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農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案

    第1篇:農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云南;鄉村;坡地;景觀規劃

    引 言

    2012年,黨的十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宏偉目標,2013年9月6日,云南省提出了“美麗鄉村”的建設標準,以及云南省“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力爭到2017年建成云南名村500個、美麗村莊1000個、特色村莊5000個,重點打造500個美麗村莊建設示范點。

    云南鄉村的分布幾乎90%分布于山地上,甚至是在較大坡度的坡地上依山而存,這種山地多,平地少、坡度較大的情況在云南鄉村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地形就成為了首要考慮的重要因素[1]。本次研究,通過對云南山地鄉村坡地景觀的研究,考慮村落的自然景觀不被破壞和設計的可實施性,從鄉村景觀的角度來解析云南“美麗鄉村”的建設要求,對云南山地鄉村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云南鄉村景觀特殊性分析

    1.1 自然景觀元素呈現多樣性

    鄉村景觀的構成要素分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2]。自然要素是由地形地貌、氣候、土壤、水文、動植物等要素構成,它們共同形成了不同鄉村地域的景觀基底。在云南所屬的云貴高原,地形地貌多樣,高差大,相對平緩的山區只占總面積10%,大面積土地高低差參,縱橫起伏,一定范圍又有和緩的高原面,而這些較為緩和的高原面已形成了大的居住聚落,發展成為了城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這五大類在云南均有分布,這也就決定了云南不同地區氣候的立體性、水文和動植物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從而導致了不同地區鄉村景觀構成要素的豐富且具有當地特色。

    1.2 民族和宗教元素是主要的人文元素

    自然景觀要素為鄉村景觀的基底,人文景觀要素則為整個景觀的靈魂,凸顯了當地文化。云南少數民族類型多樣,擁有25個少數民族,并各自擁有著自己的民族風俗習慣和不同的。這也就決定了云南鄉村的人文景觀大多以民族和宗教元素為主,也決定了云南不同地區的鄉村景觀的多樣性,具有各自的特點;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傳說、圖騰、服裝等都是塑造當地特色人文景觀的重要元素。

    2 云南特色村寨景觀規劃總體思路

    2.1 因地制宜,依山就勢

    在整個景觀規劃中,充分了解當地所處的環境在建筑的分布上應依山就勢,建筑樣式與當地傳統建筑風格統一,既充分展現新農村建設中的干凈整潔、整齊劃一的良好鄉村風貌,也在風格上突出地區的特色,與其它村寨形成差異。

    2.2 完整性與統一性

    在整個景觀規劃設計中充分考慮當地的整體布局,保證景觀效果統一和諧,避免出現太大的差異,各個分區區別的同時也要互有聯系,增設景觀建筑及其他人工設施,力求與周圍環境相融合統一。

    2.3 自然元素與人文元素相結合

    在進行景觀的規劃設計時,要分析當地是人文景觀為主,還是自然景觀為主,并從中挖掘主要要素和特色要素,將其作為整個景觀表現的核心[3]。同時也要考慮其他的要素,如:鄉土植被、家禽農畜、人文歷史、民風民俗等展現獨特地域特色,實現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2.4 功能性與觀賞性相結合

    景觀規劃設計中,景觀建筑小品在發揮其功能的基礎上,具備視覺觀賞性,將功能性與觀賞性機密結合,做到景觀服務于功能,功能中表現景觀。

    3 云南省墨江縣迷帝茶村景觀規劃

    3.1 項目概況

    項目位于新撫鎮內的新塘村大山組,規劃范圍界定為南北縱長656m,東西向寬551m,包含新塘村大山組及其周邊地域,規劃總面積約130000m2。云南省墨江縣新撫鎮新塘村大山組位于哀牢山系山區,屬于典型的山地茶村,地形高差起伏較大,整體地勢呈東高西低的特點,其中片區東部的生態防護林區海拔最高,大多在1243m以上,最低點位于規劃區的西部,海拔1153m。平均坡度在19~21%。

    當地以種植迷帝茶為主要產業,整個地塊80%為坡地茶園,其他為散落的居住用地、道路用地以及綠化用地。

    3.2 項目定位

    基于“美麗鄉村”的政策支持,考慮新塘村未來的發展方向,規劃將當地村民集中居住在一起,方便茶園的保護開發,并以當地特產“迷帝茶”為村名,更名為“墨江縣迷帝茶村”彰顯以適應未來產業的發展。將迷帝茶村定位為以山地茶園觀光為基礎,以茶文化及哈尼文化體驗為內核的綜合性特色旅游村。

    3.3 現狀分析

    3.3.1 自然環境

    新撫鎮境內山高坡陡,箐多谷深,屬深切割中山山地地貌,為受地質構造控制發育的河流、河谷強烈切割的地區。處于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北,總體屬南亞熱帶濕潤山地季風氣候區。

    3.3.2 人文環境分析

    (1)歷史發展

    據史料記載,墨江新撫鎮一帶種茶始于明朝神宗時期,距今已400來年。到清朝,新撫一帶茶葉生產與貿易已有較大發展,當地的米地茶因讓皇帝迷戀而被稱為“迷帝”茶,賜“歲俸京師”匾一塊,今鄉政府所在地當時叫“唐尚街”,是茶馬古道的驛站之一,目前在迷帝茶旅游村,仍保留有當時的“茶馬古道指路碑”,作為曾經商賈云集、經濟繁榮的見證。

    (2)民族與宗教

    新撫鎮為哈尼族聚居地,哈尼文化濃厚,迷帝茶旅游村在民族歌舞、飲食、服飾、建筑等方面都體現出自己的特色。

    3.4 總體構思

    (1)合理確定區內斑塊、廊道規模、大小和布局,按照規劃中的功能分區,進行景觀的分區規劃,不同區域在“茶文化”的大框架下構建不同的主題;以茶文化為主線,哈尼文化為特色表現之一,以山地地形為承載,茶田為景觀基質。運用廊道橫向串聯景觀空間;利用錯落富有層次山地茶田,構建完整的垂直景觀序列,形成賦有節奏的景觀韻律。

    (2)迷帝茶村所在地形復雜,地勢多變,山水縈繞,在景觀規劃中,在各個部分配置要合理是要求下,利用多變的地勢,運用山體道路的修建,茶樹的種植構建立體的景觀空間。其中茶園中茶樹采用等高線種植法,順地勢具有層次感的展開,既不破壞原有的地形地貌,也使整齊起伏有序的茶園具備了和諧的美感,對茶園仿若天成的自然藝術加工,使游客有親近自然,平穩之感。山體道路的修建,順地勢沿等高線鋪設,柔和的曲線隨著視線高低起伏,連綿盤旋于茶田之中,自然不矯揉造作,具備了富有節奏的和諧韻律。

    3.5 景觀規劃方案

    3.5.1 總體景觀結構

    根據當地的起伏的地形、規劃的道路網、旅游線路以及自然景觀資源,整個旅游村的景觀采用“一心兩環四區五節點”的總體景觀結構。

    “一心”構筑整個村莊的景觀中心;“兩環”形成環抱整個村落的特色景觀廊道;“四區”在同一個文化主題下,形成四個不同功能的景觀組團;“五節點”構成景觀的亮點。

    3.5.2 一心――茶話迷帝

    本區域包括茶文化廣場和茗品樓景觀,主要以茶文化廣場為核心景觀。

    (1)茶文化廣場:傳統的圓形廣場,鋪裝以碎石、鵝卵石、青磚為主,營造自然鄉村的氛圍,融入大自然;在廣場邊緣,景觀視域較好的兩邊設計觀景臺,可以遠望整村的面貌以及臺地式的茶園景觀;廣場靠山體的邊緣,設計了六塊寬6m高2.5m的浮雕景觀墻,墻上主要為迷帝普洱茶的歷史來源再現;在廣場內設有木質座椅,方便村民游客的休息交流。

    (2)茗品區:即廣場周邊的建筑群,為茶室、茶店和土特產商品鋪,在景觀設計中,重點運用鋪裝和植物搭配來襯托建筑形式美,風格要求統一協調,鋪磚選擇青石板與鵝卵石搭配,植物以蘭花、、茶樹、茶花、竹合理搭配,花壇內放置與茶有關的雕塑,增加趣味性。

    3.5.3 兩 環

    (1)茶鄉漫道

    “茶鄉漫道”主要是為了展現整個茶園的風光,由茶養生知識走廊和茶間小道兩個部分構成一個環線。

    由于地形的特殊性,茶養生知識走廊順著道路的走勢來安排,在地勢較高的一面設置景觀墻,墻上用浮雕的方式展示了茶的用途與不同的用法,從沖泡方法、美容、美食等方面來講解茶的養生知識,特別是迷帝茶的功效,充分展示迷帝普洱茶的魅力;沿著游步道均等距離放置七個銅質雕塑,形象的講述茶葉的制作流程;整個走廊采用鵝卵石和青石板為鋪裝。

    (2)茶馬古道

    村內有一條茶馬古道穿過,在景觀的規劃設計中,修復茶馬古道,將其修建為鵝卵石青石板鋪裝的小道,并加以延伸。在設計中充分利用沿路良好的景觀,以自然景觀為主,在沿路設置刻有與茶有關的詩詞竹制小品,以增加趣味性。

    3.5.4 四區――景觀分區

    在景觀規劃設計中應該更加貼近自然,體現出“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原則。根據不同的景觀功能分為:入口服務區、茶園觀光區、特色民俗區、生態防護區。

    (1)入口服務區

    入口區首先應滿通功能,位于主要入村道路上,其中設置一般應該包括停車場、入口場地和服務接待區。在景觀設計中,強調功能性的同時應滿足觀賞性的要求,凸顯作為村莊門戶及帶給人們美好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入口場地多處理成空間開敞的廣場,以便于游人通過、停留、休憩等,同時要在入口區彰顯茶園與眾不同的生態特色和文化特色。

    入口處可放置一塊當地特有的巖石,邀請著名書法家為其題字,刻上“哀牢山迷帝普洱茶旅游村”十一個大字,簡單而不失大氣。此外巨石周圍以迷帝茶為灌木,再配以桃樹、貼梗海棠等花木,從而避免色彩單調并突出當地的特色。

    (2)茶園觀光區

    本區是游客的主要游覽區,是構成茶園景觀格局的主體。首先該區要體現“天人合一”的設計思想。

    ①在茶園間布設游步道,主要順沿山體等高線順地勢而修建。

    ②游步道設計應具有曲線婉轉、自然流暢的韻律和動感,既要有“曲徑通幽”之感,亦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③運用景觀的多樣變化消減視覺疲勞。

    開敞的茶田景觀要素單一而純粹,容易造成游人長時間漫游后的視覺疲勞感。因此,在茶樹間隙種植一些花木或色葉木,既避免單調也可作為茶樹的天然肥料,坡地空隙可栽種桃樹、紅楓、野等有色有花植物,避免色調的單一。

    ④在游步道兩旁,設置多樣性的景觀小品,增加游玩的趣味性。

    (3)特色民俗區

    本區主要為當地村民的居住區,分為旅游接待住戶區與傳統住戶區。整體的規劃設計中,與當地的山地地形相適應,建筑布局為臺地式,分層次錯落有致的分布于山坡上;建筑風格協調統一,并與當地少數民族哈尼文化相結合,具有當地建筑特色的外形和構筑物;但是所承載的功能有所不同,在景觀規劃設計上著重點也不同。

    旅游接待住戶區:因為除了住戶的需求,還承載了旅游的功能,所以在景觀設計上要求符合景區的標準和要求,建筑內外部相協調,入戶景觀顯得尤為重要,每家旅游接待戶門口種植茶樹茶花,門前掛紅燈籠。

    傳統住戶區:不承載旅游功能,景觀規劃設計趨于自然簡單生態,色調一致,注重舒適性和實用性。

    (4)生態防護區

    本區主要以自然景觀為主,天然松林形成綠色屏障,優化了迷帝茶旅游村的天際線,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以保護為主。

    3.5.5 五節點――景觀節點

    (1)驛站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驛站設置在停車場邊上,在這里是因為這里是茶馬古道的路經之地,供馬匹的休息地,游客可以選擇騎馬游覽茶田、重走茶馬古道。

    在景觀設計上簡單粗獷,風格以古時候驛站的風格為參照。馬樁、圍欄和草地構成一幅充滿鄉野味道的風景。

    (2)茶馬古道碑

    現狀中的古道碑沒有予以保護,周邊良好的茶園景觀處于零開發狀態,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將古道碑修復保護起來,在一旁修建一個觀景亭命名為“古道茶風亭”,作為一個景觀點,充分利用周邊良好的自然景觀。

    (3)茶泉

    現狀調查中,村內有一山泉泉眼,出水不多但水質較好,可直接飲用,味甘甜,規劃設計中將其作為一個特色景觀的節點之一。設計竹子作為管道,引水入下方石池,池中放置竹做的水瓢,石池旁的地面采用卵石鋪就,旁邊有石凳供游客休憩。

    (4)茶香亭

    在景觀設計中,在迷帝茶旅游村的老路上即蓄水池旁,建設一個“茶香亭”,作為村民和游客休憩娛樂的場地。

    (5)茶溢池

    迷帝茶旅游村有多處出水口,出水口較為集中的片區,地勢較洼易積水開發難度大。所以在規劃中,選取一處挖深開發成水景,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將其命名為“茶溢池”。駁岸采用自然式,更貼合鄉村的氣質,沿岸植物亦采用自然式種植,采用花木與色葉植物調和色調,建設親水平臺延伸至水面,沿岸設置木椅石凳供游人休憩欣賞風景。

    3.6 景觀小品

    迷帝茶旅游村內的景觀小品的設計,以體現“美麗鄉村”“迷帝茶文化”為指導,景觀小品從材質、色彩、形象來表現其獨特性與文化內涵。主要分為迷帝茶文化風格小品、民俗風格小品兩大類型,以求分別適應并配合不同的景觀性質,從而達到與周邊景觀的協調并最終能更好地烘托出不同的景觀氛圍。

    各主題小品設計構思如下:

    (1)迷帝茶文化風格小品系列――設計以采茶、制茶、收藏茶、賣茶、喝茶等形式系列和反應制茶過程的雕塑、茶杯、茶盞、茶框等素材的風格小品,材料可以選擇當地的木條、竹和石材等,突顯其地域性。

    (2)鄉村野趣小品系列――設計以當地豐富的木材、石材為主要材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小品景觀的設計,在盡可能節約材料成本的同時,結合田園文化和農村風貌特色,從中抽取“農具”、“竹筒”、“圖騰”等意象,在小品中展現出來,這樣既能展現出當地農家特色,又與旅游區的主題相呼應。

    4 結 語

    云南的山地鄉村,地形復雜,條件多樣,在景觀規劃中,要針對鄉村各自不同的特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綜合考慮鄉村的產業發展方向和自身特色,提取特色景觀元素,注重對地形地貌的分析利用,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制定和采取特色化的設計方案,選擇適合鄉村發展的模式,以人為本,做到鄉村景觀規劃與鄉村的發展相適應,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于真真.山地型鄉村景觀規劃研究:以萊蕪市王石門村為例[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8.

    [2]陳威.景觀新農村:鄉村景觀規劃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3]胡秀萍.新農村建設中的村莊景觀規劃設計[J].山西建筑,2010,(21):1~2.

    第2篇:農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低山丘陵區;新農村;景觀規劃;綠化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esent rural greening lu zhongnan low hilly land problems, to weifang LingHe town new rural environment greening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scape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applying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pproach to the town of village and town resident, road, water, green land greening plan and design. Summarized in the general layout, function zoning, the specific planning of green space pattern and so on method and train of thought, put forward the \"three, three lines, six area\" of landscape layout, formed \"courtyard, compound green dot - street LuHuaXian - ecological greening\" of new rural greening structure. For lu zhongnan low hilly land in the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work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low hilly land; New countryside; Landscape planning; greening

    中圖分類號:S731.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規劃區概況

    凌河鎮地處山東省濰坊安丘市的西南部,屬魯中南低山丘陵區,受沂山山脈的影響,地形地貌較為復雜,整個地勢大致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為低山,中部、東部為丘陵,汶、渠兩河流域為沖積平原。

    凌河鎮現有68個行政村, 5萬人口,六萬畝耕地,是山東省小康鄉鎮、村鎮建設明星鎮。目前,該鎮具有良好的自然資源,依山傍水、洼大灘多,同時堅持連年造林,現初步形成了“四嶺、三洼、兩河、一庫”板塊,兩萬畝林區的綠化大格局。

    2 規劃理念和原則

    根據凌河鎮的具體情況及“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的目標,運用景觀生態學、林學、園林規劃和城鎮規劃設計等理論,運用景觀生態學“斑塊—廊道—基質”理論對現有綠化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園林規劃理論與方法,以突出村莊特色為主題,將新村綠化與村莊周邊自然環境綠化相結合,將公共綠地與道路綠地、宅間綠化和庭院綠化相結合,構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體系,建立一個健康、持續、穩定的生態系統。

    本著以人為本、生物和景觀多樣性、整體協調性、農村地方特色性、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性等景觀設計原則進行規劃與設計。充分發揮環境綠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先鋒作用和主體作用,形成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生態優美,生活富裕的和諧新農村,把凌河鎮建設成資源高度利用、經濟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優美、社會文明進步的新凌河。

    3 總體規劃

    3.1 集約化社區管理

    針對目前村莊布局分散,進行環境綠化規劃時首先要對村莊進行撤并、聯合。遵循就近并入,規模小的并入規模大的,自然和交通條件較差的并入條件較好的,基礎設施差的并入基礎設施好的,能盡量并入鄉鎮駐地和中心村的盡量并入的原則。

    通過村莊合并統一規劃,凌河鎮將從以前的68個行政村改造成為1個鎮駐地:包括大路村和凌河村兩個行政村;七個中心村:分別為偕戶、石家莊、北小溝、東北莊、鄭家河、秦戈莊和朱家埠;27個基層村:除鎮駐地和中心村以外的其它村莊,根據各村情況,逐步遷村并點,保留27個村莊。

    3.2總體框架

    在“集約化管理”工作結束后,圍繞打造生態型、花園式、現代化小城鎮,以扮靚“一點、一軸、一市場、三線、六區”為突破口,在主要干道,節點上種植景觀林,建街旁游園,形成“一路一點、一街一景”的新格局,提升村鎮形象,提高生活質量。經過科學的規劃后,以鎮為單元,實行山水田林路村全面綠化,做到“點、線、面”和“帶、網、片”有機結合,多樹種、多林種、多功能優化配置,喬灌草花合理搭配,從系統工程和景觀生態角度,完善和提高新農村居住環境綠化體系的結構和功能,構建一個集生態、經濟、景觀、文化建設為一體的新型綠色農村。

    3.3整體功能規劃

    村鎮規劃力求結構體系清晰,平面布局合理,功能分區明確。通過景觀軸線和景觀節點的溝通與串聯,使各功能片區在各具特色、相對獨立的基礎上,自然銜接成為一個有機體。通過規劃,全鎮形成“一點、一軸、一市場、三線、六區”的景觀格局。

    “一點”:指下小路與凌通街交叉口一級節點,是凌河鎮展示其面貌的主要標志,作為主要節點進行處理。其次,要控制好另外2個重要景觀節點,即下小路與兩條河流的交叉點。

    “一軸”:指橫跨整個鎮的商貿經濟軸。其中心位于鎮駐地的南面,西通小關,東達下營,是連接外界的商業軸。

    “一市場”:即下小路南的以大姜為主的農業產品市場,以此帶動全鎮形成的三大專業生產基地。

    “三線”:景觀軸線主要突出三條綠化景觀軸線,分別為凌通街綠化軸線、行政街綠化軸線和路凌街綠化軸線。加上周邊河流綠化帶,整個鎮區形成二橫三縱綠化體系。

    “六區”: 凌河鎮作為一農業大鎮,產業以養殖、種植、加工為主。因此,按照村鎮經濟進行區劃,分為:

    一鎮駐地:位于凌河鎮中部偏北,是凌河鎮的政治、經濟、服務和信息中心。

    一林果苗木區:位于凌河鎮西部,以偕戶、朱家埠、秦戈莊片為主;主要經營苗圃、種植果樹如柿樹、棗樹、毛桃等。

    兩個瓜菜種植區:分別位于鎮駐地的左右兩翼,以石家莊、東北莊、北小溝片的瓜菜種植基地為主,主要經營大姜、蔥、土豆、圓蔥、蘆筍等蔬菜及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4 專題規劃

    4.1凌河鎮鎮駐地環境綠化規劃

    規劃后的鎮駐地包括大路村和凌河村兩個行政村在內,雖然現今綠化布局已初具規模,但仍缺乏較為系統的規劃設計,針對鎮駐地居住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諸如:街道綠地缺乏連貫性、樹種運用單一、規劃用地不合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設計方案,充分利用原有的植被、水系,充分挖掘現狀自然風光脈絡,根據景觀生態學“斑塊—廊道—基質”的理論設計出“點—線—面”結合的綠化體系,形成“三點、三線、六區”的景觀布局,構成“庭院、駐地綠化點—街道綠化線—生態綠化圈”的綠化結構。

    三點:即新凌街與行政街、下小路與凌通街、下小路與凌河三個景觀節點。

    三線:指城鎮中心景觀軸線、商業軸線、濱河綠化景觀軸線三條軸線。

    六區:包括行政辦公景觀控制區、居住區景觀控制區、工業園景觀控制區、產業園景觀控制區、農貿市場景觀控制區和水面控制區。

    庭院、駐地綠化點主要包括庭院綠化和鎮政府綠化。庭院是村民生活活動的主要區域,綠化應以精巧活潑為主,利用植物姿態、葉色、花期等季相變化來營建綠色空間,并結合宅旁綠地營造遮蔭、生態和景觀等多方面價值的庭院綠地。鎮駐地廣場綠化質量的高低是凌河鎮展示其面貌的主要因素,處理時可合理增加“斑塊”面積和數量。應有開放性活動場所和人行道,以起到集散人流和游憩娛樂功能;同時要設有象征性小品、彩燈、草坪燈。植物以高大樹木為主,花灌木為輔,點綴欣賞價值高的地被植物,形成層次豐富,四季有景的景觀。因此,無論從功能分區還是植物的配置、雕塑小品設置、健身器材擺放等方面都要著重規劃。另外,在重要街道節點處,可建設街旁游園,形成輻射點。

    街道綠化線是指在主要街道兩側選用合適的綠化植物,喬冠草合理搭配,配置成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具有較高綜合效益的綠化模式。通過街道綠化,形成縱橫交錯的綠色廊道,將村周圍的生態綠化圈與各點的小塊綠地串聯起來,使“點、線、面”相互滲透,保持綠化空間的連續性。

    總之,通過在鎮駐地四周建設不同模式的圍村林使村鎮置于有效的林網防護中,通過對街道、河流兩岸進行科學的景觀設計,不同模式的街旁游園合理布置,并拓展娛樂、健身等主要活動內容,提高公眾的參與性,創造因地制宜的新凌河鎮形象。

    4.2 道路規劃

    依托現狀道路,路網結構為方格網狀,主要道路間距在300~600m間。主框架兩橫三縱,即:東西向兩條主干道,分別是新凌街、下小路;南北向三條主干道,分別是大江路、凌通街、苗圃路。紅線寬度大江路35m,一塊板;下小路52 m,三塊板;苗圃路35 m,二塊板。其余次要道路25 m。村內街道綠化時,二層以上建筑均后退道路5m以上,留做綠化用地。沿路凌街、行政街、凌通街兩側控制20m綠化帶,下小路兩側各設10m綠化帶,形成一條綠色游憩長廊。

    4.3綠地景觀規劃

    規劃在鎮區形成以鎮級公共綠地為主體、包括生產防護綠地、道路綠地、專用綠地的綠地系統。生產防護綠地:沿凌河、史溝河兩側,設50-100m防護林帶,工業與居住交界處控制20m防護林帶,栽植成排喬木。公共綠地是人流比較集中的地帶,要重點建設,設立健身廣場、雕塑小品、鎮標等。村鎮內的各類空閑地、廢棄地和溝溏,適度開發成各類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有效面積,優化和美化鄉村景觀,充分發揮其作為人類生存環境的經濟、生態和美學綜合價值,使之更加適于人類生存。

    5 結語

    通過調查規劃科學合理的村鎮體系,對分散的自然村落進行撤并或聯合,是新農村環境綠化規劃的前提。針對凌河鎮的現狀,本文提出了“三點、三線、六區”的景觀布局,形成“庭院、駐地綠化點—街道綠化線—生態綠化圈”的新農村綠化結構。

    參考文獻:

    [1] 劉安宏,馮朝鵬,李鋒.西安新農村建設村莊綠化原則及樹種初探.2007(3):83-84.

    [2] 于真真,王至誠,張志國.魯中南地區山地村落景觀規劃研究.北方園藝,2008(5):140-142.

    第3篇:農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城市設計;住區規劃設計;城市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6012(2015)11-0038-01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市化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一些大中城市邊緣地區,住區得到了大規模的開發,從而使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改善。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住區的規劃設計沒能充分考慮城市的發展問題,以至于割裂了住區與城市之間的緊密聯系。因此,有必要從城市設計角度進行住區的規劃設計,從而更好的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在住區規劃設計引入城市設計意義

    所謂的城市設計,其實就是對城市體型和空間環境進行的綜合規劃設計。而住區規劃設計是城市設計中的一個微觀層次,因為城市居住區的整體營造同樣也是城市綜合規劃設計中的重要內容。所以,只有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居住區與城市之間的關系,才能夠夠實現對城市與居住區以及周圍環境和文化的整合設計,從而展現一個系統和全局的美學文化觀。而在住區規劃設計中進行城市設計的引入,則可以更好的反映出居住區與城市之間的關系。首先,城市設計的引入,可以使住區開發的各項控制指標得到合理確定。因為,城市設計可以進行地塊形態和強度的確立,從而幫助住區規劃設計確定土地的使用強度和特點及建筑密度等多個內容,繼而高質量的完成住區的規劃設計。其次,進行城市設計的引入,可以從整體角度對住區規劃設計中的單體設計進行約束,從而實現住區利益的最大化。此外,城市設計較為注重城市環境品質,可以避免住區規劃設計忽略住區外的城市空間環境的設計,因此能夠使住區開發利益與城市整體利益有機結合。

    2基于城市設計的住區規劃設計

    2.1住區空間布局規劃設計

    在住區規劃設計中,居住區的空間組合和結構布局是設計的核心內容,一般包含有行列式、軸核式、點群式、周邊式、環形放射式和自由式等多種空間布局類型。其中,軸核式的空間布局就是在住區規劃設計中引入城市步行街的設計方法,以軸作為建筑布局的骨架,并以核作為空間組合的重點與節點。在這樣的空間結構中,還包含了沿線營建綠化和設置休閑廣場等內容,可以形成空間序列上的節奏變化。從空間布局優點上來看,采取該種方法具有結構清晰和方向性強的優點,可以給居民帶來變化豐富的景觀層次和視覺效果[1]。此外,從城市設計角度來看,居住區的空間布局還要完成對各類功能設施的布置。比如,商業服務設施就應該被布置在住區的核心位置或臨街位置,以便使居住區內部居民的需要得到就近滿足。

    2.2住區交通組織規劃設計

    從城市設計角度對住區交通組織進行規劃設計,需要使居住區的道路系統與城市路網有機銜接起來。在考慮居民交通流向的基礎上,需要使居住區的交通組織規劃順應城市發展要求,以便使居住區與城市更好的融合。而除了在居住區與城市、街區內部層次之間建立交通聯系,還要合理進行出入口的設置,以確保居住區的內外聯系更加便捷。一方面,在分析周圍道路規劃情況基礎上,可以完成對居住區及周邊地區的未來人口規模和交通流向的預測,并據此進行城市主次干道的延伸,以便進行城市公共交通的引入。另一方面,在組織街區內部交通時,需要注意使人車分流,并保持街區之間的聯系[2]。所以,居住區內部的道路網應該由車行路、入戶路和慢行路構成,并以慢行路建立街區之間的聯系。此外,在停車方式規劃方面,居住區內部主要采取地下停車,而社會中心外來車輛采取地面停車方式。

    2.3住區公共設施規劃設計

    在城市公共設施體系中,住區的公共設施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規劃設計住區公共設施時,需要從城市共享角度進行合理布局。考慮到住區及周邊地區的服務提供問題,應該進行就業、購物和娛樂場所的設置,以便使居住區周圍的配套環境得到改善。而在規劃公共設施的過程中,應該采取對外開放的模式,以便使城市的各類交往活動圍繞著住區進行,繼而使居住區成為城市街道的一道風景。同時,在布置住區的商業設施時,可以采取線性布局類型,以便形成便利的商業網絡[3]。而這樣的布局不僅能夠滿足居住區的居民消費需要,還能夠形成街區的便利中心,繼而使街道更加富有活力。此外,在教育配套設施的布置上,應該考慮居民的實際就學需求和周邊地區的發展情況,以便準確進行設施數量和標準的確定,繼而在結合城市道路布局的基礎上進行其就學服務范圍的擴大。

    2.4住區空間形態規劃設計

    住區的空間形態不僅需要有獨特性和完整性的特點,同時也應該與城市環境相融合。一方面,應該利用住區外部景觀資源建設街區的視覺走廊和綠化走廊,以便建立住區與城市的視覺聯系。另一方面,需要根據周圍景觀因地制宜的進行住區建筑布局,從而通過打造城市休閑空間實現對住區和城市環境品質的提升。此外,需要從群體性角度完成住區建筑的合理布局,并加強對各街區入口的公共區域的景觀規劃設計,以便使居住街區的歸屬感得到增強[4]。而這樣的布局能夠突顯住區與城市環境的良好協調性,并且展現一種整體和諧理念。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城市系統中,住區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承擔一部分城市功能,并致力于營造城市活力。所以,需要從城市設計角度進行住區的規劃設計,以便使住區規劃設計滿足城市的發展需要。因此,在進行住區規劃設計時,應該從城市設計角度完成住區的空間布局、交通組織、公共設施和空間形態的規劃設計,從而使城市和社會環境變得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魏書威,魏書精,文正敏等.城市住區規劃設計方案碳效應評價的研究進展[J].城市規劃,2014,03:92-98.

    [2]潘柳.城市人文生態住區規劃設計探討[J].現代裝飾(理論),2014,02:25.

    [3]田玲,張興國.基于城鄉統籌下的農村住區規劃設計方法的探討———以重慶市江津區為例[J].重慶建筑,2011,01:27-30.

    第4篇:農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一、中心村規劃的必要性

    1城市統一規劃建設的需要

    經濟發達地區城鄉結合部中心村是中心城市現狀或規劃建成區的一部分,其發展建設必須服從城市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

    2實現城鄉結合部可持續發展

    城鄉結合部是一種特殊的地域類型,也是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進程中各種矛盾沖突地區,通過中心村規劃,引導城鄉結合部可持續發展。

    3改善居民生產和生活條件

    中心村產業發展應適應城市整體規劃發展要求,協調與周邊地區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關系,使中心村的產業類型在種類上有改變,在結構上有提高,達到提高經濟效益和抗風險能力。

    中心村建設不論從建設用地指標控制,還是從管理措施限定,應引導向連排式、大體量住宅的建設方向發展,創造良好社區形象,并有利于道路建設、公共設施配套,達到整體環境質量優化的目標。

    4節約耕地,高效、合理利用城鄉結合部

    通過中心村規劃,對中心村空間布局結構進行合理調整,避免重復建設、亂占耕地以及亂建狀況,采取集中緊湊發展,達到節約耕地、高效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

    二、中心村規劃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中心村規劃的指導思想

    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演進的趨勢,服從并協調周邊地區與上層次區域總體及分區的布局要求,有利于中心村發展建設與周邊城市地區的銜接。通過對中心村建設用地的合理布局和有效控制,將中心村建設成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產業結構優化的新社區。

    (二)中心村規劃的原則

    1中心村規劃要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發展的雙重需要,為促進村辦企業適應集中建設、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和加快城市化進程服務。

    2中心村規劃應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節約耕地的方針,應注重對生態林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和菜籃子基地的保護。

    3在正確分析發展戰略的前提下,中心村規劃建設應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原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4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及分區規劃的要求,協調周邊地區規劃對中心村的建設要求,保證規劃的整體性和時空上的延續性;

    5有利中心村生態環境優化、整體環境質量提高;

    6嚴格控制土地開發總量和開發強度,使人均土地利用指標趨于合理范圍;

    7完善公建、市政公用設施,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

    8引導村民在營建方式及城市意識上的提高。

    (三)中心村規劃的目標

    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演進的趨勢,嚴格按上層次規劃要求和相關指標定額控制。明確中心村可以發展建設范圍和建設用地規模,通過科學的規劃建設指導和高效規范化的管理,達到中心村功能布局合理、發展建設有序、環境質量優化、村民安居樂業的目標,最終納入與城市整體建設同步化的有序軌道,將中心村建成特定地域的城市化新區。

    三、中心村規劃內容、方法和成果

    (一)規劃內容

    中心村規劃分為兩大部分———村域規劃和村建設用地規劃。

    1村域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設計深度)

    村域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建制鎮總體規劃,分析區域發展條件和制約因素,提出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配置、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的綜合目標;調整村域內各項用地的規模結構和空間布局;進一步體現總體規劃和分區規劃的規劃意圖,落實分區規劃的各項內容,明確村建設用地和城市建設發展用地的界線;確定村的用地發展方向,科學預測規劃期內村域人口規模;明確各居民點(包括新村)和經濟發展用地的位置和界線、落實各項建設標準;確定村域內交通、商業、文化、教育、體育、衛生、郵政、綠化、電力、電扇、給水、排水、消防、燃氣、防洪、排澇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的設置、布局;落實國土部門制定的土地利用規劃所確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提出實施規劃的步驟、措施和有關技術經濟政策的建議。

    2中心村建設用地規劃(詳細規劃設計深度)

    中心村建設用地規劃,是在村域規劃的指導下,直接對建設項目和周圍環境進行具體的安排和規劃設計,為各項建設工程的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提供依據。中心村建設規劃的內容包括:建設條件分析;建筑、道路和綠地等的空間布局和景觀規劃設計;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具體配置、位置和規模的確定;有關的技術經濟指標;中心村分期建設計劃及重點地段建設具體安排;規劃實施的步驟和規劃管理的政策。

    (二)規劃方法

    1規劃組織

    為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中心城市繼開展城市總體規劃和分區規劃工作以后,應當繼續進行城鄉結合部中心村規劃的編制工作。中心村規劃是以市規劃局協調、各區規劃分局牽頭的組織方式。市規劃局制定中心村規劃編制方法、深度要求和指標體系,提供中心村規劃設計要點以及中心村所在分區規劃信息圖件,各區規劃分局組織設計單位,提供地形圖、現狀土地征用及劃撥土地資料。

    2規劃步驟

    由市規劃局向各規劃分局下達中心村規劃設計要點(條件),規劃分局與設計單位簽定設計任務書。規劃設計單位根據規劃設計條件,通過現場調查,修正補充,全面掌握現狀土地利用情況,提出規劃設計方案。區規劃分局組織初審和復審,設計單位根據審查意見進行修改,形成規劃成果,送市規劃局審批。

    (三)規劃成果

    中心村規劃成果包括兩個部分:中心村規劃文件(包括規劃文本和附件)、中心村規劃圖則(包括計算機圖形文件和圖紙)。

    第5篇:農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我縣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機遇,準確把握國家的投資重點,找準中央政策與實際的結合點,選準符合國家發展需要的產業和項目,把千方百計擴大投入作為拉動經濟增長最關鍵、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1—5月份,全縣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額1.9153億元,增長53.7%。一是吃透政策,全力爭取國家投入。認真研究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取向,緊緊抓住重大基礎設施、民生、節能減排和推動結構轉型升級重大項目,做好產業規劃和項目開發,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年初,我縣就根據國家、省市的投資政策和資金投向,謀劃了廉租房建設、農村公路、農村飲水等13大類32個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資金投向的項目。同時,將項目爭取工作責任落實到分管縣領導和各職能部門,對重大項目實行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調研、親自協調、親自調度的工作機制,并把5月份定為“爭資爭項活動月”,集中精力、財力和物力向上爭資爭項。1—5月份,全縣向上爭取各類資金8717.49萬元,同比增長17.4%;爭取新增中央投資項目33個,總投資達4272.45萬元。二是擴大開放,全力引進外資投入。把招商引資作為擴大投入的重要渠道,進一步創新招商方式,主攻大項目招商。今年縣委、縣政府把開放型經濟工作列入了全縣“138”重點工作。組建了8支專業招商小分隊,分別到廣東、福建、江蘇、浙江、上海等“四省一市”駐點,全方位對接長珠閩地區的產業轉移,全脫產長期駐外蹲點招商。并將4月1日至5月15日定為全縣“招商引資活動月”,活動期間各鄉(鎮)、各單位及各專業招商小分隊成立精干隊伍赴“長珠閩”地區推介優勢,拜會客商和洽談項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個單位共引進26個投資意向項目。5月15日,我縣在泉州成功舉行了2009′江西(泉州)招商項目洽談會,共洽談了14個項目。同時,對新引進大項目,實現了以會務形式向洽談項目形式的轉變。成立專門的服務協調領導小組,由縣主要領導親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有關職能部門為成員,加強對大項目的協調服務,確保大項目的成功運作。1—5月份,全縣共完成簽約內資7.68億元,實際進資3.66億元,同比增長13.7%;實際利用外資391.65萬美元,同比增長321%,其中現匯進資69.66萬美元;共引進8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大項目落戶。三是搭建平臺,全力促進信貸投入。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縣委、縣政府建立銀企定期聯絡機制,通過召開礦山機械產業、返鄉農民工創業等銀企合作座談會,采取企業代表和返鄉人員代表提問,相關部門現場解答的形式,當場公開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的電話號碼,增強銀企間互信互惠。同時,由政府出資組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擴大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今年以來,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10.415億元,比年初增加2.477億元,增長31.2%,凈增額度是去年同期的4倍,其中工業貸款凈增1493萬元,占年度計劃(2300萬元)的64.9%。四是創新創業,全力啟動民資投入。利用城建公司搭建城市融資平臺,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以政府投入為主向投資多元化、運營市場化轉變。由縣國資委授權縣城建公司經營,將企業改制后的剩余資產、收購原改制企業在銀行的債權資產、土地開發收儲的資產劃轉至城建公司的形式,變非經營性資產為市場運營資本,增加了融資抵押物,使長期閑置、沉淀的國有“死資產”轉化成“活資本”,最大限度地實現存量資產的價值,為政府及企業融資奠定良好的平臺。至5月底,縣城建公司以抵押貸款、信托計劃等方式向銀行實現融資8600萬元,正在履行程序融資的有2億元,預計今年融資總額可達4.2億元。

    二、大力加強產業建設,經濟實力得到提升

    一是著力加快工業主導產業集群培植。圍繞礦產品加工、服裝輕紡、機械制造、食品加工四大主導產業,以招商引資為抓手,以平臺建設為載體,以促進企業開工達產為目標,力促工業經濟快速發展。1-5月份,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8200萬元,同比增長26.7%;完成工業增加值2665萬元,主營業務收入為7626萬元,利稅總額679萬元,分別增長17.6%、24.1%、18.6%。尤其在工業園區平臺建設方面,通過土地一級開發、市場運作等方式,進一步加大了力度。目前園區完成總投資5029.43萬元,一期工程500畝各項基礎設施基本完成并開始陸續供地,二期1500畝投資開發正式啟動,同時,啟動了高速公路出口2個特色產業小區建設。園區平臺集聚效應開始顯現,新增凱迪、宏盛、海崴、通用等4家企業落戶工業園,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461萬元,利稅總額263.4萬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10.5%和81.2%。二是著力加快旅游為主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旅游業方面,依托我縣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毗鄰“紅色古都”瑞金的近鄰優勢,按照“發展大產業、培育大品牌、開拓大市場”的發展思路,出臺了《2009年度旅游產業發展工作意見》和《蓮鄉旅游文化節籌備工作方案》、《縣首屆旅游文化節——贛江源頭、魅力溫泉實施方案》,科學謀劃旅游業發展方向。同時,加快了景區建設步伐。九寨溫泉和贛江源漂流開發建設項目列為今年我縣“138”重點工程項目。目前,九寨溫泉項目投入建設資金1200多萬元,已完成休閑大廳和接待大廳的主體結構及各功能管線預埋等基礎工作;贛江源漂流項目已經完成立項報告和環評報告的初稿編制,目前正在抓緊項目立項審批。阻擊戰紀念園建設項目,已經完成了項目施工圖的編制和圖審工作。現代三產方面,以現代物流業、房地產業、現代商貿業為重點,努力加強政策引導,提升服務功能,增強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活力。全縣城鄉消費市場呈穩步增長態勢。1—5月份,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179億元,同比增長15.1%。匯客隆超市、新佳多超市、百家惠等零售企業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房地產業運行平穩,截止目前,房地產業共完成投資1.09億元。贛江佳苑、錦繡嘉園、金福花園、麗水明珠等一批精品房地產項目相繼完工,全縣共銷售商品房307套,成交面積達4.21萬平方米,成交額達8000萬元。

    三、著力推進統籌發展,城鄉面貌更加繁榮

    一是縣城擴容提質步伐加快。按照改造西城、開發“一江兩岸”的城市發展思路,以防洪堤梅福段建設項目為龍頭,全力抓好片區建設,啟動了行政中心、新琴江派出所等一批行政設施建設,以及新人民醫院、新婦幼保健院等一批公共設施建設,區正逐步成為集行政、商業、居住為一體,功能完善的新區。同時,為發揮城市規劃的龍頭作用,加強對城市建設的指導,今年以來,我縣對原有規劃設計進行整合,采取公開招標方式,根據初步設計方案評審擇優確定編制單位,爭取了上海市城市規劃研究院為我縣進行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免費幫扶項目,啟動了西城區及區兩大片區控制性詳規,琴江東岸景觀設計等專項規劃,將控規項目整合為兩個,景觀規劃整合為三個,規劃編制工作更加科學合理;為整治縣城交通秩序亂、市場秩序差、環境衛生臟等現象,我縣出臺了《縣城市管理工作意見》、《縣城區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工作方案》、《縣市政設施移交接管理規定》、《縣城區“門前三包”管理實施意見》,建立了每周五全縣縣直機關單位分片區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制度,在完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二是新農村建設進展順利。農業產業建設方面,立足良好生態優勢和產業基礎,堅持壯規模與提效益同步、拓市場與樹品牌同步、夯基礎與增后勁同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全縣實現煙葉種植3.66萬畝,收購量有望達到12萬擔左右;新開發種植油茶1.3萬畝,發展連片千畝以上縣級示范基地8個;與武漢凱迪控股投資有限公司簽約總投資達3.4億元的生物質能源開發項目,目前已協調流轉山地5.5萬畝;今年新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6個;投資1500萬元新啟動18個煙水配套建設工程,建成后將新增基本煙田8000畝,農業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村鎮整治建設方面,立足實際,繼續以“空心房”拆舊建新為主要模式,實施村鎮聯動工程,力求在擴大群眾受益面、提高整治普及率和打造特色新村上有明顯突破。今年以來,縣本級財政配套安排838萬元專項資金,抓好了100個省、市、縣三級共建點,50個鄉村自主建設點和9個圩鎮建設,目前已完成60%的建設任務。由于啟動早、基礎實,爭取了32個省扶點調劑指標。通過整合民政、扶貧、殘聯政策和扶助資金,在新村點上集中建設“公寓式”小區集中安置困難群眾,有效破解了部分困難戶拆舊后無能力建新房的難題,得到省、市的高度評價,目前在全省進行推廣。新型農民培育方面,圍繞新村點布局適時跟進培訓載體建設,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及時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圍繞服務企業招工,隨時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大力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增強就業創業能力。今年新增培訓基地27個,舉辦各類培訓班173期,為縣工業園企業輸送技術工人1260名。扶持返鄉農民工創辦企業、基地17個。如珠坑鄉引進的耀榮塑膠有限責任公司,大由鄉引進的浙江溫州森雅服裝有限公司大由分廠,吸收安排用工均在100人以上,創業基地與技能培訓基地合二為一,不僅培訓了農民,也為企業解決了用工問題。

    四、千方百計保障民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第6篇:農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2.路基彎沉檢測標準鄭木蓮,王選倉,王崇濤,ZHENGMu-lian,WANGXuan-cang,WANGChong-tao

    3.拓寬道路工后差異沉降控制標準傅珍,王選倉,陳星光,,王淼,王小寧,FUZhen,WANGXuan-cang,CHENXing-guang,LIHong-zhi,WANGMiao,WANGXiao-ning

    4.AASHTO法中土基模量取值對瀝青路面的影響武紅娟,王選倉,WUHong-juan,WANGXuan-cang

    5.舊瀝青路面表面處治層抗剪性能盛燕萍,陳拴發,張登良,SHENGYan-ping,CHENShuan-fa,ZHANGDeng-liang

    6.改進層次分析法在路面施工過程控制中的應用李海濱,沙愛民,LIHai-bin,SHAAi-min

    7.基于GPS的公路路面裂縫定位方法徐琨,賀昱曜,孫朝云,裴建中,XUKun,HEYu-yao,SUNChao-yun,PEIJian-zhong

    8.重塑黃土變形特性程海濤,劉保健,謝永利,CHENGHai-tao,LIUBao-jian,XIEYong-li

    9.農村公路路基綜合排水設施張洪亮,梁偉,申愛琴,ZHANGHong-liang,LIANGWei,SHENAi-qin

    10.VCAAC級配檢驗方法在施工中的應用王富玉,沙慶林,戴文亭,張勇,任立鋒,WANGFu-yu,SHAQing-lin,DAIWen-ting,ZHANGYong,RENLi-feng

    11.基于生態基礎的公路景觀規劃設計張陽,王天問,崔永峰,ZHANGYang,WANGTian-wen,CUIYong-feng

    12.矩形鋼管混凝土T、Y型節點受壓性能試驗劉永健,周緒紅,劉君平,LIUYong-jian,ZHOUXu-hong,LIUJun-ping

    13.杭州灣大橋觀光塔風速風向聯合分布劉健新,馬麟,白樺,LIUJian-xin,MALin,BAIHua

    14.在用簡支梁橋橫向地震動研究周勇軍,彭曉彬,宋一凡,ZHOUYong-jun,PENGXiao-bin,SONGYi-fan

    15.正裝優化法確定斜拉橋合理施工狀態孫勝江,姜智英,高劍,黃平明,SUNSheng-jiang,JIANGZhi-ying,GAOJian,HUANGPing-ming

    16.鋼橋塔局部穩定試驗與數值分析王茜,王春生,俞欣,任騰先,徐岳,WANGQian,WANGChun-sheng,YUXin,RENTeng-xian,XUYue

    17.彈性半空間地基上梁的靜力彎曲解析解王愛勤,WANGAi-qin

    18.混凝土收縮徐變效應對曲線鋼-混凝土箱形結合梁橋的影響雷自學,晏興威,董三升,LEIZi-xue,YANXing-wei,DONGSan-sheng

    19.跨越敏感水域橋梁應急排水系統設計計算方法陳瑩,趙劍強,CHENYing,ZHAOJian-qiang

    20.一種新型的軟體結構在邊坡防護中的應用徐文杰,胡瑞林,駱祥君,XUWen-jie,HURui-lin,LUOXiang-jun

    21.地下襯砌結構與土層之間的接觸面特性奚家米,張環東,XIJia-mi,ZHANGHuan-dong

    22.基于系統最優的高速公路改擴建交通分流模型王劍,張生瑞,李華,WANGJian,ZHANGSheng-rui,LIHua

    23.基于GPS及GIS技術的城市公共交通調度系統姚頑強,YAOWan-qiang

    24.重型載貨汽車懸架的優化設計劉晶郁,王少贈,蔡紅民,LIUJing-yu,WANGShao-zeng,CAIHong-min

    25.基于虛擬現實的駕駛人道路安全感評價試驗袁望方,魏朗,陳濤,YUANWang-fang,WEILang,CHENTao

    26.移動荷載下倒裝結構瀝青路面動力響應董忠紅,呂彭民,DONGZhong-hong,LUPeng-min

    27.微弧氧化機理及電擊穿模型陳宏,郝建民,馮忠緒,CHENHong,HAOJian-min,FENGZhong-xu

    28.均勻溫度場中彈性直桿非線性振動解析解石晶,郝際平,SHIJing,HAOJi-ping

    29.線性系統的廣義Laplace變換張俊祖,馮復科,葛鍵,ZHANGJun-zu,FENGFu-ke,GEJian1.水泥乳化瀝青混凝土膠漿-集料界面微觀結構沙愛民,王振軍,SHAAi-min,WANGZhen-jun

    2.土基模量隨季節變化對瀝青路面設計的影響武紅娟,王選倉,WUHong-juan,WANGXuan-cang

    3.山區公路排水系統抗水災評價指標沈波,艾翠玲,SHENBo,AICui-ling

    4.路基過濕土處治中生石灰質量分數的計算方法戴學臻,蔣應軍,達,DAIXue-zhen,JIANGYing-jun,CHENZhong-da

    5.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細粒氯鹽漬土的加固機理平樹江,李煒光,申愛琴,耿恩朋,PINGShu-jiang,LIWei-guang,SHENAi-qin,GENGEn-peng

    6.基于剩余推力法的黃土高邊坡穩定性可靠度分析羅麗娟,趙法鎖,胡江洋,王輝,LUOLi-juan,ZHAOFa-suo,HUJiang-yang,WANGHui

    7.變權靶心貼近度在膨脹土分類中的應用夏連學,張慧穎,XIALian-xue,ZHANGHui-ying

    8.采動區公路路基和路面的協同作用模型余學義,趙兵朝,李瑞斌,YUXue-yi,ZHAOBing-chao,LIRui-bin

    9.公路養護工程分類方法張豐焰,史強,王元慶,ZHANGFeng-yan,SHIQiang,WANGYuan-qing

    10.鋼筋混凝土系桿拱橋穩定性影響參數賀拴海,李春風,呂婷,周勇軍,HEShuan-hai,LIChun-feng,LUTing,ZHOUYong-jun

    11.橋頭臺背路堤與橋臺設計方案評價秦建平,QINJian-ping

    12.箱梁水化熱溫度場時效模式及時變應力場張崗,任偉,賀拴海,許世展,宋一凡,ZHANGGang,RENWei,HEShauan-hai,XUShi-zhan,SONGYi-fan

    13.在役缺損梁橋動力分析的有限條剛度修正法郭琦,史強,宋一凡,賀拴海,GUOQi,SHIQiang,SONGYi-fan,HEShuan-hai

    14.增加主梁法加固鋼筋混凝土梁橋的力學特性劉旭政,牛艷偉,黃平明,LIUXu-zheng,NIUYan-wei,HUANGPing-ming

    15.指數函數模量成層土上剪切梁的隨機地震反應曹彩芹,王春玲,王愛勤,CAOCai-qin,WANGChun-ling,WANGAi-qin

    16.混凝土單軸受力損傷本構模型丁發興,余志武,歐進萍,DINGFa-xing,YUZhi-wu,OUJin-ping

    17.高速公路隧道內交通事故分布規律張生瑞,馬壯林,徐景翠,ZHANGSheng-rui,MAZhuang-lin,XUJing-cui

    18.汽車牌照的檢測與文字分割董安國,高琳,張興華,DONGAn-guo,GAOLin,ZHANGXing-hua

    19.十字口4相位信號燈模糊控制模型設計與仿真張衛鋼,劉亞萍,靳瑾,吳意琴,ZHANGWei-gang,LIUYa-ping,JINJin,WUYi-qin

    20.公路客運服務質量綜合評價付巧峰,FUQiao-feng

    21.基于狀態反饋的四輪轉向汽車最優控制杜峰,魏朗,趙建有,DUFeng,WEILang,ZHAOJian-you

    22.道路減速帶對車輛平順性和安全性的影響張(韋華),魏朗,余強,ZHANGWei,WEILang,YUQiang

    23.考慮碰撞和阻尼的彈性機構動力學分析王國慶,王帑,張宗濤,賀小平,劉潔,WANGGuo-qing,WANGTang,ZHANGZong-tao,HEXiao-ping,LIUJie

    24.層合中厚非圓截面柱殼的非線性動力響應易小剛,歐耀輝,劉永紅,YIXiao-gang,OUYao-hui,LIUYong-hong

    25.國際查新時英文檢索詞的查找途徑曹利亞,CAOLi-ya1.西安地區瀝青路面性能溫度分區鄭南翔,叢卓紅,李娟,ZHENGNan-xiang,CONGZhuo-hong,LIJuan

    2.基于分形理論的瀝青混合料抗滑級配評價趙戰利,張爭奇,薛建設,王秉綱,ZHAOZhan-li,ZHANGZheng-qi,XUEJian-she,WANGBing-gang

    3.瀝青混合料微細觀結構的研究進展汪海年,郝培文,WANGHai-nian,HAOPei-wen

    4.貝雷法設計密度對瀝青混合料性能的影響申康,陳愛文,呂文江,郝培文,SHENKang,CHENAi-wen,LUWen-Jiang,HAOPei-wen

    5.復合式路面(PMCC-PCC)溫度應力有限元分析申愛琴,賈玉,SHENAi-qin,JIAYu

    6.彈性地基上復合路面的受力分析祝海燕,王選倉,曹寶貴,ZHUHai-yan,WANGXuan-cang,CADBao-gui

    7.接縫設傳力桿水泥混凝土面層結構力學分析鎖利軍,王秉綱,陳拴發,楊斌,SUOLi-jun,WANGBing-gang,CHENShuan-fa,YANGBin

    8.高速公路拓寬差異沉降對路面結構的影響傅珍,王選倉,陳星光,,周洪文,王磊,FUZhen,WANGXuan-cang,CHENXing-guang,LIHong-zhi,ZHOUHong-wen,WANGLei

    9.橋面混凝土裂縫處防水層抗拉分析吳浩,WUHao

    10.Delaunay三角網構建DEM整體優化算法馬智民,羅斌,MAZhi-min,LUOBin

    11.高墩大跨徑連續剛構彎橋全過程非線性穩定分析王鈞利,賀拴海,WANGJun-li,HEShuan-hai

    12.開裂后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計算模型周勇,張峰,李術才,葉見曙,ZHOUYong,ZHANGFeng,LIShu-cai,YEJian-shu

    13.鉸結斜板橋加固方法鄒蘭林,黃平明,ZOULan-lin,HUANGPing-ming

    14.基于過橋汽車動力響應的橋梁損傷識別王樹棟,卜建清,婁國充,WANGShu-dong,BUJian-qing,LOUGuo-chong

    15.公路沿線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價值評估張圣忠,吳群琪,李倩,ZHANGSheng-zhong,WUQun-qi,LIQian

    16.石灰巖山區的公路景觀評價指標體系杜智民,王建軍,DUZhi-min,WANGJian-jun

    17.基于加權迭代法的計算機視覺中的車輛匹配李衛江,樊海瑋,李佳慧,郭曉汾,LIWei-jiang,FANHai-wei,LIJia-hui,GUOXiao-fen

    18.公路運輸對黑河金盆水庫水源地的污染風險程繼夏,李剛,CHENGJi-xia,LIGang

    19.LPG/柴油混合燃料噴霧液滴尺寸分布的數值模擬,何建,CAOJian-ming,HEJian

    20.生物柴油與輕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特性耿莉敏,董元虎,邊耀璋,陳昊,魏秋蘭,GENGLi-min,DONGYuan-hu,BIANYao-zhang,CHENHao,WEIQiu-lan

    21.冷銑刨機系統的數學建模及仿真胡永彪,馬鵬宇,張新榮,HUYong-biao,MAPeng-yu,ZHANGXin-rong

    22.雙排葉片攪拌裝置合理參數的確定與匹配趙利軍,董武,馮忠緒,ZHAOLi-jun,DONGWu,FENGZhong-xu

    23.道路施工寬幅碎石布料器關鍵結構參數設計方法顧海榮,李國柱,焦生杰,GUHai-rong,LIGuo-zhu,JIAOSheng-jie

    24.鑄造碳化鉻增強錳白銅基復合材料磨料磨損機理張長軍,俞劍,ZHANGChang-jun,YUJian

    25.非線性軟彈簧型Duffing方程的解析解石晶,郝際平,SHIJing,HAOJi-ping1.大粒徑碎石瀝青混合料振動壓實方法沙愛民,王玲娟,耿超,SHAAi-min,WANGLing-juan,GENGChao

    2.應力吸收層瀝青混合料的路用特性李祖仲,陳拴發,張登良,陳華鑫,周燕,LIZu-zhong,CHENShuan-fa,ZHANGDeng-liang,CHENHua-xin,ZHOUYan

    3.瀝青膠結料高溫性能試驗方法的評價周慶華,賈渝,ZHOUQing-hua,JIAYu

    4.瀝青碎石粗集料的相對比例魏建國,查旭東,鄭健龍,王秉綱,WEIJian-guo,ZHAXu-dong,ZHENGJian-long,WANGBing-gang

    5.舊水泥混凝土路面瀝青加鋪層結構力學分析曾勝,何宇航,ZENGSheng,HEYu-hang

    6.長壽命路面結構設計與壽命預估侯榮國,趙曉晴,王選倉,曾蔚,HOURong-guo,ZHAOXiao-qing,WANGXuan-cang,ZENGWei

    7.喀什地區不同鹽漬土凍融變形特性試驗包衛星,李志農,BAOWei-xing,LIZhi-nong

    8.高填方路堤涵洞碎散體填土成拱效應離心模型翁效林,謝永利,劉保健,WENGXiao-lin,XIEYong-li,LIUBao-jian

    9.公路線形設計中的可能速度預測模型楊少偉,張馳,王海君,潘兵宏,趙一飛,YANGShao-wei,ZHANGChi,WANGHai-jun,PANBing-hong,ZHAOYi-fei

    10.基于可能速度的公路線形評價標準張景濤,楊少偉,潘兵宏,張東省,趙一飛,ZHANGJing-tao,YANGShao-wei,PANBing-hong,ZHANGDong-sheng,ZHAOYi-fei

    11.高速公路中間帶護欄碰撞仿真實驗楊宏志,張勝平,楊少偉,YANGHong-zhi,ZHANGSheng-ping,YANGShao-wei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性色视频|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成人网|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下载|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成人黄18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成人免费观看高清在线毛片|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成人性生活免费视频| 国产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毛片基地看看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按摩| 欧美成人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下载 | 我的初次内射欧美成人影视|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成人h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