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血壓指導意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病情分析:就描述來看,您的低壓水平偏高,不過如果只是一次測量結果偏高的話是不確定是高血壓病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檢查,一般高血壓病的診斷是不同日連續測量血壓水平偏高2次以上。
2、指導意見:建議過幾天再測量一次,您的這種情況現在還不需要治療,放松心情,如果連續測量都高的話,需要到醫院的心血管內科就診,完善檢查后確定治療方案。
(來源:文章屋網 )
三高是指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脂血癥。三高患者不可以抽煙、喝酒,也盡量不要喝咖啡,但從一定醫學角度分析,三高患者每日喝適量咖啡對治療有輔助作用,但是僅限于純咖啡豆研磨粉萃取的黑咖啡,不能加糖和乳制品,植物植脂末和奶油更加在禁止范圍之內。
對于三高患者的指導意見:對三高人群而言,飲食上要做到低脂少油、少吃甜食、少吃鹽,尤其要少吃油膩的東西,例巧克力、奶油、肥肉等。
(來源:文章屋網 )
方法:共收錄了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接受治療的60例老年者資料,對其臨床分析治療效果綜合評估。本次治療按照高血壓指數實施分期治療,先對老年患者的血壓水平詳細分期,再提供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治療后2個月,對患者療效實施綜合評價,對比治療前后血壓值(P
結果:經分期治療,所有老年患者血壓均得到有效控制,血壓控制有效率96%以上,療效十分顯著。
結論:老年高血壓分期治療效果顯著,應推廣此方法。
關鍵詞:老年高血壓血壓分期治療體會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213-01
高血壓是社會群體最為多見的疾病之一,在心血管內科治療中是十分常見的病種。對于老年人來說,因心血管組織功能及生活習慣的影響,其面對高血壓的抗病能力減弱,若不及時接受治療將會造成突發性的死亡。現結合我院收錄的60例老年患者資料,對其回顧性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共收錄了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接受治療的60例老年者資料,對其臨床分析治療效果綜合評估。60例年齡范圍,65-80歲,平均年齡71±2.2歲,病程時間1-10年;其中,男40例,平均年齡72±1.6歲,病程時間3-10年,平均病程7.5年;女20例,平均年齡70±1.9歲,病程時間1-8年,平均病程5.3年。所有老年患者癥狀表現:頭疼、眩暈、耳鳴、心悸氣短、失眠、肢體麻木。因60例老年人的年齡、病程、癥狀等無顯著差異,治療后效果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分期。鑒于早期統一治療法存在的不足,對老年高血壓者采取分期治療措施,根據不同階段的血壓水平,擬定針對性治療方案。
按照上述標準,對60例老年患者血壓值逐一測量,記錄血壓后按期劃分,為后期擬定治療方案提供可靠的指導意見。
1.2.2評估。為了詳細對比傳統治療與分期治療的差別,此次對60例老年者治療效果綜合評估。治療后2個月,對患者療效實施綜合評價,對比治療前后血壓值(P140mmHg、舒張壓>90mmHg[1]。
2結果
2.1分期。根據表1的標準,60例分期情況,I期28例,年齡65-70歲;II期22例,年齡70-75歲;III期10例,年齡75-80歲。從分期結果可以看出,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值也逐漸提高,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甚至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2.2療效。經分期治療,所有老年患者血壓均得到有效控制,血壓控制有效率96%以上,療效十分顯著。
從表2看出,結合老年高血壓臨床治療標準,本次60例總有效率為97.7%,經2個月治療58例血壓值穩定,恢復正常標準。僅2例,因年齡、病程、血壓值等因素,治療效果不理想,延長治療周期后均可恢復正常值。高血壓臨床分期治療只是暫時性恢復,患者出院后必須依靠藥物維持血壓,且注意飲食方面的控制。
3討論
國際標準規定,65歲以上為老年人,中國標準規定,60歲以上為老年人;兩種年齡界定并無太大差異,但高血壓卻是所有老年人十分常見的疾病。臨床對老年高血壓主張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兩種,需根據老年患者具體情況而定。
3.1藥物治療。
(1)高血壓藥物治療的目的:對高血壓患者實施降壓藥物治療是通過降低血壓,有效預防或延遲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等心腦血管并發癥發生;有效控制高血壓的疾病進程,預防高血壓急癥、亞急癥等重癥高血壓發生。
(2)降壓達標的方式:將血壓降低到目標水平(140/90mmHg以下;高風險患者130/80mmHg;老年人收縮壓150mmHg),可以顯著降低心腦血管并發癥的風險[2]。大多數高血壓患者,應根據病情在數周至數月內(而非數天)將血壓逐漸降至目標水平。
(3)降壓藥物治療的時機:高危、很高危或3級高血壓患者,應立即開始降壓藥物治療。確診的2級高血壓患者,應考慮開始藥物治療;1級高血壓患者,可在生活方式干預數周后,血壓仍≥140/90mmHg時,再開始降壓藥物治療。
3.2非藥物治療。一般老年高血壓病人每日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礦物質、維生素的建議標準為:①主食(米飯、饅頭、玉米、小米、綠豆、地瓜等)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每日應限制在200~300克為宜,不吃或少吃甜食。②瘦肉、蛋、禽類及豆制品含蛋白質豐富,每日攝入量宜在50~100克,且可以豆腐等植物蛋白為主。③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每日蔬菜總量可在500克左右,可分散在4~5餐中吃完[3]。④可以長期飲用綠茶、聚良方中華舒壓茶、杜仲茶、羅布麻茶等降壓茶來加強免疫力。
4結論
當高血壓進入“高危期”(III期),老年患者易猝死,這與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密切相關的。傳統治療方案對高血壓堅持全程治療,雖然這類方法療效顯著,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高血壓問題。新時期醫療方法改革更新,“分期療法”在臨床治療中得到普及。
參考文獻
[1]馬艷芬.老年人高血壓疾病成因及治療方法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2年01期
“有一切R社區慢性病綜合管理系統”開發以“維持”和“控制”為核心目標,以管理慢性病主要危險因素為切入點、以信息技術作為支持平臺的慢性病管理關鍵技術。通過這個管理系統,將大大促進社區人群的體力活動水平、增強平衡膳食和體重管理意識,研究個體和群體健康狀況及慢性病危險性評估方法,探索降低危險因素水平、控制肥胖和血壓的有效方法,逐步建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社區慢性病綜合防治模式、工作機制及評價系統。
系統自2004年推廣以來,理念先進、管理過程標準、操作簡單、功能齊全、參與費用低、更新維護及時等特點,經數千名基層醫務工作者、近百所社區中心/站及地市衛生局參與使用后得到好評。特別是浙江省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為在基層醫院中貫徹落實衛生部2004年10月頒布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實用本)及實施衛生部《全國高血壓社區規范化管理》五年計劃、配合本省《高血壓社區綜合干預信息化管理規范》的實施、最大限度的提高基層醫生對高血壓防治的專業水平、更快更新高血壓防治知識所采取的結合“有一切R社區慢性病綜合管理系統”在全國首創社區規模化、規范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在2006年全國高血壓防治現場交流會中受到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贊譽。
“有一切R社區慢性病綜合管理系統”平臺是現代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理念與尖端IT技術相結合的網絡互動平臺,也是基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而開展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理系統。是社區居民、社區醫生、各級專家、衛生行政管理人員交流、互動的信息平臺。系統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腦卒中在內的社區健康管理規范化、信息化、專業化支持,通過系統可以更為簡捷的建立起由專家、社區醫生、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立體化慢病防治體系。還可以更規范、更權威、更便捷的進行慢病管理的相關數據統計。
關鍵詞:血壓監測;物聯網;智能醫療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07-1673-02
1 概述
物聯網,是指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全球定位系統等信息傳感設備和網絡通信技術,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這里面包含了兩層含義[1]:一是物聯網的基礎還是互聯網,物聯網只是互聯網的延伸和擴展;二是物聯網是實現物與物,物與人間的信息交流和通信。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世界信息領域的第三次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或地區在進行物聯網的戰略布局,如歐洲的“物聯網行動計劃”,美國的“智慧地球”計劃等,我國也把物聯網的發展提高到國家戰略發展的層面,2009年總理在無錫考察時提出“感知中國”的理念,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中,溫總理將物聯網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物聯網”的問世,改變了傳統的思維,在之前的傳統思維中,我們常把“物”同“信息技術”隔離開,而物聯網是把“信息相關技術”整合在“物”中,二者融為一體。物聯網的應用非常廣泛[2],如精細農牧業,環境監測,交通運輸業,電子商務,國防工程等領域。
血壓是臨床上監測最重要的生命體征之一,通過測量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可以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有無疾病。人體自身有一系列的調節機制來維持血壓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波動范圍,收縮壓正常范圍為90―120mmHg, 舒張壓正常范圍為60--90 mmHg。超出這個范圍就應關注,臨床上有低血壓和高血壓兩種狀態。低血壓多見于失血性休克和嚴重性心血管障礙性疾病,而高血壓是全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心血管類疾病,其患病率高,誘發的并發癥嚴重,是心腦血管意外的主要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得出,我國高血壓的患病人群突破了兩個億,并且呈現增加的趨勢。血壓測量是高血壓病診斷和治療的基礎,常見的有診室測量和患者自測。但這兩種測量方式都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如診室測量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并且易錯過隱匿性高血壓[3]和誘發白大衣性高血壓[4],而自行測量的可能會出現測量不準的情況。同時血壓變異[5]也是人類血壓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晝夜間也存在著波動,所以動態血壓監測對于了解患者血壓的變化是非常有價值的。
2 基于物聯網的智能血壓監控系統研究的前提條件
動態血壓不間斷監測需借助于智能血壓計,智能血壓計是依賴于現代電子技術和血壓間接測量原理,以數值的形式顯示并通過網絡自動傳輸到數據管理中心。倍益智能血壓計是經過美國FDA權威認證和歐洲ESH臨床檢驗認證的一款智能血壓計,它把物聯網技術整合進檢測儀器,實現了將測量數據智能傳輸至Boumi Heart倍益健康管理平臺的功能。這即是物聯網技術用于智能血壓監控的一個范例,但如何實現智能血壓計的微型化,發展類似手表樣的新產品是研究的方向。另外我們應該嘗試在區域醫療內實現智能血壓監控,有效的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3 基于物聯網的智能血壓監控系統的構建和架構
如圖1所示,智能血壓控制系統通過智能血壓計監測院外患者的動態血壓,智能血壓計會依據需要設定每隔一段時間測定患者血壓,這些監測的數據借助于手機網絡傳輸至上級醫生或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生會根據病人的病情變化作出指導意見,如藥物調整,是否來醫院就診等信息再經網絡反饋至病人手機上。由于高血壓這類慢性疾病多半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日常的治療,上級醫生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間的互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相關的信息也會經網絡傳輸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其具體實行其治療方案。這樣可以做到依據病情及時的做出治療方案調整,達到穩定控制血壓的目的。同時當高血壓出現危重情況時,及時發出提示和求助信息,醫生及醫療機構做好搶救預案,有效提高搶救的成功性。
物聯網有三個層次,如圖2所示。底層是感知層,通過RFID移動終端、M2M終端等技術獲得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再通過網絡層實現長距離的傳輸,應用層即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做出決定,為客戶進行服務。依據物聯網的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設計智能血壓監控系統。
感知層主要是依賴于智能血壓計等設備,通于藍牙,3G/4G網絡等通信傳播手段實驗監測數據上傳至醫院的血壓監控中心。在醫院的血壓監控中心實現病人信息查詢,數據分析,作出決策。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治療方案調整,應急救援等。應用技撐平臺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服務管理,中間件技術和工具箱等。應用服務子層除了監控血壓和緊急救援外,通過這個智能平臺可以實現醫患間的互動,讓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和與醫生交流,熟悉疾病治療的要點。另外依靠這個智能血壓監測系統,醫生也可以進行一些如問卷調查,大樣本病例分析,病例對照研究等科學研究。
4 基于物聯網的智能血壓監控系統的面臨的問題和展望
基于物聯網技術和生物感應器技術開發智能血壓監控系統,做到血壓的動態監測,幫助患者及時準確的了解病情,調整用藥,必要時預警搶救。智能血壓監控系統給醫生和患者帶來了諸多便利,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首要問題是網絡安全[6],物聯網的實現依賴于互聯網,互聯網上病毒橫行,網絡安全顯得尤其重要。另外保護患者的隱私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物聯網技術就是以物與物,人與物間的識別和感知,經過數據分折做出決策。在醫學領域應用物聯網技術都將面臨著保護患者隱私的問題,做到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確保數據安全是重要的兩個方面。其次是數據處理能力亟待加強,物聯網技術的開展將產生海量的數據,做到從這些海量的數據中發現有意義的數據也是一大挑戰。技術方面IP地址缺乏與兼容也是一個挑戰。除技術外物聯網技術應用于醫學領域還涉及一些法律,倫理及合作等方面的困難。(下轉第1681頁)
(上接第1674頁)
盡管有上述的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但物聯網技術自應用以來,已經在醫療領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7],如藥品和醫療器械管理,醫療廢品管理,醫療信息化和遠程醫療等方面。物聯網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將會隨著國家投入的增大而更加的廣泛,必將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有效有改善我們現在的醫療現狀。
參考文獻:
[1] 張群良. 物聯網的應用與挑戰[J]. 學術研究, 2011(09) : 83-88.
[2] 付宏海. 物聯網的應用與發展[J]. 考試周刊, 2012(12): 195-196.
[3] 杜乃立,杜瑞芝. 隱匿性高血壓的研究進展[J]. 心血管病學進展, 2008, 29(6): 892-894.
[4] 米宏文, 劉兆英. 動態血壓24 h 監測在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 心臟雜志, 2012,12(2): 140.
[5] 莫怡浩, 胡雪松, 張新霞. 血壓變異的研究進展[J]. 醫學綜述, 2012, 18(2): 244-246.
【關鍵詞】右美托咪定;咪噠唑侖;高血壓腦出血;鎮靜
鎮靜鎮痛治療已成為高血壓腦出血術后的常規治療,鎮靜治療可以降低顱內壓,減少顱內再出血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但鎮靜劑對患者可能產生不良反應,出現呼吸抑制、低血壓、心動過緩等情況,而對于術后非機械通氣的患者,更需嚴密觀察患者各呼吸指標。臨床上常選擇右美托咪定及咪達唑侖,本研究擬比較兩者用于高血壓腦出血術后非機械通氣患者的鎮靜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的情況,為臨床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54例我院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呼吸平穩,順利拔除氣管插管返回神經外科ICU。既往明確有高血壓病史,入院時患者明顯煩躁不安、躁動,ASA分級Ⅰ-Ⅱ級[4],經頭部CT診斷為腦出血,行開顱血腫清除術或血腫清除術加去骨瓣減壓術。隨機分為右美托咪定鎮靜治療組(D組)和咪噠唑侖鎮靜治療組(M組)。右美托咪定鎮靜治療組27例,男21例,女6例,平均年齡為(58.5±10.2)歲,體重(68.7±14.5)K,出血量為30-50ml,其中基底節15例,丘腦出血4例,腦葉出血4例,丘腦基底節破入腦室的4例。M組27例,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齡為(59.7±10.9)歲,體重(67.3±14.2)K,出血量為30-50ml,其中基底節16例,丘腦出血3例,腦葉出血3例,丘腦基底節破入腦室的5例。入選患者排除以下情況: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如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障礙及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其年齡、性別、體重、ASA分級構成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病人術后常規給予止血、脫水降顱壓、抑酸、營養神經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治療,對術后血壓仍高的病人(收縮壓>160mmHg),靜脈應用硝酸甘油泵入,并根據血壓調整劑量,使收縮壓波動在120-160mmHg之間,當用量小于10ug/min患者收縮壓仍低于140mmHg時停用。D組術后0.5-1小時給予右美托咪定1ug/Kg,首劑10min內靜推完畢,繼續靜脈輸注按0.2-0.7ug.Kg-1.h-1的速度持續靜脈泵入,將患者達到Ramsay評分Ⅱ-Ⅳ級的劑量為維持劑量。M組術后0.5-1小時予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05mg/kg負荷量后,以0.03-0.20mg?kg-1?h-1的速率靜脈泵入,兩組均以患者達到Ramsay評分Ⅱ-Ⅳ級的劑量為維持劑量,維持24-72小時后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和舒適性評判,監測生命體征趨于平穩,逐漸減少右美托咪定用量或直接停用。術后24小時復查顱腦CT,判斷再出血情況(血腫量超出20ml,中線偏移大于1cm)。
1.3監測指標觀察比較兩組術后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由于術后物尚未完全代謝,會對觀察指標產生影響,故從術后4小時開始監測至術后24小時,每4小時監測一次,分別記錄T1(術后4小時)T2(術后8小時)T3(術后12小時)T4(術后16小時)T5(術后20小時)T6(術后20小時)。同時記錄24小時內呼吸抑制(呼吸頻率
1.4統計學處理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
2結果
2.1應用不同鎮靜劑的兩組患者各時間點心率、呼吸頻率及血氧飽和度水平比較,經t檢驗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兩組病例24小時內不良反應及顱內再出血比較見表2。
D組呼吸抑制的發生率顯著低于M組(P=0.038),低血壓發生率、心動過緩發生率及顱內再出血的發生率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3討論
鎮靜治療已成為腦出血術后常規治療,鎮靜的作用很多:①消除或減輕患者身體不適;②改善患者睡眠;③降低機體代謝,減少氧耗;④防止因煩躁加重出血;⑤防止墜床或意外拔管[7]。
本試驗中所用右美托咪定,其作用位置不是大腦皮質,而是在與睡眠、覺醒、情緒有關的藍斑核。藍斑位于腦橋前背部,接近第四腦室下壁喙部末端。藍斑是腦中合成去甲腎上腺素的主要部位。去甲腎上腺素于藍斑核合成后能夠興奮腦的大多部位,導致腦的覺醒狀態加強,并使得腦的神經元對未來刺激做好準備。右美托咪定與藍斑核內α2受體突觸前膜、突觸后膜的受體結合,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從而抑制大腦皮質覺醒反應,達到鎮靜、睡眠、抗焦慮的作用。而咪噠唑侖屬短效苯二氮蒂類藥物,特征是用于催眠時誘導入睡快,半衰期更短,不會在體內積聚。本研究對兩者鎮靜作用及不良反應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兩者在預防再次腦出血方面無差別,但右美托咪定組較咪噠唑侖組呼吸抑制發生率低,故非機械通氣病人使用右美托咪定更安全。在低血壓、心動過緩發生率上無顯著差異,且發生后較易糾正,但兩者均可能出現低血壓及心動過緩情況,在臨床應用中,在監測呼吸、血氧飽和度的同時,也要嚴密觀察血壓、心率變化。
綜上所述,在高血壓腦出血術后非機械通氣患者鎮靜治療方面,與咪噠唑侖相比,右美托咪定對患者呼吸抑制作用小,故使用右美托咪定更安全。
參考文獻
[1]陳銜城,吳勁松,周曉平,等.高血壓腦出血內外科規范化治療的療效比較多中心隨機前贍性研究[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1:9(4):365.
[2]方永軍,胡珍淵,周鋒.立體定向與開顱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觀察[J].立體定向與功能神經外科雜志,2008:21(5):304.
[3]夏婧,張瑋,錢傳云.鎮靜治療對ICU危重患者應激的預防作用[J].臨床麻醉學,2009,25(1):64-65.
[4]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84.
[5]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中國重癥加強治療病房患者鎮痛和鎮靜治療指導意見(2006)中華外科雜志,2006,44(17):1158-1166.
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實現分級診療的關鍵
一方面,伴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與人口老齡化趨勢,慢性病逐漸呈現“井噴”格局,但這些長期帶病生存的慢性病患者不僅需要良好的治療方案,同時還需要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和個性化的社區干預服務,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血壓/血糖持續監測、行為生活方式改變等。
另一方面,隨著醫學技術發展越來越趨于專業化、精細化,導致呈現出“高健康需求”與“高服務技術”之間的錯位格局,在現實中很多患者很難準確找到相契合的醫療服務技術,就會出現諸多病急亂投醫的現象。通過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借助家庭醫生的綜合服務能夠幫助缺乏專業知識的患者提升合理選擇醫療機構就醫的行為能力,獲得長期、協同的健康照顧。
在構建分級診療制度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呢?
應該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保障制度、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督體制的綜合改革”的精神,加強醫療與醫保、醫藥部門的協同性,深入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與醫保支付方式聯動改革,著重加強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的“一體兩翼”式的機制創新:“一體”(本體)即通過完善組織管理機制,明確家庭醫生、簽約對象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圍繞簽約服務構建以家庭醫生為核心的新型服務模式,賦予家庭醫生在服務體系中的服務提供、平臺資源、團隊管理以及考核分配上的自力。
“兩翼”其一是構建協同服務機制,對家庭醫生開展簽約服務提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部、二、三級醫院及區域性醫療資源共享平臺等全方位協同支持,以提升家庭醫生服務能力。
“兩翼”其二是構建合理的補償激勵機制,圍繞契約服務建立醫保按簽約人頭支付服務費的補償機制,逐步形成與簽約服務績效相掛鉤的家庭醫生收入分配機制,使家庭醫生有動力提供更多有價值服務,多勞多得,優績優酬。
一、當前基層公安民警身體素質的現狀
20__年10月份,局黨委在經費極其緊張的情況下,克服一切困難,為全體民警進行了體檢。結果顯示,在參加體檢的366名干部職工中,體檢結果基本正常的僅有56人,僅占參檢總人數的15.3%,其余310人均不同程度地患有疾病。其中,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依次是:脂肪肝(29.8%)、結石癥(29%)、高血壓(25.7%)、高血脂癥(24.9%)、高膽固醇(23.7%)、高血糖(10.9%)、心臟病(0.11%)。綜合分析,患病群體呈現出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疾病呈多發性態勢。在患病民警中,既有“三所三隊”等基層一線民警,也有裝財、法制等部門的機關民警,男民警患病明顯高于女民警。在各警種中,交警、刑警、派出所民警的患病率名列前三甲,患病民警占民警總數的73.4%。據了解,基層公安民警中精神類疾病已不再是個別現象,應當高度關注。
二是疾病呈年輕化趨勢。25歲至45歲的民警是隊伍的中堅力量,而我局這個年齡段的民警占患病民警總數的73.1%,大大高出了平均比例,有的民警所患疾病還十分少見,診治難度較大,患病的年輕民警群體在逐年擴大。其中,尤以脂肪肝(31.3%)、高血壓(30.4%)、高血脂(28.4%)發病率最高,確實令人擔憂。
三是疾病呈職業化特點。經常性的加班加點,休息時間得不到保障,生活沒有規律,導致民警中肝病、高血壓病患者增多。體檢發現,我局患有肝病、高血壓的民警分別占患病民警總數的39%和24%。
四是疾病呈嚴重化狀況。由于公安工作任務繁重,警力嚴重不足,民警長期超負荷工作,導致民警特別是基層一線民警的患病問題日趨嚴重。本次體檢發現,我局在崗民警患有嚴重高血糖癥10人、心臟病4人、肺病3人、肝膽病20人。病情的加劇直接影響了民警的健康和壽命。據不完全統計,公安民警的壽命大大低于其他行業,平均年齡不足65歲。
二、淺析基層公安民警身體素質下降的原因
(一)民警鍛煉身體意識不強。通過調查了解發現,有的民警缺乏“健康是生命之本”的意識,不能遵循養生之道,強身健體,預防疾病,保持健康的體魄;有的民警忘我工作,使健康受損、身體致殘,甚至付出生命;有的民警生活習慣不好、不規律,不愛走路或上下班以車代步,熬夜通宵達旦,長年累月,勢必引起疾病的發生;有的民警以為年輕體質好,即使身體不適,也認為“扛得住”而不及時治療,以至于小病拖大,大病拖難。本來從學校畢業時的體態勻稱,體質良好,颯爽英姿,工作三、五年后由于不注意鍛煉和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體重劇增,體態失衡,身體素質每況愈下。
(二)部分民警超負荷工作。當前,治安形勢日趨復雜,公安工作任務越來越繁重,各種檢查越來越多,工作強度也越來越大,但是警力的增加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發展和任務變化的需要。自20__年以來,我局新增民警31人,退休24人,實際增加民警僅7人,這與3年來公安機關所面臨的艱巨任務相比,無疑是杯水車薪。為完成工作任務,民警只能去拼意志、拼身體,超負荷工作,積勞成疾,以致于病倒在工作崗位上。
(三)從優待警制度落實不力。近年來,公安機關相繼推出了醫療保險、年休假與年體檢、“五小工程”建設及民警職級高配等從優待警舉措。但實際工作中,由于主客觀原因,民警年休假和職級高配很難完全兌現,即使是法定節假日休息也要大打折扣。部分基層實戰單位的小食堂、小健身房等“五小工程”建設因經費緊張而停,部分民警因病致貧的問題也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小病無時醫,大病醫不起”的現象時有發生。
(四)精神壓力過大。當前,人民群眾對公安工作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要求也越來越嚴,民警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同時也極易引發群眾對民警的誤解和偏見,稍不留神就會引起投訴、上訪,更有別有用心者惡意誹謗、中傷、誣告、陷害,致使民警成為當今社會的“弱勢群體”,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影響民警的身心健康。此外,在當前民警政治經濟待遇偏低的情況下,部分民警承受的工作壓力和家庭經濟壓力超限,給民警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給民警身心健康留下了諸多隱患。隨著暴力犯罪的日益增多,民警因公負傷甚至以身殉職時有發生,極易給民警造成一定的職業恐懼心理。
三、對提高基層公安民警身體素質的幾點意見
(一)提高民警自主鍛煉意識。增強民警身體素質,必須把提高民警的思想認識擺在第一位。要樹立“呵護健康就是增強隊伍戰斗力”的理念,切實克服“勇于犧牲就是忠誠可靠”的片面認識,促使民警自覺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同時,單位應積極組織開展體育比賽和健身活動,以開展“大練兵”活動為載體,制定科學合理的健身計劃,營造濃厚的強身健體氛圍,引導民警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同時,各級領導也要在思想上消除體育運動影響工作的不正確認識,樹立/,!/業務工作與
民警身體素質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意識,主動關心民警的健康和身體狀況,并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去,帶動本單位警體活動的有效開展,逐步提高民警的身體素質。(二)科學合理地配置警力。要積極爭取上級公安機關和組織、編制、人事、財政部門的理解和支持,逐年增加警力和經費,破解公安民警“一個頂兩個用”的難題及公安經費緊張的局面,切實減輕民警的工作壓力,提高民警收入。要按照《公安部關于縣級公安機關機構設置指導意見》和“以事定崗,以崗定人,以人定責”的原則,解決民警職級高配難題,精簡機構,調配警力,形成分工明確、運作有序的運行機制,最大限度地整合警力資源,優化警力配置,提高民警工作積極性,以有限的投入獲取最好的回報。要充分發揮“民力無限”的作用,借用社會資源,組織治安巡防隊,參與治安工作,緩解警力不足的問題。要堅決按照《人民警察法》和上級公安機關的指令要求辦事,確保有限的警力發揮更好的作用。
雖然你擁有雙臂,卻不能擁抱青松
但是,你可以擁有美麗的心靈
讓生命的色彩點染世界的五彩繽紛
你可以擁有生命的熱情
讓愛你的人走進你的心扉中
長久以來,醫療價值都以治愈為標志,以挽救生命、去除病因、逆轉病理和病理生理為主要目標。但如今,醫療價值的基本理念已不斷升華,多數疾病的轉歸已經不可能簡單地以治愈為結局。在生理功能不能恢復時,如截肢、脊髓損傷、腦損傷等,患者無法在生理上痊愈,而康復醫療則大有作為,是對臨床醫療十分重要的擴充和延續。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定義,殘疾是人體功能障礙狀態(減弱或者喪失),是人類的一種生存方式。大部分人在一生中都會短期或者長期經歷殘疾。康復醫療是綜合協調地應用各種手段,采用團隊工作模式,通過改善、代償、替代的路徑,對有功能障礙者進行積極的康復,消除或改善他們身體、心理和社會功能障礙,使其提高生活質量,重返社會。
康復醫療的價值還體現在縮短臨床治療時間和提高療效。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進行康復介入,是幫助患者早日出院的基本措施之一;高血壓病和糖尿病患者的運動鍛煉可以減少藥物使用量;髖關節置換術之后的康復訓練將減少并發癥,延長假體壽命和提高患者活動能力。
康復醫療也表現為疾病和殘疾的預防。例如積極的康復訓練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將有助于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再發作率,預防殘疾的發生。
康復醫療的價值更表現為弘揚人權。對于生活不能獨立的殘疾者而言,最大的人權就是獲得生活和社會的獨立,恢復做人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