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資源與環境前景范文

    農業資源與環境前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資源與環境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資源與環境前景

    第1篇:農業資源與環境前景范文

    1 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重要性

    1.1 綠色農業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綠色經濟是以生態經濟為基礎的一種“可承受的經濟”。綠色農業經濟是綠色經濟的一種形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是以知識經濟為導向,從社會生態條件出發,要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資源的協調發展。所以,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可以避免過分片面追逐產業經濟增長或單純附和生態農業,能夠使農業產業由經濟總量增長向社會收益增長轉型。

    1.2 綠色農業經濟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

    綠色農業經濟的生產過程是要遵循一定的農業生態規律,合理開發各種農業資源并使農業生態環境的維持良性發展,在此前提下達到的農業資源可長期循環利用的活動過程。因此,綠色農業生產不等同一般農業物質生產,兩者之間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它由于采用具有清潔、無污染、節約等優勢的綠色農業生產科技,將經濟發展同農業生態環境有機的協調在一起,實現了二者高度統一的發展。

    1.3 發展綠色農業經濟

    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綠色農產品在消費、生產過程及消費后對農業生態環境有較少的負面影響,因此,在社會治污中所需投入的資金、技術與人力的力度大大降低,也就是說改善環境的成本降低,從而將綠色農產品的價值提高了很多。因此,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是激活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方式。

    2 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條件

    2.1 綠色農業生產力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動力支撐條件

    綠色農業生產在人力、技術與資本的整體水平運動下,可轉化為綠色農產品的能力就是綠色農業生產力。不可否認的是綠色農業生產力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綠色農業生產力對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支撐作用的大小是其制約程度的表現,而其支撐能力的強弱又體現在人力、技術和資本3個方面:即綠色農業科技含量及技術普及狀況、綠色農業生產者的整體素質、資金投入多少及融資渠道的種類和數量。所以,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取決于綠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前景,它是推進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除此以外,某單一要素生產能力的大小不能決定整體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同時要將不同要素有機組合、巧妙銜接,以達到效益最優的目標。所以,綠色農業生產力作為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動力先決條件,應當重視其支撐能力的合理有效改善。

    2.2 農業資源承載力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資源支撐條件

    農業資源承載力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想要發展農業就必須強調農業資源的承載力。一定區域范圍內,人均擁有的農業自然資源的質量和數量,對全社會的當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與發展的支撐能力就是農業資源承載力。一個區域的農業自然資源能夠承載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滿足當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對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需求,那么該區域的農業經濟就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一個區域所擁有的農業自然資源數量、種類、質量的高低決定該區域的農業資源承載力的強弱,從而影響其支撐作用和農業的生命力。綠色農業雖然利用綠色科技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以滿足人們對高品質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它卻只在一定范圍內提高了農業自然資源對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的彈性,并沒有改變農業自然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載力。

    2.3 地域環境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環境支撐條件

    地域環境體系包含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生產區時空分布的特點,生產區的區位條件,生產區的區域差異規律,生產區的地域、地勢、地帶特點,生產區所在地的生態體系、人文環境現狀、生態環境狀況及地區環境容量。綠色農業地域環境體系有助于綠色農業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能揚長避短,掌握綠色農業生產區的區位特點,使根據各種生物所適應的特定環境來發展相應的種植業與養殖業,由此達到綠色農業的高產、高效、優質目標;可以使我們充分認識到綠色農業經濟發展中環境的優劣條件,使綠色農業生產者能夠及時掌控區域環境容量,發現并利用綠色農業生產區所必須遵循的環境臨界點,進而將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環境容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為了使綠色農業經濟持續發展下去,我們要提高一個綠色農業生產發展的環境預警屏障,促使綠色農業生產者保持這個生態環境體系的良性循環。所以,綠色農業經濟發展中是最為基礎的支撐條件是地域環境。

    2.4 智力支持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決策支撐條件

    第2篇:農業資源與環境前景范文

    【關鍵詞】:農業資源;糧食安全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基礎薄弱、資源環境壓力大、糧食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并沒有改變。當前,國際糧食價格以較快速度上漲,無疑將加大我國糧食安全的風險。面對國內外糧食安全形勢發生的新變化,從農業資源利用的角度重新認識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對保證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農業資源利用的現狀

    (一)耕地面積減少和耕地質量下降

    首先,我國耕地資源的數量呈逐漸下降趨勢。1996年,我國耕地總面積為19.5億畝,2006年底降為18.2億畝,10年凈減少1.3億畝。同時全國人均耕地面積1.3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全國2 000多個縣(市)中,目前有600多個縣(市)人均耕地面積在世界公認的人均耕地警戒線0.8畝以下。從長遠看,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耕地面積繼續減少的趨勢將不可避免。其次,耕地質量有逐步惡化趨勢。一是土壤營養元素含量不均。全國有95%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鉀、14%的耕地磷鉀俱缺。二是中低產田面積大。在現有的耕地中,中低產田與高產田的比例是7:3,優質耕地所占的比例很小。三是耕地水土流失嚴重。耕地水土流失面積有增無減,尤其是表土的流失,使富含養分的土壤被大量沖走,造成土壤貧瘠。四是土壤沙化、鹽堿化程度逐年加重。全國土壤沙化面積已達15 33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5%,鹽堿化耕地面積為763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8%。五是耕地退化加劇。干旱、半干旱的地區已有40%耕地嚴重退化。

    (二)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問題嚴重

    一方面,水資源總體上短缺,尤其是北方地區更為突出。另一方面,水污染問題非常突出。據環保部門監測,全國七大體系中水質為五類與劣五類的有40%左右,并且不能用于農業灌溉。

    (三)氣候條件不穩定性增加

    近百年來,世界的氣溫逐漸變暖,氣候也變得無規律,農業作為對氣候變化反映最為敏感的產業之一,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影響重大。

    二、我國糧食安全的現狀

    (一)工業用糧食需求快速增長

    隨著養殖業的發展,飼料用量穩步增長,年均增長3%左右。受糧食加工業能力快速增長拉動影響,工業用糧快速增長。

    (二)糧食進口數量較大

    由于耕地資源短缺,我國適當進口一定數量的糧棉油來滿足國內需求是有必要的。但這種進口應是補充性的。

    (三)發展生物質能源的影響

    近幾年,世界谷物生產年均增長幅度僅為0.4%,而消費年均增長率在1%左右,世界糧食庫存持續減少,造成糧食出口國出口減少,供求緊張,價格上漲。隨著石油日益緊缺,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及科技的發展,為生物能源產業創造了前景。從世界發展趨勢看,玉米利用已主要不是作為養殖業的飼料,而是工業生產原料,這將對我國糧食安全產生重要影響。

    三、利用農業資源保證糧食安全的措施

    (一)提高現有耕地資源的使用效率

    1.保證耕地資源的數量。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特別是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從嚴審查各類規劃用地規模和標準,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依法嚴格管理農村集體和個人建設用地,堅決制止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和林地行為。對城市大量閑置、撂荒的開發區,應盡快恢復其農業功能。同時,國家可考慮將農用地轉為非農用地征收土地增值稅,可起到抑制非農土地需求過度的作用。還要禁止城市盲目擴張,以有效保護現有耕地。

    2.提高耕地資源的質量。合理引導農村集約用地,切實防止破壞耕作層的生產行為。加大土地復墾、整理力度。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加快實施沃土工程,重點支持有機肥積造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試點規模和范圍,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積極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

    (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1.節約水資源。要發展節水型農業,提高水分利用率;加強井灌區的管理,對大型灌區進行節水改造,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加強現有地表水灌區的技術改造與科學管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和水資源的優化分配;加強農業水源工程建設,發展引水調水工程等。

    2.減少水污染。要合理施用和推廣高效低殘留農藥和化肥,提倡使用生理治病蟲害的方法。要嚴禁污水灌溉,強調科學用水,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凈化能力來涵養水源,植樹造林,加強水土流失的治理,以提高水體生態自凈能力。目前的農戶沼氣工程、新農村建設中的改廁改圈、集約化飼養場和飼養小區的污水處理、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都將有助于減少對水資源的污染。

    (三)提高土地的綜合生產能力

    1.加大農業科技支撐力度。隨著可耕地等自然資源的減少,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途徑是科技進步。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未來世界糧食增產總量約20%將來自播種面積的增加,約80%來自單產的提高。所以,我們應把工作重點放到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上,加大科研投入,加強國家基地、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的創新能力建設,實施糧食安全科技保障工程,培養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確定主攻方向,組織力量聯合攻關,爭取在幾年內取得一批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科技成果。

    2.改善農業和農田基礎設施。主要是增加小型農田設施建設投入,強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基礎條件,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通過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力度,搞好中低產田改造,提高耕地質量,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加強農村飲水、道路、電網、通信、文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四)開拓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的新途徑

    1.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行種植業生產所積累的生物資源全程化利用,禽畜養殖業低排放與糞便資源化利用。尤其是發展沼氣外,要探索生物質能源、微生物能源、禽畜糞便最經濟利用的新思路,進行循環利用與資源化開發。農業廢棄物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可治理廢棄物對農業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可變廢為寶,讓廢棄物作為資源發展循環農業。

    2.延伸農業產業鏈。在農業產業鏈中實行清潔生產,使上游環節的廢棄物作為下游環節的資源,拓展農業產業化空間。重點關注農業產業循環鏈的內生延伸與產業聯動,加強農業產業循環整合思路、途徑與模式,拓展農業產業化的經營領域。

    第3篇:農業資源與環境前景范文

    關鍵詞 特色農業;旅游開發;對策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9-0319-02

    Countermeasure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GONG Zhi-qiang

    (Center for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31)

    Abstract Countermeasure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me development,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ptimization,tourism product pedigree of "the trinity",perfect travel service system and etc.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tourism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特色農業是依托當地獨特的地理、氣候、農業產業基礎和相關條件形成的。相對于常規農業而言,特色農業具有一定規模優勢、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是主導一定區域內農村經濟發展的高效農業。以特色農業為資源基礎的旅游開發,能夠有效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的高效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提升地區旅游業的綜合競爭力。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休閑時代的到來使特色農業旅游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利用農業景觀資源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等農村服務業,使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目前,特色農業旅游在我國方興未艾,但粗放式開發現象較為普遍,以致難以達到農業與旅游互為補益、相互促進的預期效果。旅游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要素眾多,其中主題、模式、產品和服務是四大核心問題,本文便以其為中心對特色農業的旅游開發對策展開分析。

    1 主題開發突顯獨特旅游體驗價值

    目前,我國休閑旅游消費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城鎮居民對回歸自然,追求田園生態、清凈閑適鄉村生活的要求日益增強。依托特色農業資源發展特色農業旅游,可以為滿足休閑旅游需求提供必要的、滿意的活動空間和相關產品。但是,現代游客在旅游活動中不再僅僅滿足于簡單的觀光,而是希望獲得更為獨特的旅游體驗價值。因此,“無特色”旅游已經失去市場競爭力,主題開發成為各地發展旅游事業的不二法則。在此背景下,特色農業旅游開發也應緊密圍繞特定主題展開,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旅游主題是在旅游項目建設和旅游活動過程中不斷展示和體現出的一種理念或價值觀念。主題開發是緊密依托資源基礎,以系列化的旅游產品和獨特旅游氛圍彰顯某種主題文化的旅游開發方式。主題開發追求的是為游客創造獨特旅游體驗價值,其實質就是以差異化發展形成比較競爭優勢。主題開發將使特色農業旅游資源在有限的空間里聚集并實現合理配置,形成聚合旅游吸引功能,其目的是要使特色農業資源成功轉變為特色旅游產品、使特色農業環境成功轉變為特色旅游環境。實現上述兩大轉變,一方面要求特色農業向著規模化、精致化、景觀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需要在開發主題的統領下,配置系列旅游項目,強化特色農業的旅游休閑體驗功能。總之,就是要緊密依托特色農業資源優勢,圍繞特定主題,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展開系列旅游項目的規劃設計,同時在環境風貌、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等各方面協調跟進,致力于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才能為游客呈現獨特的旅游體驗價值,進而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1]。

    特色農業旅游開發主題的選定一方面要立足資源基礎,另一方面則要著眼于市場需求。特色農業具有常規農業無法比擬的資源優勢,主要體現在地域特征鮮明、種養加工過程獨特以及產品品牌效應明顯等方面。當今旅游客源市場的主體是城鎮居民,對特色農業旅游的興趣指向較多集中在農業景觀、農事參與、鄉村生活體驗、農產品購買及品嘗等方面。因此,特色農業旅游主題開發要充分利用特色農業資源的多樣性特點,以“農”為本位對旅游項目展開系統規劃設計。具體開發主題的選擇可以視不同項目的特色農業資源基礎不同而定,既可以是現代高科技特色農業主題,也可以是傳統特色農業主題。

    2 優選旅游開發模式,擬合資源與市場

    由于市場需求的多樣性與項目開發條件的差異性普遍存在,旅游項目開發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開發模式。無論采用何種開發模式,其目的都是要成功擬合資源與市場,實現農業與旅游的良性互動發展。目前,特色農業旅游項目大多是集初級產業、次級產業和三級產業于一體的開發模式。這種開發模式下的旅游項目體現出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特點,但往往存在發展定位模糊,產品譜系雜亂,開發成本較高以及目標市場不明確等問題,因而難以獲得預期的投資回報。因此,特色農業旅游項目開發應針對不同的開發條件采用不同開發模式,避免同類旅游項目間的惡性競爭,從而實現資源與市場的有效擬合[2]。

    資源、環境、區位和市場是決定旅游開發模式的四大要素,要素組合條件不同,開發模式的選擇亦有所不同。特色農業旅游包括生態度假、文化體驗、農事參與和科普教育等4種基本開發模式。不同開發模式下,特色農業旅游開發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旅游產品對應的市場消費群體也存在較大差異。生態度假和文化體驗開發模式下的特色農業旅游主要針對中高端旅游客源市場,旅游產品市場吸引半徑較大,但是對資源和環境品質的要求較高。農事參與與科普教育開發模式下的特色農業旅游主要面向中低端旅游客源市場,旅游產品市場吸引半徑較小,因而對區位和市場條件的要求則相對較高。

    地理位置相對較為偏遠、特色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條件較好的地區,發展特色農業旅游宜采用生態度假模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優良的特色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條件,開發品質突出的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另一方面則要著力解決旅游交通問題,最大限度提升旅游地與客源地之間的通達性。文化體驗模式則比較適用于特色農業發展歷史悠久、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這類地區通常現代化程度較低,但有蘊積深厚的傳統特色農業活動,孕育了特色農業生產方式、傳統農產品加工工藝、特色鄉土飲食和地方民俗等豐富的傳統農業資源,具備開發高品質文化體驗旅游產品的條件。文化體驗開發模式必須重視對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在此基礎上將文化有機融入產品設計之中,使特色農業旅游活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3]。

    城市化發展對特色農業資源及其環境都將帶來明顯沖擊,因而城市近郊地區的特色農業資源與環境條件通常都比較有限。但是,這類地區擁有較好的交通區位和旅游市場條件,特色農業旅游比較適宜在農事參與和科普教育開發模式下開展。農事參與開發模式下的特色農業旅游較好地迎合了城鎮居民渴望回歸鄉村生活,參與特色農業種植、培育、采摘等農事活動的需求,游客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由現代城市生活到傳統鄉村生活的快速轉換。科普教育模式下的特色農業旅游則主要是滿足城鎮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學生了解“三農”、增長科普知識的需求。這類開發模式既可以依托傳統特色農業資源,也可以依托現代高科技特色農業資源,但都要求突出旅游項目展示和參與體驗功能。

    3 “三位一體”構建旅游產品譜系

    旅游產品既是游客的購買對象,也是旅游消費的主要內涵。對現代游客而言,旅游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也正是通過推出系列化的旅游產品為游客構建著風格迥異的旅游生活方式。特色農業旅游要給游客呈現的是以“農”為主題的休閑生活,因此要充分利用特色農業旅游資源的多樣性優勢構建豐富的旅游產品譜系。特色農業旅游資源可劃分為農業生產、農業生態和鄉村生活3個層面,其中農業生產是基礎資源,農業生態是核心資源,農村生活則是拓展資源。緊密圍繞上述資源,“三位一體”構建特色農業旅游產品譜系,才能將特色農業旅游活動完整地呈現為一種休閑生活方式。

    農業生產是特色農業旅游開發的前提條件,沒有農業生產旅游開發就失去了資源基礎。因此,從旅游開發的視角來看,農業生產屬于基礎資源范疇。農業生產不僅有自身的產出效益,同時還發揮著構建農業生態景觀和營造良好環境氛圍的重要作用。農業生產過程本身對游客而言也是一種活態的景觀,具有較強的現場展示功能和參與體驗功能。在旅游活動中,游客有觀摩特色農業生產過程的期望,也有適度參與農事活動的需求。特色農作物種植、水產捕撈、畜牧喂養和農業采摘等生產活動既可以供游客觀摩學習,也有條件開發成為參與體驗型旅游產品。因此,應在農業生產區開辟游客觀光通道,讓游客可以近距離地觀摩特色農業生產過程,同時又可以有效控制旅游活動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同時,還有必要劃出特定區域設置參與體驗型特色農業生產活動,給游客創造親自動手參與農事活動的機會,但要加強指導和適度控制農事參與的難度和強度。

    農業生態決定著特色農業的風景美學價值、休閑游憩價值、康體保健價值,是特色農業旅游的主體吸引要素,因而屬于核心資源范疇。特色農業生態包括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2個部分。自然生態由特色農業生產場地、種養對象和自然環境構成,文化生態則包括特色農業生產方式、農業器具、產品加工工藝和農業習俗等方面。特色農業旅游要為游客制造突出的旅游體驗價值,必須充分利用農業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條件營造特定的風景場域和文化體驗空間。在此過程中,旅游產品設計應重點體現視覺景觀效果和休閑游憩功能。一方面,要對特色農業自然生態進行創意景觀設計,利用生產場地、種養對象和周邊自然環境等條件構建特色農業景觀,使之有看點、有亮點、有賣點;另一方面要強化對特色農業文化生態內涵的發掘和利用,將之物化為景觀和可參與體驗的旅游項目,有效提升特色農業旅游的內在品質[4]。

    鄉村生活依托于農業生產、農業生態而存在,其內涵十分廣闊,是特色農業旅游開發的拓展資源。相對現代時尚的城鎮生活而言,鄉村生活呈現的是一種傳統樸實、自然清靜的格調。現代旅游強調的是差異化體驗價值,為游客創造體驗鄉村生活的機會是發展特色農業旅游的應有之義。因此,可以將吃農家飯、住農家小院和下鄉過大年等典型鄉村生活片段開發為旅游產品,進一步豐富特色農業旅游產品譜系,增強項目的整體旅游吸引功能。

    4 “以人為本”完善旅游服務體系

    旅游服務既是輔助游客完成旅游消費的必要因素,也是旅游消費的重要對象。特色農業旅游開發過程中要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緊密圍繞旅游活動過程完善旅游服務體系。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要著眼于人的需要,向游客提供及時、高效乃至個性化的旅游服務,促進旅游活動的順利開展。要做到有效滿足游客需求,旅游開發中就必須解決游客進出、消費引導和現場消費3個環節的服務供應問題。因此,特色農業旅游服務體系建設應著重圍繞旅游交通服務、旅游信息服務和旅游消費服務3個方面展開。

    發展特色農業旅游要實現以城鎮為中心的客源地和以鄉村為中心的旅游地的順暢連接,同時還要將旅游消費體系、支撐體系及區域內旅游景區(點)串聯起來,必須建立便捷高效的旅游交通服務體系[5]。這一方面要求旅游交通路線設計合理,有效縮短旅游的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讓游客能夠進得來、出得去、行得暢;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交通服務站點、交通標識、交通工具以及交通服務人員,提供完善的旅游交通配套服務,令游客在乘坐交通工具時倍感便捷、舒適。應注意的是,旅游交通服務體系建設也應服務和服從于旅游開發主題要求,要加強旅游交通干線兩側的景觀配置和環境營造,消除臟亂差現象,凸顯景觀廊道功能,使游客在空間移動過程中也能領略到美的享受。

    旅游信息服務是引導游客順利開展旅游活動的重要保障條件。這項工作主要致力于提高游客的旅游效率和旅游滿意度。特色農業旅游信息服務要求達到全面、及時、準確乃至個性化的信息傳播效果。由于不同游客接觸的傳播媒介不同,特色農業旅游的對外信息傳播應針對不同消費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信息,提升旅游信息傳播效率。景區外的信息服務主要解決有效吸引問題,應重點宣傳景區位置、主題特色、旅游功能等信息內容。景區內的信息服務主要解決消費引導問題,應著重在旅游景點、旅游賓館、游客中心、旅游商店等主要旅游節點開展,重點傳播與旅游消費活動相關的信息。此外,為了使旅游信息服務覆蓋面更廣,信息傳播更為有效,特色農業旅游信息服務應建立多元化信息傳播渠道,實現立體和多維的旅游信息傳遞。

    旅游消費服務是旅游服務體系的核心要件。特色農業旅游消費服務涉及游覽、食宿、娛樂和購物等領域,包括硬件和軟件建設2個層面內容。硬件建設主要是消費場所和服務設施的合理配置,要做到能夠及時有效滿足游客基本消費需求,同時又能夠體現個性化、特色化功能,進一步激發游客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軟件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其實質是旅游人才建設問題。由于特色農業旅游地往往偏離中心城鎮,專業旅游人才較為缺乏,導致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偏低的問題較為突出。為此,一方面要加強對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引進和培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創造良好條件留住人才,從而實現旅游人才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5 參考文獻

    [1] 呂火明.論特色農業[J].社會科學研究,2003(3):27-30.

    [2] 陳錫文.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J].求實雜志,2007(22):25-28.

    [3] 王瑞花,張兵,尹弘.國外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5(3):73-76.

    第4篇:農業資源與環境前景范文

    關鍵詞:三峽庫區;農業種植;找準問題山區農業;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S5-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8-0023-1

    三峽庫區有良好的農業發展基礎,自然資源豐富多樣,水熱資源充足,農業種植歷史悠久。加之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的完成,三峽工程在發電、防洪、河運和局部氣候調節等方面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有著嚴重的河流污染、水土流失和人多地少等問題,再加上自然災害的發生,這使得我們必須重新考慮如何發展三峽庫區的農業種植。通過與山區農業發達的地區的農業經濟結構,生態環境等方面作對比,來找出適合三峽庫區的特色農業種植,從而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達到發展與環境的雙贏。

    1 三峽庫區的自然環境資源和農業發展現狀

    1.1 自然環境復雜,農業資源豐富

    三峽庫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這種氣候資源適合農業的發展。三峽庫區有著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溫暖濕潤的氣候特點。年均溫度為17-19℃,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年平均氣溫及年平均降水量高于一年同緯度的中國東部地區。本區降水豐富氣候多樣性的特點為三峽庫區的農業資源發展提供了很大的資源優勢。此外,三峽庫區生物資源也很豐富,長江三峽地區已形成柑桔產業帶,藥用植物至少有1000種,各種林、果、土特產超過2000種,還有很多馳名中外的生漆、山羊皮、蠶絲、桐油、榨菜等林特產品,這種復雜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資源為庫區發展農業種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2 三峽庫區土地資源類型多種多樣,開發程度高

    庫區地勢復雜,土地類型多樣,以山地為主,也有少量平原、壩地和崗地。雜料,草場主要在低山區種植;糧食、蔬菜等一般在河谷平壩區種植;而中藥、茶和干果之類的名優土特產品一般在中高山區。這種地形特點更有利于三峽庫區農業種植的發展。

    2 三峽庫區農業種植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2.1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三峽庫區規劃中的各種農產品基地大概有60多個,全國有效灌溉率為51.9%,而三峽庫區的有效灌溉面積卻僅是耕地面積的35%,這與全國有效灌溉率相差很大,旱澇保收面積僅是耕地面積的18%。還有一些老化的水利工程,水庫中70%以上屬于病險水庫,堤壩設施中65%亟待改造[1]。

    2.2 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

    庫區三種產業結構中農業比重最高。2004年,全國第二、三產業產值比值為86%,而庫區僅為76%左右,全國勞動力進入一些非農產業率為35%,而庫區農只有22%。三種產業中第一產業的增加值比例比重慶市高出11個百分點,為28.6%,而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例卻比重慶市低7個百分點,為34%[2]。第二產業主要在一些少數地區比較集中,例如宜昌。其次農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畜牧業以養豬業為主,林業比重低,使得結構與資源不匹配,不利于庫區農業種植的發展。

    2.3 生態環境退化嚴重,地質災害嚴重

    由于亂砍濫伐現象嚴重,庫區森林覆蓋率僅僅為21.7%,而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也由50年代到現在下降5%。更嚴重的是大部分位于長江流域的天然林遭到破壞和砍伐,使得保土攔沙能力下降。此外,各種不合理和不科學的耕種方式使得水土大量流失,甚至在一些地區出現嚴重的沙漠化[3]。

    由于庫區的地勢以山地丘陵為主,是全國山地災害的頻發區,各種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數量大,分布集中。例如,2003年,三峽庫區各種崩滑體達到4719處,并且與暴雨山洪發生在同一時期,在5-9月比較集中,來勢相當兇猛,危害很大,對于交通,農田和水利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3]。

    3 與農業發達地區作出對比,找出三峽庫區農業種植發展策略

    3.1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同時農業也是我國的弱勢產業,相對于丹麥一些農業大國發展農業的方法,庫區農業種植要以科技為先導,結合工程,農藝,化學措施等,建立新品種繁育基地,推廣新技術等工程措施。

    3.2 通過發展地域優勢來發展特區農業

    庫區農業資源的分布要根據其特點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來實現布局區域化,以合理開發利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為基本原則,適當調整農業的產業結構,以更好的發展三峽庫區農業種植[4]。城郊型地區,丘陵平壩區,中低山區要根據各地優勢分別開發其農業種植產業。城郊都市型農業要加強養殖,觀光農業的發展;丘陵平壩區要以建設蔬菜,水果,家禽,糧油為重點;中低山區要以草地,水能為開發重點。

    3.3 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提高經濟效益

    根據三峽庫區的農業資源基礎和各種開發利用前景,要樹立三峽庫區的主導產業,例如蔬菜、優質水果、煙草等產業,根據建設一批名優產品生產及加工項目,根據良法配套,建設一些優秀的加工項目和一些名優產品,同時還應加強區域合作來獲取技術、資金等準確快捷的市場信息[5],這也為庫區農業種植發展提供更好的基礎和機遇。在經營模式上也要結合三峽庫區的各種地理形勢,區位差異和豐富的資源來建立多種庫區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

    3.4重視科技研發,建立農業科技網絡

    為了實現庫區農業種植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以科學技術為基礎。這也是增大其競爭力的關鍵。首先,要從基層開始加強各地的基礎教育,把科學技術深入人心;其次,政府機構要支持對各種新品種的培育和研究開發;最后,要創造出特色和品牌才能有更好,更大的發展。

    三峽庫區要建立健全的網絡科技服務項目,建立各種農業技術推廣站,培養各類農業技術人員,更好的發展三峽庫區農業種植技術。

    參考文獻

    [1] 重慶市農業普查辦公室.邁向21世紀的重慶農業[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2] 重慶市統計局.重慶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3-2005.

    [3] 胡秀忠.集團經濟研究.重慶三峽學院,2006,9.

    第5篇:農業資源與環境前景范文

    關鍵詞:數字農業;時空推理;專家系統

    0引言

    數字農業應用涉及大量的氣象、環境、水文、地質、土壤等領域的時空數據。這些時空數據分散在異構系統中,有著不同的數據格式和規范,采用不同的概念和術語,基于不同的數學模型和分析推理方法。這些多領域時空信息對農業生產、決策均起著重要作用。但是以前由于缺乏高效、合理的技術手段,即使付出很高的代價,也很難將這些時空信息完整無損地共享和融合集成到數字農業應用中,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數字農業的應用發展。同時GIS等商業軟件平臺成本較高也不利于大規模應用推廣。

    為此,本文基于自主版權GIS、專家系統等系統軟件,應用時空推理、本體論、語義Web、關系數據挖掘和專家系統等技術,建立一個數字農業時空信息智能管理平臺,對多源、異構的數字農業時空數據和推理分析方法進行集中統一的規范化管理,便于在實際應用中進行融合、集成和共享。基于該平臺快速建立起了數字化測土施肥系統、大豆種植標準化管理系統、無公害水果蔬菜栽培指導系統等一批智能應用系統。這些應用系統精確控制農田每一地塊種子、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能夠實現精確控制農業生產過程,有效降低成本,充分保證農業資源科學地綜合開發利用,減少和防止對環境和生態的污染破壞,保持農業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是實現“綠色農業”的重要途徑。

    1主要關鍵技術研究現狀

    1.1數字農業

    數字農業是在“數字地球”的基礎上提出并發展的,是21世紀新型的農業模式和挑戰性的國家目標,包括精準農業、虛擬農業等內容,其核心是精準農業。以3S技術應用為核心的數字農業空間信息管理平臺開發研究是數字農業研究的突破口[1,2]。美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數字農業的概念,它是針對農業生產穩定性差、技術措施差異程度大等情況,運用衛星全球定位系統控制位置,用計算機精確定量,把農業技術措施的差異從地塊水平精確到平方厘米水平,從而極大地提高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農產量,減少環境污染。法國農業部植保總局建立了全國范圍內的病蟲測報計算機網絡系統。日本農林水產省建立了水稻、大豆、大麥等多種作物品種、品系的數據庫系統。新西蘭農牧研究院利用信息技術向農場主提供土地肥力測定、動物接種免疫、草場建設、飼料質量分析等各種信息服務。同時,我國緊跟國際研究的前沿,開展了系統工程、數據庫與信息管理系統、遙感、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在農業、資源、環境和災害方面的應用研究。

    1.2時空推理

    近年來,時空推理(Spatio-temporal Reasoning)已成為十分活躍的研究方向,在軍事、航天、能源、交通、農業、環境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近十年來我國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清華大學、解放軍信息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等單位在時態GIS、時空數據模型、時空拓撲、時空數據庫等時空推理相關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1.3時空數據標準與共享

    不同領域和應用環境對時空數據的理解存在很大差異,這造成了異構時空系統集成的困難,因此時空數據共享、互操作和標準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方面研究最初從空間數據入手,近期開始向時間數據和時空結合數據發展。時空數據的共享有以下方式:

    (1)空間數據交換

    空間數據交換的基本思想是各系統使用自身的數據格式,通過標準格式進行數據交換。目前空間數據交換標準有:SDTS、DIGEST、RINEX等國際標準; 以色列的IEF、英國的MOEPSTD、加拿大的SAIF、我國的CNSDTF等國家標準;AutoDesk的DXF、ESRI的E00、MapInfo的MIF等廠商標準。盡管各 GIS 軟件廠商提供了公開的交換文件格式來進行空間數據的轉換,但由于底層數據模型的不同,最終導致不同的GIS的空間數據不能無損的共享。雖然空間數據交換仍然在使用,但效果并不理想。空間數據互操作標準是當前國際公認的,比空間數據交換標準更有前途的數據標準。

    (2)基于GML的空間數據互操作

    開放式地理信息系統協會 (OpenGIS Consortium,OGC)提出了簡單要素實現規范和地理標記語言( 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GML)。OGC 相繼推出了一整套GIS互操作的抽象規范,包括地理幾何要素、要素集、OGIS 要素、要素之間的關系、空間參考系統、定位幾何結構、存儲函數和插值、覆蓋類型及地球影像等17個抽象規范,2003年1月推出GML 3.10版[3]。近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基于GML在空間數據共享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2001年 Rancourt等人[4]將GML與先前所定義的空間標準進行比較,認為GML能有效地滿足空間數據交換標準。2002年,Zhang Jianting等人[5]提出了一種基于GML的Internet地理信息搜索引擎。2003年,Zhang Chuanrong等人[6]在網絡環境下以GML作為異構空間數據庫交換共享空間數據的格式,成功實現數據的互操作。2003年,崔希民等人[7]提出了GIS數據集成和互操作的系統架構,在數據層次上實現GIS 數據的集成和互操作。2003年,張霞等人[8]提出一種基于GML 構造WebGIS 的框架結構, 給出實現框架技術。其中采用GML 作為空間數據集成格式。2004年,朱前飛等人[9]提出了一種新的基于GML 的數據共享解決方案。2005年,陳傳彬等人[10]提出了基于GML 的多源異構空間數據集成框架。GML數據類型較完整,支持廠家較多,相關研究豐富,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時空數據標準。本文選擇GML作為農業時空數據標準。

    1.4時空本體

    1.4.1本體、語義Web和OWL

    本體方法目前已經成為計算機科學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在語義Web、搜索引擎、知識處理平臺、異構系統集成、電子商務、自然語言理解、知識工程等領域有著重要應用。尤其是目前隨著對語義Web研究的深入,本體論方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普遍認為它是建立語義Web的核心技術。OWL是當前最有發展前景的本體表示語言。2002年7月29日,W3C組織公布了本體描述語言(Web Ontology Language, OWL)的工作草案1.0版。目前工作草案的最新更新為2004年2月10日的版本[11]。

    1.4.2時空本體

    基于本體方法對時空建模的相關研究工作如下:

    1998 年,Roberto 考慮了作為地理表示基礎的某些本體問題,給出了關于一般空間表示理論的某些建議[12]。2000年Zhou Q.和Fikes R.定義了一種考慮時間點和時段的時間本體[13]。2000年,Córcoles基于XML定義了一個類似SQL的時空查詢語言,該語言包含八種空間算子和三種時態算子用于表達時空關系[14]。2003年,Grenon基于一階謂詞邏輯定義了時空本體,使用斯坦福大學的Protégé環境實現[15]。2003年,Bittner等人[16]提出了用于描述復雜時空過程和其中的持續實體的形式化本體。以上工作中Grenon的時空本體研究相對完整,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網上共享,本文在此基礎上開展研究,建立農業時空本體。

    2主要研究內容

    (1) 農業時空數據規范

    現階段我國還沒有公認的農業時空數據標準出臺。本文基于時空推理技術,研究通用性更強的時空數據表示模型,能表示氣象、土壤、環境、水文、地質等各領域的農業時空數據。GML是目前公認的時空數據標準,利用上述模型擴充GML,兼容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農業資源空間信息元數據的分類及編碼體系草案”等國內現有的地方性標準,構建針對數字農業中時空數據的DA-GML標準,作為數字農業基礎時空數據的規范。現有的土壤、環境等基礎空間數據庫均支持到GML格式的轉換。

    (2) 農業基礎時空數據庫

    基于筆者自主開發的GIS平臺建立農業基礎時空數據庫,該平臺具有運行穩定、資源占用少、結構靈活、功能可裁減、成本較低、便于移植等特點。采用了時空推理技術,支持對空間和時空信息的表示和推理。通過DA-GML能夠直接從現有系統中獲取領域農業基礎時空數據,主要包括土壤數據庫、環境數據庫、氣象資料數據庫、農業生產條件數據庫、林業信息數據庫、影像數據庫等。

    (3) 農業時空分析方法庫與農業時空知識庫

    時空推理是研究時間、空間及時空結合信息本質的技術,通過時空推理技術將現有面向農業領域的時空分析技術進行整合和規范化表示,形成農業時空分析方法庫。對領域農業時空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同時通過數據挖掘方法從基礎數據中提煉知識,建立農業時空知識庫。

    (4)農業時空本體庫

    在(2)、(3)中存儲的數據、方法和知識需要一個有效的機制進行組織和管理。就目前技術而言,本體是表達一個領域內完整的體系(概念層次、概念之間的關聯等)的最有效工具,所以本文選擇建立農業時空本體庫。具體包括本體獲取、本體管理、本體服務與展示三個模塊。使用Protégé做本體開發環境編輯。Protégé是斯坦福大學開發的基于Java的本體編輯與知識獲取工具,帶有OWL插件的Protégé可以支持OWL格式的本體編輯與輸出。

    以上三個庫通過Web Service方式提供基于Internet的服務,可以在線對庫中信息進行維護和檢索,并能無縫集成到應用系統中。

    (5) 系統體系結構

    系統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首先,外部系統的時空數據轉換成GML格式(現在絕大多數系統支持該數據標準),進入農業基礎時空數據庫。通過本體獲取與編輯模塊將時空數據和時空知識整理,形成本體庫。外部系統的請求通過Web Ser-vices發給仲裁者,仲裁者區分各類情況調用三個庫調用服務、提取數據和執行操作,結果返回給用戶。

    (6) 基于平臺開發農業生產智能應用系統

    基于數字農業時空信息管理平臺建立數字化測土施肥系統、作物種植標準化管理系統、無公害水果蔬菜栽培指導系統等一批農業生產智能應用系統,解決實際問題。

    3相關系統對比分析

    3.1數字農業空間信息管理平臺

    平臺基于信息和知識支持的現代農業管理的集成技術,對農田信息進行動態采集、分析、處理和輸出,從而根據農田區域差異、農事安排進行模擬分析、決策支持管理和指揮控制,并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區域差異進行精確定位、動態控制等定量操作[17]。

    3.2全國農業資源空間信息管理系統

    全國農業資源空間信息管理系統(NASIS)實現對全國農業資源空間信息的查詢分發,具有系統管理、動態數據字典、數據檢索、查詢、數據分發、制圖、報表統計、數據分發等功能。該系統已經用于全國農作物遙感監測、農業資源調查、農業科研和農業政策信息支持服務等方面[18]。

    3.3中國西部農業空間信息服務系統

    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建立基于Web的中國西部農業空間信息服務系統提供技術支撐。本文從西部農業空間信息服務系統的數據庫構建開始,全面地介紹了系統的運行模式和數據庫訪問技術,詳細論述了系統的總體結構、平臺環境和開發實現等。

    (1)基于平臺提供的開發框架,能方便、高效地建立大量的數字農業智能應用系統,基層農業科技人員也能快速開發出技術含量高的應用系統,各應用系統能互通、共享,便于升級維護。

    (2)由于大量的底層服務、數據、知識和方法由平臺集中統一提供,簡化了開發數字農業應用軟件的工作,節約了成本。

    4結束語

    數字農業時空信息管理平臺從系統目標、適用范圍、采用技術、系統接口等方面不同于任何現有的基礎農業空間數據管理平臺,是一個概念全新的系統,定位于基礎農業空間數據管理平臺的上層,更便于開發數字農業應用。其中的本體庫等機制為將來建立農業時空數據網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于淑惠.數字農業及其實現技術[J ]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4,15(7):5-8.

    [2]唐世浩,朱啟疆,閆廣建,等.關于數字農業的基本構想[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23(3):183 -187.

    [3]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 (GML)[EB/OL].(2003).opengis.org/techno/specs/002029PGML.html.

    [4]RANCOURT M. GML:spatial data exchange for the internet age[D].New Brunswick:Department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 Engineering ,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2001.

    [5]ZHANG Jianting,GRUENWALD L. A GML 2 based open architecture for build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earch engine over the internet [DB/OL].(2002).cs.ou.edu/database/documents/zg01.pdf.

    第6篇:農業資源與環境前景范文

    關鍵詞:循環經濟;農業循環經濟;對策

    1農業循環經濟的相關概念

    所謂農業循環經濟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和手段,構建農業生產體系內部的物質和能量閉路循環,從而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雙贏,它是一種農業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的一種模式[2]。它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農業循環經濟的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它涉及到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農業的清潔生產、生態農業及綠色消費等一切有利于農業環境發展的循環經濟系統;其次,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雙贏的經濟形態,它的原則是“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并且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再生閉路循環利用為特征,實現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的目標;再次,農業循環經濟必須以現代科技為支撐,它的實現離不開現代高科技成果和手段;最后,農業循環經濟必須以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為載體,它的發展必然與合理的農業產業化體系息息相關。因此,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符合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經濟,是未來農業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3]。

    2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人口過多與農業資源有限矛盾突出的國家。在我國的農業發展中面臨著以下幾點的困難。第一,我國的農業資源總量雖然比較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很少。目前,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僅800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有79%的耕地屬于中低產地耕地,總體質量偏低,而且目前耕地面積還因人為因素和自然災害逐年減少。淡水資源嚴重不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水平的1/4,且水資源的分布嚴重不均,長江以北水資源少但耕地多,長江以南水資源多但耕地少,并且我國西北地區干旱少雨,缺水少雨。第二,我國面臨著的農業生產方式落后和農業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低的問題。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方式仍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經營為主,農業機械雖有一定程度的推廣和應用,但僅占世界水平的8.8%。有些農業資源比如秸稈的開發利用率很低,一般都作為燃燒材料使用,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環境。第三,我國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農業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一些鄉鎮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未經處理就直接把“三廢”排放到農田,成為農業生態環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農業生產中,由于長期不合理使用農用化學物質,如農藥、化肥等也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4-5]。因此,在目前這種狀況下,只有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推行清潔生產,以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才是長久之計。

    3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并且缺乏循環經濟的觀念。我國的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遠遠達不到擔當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任。此外,農業生產中農民往往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加之政府對農業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不夠,使得農業循環經濟觀念在農業生產中缺乏,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第二,相關的技術研究落后。循環經濟的發展是要以技術研究為支撐的,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僅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關鍵的技術無法得到滿足,而且已有的技術推廣應用也很不到位。總體看,我國農業技術的整體水平較低,而且推廣應用效率低。第三,政府的財政支持力度不夠。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前期,必須有較大的資金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才能滿足發展循環農業的基本要求,但我國財政資金投向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數額還很有限。第四,缺乏相應的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規。雖然我國已頒布《節約能源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并制定一系列促進企業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的政策。但專門針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法規還沒有制定[6-7]。

    4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

    4.1培育新型農民,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理念

    要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力度,盡快把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培養成新型農民。要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大力實施以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同時,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大中專畢業生、研究生到農村地區創業,為農村發展提供新生力量,從而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盡快適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需要。根據我國農村的特點,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標語、宣傳車、黑板報等多種傳播媒介,加強對農業循環經濟觀念的宣傳,使廣大農民進一步認識和明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由此帶來的好處。廣泛的推廣利用可循環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盡可能利用高科技投入來替代物質投入,強化農業循環經濟理念[8-9]。

    4.2加強農業科技發展及推廣

    首先必須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只有足夠的專業技術人員才能推進相應的技術研發。其次政府扶持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龍頭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科技推廣中起示范和技術擴散作用。最后我們要推廣相關的農業技術體系,支撐循環經濟的發展。比如發展滴灌、膜下滴管等節水灌溉技術;大力發展集約型生態養殖業;加強農村沼氣和可再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積極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等[8-9]。

    4.3完善政府支持體系和多元化投資機制

    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比如政府對一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必需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直接投資或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支持;在農業稅收制度創新方面,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建立新型的稅收制度,為農業循環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等。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僅僅依靠政府投資是遠遠不夠的,要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投入。如鼓勵金融機構對技術含量較高和發展前景較好的循環農業科技項目提供專項貸款、設立政府發展循環農業專項擔保基金;創造條件,降低風險,吸引工商資本和私人資本投資發展循環農業等[10]。

    4.4建立農業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

    通過廣泛宣傳,使現有的農業循環方面的法律法規為民眾所熟知。同時,要加大執法力度,對違反有關法規的單位和個人要嚴肅查處。這樣,才能樹立法律的權威保證我國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然后是制定《農業循環經濟法》及各類相關的專業法律法規。要結合我國已經制定的法律法規,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實踐經驗,制定一部針對性強、內容科學的《農業循環經濟法》,以此來引導和規范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其光.淺淡農業循環經濟[J].安徽科技,2005(9).

    [2]李志強.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河南農業科學,2006(l).

    [3]崔欣.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然選擇與對策思考[D].成都理工大學,2008.

    [4]李榮生.中國必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J].中國農村科技,2006(5).

    [5]閏慧霞.對我國農業現狀的幾點反思[J].農業科技與經濟,2007(6).

    [6]陳曉波.試論福建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問題及對策[J].能源與環境,2005(4).

    [7]王秀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其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06(6).

    [8]任詠梅,胡靈紅.建設節約型農業實現循環經濟的對策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7(10).

    [9]李香蘭.內蒙古發展生態農業的宏觀調控對策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03(3).

    第7篇:農業資源與環境前景范文

    關鍵詞:保定;休閑農業;開發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9月1日

    一、前言

    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已近一年,三方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和產業轉移方面正在邁出實質性步伐。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推進,具有“首都南大門”之稱的保定在休閑農業發展方面如何與京津實現有效對接呢?

    (一)休閑農業概述。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讓都市居民日益渴望回歸自然,按照環城游憩帶理論(RBD),出游半徑在25~50公里之間的城鄉結合部逐漸成為都市居民休閑、度假的首選,由此催生了休閑農業。休閑農業是指以農村資源環境、田園景觀、農業生產經營、農耕文化、農業設施、農業科技、農業生態、農家生活、鄉村風情風貌為依托,吸引城市游客到鄉村休閑度假、觀光游覽、科普教育、娛樂健身的新業態。它既是旅游者傳統旅游空間的延展,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僅2014年上半年,全國休閑農業已接待游客5億人次,營業收入突破1,500億元,休閑農業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當前,休閑農業共有五種經營類型:農莊經濟型、園區農業型、特色產業型、自然人文景觀型和農家樂型。保定休閑農業主要為特色產業型。

    (二)保定市休閑農業概況。保定位于太行山北部東麓,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適宜多種農作物栽培種植。依托原生農作物,保定農業資源經過開發形成了眾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在此基礎上整合節慶、人文景觀和農業意象衍生出相應的休閑農業園區以及節慶活動。(表1)

    通過對保定旅行社的調查發現,保定休閑農業客源市場呈非均質化特點。對于資源依托型的休閑農業園區(野三坡和白洋淀),客源市場以省外團隊游客為主,多為周邊鄰近地區如山西、內蒙古和天津等地;對于保定生態觀光園、大午溫泉度假村等產品依托型景區,市場以本地為主,游客多是自駕出游,當天往返,旅游消費僅限于剛需門票與餐飲。

    二、保定市休閑農業開發優勢

    (一)資源優勢。保定地形多樣,轄區兼有平原、湖泊、濕地、丘陵、山地、亞高山草甸,生態資源和農業資源豐富,農作物種類繁多,各地依托資源優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作物,比如滿城草莓、順平的桃花、淶水的虹鱒魚等,為開展觀光、采摘、垂釣和溯溪等休閑活動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二)區位及交通優勢。保定地處京津冀核心地帶,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市區距離京、津、石均在140公里左右,能廣泛吸引京、津、晉、蒙等周邊客源。高鐵的通行使保定抵達北京、石家莊僅需半個小時;保定與北京相接的國省干線多達四條,高速公路形成“三縱三橫一環”的路網格局,北京南下的京港澳、京昆、大廣高速公路均經過保定。同時,保定謀劃建設白洋淀第二碼頭,加快與北京公交對接,將保定打造成接軌京津、接軌沿海、西聯晉蒙的京、津、冀、晉、蒙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城市,便利了保定與周邊地區的零距離接觸和無障礙通行。

    (三)政策優勢。保定休閑農業的發展,一方面得益于天然的資源優勢;另一方面與政策驅動密切相關。早在2004年京津冀三方達成“廊坊共識”,正式確定“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發展思路,同年《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編制啟動,規劃范圍“2+8模式”,即北京、天津和河北的8個地市;為了響應政策號召,2009年保定市政府提出 “對接京津”的發展策略;2011年,“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首都經濟圈”概念;2014年提出努力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自覺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從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進程來看,保定一直處于積極主動地位,在政策的引領下,近幾年保定在交通設施、生態環保和產業融合方面做了詳細的戰略規劃和部署,客觀上為休閑農業的發展積聚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產業優勢。休閑農業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涉及生產、觀光、旅游、休閑、保健、養生、倉儲以及加工等眾多產業鏈條,具有較大的延展性,既是未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又為現代都市群體拓展了旅游空間,滿足當前旅游者多元化的旅游需求,發展前景廣闊。

    (五)文化優勢。保定擁有豐富的鄉土文化和農業文明,依托保定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農業大市的優勢,易水硯、曲陽石雕、順平桃木雕刻將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項目引入休閑農業,既傳承和弘揚了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提升了休閑農業文化品位,同時打造特色招牌,開發特色旅游項目,為保定市休閑觀光農業產業提供了強大的文化建構和智力支持。

    三、保定休閑農業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淺表層次開發,精品不足。囿于土地規模和資金實力,保定休閑農業開發普遍存在規模不足、品位不高、形式單一、同質同構、科技含量低、季節性明顯等問題。為了規避停留時間短的缺陷,旅行社在產品開發上多為兩個同類或毗鄰景點的組合,比如順平桃花節+腰山王氏莊園一日游;滿城草莓采摘+順平桃花節一日游;白洋淀荷花大觀園+鴛鴦島一日游等,價位在60~100元之間,雖然迎合了大眾旅游消費需求,但活動缺乏創意,游客參與性與體驗性不足。在建項目缺乏對農業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凝練,導致游客引不進、留不住和難再來。

    (二)缺乏政府層面的統一指導。保定休閑農業開發呈三種模式:第一種為公司主導開發,比如大午溫泉度假村和潤生生態觀光園;第二種為公司和農戶聯合開發,代表性的有永軒生態園等;第三種是政府主導開發,如保定市生態觀光園是市委、市政府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核心競爭力做出的建設工程。其余多為自主開發,缺乏科學合理規劃,存在一哄而上、盲目建設現象。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初級粗放,缺乏相關的配套服務設施,景區服務功能不健全。

    (三)營銷宣傳不到位。保定不乏資源稟賦高、吸引力強的景點,比如白石山、野三坡和白洋淀,但由于營銷和宣傳的滯后在全國還沒有形成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客源市場。同時,由于地緣關系保定旅游一直處于北京屏蔽之下,到訪北京的游客很少到保定旅游參觀。只有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機遇,實施一體化戰略,對接京津,整合資源實行區域聯合營銷,保定才能突破北京“空吸效應”,帶動外部旅游市場升溫。

    (四)客源市場發育還不成熟。如果將客源市場分為本地市場(保定市)和外部市場(保定以外地區),當前保定休閑農業開發比較成熟的客源市場只有順平、保定市和安新縣,內外市場規模兼具,尤其是安新縣依托白洋淀景區,吸引了天津、山西和內蒙古等外地客源;本地市場較多的有順平、清苑和滿城,三地以桃花、葡萄和草莓等特色農業觀光與采摘吸引眾多本地市場;徐水大午溫泉和安新蘆葦畫頗受外地市場青睞;安國雖以中醫藥聞名,但與之相關的旅游觀光還未開發,客源市場亟須培育,與之類似的還有曲陽的鴨梨產業和阜平的大棗產業。

    四、對策

    京津冀協同發展互惠共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保定最為迫切和現實的路徑選擇。保定應如何與京津冀實現有效對接呢?

    (一)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政府引導。適逢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機遇,保定休閑農業開發應參與到三地一體化發展戰略中,統籌三地農業和旅游資源,深化政府間合作,根據優勢互補、產業分工、合作共贏原則明確統一發展規劃和戰略部署,從京津冀總體規劃出發,制定政府層面的休閑農業開發指導性綱領和框架規劃,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由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入園道路和配套服務設施。積極引導工商、社會資本投資,鼓勵農民以土地、資金、閑置樓房出租或入股等方式參與建設,合理開發鄉村山水、人文景觀和林果資源。充分利用農村閑置人力、房舍、場地資源,推動、引導和促進休閑農業有序發展。發揮政府主導力量,強化對休閑農業的審批,在經營管理實踐中加強安全與生態環境的監管,引導保定休閑農業規范經營與持續發展。

    (二)發展規劃要對接。休閑農業開發涉及土地利用、農業生產、園林規劃、經營管理與旅游交通等眾多產業,必須要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切忌盲目開發,重復建設。遵循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與京津兩地協調對接,特別是毗鄰兩地的涿州、淶水應明確各自農業生產和旅游開發重點,從基礎設施布局、路網框架、城鎮村莊改造、產業布局等具體方面主動配合,通過知己知彼提高京津保之間發展規劃的協調性和互補性。

    (三)建立區域營銷戰略聯盟。京津冀三地中北京因城市化水平和文明程度較高處于核心地位,其他兩地要服務于北京。保定休閑農業無論專業生產、產業化運作還是科技支撐都遜于北京,若要突破本地市場局限就要充分發揮北京的輻射效應,組建區域營銷戰略聯盟,發揮同城效應,聯動促銷,互送客源,向北京游客積極推介保定,提升保定休閑農業品牌形象。

    (四)技術與人才要對接。產業競爭實質上是人才與技術的競爭。保定現有休閑農業園區的經營者或雇工文化程度較低,農業生產技術有限,市場信息采集能力較弱,園區規劃建設意識不足,遠遠不能適應當前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為了克服技術和知識短板,必須著力提升技術支撐和人才素質,培養適應現代休閑農業需要的高端人才,提高綜合管理水平和服務水準,加速保定休閑農業發展。加強與京津農業科研機構的對接,利用政策、土地、空間優勢,創造寬松的產業孵化和創業環境,招徠或吸引兩地投資保定,聯合共建一批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園,共享農業技術人才和旅游資源,提升自主開發能力,打造一批具有現代化水平的精品園區。

    (五)配套服務要對接。休閑農業是農業與旅游服務業的結合,旅游服務設施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到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總體來看,保定休閑農業在接待設施上還亟須完善,園區停車場、住宿環境以及公共衛生設施還沒有與京津實現接軌,有的園區因位置偏遠無法保證信息的有效暢通。京津冀旅游協同發展服務設施首先要無縫對接,重點建設為游客提供休閑、游憩、觀光和度假功能的設施,滿足游客對文化與教育的旅游訴求,加大對體育、娛樂和休閑設施的投資力度,完善購物場所及導覽服務,強化游客旅游體驗。

    五、結語

    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新型農業形態,在服務居民、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保護生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保定市休閑農業開發要統一納入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之中,對接京津、服務北京,借力于周邊成熟的客源市場與區位條件,遵循“以農為本、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規范管理、強化服務,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將休閑農業與現代農業、美麗鄉村、生態文明、文化創意產業建設融為一體,著力提升保定休閑農業文化品位,確保京津冀協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劉衛國.休閑農業展現美好鄉村錦繡畫卷[N].蕪湖日報,2014.12.15.2.

    [2]劉澤,曾曉強.2013年休閑農業接待9億人次[N].人民日報,2014.10.12.3.

    第8篇:農業資源與環境前景范文

    【關鍵詞】 休閑農業 烏海 產業調整

    隨著收入的增加,假日經濟的興起,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松自己,于是,農業和旅游業邊緣交叉的新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在我市應運而生。休閑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旅游業”性質的農業經營形態。

    這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不同于一般農業,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業。休閑農業的產品既是一種或數種農產品,又是旅游產品;休閑農業的過程重在游客參與,讓游客在參與中體驗;休閑農業的賣點在于特定的鄉村地域,突出“鄉、土、野”。可以看出,休閑農業是結合生產、生活與生態三位一體的一種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在經營上表現為產供銷及旅游休閑服務于一體,投資增加不多,而效益明顯,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休閑農業由于其本身的特質,更彰顯出深遠的意義。

    一、 發展農業休閑旅游必須具備的條件。

    第一,要有具備發展農業休閑旅游的資源基礎。農業旅游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觀光農業,必須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觀光開發的農業資源基礎上,從而把農業資源轉化成旅游觀光資源,擴大農業資源的功能。

    第二,要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旅客參與農事活動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

    第三,要以生態旅游為導向,使旅游者親身感受和參與現代農業技術與生態農業等大自然情趣,把現代農業及自然資源景觀與旅游資源融為一體,最終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

    第四,農業休閑旅游是農業和旅游業的進一步延伸,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我國農業休閑旅游起步晚,但發展較快。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國內一些都市區域的旅游市場開始導入鄉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發展的態勢,目前全國至少有十萬家。

    二、烏海市發展觀光農業的資源優勢

    1、地理位置優越

    烏海市地處黃河上游,毗鄰寧夏,是華北和西北地區交匯處,東北、華北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同時還是“寧蒙陜”經濟區的結合部和沿黃經濟帶的中心,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占有重要位置,交通便利。

    2、農業資源豐富

    葡萄種植業發展迅速。全市葡萄種植面積已達1.8萬畝,產量600萬公斤,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137個。蔬菜產業以溫室生產、保鮮為重點,進一步擴大反季節蔬菜瓜果生產規模,全市溫室面積達到4400畝。乳肉產業以擴大飼草料種植面積為重點,優化產業結構。優質牧草種植面積 7萬畝,灌木種植面積12萬畝。

    3、區域特色突出

    烏海市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有三個世界級的旅游產品,一是桌子山巖畫群、國家級保護植物四合木;亞洲之最長的石炭紀硅化木。另外,烏海市還有李華中灘、胡楊島等黃河中少有的灘島,臨近地區也有許多旅游景點,著名的賀蘭山自然風景區、西夏王陵、沙湖、成吉思汗陵等。目前已建立了“四合木”保護區、金沙灣生態旅游區、大禹碼頭、黃河度假村、馬堡店生態旅游區等等。

    三、烏海市發展休閑農業的意義

    1、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由于休閑農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且投入不多,就業成本低,因此,開發旅游農業資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方向。發展旅游休閑農業,需要一整套配套服務設施,不僅需要導游、治理人員、服務人員,還需要有住宿、飲食、商場、交通、文化行業等,這就需要大量的服務員、廚師、等,因此能帶動農村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

    2、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縮小城鄉差別

    休閑農業對農業生產和經營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把握農業科技的工程技術人員,更需要高層次、復合型的治理人才。通過這些高素質人才的傳播、帶動及與都市游客的交流,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造就一代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同時,通過其示范和推廣作用,能夠帶動整個地區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別。

    3、有利于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休閑農業打破了一、二、三產業的界限,不僅直接對第三產業中的商業、飲食服務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能帶動一、二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形成銷、旅工農、科工貿產業化生產體系,從而帶動整個地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4、有利于實現農業生產的高附加值

    通過對農業資源的旅游開發為旅游者提供了觀賞、品嘗、購買、娛樂、療養、度假等系列服務,可獲得高額經濟收入。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高附加值。傳統農業是一種弱質產業,其比較利益相對偏低。我國農業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時期,旅游觀光農業為這種轉變提供了一種有效途徑。

    5、有利于吸納、接收和傳播科學技術

    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媒介招來八方賓朋不僅為本地區帶來大量服務收入,而且會帶來經濟科技信息的交流與合作機會,有利于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接收。休閑觀光農業廣泛地采用各種高新技術,可以大規模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大幅度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6、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休閑農業的產品除一般的有形產品外,還包括無形產品即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休閑農業中的生態農業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建設現代農業的方向。它既彌補了傳統農業生產目標單一、生產技術落后以及投入少、產出低的自然經濟型農業的不足,又避免了以高投入追求高產出、高經濟效益所帶來的生態破壞和農業環境惡化等弊病,有利于實現我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適合烏海市休閑農業的經營模式

    休閑農業是通過優美的農業自然環境及其相應的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過程和農業勞作,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參觀、參與、購物和游玩。目前適合我市休閑農業經營模式有:

    1、特色果園型。利用成熟的果園、葡萄園、菜園、等展示農產品生產和經營過程,由農民進行那些傳統和現代的農作過程表演,供游客觀賞;也可提供給游客入內摘果、拔菜、購買及參與生產等活動,享受田園樂趣。我市的葡萄園、蔬菜大棚等可采取這種方式。

    2、民俗文化利用型。利用當地特有的文化和風俗作為休閑農業活動的內容,把蒙古族民俗、地方人文歷史等文化積淀融進旅游休閑農業,讓游客在田園風光里既得到物質享受,又獲得文化和精神享受。

    3、畜牧、水產養殖型。利用農場和將要建立的水庫資源,由工作人員進行喂養過程表演,供游客觀賞;也可由游客親自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直接參與一些簡單的喂養勞動,讓旅客體驗勞動的樂趣。同時開發養殖產品的特色食用和具有鄉土特色的餐飲,盡量滿足游客需求,讓游客享受休閑的快樂。

    4、休閑度假型。利用黃河沙漠等旅游資源,興建集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的具有特色的賓館,同時開發劃船、垂釣、沙漠娛樂節目等項目,讓游客能夠享受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美景,其旅游收入遠遠在農業之上。

    五、發展休閑農業急需解決的問題及對策

    第9篇:農業資源與環境前景范文

    關鍵詞:黃淮農區;荷蘭現代農業;借鑒與啟示

    中圖分類號:F303.3;F32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0-2152-04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Holland to Huanghuai Agriculture

    WU Xin-sheng

    (Department of Economy & Management,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466001,Henan,China)

    Abstract: Holland is a major exporter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a model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Four cities in Huanghuai region of Henan Province is in the key stage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Combin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e in Hollan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sources, region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four cities, inspiration which had reference meaning to the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cities was obtained;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ere provided.

    Key words: Huanghuai agricultural areas; Dutch modern agricultur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荷蘭是一個典型的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相對貧乏的歐洲小國,其人口密度和黃淮四市(指位于黃河以南、淮河流域的商丘市、信陽市、周口市和駐馬店市)接近,農業自然條件甚至不及黃淮四市,但是荷蘭農業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荷蘭的農產品出口位居世界第二[1]。分析和總結荷蘭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對于黃淮四市探索建立農業綜合發展的長效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荷蘭農業與黃淮四市農業的比較

    1.1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比較

    荷蘭與黃淮四市都是人多地少的地區,人口密度非常接近(2005年荷蘭為482人/km2,黃淮四市為630人/km2)。荷蘭人均耕地0.056 hm2,低于黃淮四市的0.089 hm2。由于人多地少,黃淮四市與荷蘭都有精耕細作、集約經營的農業傳統。荷蘭的農業生產率居世界首位;黃淮四市則是全國及河南的糧食生產核心地區,不少農產品的總產量和單產居于全國前列。

    荷蘭地處萊茵河等歐洲大河的入海口,而黃淮四市則處于黃河和淮河流域之間。同時,黃淮四市的氣候與荷蘭一樣溫和濕潤,光熱水土條件還優于荷蘭,有利于多種農業生產的發展。

    1.2農業生產的現實基礎比較

    1.2.1農業特征的差異2007年黃淮四市糧食總產量為2 393.6萬t,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43.6%,棉花總產量為40.29萬t,占全省棉花總產量的53.7%,油料總產量為201.63萬t,占全省油料總產量的41.7%,牛肉、豬肉、禽肉產量分別占全省的40.0%、40.9%、38.0%。黃淮四市已經成為河南乃至全國的“大糧倉”。黃淮四市2007年的三產業結構比為28.7∶41.5∶29.8,第一產業的比重過高。2007年黃淮四市農業內部的農、林、牧、漁業結構比為68.3∶3.8∶25.3∶2.6,大田種植業比重將近70%,畜牧業比重有所增加。而荷蘭農業總產值中畜牧業約占55%,園藝業約占35%,種植業約占10%。與荷蘭發達的現代農業相比,黃淮四市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業潛能挖掘不足,傳統農業特征明顯。

    1.2.2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差距2007年黃淮四市耕地旱澇保收率達到60%,農業機械化進程加快,農機總動力達到3 271.5萬kW,糧食機收率達到83.9%。黃淮四市的設施農業已成為新的亮點,2007年農膜用量達到22 490 t,占全省總用量的37.8%,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產出率不斷提高,平均每公頃耕地產值達到了19 515元。荷蘭農村存在成片的牧場和大型的連棟玻璃溫室,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高度的程序化、標準化和自動化。2005年荷蘭基于溫室的水果、蔬菜、花卉和植物出口總值達126億歐元,荷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農業技術輸出國,其溫室建造占世界市場的80%。

    1.2.3農業科技水平的比較黃淮四市在農業發展中高度重視種子種苗工程建設,一大批優良品種得到引進、繁育和推廣,糧食、油菜、生豬、家禽優質良種率都達到了90%以上,其中小麥與玉米的良種覆蓋率達到了98%。黃淮四市認真組織了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形成了農作制度、技術推廣制度、農業經營制度的互為促進和良性循環局面。荷蘭全國從事農業科研和教育的人員高達8 000多人,在其農業生產過程中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應用。

    2荷蘭現代農業的成功經驗

    荷蘭農業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現代農業發展的典范,既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客觀原因,又得益于荷蘭政府采取了適合本國國情的農業發展戰略。概括起來,荷蘭現代農業成功的經驗主要有4個方面。

    2.1高效集約的農業科學技術運用

    荷蘭在農業生產中高度重視農業科研和采用先進科學技術。荷蘭農業的集約化具體表現在高效益的農業結構、高科技投入、高生產力水平和高附加值的農副產品上。20世紀70年代,荷蘭開始實施溫室革命,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利用溫室進行農業工廠化生產。該國的蔬菜、花卉、水果等農產品都采用溫室無土栽培,室內溫度、濕度、光照、施肥、用水、病蟲害防治等都用計算機控制,作物產量很高,單位土地效益大。現在,荷蘭每個農業勞動力可供養112人。荷蘭農業部門特別注重遺傳工程投資,采用優選本國或適合本國環境的世界各地的農作物良種、家畜家禽良種,依靠遺傳工程進行改良,生物防病與遺傳防病并舉,替代了對人體有害的各種化學藥劑的使用,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有效保護了自然環境,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2高度發達的農業科學技術創新體系

    高度發達的農業科學技術創新體系,是荷蘭農業發展的基礎。荷蘭有著相當發達的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系統,農業教育和研究經費占政府總預算的1/5,三者協調發展形成了“OVO三位一體”體系,該體系主要由荷蘭農業發展部負責。荷蘭的涉農企業、實驗站與國家農業高等學校共同構成了農業科學技術應用與開發的主體。荷蘭農業科研的推廣體系由四部分力量構成:國家推廣組織、企業推廣人員、農業合作社推廣人員以及社會推廣人員。荷蘭大農業的服務推廣體系具有綜合性、多層次的特點。以農民為核心,以農場為載體,建立全國性的農業科學技術創新體系與網絡,是荷蘭現代農業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之一。

    2.3互惠共贏的農業合作模式

    在荷蘭,農民為了應對市場競爭,自發組織起適合市場功能的最經濟的農戶合作組織。荷蘭農業合作社涵蓋了農業生產、銷售、農機、加工、保險與金融等領域,專業性的合作社在保護農民利益,促

    進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農民通過采購合作社訂購種子、肥料、飼料等,占了飼料供應的56%和肥料供應的61%。荷蘭85%的蔬菜水果,95%的鮮花是通過41個水果蔬菜拍賣市場、12個鮮花拍賣市場成交的。荷蘭935個信用合作社與3 000多家分支機構,對荷蘭農業生產起到了巨大的支持,農民貸款的90%來自這些組織。比如,荷蘭的皇家養牛協會投入資金參與農業研究,并建立了龐大的數據庫與計算機網絡,為全國的養牛農戶服務。實踐證明,荷蘭農業合作社保護和提高了荷蘭農民的利益,并構成了荷蘭現代農業發展的力量源泉。

    2.4及時調整的農業發展政策與發展戰略

    荷蘭農業發展政策與戰略主要包括:提高農場主素質的人才戰略、保持農業活力的結構政策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荷蘭農業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

    荷蘭政府為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采取了適合國家氣候條件與實際國情的農業發展戰略與政策。例如,為了降低谷物自給率(現在不到1%),鼓勵農民放棄缺乏比較優勢的禾谷類作物的生產,充分利用牧草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奶業與園藝花卉業。荷蘭充分發揮了其地理位置優勢,重視航運基礎設施建設,大大促進了其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大進大出。同時,荷蘭政府還通過政策引導、農業補貼、扶植私人企業從事農業咨詢、農業資料供應、農業科學技術支持等服務。

    在歐洲發達國家,消費者對自然、環境、食品安全表現出空前的關注。根據歐洲環境立法的最新要求,荷蘭政府通過國家立法、稅收與行政命令手段加強了對農用地肥料用量、農藥用量以及牲畜排泄物數量的控制。荷蘭的農業環境政策已經成為其農業生產的一個基本準繩,生產者與產銷各環節在市場上通過環境質量認定來提高農產品的身價,這極大提高了荷蘭農產品在發達國家的競爭力。

    3荷蘭農業對黃淮四市的啟示及黃淮四市發展現代農業的對策建議

    3.1加快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進程,減少農民數量

    同荷蘭現代農業相比,從事農業勞動者數量偏多,進而農業勞動率低,是黃淮四市農業落后的重要原因。要減少農業勞動力數量,發展二、三產業,推進傳統農區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是基本途徑。由于黃淮農區墾殖歷史長,生態環境脆弱,因此,建議在宏觀決策上,黃淮四市必須立足基本區情,用新型工業化的理念改造傳統農業,加快發展與農業關聯度高的工業,創新工農業互動協調發展機制,將城市化與非農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加快縣城和中心城鎮建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鼓勵農村能人創業帶動廣大農民轉產轉業,不斷減少農民數量。

    3.2因地制宜,尋求多種形式農業規模經營

    黃淮四市農業資源的特點是:農村勞動力數量巨大,人均耕地資源稀缺,生產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不一致。總體上看,黃淮四市建設現代農業,必須走以土地與水資源節約為主,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專用性為目標的綜合型道路。考慮到不同地區農業自然資源稟賦差異較大,農業發展的不平衡,建議在國家規劃的糧食生產核心區,以糧食專用性為目標,改造中低產田,建設大型商品糧基地。在非農產業發展迅速,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的地區積極引導農民本著自愿、有償的原則,加快土地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經濟發展落后地區如信陽山區,應當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采取集約經營的方式,走勞動技術密集型的集約農業道路。

    3.3構建全方位農民服務體系

    在荷蘭,政府為農民更多是提供制度與政策服務,農民通過參與各種類型的合作社,得到從產前到產后各個環節的全方位服務。荷蘭通過發展合作社和合作銀行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這一經驗值得黃淮四市借鑒。

    建議黃淮四市完善政府支持農業的制度安排。建立結構合理、分工明確、運轉高效的農業管理體系,構建農業科學技術推廣體系、財政金融支持體系和中介服務支持體系,為農民提供便利的金融信貸服務、信息服務和技術服務。考慮到黃淮四市是黃淮水患的多發地區,建議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生產風險防范與保險機制,對于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業損失,政府應給予一定救濟與補貼,積極推行多種災害保險制度,降低農民投資風險。建議加快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機化服務、互助保險合作、農產品拍賣等領域的合作社建設,鼓勵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引導農民資本入股,降低成本和市場風險,增加農民獲利機會。

    3.4發揮地域優勢,扶持特色農業發展

    在農業結構調整和區域布局方面,荷蘭為黃淮四市提供了很好的例子與經驗。重點發展具有本地區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逐步減少缺乏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種植,這種邊際退出策略符合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黃淮四市農業發展一定要處理好市場導向和資源優勢的關系,既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又要充分發揮黃淮四市農業資源的多樣性、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和剩余勞動力豐富的優勢,大力開發農業的原料供給、食品保障、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功能。建議根據黃淮四市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和農業資源稟賦,分區域發揮農業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帶。

    3.5改善農業基礎,重視農業環境保護

    荷蘭素以“低洼之國”著稱,有27%的國土低于海平面。荷蘭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高度關注自然環境的保護,荷蘭人具有常備不懈的治水精神和珍愛家園的意識,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機制。黃淮農區長期墾殖,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因此,地方政府應該學習荷蘭經驗,加強環境執法力度,在工業上嚴格控制污染,在農業上防止化學藥劑濫用,保護水體和土壤,鼓勵“綠色”生產和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黃淮四市應結合國家的主題功能區規劃,區域聯動,統籌安排,建立由核心地區、自然開發區和生態走廊組成的黃淮農業生態網。

    3.6依靠科學技術創新,推動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是一個巨大、復雜、開發的系統工程,其綜合競爭力由系統的各個環節決定。其中,科技創新尤為重要。一是要學習荷蘭,加強農作物優良品種的選育與開發。二是要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建議在黃淮四市實施“傳統農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主要包括退化農業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技術創新;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創新;農業減災、抗災技術創新;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創新等。三要積極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成為科學技術創新和應用的主體。

    3.7重視農村教育,培養高素質農民

    高素質農民是荷蘭農業競爭力的基礎,荷蘭實行完全免費的12年基礎教育和務農前的職業教育,規定沒有一定技術基礎的農民沒有資格經營農場,在這方面,黃淮四市差距很大。黃淮四市要把造就新一代高素質農民作為長期戰略。當前,除了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之外,應采取多種渠道、多種方法,加強農民職業技能教育,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和農民綠色證書工程,要在完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轉的基礎上,逐步推行從事農業經營的基本門檻制度。

    3.8利用外部資源,拓展農業對外貿易

    荷蘭走外向型農業之路,充分利用國外資源,開拓農產品國際市場,使資源小國變成了農產品出口大國。黃淮四市應該借鑒這些經驗,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加快實施農發基金大別山農業綜合開發、亞行北方旱作農業、日元貸款造林項目和世行資源培育、洼地治理、畜牧養殖等項目。認真實施“4+2”經濟合作計劃,積極利用省外資源,實現農業資源與要素在更大空間范圍內的優化和配置。建議黃淮四市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擴大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出口,培育農產品出口知名品牌,進一步拓展農業國際貿易。

    參考文獻:

    [1] 喻新安.傳統農區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與實證分析――以河南黃淮四市為例[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7(6):41-49.

    [2] 厲為民.荷蘭的農業奇跡――一個中國經濟學家眼中的荷蘭農業[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 道歐L,鮑雅樸J.荷蘭農業的勃興――農業發展的背景和前景[M]. 厲為民,譯.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4] 倪景濤,李建軍.荷蘭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學術論壇,2005(10):74-79.

    [5] 金蓮,王永平,劉良燦,等.國外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啟示[J].世界農業,2009(5):31-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成人福利小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免费看一级淫片成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3p|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热|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a级成人免费毛片完整版| 国产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88xx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福利app|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成人动漫在线视频| 成人自拍视频网|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 美国成人a免费毛片|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成人性a激情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成人乱码一在线| 3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香蕉成人伊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