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科技活動范文

    農業科技活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科技活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科技活動

    第1篇:農業科技活動范文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統領,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線,圍繞明年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致富對人才、技術和信息的需求,廣泛宣傳國家和省市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深入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努力幫助基層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切實把農業科技送到廣大農村、送到基層、送到農戶,讓農民得到實惠。冬春送農業科技下鄉活動,重點圍繞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及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著力推廣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實施主體培訓,有效提高農村勞動者科技素質和農業科技水平。

    二、主要任務

    (一)大力宣傳黨的農村方針政策。組織宣傳貫徹好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把中央《決定》傳達到千家萬戶,讓農民了解《決定》的精神實質,把農民的積極性引導到落實《決定》的各項措施中來。

    (二)深入開展農業科技入戶工作。各鄉鎮要結合實際選擇好農業科技服務項目,選擇好科技示范戶,積極組織農業專家科技致富帶頭人,采取多種形式開展送科技下鄉,真正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在實際活動中做到農業專家、科技資料、農資新產品、科技指導“四個到戶”,提高農民種田的科技水平。全縣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4000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2萬個。

    (三)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工作。結合全縣冬春農業科技人員送科技下鄉活動,組織縣、鄉兩級農業科技、教育和推廣人員,重點圍繞我縣推廣的各項農業適用新技術,大力開展科技培訓。舉辦各類農業技術講座不少于20場次,發放技術資料不少于6萬份,要使50%以上農民要接受培訓,80%以上農戶受益。

    (四)引導農民發展科技致富項目。引導培訓農民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和設施,發展特色養殖業、保護地反季節蔬菜生產、特色小作坊加工、冬季運輸等,變冬閑為冬忙,幫助農民增強致富本領和增加收入。特別是在我縣試驗成功的科技致富項目,要認真調研和總結,積極引導發展。

    (五)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按照農業內部轉移、非農領域轉移和外埠轉移的思路,通過組織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強化市場觀念、效益觀念,增強轉移就業能力和致富本領。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培訓,促進全縣勞務經濟持續發展。

    三、主要措施

    (一)組織宣講團宣傳政策。各相關部門要組織宣講團深入村屯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宣傳中央《決定》和黨的惠民政策,使黨對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二)組織農業科技人員送科技下鄉。各鄉鎮、各部門要結合業務和特點,發揮優勢,利用冬春時機,積極組織農業科技人員開展送農業科技下鄉活動。重點組織“科技大集”、“專家小分隊”和“科技巡回報告團”,深入鄉鎮、村屯和科技示范戶舉辦農業技術專題講座、現場技術咨詢。向農民贈送農業科技光盤、科普圖書資料和農業技術宣傳單,向農民推介農業科技新成果、新品種、農資新產品,引導幫助農民了解市場信息、選擇致富項目、安排好農業生產計劃。

    (三)組織致富能手現身說法。各鄉鎮要把“種糧能手”、“蔬菜大王”、“養殖大王”和“轉移就業能手”等組織起來,在本地做巡回報告和開展致富論壇,以現身說法的方式,宣傳致富典型,激發農民早富、快富的積極性。同時幫助積極性高的農民,解決資金和物資等方面的困難。

    (四)利用現代傳媒傳播農業科技。充分利用縣電視臺和報紙開辟專欄,宣傳農業科技知識。播發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和農業科技新成果等科技致富信息。同時注意總結和宣傳典型,用典型引路的辦法,促進農業科技推廣與普及。

    四、幾點要求

    (一)各鄉鎮、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明確任務和責任。把宣傳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開展農業科技下鄉活動作為冬春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項中心任務,納入日程,精心謀劃,切實將冬春農業科技下鄉活動落到實處。

    (二)要把工作著眼點放在為農戶、為農民辦實事。要把科技下鄉工作重心放在農民身上,要注重實效,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特別是解決發展糧食生產、農村勞動力轉移和選擇致富項目等方面的難點問題。

    第2篇:農業科技活動范文

    1.對服務活動進行了科學謀劃部署

    市里成立了冬春農業科技培訓活動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農委陽光工程辦公室。辦公室先后召開冬春科技服務活動部署會、調度會,對活動進行部署和調度。按照省實施意見的要求,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確定了培訓重點、重點活動和工作措施,并將各項任務逐項分解到市直相關部門和縣(市、區)。組織省幫扶單位與縣(市、區)進行了對接。縣(市、區)也都成立了相應工作機構,制定了具體工作方案,保證了活動的順利推進。

    2.深入開展了進村入戶下基層活動

    從市農委、市畜牧局、市農科院各選派5名專家,組成5個專家組分別深入各地開展巡回授課和專題講座。專家電話通過媒體在服務的縣(市、區),隨時解答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目前,專家服務團開展巡回授課20余場次,現場、電話解答農民問題1000余個。縣(市、區)也都組織專家開展了定點聯系、包村聯戶工作。

    3.扎實推進了農民田間學校開辦活動

    第3篇:農業科技活動范文

    茶農可望增收

    2009年2月中旬以來,四川省川南、川西和川東北三大茶葉主產區先后進入開采期,春茶生產開局良好,量增價揚,茶農增收。

    一、開園早,采摘期長受今春氣溫偏高影響,開園時間提前,名山、蒲江、宜賓、峨眉山等地2月10日就有鮮葉開采,比去年同期提前近15天;開園后氣溫起伏較大,芽茶的采摘時間延長了近10天。

    二、總產穩中有增,名茶產量增幅較大雖受春旱影響,茶葉單產略有下降,但因近年來新植茶園的陸續投產,春茶總產量穩中有增。為確保春茶正常生產,各地積極組織采茶工,大大地提高了鮮葉的下樹率,名茶產量增幅較大,同比增長5%左右。瀘州市納溪區的單芽名茶產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67%,嘉竹茶業已完成了全年生產總量的70%,竹葉青茶業名茶生產量同比增加了20%。

    三、品質優,價格好2月上中旬氣溫明顯偏高、降雨量偏少,延長了茶葉在樹上的生長時間,為茶葉良好品質的形成提供了保障,單芽鮮葉價格長時間持續在15元/kg以上的高位運行。到目前為止,鮮葉價格還維持在16~17元/kg,較往年同期平均單價每斤上漲了4~5元,漲幅為15%~20%,創歷史新高。蒲江縣成佳鎮同心村羅軍,自有茶園7畝,今年賣鮮葉已獲得5 000元收入,去年同期賣鮮葉獲得3 800元,同比增加了1 200元,增加了31.5%。

    四、銷售形勢較好由于浙江、安徽、湖北等綠茶產區受前期干旱、后期低溫影響,比我省晚開采約30天以上,外地茶商們早早云集在我省主產茶區收購高檔名茶。名山縣吉茗源茶葉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介紹,他們的產品供不應求,特別是高檔茶,生產多少就銷售多少,根本無存貨。

    五、茶企融資難度緩解由于銀行為中小型企業提供了優惠的貸款政策,企業在收購鮮葉時,減輕了壓力,能及時地支付鮮葉款,調動了茶農的生產積極性。名山縣蒙頂山茶投資擔保有限公司是由8家企業共同出資,注冊資本金900萬元,縣政府注資200萬元作為風險保證金,用于解決茶葉企業融資發展,目前已順利獲得1 080萬元首期貸款投入春茶生產中。

    (四川省農業廳)

    我省生物質產業原料基地建設示范工作開始啟動

    為了貫徹落實四川省委、省政府大力發展十大特色種植業的要求,配合《四川省生物質能源――燃料乙醇發展專項規劃(2008―2012)》的實施,四川省農業廳將生物質產業(甘薯、葛根)作為優勢特色產業來抓,并先行啟動了生物質產業――甘薯、葛根原料生產基地建設的研究與示范工作。

    2008年四川省農業廳對甘薯、葛根生產種植基地農戶和中石油、眉山恒泰集團、達州市利根葛業、雅安市升祥飲品公司等相關原料企業進行了廣泛調研,編制了《四川省葛根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5)》、《四川省優勢特色生物質產業甘薯、葛根發展規劃(2008~2012)》,并通過專家論證組的評審。

    2009年省農業廳把生物質能源納入四川省十大特色種植業予以重點支持,安排12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打造蓬安、開江、渠縣三個生物特色效益農業基地縣,在南充市農科所啟動實施生物質產業――甘薯、葛根原料品種研究與示范項目,重點開展生物質能源甘薯、葛根高淀粉品種選育,高淀粉品種的良種繁殖和高產配套栽培技術的示范種植,研究探索原料最佳生產組織形式。

    下一步,省農業廳將組織協調省內外有關科研單位,在蓬安、開江、渠縣和南充市農科所實施生物質產業甘薯、葛根原料生產基地的示范工作,爭取用2~3年時間,選育出3~5個高淀粉甘薯、葛根品種,研究出利用邊際性土地種植甘薯、葛根的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和生產基地原料生產最佳組織形式。先搞出樣板,一旦“下游產業”啟動,即可積極配合能源企業發展生產基地,保障原料供給。同時,進一步加強與中石油等“下游產業”企業的聯系溝通,了解掌握他們對原料的需求信息,適期簽訂相關合作協議,加速推動四川生物質產業的發展。

    (四川省農業廳)

    全省1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示范社”授牌

    近年來,四川省各級高度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完善扶持優惠政策,強化服務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已逐步由生產互助、技術服務、信息傳播為主發展到資金、技術、勞動等多要素合作,由簡單的購銷服務擴展到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綜合服務,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2 569個,其中經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5 086個,成員達到216.7萬名,帶動農戶481萬戶,占總農戶數的36%。

    第4篇:農業科技活動范文

    摘要:闡述了科技評價的起源、概念與特點,提出當前農業科技評價存在定位不夠明確、評價能力有待提高、評價指標體系存在誤區等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對策,主要包括:落實科技評價相關規定,建立健全農業科技評價管理制度和操作規范;建立健全農業科技評價支持系統,培育農業科技評價人力資源;加強對符合農業科研現狀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的研究等內容。

    關鍵詞:農業科技評價;起源;概念;存在問題;對策

    AbstractThe origination,concep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were expounded in the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of current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were analyzed,including positioning was not clear enough,the evaluating ability needed increasing and there wa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of evaluation,etc.. Th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committing the standard rate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establishing and completing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normalized processing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establishing and completing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th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educating the human resources of th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reinforc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the assessment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us.

    Key words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origination;conception;problem;suggestion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每年的農業科研成果產出量巨大,農業科研在全國科研事業中占重要地位,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支撐。近年來,國家進一步加大了農業扶持和開發力度,農產品開發包含市場潛力,農業、農村、農民對農業科技成果的需求量日益提升。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地做好農業科技管理工作成為一個歷史性的命題。

    農業科技評價是現代農業科研管理的必要手段和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科學、公正、有效的科技評價不僅是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加強農業科技活動的制度化,推動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保障,還對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樹立健康的科研學術風氣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我國目前尚缺乏符合國情的科學、規范的農業科技評價體系。正確認識我國農業科技評價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對提高農業科技評價水平,加強農業科技管理,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科技評價的起源

    20世紀20年代美國針對國會各委員會及議員們提出的各類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和評價,其中與科技有關的研究、分析和評價便是科技評價的雛形。40~60年代,科技評價傳入歐洲,80~90年代逐漸興盛起來,隨后亞洲國家也開始重視科技評議領域的發展。我國的科技評價起步于90年代初,1993年,原國家科委開始將科技評估手段引入科技宏觀管理環節。1997年,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在原國家科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基礎上組建成立。2001年4月,我國科技評估活動的行為規范和技術規范《科技評估規范》公開出版,標志著我國科技評價活動開始正式步入專業化階段。多年來,中國在科學技術評價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對提高中國科技管理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近年來,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了評價制度不健全、評價體系不完善、評價方法不規范等方面的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2003年5月科技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改進科學技術評估工作的決定》,2003年9月科技部印發了《科學技術評估辦法》(試行)。《決定》針對當前評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原則性、指導性和規范性的意見和決定,給科技評價工作指出了明確的導向。《辦法》主要明確了評價目的、原則、分類方法、評價準則及監督機制等,針對各類科學技術活動較為系統地回答了如何評、依據什么評等重要問題。

    2農業科技評價概念與特點

    農業科技評價是指根據委托者的明確目的,由專門的評價機構和人員依據大量的客觀事實和數據,遵循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標準,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對農業科技政策、科技計劃、科技發展領域、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科研機構、科研人員以及科技活動有關的行為,進行專業化咨詢與評判活動。農業科技評價是對農業科學技術活動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判,為決策提供參考意見的咨詢活動。因此,從科技評價的原則、程序、標準及目的來判斷,農業科技評價是農業科研管理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遵循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科學性、針對性、可行性、回避性的原則[1-3]。

    3農業科技評價存在的問題

    3.1定位不明確

    農業科技評價的定位是由農業科技活動的特點和目的決定的。農業科學作為一門綜合性應用技術科學,有它自身的研究體系,包括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技術開發推廣研究,并有其共同的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現在:研究對象涉及農業各個領域,學科交叉現象普遍,研究條件同時受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復雜多變;研究或開發的周期較長,從一個農業科技創新思想的產生到科技成果的取得,再到農業生產實際中的推廣應用,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絕大部分具有非盈利性和社會公益性,社會效益顯著,而自身經濟效益偏低;科技成果的地域性強,成果應用轉化的地區適應性差。上述特點使農業科技評價更為復雜,并需要較長的時間跨度,決定了農業科技評價除考慮評價對象本身,還應考慮評價對象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4-5]。

    農業科技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經濟發展,但不同研究的直接價值體現不同,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理論價值上各有側重。這決定了農業科技評價除了評價農業科技活動的科學價值,還應重視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評價。而目前,我國還沒有制定專門的農業科技評價規范或細則,在操作上還缺乏針對不同層次和需要的評價規范和指標。現行農業科技評價的某些方面多參照基礎科學研究的評價,把科學價值作為評價的重點,未能準確反映農業科技活動的特點,有失偏頗,不利于農業科技活動的正常進行和進步。

    3.2評價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農業科技評價的對象廣泛,其評價指向往往是多維的,即使是單一指向,其評價指標也需要包括環境特征、價值特征等多種指標;科技評價涉及到科學、社會、經濟、政治等各個領域,在一種評價目的的前提下,評價方法的選擇有賴于評價者的能力和所能采集到的信息。評價者自身的評價能力及素質直接影響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公正性。而現在農業科技評價多是由各級農業科研主管部門通過經驗性操作進行的,還缺乏專門的獨立的評價機構和專業評價人員隊伍。

    專家是農業科技評價中的重要人力資源。同行評議的結果是科技評價定性的主要依據。但農業研究領域廣泛,學科專業間差別大;加之現階段我國科技評價的專家評議制和信譽制度不夠完善,缺乏有效的反評價機制,使得符合要求的某一學科或領域的評議專家十分有限,現有評議專家的評價甄別能力和道德水準也參差不齊,這都有礙于評價工作的科學性、客觀性與公正性。

    3.3評價指標體系存在誤區

    指標選擇:現行農業科技評價廣泛應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其評價標準主要依據的數量、刊物等級、論文引用數量及專著數量。文獻計量學方法的應用給科技定量評價帶來了方便,但量化評價的絕對化和簡單化卻帶來科技研究中的以質代量問題,還傾向于重刊物級別、輕論文檔次,重表面文章、輕深度思考,重短期效應、輕長遠功效。并且文獻計量學方法也只適合農業科技研究的某些領域,如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而在應用研究領域,如農業科技推廣研究,其價值主要應體現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科技推廣報告主要闡述技術操作方式及方法的系統性、可行性和實用性,具有技術指導和科學普及的特點,有別于理論研究的論文,就不適合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進行評價。

    指標賦值:評價指標賦值標準彼此間存在不可公度性,且賦值大小無充分科學依據。評價指標的選擇,各指標賦值標準的確定等都容易受到主觀化影響,從而影響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實際評價中,還存在過分倚重評價指標體系的做法。評價標準的過度量化將導致急功近利的學術價值觀,制造農業科研短視浮躁的氛圍,為創造性科研活動的進行制造障礙,有礙于農業科技發展與公平競爭。

    4完善我國農業科技評價的對策

    4.1加大科技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完善和細化農業科技評價管理制度和操作規范

    對《關于改進科學技術評估工作的決定》和《科學技術評估辦法》(試行)2項法規加大宣傳和執行力度,并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一是建立健全與評價工作相配套的工作機制。加強對決策者和評價組織者的監督;健全專家評價制度,加強評價專家信譽制度建設。建立科技評價有關信息的公開制度;建立科技評價經費預算制度;建立與科技評價相關的申訴制度,建立評價機構、評價專家和被評對象的信用檔案制度。二是明確政府在科技評價活動中的責任。盡量減少政府對科技評價的微觀干預,減少從政府層面上開展的各種各級評價活動,減少政府對市場競爭性產品和技術的科技評價,引入市場評價機制。三是為科研人員創造寬松環境。對科技評價要適當,減少頻繁評價和各類獎項的評審。防止反復報獎現象蔓延;對科研人員制定出合理的規范的晉升和分配制度。四是在《決定》和《辦法》2項法規的基礎上,盡快建立科學、有效的農業科技評價管理制度和具體、可行的操作規范。

    4.2建立完善農業科技評價支持系統,培育農業科技評價人力資源

    加強農業科技評價支持系統的建設,特別是信息支持系統、專家支持系統和專家評價系統的建設,提高科技評價中同行評議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專家支持系統和信息系統即農業科技評價專家庫和信息庫。專家評價系統即在評價過程中針對每一項具體的評價任務,篩選和評價參加該項評價工作所需要的專家,評價任務完成后,對參加評價的專家的評估能力和業績進行評價并存檔,由此可通過專家評價系統實現動態的專家支持系統[6-7]。

    加強農業科技評價專業人才的建設。培育一定數量的農業科技評價專業人員,提高科技評價人員的素質。對科技評價人員進行培訓,對其評價資質進行認證,對科技評價報告質量、科技評價人員實施監督,要求科技評價人員除了熟悉農業科技領域外,還要非常熟悉我國科技政策、產業政策、法律法規,成為掌握農業科技評價規范和方法的專業人士。藉此來提升行業評價水平,使科技評價成為農業科技活動健康、順利進行的有效管理手段,滿足迅速發展的農業科技評價工作的需要。

    4.3加強適合我國國情和農業科技實際的科技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的研究工作

    正確處理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之間的關系。科技評價中單純使用定性或定量方法都會使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符,所以一般使用將定性與定量有機結合的綜合評價法,即在同行評議基礎上,結合文獻計量學、經濟計量學等方法,避免同行評議產生的主觀臆斷,減少數據統計造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為提高評價的量化程度,可將定性指標按等級賦值轉化為定量指標,但是因為劃分等級和賦值也是人為的,含有定性成分,所以必須加強研究并選擇科學有效的指標篩選和賦值方法,盡量剔除評價中的不客觀因素,加上公正嚴格的進行,才能保證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公正性[8-9]。

    根據評價目的和評價對象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實行分類評價。在選擇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之前,應將理論研究和實用技術研究相區別,技術研究和技術推廣研究相區別。對理論研究的評價可結合文獻計量學方法,在同行評議的基礎上,主要對研究的科學價值、學術影響進行評價。對技術研究而言,專利、發明和實用技術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對技術推廣研究的評價,應把科技推廣效益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從農業科研的最終目的考慮,實踐是評價的最終標準,科技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最終目標是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經濟健康發展發展。

    5參考文獻

    [1] 張薇,程駿.科技評估專家支持系統的建立與規范[J].科技管理研究,2003(10):31-33,37.

    [2] 吳其葉.科技評估的功能、特點及方法[J].今日科技,2004(12):8-10.

    [3] 佟屏亞.泛議農業科研評價體系[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04(2):16-19.

    [4] 蔣景楠,邦奇.我國科技成果評價與管理創新建議[J].科技管理研究,2008(3):284-286.

    [5] 劉敏.論科技評估的內涵、問題及對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科技管理研究,2001(2):50-53.

    [6] 連燕華,馬曉光.試論科學研究評價的標準[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2,14(1):63-68.

    [7] 趙俊曄.我國農業科技評價現狀分析[J].農業科技管理,2005,24(4):57-59.

    第5篇:農業科技活動范文

    1 改善縣域科技投入體制的意義

    縣域經濟作為連接城鄉的紐帶,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基礎支撐作用。縣域經濟的主要成分是農業經濟,在國家上下同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改善縣域經濟發展方式,加強縣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構建合理的科技投入體制顯得頗為重要。

    1.1 改善縣域科技投入體制是構建縣域科技創新體系的基礎

    縣域科技體系的創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縣域科技投入體制可以保障縣域科技創新過程中最優化資源配置的實現。

    科學的縣域科技投入體制應當突出科技創新主體在科技投入中的核心地位,既要考慮科技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又要考慮科技創新主體所面臨的現實狀況。僅僅把科技發展戰略規劃作為一種指導思想深入到科技創新體制建設當中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按照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的原則,將指導思想同地區的實際,同企業的需要一并考慮,構建一套適應區域自身特點,具體化、可實施、有針對性地科技投入體制。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科技創新活動的效率。對于縣域來說,縣與縣之間的差距較大,科技發展基礎不同,所以不能用一套方法去解決所有縣域的問題,應當調查研究,找出縣與縣之間的異同點,完善縣域科技投入體制。

    1.2 改善縣域科技投入體制是提高縣域科技活動效率的保障

    科技投入體制是涉及投入總量、投入結構、投入方式的復雜系統,每一部分都影響著整個的縣域科技創新活動進程。

    投入總量的多寡,影響到科技活動的研究范圍和規模,特別會影響到一些重要領域的重大基礎研究,這些研究項目往往有著高風險、研究難度大的特點,需要投入足夠的財力和智力。科技投入不足會使得重點領域的科技攻關任務無法順利開展。同時盲目的加大投入也會使科技活動過分依靠資金優勢,而影響整個活動的效率。作為縣域,所能承擔的大型科研項目相對較少,而大型科研項目對于財力和智力的需求量較大。因此,需要調整投入結構和投入方式,要合理的開發科研活動經費的籌集渠道,構建以政府資金為引導,以企業資金為主體,以民間資本為補充的資金來源體系;要廣泛的拓寬科技人才的引進平臺,使得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科學事業,發揮科技人力資源的優勢。

    1.3 完善縣域科技投入體制是建成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關鍵

    農業科技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和社會效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對農業科技的投入。縣域作為農業經濟的繁衍地,對農業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縣域科技投入體制建設是關系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縣域科技的主要成分就是農業科技,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建成必然要依靠縣域科技創新體系,創新投入作為科技活動的動力源,直接影響科技創新的整個過程。作為縣域,要積極引導各類農業及涉農企業增加科技投入,積極吸收各類資金支持農業科技事業。還要建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機制,加強對農業科技經費的管理,提高有限資金的使用效率,從各方面保證農業科研開發與推廣的經費需求。

    2 山東省縣域科技投入體制現狀

    2.1 縣域科技活動基礎相對較弱

    就山東縣域來說,進行科技活動的一些基礎配置資源都比較緊缺。縣域內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匱乏,研究和創新能力有限,縣域內人才聚集程度還比較弱,很難充分發揮人才本身的知識優勢。全省位于縣域內的高等職業類學校寥寥無幾,大部分學校為了生源及發展環境等因素,選擇沿海或者中心城市建校,導致縣域內科研交流效率大幅降低,要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都要依靠外地的科研院所。現在盡管一些先進企業有了一定的科研投入,建立了科研處室,也有了專門科研人員,但大部分企業和產業沒有建立自己的研發基地。另外,對于縣域內的科技投入資金也有待加強。很多縣域內缺乏能夠成功運作創新資金的創新型企業,使得資金只能選擇那些擁有成熟科研創新企業的縣域,最終造成了科技資金分配的不均勻,影響了縣域的共同繁榮。

    2.2 縣域創新環境有待改善

    創新環境方面,縣域內農業和工業創新基礎薄弱,企業大多以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為主,技術含量低,這種普遍的建廠和發展模式,影響了縣域企業的創新動力。科技型企業相對于傳統型企業,在發展過程的初期階段會承受著相當大的風險,由于早期的研發是面臨著機會成本和行業內短期競爭的雙重壓力,很多科技型企業在剛發展之初就不幸夭折或者改走傳統型路線。依靠創新求發展的健康運行機制還沒有建立,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還沒有深入人心,短期利益的誘惑使得需要進行中期甚至長期承擔研發風險的科研活動無法順利開展,急需一種良好的創新氛圍。

    另外,由于縣域經濟的特殊性,科技創新服務于縣域經濟的作用不明顯,縣級政府對于科技創新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地方科技資金配置不到位,相關服務機構尚不健全,科技服務水平較低。對于一般的縣(市),縣級政府對科技工作的要求,不是增加投入從事大量的基礎性的科學研究,而主要是把已經成熟的、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直接應用于生產中去,使其迅速產生效益,引領縣域經濟的發展。即使開展科技研發活動,縣市科技部門的領導對待本級財政科技投入的使用較慎重,這些都影響了縣本級財政科技投入。

    2.3 縣域內人才匱乏

    人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生命之源,是一個企業能夠充滿活力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山東省作為人力資源大省,人力資源總量優勢明顯,2013年高等院校畢業生475858人,其中,研究生22623人。盡管人力資源總量優勢明顯,山東省人力資源配置狀況并不理想。畢業大學生在擇業時,往往由于各種原因而選擇不去基層就業。根據有關調查,大學生不選擇去基層就業的原因主要有七個,其中,“失去在大城市可能會有的一些機遇”、“體制、思想相對落后,關系網復雜,難以發揮自身能力,發展空間小”、“前途不明朗,擔心政策有變化”,“工資少、待遇低”,占據了前四位,占被調查總人數的83%。如何消除這些人才的實際顧慮,使得“人才興縣”戰略可以切實落實成為當務之急。

    3 改進縣域科技投入體制的建議

    3.1 引導縣域企業成為科技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

    目前,學術界普遍贊同“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突出企業創新核心地位的科技投入運行體制。這一理論從中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說是科學的,是符合創新體系構建原則的。然而,縣域經濟是特殊的區域經濟,應當分地區、分階段的實施。

    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縣域,科技創新基礎雄厚,擁有強大的科研實力和人才隊伍,有實力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不斷增加科研投入,提升企業在科研中的主體地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投入體制。對于一些經濟比較落后,科技創新資源匱乏的縣域,其內的企業大多數是生產水平較低、科技實力不強的勞動密集型或者資本密集型企業,缺乏啟動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投入體制的實力。如果按照“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要求,讓企業去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和投入體制,對企業來說是一種負擔,也很不現實。這時,應當轉變觀念、聯系實際,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在企業科研水平成熟的前期,以政府為主體,促成企業初級科技創新體系和投入體制的建立,逐步的削弱政府的主導作用,最終引導企業確立科技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促進企業升級。

    3.2 激活民間資本,發展創新基金

    民間資本參與縣域科技創新活動,可以彌補地方財政實力不足和縣域企業資金匱乏的問題。在縣域科技投入體制建設中,既要確立政府的引導地位,確立企業的主體地位,同時要重視民間資本的特殊作用。民間資本作為資金上的補充,既能保障科技投入資金的增長,又能形成一種全民關注創新、全民參與創新的和諧氛圍。然而,由于科研活動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民間資本總是選擇收益回報率相對穩定或者雖然風險大但收入很高的非科研項目進行投資。因此,要建立起科學的條件平臺,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到科研活動中來。縣域內,各種民間資金比較分散,專業從事風險投資的人員較少,很多人對于風險投資并不了解,盲目的引入會使得投資者利益受不到充分的保護。為了降低投資風險,可以建立小型創新基金,成立專門的第三方基金管理機構,聘請有專業知識的風險投資人員,對申請創新基金的企業做好評估,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降低民間資本介入的風險。由于很多民間資本熱衷于進行投機活動,對于投資活動并不關注。可以借助證券市場,使得創新基金以適當的比例參與股票二級市場交易,促進民間資本的充分參與。

    3.3 走“人才興縣”之路,引導智力資源參與科研活動

    對于縣域來說,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最大的癥結在于人才的短缺,特別是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創新意識的科技人才。缺乏了人才,創新意識得不到廣泛的傳播,創新體系建設所需要的智力資源得不到滿足,科技創新活動無法開展。應當改善用人機制,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聘用制度,在鼓勵人才去基層服務的同時,要在政策上給予最大的支持,改變原有缺乏鼓勵機制的企業制度,用“活制度”去帶動人才,為企業技術創新輸入新鮮的血液。

    在全省縣域范圍內,大搞“百千萬人才工程”,每個縣(市)根據自己實際的需要情況,制定每年的人才招聘計劃,由省人事部門統一組織考聘,建立健全崗位考評體制,對部分崗位設立競爭機制,個別崗位實行末位淘汰制,小范圍內增加人才的流動性。如此,既可以緩解日趨緊張的就業壓力,又能使得縣域人力資源隊伍得到壯大。

    【參考文獻】

    [1]高萬龍.技術創新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引擎作用[J].中國科技論壇,2008(1).

    [2]樊文彬.企業技術創新與區域經互動影響分析[J].區域創新體系,2007(4).

    [3]陶曉燕,朱九龍,王世軍.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J].商業研究,2004(22).

    第6篇:農業科技活動范文

    1.農業科技資源“碎片化”農業科技項目包括科技攻關、成果推廣、轉化等多種類型,但從農業科技項目多部門立項、多部門管理來看,造成了項目低層次重復,如省級農業科研項目的立項機構就有科技廳、發改委、農牧廳等多個部門,還有各個市州有關部門的,多頭下達、相互重疊,從而導致農業科研力量分散、重復研究等現象出現,造成了農業科技資源的“碎片化”。

    2.具有風險性和不確定性由于項目的難度和復雜度、外部環境的變化、不可預見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就容易導致農業科技項目完成的不確定性。農業科技活動是一種創新和創造活動,在項目的研發過程中,有些項目由于研發方向和實務或者研究條件的限制,不但沒有實現預期的科技目標,反而進展緩慢,甚至失敗;有些項目由于研究過程中遇到新的問題而需要中心變更研究內容等也是有發生。因此,農業科技活動的時間進度、成本預算及質量都難以把握,執行中有許多未知因素,對結果往往難以預料和不可預見。

    二、農業科技項目管理存在問題

    在農業科技項目管理過程中,雖經過了多年不斷探索和深化管理體制改革,與現代前沿的科技項目管理思維正逐漸接軌。但是,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農業科技計劃項目經費逐年增加、項目類別逐步多樣,在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項目過程的監管力度不夠目前在農業科技項目管理中,突出的一個問題是“重立項,輕管理”。這是傳統管理模式的弊端,即側重于項目的前期組織論證工作,對項目執行過程中的監控和管理缺乏足夠的重視,致使部分農業科技計劃項目不能按期結題,缺乏執行科技項目合同的嚴肅性。項目管理機構耗用了大量時間精力來組織完成項目的評審、立項等環節,使得項目實施過程監管力度不夠;市(州)縣(區)科技局和項目承擔單位只顧跑項目、爭取經費,對項目的進展和實施效果并不重視,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財政科技經費投入效應不高。

    2.項目的成果轉化率較低現行的農業科技計劃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計劃項目缺乏事后評估和績效的跟蹤、調查和分析,科技項目產業化缺乏引導和支持,項目成果轉化率偏低,造成“成果多、轉化少、推廣難”的局面。項目成果轉化的內生動力不足,很大一部分項目承擔單位或個人只是為了完成考核目標、職稱評定、評獎等,從而造成一些項目從立項開始就不可能實現產業化。

    3.產學研的合作機制有待健全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存在著渠道不通暢、目標分散、各行其是等現象。部分院所、高校的研發項目方向與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相關聯,多數科研人員,缺乏生產經營活動能力,不會經營管理企業,不懂市場運作和營銷策略,只是具備專家素質。從另一個方面看,就企業而言,面對可能的高風險壓力使其對大量科技成果的機遇望而卻步、止步不前,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學研合作機制的形成。同時,對于鼓勵并優先扶持產學研的聯合創新缺少配套實施細則,產學研的利益分配和監督機制還不夠健全。就目前而言,效果并不顯著,據統計,2013年甘肅農業領域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2%,遠低于發達國家80%以上的水平。

    4.管理方式亟待完善近年來,有關部門逐步對科技項目管理進行了改革和完善,管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但還存在項目沒有按照進度開展、經費使用不合理或者未完成合同制定的指標情況下,沒有制定嚴格的懲罰手段,這些都需要在今后予以發展和完善。

    三、加強農業科技項目管理的對策

    1.樹立新的農業科技項目管理觀念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社會對科技需求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各類科技計劃在計劃立項、編制和項目實施等各環節都要強調該計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哪些產業和領域、哪個階段、有怎樣的貢獻。要轉變觀念,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科技計劃管理工作的新思路,體現主要按市場需求選擇項目、按市場機制配置資源,轉變從重視單項工作向多方面工作綜合集成的方向轉變,注重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管理的集成,轉變項目管理工作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為主,向依靠行政、經濟、法律等綜合手段轉變。同時,項目的選擇要強調有企業參與或承用、有市場前景,有助于增強產品競爭力。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的選擇要面向市場,采取招標、投標的辦法。資源的配置要按市場機制運作,要改革簡單分錢分物的模式。在項目提出和計劃編制過程中,各類計劃可先提出項目,根據比較、分析、論證,競爭擇優,再確定項目,落實計劃的經費安排。

    2.完善農業科技項目管理方式在項目立項階段,協調好農業科研、高校和推廣單位之間的關系,將產學研結合作為選擇立項的方向之一,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明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義務和責任,制定定量考核目標,對無法量化的內容制定評判標準,明確獎懲機制;根據項目的特點,制定實施過程中幾個考核點,把只關注結果的管理方式轉變成重視過程管理,明確將項目日常進展情況定期匯報納入考核內容,完善中期評估體系,通過邀請業務專家現場考察,驗證實施效果和實施進度。

    3.開展農業科技項目管理培訓農業科技項目管理的好壞不僅取決于管理部門,還取決于項目實施單位以及實施單位的主管部門。實施單位的負責和自覺以及主管部門的監管對項目的順利進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科技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提高項目管理人員的素質顯得極為緊迫。

    4.開展農業科技項目后評估農業科技項目后評估工作是針對已完成后一段時間內,對農業科技項目在技術水平、綜合效益、項目管理、成果持續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通過制定評估體系及評估標準,定量評價項目成果的后續情況。一方面考察了科技成果的延伸和帶動作用,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等應用,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另一方面及時有效反饋信息,為決策和管理提出建議,以提高科技項目質量、決策及管理水平,為科技決策和計劃制訂提供依據。

    第7篇:農業科技活動范文

    【開展2017年科技活動周工作總結1】 2017年科技活動周按照國家和湖北省、宜昌市的總體要求,結合枝江各地和各有關部門的工作特色和實際情況,整合資源、精心籌備、周密部署,針對不同群體需求,強化公眾參與、共建共享,力求把最新的創新成果、最好的科技服務奉獻給廣大公眾。“科技活動周”期間,全市組織開展了一次“創新創業 科技惠民”為主題科技活動周啟動儀式和大型科技展示宣傳活動;5次大型送科技下鄉活動。一次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工作調研;組織了枝江酒業與湖北工業大學校企聯合,簽定了7項課題研究協議;開展了創建全國科普示范市業務骨干培訓;組織科技小分隊8個深入各鎮開展科技趕場198場次,遍及全市每個村。展示各類科技成果86項,發放各種科技資料15萬冊(份),義務科技咨詢1.3萬人次,義診、義檢4400人次 ,發放各類預防藥品價值2.4萬余元,贈送最新優良品種9個,9000余公斤;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7期,培訓人員3200余人次;利用電視臺和有線電視網絡播放科技專題節目8組,動態消息60條,全面實現了“科技活動周”的預定目標。

    一、切實加強領導,確保科技活動高質量開展

    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活動周”的開展,將其作為實踐科學發展觀,加速全社會科技進步,全面建設創新型枝江和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來抓。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重突出“加強科技創新推進裝型發展”這一主線,讓科技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讓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發展;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發展創新文化,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集中宣傳我市科技事業發展的最新成就,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社會氛圍,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注科技發展、支持科技工作、參與科技創新的良好局面。活動期間,我市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當前的中心任務,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成立了科技活動周領導小組,由分管科技的副市長王建紅同志任組長,市委宣傳部、科技局、農業局、衛生局、文體局、廣播電視局、畜牧局、科協、農機辦等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并召開專題會議對活動周的實施方案、主題活動舉辦、各成員單位如何開展活動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精心的研究部署,并責成市政府督查室、市科技局對各地、各部門的“科技活動周”情況進行督促檢查,確保了這次活動的質量和效果。

    二、形式靈活多樣,措施得力,成效明顯

    我市今年的科技活動周活動始終貫穿“創新創業 科技惠民”這個主題,采取統分結合的方式開展活動,各鎮(街道辦事處)、市直各部門根據本地、本部門的工作實際,圍繞四條主線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技宣傳展示活動。

    5月14日上午9時,枝江大禮堂廣場人頭攢動,市民云集。枝江市政府在此隆重舉行2017年科技活動周啟動暨產學研合作簽約儀式。宜昌市科技局副局長羅明,對外合作科科長郭凌,枝江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潘興宏、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建紅燈領導出席儀式,枝江市委組織部、宣傳部、各鎮(街辦)、市科技局、市科協、市經信局、市商務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衛計局、市教育局、市文體局、市廣電局、市畜牧局、市農機辦等相關部門和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負責人及工作人員、各界市民1200余人參加現場活動。枝江市政府還邀請到了湖北工業大學、武漢紡織大學及三峽大學的領導和專家蒞臨枝江現場指導,并與市委市政府和相關企業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

    啟動儀式旨在動員全市干部群眾和社會各界力量,積極投身到科技活動中來,不斷擴大科技創新對我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讓我們高舉科學的大旗,更加緊密地團結在枝江市委、市政府周圍,信心百倍,扎實工作,努力開創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為建設富裕、文明的新枝江奮力拼搏!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作出更大的貢獻!

    當天在啟動儀式現場主要開展了以下活動:枝江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潘興宏宣布活動開幕;枝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建紅致辭;舉行了政產學研簽約儀式;觀看了市歌舞團的精彩文藝演出;市直相關部門發放科普宣傳資料,接受科技咨詢,展示科技創新的重大成果;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市口腔醫院專家等醫療單位專家為市民進行現場義診。

    此外,在科技活動周期間,枝江市各鎮(街辦)及市直相關部門還分別安排了送科技下鄉、農業科技培訓、專利培訓、地震應急知識講座等一系列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科技活動。

    市經信局、勞動局、總工會、科技局、技術監督局等單位組織市內企業積極開展職工崗位技能培訓、技術練兵等活動,展示和宣傳企業科技創新成果。教育局、文化局、市團委組織全市各中小學廣泛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積極展示和宣傳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激發他們的科技創新熱情。

    市農業、林業、畜牧、農機、科技、氣象等部門廣泛組織科技宣傳小分隊和農業技術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展示和宣傳各種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成果。市農業局組織高中級農技人員25人,深入各鎮進行科技宣傳和農技培訓,培訓農民5萬余人次,分發技術資料3萬多份,向困難群眾送優質種子9000多公斤、農膜500公斤、化肥120噸。為有效解決當前我市農業生產普遍面臨的勞動力缺乏、生產成本高的困難局面,農機辦強力開展了新型農機示范推廣工作,通過試點試驗、專題召開農機化工作會議進行強力宣傳和推廣、制定配套措施鼓勵機手購買新型農業機械、落到購機補貼、推廣機手自主購機和組織機耕專業隊進行專業化機耕服務的新型農機推廣服務機制等措施,有力地促進了新型農機的推廣應用,今年就推廣微耕機80余臺、微型插秧機近15臺,深受農民歡迎。

    市衛計局突出宣傳疾病預防和醫療保健知識,廣泛開展全民健康知識教育。公安、住建、城管、科協、環保、文體旅游、廣電、婦聯、司法等部門積極宣傳公共安全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科技知識和法律法規知識。

    三、問題和不足

    今年,我市“科技活動周”活動,由于準備充分,措施具體,方式靈活多樣,行動快、效果好。但從整體來看,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少數部門和鎮對“科技活動周”的目的意義認識不深,領導不力,行動遲緩,效果差。二是科技活動周正值“三搶”大忙時節,對在基層組織有特色的大型科技活動十分不利。三是缺乏固定和相對固定的科技活動場所,加大了展示宣傳科技創新成果的組織難度 。對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將認真進行分析,找出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尋求解決的辦法,努力在今后的活動中加以改進。

    【開展2017年科技活動周工作總結2】 5月1日至31日,為落實省委、省政府設立的科技活動月制度,結合全國科技活動周實施方案有關要求,海南省科技廳聯合省直各有關部門、各市縣緊緊圍繞“創新創業 科技惠民”主題,結合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需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全省開展第十一屆科技活動月暨2017年科技活動周活動(以下簡稱“科技活動月”),取得顯著成效。經統計,本屆科技活動月共有758個單位參與,開展活動800多項,公眾參與數量約48萬人次,發放各類科普資料約80萬份,贈送衛生用品、藥品、科技圖書等折合人民幣約88萬元,提供科技咨詢約40萬人次,舉辦科技報告會94場次,組織培訓660場次,培訓農民和科技人員4萬多人次,提供技術服務近1萬次,免費義診體檢約3萬人次,出動宣傳車300多輛,省級以上媒體報道200多次,受益人數近90萬人。

    一、展示科技創新創業成果,增強創新創業意識

    省科技廳在科技活動月開幕式暨科普大集上,精心策劃組織科技創新創業成果展。組織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分別從創新創業成果、創新創業人才、科技企業展示等方面,制作800多塊展板,集中展現了我省在熱帶農業、海洋漁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生態保護、動漫文化等科技新成果、新技術和新產品,展示我省創業英才培養計劃人選、獲得國家人才推進計劃人選及科技副鄉鎮長等創新創業人才,展示了我省優秀科技企業創新風采,讓社會公眾全面了解我省創新創業情況。開幕式后,還組織到儋州、臨高、東方、白沙、萬寧、定安等市縣進行巡展,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歡迎。 各市縣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將本市縣創新創業成果向公眾進行展示。

    通過集中展示一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科技成果、典型事例和人物,增強公眾科技創新創業意識,促進公眾理解創新、尊重創新、接受創新。

    二、推廣實用技術,讓科技廣泛惠及民生

    依托農業科技110系統、科研院所開展技術推廣普及活動,通過技術培訓、成果展示、咨詢,發放科普資料等形式,幫扶基層提高生產水平。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利用其優秀的人才和技術資源,組織專家300余人次,深入澄邁、瓊海、儋州、臨高、定安、瓊中、萬寧、樂東、海口、文昌、東方、昌江、屯昌、保亭等14個市縣的30多個鄉鎮,共舉辦科技下鄉、技術培訓班(講座)和田間指導等活動60余次,舉辦綜合性大型科技下鄉活動1次,培訓及接受技術咨詢1.5萬余人次,發放橡膠、甘蔗、木薯、香蕉、芒果、番木瓜、檳榔、胡椒、反季節蔬菜等栽培實用新技術,養殖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實用技術資料數2.7萬余冊,發放各種作物實用技術光盤1200張,幫助解決生產技術問題,傳授農業科普知識及實用技術。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組織熱帶果樹、畜牧獸醫、農產品加工設計、農業環境與土壤、糧食作物、熱帶園藝、植物保護、蔬菜等8個專家團隊,深入各市縣鄉鎮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幫助農民解決實際生產問題。全院累計開展科技講座、科技培訓、科技交流、現場觀摩、送科技下鄉等科普宣傳活動92項,派出各專家團隊專家300多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2000多份,培訓農民和科技人員6000多人次,總收益人數達15000人次以上。省婦聯開展“科技活動月——巾幗服務天涯行”活動,幫助婦女群眾提高生產問題,先后組織走進海口花園后和龍舌坡社區,萬寧、五指山、東方、保亭等市縣舉辦實用技術、種植養殖、衛生、法律、小額信貸等各類培訓班100多期,發放相關書籍和學習資料3.3萬多份(冊),有1.9萬名婦女接受新技術培訓,及時準確地把新技術、新知識推廣給婦女群眾,從而大大地激發了婦女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

    三、開展專題科普活動,普及熱點科學知識

    省直部門發揮部門優勢,聯合下屬單位或市縣開展專題科普活動,大力宣傳老百姓關心的空氣質量、應急避險、防災減災等科普知識,引導社會公眾健康、安全生活。省氣象局利用電視、微博、微信、聲訊等媒體手段多渠道宣傳氣象科普知識。氣象電視欄目以專門版面在主持段中口播形式宣傳防雷知識、高溫防范、強對流天氣防范以及其它各類氣象知識。針對高溫和強對流天氣,組織首席預報員接受南海網記者,解釋天氣成因、宣傳科學防御措施,并在“海南氣象服務”新浪、騰訊、人民網官方微博預報預警信息,強對流、高溫等災害性天氣的氣象科普信息累計1404條。組織首席預報員鄭艷做客直播間,現場為聽眾講解海南雷電、大霧、冰雹、高溫等災害性天氣的氣候特點、發生規律以及預報預警等預防措施,向公眾普及氣象科普知識,提高防御災害的意識和能力。此外,還與省氣象服務中心、省防雷中心、省氣候中心等在海口、澄邁、三亞等十個市縣開展氣象科普宣傳、防雷科普知識巡回宣傳、人工影響天氣科普知識宣傳、氣象服務到地頭等活動,極大地增強社會公眾的氣象科普知識。省地震局組織市縣融合當地特色,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報刊、LED大屏幕滾動播放、短信平臺、專題培訓、地震應急演練、現場咨詢、展示防震減災知識展板等形式,開展各類防震減災宣傳活動200多次,展出防震減災宣傳展板、掛圖1100多幅,發放防震減災宣傳資料14萬份,開展地震應急疏散演練33次,播放防震減災宣傳影片200多場,舉辦防震減災專題講座15次,舉辦防震減災培訓班5期,共計有16萬人次接受科普教育。

    四、開放科技場所,體驗科技魅力

    組織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講座進學校、進課堂等活動,讓公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親身體驗科技魅力,激發創新創造興趣,為社會公眾提供優質精神文化食糧。各級科技管理部門組織科普基地、專業科技館、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科技場館向社會開放,得到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活動月期間共接待來訪參觀1598批次,參觀人數56404人,其中青少年學生6643人。省科協組織市縣科協開展“科技館科普進校園”活動,讓青少年學生親身體驗航模表演、火箭發射表演、模型飛機制作、車模競賽展示、機器人創意展示等10多項內容,體會科學的神奇和樂趣,開闊了視野,激發了學生對于科普知識的興趣,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保健中心和海口機場局在美蘭機場聯合舉辦了“醫學媒介實驗室科技成果展示活動”,邀請美蘭機場口岸相關單位30余人參觀醫學媒介生物監測區域性中心實驗室,實驗室技術人員通過生動的實例和細致的講解,讓參觀者了解醫學媒介生物鑒定與檢測技術,宣傳了媒介生物傳播有關傳染病的知識。

    五、舉辦多種形式賽事,增強科技活動月的活力

    緊貼需求、創新方式,開展形式新穎、活潑生動的科普賽事,增加針對性、趣味性和互動性,吸引了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充分發揮科技活動月在提升公民素質中的重要作用。省科技廳利用互聯網開展科技活動月網上知識競賽,吸引科學愛好者積極參與,普及基礎科普知識,宣傳科技活動月,激發了社會公眾的科學熱情。省科協聯合有關部門開展了第27屆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吸引全省24支代表隊參加,評出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56項、二等獎126項、三等獎165項,科技輔導員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20項、二等獎24項,科技實踐活動一等獎10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25項,少兒科學幻想畫一等獎30幅、二等獎65幅、三等獎69幅,科協主席獎6項,優秀科技輔導員10名,優秀組織單位13個,展現了當代青少年勤奮學習、善于思考、大膽實踐、勇于創新的良好精神風貌,體現青少年身上蘊藏的無限活力和創新潛能。省科技廳舉辦2017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吸引專業科技館、科普基地、科研院所、高校等15個單位23名選手參加,從選取了3名選手參加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取得了兩個三等獎和一個優秀獎,展示了我省科普工作者風采,也進一步提升我省各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的科普傳播能力,推動科普事業的發展。

    第8篇:農業科技活動范文

    對新型的節肥、節水、節地、節材等技術要不斷地進行推廣與應用。將高效節水灌溉新設備要大力推廣起來,對旱作物農業工程要繼續實施起來。對化肥深施、保護性耕作和精量播種上要進一步去推廣,對測土配方施肥要深入地進行推進,對技術示范和設施農業的建設上要予以強化,對農業機械技術改造上要大力地給予支持,將產品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適用性提升上來。對農村垃圾處理和農業面污源治理的工作上要予以強化,提升農村的生態環境水平。對現代的信息技術上要充分地進行使用,將農產品等現代的交易要積極地開展起來。

    2對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上要努力提升上來

    2.1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立起來對市場運作和政府引導上要予以堅持,將分析測試、技術轉移、集成科技成果信息服務、融資服務、區域服務等要積極地推廣并建立起來,將農業科技成果網上定期的機制要積極地建立起來,對農業生產化的科技需求上要積極地反映出來。對農業技術交易市場要努力建立起來,將農業科技成果供需對接的平臺有效地建立起來。對農業技術評估咨詢和農業技術產權交易等中介服務機構上要加快去發展,將便捷高效的服務為農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提供出來。

    2.2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上予以完善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聯盟合作、企業主體運營、獎勵評價、展示交易促進等機制要努力建設起來,并不斷地進行完善。將以企業為主體模式要大力地實施起來,將結合產學研為模式的科技轉化建立起來,在主營收入中將農業科技活動經費的比重要不斷地提升上來,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主體中將企業作為其中的主體。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將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組建上要予以強化,將農業科技創新的能力要努力提升上來。

    2.3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項目上要予以實施對現代農業產業等眾多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上要全面地實施起來。要大力引進和轉化先進的科技成果,對綠色產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場地的建設上予以強化,將農業標準化生產規模不斷地進行擴大。

    3保障方針

    對組織領導上予以強化,將認識提升上來,將對中國夢的實現當做主要的目標,在農業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中將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有效地融入進去。可以將專門的工作小組成立起來,對具體的工作上進行管理。其次,將宣傳教育工作做好,在基層科技創新工作和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中對發現典型、宣傳典型、依靠典型和樹立典型要切實地重視起來,對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的轉化上要予以加快,將一定的經驗要及時地總結出來,將長效的工作機制要探索并建立起來,對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成效要利用多種方式進行宣傳,在整個社會將支持農業技術推廣和重視農業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營造起來,將農民學習和運用農業科技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4結語

    第9篇:農業科技活動范文

    1現階段農業科技需求與供給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農業科技的供給主體主要有:政府相關部門、農業科研院所、地方高等院校和涉農龍頭企業等。現代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帶動了產前種子、化肥、農藥、薄膜等農業服務企業,也推動了產后農產品加工、貯存和銷售等類企業。絕大多數現代農業生產者已經不要再像傳統農民那樣把握生產過程中每個環節的技術要領。現代農業的專業分工,一方面由各個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支撐,另一方面也可憑借一些高級的科技手段得以實現。同時,農業生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的過程。整個生產過程需要一系列技術的配套、綜合才能共同完成。農業科技部門可能并不在意技術供給的綜合配套問題,但對農戶來說卻是其實現經濟效益的重要保證。因此,農業生產需要的科技成果同時具有專業分工和綜合配套特征,形成了對農業科技研究、推廣部門的巨大挑戰。一方面,由農業生產的專業分工,使得不同經營主體對科技成果需求呈現個性化特征;另一方面,每一個農業產業領域的現有科技成果是否完備、具有綜合配套性,又影響著生產者的經濟利益,并反過來影響著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而現階段擔負農業科技供體角色的機構還不適應這些特點。首先,科研院所缺少農業生產過程中亟需的實用性農業科技供給,大量科研成果脫離實際,科研目標單一,結構不合理。農產品多用途利用開發以及儲存保鮮技術、加工技術等滯后。其次,許多高等院校忽視了農業科研的普適性、社會性、實用性。此外,高等院校的“文化下鄉”、“科技下鄉”等活動,雖然得到了農民的歡迎,但是農民在此過程中往往只是受眾,不是主體,未能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導性,影響了農業科技傳播與推廣的效果。另外,涉農企業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加之農業科技的稀缺性、專利性等特性使得其技術成果價格彈性空間很大,企業的營利空間也相應地很大。因此,在與涉農企業的合作或交易中,農民往往處于劣勢地位。部分涉農企業對于近期利益的追求挫傷了農民與之合作的積極性和興趣。

    2加強農村科技的有效供給,建設新農村

    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管理體制涉及到政府部門、企業、協會、農戶等各類機構或個人,彼此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利益問題。要健全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管理體制,加強農村科技服務執行力度是首要任務。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與科研院所、高校圖書館、農民之間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傳遞和反饋機制。農村科技服務部門也應及時了解農民對科技的需求,并及時反饋給科研部門、高校,從而增加農業科研院所、高校人才培養和創新的實際應用價值。將農戶對市場的反應有效地傳遞給技術創新者,克服傳統農業與農業科研活動生產經營脫節的弊端,使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經營融為一體,在科研人員與農業生產經營者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互有需求、雙方互利的關系。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的建構遵循政府引領和市場導向基本路徑。由于中國市場農業的脆弱性和“大政府、小社會”的基本格局,完全依靠市場化機制來構建新型農村科技支撐體系不僅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也會造成投資分散、市場失靈。從理論上來說,農村科技體系含有“公共物品”的性質,這就決定了政府對新型農村科技支撐體系的構建具有不可推卸的引領責任。政府引領應首先通過建構新型公共農業科技支撐體系來引導其他科技組織的發展,通過政策法律等適度干預措施,提高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構的預期收益并降低其創新風險,其次是對農村科技支撐體系的建構和運行成本要由政府財政給予必要的扶持。市場導向是要求科技支撐體系的構建必須以農業生產者的科技需求為中心,科技服務供給必須盡可能與農業生產者科技需求相符合。任何專注于技術而忽視市場需求的農業科技活動不僅使農戶無法接受,也會使農業科技推廣和創新活動無法獲得可持續性發展。農業科技產品的技術功能、質量和服務能夠滿足使用者的要求,獲得市場認可和滿意;農業科技服務的供給能夠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獲得適當效益,滿足供應者自身運作和發展的需要。建立健全高效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同時兼顧技術服務的雙重市場法則,這是新時期農業科技供需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作者:杜紅霞方麗萍陳子雷李慧冬董嶄王峰恩單位:山東省食品質量與安全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成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直播|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成人最新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激情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7878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caoporn成人| 免费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成人亚洲成人影院|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成人动漫在线播放| 欧洲成人r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免费播放|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视频网址| 国内自拍成人网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选视频69堂|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禁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最新国产成人ab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