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數字經濟發展史范文

    數字經濟發展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字經濟發展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字經濟發展史

    第1篇:數字經濟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有線電視網絡;數字電視技術;應用;發展前景;信息化時代

    1有線電視網絡中的數字電視技術簡介

    數字電視技術,可以理解為一種帶有數字信號的電視設備。其原理就是將原來的信號進行數字的分解和轉化,將處理后的數字信號進行傳播,最后在接收時進行信號的還原和重組。這樣一來,有線電視網絡中的原信號就不會受到損害,不但提高了畫面的清晰度,而且還能還原真實的效果。數字電視技術正處在迅速發展的階段,它對于有線電視網絡的未來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廣泛應用代表著未來有線電視網絡的發展趨勢,是電視信號傳輸的過程中取得的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變革。

    2數字電視技術的應用

    2.1數字電視技術的應用優勢

    在目前的數碼市場中,有線電視已經比較普遍,人們每天都會利用空閑時間看電視休閑娛樂或者了解新聞。數字電視技術有著它天生的優勢,信息的承載量比較大,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多的信息,帶來便利。它的應用存在著以下3個方面的優勢。2.1.1信號傳輸的高穩定性在有線電視網絡中,傳統的數字模擬技術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在傳導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信號變異和信號中斷的現象。相比之下,數字電視技術的應用可以說是歷史性的突破,在傳輸中信號的穩定性高,不僅提高了傳輸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而且還有效地降低了信息在后期的編輯過程中發生失真現象的概率,大大增加了信號傳輸的高穩定性,提升了信號的質量。2.1.2方便的網絡化操作數字化電視技術在使用的時候,不僅發揮了傳統的優勢,為觀眾提供畫面和音頻的信息,同時它還與網絡技術結合,給用戶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例如娛樂游戲、視頻點播以及上網服務,通過提供這些個性化的服務,實現了電視與網絡的緊密結合,為更好地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創造現實條件。2.1.3頻道范圍的不斷擴大傳統的電視頻道在選擇方面受到限制,主要原因是信號的傳輸和處理方式過于陳舊,使得頻道的數量有限,觀眾錯過很多精彩的節目。傳統的模擬電視頻道寬帶普遍是10MHz左右,在頻道傳輸時,只能夠傳輸一套普通節目,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但是通過數字電視技術,可以同時傳送多個電視節目,主要是因為,數字電視技術的信息傳遞是依靠編碼傳送頻道。因此,伴隨著編碼技術的不斷更新,數字化電視技術能夠傳遞的節目數量仍然會不斷擴大,為越來越多的觀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2.2數字電視技術的應用

    2.2.1數字電視技術中機頂盒的廣泛使用數字電視技術在有線電視網絡中的應用主要是機頂盒,機頂盒可以對數字信號進行模擬化操作,提取數字信號中的關鍵信息,進行先模擬后還原的一系列操作,從而呈現出真實的聲音和畫面。機頂盒在數字電視技術中應用十分廣泛,可以更好的支持廣播電視功能,提高圖文點播和圖文電視的操作功能,從而達到信號的交互式利用,便捷網絡化操作。數字電視技術未來的發展會完全取代傳統技術,在現在能夠達到的電視傳輸信息基礎上,觀眾們可以收到超過過去四倍的電視節目,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正是出于想要獲取更多更及時的資訊內容,機頂盒作為這樣的一種媒介應運而生。數字電視技術機頂盒除了有從模擬電視過渡到數字電視的一般功能之外,還有付費點播等新業務功能。如今,數字電視一體化還沒有完全普及,機頂盒仍然還有存在的必要性,而且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和現實意義。2.2.2有線電視網絡的雙向網絡化改造在有線電視網絡中,應用數字電視技術對大眾媒體的進步和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時代,人們對電視的需求已經不單單滿足于對機頂盒的圖像轉換功能和雙向網絡功能的要求,同時還要求研發人員逐漸重視有線電視的雙向網絡化改造。雙向網絡化改造主要由三個方面組成:一是把網絡系統內部的單項網絡變成可以循環使用的雙向網絡;二是對客戶端進行升級改造;三是對電視系統整體進行改造。在雙向網絡化改造工作完成之后,也就出現了人們在觀看中央臺的節目同時還可以收看湖南衛視等多個電視臺節目的現象。雙向網絡化改造之后,在數據線中傳遞的信號變得更加穩定,電視屏幕呈現的畫面也更加清晰,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對電視的更高體驗要求。

    3數字電視技術的未來發展前景

    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數字電視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有線電視網絡的發展提供了方便,尤其是數字電視技術和互聯網的完美結合,推動了一系列網絡遠程服務的發展,比如信息查詢和網絡購物等。觀眾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標記整理一些自己經常看的頻道,充分的利用數字電視技術的新型功能,適應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數字電視技術已經將網絡充分結合到了自身的發展中,在數字電視技術中進行有用的增值服務,促進了數字電視技術的智能化操作。在進行數字化電視技術操作時,不僅可以根據用戶的個人需要獲取想要了解的新聞資訊,還可以根據興趣利用網絡進行增值業務服務,像網絡沖浪、IP電話等活動。同時還可以依靠網絡技術保護家庭的安全性,對家庭環境進行數字化的錄相,在發現有異樣時,通過網絡技術報警,能夠有效提高家庭的安全性,為用戶帶來更加方便的智能化操作。雖然在現階段的科技發展水平上,數字電視技術已經是我國的電視技術的最高發展水平,但是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必須要迎接不斷更新不斷進步挑戰。因此,未來有線電視網絡中的數字電視技術的重心必須放在信息化改革的方面,盡力滿足當代消費者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進行不斷的改革創新,讓數字電視技術緊跟互聯網發展的腳步,實現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有線電視網絡的數字電視技術未來發展方向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橫向擴張,在未來有線電視網絡將全部使用光纜網,寬帶擴展為2GHz左右,那么電視節目就有可能增加到300個。二是縱向擴張,數字電視技術會結合現代通訊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等發展速度迅猛的現代科學技術,最終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混合技術體系,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的需求,通過多重技術的保障,就可以實現電視圖像的高清和電視信號的穩定。

    第2篇:數字經濟發展史范文

    摘 要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數據統計法探討現代女子競技排球的技戰術特點及發展趨勢,發現了女子在發、傳、攔、扣、防守等技術動作方面都呈現新的特點和變化,以及戰術上“全面型”和“立體化”的進攻模式,以期為中國排球事業的發展和今后的訓練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女子競技排球 技戰術 發展趨勢

    一、現代女子競技排球的技術特點

    (一)發球

    從現代國際排球排球比賽中觀察可以發現,發球已成為了制約對手的“致命武器”,也是影響比賽走勢的重要因素[1]。1999年實施的全賽程每球得分制,更是給發球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推動力,拼發球戰術已是排球比賽首選的戰術,以達到先發制人,爭取主動的目的。現代世界排球發球技戰術呈現出鮮明的特點:1.跳發球比例增加,而且球速快、威力大、近似男子化,比如古巴隊桑托斯的發球速度以達到0.62s—0.71s,荷蘭隊弗里爾發球速度在0.57—0.7s。另外,跳發球技術種類多樣化,跳發飄球、輕飄、跳發側旋、下旋、輕發落點、組合性能球等日漸盛行。2.通過研究對手接發球站位和進攻套路,采用找人、路線、區域發球策略,并在“兇”和“穩”上發生變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攔網

    縱觀排球技戰術的發展歷程,進攻與防守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網前跑動換位,交叉重疊掩護等快攻技戰術的運用,促進了攔網技戰術的提高,攔網已從過去的被動防守轉化為重要的得分手段,現代攔網彈跳好、爆發力強、滯空時間長、手臂高舉、伸得遠、攔網范圍大、封阻路線多的特點,不但有效制約對手的進攻,更成為得分的利器。現在世界強隊一直在強調攔網優勢的建立和發揮,從過去的蓋、捂、包發展到密集、分散、重疊、換位、盯人、空中移位、二次起跳及空中變手型等技術。另外,現代比賽過程中,有意識地用單手曲腕攔網,增加了攔網高度和伸過球網的距離,提過了防守攻擊性,代表了最前沿的進攻技術,也體現了排球運動攔網技術的滯空化和多變化。

    (三)二傳

    二傳作為攻防轉換的核心,在比賽中極為重要,隨著現代排球扣、攔對抗日趨激烈,女子排球朝著力量化、速度化發展,給防守造成很大威脅,據2012年女排世界大獎賽統計,比賽中30%不到位的球需要二傳運動員通過轉身、移動等動作進行跑動調整進攻,以創造更多的進攻機會,這就要求二傳必須掌握不同位置、不同速度、不同高度的傳球方法,同時為了加快進攻和豐富戰術體系,跳傳和背傳已成為比賽中組織進攻的重要手段,而且傳球技術呈現出高點,出手快的特點,進攻的加快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傳扣速度的加快,在攻手扣球高度不變的情況下,縮短傳扣時間上午主要途徑是提高二傳傳球點以及在提高傳球速度的前提下降低出球后球的高度[2]。世界強隊都在嘗試提高二傳觸球高度,降低出手后的最高點高度,這也是為什么他們的接發球弧度較高,其中主要是讓二傳充分移動與起跳為跳傳做準備。針對這種理論,鐘秉樞專門提出了“越級訓練”的訓練方法,即要求二傳與攻手進行球出網的最高高度在1.5—1.6米左右的平拉開進攻訓練。

    (四)后排防守

    現代世界排球勁旅林立,如果想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須有完美、全面的技戰術,注重攻守平衡,在保證進攻強勢發揮的同時,也要注意防守的穩固和加強。縱觀世界各種比賽,諸強隊在后排防守上有了長足之處,防守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重心低,信心足,反應快,判斷準和效果好,能運用各種高難防守動作和手法頑強防守,具體表現在防守技術在動作、方法、擊球上向著實用化,合理化方向發展,防守動作有原來的準備姿勢—判斷—移動取位—擊球的模式,發展為邊判斷邊取位—反應動作—控制球的快速靈活啟動模式[3]。而且一些新的防守技術的出現更是帶動了排球的攻防發展,如高姿防守、腳踢球、墊擊二傳技術等。另外,2009年1月國際排聯實施了“雙自由人”就是在比賽成死球時,兩名自由防守隊員可以一次性替換兩名后排隊員,這項規則的實施,促進比賽更加激烈,更具觀賞性,攻守技戰術日趨平衡,歐美強隊中在防守體系中已經開啟了“雙自由人”時代,在后排的防守和進攻上帶來了新的變化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后排進攻在比賽中運用比例增多,加強對后排進攻的防守將是下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

    (五)扣球

    在速度、變化這個大命題下,力量、快速多變、高快結合仍是現代排球扣球技術呈現的特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巴西女排,她們不僅擁有穩定的一傳體系和出色的防守串聯技術,更有快速多變的進攻體系,尤其是4號位平拉開扣球技術,以小角度助跑,淺蹲式起跳,快平式傳球特點,引領世界女排技術的新潮流。另外,在扣球落點上以直線和后排底端偏多。

    二、現代女子競技排球戰術特點

    (一)后排進攻、接應二傳跑動進攻比例明顯增加

    現代排球比賽中前排進攻為主流的同時,后排進攻、接應二傳跑動進攻占總體比例不斷增加,在現代女子比賽中,每個隊伍都有2—3名后攻隊員參與進攻。后排進攻已不是過去最初以彌補前排進攻不足的新技術,后排進攻不但豐富了戰術,而且攻擊性強的球過網點使對方難以判斷,特別是近網和節奏快的后體快球,縮短了排球扣球與球網的距離,降低了弧度,具有很大的殺傷力。近幾年,接應二傳逐漸成為隊中進攻的核心人物和主要得分手,據2011年女子排球世界杯比賽得分統計,得分排名前十五位中接應二傳就有5位,比賽中接應二傳的2號位強攻起到了分擔壓力的作用,調整進攻也明顯增多,與4號位主攻從兩邊拉開強攻,分散進攻點,共同牽制對方的攔網,形成新的進攻強勢,尤其是平快掩護攻效果最好,通過利用各種傳快球吸引對方攔網,然后給接應二傳隊員制造一打一或者空網扣球的機會,在快球的掩護下,接應二傳可以進行各種形式的跑動進攻,能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集中兵力,以多打少,避實就虛的作用。

    (二)立體進攻逐漸被運用

    目前在女子排球比賽中立體進攻運用比例較少,因為立體進攻對運動員的身體條件和進攻能力要求很高,一般每個隊伍中只有少數隊員具有立體進攻的能力,但在現代高水平女子排球比賽中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就必須應用掩護和前排進攻,后排強攻和快攻,打吊結合的立體進攻。由于立體進攻將前排進攻和后排進攻的優點在一起,克服了單純前排進攻和單后排進攻的不足,使進攻具有點多面廣,平面進攻與縱深進攻交叉的優勢,讓對手的攔網和后排防守顧此失彼。當今世界女排立體進攻的結構布局有三種基本形式:1.前后排相互掩護的多點立體交叉進攻。2.前后排相互掩護的重疊立體進攻。3.前后排相互掩護的綜合立體進攻。而且每種進攻布局又包括若干種常用的戰術打法。整個排球技戰術體系的構建和發展已形成了“點—線—面—體”的演變,高快結合,前后排結合,進攻朝著全面型、立體型的方向發展。這種“面向縱深,方向擴大,前后一體”[4]的立體化進攻,逐漸成為各隊進攻技戰術發展的趨勢。

    三、現代女子排球技戰術的發展趨勢

    (一)站位陣型上慢慢進入“六二”配備模式,現代排球要求“全面型”和“立體化”成為進攻主體,如果兩名二傳既能成為組織進攻的樞紐,自身又具備全面的進攻技戰術,這樣會極大的豐富進攻點和進攻體系。

    (二)世界女子排球向男子化方向發展,隨著女排隊員身體素質的提升及訓練方面也在追求男性化的風格和方式,世界女排男性化在比賽中逐漸凸顯,在技術動作結構上,后體快進攻,高點強攻,大力跳發,魚妖墊球等充滿男子化的技術動作將會在世界大賽中被廣泛應用。在戰術打法上,進攻節奏快,攻防轉換快,戰術變化多逐漸成為女子排球的追求目標,各隊注重高度和力量,追求網上高度和進攻效果的兇狠,比賽中將會充分施展立體進攻,跑動進攻,快速多變,集體攔網,3人接發球等戰術。

    參考文獻:

    [1] 徐利,鐘秉樞.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排球運動科學探析[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7).165.

    [2] 徐利,鐘秉樞.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排球運動科學探析[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7).132.

    第3篇:數字經濟發展史范文

    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出臺較為滯后

    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出臺較為滯后使得目前各地的數字電視實驗或者市場推廣初期都沒有章法可循,因此在很多環節,如在節目審查、系統外資金準入的條件等方面模棱兩可,也隱含著很多危機。技術標準是數字電視的產業政策中的核心部分。衛星標準雖已經確定,但是對于廣電媒介來說,運營的價值難以開發利用。無線標準正在測試中,而有線標準默認為:DVB-C。因此,標準的不確定性對于運營者而言存在一定的風險,在正式標準出臺前,技術的服務商和媒介運作都很困難。

    運營模式成為發展障礙

    對于運營個體而言,不論是中央電視臺還是地方臺,運營的模式成為最實際的問題,這是一個概念落實的關鍵,也是一個產業是否能夠健康發展的關鍵,數字電視運營模式的籌建和細化也是數字電視避免泡沫的關鍵。由模擬電視發展到現在的數字電視時期,在市場上存在一定的誤導觀念,如數字電視一本萬利,但是數字電視運營起來需要的不再是一個概念或者說法,一套可行性極高的運營模式及與之配套的成本核算的體系,才是最為重要的和最具有現實意義的。

    數字電視經營模式的建立過程也是模擬電視的經營模式向數字電視的經營模式過渡的過程。其間,二者的碰撞、融合必不可少,這樣的機制升級是中國廣電前所未有的。現有的數字電視經營的啟蒙者和數字電視平臺的籌建者大多是技術人員,對于經營沒有太多的認知,因此在技術問題得到突破后,經營模式的問題將成為一個很大的潛在危機。這些都是電視經營突出重圍的關鍵所在,也是電視經營實現平穩過渡、持續發展、降低轉型成本的關鍵。

    內容出現瓶頸

    目前我國現有的電視節目類型也同樣不適應數字電視的發展需要,急需開發更多的互動點播節目、游戲娛樂節目、各類具有針對性的資訊節目以及服務應用。比如付費節目、隨次計費節目、電影選播系統、歌唱點播、新聞選取、電視在線教育、電視購物等豐富多彩的節目內容。如果沒有大量清晰多樣的節目,沒有不同于以往模擬電視時期的內容,數字電視的付費收視概念就難以得到受眾的認可。吸引受眾支付機頂盒或全數字電視的成本并付出額外收視費的因素,不僅是清晰度的簡單交互,更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內容。

    數字電視內容格局的建立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解決內容問題的角色由誰來充當?整個內容運行體制的籌建由誰來指導和負責?如何建立一套利益分配體系以及行業監管體制,并兼顧大量內容的各個環節,與用戶的承受能力相協調……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資金的短缺

    我國有線電視數字化需要的資金量很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無論是青島模式、佛山模式還是杭州模式,都是采取免費向用戶提供機頂盒的方式,目前功能最簡單的機頂盒也要500元左右,再加上每戶有線電視用戶要完成雙向數字化改造的費用約5000元,以此計算,僅僅我國1億戶有線電視用戶的數字化改造費用就需要10000億元以上的資金,數字電視的推進過程存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

    資金是事業運行的血液。技術設備的改造與升級維護、內容的再利用與購買、經營活動的推廣等,都存在著資金缺口,而且廣電自己缺乏專業的資金管理人員。其實資金來源并不是最大的問題,而資金的管理才是關鍵所在,資金配置的方案和資金監管,以及資金如何運作才能實現預期的效益最大化,實現預期效益,從而保證資金的良好再循環或者資金再投入,這些都是關系到數字電視運營成敗的關鍵。②

    下面,談一談我國目前電視數字化的突破之路。

    加快城市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

    目前,全國大多數城市完成了整體轉換,有線數字電視用戶超過1600萬戶,應該說我國有線電視數字化的模式、政策已經很明確,現在的關鍵是按照24字方針做好群眾工作,真正讓群眾認可、社會支持、政府放心,實現平穩轉換。要通過數字化,使有線數字電視成為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成為進入千家萬戶的安全可控的多媒體信息平臺,推動有線電視網絡走本地化服務、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之路。

    加快地面數字電視國標的實施

    2006年8月,我國頒布了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準,并要求2007年8月1日正式實施。目前地面數字電視國標的測試和試驗工作還在進行,配套標準還在制定,符合國標的發射機和接收機還在產業化過程中,國標的全面實施要推遲一段時間。一旦國標設備測試完成和配套標準制定完成后,總局將統一部署,全面推動國標的實施。地面數字電視國標屬于強制性標準,各級廣電部門要堅決貫徹執行,避免出現重復工作,造成浪費。在推動我國地面數字電視的發展中,要確保公共服務,保持模擬與數字并存播出,保證人民群眾的基本視聽權益不因技術的改變而受到影響。在此基礎上,再開發新業務,滿足新需求。

    最后,我們應該相信,數字電視的發展趨勢是電視媒體領域不可阻擋的潮流,數字電視不僅意味著一場電視技術的變革,也是媒介形態上的革新,它將會對電視傳媒這一產業在運營機制上產生重大的影響,使得傳媒的內容生產、經營、消費方式都發生變革。

    注釋:

    ①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http://www.chinairr.org/view/V07/200807/12―4690.html

    ②李亞京:《數字電視時代的距離》,《新聞與寫作》,2005(3)。

    第4篇:數字經濟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優勢應用;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TP37

    實際上數字媒體技術也是媒體中的一種,即傳播信息的媒介,它通過光盤或者磁帶等固體載體寄存,通過圖畫、視頻、聲音等表現出來,而數字媒體一般意義上指感覺媒體、表示媒體、實物媒體三者的總和,但是若是從狹義來講,數字媒體也可以僅僅指感覺媒體,它以二進制的形式來吃力信息載體,主要表現形式有動漫、游戲、影視、音樂等。按照媒體發展的趨勢來看,他們深深地影響著消費者的行為,尤其是影視和廣告業的發展,通過這方面的影響力數字媒體逐漸把其影響力擴大到其他領域,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數字媒體的特點

    顧名思義,數字媒體就是數字技術和媒體的結合,一個提供載體,一個提供對感覺媒體的轉化方式,共同承載著多媒體的功能,所以在表現形式上有些復雜,有以下特點:

    1.1語言數字化

    數字媒體技術時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出現的一種新的媒體技術,通過運用二進制數來對音頻、視頻、圖像等進行處理,這樣的二進制數在計算機中容易識別,之后通過音樂、視頻、圖像表現出來或儲存在硬盤等字體中。所以總的來說,數字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所要表現得事物數字化。

    1.2多樣性與差異性

    數字媒體技術的多樣性指的是雖然其使用的是統一的語言和工具,但是它卻具有及其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媒介,來實現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很多時候活動中使用的都不只一種媒介,如利用音樂、視頻和燈光、道具等來共同表現,很容易產生良好的效果。但是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單單是多樣性是不能夠征服市場和消費者的,只有在發展中不斷形成自己的個性,才能在競爭中獲取更多優勢。

    1.3創造性與高效率

    對于數字媒體技術來說,它的每一次發展、更新、活動都是在不斷地進步,通過不斷將良好的創意加入到技術中,并通過用戶進行反饋,實現不間斷地創造。在實際的應用中,數字媒體技術之所以比傳統的媒體技術應用更加廣泛,是因為執行創作步驟時,可以在修改步驟上有足夠的便利。

    2數字媒體技術的優勢應用

    比之傳統媒體技術,數字媒體無論是在信息容量上、檢索速度上還是運行效率上都有著巨大的優勢,這些都是基于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的發展而言的,它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使社會的運行更為順暢。我們從應用對象來區分數字媒體技術使用的范圍,大多是在影視、動畫、廣告等現實領域和虛擬現實領域。

    2.1現實領域

    在這個領域,數字媒體技術被廣泛運用于向人們傳遞圖像、視頻、音頻等信息,來產生對自己有利的效果。如在廣告行業,數字媒體技術被廣泛運用,無論是LED、廣告牌還是廣告片等,都是利用數字媒體向人們進行產品宣傳。與傳統的紙質廣告相比,數字媒體投放的廣告在內容上更加r活,被人們所接受,且能夠同消費者形成良好的互動。但是數字媒體技術被應用于廣告行業也是隨著時代進行分層的,在之前數字信息技術不發達的時代LED、霓虹燈的廣告效應是當時廣告的巔峰,而在隨著影視行業的火熱之后,在其中進行植入廣告和廣告短片成為廣告界新的寵兒,也就是廣告行業的下一個階段。之所以影視類的廣告會流行起來,是因為它在傳播速度和表達的藝術效果上都有不俗的實力,通過非線性編輯、數碼特技、影視合成等技術使影視類的廣告在刺激人們的神經的同時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也是一種新的形式的創新。

    2.2虛擬現實領域

    數字媒體技術在虛擬現實中的應用主要是通過對一些技術的綜合運用并進行創新,讓人們享受到更好的視覺、聽覺、感覺體驗,如仿真技術、多傳感器技術、數字圖像處理等,他們相互作用,往往能夠讓用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3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前景和趨勢

    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大概經歷過三個階段:被動接受信息、構建交流平臺、跨行業跨網絡服務,通過交互式的系統來拓展數字媒體的發展空間,滿足不同客戶的要求。而目前數字媒體技術發展的方向與虛擬現實有關,即通過數字媒體技術來使顯示和虛擬之間的感覺胡同。

    3.1增強現實技術

    伴隨著數字媒體技術在影視、動漫、廣告等行業的應用,其發展趨勢越來越注重用戶的體驗,而增強現實技術就是這樣背景下數字媒體的發展趨勢,即將人類在現實時間和空間中很難感受到的信息通過科學技術仿真出來,然后轉化為人類能夠感知到的信息,可以說這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現實世界。它的出現是基于目前已有技術的發展而定的,同時也是市場、社會需求的產物。

    3.2深化整合IT、IPIV產業

    在目前的電子市場上,IT與IPIV產業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有關聯之處,但是就其具體應用來說,聯系還是不夠緊密,由此導致用戶的需求不能被滿足,影響數字媒體的實際使用效果。所以若是將IT與IPIV兩個產業進行深化整合,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充分滿足用戶的需求,為不同的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體驗;同時根據收集的用戶數據來為用戶提供合適的建議,帶來更便捷的生活。

    3.3更加細致化

    在面對傳播對象時,需要根據不同的用戶需求來提供不同的服務,數字媒體技術就是對這一需求進行提取的技術,并且會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縮小服務范圍,也就是將需要傳播信息的對象的信息進行細分,這樣在進行服務時將會提供更精確的體驗,用戶的滿意度更高,這就會形成新的產業鏈,與人們的生活聯系更加緊密,為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做出貢獻。

    4總結

    總的來說,數字媒體技術因為其快捷性、高效性、多樣性等特性而被廣泛用于當今的許多行業,為我國人民生活的便利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并且隨著它在靠近人民需求的道路上更進一步,它的發展前景會越來越廣闊。本文旨在對數字媒體技術進行一個大致的描述,并就其應用和發展進行闡述,為我國數字媒體的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朱葉,田源. 淺談數字媒體技術的優勢應用以及發展前景[J]. 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4,11:161-162.

    第5篇:數字經濟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圖書資料工作 發展趨勢 應對策略

    1. 經濟社會圖書資料工作的地位

    這是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也是一個信息產業高速發展的時代,圖書館也成為高等教育的支柱之一,因此,圖書資料工作的水平與質量不僅是一所高校教育質量的衡量標準,更是一個國家整體的教育素質高低的衡量標準。經濟社會主張自由競爭,市場經濟優勝劣汰使得信息技術脫穎而出,圖書資料工作的發展與創新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應用,傳統的工作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不斷提升的需求。

    2.圖書資料工作的發展趨勢

    2.1技術手段現代化

    圖書資料工作也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不斷地迎接挑戰,使其自身所蘊藏的豐富知識與服務社會的活力與動力充分的體現出來。要先提升自身的建設,不被社會和歷史所淘汰,就要跟上現代化的步伐,抓好管理這一關,實現圖書資料工作的現代化。

    經濟社會,講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傳統的圖書資料工作以保存古老以及現代人類寶貴文化遺產為主要任務,而現代的管理理念應該是將有限的資源利用起來,用流動的知識來創造更多的財富。所以,很顯然,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滿足不了現在的需求。隨著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應用,越來越多的行業都需要通過圖書資料來獲取更多超前、實用的信息。特別是傳感技術和儲存微縮技術出現,使得資源信息化成為主流。而對于我國而言,由于種種的原因,圖書資料工作的現代化步伐緩慢,進程不順,體系欠佳,相當一部分的圖書資料工作依舊采用落后的手工模式服務。經濟社會中,知識作用無可替代,要順應時代要求,在圖書資料的管理上盡快實現自動化,從圖書資料的采購、編目、檢索以及存儲都要由計算機處理,向讀者提供準確無誤的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資源的開發,最大限度的發揮信息資源的功能。

    2.2服務職能信息化

    當今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運用與信息的獲得,再次兩者的進行中,信息服務的作用不言而喻,地位也日趨重要。圖書資料工作的開展應該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圖書資料部門應該設立圖書資源信息咨詢處,確定咨詢的范圍,而后以宣傳欄、宣傳專題報道以及個別解答等方式對前來咨詢的讀者提供有價值、有借鑒意義的答復。

    信息只有經過傳遞才能表現出它的價值,圖書資料部門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將國內外的情報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和篩選評價等傳遞給讀者,也可以根據讀者的需求對個別的內容或書籍進行追蹤,利用館藏文獻進行專題的索引,將資源提供給讀者利用。對于不同專業、不同領域、不同專題、不同層次的文獻進行數字化分類整理,節省了讀者搜索資料的時間服務更人性化、便利化。

    2.3人員素質高端化

    讀者的范圍與數量不斷擴大與增長的同時,需求的層次也在不斷上升。未來,一個虛擬的圖書資料工作的管理人員要能夠按照讀者的要求,從大型的專業數字圖書館中快速準確的搜索、提取出讀者需求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甄別、加工、編制與此相關的雜志刊物等供給用戶使用。

    圖書資料工作的管理人員想要適應知識與社會經濟時代的要求,除了加強圖書館結構管理這一專業知識外,還要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學習計算機網絡技術。傳統的圖書館工作者文化水平偏低、年齡偏大,這是由傳統工作模式所影響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在考慮就業職位的時候把圖書館工作排除在外。現如今,圖書資料工作的工作人員要同時熟悉網絡資源管理的應用,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規定,計算機設備的維護與更新等等。

    3. 圖書資料工作發展的應對策略

    3.1樹立信息前沿意識

    我國信息傳媒等新媒體的發展起步落后于西方國家,但是近幾年的發展速度迅猛,總體并不落后于其他的發達國家,比如手機、網絡等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很接近。早在2007年國家的“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就把數字出版技術和發展新媒體列入科技創新的重點之中。要想貫徹國家規劃,首先就要樹立信息前沿意識。

    國家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文化產業信息現代化也緊跟時代變遷步伐,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圖書資料工作信息意識落后,管理思想保守。首先從領導層面來說,一些領導干部對本單位圖書資料工作漠不關心,更別提現代化建設了,對圖書資料工作的投資也是少之又少。其次,從圖書資料工作者的層面來說,他們往往認為圖書資料的數字化轉變、現代化管理是對于幾個大型的國家圖書館而言的,低層次的圖書館無所謂,只要做好日程的借閱、分類、查點等日常的工作就可以了。存在這種落后保守、不思進取意識的圖書資料工作者大量存在,使得我國圖書資料工作的整體數字化進程緩慢。

    3.2樹立協作意識

    經濟社會競爭意識深入人心,協作意識卻很難建立,特別是真誠的協作意識。大家對全球經濟一體化比較熟悉,但對于資源共享去不怎么關心。雖然國家的呼聲很高,但是能夠真正實現的卻只有幾個大型城市而已。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欠發達地區的圖書資源僅限于自身的使用,由于這種實力與經濟的限制,要想建立網絡平臺的虛擬環境資源共享有很大的難度。

    但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有困難就有辦法,因地制宜,基礎合作是解決之道。全國統籌行不通就實行地域統籌,采取基礎性協作。市級、縣鄉級圖書館實行聯合互動,資源共享以求得共同發展。這種基層的、基礎的合作可以實現信息服務、人才隊伍的雙向共贏。這種協作關系的確立不僅是利益的雙向互動,更是權利和義務的分擔,若不然,合作關系很難維持。

    3.3樹立技能意識

    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使得圖書資料共工作的現代化技術管理已經來臨,工作者不斷面臨著技能的挑戰。已編目工作為例,傳統的手工型編目轉變為網絡型編目,圖書資料信息的傳遞由紙筆模式被計算機所代替,這就要求資料員掌握快速處理信息的最基本的手段。再者,網絡傳播大多依靠的是多媒體之間的相互轉換,用戶沖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打破作者向讀者單向傳播的束縛,可以進行同步的互動。這些要求都向工作者發起了挑戰,因此,圖書資料工作的管理人員要熟悉電腦操作技術,多了解“數字化”的相關技術,樹立“技能意識”。

    3.4樹立服務意識

    傳統的圖書資料工作是“以書為本”,在這種價值觀念的指導下,就難免有“重書輕人”的色彩。才此以往,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得不到發揮,繼而服務意識薄弱、態度不端正,使得人力、物力、財力嚴重浪費。圖書館的整體評價是由圖書館建筑、信息資料和圖書館員構成的,三者所占比例中,圖書館員最高。可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關鍵。對于圖書資料工作來說,優秀的工作人員是首要的資源和財富,工作人員服務態度意識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到圖書資料工作的整體水平。因此,要樹立服務意識,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出無限的價值。

    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下,全新的網絡環境,全新的技術應用,全新的信息載體,全新的服務理念,圖書資料工作要不斷地完成角色轉換的任務,工作者加強各方面的學習,充實自己,提高技能,利用信息資源解決即將遇到的問題。經濟社會條件下,圖書資料工作的質量與效率已將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知識產業發展層次的重要標尺之一,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做好自我基礎的工作,為圖書資料工作的發展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 饒蘊.基于知識管理的圖書館創新服務[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3

    第6篇:數字經濟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大數據;中文字體設計;新特征;發展趨勢

    當前,我國已經步入了“大數據”時代,數據量不僅龐大,而且種類繁多,但價值密度較低,且處于動態變化中。在這個大數據背景下,如何對其進行準確分析和科學利用,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優勢,成為設計領域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從中文字體設計領域來看,在如今這個大數據形勢下,我國中文字體設計領域出現了一系列諸如承載媒介的日趨多元化、表現形式及手法的多樣化、體驗的日趨豐富化等新的特征。因此,要求設計師們應當充分把握好大數據這一時代契機,明確當前我國中文字體設計現狀,善于借鑒國內外優秀設計經驗,不斷創新,促進中文字體設計逐步朝著民族化、本土化、個性化方向發展。

    1 “大數據”的內涵

    所謂的“大數據”,也被稱為“巨量資料”,主要指的是網絡文本、圖像、音視頻等資源總體量巨大,難以采用常用軟件等處理工具,于一定時間內迅速完成,也難以將其整合、加工為對用戶具有巨大價值的資源。具體而言,大數據的大小會隨時間的不斷推移、技術的迅速發展而劇增。對于不同部門而言,滿足大數據標準的規模數據集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其范圍通常從幾TB到數千TB。

    根據國外一組統計結果顯示,網絡每天信息流通量即使采用1.68億張的DVD,都難以存儲完。電子郵件總量高達2940億,每日博客、日志量在200萬以上,網民所發照片量超出2.5億張,Pandor音樂播放時長高達1870萬小時。隨著全球數據規模的持續拓展,數據爆炸時代已經到來。

    2 大數據背景下中文字體設計的新特征

    在大數據背景下,信息呈現爆炸式增長,而且體現著數據體量龐大、信息密度低、所需處理速度加快、數據多樣化強等特點。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設計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消費者信息更易掌握,若能夠有效利用大數據優勢,將會更精準地進行設計定位,協助創新設計。對于中文字體設計而言,在大數據背景下其表現出了新的時代特征:

    2.1 承載媒介的日趨多元化

    在大數據時代,各種數字化媒體技術的應用廣泛普及,中文字體設計的承載媒介也日趨多元化,實現視覺傳達設計的可視化已經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大數據的介入賦予了設計師更豐富的表現方法,更靈活的承載媒介。諸如可視化網絡、軟件、視頻影像、交互體驗信息等等,這些都賦予了中文字體設計更多樣化的形式和更廣闊的發揮空間,促使中文字體設計開始出現了諸如動態化、多元化的新型表現形式。

    2.2 表現形式及手法的多樣化

    在新時代下,中文字體設計的技術支持十分有力,這是任何一個時代都難以比擬的。不僅如此,大數據背景下巨大的資源優勢也催生了當代藝術的繁榮發展,進一步拓展了中文字體設計的思維廣度,引發了中文字體設計表現形式及手法的多樣化發展。例如,借助于觸摸、觸感等互動性設計,利用肢體動作實現交互式設計體驗,明確目標實現可視化網絡活動等等,此類表現形式、手法都為中文字體設計創新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2.3 體驗的日趨豐富化

    大數據背景下,中文字體設計帶給觀眾的體驗越來越豐富,受眾甚至可以產生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感官知覺體驗,賦予了設計更立體化、全面化的吸引力。例如,隨著動態技術的應用,中文字體設計開始朝著動態化方向發展,也開始進一步拓展其記憶、感知等多方面功能,不僅具有視覺、聽覺雙重刺激,而且呈現給大家更豐富、多層次的藝術審美。

    3 大數據時代中文字體設計的未來趨勢展望

    對于文字而言,其本質在于記錄情感,傳情達意,也可將其視為一種表意符號。在如今這個大數據時展趨勢下,設計者開始廣泛、深入地尋求相同的文化立場下的語意傳達。中文作為我國典型的文化符號,也在試圖尋求新的國際語境。對設計師而言,中文字體設計問題仍有待研究、探索。在新環境下,數據時刻改變著當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為中文字體設計帶來了挑戰與機遇。未來,中文字體設計將進一步推陳出新,各種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也將更為深入。對于中文字體設計而言,迫切要求創新與變化。不僅如此,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快,中文字體設計的發展似乎成為一種國際化趨勢,這不僅體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于中文字體設計的青睞,也體現在當前我國設計領域對國外優秀設計思路、方法的借鑒,如此種種都極大地促進了中文字體設計的持續發展。中文字體設計進一步拓展了中文在全球領域的影響力,催生了各種有別于以往的新型表現方式,進一步增強了受眾的參與性與互動性。雖然,國外很多設計師對于中文字體的嘗試為我國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借鑒意義,但就中文自身而言,無論在表現方法上,還是表現形式方面,仍需要融入我國中文獨特的構成與表達方法,不管對于技術難度,還是表現形式方面都仍待我國設計師進一步深入探索。

    自我國中文字體設計的發展到如今,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漫長發展、探索、創新,也受到了傳統文化觀念的熏陶和影響。縱觀我國傳統中文字體與現代中文字體的發展情況不難看出,我們需要進一步拓展中文字體設計的研究的廣度、深度。在全球這個大數據文化背景下,各種文化交流與融合不斷加深,如何維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堅持走民族化、本土化、個性化的道路,成為設計人員不得不深刻思考的問題。縱觀全球設計領域,各大國家的設計師們都將設計重點放在本國本民族字體研究方面,不斷加以探索,賦予深刻的創意,為觀者帶來無限創意與強烈的視覺感染力,打造多變、豐富的視覺效果。而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文漢字,更應當充分發揮其先天結字造型的優勢,實現形、音、義的三位一體化設計。當然,我國現代優秀設計師對中文字體的設計也有很多成功的先例,這也為廣大設計人員帶來了無盡的動力。對于設計師而言,應更多地思考全球文化大融合這一形勢,對如何實現中文字體設計中東西文化的碰撞、融會,加強溝通、交流,吸納不同類型的觀念、形式、手段,打破傳統設計思路和模式,立足于當代大數據化的舞臺,對中文字體設計創作途徑加以拓展,除了滿足字體的使用功能以外,善于創造新的生命力,打造出極具民族感、時代感的現代化中文字體設計作品。

    4 結語

    一個新時代到來帶來的往往不僅是機遇,還帶來諸多挑戰。在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設計師不僅需要快速學習和進步,以更好地把握潛在機遇。同時,及時掌握國內外最新設計動態,促進自身設計水平的不斷提升,這對于設計自身而言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 張曉明.二十世紀中文字形結構研究[J].載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12(05):241-244.

    第7篇:數字經濟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有線電視網絡、數字電視技術、應用、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TN949.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5-0139-01

    在社會經濟以及人們生活質量、水平不斷提高的影響下,人們對于有線電視的需求也越來越個性化、多樣化,也且給人們的業余生活提供了豐富的選擇,有線電視可以說是現代人在生活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傳播介質,人們通過有線電視不僅能夠獲取到自己想要知道的娛樂新聞、焦點新聞等等,而且能夠提供一定的娛樂活動。而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影響下,有線電視中的數字電視技術已經廣泛的應用到人們的實際生活當中,對于信號的傳輸以及播放技術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并且數字電視技術的發展勢頭仍然良好,有線電視網絡數字電視技術的大力應用給人們的業余生活質量提高也起到一定的影響和幫助。

    1.有線電視網絡中數字電視技術

    有線電視網絡中的數字電視技術是現如今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的比較廣泛的一種技術,其自身是建立在模擬信號多基礎上,然后利用有線電視來進行傳播,數字電視技術是將原信號當中的一個數字進行分解,之后在轉化成為各種信號來進行傳播,這樣能夠保證有線電視的原信號不受到影響,并且能夠提高畫面的清晰度。數字電視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保證有線電視的畫面效果更加的清晰和流暢,而且不會損壞有線電視的原信號,使用起來更加的方便;另外,數字電視技術一般情況下都是采用光纖來進行信號的傳播,能夠將有線電視當中的頻道進行擴大,人們可以進行的選擇就會增加,促使有線電視中的內容更加的豐富;有線電視網絡中的數字電視技術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是可以依托互聯網來進行,數字電視與互聯網進行有效的結合,不僅能夠提高有線電視自身的功能,而且能夠使得當前的有線電視網絡具備計算機的功能,包括視頻同化、遠程操作等等,更加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

    2.有線電視網絡中數字電視技術的應用分析

    當前,人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所以對于有線電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在這種形勢下,有線電視網絡中數字電視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人們可以通過有線電視獲取到大量的信息,包括一些娛樂新聞、實時新聞等等,而在使用的過程中,對數字電視技術進行及時的更新也是非常必要的任務[1]。數字電視的畫面相對來說比較的流暢和清晰,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色彩的真實度,可以讓用戶更加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受到電視節目。另外,數字電視能夠承載的信息量相對來說比較的大,用戶能夠獲取到更多的影片咨詢或者是新聞信息,選擇的面變得比較的廣泛,能夠充分滿足現代人對于信息獲取的個性化需求。

    2.1 性價比高

    當前在有線電視網絡中數字電視技術的廣泛應用下,人們難免會將其與傳統的有線電視進行比較,比較之后不難發現,現如今的數字電視技術能夠呈現出高質量的畫面,并且能夠提供人們更多種的選擇,解決了有線電視節目的局限性,而與以往的有線電視相比,數字電視技術的應用,價格并不是很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出數字電視技術的性價比比較高。另外,有線電視可以說是傳播比較廣泛的一種傳播介質,在人們生活質量越來越高的影響下,有線電視的更新換代是必然的,而更換成為數字電視技術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2.2 光纖傳輸

    在當前網絡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東西都已經連接上了網絡,無論是互聯網技術還是有線電視,越來越多的領域都利用光纖來進行信號的傳播,光纖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有線電視網絡中數字電視技術的信息傳播效率,而且能夠保證信號的傳輸,從而對數字電視技術的信號傳播穩定性提供一定的保證[2]。

    2.3 特點明顯

    數字電視技術的應用,能夠提供用戶更多的選擇,相比傳統的有線電視,用戶只能夠在已提供的電視節目上進行選擇,并且還市場伴隨著漫長的廣告時間,對用戶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在數字電視技術的應用下,不僅能夠增加了用戶的選擇,而且能夠通過網絡來直接獲取到自己想要觀看的內容。所以在功能的優化方面,數字電視也在不斷的擴大功能,逐漸的成為一個新型的互動平臺。

    上述內容可以說是當前有線電視網絡中數字電視技術應用廣泛的直接原因,而數字電視技術在當前網絡技術、以及人們需求提高的影響下,也是一種必然發展的產物,而數字電視技術不僅在人們當前生活當中被廣泛應用,而且其推廣力度也越來越大,未來數字電視技術的應用以及發展趨勢仍然會保持良好的狀態。

    3.有線電視網絡中數字電視技術的發展前景分析

    在當前網絡時代的影響下,數字電視技術將網絡技術與數字化電視技術進行有效的結合,在數字電視中逐漸的增加了一些增值服務,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數字電視技術的智能化操作。比如在進行數字電視技術的操作過程中,不僅能夠根據用戶的日常需求來獲取到相對應的信息和內容,而且能夠根據用戶的個人喜好以及實際需求,利用網絡來進行更多增值業務的操作,包括一些IP電話、網絡沖浪等等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不僅能夠將數字電視技術的應用和功能范圍進行擴大,而且能夠滿足現代人對于數字電視技術的整體需求,滿足現代人的個性化生活追求。另外,利用網絡技術,數字電視技術還能夠提高家庭環境的安全性,將家庭環境進行數字化的錄制,并且實施實時的監控,利用數字電視技術來對家庭的實際情況進行監控,一旦遇到問題,能夠通過網絡來進行報警和警示,不僅能夠給用戶的家庭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而且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多智能化的操作,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結束語:數字電視技術在當前的有線電視網絡中的應用程度越來越廣泛,不僅給用戶提供了更多的智能化的選擇,而且能夠滿足用戶的一系列個性化需求,數字電視技術不僅能夠提高有線電視的畫面清晰度,而且能夠提高信息的傳播效率和質量,數字電視技術在未來也會保持良好的發展前景,推動有線電視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8篇:數字經濟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新專業;培養模式;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地理學從開始之初就具有與其他學科許多顯著的區別,表現出獨特的學科特征。①地理學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從古代地理學到現代地理學,他更加注重實驗性,其知識成果表現出更強的實踐性,并能夠很快地被國家各級規劃、生產部門所使用。當前,新學科的蓬勃涌現和新技術新手段的大量應用為地理學的發展提供更加先進的技術支撐。②但是,中國的高校長期以來傳承沿襲著傳統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地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如何把這些新技術應用到地理學當中成為本文所要探討的焦點。

    一、當前地理學新技術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介紹

    當前,地理學受到大量新技術的沖擊并與之相融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專業方向。這其中主要有:

    (一)計量地理學出現。該方向大量運用了數學統計的方法來解決地理的問題,更加側重于地理學的定量表達,從而為地理學從更高層次上理解和解釋地理現象。

    (二)遙感。遙感的出現徹底解放了地理學家,從資源獲取到實驗室分析,遙感都為地理學家提供了主要的數據信息。隨著這種技術的成熟和普及,大量的地理問題都直接或者間接借助于遙感進行解決。

    (三)GIS。地理信息系統的出現使得地理學家有了更加便利的工具來分析和挖掘自己擁有的地理資源和信息,從而在獲得知識的知識。

    (四)測量學和數字地圖制圖。測量學和數字地圖制圖讓地理研究工作者擺脫了繁重的地理數據獲取和分析的工作,并且對地理數據的分析和標準化都產生了影響,也成為地理學方向的重要產業之一。

    (五)時間和空間分析。時間序列的分析來源于地理資料的長期積累,通過時間序列的分析為獲得具有規律性的地理知識提供了可能。空間分析的概念來自于數學拓撲學和GIS。空間分析為地理知識的空間表達和地理遷移提供重要的思想依據。上述這些重要的地理學思想和方法都為地理學新的發展提供幫助,實踐也證明了這些方法和思想是可行的④,同時在當前地理學發展狀況也可以看出這些方法已經被大量使用,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為培養適應當前新農村建設和中國城市建設的需要,信息化、市場化、

    現代化的時展趨勢,培養掌握區域城鎮有關理論和方法的人才而開設的一個新專業。該專業主要讓學生掌握制圖、測繪、信息系統、區域規劃、資源評價、經濟地理和生態等方面的基本專業技能,培養學生具備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測量、制圖、計算機等基本技能。從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專業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該專業體系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專業:地理專業;規劃專業;管理專業;測繪專業;生態專業;其他相關的資源專業(如水利專業、礦產專業等)。

    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培養目標

    按照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以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為主線,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是以地理科學、環境科學、管理科學為主干學科,拓展城鎮規劃、旅游區域規劃同時兼顧工程技術、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面,并接受城市規劃、城鎮設計、計算機應用及CAD輔助設計等基本訓練,

    熟悉從事城鎮區域規劃、旅游區域規劃設計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

    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開設的層次課程

    (一)基礎層次課程主要是讓該專業的學生對專業有個簡單的認識,基礎課程為其他課程的開設提供了前提,因此基礎課程開設的種類對本專業的建設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基礎層次的課程主要包含自然地理、普通地質學、管理科學、環境科學、生態學等。

    (二)專業層次為整個專業的核心,該層次的課程決定了在本專業中的研究方向,因此對于這個層次課程的選取對于新生來講尤為重要;該層次課程主要有:區域(中國、世界)自然地理、地質地貌學、水文學、人文地理學、區域經濟學、產業布局學、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測量與地圖學、土地規劃、生態學、建筑學、遙感技術與應用、地理信息系統等。

    (三)技能層次為該學科的一個輔助,從一定意義上講是整個學科的技術支撐;這個層次的課程有:高等數學、線形代數、數理統計、計算機圖像處理、數據庫基礎知識、地學統計方法、統計軟件(SPSS,STATISTIC)、CORELDRAW,AUOTCAD,GIS軟件等。

    從學科內部分類來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可以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含經濟地理)、城鎮規劃、地圖測繪以及其他方面(旅游等),這幾個層次也代表了本專業當前發展的幾個主要方向。自然地理學主要開展資源調查、資源評估等方面的工作;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內容為社會經濟等方面;城鎮規劃方向主要開展城市體系、園林、住宅區、經濟發展功能區、生態等方面的規劃研究工作;地圖測繪方向一般脫胎于測繪專業,并與工程測量結合到一起服務于政府等部門的基礎測量工作,同時也為科研部門提供重要的基礎地理數據。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作為新的地理學科之一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在專業培養、學科設置、課程層次、技能培訓等方法都大量依靠了新地理學技術的支撐,這些支撐使得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成為地理學一個較為特殊專業,該專業既有了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的思想內核又有了工程學、技術科學的外在。本文在總結了大量高校該專業設置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下幾個主要的培養模式。

    四、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培養模式

    (一)資源環境評估和分析為主的培養模式。該培養模式側重于自然資源知識的掌握,對水、大氣、土地、地籍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學習。

    (二)區域經濟分析為主的培養模式。該模式主要探討經濟發展中的社會問題,主要有國家的區域發展、地區經濟區建設、城市化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人口和資源問題等。

    (三)以地圖和測量為主的培養模式。該培養模式來源于以前的測繪學,主要研究地圖測量、工程測量等一系列問題。

    (四)以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主的培養模式。

    (五)以規劃為主的培養模式。這種模式以城市規劃學為主,并結合了經濟地理和建筑學的一些知識而形成的。

    從這幾種模式上我們可以籠統的進行一下劃分:第一種模式偏重于自然地理方向,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地質學基礎和野外實習能力;第二種模式偏重于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要求學生的思維比較有擴展性和立體感,同時必須具備深厚的數學功底和統計學知識;第三種模式偏向測量,要求學生掌握的地圖學和測量學的知識較多;第四種偏向于技術,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技能,數據庫、編程等應該比較熟練,同時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思考能力和知識轉化能力;第五種模式偏向規劃,要求學生的基本知識較多,該種模式是這幾種模式中最高的一層,它所涉及的知識面可以涵蓋上述幾個模式。

    五、幾點思考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開設和建設要根據各院校的實際情況開展,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根據具體的師資情況和所在區域的社會需要進行設置。學生應該根據自身的愛好進行有側重的模式選擇。這就要求學生在充分考慮自身條件的基礎上完整地審視這幾種培養模式,選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

    當前,很多高校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都是依歷史專業或者優勢專業而建設的,這樣在師資配備、實驗室建設、學生課程開設以及整體專業定位上往往偏斜于歷史專業或者本身的優勢專業,造成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成為其他學科的一個附屬學科,這必然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

    參考文獻:

    第9篇:數字經濟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 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政府管制;平行數據模型;外部性

    中圖分類號 C939.X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7)03-0134-06

    中國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的1/4,缺水態勢日益嚴峻;與此同時,水污染致使水資源匱乏的形勢更加雪上加霜。因此在水資源管理中,建立一個面向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最優配置機制的需求日益凸現。但是在國內把水使用量和污水排放量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試圖建立滿足可持續發展環境約束條件下的水量和水質兩維度的水資源最優配置模型,并通過實證分析,來驗證相關結論。

    1 水資源可持續發展

    關于可持續發展問題近幾年已經成為熱點問題。國內外學者也有大量的研究文獻[1~5]:Solow認為可持續發展是自然資源得到管理以維持未來的生產機會,Barbier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指自然資本存量不隨時間而下降,Daly指出可持續發展是自然資源得以管理以維持資源服務的可持續產量,Pearce以經濟學語言表達可持續發展定義是:“當發展能夠保證當代人的福利增加時,也不應使后代人的福利減少”,Coomhs認為可持續發展提出的政策除了要解決經濟與環境問題外,還應當解決社會公平以及道德與文化問題。劉昌明認為對于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除了有“量”上的需求外,還有“質”方面的內容,目前在一定水質標準要求下的水資源量無法滿足社會生產和經濟需求。吳季松認為水環境狀態的好壞主要是指江、河、湖、庫等水體根據功能區劃分對合理排污有否自凈能力。劉偉和魏杰認為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一定的生態區域內,必須保持一定量的空中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而該地區的生態系統必須具有涵養這些水源的能力,以保證所有生命依賴的水資源環境商品和服務的持續性和質量[6~8]。

    研究水問題必然涉及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外部性。按外部性對承受者是有益還是有害的標準劃分,外部性可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負外部性是指發出方給承受者帶來的是負社會成本的經濟活動。Bator指出,水資源污染是一種“有害的”公共物品,這種公共物品具有“不可減少”的性質,即某個人增加對物品的消費不會減少其他人的有效消費[9]。Head列出了水資源作為公共物品的兩個性質:供給的普遍性和消費的非排他性[10],因為任何個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其他人的滿意水平。

    由于水資源因自然和人為因素而造成的脆弱性表現在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兩個方面,因此,減少該區生態環境脆弱性要從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入手,本文強調水資源―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復合系統協調發展,一方面強調提高使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資源盡可能多地創造社會財富;另一方面要強調公平性,即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要兼顧代內和代際的公平分配[11]。因此,當有交互影響因子時,研究最優配置問題就要在水量水平和水質水平兩個層面上,考慮如何限制各用戶子系統利用水資源水平滿足終點約束和河道內流量需求的約束。

    2 水資源最優配置模型

    Marian L. Weber于2001年曾經模擬沿著一個河流、有一定約束的地表水資源和污染權的最優分配問題[12],但其缺陷其一是忽略了淺層地下水資源在最優規劃中的重要作用問題,而事實上,對于一條河流而言,地表水徑流量和河床附近的淺層地下水資源是一體的,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其二是忽略了政府管制在水資源分配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即自始至終通過監管來對用水戶的取用水和排放水采取相應的限制、從而保證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約束。羅慧等人認為在轉型期的水權制度創新中遇到的首要問題是創新主體問題,在中國行政手段配置水資源、水權主體模糊、民間用水組織不發育的條件下,政府由于既是水公共事務的提供者,又是水權權屬的管理者,所以是最有效的水權代表。在市場經濟中,面對著多變的經濟形勢的影響,針對人的有限理性,水資源配置以及水權改革必須在政府主導下進行,只有發揮政府組織的指導作用,才可以在有限理性基礎上達到最經濟的目標。因此,本文在Weber等人研究基礎上進行拓展,引入政府管制函數r(i)∈[0,1],來保障私人轉移水不會損傷第三者權益,并表示對水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約束和管制程度。管制從水量和水質兩方面來發揮作用,比如針對水量的管制水平,r(i)表示該點的水量消費的控制程度;比如可以反映政府人(如環保部門等)對企業污水直接排放的約束和監管,反映企業污水直接排放難易程度;r(i)直接會對下游產生負外部效應,比如由于水權交易改變了原有水文條件;影響了地下水的補給;改變了水生和陸生生物系統,改變了水質和水溫;造成居民的集中,加速城市擴展;河水礦化和污染;魚產量降低等。r可以表示企業將其污水直接排放的難易程度,r越小越難排放,r(i)=0表示由于政府人(環保部門等)的約束和管制,企業不能將其污水直接排放;而r(i)=1表示政府管制沒有產生任何約束力,企業排污沒有任何阻力存在。同時也引入相應的拉格朗日乘子λ3(i)[13]。

    本文按照位于沿河的水用戶離水源地距離的遠近,把水用戶編號為i=1,…,n,離水源地距離越遠,其n值越大。假定水量不是隨機的,v0表示位于水源的水量,v(i)表示在第i個位置可被該點水用戶利用的水量,c(i)表示實際消耗水量,可被轉移交易和實際消耗的水量分別表示為s(i)和c(i)。則被用戶i所實際消費水量為: 這里Ri是一個外生的回流參數,表示排污量與實際用水量的比率。沿著河流任一位置節點的可供利用水量演變依照一階差分方程為 。

    假設q(i)表示沿著某一河段的水用戶i在取水處的水質水平,e(i)表示用戶i實際排放污水量,r(i)表示政府管制的影響作用。那么用戶i和i+1之間水質水平的微分函數為:

    對用戶i而言,在任何取水處的整體水質水平是:

    同樣假設在節點i的水質和水量的一個增加能增加河流在節點i的同化能力,所以 上遞增且嚴格凹的。

    羅慧等人認為,水資源分配問題受兩大因素的限制:第一是終點約束,保證某一段河流最下游水用戶所必須被保證的最小水量v和水質q,這些約束通過在政府管制與企業之間的監管、契約和談判等來完成。第二是沿河每一個節點的河道內流量需求IFN (Instream Flow Need)約束,即必須沿河保留的水質和水量v~和q~,IFN約束可以具體被表述為[14]:

    假設2:用戶i的利益函數可以被寫成: 。每個節點的水用戶的利益依賴于實際消費量、實際排污量及轉移他處的水量和水質,低水平的水量和水質可能增加轉移成本、為滿足IFN約束而不得不增加的社會成本,因此,假設利益函數Bi在c、e、v、q、r上遞增且嚴格凹的。

    基于上述假設,研究如何通過解決控制問題,來最優配置水資源問題。假設沿河水用戶的實際用水和實際排放污水導致的總利益為:

    公式(11)和公式(12)表明主要變量即拉格朗日乘子μ1和μ2的值及其演化,并決定了水量和排污水的最優價格途徑,也即影子價格,指當社會經濟處于最優狀況時,能夠反映社會勞動消耗、資源稀缺程度和對最終產品供求狀況的價格[16]。公式(11)的左邊顯示向下游用戶減少一個單位水流量造成的成本,等于分配給用戶i的一個額外單位水的凈邊際利潤時,此時能達到最優。該式的第一項表示消費一個額外單位的水量產生的邊際利潤,而第二項表示對用戶i而言由于水量減少而產生的、由于政府管制而發生的為滿足水質約束而增長的成本,第三項表示對用戶i的水量的IFN約束的價值。同樣地,公式(12)表示對下游用戶減少一個單位水質的影子成本等于排放的凈邊際利潤時,此時能達到最優。公式(13)和(14)表明拉格朗日乘子μ1和μ2的演化,反映這樣的事實,上游的投入使用對所有的下游用戶通過狀態變量v(i)、q(i)和r(i)產生負外部性。通過提煉這4個方程的數學特征,說明沿著河流從上游向下游,由于沿著河流水量及水質污染物的累積效應,鄰近水用戶之間的外部效應是遞增的,越到下游地區越明顯。進一步分析其數學特征,可以得到其隱含的假設,得到:企業實際取水量c與負外部性Δμ顯著正相關;可供取用的水量v與負外部性Δμ呈負相關;企業實際排污水量e與Δμ正相關;水質水平q與負外部性Δμ呈負相關;政府管制的影響作用力與Δμ正相關。這為本文通過調查研究的方法進行實證研究提供研究假設。

    3 水資源最優配置的實證分析

    3.1 實證研究數據的調查和收集

    本文關注的中國陜北黃土高原,水資源十分匱乏,人均水資源量為789m3,僅為全國人均量的31%左右;同時隨著陜北黃土高原成為國家級能源密集型化工基地,水質也逐漸惡化。實證調查就選取了能夠代表陜北黃土高原特色背景、具有能源重化工背景的Y河(因保密原因,Y河匿名),調查對象就是沿河流域的相關企業,這些企業直接利用Y河的水資源進行生產活動同時對Y河水質和水量產生直接和互動的影響。根據本文實證研究的整體思路,整體選用實地調查、專家訪談和資料搜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實地調查中,先進行了試調查(Pilot Survey),獲得最終的實地調查提綱,為正式調查及調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正式調查中,質量控制是關鍵,采用及時審核、復訪等方法來確保真實性和可靠性,對于存在問題的,基本上都進行了補充或者重新調查,從調查的過程控制、有效性判斷和分析結果來看,數據質量基本得到保證。

    由于這些實地調查基本上屬于封閉或者半封閉式,要想了解更加深入的信息和資料,就必須進行進一步的專家訪談和資料搜集。通過向統計、水利、環保及氣象等相關部門搜集資料,獲得以下統計數據:Y河源頭、所選區域河流和下游的水量和水質;各個調查樣本企業和源頭點之間的距離(精確到m),以便確定上、中、下游的不同位置;各個調查樣本企業取水橫截面的河流水量和水質監測值;沿Y河流域的統計區間降雨狀況等等。還通過向16位專家訪談獲得其評價的政府管制的影響評價值。

    調查的內容緊緊圍繞上述模型所隱含的假設,主要調查和了解沿著Y河的被調查企業基本信息,企業用水現狀,主要包括企業目前用水得到保障的情況、目前用水的水質情況調查、企業2002-2003年每個季度的實際用水量、相應時期的實際污水排放量、企業是否愿意承擔治理污水的費用以及目前的治污成本、企業被規定的用水定額等相關情況。其中關于水質水平,本文根據2002年6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的地表水環境質量的24個基本項目指標,也根據專家推薦和所搜集的數據,在確定水質的指標上,主要選取了4類指標: 溶解氧DO, 生化耗氧量BOD, 氨氮NH3-N, 化學耗氧量COD。

    對Y河流域符合研究對象假設的紅石峽至河口的河段進行分析,在這一河段分布著依賴Y河河水進行生產生活、沒有旁支水系的大小企業50余家,經過初步篩選(建廠時間短于兩年的除外),主要選取其中40個沿Y河的紅石峽至河口段沿岸企業進行大規模調查。此次調查于2004年8月-12月進行,為期四個月,參加調查的人員主要包括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榆林市氣象局和榆林市水利局有關同志,主要采用一對一的調查和訪談,將其分發給各個企業,共分發40份問卷,回收38份,經過初步統計分析得到有效問卷35份,滿足大樣本數量的需求。詳細收集了兩個年度的各季度的觀測值,這樣35個節點、8個季度的共280個數據作為混合樣本(Pooled sample),采用計量經濟分析軟件―Eviews軟件。根據本研究特點,能夠很好分析這種不同截面、不同時間序列的關系,最有效的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平行數據模型(Panel Data),又稱時序與截面混合數據(pooled time series and cross-section data)模型,是能夠同時反映研究對象在時間和截面單元兩個方向上的變化規律及不同時間、不同單元特征的計量經濟學模型。這樣就比只利用截面數據或只利用時間序列數據模型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從而有效彌補了總樣本數量上的不足[17]。

    通過對企業的實際調查獲得了企業的實際用水量c(i),企業的實際排水量e(i),而v(i)就是Y河地表徑流的流量大小,q(i)是取水點的水質水平,但在調查分析過程中,為簡化起見,等同于企業的排水點的水質水平。在確定水質的指標上,主要選取了四類指標: 溶解氧DO,生化耗氧量BOD, 氨氮NH3-N,化學耗氧量COD。但在實際的問卷中, 氨氮這項指標的填寫相對比較完整,因此本文水質指標主要用氨氮的值。r(i)的值主要用了16位訪談專家所給出的政府管制影響值,采取不同權重加權的方法,得到對應的值。Δμ2(i)的表征值本文采用了該企業的治污成本費用與該企業的固定資產的比值,以反映不同規模的企業消除其排污所造成負外部性影響的大小。

    3.2 對數據的經濟計量分析

    本文具體采用了panel data模型中固定效應(fixed effect)模型,為了控制橫截面樣本中變量的相關性和時間序列樣本中的自相關性,本文采取了SUR的加權估計方法。SUR代表同時對截面單元異方差性和同期相關性進行修正的GLS(廣義最小二乘法)估計[18]。回歸的結果見表1。企業實際取水量c的系數為1.376 2,符號為正,與排污權或者水質水平相關的外部性Δμ正相關,系數是顯著的,T-檢驗為23.034 7,P值為0.000 0(如果小于0.05,那么說明就是通過檢驗),通過檢驗;Y河流域可供取用的水量的系數為-0.375 1,符號為負,T-檢驗為-42.001 4,P值為0.000 0,說明可供取用的水量v與水質水平造成的負外部性Δμ呈負相關;企業實際排污水量e的系數為0.448 1,符號為正,與Δμ正相關,T-檢驗為8.149 7,P值為0.000 0,通過檢驗;水質水平q的系數為-0.003 5,符號為負,說明排污影響的水質水平q與造成的負外部性Δμ呈負相關,T-檢驗為-0.334 01,P值為0.738 7,沒有通過檢驗;政府管制的影響作用系數為0.474 4,符號為正,T-檢驗為36.565 8,P值為0.000,說明政府管制影響力與Δμ正相關。表1 Panel data 回歸結果

    表2表示截距項隨著i的增加,不斷增加,說明沿著河流從上游向下游,由于沿著河流的水量以及水質污染物的累積效應,鄰近水用戶之間的外部效應隨著i增加而增加,越到下游地區越明顯。表2 各節點用戶的截距

    通過panel data模型中固定效應模型分析,說明由于沿河流用水企業排污造成水質變化而對下游產生的負外部性,除了水質水平變量外,其余均與本文構建環境約束條件下水資源交易模型中的自變元顯著相關,水質水平q上沒有通過檢驗,說明本次調查所收集取水點的q值,與模型中所需排水點水質水平q是有差異的,如果能夠分清和獲得同一節點的不同意義上水質水平q的值,結果應該相對比較理想。實證分析結果與模型分析結論基本一致。

    4 結論及建議

    本文在相關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滿足可持續發展環境約束條件的水資源最優配置模型,計算出在滿足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約束條件下、達到最優時,得到決定水量權和污染權的最優價格途徑,以及在此環境約束下、達到最優時,向下游用戶減少一個單位水流量和對下游用戶減少一個單位水質水平造成的社會成本,基于理論分析,尋找其數學特征,得到隱含假設。接著選取了陜北黃土高原的Y河為研究背景,通過實際調查獲得相關數據,并通過Panel Data平行數據模型的固定效應的變截距模型進行了經濟計量分析,驗證了假設,得出相關結論:證明了水量消費量、排放量與外部性Δμ呈正相關,而與河流域可供取用的水量、水質水平以及政府管制的作用大小與外部性Δμ呈負相關。這個研究結果對于解決中國實際水資源最優配置以及減少負外部性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長期以來,中國關于水資源環境保護的政策之所以難以落實,主要在于各地不能正確理解水作為稀缺自然資本的市場價值,更難以通過水權交易市場來有效配置資源。為實現有效的、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管理,本文通過分析說明制定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約束條件十分重要,在制定可操作的標準時,有三種建議做法可供選擇:① 政府有關部門根據河流性質及用途,制定每一段河段的最小生態用水量需求,以此作為水資源最優配置的限制。此種做法的優點是簡單易行,能夠確保既定標準不被破壞,但可能會由于有關部門缺乏充分信息而無法把握尺度,且很難根據需求變動而實時調整,往往最小生態用水量很難達到最優;② 將最小生態用水量水資源賦予特定管理單位,允許其參與到水資源交易市場當中,如政府“環保團體”或者其他非營利組織。然而無論將該水資源賦予誰,都存在許多問題并會影響效率,若賦予政府可能會出現利益團體逐利現象或者人尋租行為;③ 借鑒國外做法,可建立作為水資源交易平臺的水銀行,承擔保護最小生態用水量的責任,每年年末水銀行根據來年的估計水量以及最小生態用水量需求程度,制定出相應的水價,從而保障最小生態用水量需求。由于水資源的補源往往是不規律的,隨著供水需求的增加和一些不確定因素(干旱和洪澇),水價值突變(水體受污染等),市場的風險比較大,因此,政府環保部門在確定滿足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約束條件時也需要及時調整。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由于沿著河流從上游向下游的水量以及水質污染物的累積效應,鄰近水用戶之間的負外部性是遞增的,越到下游地區越明顯,上游的投入使用對所有的下游用戶通過以下狀態變量產生負外部性。這就說明改善源頭區和上游區的水生態環境成了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問題,而在中國,源頭區和上游區又恰恰是貧困落后的地區,相應地缺少資金進行水環境的治理和改善,位于中、下游的東部地區深受斷流和污染之害而經濟又相對發達,他們也是愿意為優良的水資源支付更高費用。目前,傳統的以行政命令方式為主的水資源配置機制功效越來越有限,建議政府建立一種機制來鼓勵組織和個人參與水環境建設,特別是地方政府之間,位于源頭、上游地區的水環境保護和改善和位于下、中游地區的用水之間建立水資源環境生態相互補償金機制,比如通過財政補償體系和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的模式進行補償,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目的。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Solow R.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Alloc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J]. Scanda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6, (88): 141~149.

    [2]Barbie E B,Markandya A. The Conditions for Achieving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0, (34) : 659~669.

    [3]Daly H E. The Economics of The Steady Stat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 (64): 15~21.

    [4]Pearce D.W.,Atkinson G.D.. Capital Theor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 indicator of weak sustainability[J]. Ecological Economy,1993,(8): 8~103.

    [5]Coomhs H.C.The Return to Scarcity: Strategies for an Economic Futur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3~100.

    [6]劉昌明. 二十一世紀中國水資源若干問題的討論[J].水利水電技術,2002,(1):15~19.[Liu Changming. Discussions on Several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in 21 Century[J].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2002,(1):15~19.]

    [7]吳季松.水資源及其管理的研究與應用――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17.[Wu Jisong.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ir Managementtake sustainable using of water resources to guarante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Beijing: China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Press,2000:17.]

    [8]劉偉,魏杰.發展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124.[Liuwei, Weijie. Development Economics[M].Beijing: China Development Press, 2002: 124.]

    [9]F M. Bator.The Anatomy of Market Failur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LXX,1958,(8): 350~379.

    [10]Head.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Policy[J]. Public Finance,X,1962,(3):197~219.

    [11]Luo Hui,Wan Difang, Liu Anlin. Dynamic Programm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environmental Resources on the Shaanbei Loess Plateau[R]. Proceedings of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2003: 459~464.

    [12]Marian L Weber. Markets for Water Rights under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1, (42): 53~64.

    [13]羅慧,王梅華,杜繼穩.水資源可持續發展中政府管制作用[J].水土保持通報,2005, 25(5):94~99.[Luohui, Wang Meihua, Dujiwen.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5, 25(5):94~99.]

    [14]羅慧,李良序,劉國斌等.水權準市場交易模型及市場均衡分析[J].水利學報, 2006,37(4):412~419.[Luohui, Li Liangxu, Liu Guobin et al. Study of Quasimarket Design and Its Market Equilibrium of Tradable Water Rights[J]. Shuili Xuebao, 2006,37(4):412~419.]

    [15]D Leonard, N V Long. Optimal Control Theory and Static Optimization in Economics[M]. Cambridge,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87~259.

    [16]馮尚友.水資源持續利用與管理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60.[Feng Shangyou. Introduction of Sustainable Usage of Water Resources[M].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2: 160.]

    [17]Balestra P, M Nerlove. Pooling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 in the Estimation of a Dynamic Economic Model: The Demand for Natural Gas[J]. Econometric, 1966,(34): 585~612.

    [18]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201~214.[Yi Danhui. Data Anaysis and Application of Eviews[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 Press, 2002:201~214.]

    Optimal Allocation Model and Its Empirical Research of Water

    Resources under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le Constraints

    LUO Hui WAN Difang2 DAI Jianhua3 LIU Guobin4 WANG Huimin5

    (1.Shaanxi Provinci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Xi'an Shaanxi 710015,China;2.Management School,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49,China; 3.Shanghai Meteorological Centre, Shanghai 200000,China;4.Institute of Sa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Yangling Shaanxi,712100,China;

    5.Apprais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Stat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1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es of related theories and Weber's model, this paper expands and constitutes an optimal allocation model about water flow and water pollution along a river aiming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There are five variables, such a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 flow of water consumed, the flow of water available, the level of water quality and the amount of discharged polluted water and so on. Through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the Instream Flow Need (IFN) of 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are guaranteed. It calculates the relativity of all variables and the externalities of downstream users at the optimum solution. Then, it has an empirical research by collecting data of 35 enterprises along Y River on the Shaanbei Loess Plateau. Several methods are applied such as spot field investigation of actual consumption, questionnaires, social investigation of specialists, as well as collecting other data. One of the econometrical methods -panel data model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pooled sample which including 280 specimen of all these data as well as testifying theoretic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including how to frame sustainable constraints, to compensate water ecosystem services in market betwee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water consumer and so 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www亚洲欲色成人久久精品| 日韩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成人福利网址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成人免费男女视频网站慢动作|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免费| 综合558欧美成人永久网站|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成人影院wwwwwwwwwww|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大臿蕉香蕉大视频成人|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 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成人影院wwwwwwwwwww| 成人毛片全部免费观看|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成人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