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通貨膨脹的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The macro economic environment has decided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degree. Because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s day by day intense, specially persistent inflation's impact, research on business finance under inflation has been very necessary.
關鍵詞:營運;投資;籌資;財務;通貨膨脹
Key words: trade;investment;financing;finance;inflation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5-0027-01
0引言
從1998年到2005年的八年時間里,我國經濟的發展出現了連續幾年的通貨緊縮狀況,通貨膨脹率平均只有0.6%!但近幾年來,國內卻面臨著很大的通貨膨脹壓力。我國的CPI一度超過5%的警戒線,各種生活物資價格的持續上升,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大壓力。通貨膨脹的壓力總是要通過某種商品的形式發泄出來,我國上世紀1988年和1995年發生的兩次通貨膨脹,主要表現在日用消費品價格上。
1通貨膨脹對企業財務活動的影響
1.1 通貨膨脹對財務活動的積極影響如發生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總需求持續增長,企業銷售狀況會普遍好轉。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是指經濟運行過程中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了既定價格水平下商品和勞務等方面的供給,而引起貨幣貶值、物價總水平上漲。
1.2 通貨膨脹對財務活動的不利影響
1.2.1 資金成本不斷升高發生通貨膨脹時,物價上漲,利率上升,企業融資的無風險利息率就會為Rf=Ko+IP,而利息率變為k=K o=Rr=IP(Ko為純利率、Rr為風險報酬、IP為通貨膨脹貼水),純利率由資金的供求決定,風險報酬由經營風險決定。通貨膨脹會使構成資金成本的三個部分都升高。
1.2.2 企業的貨幣性資產不斷貶值發生通貨膨脹時,企業的現金、應收賬款等購買力下降,造成貨幣性資產不斷貶值,但企業實物性資產將相對升值。
1.2.3 銷售狀況惡化當商品價格上升時,消費者會減少需求,供給者增加供給。如果發生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企業成本上升導致價格上升,就會惡化企業的銷售狀況。
2通貨膨脹條件下企業財務活動各個環節的管理
2.1 通貨膨脹條件下企業籌資的管理從籌資角度來看,通貨膨脹初期企業銷售收入可能會因為產品銷售價格上調而增加,從而加大企業資金回流。另一方面,為了控制通貨膨脹,政府會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方面緊縮銀根,使貨幣供給減少;為了彌補物價上漲帶來的損失,銀行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都將提高。其結果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籌資成本,更增加了企業的籌資難度。通貨膨脹對籌資的影響,集中體現在籌資渠道和資金成本二個方面。因此,通貨膨脹條件下對資金籌集進行管理的舉措為:①發行債券時采用浮動利率。②利用股票籌資時,采用高股利政策。③改變實收資本(股本)和負債的結構。④企業的貨幣性資產不斷貶值。⑤影響企業財務信息資料的真實性。⑥開發新的金融衍生工具。
2.2 通貨膨脹條件下企業營運資金的管理在企業的財務管理中,在銷售性增長和資本的運營中,最經常遇到的活動就是營運資金的管理和套現,其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管理流動資金和流動資產,以及一些流動性較強可稱為資產的東西。隨著現在通貨膨脹率的提高,我們企業在籌集資金的時候,要根據通貨膨脹對貨幣性資金和實物資金的不同影響,加強企業資金管理,節約合理使用資金。
2.2.1 合理安排債權債務資金企業應合理安排債權債務,爭取保持凈債務人的地位,即讓貨幣性資產小于貨幣性負債,企業以貨幣性負債上獲得貨幣購買力的效益,補償貨幣性資產購買力下降而遭受的損失。
2.2.2 存貨管理企業應根據通貨膨脹率的高低,調整存貨控制規模,確定管理采購批量,保持最佳存貨。
2.2.3 應收賬款管理。企業銷售應多采用現銷,少用賒銷。如果必須賒銷,要充分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適當提高售價。而現實中又出現了應收賬款保理的新舉措。
2.2.4 調整固定資產投資決策。企業進行投資決策,必須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在通貨膨脹時期,企業應該對用于評價投資方案經濟效益的指標進行分析和調整,以保證投資決策的準確無誤。
2.2.5 建立財務危機預警機制。企業發生財務危機主要源于企業的內在因素、行業特征因素和外部經濟環境,通貨膨脹作為企業的外部經濟環境,自然會成為企業財務危機的一個原因。
3通貨膨脹對企業財務分析的影響
3.1 通貨膨脹對盈利性分析的影響物價變動必然導致貨幣購買力的變動,即幣值發生波動,在這種幣值變動較明顯時,分析企業盈利能力,就有必要充分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不能用被歷史成本法歪曲了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等信息去決策,否則會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正確判斷,在進行財務分析尤其是進行盈利能力分析時,更應消除幣值變動因素,透過現象看本質,對報表數據按物價變動指數進行調整,消除幣值變動因素的影響,分析利潤數據的真實含義。
3.2 通貨膨脹對清償能力分析的影響假定通貨膨脹率和名義利率都是常數,不管用時價還是用不變價格計算還本付息,通貨膨脹率越高,還本付息的實際值越小,盈余資金越多,這時會對項目產生有利影響。
4結論
目前階段,在我國的財務管理實踐中,一方面要注意通貨膨脹對于企業實現盈利數量增加的有利影響,另一方面更應該特別注意通貨膨脹對于企業資金流失的不利影響。企業財務人員應注意對通貨膨脹的預測,爭取能夠預測到未來的通貨膨脹程度,以在通貨膨脹到來之前采取某些有利于企業的措施,實現盈利。
總之,作為一種宏觀經濟現象,通貨膨脹對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有著重要影響。單個企業雖然無力遏制通貨膨脹,卻可以通過財務或會計的一系列方法和程序來保護企業的利益不被侵蝕,以達到減小損失、擴大收益的目的。通貨膨脹條件下的企業理財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困難,這需要企業經營者清楚地認識通貨膨脹對企業理財的影響,認真研究通貨膨脹條件下資金鐵籌集和運用,做好財務管理工作,抓住機遇,度過難關,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王璞,陸紅艷著.財務管理咨詢實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6.
[2]王遐昌主編.財務管理學――案例與訓練[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3.12.
自2007年開始,我國進入溫和的通貨膨脹階段,從指標分析來看,直到2010年初,都還是可容忍、可控狀態。到2010年之后,幾乎到了無法控制的邊緣,職能部門調整豬肉產銷,調大蒜,調大蔥,調食用油,調地產品等等,但根本沒看到收效。指標高企,物價繼續上漲,老百姓感到物價天天上漲,生活日益艱難,可恰在此時,有些學者提出應該提高通貨膨脹警戒線,這無異于雪上加霜,變相向居民征稅。
2010年9月份CPI(居民消費指數)達到3.6%,創23個月以來的新高,極必如此,CPI反映的物價指標和外界感受依然有相當大的距離。我國現有的CPI之所以和民眾的感受相距甚遠,關鍵是指標的設置已經不能反映民眾在消費方面的支出結構和支出的重點。
首先,居民住房支出在CPI中所占的比重過低,和居民目前生活中實際占比不相匹配。目前,在我國的CPI中,以住房為主的居住開支只占比重的14%左右,這樣的過低比重,在房價節節攀升的狀態下,根本無法真實反映居民在居住上的實際支出,而同樣不計入房價的美國居住類所占比重卻高達42.4%。如果調高住房的比重,我國的CPI還要高出很多。
其次,在吃穿住行中,吃的比重所占比例畸高,高達32%以上,將近1/3一的支出用于食品,這絕對是溫飽型社會所采用的統計指標,就是說,食品類所占的比重過大不僅不能反映中國多年經濟發展的成就,更無法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次,指標調整明顯滯后。CPI反映的是現實物價走勢,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CPI的權重都采用動態變化的方式,隨經濟的發展而調整,與現實生活很貼近,我國的CPI指標雖然也有五年調整周期的要求,但是,就指標本身和權重分布而言,基本沒有做大的調整,指標調整的滯后和不合理顯而易見。中國居民的消費支出和消費中的已經發生明顯的變化。在中國CPI本身存在著嚴重被低估的問題,10月份再創新高,此時,如果再不調整CPI的權重,而試圖去調整公認的通貨膨脹警戒線,于理于情都無法說通。通貨膨脹事實上是一種變相稅收,提高通貨膨脹警戒線意味著為了保持經濟增長的速度而把發展成本轉嫁給居民,使之承擔更多的稅收,是巧取豪奪,是變相剝奪公民的幸福感。
居民對物價增長的感受總是和反映物價指標的CPI相去甚遠,就是因為與居民聯系最為緊密的支出要么不在CPI統計之中,要么所占權重過低的緣故。據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CPI數據顯示,2008年2月份 CPI同比上漲8.7%, 環比上漲2.6%。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3.3%,非食品價格上漲1.6%。也就是說,2月份 CPI已達到11年以來新高。
如果CPI繼續高企,即通脹壓力繼續加大,將可能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并會嚴重侵害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那么,政府的一系列民生政策將可能會弱化或有“付之東流”之虞。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么高企的通脹壓力會持續這樣久?按照一些部門的解釋,當前CPI過高是結構性的,采取臨時性或結構性調整政策就可以“藥到病除”。但是,現實生活卻與從上述解釋相去甚遠。例如,CPI上漲被視為是由食品價格上漲特別是豬肉上漲過高引起的,但近期政府采取一系列促進生豬生產政策,豬肉價格非但沒有下降,反而上漲幅度更快。食品價格上漲也是如此。
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對這一輪物價上漲原因還認識不清,自然也就無法找到解決問題之辦法。有學者在2007年物價上漲之初曾指出,這一輪物價上漲應該是近幾年來房價快速上漲的傳導結果,當宏觀經濟中的價格上漲最后傳導為最終的食品價格上漲時,就預示了國內物價水平將可能全面上漲。盡管有人以我國的核心CPI仍保持1%的上漲水平為由,認為當時的CPI過高并不是一個問題。但是,我國其實并不存在類似美國的核心CPI概念及其包括的內涵,以此來解釋我國社會經濟現象并獲得政策結論,自然就“文不對題”了。指數測算的結構不合理,比例不恰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
因此,在面對當前高企的CPI數據時,整個社會應當高度正視這一事實,并在此認識的基礎上形成共識,以此來找到化解當前CPI高企的解決辦法。
當前,CPI為8.7%是高還是不高?盡管有不少人認為雪災與春節等因素是導致CPI繼續上漲的主要影響因素,但如果扣除這些因素影響, CPI的上漲幅度就不會那么大。不過,實際情況可能比這種解釋更為嚴峻。這也是通脹壓力之所以會引起國家高度重視的原因所在。
那么,導致當前CPI高企的根本原因在哪?我認為,根源就在于近幾年來國內房價的快速上漲。原因很簡單,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當國內房價快速上漲時,其他商品豈能不快速上漲?我們應該看到,在我國這一輪經濟增長中,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成為整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不僅帶動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而且房地產價格的快速上漲也帶動了相關50多個產業產品價格的迅速上漲,并帶動整個市場商品價格的全面上漲??梢哉f,食品價格快速上漲只是這輪價格上漲的末端。當國內食品價格出現全面、快速和持續上漲時,它預示了我國可能已出現了全面通脹壓力。因為,食品價格全面上漲又會以循環的方式向其上下游產品的價格傳導,并可能會形成新一輪的價格上漲。
面對當前國內CPI繼續高企的壓力,我們既不會低估CPI快速上漲的負面經濟后果,也急需找到導致CPI快速上漲的影響根源。特別是當銀行信貸仍超高速增長時,我們更要密切關注CPI上漲壓力或通脹壓力。
所以,我們不僅要不折不扣地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而且還要加大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執行力度。只有通過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對房價的有效調整,才是化解目前國內CPI快速上漲的關鍵。
關鍵詞:通貨膨脹目標制;標準的失業與通貨膨脹模型;最優合同模型
中圖分類號:F822.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2-0025-04
通貨膨脹目標制理論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Kydland和Prescott(1977)以及Barro和Gordon(1983)的研究。自從新西蘭于1990年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采取這一貨幣政策框架,理論和實踐經驗為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一、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綜述
(一)標準的Barro-Gordon失業與通貨膨脹模型
Barro和Gordon在1983年提出失業與通貨膨脹模型。他們從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關系出發,通過分析政策制定者的最優行為,解釋了相機抉擇會產生通貨膨脹傾向的原因,從而驗證了Kydland和Prescott(1977) 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會產生通貨膨脹傾向的觀點。鑒于經濟系統的復雜性,為了研究的方便,他們用失業率來代表實際經濟總體狀況,目標函數為:
其中,失業率代表實際經濟狀況;參數為Phillps曲線的斜率,為研究方便,假定其為常數;
為通貨膨脹預期,()為實際通貨膨脹與其預期值之差。
公眾根據政策制定者的最優行為形成預期,政策制定者在預期給定后,目標函數最優化要求均衡的通貨膨脹率等于公眾的通貨膨脹預期。但是,均衡的通貨膨脹率有可能大于通貨膨脹目標,這就形成了通貨膨脹傾向。他們通過長期均衡分析對央行的名譽(可信性)均衡進行了研究,發現博弈范圍的有限性和信息的不完全等造成了央行名譽的破壞。
雖然以物價穩定(即低通貨膨脹)為貨幣政策唯一最終目標在最近一二十年才開始流行,但是物價穩定一直是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之一,通貨膨脹傾向的提出為通貨膨脹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下通貨膨脹傾向問題的存在為規則政策的使用提供了進一步的理論支持。
Barro和Gordon的最大貢獻在于為通貨膨脹目標化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們開創了通貨膨脹目標化理論的先河,相機抉擇會產生通貨膨脹傾向的觀點使通貨膨脹目標化發展成一種貨幣政策規則,并最終成為一種貨幣政策框架。另外他們提出的政府名譽(可信性)問題有利于通貨膨脹目標化政策的確立和實施,極大地提高了該理論的政策可操作性,這對于通貨膨脹目標制理論以后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Carl E.Walsh的最優合同模型
在Kydland、 Prescott、Barro和Gordon之后,經濟學家就開始研究如何消除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下的通貨膨脹傾向。雖然Kydland和Prescott已經提出可以通過規則政策的建立來解決這一問題,但大部分經濟學家仍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分析央行激勵問題。在大部分國家,公眾選擇政府,政府選擇央行行長,這就形成一個復合的委托問題。這是個包括眾多委托人(即經濟中的個體)和一個人(即央行行長)的激勵問題。由于委托人眾多,很難統一意見并指出人的目標函數。至于激勵的手段,可以通過立法制訂一個目標規則,在央行沒有實現目標時就對其進行懲罰,這樣的央行制度結構以及其與政府的關系可以看成央行和政府之間的合同。政府通過這個合同對央行進行激勵。最優合同的確定正是委托關系分析的問題。央行的制度設計可以影響其面臨的激勵。比如,央行政策決策委員會成員的委任和連任、定期向公眾公告的要求的存在與否、決定央行運作資金的預算程序和法定政策目標的存在等制度規定都可以影響央行面臨的激勵。另外,Rogoff(1985)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央行預算和將央行行長的收入與經濟狀況相聯系激勵央行的通貨膨脹選擇。
Walsh(1995)通過采用委托模型,構建了央行和政府之間的合同,解決了最優合同的確立問題。政府可以構建一個合同,促使央行能夠對自己面臨的激勵進行反映,在貨幣政策框架中,央行的制度設計可以影響它在貨幣政策中面臨的激勵,比如,央行的激勵可能是央行行長的聘任和解雇、央行行長的收入或央行的預算。Walsh(1995)還證明央行和政府之間的最優合同可以消除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的通貨膨脹傾向,這樣一個合同可以被解釋為通貨膨脹目標法的政策規則。
假定社會福利損失是由通貨膨脹率 和實際產出對其目標水平的偏離形成的,即:
其中, 是社會福利損失,為通貨膨脹,為實際產出, 則是目標產出。政府的目標就是最小化社會福利損失。因為關心的是央行和政府之間的委托關系,而不是公眾和政府之間的委托關系,所以上式是政府偏好和社會偏好的共同反映。
Walsh(1995)還分析了不完全信息對最優合同的影響。當央行擁有預測總供給沖擊的私人信息,而政府只能觀察到反映央行行為和控制誤差的廣義貨幣總量,并且央行可通過影響經濟的備選方案選擇,以控制相應的信號輸出時,最優合同就可能實現。在各種情形下,合同均可以在消除通貨膨脹傾向的同時對沖擊作出最優反映。
(三)Lars E.O. Svensson 的目標規則模型
Svensson(1999)從貨幣政策規則的角度討論了通貨膨脹目標制,給出了貨幣政策規則的總體概念框架,并界定了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基本特征。Svensson最重要的貢獻在于區別了工具規則和目標規則的差別。他認為存在兩種貨幣政策規則:工具規則和目標規則。工具規則是一個指導貨幣當局選擇貨幣政策的特定反應函數。Taylor規則是工具規則的典型例子。他認為之前的貨幣政策規則大都屬于工具規則,而且,工具規則在實施時不存在央行必須遵循的承諾機制。相反,目標規則提供了潛在的承諾機制,需要一定意義上的對于特定損失函數的承諾,而工具決策仍然是相機抉擇的。
Svensson將目標規則定義為包含目標變量的方程或方程組。它包含一個目標變量、一個目標水平和相關的最小化的損失函數。例如連續的損失函數:
其中,是t期的實際通貨膨脹,是通貨膨脹目標,是產出缺口, 是通貨膨脹缺口和產出缺口的相對權重。如果 ,只包含通貨膨脹,損失函數被稱為嚴格的通貨膨脹目標制;當時,產出缺口介入,損失函數被稱為靈活的通貨膨脹目標制??傮w上,大部分通貨膨脹目標制是靈活的通貨膨脹目標制。
Svensson認為通貨膨脹目標制之所以可以消除通貨膨脹傾向是因為它有一個要求央行實現其通貨膨脹目標的較強的約束系統,即高度的透明度和明確的責任。通貨膨脹目標制可以通過指定央行的產出目標等同于實際產出水平來解決通貨膨脹傾向問題。
(四)Ben S.Bernanke,Fredric S.Mishkin與Mer-
-vyn King等人對通貨膨脹目標制理論的貢獻
與Svensson將通貨膨脹目標制視為貨幣政策規則不同的是,Bernanke和Mishkin(1997)與King(2003)認為通貨膨脹目標化實際上不是一種規則,而是一個貨幣政策框架。通貨膨脹目標制是一個具有高度透明度和責任的、非常靈活的貨幣政策框架。在這個框架下,即使是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也可以實現。這個框架至少有兩個作用:提高了政策制定者與公眾之間的溝通;為貨幣政策提供了更多的規律和責任。他們還指出了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兩個功能:增強央行和政府的溝通及為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保障。
他們認為將通貨膨脹目標制視為一種工具是錯誤的。原因在于:就技術水平而言,通貨膨脹目標制不能夠作為一種政策工具,這是因為通貨膨脹目標制沒有為央行提供一種簡單的可操作的轉換工具,而是要求央行使用經濟模型決定實現通貨膨脹目標的政策行為,與簡單政策規則不同的是,通貨膨脹目標制不需要央行忽略關于其目標實現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貨膨脹目標制包含相當程度的相機抉擇政策,在中長期通貨膨脹目標的總體約束中,事實上央行可以對失業率、匯率等其他短期指標進行反映。
Vegh(2001)認為在有粘性通貨膨脹的封閉經濟模型中,貨幣增長率規則、利率規則和通貨膨脹目標制傳遞了同樣的結果。而Bernanke和Mishkin(1997)與King(2003)認為通貨膨脹目標制與貨幣增長規則和利率規則不同。Vegh(2001)研究表明:在工具規則、貨幣政策規則和通貨膨脹目標制之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許多政策工具均可以用于實現通貨膨脹目標,其中主要的政策工具是短期利率。事實上,明確的與潛在的通貨膨脹目標制是通過為影響目標而設計的利率規則實現的。例如,美國聯邦儲蓄委員會是通過調整聯邦基金率而執行貨幣政策的。當利率超過明確的或暗示的通貨膨脹目標時,聯邦通過提高聯邦基金率來緊縮貨幣政策。如果央行同時公布降低通貨膨脹目標和調高名義利率,貨幣增長率就會響應較高的名義利率而外生地降低?;蛘哒f,通貨膨脹目標可以通過改變貨幣增長率以調整利率而實現。因此,這三種貨幣規則作為貨幣政策是基本相當的。
二、實證方面的研究成果綜述
(一)影響一國通貨膨脹目標制決策的因素
Yifan Hu(2003)從一個更加宏觀的角度,采用對數回歸的方法對影響通貨膨脹目標制決策的因素做了實證檢驗,分析了影響一國通貨膨脹目標制決策的因素。數據范圍包含了1980-2000年20年間,遍布OECD、東歐、拉美、亞洲和非洲的66個國家,其中22個國家是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廣泛的數據范圍有利于更好地評估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和沒有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的績效。
Yifan Hu收集了21個變量的數據,其中9個是關于經濟條件或績效(C)的,8個是關于經濟結構 (E)的,3個是關于經濟制度(I)的,還包括一個關于非燃料商品價格的變量,用于衡量非燃料商品價格的年度變化。9個代表一國經濟績效的經濟條件變量是:實際GDP增長及其易變性、實際GDP缺口、名義和實際利率、通貨膨脹率及其易變性、外匯壓力和M2增長。8個經濟結構變量是: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的易變性、財政狀況、經常賬戶狀況、貿易開放度、貿易項目(TOT) 易變性、外債和金融深度。3個經濟制度變量是:是否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央行是否自治以及一國是否擁有浮動匯率制度。
回歸結果表明: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證經驗是有價值和令人鼓舞的?;貧w中的大部分變量與預期的符號一致,此外,許多經濟條件、結構和制度變量與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與否正相關。
GDP增長和實際利率與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與否的相關性非常強。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確實可以提高總體的經濟表現,提高GDP增長和實際利率。
通貨膨脹與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與否負相關。當局在低通貨膨脹率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是由于對可信性的擔心。因為擔心失去公眾可信性,央行有可能在低通貨膨脹率時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這使得通貨膨脹目標更容易完成。
健全的財政狀況在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框架時對當局有利。實際GDP增長和GDP缺口與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與否負相關。
(二)支持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證研究
研究表明,幾乎所有國家在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后,通貨膨脹率都迅速降低,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新興市場國家總體表現稍差。Mishkin(2000)強調通貨膨脹目標制已經逐漸成為越來越有吸引力的貨幣政策框架,而且被許多發展中國家所采用,包括智利、巴西、捷克共和國、波蘭和南非。
Clarida,Gali和Gertler(1998)分析了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他們證明G3①自1979年就在追求潛在的通貨膨脹目標制并且受到德國貨幣政策的嚴重影響。Mishkin和Posen(1997)對最早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發達國家――新西蘭、加拿大和英國貨幣政策框架和實踐經驗作了詳盡分析,通貨膨脹目標制成功地幫助這三個國家維持了較低的通貨膨脹率。
Mishkin和Hebbel(2001)回顧總結了通貨膨脹目標制10年的歷程,將二十世紀90年代實行了通貨膨脹目標制的18個國家與9個其他工業化國家進行了比較,肯定了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施效果,并通過回歸估計得出與通貨膨脹目標制相關的變量,分析了各國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程度。
Roger和Stone(2005)對15年來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和未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的通貨膨脹表現進行了比較,認為大多數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成功地使實際通貨膨脹趨近于目標通貨膨脹率。
IMF(2005)在新興市場國家中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計了13個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和22個非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發現通貨膨脹目標制在降低通貨膨脹及其預期的同時還能逆轉長期存在的通貨膨脹慣性和降低物價的波動性。
Corbo和Hebbel(2001)從一個廣闊的視角分析了拉美5國運用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經驗和結果。他們發現這些國家在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后通貨膨脹率均大幅降低,其中運用時間最長的智利的實踐經驗是非常成功的,通貨膨脹率已達到一種長期均衡的低水平2―4%,巴西基本維持在6―8%,Bernanke(2005)甚至認為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標志著拉丁美洲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三)反對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證研究
Cecchetti和Ehrmann(1999)對23個國家的研究表明,二十世紀通貨膨脹厭惡提高了,但通貨膨脹目標制在二十世紀90年代的作用不大。
Ball和Sheridan(2003)調整了OECD國家內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宏觀經濟表現,他們比較了二十世紀90年代初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的7個國家和沒有采用的13個國家。模型開始于一個包括從1960-2002年OECD大部分國家的各種經濟指示器的數據組。之后,他們考慮下面的兩個計量特征。
其中,是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后的 變量,
是采用前的 變量,如果一國采取名義通貨膨脹目標,其效用值用虛擬變量表示, 和是誤差項。
Ball和Sheridan認為沒有明顯證據表明通貨膨脹目標制能夠提高經濟績效。兩組國家的平均通貨膨脹都下降了。為了檢驗通貨膨脹目標制是否影響產出增長,Ball和Sheridan檢驗了實際產出增長的均值和標準差。在一些國家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之后,平均產出增加了,并且在沒有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也稍微上升了。隨著向均值回歸的控制,對產出增長的效應不太顯著,顯然,這個結果并不支持通貨膨脹目標制。
Fraga,Goldfajn和Minella(2003)給出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一些事實,包括兩類國家的貨幣政策管理和績效的統計比較;用小的開放經濟的理論模型模擬了沖擊和通貨膨脹目標改變的影響;給出了發展中國家面臨更大的易變性的解釋,分析了巨大的外部沖擊的影響、建立可信性和降低通貨膨脹水平的挑戰以及財政控制和金融控制問題,最后解釋了如何處理實際經濟沖擊。
MSH(2006)通過估計泰勒曲線構造有效性邊界,對各種貨幣政策戰略對宏觀經濟績效的貢獻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和非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經濟績效的差異主要來源于經濟沖擊的不同(64.4%),其次才是政策效率(35.6%)。
三、總結性評論
自Kydland和Prescott(1977)與Barro和Gordon(1983)對通貨膨脹目標制的開創性研究開始,宏觀經濟理論的發展不斷地推動著通貨膨脹目標制理論的發展,主要包括積極的、逆經濟周期貨幣政策理論趨于衰落;通貨膨脹與產出(或失業)之間不存在長期均衡的觀點被廣泛接受,貨幣政策的可信性和預先承諾的價值的理論討論;低通貨膨脹可以促進長期經濟增長的主張被廣泛接受。
隨著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的增多,實證研究資料日漸豐富,這方面的實證研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且大部分研究結果都是支持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當然這還遠不能排除人們對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疑慮,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轉向政策實施的影響因素和具體實施。
注:
①G3代表德國、日本和美國三個國家。
參考文獻:
[1]Ball,L. and Sheridan,N.,“Does Inflation Targe-
ting Matte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9577,March 2003.
[2]Barro,R.J. and Gorden,D. B.,Rules,“Discretion and Reputation in a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2(1) 101-122,July 1983.
[關鍵詞]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 貨幣供給量
在宏觀經濟研究領域,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以下簡稱通脹與通縮)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經濟現象,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二者是可以互相轉換的。根據經濟周期理論,通脹與通縮交替換位的動態過程可以具體描述為:嚴重通脹……溫和通脹……零通脹……溫和通縮……嚴重通縮……溫和通縮……零通脹……溫和通脹……嚴重通脹。從目前統計文獻來看,美國多次發生通脹與通縮的相互轉換:美國20世紀初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814―1918年又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在1929―1933年期間隨之而來金融體系癱瘓和物價暴跌使得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出現了嚴重的通縮;1970―1982年期間出現了經濟停滯和通脹并存的“滯脹”局面;經過20多年的治理和低通貨膨脹增長,目前又有向通縮轉換的趨勢。從上述歷史回顧來看,美國通脹與通縮交替換位基本符合上述動態過程。1984―2005年期間,日本也基本實現了通脹與通縮的相互交替: 1985―1988年,日本央行多次大幅度降低利率和法定貼現率,使信貸總額高額增長,而這些資金大量流到了股市和房市,造成了股市和房市的泡沫化。據日本官方估計,1989年全日本的不動產價值達到2000億日元,相當于美國不動產價值的4倍。1989―2005期間由于日經指數的急劇下挫和結構性的投資偏差使得日本經濟陷入了嚴重的通貨緊縮之中。因此,嚴重的通脹與通縮的相互轉換影響到一個國家宏觀經濟的穩定、社會的穩定以及人民生活的穩定。
關于通貨膨脹定義一直沒有一個公認的描述, 但主要思想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側重通貨膨脹造成的結果,即指一般物價水平出現持續性的普遍上升的過程。第二類強調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 指當貨幣量增長的速度超過了生產增長的速度, 即流通中貨幣供應量超過實際需要時就發生通貨膨脹。相應的,通貨膨脹的測度也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從物價水平變化的角度,則我們使用綜合物價指數。第二,從貨幣供應量的角度。從世界銀行 《世界發展報告》 公布的各國廣義貨幣(M 2)年平均名義增長率的變化,可以了解各國貨幣量增長變化的趨勢,從而可以知道該國的通貨膨脹率大致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態。盡管貨幣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不可能相同,但基本上呈現出同步增長的趨勢。所以從貨幣年平均增長率的水平可以粗略估計出通貨膨脹的高低和嚴重程度。
本文首先通過 GAR C H計算出通貨膨脹水平值的條件異方差之后, 進一步通過回歸和系數檢驗證明通脹率和通脹率的波動性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然后又通過以上海股價綜合指數的實際收益率為 自變量,以通脹率的條件異方差的水平值和 6期滯后值為因變量進行回歸,而后對回歸的系數進行顯著性檢驗。我們的檢驗結果表明,通脹率的波動性和股票的實際收益率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綜上所述,高通貨膨脹能引起高通貨膨脹的波動性, 最終導致股票實際收益率的降低。此外,還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第一,從我們的 G AR CH模型估計結果中可以看出,高通貨膨脹將導致通貨膨脹率水平值的較大波動,從而增加實際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由此可見,價格水平波動起到了影響實際經濟運行的作用,這意味著目前緩解通貨緊縮壓力已經非常必要了。第二, 股票作為防止通貨膨脹損失的投資工具, 當通貨膨脹上升時,股票的名義收益率并不能完全根據通貨膨脹的變化作出一一對應的調整, 從而導致股票實際收益的下降,因此,股票不能給投資者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第三, 我國股票的實際收益率會隨著通貨膨脹的變化而變化,這與“費雪效應”理論中所描述的金融資產的實際收益率保持不變是相矛盾的,這同時也說明貨幣政策的非中性特征。貨幣政策的變化通過影響到通貨膨脹的變化來
從歷史上來看,用價格管制的辦法治理通貨膨脹,最后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最近的例子是非洲的辛巴威,通貨膨脹到了70倍。政府下命令讓所有物價全部下降,民眾是熱烈擁護,但實際結果是不僅沒有遏制這種惡性通貨膨脹,反而使整個國家經濟更為蕭條,通貨膨脹率更高。同樣,上個世紀40年代末,也用控制價格的方法來治理通貨膨脹,結果是以完全失敗告終。
目前國內出現通貨膨脹的壓力,政府也試圖來管制最弱行業的價格來控制通貨膨脹進一步上升。比如說,最近商務部、發改委大顯身手,來管制食品價格上漲、管制豬肉價格的上漲等等,試圖以這種管制的方式來控制通貨膨脹??梢哉f,政府管一下欺行霸市、價格合謀,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想通過行政的方式來管制價格,不僅解決不了通貨膨脹的問題,反之,會使問題更為嚴重。
在短期中,通貨膨脹的作用較長期不明顯, 一方面是因為2000年我國物價指數很穩定, 其走勢很平穩, 所以通貨膨脹的作用結果表現不明顯, 另一方面是作用結果在短期內不可能立刻就能有所體現??偟膩碚f, 由于短期的相關系數與長期的相關系數都為正, 數值也相差不大, 都在016 左右, 可以說通貨膨脹對我國股票市場有正面的效應大于負面效應, 這個正的關系是顯著的, 但二者并不是高度的相關。 我國的通貨膨脹與股票市場并沒有必然的聯系, 但是通貨膨脹對股票市場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這個作用的大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取決于今后我國股票市場的成熟程度。
參考文獻:
[1]樊綱: 克服信貸萎縮與銀行體系改革―1998年宏觀經濟形式分析與1999年展望[J].經濟研究.1999.1
[2]冉光和: 中國貨幣供應問題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8.8
關鍵詞:貨幣政策目標 通貨膨脹目標制 通貨膨脹
一、引言
過去十年間,為了管理并穩定通貨膨脹預期,各國央行開始采取新的貨幣政策——通貨膨脹目標制。中國央行貨幣政策采取“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的多目標制,貨幣政策工具形式也表現為多樣化。穩定物價在很多國家是首要的任務,但是在我國一旦經濟出現問題,首先犧牲的就是物價指數。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為了保持經濟的增長,我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了我國物價指數急劇上漲。我國貨幣政策有沒有可能實現單一目標成為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近年來有不少學者開始對我國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可能性進行了相關的探討。
二、通貨膨脹目標制
1.通貨膨脹目標制特點
通貨膨脹目標制不同于傳統的貨幣政策,貨幣當局根據心理學中公眾普遍存在的錨定效應直接設立通貨膨脹目標值或目標區間,不再運用中介目標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整。央行操作過程的關鍵在于提高對未來通貨膨脹和公眾通脹預期預測的準確程度。首先貨幣當局設立明確的通貨膨脹目標值或目標區間作為公眾通脹預期的一個名義錨,其次根據經濟系統和相關模型預測未來的通貨膨脹率,最后根據預測結果調整貨幣政策。如果預測的通脹率大于設定的通脹目標值或目標區間的最大值,貨幣當局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如果預測的通脹率低于設定的目標值或目標區間的最小值,貨幣當局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而如果預測的通脹率接近設定的目標制或在目標區間范圍之內,貨幣當局就保持原來的貨幣政策不變。
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有很多,如消費物價指數、零售物價指數和生產者物價指數。政策由于消費物價指數具有很多其他指標不具備的優點,因此大部分國家都選用了消費物價指數作為政策中參考的通貨膨脹指標,部分國家采取扣除能源、食品等的核心物價指數作為參考指標。
2.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施效果
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后的幾年,幾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有了明顯的改變,平均通貨膨脹率和通脹率標準差都顯著變小。下表為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前后通貨膨脹率及其波動率對比。
數據區間內的幾年中,世界上通脹率普遍由高變低,僅以表中數據的下降無法完全證明通脹率的降低是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結果。但是,可以通過直接測算通脹預期值來判斷政策的效果。瑞典和英國兩個國家都有完善的國債市場,國債市場中存在收益率與預期通脹率聯動的債券,通過這些債券與一般市場中收益率的差值可以測算出預期通脹率的變化。結果證明,在通貨膨脹目標制實行后,經過短暫的政策公信度認知期,公眾預期通脹率開始下降并開始保持著穩定。這一政策實施的結果證明,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對于穩定并降低通貨膨脹預期,治理通貨膨脹具有重要的影響。
通貨膨脹目標制利用所有的信息來進行預測,進而決定貨幣政策的選擇。設定通貨膨脹名義錨并嚴格遵守承諾使得貨幣當局的政策增加了透明度,增加了公眾對貨幣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公眾形成穩定的通貨膨脹預期。
三、我國的貨幣政策目標
根據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2009年演講時對貨幣政策目標所作的詮釋,即中國的貨幣政策歷來作為宏觀調控的一部分,圍繞四個目標來設定:第一是低通貨膨脹,第二是經濟增長,第三是保持較高的就業率,第四是保持國際收支大體平衡。要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把握好實現幣值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四大目標間的平衡,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但是回顧十年來我國的貨幣政策可以發現,中國貨幣政策目標基本上是“促進經濟增長為主,兼顧通貨膨脹”,在目標之間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選擇權衡。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匯率政策改革之后,我國進入雙順差的時代。為了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央行被動的買入流入的大量外匯,增加人民幣的發行。雖然我國保持了人民幣幣值的穩定,但造成了經濟中貨幣流動性的大量增加和物價指數的劇烈波動和上漲。
2001年到2012年期間,相對于國民收入,我國物價指數波動明顯。從央行采取的貨幣政策來看,除2008年初為了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而采取“從緊”的政策,2009—2010年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采取“適度寬松”的政策外,其余9年均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穩健是一個比較模糊的用語,穩健的政策可以偏緊也可以偏松,需要根據央行所要達到的政策目標來定。這就表明了我國一直采取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沒有明確的目標,根據不同階段的最主要的矛盾給與不同目標以不同的關注度。
這也正是自2000年來我國陷入“兩難困境”的真實寫照,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又要避免通貨膨脹,這對于貨幣政策而言經常是沖突的。要保持或加快經濟增長需要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而控制通脹需要減少貨幣供應量,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08年金融危機爆發期間我國通貨膨脹下降,之后我國采取積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結果就是通貨膨脹指數節節攀升,但我國的GDP在2008、2009年依舊保持9.6% 、9.1%的增速。從中可以推測我國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即保持經濟的增長,當經濟增長有一定的保障時,才開始著手治理通貨膨脹。
我國GDP已經連續三十年高速增長,其中積累很多結構性的問題亟待解決,在金融危機后,政府指出要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系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這也就預示著我國的貨幣政策目標仍然是在多方目標之間尋求平衡,但通貨膨脹這個目標依然被至于不重要的地位。
四、通貨膨脹目標制在我國
我國正處于深化改革的關鍵階段,在改革不合理價格體系的期間,需要承擔一定的通貨膨脹。央行必須在當前的目標優化和未來的目標優化之間尋求平衡,這是改革必經的過程。通脹目標制在我國得以實行的條件還有很多沒有達到,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施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1.經濟體制
政策的實施需要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保證貨幣政策順暢傳導。
2.操作條件
通貨膨脹目標制在確定政策目標后,要有多層次且有效的政策工具進行調節,達到預定的目標。
3.央行的獨立性
由于政府總目標和央行目標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政策的實施需要一個相對獨立的央行報賬政策的順利執行。
4.政策的透明度和政府的公信力
通貨膨脹目標制最終需要穩定公眾的通脹預期,如果政策不夠透明或政府不能夠遵守承諾,公眾的預期就會左右搖擺,加劇經濟的波動。
而根據我國的現實狀況,上述要求都不能很好的滿足。通貨膨脹目標制在我國的順利實施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首先的問題就是通貨膨脹指標的選取,由于我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不包括房地產等價格,我國的消費物價指數并不能夠綜合和準確的衡量實際的通貨膨脹指標。其次,我國正處于改革深化期,一些領域的價格改革還沒有完成,而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要忍受相當的通貨膨脹。此外,我國仍實行較為穩定的匯率制度,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施需要與匯率制度相協調。
五、小結
本文介紹了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特點,根據我國近幾年采取的貨幣政策分析了我國的政策目標,根據政策實施需要滿足的條件分析了我國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過程中我國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需要完善的條件,得出了目前我國并不適合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結論。我國仍處在改革轉軌階段,貨幣政策考慮多目標是必要的,必須在當前目標優化和未來目標優化的程度之間做權衡,動態分析和解決問題。央行需要采取其他措施錨定公眾通貨膨脹預期,穩定通貨膨脹。
參考文獻:
[1]龍成學.通貨膨脹目標制在我國的適用性分析[J]. 當代經濟.2009(11)
[2]卞志村,毛澤盛.貨幣政策規則理論的發展回顧[J].世界經濟.2005(12)
[3]奧特馬·伊森,陳巧娥.通貨膨脹目標制:前景及問題[J].中國金融. 2004(05)
[4]胡昆.通貨膨脹目標制:我國貨幣政策的一個可選框架[J]. 海南金融. 2007(01)
[5]孫麗.不同類型通脹目標制:框架劃分及其轉型規律[J].上海金融.2005(11)
[6]謝羅奇,胡昆.西方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證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3)
【關鍵詞】通貨膨脹 企業投資管理 影響 對策
通貨膨脹普遍存在于現代市場經濟發展中,其在不同國家或者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都有著不同的影響,溫和的通貨膨脹對企業投資管理的不利影響較小,甚至從某個角度來講其有利于企業的投資管理;而惡性的通貨膨脹則對企業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使得物價水平持續上漲,貨幣實際購買力持續下降,嚴重制約了企業的投資管理,企業一旦無法應對這種惡性的通貨膨脹,企業利益就會受到極大折損,甚至會有面臨倒閉的風險。因此,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企業進行投資決策的時候,必須重點考慮通貨膨脹這個因素,使決策者在做出投資決策時有科學的理論和現實依據作為支撐,促進企業在通貨膨脹影響下正常發展。
一、通貨膨脹概述
(一)通貨膨脹的定義
對于通貨膨脹而言,被普遍認可的定義就是實際流通的貨幣數量過多,遠大于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量,進而引發貨幣貶值以及物價水平全面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1]。簡而言之,就是在一定時間內,物價總水平持續不斷上漲,致使貨幣購買力持續不斷的下降。通貨膨脹的本質就是貨幣社會總供給大于社會總需求。
(二)當前通貨膨脹的情況
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中,通貨膨脹普遍存在于每個國家和地區,對其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現如今通貨膨脹對于任何國家或地區而言都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其已經成為整個世界都要積極應對的一種經濟現象。工業發達程度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受到的通貨膨脹的程度也不同。表現比較溫和的通貨膨脹說明這個國家或地區的通貨膨脹程度不高,表現比較劇烈的通貨膨脹說明其通貨膨脹程度相對較高。不僅如此,一個國家處在不同時期的通貨膨脹程度也是不盡相同的。例如,我國在1987~1988年正處于經濟擴張的階段,物價指數因此不斷走高,成為自改革開放以來首個歷史高點,最終也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在1993年上半年,金融業產生混亂,通脹壓力增大,國家為了滿足國內巨大的投資需求,超長增發貨幣,導致通貨膨脹爆發。另外,2003年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原材料需求過盛,物價總水平全面上漲,通貨膨脹也隨之而來。
因此,在市場經濟中,流通中貨幣數量遠大于實際需求,就會導致物價持續上漲,爆發嚴重的通貨膨脹,動蕩社會經濟和政治,不僅對個人,也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企業投資管理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
國家或地區工業發展程度不同,其面臨的通貨膨脹程度也不同[2]。但是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會經歷溫和的通貨膨脹,這對企業的投資管理所造成的影響實際上并不一定有多大,而且企業在溫和的通貨膨脹影響下可以強化企業對未知風險的適應能力,進而加強投資管理,促進企業發展。
在企業投資管理中,企業做出的投資決策受到通貨膨脹率高低的影響。如果通貨膨脹率比貸款利率高,企業就算處于負債的狀態,也會堅持自己經營,這是由于在此情況下借款投資收益率相較而言高一些,發行債券或借貸是企業擴張的主要方式。一旦企業的投資項目回報率比黑市的利率高,即使借高利也依舊可以獲得利潤,企業就會貸款進行擴張。由于在此時通貨膨脹率比黑市利率高,企業的正常經營收益低于借高利所得到的收益,便堅持貸款,進而就會出現“亂集資”的現象。
企業的流動資金也會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在企業的投資過程中其所得稅也受到影響,所以通貨膨脹因素對于實際的資金凈流量有很大影響。投資項目不同,通貨膨脹對其的影響程度也不一樣。企業一旦對不同通貨膨脹的預期沒有進行正確的估值,投資必要報酬率的預算就會因此出現錯誤。在現金流量的估算中不考慮通貨膨脹造成的影響,就會出現對現金流量估算過高或者過低的情況發生,進而做出嚴重的錯誤決策,給企業造成損失。因此,在投資過程中,企業必須重視通貨膨脹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否則就可能在一項無利可圖的投資項目上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或者財力,平白造成很大的損失,或者與原本可以獲得較高回報的投資項目失之交臂。
三、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不利影響的對策
(一)企業對外投資
企業要想在通貨膨脹的不利影響下,做出正確的對外投資決策,首先就要加強對宏觀經濟政策的關注和分析。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要對國家出臺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密切關注貨幣供應量的動態變化,抓住股市中的投資機遇。同時,對一些成本控制力相對較強的行業以及公司的股票加強關注,特別是那些對勞動力成本控制比較好的公司。在此也要注意規避那些生產非必需消費品的企業中定價能力較弱的消費品企業的股票市場。除此之外,企業還要對整體物價水平的動態變化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分析上市公司生產成本受到商品價格變化所帶來的影響,這樣就可以有效掌握股票價格的變化趨勢。
其次,要想減少通貨膨脹對企業投資管理的不利影響,進而做出恰當的投資選擇,企業自身就要抓住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投資機遇。在宏觀經濟環境下,企業要做好兩項工作:第一、要做好不同通貨膨脹階段的預期分析工作。在通貨膨脹起始階段,投資者對于通貨膨脹在未來的發展狀況沒有做好正確的預期,導致股價上漲空間過大,對于企業投資來說是個不利因素。因此,隨著通貨膨脹程度的不斷加深,企業要不斷調整、修正預期,使股價上漲的空間逐漸縮小,減少投資的成本。第二、對于通貨膨脹的性質,企業要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如果通貨膨脹表現比較溫和,企業的盈利也會有所增加,股價隨之上漲;但如果是惡性的通貨膨脹,貨幣的購買力就會持續下降,股市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最后,投資產品選擇正確也會對減少通貨膨脹給企業投資管理造成的不利影響有積極的意義[3]。企業可以選擇以下四類投資產品:①公關交通以及水電煤氣等公共事業類股票;②以糧食為帶動的相關板塊;③初加工產品原料以及處于壟斷地位的股票;④日用商品流通零售類板塊。
(二)企業長期投資
在企業的長期投資中,減少通貨膨脹對其造成的不利影響,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就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
首先,要對名義貼現率進行合理、正確的調整。名義貼現率如果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之下不進行及時、合理的調整,投資項目的現金凈流量就無法得到科學的反映[4]。換個角度來講,就是必須將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作為企業確定貼現率的一個重要分析因素。
其次,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企業應該重新對長期的投資項目進行評估。如果通貨膨脹率相較而言不是太高,就可以在評估中適當增加一些不可預見的費用;而如果通貨膨脹率相對較高,則需要在增加不可預見費用的基礎上,追加一項考慮通貨膨脹影響的價差預備費。
最后,對固定資產采取加速折舊的辦法來減少通貨膨脹的不利影響。由于通貨膨脹的影響,這種加速折舊產生的折舊額要從兩方面考慮:第一就是通貨膨脹的補償部分;第二就是以傳統的年數總和法或雙倍余額遞減法產生的折舊額部分。
(三)企業短期投資
減少企業在短期投資中受到的通貨膨脹帶來的不利影響,可以采取合理增加庫存量、加快賬款回收、恰當調整持有現金的數量這三個措施,保證企業的投資管理。
企業應該根據局勢調整現有的經濟模型,不能一成不變,要有靈活性。當企業處在通貨膨脹時期的時候,應該增加企業的訂購批量,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增加庫存量,以這種新的經濟模型來替代通常情況下以經濟訂貨量為主的傳統模型,企業可以賺取儲備貨物漲價以后形成的差額利潤。
通常情況下,企業的賬款回收速度較慢,容易產生壞賬,增加企業損失。在通貨膨脹時期,為保證企業的利益損失沒有進一步擴大,企業就要加快相關賬款的回轉速度,嚴格信用標準,減少信用期,委派專門開展賬款回收工作,盡量快速收回貨款。
企業為了避免由于通貨膨脹導致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多而帶來的風險,就要對目前持有的現金數量進行合理調整。這就要求企業要保證在遇到突發狀況的時候企業有足夠的置存資金進行應對[5]。與此同時,也要考慮采取何種方式來盡可能的減少通貨膨脹影響下貨幣的持續貶值所帶來的損失。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貨膨脹普遍存在于現代社會市場經濟中,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無法避免通貨膨脹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企業只有適應通貨膨脹之后,才能減少通貨膨脹給企業投資管理造成的不利影響,避免發生倒閉的風險,并且保證企業在今后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聞靜.淺談通貨膨脹對企業投資管理的影響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3,(13):95.
[2]張益祥.企業投資管理現存問題及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2011,(8):91-92.
[3]孫士濤,魏春生.通貨膨脹條件下的財務管理問題[J].經濟研究導刊,2011,(29):172-173.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通貨膨脹;成因;對策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后,全球金融危機開始爆發,為此世界各國的經濟都陷入了低迷狀態。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聯系更加密切、外匯儲備及外商直接投資不斷增加的背景下,為了保持我國的經濟穩健、激勵經濟增長,我國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些政策幫助我國抵御了金融危機、從而率先實現了經濟的復蘇。然而在經濟逐漸改善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問題,當前我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但物價卻不斷上漲,誘發通貨膨脹的相干因素不斷積聚,并最終致使了最近一輪傳播范圍廣且延續時間長的通貨膨脹,如圖1所示我國2007年-2013年3月的通貨膨脹率,這就是后金融危機時代的通貨膨脹。惡性通貨膨脹對經濟的發展是具有破壞性的。為了使經濟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我國要在溫和通貨膨脹時期采取一定措施防止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從而防范惡性通貨膨脹的發生。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率在3%左右,正處于溫和通貨膨脹時期,因此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通貨膨脹的特殊成因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我國必須采取一定措施來解決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控制物價上漲的問題。
二、通貨膨脹的理論研究
1.通貨膨脹定義查閱文獻發現,關于通貨膨脹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西方經濟學家對通貨膨脹的定義主要有三點: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貨幣量的過度增長、生產成本增加;國內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通貨膨脹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漲的過程。2.通貨膨脹度量一般來說,通貨膨脹可以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國內生產總值GDP平減指數、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購進價格指數來度量。3.通貨膨脹成因通貨膨脹成因的理論一般包括:貨幣因素型;需求因素型;成本因素型;混合因素型;結構因素型;輸入因素型;預期因素型。4.通貨膨脹程度劃分通貨膨脹按照程度可以劃分為溫和的通貨膨脹、奔騰的通貨膨脹、惡性的通貨膨脹。其中溫和的通貨膨脹是指年通貨膨脹率在3%~6%之間,普遍認為溫和通貨膨脹是經濟允許的、合理的通貨膨脹;奔騰通貨膨脹指在較長時期內,物價水平出現較大幅度的持續上升,年通貨膨脹率一般在兩位數以上,甚至高達百分之幾十,一般認為對經濟發展是不利的;惡性的通貨膨脹是指月通貨膨脹率在50%以上的通貨膨脹,表現為貨幣購買力急劇下降,物價水平的上漲以加速度增長,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的穩定是破壞性的,甚至還會現社會動蕩。
三、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通貨膨脹的狀況及特征
1.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傳導效應增強國際農產品價格主要通過對期貨市場和一些貿易依存度高的農產品的價格影響來影響我國國內的價格。例如,在2010年7月后,國內大連、鄭州的商品交易所的糧食期貨價格指數全面上漲,而這一定程度上是受芝加哥的商品交易所糧食期貨價格上漲影響,這又帶動了國內相關商品現貨的價格上漲。并且,國際原材料價格的迅速上漲對國內農產品的成本有不利影響,進而導致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上漲。2.商品價格上漲為主由圖2可知,CPI與PPI變動基本趨于一致,說明以生產資料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是引發近期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F實生活中食品價格上漲是推動通貨膨脹發生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食品價格上漲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貢獻率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我國通貨膨脹經歷了四個時期,1994年-1997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至今,而期間食品價格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貢獻率分別為51%、88.5%、85%和70.2%。所以可以看出,近年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由食品價格上漲推動,而最早時期的通貨膨脹是由食品與非食品價格上漲推動。食品價格一直以來都保持著較快的增長,而不同時期影響食品價格上漲的因素也是不同的:前期的推動因素主要是量時價格上漲,而2009年至今的推動因素主要是豬肉、肉禽的價格上漲。3.外匯儲備過度增加我國是一個貿易大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出口導向型的貿易政策,出口額與日俱增,貿易順差總額曾一度達到前所未有的巨額數字。在2011年我國外匯儲備額位居世界首位,超過3萬多億美元。而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維護我國的固定匯率制度,我國需要增加貨幣供給量。而如果中央銀行沒有實現有效的應對措施,就會引起我國貨幣供給量過度擴張從而增加我國通貨膨脹壓力。4.虛擬經濟的膨脹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通脹率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當前資產價格和房地產價格的快速上漲。在最近一輪通貨膨脹中,我國證券資產價格和房價的漲幅,遠遠大于其真實商品價格的漲幅。隨著國內資金不斷向房地產和資本市場等虛擬經濟的流向,直接導致實體經濟發展受阻,引發了社會資源分配不合理、社會生產受阻礙等一系列問題,從而不能達到有效供給。而資產價格和房地產價格不斷的升高,使人們產生財富效應,同時增加消費需求,從而導致社會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抬高了消費品價格總水平,最終發生通貨膨脹。
四、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通貨膨脹形成機制
1.流動性過剩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來達到刺激消費和擴大內需,使經濟穩定發展。同時增加信貸投放力度這一舉措放松了貸款要求,讓以前一些達不到貸款要求的企業如今很容易可以獲得貸款審批。然而在實體經濟不景氣情況下,一些企業把貸款的錢用來投機房地產業并從中獲取利潤。這樣就導致了在在增加社會流動性的同時,房地產市場迅速發展,房價節節升高,直接導致貨幣釋放途徑可能發生變異。一些資金被用來進行期貨投機,對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后果。2.低端勞動力工資上漲后金融危機時代成本推動是我國通貨膨脹的重要因素。由于在外生活成本的不斷上升,城市吸引力降低,人們素質不斷提升等因素,導致在外務工人員數量相比以前數量有大量減少,一度出現勞動力空缺現象。因此企業要想招募勞動力必須提高個人工資水平,引起生產成本上升,再把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導致物價上漲;而物價水平上升必然引起生活水平上升,人們又會要求提高工資水平來應對生活負擔,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通貨膨脹的不斷發生。3.通貨膨脹國際聯動性增強我國初期的通貨膨脹發生都是由國內因素引發的,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近幾年發生的通貨膨脹除了國內自身因素還需要考慮國際市場價格及主要貿易伙伴國國內價格水平變動的影響,即國內外綜合作用。2009年以來,通貨膨脹也在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發展中國家的月平均通脹率達到4.45%,其中,巴西、印度和俄羅斯、中國“金磚四國”的通貨膨脹特別嚴重,分別為5%、12%和6%、5%。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新興市場國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相關系數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后由0.38上升到0.59,這充分表明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通貨膨脹的聯動性不斷增強,如今我國通貨膨脹的發生是由國內外因素共同推動。
五、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反通貨膨脹的對策
1.化解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影響首先,采取“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不是完全競爭的市場,而是寡頭壟斷的市場。我國資源儲備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具有較強的討價還價能力,因此實施“引進來”戰略,可以利用拿到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較低的有利機會來擴大國內資源戰略儲備;實施“走出去”戰略,可以具有國際眼光,通過收購境外資源類公司等形式在海外建立國際大宗商品戰略資源儲備基地。其次,增強國內廠商在國際貿易中的談判能力,在國際貿易中努力獲取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權。2.健全房地產金融市場健全房地產金融市場是預防通貨膨脹,保證經濟穩定發展的必要措施。首先要建立多元化房地產融資體系,除了目前房地產金融市場資金主要來源房地產開發企業融資、個人住房貸款以及部分企業自有資金、銀行貸款以外,還可以通過信托公司、發行企業中短期票據、私募基金甚至委托貸款等多渠道為房地產企業融資。其次,提高房地產稅,如增值稅、所得稅等。人們之所以進行房地產投機,是由于通過房地產產權的買賣活動從而獲取的高額利潤,因此提高房地產增值稅,可以有效的管制房地產投機活動。3.加強外匯儲備的調控首先,政府應選擇合適的貨幣對沖政策,其中包括對沖工具和對沖數量的選擇。當前我國只通過發行中國人民銀行票據的方法來對沖外匯儲備上升造成的流動性增加,對沖工具過于單一而使調控效果不佳,因此可以通過擴大沖銷工具的范圍來解決這一問題。其次,利用外匯儲備對國內外進行投資來提高外匯儲備的使用效率,鼓勵企業“走出去”,增加對海外的戰略投資,加強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同時減小了外匯儲備的沖銷壓力,解決了外匯儲備過度增加的弊端,使得外匯儲備量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參考文獻:
[1]吳迪.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D].吉林財經大學,2014.
[2]孫志軍.通貨膨脹成因再探討[J].管理工程師,2013,(03):8-11.
[3]肖文興,陶盈,彭應兵.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原因及對策[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05):491-495+505.
[4]陳雅琳.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通貨膨脹成因與治理機制[D].云南財經大學,2013.
[5]李曉俐.國際熱錢的進入影響中國房地產價格[J].經濟研究導刊,2012,(24):144-145.
[6]潘健平.我國近期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2,(08):3-6.
[7]劉啟云.我國外匯儲備存在風險分析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01):137.
關鍵詞:世界經濟;通貨膨脹會計模式;傳統會計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48
1引言
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是多元化的,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概念普遍全世界,經濟的發展也在朝著這個趨勢發展。當然,幾乎現在沒有哪個國家還在持續著閉關鎖國的狀態獨立的發展經濟。經濟一體化帶來的益處可想而知,無論是人力資源的全球優化配置,還是資金配置的不斷流動,或是各國物質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都無不顯示出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巨大魔力。然而其中人們也漸漸因經濟的發展認識到另外一個與經濟息息相關的名詞――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一般定義為: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用更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在一段給定的時間內,給定經濟體中的物價水平普遍持續增長,從而造成貨幣購買力的持續下降。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通貨膨脹所帶來的是物價的全面上漲,而不是個別商品的單方面加個上漲。通貨膨脹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對象的全面性、持續性,以及不同程度的危害性。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經濟體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化導致物價水平的移動。而在貨幣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當市場上貨幣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貨幣所得增加,購買力上升,影響物價之上漲,造成通貨膨脹。該理論被總結為一個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價值的下降,而貨幣貶值為貨幣在經濟體間之相對價值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使用國內的價值,而后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貨幣貶值所影響的只是貨幣本身的購買力,而通貨膨脹所影響將會是經濟運行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我國外匯過程中經常就會出現貨幣貶值和升值的情況,所影響的便是貨幣本身,涉及的范圍面就比較窄,但是若是出現通貨膨脹,影響的便是全國性的各種商品,包括貨幣也會受到影響。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對通貨膨脹的會計問題研究作如下的分析。
2公司企業在面臨通貨膨脹所受到的影響
通貨膨脹造成物價上漲,公司企業的運營中就會出現庫存更好的消耗現象,同時庫存商品也有可能以更高的價格出售。這樣看似對企業的運營是有好處的,但是這樣就會導致賬面利潤虛高。另一方面,企業負債賬面就會相對情況下出現縮水,從而企業公司的負債減少。我們可以知道的是,這種情況的發生,對于負債較高的企業是比較有利益偏向的。所以綜合比較來看,企業股價就會因此大幅度的上升。
此外,如果是從生產運營方面大量依賴原材料的企業,原材料就會因為通貨膨脹造成價格幅度上升,而最終的制造成品就會因為滯后的原因上漲程度較慢,這樣就會間接導致企業所獲得的預期利潤大大下降。通貨膨脹對于這一種企業來講就是一個比較大的損害。
通貨膨脹對于企業來說可以有兩方面的形勢,首先如果通貨膨脹表現的是一種穩定的通脹率,這樣不但不會降低企業的利潤,反而會有利于企業,企業亦可以根據通貨膨脹的漸進演變制定相應的戰略應對。其次如果通貨膨脹表現出的是一種非常不穩定的形勢,例如出現急速的通貨膨脹,或者通貨膨脹出現的是一種變化速度極快的狀態(例如1949年的統治區的通貨膨脹,表現出非常強烈的不穩定性和變化速度極快),如果是這樣,企業對未來成本的把握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3在公司企業建立通貨膨脹會計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常情況下,通貨膨脹會對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造成如下的問題:首先會形成會計信息不一致,另外就是生產耗費的成本補償嚴重不足,企業的日常再生產能力嚴重下降,還有會高估計收益,利潤會出現賬面上的虛高,造成賬面收入與實際不匹配,收入的超前分配。最后出現的問題便是我們經常見到的企業故障:失真的會計賬目報表信息導致的錯誤的企業決策。
通貨膨脹條件下,為了對比的反映出物價上漲帶來的不正常因素和由此引發的對會計信息不良影響,必須要建立一種普通的通貨膨脹來臨時準確衡量企業運營的會計結構體系。這樣也可以在各種外部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下,保持最準確的內部企業會計信息,確保企業的長久良性循環發展。
根據物價的一般指數或者說現實成本資料,將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加以調整就是通貨膨脹會計。
實際上,通貨膨脹對于企業所建立的通貨膨脹會計影響是最大的,一方面,它直接動搖的是貨幣計量中幣值穩定的會計基本假設,公開從經濟發展現實情況下質疑了歷史成本遠側,也沖擊了收入費用配比原則。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之下,建立合理的通貨膨脹會計體系成為必要。當物價持續上漲之勢不可避免時,企業資本保全和確實實質收益的客觀要求是通貨膨脹會計制度產生的最主要原因。
[關鍵詞] 貨幣;通貨膨脹;福利成本;述評
[中圖分類號] F83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8)08-0138-03
[作者簡介] 儲麗琴,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經濟思想史與西方經濟學。(上海 201620)
2007年我國居民CPI上漲4.8%,漲幅比上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2008年1季度CPI上漲高達8%,漲幅比上年同期高5.3個百分點,創11年來的新高。通脹的襲來給全社會民眾都帶來了福利的損失,實際收入的降低和自有資產的縮水,尤其是對中低收入者帶來了最直接的痛苦感受。面對通脹,政府不僅要控制物價的上漲,還要制定適當的政策緩解通貨膨脹對社會公眾造成的福利損失。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正確計量是政策制定的一個主要依據,是一項極具現實意義的重大課題。
一、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述評
關于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研究是貨幣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它也是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通貨膨脹的成本較為隱蔽,經濟學家將其歸納為鞋跟成本、菜單成本、相對價格變動的加劇、稅收負擔的不合意變動、混亂,以及任意的財富再分配等,這些成本在理解上雖比較直觀,但是在總量上如何衡量卻是一個難于回答的問題。那么,究竟什么意義上的成本才可以被稱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Sidrauski(1967)認為由于持有貨幣能夠產生直接效用,而物價上漲會導致實際貨幣余額的下降,故通貨膨脹必然會對個體造成福利損失,這種個體的福利損失就稱之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Sidrauski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定義意味著,無論通貨膨脹是預期還是未預期的,只要存在通貨膨脹就一定存在福利成本。當然,關鍵問題是合理地度量通貨膨脹的福利損失,從而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正確的依據。對于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度量自Bailey(1956)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至今,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其展開了深入的理論探討,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基于消費者剩余理論估算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補償變量法(Compensation Variable Approach)以及基于McCallum-Goodfriend Frame-work的估計方法。
1.基于消費者剩余理論估算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弗里德曼的最優貨幣數量法則認為,在一個貨幣經濟中,為保證完全競爭的均衡達到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名義利率必須等于零,此時通貨膨脹所造成的扭曲最小。因此,最優通貨膨脹率是使得名義利率等于零時的通脹水平。當經濟中通脹率高于最優通脹水平,即名義利率大于零時,貨幣均衡配置不再是一個帕累托最優配置,此時社會福利下降從而產生福利成本。Bailey(1956)認為通貨膨脹就像是對貨幣征稅,貨幣征稅(通貨膨脹)的福利損失就是位于貨幣需求曲線下方,生產貨幣的社會成本上方之間的面積。當生產貨幣的社會成本為零時,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就是逆貨幣需求曲線下方的面積,即名義利率從i減少到0時所能獲得的“消費者剩余”,這一推論與Friedman的最優貨幣數量法則相符。
隨后,很多學者在Bailey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研究,如Marty(1967)得出了在有產出增長和考慮貨幣流通速度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計量結果。Barro(1972)認為通貨膨脹提高了人們的交易成本,人們會加快支付的頻率,也會減少使用貨幣來進行交易。因此,他重建了貨幣需求曲線,重估了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Craig和Rocheteau(2005)先利用Bailey(1956)的方法,通過log-log型貨幣需求函數和semi-log型貨幣需求函數計量了在傳統方法下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指出Bailey(1956)的方法實際上是一個假設掉外部性、一般均衡效應(general equilibrium effects)和分配效應(distributional effects)的局部均衡模型,它一個重要的隱含假設是實物資產的報酬率與通貨膨脹無關。
消費者剩余方法雖然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提供了一種簡單、便捷的計算方法,并開了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的先河,但這一方法由于缺乏必要的微觀基礎,因而無法對個體在約束條件下的最優行為進行研究和分析,也無法對形成宏觀的加總的個體進行推測和判斷。與此同時,這一方法也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如一些學者認為即使通脹率為零,名義利率仍可能為正,這樣持有實際貨幣余額仍然可能有正的機會成本,無效率仍然存在。因此,以通貨膨脹率為縱軸計算貨幣需求曲線下方位于零通脹率和另一通脹率之間面積的計算方法有可能低估實際的福利成本。如Foster(1972)計算了完全預期為4%的通脹率相對于零通脹率的福利成本小于產出的0.05%。Garfinkel(1989)得到4%的通脹率相對于零通脹率的福利成本為國民收入的0.3%。這些估值遠小于其他經濟學家的估計。Laidler(1990)認為消費者剩余方法的前提條件是當名義利率改變時,貨幣需求曲線的位置不變,只是沿著貨幣需求曲線移動。這就需要假定實際余額的邊際效用獨立于其他商品的需求,而這一假設條件事實上限定了這種計算方法是一種局部均衡的方法。Gillman(1995)指出了這種錯誤的根源在于Bailey認為在穩定價格時的福利成本就是為零,但是,這種認為的零福利成本和真正的零福利成本卻有很大的不同,其差額有時竟可以高達50%?;谶@一方法存在的缺陷,一般在對問題進行分析時,這一方法主要用來進行補充性說明。
2.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補償變量法(Compensation Vari-able Approach)。這一方法在Sidrauski模型(1967)的基礎上應用了福利經濟學的補償原則思想。Sidrauski模型將貨幣直接進入效用函數,由于這種內含貨幣效用函數方法允許我們根據一個符合經濟人最優行為的貨幣需求模型來計算通貨膨脹的成本,從而使通貨膨脹升高所引起的實際貨幣持有額下降直接表現為個人效用和福利的變化。福利經濟學的補償原則思想認為,市場價格的變動肯定會影響人們的福利狀況,很可能使一些人受損,另一些人受益,多數情況下很難實現帕累托最優,此時關鍵是如何對受損者補償,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改進。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補償變量法認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就是在某一通貨膨脹水平下,應補償給家庭多少額外的收入才能使家庭在給定利率的均衡狀態所獲得的效用水平與名義利率等于零時的效用水平相等。這一方法考察了通脹給社會中每個人所帶來的獲益或損失,從而增加了必要的微觀基礎,為我們從個體效用函數出發,分析在預算約束和資源約束下計算通貨膨脹的穩態福利成本提供了一個方便好用的框架。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該方法得到了普及。
Lucas(2000)用收入補償的思想,以Sidrauski(1967)的一般均衡模型為框架,對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給出了估計方程。Lucas定義在名義利率i下的福利成本w(i)是收入的百分比,即用使得家庭在名義利率為i和0時達到福利水平無差別的收入差額,估計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在實證方面,Lucas利用美國1900-1994年的數據,估計得到:對于美國經濟,10%的通貨膨脹率對于消費者的福利損失僅相當于消費者總消費水平的1.3%,即如果要保證在通貨膨脹率10%和通貨膨脹率為0時消費者的福利水平是一樣的,那么必須增加消費者約1.3%的收入。
Jones、Asaftei和Lian Wang(2001)在Lucas(2000)研究的基礎上,加入了貨幣總量理論(monetary aggregation theory),從而建立了一個包含現金和利息的一般均衡模型,彌補了前人研究中將M1層次貨幣全部視為無息資產的缺陷。他們發現,由于個體持有現金(無息的)的份額與持有生息儲蓄的份額相比是非常小的,并且在穩態下持有生息儲蓄的份額是不隨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從這個一般均衡模型中計量得出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比前人的研究結論小得多。
雖然補償變量法并沒有說明為什么貨幣、尤其是沒有實物資產支持的紙幣會產生效用,但這一方法將貨幣直接進入效用函數,而且該模型具有的貨幣超級中性性質表面、效用函數的另一個變量――實際消費不隨通貨膨脹率變動而變動,從而使福利成本計算得以簡化。不過利用這種方法研究通貨膨脹的福利損失時,在選擇適當函數以及對模型中的參數進行賦值時,常常需要主觀事先判斷和利用經驗來為參數設定不同的值,這勢必會導致因參數賦值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測算結果。
3.基于McCallum-Goodfriend Frame-work估計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這種方法通過引入交易技術方程將貨幣給消費者帶來的效用間接化。McCallum-Goodfriend (1987)建立了一個購買――時間(shopping-time)模型,這一模型假設時間和貨幣共同為購買消費品提供交易服務,并且時間和金錢在實現交易方面可以互相替代。交易服務技術決定了在既定的消費和貨幣持有水平下所必須花費在購買上的時間。購買時間模型從時間的角度來理解和度量通脹的福利成本:在家庭持有貨幣數量一定的條件下,更高的通貨膨脹率導致貨幣貶值,降低了家庭的實際購買力,家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來獲取同樣數量的消費品,從而減少了勞動時間或休閑時間,因此,造成了福利損失。Simonsen and Cysne(2001)研究了在購買-時間模型中包括有息資產的情形,并從理論上給出了福利成本的上下界。Cysne(2004)研究了連續時間下的購物時間模型,并得到了福利成本的解析表達式,他還從理論上討論了引入家庭異質性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
除了上述三個比較代表性的方法外,經濟學家還提出了其他一些計量方法。如Fischer(1981)將貨幣和其他資產同等看待,把貨幣看作是資源跨期轉移的載體,建立了一個稟賦經濟的OLG(overlap―generation)模型。Lagos and Wright(2005)首次利用貨幣尋介理論,估計了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Imrohoroglu(1992)刻畫了在一個收入波動且沒有保險經濟環境里,經濟個體為平滑自己的消費而持有貨幣的計量通貨膨脹福利成本模式。
二、對目前中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的啟迪
反觀國內,當前對通貨膨脹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成因、對策等定性方面,而專門針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研究則很少,且大多是基于國外已有的研究,主要利用國外研究中已有的模型對中國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進行估算。如歐俊和李花(2006)利用Bailey(1956)研究方法對中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進行了估算;陳彥斌、馬莉莉(2007)分別使用消費者剩余方法、MIU模型和CIA模型計算了中國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謝赤(2002)則在購買-時間模型下討論了金融創新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理論上的影響;陳利平(2003)在一個引入消費攀比的Shopping-Time模型中討論了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龔六堂、鄒恒甫和葉海云(2005)利用他們研究的框架,在Lucas模型基礎上,應用Kruz(1968)和Zou的思想,把消費者的財富引入效用函數,給出了貨幣供給的改變對經濟不確定影響的分析。
但問題是這種利用國外研究中已有的模型對中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進行估算的方法存在較多的局限性,因為縱觀通貨膨脹福利成本計量方法的發展,盡管不同經濟學家的模型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基于貨幣對于公眾的有用性或者貨幣能提供給公眾便利為出發點,進而考慮通貨膨脹率的變化如何影響公眾的貨幣持有,并引起公眾效用的變化,從而對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進行計量。由于公眾效用本身的抽象性和現實情況的復雜性,已有的關于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計量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此外,國外既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美國的經濟背景,而中國的社會經濟狀況與美國有許多不同的特殊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中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計量的準確性。
1.已有的研究所采用的模型大多是引入貨幣的效用函數模型框架,加上各種外部約束來推導貨幣需求,進而對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進行計量。但從各種模型的計量結果來看,各種模型間不僅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其結論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2.已有的研究大都只限于在穩態下得出的比較結果,而當通貨膨脹率劇烈波動或迅速上升(下降)時,實際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會與穩態下的計量結果產生不同程度的差距。這使得已有模型的結果其實用性大打折扣。
3.很多模型都假設名義變量對真實變量不產生影響,即貨幣和通貨膨脹是中性的。這與很多現存的研究結果相悖。尤其在中國,由于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仍然不高,貨幣沖擊對經濟實體的影響與貨幣主義的前提假設不符,貨幣中性依然是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
4.國外既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美國的經濟背景,而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的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相對獨特的中國式發展之路。如中國至今還存在明顯的二元經濟特征,城市和農村在使用活期存款時的便利性方面有很大不同、活期存款普遍是付息的,這意味著貨幣層次的選擇上M0和M1都不準確。
5.已有的研究大都將名義利率作為通貨膨脹福利成本函數的自變量,從名義利率的角度來計量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其隱含假設為名義利率的水平和變化,可以反映出通貨膨脹的水平和變化。但在中國,由于資本市場還不夠成熟,利率市場化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利率水平的反應比發達國家相對更遲緩,也更具有粘性。因此,根據名義利率計算通貨膨脹福利成本有時無法反映中國的真實情況。
基于上述原因,我們在對中國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進行研究時必須在把握主流分析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的現實約束條件,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的理論框架和實證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對我國采用貨幣政策等宏觀調控措施以來的各期通貨膨脹福利成本水平作出正確計量和評價,并對中國通貨膨脹率的確定給出一個社會福利的考核標準。
參考文獻:
[1]Bailey,Martin J.The Welfare Cost of Inflationary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2),93-110
[2]Sidrauski,M.Rational Choice and Patterns of Growth in a Monetary Econom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