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頸椎病的治療及預防范文

    頸椎病的治療及預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頸椎病的治療及預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頸椎病的治療及預防

    第1篇:頸椎病的治療及預防范文

    前不久,由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承辦的“第一屆全國中青年頸椎病專題論壇暨優秀論文評選”在北京正式召開。會上,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正式發表了我國首個《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為我國廣大醫師規范化治療頸椎病提供了依據,也為廣大醫師在診療過程中的自律和維權提供了可靠依據。

    會后,記者就一些頸椎病的常見問題采訪了與會的幾位專家學者,其中包括: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委員會主任委員婁思權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療副院長劉曉光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劉忠軍主任、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孫宇教授。

    婁思權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脊柱外科和關節外科的臨床和研究,對頸椎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較豐富的經驗,在關節外科方面,對骨性關節炎的臨床,尤其是在人工關節置換技術方面有較高的水平,對骨性關節炎的基礎研究也有一定的成就。

    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衛生部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兼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促會骨科疾病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副主任委員等職。

    孫宇副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頸椎退行性疾患――頸椎病的病因、診斷與治療,尤其是頸椎病的病因學和外科治療學研究。近年來注重于對以頸性眩暈為主要癥狀的交感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的研究。以及脊髓損傷外科治療的探索和實驗研究。

    2005年主持實施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應用微創技術治療頸椎疾病及其相關研究。參與編譯3本骨科專著,30篇。

    劉忠軍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脊柱創傷、退變、畸形及腫瘤的臨床診治與實驗研究,尤以頸、胸、腰椎疾病的手術治療為專長。主要研究的課題: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與研究;脊柱微創外科技術的應用與研究;脊髓損傷的干細胞移植治療等。

    目前承擔的國家級和部門級科研項目及發展方向:頸椎疾病的微創外科治療研究;應用微創手術技術治療頸椎病;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與研究――疑難重癥攻關;脊柱微創外科技術的應用與研究;脊柱損傷的干細胞移植治療;衛生部科教專項基金一項。

    劉曉光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脊柱退行性骨病、腫瘤、外傷、微創外科的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CT 檢測下經皮穿刺寰樞椎側塊關節植骨融合術、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脊柱腫瘤和頸椎椎管內病變穿刺活檢為國內外首創;在國內率先開展椎間盤病的射頻治療、經皮穿刺椎體成型術、頸椎病的經皮內鏡下手術。完成脊柱外科的多類疑難手術,完成脊柱腫瘤穿刺活檢400余例,準確率達95.4%,國內外領先。

    目前承擔的國家級和部門級科研項目及發展方向:承擔科技部重點學科題基金、北京大學“985”脊柱研究重點課題基金“微創外科技術治療頸椎疾患”。

    記者:資料顯示,頸椎病目前有年齡不斷年輕化的趨勢,孫教授您怎么看這種情況?您覺得形成這一趨勢的原因是什么?

    孫宇:頸椎病是一個常見病和多發病,患病率在逐漸增高,據各種統計發病率最高可以達到17.6,男性為主。其中以40歲以上的人偏多,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的不斷進展,人們低頭的工作方式不斷的增加,特別是電腦、空調的廣泛使用,使人們屈頸不斷的增加,造成了頸椎病患病率不斷的提升。

    一方面是因為有關頸椎病知識的普及,使得過去未診斷出的患者得到了正確的診斷,更重要的原因是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而又缺乏對頸椎的日常保護和鍛煉,我們的頸椎越來越脆弱,退變加速,到了中老年就易患頸椎病。而且,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年齡呈越來越提前的趨勢。

    頸椎病是多病的一種根源,頸椎的蛻變過程是一個長期和緩慢的過程,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就頸椎病來講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才能使我們的人民有健康的生活,因此也使得我們的頸椎病的發病年齡日益提前的狀況對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提出要求。同時我們也有更高的任務就是積極的宣傳健康普及的知識,來預防頸椎病。

    我們這次會議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展現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國家在頸椎病的預防和康復上面的一些進展。

    記者:劉忠軍教授,您剛才談到一點說黃種人比國外的人發病率要高,這個是為什么呢?

    劉忠軍:首先說我們黃種人得這個病多,從我們研究的情況來看,從我們西醫研究的情況來看,黃種人血管發育和白種人不太一樣,就是我們黃種人普遍頸椎管發育狹窄,造成我們頸椎病本身的病變,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老化性病變,像骨質增生這些都是。如果一個寬大的椎管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的話不會有什么影響,而我們黃種人出現這樣的情況的話,就會出現頸椎病,這可能是我們黃種人出現頸椎病的一個主要因素,不排除還有其他因素。

    記者:我國頸椎病的治療現狀如何?達到國際水平了嗎?

    劉忠軍:我國是頸椎病的高發地區,開展頸椎病的治療工作較早,經過幾代醫務工作者的努力,目前我國的頸椎病治療水平,特別是所開展的手術治療水平是國際一流的,但是早期預防和康復治療的工作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在未來有很好的前景。

    記者:頸椎病多發生于哪些人群?

    劉忠軍:一般來說,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以40~60歲多見,我國東北和華北的發病率明顯高于長江以南地區。長期伏案工作人群的發病率是非低頭工作人群的4~6倍,且發病年齡更早,甚至有學生階段發病的病例。頸椎病脊髓型發病原因中,有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的因素,所以有家族遺傳傾向。另外早期的頸部外傷會增加日后患頸椎病的機會。

    記者: 頸椎病有哪幾種?具體來說, 頸椎病的發病特征是怎樣的?

    劉曉光:根據受累組織和結構的不同,頸椎病分為:頸型(又稱軟組織型)、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動脈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壓迫型)。如果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至于頸椎病的具體發病特征,我們的《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這一本書上都有詳細的介紹。像頸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頸項強直、疼痛,可有整個肩背疼痛發僵,不能做點頭、仰頭及轉頭活動,呈斜頸姿勢。需要轉頸時,軀干必須同時轉動,也可出現頭暈的癥狀。

    2.少數患者可出現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脹麻,咳嗽或打噴嚏時癥狀加重。

    3.臨床檢查:急性期頸椎活動絕對受限,頸椎各方向活動范圍近于零度。頸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鎖肌有壓痛,岡上肌、岡下肌也可有壓痛。如有繼發性前斜角肌痙攣,可在胸鎖肌內側,相當于頸3~頸6橫突水平,捫到痙攣的肌肉,稍用力壓迫,即可出現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記者:頸椎病能根治嗎?目前國內有哪些治療頸椎病的好的方法?做手術安全嗎?手術的療效怎樣?做完手術還會復發嗎?

    婁思權:只要合理治療,多數頸椎病患者可以根治。首先要做好診斷和分型,然后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治療都是很安全的。但是,頸椎病手術目前在我國還是相對復雜的手術,需要手術醫生和相應科室的良好配合,手術患者的總體優良率超過85%,復發率不超過5%。

    頸椎病的治療有手術和非手術之分。大部分頸椎病患者經非手術治療效果優良,僅一小部分患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而需要手術治療。目前報道90%~95%的頸椎病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獲得痊愈或緩解。非手術治療目前主要是采用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以及康復治療等綜合療法,中醫藥治療手段結合西藥消炎鎮痛、擴張血管、利尿脫水、營養神經等類藥物。

    手術治療主要是解除由于椎間盤突出、骨贅形成或韌帶鈣化所致的對脊髓或血管的嚴重壓迫,以及重建頸椎的穩定性。脊髓型頸椎病一旦確診,經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病情日益加重者應當積極手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或者出現了肌肉運動障礙者;保守治療無效或療效不鞏固、反復發作的其他各型頸椎病,應考慮行手術治療。

    必須嚴格掌握微創治療(髓核溶解、經皮切吸、PLDD、射頻消融等)的適應證。

    記者:頸椎病的微創治療有哪些常見的方法?微創治療的適應癥是哪些?微創治療會成為頸椎病手術治療的發展方向嗎?

    劉曉光:微創治療是近年所有學科共同的一個研究方向,頸椎病也不例外,但是頸部的神經血管結構復雜,開展微創治療的難度很大,雖然有了一些前期的探索,包括前路椎間盤的激光氣化、射頻消融、椎間盤髓核摘除等,但是總的看適應癥較窄,不適合大多數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但是微創治療肯定是頸椎病手術治療的一個發展方向。

    記者:那么另一種新術式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呢?您能給介紹一下嗎?

    劉曉光: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的歷史只有7年,我國開展這一術式只有3年多,它為我們在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后提供了另一種手段,即采用非融合技術,保留病變節段頸椎的運動,在理論上能夠減輕因融合而給鄰近節段增加的負荷,從而減少相鄰階段再出現病變的可能性。目前此術式神經減壓效果與以往的融合術相同,在短期內能夠保持椎間的大部分運動,但是要評價一種關節置換手術的優劣必須依據長時間觀察結果。國內外的臨床隨訪結果已經顯示出該項新技術的良好應用前景,但是目前假體材料昂貴,操作技術相對復雜,僅在國內部分地區和醫院應用,隨著材料普及和技術的不斷改進,材料和技術成本下降,這項技術將在國內逐漸普及。

    記者:如何進行頸椎病的康復治療?何時開始進行?康復治療需要住院嗎?

    孫宇:頸椎病的康復治療應貫穿于整個的治療過程,康復治療應在專業康復師的指導下制定個體化的康復方案,康復治療關系到頸椎病患者最后的治療效果。我國的康復醫學事業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不僅普通患者不清楚康復治療的內容,就連骨科的很多手術醫生也缺乏對康復治療的基本認識。目前還沒有條件提供足夠的床位讓頸椎病患者住院治療,但可喜的是已經有很多康復醫師和骨科醫師共同合作,在患者的圍手術期開展康復治療,并給這些患者制定出院后的康復方案,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記者:中國有句古話叫“防患于未然”,中國的《黃帝內經》幾千年前就挑明了“上醫治未病”。什么叫防未然、治未病呢?怎樣才能做到頸椎病的一級預防以阻止其發生、發展呢?

    婁思權:大家都知道預防醫學的投入產出比是最高的,頸椎病的治療也是一樣。頸椎病是一種退變性疾病,它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級預防的關鍵是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強工作中的勞動保護。

    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避免促進椎間盤退行性變的一些因素,則有助于防止頸椎退行性變的發生與發展。

    第2篇:頸椎病的治療及預防范文

    【關鍵詞】 頸椎病;健康教育;自我保健;預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08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905-02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白領、辦公室及電腦工作人員常常覺得脖子發僵、肩背部沉重,甚至頭痛、視物模糊、視力減退等頸椎病癥狀,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通過頸椎病的發病因素可知:注意生活和勞動保護,避免頸部受傷和疲勞,強化頸部和肩背肌肉的功能鍛煉,是預防頸椎病的根本措施。為減少其發病率,指導患者預防和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 對頸椎病患者施行健康教育的方式

    1.1 即時教育 在患者治療過程中,醫生要對患者的疑問,即時進行解答,講解頸椎病的相關知識,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

    1.2 個性化教育 針對患者掌握相關知識的個體差異,采用“一對一”的個性化教育方法,將頸椎保健知識正確傳授給每位患者。

    1.3 集中教育 針對大部分頸椎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共性健康問題,我們集中進行群體性教育,讓大家接受健康知識時互相促進。

    1.4 視聽教育 由醫生現場演示組織頸椎保健操的正確動作、要領,帶領患者共同演練,并逐一給予指點。在治療室的影音系統中播放頸椎健康知識,讓患者在治療的同時輕松獲取健康知識。

    1.5 書面教育 通過健康教育宣傳欄,發放宣傳手冊及折頁,使頸椎病患者對各種相關知識了解得更全面,認清自我保健的重要性,提升自我保健意識。

    2 頸椎自我保健指導

    2.1 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嚴防頸部“揮鞭傷” 頸椎在人體中所處的位置,恰是“鞭子的末梢”,在無防備情況下的突然跌倒或猛然的大幅度轉體,尤其是乘車中急剎車時的反沖力,容易使頸部發生“揮鞭性損傷”。有些病人不明白,突然跌倒時的臀部著地,為什么會造成頸部組織的挫傷呢?其道理就是如此。因此,在日常生活或勞動中,尤其在高處作業或乘車中,要有保護意識,預防頸部受傷。如發生外傷,應積極治療軟組織損傷及頸椎小關節錯位;因此,坐車時可適當地扭轉身體,側面向前;抱孩子姿勢不合適,容易造成過伸性頸椎損傷。以上情況均應積極預防。

    2.2 糾正生活中不良姿勢,防止慢性損傷

    2.2.1 保證良好的坐姿,定時活動 從事會計、打字、編織等工作人員,由于工作需要,頸部處在不協調受力狀態,頸后肌肉和韌帶長時間受到牽拉,易于發生勞損,頸椎前傾造成椎體前緣相互磨損導致增生,頸椎間盤老化,從而繼發一系列癥狀。電腦前工作、伏案閱讀或書寫的正確姿勢,對減輕頸椎間盤擠壓力和頸部組織的載荷力有極大的幫助。應采取自然端坐位,頸部、胸部挺直,桌椅的高度適中,如桌子高或椅子過低,就會使人頭部過度后仰和雙肩上抬,易造成頸肩部肌肉勞損。工作半小時左右應做頸部運動,緩解頸部肌肉緊張。站立或坐位工作中的正確姿勢,是預防頸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2.2.2 保證良好睡姿 人每天大約1/3時間是在睡眠,睡眠姿勢不當會造成頸椎間盤內壓力增加,使頸椎周圍韌帶、肌肉疲勞,誘發頸椎病。睡眠應以仰臥為主,側臥為輔,側臥時左右膝關節微屈對置。俯臥、半俯臥、半仰臥或上、下段身體扭轉而睡,均屬不良睡姿,應及時糾正。

    2.2.3 合理用枕 為使頸椎在睡眠中保持正常生理曲線,應注意枕頭的軟硬、高度應適中,不宜過高過軟,能自然塑形的材料為最佳。枕頭的形狀應為中間低,兩端高,這樣可以對頸部起到相對制動的作用。側臥睡眠時,枕頭的高度應相當于一邊肩寬,讓頸椎至脊柱保持直線,使頸部肌肉相對放松;仰臥位睡眠時,枕頭高度一般用15cm左右,放置于頸下,保持頭部輕度后仰的姿勢,使頸椎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

    2.3 預防慢性勞損 由于某些工作需要特殊姿勢或在強迫中工作較長時間,如果不予重視,極易發生慢性勞損,并逐漸發展為脊柱病。如電腦工作人員、收銀員、會計師、打字員等,應利用工間或業余時間作平衡運動松弛緊張的肌肉、韌帶及肌腱,以加強肌肉及肌腱等組織的韌性及抗疲勞能力。

    2.4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2.4.1 全身鍛煉 我國古代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成語,唐太仆王冰在其《內經·素問》注釋中將它解釋為:“搖筋骨,動肢節抑按皮肉,捷舉手足……”。因此,平時盡可能少坐多動,多走路,多騎自行車。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鍛煉,如慢跑、太極拳等。

    2.4.2 頸部鍛煉 前屈、左旋、右旋、后仰,既可緩解疲勞,增強肌肉韌度,還可滑利頸椎關節,加強頸椎的穩定性。

    2.5 注意頸部保暖 頸部受風寒常導致肌肉痙攣、僵硬,造成落枕,加重頸部板滯疼痛。在秋冬季節,最好穿高領衣服,防止頸肩部受涼;夏季空調溫度不宜太低,而且不要直接吹。

    2.6 防治咽喉部炎癥 咽喉部的急、慢性炎癥也是頸椎病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飲水,不吸煙,積極預防上呼吸道感染。若一旦出現急慢性咽喉炎癥狀,應及時診斷和治療,以減輕炎癥,防止誘發頸椎病。

    2.7 防止酗酒 酒精會影響鈣質在骨上沉積,易患骨質疏松癥、骨質軟化癥,加速頸椎退行性變。

    2.8 心胸開闊,避免壓抑感情 長期壓抑感情,遇事不外露,多愁善感的人易患神經衰弱,神經衰弱會影響骨關節及肌肉休息,長此以往,頸肩部容易疼痛。所以,要經常保持樂觀向上的好心情。

    3 總結

    3.1 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頸椎病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 由于頸椎病患者的病程往往較長,而且癥狀容易反復,特別是有眩暈、活動障礙癥狀的患者更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等異常情緒,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日常生活中,頸椎的自我保健十分重要,藥物治療只能暫時減輕疼痛,而日常自我保健則是保護頸椎、防止頸椎關節退化的重要措施。有些患者還意識不到頸椎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平時不注意頸椎保健鍛煉,只有當頸部出現癥狀才進行治療,而且錯誤認為疼痛減輕就可以,結果可能導致加重病情。通過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通過信息交流,促進患者自愿接受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減少影響健康危險因素,使患者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1]。通過系統的健康教育,希望患者能了解頸椎病的發病機理;掌握并能正確采用自我保健措施,進行適宜的鍛煉。這些有目的和有計劃地對頸椎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很好,可以幫助患者了解頸椎病知識和自我保健技能,使患者能主動進行頸椎鍛煉,延長頸椎病復發周期,提高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

    3.2 提高醫務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促進健康教育技能的提高 醫務人員由于對疾病的相關知識了解甚少,健康教育只是在簡單的知識傳授上,缺少針對性的指導和教育,使患者沒有得到真正的指導。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健康是人類最重要的財富。人們進醫院不再是為了診斷和治療,更多是為了得到健康服務[2]。因此要求醫務人員要從患者或健康人群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的角度整體考慮人類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促進質量[3]。醫院應重視醫務人員知識的培訓,通過開展健康知識的培訓,鼓勵廣大醫務工作者擴寬知識面,提高其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 潘孟昭.護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9.

    第3篇:頸椎病的治療及預防范文

    1預防

    部隊特勤人員頸椎病的預防應該從養成生活習慣和工作開始,注意正確的坐姿,應避免頭頸部過度前屈或過度后仰,以減輕長時間端坐引起的頸部疲勞。預防措施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①應定期對部隊特勤人員進行體格檢查和健康鑒定,廣泛開展預防頸椎病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②正確的坐姿及勞逸結合。③改善工作環境,增加健康安全保護措施,減少勞動強度,避免急性損傷。④加強身體鍛煉,注意頸部防護。⑤保持心情舒暢,改變不良習慣。

    1.1糾正不良姿勢在站立和行走時,要保持頸椎的生理曲線,上身正直。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坐姿要正確,使頸肩部放松,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使頸椎恢復到解剖位置,定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還應不時站起來走動,活動一下頸肩部,使頸肩部的肌肉得到松弛。加強頸部活動,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應在工間或工余時,有目的地讓頭頸部向前后左右轉動數次,轉動時應輕柔、緩慢,以達到各個方向的最大運動范圍為止,使得頸椎關節錯位得到緩解,解除頸椎壓迫神經,改善缺血狀態,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于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避免和減少急性頸椎損傷,如避免猛抬重物、緊急剎車等。長期的不良睡眠姿勢也可導致頸椎病的發生。有些人喜歡靠在床頭看報、讀書或看電視,這也是不良的習慣,日久會發生或加重頸椎病。

    1.2注意頸部保暖防風寒、潮濕,避免洗澡時受風寒侵襲,切勿對著頭頸部吹冷風。頸椎病常與風寒、潮濕等季節氣候變化有密切關系。風寒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血液循環,會誘發或加重頸椎病。冬季外出應戴圍巾或穿高領毛衫等,防止頸部受風、受寒。

    1.3預防感染積極治療頸部感染和其他頸部疾病。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2護理

    2.1心理護理由于病情時有反復,癥狀較重的患者思想負擔重,護士應經常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觀察患者治療過程中心理情緒的變化,調節心理情緒,幫助其了解頸椎病相關知識,消除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提高防病意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及保持愉快心情。

    2.2生活護理注意休息,選擇合適的床和枕頭。枕頭過高或過低會改變頸椎的生理曲線,一般約10~15 cm最為適合,中央應略凹進,并墊鋪軟巾,頸部應充分接觸枕頭并保持略后仰,勿懸空。頸椎病患者應該選擇有利于保持脊柱生理曲線于解剖位置的床鋪為佳,它可以隨著脊柱的生理曲線變化起調節作用。

    第4篇:頸椎病的治療及預防范文

    該院推拿科主任汪凡副主任醫師了解了姜女士的病情后,用手摸了摸姜女士的脖子,判斷她是頸椎出了毛病。隨后的各項檢查初步證實了汪主任的判斷,姜女士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還有些反弓,她的脖子僵硬、手臂發麻、頭暈、惡心等癥狀都是因為患上了頸椎病。

    不良習慣是引發頸椎病的直接原因

    汪主任介紹說,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以頸椎退行性病理變化為基礎的一種疾病。確切地說,頸椎病是頸椎椎間盤、頸椎骨關節、軟骨、韌帶、肌肉、筋膜等所發生的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改變,刺激或壓迫了周圍的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由此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的綜合癥候群。

    頸椎病的發病原因多樣,病理過程復雜,諸如機體的衰老、慢性勞損、外傷、先天性椎狹窄、先天性頸椎畸形、不適當地運動等都是導致頸椎病的發病因素,而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生活習慣、工作姿勢不當、睡眠欠佳、外力傷害是引發頸椎病的最直接原因。

    頸椎病發病呈現“年輕化”、“低齡化”

    汪主任介紹,頸椎病過去為中老年病,數據顯示,我國50歲左右人群中大約有25%患過或正在患頸椎病,60歲左右人群頸椎病發病率高達50%,70歲左右人群患病率幾乎達到100%。近年來,由于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工作和學習方式上的改變,發病年齡呈年輕化、低齡化的趨勢,發病率也逐年上升。

    長時間電腦前工作、長時間駕駛、長時間玩手機和平板電腦、長時間打麻將、長時間伏案寫作等等都會造生成頸椎損傷。教師、辦公室職員、電腦操作員、會計、打字員、司機、重體力勞動者,因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頸椎老化速度加快,發病率極高。

    近年來因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一些常玩游戲的低頭族甚至中小學生也患上了頸椎病。汪主任介紹,門診中遇到頸椎病最小的患者剛剛讀小學一年級,就診時脖子歪向一邊,所幸治療及時,沒有大礙。

    如何判斷是否患上頸椎病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因不同的組織受到刺激或壓迫而表現出一系列不同的臨床癥狀,臨床上簡單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以及混合型等。頸型頸椎病最為常見,以頸部酸、痛、脹及不適感為主,常感覺頭頸不知放在何種位置為好。神經根型椎病亦較為多見,常有單側或雙側上肢的疼痛麻木,頸椎X線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者反弓,椎間隙狹窄,骨質增生等。椎動脈型頸椎病亦較常見,多表現為偏頭痛、眩暈,常與頸部旋轉動作有關,甚至可以出現猝倒,并伴有耳鳴、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視力下降、失眠等。

    早期頸椎病患者有脖子發僵、發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變硬、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握物時會不自覺地掉落等;有些病人出現下肢僵硬,似乎不聽指揮,或下肢綿軟,有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惡心等異常感覺。

    這些癥狀可能不會同時出現在每一個患者身上,因此,大家在了解頸椎病有哪些癥狀之后也不要輕易對號入座,更不要盲目吃藥治療,而應該到醫院檢查后,對癥診治。目前根據癥狀、體征及頸椎X線片,頸椎病的診斷并不困難。

    大部分頸椎病患者保守治療可痊愈或好轉

    汪主任說,患上頸椎病以后,如果長期不治,輕則影響生活工作,重則將引起肌肉萎縮,甚至癱瘓。

    頸椎病的治療,分為保守治療(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大部分頸椎病都可以保守治療,保守治療包括按摩手法治療、牽引、頸圍制動、針灸、理療、內服外敷藥物等。事實上,通過保守治療,90%以上患者都可以獲得痊愈或好轉。

    適當活動預防頸椎病

    汪主任說,預防頸椎病,首先應避免長期伏案工作或學習,每隔半小時,都應該稍稍走一走,活動個3-5分鐘,可以做做仰頭操,兩臂自然放松下垂,將頭部緩緩拾起再緩緩后仰,直到最大限度。一天仰頭3-4次,每次保持5-10分鐘。

    第5篇:頸椎病的治療及預防范文

    【關鍵詞】 頸椎病 保守治療 護理

    頸椎病是頸椎退行性脊柱病的簡稱。由于頸椎骨質增生及頸部損傷導致骨關節肥大和椎間盤變性,刺激和壓迫頸部血管、神經、脊髓而產生的一系列癥狀。臨床上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和椎動脈型3種,以第一種最常見。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頭暈、頭痛、上肢麻木,嚴重者可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多由外傷、頸椎慢性勞損和頸椎退行性病變所致。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可采用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種方法。手術治療因其難度大,費用高,病人難以接受,非首選治療方法。臨床上多應用頸椎牽引、推拿按摩、物理療法、針灸等非手術治療方法進行綜合治療,在病人治療中給予必要的指導及康復護理手段,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癥狀和痛苦。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66例病人,男79例,女87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39.8歲,多數在勞累或受涼后發病。

    1.2 治療方法

    1.2.1 牽引:采取坐式牽引,可用特制的枕頜牽引布托進行牽引,牽引時頭部略前傾,重量6~12 kg,以病人感覺舒適,可耐受為宜,每次牽引時間約30 min,每日1次。

    1.2.2 推拿按摩:取坐位或俯臥位,采用松頸、舒筋操作30 min,手法要緩慢、柔和、準確,力度要剛柔相濟,重點放在頸部的穴位和痛點上,每日1次。

    1.2.3 理療:中頻治療,電極板置于頸椎部,選擇治療處方,每日1次,每次20min;紅外線頸部照射,每日1次,每次30min。

    1.2.4 針灸:取穴風池、天樞、頸部夾脊、肩俞、曲池、外關、合谷、后溪,均取患側,平補平瀉手法,可配合艾灸,每日30 min,每天1次。

    1.2.5 藥物治療:丹參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對癥狀較重者可先采用甘露醇脫水,以減輕脊髓水腫,再用丹參滴注。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大多數病人在頸部疼痛不適、眩暈、活動障礙、睡眠形態混亂等一系列臨床癥狀的折磨下,會產生焦慮、緊張、煩躁等心理變化。護理人員針對病人的不良情緒,給予心理支持,及時疏導,耐心解釋,使病人對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與病人進行必要的心理溝通,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使病人主動配合治療。

    2.2牽引的護理:牽引時注意保持牽引裝置的穩定、安全,牽引的重錘要懸空,不可著地或靠于床架上,保持牽引力及方向的正確性,保持牽引效果。牽引中注意觀察病人呼吸、感覺及血液循環等情況,如患者出現頭暈、惡心等不適,應及時調整牽引重量,如果癥狀加重立即停止牽引,對癥處理,臥床休息。牽引后囑患者低枕平臥休息,再配合推拿,起床活動時應佩戴頸托或圍頸,加強頸部穩定性,防止扭傷,限制頸部過度活動。

    2.3推拿按摩的護理:醫生施用推拿按摩治療頸椎病時,指導病人均勻呼吸,全身放松,勿用力與醫生對抗。治療過程中注意觀察病人的臉色、神態、呼吸、脈搏,以免發生意外。治療后如有惡心、頭暈等不良反應者,應臥床休息,檢查頸椎是否損傷,分析原因,及時施治。個別病人在第一次接受治療后的24小時內,有疼痛加重等反應,但在24小時后迅速減輕,此種情況應在治療前告訴病人,以減輕其心理負擔。必要時可指導病人家屬簡單易操作的按摩手法,一方面可幫

    助病人減輕痛苦,提高療效,另一方面,可增強家屬的參加意識,鼓勵病人積極配合治療,還可提高病人及家屬防治頸椎病的意識。

    2.4理療的護理 :治療過程中病人可根據自身皮膚敏感程度自行調節治療強度,如皮膚有破損者,治愈后再做理療,皮膚感覺遲鈍者,按時間調節強、中、弱檔,以免燙傷。治療過程中,應不間斷地詢問、觀察,防止燙傷。年齡偏大及感覺神經受傷的患者尤為注意。

    2.5生活調護:在頸椎病的急性發作期,休息是必要的,在休息期間,頸部可短時間、小范圍、小運動量的活動,但不可加重頸椎的負擔,更不可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頸椎病癥狀加重時,予頸圍保護,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勢,避免睡高枕。睡眠時以保持頸、胸、腰椎自然曲度,髖膝部略屈為佳,枕頭以軟硬適中,高低使宜,透氣性好,能自然塑性者為原則,側臥位時枕頭的高度應相當于一邊肩寬,使頸椎與脊柱保持一條直線。仰臥時枕頭約10cm,以枕頭枕于頸部感覺舒適為度。臥姿以仰臥位最佳,側臥位次之,俯臥位不可取,此種臥位破壞頸椎自然生理彎曲。中醫認為頸椎病病因多與風寒濕邪有關,故頸部的保暖防濕十分重要,注意預防頸部受涼,寒冷天氣尤其要注意頸部保暖。中醫有“扶正祛邪”之治療原則,通過攝取富有營養,易于消化吸收、富含鈣、鋅的食物,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對頸椎病的防治有積極的作用。指導病人經常少量食用胡桃、黑芝麻等補腎食品和木瓜、當歸等舒筋活絡食品以舒通氣血, 改善癥狀, 但應避免濫用溫補藥和藥酒。

    2.6健康教育:①指導病人注意頸椎保健,在生活、工作過程中,保持頸椎自然狀態,注意糾正長期不良生活習慣,如長時間打麻將、下棋等,或將風扇、空調對準頸部吹,同時應避免長期伏案工作。工作或娛樂時要定時活動肩頸部,進行頭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轉和回環及上肢伸展、擴胸等活動,以改善頸肩肌群疲勞,工作之余應堅持功能鍛煉,增強頸部肌肉的力量,保持頸椎的穩定性,預防頸椎病的發生。②指導病人注意枕頭與睡姿的衛生。枕頭高度適宜,以保持人體平臥及側臥時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為原則。③勿用頸部扛、抬重物,直接壓力最易發生頸椎骨質增生,生活中應避免不良姿勢,如:單手提重物,長時間固定姿勢,不平衡用力等。④注意頸肩部防寒保暖,積極預防咽喉炎或上呼吸道感染,上述疾病易誘發頸椎病。⑤頸椎病發作時應及時就醫,切忌自己或找人隨便端提頭部,一旦發生頸椎損傷及時治療勿留后患。6定期復查。

    討論

    頸椎牽引、推拿、理療等療法的機制主要是減少頸部活動,緩解頸部肌肉痙攣疼痛,擴大椎間隙,減輕壓迫刺激,恢復頸椎正常生理彎曲,有利于突出的髓核和纖維環組織復位。復方丹參注射液具有活血化淤,提高細胞耐受缺氧能力、鎮靜安神的作用,可改善外周循環障礙、擴張血管,使紅細胞聚集程度減輕,降低血粘度,擴張血管,改善椎-基底動脈的供血,改善大腦缺氧狀態,緩解癥狀。同時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必要的臨床護理,可使病人了解頸椎病的知識和康復保健知識,消除疑慮和恐懼心理,使病人積極配合治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第6篇:頸椎病的治療及預防范文

    【論文關鍵詞】頸椎間盤突出;康復;護理

    頸椎間盤突出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脊柱病之一。此病多見于20~40歲的青狀年。臨床以從事長期保持固定姿勢的職業人群多見,如辦公室職員、電腦操作員、會計、打字員、教師、司機、銀行職員、交通警察等。我院采用牽引、針灸、推拿按摩、理療等非手術治療方法,再配合積極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均收到了滿意的療效。

    護理內容如下。

    一、對癥護理

    根據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機理及臨床表現,進行有效的治療和護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間盤髓核、纖維環、軟骨板,尤其是髓核,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纖維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處突出或脫出椎管內容,壓迫相鄰的組織,護理原則以指導預防保健為主。

    1.1端正坐姿

    經常伏案工作的人頸椎病發病率高,這提示坐姿不良是頸椎病的重要誘因之一。因此端正坐姿是非常重要的預防措施。正確的坐姿應為:保持自然舒適的端坐位,上身挺直,收腹,下頜微收,兩下肢并攏,頭部略微前傾,頭、頸、肩、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線為準。同時還要注意桌與椅的比例適中。

    1.2科學的功能鍛煉

    長時間伏案工作者,應每工作0.5~1h就要進行適當活動。頸部脊柱的解剖結構決定了頸部脊柱具有前屈和后伸、左側屈和右側屈、左側環轉和右側環轉的運動功能。根據頸椎運動功能的特點,我們教會每個病人做前屈后伸、左側屈和右側屈、左側旋轉和右側旋轉、左環轉和右環轉、聳肩的十字操和雙臂劃圈等的功能鍛煉。在做的過程中,注意動作輕柔、緩慢、重復的連慣性,運動范圍要達到最大。隨著運動的適應逐漸增加運動的幅度和次數。這個方法既有利于消除疲勞感,防止勞損,又能起到預防頸椎疾病和促進患者康復的作用。

    1.3補充鈣質

    當血液中的鈣含量達不到生理需要時,鈣會從骨質中解離到血液中以滿足身體的需要。久而久之就會造成骨質中缺鈣,導質頸椎骨的退行性改變。及時補充鈣質,可延緩頸椎的退行性變和骨質疏松的進程。除口服補鈣品外,飲食中要多吃含鈣量高的食品,如牛奶、瘦肉、魚、蝦等。

    1.4遠離香煙

    香煙中的尼古丁可使毛細血管阻斷狹窄,影響血液循環,使頸部血液供應減少:香煙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使椎間盤本來就不足的營養更加缺乏,促進頸椎退變過程加快。所以,遠離香煙也是預防頸椎病重要的一環。

    1.5防治咽部炎癥

    積極防治咽部急、慢性感染,以免引起頸部肌張力降低,韌帶松弛,從而影響頸椎動力平衡而誘發頸椎病。

    1.6睡硬床,使用合適的枕頭

    預防頸部生理彎曲的異常改變是預防該病的關鍵。我們指導病人睡硬板床,并選擇使用符合頸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質地柔軟,透氣性好的,圓柱形的頸椎健康枕。臥床休息時,將枕頭放在頭頸下,這樣可使頸后部的肌肉松弛,頸椎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枕頭形成中間低兩端高的形狀,既可以相對固定頭部,以減少睡眠中頭部的異常活動,同時還可以對頸部起到保暖作用。

    1.7防止外傷

    要謹防頭頸部跌打傷、碰擊傷,特別是急剎車時的“揮鞭損傷”,均易造成頸椎及其周圍組織的損傷,直接或間接引起頸椎病。要注意保護自己,坐車時不要打瞌睡,可適當側身坐在座位上。一旦發生應及時檢查和徹底治療,以消除頸部慢性勞損的誘因。平時生活和工作中,還應注意頭部擺動的幅度不要過大和負重,手提重物上下樓也不要用力過度,患病期間禁止做某些使頸椎過度的活動,如擦高處的玻璃、仰望高處等,這些都是引起和加重頸椎病的原因。

    1.8注意保暖

    頸部經常暴露在外面,容易遭受寒冷的刺激。頸肩部受寒,人會本能地縮頸、聳肩、彎腰,使肌肉收縮以減少熱量的散失。而這種不良姿勢極易致頸椎病的發生,而且寒冷的刺激引起局部組織血管收縮、缺血和痙攣,使血循環發生障礙,這也是頸椎病產生的重要原因。

    1.9自我按摩

    經常自我按摩腕骨、外頭、肩中、風池等穴位,并緩緩轉動頭頸部,對預防頸椎病的發生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心理護理

    這類病人因為頭頸部活動受限,并有頭痛頭暈、心悸胸悶、肩酸背脹,上肢麻木等不適,所以極易產生消極情緒,甚至有無藥可治的恐懼心理。在治療過程中,我們密切觀察病人心理情緒的變化,采用誘導、安撫、暗示、鼓勵等方法,積極調節心理情緒,穩定病人的情緒,由淺入深地介紹本病的有關知識,耐心細致地幫助病人解除思想負擔,保持心理健康,不斷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病人早日獲得康復。

    第7篇:頸椎病的治療及預防范文

    頸椎病的主要癥狀是頸部疼痛板滯伴有上肢的疼痛麻木,頸椎病還會產生頭痛、頭暈、耳鳴、眼睛發脹、胸悶氣急、四肢無力等癥狀。治療頸椎病的力法有很多,推拿、針灸、牽引、理療、后封、藥物等,還有手術,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病人不配合治療,不注意自我保養和功能鍛煉,就會拖延病情,并容易導致病情加重。

    北京三博復興腦科醫院神經外科石祥恩教授說,北京現約有三至四成40歲以上人士因頸椎軟骨磨損而出現痛癥。石祥恩教授介紹,目前有一種管狀牽開器輔助的微創手術技術,只需要局部一個不足3厘米的皮膚切口,經顯露局部椎間隙,在顯微鏡下切除突出的壓迫脊髓或神經根的椎間盤。

    微創手術在全麻或者局麻下進行皮膚切口小,對肌肉和骨骼的損傷都非常小,出血量不足50毫升。經管狀通道在顯微鏡下切除突出的椎間盤,創傷很小,切口處筋膜和皮膚只需縫合數針手術后第二天病人就可以下地,恢復時間比傳統開放手術要快得多。在國外多數微創手術后的病人只要生命體征平穩就可以出院了,術后下地時間因人而異,一般在3天左右,手術后即可正常進食。總體說來,這類手術除了具有微創的優點外,手術療效也確切,一般對單個或兩個椎間盤突出的病例效果較好手術也不需要固定。這類手術對病人的創傷小,費用也要少得多。

    頸椎病預防小帖士

    頸椎病的預防,應從病因及發病誘因兩方面采取措施,以有效地降低發病率和防止已治愈患者的復發。

    A 嚴防急性頭、頸、肩外傷:頭頸部跌撲傷、碰擊傷及揮鞭傷,均易發生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直接或間接引起頸椎病,故應積極預防,一旦發生應及時檢查和徹底治療。有些外傷是不易引起人們注意的,例如坐車打瞌睡,遇到急剎車,頭部突然后仰,可造成頸椎揮鞭性損傷;有人生氣時隨意擰孩子耳朵,孩子為了防御而急性扭頸,或用巴掌打擊孩子后頭部等,均可引起頸肌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嬰幼兒頸部肌肉尚不發達,頸軟,如過早拖起或抱孩子姿勢不合適,甚易造成過伸性頸椎損傷;有些青少年體育運動不得要領或不重視運動前的預備活動,如頂牛、頭頂立、前滾翻及騎頸娛樂等,均可造成運動損傷。防止外傷是預防脊柱退行性變的有力措施。一旦發生外傷,除治療軟組織損傷外,還要及時治療頸椎小關節錯位,以防止發展成為頸椎病。

    B 糾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防止慢性損傷:頸肩部軟組織慢性勞損,是發生頸椎病的病理基礎,生活中的不良姿勢是形成慢性勞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糾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勢,對預防頸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有人喜歡俯臥,為了呼吸、只能將頭扭向一邊,這樣會發生1~4頸椎扭傷。頸軸側彎,達到失代償時,就會出現頭昏、頭痛和眼、耳、鼻喉等癥狀。由于損害頸椎的正常力學失衡,會加速各頸椎的椎間盤退變;有人平時姿勢尚好,但當看小說、看電視時,習慣把頭靠在床欄桿上或沙發扶手上,造成屈頸屈背扭腰等,這樣會因脊柱椎間韌帶損傷而致該段脊柱失穩;婦女帶孩子睡覺,常面向孩子側臥,如果枕頭不合身材高度,將置頸胸椎于強迫,形成側彎,可導致脊柱病。

    C 合理用枕:枕頭是頸椎柱的保護工具,一個成年人,每天睡眠6~9小時,即每天有1/4~1/3的時間是在睡眠(枕頭上)中度過的,所以枕頭一定要適合頸部的生理曲度。人在熟睡后,頸肩部肌肉完全放松,只靠椎間韌帶和關節囊的彈性來維護椎間結構的正常關系,如果長期用高度不合適的枕頭,使頸椎某處屈曲過度,就會將此處的韌帶、關節囊牽長并損傷,而造成頸椎失穩,發生關節錯位,進而發展成頸椎病。這類病人常常表現為睡眠中或睡醒后晨起時頸項不適、落枕、頭昏、頭痛或頑固性失眠等癥狀。合理的枕頭對治療和預防頸椎病十分重要,是藥物治療所不能替代的,但應長期堅持應用。合理的枕頭必須具備兩項:科學的高度和舒適的硬度。對枕頭的高度,國內外學者均十分重視,并提出多種數據。我們研究認為,枕頭不宜過高,亦不宜過低。大部分人以自己的頷肩線(下頜角至肩峰的距離)或手掌橫徑,作為側臥或仰臥的高度,此高度適合絕大多數人;少數人需適當高枕,如棘突發育畸形、吻棘,枕頭過低則可使癥狀加重。枕頭應有適當的彈性或可塑性,不要過硬,以木棉或谷物皮殼較好,應用后可以形成馬鞍形。睡姿良好對脊柱的保健十分重要。人體軀干部、雙肩及骨盆部橫徑較大,側臥時,脊柱因床墊的影響而彎曲,如果長期偏重于某一側臥位,脊柱會逐漸側彎,輕者醒后腰背僵硬不適,需要起床活動方可恢復正常,重者可發展成脊柱病。睡眠應以仰臥為主,側臥為輔,要左右交替,側臥時左右膝關節微屈對置。俯臥、半俯臥、半仰臥或上、下段身體扭轉而睡,都屬不良睡姿,應及時糾正。頭應放于枕頭中央,以防落枕。脊柱病患者應以木板床為宜,彈簧床對脊柱生理平衡無益。

    第8篇:頸椎病的治療及預防范文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膠原酶溶盤術;頸復康顆粒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922-01

    目前我國頸椎病的發病率為3.8%-17.5%[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頸椎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由于電腦普及、工作環境的改變,發病率亦出現了年輕化趨勢[2]。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常見的一型,占其中總數的50%-70%[3]。近年來我科采用膠原酶溶盤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都到良好的臨床效果,且治療時間短,現報到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來源 武漢市中醫醫院骨傷科2009.6――2012.5 8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住院患者。男32例,女48例;年齡32歲――68歲。病程2月――6.5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神經根頸椎病診斷[4]。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囑患者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局麻,取平頸部病變椎間隙后正中線旁3.5cm處進針,進針角度與矢狀位成45°―60°。C臂機透視下證實穿刺針抵達椎間隙后,注入膠原酶1200u。退針壓迫止血,用創口貼緊貼穿刺點。術后患者臥床休息6小時,必要時行預防感染治療。

    2.2 對照組 口服頸復康顆粒(河北承德藥業集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 Z13022204),飯后開水沖服,2袋/次(10g),2次/日。2周為1個療程。

    3 療效評價

    采用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評價臨床療效[5]。比較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改善。

    4 統計學處理

    所有資料用SPSS12.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用 ±s表示。以P

    5 結果

    治療前后積分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癥狀評分情況無明顯差異(t=0.487,P>O.05),具有可比性;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積分變化均很明顯,兩組治療前、后主癥積分分別經統計學處理,都具有顯著性差異(P

    6 討論

    頸椎病的臨床常見病,研究表明,頸椎間盤突出及其繼發椎間關節退變致使其周圍重要組織受累,是頸椎病的病理基礎,其間神經根受到機械性刺激和損傷后化學性炎癥的雙重影響,而出現功能障礙和疼痛。傳統手術有著較好的臨床療效,然而由于頸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傳統手術治療的創傷大,風險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患者往往難以接受手術治療。而傳統的保守因不能解除突出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壓迫,治療療效往往難以使患者滿意。膠原酶是一種膠原蛋白水解酶,對膠原蛋白有特殊而專一的水解作用,椎間盤髓核有粘多糖及膠原蛋白構成,通過注射膠原酶,從而溶解髓核,使椎間盤內形成負壓,突出椎間盤因負壓回納,從根本上達到解除椎間盤突出對神經根的壓迫。通過我們的治療發現,膠原酶溶盤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創極小,安全可靠,并發癥少,比傳統治療方法具有顯著的優越性,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朱立國,于杰.非手術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研究進展.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1,19(4):66.69.

    [2]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 462-465.

    [3] 吳在德,吳肇漢,鄭樹,等.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962-968.

    第9篇:頸椎病的治療及預防范文

    隨著高科技自動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相應減輕了體力勞動,因此,直接改變了人體自身的正常生理曲線。當頸椎柱內力和外力的平衡失調,頸椎會因為力學代償而發生增生,因而產生癥狀,發生本病。本病應以預防為主,結合中醫傳統按摩治療,有解除肌肉痙攣,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液循環作用,對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均有顯著療效。

    1病因

    頸椎病的形成主要出現在長期,長時間打電腦、打字、繪圖、財務等低頭伏案的工作人群中。孩童正處在生長發育期,或好或壞的可塑性強,有的玩游戲機,對著熒光屏一呆就幾小時,直接影響孩童的骨骼正常形成。以上各種行為是頸椎受力不勻而變形,椎間盤壓迫使椎體周圍神經組織緊張受損。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上各種各樣的壓力加重,失眠的人群逐年迅猛增多,在“高枕無憂”睡大覺的誤導下,有意識將枕頭墊得很高,認為這樣就能睡好覺,本來經過一天的勞累,到了晚上又得不到放松和充分的休息,使頸椎長期處于緊張和疲憊的狀態,這也是誘發頸椎病的因素。

    2臨床癥狀

    頸椎病是多發性常見的頸椎病變綜合癥狀的總稱。一般臨床表現大致可分為四種。因為頸椎間盤蛻變,頸椎增生,頸椎管狹窄直接或間接壓迫刺激椎動脈、神經筋、交感神經、脊髓,可出現系列癥狀。

    ①壓迫椎動脈,使腦部供血不足,缺氧,出現頭暈、頭痛、目眩、視物不清、耳鳴、耳聾,肢體出現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惡心嘔吐或突然暈倒,頭部改變方向時,癥狀可明顯好轉或消失。多見有血壓升高和心血管異常表現。

    ②壓迫神經根,疼痛由頸肩向手臂及手指放射,出現酸、麻,漲、痹感。頸部及上肢活動受阻,有僵硬的癥狀。

    ③壓迫交感神經,出現視物模糊、流淚、心痛、頭暈、頭痛,轉動頭部與癥狀無明顯關系。

    ④壓迫脊髓,此類是最重的一種。除出現上述多種癥狀外,伴有恍惚輕浮,行走不穩,腱反射亢進,肌力減弱,肢體感覺障礙,嚴重者可致癱瘓。

    同時患有以上兩種或多種癥狀者為頸椎綜合征。凡患有頸椎病的,多數其腰椎同時出現問題,只不過是癥狀輕重的程度不同,反之患有腰椎病的也相應有頸椎病出現。在急性腦血管病變的患者中,即中醫指“中風”。95%都有不同程度的頸椎病。原來中老年人才有的頸椎病現在趨向年輕化了,年齡最少的競在八歲的兒童身上出現。這必須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要認真作為一個重大的課題來探討和研究,提高防范意識,杜絕頸椎病過早在年輕人身上出現。

    一、令患者取俯臥位。在頸椎兩側足太陽膀胱經以滾法及掌根揉,反復做3-5次。用拿法和揉法從肩部向手臂到手掌3-5次,使緊張的肌肉放松,從而加強氣血運行,令氣血暢通。

    二、用掌根揉脅部經絡,由附分穴至章門穴、大包穴止反復3次。用拇指揉從大椎穴至氣海穴從上至下反復3次,用拇指反復按壓、撥、點天柱穴、風池穴、肝俞穴約兩分鐘。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捏,壓頸椎兩側肌肉組織,貼緊頸椎兩邊施以重揉,提拿肩井穴,左右交替進行。拇指推項韌帶的變性區域,有時可聽到韌帶鈣化及肌纖維病變“沙沙”的聲音,此時用指揉法和指撥法交替操作。拇指順椎體兩側用撥法,推法至長強穴,時間掌握在3分鐘左右。

    三、患者側臥,術者用拇指順頸椎至腰椎兩側施以撥、揉,按腎俞、至室穴,左右交替進行。

    四、患者仰臥,在了解患者血壓正常和沒有心臟病的情況下按摩頭部。手法選開印堂,點陽白,后用指腹抹法從睛明至太陽穴3~5次,用拇指點揉印堂神庭,頭維、上星,擦百會穴。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捏風池穴約1分鐘。雙手合掌輕輕敲打患者額頭部。

    五、令患者坐凳,術者立于其側,一手扶患者前額,―手按枕部翳風穴、頸部至肩中穴、肩貞穴處。用揉、拿、搓法。用拇指撥揉頸椎兩側直至肝俞穴處止,重點按壓風池、風府穴。揉拿整個肩部及手臂內外兩側,反復5~6次。給患者做被動運動,術者握住患者手腕輕輕搖擺、回旋數次,雙手握住患者手掌抖肩,以疏通經絡。用頸椎拔伸法,術者一手托枕部,一手托下頜,輕輕向上提數次以達到牽引放松的目的。用一指禪拇指平推或側平推和捏提拿肩部交替進行。再以擦法治療頸椎,胸椎兩側,以透熱為度。手法結束,可配合頸部熱敷。每日1次,每次治療20分鐘,以10次為1個療程。

    注意:慢性期手法要較重,急性發作期手法宜較輕。通過按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頸部、頭部、肩部血養的供應,激發沉積在椎體內多余的鈣,磷再吸收,從而達到化解骨質增生的形成,令患者恢復健康。本人在20多年按摩工作實踐中治療頸椎病患者1205例,其中神經根型療效最快,每次治療后即感覺輕松,舒適,1個療程后手麻癥狀明顯消減,2~3個療程后癥狀完全消失、痊愈。椎動脈型及交感神經型患者每次按摩治療后,均有頭腦清醒感,治療期間效果明顯,但不持久,也不穩定,一般需4~5個療程才有顯效,治療后要配合運動及注意日常作息以鞏固療效。其中316患者通過門診,電話咨詢的方式進行隨訪,觀察四個月至半年,平均5個月,療效穩定。

    頸椎病的預防:高質量的生活必須有健康的身心,事業的成功,更要有強健的體魄。早在多年前已有專家指出,在多年的調查研究中發現中國人70%處于亞健康,即醫學上稱為“第三狀態”。因此人們必須要有科學的生存意識,健康需要適當的運動,保持人體生理曲線受力的平衡。祖國醫學早就有“必治既病,治未病”,“防范于未然”。也就是說:病了要積極從早從快治療,加強預防為主的衛生常識。所以一旦頸部周圍出現不適,應立即到正規的醫院治療。注意睡姿。調整枕頭的高低,以自己握拳的最寬處的高度作為枕頭的高度。用枕最好選用前高后低為宜,高處用于枕頸部,低處用于枕頭部,務求調到自身覺舒適為止。長期、長時低頭工作者需經常做轉動頸部,抬頭觀天、聳肩等運動。已經患有頸椎病的人經常做平伸雙手,將頸左右轉動至酸痛處停約兩分鐘后,又放松慢慢轉回正常,反復做數次便能使頸部周圍組織得到放松。頸椎是人體關節中轉動頻率最高,損傷發病率最多的地方,所以受損和老化比其他骨關節要提前和過早地出現。因此,平常必須要有適當的體育運動,打羽毛球、籃球、排球,單雙杠和引體向上的活動項目為最佳選擇。方法非常簡單,取得效果的關鍵是貴在堅持,做上述運動可以達到防病和治病的雙贏效果。

    典型病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一级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四级剧情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久久www成人看片| 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 国产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成人理伦片|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我的初次内射欧美成人影视| 国产成人yy免费视频| 成人秋霞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成人爽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 |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在线观看| 6080yy成人午夜电影|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我的初次内射欧美成人影视|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 | 成人av免费电影|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日韩黄a级成人毛片|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中文字幕在线看片成人| yw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色老头成人免费视频天天综合|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一级毛片成人午夜|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