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生態系統理論范文

    教育生態系統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生態系統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生態系統理論

    第1篇:教育生態系統理論范文

    傳統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開設心理講座和心理課程、開展心理輔導、宣傳心理知識等心理操作技術的運用,卻忽視了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持續影響,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達到的效果有限。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注重運用傳統心理操作技術的同時,應該考慮營造和諧舒適的校園環境。

    一、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局限

    心理健康是個體的各種心理狀態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自身內部(如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自我體驗等)及其自我與環境之間保持和諧一致的良好狀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則是在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個性特點的前提下,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全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心理咨詢和治療等途徑,使用各種技術手段來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動。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認知主義或人本主義理論為基礎展開,所采用的典型技術就是心理操作,即通過心理調適來預防或矯治人的心理問題。

    個體的發展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過分依賴心理操作技術,忽視環境因素對心理健康的作用,導致在心理調適過程中難以排除環境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質量,在使用傳統心理教育方法和技術的同時,盡力控制環境因素勢在必行。

    二、生態系統理論簡介

    生態系統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于1993年提出。該理論認為個體發展受到自身與其周圍環境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進一步擴展了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把人們生活在其中的環境看成一個復雜的行為系統,并根據其對個體影響程度,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宏觀系統、外層系統和歷時系統五個子系統。環境不是靜止的力量,而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是一個“動力變化系統”。構成生態環境系統的各個子系統之間緊密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個體的發展。其中任何子系統的變化都會波及其他子系統,進而影響到個體的行為和發展。通過對環境影響的詳細分析,能夠找到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進而為及時、有效的干預提供相關的信息。

    三、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新舉措

    生態系統理論把個體生活其中并與其相互作用的環境分為五個子系統,擴展了人們對環境的認識,也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營造良好的環境指明了方向。

    1.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庭,是其成長和發展的主要場所。學校的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甚大。因此,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微觀環境尤為重要。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也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如果師生之間關系和諧,學生就可以心情愉悅地學習知識、享受生活之趣。如果師生之間關系緊張、矛盾重重,則會使學生注意力渙散、胡思亂想,既影響學生學習、破壞學生心情,也會給其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造成心理不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增進師生間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2)營造和諧的班級文化

    如果說學校是學生的大家庭,那么班級就是學生的小家庭。班級文化對學生的心理有著更為直接的影響。所以,在日常教學中,要加強班級文化建設,打造一個同學之間團結互助、關心同學、共同奮進的互助集體。在這樣的“小家庭”中生活,每個學生都心情舒暢、困有所助,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3)完善學校基礎設施,美化校園環境

    環境對人的情緒和行為影響甚大。生活于山清水秀、風景優美之地會油然而生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之感,從而使人情緒愉快、精神煥發。相反,身處污穢、嘈雜的環境之中會使人心緒不寧。因此,美化校園環境,營造優美、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對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有裨益。校園環境的美化可以從完善基礎設施、種植花草樹木、修建人工花園和清潔校園衛生等方面展開。

    2.加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教育須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要想深入地了解學生,除平時觀察和交流溝通之外,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也極其重要。而且家長和教師之間的聯系作為學生成長中的系統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有必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只有向家長全面了解學生的具體狀況和發展潛能后才能對癥下藥、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與家長交流既可以了解影響學生發展的家庭因素,又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調節其心理困擾,預防其他心理困擾的發生。

    3.全面落實新課改的要求

    社會文化、習俗和法律等作為學生成長的最外層環境,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兒童的發展及其心理健康水平。素質教育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促進學生各種智能的全面發展也是智能多元理論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這些都已成為一種社會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如果學校的培養目標與社會文化的要求一致,將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如果學校的培養目標背離社會文化的要求,學生就會產生不適感和抵觸心理,長此以往將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消極影響。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學校積極落實新課改的要求,保證學校各項舉措與社會文化的總體要求具有同步性。

    4.關注突發事件給學生心理帶來的沖擊

    布朗芬布倫納把生活中的各種事件看成是歷時系統,認為生態系統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到個體的發展方向。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須注重恰當處理突發的生活事件,最大限度地防止不利事件對學生心理造成消極影響。

    第2篇:教育生態系統理論范文

    [關鍵詞] 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理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109

    [中圖分類號] G647.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13- 0245- 03

    0 引 言

    近幾年,隨著高校擴招,畢業生數量節節攀升,但學生就業率卻不太樂觀,就業難的問題十分嚴重, 因此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對畢業生的新要求,是國際教育發展的大趨勢。2016年10月18日,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推進會議審議通過了《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指出,著力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氛圍,設立新動能培育專項資金。在高等學校、職業學校以及技工院校大力開設創業創新類課程,融入專業課程和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強化大學科技園建設和孵化能力。本文通過對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在生態系統視角下提出想法與建議,以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一方面幫助緩解就業壓力,使大學生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另一方面可以推動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1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1.1 課程內容以及形式單一

    與大學生關系最緊密的便是創新創業課程,學生也認為課程會對想法以及知識需求提供幫助,但卻只有不到半數的學生認為目前的創新創業課程起到了作用。

    有很多同學反映課程并沒有滿足自身的需求,其中原因包含四個方面:其一是學校課程內容較為單一,無法滿足自身創新創業的需求;其二是學生對所開設的課程了解程度低,也沒能將課程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其三是大多數的學生更喜歡參加創業培訓等實踐性、操作性強的課程形式,但卻很少有該形式的課程;其四是導師為課程能否起作用的關鍵要素,但學生對老師的不了解以及學校老師大多缺乏創業經驗,導致學生未能有效吸收課程中有用的知識。

    完善的課程體系會幫助學生解決之后所遇到的管理、技術等問題以及最重要的資金問題。同時創新創業課程的設立會形成有關話題的討論,潛移默化地產生了一種文化氛圍,大學生的積極性會顯著提高。

    由此可見,內容及形式單一的課程體系并不能滿足現在學生的需求,更不能對創新創業產生幫助。

    1.2 導師力量薄弱

    對于沒有任何創新創業經驗的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一些專業并且有經驗的人為其進行指導。雖然目前各高校有半數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可以為學生解答疑惑,但缺少真正有過創業經驗的教師或在企業任過職的教師。

    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想法很容易受到周圍創業氛圍的影響,同學之間的氛圍不會濃烈,主要的動力來源便是教師,只有有創業經驗的教師才會激發學生的想法,正是因為有創業想法更會需要有幫助的教師,這便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同時有經驗的教師或在企業任過職的教師會將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有幫助的政策與知識聯系實際為其講解,傳授方式新穎,內容與時俱進,將課堂不再只是拘泥于課堂,而是將學生真正帶入社會。而學生再也不會只是知道政策和專業知識,卻不知道怎樣運用。

    而目前導師力量單薄,既不能滿足當下大學生的需求,更不會對創新創業帶來積極的影響。

    1.3 政策激畈蛔

    有創新創業想法的學生群體認為國家政策對他們存在一定的激勵作用,但卻仍只有少數人選擇創業。

    在大多數學生心中政府出臺的政策對自身創業有幫助,同時也會自主去關心并了解相關政策,但是對目前政策滿意度只處于中等水平。其原因可能是沒有相應指導教師或專業人士為其解答該政策所提供的幫助應如何使用,導致學生只是了解卻不能得到自己獲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政策在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五要素中屬于出發點:一、政策能夠引導社會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認知,形成一定的文化效應,政府應加強政策的宣傳力度。一方面針對大學生,使其了解國家方針;一方面面向社會,形成大眾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多便利;二、大部分學生較為關注資金和稅費方面的政策,這類政策能明顯影響學生創業積極性;三、只有政府對大學很少能創業引起重視,各高校才會將自身辦學的重點放在創新創業課程以及相應配備導師上。

    在所出臺的相關政策中,首先,融資服務類政策是目前同學們認為可操作程度和實用性最高的,其次,是技術指導類和稅費減免類。如果政府設立相關政策咨詢機構,加大產學官合作,形成以政府為指導,企業為引領,高校為實踐的聯盟模式,社會上創新創業的氛圍就會越來越濃烈。

    1.4 資金籌集困難

    學生都認為資金是創新創業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繼政策之后最為重要的,同時也是大學生最為不滿意的一個因素,一半的受訪學生表示擔憂自己籌資的難易程度,這也將成為自身創業的阻礙。

    對于除資金外其他幾個因素,大學生均對該要素的滿意程度超過了了解程度,由此可見,必須從資金著手才能幫助大學生創新創業。大多數學生認為融資渠道較窄,要籌集到所需數額的資金相對比較困難,同時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為身邊沒有形成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我們的創新創業想法和行為沒有得到身邊人、某企業以及銀行等的認同,籌集資金才會困難。同時,現如今大學生融資渠道依舊是來自家庭朋友等傳統手段,缺少新時代下導師教授學生更多融資渠道,合理利用政策與社會環境等,讓大學生成為脫離家庭的獨立創業個體。

    學生希望通過校企合作,在企業實習中學習經驗,也希望加大政府資金支持力度,由此可見,資金問題的解決需要其他幾個要素的共同協助,才會將創業道路上最大的阻礙消除掉。

    1.5 文化建設受阻

    大多數學生認為創新創業文化深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并對創新創業制度文化產生了一定的認同度和參與度。但是周邊對于創新創業想法持一般肯定態度,而且身邊選擇創業的人并不是很多,還未起到應起的積極作用。

    很多同學認為當今缺乏實踐教育,創新創業課程形式化和缺少創業資金均是沒能形成良好創業氛圍,身邊人不選擇創業的原因,這樣不濃厚的創新創業風氣對于大學生的影響程度還不夠強大。

    當周圍形成了良好的創業風氣會促進大學生選擇創業,同時鼓勵大學生創業的風氣也會幫助他們降低籌集資金的難度。為增強創業風氣,應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配以合適的指導教師以及開拓新的實踐教育形式和內容,這樣會對創新創業有所幫助。

    2 生態系統理論視域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評述

    2.1 生態系統理論簡介

    生態系統理論是發展心理學中,由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個體發展模型,從社會價值角度思考,生態系統理論其實是一種共生共存的組織系統,該理論將影響人類行為的環境分為四個層級, 從內到外分別為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外觀系統和宏觀系統。

    微觀系統直接影響著個人的發展,是包容個人的中間組織; 中觀系統影響著微觀系統間的互動關系; 外觀系統是微觀系統的一種延伸,間接地影響著個人; 宏觀系統是一種較大的環境系統, 如經濟、社會、教育、法律及政治體系等。生態系統理論強調多重環境對人類行為及其發展的影響, 試圖通過改善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以使人的需要與其所處的微觀、中觀、外觀與宏觀環境之間更好地協調互動。

    2.2 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影響因素分析

    生態系統理論整合了影響教育的各項因素,提出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是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分析的全新思考。從生態系統理論的角度看,課程是創新創業的微觀系統,是學生教育中直接接觸的部分;導師是中觀系統,他們聯系著學生與課程,影響著微觀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政策是外觀系統,與學生之間并無絕對的直接關聯,但政府的政策卻影響著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情況;文化是宏觀系統,它抽象,模糊,卻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趨勢,也宏觀地指揮著創業教育的方向。同時,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支撐和數據的分析發現,要使創新創業教育更具有活性,就必須還要關注資金對于整個系統的影響。

    2.2.1 內部課程打基礎

    課程作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微觀所在,是整個生態系統與學生直接聯系之所在。創新創業教育直接通過課程輻射學生,以開設多種課程形式,如融資能力培訓、商業計劃書的寫作、個人與團隊能力的提升等等,直接作用于學生本身,并通過創業計劃實戰檢驗成果,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地發揮課程的微觀大作用。

    2.2.2 中觀導師做橋梁

    導師作為一個中觀系統,連接著政策與課程,并以授課的形式面對面地傳于學生,這就要求導師本身擁有豐富的創業經歷和過硬的理論知識,通過靈活易懂的新型案例將政策與課程相結合,把創業思維植入學生心智,潛意識里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敏感程度,最后親自帶領學生進入即時市場實戰,因材施教地提高創業能力。

    2.2.3 外觀政策順民意

    在這個全民創業的信息時代,政策作為大學生最在意的要素,首當其沖地受到關注,不僅是創業政策的萬民科普,更是要惠民政策得民心,通過本項目真正了解大學生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需要什么,以促進經濟繁榮為主旨,在融資途徑與難度、導師制度的改革、n程形式的創新等方面給予社會新鮮血液以支持和幫助。

    2.2.4 宏觀文化促繁榮

    文化作為宏觀系統,并不是人為可控,而是前面課程、導師、政策因素的革新產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時上層建筑也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如果整個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能夠從微觀處運轉起來,系統要素間的傳遞,必將使整個社會創新創業環境處于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當中,而創業文化也必將欣欣向榮。

    2.2.5 資金要素做保障

    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資金是一個整個系統中的派生要素。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資金的支持。創新創業困難重重,資金不應該成為一項阻礙。因此,拓寬大學生的資金來源,通過政府社會對大學生給予資金支持,是保證大學生創新創業順利進行的基礎。

    3 結 語

    從目前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現狀來看,問題主要集中在資金、課程、導師、政策以及文化五個方面。盡管解決單個重素會對目前狀況有一定改善,但其結果也只能是單調且不明顯的。根據以上分析,五個要素存在著實質上的聯系,如果能全面系統地調整五要素,一定會產生“1+1>2”的效果。大學生是未來精英,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體現著社會發展的開放性,蘊藏著國家未來科學技術和政治經濟的發展潛力,因而,創新創業絕對不是點對點的聯系,而是一項系統立體而又長期的工程。

    主要參考文獻

    [1]屠春飛,盧佳芳.基于導師制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探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37(3):116-119.

    第3篇:教育生態系統理論范文

    一、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與附條件不起訴考察幫教之契合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青少年違法犯罪成為當今社會一個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其中對罪錯青少年如何進行矯治挽救、有效預防其重新犯罪、引導其重新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顯得尤為重要。這需要集司法機關、行政機關、教育機關、罪錯青少年家庭及全社會之合力才能完成。

    作為系統理論的一個分支,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始終處于系統之中,并與系統中各種不同的子系統發生相互作用。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強調,要將服務對象置于整個社會系統中來認知和考察,認為個人的心理、行為是其作為微觀系統與中觀系統、宏觀系統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于整個社會而言,是由一個個系統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成的全面生態系統。在該理論指導下的社會工作者的基本工作方法同樣秉持系統的相互聯系性,一方面對服務對象自身及環境進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另一方面對其有聯系的各個系統進行整體的、有步驟的、有重點的調配、干預,改善、提升服務對象與各種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從而促進其所處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個人的發展進步。

    其實,青少年產生違法犯罪行為的主觀原因即為自身所處的微觀系統發生異化,而客觀原因所指向的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則是與青少年個體微觀系統密切相連的中觀系統、宏觀系統的作用力、影響力存在缺失或發生偏離。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在分析青少年犯罪問題上有其得天獨厚的理論基礎,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在深層次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制定有針對性地幫教措施等方面有著獨特而有效的契合點和切入點,因此在檢察環節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中,引入社會生態系統理論進行理念、方法、措施方面的指導有其合理和創新之處。

    二、社會生態系統視角下構建附條件不起訴監督考察制度的設想

    從我國司法實踐來看,部分省市檢察機關在附條件不起訴監督考察工作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和嘗試。例如上海市、江蘇省常州市、無錫市根據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特別創建管護基地,被專家學者稱為“三大模式”。據常州市人民檢察院的統計數據顯示,由于外來涉罪人員通常無固定居所,無固定生活來源,無合適擔保人,即使犯罪情節較輕,一般都實行構罪即捕,造成涉罪外來人員羈押率明顯高于常州本地人。[1]上述三個省市的做法有相通之處,包括在熱心公益事業、有管護場地和管護條件的民營、私營企業設立“管護基地”,由其作為輔助單位對附條件不起訴人等進行監督考察,入駐人員被稱為“學員”,聘請優秀教師、心理咨詢師等志愿者擔任輔導員,安排企業優秀員工向學員傳授勞動生產技能。

    如上文所述,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在青少年犯罪預防和矯治問題上有其得天獨厚的理論基礎和獨特的契合點、切入點,因此筆者建議,應引入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進行理念、方法、措施方面的指導,通過多個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切實提升對被附條件不起訴人的幫教效果,真正體現恢復性司法的價值所在。

    (一)監督考察對象――微觀系統

    1.接受評估――為幫教提供參考

    在對被附條件不起訴人開展幫教之前,評估都是非常必要的。對于某一個特定的監督幫教對象,檢察機關要調動各方面力量,全面收集其成長經歷、家庭關系、社會交往、生理心理情況、犯罪的原因及動機、未來發展趨勢等信息。在研究、分析、整合上述信息的基礎上,得出一個多面向的結論,并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幫教計劃,與考察輔助人員形成共識后,在監督考察期限內以其為綱領,共同實施。

    2.履行義務――為罪錯付出代價

    對于被附條件不起訴人而言,其首先應當是一個涉嫌犯罪的人,其犯罪行為可能被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且已經符合起訴條件。因此,使被附條件不起訴人為自己的罪錯付出代價、為自己的犯罪行為感受到痛苦、為被害人遭受到的傷害感到愧疚應為必須任務。所以,在其所處的微觀系統內,必須承受痛苦和壓力,履行檢察機關規定的各項義務。如遵守法律法規,服從監督;向被害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不得進入特定場所,與特定的人員會見或者通信,從事特定的活動等等。

    3.內在改變――為成長奠定基礎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指出,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當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因此,懲戒不是最終目的,教育、感化、挽救并最終引導未成年犯自愿悔罪、成長發展才是司法機關的最高追求。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導被附條件不起訴人完成一定時間、一定數量的社區義務活動等。從內因這一最重要的改變因素出發,實現其自身的轉變與成長。

    (二)幫教輔助人員――中觀系統

    1.家庭系統――以親情引導回歸家庭

    家庭在青少年成長發育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未成人嫌疑人來講,不可能脫離家庭系統開展監督幫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監護人,應當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加強管教,督促其嚴格遵守考察期間的各項規定,配合人民檢察院做好監督考察工作。為更好地發揮監護人的監督作用,檢察機關可以結合被附條件不起訴人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向監護人發出《管教意見書》。監護人要從思想、生活、學習等多方面與未成年人深入溝通。檢察機關及考察輔助人員也要為家庭系統內的家庭成員提供一些必要的輔導和服務。

    2.學校系統――以師生情、友情引導回歸學業

    發揮學校系統對被附條件不起訴人的積極影響作用,一方面,加強法律和法制教育,通過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的傳播和固化,將社會人必須遵守的社會規范傳授給罪錯在校生,使其內化為價值準則和人格核心。另一方面,以教師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為感召,通過學業輔導、心理調試、調動參與班級活動、公益活動等方式,召回被附條件不起訴人內心對正常學業生活的向往及對未來自身發展的信心。同時,發揮以同學關系組成的社會支持系統的積極作用,由所在班級同學或學生干部帶動被附條件不起訴人參加一些學校社團活動,如義工服務隊、廣播站、運動隊等,使其充分感受到來自身邊同輩人的認可和支持,重獲自我認同感。

    (三)監督考察人員――宏觀系統

    1.考察主體――檢察機關

    檢察機關是附條件不起訴當然的考察主體。在整個監督考察過程中,檢察機關處于主導地位,定期向幫教輔助人員(未成年嫌疑人監護人、學校老師和社會工作者等)了解情況,并對幫教事項進行具體指導。作為考察主體,檢察機關辦案人員要定期走訪,聽取意見建議,并制作筆錄附卷,向犯罪嫌疑人發出《勸誡書》,要求其嚴格遵守規定,定期匯報情況。

    2.具體管理――以司法行政人員為主導

    筆者認為,可以由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機關和基層司法行政部門(司法所、社區矯正辦公室)等輔助檢察機關進行具體的考察和幫教工作,更為妥當。同時,可以將嫌疑人居住地所在社區(居委會)、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等作為二級考察輔助單位,協助做好日常的考察、監督,集合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幫助嫌疑人在考察期間取得較好的表現。

    3.整合資源――以社會工作者為主力

    近年來,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者越來越引起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其在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開展社會管理創新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得到政府部門和全社會的認可。在對被附條件不起訴人的監督考察中,筆者認為社會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尤其是對于一些社會閑散及外來務工的罪錯未成年人,由于其幫教考察難度較大,可以借鑒我國上海市、無錫市、常州市的經驗,在區域內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擁有與幫教工作相適應的人員與經濟能力的企業和單位設立“管護基地”,由司法行政人員、社會工作者、“管護基地”和志愿者服務隊伍為主開展監督幫教,協助檢察機關做好具體的幫教、矯正工作。

    第4篇:教育生態系統理論范文

    關鍵詞家庭性教育生態系統理論青少年

    1社會生態學的概念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在社會學領域往往被簡稱為生態系統理論,被用以考察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交互關系,由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他在《人類發展生態學》建構了系統模型。他認為人類發展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這些影響被歸為四個系統,最里層的微系統是個體直接接觸的系統,比如成長環境、教育環境等;第二層系統是中系統,是個體與微系統的關聯,如個體與教師、家長、伙伴的互動;第三層外系統指個體不直接參與但仍受其影響的外圍系統,如社會機構、組織等;最外層是宏系統,指個體所在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同樣會影響個體的發展,如社會普遍認可的價值觀、約定成俗的習慣等[1]。該理論把人類生存于其中的社會環境看作是一種社會性的生態系統,認為應當在自然環境和具體的社會背景下探討個體發展問題,環境對于個體行為、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2開設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性及現狀分析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的定義,我們將青少年定義為年齡在10-24歲之間,介于童年與成年之間的人類“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為要經歷顯著、快速的青春期發育。心理學家斯坦利霍爾將青春期描述為一段充滿了內外部矛盾的時期,但同時也是一次新生。青春期被充滿詩意地描述成為“暴風驟雨之后的鳳凰涅槃”。

    2.1現階段性教育存在的問題

    2.1.1性教育尚未獨立成科

    在目前教育體系的課程設置中,客觀條件決定了性教育無法單獨設科開展,一方面是生物課程、心理健康課程涵蓋部分性教育內容;另一方面,課程模塊的不斷增加也與教學時間的有限性相沖突,性教育獨立成科在目前考試重心的情況下更難以落實。

    2.1.2教師家長對性教育存在誤解

    一份來源于網絡的對自己在學校受到的性教育調查中,給予“很好”、“較好”評價的受訪者僅占11%,給出“一般”“較差”“很差”評價的受訪者則占到65%,還有2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所在的學校未開展任何形式的性教育。在我國,學校中進行性的教育并沒有把性的所有知識教給學生,性教育內容偏向于禁欲教育,防病教育,但缺乏對青少年健全人格形成的指導,如性別認同、性別平等的知識等。

    2.1.3大眾傳媒中充斥著良莠不齊的性信息

    當今社會隨著社會開放度擴大、網絡取代了教師、家長成為青少年獲取資源的主要來源,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了足夠廣泛的性信息,但這些信息的正確性、可信性都令人堪憂,如果不加以引導和甄別,青少年很容易被網絡中的性誘惑所吸引繼而深陷其中,。

    2.2開展性教育的重要性

    青春期性發育的到來促使青少年性意識的全面覺醒,對性知識發生濃厚興趣。如今,青少年的性成熟提前、婚育期退后,加之性文化的刺激,青少年的性觀念逐漸開放。青少年犯罪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社會問題。自2000年以來,我國未成年人的犯罪趨勢呈現明顯上升,青少年還存在著青春期焦慮、性別認同等心理障礙;此外,目前我國艾滋病的流行都已進入快速增長期[2]。近5年,我國大中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這提醒我們,不能再以單純的批判來進行性教育,青少年需要獲取的是內容全面,不加道德批判的性知識。根據KAB(認知-態度-行為)模型,知識與態度、觀念是行為基礎。只有擁有正確的性知識,建立積極的性態度,才能采取安全及負責的性行為。青少年時期對性的認識與觀念的形成將影響著他們日后的發展。

    2.3性教育涵蓋的內容

    根據美國性信息與教育委員會提出的性教育四維度,性教育不僅是有關性的信息,同時還包括形成身份認同、人際關系的態度、信念及價值觀的過程[3]。整體而全面的性教育應該包括三點:性知識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性行為教育。由于人的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在進行青春期性教育時,也應是階段、過渡和發展的。教育內容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發展、教學知識選擇不同而有階段性差異[4]。在近年推進性教育的過程中,“賦權型性教育”日漸引起了關注。這一理論的創建人方剛博士認為青少年性教育應是賦權而不是奪權,強調性教育的目的是讓受教育者獲得能力與資源,使其做出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任的選擇,并且有能力承擔責任。

    3性教育課程開設的理論基礎

    根據馬斯洛“自我實現”理論,將性教育的內容由低級向高級劃分為:性生理需求;親子關系、性安全感需求;親密關系需求;交往中自我認同需求;對性的求知欲;性審美的建立;最終達到自我實現需求[5]。埃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主張人的發展過程是一種兼具生物、心理的和社會三方面的統一整體。認為個體發展有自我治療、自我教育的作用,此外,個體發展還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

    4基于社會生態學理論性教育課程的設置

    根據社會生態學理論,心理發展是整體的,發展過程受到個體外四層系統的影響,所以在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時,所授課程的內容和方式都應考慮到來自同伴、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

    4.1利用同伴影響

    同伴教育是促進青年健康的一種策略,由于青年人可能不愿意與權威人士討論敏感話題,同齡人之間的信息傳遞同樣有利于青少年提高意識、獲取準確的信息[6]。鑒于同伴教育的特點,青少年間可以利用同伴間的影響力來進行性傳播疾病等知識的傳遞。同伴教育項目改變青少年行為的效果已被廣泛認同[7]。在現階段我國社會,青少年很難獲得與性相關的全面的、正確信息,同伴教育由于其平等性,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同伴教育常采取的形式通常有在主持人的引導下、青少年關于某一話題討論進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達到信息和知識的傳遞。同伴教育讓青年人都能參與其中,比起單純的灌輸更有利于獲得信息,同伴教育可以采取活動的的方式繁多,如游戲、辯論或是話劇、舞蹈等。

    4.2家庭教育課程

    如羅素提出的:“如果我們把性問題弄得很神秘,那么就會大大增加青年人對于這個問題本能的好奇心。”在家庭教育中,要讓家長參與和監督性教育。首先家長自己應有正確的性觀念,如對待青少年的問題上,家長慣用的手段是恐嚇。這會使得孩子對性產生內疚、羞恥和恐怖的心理。可以開設針對家長進行性教育的相關網站或課程開發,讓家長學習正確的性知識,再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4.3學校教育課程

    理想中的學校性教育,首先要使性教育課程的設置以制度化方式得到切實保障,其模式或獨立開課,或把有關內容滲透進各類課程當中,和學科課程有機整合;其次在內容方面要以性生理與性心理作為基礎、性道德與性法制作為重點,并進行適當延展如性美學等[8];教師在進行性教育時,要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和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頒布的《綜合型性教育框架》為指導,對學生進行年齡適宜的、科學上準確的、富于人文的和給予人權的、性別平等和對性及性愉悅有積極作用的性教育。尊重青少年的個體差異,糾正青少年對于性別的刻板印象,鼓勵學生尊重和理解性少數群體。

    第5篇:教育生態系統理論范文

    關鍵詞:生態系統理論 社區工作 行為 環境意識

    一、生B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分為一般生態理論和系統理論,梅葉將生態論和系統論統稱為生態系統理論。生態系統理論把人類的發展看做是不間斷的適應環境并且與環境的很多層面進行系統交換的過程。人類與生俱來的擁有與環境進行交互溝通的能力,不僅可以從環境當中取得對自己相對有價值的信息,而且可以向環境表達自己的某些信息。而對于社會工作者來說,要想設身處地的去幫助案主解決問題,就要了解其成長環境,因為一個人人格的形成是長期受環境影響并且影響環境的結果。

    二、社區工作

    當今社會,各種社會問題不斷出現,當遇到困境時社工理論體系會根據新的發展研究點,去摸索、促進相關體制的完善,進一步深化理論的內容,完善社會工作體系、充實社會工作實務內容。而社區居民的各種社區服務需求的出現促進了社區社會工作的誕生于發展。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的助人活動。社區工作與小組工作、個案工作統稱為社會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而社區工作不僅僅只是社會工作的專業工作方法,同時它也是一項社會服務。

    (一)社區工作的特征。社區工作以整個社區為服務對象而不僅僅局限或者等同于其他社會工作服務方法。社區中的任何居民無論他們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只要生活在此社區中就可以共享社區所有設施與福利,并對社區環境進行保護,有良好的社區環境意識。社區工作的目標是鼓勵居民一起參與社區建設,集眾力解決社區問題,為社區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尤為重要的是社區環境的保護,沒有一個好的環境,居民沒有好的環境行為與環境意識,怎么會有一個和諧向上的社區。

    (二)社區工作的目標。社區工作可以促進社區居民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并且參與解決自己所出現的問題。出現問題或受社區問題影響的居民通過社工的鼓勵可以主動的向社區表達自己的意見或建議,進而使社區資源權利分配到達一個相對合理的狀況。社區居民應可以發揮自己的潛能,為營造社區安全美麗環保的社區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可以更好地實現自己應有的權利。

    三、環境行為與環境意識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們對環境和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使用,環境問題已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生存最關鍵的問題之一。社區工作中的環境問題也尤為重要,沒有一個好的環境,怎么能建設出擁有良好素質與文化的社區呢?

    (一)環境行為。這一專有名詞被提出至今仍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對于這一的定義也至今沒有一個標準性的定義,但無論定義是否標準化,他們的內在含義幾乎是一致的,對各種發生的生態環境問題主動進行解決或預防此類問題的發生。社區中各業主對社區的環境行為有好有壞,當然,良好的環境行為也是社區發展的重要條件。

    (二)環境意識。所謂環境意識,這一名詞至今也同樣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結合眾家對環境意識的理解,筆者認為環境意識即人與環境的交互認識與影響和人類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總和。人與環境是互相影響的,在社區中,一個好的社區環境會起到幫助居民往好的方向發展的作用,而良好的居民環境意識也會促進社區環境更加美好。

    四、社區工作對居民環境行為與環境意識的影響

    社會工作者運用生態系統理論對社區居民進行社區工作,讓社區居民懂得人與環境是交互影響的,人類做了哪些破壞自然、破壞環境的事情,自己本身也終將會受到影響。相反的,人類要懂得順應環境,愛護環境,不對環境進行大肆破壞,環境終將有利于民。在社區工作中,要讓居民領會到好的環境行為與良好的環境意識會對社區環境產生好的影響,以便居民可以更加自覺地、有意識的保護社區環境,讓社區環境不受到破壞。

    社會工作者在進行社區工作的同時要讓居民深刻的了解到居民的環境行為與環境意識的重要性及其意義,何為環境行為?何為環境意識?懂得環境行為與環境意識的意義有哪些?懂得這些知識對居民本身有什么幫助或影響?是否會促進社區環境與居民生活更加和諧等。這些問題都需要社會工作者運用生態系統理論在社區工作的過程中進行解決,以培養社區居民好的環境意識與行為,同時讓居民懂得他們良好的行為與意識會幫助他們所在的社區更好更快的發展。

    社區社會工作應對居民的環境行為與環境意識有著正向的影響,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有正確的環保觀念,以身作則,愛護環境,人人有責。最終為創造良好的社區環境貢獻一份力量,同時帶動居民群體參與環保,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何雪松.社會工作理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張玲玲.社區管理體制建設中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以蘇州市金聞區X社區為例[D].蘇州大學,2012.

    [3]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6篇:教育生態系統理論范文

    (一)概念

    教育生態學最初在《公共教育分析》中被提出。而后在國際教育領域開始被認同和接受,最初被當做科學術語進行理解。最初的教育生態學理念被認為是跨學科的研究概念,為教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教育生態學理念顧名思義,將生態學概念與教育理念相融合,通過不同領域的概念滲透實現了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我國的教育生態學主張以環境生態學核心理念為基礎,也就是將生命現象與生命生存系統和環境的和諧統一為研究核心,進而延伸到教育領域的各類型概念、生態系統以及各類教育現象,掌握好教育未來進步發展規律,把握好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教育可持續發展方向[1]。

    (二)教育生態學的生態環境與生態結構

    教育生態學主要是以教育為基礎,屬于對教育的產生和存在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和制約的整體環境體系。在教育生態學觀念中,以學生的個體進步發展為基礎,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為主要目標。整體的高職英語教育生態結構可以劃分為宏觀教育生態學和微觀教育生態學,從整體宏觀角度分析主要涵蓋了整個教育生態系統。宏觀的教育生態系統屬于聯系世界各國的教育系統,從微觀角度分析屬于包含各類不同網絡環境因素,分析整體對網絡教育產生的影響[2]。

    (三)教育生態化與高職英語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運用教育生態學理念。高職的英語教育教學也屬于一個微型教育生態系統,在該教育生態系統中包含了不同個體、不同教育種群、教育部落等等,包含不同教育生物成分,無論是內部教育環境還是外部教育環境,都會對高職英語產生重要影響,發揮重要作用。所以應該深入分析和明確把握好教育生態環境系統與高職英語教育之間的聯系,通過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系統來帶動整體高職英語教育不斷進步和發展,進而為高職英語未來進步與發展打下基礎[3]。

    二、高職英語教育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首先,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現階段我國的高職英語教學采取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單一關注學生的英語單詞積累與語法知識的學習,脫離了社會英語高職人才的需求,傳統理論知識積累后學生也無法靈活在工作中運用所學知識,無法滿足社會對高職英語人才崗位工作的需要。其次,教師隊伍建設相對滯后。我國現階段的高職英語教師團隊整體發展水平不高,教師屬于整體高職英語教學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持與核心,在高職英語教育的未來可科學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一旦高職英語教師團隊建設落后,很容易導致整體的教師發展團隊建設受到限制。

    三、實現高職英語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首先,重視學生綜合英語能力的培養。培養高職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和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為高職學生的英語實際工作運用提供基礎。為整體的高職英語教育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機會。教育生態化也要求高職英語教育明確社會高職人才需求重點,有針對性的進行高職人才的英語能力培養。其次,加強高職英語師資力量建設。教育生態學理念要求以高職英語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為重點,適應社會對高職英語人才的需求,滿足社會人才崗位需要。構建起完整同時符合實際人才需要的高職英語人才培養體系,將教育生態學理念落實到高職教育教學實踐當中。

    綜上所述,現如今,教育教學生態學觀念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接受,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可持續發展目標也是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所以應該以高職教育的未來可持續發展為基礎,概念高職英語教育教學方法,明確社會高職教育人才需求,帶動整體高職教育發展。

    作者:鐘元 單位: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張玉梅:從教育生態化角度分析高職英語教育的可持續發展[J].新課程學習(下),2014,12:203.

    第7篇:教育生態系統理論范文

    [關鍵詞]背景發展理論 德育生態化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4-0065-05

    [作者簡介]周曉瑩,江西理工大學南昌校區學工部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13);程東旺,贛南師范學院學院副教授(江西贛州 341000)

    21世紀以來,教育生態性發展趨向顯著,“未來教育將呈現出生態化的發展趨勢,很可能這是教育發展的一個新時代,即教育生態化時代”。顯然,德育生態化實踐是高校德育范式的必然選擇。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大背景下,生態性缺失的高校德育無法實現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也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然而,當前關于前者的研究大多停留于表層,局限于實然研究,而缺乏應然分析。對此,以生態性原則為核心理念的背景發展理論為我們解決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成為高校德育生態化實踐最深厚的哲學根基。

    一、深度描述:高校德育生態化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

    德育的本質是指人的德性培養的教育過程,具有主體性、系統性、社會性和真實性的鮮明特征。“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作為主體性的社會存在,在生態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增進其社會屬性,養成對個人、他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及自身之間關系的正確觀念和處理能力。從這個意義來說,德育應當在生態系統中進行而又回到生態系統,主張德育因子的主體性和協調性,注重德育環境的系統性和相對性,強調德育過程的社會性和終身性,凸顯德育內容的真實性和典型性,形成一個個性化與社會化相統一的教育過程。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德育偏好于“學練式”的“知性德育”,重視知識傳播,輕視道德踐履,物化德育對象,漠視個體差異,德育片面化傾向突出,無法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這些問題的癥結在于德育生態性的缺失,導致當前的高校德育沒有能形成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由此,德育異化為功利主義的倡導,走進了純粹的工具理性世界,嚴重脫離了德育本質得以彰顯的生態系統。而德育對象被從生態系統中抽離,淪為“工業流水線”模式塑造的“人才產品”,從而這掩蓋和遮蔽了德育的本質,這無疑是高校德育的無奈、尷尬和價值失落。德育生態化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相統一的德育理念,是從德育系統及其外部環境的系統性來思考問題,即把德育放在一個整體而非局部的、動態的而非靜態的、聯系的而非孤立的、開放而非封閉的系統中來思考,從而在價值取向上趨向或達到高效而最優的狀態。

    (一)高校德育生態化是高校德育時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制度的變遷和利益分化的日益加劇,以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趨勢,加之高校規模急劇膨脹,使得高校德育的內外環境日趨復雜,影響高校德育的負面因素迅速增加。面對動態、整體、聯系的德育生態,當前的高校德育卻逐漸陷入靜止、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學思維,進而采取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鴕鳥政策”的德育方式是不能促進個體道德成長的。德育生態化本質上要求以辯證的生態思維方式考察德育系統諸因子、內外環境及關聯,把高校德育置入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中,按照系統科學的整體性、層次性、有序性、動態性及開放性原理,進行德育系統諸因子的橫向貫通和縱向銜接,鞏固和發展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形成合力,系統構建一個有機的德育生態系統。

    (二)高校德育生態化是以人為本的客觀要求

    馬克思認為“人始終是主體”。這種主體性是人的存在的客觀實在性和具體性的內在要求,既表現為個體的身心特點、發展潛力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異,也是個體在認識和實踐過程中表現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尊重和發揚人的主體性就必須尊重個體的差異、發揚個體的意志,從個體的內在需求出發,實現個體的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我們對人的主體性的理性認識抽象為以人為本的方法論,就是對人的主體性的回應和觀照。大學生不僅是德育的對象,也是德育的主體,而后一角色才是根本的。傳統高校德育囿于工具性思維,物化德育對象,藐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漠視學生的主體差異,忽視學生的情感、意志和理想及道德成長的規律,使內在于生命的道德成為外在于生命的對立物,變成了壓制人、束縛人的東西。高校德育生態化呼應以人為本的客觀要求,遵循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尊重個體的主體性和差異性,挖掘和弘揚個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和諧的生態系統中優化和提升個體的道德品性,以個體的情感、意志和理想為基礎,促進個體的道德發展。

    (三)高校德育生態化是德育創新的有效路徑

    德育創新是以德育新思維和德育新方法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的過程,以期提高德育的效果、效率、效益和德育目標的實現程度。這種創新離不開生態系統,其實現程度與我們對德育生態的思維方式及德育環境的優劣密切相關。然而,傳統高校德育在相當程度上造成了德育系統諸因子的孤立或沖突,因子功能的單一片面,使得德育生態系統的整體效應被弱化。高校德育生態化以生態性思維方式考察德育系統,尊重和發揚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德育系統諸因子、內外環境及關聯的功能及整體效應,從而為德育創新提供一個和諧的生態系統和正確的價值取向,使人的主體價值在德育創新中處于中心位置,實現德育創新的可持續發展。

    第8篇:教育生態系統理論范文

    關鍵詞 生態系統;情境利用;資源獲取;職業學校;專家型教師;教師專長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31-0055-05

    一、問題提出

    社會全面轉型和職業教育高速發展,使人們更清晰地認識到職業教育的價值,呼喚更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在此背景下,職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素質提升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技能性、社會性等特點[1],使得職校教師的發展既與普通學校教師存在共同之處,也有其獨特的規律和特點,影響因素更廣泛,成長路徑更復雜。

    生態系統理論將個人成長放置于廣闊和復雜的生態體系中,提供了對外在多維生態環境的系統審視,以及個人對環境資源的利用和互動解析,是全面、深入分析職校教師成長機制的適合理論。生態系統視角下,職校教師的成長維系于個體內部和內外各系統之間借助地位勢差、資源錯位、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形成的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與持續發展關系。埃文斯(Evans)和卡尼(Kearney)指出,生B系統理論的價值在于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框架,不但可以由此理解和分析個體面對的復雜情境和問題,而且有助于設定合適的介入方法以取得有效轉變[2]。

    聚焦于情境、資源、個體以及三者之間的復雜交流與互動關系,生態系統理論強調,個體需要運用各類資源和積極行動,通過交換方式獲取情境資源,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生態系統理論的兩個關鍵概念包括情境利用和資源獲取。格林(Greene)和艾弗羅仕(Ephross)認為,情境是一個多種社會力量的組合體,可以在特定架構內形塑個體的行為和發展[3]。依據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1979)的分類,生態情境系統在空間上可以劃分為由內到外延展的微觀、中間、外層和宏觀四類子系統[4]。微觀系統是直接影響個人發展、包容個人的組織;中間系統是介于包容個人組織之間的聯系,即微觀系統間的互動關系;外層系統是微觀系統的延伸,可以影響和包容微觀系統或中間組織,進而間接影響個人;宏觀系統指文化的支撐部分,如經濟、社會環境、法律及政治體系等。四個系統持續交互作用、影響和制約,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推動個體發展。

    資源是情境系統進行交流的核心事物,資源獲取能力是職校教師發展的核心能力。陳鐘林和吳偉東認為,資源可以分為工具性資源和情感性資源兩種類別[5]。工具性資源指向個體用以作為手段,達成某一個具體目標的資源,對個人而言,可以進一步分為知識資源、能力資源、平臺資源、精力資源、經濟資源和信息資源等。情感性資源則指向個體自身情感需求的滿足和觀念態度的構建,可以進一步分為感情資源、觀念資源和態度資源等。情感性資源不能幫助個體直接達成目標,但能夠實現情緒情感的宣泄、緩和、撫慰、調適,以及觀念的形成、加深、鞏固、轉變等,從而間接影響目標的實現。在職校教師成長期間,往往需要在情境中同時獲取大量的工具性和情感性資源。

    持續、健康的資源交換是維持教育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的重要基礎[6]。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對情境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獲取。職業學校中,能夠成長為專家型教師的老師,在其職業發展道路上,往往是能夠更加充分利用情境,因勢利導,并通過資源的有效和持續獲取推動自身發展。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宏觀背景,以情境利用和資源獲取為視角,分析專家型教師成長歷程的關鍵事件,有助于在更廣闊的認知框架下,理性認識職校教師的專業成長。因此,本研究力求從情境和資源角度對職校專家型教師發展歷程中的關鍵成長事件進行系統考察,并據此提出對策建議。

    二、職校專家型教師情境利用和資源獲取的編碼分析

    職校專家型教師的界定有很多維度,為了研究的可操作性,本研究將其界定為在職業學校從事教學工作15年以上,具有高級職稱的“雙師型”教師。為考察職校專家型教師成長歷程的專長特點,采取隨機取樣的方式,選取25名來自廣東省職業院校的教師進行訪談。訪談前,首先對教師的個人資料進行收集。主要包括教師的性別、年齡、籍貫、學校、職稱、教齡、獲獎次數、學歷、專業、所授課程等。訪談內容主要涉及教師成長的關鍵性事件。請教師詳細描述自己在教師職業生涯中,經歷的三個最關鍵事件、事件發生時教師的職稱與教齡情況,以及事件產生的具體影響。

    (一)專家型教師成長關鍵性事件的編碼過程

    從情境和資源兩個維度對專家型教師描述的關鍵性成長事件進行編碼分析。編碼基于對文獻資料的查閱分析和對教師訪談文字的梳理分類,并借鑒了張必清等學者的研究[7]。關鍵事件的情境與資源編碼一覽表。

    情境因素的編碼包括四級,首先將情境編碼為情境類別和情境內容兩類。在情境類別上進一步編碼為單一情境、兩個情境、三個以上情境。根據情境中涉及到的教師發展資源,將資源編碼為資源類別和資源變化性質兩大類。

    下面,以三位教師的關鍵性事件描述為例,示例基于情境與資源的編碼過程。需要說明的是,在具體編碼過程中,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單一編碼原則。所有編碼均采用單一編碼方式,即如果一個事件涉及的情境或資源涉及到兩個或以上的編碼類別,則以其中最重要的那一類作為唯一編碼。第二,最小編碼原則。由于編碼一共分為四級,在實際編碼操作中,多級編碼均以最后一級,也就是最小一級的編碼類別為依據進行編碼。

    (二)關鍵事件發生時教師的職稱與教齡分析

    列出了在25位專家型教師描述的75個關鍵事件中,事件發生時教師的職稱和教齡情況。由圖1可知,專家型教師提及的關鍵成長事件發生時,教師職稱多集中于中級職稱階段,有47個事件發生在這個時期,占62.67%。事件發生時,教師的教齡多在11~15年,以及0~3年,說明這兩個時間段是教師發展快速變化的轉折時期。

    (三)關鍵事件涉及的情境因素分析

    圖2列出了職校專家型教師描述的關鍵事件,所涉及的情境類別。由圖2可知,專家型教師提及的關鍵成長事件涉及的情境以單一情境最多,共計45次,占60%;其次是兩類情境的交互,為26次,占34.67%;三類情境因素交互的只有4次,占5.33%。學校因素是影響教師最為重要的情境,為36次,占48%。此外,在所有兩類或三類交互情境中,均涉及到學校與其他情境的交互作用,沒有一個交互情境因素中不包含學校。如果把這個情況考慮進去,實際涉及到的學校情境占比高達88%。在具體情況內容上,專家型教師提及的關鍵成長事件涉及的情境內容較多的是工作調動、職稱晉升、學校建設與調整(均為8次),技能競賽、崗位調整(均為7次),進修學習、校企合作(均為6次)。

    (四)關鍵事件涉及的資源因素分析

    圖3列出了職校專家型教師描述的關鍵事件所涉及的資源類別和資源變化性質情況。由圖3可知,專家型教師提及的關鍵成長事件涉及工具性資源(53次,占70.67%)多于情感性資源(22次,占29.33%)。在所有資源中,能力資源被提及的頻次最高。在資源變化性質上,大部分關鍵事件都使得教師提升了自身資源(51次,占68%),降低的次之(19次,占25.33%),不變的最少(5次,占6.67%)。

    三、職校專家型教師成長的情境與資源分析及啟示

    基于生態系統視角中,職校教師發展體現為開放、多維、動態和持續的主體對于生態環境的情境利用與資源獲取。

    (一)關鍵事件發生的時間節點

    由圖1的頻次統計結果可知,就職稱而言,職校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事件多集中于中級職稱階段,占62.67%,其次是初級和高級。中級職稱階段是教師從教學勝任、熟練走向教學專長的重要過渡與轉折階段。在此時期,教師的經驗比較豐富、精力比較旺盛,處于事業發展中的高峰期。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危機時期,面臨著專業發展的兩重性[8]。教師大多已經成家并生育子女,因此撫養子女、照顧老人、兼顧事業和家庭,是很多教師面臨的矛盾和沖突,如有教師提到“產假后被撤掉教研室主任職務,工作出現消極懈怠”“父親生病后卸下班主任工作”等。因此,這也是教師最容易處于職業倦怠和發展瓶頸的時期。因為向前已經渡過了職業適應期,缺乏事業危機感;往后再進一步沖刺,又容易受到自身和外界多個因素的干擾,缺乏成長動力和熱情,導致愉悅感和成就感喪失。如果能夠有效利用情境資源,順利渡過這個高原期,教師將能夠成長為專家型教師;反之,則可能長期徘徊在熟練階段止步不前。

    就教齡而言,職校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事件分布比較平均,從剛開始工作到教齡20年左右都有。相對集中的是11~15年和0~3年這兩個教齡段。11~15年教齡的教師大多在中級職稱階段,前面已經對此進行了分析。而0~3年教齡的教師則處于新手期的階段,很多教師在此階段需要適應工作崗位,大量積累全新的職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經驗,面臨的新境況、新挑戰、新機遇很多。如訪談中提到在新教師階段“第一次收到工資,比較滿意,到沿海工作是選對了方向和職業,對未來發展充滿了希望”“第一次帶中職學生到企業全職實習,深感中職學校技能培養存在諸多不足,認識到走校企結合,項目任務引領課堂教學的重要性”。這些都顯示出,在新手階段,教師往往有很高的教學熱情和事業危機感,是職業發展的快速提升期。

    由關鍵事件l生的時間節點分析可以看出,新手期和熟練期是影響職校教師成長的關鍵和轉折時期。學校應該對處于這兩個階段的教師給予充分關注和適時幫助。一方面,創設各種內外部環境和條件,幫助新教師迅速適應并勝任全新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要考慮熟練期教師的事業瓶頸、職業倦怠和各種內外情境沖突帶來的壓力增大和精力不足問題,有針對性地為教師分憂解難。

    (二)職校專家型教師成長的情境利用

    影響職校教師成長的情境,既有單一情境,也有多個情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在單一情境中,學校情境占據絕對的影響力優勢。而家庭、政府、社會、企業雖然也有所影響,但被提及的頻次都非常低。這說明,對于職校教師來說,學校是一個影響職業發展的決定性情境。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該結果也反映出當前職業學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即教師成長還是過分局限于自己工作的小圈子,沒有真正地走出去,與社會、工廠、企業、市場、政府等有效結合。雖然國家大力倡導并出臺了《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試行)》等一系列促進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政策、措施和保障,但非學校情境對職校教師成長的影響還是很有限。雖然此次調查范圍較小,但仍然間接反映出職校教師并沒有真正有效地與生產第一線切實融合,專業實踐能力有所缺失的現狀[9]。

    在兩類及以上情境的交互作用方面,原本設想相互作用會發生在諸如企業-社會、社會-政府等情境中。但訪談編碼分析顯示,所有產生交互的情境都涉及到學校情境與其他情境的交互,再次體現出學校對于職校教師成長的絕對核心影響力。其中,學校-學校、學校-企業是兩類情境中影響較大的。學校-學校涉及到的是教師本人工作的學校與其他學校(如兄弟院校或者進修學習的學校等)的交互關系,說明對職校教師來說,校際之間的交流是一個重要發展途徑。此外,學校-企業也是重要成長情境。單獨的企業情境對教師的影響力很小,而校企合作則是一個重要的情境,如“與企業合作能讓新工藝、新技術帶回學校,提高教學質量,但要解決一些操作上的技術問題,確保雙方順利開展工作”。說明教師在與企業合作中,多是把企業活動與學校需求結合在一起,而并非單獨關注企業本身。

    在具體情境內容方面,影響較大的有工作調動、職稱晉升、學校建設與調整、技能競賽、崗位調整等。這些情境都是直接影響教師工作場所、工作性質、工作層次的關鍵性因素。對職業學校來說,很多教師來自于工廠、企業第一線,后來作教師。還有的教師是從一所學校調動到另外一所學校工作。這些情境中,教師都會面臨新的工作適應問題。職稱晉升也是影響教師的大事件,如果能夠成功晉升職稱,往往將直接提升教師的地位、收入、待遇、發展機會等;但反之如果不能成功晉升,則會導致工作熱情和積極性的降低。學校建設與調整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比如很多教師提到了學校轉型和轉制、教學評估、示范校申報、校園搬遷、領導層換屆等與教師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的學校重大事件的影響。很多教師提到,通過帶領和指導學生參加各類技能競賽,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體驗了價值感和成就感,也加強了與其他教師和兄弟學校、行業、企業的溝通合作,是一個很好的促進成長的情境。因此,上述這些情境都是在促進職校教師發展中,需要特別關照的。此外,也有個別教師提到了身體健康、生育子女等造成的影響。在國家全面開放二孩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子女生育也會進一步引發女教師的精力不足、壓力增大、家校資源競爭等問題,這一點在未來職校教師成長中需要進一步特別關注。

    (三)職校專家型教師成長的資源交換

    專家型教師提及的關鍵成長事件涉及工具性資源(53次,占70.67%)多于情感性資源(22次,占29.33%)。工具性資源是由一定目的引導,并直接促成達到某種結果的資源,其直接服務于教師的職業發展。工具性資源的獲得會直接促進教師職業能力的成長,如“到中央普通話進修班學習,之后成為學校語音教學骨干,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因此,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從某種程度上看,就是不斷獲得和提升工具性資源的過程。情感性資源是不直接作用于工作情境,但對工作有間接影響的資源,如教師的教育觀念、職業態度、情緒情感等。情感性資源往往對工具性資源產生間接的推動或阻礙作用,也是影響教師成長不可或缺的關鍵資源。如教師提到“學校組織青年教師到基層社會調查,感受到真摯的師生情誼,更加熱愛林業事業”“國家對職教的投入逐漸擴大,提升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增強了職業教育整體從業人員的自豪感和積極性”等。如果一位教師對職業教育充滿希望,對工作有高度的熱情,這種情感性資源將促使他在工作中更積極、高效地投入到能力和知識提升中,間接促成工具性資源的獲得。在所有資源中,能力資源被教師提及的頻次最高,其次是平臺、精力和感情。這說明影響教師職業發展的關鍵,還是自身的能力。

    在資源變化性質上,大部分關鍵事件都使得教師提升了自身資源(51次,占68%),降低的次之(19次,占25.33%),不變的最少(5次,占6.67%)。這說明,對于職業學校的專家型教師來說,面對關鍵性發展事件,大部分時候能有效地處理和利用,使得情境變化帶來資源的增長,這可能也是他們能夠成長為專家型教師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下,不同教師的資源利用度是不同的,甚至可能導致完全相反的資源變化性質。比如很多教師談到工作崗位調整,從專任教師升為學校中層領導干部,有的教師認為這種變化使得自身“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管理崗與教師崗視野不同,思維方式不同”,這代表一種資源提升;但有的教師卻認為“壓力大,研究與學習專業時間變少”“時間不能從容安排,家庭和工作安排有時會發生沖突”,代表資源的降低。這說明能否有效、積極地利用資源,并不完全取決于客觀情境本身,也取決于教師自身的觀念、態度、能力和具體行為。

    四、結語

    情境利用與資源獲取是職業學校教師獲得持續成長與發展的關鍵。對職校專家型教師的訪談顯示,以適應為主要任務的新手期和以跨越瓶頸為發展契機的熟練期是教師發展的兩個關鍵期。在各類情境中,學校情境和以學校為核心的W校-學校、學校-企業等情境,是職校教師獲得和利用資源的最重要情境。工作調動、職稱晉升、學校建設與調整、技能競賽、崗位調整等是影響教師最大的情境事件。在資源利用方面,教師對工具性資源的利用多于情感性資源,而能力和平臺是影響教師發展的最重要資源。同一情境可能引發不同性質的資源變化,體現了教師在情境利用上的個體差異。大部分關鍵性事件會帶來教師資源的提升,反映出專家型教師優秀的情境利用和資源獲取能力。當前職校教師在情境和資源利用上的不足主要表現為,過度重視和依賴學校情境,對于政府、社會、企業、工廠、家庭等情境的利用還比較欠缺。在健全、和諧的教育生態系統中,存在積極、頻繁的情境利用與資源互換,學校應創設各類適宜條件和環境,促進教師更高效、積極地利用情境和獲取資源。

    參 考 文 獻

    [1]和震. 論現代職業教育的內涵與特征[J]. 中國高教研究, 2008(10):65-67.

    [2]Evans, D. & Kearney, J. Working in Social Care: A Systemic Approach[M]. Hants: Arena, 1996:27-41.

    [3]Greene, R . R ., & Ephross, P. H. Human Behavior Theor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M].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1991:172-178.

    [4]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117-123.

    [5]陳鐘林,吳偉東. 情境、資源與交流:生態系統視角下的弱勢青少年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 2007(5):22-27.

    [6]李景春. 生B位理論視域中的教育生態系統及其發展[J]. 教育科學, 2006(3):26-29.

    [7]張必清. 基于關鍵事件法的技術教學有效性的定性分析[J]. 教育傳播與技術, 2010(4):17-21.

    [8]張朝珍, 楊光海. 從熟練到卓越:論熟手教師的專業提升――基于教師教學決策的現狀調查[J]. 中小學教師培訓, 2014(8):3-7.

    [9]謝勇旗. 職業院校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缺失與養成[J]. 中國高教研究, 2012(1):95-97.

    Situational Use and Resource Acquisition: Analysis of the Expertise of Vocational School Expert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ystem

    Chen Lijun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ystem, the strengths and expertise of vocational school expert teachers expressed as making full use of the ecological situation and effective acquisi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Through interviewing 25 vocational school expert teachers, three key event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were researched.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context and resources, based on the four level system coding,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tis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w period and the skilled period were the two key sta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e advantages of expert teachers were the positive acquisition of school situation and school-school, school-enterprise situational resources. The disadvantages were that over dependence on the school situation, and short use of the government, society, business, family and other situations. The use of tool resources was more than emo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same situation may lead to different degrees and nature of resource acquisition.

    第9篇:教育生態系統理論范文

    關鍵詞 教育生態系統 高校體育 教育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14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Education Ecosystem

    CHEN Zaocheng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our country,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lso got the attention of each respect. The social system and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re are aspects of ecological balance problems, the education system to develop for a long time, we must control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education ecological system, the ecologic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ubsystem, to ensure its ecological balance, want in the sports system in the pursuit of educational balance, we must mutual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the paper analyzed this problem.

    Key words education ecosystem;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environment

    在教育事業發展中,生態平衡是理論和實踐工作的核心內容,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在不斷的工作總結中認識到教育發展的普遍規律,就可以從根本上找到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繼續推動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針對體育生態系統而言,它和社會體系、教育體系形成了復雜的關系網,下面就結合存在的問題,理清其未來的發展主旨。

    1 體育體系中所面臨的生態平衡問題

    就目前而言,我國在教育事業上一直貫穿科教興國戰略,在不斷的發展中提高我國的教育水平,在此過程中,還要有效促進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同步發展。這里研究的教育生態系統,就是在社會大環境中,吸收教育自身所需要的資源,在我國具體就涉及到企事業單位和其他行業的支持和幫助,例如對教育事業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此基礎上,建立體育生態系統,提供所需要的硬件、軟件等資源。在這里要指出,體育系統要想得到生存,就必須以這些資源作為發展基礎,如果在體育體系內部沒有了資源、信息的交流和溝通,那么就需要體育教育人士建立一個嶄新的平衡體系。第一,對所需要的新資源進行及時的補充,傳輸新的信息。第二,在體育體系中創建新結構,有利于新型信息的傳輸,在此過程中,還應該依賴自我調節系統的作用。讓該體系和之前的平衡體系有所不同,創建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其涉及到人為因素,其體系有合理的構成組成,有一定的模塊功能,能夠讓平衡系統實現其真正的價值。

    2 體育教育的作用和未來發展的地位

    在高校的教育體系中,體育教育是一個分支體系,也是重要內容,其是教育的基礎和支撐,因此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有很大不同,例如教育的形式不同,教學過程中側重點也不同,對于高等教育而言,其更加重視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實踐教學中主要有兩個部分,第一方面,教學以學校目前擁有的教育基礎為核心。第二方面,教學內容是專業化的職業技能,在不斷的教學過程中,能夠鍛煉學生的耐力和意志,還可以完善學生的人格,讓其在關鍵的學習期構建好的人格特點,尤其是進行大型團隊體育性質的活動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加強個體和個體,以及個體和社會之間的合作、溝通、交流和認識能力。學校在舉辦團體競賽時,項目內容會體現團結、競爭、合作等,在了解和競爭者的差異后,還可以培養自身的思維,獨立地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提高個人和整體的協調性。

    3 體育生態系統所面臨的問題

    3.1 教育信念會影響體育生態體系

    我國的教育事業一直被社會各界人士所關注,在應試教育問題上我國也一直在進行改革,目前已經確定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以提高我國教育質量,凸顯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在教育事業中體育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利用課程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個人的毅力和忍耐力。然而,有些學校在體育教學中,有應付的態度和行為,只重視文化課程,或者以各種理由占用體育課程。這就使體育教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

    3.2 教育指導思想沒有完全應用于體育教學工作中

    從整體的體育教學中觀察分析,高校教學中忽視了體育教學,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都把工作重點放到了學生的專業課中,這一情況直接導致高校學生的體育素質下降,體育教學生態發展處于近乎停滯的狀態。從有關的數據不難看出,少部分高等院校沒有完善體育研究小組,甚至連基本的教學辦公室也不具備,這表明體育教學還不是該校的重點,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加強教學資源的投入力度,促進體育的生態平衡。

    4 讓體育教學達到生態平衡的措施

    4.1 讓生態系統和生存環境相互統一

    第一點,學校要讓體育教學體系和當地的自然環境相互匹配,由于進行體育教學時,創建體育配套的基礎設施水平和當地的氣候條件有直接關系,這些內容也包含在體育生態圈的范圍內。學校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體育設備的結構和方向,因此在建設體育生態圈的時候,一定要綜合分析所有因素,然后結合實際情況開展體育教學,完善體育生態系統,讓體育生態系統和當地環境互相匹配。另一方面,還應該對在校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測試,設置體育設施時,要符合學生身體所能承擔的能力,避免在體育運動時超負荷運動,從而導致學生身體出現損傷。業內人士都清楚,不同地區的文化和風俗都不同,因此要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使用不同的教學方針和政策。不要高標準地要求某些高校創建體育設施。結合當地的特點,合理安排體育設施,可以展現不同地區的文化,還可以積極推動區域性文化事業的發展。

    第二點,體育系統要符合時代的要求,落后就要改革,隨著社會的進步,各個行業的發展,體育事業的發展卻顯得困難重重,在發展體育事業的時候,必須了解社會的需求,①找到發展中的難點,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例如可以設定培養體育人才的目標,一定要結合我國社會發展方向,根據社會的整體需求進行制定。就目前而言,體育人才一定要有創新精神,同時應具備很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較高的綜合素質,有長期的抱負,成為一名高級的實用型人才。

    第三點,在發展中要注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可以擴展學生的自身愛好,②有利于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積極培養其樂觀向上的心態,同時也可以培養自己的個性。在課程構建方面,必修課是主要的,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傳統課程進行創新和改革,提高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營造理想的體育教學生態環境。

    第四點,體育教學系統要結合社會情況而變化,業內人士都清楚,我國的教育體系和社會這個大環境有很多關聯,利用信息資源的溝通,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狀態,在教學中體育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③因此也會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認識到這一點后,才能提高我國的體育教學水平。根據社會經濟的進步,帶動體育教育的進步。

    第五點,保證體育生態體系符合我國的文化環境。在我國的文化環境中,其核心之一就是教育事業,因此如果體育事業不斷創新和進步,對我國文化產業也將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在發展中有很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經濟價值,要結合目前的體育發展情況,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④在以往基礎上進行創新,提高其對我國文化產業環境的適應性,為其在以后的發展創造條件。

    4.2 實現體育教學的質和量的要求

    第一,完善體育教育人員培訓機制,優化體育課程體系。教師進行體育教學中,也要把自己看成學生當中的一員,對自己也要進行教育和學習。體育教學體系當中,教師也要經歷再教育環節,有助于教師能力的提高,素質的提高,學校要組織豐富多彩的培訓活動,還應該建立課程的整體結構框架,對所有課程做優化處理,⑤一般情況下,整個體系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以及技術科學等,進行課程結構優化的時候,一定要重視基礎課程,同時也不能忽視擴展學生視野的課程,建設一個符合高校實際情況,滿足學生需求的課程架構,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學習,促進各個學科的相互交叉和滲透,⑥提高學生的整體意識,擴寬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培養出創新型的體育人才。

    第二點,建立高素質的體育教師隊伍。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學生的數量也不斷增加,這就要求高校有足夠的教師進行教學,因此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體育教師隊伍,其數量要和學生成一定比例,結合教師的自身特點,讓其發揮其專業知識和技能,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規范專業的操作促進學生積極訓練和學習。體育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因此不要僵化思維,僵化教學,應該讓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模仿,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5 總結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對體育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為了提高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高校一定要結合實際,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科學分析,使用新型教學手段,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這才是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希望在有關部門的帶領下,我國的體育事業會更上一層樓。

    注釋

    ① 戴銘.教育生態系統中高校體育教育環境構建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12):60-62.

    ② 王林毅,于巧娥.教育生態系統中高校體育教育環境構建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4.4(26):94-95.

    ③ 陳永兵,周山彥,高志才.高校體育教育生態環境的探索[J].青少年體育,2014(8):74-75.

    ④ 周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生態課程構建的思考[J].Journal of Hubei Sportsence,2007.26(4):452-454.

    ⑤ 張文華.體育教育生態系統理論及模型構建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4):102-1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国产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a|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96| 国产成人小视频|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在线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激情成人网| 亚洲成人一级片|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a级成人毛片免费图片|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在线观看免费成人| 成人免费激情视频| 成人福利视频app|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色戒| 成人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app|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1000部成人免费视频| 四虎成人永久地址| 四虎成人免费大片在线|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2021|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成人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