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制度的含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隱喻;認知;漢英翻譯
一、引 言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隱喻的含義被不斷地擴展,并與人類思維和認知建立起密切的關系。認知語言學家試圖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重新認識和解釋隱喻,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萊考夫和約翰遜,他們在其1980年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里正式確立了隱喻在認知中的地位。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方式,而且是一種認知方式和推理機制。認知語言學普遍認為,隱喻本質上是一種認知活動,它對人類認識世界產生著潛在的深刻的影響,因而對范疇化、概念結構、思維推理的形成過程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萊考夫將隱喻視為人們思考、行動和表達思想的系統方式,即隱喻概念。本文基于隱喻作為修辭手法和認知方式的理論,重點從認知的視角分析隱喻的漢英互譯過程。
三、漢英隱喻的認知異同
隱喻認知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普遍思維方式,但各民族通過各自的隱喻認知認識客觀世界時卻呈現出不同的個性。我們不僅要重視漢英兩種語言中隱喻認知的共性,更要注重他們之間的個性差異。先看其共性,如漢英民族都把對自己身體的認識作為始源域,把身體各部位以各種方式投射到不熟悉的外部事物中,即目標域,這就是人體隱喻認知。漢英語言中存在大量與人體部位相關的隱喻表達,例如,漢語中有“洞口”,英語中有“mouth of a cave”;漢語中有“政府首腦”,英語中有“head of government”等。
再看其個性,如漢英民族由于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方面的差別,對“東風”和“西風”隱喻的認知理解截然不同。中國地處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春夏季節從海洋吹向大陸的東風或東南風能帶來充沛的雨水,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因此,中國人自古偏愛東風,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東風象征春天、溫暖,它吹綠了中華大地使萬物復蘇,故有“東風報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之說。相反,英國地處亞歐大陸的西部,西面瀕臨大西洋,每年從大西洋吹來的西風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給人們帶來希望和朝氣。因此,在英國人心目中,西風象征春天、希望,它總能引起人們美好的聯想。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就曾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西風頌》。可見,地域不同,漢英民族的隱喻認知特點也不同。
四、隱喻翻譯的原則與策略
1、隱喻的翻譯原則
漢英民族之間的認知差異所導致的文化障礙,使得隱喻翻譯成為各種翻譯活動中最棘手的問題。隱喻翻譯的關鍵在于意象的保留。紐馬克總結了隱喻翻譯的七種描述性原則,按使用頻率它們依次為:⑴將源語的喻體譯為目的語中相同的喻體;⑵將源語的喻體譯為目的語中合適的喻體;⑶將源語的隱喻譯為目的語中的明喻;⑷將源語的隱喻譯為目的語中的明喻,并解釋其實際含義;⑸舍棄源語的喻體,譯出隱喻的實際含義;⑹省略不譯;⑺將源語的喻體譯為目的語中相同的喻體,并解釋其含義。
2、隱喻的翻譯策略
異化法
漢英民族都存在以此物隱喻彼物,將某一事物的特征映射到另一事物上的隱喻思維方式,這時兩種文化就具有同樣的形象和聯想意義。這種相同的隱喻表達人們已經習以為常,已覺察不到其中隱喻義的存在。因此,這類隱喻結構翻譯起來就輕松自如。如:the light of knowledge(知識之光);The green plant is a kind of food factory.(綠色植物是一種食物工廠)等。隱喻翻譯的理想狀態是在目的語中還原其本來面目,既能使讀者產生隱喻的聯想意義,又能留住它的文化意象。如果兩種文化的認知方式相同,源語與目的語編碼就會表現為統一的形式,此種情況下適宜采用異化法。如①His argument has holes in it. 譯為:他的論點漏洞百出。②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譯成:When the snipe and the clam grapple, it’s the fisherman who stands to benefit. 例子源語中的隱喻與目的語中隱喻體現了英漢民族對客觀世界的相同認識,因此兩種隱喻形象的意義和編碼形式表現一致。
歸化法
在翻譯實踐中,隱喻翻譯并不總是表現出認知方式與編碼形式的統一關系,當兩種文化對同一事物存在同一概念隱喻,但隱喻的方式不同時,就出現了兩種認知方式的沖突。此種情況下,源語和目的語在編碼形式上就會產生矛盾,我們不能把源語中的認知方式即喻體原封不動地轉移到目的語中,而需要使用目的語文化的認知方式來替代源語文化中的認知方式,以使譯文語言通順流暢。如His theory won't hold water. 譯為:他的理論站不住腳。下面再看這些例句:①Unless you have an ace up your sleeve, we are dished. 譯為:除非你有錦囊妙計,否則我們是輸定了。②“貓哭耗子假慈悲”譯為:shed crocodile tears ③新官上任三把火。譯為:The new broom sweeps clean.等。在這些例子中源語與目的語的喻體雖然不同,但二者描述了相同的隱喻概念。兩種隱喻形象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內涵意義,兩種隱喻的意義和編碼發生了偏移,但二者卻表達了異曲同工的語用效果。
五、結語
認知觀下的隱喻翻譯作為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關鍵在于隱喻意義的理解以及源語的認知方式與目標語編碼的沖突與協調。如果一味追求編碼形式的統一,未必能傳達源語的語用效果。漢英民族之間的認知方式和意識形態差異不可避免,關鍵是如何借用翻譯這個橋梁超越差異,增進理解。如果能夠把握源語的精神實質,把內隱信息進行外化或顯化,而不拘泥于字面意義的對應,就可以幫助譯語讀者更好地理解源語文化及其國情,以實現翻譯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 Lakoff, G. & 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2] 趙艷芳.語言的隱喻認知結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評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
[3] Newmark, P. Approach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劉法公.隱喻漢英翻譯原則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
【摘要】 【目的】探討尿毒清膠囊含藥血清對人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hk?2)增殖與轉分化的影響。【方法】將體外培養的hk?2細胞分為6組:正常對照組,體積分數5%、10%尿毒癥毒素血清組(簡稱尿毒癥血清組),體積分數5%、10%尿毒清膠囊含藥血清組(簡稱含藥血清組),蒙諾組(濃度為10-6 mmol/l)。采用四氮唑藍(mtt)法檢測細胞增殖,流式細胞術檢測細胞周期和α?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a)陽性細胞百分率。【結果】5%、10%尿毒癥血清組光吸收值(d)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均p<0?01)。5%含藥血清組d值顯著低于10%尿毒癥血清組(p<0?01),10%含藥血清和蒙諾組d值顯著低于5%、10%尿毒癥血清組(均p<0?01)。5%、10%尿毒癥血清組g0/g1期細胞百分數(pg0/g1)顯著降低(均p<0?01),細胞增殖指數(ip)顯著升高(均p<0?01)。5%、10%含藥血清組及蒙諾組可顯著升高pg0/g1,降低ip(均p<0?01)。5%、10%尿毒癥血清組hk?2細胞α?sma陽性細胞百分率(pα?sma陽性)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均p<0?01),5%含藥血清組pα?sma陽性顯著低于10%尿毒癥血清組(p<0?01),10%含藥血清組和蒙諾組pα?sma陽性顯著低于5%、10%尿毒癥血清組(均p<0?01)。【結論】尿毒清膠囊抗腎纖維化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抑制參與腎纖維化的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增殖和轉分化,進而抑制腎組織纖維化有關。
【關鍵詞】 尿毒清膠囊/藥理學;腎纖維化/中藥療法;血清藥理學;細胞培養
腎纖維化是各種腎臟疾病慢性進展到腎功能衰竭的共同病理機制,而以腎間質細胞外基質沉積為主要表現的腎間質纖維化過程是影響腎功能的重要因素[1]。腎小管上皮細胞增殖、轉分化在腎纖維化形成中占重要地位。尿毒癥毒素血清能促進腎小管上皮細胞增殖及轉分化已得到證實[2]。益氣升清、通腑泄濁法組方尿毒清膠囊對5/6腎切除所致腎功能衰竭大鼠腎組織膠原沉積、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表達具有抑制作用[3],但對人腎間質纖維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腎小管上皮細胞(hk?2)增殖、轉分化的作用尚未明了。本研究觀察正常人的尿毒清膠囊含藥血清對尿毒癥毒素血清刺激的hk?2增殖、轉分化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主要試劑與儀器rpmi?1640培養基為美國gibco公司產品,新生胎牛血清為杭州四季青生物材料工程有限公司產品,四氮唑藍(mtt)、二甲基亞砜(dmso)、2?5 g/l胰蛋白酶、碘化丙啶(pi)均為美國sigma公司產品,蒙諾(福辛普利)原藥粉為美國施貴寶醫藥公司產品,鼠抗人α?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a)一抗igg2a、熒光素fitc標記山羊抗鼠igg二抗均為德國calbiochem 公司產品。w?z?ef型凈化工作臺為蘇州凈化設備廠產品,hepa class100 3131型co2培養箱為美國t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公司產品,altra型流式細胞儀為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產品,722型紫外分光光度計為上海光學儀器廠產品,ts100型倒置顯微鏡為日本nikon公司產品,dg3022a型酶標儀為美國biometra產品。
1?2培養條件采用rpmi?1640培養基,臨用前加體積分數20%新生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μg/ml鏈霉素。消化液為2?5 g/l胰蛋白酶。人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hk?2)由中山大學醫學院腎臟病研究所余學清教授惠贈。
1?3血清制備
1?3?1尿毒癥毒素血清(簡稱尿毒癥血清)收集血清肌酐在707~1 685 μmol/l之間,近期內無明顯全身及局部感染,未接受過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血清40份,清晨空腹無菌靜脈采血5 ml,室溫靜置2 h,無菌條件下將全部血清混勻、滅活、抽濾分裝,-20 ℃保存。同期收集正常人血清,收集方法同上。
1?3?2尿毒清膠囊含藥血清(簡稱含藥血清)3名正常志愿者口服治療劑量尿毒清膠囊5 d后、最后1次服藥后1 h均抽血30 ml,分離血清,并將含藥血清置于56℃水浴箱中30 min滅活、抽濾分裝,-20 ℃保存。
1?4實驗分組所有血清濃度均是體積分數。為保持培養基中血清濃度均為20%,及根據預試驗和文獻[2],設定尿毒癥血清和尿毒清膠囊含藥血清體積分數分別為5%和10%。實驗分6組:(1)正常對照組: 10%胎牛血清加10%正常人血清加80 % rpmi?1640培養液。(2)5%尿毒癥血清組: 10%胎牛血清加5%尿毒癥血清加5%正常人血清和80% rpmi?1640培養液。(3)10%尿毒癥血清組:10%胎牛血清加10%尿毒癥血清和80% rpmi?1640培養液。(4)5%尿毒清含藥血清組:10%胎牛血清加5%尿毒癥血清加5%含藥血清和80% rpmi?1640培養液。(5)蒙諾組:10%胎牛血清加5%尿毒癥血清加5%正常人血清加蒙諾(濃度為10-6mmol/l)和80% rpmi?1640培養液。(6)10%尿毒清含藥血清組:5%胎牛血清加5%尿毒癥血清加10%含藥血清和80% rpmi?1640培養液。
1?5人近端hk?2增殖的檢測[2]常規消化、收集hk?2細胞,每孔按1×104個/ml接種于96孔培養板,置37℃、體積分數5%co2培養箱內培養24 h,換成無血清培養液培養24 h使細胞處于靜止期(g0期),分別接種于6組培養液中培養,每種濃度設3個復孔,實驗重復2次。繼續培養48 h,每孔加20 μl(5 g/l)mtt溶液孵育4 h后棄除培養液,每孔滴加dmso 100 μl,振蕩待紫藍色結晶完全溶解,在490 nm波長處,用酶標儀檢測各孔光吸收(d) 值。
1?6流式細胞術(fcm)檢測細胞周期及α?sma陽性細胞百分率各組(每組3瓶,實驗重復2次)培養的細胞,繼續培養48 h后,消化、收集細胞,每管細胞數為1×105個/ml,冷磷酸鹽緩沖液(pbs)洗2次,體積分數75%冰乙醇固定,搖勻、吹打,4℃保存過夜,用于細胞周期檢測。檢測時離心,棄乙醇,pbs洗1次,加500 μl pi染液(含50 mg/l pi、1 g/l tritonx?100、100 mg/l 的rnase a),4 ℃避光染色30 min,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收集培養的細胞,用20 g/ l多聚甲醛固定20 min,1 000 r/min,離心5 min,去上清,加5 μl一抗α?sma小鼠抗人單克隆抗體1∶100, 37 ℃孵育30 min ,pbs沖洗,1 000 r/min,離心5 min,滴加fitc?羊抗鼠igg二抗,濃度1∶100,37℃避光孵育30 min,pbs沖洗后,每管加pbs 0?5 ml上機。fcm在氫激光光源,激發波長為488 nm,變異系數小于2%條件下測試分析,每管分析105個細胞,聯機專用軟件處理,計算出各時相細胞的比例、細胞增殖指數[4] 。增殖指數ip=[(ps+pg2/m) /(pg0/g1+ps+pg2/m)]×100%。 注:ps指細胞周期的dna合成期細胞數,pg2/m指dna合成后期至有絲分裂期的細胞數,pg0/g1指靜止期至dna合成前期的細胞數,從流式細胞儀中直接讀出的是各期細胞占總細胞(pg0/g1+ps+pg2/m)的百分比]及α?sma陽性細胞百分率。pbs代替一抗或二抗作為陰性對照。
1?7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進行處理,每兩個均數間的比較根據方差齊性檢驗(homogeneity?of?variance),當總體方差齊時選擇bonferroni法,當方差不齊時選擇tamhane?s t 2法。
2結果
2?1尿毒清膠囊含藥血清對人hk?2周期和增殖的影響
2?1?1流式細胞儀檢測結果表1結果顯示,5%、10%尿毒癥血清組g0/g1期細胞百分數顯著降低(均p<0?01),ip顯著升高(均p<0?01)。5%、10%含藥血清組及蒙諾組可顯著升高pg0/g1,降低ip(均p<0?01)。
2?1?2mtt法檢測結果表2結果顯示,5%尿毒癥血清組、10%尿毒癥血清組d值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但兩組間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5%含藥血清組d值顯著低于10%尿毒癥血清組(p<0?01),10%含藥血清組和蒙諾組d值顯著低于5%、10%尿毒癥血清組(均p<0?01)。
2?2尿毒清膠囊含藥血清對hk?2 α?sma陽性細胞百分率的影響表3結果顯示,5%、10%尿毒癥血清組hk?2α?sma陽性細胞百分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但兩組間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5%含藥血清組與5%尿毒癥血清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但與10%尿毒癥血清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10%含藥血清組和蒙諾組與5%、10%尿毒癥血清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表1各組hk?2細胞周期和增殖指數比較表2各組hk?2細胞增殖比較表3各組hk?2細胞α?sma陽性細胞百分率比較
3討論
在纖維化的腎臟中,正常功能的腎小管上皮細胞明顯減少或消失,一方面是由于在各種損傷因子的作用下,腎小管上皮細胞發生壞死或凋亡,另一方面是因它可能會發生適應性轉化。轉分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可提高成纖維細胞或肌成纖維細胞的活性,促使其產生大量細胞外基質,從而促進腎間質的纖維化。在大鼠腎小管間質纖維化研究中發現,損傷的腎小管上皮細胞處于萎縮和再生狀態,隨著病變的進展,腎小管上皮細胞內出現α?s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陽性表達,而α?sma是肌成纖維細胞的標志性蛋白。透射電鏡下可見腎小管上皮細胞內原纖維出現以及突破基底膜游離到腎間質中,并與間質細胞、膠原纖維混合存在,說明在大鼠腎間質纖維化的發生過程中,受損并處于再生狀態的腎小管上皮細胞可向肌成纖維細胞等間胚葉細胞轉化并產生細胞外基質[5]。α?sma陽性的肌成纖維細胞數目與腎小管間質纖維化嚴重程度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它是腎間質纖維化過程中細胞外基質沉積的最主要來源,其數量是判斷疾病預后的重要指標[6]。增生活化的腎小管上皮細胞及其轉分化而來的肌成纖維細胞可以產生血管活性肽如內皮素?1(et?1)、血管緊張素ⅱ(ang?ⅱ)以及表達細胞因子如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1)、結締組織生長因子(ctgf)等,加速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進而加速腎纖維化的進程。由此可見,異常增殖和轉分化的腎小管上皮細胞一方面促進細胞外基質的合成直接參與腎間質炎癥及纖維化過程,另一方面可通過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促進腎間質固有細胞增殖,從而加速腎纖維化進展。已有研究證明,尿毒癥毒素不僅對腎小管間質的損傷有加劇作用[7],而且對體外培養的人腎小管上皮細胞增殖和轉分化有促進作用[2]。本研究也證實,尿毒癥毒素血清能促進hk?2細胞增殖并轉分化為α?sma陽性的肌成纖維細胞,雖然較低濃度(5%)的尿毒清膠囊人含藥血清能部分抑制細胞增殖,對細胞轉分化的抑制作用也不明顯,但較高濃度(10%)的含藥血清則對這兩方面的作用均有抑制作用。結合前期研究[3],說明中藥制劑尿毒清膠囊抗腎小管間質纖維化作用機理可能有兩個方面:(1)通過通腑泄濁,從腸道排泄尿毒癥患者的毒素而降低患者血液中的尿毒素,進而減輕尿毒素的促腎小管上皮細胞增殖和轉分化產生的間接的抗腎纖維化作用[8]。(2)可能是通過直接抑制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增殖和轉分化而達到抗腎纖維化作用,確切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血管緊張素ⅱ的促腎纖維化作用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1(at1)拮抗劑(arb)的抗腎纖維化作用已經得到廣泛證實和認同[9-11]。本研究也證明了acei類藥物蒙諾(福辛普利)對尿毒癥毒素所致的人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增殖和轉分化抑制作用,而中藥尿毒清含藥血清具有與蒙諾同等程度的抑制作用,說明在抑制腎纖維化作用方面,中藥尿毒清膠囊同acei類藥作用相近。由于中藥的多方面綜合作用,且acei類藥在腎功能嚴重受損時使用受限,故中藥尿毒清膠囊具有進一步研究和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badid c,vincent m,fouque d,et al?myofibroblast:a prognostic marker and target cell in progressive renal disease [j]?renal fail,2001,23:543?
[2]劉海燕,劉華鋒,何惠娟,等.尿毒血清對人類腎小管上皮細胞增殖及轉分化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4,20(4):651?
[3]湯水福?尿毒清膠囊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影響及分子機理探討[d]?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匯編,2004:6?
[4]董力,楊文敏?大氣顆粒物有機組分對人淋巴細胞周期的影響[j].毒理學雜志,2005,19(3):221?
[5]張海燕,李幼姬,葉任高,等?結締組織生長因子介導轉化生長因子促腎小管上皮細胞轉分化[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3,19(6):360?
[6]ng y y,huang t p,yang w c,et al?tubular epithelial myofibroblast transdifferentiation in progressive 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 in 5/6 nephrectomized rats[j]?kidney int, 1998,54:864?
[7]kumagai h,katoh s,hirosawa k,et al?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injury in weanling rats with hyperhomocysteinemia[j]? kidney ,2002,62(4): 1219?
[8] 張秋林? 尿毒清膠囊對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腎纖維化指標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4(2):108?
[9]喬青,魏翠英,佟光明,等? 血液透析對尿毒癥患者血清內皮素?1、一氧化氮、血管緊張素ⅱ的影響及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導刊,2004,6:405?
談到教育,每個人都會首先問自己什么是教育,翻開任何一本教育類的書籍,首先定義的一定是教育。但是究竟什么事教育,每個人對他都有自己的理解,正確理解了教育一詞的含義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責任所在,才能更好把學生當做一個活生生的動態的人來看,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更好的促進學生的成長。我們傳統的對于教育的定義會認為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這里我不是挑戰專家的權威,我只是想談談自己對于教育的理解。我覺得教育不僅僅是根據社會和階級的要求把學生培養為社會和階級所需要的人,教育更應該幫助學生成長為他們自己的樣子。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點、不同的人格差異、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成長經歷更重要的是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和自己擅長的地方。而教育就應該讓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擅長點、自己的人格類型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全的獨特的自己。就像電影里面的蘭徹一樣,他清楚的明白自己喜歡的是工程學,自己擅長的也是這方面,他因為喜歡而學,因為喜歡而始終對學習充滿熱情,敢于專研和探究,才最終成就了他。而法汗也最終選擇了攝影學,我們沒法逼一個工程師變成藝術家,也沒辦法逼一個藝術家變成一個工程師,每個人都應該成長為自己的樣子。這才是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質。這讓我記起李開復在《世界因你而不同》的著作中所提到美國的大學教育,即通才教育。每個進入大學的學生不會馬上學習自己本專業的知識,而是系統的讓學生接觸各種不同的學科,比如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美術欣賞、音樂教育等等,在解除了人類的各種知識體系后,學生才會真正的明白自己最喜歡和擅長的是什么,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但是這是每一個人生活必須明白的。任何學科都會在自己漫長的一生中發揮作用,盡管他并沒有成為我們的職業。但是他幫助我們了解人類自己以及生活得更幸福和有意義。
教育的本質在我看來就像羅杰斯所說的那樣,教育應該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這個完整的人應該是學生的各個方面都充分發揮作用的人,應該是擁有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應該是學生在人格、品質、身體和心理等等各個方面都獲得成長和獲得成長能力的人。教育并不是想要給學生輸入多少多少的知識,知識無限,一個人活在世上,并不能夠掌握全部,但是一個人可以在教育的幫助下獲得這種持續學習終身學習、適應社會變化的人。就好比我們看到的這個蘭徹,也許成績優異并不足夠使我們驚訝,我們驚訝的是他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擁有那么沉靜和看穿世界的心態,有如洪應明“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笑望長空云卷云舒”的圣人般的心態,更驚訝于他敢于說真話,敢于挑戰權威這樣的勇氣。在中國這樣教育制度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或許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做到說真話,永遠說真話。
在這部電影里面有一個十分鮮明和喜劇的對比,那就是蘭徹和查圖爾。這個對比顛覆了我們所有人對于成功的理解。在查圖爾眼里,成功是有房、有車、有錢、有勢,擁有自身以外的許多價值,他是傳統教育制度下的成功人物。他有野心,上進,追求成功,為了成功而學習。但是成功究竟是什么,成功是不是這些外在看來光鮮亮麗的所有物質?答案在蘭徹身上,真正的成功應該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去做,那么每個人都可以而且能夠是成功的。成功不是通過與別人比較而來而是通過與自己比較而來。與自己比就是關注自己的成長,關注自己的整個一生,是一個持續和動態發展的過程。既然對于成功的含義應該進行顛覆性的改革,那么我們的教育評價方式也應該進行改革。傳統的教育采用赫爾巴特的單一的評價方式,即量化的、標準的、客觀的的方式,大大小小的摸底考試,小升初考試,初中生高中考試,一錘定音的方式無疑是不合適的。評價應該主張多元化,因為評價的對象是人,人是多元的是各不相同的,不能按照同一條標準線進行劃分。如果把人按照一條標準線進行劃分,這就無異于把人看成一種產品,把教育看成機器或工廠。產品有免檢產品、合格產品和不合格產品。而人此時此刻也被打上了各種各樣的標簽。這不是教育這是工廠。電影里就是反應了這樣的教育制度的弊端,環顧我們得四周我們聽到的最多的聲音還是你孩子這次考試考了多少分,爸媽最關注的不是自己孩子的成長而僅僅是分數,老師見互相攀比的也是分數,真個社會劃分等級的也是分數。我們的教育病了,我們的教育需要改革,但是這的確是一個艱巨和充滿阻力的過程。的確我們的教育在進行改革,從理念到實踐方式再到評價方式,但是真正落實和改變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知道作為老師我們也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關鍵詞:環境教育 制度構建 湖泊保護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13)05-0353-03
對于享有“千湖之省”美譽的湖北來說,湖泊保護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和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湖泊狀況和科學的湖泊管理體制,不僅是提升生活環境水平的需要,更是推動湖北經濟長效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然而,湖北省湖泊保護工作既有著一般湖泊保護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更是具備了自身獨特的省情區情。因此,我們做好湖北省的湖泊保護工作所需要考量的因素是復雜多樣的,建設相對完善的保護機制也遠非一夕之功。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環境教育制度作為湖泊保護制度的根基,其順利構建與生效會對突破湖泊保護瓶頸,推動湖泊保護事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目前湖北省湖泊保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湖北地區古稱“云夢澤”,在解放初期更是號稱“千湖之省”。但是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于湖泊的利用和改造力度也逐漸加大,這對湖泊的數量和質量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湖泊數量上看,根據湖北省水利廳的《湖北省水資源質量通報》顯示,截止到2009年1月,全省現有百畝以上湖泊僅為574個,比上世紀五十年代減少56.9%,其中5000畝以上的湖泊僅剩100余個,比上世紀五十年代減少2/3。從湖泊水質上看,《湖北省環境質量狀況(2010年)》表明,湖泊水質總體不容樂觀:11個省控湖泊的15個水域中,水質為Ⅱ類的占20.0%;水質為III類的占26.7%;水質為Ⅳ類的占26.7%;Ⅴ類的占13.3%;劣Ⅴ類的占13.3%。水質符合功能區劃標準的水域僅占40.0%。總體上來說,目前湖北省湖泊水質惡化,水生態環境破壞,湖泊保護情況著實不容樂觀。
我們必須承認嚴酷的現狀背后存在著多種原因:立法者、管理者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取舍矛盾;行政管理體制不明晰,形成了“九龍治水”的混亂管理局面;湖泊保護治理綜合協調機制未得到有效建立,難以從整體管理的層面達成一個目標管理的優先次序等等。但是在筆者看來,多種原因共同作用下看似復雜的局面,其實根本上主要是與環境教育制度的缺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即,環境教育制度的缺失這一容易被人忽視的問題,恰恰是形成上述各種原因合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1.立法、執法和司法欠缺科學性。法律目的得以實現離不開科學的立法、司法和執法工作,然而從湖北省的湖泊保護立法來看,立法上欠缺的專業人才和立法技術,更欠缺對于現實的了解和發現問題的渠道和方法;司法、執法上來看,由于其特殊的環境屬性和經濟屬性的結合,加之污染問題、水事問題的復雜性,當前的執法司法體制無法滿足湖泊保護事業對于專業高素質的工作人員的需要。從本源中來看,正是因為系統環境教育的缺失,湖泊保護法律政策在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中,往往只能依靠生活經驗和有限的科學知識去判斷。總體上說環境教育機制的缺失嚴重的限制了立法的水平和執法、司法的效果。
2.環境管理理念落后,使得管理體制的科學構建得不到保障。從湖泊保護的角度來看,作為內在動因的科學理念和價值觀,在湖泊保護立法、執法、司法的環節中都是欠缺的。立法時立法者在保護經濟和保護環境兩方間舉棋不定,在立法條文中不得不顧及政府對于經濟發展的要求以保全實施效果,更要考量公眾反映以保全社會效果,這往往導致立法條文的價值混亂,使得法律的科學性大打折扣。從執法和司法上看,由于其人員編制設置和資金來源都與政府密不可分,所以司法機關行為往往有著強烈的行政色彩,加之執法者本身即為政府工作人員,所以執法、司法人員對湖泊環境保護總是采取選擇性忽視,而轉向的積極追求其經濟價值,可以說這種忽視和取舍正是湖泊保護工作長期不盡如人意的癥結所在。
3.公眾環境素質較低,為湖泊保護各項工作的順利落實造成不利影響。對湖泊進行保護一方面是為了充分發揮湖泊的經濟屬性以推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是為了發揮湖泊的環境屬性以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但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社會公眾的利益都是其最終指向。而且從湖泊保護工作的開展和落實狀況來看,湖泊保護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會由公眾參與的情況所決定。但現今實際情況卻是公民環境素質的低下,無論是理解環境政策、落實保護措施還是監督環境狀況,現今民眾的環境素質狀況都是無法適應湖泊保護工作需要的,可以說環境教育最基礎和最終的落腳點,也是在于提升公民的環境素質上的。
二、環境教育制度構建對于目前困境的解決作用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環境教育制度的構建是被現實所迫切需要的,更是突破當前湖泊保護工作困境的有效方法,所以我們有必要自此引入環境教育的概念。希望可以通過對于環境教育理論和環境教育制度的探索,去思考未來環境教育制度的構建,希望可以以此作為當前湖北湖泊保護事業所處困境的起點。
所謂環境教育就是致力于培養人們的環境意識、環境道德情操和行為,使人們養成面對環境問題進行明智決策和采取負責行動的素質,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環境觀和生態觀,形成保護環境、建設環境的自覺性。而環境教育機構則是指立足于通過向受眾普及環境知識,宣傳環境政策以提升公眾環境素質和促進環境政策的落實來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職能部門。狹義的環境教育機構是指專門立足于教育職能的機構,而廣義的環境教育機構還包括為環境教育提供基礎資料,制定并促進環境政策貫徹落實的職能部門。現實中,環境教育機構大致可以分為教育科研機構和行政職能部門。教育科研機構比如高校的環境科學研究機構,環境法律研究機構,環境知識普及團體,而行政職能部門包括,環境行政主管部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等與環境保護事業有關的行政主管部門中涉及的環境法律、環境政策制定與修改的分工部門。
環境教育對于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環境保護人才的培養,環境保護政策的落實,以及整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現實中的環境保護事業進展的不盡如人意,除了常見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心態所致以外,這更是與社會公眾環境素質偏低、合格的立法和司法人才缺失所分不開的,而在此方面,環境教育機制的作用便突顯現出來了。
環境教育制度在湖北省湖泊保護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構建環境教育制度有助于實現綠色立法、執法、司法。環境教育制度可以通過直接提升法律職業者的素質,直接提高立法、執法、司法的水平。豐富的環境教育內涵,使得立法擁有了更立體科學的環境立法知識技術,在立法時做到科學合理,切實可行;使得執法者得以掌握更科學合理的執法手段,擁有宏大的視野和遠見,做到有效執法和科學執法;更是使得司法者充分領會環境司法的公益特性,推動環境司法的綠色化。
2、構建環境教育制度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通過湖泊保護工作的開展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以及構建科學合理的制度,更需要我們樹立科學的環保理念,而環境教育制度的建立正是為這一要求服務的。環境教育制度的建立,可以扭轉過去重經濟輕環境的錯誤理念,有助于推動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使我們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和湖泊保護的意義不僅在于實現經濟價值,更是在于實現其深厚的環境意義。
3、構建環境教育制度是提升公民環境素質的重要方式。公民環境素質的提高是環境教育制度構建的最終目的和最終落腳點,更是湖泊保護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所在。現今社會公眾環境素質之所以無法滿足湖泊保護工作的需要,主要原因就在于環境教育制度的缺失。而環境教育制度建立之后,可以通過提升公民的環境素質,明確公民的環境監督責任和公民的享受良好環境的權利。使得湖泊保護工作的制度得以更加完善、目的得以更加清晰、效果得以更加良好。
三、環境教育制度的科學內容
現實中往往對于環境教育與“自然教育”“知識普及”等相近概念有著混亂的使用,然后環境教育作為一項專門的制度有著自己獨特的含義和內容:
1.從時間維看,包括基礎教育階段、職前教育階段和職后教育階段。基礎教育階段的環境教育,主要是開展普及環境保護知識的教育和環境意識的培養。職前教育階段又分為專業性和非專業性的環境教育。對高等學校非環境類專業應增加一門環境必修課,至少要作為指定選修課,尤其是師范院校。如果環境教育不落實,當今的大學生不了解環境,今后難免會好心辦壞事。這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內容,也是時代的要求。職后教育階段可根據工作崗位分為決策者、管理者和實施者的環境教育。決策者處于各個部門的重要位置,其環境意識直接影響到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他們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也最深遠。因此,環境教育的對象應在普遍涉及的基礎上,突出強化對政府決策管理者的教育。這對于預防環境問題的產生、 協調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從空間維看,包括家庭環境教育、學校環境教育和社會環境教育。家庭是人成長和生活的重要空間。對兒童來說,家庭環境教育對其日后環境意識的形成至關重要;對成人來說,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和環境道德水平也是相互影響的。社會環境教育就是面向大眾的教育,對于不同層次、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應采取不同的方法,其中對農民的環境教育急待加強。我國有8億農民,農村環境形勢日趨嚴重,農藥、化肥、地膜的使用造成對土壤的污染;森林的亂砍亂伐,造成水土流失;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造成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因此,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增強農民對保護環境和資源的責任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3.從知識維看,包括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環境基礎知識教育是面向中、小學生和大眾的。環境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是面向從事環境專業或相關專業的人而進行的職業性教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四、環境教育機制構建中應注意的問題
對于環境教育機制的構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豐富環境教育內涵,建立立體的教育體系。環境教育不僅包括提升公眾的環境素質,更包括對于立法司法執法等與湖泊保護工作直接相關的人員的環境素質教育。后者更是具有見效快、專業性強的特點,從而能夠迅速起到緩解湖泊保護管理混亂、成效不高等尷尬狀況。從構建環境教育機制的過程來看,完善環境教育理念,要秉承以下幾個理念:第一,教育模式科學立體。環境教育的模式要做到科學合理,立體有效其主體不能僅僅局限于高校、研究所等教育機構,社區、政府機關的宣傳機構、組織機構更應當是環境教育的應然主體。第二,教育體制切實可行。新制度的構建應當尊重當前現有情況,環境教育制度更是應當把目前的教育和行政制度現狀作為建立制度的前提所在。只有充分的結合現實,環境教育制度才能真正的將自身的功能落到實處。
2、創新環境教育手段,貫徹環境教育全民化。環境教育由于內容的特殊性和受眾的廣泛性,其手段必然不能拘泥于傳統的學校式的教育,而更應當結合社會性的手段,通過創新教育思維,以社會化的宣傳手段來提高受眾的環境素質。由于立法工作成效如何是環境保護工作能否順利開展的前提,這就決定了環境教育的對象更不能僅僅局限于社會公眾,對湖泊保護法律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實行深入全面的環境教育,使之具備高精尖的專業化知識,更是環境教育機制的應有之義。
3、推進環境教育立法。為了使環境教育制度的構建不單單停留在理論層面,對環境教育制度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撐,更是當前我們所應當重視的問題之一。只有做到“有法可依”,以行政法規或者法律的形式確定環境教育的主體、對象、機制等各個方面,環境教育制度才能真正的落實到實處。各級政府更應當在行政法規中明晰自己的環境教育職能和任務分配情況,充分發揮現有的法治功用,落實環境教育制度的構建工作。從立法實踐來看,地方立法已經了相關的法律實踐,如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教育條例》已經填補了環境教育專門立法的空白。
4、高度重視大學生環境教育工作。在我國推行全民教育的今天,大學生作為重要的國家后備人才,其環境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未來環境工作的成果如何。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角度來看,高等學校的一切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的內容,都應當適當注重“環境保護”這一內容的體現。高等學校的職業技術行為教育,都應當依照有關環境保護的國際條約、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社會慣例進行培養和訓練。有些高等學校試開了《生態倫理》,《環境道德》等選修課程,這都是些有益的嘗試。
總之,環境教育制度對于改善現今湖泊立法狀況,提升執法、司法效率,提高公民環境素質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當前湖泊保護工作陷入困境之中,可以說與環境教育制度的缺失是直接相關的,因此環境教育制度的構建既是突破目前困境的有效方式,更是環境問題解決的最終歸途。
參考文獻:
[1]王學雷、吳建農等,《湖北省湖泊保護與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人民長江,2 0 0 9(19):11
[2]范天森等,《大學生環保意識與環保行為的現狀與對策》,中國科技信息,2008年第5期。
[3]郭霞,《談環境教育》,北方環境,2011年3月。
[4]湖北省2010年水資源公報http:///xwfbh/gssxwfbh/fbh/201103/t879137.htm,2012.5.21登入
關鍵詞:以人為本;高校體育;教育理念
當今高校體育教育必須要把“以人為本“的精神作為核心內容,深入思考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時俱進大膽改革才能抓住新時代的潮流,才能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一、高校體育教育“人本”思想的內涵
從20世紀50年代的心理學第三思潮中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到現在“以人為本”成為教育的核心,人的作用地位和價值已經被所有人所了解。“以人為本”的體育教育理念,就是以人為中心,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是體育教育的基礎和根本,一切都遵從人的最大利益的原則。
高校的體育教育制度改革方向很明確,就是要把大學生放在核心地位,充分尊重大學生的自我愛好,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適應他們各自的特點尊重他們的缺點和不足。“人本”思想可以最大程度上調動高校大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滿足他們的需求和愿望。
現如今高校體育教育在“人本”思想的指引下已經取得了一些效果,現代高校的體育教育理念已經從原來的封建式是集體教育變為現在的“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現代化理念。如今高校都提倡素質教育,但是這與“人本”教育并不沖突,素質教育的核心正是提倡以人為本,突出人的核心地位,所有的體育教育體制都應該圍繞大學生來設定,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把培養高質量的人才作為體育教育的終極目標。以大學生為中心,讓他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參加或想學習的體育項目。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大學生主動地去學習體育技能并且積極鍛煉,才能使大學生的體育成績得到本質的提升。以人為本的思想對于老師是一個不小的考驗,要求大學體育老師要深刻理解以人為本的教育方針,并有效地融入大學體育教育中,教師應把大學生的能力和愛好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努力找到適合每個大學生的運動方式,加以指導并鼓勵他們堅持下去,這樣才能形成體育教育的一個良性循環,才能真正實現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終極目標。
二、高校體育如何體現“人本”
高校要實現“人本”體育教育面臨的問題還很多。首先要做到將人本思想徹底融入到全新的教學理論中,中國高校的現代體育教育時間不是很長,可是有經驗積累的只能從30、40年前開始,先期的體育教育者經過長期的教育工作總結出具有很大現實意義的早期高校體育教育制度,我們不需要全盤否定其經驗,只需要將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融入其中即可。從人本思想出發,轉變思想適當調整體育教育的理念,廢除一些籠統封建的集體性教育,增加一些靈活性高適合學生自主選擇的項目。同時要提升老師的素質和工作能力,適時對老師進行培養。
然后就是要提高高校體育的教學環境,教學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大學生體育成績的好壞,也直接影響了整個“人本”體育教育的發展。所以這個問題必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上級領導部門要積極響應大學生的要求,增加一些基礎的體育設施,同時開展更高層次的體育項目推廣活動,使大學生更多的了解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高質量運動,讓大學生平時的運動不僅僅只局限在跑步打籃球等大眾項目,同時還要規范體育設施開展標準的體育教學,使得大學生的體育活動更加的標準規范更加追求完美。最后就是要在不同領域開展課程,努力向大家介紹一些新奇的體育項目并鼓勵大家去實踐,聘用更專業的教學老師進行教學,同時要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比賽,徹底豐富大學生的體育生活。
最后,實現“人本”的體育改革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合理引導原則。很多高校的體育還是沒有做到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很多體育課程的安排還是學校規定的,這就對大學生的體育教育蒙上一層陰影,迫使一些學生去從事自己不喜歡的運動,久而久之還會讓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所以必須要讓高校學生自主選擇體育課程。(2)全面發展的原則。高校體育教育必須要與學業相結合,達到既鍛煉了身體又磨煉了意志的目的。在體育教育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鍛煉習慣,為他們安排一個合理的訓練計劃,要做到既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又鍛煉了他們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實現“以人為本”的體育教育目標。
“以人為本”的高校體育教育思想是適應歷史潮流的必然產物,我們應當抓住機遇徹底改革高校體育教育制度,高度重視不斷實踐和總結,將“人本”思想作為體育教育的根本思想和核心內容,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洪平.《人本主義視野下高校體育教師應對體育教育改革的策略研究》2008.
關鍵詞:漢字 越南語言 傳承研究
1.引言
越南語主要分布在越南,由于它在發展過程中與周邊語言如孟高棉語、臺語、漢語有著密切且錯綜復雜的關系,因此在判斷其語系歸屬問題上有不少困難。伴隨著中越兩國語言文化交流,漢語成語被大量的傳入越南并被越南語“吸收、消化”。其傳承問題也越來越具有廣泛的社會內涵。
2.傳統社會傳承模式
傳統的傳承模式主要包括教育、禮制和。由于中國地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正統思想的影響,儒學對越南主流思想、社會行為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國家通過教育將思想賦予人民,人民在生活中以禮制將其體現。同時,道教、佛教的傳入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教育既是儒學的內涵之一,也是漢字文化傳承的機制。在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十世紀中葉,越南就被中國封建勢力所統治。儒家的倫理價值觀如三綱五常、仁義、孝悌、忠恕等對越南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漢字也稱為越南兩千多年一直沿用的官方文字,并用來撰寫了大量的哲學、宗教、經學、史學、文學藝術著作[1]。隨著越南確立儒學教育和科舉制度,使得漢字成了每一個受教育者都必須學習、掌握的文字。
道德禮制化的承傳對越南思想文化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意識形態化而走向廟堂,二是民俗化而走向民間[2]。意識形態被政治家所把握,以各種方式在社會中確立其正統,而民間則變成“家道”被用于人們日常生活。可以說,沒有禮制,漢字就不會融入社會生活獲得更高更豐富的內涵,也不會使得漢字文化傳承得以鞏固。
由于兩國交流的歷史,越南的幾大宗教受中國宗教的影響非常深刻。漢字佛經在越南得到廣泛的傳播和使用。此外,老子的學說演化為宗教之后,很快被傳到越南,并與越南的本土信仰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越南特點的道教。其清雅逍遙的思想也隨著宗教對越南的民間信仰、風俗習慣、文學藝術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3.現代傳承的變遷與危機
3.1 傳承模式的變遷趨勢
隨著時代的變化,封建社會解體,西方的殖民體制度在全球掃略,嚴重地打擊著東方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也對傳承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變遷趨勢主要體現在傳承主體及傳承方式上。
科舉制度的廢除,使得傳統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內容受到了嚴重的懷疑和打擊,儒學也因此失去了國家的支持,社會中文人由此被邊緣化,文人的知識和儒學也被提出主流之列。儒家,私塾先生變成社會輿論的焦點,在人們眼里,他們就象“不合季節結下的果子”,又是“輝煌時代的余音”[3]。由此一來,文化傳承的責任被私塾先生抗下來,而不是受教育的大眾。
儒學教育體系瓦解,法越殖民教育強行和新學教育興起,新國文的建設與學校漢字教學開始改變[4]。翻譯書籍與轉碼文字成了近代社會漢字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越南喃字出現并成熟后,書籍翻譯也從此開始,喃文(國音)主要用來翻譯中國古籍以及越南人的漢文創作。
3.2 現行傳承模式所面臨的危機
隨著傳承主體及傳承方式的變遷,現行的傳承方式因此面臨著潛在的危機。這主要體現在漢字文化變遷的壓力和傳承模式變遷自身的挑戰上。
越南語中漢越詞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可它的理解和使用卻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首先,生活中人們對其的使用經常會被誤解,誤用的情況也很常見。更為嚴重的是作為權威的漢越詞工具書經過考察,也存在著詞素意義和詞意解釋的問題。
就古籍的整理工作而言,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比較偏愛于古籍的翻譯。但古籍的白話文翻譯要比注釋困難的多,它不僅要全面了解原文的真實含義,更需要相似風格的語言來對其進行表達。而詩歌的翻譯就更加困難了,流傳千古的詩歌也不是輕易可以模仿轉述的。再加上目前精通古代文學的人越來越少,翻譯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4.總結
漢字在越南語言文化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了其教育、禮制及宗教的方方面面。在中國強盛的時候,漢字伴隨著儒學、道教等占據著其得天獨厚的社會地位。可隨著封建社會瓦解、西方科技富強的威懾,儒學失去了它在越南的地位,漢字的傳承方式也發生了變遷。傳承的重要任務落到了私塾先生身上,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此過程中,危機也隨之體現,生活當中漢越詞被頻頻誤解、誤用,工具書也存在部分問題。整理工作集中在翻譯,也存在著很大的難度。
參考文獻:
[1] [越]陶維英.越南一占代史[M].商務印書館,1970. 141.
[2]孫衍.儒家思想在越南的變異「J].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 (4)
出版于1968年的美國杰出教育家羅伯特•哈欽斯的《學習社會》重點講了教育機會均等問題,即如何使每個人都享受教育。教育機會平等不等同于教育公平。“均等”強調數量、程度、品質等方面的一致;“公平”則包含價值判斷在其中,相對而言,它更抽象。一般而言,教育機會均等包括三個不同的層面,即起點平等、過程平等和結果平等。而該書側重講的是過程平等,即追求教育資源配置和教學過程的平等,主張基礎教育階段取消雙軌制,平等招收各個社會階層的兒童。這種平等還只是偏于形式的。教育機會平等并不能保證教育公平、教育效率,甚至不能保證每個人的充分發展,但作為一種研究取向在當時還是有進步意義的。當時的永恒主義思潮的影響比較大,其基本觀點有:教育的性質是永恒不變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人類天性中的共同要素;古典學科應成為學習課程的核心;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哈欽斯作為永恒主義的代表人物,思想中不免流露出復古的傾向,如強調古典學科的學習。他在書中提到,“真正可靠的觀念是:教育能夠導致理解”。這種理解即是一種理性。
哈欽斯提到,如果要讓所有人都享受教育,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學校來容納每一個人。如果要讓每一個人都享受到教育,學校就必須以某種方式讓他們一直待在學校并且保持上學的興趣。“所有人”強調的是整體性,“每個人”強調的是個體性。從古時西方的蘇格拉底和東方的孔子開始,人們就開始懷著人人受教育的理想。再往前推,在原始社會,人人都享受教育。教育權方面的人為限制和不平等現象還沒有出現。這是因為原始社會的教育是融入生活之中的。隨著教育的制度化,教育的專門機構――學校得以產生。教育需求的增多促使學校的數量也在增加。學校的量可以通過建筑學來實現,學校的質卻不一定靠教育學就可以實現。哈欽斯的這兩個“如果”包含著太多的要求。學校的數量、國家政策、教師質量、學生興趣等等因素都在其中,而關鍵在后者。哲學上講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一個人的發展離不開周圍環境,更離不開個人要求發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雖然具備受教育的能力是教育的前提,但社會能否創造這樣的環境有時決定著個人的發展狀況。即使教育機會平等,家庭的起點不平等同樣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發展。
如果說誰應該享受何種教育是一個選擇性問題,那么,如何使每個人都享受教育則是一個方式性問題。而每個人都享受教育的前提是每個人有享受教育的能力。環境會影響到每個人的教育,所以哈欽斯提到教育要和文化競爭。文化作為一種生存方式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的發展。教育要成功實現和文化競爭,就要不斷努力。但這也需要受教育者的努力。受教育機會的訴求轉向受教育機會平等的訴求不能不說是人類自覺意識增強的反映。所有人都受教育,每個人都受教育,這些對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不再僅滿足于教育的量,還要求教育的質。學校要有足夠的吸引力,不僅僅是提供一種“學校生活”,一張“畢業證書”。許多國家都面臨著這些問題,這也是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們的必然訴求。哈欽斯提出的問題解決的途徑是:精英教育、全民教育、自由教育,即適合全民、適合自由者的精英教育,其實最終的解決途徑是學習社會的構建。在討論教育機會平等問題的過程中,實際也是在論證學習社會構建的必要性。聯系當前,這種思想上的前瞻性可見一斑。
出身和階層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個人的受教育機會。不僅是當時的社會,現實中也還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理論上的被稱為“應然”的教育總是戰勝不了“實然”式的教育現實。即使在今天,最好的教育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人從一出生在資源的占有上就存在著不平等。如戶籍制度就是一個例子。盡管戶籍制度一直在改革中,但在某些方面依然成為爭奪教育資源的幫手。沒有先天優勢的個體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享有教育資源。教育機會是平等的,但這種機會是有條件的。一直以來,人們就在探索一條能滿足所有人教育需求的發展道路。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然而,個人的潛力也是無限的。無論出身如何,無論什么階層,教育之門總是平等地為人開放,相信的人會走進來,不相信的人同樣會走進來。未來在每個人自己手中掌握的共識會成為共享教育的動力。
選擇教育,意味著要接受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幫助教育機會均等的實現是個問題,究竟是社會階層決定著教育機會還是個人學習能力決定著教育機會是個問題。這里又回到了前文提到的出身與階層的問題上來了。一個人從進入學校到走出學校,如果說他可以為社會所接受,究竟是教育的功勞還是家庭的功勞?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教育制度成了社會選拔員工的制度。這是一種教育的異化。所謂異化,是指來自自身的力量反而使自身愈發遠離自己。教育制度如果遠離自己的初衷,抑或一開始教育制度本身就是遠離自身的,那么其當然會起到“始作俑者”的效果。建立于我國唐時期的科舉制就是例證。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制度,想想經濟時代教育制度異化的后果就不能不使我們有一種憂患意識。學校也不能等閑視之,兩者是“唇亡齒寒”的關系。
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關鍵,而不是每天空喊口號。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我們可以讀到不發達國家教育狀況的不佳。雖然該著作寫于1972年,但直到今天其中的一些問題還依然存在。其實,教育問題往往就是經濟問題,就是政治問題。至于所謂的政客,或稱為教育理論家的能做些什么呢?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絕知此事要躬行”,要著手去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但絕不是視而不見。
哈欽斯對教育機會均等的探究給我們的啟示是:如何實現真正的教育平等?盧梭曾在其《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一書中談到:人類有兩種不平等,一是自然(生理上)的不平等,它來源于自然;一是精神(政治上)的不平等,它來源于習俗。教育的不平等至少是精神的不平等的一種反映。教育公平相對教育平等而言更符合人類的價值追求。教育公平為每個人的充分發展開辟空間,絕對的教育平等反而不利于每個人的充分發展。為每個人提供同樣等級的、同樣方式的、同樣程度的教育不如給其提供適合該個體發展的教育。終身學習和學習社會的提出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所在。使“每個人都享受到教育”,這里的教育不僅僅是正規的學校教育,而是社會范圍內的“教育”,所以 “每個人都享受到教育”其實是指使每個人隨時隨地享受到滿足其自身發展需要的教育。這樣的教育無疑要靠學習社會的構建。學習社會可以讓每個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機會,施展自己的能力,追求事實和結果的公平,正如1963年至1969年執政的美國總統林頓•約翰遜所言:“我們追求的不僅是自由,而且是機會;不僅是法律上的平等,而且是人的能力;不僅是權利和理論的平等,而且是事實和結果的公平。”
如何使每個人都享受到教育是《學習社會》一書的核心思想所在。哈欽斯在最后提出的學習社會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學習社會。在這種社會里,每個人可以充分享受到教育。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與美國40年前面臨的問題類似。哈欽斯一直在強調心智的培養,其實這種心智的培養也只有在社會的環境下才有意義。人首先稱其為人就在于人的社會性。脫離社會去培養所謂的心智是很荒誕的。教育史上曾有過形式教學與實質教學之爭,即究竟是要訓練學生的能力,還是教授學生具體的知識。其實二者并不矛盾。具體的知識是要傳授的,而能力是一種知識基礎上的應用。在現代日新月異的社會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成為重中之重。這種學習能力并非一種單純的學習,而是一種辨別信息的能力,鑒別真偽真理的能力,尤其是堅持正確的自我價值觀、世界觀的能力。我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經濟方面尤其如此,但隨即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以西方價值觀為核心的文化沖擊是我們無法避免的,但我們也不應是一味地遷就與趨迎,我們要建立中國的學習社會。而中國的學習社會的具體含義是什么,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去思考。
論文摘要:介紹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玄奘大學講座教授高明士先生著《中國教育史》一書主要內容,分析此書與大陸同類著作的異同。認為:高明士先生的教育史研究,最突出的特點是向歷史學的靠攏。同時,《中國教育史》一書最大的貢獻在于提出了中國傳統教育“廟學化”的新觀點。這些都是高明士先生對教育史研究的重要貢獻。另外也對《中國教育史》一書的印刷錯誤、史料觀點提出了若干商榷的意見。
一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玄奘大學講座教授高明士先生著《中國教育史》,2006年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定價新臺幣300元。是書屬于《國立臺灣大學通識課程教學參考資料叢書》之六,或可以理解為臺灣高校之教育史教材。高明士先生作為歷史學者,他的教育史研究自然與歷史發展的脈絡相合,《中國教育史》一書的寫作思路亦是將教育史融入歷史軌道之中。這也是近年來大陸教育史學者倡導的方向之一。比較高明士先生的大作,與大陸教育史專著,在章節布局、研究方法、乃至行文措辭上的確有迥異不同之處,極有觀瞻借鑒之必要。以筆者之淺陋,粗略翻檢大陸教育史綜述類的文章,似乎鮮有提及港臺學者之成果者。又因高明士先生此書大陸難得一見,故特作評介如下。是書主要內容依據高明士先生自著《中國教育制度史論》一書,間或采集毛禮銳等著《中國古代教育史》等書。全書分“引言”、“導論:傳統中國教育的發展與特質”、“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從‘學’到‘廟學’的教育”、“帝王學”、“私學”、“‘廟學’教育制度的普遍化”、“書院的‘廟學’化”、“傳統教育與治統的關系”、“廟學制的崩潰與近代學制的建立”、“臺灣教育史的回顧與展望”十一個章節,以及相應標題下的附表共十二張。按照教學進度要求,每一標題講授1到2周,全書共計用18周講完。
二
高明士先生對中國教育史研究分析的結論性認識是:“廣義而言,一部中國教育史,可說是由‘學’到‘廟學’的發展過程。”《中國教育史》一書實際上就是圍繞這一命題展開研究和論證。
第一講“傳統中國教育的發展與特質”從整體闡釋晚清學制改革前,即所謂中國傳統教育的發展演變趨勢梗概,上限是秦漢。書中描述中國教育史的發展過程是:“一部中國教育史,正面看可以說是教育淪為政治附庸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教育逐漸擺脫宗教色彩與政治控制的過程。”也就是上文提及的中國古代教育“廟學”化過程。兩種敘述互為里表。更具體來說,就是:“漢以后諸朝的國家教育,是實施‘王化’、‘教化’的政治教育……漢以后國家接著雙管齊下的方式控制教育,使教育成為政治的附庸,成為政治的手段,其目標就是要控制思想。”
第二講“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這一部分彌補了上一講對先秦教育敘述的遺缺,分析了《禮記·學記》、《管子·弟子職》和孔子、孟子和茍子的教育思想。另外例舉了董仲舒、韓愈、朱熹、王守仁、顏元等人。不過這一部分并未超越毛禮銳等先生所著《中國古代教育史》的既有成果。
以下第三講“從‘學’到‘廟學’的教育”、第五講“私學”、第六講“‘廟學’教育制度的普遍化”、第七講“書院的‘廟學’化”、第八講“傳統教育與治統的關系”、第九講“廟學制的崩潰與近代學制的建立”共六講實際都是圍繞“廟學化”的命題的展開。高明士先生認為,中國古代教育,從官、私學兩方面都體現出廟學的含義。從外在的組織架構上看:“廟學的園地,由兩個空間構成,一為祭祀空間,一為教學空間。”從禮制規格上看:“但中國的廟學,則直隸于國家,皇權至高無上,孔子雖是廟中主神,在禮制上不敵皇家的宗廟”對于廟學現象的實質,高明士先生指出:“在教育意義下,孔子以及配享等諸先賢,藉廟制將知識與教育的權威性提升至神格,已超越世俗的王權。”也就是說,儒家在言天失敗后,轉而用孔子的神格地位來壓制世問皇權,即儒家強調的道統,且道統要高于治統的原則。同時廟學制的影響還波及了韓、日等國:“廟學制的確立。可以說是東亞諸國傳統的共通基本要素之一……筆者(高明士自指)將這種文化的共通現象,稱之為‘東亞教育圈’。
第四講“帝王學”部分是書中比較特殊的一章,它跳脫了廟學命題的限制,回歸實證。這一部分,將太子東宮教育與帝王經筵教育合為一種,兼論及帝師地位的下降。高明土先生認為帝王學的內容:“帝學的演變,由禮學而經學而史學”自來大陸教育史著作未有提及“經筵”者,即便是專門苗春德先生主編的專著《宋代教育》也未論及經筵,此實為大陸教育史研究一大盲點。高明士先生之作正可以補齊空白。
第十講“臺灣教育史的回顧與展望”,屬于地方教育史,分別歷數1600以前、荷蘭時期、鄭氏時期、清朝時期、日本時期和1949以后的臺灣教育情況,其中在1949以后部分使用大量官方數據,是研究臺灣教育史的第一手資料。
三
總覽全書,筆者以為,高明士先生的大作具有如下特色和學術貢獻:
首先,與大陸教育史、乃至歷史學者貫徹的階級分析學說相異,高明士先生秉承的是臺灣歷史學者自五四以來的實證主義學風,史料運用自如、嚴謹,結論依據充分,分析史料透徹。就教育史來說,高明士先生有充分積累,其著作如《中國教育制度史論》、《中國傳統的政治與教育》、《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等書,早為學界所認可、推崇,因此這本《中國教育史》是高明士先生水到渠成的作品,更兼具了由淺入深的效用。
其次理論的高度,教育史研究的一個瓶頸就是抽象理論和認識難以上高度、上層次,今高明士先生潛心研究后提出的“廟學化”命題,正是對中國教育史的一個宏觀的、結論性的認識,對認識中國教育,尤其是傳統教育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后是高明士先生的行文和寫作。實證主義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邏輯嚴密,推理有力。也自然要比單純地根據標題、結論,返回頭尋找史料以為呼應,更能說服人。比如高明士先生起手先從“學”的字義開始論述,正是陳垣先生“史源學”精神的體現。作為教材,《中國教育史》更多關注的初學者,研究性還不甚突出,想來高明士先生的幾部大作,必然更加縱筆自如,文采飛揚。
但所謂金無足赤,《中國教育史》還是有微瑕若干,有些屬于排版印刷,像“引言·參考書目”中,高明士先生自己的《中國教育制度史論》一書,竟然漏掉個“度”字;再有“第五講私學·教材與教學·第四階段:清中葉,特別是戊戌維新后”一段文字:“……歷速天主教及其經文傳說”,“速”當為“述”;以及“第四講帝王學”:“宋世翰林學不領他局”,此處漏一“士”字。而有些則是病句了,像“第四講帝王學”中的“唐朝制度在國史上是最令史家稱頌是東宮組織承襲南北朝”一句,句意不通。近年來大陸學風浮躁,出版學術專著亦質量滑坡,不想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亦不能免俗,蓋這魚魯之訛,從古至今都不能消弭?
此外“第十講臺灣教育史的回顧與展望”中的標題有些問題,其二級標題日“一、清代以前的臺灣教育”,之下三個三級標題日:“(一)16o0年以前的臺灣——原住民與海盜時期”、“(二)荷蘭時期(1600至1661年)”、“(三)中國時期(1661至1895年)”,顯然,1895年的下限與“清代以前”矛盾了。
【關 鍵 詞】新課程;教師角色;角色培養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6-0120-02
一、引言
“帶著鐐銬去跳舞”最初提出這種說法的是錢夢龍。一線語文老師普遍認同這樣的事實:語文難教。錢夢龍在從教幾十年后曾列舉了三條難教的理由:一是最容易受批評;二是考試特煩瑣,刁鉆古怪的題目,無所不包的“知識體系”,使師生都有防不勝防的恐懼感;三是教學目標最難把握。對此,他發出這樣的感慨:教語文是“戴著鐐銬跳舞”。但是,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在建構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有了一些改觀,但應試教育的格局迄今尚無根本改變。面對這樣的大背景,教師該如何進行教學?在教之前,教師應樹立什么樣的理念來教學?教師的教育理念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教師角色的自我認識,課程觀、學習觀、發展觀等。為此,本文在把握教育的前提下,就教師角色方面進行淺析,以此來為在現行教育制度下教師教的理念方面做一些探究。
二、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2001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力度最大的一次教育改革。這次改革要求基礎教育的課程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評價等幾個方面進行整體性的變化與改革。
“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著以下三層含義: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段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愛心、同情心、責任感。
三、新課程對教師角色的影響
根據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新課程明顯受到建構主義理論的影響。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自己認知結構建構的決定者。但其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把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和引導者。這一點,也可以從比較各種不同學習理論下教師角色的轉變而得到。
教師角色的理論模型(鐘啟泉,2002)
四、教師專業角色的培養
在新課程環境下,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就是要不斷摒棄舊的觀念和行為模式,進而形成新的觀念和行為模式的過程。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角色的形成一般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發展階段:角色期望,角色認知,角色獲得,角色實踐(日井和夫,2002)。在這樣一段轉變過程中,不僅需要硬件,更需要一些軟件。究其最主要的方面,還是要落實到每位教師的自我意識上。那么,在培養教師的角色轉變過程中,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自發的轉變,二是有組織的轉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師資培訓。在此,我們主要闡述一下。
首先,完善專業知識結構。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的知識可以分為三類: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對教師而言,最重要的是后兩種知識,那么在實踐中,要豐富條件性知識,累積實踐性知識,加深對本體性知識的理解。其次,提高專業技能。主要是教學和研究的能力,最后,培養專業情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提高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堅定新課改的教育信念,培養專業精神。
五、結語
新課程改革,雖然突破了傳統的教育理念,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以學習者為中心;但應試的大背景不變,即使教師面對這樣的環境,帶著鐐銬,悲壯起舞。此文就此關注點分析了對教師角色的影響,并提出了一些角色培養方面的途徑。期望中小學老師通過此文有所啟發,并能為自身的發展提供一些思路。
參考文獻:
[1][日]日井和夫著,劉振英譯.社會學原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