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距離保護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基層醫院;順產;巨大兒;護理;分析報告
本院產科今年以來共收住巨大兒產婦3名,全部實現陰道分娩。現對3 例巨大兒孕婦的產前診斷、分娩方式以及分娩結局展開研究分析, 探討巨大兒產婦陰道分娩的科學性,從而達到有效預防處理,避免對母嬰健康造成損害的目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到2011年5月,在本院分娩的巨大兒共計3例,體質量均達到4千克以上,產婦年齡在22~38歲之間,全部為經產婦,嬰兒性別為男性。對3例巨大兒產婦進行檢查,骨盆外測量顯示正常。
1.2 產前診斷標準 3名產婦的(宮高+ 腹圍)均大于等于140cm , b超雙頂徑大于等于10cm[2]。
2 分娩結果
2.1 產前診斷全部準確 在3名巨大兒產婦中,分娩后全部符合巨大兒的診斷要求,產前診斷符合率達到100%。
2.2 產婦分娩方式 3名產婦全部采取陰道分娩的方式,其中1例經產婦入院時已見胎足,2小時后平產1名足月男嬰,重4100克。
2.3 產婦分娩結果
2.3.1 未出現產后出血癥狀 本院產科順產巨大兒3名,未出現1例產后出血。
2.3.2 未出現新生兒重度窒息癥狀( apgar 評分< 3 分) 新生兒出生后身體健康,未出現重度窒息現象。
2.3.3出現肩難產與產傷1例 3名產婦中出現1例肩難產,在產程中出現異常,新生兒體質量達到4.3千克,產婦為經產婦, 發生臂叢神經損傷性產傷。
3 討論
由于巨大兒陰道分娩難產概率增加, 若處理不當可造成嚴重的母嬰危害, 這是造成巨大兒剖宮產率過高的主要原因[3]。
我們認為, 巨大兒不應作為剖宮產的常規性指征, 因此,應減少因剖宮產率增加而導致的母嬰并發癥及其給家庭帶來的經濟負擔。
3.1巨大兒產生的原因 由于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巨大兒現象也呈現出上升的趨勢[4]。經產婦發生巨大兒的概率要大于初產婦,本院的3例巨大兒分娩產婦中,全部為經產婦。男嬰比例也較大,胎兒的體重隨著孕期不斷增加。本地區的風俗一貫注重對孕產婦懷孕期間的營養補充,因此,女性在懷孕之后易大量攝入營養物質,導致消耗與吸收比例失調,加之部分女性懷孕之后專門在家休息,更容易造成孕婦營養過剩。此外,巨大兒的產生還與其父母身材有一定的聯系[5]。本院出生的3名巨大兒,其父母身材中至少有一方高大,三名產婦則整個孕期全部在家休養,未參加工作。
3.2巨大兒對母嬰影響 巨大兒對母體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容易導致頭盆不稱、血壓升高、糖尿病以及羊水過多等;分娩后易出現軟產道裂傷;出現肩難產的概率會增加[6]。在接產過程中,由于巨大兒頭徑較大,肩徑和胸徑也大于一般胎兒,顱骨硬度較大,可塑性下降,部分情況下,醫護人員不得不運用產鉗助娩。對巨大兒自身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出現新生窒息的可能性會提高,同時,因為胎兒身體大而運用手術助娩,胎兒頭顱出血、鎖骨骨折以及臂叢神經損傷等現象也有可能出現。
4 肩難產處理
本院接產的3例順產巨大兒中,發生肩難產1例,產婦32歲,懷孕38周半,孕3 產1 ,呈頭位臨產狀態,巨大兒,在凌晨三點半急診住院。產科檢查顯示:腹圍為39 cm, 子宮底為111 cm, 胎位為 loa, 胎心頻率138 次/ min,,先露部呈現半固定狀態,骨盆內外徑測量為正常值,據估計胎兒應該不少于4千克, 陰道檢查宮口開3 cm,五點半宮口全開。考慮到胎兒過大,接產困難,實施會陰側切娩出頭部,但是前肩卡于恥骨聯合部位,肩娩出難度較大,助產過程中肩解脫達到9min,結果運用后肩法在五點四十一時候順利分娩,新生兒體重高達4.3千克,母嬰平安。
4.1 肩難產科學處置 肩難產多發生在于巨大兒的分娩過程中,因此,科學準確地預測胎兒的體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方面[7]。對于宮高加腹圍大于等于140 cm的產婦,可以初步判斷為巨大兒。對懷疑懷有巨大兒的產婦,應當同步進行產科和b超檢查,對胎兒雙頂徑、股骨徑以及胸徑等數據作進一步的了解, 尤其是雙肩徑等多種數據。如果產婦的胸徑大于雙頂徑1.4cm以上,胸圍大于頭圍1.6cm以上,以及肩圍大于頭圍4.8cm以上的,如果其雙肩徑大于等于11cm,可初步作為肩難產的篩選數據。產程中出現的異常情況,一般大多為肩難產的前兆。如果出現巨大兒伴減速期停滯以及2 產程加長現象,則更要予以關注。接產過程中,護理人員如果完全依靠拉胎頭,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甚至會造成胎兒窒息,必須要快速解脫胎兒前肩,緩解內源性分娩力對臂叢神經根的壓力。前肩解脫時間對新生兒健康影響較大,解脫時間小于10 min,情況較好,在10 min以上,則會誘發新生兒并發癥。在面對肩難產狀況時,助產者要能夠科學、快速地處置,不能因為用力過度,造成臂叢神經傷害,同時要做好新生兒急救準備預案[8]。
4.2 巨大兒的預防 作為產科護理工作人員,應當在降低巨大兒發生率和提高巨大兒診斷準確率方面下功夫。還應將工作延伸到產前檢查中,對孕婦進行科學的飲食引導,指導產婦進行合理的補充營養,并要適量參加活動,以保持孕期體重的合理增長。對于曾經分娩過巨大兒以及具有糖尿病遺傳史的產婦,要定期檢查其血糖并督促其予以控制。此外,臨床上將宮高、腹圍、雙頂徑等數據作為診斷巨大兒的依據尚不夠科學,為了提高診斷的科學性,還應運用b超來檢測胎兒的胸腹徑和肩徑等,并將這些數據結合產婦腹壁脂肪的厚度和胎頭下降等方面的數據來進行綜合的診斷。
參考文獻
[1] 莊雅麗. 233例巨大胎兒臨床分析[j]. 安徽預防醫學雜志, 2004,(06) .
[2] 李榮. 對巨大兒分娩方式的探討[j]. 安徽醫學, 2004,(03) .
[3] 周榮生,叢林. 不同方法預測巨大兒的相關分析[j]. 安徽醫藥, 2008,(12) .
[4] 陸林英,周文湘. 巨大胎兒相關因素及分娩方式分析[j]. 蚌埠醫學院學報, 2007,(01) .
[5] 宋愛琴,劉慧儉,董增義,陳維萍. 巨大兒206例臨床分析[j].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2006,(03) .
[6] 戴哲凡,張霞. 健康孕婦巨大兒防治探討[j]. 臨床醫學, 2002,(04) .
[關鍵詞]保護 失地 農民利益思考
一、莒縣城陽鎮試點探索努力維護被征地農民利益的主要做法
1.建立“三項機制”,推行“成果共享”,努力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利益。
一是建立土地分紅制,讓失地農民“失地不失利”。2007年,城陽鎮針對土地征用后村級組織參與工業發展的積極性不高,被征地農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況,實行村級財稅分成體制,規定凡是村引進或落地的項目,鎮級財稅分成的50%獎給引進項目的村和企業落地的村,并要求村級將財力分成的40%―60%按實際征用面積分發到被征地農民手中,讓農民在土地被征走之后還能繼續分享企業發展的收益。2007年起,城陽鎮在沈家村試點推行這項制度,被征地農民每畝得到105元工業成果分紅,2008年每畝得到133元分紅。
二是建立培訓、就業機制,讓失地農民“失地不失業”。建立城陽鎮勞動技能培訓中心,投資120萬元建設可供500人同時培訓的場所;根據企業用工需求,采取“訂單培訓”方式,對申請就業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協調入駐企業本著“村級推介、政府引導、優先選擇”的原則,最大限度的吸納本地農民,讓他們就近就業。另一方面,引導失地農民進行市場經營。
三是建立生活保障機制,讓失地農民“失地有保障”。城陽鎮每年從新增鎮財中拿出10%,建立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基金,專門用于為孤寡老人、特困農民提供養老金和扶助金,讓這些不具備勞動生產能力的“三無”失地農民生活上有保障。政府為失地農民“瞻前顧后”,使他們對被征地后的前景更有信心,形成政府、企業與農民“良性互動”的良好局面。
2.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征地工作
(1)把找準最佳的利益聯結點做為征地工作的前提。近年來,城陽鎮努力尋找政府、征地主體、失地農民間最佳的利益聯結點,嘗試“鎮、村、被征地農民”三級共同參與的新增財力分成體制,變原來征用土地一次性補償為逐年分紅、長效保障,把失地農民與落地企業的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
(2)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城陽鎮近年來在征用農民土地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同時,除了補償安置費及時到位外,對不同年齡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安置方式,尤其是對孤寡無依戶和不具備勞動能力的失地農民給予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對希望繼續從事農業耕作的征地戶采取土地置換,調整面積與原生產條件相當的土地供其繼續承包經營。從而使征地工作的支持面不斷擴大,矛盾面不斷縮小。
(3)統籌發展,維護被征地農民利益。堅持可持續的發展觀,對有污染的項目和財力貢獻不大的項目不予落地。注意培育技術創新型企業,追求轄區內的整體效益和運行質量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帶動農民共同發展。
二、探索和創新失地農民利益保護的具體途徑和機制
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保證,是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的利益保護問題。既要保證社會穩定和城市化的順利推進,又要保證失地農民“失地不失業”,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可能性。這就必須積極探索和創新失地農民利益保護的具體途徑。
1.補償
(1)貨幣補償。盡管有種種缺陷,但目前情況下,貨幣補償仍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的補償方式,被征地農民也比較容易接受。現在的關鍵是合理提高補償標準,從制度等多方面切實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補償標準過低的問題,同時不能簡單地一補了之。
(2)社會保障。這是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基礎之舉,根本之舉。當務之急是應按照“土地換社保”的理念,盡快建立完善的失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一是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要將養老、醫療、失業及低保全面考慮,并全面建立;二是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資金來源必須社會化,建立由財政托底的國家、集體和個人共同負擔的機制。三是按照城鄉統籌發展,最終建立一體化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思路,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要考慮同城市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銜接。
(3)留用地安置。在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內安排一定面積的建設用地,支持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它又可稱為開發性安置,是通過開發性項目建設解決征地“農轉非”人員的生產和生活出路的安置方式的創新。征收城市規劃區外的農民集體土地,還應當通過利用農村集體機動地、承包地流轉和土地開發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讓被征地農民有必要的耕作土地,繼續從事農業生產。
2.就業
對失去土地的農民來說,實現穩定就業,取得經營土地之外的工資性收入,是為失地農民提供“可持續生計”的重要途徑。就業安置機制的建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府對失地農民要持續關注,從失地登記、轉業培訓、推薦上崗、失業救助等方面,政府應有一套相互銜接的運轉體系;二是企業對失地農民的“優先錄用”,在同等條件下,應保證優先錄用失地農民;三是建立失地農民自謀職業的支持和扶持政策,引導失地農民在就業安置方面自闖門路。
3.住房
對失地又失居所的農戶,更要做好安置工作。
(1)貨幣安置。貨幣安置簡便易行,但缺陷也很明顯,主要是農民自建房或重新購買商品房的成本遠遠高于拆遷房得到的補償;如果農民的理財能力和經驗不夠,很可能導致坐吃山空。
(2)農民新居建設。采用集中規劃,集中修建農民新居的辦法,將一部分被征地農民和農民拆遷戶集中在一起。這既可以合理使用土地又可以有效解決失地農民的安居問題。但是,集中安置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是不少農房原有的生產消失,失地農民的經濟利益可能受損。
關鍵詞:金源文化;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與發展;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10-00-01
一、巨源鎮城子村的價值及遺存概況
(一)城子村歷史與價值
哈爾濱是巨源鎮城子村位于哈爾濱東北東部38公里處,松花江南岸,海拔在114-120米之間,是松花江中游沖擊的平原。城子村是哈爾濱市金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金源遺存的整體概況
城子村金源歷史文化遺存豐富,主要有金代齊王墓、金代古城垣遺址、金代祭祀柱、金官窯遺址及其他金代文物等歷史遺跡。
金代齊國王墓于1988年出土,墓址位于城子村中部,距今800余年的歷史,該墓出土文物豐富、精美,保存完好,其中服裝種類繁多,質料品種齊全,紡織技術高超,制作工藝精湛,圖案華美,填補了中國金代服飾史的空白,因此這座墓葬由此被稱作“塞北馬王堆”。
古城垣位于城子村東北部,距今近千年歷史,城垣呈規則的方形,是“天圓地方”中的“地方”觀念及“王權為尊”的倫理等級文化的象征。城垣于1999年被確定為黑龍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于在遺址保護規劃與建設管理上的脫節,城垣周邊村屯建設未得到有效控制,隨著村鎮用地發展擴張的過程,已經威脅到古城垣遺址。
金代祭祀柱于2010年挖掘出土,位于齊王墓遺址東側約百米處。祭祀柱體積較大、形制規整,對研究金代禮制、貴族喪葬習俗制度具有重大價值。該遺址被列為當年的“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金官窯遺址位于城子村西南,是待發掘遺址。金代前期東北地區的瓷器生產,以遼寧撫順大官屯窯和遼陽江官屯窯為代表。金早期雖然制瓷水平較低,但卻是中國窯瓷史上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該遺址是金代建都立國初期的官窯遺存,對于形成完整清晰的金代陶瓷歷史有重要意義。
目前城子村金源遺存分別在3地保存,其中,金齊王墓石質棺槨及祭祀柱保存于阿城金上京博物館;齊王墓陪葬品保存于黑龍江省博物館-群力分館;古城垣及官窯遺址原址留存;即所有已挖掘的可遷移遺存全部異地保存,由于遺存出土原址沒有留存、標識和保護,這些遺存的歷史痕跡在城子村基本消失。古城垣遺址和其他待挖掘遺址保護狀況堪憂,亟待解決遺址保護和村屯建設擴張之間的矛盾。
二、巨源鎮城子村遺存保護處境
通過實地調研、文獻整理、專家評議等方式方法,城子村金源遺存保護問題主要集中在“價值不清、特色缺失、管理混亂”等方面。
(一)價值不清
長期以來城子村的歷史名村價值不清晰、保護思路不明確,缺乏價值評估與挖掘。換言之,城子村需要保護什么,什么保護對象能支撐城子村核心價值,保護對象之間存在何種內在關聯等。城子村滿足于金代貴族城郭、棺槨等表象特征,未能深入挖掘城子村金代政治、軍事地位以及在金發展壯大歷程中的作用,保護工作碎片化、體系性不強;忽略了保護對象之間內在聯系,難以充分展現城子村應有的金代歷史文化內涵。只有在科學評價和認識城子村金源價值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保護規劃與策略,提升保護實施成效,實現城子村金源歷史的合理保護與優化發展。
(二)特色缺失
城子村作為哈爾濱近郊鄉村金源文化特色可謂鮮明。然而,受制于保護思路與保護工作的滯后,古村的遺存完整性面臨嚴峻挑戰,歷史風貌正逐漸消失,特色不成體系且缺乏質量。現存古城垣遺存但缺乏視線通廊保護,城垣存在大量名宅阻隔,整體上不顯山不露水,特色格局未能得到完整體現;已挖掘遺存原址(古墓、祭祀柱)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控制,金源歷史文化內涵未能得到有效的承載。當前城子村“歷史”與“風貌”之間是相互分離的,村鎮金源特色呈現碎片化、分離化特征,并面臨缺失性危機。
(三)管理混亂
城子村的原址遺存保護僅適用于《黑龍江省文物管理條例》,管理文件條款原則性強,內容不健全不完善,措施不明確不細致,保護工作無處可依,難以實現科學保護;在建設行為控制上,鎮村建設管理部門缺乏力度,違法活動難以得到有效制止。而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制度下,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保護規劃管理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空間環境的控制,它貫穿在建設項目選址、建設用地、建設工程規劃管理工作之中”,是實現文化遺存傳承與發展的關鍵手段。
三、保護規劃應對
城子村規劃策略可以概括為以創建歷史文化名鎮(村)為指導,以“金”為媒,匯創意的核心思想,以文物古跡旅游開發的方式,以打造露天博物館為手段,形成遺址公園、古跡博物館、齊國天街、金窯藝術中心、民間手工坊等主要項目。
(一)以創建歷史文化名村為切入點,構建完善的保護規劃構架
我國實施歷史文化名鎮(村)保護制度十余年來,理論體系、法律體系、管理體系均得以建立并逐步完善,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14年3月第六批名鎮(村)公布,迄今,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數量已經達到251。黑龍江省“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為海林市橫道河子鎮(第三批)和黑河市愛輝區愛輝鎮(第四批)。
黑龍江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于2013年底公布,確定齊齊哈爾泰來縣塔子城鎮、江橋鎮及龍江縣龍興鎮,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齊齊哈爾市克東縣金城鄉古城村、泰來縣大興鎮創業村、大慶市肇源縣民意鄉大廟村,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城子村以創建“歷史文化名鎮(村)”為切入點,形成完善的保護規劃框架,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及其空間環境的控制,貫穿在建設項目選址、建設用地、建設工程規劃管理等工作之中,措施明確使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實現科學保護;在建設行為控制上使違法違章活動得到有效制止。
(二)特色整合,格局梳理,深挖金源文化的核心價值,塑造完整的金源歷史風貌
特色歷史文化遺存是名鎮(村)價值的重要載體與表現形式,是人們認知感受歷史與優秀文化的重要基礎。因而,對特色歷史文化遺存的梳理與分析、整合與保護,是名鎮(村)保護規劃的重中之重,是維護名村價值、塑造名鎮(村)完貌的先決條件。
根據城子村歷史文化遺存的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評估,結合空間分布特征,規劃構建“一城一景、一街一館”。其中,“一城一景”為以金代古城垣為核心的古城遺址公園,是城子村的靈魂所在。古城垣是了解城子村社會發展變遷的重要實物,也是重要的金代文明建筑符號之一。規劃古城遺址公園是金源文化旅游資源和公共休閑空間場所,結合文化旅游對古城垣遺存的保護與展示利用,可提升文化底蘊,使周邊歷史環境得到更有效的保護,實現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優勢互補;“一街一館”分別指齊恒天街步行街與金源露天博物館。步行街位于齊王墓和祭祀柱出土原址以南,西起古城西路,東至古城垣遺址公園,區域以遺存原址為核心進行保護、提升和改造,復興城子村金源歷史。規劃引入“露天博物館”概念,將城子村遺存密集的北部區域整體打造為 “露天金源博物館”,使每個金源遺存都成為 “露天金源博物館”的一個展示點,形成開放式、具有城景互動效果開啟城子村的金源文化窗口。
四、實施策略建議
(一)管理機制建議
針對規劃的長期性,建議形成反饋機制,堅持跟蹤規劃與實施,并結合實施中出現的問題,不斷調整和補充,墻繪制度保障與公眾參與,提升保護措施的準確性、針對性和科學性。
(二)政治經濟建議
規劃建議采用“政府主導、總體控制、社會參與”的保護運作模式,即由政府調配資源、積極推進搶救計劃實施,總體控制整改工作進程與效果,在保障管理規范化、制度化的前提下,實行激勵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提升保護工作的時效性,并保障名村保護底線。
探索文化遺產保護的內涵和價值挖掘方法,通過保護實施形成示范效應,創造條件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保護,形成保護的良性發展態勢。
五、結論
2014年《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出臺,其將保護文化遺產、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合理利用文化遺產、建立保護管理機制作為主要任務,明確保護目標和開發模式從而更好的保護鄉村文化。
傳統僵化的保護方式不但不利于遺存本身的保護,反而可能陷入消亡的境地。在本次規劃從城子村實際情況出發,保護中充分考慮到相關規劃結合以提高保護的可實施性和可執行力,并通過多種有效途徑活化利用文化遺產,使之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成為居民的一部分,以此尋求歷史文化遺存與鎮村建設和諧共存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邊寶蓮、王晶。健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監管體系.城市發展研究;
根據民政部、人事部、財政部《關于提高特、一等傷殘人員護理費標準的通知》(民優發〔1993〕10號)精神,為切實保障我市特、一等傷殘人員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經研究決定,提高特、一等傷殘人員護理費標準,在原標準基礎上,每人每月提高50元。調整后的標準如下:
一、因戰、因公特等革命傷殘人員的護理費標準為每人每月500元;
二、因戰、因公一等革命傷殘人員的護理費標準為每人每月410元;
關鍵詞:繼電保護;電力系統;可靠性;電網運行;繼電保護技術;繼電保護裝置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M77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30-0021-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0.011
1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概述
1.1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基本概念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是一個系統,它包含繼電保護技術和繼電保護裝置兩個部分。電力系統運行故障的分析、繼電保護的原理、繼電保護的實現、繼電保護配置設計和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等各個方面共同組成了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這一個完整的體系。繼電保護系統中包括測量電壓和電流的二次回路,包括跳閘線圈等具體的成套的設備,也包括保障繼電保護裝置正常工作的工作電源和必要的通信設備等。
1.2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基本原理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根本作用就是區分電力系統中的被保護元件是處于正常工作狀態還是故障狀態,而且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裝置還需要區分故障元件是處于保護區間內部還是保護區間外部。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繼電保護裝置區分原件的工作狀態是根據電力系統元件故障前后的物理量的不同來區分的,所以我們在這里也需要繼電保護的相關技術,只有技術結合裝置我們才能教給元件去做出判斷。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需要采集的電氣量主要有電流、電壓、電流和電壓之間的相位角以等電氣量。繼電保護裝置根據采集到的物理量,可以構成過電流保護、低電壓保護、距離保護、差動保護等。
1.3 提高繼電保護可靠性的定義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可靠性就是指被保護設備在其規定的保護范圍內發生故障時它應該可靠動作,在被保護設備無故障或區外故障時可靠不動作;用一句話簡明地來講,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系統需要滿足不誤動、不拒動這兩個方面的要求。
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是電力系統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所以繼電保護系統的可靠運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電力系統發生故障時,繼電保護裝置不能可靠動作,迅速地將故障設備切除,將導致一次設備損壞加劇,電力系統故障范圍擴大,甚至造成電網事故而導致大面積停電等嚴重后果。同時在電力系統無故障狀態下,因繼電保護誤動作,而導致異常停電將給工業生產,居民生活等帶來諸多不便,造成的經濟損失不言而喻。綜上所述,提高繼電保護的可靠性意義重大。
2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可靠性的影響因素
2.1 人為因素
2.1.1 在繼電保護裝置安裝調試過程中,因安裝人員施工不當、調試不到位,未能及時發現二次回路中存在的寄生回路以及接線松動,電壓、電流回路極性錯誤,或者選擇CT繞組級別精度等錯誤,都會給保護裝置可靠動作造成潛在風險,嚴重影響繼電保護可靠運行。
2.1.2 繼電保護裝置研發人員在保護裝置底層軟件設計,保護動作判別條件及閉鎖邏輯的考慮不到位,也將導致繼電保護裝置的可靠性降低。
2.1.3 由于現場維護人員的業務技能及工作疏忽,未能結合一次設備的運行狀況,合理地對繼電保護裝置中的各保護功能及出口壓板進行合理投退,也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繼電保護的可靠性。
2.2 外部環境的影響
2.2.1 電力系統振蕩的影響。因電網結構復雜化,電網的異常波動及振蕩現象時有發生,電力系統振蕩對繼電保護的可靠性影響較大,主要來說,系統中大負荷的和系統突然甩負荷容易導致CT、PT飽和或者造成繼電保護裝置采樣異常而誤動,此外要鑒別出是故障波形還是振蕩波形對繼電保護裝置而言也是一種技術考驗。
2.2.2 電磁干擾。在這里我們還需要提到電磁干擾這個方面。傳導干擾和輻射干擾共同構成了電磁干擾,這兩種干擾主要體現在電子器件這個層面上。電子器件是比較脆弱的,例如PCB的布線都會產生一定的干擾,造成芯片不能正常工作。
2.3 繼電保護系統自身的因素
繼電保護系統包含采樣原件、邏輯判斷原件、執行原件等重要環節,在這幾個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影響繼電保護的可靠性。在電力生產實際中,因為CT、PT飽和、故障以及電壓電流回路接線松動或絕緣異常而導致繼電保護系統采樣異常使保護誤動的案例屢見不鮮;因保護定值整定不合理、繼電保護出口判別邏輯不完善或裝置自身故障而導致保護誤動的情況也較為普遍;因為原件老化或其他不穩定因素導致繼電保護出口原件異動繼電保護出口跳閘節點誤開出等也時有發生。此外,一次系統的運行方式對繼電保護的靈敏性及可靠性的影響也不可忽視,諸如在空投變壓器時因勵磁涌流導致變壓器差動保護誤動作,系統發生振蕩時過流保護、距離保護誤動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3 繼電保護可靠性的提高辦法
在摘要和概述中我們已經提到了,提高繼電保護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那么我們分為理論和實例兩個方面具體地闡述一下怎么提高繼電保護的可靠性:
3.1 提高繼電保護可靠性從系統自身抓起
傳統的生物保護戰略被動地強調現存瀕危物種和景觀元素的保護,如果將物種運動和生態過程作為一個能動的景觀控制過程來對待,我們將會有一種全新的景觀規劃途徑。其中有三個方面的概念對這種新的景觀規劃途徑有啟發意義:即景觀的空間構型對生態過程的作用,生物進化空間軌跡與景觀格局設計及景觀阻力與潛在的生態基礎設施的設計。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正是在這些方向上的一個新的探索。
關鍵字:生物多樣性;生物保護;景觀生態;景觀規劃
1.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
景觀規劃設計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已引起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用Wilson(1992,P317)的話說“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專業,景觀設計(LandscapeDesign)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環境日益人工化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通過林地、綠帶、水系、水庫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來使生物多樣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總體規劃不但考慮經濟效益和美,同時考慮生物種類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包含三個層次的含意:(i)遺傳多樣性,即指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它包含在動植物和微生物個體的基因內;(ii)物種多樣性,即生命機體的變化和多樣化;(iii)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而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內生態過程的多樣化(見McNeely等1990;Soule1991;NAS1992)。相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也分別在環環相扣的多個生物空間等級層次(Biospatialhierarchy)上進行,即(i)景觀或生態系統綜合體層次,(ii)群落層次,(iii)物種層次,(iv)種群層次和(v)基因層次。生物多樣性的空間等級層次與空間位置和格局緊密相關,這也正是本文關于生物保護景觀規劃討論的出發點。
總起來講,生物多樣性保護可分為兩種途徑:以物種為中心的途徑和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途徑。前者強調瀕危物種本身的保護,而后者則強調景觀系統和自然地的整體保護,力圖通過保護景觀的多樣性來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保護戰略上的兩種不同途徑也體現在以生物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設計中:以物種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和以景觀元素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盡管兩者都考慮物種和生態基礎設施的保護,但前者的規劃過程是從物種到景觀格局,而后者是從景觀元素到景觀格局。
1.1以物種為出發點的景觀規劃途徑
該規劃方法強調,使景觀生態規劃具有意義的充分必要條件是選準保護對象,并對其習性、運動規律和所有相關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為基礎來設計針對特定物種的景觀保護格局。一個整體優化的生物保護景觀格局是由多個以單一物種保護為對象的景觀最佳格局的疊加與諧調(Amstel等1988;Selm1988)。這一途徑一般可分為下列五個步驟:
(i)根據物種的重要性,選擇目前的或潛在的保護對象。
(ii)收集關于保護對象的信息,包括查閱文獻,明確適合于每一保護對象的最佳景觀結構。
(iii)匯總和比較所有保護對象對景觀的需要。
(iv)修改保護物種清單以取得保護的諧調與一致性。
(v)綜合以單一物種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來獲得某一地域的總體生物保護景觀規劃。
如果有足夠詳盡的關于物種及其相關聯系的信息的話,
以物種為中心的景觀規劃途徑可以說是,最有效和科學的生物保護途徑。但是,這一途徑一開始就將可能遇到規劃師和生物學家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即什么物種應優先保護的問題。人們一般從三個方面的標準來選擇優先保護的物種:
(i)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協狀態及其實用性,大型哺乳動物和那些被列入國際瀕危物種名單之列的物種顯然應作為首選的保護對象。往往被作為首選對象。
(ii)物種在生態系統及群落中的地位。保護對象應對維護整體生態平衡有關鍵作用。
(iii)物種的進化意義。一種雜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內也表現不出重要意義,但卻有可能對進化史及未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有重要價值。用進化的觀點來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比被動地保護現存的瀕危物種更具有意義(Edwin1991)。
1.2以景觀元素保護為出發點的途徑
這一途徑并不基于對單一物種的深入研究來作景觀規劃,而是把生物空間等級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集中針對景觀的整體特征如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和景觀的動態變化來進行規劃設計。該途徑認為,現實的生態過程發生在一個時空嵌合體中,包含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而批評以物種或群落保護為對象的規劃只是偏面地解決了一個連續的復雜系列的局部和片段(NossandHarris,1986)。因此,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整體規劃途徑強調以下的步驟(Harris1984,NossandHarris1986;Noss1991):(i)生態過程和生物多樣性成份包含在一個廣泛的時空尺度上,因此,一個全面的規劃應該以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的受協成分或節點(Node)作為保護對象。強調節點的多樣性,這些節點小到一棵孤樹或一個森林斑塊,大到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而對單一物種本身則不作深入考察。(ii)因為景觀的破碎和分割被認為是危脅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最重要因素,所以,規劃強調景觀的連結關系和格局設計。規劃的目標是將每一景觀中各種大小的節點連接成為整體的保護網絡,并在區域和大陸尺度上建立景觀保護體系。
(iii)景觀及其保護必須從時空系統和動態的、飄移的嵌合體(ShiftingMosaic)角度來認識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旨在維護嵌合體的穩定性,綜合考慮保護及發展規劃,以實現景觀的可持續性。與以物種為核心的規劃不同,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的第一步不是確定單一物種作為保護對象與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現存景觀元素及相互間的空間聯系或障礙,然后提出方案來利用和改進現存的格局,建立景觀保護基礎設施(ConservationInfrastruture)。包括在現有景觀格局基礎上,加寬景觀元素間的聯接廊道、增加景觀的多樣性、引入新的景觀斑塊和調整土地利用格局。
此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途徑的理論指導包括島嶼生物地理學(IslandBiogeography)和景觀生態學。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動態和飄移等是規劃著重考慮的景觀特性。這一規劃途徑的一個典型代表是所謂的景觀群島模式(ArchipelagoModel),或稱為綜合利用模式(Multiple-useModel,簡稱MUMs)(Harris,1984;NossandHarris1986)。這一模式包括一個絕對保護的核心區和周圍緩沖區。沿核心區向外人類活動強度逐漸增加。核心區是生物多樣性等級系統中任一層次上的某一節點。
一個關于整體景觀保護的類似的概念是所謂的景觀補償區網絡(NetworkofLandscapeCompensativeAreas),這一概念強調景觀規劃和管理的一個最重要原則是景觀的多樣性和最優格局。而這樣一種最優格局表現為地域內多層次的景觀補償系統和生態基礎設施(Mander等1988)。這一理想的景觀格局實際上是一個等邊六角形。在這樣一個六角形中,景觀的生態多樣性和穩定性通過多層次的生態過渡帶和補償區網絡來實現。
以景觀元素為導向的規劃避免了上述的以特定物種為核心的規劃途徑的缺點,而從整體上來設計全面的、包容的景觀格局。對于景觀這一復雜的系統來說,這似乎是合理的。問題是,這種從形式出發的景觀格局設計是否能滿足內容即物種的保護需要?景觀格局是為誰而設計的?
2.多樣性保護的空間戰略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原因:
(i)棲息地的消失;(ii)棲息地(景觀)的破碎化;(iii)外來種的入侵和疾病的擴散;(iv)過度開發利用;(v)水、空氣和土壤的污染;和(vi)氣候的改變。
其中,棲息地的消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樣性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國尤其如此(BCCA,1992)。棲息地的消失直接導致物種的迅速消亡,而棲息地的破碎化則導致棲息地內部環境條件的改變,使物種缺乏足夠大的棲息和運動空間,并有利于外來物種的侵入。適應于在大的整體景觀中生存的物種一般擴散能力都很弱,所以最易受到破碎化的影響。
盡管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有所不同,一些空間戰略都被普遍認為是有效的。這些戰略對克服上述人為擾有積極作用。包括:(i)建立絕對保護的棲息地核心區;
(ii)建立緩沖區以減少人為活動對核心區的干擾;
(iii)在棲息地之間建立廊道;
(iv)增加景觀的異質性;
(v)在關鍵性的部位引入或恢復鄉土景觀斑塊。
2.1絕對保護核
這是自然保護中最傳統的戰略,其基本思想是將保護對象(殘遺斑塊或瀕危物種棲息地)盡量完整地保護起來,并將人類活動排斥在核心區周圍的緩沖區以外。
島嶼生物地理學強調自然保護區設計中的面積和臨近關系。這一理論最早由Preston(1962)和MacArthur及Wilson(1963,1967)等首先提出并發展。這一理論假設一個島上的物種數目最終將趨于一種動態平衡。導致平衡的兩種過程是物種的遷入和滅絕。達到平衡狀態的物種數主要取決于島嶼的大小和島嶼離種源的距離,即面積效應(AreaEffect)和距離效應(DistanceEffect)。也就是說,一個小的保護區不但最終將只能允許少數物種的生存,并在一開始就使物種迅速消亡。而遠離種源的保護地,則很難使物種有再遷入來取代消亡的個體。這一假設或多或少在海洋島嶼和孤立的陸地殘遺斑塊的觀察中得到證實(見FrankelandSoule,1981;Harris1984;FormanandGodron1986;Forman
1995)。但是,陸地景觀斑塊與海洋島嶼的狀況有很大差異(Forman1979;Harris
1984),目前還沒有一個有效的途徑來衡量陸地景觀斑塊隔離狀況。有學者提出用景觀阻力(LandscapeResistance)來衡量棲息地斑塊間的隔離程度(FormanandGodron1986;Formam
1995)。影響景觀阻力的因素包括景觀的基相質地和邊界頻率等。Kanaapen等(1992)提出用最小累積阻力來衡量隔離程度。
島嶼生物地理學的越大越好和越近越好的基本原則在今天仍被廣為接受,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如SimberloffandAbele1976),認為幾個小的保護區可能比一個大型保護區有更多的優越性。
一些反映面積和物種及種群關系的門檻為規劃提供了有用的指導。其中之一是種群健康所需要的最小面積(ViableMinimumArea)。對此,有兩條法則,即近期法則和長期法則。近期法則主張最小的有效種群數是50;長期法則主張最小種群數為200-500,這樣才能保證生物保護的長期安全。根據這兩個門檻,可以相應地確定最小面積(FrankelandSoule1981;Harris1984)。
根據島嶼生物地理學,物種與面積之間存在著以下的關系(MacArthurandWilson1967)
其中S和A分別是物種數和面積(公頃),C和z是特定物種及環境條件下的參數。盡管C和Z因具體情況變化很大(見Wilcox1980),這一公式指出,當棲息地斑塊很小時保護面積的微小增加會導致物種的大幅度增加,而當棲息地斑塊很大時,其面積的進一步擴大只能增加少量的物種。根據這一特點,一般認為保護區的面積每減少十倍,物種數將損失30%。
另一種門檻變量是破碎度。根據采伐的模擬表明,景觀中至少有50-70%的原有森林生境才能保護物種及生態過程的健康和維持正常秩序(FranklinandForman1987)
2.2緩沖區
緩沖區(BufferZones)或過渡帶(TransitionZones)的功能是保護核心區的生態過程和自然演替,減少外界景觀人為干擾帶來的沖擊。通常的方法是在保護核心區周圍劃一輔的保護和管理范圍。但試圖在保護核周圍建立緩沖區的設想往往會落空,原因是緩沖區土地的所有權法律上不屬于保護區管理部門(見McNee1y1992)。在有的情況下保護區內部也設緩沖區。但是,國際上關于如何劃分緩沖區的技術問題一直沒有解決。也就是說緩沖區應該劃到什么地方,如何劃才最有利于保護同時不給當地居民帶來過分的經濟損失。顯然,以保護核心為中心同心圓式地劃分緩沖區的做法是不科學的。一個新的劃分緩沖區的途徑是利用阻力面的等阻線來確定其邊界和形狀(Yu,1995a-b,1996a)。阻力面類似與地形表面,其中有緩坡和陡坡,呈現一些門檻特征。據此來劃分緩沖區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而且,可以判別緩沖區合理的形狀和格局,減少緩沖區劃分的盲目性。
2.3建立廊道(Corridor)
對抗景觀破碎化的一個重要空間戰略是在相對孤立的棲息地斑塊之間建立聯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廊道。生態學家們普遍認為,通過廊道將孤立的棲息地斑塊與大型的種源棲息地相聯接有利于物種的持續,和增加生物多樣性(見FormanandGodron1986;HarrisandScheck1991;SaundersandHobbe1991;Forman1995)。這一觀點最近在景觀規劃和設計領域內得到認真的對待(SmithandHellmund1993)。
理論上講,相似的棲息地斑塊之間通過廊道可以增加基因的交換和物種流動,給缺乏空間擴散能力的物種提供一個連續的棲息地網絡,增加物種重新遷入的機會和提供鄉土物種生存的機會。許多實地觀察也證實了廊道的這種功能(詳見HarrisandScheck1991;Forman1995).
廊道的聯系和輻射功能使他們成為促進未來生物多樣性進化的重要景觀結構(Erwin1991)。根據這一功能,廊道的設計應與生物進化的軌跡相適應,聯接重要的物種源以保護不斷的物種交流和輻射。
但是,廊道的意義也不能過分地強調。他們有時并不能起到聯系鄉土棲息地的作用。相反,他們有可能對鄉土物種帶來危害。在大尺度空間上的一個例子是南北美大陸聯接的形成在過去幾百萬年內導致生物多樣性的災難性的損失(May1978;Gould1993,p347)。在小尺度上的觀察也證明廊道對鄉土物種的危害性(見HarrisandSheck1991)。對某些生態過程有促進作用的廊道,恰恰對某些物種的運動有阻礙作用。聯結孤立棲息地之間的廊道往往會引導天敵的進入,或外來物種的侵入而危協到鄉土物種的生存。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開發就有許多這樣的問題。外來物種沿著交通廊道侵入景觀深處,危協鄉土物種的生存(見HarrisandScheck1991)。
由于廊道功能的這些矛盾,要求景觀設計師謹慎考慮如何使廊道有利于鄉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特別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Harrisandsheck1991):
(i)多于一條廊道:多一條廊道就相當于為物種的空間運動多增加一個可選擇的途徑,為其安全增加一份保險。
(ii)鄉土特性:構成廊道的植被本身應是鄉土植物。
(iii)越寬越好:廊道必須與種源棲息地相聯接,必須有足夠的寬度。否則,廊道不但起不到空間聯系的效用,而且,可能引導外來物種的入侵。至于多寬的廊道較為合適,目前尚無定論,但越寬越好是一條基本原則。
至于針對某一種動物運動的廊道,當地的生物和生態專家的經驗往往能提供最可靠的參考(Binford等1993)
(iv)自然的本底:廊道應是自然的或是對原有自然廊道的恢復。任何人為設計的廊道都必須與自然的景觀格局,如水系格局相適應。
其它聯接破碎斑塊的方式包括建立動物運動的"跳板"(SteppingStones),改造棲息地斑塊之間的質地和減少景觀中的硬性邊界頻度等以減少動物穿越景觀的阻力。
2.4增加景觀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
實驗觀察和模擬研究都顯示,景觀異質性或時空的嵌斑特性(Patchenes)有利于物種的生存和連續及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Turner1987;PickettandThompson1978;KolasaandPickett1991;Renshaw1991;Kozakienicz1995;Forman1995)。許多物種需要兩種或多種棲息地環境。景觀的空間格局與時間更替一樣可能會顯得雜亂無章。但這種動態和交替抹去了景觀中的劇烈性的變化,使系統保持穩定。所以,保護和有意識地增加景觀的異質性有時是必要的。(FrankelandSoule1981;Hayes等1987)。增加異質性的人為措施包括控制性的火燒或水淹、采伐等。
2.5恢復棲息地
另一種代價很高的生物保護戰略是棲息地的恢復,在關鍵性的部位引進鄉土棲息地斑塊,作為孤立棲息地之間的“跳板”,或增加一個適宜于保護對象的棲息地。這樣可以大大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效果,同時也可提高景觀的美學價值(Hayes等1987;Morris1987)。
上述多種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戰略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積極作用。關鍵的問題是在什么地方和怎樣來構建上述空間結構和戰略。也就是說在什么地方劃分緩沖區?在什么地方建廊道來聯接棲息地斑塊?在什么地方引入新的斑塊來有效地影響生態過程?這些問題還遠未得到解決。
3.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討論
3.1普遍的缺陷和應改進的方面
上述關于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和空間戰略總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
(i)被動的途徑
除少數例外,目前生物保護多采用被動方式。生物多樣性或鄉土棲息地被作為被動的保護對象,被圈在一定的地區或限制在一定的網絡內運動。如果把生物對景觀的利用作為一個能動的生態過程,一種對景觀的競爭性的控制過程,情景可能會很不一樣。在這種假設下,通過識別關鍵性的景觀局部和空間聯系,而利用物種自身的對空間的探索和侵占能力來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也正是景觀生態安全格局(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概念的基本出發點之一(Yu1995a-c,1996a-b)。
(ii)局限于對“實體”景觀的保護
由于上述關于把物種作為被動對象保護在特定地域和現存景觀元素中的局限性,生物保護中的景觀生態研究和規劃往往注重現有景觀元素及格局與生物運動過程的關系(LaverandHaine-Young1993)或偏于記載和再現現存的景觀實體元素而對景觀的另一半,即作為景觀實體元素背景的部分研究很少。而恰恰是這部分“虛體”景觀,如作為景觀中森林斑塊背景的農用基質,對物種的空間運動起作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這種景觀基質、或背景中是否存在著某種隱藏的或是潛在的結構,影響、甚致控制著景觀生態過程呢?
由于上述兩個局限性,生物保護的上述空間戰略的有效性也就值得懷疑了。如傳統的緩沖區的劃分方法,和根據現存的自然結構來建立廊道并相信物種能利用其進行空間運動等都值得進一步討論。
所以,下列三個問題依然存在:
(a)如果要選擇某一棲息地進行保護應如何選擇,包括什么和在什么位置。
(b)如果兩個或多個孤立的棲息之間需要構筑廊道,什么地方設廊道才具有高效性。
(c)如果恢復一個退化的景觀,應在什么地方著手,才可以使恢復過程更有效,包括有效地使鄉土物種得以維持和繁衍,和有效地阻止外來物種的侵入。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但需要考察現存景觀元素及其空間格局,同時還應研究潛在的景觀基礎設施。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理論在這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討(Yu1995a-c,1996a-b)。
3.2一些具有啟發意義的概念
針對上述普遍采用的景觀規劃和空間戰略的局限性,有學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模式。盡管這些新概念仍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理論階段。但對未來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發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i)景觀的空間構型概念(SpatialConfiguration)
這一概念強調景觀的構型,即景觀元素的毗鄰關系。景觀的空間構型可能比籠統意義上的景觀異質性或景觀的嵌合體特性更具有意義(Forman1990,1995)但關于這一設想尚沒有進一步的實驗觀察的支持。
同樣的設想也包含在森林的群島模式之中,這一模式主要討論破碎化的殘遺森林景觀的空間分布(Harrs1984)。該模式強調斑塊在聯系整體群島系統中的作用應作為斑塊被選作為保護對象的首要因素。單一斑塊選擇作為保護對象的標準包括:①空間位置,②總的物種豐富性,③對特有區系成分生存和延續的意義,④發生遺傳變異的可能性。而“選擇棲息地島嶼保護地的壓倒一切的保護標準是其在整體景觀生態系統中的作用”(Harris1984,p158)。
(ii)進化動態世系概念(EvolutionaryDynamicLineage)
這一概念認為,目前生物保護的戰略基本上是保護那些正走向滅絕的稀有物種,而這并不是我們所需的。應該保護的是進化的過程(Erwin1991)。
那些對當代進化過程有重要意義的關鍵地區應作為我們的保護和管理重點。
根據物種進化的空間軌跡來設計景觀生態保護格局,才使生物保護更具有意義而應作為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3)景觀阻力的概念(LandscapeReristance)
用景觀阻力來衡量景觀中棲息地島嶼的隔離狀態在景觀生態規劃中具有重要意義(Forman1995)。
關鍵詞 超導限流器;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配合
中圖分類號:TM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13-0029-02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發展用電和人們的生活用電需求不斷增加,我國的電網容量不斷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故障電流的水平。電力系統中的電網短路故障會對電氣設備的運行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脅,嚴重影響到電力系統的供電可靠性和穩定性。傳統處理措施都存在這一定的缺陷,因此,相關專家提出了以超導技術為基礎的限流器技術。電力系統中超導限流器的應用要以超導限流器與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配合為前提。本文正是針對這個問題,對超導限流器和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配合問題進行了研究。
1 超導限流器簡介
超導限流器主要是基于超導體正常態和超導態的轉變這一物理特性,以及其他輔助部件的配合,使得線路出現故障以后產生一個阻抗來達到限流作用。一旦故障線路開斷或者消除故障后,超導限流器就會自動復位。超導限流器主要包括如下幾個特點:①在正常情況下。超導限流器只呈現一個較小的阻抗或零阻抗,因而能夠通過較大的電流。只有在發生短路故障的情況下才會呈現大阻抗的狀態;②超導限流器能夠自動觸發,故障消除后還能夠自動復位,另外,還具有觸發、限流和檢測的功能;③超導限流器的反應速度很快,能夠達到毫秒級。
由于超導限流器集觸發、限流和檢測功能于一身,是一種理想的故障限流裝置,能夠保障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目前超導限流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發展。
2 超導限流器與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有效配合
電力系統的繼電保護主要是指通過對電力系統中的故障狀態進行反應,并向斷路器發送信號進行跳閘操作。超導限流器能夠通過輔助電路變換不同的阻抗狀態,進而對繼電保護裝置產生作用。這里,我們主要從如下兩個方面對超導限流器與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配合問題進行探討。
圖1 方向阻抗繼電器的動作圓
1)超導限流器與距離保護的配合。
①應用超導限流器后對距離保護造成的影響。根據方向阻抗繼電器(如圖1)的基本特性可以知道,圓內、外分別表示動作區和非動作區。
發生故障的時候,超導限流器的直流側由于R與L的投入,阻抗值可能會超過動作圓的最大范圍,從而導致出現距離保護拒動的情況。因此,加入超導限流器后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保護靈敏度。
②解決方案。為了消除限流器對距離保護造成的影響,本文主要針對相間短路和對地短路故障,對距離保護的解決方案進行說明: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在穩態情況下限流器兩端的電壓不可能為零,因此可以設定一個門限值Uth。通過比較限流器兩端的電壓U與Uth就可以完成對超導限流器的狀態判斷;如果U>Uth,那么限流器電阻和電感就會被串入到線路中,然后再根據相間故障和對地故障對阻抗值進行計算。
由于超導限流器的阻抗時變性特點,需要首先分析限流器阻抗的特性,然后分析對繼電保護的影響,這個過程非常復雜,而且和實際情況下的繼保實現方式不符。因此,要把限流器的瞬態參數添加到繼電保護器的電力模型中,然后通過對算法中的參數和計算方式進行修正,就能夠有效消除限流器對距離保護造成的不良影響。另外,該過程對硬件裝置的改動不大,只需要進行軟件上的修改,因此實現起來非常方便,簡單易行。
2)超導限流器與零序保護的配合。
①應用超導限流器后對零序保護造成的影響。電力系統出現接地短路后,可以使用對稱分量法把電壓和電流分解成零序、正序和負序分量,它們的關系可以使用復合序網表示。而對于零序電流和電壓的方向,一般將母線流向設為電流正向,將線路上大于地面的電壓設為電壓正向。
通過分析可知,加入超導限流器后,會對原來的電力系統中的零序網絡產生一定的影響,即故障期間限流電感和限流電阻都會周期性的投入。而各個超導限流器相互之間也無互感,導致限流器零序阻抗和正序相同。
限流電阻和電感的投入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測量零序電壓和電流,從而顯著縮短零序電流的保護范圍和保護靈敏度,甚至發生故障后繼電器出現拒動的現象。
②解決方法。解決超導限流器和零序保護的思路主要是對保護算法進行改進,以消除限流器造成的影響,使加入限流器后的效果和不存在限流器時相同。
在零序保護過程中,主要通過算法的改進保證零序電流不發生變化。處理方式如下。
假設故障點零序電壓用u表示,沒有加入限流器的零序電流用i1表示,而加入限流器后的零序電流用i表示,這樣就可以得到:
(1)
(2)
上式相減可以得到:
(3)
其中,id表示加入和未加限流器時的零序電流差值,通過對(1)式求解可以求得id,進而還原出不存在限流器時的零序電流i1。
上述算法在計算時需要將測得的零序電流恢復到不存在限流器時的值,因此計算過程相對復雜,無法滿足繼電保護的動作即時性要求。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根據零序保護的基本特點,采用分段保護的方式來恢復零序電壓,這樣能夠有效消除限流器的影響。通過實際仿真發現,該方法能夠保證保護范圍內的繼電保護動作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同時處理過程比較簡單,實現起來也非常方便。
3 結論
電力系統中的短路故障會對電氣設備的正常運行造成很大的危害,設置導致電網系統的崩潰。因此,加強對超導限流技術的研究,對保證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具有積極的意義。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超導限流裝置和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協調運行問題,研究內容則分布在超導限流器與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方面。本文針對上述內容進行了一些有針對性的討論,希望能夠對未來超導限流器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葉鶯,肖立業.超導故障限流器的應用研究新進展[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5(13).
關鍵詞:住宅小區防雷;措施
中圖分類號:TU85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described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in residential district, ground handling, power source and telephone lines enter door the processing, household appliances and the use of electricity and lightning protection, lightening SPD into the waves and adopt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s. To reduce the lightning has some significance.
Keywords: residential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s
1前言
雷電是一種很不規律的自然現象,它給人類帶來的傷害和破壞也難于準確計算和預測。人類雖然掌握了它的部分活動規律,但也不能進行準確的百分之百的防護。筆者在長期的實踐觀察和現場監理中,總結了一些規律,針對這些規律,盡可能做到最大的保護。
2住宅小區的防雷
2.1 住宅小區位置的選擇
應首先考慮其地形位置,地貌;盡量避免地下有金屬礦藏的地區;了解常遭雷擊的區域等等。
另外位置的選擇還要避開電力系統的高壓輸電線路,盡量不將住宅樓房建在高壓輸電線路的近旁,應離開一定的距離。輸電線路的電壓越高,離開的距離越大。具體要離開多遠,要取決于輸電線路的電壓和當地的地形條件。
2.2接地處理
對于三層以下的樓房,通常不需要安裝避雷針。而三層以上的樓房沒有良好接地的柱筋將成為雷電的幫兇和殺手,而接了地的預制柱筋就會成為防雷保護的最佳屏障。因此,必須進行接地處理。
接地處理方法:
用40×4mm鍍鋅扁鋼繞四周敷設一周埋深并與地下的構造柱焊接,形成一個良好的整體地網。根據土壤的電阻率及土壤的性質加上實際測量的接地沖擊電阻值的大小,再確定是否增加人工接地裝置。
采用有金屬板屋頂,或金屬構架,或其它金屬結構件,對這些金屬材料也必須做好接地。再強調一次,接好地的金屬構件就是防雷保護的屏障,沒有接地的金屬構件,就是雷電的幫兇和殺手。
2.3 電源線路入戶的處理
野外露天架設的電源線路在雷電活動下極易產生感應雷電壓。如果感應雷電壓沿電源線路傳入室內,極易造成電器設備和人員的傷害。要根據配電的需要采用加裝SPD(浪涌保護器)來保護線路及設備、人員的安全,以防雷電感應和雷電波侵入造成損壞和傷害。
380/220V電源線路的架設,應采用標準的絕緣子。在進入室內前的最后一基桿子上,要將絕緣子的鐵腳接地。其意義在于,以它的沖擊閃絡放電電壓,對過高的雷電電壓起到了泄放保護的作用。也就是說,超過絕緣子放電電壓的感應雷電壓在進入室內以前說被絕緣子的放電而泄放掉。只有那些低于絕緣子放電電壓的感應雷才可能進入室內。對于380/220V線路,它的絕緣子的放電電壓只有6-10kV,這個水平的電壓的危害就小多了。(直接接觸這樣水平的電壓會有觸電危險,但只要離開一個小空氣間隙距離,這個電壓不會閃擊到人身上,也就不會有危險了。)
另外入戶的地下電源要加裝屏蔽裝置。(包括有線電視、網絡、電話等)
2.4 建筑物附近的樹木
樹木是最好最便宜的天然避雷針,特別是筆直高大的樹,如桉樹,生長快,高直,能起到很好的避雷效果。有人說,樹會引雷,遭雷打,要把樹砍掉或鋸掉。他們不知道,樹遭雷打正是樹木能防雷的表征。樹挨雷打后,消耗了雷電的能量,就不會打到周邊的建筑物,也就不會傷人了。即使樹被打得皮開肉綻,又有何妨呢?避雷針就是靠引雷,犧牲自己,保護周圍建筑物。樹木挨雷打,就相當于起到避雷針的作用。應保持與的距離至少在5米以上,并且要注意,雷擊時不要到樹下避雨,至少要離開樹桿3m以上,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能用手觸摸樹桿。
2.5 電話線路入戶的處理
與電源線路相似,電話線路入戶時也應將它的絕緣子的鐵腳接地,采用信號SPD(浪涌保護器)來保護電話線路。在打雷時,或看天色可能打雷時,不要打電話。手機也盡可能關機,它雖不存在雷電感應過電壓的問題,但應考慮雷電波侵入的問題。雷電波侵入一樣可以產生雷災。
2.6 有線電視
很多住戶都在使用有線電視網絡,但也有少數住戶在房頂架設電視天線,這是很不安全的。需要架設電視天線時,一定要在它的旁邊架設金屬避雷針,用避雷針來保護天線。否則當天線遭雷擊時,不僅電視機將受損,還有可能傷及室內人員。
2.7 家用電器的使用
在打雷時,盡可能不使用家用電器(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淋浴器等),平時不使用時,宜將它們的插頭拔起來。建議在家用電器的供電線路上,裝一個閘刀開關,不用時或雷雨天氣時,或看天色有可能打雷時,將開關拉開。閘刀開關的可見空氣間隙,讓人看到更可靠放心,而插頭拔沒拔,較容易被忽視。
家里的電線不要亂拉亂繞亂放。暫時不用的電線,應收放在人們不常接觸的地方,特別是不要讓小孩拉著玩耍。
2.8 其它注意事項
【關鍵詞】線路保護;電力系統;整定計算
在電力系統中,線路整定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各個元件之間的保護和協調配合。隨著近年來電網規模的不斷擴大,線路布置的日益復雜,電力系統線路保護和整定計算也顯得越來越繁瑣。通過近年來的不斷深入研究,線路整定計算自動化程度有了巨大的變化和有效的提高,但是還未曾全面良好的從整定計算人員的復雜計算工作中脫離出來。因此,目前的線路保護和整定計算還是一項復雜的繼電保護工作,在工作中具有著工作環境復雜,程序較多,考慮到的因素多和耗費時間長的特點。
一、線路整定計算一體化結構
繼電保護在電力系統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在電力系統中,線路由于受到自然地、人為的或者設備自身故障等因素造成的某處發生故障,這就需要繼電保護裝置能夠快速及時的運行,并針對這些故障采取隔離、切除、警告的措施來保持配電系統的連續性、可靠性和穩定性,同時能夠保證工作人員人身安全、設備安全等。電力線路繼電保護整定計算是最為復雜和繁瑣的整定計算工作之一,在這項工作之中首先要考慮工程項目周圍環境因素、工作程序影響和時間的開銷問題。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廣大工作人員不斷采用新的科學技術手段去分析和整合,從而減輕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和負擔,提高工作效率。
二、保護整定計算中存在問題
在一般的線路整定計算過程中,整定計算具有著定制計算偏重于靈敏性,對用戶變電所線路選擇難以保證輸電要求和選擇重合閘的質量無法保證的缺陷,這些不完善的設備和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先進技術應用的不夠合理
沒有實現線路保護整定計算全過程的自動化。目前的線路保護整定計算軟件通常只完成了線路零序電流保護、相間距離保護和接地距離保護的整定計算。線路保護裝置中其他整定項目的整定,如啟動量、控制字等,仍然需要用戶通過一定的計算工具完成;整定計算軟件的整定結果仍然需要用戶手工輸入到定值通知單中;通知單已經執行的線路保護新定值仍然需要用戶手工錄入到線路保護整定計算軟件中,作為保護的當前運行定值。這種工作模式需要用戶進行大量的手工轉換工作,加重了整定計算人員的工作負擔。
2、計算方式方面
在零序電流保護、相間距離保護、接地距離保護的整定中,沒有考慮實際線路保護裝置中這些保護的配置情況。隨著微機保護的發展和國外保護的引進,許多線路保護裝置都配置了兩段式零序保護、反時限零序保護、四段式距離保護等比較特殊的保護。為了提高整定計算工作的效率,提高整定計算結果的正確性和合理性,有必要研制新的線路保護整定計算軟件,實現線路保護整定計算全過程的自動化,從根本上將整定計算人員從繁雜的計算工作中解放出來。
三、線路保護整定計算一體化系統結構
線路保護整定計算一體化系統整體結構線路保護整定計算一體化系統由4個子系統構成。系統管理子系統實現電力系統一、二次參數的建立和管理功能。階段式保護整定計算子系統實現面向線路保護裝置的零序電流保護、相間距離保護和接地距離保護的整定計算功能。保護裝置整定計算子系統實現所有線路保護裝置各個整定項目的整定計算功能。定值通知單管理子系統實現所有線路保護裝置定值通知單的管理功能。
一套系統化的線路保護裝置通常都是采用多種不同的工作原理構成的保護系統和保護裝置,而在線路整定保護一體化系統結構中,所需要的整定計算方法和方式都是通過階段性保護來完善和控制的。在這種保護系統中,是由于上下兩級之間存在著配合和整定復雜的狀態,這也就造成了保護之間相互復雜和反復強調的曲面。在目前的高頻保護系統中,具有著一套系統化的計算管理模式,只要在電網系統中滿足運行變化的限度,便可以進行系統、精確和高效的計算方式。
四、線路保護整定計算的擴展性
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微機技術、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電子技術廣泛的應用在電力系統中,這就促使各種新型號、新結構和新材料的線路保護裝置的不斷推出和迅速發展,為電力系統的安全可靠發展提供了必然依據,也為電力系統整定計算質量的提高指明了發展方向。新的線路保護裝置與已有保護裝置相比,無論是整定項目的數目內容,還是基本整定原則之中都存在較大差別。因此,每增加一種新裝置都必須針對該裝置定義其包含的數據內容編制其對應的整定計算代碼,才能夠在整定計算系統中對該裝置進行數據管理和整定計算。但是如果每新增一種保護裝置都必須對整個整定計算系統的代碼進行修改和編譯,則程序維護的工作量非常大,既要靈活添加各種新增保護裝置,又要減小程序維護的工作量最理想的解決方案,就是實現新增保護裝置的插件式升級為了實現新增保護裝置的插件式升級。在線路保護整定計算一體化系統中采用了建立統一的保護裝置數學模型和統一的保護裝置接口函數的方法。
五、整定原則
1、階段式保護整定計算原則
階段式保護主要指零序電流保護、相間距離保護和接地距離保護。階段式保護的上、下級保護間存在相互的配合關系,其整定計算比較復雜需要較多的人工干預。通常,階段式保護的整定計算單獨進行不與線路保護裝置同時進行。但是在實際電力系統中,不同的線路保護裝置配置的階段式保護的段數性質,投退情況都不相同,在完全不考慮保護裝置實際情況的階段式保護整定是不正確不合理的。
2、數據結構整定計算原則
同一線路同一位置裝設的雙套保護裝置,通常具有許多相同的整定項目稱之為共性量,如同一原理的保護等。在實際運行中,不同保護裝置的共性量,一般整定為完全相同的定值。在保護裝置整定計算子系統中,為了保證不同保護裝置的共性量能夠具有完全相同的定值,而且在用戶對一套保護裝置的共性量定值進行調整時,另一套保護裝置的定值也自動進行更改。線路保護裝置整定計算中間結果采用了以下數據結構,共性量整定結果存儲在線路數據結構中,保護裝置數據結構只存儲保護裝置的整定。項目對應的共性量的編號這樣不同保護裝置的共性量對應。同一數據能夠保證總是取得相同的定值,而且當用戶修改一套保護裝置定值時另一保護裝置定值自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