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中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范文

    高中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高中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范文

    關鍵詞:高中現代詩歌教學 反思 建議和體悟

    20世紀八十年代以“朦朧詩”為代表的現代詩歌曾經在中國掀起一場全民讀詩、寫詩的浪潮。是現代詩歌點燃了人民心中久已凝固的對美、愛、真誠、理想的追求。無獨有偶,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各方紛紛伸出援手,這其中就包括詩歌這一人類的精神援手。“悲憤出詩人,災難發詩情”,一時間詩人寫的詩在四處傳誦,詩歌的報紙、刊物和書籍也都把視線聚焦災區人民。詩歌成為中華民族人性提升的又一推手。可見,詩歌在這個曾經的詩歌大國有多大的作用,但長期以來,在詩歌普及的最前沿一中學語文教學中,現代詩歌教學舉步維艱。由于缺乏足夠的訓練,語文教師在現代詩歌教學中遇到很多困惑,又因為教材中現代詩歌的篇目很少,許多語文老師對寥寥幾首現代詩歌常常簡化處理。這種情況的出現對于現代詩歌的普及、詩歌人才的培養、中國現代詩歌水平的提高都是件令人揪心的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本文試圖在新課程的視野中窺視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一些建議。

    一、對新課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我歸納起來,它有三個特點:

    1.重體驗。所謂“體驗”,簡而言之是指通過實踐活動來認識事物。傳統教育中,片面放大教育者的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活動可以促進人的心理在個人既有的遺傳素質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活動有利于培養和發揮個性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的主體性特征,活動有利于個體潛能的發揮。,在這個越發重視人才創造能力的新世紀,體驗教育無疑是提高學生創造興趣和創造能力的好理念。而體驗教育的核心是情感,這正是新課程理念下整個語文教學應該改進的地方。

    2.重對話。概括起來。語文教學中的對話包括文本與人的對話、人與人的對話,文本和人的對話包括閱讀和寫作兩大塊,人與人的對話又包括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兩種。對話,是一種交流;對話,是一種互動;對話,更是一種創造。只有在互動中才能充分調動人的主體性。才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語言素質的提高。這其中文本與人的對話是基礎,人與人的對話是闡發和升華。新課程重對話。在語文教學中就體現為更加重視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使課堂成為師生充分互動、充滿活力的場所。

    3.重人文。新課程重人文在語文教材上有集中的體現。在《浙江省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一書中,介紹教科書體例結構時有如下描述:“教科書編寫以專題為基本結構單位,旨在突出綜合整體的恩想,專題名稱旨在對內容起標識性作用。以人文話題為統領,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設置了20個專題?!雹僬Z文教材打破按文體編排的體例,改以人文主題為編排體例,是一個創新,對提高學生整體的人文素質大有裨益,避免教育培養出的只是具備一些語文知識的半成品,仔細審視一下過往的語文教育,這樣的教訓難道還不多嗎?所以,使學生的學習既能掌握語文的工具功能,又發揮語文的人文性,這是語文課改為我們指的一條路,也是學生完滿人格建構的保障。

    二、對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的反思

    1.注重傳授知識,忽略了學生的審美主體地位。傳統的語文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詩歌被教師肢解成段、句直到詞,扎扎實實的吃透詩歌的每一個意象成了詩歌教學的終極追求,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指揮下,教師把詩歌課變成了一成不變的詩歌的注釋游戲,學習者的審美主體地位被完全置之一邊。事實上,要感受詩歌的魅力,必須去激發閱讀者作為審美主體的積極性,也就是產生一種發自內心地對詩歌美的愛和迷戀。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早在高中的時候,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西班牙著名詩人洛爾迦(1898-1936)的詩,“在遠方,大海笑盈盈。浪是牙齒,厭是嘴唇”(《海水謠》);“綠啊,我多么愛你這綠色,綠的風,綠的樹枝。/船在海上,/馬在山中,影子裹著她的腰,/她在露臺上做夢……”我就此迷上了洛爾迦的詩。這樣的詩,具有什么意義?它的意義就在于它的“美”,我也因為這種詩歌的美記住了詩歌。我們教詩,就是要喚起學生的審美直覺和審美感受力,如果學生學習詩歌只記住了詩歌《再別康橋》里面涉及的幾個意象,那《再別康橋》的語言的美感和和諧的韻律又會被讀者丟到哪里呢?我們應該相信審美是人類的天性之一,而“教育”,不過是“開啟”或“蒙發”。

    2.注重詩歌的思想性,忽略了詩歌的情感性。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通病”就是偏重于思想教育意義,忽視并脫離了“語文”本身的教育目標。更有甚者,在多年來的慣性作用下,許多人依然習慣于把文學教學、詩歌教學政治化、意識形態化。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寫于1938年,但它的藝術生命力已超越了具體時空。它揭示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以及帶有歷史縱深感的悲劇性情感。其中的“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黎明的渴望。但有些教參上的理解就過“實”,認為這句詩“可看做是充滿生機的解放區的象征”。這樣的解釋就大大局限并削減了這首詩的意義。盡管詩人對解放區確實懷有一種向往之心。但詩歌就是詩歌,不能等同于政治圖解的文字。

    詩歌除了情感什么都不是,這樣的說法有些絕對,但卻道出詩歌的一個本質特點,它是情感的文字載體。如新課程所選的穆旦的《春》、舒婷的《神女峰》、馮至的《蛇》是對愛情的抒發,而昌耀的《河床》、洛夫的《邊界望鄉》、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是對大地、祖國、母親的依戀和熱愛,即使郭沫若的《天狗》也充斥著激情和變革的動力,任何詩歌都不能跳出情感的圈子。所以在語文詩歌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實現詩歌教學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3.詩歌觀念落后,解讀方法單一,忽略了詩歌的多維解讀。詩歌的解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者的事,但現在的教師解讀方法普遍單一,和教師以往的知識結構、師范教育的偏差和視野狹窄有關?,F代詩歌的發展速度是很快的,從19世紀古典主義詩歌,到20世紀現代主義詩歌,到現在后現代詩歌,詩歌的方法和理念突飛猛進。就在國內,詩歌以朦朧詩為現代詩歌的發軔。80年代后朦隴詩的崛起,非非主義的崛起,各種詩歌民刊的流行,到第三條道路,或者詩歌、北回歸線詩歌、自行車詩歌等詩歌文流的此起彼伏,現代詩歌在理念和方法是有了長足進步。而反觀我們的教師,忙于應試教育而無暇顧及現代詩歌運動,更不用說必要的文學創作,這就給教師教學現代詩歌帶來很多現實的困難,這一切也不

    能都怪老師,都是我們的教育體系惹的禍?!鹘y詩歌講意境、講氣和術、講情景交融、講詩言志,而現代詩歌涉及的范圍更廣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入詩??谡Z、書面語都可入詩,通感、矛盾修辭、反諷都可入詩,詩歌的隱喻、嬗變、悖論、解構、復沓、幻想、戲仿、博弈、荒誕、極簡等一些新的寫法層出不窮。這需要所有語文老師努力學習,也需要教育培訓部門加強研究和培訓。而同一首詩以往教師的解讀往往限于教參和教輔資料,這勢必造成教法的單一,解讀詩歌方式的單一,比如詩歌《再別康橋》,幾乎所有的教科書,“康橋”被解釋成“大自然”和“母校”的象征,然而只要深入閱讀詩歌,我們會發現“康橋”被賦予了更深的內涵。它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母校了,它的美,也不是一般意義的美。詩人在這里,已經把康橋當作自己靈魂的一個棲息地了,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甚至我們再深入理解,康橋是西方文化的一個象征,作者對這種以英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既有留戀,又有對故園文化的思念,所以他會“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一整代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

    4.詩歌教學可持續性差,忽略了從學生興趣人手,培養讀詩和寫詩的習慣。詩歌也需要可持續的發展,這發展的源頭就是寫作,任何一個寫過詩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會記住詩,不管他以后生活中需不需要詩。詩歌只要寫過,就已經流進你的血液里了,是洗不掉的。所以我教詩歌。首先要求學生試著寫寫詩,有了這一次初啼,他們就能理解詩歌了,知道寫詩也是件不難的事,這種體驗很重要,為什么呢?因為以往我們的語文教學已經把學生和詩歌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使學生覺得詩歌遙不可及,不僅老師覺得詩歌難,學生更覺得詩歌拒人于千里之外,要想讓他們覺得詩歌可親可敬可愛,絕對不可能。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寫詩,走出這一步,一切就事半功倍了,不是嗎?我現在教的高一的兩個班,就有很多學生在寫詩,有的寫古詩,有的寫現代詩,個個樂此不疲。一個喜歡詩歌的人,一定是一個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人。我會繼續努力,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師去傳播詩,傳播美的藝術。

    三、一些建議和體悟

    1.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多讀詩歌,中國是個詩歌大國,無論傳統詩歌和現代詩歌都有大量優秀的作品,去尋找您喜歡的詩歌。使自己對詩歌產生興趣,這樣才能讓學生對詩歌有興趣。

    2.讀讀詩歌的理論文章,這些東西在許多的文學刊物上找得到。用新的詩歌觀來指引你教學的方向,肯定會更讓您教得更放心。

    3.自己也試著寫寫詩,對您理解詩歌會有幫助的,對您去給學生做示范也絕對有好處。

    4.詩歌需要激情和想象力,要使您的課堂充滿詩意,無形中去感染學生欣賞詩歌的熱情,欣賞文學作品的想象力。

    5.鼓勵學生寫詩,不管他初學詩歌寫得如何的微不足道,開始得多么困難,用鼓勵的話去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詩歌的種子是否生根發芽在你的一念之間。

    6.讀詩寫詩這些年,我越發感覺到詩歌對我的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它使我有一個可以抒情的窗口,也使我的審美熱情不斷。創造激情噴發,詩歌是我的好朋友,也希望它能成為所有語文老師的朋友。

    參考文獻:

    [1]《浙江省語文學科教學指意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第2篇:高中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范文

    關鍵詞:《知其不可而為之》 教學案例 解讀 反思

    一.設計背景

    對于語文教師來說,《選讀》(以下簡稱《選讀》)難上是公認的事實,一是由于《論語》的定位——它是儒家經典,其思想內涵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形態,這些內容對于老師來說理解尚有難度,更不用說學生了;二是由于《選讀》的性質——學生最頭痛的文言文,收錄的內容又與他們的生活有著較遠的距離,囿于有限的課時,光是文意疏通、理解就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有許多老師仍然按照以往文言文教學的套路,把《選讀》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課,學生在枯燥的課堂中只知揣摩句讀,不習個中真味。失去了文化氛圍的課堂也無法給予學生修習國學經典的崇高感,更無法談及文化的傳承了。但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中的建議明確指出“《選讀》應考慮到三個層次的教學內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所示:

    高考也作出了明確的導向,自2009年浙江高考出現“論語”題直至2012年,這四年的試題都是圍繞篇章的思想內涵進行考察。可見,文化與思想的理解才是這門選修課的重點,不僅是高考之劍所指、課改意義之所在,往長遠看,也關乎整個民族文化血脈的傳承。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讓學生在看似散亂的章節中達成有深度的理解,讓課堂既生動又不膚淺,我嘗試以自己的一堂公開課來探索一些心得。

    二.整體思路

    這篇課文的特點在于它沒有什么深邃的哲思,但從中卻能讀出偉大的人格力量,而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數千年來又為中國知識分子階層代代相傳,成為了我們民族精神的內涵之一。我在備課時發現《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材料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孔子的入世態度、隱士的出世態度。上課的整體思路即讓學生分別感知兩者對待世道的態度,在矛盾碰撞中去理解儒家的入世情感、孔子的執著精神,并對此有自己的評價,以達到主要的教學目的:對儒家入世精神的深層感知與評價。難點在于,“入世”二字的含義學生早在初中就知道了,教學中僅僅對“入世”作點到為止的解說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課堂創設的情境中去感受作為末世斗士的孔子的孤獨感與悲壯感,并產生價值認同或者價值思考,這樣一來,儒家入世的情懷才能真正內化成他們心中的中國精神。出于這些考慮,我對教學環節做了如下設計。

    三.教學環節

    (一)導入課堂

    幻燈片展示3幅圖片,圖1為埋首于書堆的學生,圖2為北京大學正門的匾額,圖3為一個人孤獨地徘徊在十字路口。播放圖片并配以導入語:“在人的一生中我們都會遇到很多的困境,例如無止境的壓力,理想遭遇挫折,或者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這時候我們是選擇知難而退還是迎難而上呢?兩千年前的孔子,在理想屢遭打擊的情況下,依然以五十多的高齡周游列國,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知其不可而為之》,領會他的精神?!?/p>

    (二)孔子的困境

    1.幻燈片出示課文標題、預習問題:“知其不可而為之”中的“其”在課文中具體指什么?

    通過之前的學習和課前預習,被提問的同學很容易就回答出了“恢復周禮”、“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等語句。

    2.指導學生自讀14.21、18.5、9.9,問題:為什么孔子的理想無法實行?

    14.21(陳成子弒簡公):一個臣子居然弒君了,這當中就能看出當時的時代已經是禮崩樂壞了??鬃右廊汇逶《?,一說明他對此事的重視、對禮制的恪守,二也說明他有著“在其位謀其政”的精神。

    18.5(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可以看出世人并不理解孔子,于是就沒有人跟他一起實現理想。

    9.9(鳳鳥不至):古人認為鳳鳥至、河出圖為圣人受命的祥瑞之兆,鳳凰不出現,黃河不出圖,也就說明世道黑暗。

    板書總結:

    世風日下

    人心不古

    (三)孔子的選擇

    順承上個環節的結論,我簡單過渡:“面對如此世道人心,孔子又做出了怎樣的選擇?請大家細讀18.5、18.6、18.7這三章,體會孔子的選擇和心境?!?/p>

    1.幻燈片出示學習任務:①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扮演體其情,細讀思其意”(分角色朗讀);②組內討論:孔子面對困境是怎樣選擇的?(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活動)

    小組活動結束后,我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每一則都先請一組同學分角色朗讀對話,再請學生點評,然后通過幾個問題的點撥來理解孔子的選擇與心態。

    18.5章:接輿的歌有什么含義?孔子想說但接輿避開了,請想象一下,孔子會跟接輿說些什么?接輿為何避開?

    接輿將孔子比作鳳鳥,說明他對孔子的敬重,但是他認為孔子在這亂世中非要去出仕是道德衰微的表現,“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則是勸孔子“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鬃印坝c之言”或許是想與他辯論一番,表明自己出仕的意圖,也或許是感覺到這個狂人的非同尋常,希望與他交流。而接輿選擇避開的原因,則可以結合他的身份與“何德之衰”的說法去推斷,他是隱士,為人清高,不想談論政治,因為這樣做是對高尚品德的褻瀆。

    18.6章:長沮、桀溺對孔子的態度是怎樣的?孔子聽了子路的話為何“憮然”而嘆?該讀出怎樣的語氣?

    兩人都對孔子有較深的成見甚至敵意。長沮的一句“是知津矣”表達了內心對孔子的譏諷:那個周游列國的孔丘怎么會不認路呢?他不是走過這么多地方了么?直呼孔子其名也印證了此處譏諷輕視的語氣。桀溺發表了他對世道的理解:天下大亂,與其苦苦尋覓有道之士一同實現整頓天下這種不切實際的理想,不如隱居于田園,保全自身。長沮的語氣:言辭尖刻,冷嘲熱諷;桀溺的語氣:自負、武斷,更為悲觀厭世。

    孔子“憮然”而嘆傳神地描繪出孔子周游列國時的心境,在大道不行、屢屢遭挫的現實面前,孔子不是刀槍不入的圣人,他也深深地感到惋惜、悲涼與孤獨,然而他的回答“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則依然堅定地表明了自己志愿:以天下為己任。“憮然”一段自有擔荷天下興衰的悲壯。

    18.7章:另一位路人荷蕢者所言“淺則勵,深則揭”是什么意思?你覺得孔子聽完會作何感想?

    水深就穿著衣裳過河,水淺就提起衣裳過河,荷蕢者用這句話規勸孔子不要如此固執,做人應該學會變通,與時推移,順應時勢的變化??鬃拥囊痪洹肮?!末之難矣”說明他還想與之辯論,但見荷蕢者如此堅決,只好作罷,但也表明孔子并未被說服,仍然保留著內心堅定的信念。

    2.課堂小結

    根據以上的活動及討論,我總結道:“面對如此世道人心,孔子卻始終堅持自己的‘道’,他的選擇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話表達?”根據同學們的發言,我寫下板書:

    孔子:堅定執著

    幻燈片出示東林黨人的一席豪言:

    天下有一毫不可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為,圣賢不肯放手。

    ——顧憲成

    然后我富有感情地解讀這種精神:“這句話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入世精神的很好的寫照,這種精神是代代相傳的儒士氣節,它像一種集體無意識,深深地與仁人志士融為一體。這是中國式文人的氣節與大義,為天下蒼生的幸福上下求索,他們有的是兼濟天下的胸懷。”當我解讀這句話的含義是,我能從學生專注的臉上看到傳統文化在他們心中正產生著微妙的作用,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的課堂是莊嚴、深沉又充滿著一種文化的凝聚力的。

    (四)你的選擇

    最后,我對學生說道:“我們通過剛才的表演討論,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內心的無奈與執著,現在讓我聽聽你們的選擇,如果你們生活在春秋時代,你們會怎樣做?”

    活動:四人小組自由討論

    學生發言:發言的學生都選擇做像隱士那樣的人,有的說“我覺得自己挺普通的,雖然崇敬孔子那樣的人,但我自己做不到”,有的說“孔子的精神雖然可貴,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是沒有人愿意任用他的,我覺得像隱士那樣養精蓄銳也是一種好的選擇”。我在這些回答的基礎上說道:“每個人的人生選擇都不同,有的人是積極開拓型的,有的人是恬靜自守型的,對于普通人來說,做到自守——守住道德的底線,已是不易。但是面對像孔子這樣的孤獨者,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學生說道:“我們尊重他,覺得他了不起?!?/p>

    最后我用一句話進行總結:“這節課我們講了一個失敗的老人的故事,但是在這當中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我覺得當日后我們說起中國人的文化性格時,除了說中庸、和諧、內斂、謙遜,還應該自豪地說,我們也有如此決絕而有力量的精神傳統,那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p>

    (五)布置作業(略)

    四.教學反思

    作為總體定位是文化普及課的《選讀》,上得好不好,關鍵在于能不能上出里面的“文化味”,能在多大程度上觸及學生的心靈,讓他們與傳統文化達成有益的溝通。要做到這一點,我有如下心得:

    (一)整合課文材料,理順邏輯關系

    《選讀》教材雖然是按一定的主題選錄《論語》章節,但是每一課只是堆疊了材料,老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將其進行歸類,再根據材料內在的邏輯組織教學,這樣一來,材料就能夠超越書本已有的翻譯,而像電影中的“蒙太奇”一樣,生成更為深刻的意義。而從材料整理出的邏輯思路不僅能讓教學思路清晰,也能在學生心中建構起知識體系,助力學生的理解。以本堂課為例,我在備課時起先并無思路,但在將教材研讀幾遍之后,就發現根據材料信息可以將其分為“時代背景”、“孔子的態度”、“隱士的態度”這樣三類,這不就隱含了一個很好的教學思路嗎?其實《選讀》教材中幾乎每一課都能找到這樣的邏輯思路,找出了思路,就事半功倍。

    (二)豐富課內活動,注重生活實感

    因為《論語》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隔較遠,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所以課堂不能變成《百家講壇》那樣的講座,而是應該利用一些活動導人入境,為學生還原生活情境,從而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生成記憶點。在這一點上,《論語》又有現成的資源。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里的深刻道理往往是在一個具體的生活場景中產生的,里面有鮮活的形象,也有生動的對話,所以一些篇目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活動,讓學生進入情境。在本堂課中,學生扮演的孔子、接輿、長沮、桀溺,都有可圈可點之處,表演時的課堂氣氛很活躍,但也有一些同學無法很好把握角色,或是部分觀眾僅僅充當“看西洋鏡”的角色,所以只演不評或者糊弄過去,都會使這項活動成為雞肋。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啟發全班同學從扮演者的語氣、神態、臺詞方面進行評析,說一說這樣做好不好、為什么,以此去細細揣摩人物的心境,以求達到對文本的深層理解。

    (三)文本、文化皆重,營造雅致氛圍

    《選讀》教材為學生提供了注釋和翻譯,老師似乎不必再花費功夫進行講解,但事實是如果我們不再強調,學生對此只會熟視無睹。我的解決方法是,將文言知識與文化“撇清”關系。前一節課分配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讀、疏通字句,針對其中的一些難點進行講解,再利用課后習題和自編習題對學生自學情況經行檢測,集中精力完成對基本字詞、文意的掌握。第二節課則進行文化的解讀。如何營造課堂的文化氛圍呢?我認為可以適當引用課外材料以達到互釋的目的。這對于《論語》的理解尤為重要。一則看似簡單的章節、一個仿佛很淺顯的道理,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講出來,學生只覺得索然無味,但若是能與后世的解讀、與此相關的文化故事相互印證,那么《論語》背后昭示的儒家文化對整個中國文化的影響或許就能顯山露水了。例如本科中引用的那句顧憲成的話,既與已學的《五人墓碑記》相關,能喚起學生的共鳴,又能顯現出古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價值取向,比起僅僅說“孔子如何如何”就來得有深度。此外,教師的課堂語言也應該是文雅而有感染力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成人在线色视频| 成人理伦电影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成人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5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成人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日韩精品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 粗大黑人巨精大战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视频导航|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成人影院| 中文字幕在线看片成人|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