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老齡化現狀與趨勢報告范文

    老齡化現狀與趨勢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齡化現狀與趨勢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老齡化現狀與趨勢報告

    第1篇:老齡化現狀與趨勢報告范文

    摘要:21世紀以來城市老齡化現象愈來愈突出,部分國

    >> 中國城市居民生活消費現狀的調查分析 中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經濟分析 中國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研究 哈密市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綜合評價 城市居民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縱向比較研究 2011年武漢市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監測報告 廣東省城市居民生活質量評價的實證研究 城市居民主觀生活質量滿意度調查分析 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研究的幾個問題 中國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空間差異及變化研究 中國城市居民著裝色彩取向 中國城市居民汽車消費新變化 中國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差異分析 健康\教育人力資本對中國城市居民收入的影響 中國城市居民家庭財產調查 中國城市居民家庭房產投資行為研究 中國城市居民宜居感受大調查 住房不平等與中國城市居民的主觀幸福感 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與中國城市居民幸福感 中國城市居民住房來源構成與省際差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竇曉璐,約翰?派努斯,馮長春.城市與積極老齡化:老年友好城市建設的國際經驗〔J〕.國際城市規劃,2015,(3):117-123.

    〔3〕胡妍.城市社區居家老年人口精神生活質量指標體系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2:61-63.

    〔4〕李錫然.老齡化城市無障礙綠色步行系統分析〔J〕.城市規劃,1998,(5):44-45,8.

    〔5〕Green G.AgeFriendly Cities of Europe〔J〕.Journal of Urban Health,2013,90(1):116-128.

    〔6〕Boswell D A.Elderfriendly Plans and Planners Effort to Involve Older Citizens in the Planmaking Process〔D〕.New Orleans: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01:26-31.

    〔7〕穆光宗,張團.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及其戰略應對〔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29-36.

    〔8〕李建新.老年人口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人口研究,2007,(3):50-60.

    〔9〕Buffel T,Phillipson C.Ageing in Urban Environments:Developing ‘Agefriendly’ Cities〔J〕.Critical Social Policy,2012,32(4):597-617.

    〔10〕Word Health Organization.Active Ageing:A Policy Framework〔EB/OL〕.(20020415).〔20160517〕.http://who.int/ageing/publications/active_ageing/en/

    〔11〕于雁,林愛琴.開封市不同養老模式老年人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18):4516-4518.

    〔12〕張一思,許薇薇,杜文雅.河北省城鎮化進程中老齡產業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經貿實踐,2015,(15):296-297.

    〔13〕王希華,周華發.老年人生活質量、孤獨感與主觀幸福感現狀及相互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5):676-677.

    〔14〕趙平,傅再軍,黃榮華,商茹.老齡化趨勢下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質量調查研究――以云南省為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1-15.

    第2篇:老齡化現狀與趨勢報告范文

    關鍵字:城市公園,老年人

    Abstract: In the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 growing conditions, design of the city park to bear more activities of old people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start status from the domestic status of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city park for the elderly planning, analysis of elderly in satisfy the desire for spiritualdemand demand of material, and through analysis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research status of city park,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he comprehensivesystem of city park space theory of the elderly.

    Keywords: City Park, the elderly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從1982年開始, 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在這一社會背景下, 學者看待城市綠地的視角發生了顯著變化。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問題也逐漸備受社會關注。公園是退休老人消磨時光的最好地方,如何使城市公園發揮更大的作用,需要建設者和使用者在很多方面達成共識。需要建設者從老年人的角度去如何創造一個真正適合他們的空間。

    1國內人口老齡化情況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漸漸凸顯,成為了世界性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中國以建設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為宗旨,在計劃生育政策的引領下,我國原有的家庭組合模式在悄然發生變化,“人口老齡化”、“空巢家庭”的比重在不斷上升[1]。

    2008年2月21日,記者從全國老齡委辦公室主辦的《關于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和《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新聞會上獲悉,日前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49億,,總人口的11%以上[2]。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超過一億的國家,也是發展中國家出現人口老齡化最為嚴峻的國家。根據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更是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我國老年人急劇增加,也使得社會要不斷關愛和重視老年群體[3]。

    如上所述,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根據聯合國提供的數據分析,“到2050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總數將達到3. 32億,也就是相當于1990年全世界的老年人總人口”(The Global Retirement Crisis, 2002)[4]。且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也指出,從2001年2100年,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發展將經歷快速老齡化、加速老齡化和重度老齡化三個階段。我國將繼續面臨老齡化帶來的種種考驗(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N(研究報告.2006.2.24).

    2.城市公園現狀

    建設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徐宗威于2007年9月在長沙舉行的首屆養老事業發展論壇上強調:我國城市規劃建設還比較粗放,沒有考慮到特殊人群的人文關懷。在公園建設中,對日益擴大的老年人群的需求也關注不夠[5]。

    現代社會己經進入一個老年人越來越多的社會。在我國現有的綜合性公園設計的領域里,有專屬于兒童的主題公園,但專門為老年人的公園規劃設計卻很缺乏,從調查的情況看,中老年人使用公園的頻率要高于青年人。社會上的娛樂場所、項目盡管很多,但適合老人的幾乎沒有,大家很需要一個能相聚在一起有說有笑的戶外公共空間,于是,城市公園綠地就會成為老人們自發活動的場合。城市公園綠地的位置、管理、交通、環境狀況對發揮其在改善人們生活質量中的作用影響很大。而目前我國很多公園綠地并沒有達到老齡化的建設要求[6]。

    3.老年人對城市公園的需求

    從80年代初開始,國內一些學者開始在人口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研究老年問題,其研究成果在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老年人的生活現狀和現實問題的同時,也反映出日漸嚴重的老齡安居環境問題。在許多發達城市,綜合性公園中老年活動區域也在逐漸增加。同時,隨著物質條件的不斷提升以及老年群體的知識水平不斷提高,在衣食住行基本得到保障的同時,為了提高老年生話的質量,大多老年人開始著重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精神層面的追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都相對單調,所以他們在精神方而的裔求就顯得尤為重要[7]。

    但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超前,呈現“未富先老”的局面,而相關的老年人社會福利制度尚不健全。老年人從工作崗位退休后的休閑生活完全依賴于自身,使許多老年人出現消極情緒,對于社會交往持回避態度,不利于身心健康,影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因此,老年人的生活應當受到社會的關注,創造適宜老年人的城市公園環境將有效緩解這一矛盾[8]。

    老年人每天有6-8小時的閑暇時間可供自主安排,隨著科學和醫療水平的進步,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大多數可以自主參加活動且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他們通常喜歡戶外活動,這時城市公園成為滿足老年人休閑健身活動和交往需求的重要場所。綜合性公園華的交往和娛樂設施,為老人提供了交流和活動的地方,滿足了他們的精神需求。

    中國在老年人公園環境適應性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且受到如資金投入不足,對老年人需求的重視程度不夠等條件的制約,存在著空間布局和尺度不合理、設施少、活動內容少,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問題,離老年人對公園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導致老年人對公園現狀常有不滿意的情況,亞待改善。

    4.國內外研究現狀

    4.1國外相關研究概況

    西方國家對老齡化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早,并且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然而,一早期關于老年人的設計研究主要局限在室內的設計,如1972年拜爾茨和康韋發表的報告《老年住宅的行為要求》,1982年(Seagle)、切里斯(Chellis)和西格爾發表的亥老人集中住宅:20世紀80年代的解決途徑》以及1985年霍格倫(Hoglund)出版的書籍《老年住宅:私密性和獨立性》和《老年住宅》。

    早期關于老年人戶外空間設計的相關內容也只是在一些文獻里略有提及,如1975年格林等人的《老年住宅:開發與設計過程(Housing for the Elderly: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Process)》,蔡賽爾、埃普和迪莫斯在1977年出版的書籍《低層老年住宅:用于設計的行為標準(Low Rise Housing for Older People: Behavioral Criteria for Design)》和1981年發表的《多層老年住宅(Midrise Housing For the Elderly)》.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諸多問題也越來越引起普遍的關注。關于老年人戶外空間的研究也開始越來越深入。學者開始研究老年住宅戶外空間的使用模式,并有研究成果發表。總的來說國外相關研究特點為涉及面廣、量化、細致。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環境心理學的適應水平理論和環境應激等理論對影響老年人戶外活動的各項因子進行分析研究。

    4.2國內相關研究概況

    在我國,對綜合性公園內設計老人活動區域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才真正開始涉及,最初的設計主要是為方便老年開展文化文娛內活動提供場所及設施,這一措施,滿足了老年群體活動的基本要求,得到了社會的一致好評。

    但是由于出現時間短,且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所以現在大多數的綜合性公園內老年人活動區域并沒有真正考慮到老年人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缺陷。城市公園作為一項社會福利設施,應該面向社會各層次、各年齡段的人群服務。但目前園林的規劃設計更多地考慮了中、青年和少年兒童的不同需求(孫英,陳田,韓英,2001)[9],迎合老年人的公園設計卻鳳毛麟角。在《中日韓三國老年人對公園利用的比較》中,有關老年人對公園利用的滿意程度的調查結果來看,滿意度僅占39-61%,這也正說明了現在的公園設施和公園空間等條件離老年人對公園的要求有一定的距離。公園內的一設施及環境,大多上是按照成人的標難來考慮的。在對待老年人的方而,沒有人多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對他們的活動造成一定的不使。長期如此,對于老年人戶外活動時生理、心理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在老齡化社會下,綜合性公園的設計還是需要突出“老年”這兩個字,滿足老年人的需要,首先在設計的理念當中就要根據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的舒適程度來設計[10]。

    5.小結

    中國作為一個正在跑步進入老年化的國家,老年人數量急劇上升,同時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都需要更多的活動空間,所以我們應該把更多的關懷放在這一人群上,但是現在針對老年人的活動場所并不是很豐富。城市公園環境在老年人生活中提供了大量戶外活動的可能性,承擔著滿足老人休閑游憩活動需求的主要職能,。但是目前園林規劃設計更多地重視中、青年和少年兒童的不同需求,而忽視了老年人的需求,因此導致老人對公園利用的滿意程度普遍較低。

    所以我們可以一方面在理論的角度從老年人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行為特征等方面清楚老年人對綠地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們更應該從不同方面的分析和調查,找出老年人對公園環境的認同點和不滿意見,解決存在的一些缺陷,比如:活動空間布局不合理、活動空間設施缺乏、場地環境狀態不理想和公共空間植物配置不合理等。然后將研究的結論反饋于設計和管理,探尋如何在城市公園建設中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并形成關于城市公園老年人活動空間的理論的較全面的體系,希望在老齡社會環境下的城市公園中,老年人不僅能“老有所為”,還能“老有所樂”。

    參考文獻

    [1]田雪原.21世紀中國發展:關注來自人口老齡化的影響[J].學習論壇,2006 (11): 2528.

    [2]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3]陳衛.全球人口:跨世紀的挑戰[N].中國人口報,1999 (10): 11.

    [4]聯合國:老齡問題研究,老齡問題世界大會資料輯錄[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3.

    [5] cdll. gov. cn/成都老齡網

    [6]李鴻烈.老年居住環境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02.11.

    [7]范靜.老年族居住行為與室外環境設計[D].天津:天津大學,2005.

    [8]周紹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其社會政策意義[J].市場與人口分析, 2005, 11(6): 6870.

    第3篇:老齡化現狀與趨勢報告范文

    關鍵詞:老齡化、養老模式、養老設施、城市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1研究背景

    當前國家提倡“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模式。但是,隨著“421”家庭的普遍化,獨生子女工作生活壓力加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逐步轉變了“進養老院丟人,孤寡老人才進養老院”的觀念,迫切需要“能豐富其老年生活,保障自身安全,不給兒女添麻煩”的安養處所,自費進養老機構成為新的趨勢。養老設施面臨從有限的福利性質服務向社會化和產業化方向拓展的需求。

    面臨高速增長的龐大的老年人群,現有的各種養老模式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迫切需要改善,提供與需求相對應的養老配套和服務。和諧社會的建設離不開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需求滿足。

    2重慶人口老齡化現狀、發展趨勢和老齡化特點

    重慶市人口轉變完成的時間超前于全國平均水平,目前的生育率已經接近超低生育率水平,未來人口將在低生育水平軌道上繼續發展。

    2.1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現狀

    關于人口老齡化,國際上通常的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重慶市截止2011年底,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總人口比重19.28%。人口老齡化程度已位列全國第六位。

    2.2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

    重慶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014年超過20%,2031年將達到30%以上并趨于穩定,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的老齡化水平到2020年將超過20%。

    伴隨老年人口負擔持續加重,如果以60歲以上為老年,人口機會窗口將在2020年關閉。2005年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關系為6.2:1,2020年下降為4.0:1,2050年只有2.0:1。(當人口負擔系數小于或等于50%,此時稱為人口機會窗口期,在這段時間內,勞動人口對少兒撫養與對老年的撫養都比較低,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

    伴隨城鎮化水平提高的必然結果, 2050年城鎮老年人口是農村的4.4倍。老年人口向城鎮聚集,老齡問題也在向城鎮集中,但城鄉面臨的老齡問題的性質可能有所不同。

    2.3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特點

    重慶市是人口遷出和流出的大市,遷移流動人口加重了常住人口的老齡化程度和老齡化速度。人口的外移,一是提高了總人口的老齡化水平,使得常住人口的老齡化水平比戶籍人口普遍高出2―4個百分點;二是加速了老齡化的進程,達到相同老齡化水平的時間,常住人口比戶籍人口至少提早3年以上;三是外移人口中的老年人口非常有限,對常住老年人口規模的影響相對較小。

    3 養老模式與設施的發展趨勢

    3.1以經濟來源為標準的養老模式

    對于養老模式的界定,目前大家比較認同的劃分方法是以養老的經濟來源為標準,將養老方式分為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個人儲養老。所謂家庭養老是由子女或親屬提供養老經濟保障;社會養老是以國家建立的養老保險為核心,也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個人儲蓄養老是個人以年輕時進行的專項儲蓄或者依靠租金、股票等經濟收入自我養老。

    養老模式受制于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傳統。工業社會以來,家庭養老功能萎,國家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很多老年人依靠退休生活,即社會養老。隨著社會發展,部分老年人以年輕時進行的專項儲蓄或者依靠租金、股票等經濟收入進行生活,即個人儲蓄養老。

    隨著重慶市社保制度的逐漸完善,由子女或親屬提供養老經濟保障的家庭養老正在逐步弱化,而由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提供的社會養老以及個人儲蓄養老正在不斷加強,老齡人群的經濟支撐逐步由家庭轉向社會。

    3.2以生活照顧方式和地域為標準的養老模式

    以生活照顧方式和地域為標準,養老模式有可分為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服務養老。

    居住在家里由家人或雇傭他人提供生活照顧的為居家養老;居住在固定社區由社區提供護理服務的為社區服務養老,這種養老模式是居家養老模式的重要支撐,其服務對象主要包括能夠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由社會福利機構提供居所和生活照顧的為機構養老,機構養老的載體是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護理院等,這些養老機構服務對象包括完全能夠自理的老人、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

    隨著當前社會的發展,完全能夠自理的老人越來越傾向于機構養老,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在心理上傾向于居家養老,但往往因為無法完善其生活照顧,需要專業的機構養老。總的來說,其養老需求逐步向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傾斜,所以未來需要更多的養老設施來滿足需求。

    3.3養老模式發展趨勢

    養老模式的發展趨勢取決于人們對各種養老模式的需求,而與這些需求相對應的養老設施選擇又取決于各種各樣的因素。隨著現代生活方式導致家庭特征的變化,我們認為影響養老模式發展趨勢主要來自于養老資源的可獲得性和老年人群的心理狀況。

    從養老資源的可獲得性上來說,一方面人們對于養老設施的需求變化是基于社會結構變遷的結果。例如,隨著人們對于社會變革的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子女有他們的家庭和生活,未來負擔很沉重,不應讓自己成為他們的負擔;另一方面大部分人對養老設施的認知還局限在養老院、老年公寓,缺乏全面系統的了解,一般只能直接從養老設施的功能、規模、可達性等方面進行權衡和選擇。

    概括的說,人們一般對于養老設施的選擇會根據各種養老資源的可獲得性做出判斷。老人的子女越多則獲得家庭養老資源的可能性就越大,老人就更傾向于居家養老,而隨著“421” 家庭的普遍化,居家養老的養老模式正在逐步減弱;

    而老人的收入越高則可用于未來養老的經濟資源越多,就可能越偏向于獨立養老;而政府提供的養老資源越多,則人們對政府支持下的養老設施會更有信心。

    從老年人心理特征分析來說,隨著老年人感覺器官的衰老,老年人對家庭生活的依存心理加強,希望有親人照顧,就醫有親人陪伴,需要家人的尊重和理解,人際交往的孤獨感和寂寞感需要親朋好友排解,需要獲取社會信息和周圍環境,這種心理狀態下,拋開其他因素的干擾,老年人均希望居家養老或獲得最便捷的養老資源。

    總的來說。重慶市主城區養老設施的發展趨勢有以下幾個方面。

    1)老年人口基數猛增,養老設施缺口巨大。

    根據《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2020年前,重慶市將經歷老年人口數量增長高峰期,在2005-2018年,老年人口數量將從421萬增加到676萬人,年均增長速度為3.65%。老年人口基數猛增,養老設施缺口巨大。未來需要更多的養老設施,更多的床位。

    2)養老設施需要發展更多高質量的養老機構

    盡管養老設施存在缺乏的狀況,但需要排隊才能入住的情況并不發生在所有的養老機構。村鎮養老院需要排隊入住的情況并不普遍。需要排隊的情況基本發生在政府投入多,服務質量、養老環境都好的養老院。未來需要更多高質量的養老設施。

    3)養老設施需要發展更細化、更專業的社區服務。

    再多的養老機構也無法完全滿足所有老人的需求,居家養老所占比重依然較大,而社區養老的相關服務和水平尚未成熟。未來養老設施需要發展更細化、更專業的社區服務。

    4 加強完善養老設施規劃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4.1加強規劃法制的保障

    隨著經濟的增長,在這大規模開發建設的同時,老年設施缺乏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短期利益壓倒了居民和住區長期穩定發展的利益, 因為在很多城市一些社會福利性設施因無利可圖或收益較微而遲遲得不到修建和改善。恰恰這些社會福利設施對于老年人生活而言十分重要。可是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的城市規劃法制建設在這一方面相應的規范也很薄弱。目前我們的規劃法制還僅停留于在規劃編制、審批、實施過程中的規范,缺乏對于居住區持續發展的發揮保障,需對社會福利性設施的建設規劃進一步全面系統的法制保障。

    4.2規劃管理與民政管理相協調

    目前,民政部門主管的養老設施管理體系缺乏空間管理的導向性,需要規劃管理和民政管理相協調。

    4.3完善養老設施導則

    國家現行的相關規范,在完善居住區的服務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規范和保障的作用。但是在養老設施方面難以適應我國老齡化快速發展的要求。

    目前隨著新的城市用地分類標準的出臺,養老設施作為社會福利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規劃編制中必須考慮的部分,在原有標準的基礎上,建議制定合理的地方養老設施導則與現行城市用地分類標準相銜接,作為強制性的配套設施納入規劃編制和管理中,這將有利于養老設施在規劃中落實。

    4.4完善社區服務為主的養老設施

    近年來,在“就地老化”和“居家老化”理念的影響下,國家一方面在鼓勵民間投資興辦養老機構;另一方面引導社會辦養老機構朝著“社區化”、“居家化”的方向調整結構,盡力為老人提供結合住宅和護理服務為一體的服務,盡可能的貼近老人熟識的社區,實行開放式管理。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也可以發現從養老資源的可獲得性和老年人群的心理需求的因素來說,老年人養老需求也傾向于需要居住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家庭和親友的照顧,若以“持續照顧”的理念為導向,強化家庭及親友在供養老年人方面的責任,那么在養老設施選址和規劃布局上就需要向居家養老和社區服務養老傾斜,以居住區、居住小區為重點發散單元,增加千人床位數的配置比重。

    完善社區服務為主的養老設施就是將完善居住區、居住小區級的養老設施和社區醫療、社區活動、社區服務結合起來,形成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結合的載體,拉近父母與子女在空間上的可靠性和可依賴性,真正實現對老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

    4.5結合實際規劃發展市、區級的養老設施

    通過對老齡化發展趨勢、養老模式發展趨勢、養老設施供需發展趨勢的分析,再結合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們認為養老設施規劃的導向應強化和完善居住區、居住小區層次的養老設施服務網絡,以社區服務為主,形成規模化效應。但是在調研分析過程中,我們發現規模較大、設施齊備的養老設施往往人滿為患,而規模較小的社區級養老設施缺乏政策扶持且經濟成本較高往往得不到發展。結合目前重慶的經濟發展狀況,政府不可能象歐美國家一樣在養老設施的社區服務發展上投入大量的資金,相反,在政策上向建設規模較大的養老設施傾斜,例如在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扶持發展社會辦養老機構的意見中明確“新建和擴建社會辦養老機構增加床位100張以上,市財政對其新增床位給予每張4000元的補貼;新建和擴建社會辦養老機構增加床位50張以上,市財政對其新增床位給予每張1000元的補貼” ;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建設用地的開發,因為歷史原因,舊城區大部分區域將無法再從規劃導向上按配置標準布局養老設施,市場的需求因為經濟成本的制約將不真實的一面呈現給我們,高額的土地成本將嚴重制約養老設施在舊城區的布局和實施,而在城市中心區的舊城更新過程中,土地利用又更傾向于能帶來經濟利益的居住和商業開發,社區級的養老設施的發展訴求難以實現,養老設施的發展和需求滿足必須建立在舊城區風景較好、交通便利的區域。

    因此在養老的需求導向上,需考慮到財政、土地、就業等方面的因素,建議目前主要完善市、區級養老設施,扶持發展社區服務養老設施體系。

    4.6規劃與建設實施

    根據《重慶市城鄉養老機構服務管理辦法》和《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扶持發展社會辦養老機構的意見》,需將養老設施建設同步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根據當地的人口老齡化程度、養老服務需求和設施服務半徑等因素,合理規劃設置養老設施,落實養老設施建設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新建和擴建非營利性養老設施建設項目用地,采用劃撥方式優先供地;新建和擴建營利性養老設施建設項目用地,采用“招拍掛”出讓方式供地,其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取標準按照有關規定依法收取。加強養老設施建設用地保障,并拓展完善醫療服務功能,為養護老人提供必要的醫療、康復服務,不具備自辦醫療條件的,可結合周邊附近醫療設施提供醫療服務。

    5結語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性的人口發展趨勢,老年作為一般人生的最終階段,是一個有著特殊需要“要求有針對性照料與護理”的階段。對于為社會和家庭作出了貢獻的老年人而言,保障他們的生活使他們安度晚年,是國家、社會和家庭無可推卸的責任。在分析重慶市目前的老齡化人口結構,及其養老模式的基礎上對養老設施的規劃策略進行探索,是對重慶市養老設施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的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 黃婉意. 城市基礎設施的融資模式及其路徑的選擇―――基

    于 BOT、TOT、PPP 融資模式的比較分析[J]. 廣西輕工業,

    2010( 10) : 146-148.

    [2] 陳敏雄. 臺灣養老機構運營模式及運營經驗[EB/OL].[2010-

    06-07 /2013-08-17]. http: / /house. hexun. com /2010-06-07 /

    123913192. htm. .

    [3] 常 華. 中國特色的養老地產發展趨勢淺析[J]. 科技智囊,

    2010( 7) : 14-18.

    [4] 徐永光. 開閘萬億養老投資[J]. 財經,2013( 21) :35-39.

    [5]胡強、莊紅等. 成都市養老機構老年人需求滿足現狀調查

    研究. [J].護理管理雜志,2012(10).

    [6]梁鴻、程遠等.養老機構發展主要問題及公共福利政策建

    議[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3(01).

    [7]楊團. 公辦民營與民辦公助―――加速老年人服務機構建

    設的政策分析[J].人文雜志.2011(06).

    作者簡介:

    第4篇:老齡化現狀與趨勢報告范文

    關鍵詞:老齡化 經濟 現狀 對策 措施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增加。同時,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人口增長速率也明顯降低,這必然導致人口老齡化。在國家綜合實力并不十分發達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出現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壓力,同r還會影響到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針對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如何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制定相應的戰略性決策是確保我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不容忽視的話題。

    一、老齡化社會現狀

    一個國家或該地區年齡超過60歲的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量的10%以上,以及年齡超過65歲的人口占總數量的7.2%以上,即被認為是人口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判斷指標如表1所示。

    根據國務院人口普查結果看出,目前中國人口超過13億人,其中14歲以下的人口約為26500萬人,占總人口的20.3%;15歲到64歲之間的人口數量為94196萬人,約占72%;并且65歲以上人口約10055萬人,約占總人口的7.7%,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目前已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到2015年為止,我國人口年齡超過60歲的超過15%,預計到2040年底,我國人口老齡化比例將達到25%,這預示著我國全面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

    二、老齡化社會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大,也對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勞動生產效率較低

    勞動人口的數量以及所占人口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慢,由于計劃生育的實施,大多數家庭出現了獨生子女現象,隨著國家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開始出現了勞動力不足問題。經濟的發展需要創新,而創新需要年輕有斗志的年輕人,老齡化人口更趨向于安逸的生活,缺少創新的激情和活力,不利于提高勞動者生產效率。西方學者研究發現,勞動者年齡和生產效率有明顯的關系,通過調查發現,當勞動者年齡超過45歲時,盡管工作經驗豐富,也會存在體力和腦力方面的不足,影響生產效率。

    (二)養老費用增加,財政分配不平衡

    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加以及社會福利待遇的提高,政府將會繼續加大養老金、退休金以及相關的社會保險支出費用。然而大部分老齡化人口已經失去了創造生產價值的能力,這樣養老保險的支出更多的來源于國家的各方面稅收,大量的養老費用支出將會進一步影響國家的資金分配。對天津市南開區的調查數據是:南開區在職員工福利總數為2370萬元,人數為17000人,而退休人員費用為24460萬元,人數為18700人。調查結果表明,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費用的增加已經超出了國家的預計范圍,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財政平衡。

    (三)增加子女撫養負擔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預計到2050年時我國人口比例將會出現4:2:1的模式,即一個成年人將面臨著撫養六個老人的義務和責任,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雖然現在政府的養老保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子女撫養老人的負擔,但從長遠角度看,這將會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此外,隨著撫養負擔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道德方面的缺失,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子女撫養費用的大量支出也會影響家庭的和睦。

    三、人口老齡化應對措施

    社會人口老齡化是國家經濟發展必然經歷的一個過程,如何有效的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一系類問題,是保證國家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社會和諧、家庭團結的一個重要議題。

    (一)穩定低生育水平

    盡管從解決老齡化問題和群眾意愿的角度出發,應該鼓勵人口生育,降低老齡化人口比例,即適當放寬人口生育政策。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人口基數仍然很大,而且人口政策是一項緩慢發生效應的政策,政策一旦失誤,也將產生巨大的慣性,長時期難以挽回。因此,從社會經濟的長遠考慮,必須長期穩定現行的生育政策,穩定來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人口才可能在未來實現長期的零增長。

    (二)大力發展老齡化產業

    雖然我國老齡化人口不斷增多,但國家政府制定的養老保險制度還是比較完善的,對于大多數老齡化退休人口,國家豐厚的養老保險金完全可以確保他們較高的生活質量。因此,如何引導老齡化人口健康消費意識,通過發展老齡化產業,可以進一步帶動國家的經濟。發展老齡化產業,可以從生活的各方面著手,例如發展針對老齡化人口的醫療服務行業,政府可以針對老年群體提供專業醫護人員上門服務以及老年人衣、食、住、行服務機構。引導、鼓勵老齡化人口的消費,并帶動一些新型行業的發展,創造一些新的就業機會,這不僅提高了老齡化人口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緩解了社會的就業壓力。由此可見,國家大力開發老齡化產業,鼓勵社會興辦養老事業,對于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具有顯著的效果。

    (三)延長退休年齡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國家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目前,我國人口的平均年齡已經提高到73歲,遠高于世界人口的平均年齡63歲。現如今,我國仍是實行的男性退休年齡60歲,女性退休年齡55歲,并且還存在多數職工提前退休的現象,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實行的退休年齡偏低,造成一些員工在還有勞動能力的情況下就遠離工作崗位。針對這一問題,國家可以根據實際需求以及該地區的生活水平,延長職工退休年齡。根據我國養老保險政策,退休后的福利待遇是由工齡來決定的,工齡越長,退休后享受的福利待遇越好。延長職工退休年齡不僅可以充分發揮老齡化人口的資源優勢,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同時也能保證退休職工享受到更好的福利待遇。對于延長退休年齡,國家可以制定相應的政策,例如規定男性65歲退休,女性60歲退休,對于快要達到退休年齡的職工,可以安排到非一線崗位,選擇一些勞動強度比較小,危險系數較低的崗位繼續從事相關工作。延遲職工退休年齡,合理使用人力資源;根據崗位的不同,還可以把部分退休的專家組織起來,擔任企業顧問或提供咨詢服務。

    (四)完善國家養老設施建設

    人口老齡化是國家經濟發展必須經歷的過程,作為政府要積極應對,在確保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的同時,也應加大對老齡化人口的服務設施建設,讓老齡化人口享受到美好的晚年生活,同時也能減少子女的生活負擔,從長遠角度看,這也是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經之路。目前,國家對于老年人住宅及相關配套設施還不完全,大多道夏耆嘶故歉多的居住在比較高的建筑上,對于行動不便的老齡化人口來說,存在上下樓困難,并且多數建筑并沒有考慮到老齡化人口安全方面的問題,例如:地面未經防滑處理、電梯內未設置扶手等。針對該現象,國家應加大投資力度,為老齡化人口建造專門的住宅區,實行無障礙設計原則;充分考慮老齡化人口的生活習慣,室外設計便于活動和交流,并且應配備健全的醫療設施和生活服務保障設施,確保老齡化人口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

    (五)加大對老齡人口的教育

    自古以來就有這樣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要去學習,去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開拓眼界,更重要的是學為己用,并通過學習提高自身修養,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一個人的教育水平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周圍的人,提高老年人的教育水平,也是提高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教育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據統計,截止到2012年,上海市共成立老年教育機構280多所,教育機構數量較2011年增加了177所,受教育的老齡化人口增加了5.7萬人,老年教師增加了560多人。通過上述調查表明:我國已經開始重視老年人的教育工作,通過教育的方式,提高老齡化人口的文化水平,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六) 其他方面

    及時落實有關政策,提高老同志待遇,例如:每逢春節、五一、中秋節、十一等重要節假日,筆者所知處福利科負責為原子能研究院廣大離退休職工發放福利費。開展走訪慰問工作,為老同志送溫暖,走訪慰問離退休老同志是表達組織關懷的重要體現,是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生活狀況、思想狀況的必要方式,包括住院病號慰問、生日慰問、節日慰問、困難職工慰問、異地職工慰問等。另外通過組織參觀游覽活動,豐富老同志晚年生活等。

    四、結論與展望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計劃生育的實施,我國老齡化人口比例越來越大,并預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老齡化人口還會進一步增多。人口老齡化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包括勞動力不足、養老保險設施投資較大、增加子女負擔,影響生活質量等。但人口老齡化是國家發展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針對社會人口老齡化,我們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充分發揮老齡化人口的優勢,不斷推進我國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我們不必害怕,只要采取合理的應對方式,人口老齡化引起的一系列不利現狀都會得到緩解。

    參考文獻:

    第5篇:老齡化現狀與趨勢報告范文

    關鍵詞:人口減少 老齡化 人口結構 綜合國力 人口策略

    作者簡介:田香蘭,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圖分類號:F3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874(2011)05-0107-15

    基金項目:2011年度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編號:TJZZ10-098)。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已進入人口減少及超老齡社會。由于人口再生產的慣性作用,這種情況將長期持續下去。沒有一定規模的人口再生產,就談不上綜合國力。現行的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是以人口增加為前提的,而人口減少及老齡化必然與社會經濟結構發生矛盾,從而阻礙經濟社會發展,削弱綜合國力。

    一 日本人口減少及老齡化現狀及趨勢

    人口減少及老齡化是日本人口變化的主要特點。考察人口減少現狀及趨勢時,可以運用人口規模、出生人數及總和生育率等指標,而考察人口老齡化現象及趨勢時,可以運用老齡化率、老齡化速度、平均壽命等指標。

    (一)日本人口減少現狀及趨勢分析

    從人口規模來看,2004年日本總人口為1億2779萬,達到高峰,2005年減少到1億2777萬,比上年減少2萬人,二戰后第一次出現人口減少現象,日本開始進入人口減少階段。今后,人口將持續減少,到2055年將減少到8993萬,到2105年減少到4459萬(參見圖1)。由于人口規模的變動具有再生產慣性,即使大幅度提高出生率,到2055年為止,也很難改變人口減少趨勢。在總人口減少的同時,勞動力人口也明顯減少。2008年,勞動力人口為6650萬人,但到2050年,將減少到4228萬人(預測數據),相當于2008年的三分之二。圖2顯示了日本總和生育率變化情況。總和生育率在2.1~2.2左右稱為人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表明人口數量會維持現狀。1950年,日本的總和生育率為3.65,而到了1960年下降到2.0,總和生育率處于更替水平以下。1989年總和生育率為1.57,由于創歷史最低(低于1966年的1.58),稱作“1.57沖擊”。日本政府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然而,低生育率一直持續,2005年再次創造歷史最低水平,降到1.26。此后,2007年雖增加到1.34,但仍然遠低于人口更替水平。從出生人數(參見圖2)來看,第一次嬰兒潮時期(1947~1949年)最高年份的1949年出生人數為270萬人,而第二次嬰兒潮時期(1971~1974年)最高年份的1973年為210萬人,但到了1975年減少到190萬人。此后,出生人數持續減少,1985年為143萬人,2005年為106萬人。2006年,雖有所增加(109.2674萬人),但到2007年(108.9818萬人),又減少了2856人。日本已進人人口減少的循環當中。

    (二)日本人口年齡結構現狀及趨勢

    1965年,在總人口中0~14歲少兒人口所占比例為25.6%,15~64歲生產年齡人口所占比例為68.1%,65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為6.3%。65歲以上老年人口與15~64歲生產年齡人口比例為1:11.2,人口年齡結構屬于成年型。而到了2005年,在總人口中0~14歲所占的比例下降到13.8%,15~64歲所占的比例為66.1%,65歲以上所占的比例增加到20.5%。由于老年人口增加,65歲以上人口與15~64歲生產年齡人口比例下降到1:3.3。人口年齡結構轉變為老年型。

    人口老齡化率(總人口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是衡量老齡化程度的重要指標,該指標值越大,表明人口老齡化程度越深。日本于1970年老齡化率達到7.1%,進入老齡化社會;1994年達到14%,進入老齡社會;2005年達到20.5%,進入超老齡社會。日本人口老齡化率從7%增加到14%,僅用了24年,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日本總務省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8月1日,日本總人口約1億2743萬人。在總人口中,0~14歲的少兒人口占13.3%,創歷史新低,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23%,創歷史新高。在總人口減少的同時,老年人口持續增加。據日本《2009年版老齡社會白皮書》預測,到2055年,老齡化率將達到40.5%,每2.5人中就有1位老人(參見圖1)。從厚生勞動省公布的平均壽命來看,1955年,男性平均壽命為63.6歲,女性為67.7歲,而到了2008年,男性平均壽命達到79.6歲、女性達到86.05歲,日本成為世界上人口長壽國之一。

    二 日本人口減少及老齡化對其綜合國力的影響

    人口變化是影響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日本人口減少及老齡化是一場國家危機,將嚴重削弱其綜合國力。為了便于考察日本人口結構變化對其綜合國力的影響,筆者主要從有關研究機構的綜合國力指標中選取了幾個影響因素。

    (一)人口與綜合國力的關系

    1、綜合國力概念及指標體系

    衡量一國實力最常用的指標是綜合國力。綜合國力是指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力量,主要包括經濟、軍事、科技、政治、文化、外交、自然條件和人口等。經濟、軍事、科技、自然條件、人口等是物質形態的,可稱為硬國力;政治、文化、外交等是精神形態的,可稱為軟國力。硬國力是綜合國力的基礎。漢斯?摩根索認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充足的人口來創造和供應綜合國力的物質工具,它顯然不能成為一流國家。”豐富的人口資源是提高綜合國力的最具活力的因素。雷?克萊因(Ray Cline,1975)曾提出如下國力方程:

    P=(C+E+M)×(S+W)

    式中C為土地和人口,E為經濟實力,M為軍事能力,S為國家戰略系數,W為國家意愿。綜合國力是前三者相加與后二者相加的乘積。

    從國力方程中可以看出,人口顯著減少意味著綜合國力的下降。而且人口減少,經濟實力也會隨之下降。1987年,日本經濟企劃廳綜合計劃局委托日本綜合研究所進行了綜合國力基礎調查。在其出版的《日本的綜合國力》一書中,提出了由國際貢獻力、生存能力和強制能力三個層次立體構建的綜合國力評估體系。2004年,日本內閣府報告指出:“人口減少及老齡化直接影響綜合國力及社會活力。”同年7月,日本綜合研究開發機構(NIRA)發表了《關于人口減少與綜合國力的最終報告概要》,其中提出了NIRA型綜合國力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市民生活能力、經濟價值創造力、國際社會應對力等三個部分組

    成。從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口結構變化直接影響日本綜合國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的2010年《國際形勢黃皮書》,對11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行了評估,評估的評價體系包括領土與自然資源、人口、經濟、軍事、科技五個直接構成要素以及社會發展、可持續性、安全與國內政治、國際貢獻四個影響要素。國情決定其綜合國力研究的側重點不同,中國面臨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因此其綜合國力研究更加關注社會發展、可持續性,而日本由于人口結構變化是其最大的國情,因此其綜合國力研究考慮人口因素較多。

    2、人口與綜合國力的關系

    人口與綜合國力密切相關。人口作為硬國力,是綜合國力的基礎。考察人口問題,不僅要考慮人口數量,還要考慮人口質量、人口結構等因素。人口并非越多越好,但需要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在人口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人口質量尤為重要。人口結構中,勞動力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越大,就能為經濟發展和國防提供更為雄厚的人力基礎。相反,如果未成年人、老年人所占的比例過大,就可能會出現社會生產勞動力不足甚至兵源缺乏的情況,從而對經濟建設和戰爭進程產生不利影響。任何國家,只要人口減少,人力資本總量也會減少。一旦人口減少,從宏觀上看綜合國力會縮小。科技的進步只能部分替代人口再生產。人口狀況最終決定國家的競爭力。因此,在人口減少及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的雙重壓力下,日本面臨綜合國力日趨衰弱的局面。1950年,日本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為3.3%,排在第五位。而到了2005年,所占比重縮小到2%,排名也下降到第十位,預計到2050年所占比重將下降到1.0%(第18位)。日本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的減少,意味著消費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力削弱。中國與日本比較,1950年,中國人口為日本的6.6倍,1995年為9.7倍,2050年將增加到15.1倍。從長遠看,人口再生產能力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變化。

    (二)人口減少及老齡化與綜合國力

    根據上述有關研究機構的綜合國力指標體系,從人口角度,筆者選取了其中六個對日本綜合國力影響較大的因素進行分析。

    1、經濟價值方面

    短期經濟預測關注的是需求層面的變化,而長期經濟預測需要關注供給主體。一般預測長期經濟活動需要以20~50年或更長時間為對象,因此勞動力和資本作為供給主體受到關注。人口減少及老齡化,使勞動力成為長期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勞動力人口減少,競爭力削弱,抑制經濟發展。缺乏充足的勞動力及優良的人力資本,科技創新能力及創造經濟價值能力受很大影響。雖然可以利用老年勞動力,但勞動生產率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因此直接影響產業升級及技術創新。而且,老年人的流動偏好低,直接影響勞動力在產業間的流動,阻礙經濟發展。日本勞動力人口正以世界最快的速度減少。根據推算,到2015年,日本勞動力人口比2005年將減少400萬,GDP增長率被拉低0.4個百分點。有預測說,到2030年,日本實際國民收入將比2000年縮小15%。GDP減少,內需也隨之縮小,內需規模縮小,導致各種產業基礎削弱,儲蓄率下降,影響投資所需資金。財政狀況惡化,政府的長期投資減少。而企業投資又主要依賴國內儲蓄,因此假如中長期國民儲蓄率下降,企業將很難維持較高的投資率。勞動力供給不足或勞動力質量下降,不可避免地導致經濟增長及產業競爭力下降,從而影響其創造經濟價值能力,進而削弱綜合國力。

    2、國際影響力方面

    國際影響力與人口及GDP規模密切相關。日本人均GDP從1991年的第9位,下降到2009年的第24位。20年來,日本在亞洲的影響力明顯下降。1990年,日本在東亞擁有7.9%的人口和72%的GDP以及67%的制造業GDP,而到2001年,日本在東亞所占比重下降為人口6.7%、GDP52.6%、制造業GDP55.3%。日本GDP縮小,政府開發援助規模隨之減少,很難維持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成為西方第二經濟大國,70~8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以后,ODA的規模大幅度擴大。但進入90年代,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經濟長期低迷,財政困難,日本政府不僅改變了ODA的政策方針,也修改了援助條件。曾位居全球榜首的援助規模近年降至第五位。2010年4月12日,日本外務省向國際合作局及其他四個與對外援助有關的部門發出通知,要求凍結日本對外經濟援助項目。外務副大臣福山哲郎在例行記者會上說,由于政府公共債務負擔沉重,今后日本可能不再增加ODA貸款規模。ODA規模的縮小再次印證了日本綜合國力削弱,也說明日本國際影響力正在下降。

    3、可持續發展方面

    人口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人口變化影響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維持適度的人口規模,不僅是民族及文化得以延續的需要,也是保持綜合國力的基本條件。人口的過度老齡化及急劇減少將削弱綜合國力。2005年,日本國情調查顯示,全國47個都道府縣中32個道縣人口都在減少,市町村中有三分之二人口減少。另據日本國土交通省調查顯示,全國62271個人口過疏村落中有2643個村落正面臨消失的危險。由于稅收減少,公共汽車、電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很難運行,基礎設施投資受阻。由于耕地荒廢,交通通訊落后,過疏地區的農地和森林很難維護,糧食生產、防止災害等問題頗多。市町村負責的護理保險、國民健康保險等難以維持。而上述地區的風俗文化、自然遺產也面臨無法傳承的局面。

    4、國家安全與國內政局穩定方面

    日本人口結構變化使其國家安全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一個老齡化的社會必然在心理上總體趨向保守和防御,公眾對于良好社會保障的訴求會使國家不可能將更多財富用于國防建設。聯合政權的上臺,表明了“民生優先”的執政理念。社會保障及社會福利是剛性需求,因此日益增加的福利財政侵蝕防務支出。如果沒有足夠的財政能力支撐軍事開支,這不僅影響軍事安全,也影響其戰爭能力。在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中位年齡投票人也趨于老齡化。1970~1990年,投票人的中位年齡為40~49歲年齡層,而到2000年后,推到50~59歲年齡層,到2040年后,將增加60~69歲年齡層。由于老年人的發言權增加,日本政治將更加趨于保守,政策焦點也將集中在與民生有關的問題上。此外,從民族結構的變化上看,雖然目前日本民族仍占主體地位,但移民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增加。上世紀80年代為止,移民不過60萬~70萬人,但到90年代,超過100萬人,到2005年超過200萬人。1990-2005年的15年間,增加了1倍。移民在日本總人口中所占比重1985年為0.6%,到2005年,增加到1.2%。日本政府擔心這將會影響到日本人作為主體民族的地位。但為了維持現有的經濟規模,又不得不增加移民,這使政府在移民政策上陷入兩難境地。政府既希望用引進外來勞動力來解決日本國內勞動力短缺問題,又擔心移民增加引發其他社會問題,從而影響國家穩定。

    5、國民生活水平方面

    隨著人口減少及老齡化的加劇,社會保障費用增長速度遠遠快于國民收入增長速度。兒童補貼及老年社會保障支出增加,對提高整體國民生活水平帶來極大影響。盡管突出民生主義,強調收入再分配,但在經濟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的情況下,增加對撫養人口的分配,意味著對勞動力人口的分配減少。尤其是撫養人口分配升高,不僅加重勞動力人口的負擔,對財政也帶來巨大挑戰。如果養老金及醫療費用的負擔進一步加重,國民對社會保障的負擔有可能超過其負擔能力。2008年,日本的國民負擔率為40.6%,潛在的國民負擔率為47.5%。這說明國民負擔率已超出其承受范圍,嚴重影響國民生活水平。另外,2008年,國民養老金保險實際繳納率低于50%,而國民健康保險未繳納率超過10%。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國民可支配收入減少,影響其繳納各種保險費用的能力。

    6、國家發展方向選擇方面

    日本國家發展正處在歷史性轉折時期。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的140年里,日本經歷了四次國家發展方向的選擇:第一次是軍國主義武力擴張(1868~1945年),第二次是依靠美國優先發展經濟(1945~1983年),第三次是靠美謀求政治大國(1983~2009年)。

    在第三次國家發展方向選擇上,日本全然不顧人口結構變化及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大環境,選擇了走政治大國道路。事實上,人口增長為前提的高速經濟增長模式已被人口減少的低速甚至負經濟增長模式代替。因此,綜合國力逐漸衰弱的局面已形成,不適合走政治大國道路。第四次日本國家發展方向轉型從2009年執政開始。政權已提出“民生優先”的發展模式下的“新增長戰略”。“新增長戰略”需要以人力資源為依托,因此在人口減少及老齡化背景下,提高人力資源的素質是國家發展模式成功轉型的有力保障。保持綜合國力,并非只有政治大國一條路,只要符合國情,民生優先,將人口制約條件轉變為發展杠桿,仍然可以保持綜合國力。通過采用適合于少子老齡社會的制度、技術、服務,照樣可以為世界提供新的國家發展模式。

    三 阻止綜合國力衰退的三種人口政策及效果

    對于已進入人口減少及超老齡社會的日本來說,如何保持綜合國力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為了消除人口問題對綜合國力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不得不同時推進三種不同政策,即:“防止人口減少政策”、“適應老齡社會政策”,以及“適應人口減少社會政策”。

    (一)防止人口減少的政策

    1、提高出生率的政策措施

    實施“防止人口減少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出生率,改革社會經濟體系。為了防止總和生育率持續下降,199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育兒休假法》,1996年規定育兒期間可以得到25%收入補償以及免繳社會保險費。1994年,由文部省、厚生省、勞動省、建設省等四個部門共同制定了“天使計劃”。1997年,人口問題審議會發表了《少子化報告書》,開始認真考慮少子化問題。1999年,設立了“少子化對策促進閣僚會議”,制定了《少子化對策促進基本方針》,并根據此方針制定了新的“天使計劃”(2000~2004年)。此后,為了進一步促進少子化政策,制定了《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以及《培養下一代支援對策促進法》。2004年根據《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制定了少子化社會對策大綱。

    2、減輕養育孩子的負擔

    2009年,上臺后,非常重視養育及教育問題,制定了多項措施。具體政策為:(1)增加各項補助。增加生育一次性補貼(55萬日元);到中學畢業為止,每年給每個兒童補貼31.2萬日元(平均每月2.6萬日元)。為減輕家庭的教育費負擔,實施高中生學費減免制度,在大學設立獎學金。(2)放寬對幼兒園、保育園的各種限制,鼓勵民間企業投資幼兒托保設施,實行彈性產假,營造良好的生育和育兒環境。(3)擴大教育需求,發展教育產業,廣泛接受外國留學生,推動民營教育的健康發展。通過發展高等教育及職業培訓、加強理工科教育來提高人力資源質量。

    日本政府2003年制定《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以來,雖然針對出生率下降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出生率依然很低。上臺后,把政策重點放在支援家庭育兒上,動用巨額財政資金,實施了兒童補貼政策。但由于財政狀況惡化,兒童補貼的可持續性遇到挑戰。增加兒童補貼,只能適當減輕家庭養育子女負擔,不可能根本上解決家庭收入減少的問題。養育成本上漲、家庭收入減少是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經濟不景氣、男性無法充分就業的情況下,為提高家庭收入,女性參加工作是必然趨勢。因此,為了提高出生率,需要把政策重點轉移到為女性創造工作家庭兼顧的社會環境上。但日本現有的社會經濟體系無法適應這種變化。因此,改革現有的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經濟體系是有效實施“防止人口減少策略”的體制保障。上世紀80年代后,隨著日本人口結構(人口減少及老齡化加劇、勞動人口減少)、產業結構(服務業的擴大及雇傭的不穩定)及家庭結構(女性就業、家庭不穩定)的變化,福利供給的三極結構(國家、家庭、市場)發生了動搖,國家的福利供給功能下降,家庭負擔增加。在社會經濟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已不適應新的環境。因此,需要改革現有的就業、養老、醫療、福利、企業經營體系,適應女性平等參加工作的社會。同時,還需要增加多元化的保育服務設施,實現保育服務社會化,讓更多的民間企業及非營利團體參與這項事業。只有這樣,女性才能兼顧工作及家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出生率低的問題。

    (二)適應老齡社會的政策

    1、制定實施《老齡社會對策基本法》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日本政府制定實施《老齡社會對策基本法》(1995年法律第129號),并根據該法第9條至第13條,就“就業與收入”、“健康與福利”、“學習和社會參與”、“生活環境”、“調查研究”等五個方面制定了具體方針。內閣府、總務省、法務省、厚生勞動省具體負責制定相關政策。內閣府下設老齡社會對策會議,協調各省廳的具體計劃,從宏觀上綜合促進老齡社會政策。總務省下設老年人對策室和老齡化綜合研究中心。老年人對策室主管老齡問題,主要調查全國各地人口老齡化的動態,并綜合各方面專家的意見,提出老齡問題的對策建議。老齡化綜合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人口問題。通過制定和實施護理保險制度,該制度的實施,實現了向契約制度的轉變,消費者可以根據“契約”自己選擇服務方式。

    2、加快發展老年人福利事業

    日本實施以全體老年人為對象的普惠型社會福利模式。厚生勞動省作為社會福利的責任主體,組織實施老年人福利發展規劃。1986年制定了《長壽社會對策大綱》,1989年制定了《老年人保健福利推進十年計劃》(黃金計劃),1994年制定了《新黃金計劃》等。為發展老年人福利,積極增加各項資金投入。在各都道府縣及市町村成立了社會福利協會、非營利性組織中心等,利用多方面力量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務。在福利供給上,擴大民間企業的參與,促進非營利部門的多樣化。民主

    黨政權確定的“新增長戰略”中提到發展醫療護理和健康相關產業。主要措施有積極鼓勵民營資本參與,扶持新藥品和醫療護理技術研發,開發和建設無障礙住宅,開展新型居家服務,填補護理保險制度的空缺等。

    日本政府于1995年制定《老齡社會對策基本法》以來,通過完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及加強老年人福利服務體系,使老年人的收入、醫療、護理等社會保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護理保險制度實施十年來,實現了“行政措施”向“契約制度”的轉變,基本滿足了老年人的多樣化護理需求,在適應人口老齡社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老年人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依賴于巨額財政支出。2007年,日本社會保障支付總額為91.4305萬億日元,占GDP(374萬億日元)的24.4%。而GDP增長率僅為0.3%。社會保障支付額中與老年人有關的支付為63.5654萬億日元,占總費用的69.5%。按具體領域來看,養老金支付為48.2735萬億日元(占總費用的52.8%)、醫療支付為28.9462萬億日元(31.7%)。日本財政已不堪重負。因此,財政重建及增加GDP是有效實施“適應人口老齡社會策略”的資金保障。在人口老齡化以及經濟長期停滯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財政赤字及公共債務的增加。為了阻止債務的持續增加,必須增加分母即GDP。通過經濟增長,增加稅收,縮小財政赤字,實現財政重建。除了做大分母之外,還需要縮小分子,但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很難縮小財政赤字規模。據日本經濟研究中心推測,假如落實的競選公約,國債總額將從2009年的165%增加到2020年的243%。因此,只要不縮減社會保障支出,很難縮小財政赤字規模。財政重建的關鍵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但在少子老齡化背景下,實現財政重建的途徑并不是縮小社會保障支出規模,而是提高消費稅。但是,為了得到國民的理解,政府需要把新增消費稅的名稱改為社會保障目的稅。此外,并非所有老年人都是社會弱者,不應把全體老年人當做社會弱者,用巨額的社會保障財政供起來,過度保護老年人。應為老年人營造創業及再就業的環境,使其發揮潛力,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三)適應人口減少社會的政策

    1、制定男女就業平等政策,促進女性就業

    1985年,日本政府制定《男女就業機會平等法》,第一次把女性看成與男性平等的勞動力,禁止就業上的歧視,此法成為女性勞動力政策的歷史性轉折點。很多女性傾向于育兒任務完成后再就業。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女性再就業制度》和《勞動省關于確保男女雇傭機會和待遇平等的法律》。具體內容為包括確保在就業方面男女機會和待遇平等、支援女性兼顧職業生活和家庭生活、制定時間制工作、提高女性地位、開發女性能力等。具體措施:(1)通過女性重返工作崗位計劃,對女性進行普遍的技能訓練,使女性可以尋找離家近的企業上班,讓女性可以靈活地在企業之間流動,這樣可以大大減少機會成本;(2)改變工資體系,采取同工同待遇,減少女性的收入損失;(3)提高勞動力市場的彈性,方便出入。另外,通過制定《勞動者派遣法》、《短時間勞動法》、《最低工資法》等,為女性再就業提供方便。

    2、修改移民政策,吸收外國勞動力

    2005年6月,法務省設立了“促進多文化共生社會研究會”,2006年3月總務省也召開了“多文化共生研究會”,提出不同國籍和民族的人在互相尊重對方文化的基礎上,平等生活。過去,日本移民政策強調“同化”,而現在強調“共生”,并采取提供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措施保證外國人在日本就業及生活。“外國人才交流推進議員聯盟”提議,今后50年內,日本應該向“多民族共存的國家”過渡,使移民人數達到日本總人口的10%,即1000萬人左右。該機構還建議制定專門的移民法,以明確移民國家的理念,并設置移民廳負責相關事務。

    3、實施《老年人就業穩定法》,促進老年人就業

    2004年6月,日本政府重新修改《老年人就業穩定法》,實施繼續雇用制度。《老年人就業穩定法》是日本應對老齡社會所制定的法律。《老年人就業穩定法》規定,所有企業都有義務雇用老年人。從2006年開始,企業要逐步提高退休年齡,到2013年,提高到65歲。企業可以從以下三種形式中任意選擇一種:(1)廢除退休制度,不以年齡為理由終止勞動合同;(2)逐步提高退休年齡,到2013年采用65歲退休制度;(3)采取“延長工作年限制度”以及“再就業制度”,確保65歲為止的雇用。實施《老年人就業穩定法》之后,到退休年齡后仍被繼續雇用的人數,從2005年的12萬人(48.4%)增加到2008年的31.6萬人(73.3%)。《老年人就業穩定法》不僅有效保護了老年人的權益,也促進了老年人就業。

    “適應人口減少社會政策”的關鍵在于充分利用老年人、女性及外國勞動力。日本政府為促進老年人及女性就業,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社會及企業雇傭意識尚未發生變化,老年人及女性只能從事短期勞動及臨時勞動,無法獲得長期穩定收入。特別是老年勞動力創新精神減弱,勞動生產效率不高,也影響再就業。而女性由于習慣在結婚后辭掉工作,很難對其實施有效的職業培訓,無法挖掘女性勞動力的潛力。因此,日本單依靠自身的人力資源難以滿足國內對勞動力的各種需求。

    第6篇:老齡化現狀與趨勢報告范文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基本醫療機構;老年健康管理服務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跨入21世紀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我國也已步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且我國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隨著經濟、醫療的發展,老年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多,人們的健康要求也普遍增高,壽命期望值也增加,這使得老年人的健康問題給我國衛生服務事業提出了新的挑戰。以湖北省為例,2000年和2005年2次人口普查反映:2000年>60歲老齡人口占比為10.12%,2005年則增加到14.5%,基本上以每年1%的速度遞增;2000年農村>60歲老年人口總量接近360萬,而2005年則迅速上升至600萬左右;隨著50年代和60年代第一次和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的老年人相繼進入老年,2010年以后我國農村老齡化趨勢將加速凸顯。截止到2030年,我國的老齡化程度將到達22.3%。

    基層醫療機構是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醫療、預防、保健等綜合性衛生服務的農村基層衛生機構,其在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中的中心地位是其他衛生機構無法取代的。當前,基層醫改五項改革任務已基本完成,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改革階段性目標初步實現。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1住院患者大幅上漲,尤其是老年患者

    以我院為例,2011年我院共收治患者640人次,其中>60歲老人357人次,占總住院人次55.8%;2012年我院共收治患者887人次,其中>60歲老人526人次,占總住院人次59.3%;2013年我院共收治患者1242人次,其中60歲以上老人833人次,占總住院人次67.1%。醫生們都說"我們現在的服務對象基本是60、70、80后,醫院都快成養老院了"。住院患者逐年上升是由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再加上藥品零差率銷售,群眾看病負擔大大減輕。造成老年患者重復、長期住院現象的原因主要有:①老齡化社會到來,這類患者絕對數增加;②經濟發展,老年患者對醫療質量要求提高;③"空巢"老人增多,不少子女因工作忙無暇照顧老人,他們依賴醫院的照料;④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各種疾病,身體不好,容易住院,某些原本可以回家調養卻長期在醫院賴著的老年患者,其實都有自己的無奈。他們自理能力欠佳,病情又隨時會復發,身邊不能沒人照顧。

    2基本公衛項目、服務人群與基層醫療機構資源之間的矛盾

    基本公衛項目、服務人群不斷增加與現有基層醫療機構資源相對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的數量和質量。國家自2009年啟動基本公衛服務以來,服務內容由最初的9大類21項擴大到11大類48項,涉及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預防接種、0~6歲兒童健康管理、孕產婦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和處理以及衛生監督協管服務規范等多方面內容,上述工作均由基層醫療機構完成。由此產生的基本公衛項目、服務人群不斷增加與現有醫療資源相對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群眾認知水平、政府重視程度與支持力度等,都是影響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重要因素,1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為≥65歲老年人提供的建立檔案,免費體檢、開設講座的活動難度大于其它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以老年人體檢為例,我鎮2011年開始組織體檢專班下村為>65老年人免費體檢,2011體檢3108人次,體檢率為89.3%,2012年體檢2681人次,體檢率74.4%,2013年體檢2218人次,體檢率為61%,免費體檢率逐年下降。分析原因:①體檢項目多,現場不能及時反饋結果;②很多老年人平時不方便買藥,在體檢過程中,希望同時可以買藥,如果沒有買藥,對體檢的興趣大大減退;③下鄉體檢只到村,有些老年人行動不便,兒女又在外打工,無人送其體檢;④有些老年人認為身體沒病就是健康,又怕在檢查過程中發現重大疾病,拒絕體檢。

    3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增長慢

    住院老年患者增多,且病程較長、無人陪伴,需要護理人員提供大量服務,增加了醫院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因此,需要大批的專業護理人員;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要求進村入戶,基層醫療機構一些技術科室如化驗、放射、B超等只有1人,不能同時兼顧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心理障礙和因病行動不便地老年人增多,基層醫療機構缺乏康復設施和心理咨詢;藥品不齊全,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后因藥品配送問題導致一些急救藥、便宜藥缺乏;基礎設施和醫療設備差、待遇和職稱等問題導致基層醫務人員大量流失等,都使得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能滿足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需求。

    4提高老年人口的生存質量

    對于老年人來說,普及健康知識,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可使老年人避免某些疾病,或使癥狀緩解。但文化素質普遍低下,使得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識差,保健行為能力低,沒有意識到可以通過自身行為的改變去減少一些慢性病的發生。由此可見,取得老人的信任、改變老年人的健康觀念、向社區居民提供健康教育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老年人健康服務,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重要保證。廣泛開展健康教育,①要強化醫護人員的健康教育意識,明確基層醫療機構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的教育教學機構和社區資源,力爭達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目的,以增強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識,有效預防和控制老年性疾病,促進健康老齡化[1];③要做好政策宣傳,政府要通過廣播、電視、短信、宣傳單等對廣大群眾加強加強基本公衛服務政策和免費內容的宣傳,只有知曉基本公衛的服務內容和政策,才有接受服務的意愿,才有可能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為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需要,現行基層醫療機構需要轉變服務內容和方式,比如:培養全科醫生、心理咨詢師、老年護理人員,增加家庭病床,加強和完善社區及家庭老年護理工作等。改革基層醫療機構人事管理制度和配置比例,貫徹向全科醫生、老年護理傾斜的政策。根據人員的性格特點和特長,分層次、分等級使用人才,進行科學管理,達到人盡其才,以適應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基層醫療機構自身發展的需要。開展老年病的免費健康教育大課堂,定期邀請老年病友上門聽課、咨詢;免費發放健康教育資料,開寫健康教育處方,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定期對老年患者建立院外聯系,隨訪病情;通過義診、巡診、家庭保健等多種形式,努力為老年患者提供周到、方便、高效、低廉的醫療、護理服務[2]。

    衛生管理部門以及相關政府部門應重視老年人口的衛生保健需求,選擇部分符合條件的基層醫院向以康復醫療服務為特色的康復養老機構轉型,重視基層醫院從業人員的康復知識與基本技能培訓,提高現有基層醫院的康復醫療水平和處理老年人突發性疾病的應急處置能力。支持、鼓勵民間和境外資本投資興辦以康復醫療服務為特色的老年養護機構,滿足社會對養老服務的多元化需求。

    應充分利用鎮村兩級醫療服務體系資源,廣泛開展各種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社區醫生定期上門進行護理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予以解決。根據社區條件建立社區養老機構,收住孤寡老年人及家庭照顧有困難的殘疾或癡呆老年人;建立社區養老保險和老年活動中心,推進各項有益老年人的健康文體活動,發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體育運動項目,如書法比賽、組織秧歌隊等;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開展心理咨詢,增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鼓勵自理、自立;同時加強對老年人的膳食指導。

    綜上所述,提高老年人口的生存質量是我國的一項長期奮斗目標,需要根據我國的國情和老年人口的特點,繼續發展和完善基層衛生院的改革,提高基層醫務人員水平,普及社區老年護理,貫徹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真正實現健康老齡化。

    參考文獻:

    第7篇:老齡化現狀與趨勢報告范文

    〔關鍵詞〕老齡化;養老模式;醫養結合;新常態

    隨著我國的經濟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的同時,人們對如何改善現有的生活狀態和質量也產生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如何更好的改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被社會各界所關注。在新常態下,對于醫養結合這一養老模式也得到各級政府的支持,高度重視現在人口老齡化的狀況和老年人現在的生活質量,并且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和意見[1]。

    1醫養結合的界定與標準

    1.1醫養結合的界定

    我們所說的醫養結合,“醫”就是指的是老人所能享受的醫療衛生服務方面,其中包括對老人身體的健康檢查,疾病的提前預防和診斷,以及對老人的照顧護理等;所謂的“養”就是指的是老人的日常生活方面,包括個人的精神和物質等方面。醫養結合可以將老年人的身體以及心理的醫療養護方面與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使老年人在余生的身體以及心理等方面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和養護,也能解決一些患病老人的治療和日常養護的難題。

    1.2醫養結合的標準

    為了能夠讓醫養結合的效率得到全面性的提升,需要采用多種方式,對其養老標準進行細化。在新常態下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是一種更能體現現代養老模式變化的重要模式,既可以實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時也能在生病的時候能及時對老人進行治療和照顧,是使老年人得到更充實的新常態下的現代養老模式,實現老年人能夠有病治病,沒病養老,是使得老年人能夠實質性感受到養老與醫療完美結合的醫養養老模式,同時還能夠充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和質量[2]。

    2“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現狀

    2.1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我國現在已經進入處于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階段,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2.12億,占總人口的15.5%,空巢和獨居老年人近1億人,其中,一些老人處于失能和半失能狀態,達3700萬余人;人們進入老年后,對于一些易發、常發的老年病使得老年人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對于這些老人的看護和照顧一直影響著千家萬戶。然而對于人們常參與的傳統的養老院服務模式過分單一,只是單純的提供一些生活護理等,而且部分人員專業性欠缺,經驗不足,難以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護理和照顧,更重要的是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醫療需求。見封三圖1為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根據國家衛生部門的調查報告顯示[3],在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發生率的占53.9%,并且基本上人均得患有2到3種不同的疾病,這種慢性疾病患病時間長,需要長期的醫療護理。而現狀中許多地方的偏中小型的醫院越來越難以生存,在鄉鎮中的衛生院、社區里的醫院等基層醫院、醫療機構中具有閑置的醫療設備和病床等,這些設備的利用率較低,以及一些醫務人員的超額和給予薪資不高等現象。假設將這些醫院或者醫療機構的資源整合,適當的用于養老機構,既能解決設備的限制問題和醫院生存問題,同時也能實現與養老機構的有機結合,實現在新常態下的醫養結合。

    2.2新常態下養老服務趨勢

    對于新常態下醫養結合的發展趨勢也是刻不容緩,急需一套完善的養老模式。2013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推動“醫養結合”發展,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在2016年3月的“兩會”期間,養老話題的關注度更是名列關注度的前列,多次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的提案中涉及,現在多個地方也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對于現如今醫養分離的模式急需解決,醫養結合的出現才是未來老人享受晚年生活的最佳良策。為了破解養老這一當下全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實現“養”和“醫”無縫對接,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醫養結合”應運而生。醫養結合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目標的現實路徑,它打通了健康養老的“最后一公里”,化解了“供需矛盾”,優化和盤活了醫療和養老資源,是積極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久之計,是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是養老服務業發展的一盞明燈,必將推動養老服務業向更深層次發展。

    3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在新常態下的思路和分析

    3.1結合養老政策,做好體制創新

    當前我國社會中新常態已經成為發展的一個重要依據,同樣新常態也將在我國各個方面的新舊交替中發揮作用。對于在新常態下發展我國的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其重點需要解決的便是在養老和醫療的資源分配的問題。針對此系列問題,我國在發展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的同時,應該指明醫養結合的發展方向,在醫養結合的體制和政策中加強我國在著重推動養老問題上的制度和政策的努力。結合國家政策,我們應該在體制上不斷完善以及創新。新常態下實施醫養結合須從這些固有的機制中入手,搭建出適合我國新常態下的醫養結合的體制,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醫養結合能得到長足發展,使得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可以一起為老年人的生活發揮作用。對于此種問題,相關部門應該出臺一些有利且具有實際作用的法律法規意見等。規范相關職責,整合其管理制度,實現醫養結合的養老事業的長足發展,從而為新常態下的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創造良好的整合和法規。

    3.2提升醫養服務水平

    在新常態下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發展下,對于這種新興的養老服務模式必須積極出臺嚴格的標準。醫養結合所涉及的內容非常的寬廣,包含著醫療、護理、起居、康復、文化生活照顧、醫療保險的運用等多方面,其體現了多樣性和綜合性。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需要醫療和養護的雙重融合,達到相互配合的狀態,實現醫療和養護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發展[4]。對于此方面,有關部門應該針對其制定有利于新常態下的醫養結合規范與標準,在“養”的過程中“醫”的界定,從而能夠對現在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進行規范化和制度化。從而在實現改善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前提下能夠對于醫養結合有個良好的評估和管理,無論在操作還是責任方面能夠有章可循。

    3.3創新醫養結合的服務模式

    要想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能夠取得成功,并在實踐中得到落實和響應,還需要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理論方面包括對于制度的制定,醫養結合的系統分析,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結構的相關規劃,醫養結合方面的最適合的模式,以及在管理、行業標準和技術等方面的相互結合。除了理論知識的提高,更需要引進相關第三方的監督與評估,以免出現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結構之間的合作不暢通,相關人員的不作為,從而導致醫養結合模式的推行運行受阻,影響醫養結合的發展和資源浪費。其次要專注醫護專業人員的培養,從而提高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的融合和質量。同時為了保障醫養結合模式中醫護人員的穩定性等,要建立健全相關醫護人員的相關制度,從而保證在醫養結合下的養老模式能有一個穩定良好的隊伍進行支撐,實現新常態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長足發展。

    3.4提升醫養服務人員素質養

    老機構要注重提升服務質量,不光注重日常生活照料,還要增加休閑項目促進老人的身心愉悅;要注重人力資源管理,不僅在招聘時嚴格要求,在平時也要搞好培訓,設立服務標準,搞好標準化服務;要做好基礎設施的配套服務,提升硬件設施質量,搞好服務環境,提升在群眾中的口碑。對于床位空閑率和就診率較低的一、二級醫院和社區服務中心,鼓勵其轉型為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比如康復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院等,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提供醫療養老雙重服務,這樣可以降低成本,人盡其才,物盡其用[5]。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還可以在內部設置不同的功能區,比如慢性病護理區、失能護理區、臨終關懷區等,通過服務需求評估,將老人分配在不同的功能區里,可以實現因人而異,優質服務。

    4討論

    總而言之,新常態大力實施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將是有效解決我國逐漸加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關鍵舉措。在整個的準備和推行中,要積極借鑒國外相關案例,學習其優秀的工作經驗,結合我國的情況,制定更加符合我國國情和現狀的良策。一個政策的實施和一個模式的推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的積累和不斷地改善,從而能從體制,制度和政策等發面得到完善且有效的解決方法.

    〔參考資料〕

    〔1〕尹吉東,曹立前.新常態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探究〔J〕.棗莊學院學報,2015,12(4):100-104.

    〔2〕鄒純青.新常態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發展路徑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5,18(14):17-19.

    〔3〕本刊編輯部,丁朋.“醫養結合”:讓老人活得有尊嚴〔J〕.中國民政,2015,26(24):13-31.

    〔4〕余道鋆.基于新常態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研究〔J〕.商,2015,36(46):83.

    第8篇:老齡化現狀與趨勢報告范文

    關鍵詞:福祉建筑 老年人 養老建筑 歷史文化宜居空間

    中圖分類號:TE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研究背景[]

    隨著醫藥科學、保健水平、營養和衛生水平等的進步,世界人口壽命得以延長,世界人口正在步入老齡化。在2000 年,全球共有6 億人處于或超過60 歲;到2025 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2 億;而到2050 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0 億。到那時,歷史上將首次出現老年人口的數量超過年輕人的情況。盡管這一龐大的人群的健康情況比以往都好,但是他們的有些能力卻發生了變化。感知和認知能力、生理健康程度、身體活動性和思維靈敏度的變化在老年人中很普遍,這些改變所引發的問題也誘使我們思考老年人與建筑、環境的互動問題。

    二 亞洲養老建筑的發展和變化

    1 中國

    (1)中國養老建筑的雛形及案例介紹

    中國的老年人建筑最早脫胎于當時的醫療建筑,此類建筑具有收容老年人及病患的功能,但是無法確定是否包含提供老年人及病患長期居住的功能。因此。這類有皇帝建立、含有醫療和收容功能的建筑是中國古代老年人建筑的雛形。

    案例介紹:

    六疾館”和“孤獨園”

    南北朝時期,北齊的君王建立中國最早的醫療設施“六疾館”,不能考證該機構是否具有提供病患和老人居住的功能。

    ②“悲田養病坊”

    公元701—704年間,唐代武則天建立的“悲田養病坊”是我國最早的記載詳細的醫療養老建筑。 “悲田養病坊”是國家管理的慈善機構,建設在佛教寺院內,該機構具有醫療和收容老人和病患的功能;在唐玄宗和唐武宗執政期間曾兩次由國營變成民營機構。

    (2)中國古代最早的養老建筑

    是否具有提供老年人長期居住的功能,是中國古代老年人建筑發展的關鍵所在。建立于宋代地“居養院”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老年人建筑。

    表1 宋代蘇州慈善救濟機構一覽

    宋代制定“福田院”養老制度,在當時首都汴梁有四所這樣的養老醫療機構; 1098年,宋哲宗在此基礎上創建了專門收養孤寡老人的“居養院”,當時收養老年人的要求是“鰥寡孤獨不得自存者,知州通州縣令佐驗實,官為居養之”,“居養鰥寡孤獨之人,其老者并五十歲以上,許行收養,諸路依此”。

    由此可見,宋代“居養院”不僅具有長期收養老年人的居住功能,還對老年人入院的年齡有了限制,且以老人為主要收養對象。以蘇州“居養院”為例,規模很大且經營有法;宋時蘇州城平面圖,居養院在城墻內最南方的紅色部分,占據了一個完整的街坊。建筑形制也在相關歷史文獻中有詳細記載,“為屋六十有五,為楹三百有十,為室三十,長廊還礎,對關列序,集癃老之無子妻、婦人無夫親者分處之,幼失怙恃,皆得全焉。”表1為宋代蘇州慈善救濟機構一覽。

    (3)明、清兩朝養老建筑的發展

    案例介紹:

    ①“同善會”

    明朝于1590年出現在河南,后在我國江南地區得到普及的“同善會”。此類慈善組織機構類似于西方國家的自愿福利組織,不以宗教和宗族為限制。另外還出現了具有老年人居住功能的“普濟堂”建筑形式。

    ②“養濟院”

    清朝,朝廷還制定了“養濟院”制度。清朝建立不久,即對慈善救濟事業予以關注。蘇州也設有養濟院,別稱孤老院。

    (4)中國近現代養老建筑

    城鎮社會福利院和農村敬老院,時間:1949年——198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政府接管了一切既有福利設施,在城鎮建立國有制的社會福利院;在農村建立集體制的敬老院。這成為1949年后中國主要的兩種老年人建筑類型。由于中國城鄉兩極化嚴重,貧富差距極大,城鎮社會福利院和農村敬老院的建筑設施水平差異非常大,城鎮社會福利院由政府民政部門管理運營,條件較好;農村

    則通過建立“五保戶制度”試圖來彌補農村敬老院的不足。

    20世紀80年代中國老年人建筑的新發展,時間:1986年至今。

    這一時期我國老年人建筑水平已到達中國近代以來最高水平,雖然與西方發達國家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其發展具有三個特點:多樣化的經營方式和住宅體系的多元化;老年人建筑建設量的大規模增加,豐富的老年人建筑類型。我國現階段老年人建筑分為如下8種類型:①老年社會福利院;②養老院或老人院;③老年公寓;④護老院;⑤護養院,⑥敬老院;⑦托老所;⑧老年人服務中心。

    2日本

    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署人口部2007年公布的全球范圍內的統計報告顯示,日本緊隨德國、瑞典和希臘及奧地利之后,是另一個人口高度老齡化的國家。日本是一個特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卻擁有最高的老齡人口比例及高漲的壽命預期,超過23000的日本人超過100歲,這一比例已經阻礙其社會保險系統改革35年之久。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職業生活慢慢的變得更為重要,于是人們很少有時間去照顧他們的父母了。日本傳統的印象中的由家中的幼子負責照顧老人的居家養老模式,漸漸淡出

    人們的視野。通常情況下,老年人對居所的選擇很少,但是這仍然不能被社會所接受。其結果就是大家庭結構集體居住形式的不可避免的減少,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獨自生活。

    日本政府通過鼓勵建設養護中心、日間護理中心及發展家庭護理項目來應對這一問題。日本健康就業及社會事務部的報告顯示,2000年,349家私人老年養護中心接納了26000名老年公民。到2006年4月,超過52000名老年人被安置在990個老年人協助居住項目內,且這一趨勢還在上升。大量擁有酒店式設備的豪華式養護中心被建成,例如東京的“東銀座太陽城”。近幾年,更多從促進老年人知覺體驗和心理需求的養老建筑也逐漸被設計和建設。

    “三鷹天命反轉養老公寓” 位于東京都三鷹市,該養老公寓通過建筑設計來刺激老年人感官,促進知覺體驗,從而減緩老年人衰老。三層的住宅共有三幢,可以滿足九戶老人居住,每套房間的建筑面積為60平方米。公寓整體設計成圓形,住宅的窗戶有圓形和方形,建筑從內到外共有14中顏色,設計大量的運用球形、圓柱形、立方體來形成建筑空間,住宅內墻面及天花板都是彎曲、傾斜且凹凸不平,材質也很粗糙,這樣的設計不斷喚醒老年人的生存本能。

    設計師荒川強調該養老建筑的設計概念是“用建筑對抗死亡”,根據多種科學規律設計住宅,其中包括神經學及實驗現象,為了讓老年人生活在一個能夠刺激其感官和鼓舞生氣的居住環境中。一般情況下,老年人時常處于長時間休息的松弛狀態,從而逐漸衰老直至死亡。而居住在“三鷹天命反轉養老公寓”中的老年人,有效地對抗抑郁情緒,住宅內豐富的空間形態讓老年人不會對生活感到厭倦。松田說: “三鷹天命反轉養老公寓就是要讓居住者時刻保持警惕。比如說傾斜的設計,目的是刺激神經對外界的適應能力。而有意設計的各種障礙,可以喚醒你的生存本能。我們相信在轉運閣居住,老年人會活得更好、更長。”據調查,居住在該養老公寓中的老年人的精神狀態都具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向,甚至多年來的健康問題都有顯著的改善。

    三 歐美老年人建筑的發展和變化

    歐美發達國家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方面有著成熟的經驗,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歐美發達國家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已經成熟定型。

    1美國

    (1)美國的老齡化現狀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估計,從2005年至2030年間,美國65歲以上的人口數字大約會翻一倍,到2030年時可能占全國總人口20%,約為7200萬人左右。

    (2)美國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和特點

    美國老年人居住建筑沒有固定的分類標準,定義最清楚的是老年人護理之家,其床位和護理人員都需要專門的注冊。美國老年人居住建筑分為6種基本類型:①傳統住宅;②退休社區;③老年人集合住宅;④輔助生活住宅;⑤護理之家;⑥持續照護退休社區。表2.2總結了以上6種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特征。底層獨立、獨戶住宅占住宅總數的75%,其余25%多數為多戶住宅、雙拼住宅等。

    該養老設施屬于連續護理型退休社區,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造價2.44億美元 ,923畝。 其中包括75棟別墅 ,115套獨

    立式居住公寓,135套援助式居住公寓,240張長期護理病床;為了豐富和活躍老年人日常生活,增加老年人與兒童的接觸,該養老社區內還設計了100個小學生的兒童日間看護,幼兒園到八年級450個學生的夏令營 ;輔助設施包括餐廳,活動室 ,家庭式廚房,健身區,高爾夫推桿練習果嶺,社區活動室等。

    2瑞典

    (1)瑞典的老齡化現狀

    2010年,瑞典人口為898萬余人,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高達17%。6年后,老年人比例將升至23%,為全歐洲之最。

    (2)瑞典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和特點

    由于瑞典始終致力于完善修改其社會保障制度,因而沒有一個恒久不變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分類標準,整理總結出6種類型,如表2所示。其中合居住宅是瑞典發展最快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而且在歐洲和日本也受到歡迎,都有大量建造。

    (3)瑞典老年人的居住選擇

    瑞典大多數老人選擇獨代居住,但老年人與子女的代際關系并不疏遠。資料表明63%老人有子女居住在15km范圍之內;53%的老人每周與子女見面1次;73.4%的老人每周與子女保持

    表2 瑞典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基本類型

    電話聯系,為歐洲12國最高值。

    德國、西班牙、希臘和意大利將尤其受到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快速老化的影響,不同地區針對日漸增長的老年人和大量的高齡老人提供不同的專業看護服務。資料分析顯示,在歐洲南部和中部的國家,由孩子照看父母的形式比較普遍。另外,在諸如希臘、意大利和西班牙這樣的國家,照顧上了年紀的老人是家庭傳統。而在北歐國家,老年人更多的是由受過訓練的專業看護人員和國家資助的專業看護服務中心照管。

    布魯克賽德養老設施住宅適老性改造過程。首先在兩棟舊的高層住宅旁邊新建了兩排底層住宅,從而在新建的兩排住宅之間形成了公共交往和活動的街道;在新、舊住宅之間的連接處設計建造了老年人公共活動室如餐廳、理發廳、健康護理室和娛樂室等,以及戶外花園綠地空間,通過這些公共空間將新舊建筑有機的聯系在了一起。

    原有的高層住宅共有居民132戶,如果對舊

    住宅完全拆除建造新的低層住宅,只能滿足64戶居住,但通過對舊住宅的改造和再生,可以滿足170戶居民居住。不僅提高了入住者的數量,而且改善了建筑環境,也節約的資金。我國現階段也存在大量既有老住宅,針對我國老齡化現狀,是對既有住宅進行大量拆除,花費大量資金建造高度養老社區,還是選擇對老住宅經行適老性改造的問題,值得政府、設計人員及房地產開發商考慮。

    四 結論

    老年人建筑設計界廣泛接受了“通用設計”和“為所有人設計”的原則。毋庸置疑,這些原則在建筑設計和城市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廣受歡迎。然而在室內設計和產品設計領域,我覺得這些原則應該在更廣闊的環境中被謹慎地使用。盡管每個養老建筑項目的功能性需求都必須被滿足,但是功能不能取代情感語言。今天,我們知道,我們的大腦受情緒經驗的影響遠勝于理性感知的影響,曾被嚴格遵循的“功能決定形式”的規則應該因此被重新考量。必須要說的是:功能決定形式的設計時代,應該進化為知覺、心理等情緒因素決定形式設計的時代了。老年人建筑的空間設計,應該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整體把握,與一種自下而上的從老年人個人知覺體驗和建筑環境考慮相結合的設計,這樣才能在保證養老設施建筑空間整體布局合理性的同時,為場所精神的形成、促進老年人養老居住生活創造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衛平,唐宋時期慈善機構概說[M].開封:史學月刊,2000(03).

    [2] 李壽,續資治通鑒長篇[M].北京,中華書局,1993.

    [3] 王衛平,論中國古代慈善事業的思想基礎[M].南京:江蘇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第9篇:老齡化現狀與趨勢報告范文

    關鍵詞:農村老人;養老;現狀;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C91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10)01-0058-04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國農村的人口老齡化壓力比城市更大。根據2006年2月全國老齡委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在2005年底,農村的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1.24個百分點,這種城鄉倒置的狀況將一直持續到2040年。可見,中國農村社會不僅已進入老齡社會,而且老齡化程度較高。農村養老問題已經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也日漸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

    一、文獻回顧

    隨著農村養老問題的日益突出,學者們越來越關注農村老人的養老現狀,在實證調查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逐漸增多。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認為農村老人的老年生活存在困境,養老狀況不容樂觀:

    在經濟收入方面,相關研究顯示:宏觀視角中,農村老人可獲得的經濟支持力度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微觀層面上,農村老人的經濟支持以個人和家庭為主(譚克儉、丁潤萍,2008),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總體偏低,家庭養老僅限于生存(崔燕改,2006)。有學者以山東省沂南縣為例,從退休金、贍養費、勞動收入等方面實地調查了農村老人的具體收入,并從生活消費、飲食消費、醫療費用等方面深入研究了農村老人的生活成本情況(趙明,2008)。另有學者從農村勞動力外流角度研究農村老人的收入變化,認為農村勞動力外流增加了流出地農戶的家庭收入,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村老人獲得相對較高的經濟供給的可能性(林建鴻,2006)。

    在生活狀況方面,農村老人的身體普遍較差,健康狀況令人擔憂,隨著年齡的增加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而且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劉發躍,2008;譚克儉、丁潤萍,2008)。由于農村老人健康狀況的下降,農村大部分老人特別是高齡老人患有各種輕重不一的慢性疾病,但是大多數人因為家里經濟拮據和昂貴的醫療費用而看不起病,農村老人看病難的問題普遍存在(李家靈,2008;賈海龍,2005;湯芝蘭,2003)。在居住類型上,他們主動選擇或被動接受與配偶單獨居住,居住條件存在很大差異(黃佳豪,2008;劉,2007)。

    在精神生活方面,老人平時的消遣活動很少,他們整天面對的就是兒孫或配偶,精神生活極度貧困,喪偶老人的精神則更加空虛,缺乏親情呵護(李家靈,2008;黃佳豪,2008)。究其原因,有些學者認為:由于農村青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增多,特別是有的夫妻雙雙外出,甚至將小孩也帶了出去,單獨留守家園的老人增多,造成老人孤獨寂寞,交際范圍狹窄,缺乏交流對象(張多來、黃秋生等,2006)。

    從上述文獻回顧中可知,農村老人養老狀況的實證研究并不少見,這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研究內容上,現有研究主要關注的是養老現狀,對農村老人老年生活感受的影響因素及其滿意度水平的研究較少。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的研究以定性分析和描述性研究為主。而在養老現狀中并不是所有因素都會對農村老人的養老滿意度產生影響,因此需要對他們晚年生活感受的影響因素加以研究,這是研究農村老人養老現狀的重要部分;并在此基礎上,衡量農村老人的養老滿意度水平,這是評價其養老水平的關鍵指標。據此邏輯理路,本文以2008年10月南京郊縣的實地調查為基礎,從經濟狀況、生活照顧、精神慰藉等養老現狀入手,結合微觀計量經濟學方法,考察農村老人養老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及其具體水平。

    二、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問卷設計和數理統計

    在問卷設計方面,主要分為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和養老現狀等。基本情況中主要包括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包括年齡、性別、戶籍性質、文化程度)和社會學特征(婚姻、家庭、居住等情況);養老現狀中主要調查農村老人的養老狀況以及晚年生活的滿意情況。

    在數理統計方面,本研究使用SPSS 16.0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數理分析,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交互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等四種方法。針對農村老人的個人基本情況,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對于養老現狀,則采用描述性統計和交互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養老滿意度的考察中,運用計量經濟學中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研究顯著性較大的變量的權重,并采用德爾菲法與李克特量表的測量步驟,對各指標項進行賦值和計算。

    (二)基本情況

    1.調查對象的區域分布。本次調查的對象為60周歲以上的農村常住人口,調查的地區分布是南京農村集中分布的五區縣,其中包括3個郊區(浦口、江寧、六合)和2個縣(溧水、高淳)。在各區縣分別發放問卷120份(共600份),合格問卷517份,合格率為86.17%。本次調查的517位老人分布在南京的5個區縣、33個鄉鎮,92個村,其中高淳縣和溧水縣的被調查對象最多,分別占樣本總量的22.8%和21.9%,浦口區的人數分布最少,占總數的16.8%。

    2.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統計結果顯示,被調查對象的性別分布基本符合配比(1∶1)的要求。年齡結構中,低齡老人和高齡老人的比重分別為85.3%和14.7%。另外,76%的被調查老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學及以下,初中文化程度的老人占16.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人僅占7.9%。

    3.調查對象的社會學特征。本研究從婚姻狀況、共同生活的家庭人數、與誰一起生活等角度,研究調查對象的社會學特征。在調查對象中,67.3%的老人已婚完整,30%的老人喪偶;共同生活的家庭人數中頻數最高的是2人(36%),其次是5人及其以上(23.3%)。被調查老人與配偶、子女中的一方或兩方一起生活的占八成,而獨居老人占樣本總量的15.1%。另外,被調查家庭中孩子的個數平均為3.02個,被調查老人的家庭中最多有孩子8個,最少為0個。男孩、女孩個數平均值分別為1.68、1.57,男孩個數的分布趨勢比孩子總數和女孩個數的分布趨勢要相對集中。

    三、養老現狀的具體分析

    (一)經濟收入方面

    1.農村老人的經濟收入較低,存在貧富分化現象

    經濟收入作為養老支持力的主要來源,在養老資源的購買和提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根據調查數據可知,被調查的農村老人的個人月收入較低。收入在300元以下的老人幾乎占了一半左右,301―600元收入的老人占20.7%,物質生活總體水平偏低。同時隨著收入的增加,農村老人的人數分布逐漸減少。個人月收入在1 800元以上的農村老人占2.5%,存在一定的貧富分化。

    2.子女贍養費、農業收入是農村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

    從收入來源的特征看,在所有回答者中,子女贍養費所占比例最大,為35.9%,其次是農業收入和退休金,分別占回答總數的24.3%和13.4%。而依靠親友資助、政府救助、征地補償的農村老人占的比重都不大。因此,在養老支持力上,農村老人主要依靠子女提供的贍養費、農業收入和退休金。

    為了具體研究不同收入段的收入來源,我們用交互分析方法,把個人月收入和收入來源進行交互。在個人月收入中,收入較低者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子女贍養費和農業收入,而收入較高者的主要收入來源為退休金。可見,家庭和土地是農村貧困老人晚年生活的主要經濟支持力。

    (二)生活照顧方面

    1.隨著年齡的增長,農村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

    通過生活自理情況與年齡的卡方檢驗(p=0.000),可知兩者顯著相關。而且由調查數據可知,60―69歲被調查的農村老人中生活能夠自理并參加生產勞動的占57.9%,而70―79歲的調查對象中生活自理并參加生產勞動的比重下降為34.4%,而在80―89歲中,此項更下降為7%;同時60―69歲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占1.1%,而90歲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占40%。可見,大部分農村低齡老人不僅生活自理,而且參加生產勞動和家務勞動;但農村高齡老人逐漸不參加任何體力勞動,甚至生活都無法自理。

    2.農村老人的醫療費用主要由個人、家庭和合作醫療承擔

    對于老人來說,年齡增長的同時身體機能也在不斷下降,生病的概率會明顯增加。所以問卷中將“誰來支付醫療費用”作為生活照顧的一個方面的指標,調查研究農村老人醫療費用的負擔情況。結果表明:當農村老人生病時,其醫療費用主要由個人(25.3%)、家庭(30.8%)和合作醫療(26%)承擔,另外其他醫療保險也占12.1%。所以,醫療費用的負擔仍在個人和家庭方面,不過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及其他醫療保險的推廣,農村老人的醫療費用負擔表現出社會化的趨勢。

    3.子女對老人的生活照顧使老人較為滿意

    為了調查農村老人對子女、親友、鄰居和村集體等生活照顧方面的感受,本次調查在問卷設計中采用李克特量表,分別設置了“很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等五個選項,分別表示老人對不同主體照顧其生活的相應感受,并嘗試發現其中的差別。調查數據顯示,子女對老人生活照顧讓老人感到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比例占總體的七成左右,對親友、鄰居生活照顧的感受更多集中在一般和比較滿意,而接近半數的老人對村集體給予的生活照顧感覺一般。因此,家庭、社區養老功能的發揮,在滿足生活照料的基本需要方面,讓農村老人感到滿意。

    (三)精神慰藉方面

    1.農村老人的精神生活不充實,隨著年齡增長其孤獨感增強

    除了經濟、生活等方面的支持和照顧之外,農村老人的精神生活也不容忽視。因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受傷害,而且還是生理、心理和社會幸福的完好狀態。因而精神生活的健康成為一個人整體健康發展的重要方面。對于農村老人而言,最擔心的可能是生活沒有保障和生病沒錢醫治,其次可能就是感到孤獨寂寞。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沒有感到孤獨寂寞的約占半數,但經常感到孤獨寂寞的農村老人約10.2%,偶爾感到孤獨寂寞的占40.2%,這表明五分之二的農村老人精神生活不充實,十分之一的農村老人孤獨寂寞。

    同時在對農村老人的孤獨感與年齡的交互分析(卡方檢驗值為17.1,p=0.009

    2、農村老人的文化娛樂活動形式單一

    文化娛樂活動作為農村老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老人們閑暇時間的主要活動安排。本次調查將老人的文化娛樂形式主要分為五類,分別是看電視、打麻將、打牌、聊天及其他。結果顯示:47.8%的農村老人選擇閑暇時間看電視,15%和7.4%的老人選擇打麻將和打牌,選擇聊天的老人占21.7%,8.2%的老人選擇其他,因此,看電視成為農村老人的主要娛樂形式。另外,在“村里是否組織老人開展文化娛樂活動”一題的回答中,選擇“從沒組織”的占62.8%,“偶爾組織”的占30.6%,“經常組織”的占6.6%。可知,村集體較少組織文化娛樂活動,對農村老人的精神生活關心不足。

    上述調查分析可知,農村老人的晚年生活質量較低,其養老責任主要由家庭承擔。子女對父母的經濟支持和生活照顧,成為農村老人的生活依靠。另一方面,在調查中一些家庭的子女由于主觀或客觀上的原因,沒有或較少為老人提供相應的物質供養和照顧,使得老人的晚年生活陷入困境。因此,農村老人的養老狀況令人擔憂。

    四、養老滿意度的回歸分析

    (一)概念界定與變量選擇

    農村老人的養老滿意度是評價農村養老水平的重要標準。其中養老滿意度是指老人養老生活滿意情況的量化值。本研究主要設計了關于農村老人養老的收入、健康、生活照顧、精神交流等4大類問題,9個指標以衡量農村老人的養老滿意情況。具體定義如表1:

    (二)模型構建與計量檢驗

    我們把表1中的“晚年生活總體感受”作為因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構建式(1)的計量模型,揭示農村老人生活總體感受與健康、生活照顧等自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

    Y=β0+β1X1+β2X2+…+βpXp(1)

    式(1)中Xi為影響因素向量,βi為系數向量,表示當其他解釋變量保持不變時,Xi每變動一個單位所引起的被解釋變量Y的變化情況。本研究使用SPSS 16.0中的向后剔除法(Backward LR)對式(1)進行計量分析,具體結果如表2:

    由于在回歸模型的建立方法中選擇了向后剔除法,系統經過了4個步驟后最終建立模型,第一步中包括了全部選定的自變量;第二步中剔除了“親友的生活照顧”;第三步剔除了“鄰居的生活照顧”;第四步剔除了“親友的交流”。最后回歸模型的調整判定系數為0.897,說明回歸直線的擬合優度較好。另外,在殘差的獨立性檢驗方面,D=1.877≈2,殘差與自變量相互獨立,回歸模型的估計和假設所得出的結論是較為可靠的。另外,在模型的方差分析中,每一步都達到了0.000的顯著性水平,配合回歸模型分析是有意義的。同時隨著無效變量被逐步剔除,F值從280.749上升為321.481,最終建立的模型的擬合優度最好。

    根據表2的多元線性回歸結果,可得回歸方程式(2):

    Y=0.218*X1+0.201*X2+0.204*X3+0.13*X6+0.157*X7+0.099*X9-0.077 (2)

    針對回歸方程進行分析,首先健康狀況、收入情況、子女的生活照顧這三項的權重較大,均在0.2以上,可見農村老人的身體狀況、經濟能力及其子女對他們的生活照顧成為影響其總體感受的重要因素;其次,子女的關心(0.157)和鄰居的交流(0.099),這兩項都屬于精神慰藉,它們對農村老人晚年生活的總體感受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最后,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村集體的生活照顧”該項指標進入到回歸方程中,成為生活照顧4個指標中進入方程的2個重要指標之一,其對總體感受的影響系數為0.13,因而如果村集體在生活照顧方面對農村老人多給予一些幫助,那么這種努力能夠在提升農村老人晚年生活總體感受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五、養老滿意度的分值計算

    為了計算農村老人養老滿意度的具體分值,我們根據德爾菲法將指標的不同評價等級賦予相應的分數(參見表3)。

    各項指標的滿意度主要根據該項指標不同選項的百分比乘以相應的分值,再進行加總而得(如表4)。最后的得分滿50分為基本滿意,80分以上為比較滿意,50分以下為不滿意。

    由表4可知,各個指標的滿意度均在50分-80分之間,子女的生活照顧和關心在74分左右,最接近比較滿意(80分);健康狀況、收入對基本生活的滿足情況和鄰居的交流均在60分以上,屬于第二個層次;而第三個層次為,村集體的生活照顧,其滿意度在所有指標中最低,僅52.32分,與分值最高的子女生活照顧相差22.21分。可見,家庭中的生活照顧和精神關心讓老人感覺比較滿意,而村集體的生活照顧讓老人感覺較為一般。

    將上述指標的滿意度分值代入式(2)中,通過計算可得農村老人的養老滿意度為67.42分,達到一般水平以上,屬于基本滿意,但距離80分的比較滿意還有一定的差距。

    六、討論

    隨著傳統養老模式的功能漸弱,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以及農民養老需求的迅速膨脹,全社會對農村養老問題更為關注。在社會建設中,十七大報告提出的“老有所養”已成為改善民生,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重點之一。同時200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在農村養老方面給予了高度重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要覆蓋全國10%左右的縣(市)”;“進一步提高農村五保等保障水平”。但是目前大部分農村老人的養老現狀與社會發展目標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政府充分關注現有的農村老人,尤其是農村貧困、獨居等弱勢老人,為其晚年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另一方面,調查結果顯示:村集體的生活照顧、鄰居的交流是農村老人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需要加強村集體建設,強化農村社區照顧,關心農村老人的精神生活,鼓勵鄰里互助和老人間的互助。總之,在構建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法律規范、制度補充和機制創新,以滿足農村老人基本的養老生活需要,維護他們的基本權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們的晚年生活滿意度,進而體現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

    基金項目: 南京市軟科學項目“南京農村養老問題實證研究”(200802006)的部分成果;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金資助(項目編號:09YJA630070)

    參考文獻:

    [1] 譚克儉,丁潤萍. 農村養老保障現狀及其支撐條件――對山西農村調查資料的分析[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4):5―10.

    [2] 崔燕改. 農村養老狀況與方式選擇的實證分析――以河北省藁城市為例[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7):28―31.

    [3] 趙明. 農村老人生活成本及養老保障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學,2008:19―37.

    [4] 林建鴻. 勞動力外流與農村家庭養老研究――以福建省仙游縣為例[D]. 福建師范大學,2006:34―36.

    [5] 劉發躍. 我國農村老年人生存狀態實證分析[J]. 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8,(3):5―9.

    [6] 李家靈. 農村養老保障現狀調查與思考――以安徽三村莊為調查對象[D]. 蘭州大學,2008:13―14.

    [7] 賈海龍. 對我國中西部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的調查及分析[J]. 黑河學刊,2005,(9):117―120.

    [8] 湯芝蘭. 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面臨的新形勢及對策――昆明地區農村養老情況調查[J]. 思想戰線,2003,(5):82―87.

    [9] 黃佳豪. 革命老區農村老年人養老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 大連干部學刊,2008,(1):12―15.

    [10] 劉. 轉型期我國農村養老問題及對策初探[D]. 華中師范大學,2007:14.

    [11] 張多來,黃秋生,張旭敏,曾建國. 湖南農村人口老齡化及其養老保障的對策思考[J].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1―4.

    [作者簡介]沈蘇燕(1983―),女,江蘇蘇州人,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

    李放(1963―),女,江蘇漣水人,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公共財政、社會保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免费看污成人午夜网站|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成人看免费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青青热久免费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中国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久久久久成人片免费观看蜜芽| 成人男女网18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999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2021国产成人精品国产|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合集大片bd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俺也去色官网 | 成人免费观看视频高清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久久|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app|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久久成人免费播放网站|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色综七七久久成人影|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美国成人a免费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