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教育制度的核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制度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制度的核心

    第1篇: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 《綜合英語》 教育信息化 五步教學法

    1.引言

    隨著人類社會正在加速邁向信息社會,以及“互聯網+”給社會帶來的深刻變革,探索并建立與之相匹配的教育模式勢在必行。信息化教學是信息化教育的主體和核心,是教育者和學習者借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方法進行的雙邊活動。它既是師生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的教學活動,不是基于信息技術在師生間開展的教學活動(南國農,2004:58)。

    在傳統的高職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這門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基礎設施條件較差,語言訓練手法簡單,教學手段僅停留在把課本內容照搬到ppt課件上,學生的積極性普遍不高。針對《綜合英語》課堂上日益增多的“低頭族”現象,應該采取的措施也許不僅僅是課前沒收學生手機,課下退還,更應該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將先進的信息化手段(例如手機)作為解決這一難題的切入點和創新點,創建先進的教學平臺,探索與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高職《綜合英語》的教學模式。

    五步教學法是一種比較實用的教學方法,它符合各個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時代的發展,能夠很好地運用到綜合英語的各個教學環節中。筆者以高職院校的綜合英語教學特征及當今教育信息化為結合點,以杜威的五步教學法為理論基礎,通過探究高職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有效策略,在信息化改革領域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2.五步教學法的含義

    2.1傳統教學法的弊端

    傳統教育的弊端在于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在專門設定的一個場所――教室中進行的。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向學生灌輸教科書上的大量和生活似乎毫不相關的知識,而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只是充當被動接受者的角色。筆者通過觀察,發現這種現象廣泛存在于各門課程中,其中就包括《綜合英語》。《綜合英語》這門課程作為高職英語專業的基礎課程,旨在提高學生在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綜合技能,它深遠地影響高職英專學生對專業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對將來的職業選擇和適應能力。

    2.2五步教學法的內容

    五步教學法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提出的一種比較實用的教學方法,它符合各個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是一種生機勃勃的學說,符合時代的發展,能夠很好地運用到《綜合英語》的各個教學環節中。具體來說,“五步教學法”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1)引入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通過設疑,或者給學生創設一個與實際生活相關聯的、有趣的情境或話題,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以更好的狀態接受新知識。這個環節有時也包括對上節課內容的復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2)展示環節。教師在這個環節中向學生呈現新課程的資料,并向學生提出與該課題相關的問題,并配合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其進一步地觀察、分析、研究問題。(3)練習環節。這個環節不同于傳統課堂的教師出題,學生被動答題,而是學生的主體操練環節。在這個環節里,學生將學習的新知識理論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提出相關的設想,并且進行嘗試性的思考和探索。(4)產生環節。這個環節和練習環節是緊密相關,環環相扣的,具體表現為學生根據自身對新知識理論的設想進行推理,在上述思考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自身提出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這是學生作為主體對所學新課的輸出環節。(5)發展環節。學生根據產生環節中提出的假設方案親自驗證,在實踐中一步步驗證這些設想方案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3.教育信息化與高職《綜合英語》五步教學法的深度融合

    3.1教育信息化與五步教學法結合的優點

    五步教學法凸顯的是學生的地位,教師的作用在于發掘學生的興趣,重視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把問題和答案依次拋給學生讓他們被動接受。在這一點上,信息化手段能夠更好地協助這種實踐性很強的五步教學法。如果說五步教學法是一輛機能運行良好的汽車,那教育信息化無疑是輪胎的劑,能夠讓這輛車更順利地在康莊大道上行進。如何將這兩者緊密、深度地融合起來,是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應該思考的問題。

    《綜合英語》這門課程是一門專門針對高職高專英語專業(包括商務英語、旅游英語、英語教育等方向)的職業基本素質課,它將聽、說、讀、寫、譯的學習過程和語言實踐融為一體,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如何將信息化手段運用于這門課程的各個環節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接下來筆者將從五步教學法的五個環節探究《綜合英語》這門課程的教學模式。

    3.2教育信息化與課程五個環節的融合

    五步教學法的第一個環節是引入環節,在學習新課前,教師需要創設一個與生活化的相關情境,這樣做的好處是消除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和憂慮感,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可以通過采用各種信息化手段來達到這一目的,因為現在是信息時代,大多數學生非常熟悉這些信息化手段,這樣做會讓他們倍感親切。當然,引入環節的材料和情境安排也需要貼近生活,讓學生明確接下來所學知識是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而不是空中樓閣。比如針對“Asking for help and offering help”這個主題的聽力和口語環節,可以采用視景仿真的現代信息技術,將“問路”所包含的情境(街道、建筑物、標識牌、馬路等)投射出來,讓學生置身于比較真實的環境中,更快地融入新課程。教師也可以選取一些精彩材料,自己制作微課或者推薦其他國內外大學教授錄制的微課課程視頻(如中國大學MOOC、網易公開課等),在課前與學生互動,做好熱身環節。

    展示環節是五步教學法的第二個環節,這個環節中,教師向學生呈現新的學習材料,這個環節也可以自然地融入信息化技術,在這里我們以簡歷的寫作為例。在這個板塊,教師首先在簡歷資源網站(如喬布簡歷)下載幾個不同版本的簡歷,提前發送到微信群或者QQ群,在展示環節讓學生拿出手機,對這幾份簡歷進行比較和分析,并總結出簡歷的一般格式和內容要求。這里之所以采用班級群這種信息化的形式展示相關材料,而不是采用傳統的圖片和ppt的形式展示,是因為每個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方式不同,讓他們用自己的手機查看資料,這種方式更加靈活,效率更高。

    五步教學法中的練習環節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課后練習,它更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學生自己通過展示環節的材料,自己發現問題,這里我們以每單元的閱讀A為例。當學生完成上面兩個環節之后,再進行細致閱讀,發現問題。教師在云課堂APP軟件上將全班分為若干個小組,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內通過發帖子的形式提出自己在精讀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并且在問題描述之后,發表自己的一些思考,等待其他同學的回復。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小組成員的名字完全采用匿名制,其優點是在網絡環境下進行匿名討論學習,學生不必面對老師,而且小組成員的身份互相隱藏,這在某種程度上讓學生獲得安全感,避免課堂討論中學生因為性格或者自卑等因素而不愿發言的弊病,使學生更愿意參與整個教學活動,不會因為擔心自己的問題受到其他同學的嘲笑而保持沉默,因此能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

    產生環節是和練習環節是緊密相扣的,因此我們還是接著以閱讀板塊為例進行探究。在每個學生的積極發帖之后,教師宣布大家可以借助電子詞典和搜索引擎在線查找資料,并針對剛剛的問題進行在線的文字、語音和圖片分析討論。我們可以看出,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扮演輔助和監督的角色,較少參與,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接下來,學生查閱小組內部其他成員的帖子,針對這些問題,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和查閱的資料,發表自己的見解,其形式是在每個帖子下面發言進行討論。筆者認為在線討論的優點在于,學生在這個環境下更能夠受到鼓勵暢所欲言,不會出現面對面討論時,個別學生發言極多而個別學生不發言的情況,大家同時扮演發言者和傾聽者的角色,效率和效果都更好。討論結束后,每個帖子的樓主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進行整理,共享到班級群中,供其他學生參考和交流。

    最后一個環節是發展環節,它是對產生環節的補充和完善。學生親自驗證討論的結果和提出的假設,在實踐中逐步驗證這些設想方案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在此以翻譯為例進行分析。學生在課上學習了相關的翻譯技巧,并對此提出,以解決問題,然后對于這些假設進行深入的思考和驗證。在每堂課即將結束時,教師要針對各個專業的特點,要求學生課下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進行驗證。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他們可以上外貿論壇或者相關網站查閱相關的商務信函的翻譯材料;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則側重于尋找導游方面的素材,例如歡迎詞、景點介紹的翻譯材料;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則側重于將所學的知識生動簡潔地表達清楚。接著他們將各自專業領域的翻譯素材與課堂上的討論結果進行比較,驗證結果,同時把發展環節的心得分享到云班級的個人空間,以供同學之間互相交流。這個環節由于和專業方向相關,能夠讓他們意識到這和他們將來要從事的工作是息息相關的,這些都是應用型的知識,而并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的孤立知識點。

    4.結語

    信息化教學與五步教學法的有機結合能夠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他們根據自己目前的知識能力水平,從而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具體的教學目標,并且清晰的學習軌跡能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的調控,通過每次的總結他們收獲更多的心得。教學實踐證明,信息化教學手段在五步教學法中的運用中不僅帶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也得到極大的提高,為高職《綜合英語》課程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南國農.信息化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張筱蘭,郭邵青.信息化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3]趙祥麟,王程緒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第2篇: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高校;教育成本;成本核算;成本控制

    中圖分類號:G4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67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4-145-02

    高校教育成本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教育成本包括高校耗費教育資源用于培養學生的教育成本、學生在校期間用于學習和生活的個人消費的個人成本、學校公共資源用于教育而損失的其他收益及學生將時間用于求學而放棄就業的機會成本。狹義教育成本是指高校用于培養學生所耗費的教育資源中可以用貨幣計量的那部分價值。本文所述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狹義教育成本。

    一、我國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執行的《高等學校財務管理制度》和《高等學校會計制度》是1997年由財政部頒布的,對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內容、核算原則、核算方法等沒有明確規定。2005年出臺的《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試行)》雖已將高校教育成本納入政府的監管范圍,但其所指的成本只是一種統計成本。現行制度并沒有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實踐上的可操作性。近幾年,關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會計研究對高校成本核算原則、核算內容、核算方法等作了初步確認和改進,但對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圍和項目劃分方式上還欠缺科學性和準確性,成本核算方法也不夠簡易合理。

    二、 開展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新思路

    (一)明確高校會計基本前提

    區別于企業會計,進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之前要重新確認會計主體和會計分期。會計主體是指會計所服務的特定對象,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應將整個學校作為會計主體,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體系。會計分期應采用學生培養周期制,傳統教育周期是按照學年(當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劃分的,但現在高校每年的招生工作從7月份就開始了,結合高校特定的運作規律,高校會計期間應確認為從當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

    (二)強調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則

    第一,權責發生制原則。當前高校會計核算多采用收付實現制(經營性收支業務除外)。收付實現制以款項的實際收付作為記賬標準,這種方式雖然記賬簡單,但由于不考慮款項取得和支付的歸屬期間,收入和支出不需要配比,重大的會計事項(大型設備購置、固定資產折舊等)不能合理地進入成本核算范圍,不能準確反映高校財務狀況。而權責發生制則能解決以上問題,它以應收應付作為標準來確定各期的收入和支出,即屬于當期的收支計入當期,不論款項是否已在當期收付。權責發生制強調配比原則,在核算過程中將支出與收益聯系在一起(涉及折舊和攤銷費用等),這樣可以更加準確、真實地反映高校的財務狀況。

    第二,配比原則。進行高校成本核算時,要同時在項目上和時間上進行配比,即行為主體對自己的會計行為負責,誰受益,費用歸誰負擔,同時,還要明確成本費用的歸屬期間,以便反映高校各部門各期間的財務狀況。

    第三,區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原則。凡支出的產生的效益僅在當期實現的,應記作收益性支出,計入當期教育成本;凡支出的效益需在多個會計期間內實現,則記作資本性支出,成本分攤計入多個會計期間。

    總之,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區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是相輔相成,是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必須遵循的三項基本原則。

    (三)高校支出分類與教育成本項目的重新確定

    現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將教育成本簡單地劃分為人員支出、公用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固定資產折舊和科研支出五部分,教育成本界定方法缺少科學性和準確性。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雖然在制度上有所規定,但應當將哪些支出計入教育成本,實踐上還不科學、準確和明晰。針對高校成本項目確定這一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應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范圍進行明確的界定,然后按照是否與培養學生相關這一標準將高校總支出劃分為三類:全額計入教育成本的支出、部分計入教育成本的支出、不計入教育成本的支出。

    第一,全額計入教育成本的高校支出。包括教學支出、教學相關支出、學生事務支出。教學支出包括:1.人員經費。教職工的工資、津貼補貼、獎金、各種福利和社會保障費等。2.公用支出。公務費、業務費、項目管理費等。教學用固定資產折舊和修繕費:教學樓、教學設備等。教學相關支出包括:1.教學輔助支出。圖書館、實驗中心、體育中心等部門費用。2.行政管理支出。高校行政管理部門的各項費用。學生事務支出包括學生貸款貼息、學生醫療補貼、學生會活動費等。

    第二,部分計入教育成本的高校支出。包括科研支出、后勤支出。科研支出中與培養學生有關的計入教育成本,例如校內教育教改科研項目等;與培養學生無關的不計入教育成本,例如高校承接的縱向、橫向課題等。后勤支出中學生不單獨付費的計入教育成本,例如校園綠化、學生用水用電等;學生要單獨付費的不計入教育成本,例如校園超市、理發店等。

    第三,不計入教育成本的高校支出。包括高校各種非獨立核算單位的經營性支出、校辦產業支出、撥出經費、對附屬單位補助費用、向上級上繳支出、結轉自籌基建、離退休人員經費、高校捐贈、賠償費、自然災害事故損失等。

    (四)高校教育成本計算方法

    第3篇: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 農業高職教育 考試信度 考試效度

    考試是檢查學習成果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考試信度和效度,會直接影響考試質量。農業高職教育作為高職教育的一種特殊類型,如何充分發揮考試功能,提高考試的信度和效度,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充分就業,以尋求自身不斷發展,是當今乃至今后需持久研究的課題之一。

    一、農業高職教育考試存在的問題

    農業高職教育經過十多年的研究探索與實踐,在教學改革與建設等各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自身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在考試改革方面卻遠落后于其它改革,雖然各農業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考試,但實際的考試質量卻不高,導致考試信度和效度出現異常。經調查分析,在考試的組織實施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考試功能和考試目標單一。

    考試具有檢測、鑒定、評價、教育、教學、選拔等多種功能,但從實施考試的動機和出發點來看,偏重于考試的檢測、鑒定與選拔功能,而對考試的教育、評價功能發揮甚少,只測不評的情形特別多。這種情況在過程考試中表現更加明顯,致使考試結果所蘊含的大量信息丟失。

    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考試與教學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因此,考試的依據就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評價學生學業成果的客觀質量標準。根據現代教學論的研究成果,教學目標一般包括認知、情感態度和動作技能三個方面。認知方面主要是指學生應該掌握各門課程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包括學生的領會、轉換、表述、分析、綜合、概括、評價和判斷等方面的能力;情感態度主要包括學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如興趣、情感、志向、價值觀、性格等品質;動作技能主要指對模仿動作的理解、組合、協調等。農業高職教育面向農業行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其教學目標和考試目標同樣應該包括和針對知識、技能與素質三方面。但目前農業高職教育考試存在考試目標比較單一、僵化的現象。在上世紀90年代高職教育的發展初期,考試存在偏重知識、兼顧技能、忽視素質的傾向,在知識維度考核上,目標的實現過多停留在識別或記憶這些低水平的要求上,而少有較高水平的理解、分析等目標達成的考試;形式上重視技能維度的考試,但創新思維能力方面的測試很少涉及,至于素質方面考核幾乎沒有要求。目前高職教育強調理實一體化教學,考試偏重教學目標的職業性、實踐性、高等性有一定程度的弱化,個別院校的考試出現了重技能、素質,輕知識的傾向。這種情況在過程考核中表現更加突出。上述兩種傾向都會導致考試效度低。

    (二)考試類型不清,應用混亂。

    目前考試類型很多,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其類型各異。由于對考試理論知識的匱乏,課任教師在實施考試時,往往混淆考試類型,隨意選用,導致考試目標產生偏差。這種情況在青年教師身上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1.診斷性考試與形成性考試相混淆。根據考試在教學中的作用,分為形成性考試、診斷性考試、鑒定性考試和評價性考試。評價性考試在教育過程中進行,主要用于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非智力素質;鑒定性考試一般在教學結束后進行,用于測評學生教學目標實現的程度;形成性考試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用于檢測學生對新學內容掌握的程度,以便診斷并改進教學,促進學生學習。它的編制必須依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的重點難點都要考核;診斷性考試主要用于學前或課前預習效果或學習基礎的考查,以便后續課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有時在教學中應用,目的是了解學生遇到的學習困難、原因所在及如何補救。這種考試是針對某一特定問題編制大量的測題,測題之間差距較小,以鑒別具體學習困難的原因。事實上在高職教育加強過程考核的要求下,一些教師設計的大量考試偏重于此,結果與形成性考試類型相混淆,客觀上加重了學生負擔。

    2.教師自行設計考試,考試質量缺乏保證。根據考試的標準化程度或水平,分為標準化考試、準標準化考試和教師自行設計考試。標準化考試根據考試大綱要求,科學命題,并制定評分細則和記分標準,在生源質量相差不大的前提下進行考試,考試信度和效度一般較高。教師自行設計考試是根據經驗設計的未經標準化的成果測試,缺乏可行的質量保證,在實施中常常出現考試太難或過易,而且沒有用常模來解釋分數,使得分數的相對意義無法表現出來,但這種考試與高職教學實際結合得非常緊密,用得較多。準標準化考試是高職教師最熟悉、教學評價中使用最多的一種考試類型,其標準化程度低于標準化考試,高于傳統的教師自行設計的考試。實踐中教師采用這種考試類型出現的問題也較多。

    3.教師解讀考試結果有誤。依據考試結果的解釋不同,分為常模參照性考試和標準(或目標)參照性考試。前者是以學生在“常模團體中的相對等第”來解釋結果的考試,即以常模為參照點的考試。它能鑒別學生的個別差異,卻不能確定學生達到了何種目標,而且要控制考試結果的常態分布;后者是指考生的考試成績不與他人比較,用以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即以標準或目標為參照點的考試。部分教師只偏重標準參照性測驗,而在對分數的解釋上又把學生置于團體之中,排出學生的相對等第。實際上是混用了兩類考試的結果。

    4.考試形式單一,針對性不強。考試形式的多樣化是今后農業高職考試改革的方向,這是由不同課程的性質、特點、目標及考核內容的多樣化所決定的。但是,目前的農業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考試形式單一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七多七少”,即閉卷考試多,開卷考試少;筆試多,口試或其他方式少;理論知識考查多,能力和素質考查少;記憶多,運用少;終結性考試多,過程性考試少;評價性、鑒定性考試多,診斷性、形成性考試少;集中性考試多,分散性考試少。這種單一的考試形式普適性、趨同性強,針對性差,不能準確反映教學質量,這種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能力的考試與高職培養目標是不相符的,也沒有充分體現農業高職的特色,在客觀上還會助長學生學習的惰性。推行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的一些高職院校出現“重能力和素質考核,輕理論知識考核”也是需要矯正和糾偏的。

    (三)命題不科學,缺乏嚴密性。

    一套高水準的試題,除應符合命題的基本要求外,從考試目的來看還應具有一定的難度,以便測出學生實現掌握所學知識和能力的程度與水平,同時應能測出每個學生個體學習情況的差異。但在實際調查中發現,部分高職院校教師命題隨意,偏重客觀題型多,試題的難度、區分度起伏大,信度和效度不高或高信度低效度,缺乏嚴密的科學性和針對性,不但學生不能適應,而且考試目標也無法達到。造成命題不科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命題教師教學經驗不足,農業實踐能力不強,缺乏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導致考試目的不明確,在選擇考試類型和考試形式、確定試題的覆蓋面和難度分布,以及對考試分數的解釋上出現偏差,有時還會造成人為隔裂考試與教學的必要聯系。②命題教師的考試理論知識匱乏,也沒有很好掌握高職教育規律和農業生產特點,特別是剛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考試觀念陳舊,沿襲結構主義題型,以己好惡或認知水平作為考試內容取舍的依據,這也反映出在命題上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指導。③受到連年擴招所帶來的生源素質下降、生涯結構復雜、教師任課負擔加重的影響,以及保證合理的及格率、考試成績常態分布的需要,導致客觀題型成為首選,雖然試題信度高,效度卻低。

    (四)監考外緊內松。

    雖然許多高校加強教務管理,嚴肅考風考紀,某種程度上營造了公平、公正的考試氛圍,但部分監考教師責任心不強或為了避免一旦抓到作弊學生后就要接受調查、進行鑒證的麻煩,監考不嚴格,客觀上造成監考的外緊內松。此外,“大隊人馬”巡視等干擾因素造成考生過于緊張、疲勞等,就會導致考試信度的下降。

    (五)閱卷質量不高。

    由于擴招帶來的在校生激增,生師比居高不下,有時一名教師一學期要承擔多門課程或多個班級的課程,而且在規定期限內必須上交、錄入考試成績,教師疲于奔命,忙于應付,加之在師資短缺,很難實行教考分離的背景下,這種自己命題、自己閱卷、自我總結分析考試質量的一條龍式閱卷方式與管理,以及人情分、受到大面積不及格對命題責任追究的心理壓力影響,等等,最終的閱卷質量就不言自明了。這種狀況對考試質量影響非常大。

    (六)考試質量分析不到位,對考試反饋重視不足。

    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而考試是檢驗、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考試后進行考試質量分析和反思總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考試質量分析主要是針對試卷進行分析,考試試卷含有豐富的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信息量,答題過程所留下來的文字表達,是學生思想和思考的軌跡見證,是學生學習個性的集中表現,也是老師教學策略產生效果的真實反映。認真作好考試質量分析,是全面發揮考試功能、進行考試結果有效反饋的重要前提。通過幾年的觀察與調查發現,部分高校考試質量分析單制定不規范、不科學、指標不全面;個別教師隨便一寫,應付了事,特別是有些青年教師不會分析總結,連基本的“考試四度”概念都不清;終結性考試一般安排在學期末,即使寫完考試質量分析報告,也只是上交就OK,新學期又換新班上課,考試結果反饋幾乎為零。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①有政策制度上的漏洞,教學監管不到位;②在師資培養上,存在重實踐能力培養,輕考試能力培養的傾向,對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考試理論培訓缺乏重視和投入;③職能部門對考試質量分析缺乏應有的重視;④教學管理干部青黃不接。

    二、提高農業高職教育考試信度和效度的途徑與方法

    (一)加強教師的考試能力培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老師,才能有好的教育。農業高職教育要確保高質量,同樣離不開教師對高職教育教學進行持久的研究探索與實踐。所有的改革、建設、實施、效果評價與質量監控,說到底都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保證教學質量。因此,高職教師不但要有教學能力、教改能力,而且要有評價和監控能力,能教會改,能評善控,綜合能力強,很難說那種只教不會考、只測不會評的老師執教能力強。從這個角度上說,農業高職教師必須提升考試能力,使考試真正發揮教學指揮棒的作用。提高教師的考試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培養教師樹立以“人”本身出發的“能力本位”現代高職考試觀,具有教學與考試一體化的全局意識;二是積極開展與考試相關的理論培訓,使教師(特別是非師范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掌握常用的考試方法手段與考試質量分析評價指標;三是加強教學團隊建設,鼓勵以老帶新,在團隊中營造團結和諧、共同進步的工作氛圍;四是建立制度,加強監管,使考試工作納入常態管理,考試工作質量成為教師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

    (二)科學命題,多樣化考試。

    考試命題的科學化是考試制度改革的中心環節,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強的導向作用。科學命題是實行高質量考試的前提。要做到科學命題,除了命題教師對高職教育理念和課程內容體系、職業崗位工作任務與能力要求有著比較清楚的了解之外,還要堅持以下原則。

    1.試題內容與教學目標一致性。考試目的是測量教學目標達到的程度和促進教與學,所以試題內容應與課程教學目標相符,能有效測量目標要求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堅持以應用能力考核為主,知識、能力、素質全面考核。

    2.試題覆蓋面與重點相結合。命題時編制命題雙向細目表,試題內容對課程目標具有充分的覆蓋面,且各部分內容的比例要適當。

    3.試題獨立性與試卷整體性相結合,突出針對性、實用性。試題內容具有代表性,在強調試卷整體性的同時,從全局角度把握試題的難度和區分度,注重試題的相對獨立性和代表性,做到主觀題與客觀題相結合、重點教學內容重點考核。此外,命題要充分考慮農業生產特點、能力形成規律和職業崗位要求,做到題型立意多樣,與教學內容、考試類型有效銜接和適應。

    4.確保試題的效度、信度和適宜的難度與區分度。所謂信度就是指考試的可靠性,考試結果的可信程度。考試的信度對教師和學生都很重要,因為它涉及考試的公平合理。影響試題信度的因素主要是試題難度和題量大小。試題難度過難或過易,都會使分數分布范圍縮小,從而降低考試的信度;題目數量越多,信度越高,因為題目數量增多,尤其是同質題目增多,在每道題目上的隨機誤差將會互相抵消。雖然考試受到內容和時間的限制,題數不能太多,但可盡量把大題化小,增加題數,以提高信度;題目用語不標準,也會給學生帶來誤導,導致信度下降。

    效度是對既定目標實現的有效性和準確性的質量指標。它反映考試結果與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實際工作中,對效度的檢驗可從內容效度、結構效度和預測效度三方面來檢驗。內容效度是指從需要測驗的教學內容中抽取樣本的適當程度,是考試題所考核的目標和內容在整個課程內的代表性,就是指所設計的測試題目能否真正代表課程目標要求;結構效度是指一份試卷考試內容的組成結構和學生所應掌握的知識、能力結構的符合程度;預測效度是表示考試成績能夠預測將來學習與課程相關后續課程的學習程度,預測的程度高,則考試效度便高,反之,預測效度就低。

    難度是表示試題難易程度的指標。難度值用通過率表示。對選擇題的難度值用答對的人數除以考試總人數來計算;對非選擇題難度值用該題應考者的平均得分數除以該題規定的滿分數來計算。難度值越大,表示試題越容易。一般認為試題的難度指數在0.3-0.7之間比較合適,整份試卷的平均難度指數最好掌握在0.5左右,高于0.7和低于0.3的試題不太合適。

    區分度是反映試題對不同水平被測學生進行區分的特征,是區分學習者對試題回答程度的數量指標。區分度高的試題,學習好的學生得高分,學習差的學生得低分。中等難度的試題不僅對中等水平的考生區分度高,而且能區分出高、中、低三級水平。一份較好的試卷,特別是選拔性考試的試題,應使題目的難度分布廣一些,梯度多一些,這樣就可以全面區分出不同學業水平的考生。常用兩端分組法計算試題的區分度,一般認為0.7―0.5為區分度較好。

    在考試類型選擇上,教師要清楚課程性質、特點和考試類型的特點與應用目的,按照有利、有效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選擇應用,過程考試時注意與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相適應。終結性、鑒定性考試一般用于期中、期末考試;形成性考試用于過程考試;診斷性考試用于期初或教學過程中;評價性考試主要用于素質測評。理論考試一般選擇試卷筆答和口試、論文答辯形式;技能考試一般選擇現場操作或與口試相結合的形式。無論哪種考試類型或形式,都要注意與命題相互適應。

    (三)加強考務管理。

    加強教育引導和制度建設,營造良好的考試文化氛圍;不斷完善考試管理體制,重點抓好命題、制卷、監考、閱卷、評價等工作環節的科學規范管理,理順好教務、學生、教學系部等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嚴肅考風考紀,突出考試的公正性和規范性;共同開發課程題庫,實行教考分離,杜絕命題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鼓勵教師聯合命題,構建教學與考試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互動機制,以利于調動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保證命題質量和教學質量;合理安排考試的時間與次數,減輕學生負擔,突出考試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四)保證閱卷質量,嚴把考試質量分析與信息反饋關。

    通過采取制定閱卷規范、嚴格閱卷標準和閱卷紀律;統一閱卷、集體閱卷且流水作業,2人以上復核等措施,從而保證閱卷質量。閱卷結束后要求教師、相關部門全面、認真做好考試質量分析,撰寫分析報告,作為考試結果信息反饋的依據。具體可從考試的教育測量學質量特性分析考試的效度、信度和試題的難度與鑒別度;從考試結果的教育統計學角度分析考試成績的分布狀態和對群體差異進行研究;從考試結果的教育學角度分類比較研究與個別化評價,特別對學習困難學生的試卷進行診斷,并作教學診斷分析。這是有利于今后因材施教和改革教學,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有效措施。

    考試質量分析結果要從教務部門、系、教師、學生不同層面進行反饋,獎優罰劣,加強監管,責令相關部門、任課教師依照分析報告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并在新學期伊始面向學生專題反饋,使教育引導學生做到有的放矢。

    參考文獻:

    [1]饒慶七.高校英語教學測試的走向與偏誤[J].旅游學刊,2006,(1).

    [2]余會蓮.高中地理校內考試的主要問題及影響[EB/OL](2005-09-06)[2008-10-14].省略/gzdl/jszx/gkzl/gkzl/200509/t20050906_224087.htm

    第4篇: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摘要:新頒布的勞動合同法反應了社會不同階層利益的博弈,本文以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來分析勞動合同法可能產生的效應,闡述勞動合同法給相關利益主體帶來的機遇及挑戰,探討勞動合同法對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勞動合同法;人力資本投資

    一、勞動合同法的實施背景及分析視角

    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后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反應了社會不同階層利益的博弈,帶來的變革是深刻的,相關利益各方對其解讀也不盡相同。目前國內的學者大多都是從社會學和法學的角度加以研究,強調勞動合同法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穩定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有學者認為其不具有可實施的基本環境,提高了經營成本、抬高了就業的門檻,認為它只是一部意愿良好卻根本不具有操作性的法律。但分析一部新的法律能夠真正在多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還必須要有新的視角和分析方法。

    勞動合同法能否體現經濟社會發展所導致的制度變遷和制度創新,能否成為一個有效的制度供給,能否滿足當前經濟轉型對相關法律的要求,是否具有作為制度的經濟功能(降低交易成本)和安全功能(降低市場風險),能否促進社會的進步和增加社會的整體福利水平等,都值得人們重新審視。出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本文將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通過對宏觀、中觀及微觀三個層面的不同主體收益成本的比較分析,對其實施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進行探討和評價。

    二、對勞動合同法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

    勞動合同法實施帶來的效應可以從三個層面分析:宏觀(以政府作為主體)、中觀(以企業作為主體)和微觀(以勞動者作為主體),在制度實施過程中都有其不同的利益訴求,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可以看做是三方利益博弈的結果,其實施又分別使他們承擔了不同的制度成本,獲得了不同的收益。

    從宏觀層面來看,新制度經濟學強調制度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并認為政府是制度的最大供給者。按照科斯理論:在一個產權明晰、市場完全和交易成本為零的世界中,無論權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易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條件是不可能完全存在的,因此需要政府通過制度設計來彌補制度供給不足,解決各種市場失靈的狀況。在我國勞動力市場的運行過程中,目前普遍存在勞動合同的缺失、勞動合同的短期化、勞動雙方信息不對稱等情況,導致了多種機會主義和違約行為的發生,影響了勞動力市場運行的效率。其主要原因是勞動法律體系的不健全、不完善,這時只有政府作為一種強制的力量,才能克服舊制度實施過程中的路徑依賴,促進新制度的產生和實施。當然,勞動合同法作為新的法律制度,其制定、運行及完善都會耗費一定的社會成本,甚至從短期來看還可能產生諸多的問題,如部分企業由于自身原因難以適應其要求關閉停產而導致失業現象增加;部分企業采取損害勞動者的短視行為等應對措施。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其對整個社會經濟效率的提高和規范勞動力市場的積極效應也是明顯的。

    從中觀層面來看,新制度經濟學認為有效的組織是制度變遷的關鍵,因此企業對勞動合同法能否真正得以實施及其實施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可能使企業承擔的法律責任、經濟責任和用工成本相對增加。但是從制度層面來看,勞動合同法將發揮其減少不確定性和降低風險的作用,其中不少的新條款對企業權利將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降低其可能面臨的各種用工風險,提高其在市場競爭中的靈活反應程度。如規定企業必須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推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增加必備條款內容等,都利于減少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規范彼此的行為,減少監督合同條款等方面的費用。

    最后,從微觀層面,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勞動合同法加大對勞動者保護的立法宗旨和立法傾向,但是一項新制度的實施效果卻并不一定能夠與其制定初衷完全吻合的。一直以來,勞動者都是處于一種弱勢地位,追根究底,與我國的勞動法律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是有很大關聯的。從新制度經濟學對人的行為的假設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是“有限理性”和“機會傾向主義”的,由于人們面臨的往往是一個復雜、不確定的世界,信息是不完全、不對稱的,并且人對環境的認識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須通過制度設計和制度創新來彌補和預防人理性的不足。勞動合同法通過強調書面勞動的簽訂、推行無固定期限合同、加大勞動者對合同的選擇權、增加勞動必備條款、擴大受保護的勞動者范圍、健全勞動爭議協調機制等,對可能造成勞動權益侵害的法律空間加以了彌補和完善,提高其抵抗風險的能力,發揮制度的經濟功能和安全功能,使其獲得了經濟利益,避免了風險。

    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初期,由于某些企業為了規避勞動合同法,采取對勞動者利益損害的短視行為,造成一部分勞動者失去勞動機會和勞動崗位,使得社會上對勞動合同法的各種置疑和反對之聲不絕于耳,但是這并不能否定新制度的有效性,只能視為制度在變遷和實施過程中與外部環境的契合所付出的改革成本,制度變遷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在執行的過程中,是要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的加以調整的,也就是說我國的勞動法律體系還需要繼續不斷推進和完善的。

    可見,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將不可避免給各個利益主體帶來一定的制度成本,但我們也不可忽視勞動合同法在勞動關系的契約化、減少勞動力市場的不確定性、降低勞動交易費用、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等方面可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及帶來的不可估量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

    三、勞動合同法實施過程中的主體行為選擇

    勞動合同法帶來機遇和挑戰并存,政府、企業和勞動者如何在其實施過程中作出最優的行為選擇,實現制度的效用最大化,促進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的提高。

    (一)政府行為選擇。

    政府作為勞動合同法制定和實施的主導力量,對實施效果和進一步完善都起著重要作用。制度創新是一個利益調整過程,各個利益主體之間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利益矛盾,這就需要政府對受損者在一定程度給予補償性的制度安排,對相關利益加以調整。因此,政府更需要注意企業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相對關系,對于其承擔的制度成本,通過各種經濟或政策手段加以彌補和支持。對處于相對弱勢的勞動者,政府應均衡其與企業之間的力量對比,加大社會的教育投入和人力資本投資,滿足勞動者各層次的技能和教育培訓需求,降低其在勞動力市場中的面臨的各種風險,促進兩者之間的公平博弈,維護整個社會公平,促進勞動力市場的健康運行。同時,政府應該明確和細化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標準和實施細則,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進一步加快相關配套的勞動法律法規出臺,發揮積極的政策導向效應,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順利進行。

    (二)企業行為選擇。

    勞動合同法實施后,作為中觀主體的企業可能是直接的受益或受損者。對于勞動合同法明確加大對勞動者保護力度的立法取向,使部分企業產生對勞動關系過于固定,企業用工成本增加,約束加大,在市場競爭中靈活性減弱等擔心,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其擔心不無道理的。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締結有遠見的契約,形成對雙方可信的威脅,將可能存在的危險重新設計到契約關系當中,對防止機會主義,減少犯錯誤的機會和提高理性水平,實現企業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是有利的。勞動合同法施行后,企業應該充分發揮和利用其正面功能,在勞動合同法基礎上為加強勞資合作創造條件,強化合作意識,通過加強與勞動者的合作,規范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減少各種信息成本和不確定性,把阻礙合作進行的因素減少到最低程度。勞動合同法對企業進行專業性的人力資本投資亦是有利的,通過約定培訓費用、約定服務期以及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簽訂保密條款、競業條款,消除其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特別是專業性人力資本投資的擔心,降低在人力資本和經濟投入等方面的風險,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戰略性目標的實現做好準備。

    (三)勞動者行為選擇。

    對于勞動者而言,最為重要的是如何發揮勞動合同法實施后對自身的保護作用。一般來說,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和實施是不可能立刻改變和扭轉其所處的弱勢地位和不利處境的。使勞動者真正處于弱勢地位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知識水平、法律意識、認知水平的有限、個人力量的薄弱等原因造成的。勞動者面對的往往是信息嚴重不對稱、無法參與設計的公司治理結構、微弱的聲譽效應和昂貴的司法程序等.因此,能否從根本針解決勞動者處于弱勢地位的相關因素,才是勞動合同法能否真正得以有效實施的關鍵。勞動者應該加強對自身的人力資本投資和法律知識的學習,參與相關職業技能培訓,改善自身在勞動力市場競爭中的不利地位,善于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時,致力于形成和完善代表自身利益的相關團體,從而減少自身在信息水平、知識水平、法律水平、認知能力、理性決策等方面的局限,提高博弈能力和博弈水平。

    從經濟人追求收益內在、成本外化的逃避經濟責任的行為的“機會傾向主義”的假設出發,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總是盡最大能力保護和增加自己的利益,威廉姆森認為:人的機會主義本性增加了市場交易的復雜性,影響了市場的效率,機會主義的存在是交易費用的根源。①因此,在勞動力市場上勞動者也應該規范自身行為,避免各種為追求自身利益,故意破壞勞動力市場秩序,扭曲、攪亂或歪曲信息,缺乏信用,通過各種隱蔽或狡黠的手段損害企業利益等行為,在勞動合同法行為框架的引導和約束下,誠信、自律、守法,促進新制度的實施和經濟活動的有效運作,將有利于新制度更長遠、更廣泛、更有效的發揮對其保護作用的。

    四、結語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勞動合同法作為一項新的制度安排,其實施可能會給各利益主體帶來不同的收益,當然,不可否認其實施會帶來一定的制度成本,可能引起一些社會問題,造成短期內結構性就業矛盾等。但整體而言,勞動合同法的施行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順利轉型利大于弊,對社會各個經濟利益主體亦是如此。因此,整個社會都應該以一種較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其實施的效果,克服其在實施過程中帶來的問題和矛盾,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制度效能。

    參考文獻:

    [1]蔡.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的結束[J].高端之見,2008.2

    [2]蔡.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的意義、爭議與相關政策取向[J].社會觀察,2008.2

    [3]郭軍,鄭東亮,董平,王文珍,李天國 .再談勞動合同法實施[J]. 中國勞動,2008.3

    [4]焦志勇.企業實施勞動合同法應注意的十大問題[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4

    [5]姜穎.勞動合同法對現行勞動法的修改及對我國勞動關系的影響[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8.1

    [6]盧現詳.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7]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8](美)康芒斯.制度經濟學[M].商務印書館,1962

    第5篇: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1.江西理工大學華文教育研究中心,江西贛州,341000;2.江西理工大學資產管理處,江西贛州,341000;3.江西理工大學校長辦公室,江西贛州,341000)

    [摘要] 工科實踐教學是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重要環節,貫穿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全過程。因此,篩選與規范分析的方法和過程,科學地開展實踐教學質量的信度分析,對于準確地評判其實踐教學效果并以此改進和調整實踐教學尤顯重要。詳細介紹了采用克倫巴赫(τ?J?Cronbach’s)系數法進行實踐教學評價信度分析的方法,并全面具體地剖析根據信度分析,改進“工科課程設計質量評價”的實踐過程。實踐證明,此方法操作簡便、易于掌握,尤其適用于計算機快速分析處理,效果較為理想。

    [

    關鍵詞] α 系數法;實踐教學;質量評價;信度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5)02?0140?04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4-22

    [基金項目] 2012 年江西省高校省級教改課題“基于ISO9000 的工科實踐教學管理體系的研究與實踐”(贛教高字(2012)82 號)(JXJG-12-6-2)

    [作者簡介] 羅家國(1958-),男,江西贛州人,江西理工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計算機應用;邱庚香(1970-),男,江西贛州人,江西理工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實踐教學管理,信息與信號處理;潘莎莎(1985-),女,江西贛州人,江西理工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工科實踐教學是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重要環節,貫穿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全過程,因此,準確地評判其教學質量并以此改進和調整教學尤顯重要,信度分析就是確保這種評價真實可靠的重要分析工具。信度主要是指評價結果的一致性、穩定性及可靠性,信度系數愈高表示該評價的結果愈一致、愈穩定可靠,評價結果愈令人信服,反之也然[1]。多年來,筆者在“工科實踐教學(課程設計)質量評價”實踐中,通過信度分析指導和改進實踐教學評價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現以2010/2011學年1 學期、2011/2012 學年1 學期前后兩次評價結果對照為例,詳細介紹這種依據對照組教學質量評價的信度分析,改進“實踐教學(課程設計)質量評價”的方法。

    一、實踐教學質量評價信度分析的主要方法檢驗評價信度的方法很多,通常有以下幾種:

    (一)重測法

    重測法是以同一測試工具在兩個不同的場合施行于相同的對象,再求其結果的相關。由于對同一樣本前后測試兩次,被調查者易受外界影響的干擾,所以往往實施重測是比較困難的。例如,由于課程設計多半是在學期結束前后進行,教學時間相對較短,這時許多理論課程已經結束,學生不是全力以赴備考,就是歸心似箭,因此很難保證學生能認真地對待第二次測試。

    (二)復本法

    復本法是編制兩套類型相同、數量一致、難度相當,甚至提問方式都類似的測量指標體系,由同一組評價者同時用兩套標準進行評價,然后求兩套評分結果的相關系數。但是通常操作時,要制作令人滿意的復本是相當困難的。

    (三)折半法

    折半法是將一次測量的內容分為基本等價的兩部分,把它們看成是兩次獨立、短期、內容相似的測量,再求兩部分測量成績的相關性,進而估計整個量表的信度。但是,人為地將指標體系一分為二,勢必造成指標數目減半,那么在相同條件下,必然會影響其評價結果的可靠性[2]。

    (四)克倫巴赫系數法

    克倫巴赫系數法即α 系數法,是克倫巴赫于1951 年在《測驗的內在結構》一文中提出的,其數學模型為:

    M——評價指標數目

    Si——第i 個指標所得分數的方差

    S——整個指標體系所得總分的方差

    克倫巴赫系數法是衡量心理或教育測驗可靠性的常用方法,此方法的優點在于易于掌握,且不需進行兩次實際的測量與評價[3]。

    二、以對照組評價信度分析改進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的實踐案例

    根據前述幾種信度分析方法的特點,在課程設計評價實踐中,我們分時間段,選擇了α系數法來開展對照分析實驗。

    (一)信度分析步驟

    1. 實驗研究的方案設計思想

    (1) 從“2010/2011 學年1 學期”課程設計評價數據庫中,按比例分層,隨機抽取各等級樣本組中的樣本。

    (2) 對各樣本組樣本進行編號,計算各編號樣本的信度值。

    (3) 根據當年課程設計評價數據樣本信度不甚理想的狀況,采取改進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的措施。

    (4) 從“2011/2012 學年1 學期”課程設計評價數據庫中,按比例分層,隨機抽取各等級樣本組中的樣本。

    (5) 對各樣本組樣本進行編號,計算各編號樣本的信度值。

    (6) 對“2010/2011 學年1 學期”與“2011/2012學年1 學期”不同時間段對照組樣本信度變化趨勢作整體對照分析。

    (7) 探討引起信度變化趨勢的原因,并以此提出今后進一步改進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的措施與建議。

    2. 數據抽樣

    分別從各對照組中按比例分層,隨機抽取等級樣本組中的樣本[4]。(詳見表1、表2)

    3. 信度計算

    采用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從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數據庫中選擇已篩選出的樣本,分別計算其信度值。(詳見表3、表4)

    4. “2010/2011 學年1 學期”與“2011/2012 學年1 學期”樣本信度變化趨勢整體對照分析兩組基本情況大致相似,評價結論分布也基本符合正態分布。然而,比較兩學期的實踐教學評價信度值γα,卻發現2010/2011 學年1 學期評價信度值明顯低于2011/2012 學年1 學期評價信度值。通常來說,γα 值偏低表明其評價指標內部的一致性欠佳,該次評價的可靠性較差;反之,則說明評價結果較為可靠,亦即它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客觀現實[5]。故運用這種評價信度軌跡變化的對照分析方法,對工科學生實踐教學質量評價工作進行改進,進而實現從系統分析的角度全面提升實踐教學工作的質量。

    (二)引起評價前后信度變化的原因探討及為提高實踐教學評價質量所采取的改進措施

    1. 指標體系誤差問題

    眾所周知,教育評價的對象往往是由多結構、多層次、多因素組成的復雜系統,由于教育的復雜性、多功能性以及人們對事物認知的局限性,因而,設計出來的指標體系通常難以囊括評價對象的全部屬性,從而可能造成某些內容的遺漏,以至于產生誤差,這是原因之一;其次,考慮到指標體系的可行性問題,我們往往只能抓住反映評價對象的主要特征,而對一些次要因素則很少顧及,不能說這些因素對評價對象毫無影響,這是指標設計過程中誤差產生的又一原因,同時,打分者對指標內涵的理解是否一致,也是一重要因素;第三,系統權數的量化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主觀性,故指標權數只能是基本合理或大致合理,由此,就會與真實的權重之間產生誤差[6]。

    針對以上信度對照實驗數據并結合上述指標體系分析,我們在實踐中采取了以下應對措施:

    (1) 延長評價長度,亦即操作中適當充實評價體系內容。如:課程設計進度與學生負擔合理性;設計指導的啟發和吸引力;學生對課程設計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等等。

    (2) 科學篩選指標,加大指標操作區分度。根據指標體系應遵循的科學性、方向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對體系中不甚合理或尚有爭議且學生評價操作困難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修正。

    (3) 詳細分析與修正系統權重。把每次評價的結果與平時觀察、了解的結果進行對照比較,針對某方面工作普遍出現的忽略傾向,考慮權矢量的大小和它的導向作用。在借鑒各兄弟院校經驗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修正并使其逐漸趨于科學合理。

    2. 產生誤差的心理因素問題

    (1) 近因誤差。評價者對評價對象現實或近期情況通常會了解得比較清楚、記憶比較深刻,對遠期情況印象會比較模糊或記憶不清,從而容易以近代遠,導致評價誤差。因此,評價實踐中,我們選擇了在實踐教學開始前就進行布置,在實踐教學課程行將結束時,組織學生進行評價。同時,保證及時為學生評價提供準確的課程名稱、教學時數、課程分類等資料。

    (2) 暗示效應。評價對象由于受到上級領導、輿論宣傳的暗示都可能產生評價偏差,盡管有時這些輿論與評價內容根本風馬牛不相及。因此,在組織評價過程中,我們注重評價各單位組織者的責任感,既要求能向學生提供必要的準確資料,又防止有導向的語言暗示。

    (3) 感情效應。評價工作中重視學習討論,統一思想,明確評價的目的和可行性、必要性,是降低感情因素影響的有力措施。整個評價直接通過網絡進行,不與任何教學單位、教師發生直接聯系,既降低了參與評價學生的心理壓力,又防止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7]。

    3. 數據處理誤差問題

    評價結果最終都將經過數據處理,其處理手段落后與先進,取樣方式的原始、科學都可能左右評價的最終結果。所以在數據分析階段我們注意了以下幾方面:

    (1) 全面審核數據。數據歸類時,首先按評價要求對采樣的表格進行甄別,對于評價中所有指標項均得滿分的或均得最低分的表格,按比例進行了剔除。同時,增加了對樣本個數的要求,有效地減小了極端數值對總體數據的影響,抑制了評價者因心理等因素而可能產生的傾向性。

    (2) 采用SPSS 進行信度的數據分析[8]。采用SPSS 既大大降低了數據運算誤差,同時,由于C/S與B/S 雙模式下Web 數據庫的建立,提高了評價數據分析的準確性,也為充分挖掘使用評價數據進行實踐教學評價分析,進而開展可控的教學管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9]。

    三、結語

    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其結果可信與否是實踐教學評價工作的生命線,關系到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質量。通過評價信度值γα 的分析,指導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的改進,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結合基礎上對實踐教學評價進行科學分析的方法[10]。γα 值偏低表明其評價指標內部的一致性欠佳,該次評價的可靠性較差;反之,則說明評價結果較為可靠,亦即它能比較真實地反映客觀現實。因此,通過γα 值高低來調整評價體系的內部指標、評價的方法與過程,對于提高實踐教學評價的可信度,進而全面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意義,能收到明顯的實踐成效。

    參考文獻:

    [1] 陳玉琨.教育評估的理論與技術[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 陳謨開.高等教育評價概論[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3] 王孝玲.教育測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M],2004.

    [4] 郭熙漢等.教育評價與測量[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5] 張虎,田茂峰.信度分析在調查問卷設計中的應用[J].理論新探,2007(21):25-27.

    [6] 隗金水,羅興華.體育院系試卷的信度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0(1):119-123.

    [7] 黃敏,梁春琳.大學英語教學過程性評價信度影響因素分析[J].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4):73-76.

    [8] 楊承根,楊琴.SPSS 在測驗結果信度計算中的應用[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70-72.

    [9] 余建英,何旭宏.數據統計分析與SPSS 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第6篇: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論文關鍵詞:媒介融合 通識教育 融合新聞

    論文摘 要:在媒介整合時代下的中國新聞教育改革大致沿襲三條路徑:即分別作為專業課程、專業方向和教育理念來加以建設現有的新聞教育體系 。但是由于對媒介融合實質存在認知誤區,三種路徑在現實發展中都存著問題。作為專業課程上唯技術至上的課程取向,在專業方向上對通識 課程設置認知模糊,在專業理念上對新聞教育目標缺乏大局意識,都導致現實改革處于瓶頸狀態。媒介融合下的新聞教育實質上是傳播者和受 傳者的傳播理念融合,是知識性課程與技術性課程的融合,是對專業人才和社會人才培養目標的融合。

    1 媒介融合對新聞教育的沖擊

    1.1 關于媒介融合

    媒體融合是國際傳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業模式,是將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的采編作業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平臺傳播給受眾。在新聞生產流程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與融合使新聞媒體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一體化的數字內容生產平臺的建構、一個采編團隊同時面對多種媒體終端的內容整合,要求新聞組織與每一個新聞從業者都能勝任媒介融合帶來的新的任務。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布賴恩布魯克斯(Brians Brooks)06年6月在人大講座時,曾介紹說:媒體融合的“核心思想就是,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和一些藩籬的打破,以及電視、網絡、移動技術的不斷進步,各類新聞媒體將融合在一起。”“記者必須跨平臺承擔不同媒體交給的工作,98%的工作將和今天要做的極大不同。”

    1.2 媒介融合呼喚新聞教育的改革

    過去的十年,媒介融合已成為全球性的熱門話題,在中西方的傳媒界實踐中也已經相當普遍。在數字技術與網絡傳播推動下,各類型媒介會通過新介質真正實現匯聚和融合。媒體融合的深度發展為傳媒業提供了機遇和挑戰,而新聞教育也必須正視這一挑戰作出相應變革。媒介整合影響了整個新聞業制作流程,對傳統新聞媒體的生存競爭提出了新的問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整合傳播,促使了以前占據獨立市場份額的各個媒介開始從獨立經營中轉向多種媒介的聯合運作,尤其是在新聞信息采集上的聯運操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力、資金和設備的投入,從而實現了利潤的最大化。其次在整合傳播的過程,技術因素的力量越來越得到突顯。新媒體不僅作為一種媒介載體,更是成為一種嶄新的表達方式。新媒體發展中技術的更新換代,對新聞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

    1.3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國新聞教育改革的現狀

    中國的不少高校正逐步開始順應媒介融合的時代環境,進行新聞教育的相關改革和調整,既體現在教育觀念上,也體現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等方面。概況來說,現階段的新聞教育改革呈現出三個層次。

    1.3.1 把媒介融合做為一種專業課程體系來建設。通過開設具有實驗意義的數字傳播課程來適應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如《多媒體信息傳播》《網絡新聞編輯》等,在課程體系上將新增加的課程作為原有課程的補充。

    1.3.2 把媒介融合作為一種專業方向來建設。不單獨開設具體的數字傳播課程,而將新媒體概念滲透于各個專業的課程中,嘗試“大傳播”意義上的“媒介融合”,并重點借助“網絡傳播實驗室”、“新興媒體實驗室”等教研一體化實驗室,讓學生在新技術運用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和技巧。

    密蘇里大學呼應業界的需求,緊跟技術發展潮流,于2005年9月開設了一個新的“媒體融合”的專業,在“交叉”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新聞傳播技能的全面訓練,以培養適應媒體融合的新型新聞人才。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推出的“融合新聞學”(convergence journalism)專業,已成為這一領域的引領者。

    在中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的專業建設也悄然起步。2007年,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獲批開設媒體融合專業(方向),并于2007年秋季開始招生,這是國內高校首次開設媒體融合專業;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與美國的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合作,成立了我國高校首家融合媒體實驗室;2008年4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與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媒介融合系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雙方約定互為姊妹學院,共同舉辦“新媒體發展與媒介融合”國際學術研討會,推進雙方的師生互訪,互相承認學分。

    1.3.3 把媒介融合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加以應用。即整個學院以媒體融合為基礎,將媒體融合嵌入到新聞理論演變中,將教師的日常教學和學生的實習實踐都按照媒介融合的趨勢和技術特點進行調整,探討多元化互動新媒體教育模式。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調整學院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在教學中,嘗試在本科推出6個專業課程包,讓學生能夠既打好學科知識基礎,同時可根據興趣、發展潛力選擇專業課程包。同時,在此前提下,也積極利用學校學科優勢,加強與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的合作互補,試行聯合培養,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具有兩個以上的學科知識融合。在實踐層面,人民大學嘗試將學生的實習真正融入到新聞業界的生產流程中,搭建真正具有實戰功能的媒介融合平臺。

    縱觀這三個層次的改革,核心點其實體現在了對專業技術的重視。然而單純對技術的重視并不足以應對媒介融合的發展。媒介融合給新聞傳播教育帶來的挑戰,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還體現在受眾心理、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層面的轉變。所以,深刻理解媒介融合的實質,正確認識媒介融合對新聞教育培養目標的改變,才能夠使新聞教育從根本上適應融合媒介的時代背景。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教育的認知誤區

    2.1 對媒介融合對新聞實踐影響的認識誤區——停留在了對新聞制作者與制作方式上,忽視了受傳者的影響

    媒介融合帶給新聞傳播行業的改變不僅是體現在業務流程、行業規則、媒介形態上,它改變的不僅僅是制作者,更重要的是受傳者對媒體選擇和利用的方式。單一的從制作者層面理解媒介融合,嘗試著通過培訓全能記者的方式來適應媒介形態的變化,并不足以應變紛復繁雜的現實狀況。更重要的是從受傳者的角度來分析媒介融合的影響。媒介融合對受眾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受眾對新聞的獲取和理解方式上。

    2.1.1 改變了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公眾日益擺脫被動接受新聞或信息的狀態。尤其是年輕人,樂于回應、參與媒體報道,甚至創建個人的媒體。

    而且在年輕人中,擁有這種新媒介技能的人群在增加。專業媒體的記者必須正視這一現實,而且學會從這種方式中獲取自身工作的養分。如從網上論壇,在線視頻中尋找報道的靈感和故事。

    2.1.2 改變了受眾理解信息的方式。在傳統新聞業為主導的新聞時代,人們對新聞的認知和信賴是基于對理論、數據的臣服,而在新媒體時代受眾選擇和體驗新聞更多是出于情感判斷。傳統新聞學去強調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用社會學解決理念傳播、影響力問題,但今天它的效能卻在極大減損。現在95%以上的社會判斷、社會信任建立在情感判斷基礎之上,要讓人們在情感體驗當中產生向心力和認同感,動之以情,這是在媒介融合時代必須學會的一種傳播手段。

    2.2 對融合新聞教育培養目標的認知誤區——唯技術至上的專業取向

    早期在新聞學框架中的新聞教育注重采寫編評的技能課程。在新聞學向傳播學過渡的過程中,特別媒介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注重新媒體的技能培養又成了新的學科取向,提出培養“全能型人才”、“跨媒體記者”的新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的核心就是體現在了對技術的重視上,嘗試打破早期的專業類別劃分,讓學生打包學習不同的專業方向的知識。實際上全媒體記者的核心并不是單純的專業質技能的掌握,媒介融合教學目的也不是要求報道者同時掌握所有媒體形式的專業技能。而是要求報道者能夠在團隊中正確理解自己的角色,將受傳者和傳播者的身份進行互動,根據現實情況選擇合適的報道方式和報道技巧,以適應當前的媒體環境的變化。單純的“唯技術至上論”會導致新聞信息的重復傳播,深度信息的缺乏,減損有效傳播的的效率。

    2.3 對融合新聞教育課程設置的認知誤區——對融合新聞教育的課程設置認知模糊

    2.3.1 融合新聞課程設置上停留在了對多個不同媒介的專業技術知識的融合。

    中國目前的媒介融合課程體系實質是力圖將網絡、報紙、廣播電視三種不同媒介形態的技術課程進行打包設計,要求學生必須選修自已主修專業外的第二專業的課程。如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將本科課程設計為新聞學選修包、傳播學視覺傳播選修包、傳播學新媒體課程選修課程包、廣播電視專業選修課程包、廣告與傳媒經濟專業選修課程包、學術與應用選修課程包,規定專業選修課必須選修夠16個學分,其中在本專業選修的課程不少于3門計6學分,其余學分可以自由選擇任意一個課程包,但所選課程至少要來自本專業外的3個課程包。在這種課程體系中,網絡是作為獨立的課程包來講授。 這樣,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首先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課程體系重復帶來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過多的專業技術課程會減弱課程中非新聞專業領域的課程比重,這樣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就得不到全面的系統的提高。融合新聞教育的目標并 “重視多能,忽視一專”,而是要實現“一專多能”的綜合性人才的培養目標。

    2.3.2 融合新聞教育的跨學科融合并沒有真正體現。媒介融合帶來的最大改變是,對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如何在新聞傳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上,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多學科知識的融匯,是目前新聞教育改革的重點。美國密蘇里大學作為首個開設融合新聞專業的大學,以它成功的教育實踐詮釋了融合新聞教育的實質。威廉姆斯認為,既然將新聞確立為專業,它就既不能不強調通識、整體的文化教育,也不能偏廢實踐經驗所能賦予的訓練,新的教育方式是將專業課程和一定數量的經過精心選擇的學術課程的結合。以此為理念,密蘇里學院非常重視新聞學與其他科系之間的合作。嘗試通過加強通識教育的方式來增強跨學科專業的整合。

    轉貼于

    中國新聞教育在通識課程的設置上,卻出現了簡單的“拉朗配”的局面,即簡單地把兩種學科領域的知識進行一定的融合。如有些學院要求學生選修經濟類、文化類、法律類、信息類課程,提出培養所謂的軍事記者,財經記者,法律記者等等復合人才,實質上這種課程體系培養的人才,相較于相應學科領域的專業人才來說,在專業知識的掌握上只處于粗淺的認知階段,四年的選修課程由于缺少系統的課程體系的設置,專業的師資力量,充足的上課時間,和與傳統新聞學知識的有效融合,變成了似是而非的“復合型人才”。

    3 誤區的重新認識和反省

    3.1 對新聞教育培養目標的設置——對全媒體記者的認識解讀

    3.1.1 脫離唯技術至上的全媒體技者培養觀念,確立培養具備技術能力、專業素養和職業理想的新聞創新人才。全媒體技術這一培養目標的三個層次正是體現了新聞創新人才的三方面素質的要求。一融合媒體人才的專業技術能力:掌握全媒體新聞采集和制作技術,在綜合利用各類不同媒介特質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形態的差異化傳遞。如在報道一個突發新聞事件中,先用手機媒體做短信報道,然后是網絡媒體滾動播報,再跟上圖片報道、視頻報道,最后為報紙、刊物提供詳細的深度報道。通過多媒體方式對信息進行整合傳播以實現信息的最佳傳遞效果,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二是融合媒體人才的專業素質是指具有職業道德和素養,遵守新聞倫理和新聞法律,富有創新精神,具有創造性才能。體現在全媒體時代就是脫離簡單地對信息的重復性加工,防止信息的爆炸式傳遞,而是能夠根據受眾的差異化需求和媒體介質的不同特色,對信息進行多樣性的富有深度的開掘。三是體現在新聞的職業理想上。不管傳播技術如何進步,傳播方式如何變革,新聞傳播教育的人文內涵永遠是至上的,新聞教育理念應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和手段,以人文精神的培養為目的。隨著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的新聞教育走向了誤區,即人文理想、新聞專業理念逐漸被實用主義,技術主義所取代,把新聞教育置于市場邏輯中,漠視生命教育,使新聞教育走向世俗化,功利化的歧途。 因此,全媒體記者的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內涵即是要培養堅持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維護社會公益和價值體系的社會人才。

    3.1.2 全媒體記者的核心素質是敘事能力,即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功底,能夠深刻理解社會與現實,不僅能夠通過掌握多種媒介技術把信息進行差異化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突顯出信息的力量和價值。

    美國著名新聞教育家、舊金山州立大學新聞系前主任、新聞學教授貝蒂?邁斯格在演講中說,新媒體應用技術越來越成為傻瓜,已經變成簡單易學的小手藝,今天的新聞院系培養的仍然是發掘和講述新聞故事的能力,新聞傳播院系在教學和科研中對新媒體技術的過分追求,將會削弱新聞學的核心價值,培養的學生很可能只會成為別人原創性的新聞和影視作品的剪貼員或包裝工。不管媒體形式如何變化,如何讓一個故事講得生動始終是新聞學教育的關鍵性問題。已故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凱瑞說過:新聞就是一種描寫的藝術,或者是描述的藝術。在美國密蘇里大學、南加州大學的融合課程改革中,新聞寫作課程始終是作為核心課程來開設,因為講述一個好的新聞故事的能力實質是其他媒介技能的平臺和基礎。

    3.2 融合新聞課程體系的設置——融合課程實質上媒介技術課程和人文與社會課程的深層整合

    3.2.1 技術課程融合的實質是不同媒介專業的學科間融合,實現跨學科的整合教育。

    媒介整合時代下融合新聞教育的實質是要把廣播電視、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報道特色、寫作范式、技術理論、視覺需求、專業術語進行課程間的協調整合,建立真正成熟兼容的媒介融合課程體系。

    美國南加州大學媒介融合的課程在多次改革后逐步建立了這一體系,即把媒介融合中的網絡新技術課程融入到整個傳統新聞學教學中,不再像中國目前的新聞課程改革那樣,把網絡、廣電、紙質媒體分別授課。這樣的設計一方面避免了課程體系的重復導致的教學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從新聞實踐的角度考量更適合融合新聞要求記者和編輯結合新聞題材特點選擇最佳的媒介方式進行報道的特點。

    表1:南加大新聞系媒介融合課程模式

    3.2.2 融合新聞教育不僅要實現在專業課程上不同媒介技術課程的融合,更要在通識課程上實現多種學科間的融合。

    媒介融合催生了融合新聞學的發展,技術層面引發的制作流程的改變,促進了在新聞教育中對技術課程的重視。但是在美國密蘇里學院開設的融合新聞課程的實踐中,發現單純的技術性知識的掌握并不足以培養出勝任各種狀況的優秀新聞人才。雖然媒體技術的力量誰都無法回避。但是也應該看到,內容永遠主宰了高質量的新聞與新聞教育,傳輸系統永遠是第二位的,雖然新技術挑戰教育模式,但是我們應該堅持教授學生那百分之八十不變的內容,掌握百分之二十的操作技術比掌握百分之八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更加重要。

    在此理念下,美國新聞教育從早期的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發展,開設課程的重點從專業技術課程轉向了人文與科學知識。各學校都努力將反映傳媒技術性層面內容的課程減少,增加傳媒事業社會層面、倫理層面、文化層面內容的課程。如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大眾傳播系對新聞、廣告專業學生人文課程的學習做出了嚴格要求,要求學生必須修65學分的人文課程,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歷史、國際關系、經濟學、戲劇藝術、宗教、講演等;賓西法尼亞大學傳播系認為:“我們的畢業生應該有良好的人文學科基礎,我們訓練他們能夠探求文化、技術、倫理、文藝以及政治事務,并能深刻理解大眾傳媒對公眾的作用、權利和責任。”

    目前在中國新聞教育所面臨的時代變革和現實危機面前,加強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實踐成了新聞高校改革的一大舉措。目前復旦和清華都提出了通識教育的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這一基本理念,定位于培養媒介精英人才。如下表2、表3可看到,雖然兩者的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各有特點,但通識課程中對人文和自然科學知識的重視,加強學生知識面的拓寬是其共同特點。通識教育使學生浸潤于文理貫通的博雅教育中,使其成長為更適合社會需求的“通才”。

    表2 復旦新聞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與修讀要求一覽表

    表3 清華新聞學專業通識類課程設置與修讀要求一覽表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是當代傳媒業的一種新趨勢,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域的聯合與合作,早已突破了現行政策的壁壘。與此相適應,融合新聞教育成為現代新聞教育改革的熱點和方向。如何在融合媒介的時代背景下,對中國新聞教育的學科整合進行重新認識和規劃,對新聞教育改革來說至著重要。這種學科間整合包括三個層次,一是指包括不同媒體形態技術課程的整合,嘗試將新媒體融入到各個傳統媒介的教學體系中。二是在新聞學院內部將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知識和傳統新聞學科專業課程的整合,著眼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三是打破學院間的藩籬,鼓勵學生輔修其他專業,真正實現學科間的聯合辦學,著力于培養社會性工作人才。只有實現這三個層次的改革,才能夠真正實現融合新聞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徐沁.媒介融合:新聞傳播業的新趨勢.東南傳播,2008(6).

    2 倪寧.面對媒介融合的新聞教育.中國記者,2011(3). 3 倪寧.面對媒介融合的新聞教育.中國記者,2011(3).

    4 Editor and Publisher.Dec.24.1910,20.

    5 鄧建國.管窺美國新聞傳播院校媒介融合課程改革中的經驗與教訓——以南加州大學新聞系的試錯為例.新聞大學,2009(1).

    第7篇: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新醫院會計制度 醫院 固定資產

    一、新舊制度下固定資產含義的界定

    舊制度對固定資產的定義是“固定資產指持有的預計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單位價值在500元以上,其中專業設備單位價值在800元以上)、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有形資產”。由于醫院購置的固定資產價值逐年提高,舊制度對固定資產計量標準明顯偏低。

    新制度明確規定了“固定資產在規定標準以上(其中:單位價值在1 000元以上,專用設備單位價值在1 500元以上),預計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有形資產”。首先,新制度對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有所提高,這符合我國經濟的發展趨勢。其次,避免了低值易耗品歸為固定資產類,使得會計核算工作減少,且更為準確。

    二、新舊制度下固定資產核算范圍的比較

    新制度把固定資產分為四類:房屋及建筑物、專業設備、一般設備和其他固定資產。對于應用軟件也有了明確規定,若構成相關硬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當一并計入固定資產進行核算。反之,應當將該軟件計入無形資產核算。

    舊制度對軟件核算無相關規定,財務人員核算時沒有統一標準,有將應用軟件計入“無形資產”的,有計入“管理費用”的,有計入“固定資產”的。導致會計信息無可比。

    三、新舊制度下固定資產折舊核算的比較

    舊會計制度把購入的固定資產計入“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每月按照賬面價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購基金,借記“相關支出”科目,貸記“專業基金――修購基金”科目。但計提修購基金不能反映固定資產凈值,重復列相關支出極易造成醫院凈資產重置或者虛增,使醫院會計信息失真。

    新制度取消了“固定基金” 和“專用基金―修購基金”科目,由“固定基金”科目核算轉為“待沖基金”科目,由提取修購基金轉為計提折舊。增設“累計折舊”科目,作為固定資產的備抵賬戶。計提折舊時,借記“管理費、醫療業務成本”,貸記“累計折舊”。真實地反映固定資產的價值變動情況,體現了“謹慎性原則”。

    四、新舊制度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比較

    舊制度對固定資產的后續支核算沒有相應的規定。固定資產的更新、改良、改擴建的資金,大修理和日常修理的費用,都僅作簡單的費用化處理。

    新制度對資本化的后續支出和費用化的后續支出的界限做了明確劃分。對于符合資本化條件的后續支出通常以改建、擴建或大型修繕的形式存在,并計入固定資產價值。符合資本化支出條件的計入“在建工程/固定資產”。對于符合費用化條件的后續支出,直接列入“相關費用”或“長期待攤費用”,這樣對固定資產價值的準確性給予了保證。

    五、新舊制度固定資產處置的比較

    醫院固定資產的處置包括出售、報廢、毀損、對外投資捐贈。

    舊制度下,固定資產處置核算時通過“專用基金”,它不能反映每類固定資產的損益情況。處置固定資產時,借記“固定基金”科目,貸記“固定資產”科目。出售或殘值回收的收入,借記“銀行存款”,貸記“專用基金”科目。處置時發生的費用、以及保險或過失人的賠償列“專用基金―修購基金”中處理。這種記賬方法較為麻煩,還會漏記“固定資產”、“固定基金”科目。

    新制度下,處置固定資產按其賬面價值對應待沖基金的余額,轉入“固定資產清理”科目。借記“固定資產清理”、“累計折舊”、“待沖基金”科目,貸記“固定資產”科目。發生的費用,借記“固定資產清理”科目,貸記“應交稅費”、“銀行存款”科目等;對于殘值收入和保險、過失人的賠償,借記“銀行存款”、“其他應收款”科目,貸記“固定資產清理”科目;在清理完畢時,若貸方有余額,借記“固定資產清理”科目,貸記“其他收入” 或“應繳款項”科目,若借方有余額,借記“其他支出”科目,貸記“固定資產清理”科目。新制度的核算,“固定資產清理”中的期末余額主要反映沒有清理完畢后的固定資產價值; “待沖基金”的增設則取代的“固定基金”科目,用來專門核算財政補助資金和科教項目資金形成的固定資產,這樣的核算使得醫院固定資產的核算更加明晰。

    六、新舊制度固定資產期末計價的比較

    舊制度下,固定資產沒有減值,只是在固定資產提前報廢時,列入“專用基金――修購基金”科目處理。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醫療設備的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必然存在著固定資產減值的風險。

    新制度下,增設“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科目體現了會計的謹慎性和真實性原則。醫院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檢查,按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估計可回收金額比較,若發生減值的,借記“其他支出――固定資產減值損失”,貸記“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這樣能真實反映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以及固定資產增值、減值的情況,對現行醫院固定資產的會計核算進行改進,使之更合理、更科學,這對醫院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七、新制度下購置固定資產資金來源的核算改進

    新制度下,固定資產的取得還根據財政補助、科教項目收入和自有資金分開核算。

    (一)財政資金、科教項目資金購置的固定資產,取得時,借記“固定資產”,貸記“待沖基金”,同時借記“財政專項補助支出”、“科教項目支出”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財政補助收入”等科目。計提折舊時,借記“待沖基金(財政基金、科教基金)”科目,貸記“累計折舊”科目。

    (二)自有資金購置的固定資產,取得時,借記“固定資產”,貸記“銀行存款”。計提折舊時,借記“醫療業務成本”、“管理費用”等科目,貸記“累計折舊”科目。

    參考文獻:

    [1]謝密密.淺析新醫院會計制度關于固定資產核算的修訂與創新[J].中國醫療前沿,2011(8).

    第8篇: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輪狀病毒腸炎;心肌損害;磷酸肌酸鈉;大劑量維生素C

    [中圖分類號] R51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0(a)-0108-0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reatine phosphate sodium and large dose of Vitamin C in the treatment of Rotavirus enteritis complicated with myocardial damage.Methods 90 children with Rotavirus enteritis complicated with myocardial dama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5 to March 2016,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antiviral,fluid infusion,correction of electrolyte disorders and acid poisoning and other conventional treatment.On this basis,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arge doses of Vitamin C,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reatine phosphate sodium 0.25-0.5 g/times.The curative effect,changes in myocardial enzymes and myocardial troponin,electrocardiogram (ECG) changes,etc. of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3%,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77.78%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Rotavirus enteritis;Myocardial damage;Creatine phosphate sodium;High doses of vitamin C

    輪狀病毒腸炎是幼兒最常見的病毒性腸炎,好發于秋冬季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5年9月~2016年3月在我院兒科治療的90例輪狀病毒腸炎合并心肌損害的患兒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齡6個月~3歲,平均(1.9±0.7)歲;對照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5個月~3.2歲,平均(1.8±0.8)歲。所有患兒腹瀉>3次/d,病程在7 d以內,輪狀病毒抗原呈陽性,大便常規白細胞≤3個/HP,未見吞噬細胞,大便細菌培養呈陰性。其中,輕度脫水64例、中度脫水19例、重度脫水7例。排除由心臟疾病引起的心肌損害以及藥物過敏者。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癥狀嚴重程度、心肌損害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所有患兒均符合《實用兒科學》中輪狀病毒腸炎的診斷標準,起病急驟,大便次數增多,水分多、量大,呈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伴有嘔吐、發熱,檢測大便輪狀病毒抗原呈陽性,大便培養無致病菌生長。心肌損害符合《中國兒童保健雜志》中相關診斷標準,表現為心肌酶譜升高,或心肌肌鈣蛋白I(cTnI)定量增高,心電圖表現有ST-T改變或Q-T間期延長、QRS低電壓、房室傳導阻滯、期前收縮等[3-4]。

    1.3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入院后均給予抗病毒、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等對癥支持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大劑量維生素C靜脈滴注,100~200 mg/(kg?d),1次/d。觀察組給予磷酸肌酸鈉注射液(北京利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8079),

    1.4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治療后,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心肌酶譜、cTnI及心電圖均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心肌酶譜、cTnI及心電圖部分好轉但未恢復正常;無效:治療后,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心肌酶譜、cTnI及心電圖無好轉[6]。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后取外周靜脈血檢測心肌酶譜,指標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并檢測cTnI;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后心電圖恢復情況,統計恢復正常率。

    1.6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心肌酶譜水平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AST、LDH、CK、CK-MB、α-HBDH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兒治療前后cTnI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cTnI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兩組患兒心電圖恢復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兒心電圖恢復正常36例,恢復正常率為80.00%,對照組患兒心電圖恢復正常31例,恢復正常率為68.89%,兩組心電圖恢復正常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74,P

    3討論

    輪狀病毒除了可以引起腸道病變外,還可侵犯其他臟器,心、肝、腎、腦、血液系統等均可累及,臨床以心臟受累最為常見。心肌損害臨床常用的檢測手段為:心肌酶譜、cTnI及心電圖等檢測。因CK、CK-MB、α-HBDH在機體內分布廣泛,且在心肌細胞中含量最高,尤其是CK-MB,主要分布于心肌細胞中,臨床檢出率高,可作為心肌損害特異性酶;cTnI是另一種心肌損傷血清標志物,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其特異度高于CK-MB,兩者均滿足心肌損傷的理想生物標志物的特點:①具有高度的心臟特異度;②心肌損傷后迅速升高并持續較長時間;③檢測方法簡便迅速;④應用價值已由臨床證實。心電圖是另一種檢測心肌損害的有效手段,臨床以ST-T改變最為常見。故心肌損害的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病原學檢查及心肌酶譜、肌鈣蛋白與心電圖等檢查的結果[7]綜合考慮,以降低臨床漏診率。

    輪狀病毒腸炎并心肌損害時,心肌發生缺血缺氧,氧代謝出現障礙,氧自由基增高,引起脂質過氧化,加重心肌損傷。大劑量維生素C靜脈滴注能夠有效對抗脂質過氧化,保護心肌線粒體功能,促進能量代謝,改善預后,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規治療方法[8-10]。磷酸肌酸是心肌細胞的重要能量代謝物質,被認為是高耗能細胞內ATP濃度恒定的“緩沖劑”,是組織內的能量載體,一定濃度的磷酸肌酸是維持正常心功能的必要條件。當心肌發生損傷、缺血缺氧時,細胞內ATP耗竭,直接補充ATP難以透過細胞膜,而補充磷酸肌酸能夠直接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迅速轉化為ATP,為機體提供了外源性ATP,以維持心肌正常的能量代謝[11-12]。因此,磷酸肌酸鈉在改善心肌能量代謝、保護線粒體、供給心臟能量方面效果優于大劑量維生素C。有研究表明,磷酸肌酸可提高氧自由基清除酶活力,減輕炎性因子釋放和氧自由基的產生,抑制氧自由基對細胞膜脂質過氧化反應,穩定膜結構,保護心肌細胞膜。同時,能夠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增強心肌收縮、舒張功能,改善冠脈血流,增加心肌供血[13-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王芳潔,孫力安,馮迎軍.磷酸肌酸鈉聯合大劑量維生素C治療輪狀病毒腸炎并心肌損害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4,9(8):22-23.

    [2]潘德鋒.磷酸肌酸鈉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并心肌損害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24):69-71.

    [3]利丹,黃曉利.注射用磷酸肌酸鈉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合并心肌損害療效觀察[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1, 14(6):832-833.

    [4]范暉.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并心肌損害的臨床觀察[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2,17(1):34-35.

    [5]岑小玲,李曉,劉全.1,6-二磷酸果糖治療輪狀病毒腸炎伴心肌損害的療效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 26(4):28-30.

    [6]貝為武,韋蓉,陳靜.1,6-二磷酸果糖對輪狀病毒腸炎伴心肌損害患兒療效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10):1565-1566.

    [7]潘雪峰,張麗容,林素惠,等.果糖二磷酸鈉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合并心肌炎60例療效觀察[J].疑難病雜志,2011,10(5):355-356.

    [8]閆瑞強.磷酸肌酸鈉對感染性腹瀉心肌損害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3,15(1):84.

    [9]唐碧蓮,姚霖,楊黎焱,等.輪狀病毒腸炎并心肌損害138例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0,31(17):2566-2567.

    [10]聶營.環磷腺普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并心肌損害療效觀察150例[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6,33(1):83-84.

    [11]蘭秀聰,鄭桂愛,林建軍.環磷腺苷葡胺注射液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并發心肌功能損害療效觀察[J].海峽藥學,2009,21(5):177-178.

    [12]周海鷹,林愛偉,于華鳳,等.輪狀病毒腸炎并發心肌損害65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5):4514-4515.

    [13]陸琰.磷酸肌酸鈉和1,6-二磷酸果糖治療小兒心肌損害的療效比較[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7):1081-1082.

    [14]葉代祥.磷酸肌酸鈉治療小兒心肌損害的臨床療效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5):107-108.

    第9篇: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以契約精神為核心的權利文化”[5]是現代教育制度在西方首先建立的精神條件。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是基督教,基督教文化的一個重大貢獻是來自于猶太教《摩西五經》中的約法精神,是近代社會契約精神、法律觀念及道德規范的重要來源,這種契約意識與近代政治哲學中的自然權利觀念相結合,形成了西方特有的權利文化,成為西方特有的文化精神風貌,是西方現代社會制度建立的精神保障。當然,西方現代教育制度建構的過程充滿權力與權利的博弈。權利要求打破少數人的特權,實現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而特權的持有者當然不會輕易讓自己“把成本強加給他人的能力”即權力受損,由傳統的農業向現代工業社會秩序轉變的背后,是以權力為核心的文化與以權利為核心的文化之爭。但歷史的腳步不會停歇,文化也需要“動態化”的發展。動態化的文化突破了文化對過去原有規范的保存功能,使文化由“產品”轉向“策略”,由“過去”指向“未來”,“整合”是文化發展的策略。

    對于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不是簡單的取舍,而是整合后的再生,是植根于現實而又超越現實與歷史的新文化規范的創造。權利文化對于中國是一種泊來品,其中的個體觀念、個性自由、個人本位的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價值取向是相互沖突的,這種沖突與其說是“東”與“西”之間的沖突,莫如說是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沖突,這種認識在五四時期的先進知識分子中早已達成共識,他們已經認識到古代文化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要,是相對落后的,中國應取法于西方的現代文明,學習西方的民主,發展工業經濟,振興民族文化。一個世紀后的今天,中國經濟已經走向市場,中國社會已經走向法治,實踐已然提出了創建新文化的要求,也已經具備創造新文化的條件,所要做的是將西方的權利文化與中國現有的國情相結合,與中國特有的時代精神氣質相融合,“整合”出適應中國國情的權利文化,作為統領現代教育制度的精神支柱。整合的現代教育文化要有明確的個體意識,突出個體權利,個體尊嚴至上,其精神內涵如下:

    一是個人觀念。杜威對于個人心靈重要性的強調值得我們關注:“實用主義和工具的實驗主義強調個人的重要地位,個人才是創造性思想的承擔者、行動者和應用者。……個人的心靈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只有個人的心靈才是那個使傳統和制度發生變化的器官……”。權利文化是一個個體本位的文化,對于個人的重視落實在教育中應是具體的個人,而不是抽象的個人。

    二是個體良知。杜威的觀點一方面提醒個人觀念在文化中的重要性,更為重要的是將個人心靈理解為思想與行動的力量源泉,這激發了另一個聯想,即“整合”的權利文化要張揚個體的良知。“良知是人類必須堅守的不可或缺的堡壘,在這個堡壘里人們完成其性格的塑造并發展出抵御榜樣和眾多法律條文之影響的能力來”323。“良知越是更積極地走上社會生活的前沿,那么,我們考慮得更多的就不是國家已做了什么,而是國家允許人們能做什么;……是對國家權力的限制及其對權力的分立。社會要優先于國家———個體心靈要優先于國家權力。”326只有打破權力的壟斷,才有可能保證教育制度的道德性。

    三是寬容精神。寬容是民主生活的內在要求,是權利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因為沒有寬容就無法完成權利的下移。文藝復興的重要文明成果之一就是寬容精神,有了這個精神才會有受教育對象的擴大,從而突破貴族階層的壟斷。自由主義的奠基者洛克也強調寬容,意在為權利下移創造良好的思想空間。有了寬容才會有良好的競爭,才會有有序的市場,才會有更多的教育選擇,才會為教育制度的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因為“一個社會能夠演化到何種文明高度,最終取決于這一社會的精英群體能夠在何種程度上保持寬容、開放、明智和自我批判的態度,從而在相應程度上保持著恰當的縱向流動性,以及相應地,讓精英群體分享的權利以相應的程度不斷擴展到弱勢群體”。四是讓權利意識成為大眾的生活常識。套用杜威關于民主的論說,那就是當權利是個人習慣或個體生活方式時,它只能是一個“道德理想”,只有當權利成為大眾的生活常識時,它才會是一項“道德事實”。

    二、服務意識———強化教育保障機制

    前現代教育建立在等級化與特權傳統之上,而現代教育制度則以個體權利為坐標,是以個體權利為本的制度。為實現教育制度由特權向權利的轉向,法律是最關鍵的制約力量,現代教育制度是建立在教育法律法規基礎之上的。回顧西方現代教育制度建立的過程,無論是初等義務教育的推行,還是職業教育制度的建立,無論是教師教育的發展,還是高等教育制度的完善等等,不僅得益于國家法律法規的建立,更重要的是法律法規的落實,國家成為現代教育制度建立與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強化國家權力的同時,西方現代教育的發展得益于多種保障機制,其中,來自于社會的制約是不可小視的力量。因此,我國教育制度欲實現由權力向權利的現代轉向,建構自身的教育現代性,一方面必須進一步完善教育法律法規的建設,實現教育法律的公平與公正;另一方面則要重視挖掘社會力量,以社會制約公共權力。只有國家與社會同時建立起為個體發展服務的教育意識,才有可能在教育實踐中實現個體權利。

    完善國家法制建設,服務個體發展需要。完善國家法制建設就是要強化國家權力,走強國家之路,讓公共權力服務于個體發展。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我國教育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形成了“初見端倪的教育法體系”,即第一層次的《教育法》,第二層次的單行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層次的教育行政法規,第四層次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第五層次的政府規章。目前的法律、法規解決的是制度化教育中公共領域的教育問題,在公共教育權力如何保障個體受教育權利方面,建立了基本的制度框架。但是,由于教育實踐中權利問題眾多,加之《教育法》中的權利處于被“虛置”的狀態,因此,研究教育實踐中的具體權利問題應是當下教育法律建設所應努力的方向。教育實踐中的具體權利問題研究可以考慮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按照領域分化的思維方式,細化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各自的權利問題,二是權利實踐中的具體操作路徑問題。

    按照邊界意識與領域分化的思維方式,在原有法律公權利與私權利界定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教育領域中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中所有相關權利主體的權利問題,使領域分化后各自都有相應的法律依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按照這個邏輯,除需完善國家與地方的教育法律法規外,特別需要加強私人領域教育權利的研究。如同制約公權力需要一部民法典一樣,教育領域要確保個體權利同樣需要一部保障私人領域權利的教育法,以保障教育公權力介入個體私人生活領域的合法性。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究竟賦予個體什么權利,還是要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權利實現的社會成本,以保證制定法律的可行性。同時,對于法律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研究,確保權利落實,這也可以適當借鑒公共權力制約的司法機制,在執法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可行路徑。

    加強社會監督,服務個體發展需要。從法律上賦權到實踐中真正的享受權利,需要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而加強監督則要尋找制衡公共權力的有效方式,確保公共權力能夠服務于每個個體的利益,這對于強國家理念下的個體發展尤其重要。西方的實踐表明,以社會制約權力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然而如托克維爾所說,“指導社會機器運作的手是看不見的”,特別是當把目標鎖定在公共權力的運行上,這就更為復雜,其中涉及諸多相關因素。如何讓個體權利能夠規避各級政府的權力異化而落在實處,社會學家的想象是建立一個理想的公共領域,讓公共領域中形成的公眾輿論與國家公共權力形成制衡,以防止公共權力的濫用而導致個體權利落空。公共領域的形成是以國家與社會的分離為基礎的,需要“重新發現社會”,中國雖然以家國同構為傳統,但目前處于轉型時期,社會的力量正在崛起,建構公共領域是一條可以選擇的道路。如今發達的網絡為公共交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有利于人們積極參與公共問題的辯論與商討,有利于形成共識,借助于公共理性反映民意,保障權利的真正落實是可行的。以扁平化的權力制約垂直的權力或許可以使權力更好地服務于個體發展。

    三、結語

    現代一詞自公元五世紀產生,就包含著與傳統的斷裂之義。現代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權利代替美德,現代教育制度因而具有了以個體權利為本的突出特征,因此,反思現代教育制度首先是對教育理論思維方式的反思,只有擺脫“統一”觀念的束縛,才能為個體的存在建立合法性,個體權利的落實才具備了前提條件。尤其需要強調的是,現代教育制度個體權利為本特性的獲得,得益于現代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追求教育的良序發展,使權利個體無論在公共生活還是在私人生活領域中都能夠享有相應的權利成為現實個體,需要清明的政治理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毛片视频免费网站观看| 四虎高清成人永久免费影院|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美女人黄网成人女| 成人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欧美成人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国产成人h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综合|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电影 |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成人秋霞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伊人十综合色| 青青草成人影视| 久久精品成人无码观看56| 国产成人教育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一级毛片成人午夜|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电影| 久久综合欧美成人|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 在线91精品亚洲网站精品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