斷提高教師多媒體制作能力和教學能力,編制適合專業特點,便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視聽教材、計算機輔助軟件,運用現代化音響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現代化的教學資源,加快大學音樂教育專業計算機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的發展步伐。 參考文獻
[1]姚思源.新世紀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改革發展新動向研究.中國音樂教育2004.6
[2]鐘啟泉. 音樂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
【P鍵詞】學前教育;音樂素養;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208-02
一、陜西省地方高校學前教育本科生音樂素養調查的重要作用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素養是指在學前教育專業培養過程中形成的音樂方面的素養和修養,主要包括幼兒音樂教育理論素養、幼兒音樂欣賞素養、幼兒音樂表演素養和幼兒音樂教育技能素養。開展陜西省地方高校學前教育本科生音樂素養調查,具有兩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契合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需求。在學前教育專業發展過程中,音樂素養教育從默默無聞的邊緣化角色越來越成為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技能。學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就是全面深入地把握學前教育學生音樂素養的真實狀況。唯有如此,才能構建具有針對性、操作性、接地氣的學前教育專業發展方案。
第二,契合用人單位的新要求。隨著學前教育專業的遍地開花,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數量呈井噴式增長。陜西省所有地方高校都已開設學前教育專業,這其中以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最為明顯。陜西教育學院在2012年3月改制更名為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后,舉全校之力發展學前教育專業,使得學前教育專業招生人數和畢業人數迅速擴張。陜西學前師范學院2016年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675人,2017年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為867人①。陜西省2016年學前教育招教考試人數為1000余人。面對供求失衡的現狀,用人單位相應提高了用人標準,對畢業生的音樂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二、陜西省地方高校學前教育本科生音樂素養調查基本情況
從2016年9月開始,課題組在咸陽師范學院、渭南師范學院、西安文理學院、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等學校開展調研。調查方式為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電話訪談、電子郵件調查等。共計發放問卷650份,有效回收610份;面對面訪談15人次,電話訪談24人次,電子郵件調查36人次。問卷發放對象、電子郵件調查對象主要為陜西省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面對面訪談、電話訪談對象包括陜西省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和本科生。
(一)陜西省地方高校學前教育本科生音樂素養基本現狀
第一,先天不足,學生入校前的音樂素養普遍較低。調查可知,入校前學生的音樂素養普遍較低,87%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在入校前未接受過系統的音樂教育,僅有15%的學生選擇“學過舞蹈、鋼琴或其他樂器”。85%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接觸音樂途徑是通過網絡、電視、電影等方式,82%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接觸的音樂類型是流行音樂。這些現狀造成的結果是大多數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在接觸音樂課程時,普遍感到特別吃力。在學習樂理知識時,識別五線譜需要近一個月時間;學習鋼琴時,手指較為僵硬;學習兒歌時,唱歌屢屢跑調;學習舞蹈時,身體僵硬,動作呆板。
通過深度訪談,課題組對此現狀的原因作了歸納。首先,大部分學生是通過文科或理科招生的口徑進入學前教育專業的。在文、理科招生中,考試內容并不涉及音樂素養相關知識,因此學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語、數、外等文化課上,僅將音樂作為休閑放松方式;其次,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家庭收入狀況處于中等水平,鄉鎮中小學音樂教學水平較弱,音樂課程往往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教學效果一般。對于農村普通家庭而言,課堂外的音樂學習費用較高,是一筆難以承受的支出。
第二,后天失衡,入校后的音樂學習效果偏低。在問卷調查過程中,84%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認為音樂學習效果較差。除基礎教育階段積累不足外,對于大學階段學習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在訪談過程中,許多學前教育音樂課程任課教師反映課程缺乏相應的標準,例如鋼琴學習應當達到的水平或者舞蹈學習應當達到的水平等,缺乏清晰明確的規范性,這造成學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學習舞蹈和鋼琴時缺乏嚴格的考核制度,導致學習效果較差;再次,音樂師資隊伍數量不足。學前教育隸屬于教育學科,在陜西省地方高校中一般開設在教育科學學院,該學員師資隊伍以教育學和心理學背景為主,具有音樂學背景的教師較少,且一般處于邊緣化位置,對于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缺少話語權。
第三,音樂教材質量總體偏低。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育教材基本脫胎于專業鋼琴教材,彈奏內容基本來自《拜厄鋼琴基礎教程》《哈農鋼琴練指法》《車爾尼鋼琴初級教程》和《車爾尼鋼琴流暢練習曲》等。這些練習曲目并沒有契合學前教育專業特性,未考慮到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將音樂專業學生的學習標準簡單移植到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標準上,造成學生音樂學習的畏難情緒和倦怠感。
三、陜西省地方高校學前教育本科生音樂素養提升策略
陜西省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音樂素養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這主要包括建構學前教育音樂課程體系、優化學前教育師資結構、
編寫學前教育音樂教材和提升學前教育實踐教學環節這幾個方面。
(一)環環相扣,建構邏輯嚴密的音樂課程體系
以幼兒園音樂教學工作和省級幼兒園招聘要求為標準,遵循寬口徑、強技能的指導原則,有機建構邏輯嚴密的音樂課程體系,將樂理、鋼琴、即興伴奏、舞蹈、聲樂等課程科學合理地安排在不同學期。并且,明確每一門課程的課程目標,保證每學期課程的內在合理性和外在銜接性,即課程內在的教學目標富有操作性和合理性,契合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課程外在的目標富有銜接性,符合音樂素養形成的客觀規律,保證鋼琴、舞蹈學習的循序漸進。
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彈自唱的良好習慣,使其適應幼兒園彈唱結合的教學要求。保證琴房開放式管理,確保學生每周有足夠的練習時間。從戈爾曼的情緒智力理論出發,“理解音樂情感是重要的入門環節。音樂作品的創造者、表演者、聆聽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感傾向和情感體驗。”②因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改變“教師范唱、學生跟唱”的教學方式,深入分析兒歌的情緒和內容,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分層次進行教學,綜合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舞蹈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基本功訓練,幫助學生解決動作協調性和舞蹈心理障礙等問題,提升學生舞蹈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二)因地制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編寫高質量的學前教育音樂教材
提高學生音樂素養,不可或缺的條件是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業務能力強的學前教育音樂師資隊伍。一方面,引進外援,通過招聘高水平的音樂教師提升音樂隊伍師資能力;另一方面,內部優化,通過系統培訓,提高音樂教師的教學水平。集中力量,編撰適應于學生實際需要的學前教育音樂教材。“課程與教材編制是具有生成性和不確定性的動態形成過程。”③
優質的教材承擔課程目標,是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學前教育音樂教材要以學生為主體,應當避免過多的學理性闡述,而偏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在教材選擇上,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音樂水平,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在樂理訓練時加強對學生五線譜識譜能力的鍛煉。在鋼琴曲方面,盡量選取內容簡短、形象鮮明、朗朗上口的兒歌配合鋼琴練習曲同步進行,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內容選擇上,嘗試加入本土文化資源,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母語文化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度和文化自豪感。
(三)探索創新,采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方法
探索引用奧爾夫教學法,將鋼琴學習、舞蹈學習與身體律動、節奏有效結合,在地域性文化和多元性文化中尋找平衡點,實現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情感性、律動性、傳承性、趣味性的有機整合。奧爾夫教學體系是對現代音樂教育改革產生重大影響的音樂教育體系,其“教學主要特色總結為:節奏教學、身體教學和情感教學。”④理性建構契合陜西具體情況的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探索其與陜北民歌、陜北秧歌、秦腔、華縣皮影戲、關中道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路徑,在其中尋找律動性、節奏性強的音樂片段,開展奧爾夫音樂教學。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融入富有陜西特色的方言、兒歌、童謠,促使奧爾夫音樂教育貼近幼兒生活世界。理性探索契合陜西具體省情的奧爾夫音樂教育教學方法,例如從“西安”、“咸陽”等地名入手,運用聲勢教學進行節奏朗誦;與奧爾夫樂器相結合,配合使用幼兒自己制作的簡易樂器,進行節奏教學;與實踐性、體驗式、情境式相結合,開展融入幼兒生活世界的游戲教學。教學評價是音樂教育的反饋環節,我們要理性研究契合陜西具體省情的奧爾夫音樂教育教學評價,以提升W生綜合素養為指導,摒棄傳統的技能型單一評價模式,實現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形式多樣化、評價目的人本化。
參考文獻:
[1]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就業網.2016、2017屆畢業生信息表[EB/OL].http:///,2017-3-2.
[2]于麗.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理論重構和實踐生成[M].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16.113.
[3]黃瑾等.比較研究視角下的學前課程與教材編制及其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1):61.
[4]于麗.論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主要特色[J].音樂時空,2015,(05):139.
作者簡介:
白 婷(1995-),女,陜西洛川人,咸陽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