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從眾心理的影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從眾心理;大學生;體育運動
1.從眾行為的定義
從眾行為常被大家理解為“人云亦云”“隨大流”“大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等行為,準確地說,從眾行為指由于群體的引導或施加的壓力,個體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態度,而使個人的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終原因是為了緩解或消除與群體大眾間的矛盾和沖突,緩解壓力,增強安全感。
從眾行為因其具有一定盲從性,故產生的結果也為雙重性。一方面其有助于克服固執己見、盲目自信,有助于學習他人經驗等;另一方面則會束縛思想、扼殺創造力和抑制個性的發展。我們要趨利避害,努力提高自己明辨是非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2.發揮從眾行為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效應
(1)擴大高校體育組織的規模。心理學家認為,某種意見持有人數量的多少是影響從眾心理最重要的因素。事實證明,很少有人能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繼續堅持自己的看法或行為。在一定程度下,從眾率的高低隨群體人數的增加而不斷上漲。大學生雖已成年,但其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沒有完全形成,“隨大流”現象更易發生。
(2)合理樹立“行為參照”。有時無助的處境、重要的抉擇都會使從眾心理越發嚴重。此外,相似性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們往往比較容易接受在年齡、性別方面與我們相似且有著相似想法和行為的人的影響,利用“相似性”原理,為廣大學生樹立“行為參照”就顯得尤為重要。
某一群體中有著很高威望或者地位的人在不經意間影響著大多數人,所謂“人微言輕,人貴言重”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也可以通過校內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利用從眾心理去引導廣大師生參與體育運動。
(3)增強高校運動群體成員的凝聚力。團隊中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團隊凝聚力的強度。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團隊成員之間越熟悉,越了解,團隊凝聚力就會越強,從眾心理傾向也就越強烈。因此,應當發揮一些大學生在集體體育運動中的積極作用,使他們成為大學校園體育活動的中流砥柱,促使參與體育運動的人不斷增多、堅持體育鍛煉的人不斷增多。
3.減少從眾行為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消極效應
(1)壓力是從眾行為的一個決定因素?!澳拘阌诹?,風必摧之?!眻F隊內部如果有人背離了其他成員的意圖,必定會遭到他人的反對,甚至指責,最終被孤立。在健身意識不強,體育氛圍淡漠的大氛圍下,如若有人大力宣揚,鼓動大家都去參加體育運動的話,那必然遭到其他成員的反對,適得其反,不能很好地達到最初的目的。因此,要鼓勵所有同學進行體育運動,增強對體育的認識,因地制宜開展集體運動項目消除這種壓力。
(2)群體自身的一致性,是構成從眾人群壓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學家阿希經過研究分析證明:“無論群體的規模如何,只要群體出現了不一致,從眾率明顯下降?!贝髮W生群體受教育程度高,學業壓力大,而體育觀念尚未形成,對待體育運動的態度、參加意識都處于開始階段,可能一時興起去參加體育運動,但不可能長久地堅持進行體育運動,“一天打魚,兩天曬網”便成常態。因此,我們要利用從眾心理通過不同途徑去引導我們身邊的人,不斷加強體育意識,進而影響其他人,使形式上的“從眾”內化為“習慣”行為。
(3)外部環境的改變是影響從眾行為的重要因素。從眾氛圍一旦消失,則會很容易使眾多從眾人群不知所措,從而改變原有計劃。社會上“一窩蜂”現象很多,但是現象過后便又回到從前的情況,幾乎沒有任何大的改變。因此,良好積極體育氛圍的形成才是最終目的,這不能僅僅通過幾次集體活動就能起到效果,我們要不斷進行長效的活動來鞏固、帶動、保持,促使形成“動力定型”,而不應該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使本來好的體育氛圍因得不到鞏固而逐漸喪失。
參考文獻:
摘要:目的:探討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對提高癲癇患兒治療依從性的影響。方法:將80例癲癇患兒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兩組患兒住院期間均采取常規的癲癇健康宣教,出院時對照組予以常規的門診宣教,干預組即開始給予持續1年的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1年后比較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結果:出院1年后干預組患兒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患兒出院后采取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提高癲癇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以家庭為中心;癲癇;護理;治療依從性;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41
The effect of family-centered care intervention on improvement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the children with epilepsy
LI Shuang-zi,YANG Zu-qun,CHEN Wen-jin,et al
(The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14)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family-centered care intervention on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children with epilepsy.
Methods:Total 80 children with epilepsy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We provided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 for epilepsy children during their hospitalization.After discharged,only routine outpatient nursing interventions were provided for control group,whereas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family-centered care intervention lasting for one year.
Results: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for one year later from discharged (P<0.05).
Conclusion:Family-centered care intervention is able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children with epilepsy.
Key wordsFamily-centered care;Epilepsy;Nursing;Treatment compliance;Health education
癲癇是一種由于大腦神經元過度放電所致的短暫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其發作具有突然性、短暫性、反復性,可導致嚴重后果。我國癲癇患病率為2‰~6‰[1],目前該病的治療主要依賴于抗癲癇藥物,在治療得當與依從性好的情況下,70%~80%的患兒可以得到滿意控制[2]。但有研究認為[3],有3/4的癲癇患者沒有得到滿意治療,其主要原因是不按醫囑服藥。為了提高患兒家長對治療的依從性,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病情的發展,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本研究針對該院2012年1~3月出院后的癲癇患兒采取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措施,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為神經內科病房住院初次確診為癲癇患兒80例,均符合1989年國際抗癲癇聯盟會議分類診斷標準[4]。男46例,女34例。年齡35 d~12歲,平均4.9歲。將患兒隨機等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情、癲癇類型、抗癲癇藥物治療方案、家庭月收入、父母學歷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兒在治療原發疾病的基礎上均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在住院期間均采取常規的癲癇健康宣教,包括發放癲癇宣傳小冊子、講解癲癇用藥的必要性、遵醫囑用藥的意義及擅自改變用藥的危害、定期復診及檢查的意義等。在此基礎上從出院時即開始給予對照組門診復診時常規的宣教,干預組采取持續1年的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2.1出院前即建立癲癇患兒的個人健康信息系統科室與本院信息中心協作開發了一套癲癇患兒信息登記系統,該系統用于登記癲癇患兒的個人信息資料,如患兒的姓名、性別、年齡、住址、父母姓名、父母聯系方式、父母學歷、家庭狀況、癲癇的診斷情況、起病時間、類型、發作狀況、用藥、腦電圖、血藥濃度及各種檢查情況、藥物的副反應、每次復診的情況等。一旦患兒明確診斷為癲癇,就將患兒的所有治療信息記錄轉錄到該系統中,從此開始利用該系統記錄患兒整個癲癇治療過程中的情況。
1.2.2做好出院后采取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準備(1)遴選5名癲癇健康管理員。其均在神經內科病房工作8年以上,具有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和課堂教學經驗、護師以上職稱,由本院2名資深的神經內科專家對她們進行資格考評,考評合格后方可參與到本研究中來。出院前干預組每名患兒即確定有1名自己的癲癇健康管理員,該管理員對患兒實行全程負責制。(2)讓家屬參與隨訪方案的制定。積極要求家長及年長患兒參與到出院前醫師及護士的查房中來,要求家屬和醫師以及自己的癲癇健康管理員一起共同制訂患兒出院后的隨訪方案,方案切合患兒家庭實際,利于操作。要求患兒家屬和健康管理員一起共同根據情況安排好患兒回家后的服藥時間。(3)建立家屬和患兒獲取信息的便捷渠道。科室設立網上癲癇QQ咨詢平臺,出院前向患兒及家屬發放科室癲癇QQ群號碼、癲癇咨詢電話、科內全年“癲癇長程管理”召開家庭講座的時間表。(4)豐富健康宣教資料。將驚厥的急救、癲癇藥服用注意事項、藥物的分零、癲癇日常護理等內容制作成宣傳小冊子或視頻錄像,發放給家屬。
1.2.3持續1年“以家庭為中心”護理干預的實施
1.2.3.1認知干預(1)相關知識。出院時由癲癇健康宣教員專門對干預組患兒及家屬進行相關出院前宣教,重點強調藥物治療的作用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擅自停藥的危害、堅持定期復診的意義。(2)舉辦“癲癇長程管理”培訓學習班。科室從2012年即開始每年創辦1次“癲癇長程管理”培訓學習班,主要針對癲癇患兒及家庭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進行講座,全年共進行6~7次,免費向癲癇患兒及家屬開放。每次講座結束后科室的癲癇健康管理員會對自己所管的癲癇知識掌握較差或依從性較差的患兒及家屬進行單獨輔導和談話。(3)健康答疑。科室癲癇健康管理員輪流上網進行癲癇患兒QQ群網上答疑,解決癲癇患兒家屬的困惑和疑慮。同時,在該QQ群上懸掛科室制作的各種癲癇的視頻宣教錄像、PPT等。
1.2.3.2幫助患兒家庭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有力社會支持系統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family-centered care)概念最早于1972年由Fond及Luciano提出,美國Beverley介紹了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核心概念是:尊重患兒及家庭,傳送健康信息,尊重患兒選擇權,強調患兒、家庭及照顧者間的協作,給予力量及支持,有彈性,授權[5]。(1)幫助患兒家庭樹立健康心態。本組患兒的平均年齡為4.9歲,所以護理教育的重點是家長,而癲癇的治療又是一個長期而漫長、艱巨而復雜的過程,家長在此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消極情緒,所以需要癲癇健康管理員在隨訪中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兒家屬樹立正確面對癲癇的心態,不自卑、不否認、不消極,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應對疾病。(2)建立社會支持系統。癲癇健康管理員會協助患兒及家屬讓與患兒有密切關系的人(如老師、校醫和親戚等)參與到患兒疾病的管理中,讓他們了解癲癇、不歧視患兒、尊重患兒、支持患兒癲癇的治療。(3)明確患兒家庭成員職責。癲癇健康管理員會幫助患兒家屬明確其在患兒照顧過程中的職責和任務,對于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老年人撫養的患兒,癲癇健康管理員在隨訪中要不厭其煩地采取靈活的教育方式對其進行健康宣教。(4)協助其減輕醫療費用、獲得社會資助。癲癇患兒由于長期的治療,很多家庭都面臨經濟困難的問題,而經濟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治療的依從性,癲癇健康管理員可以幫助其設立周密的隨訪檢查流程,減少其在醫院停留的時間以減輕費用開支。對于部分過度困難的患兒可以協助其申請社會援助,如愛心捐款、貧困基金、社區困難補助等。
1.2.3.3實現行為干預(1)制作服藥卡。出院時癲癇健康管理員會根據患兒不同的情況,將部分用藥復雜的患兒所用藥物的名稱、劑量、時間、分零方法、用藥禁忌等制作成小卡片交與家屬,囑其嚴格按照卡片內容服藥并且藥物調整時及時對卡片內容進行更新。(2)電話隨訪。每月癲癇健康管理員會對自己所管的患兒進行1次電話隨訪,患兒來院門診復診后,癲癇健康管理員又會登錄門診系統了解患兒隨訪情況并將以上信息記錄到患兒的個人健康信息系統中。對依從性較差的患兒根據情況進行2~3次家訪。(3)對依從性行為好的患兒予以獎勵。對復診患兒進行效果評估,對其堅持復診可予以獎勵,如獎勵患兒小貼畫、五角星等。(4)協助其方便就醫。癲癇健康管理員會指導家屬按照順序收集和整理好癲癇治療的各種資料檔案,告知其門診醫師排班表及預約掛號電話,講明就診時的檢查內容及注意事項,如復查肝、腎功能及血藥濃度時保持空腹等。(5)積極處理藥物副反應。指導家屬明白所服藥物的副作用。
1.3評價標準于患兒出院后1年時對患兒進行治療依從性進行評估,評估方法采用紙質問卷調查、電子問卷調查或電話采訪評估法。根據評估結果將患兒分為以下三類[6],完全依從:患兒及家長能自我堅持服藥,堅持定期復查隨訪,自我管理藥品,觀察疾病發展情況,自我調節情緒;部分依從:患兒偶爾漏服藥品,堅持部分復查隨訪,能部分管理藥品,部分觀察疾病發展情況,不能較好調節自我情緒;不依從:患兒或家長不遵醫囑隨便停藥換藥改量,很少來復查和隨訪,完全不能對藥物進行管理和疾病監測,情緒極不穩定。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等級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3討論
依從性在醫療衛生領域是指患者對規定執行的醫療措施所接受和執行的客觀行為及其程度,屬于行為科學范疇[7]。依從性不好會影響治療工作的順利進行,進而影響患者的康復。
癲癇治療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目前大部分患兒是在家里接受藥物治療定期到醫院隨訪,患兒是一個年幼的特殊群體,是否依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支持狀況以及醫護人員對他們的健康教育。因此,護士需要在患兒出院后采取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措施,幫助患兒及家屬充分認識癲癇疾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不遵醫囑行為的嚴重后果,建立良好的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支持系統,培養患兒及家屬樂觀豁達的心態及良好的遵醫行為和自我及家庭管理癲癇的能力,以實現良好的治療依從性,提高康復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在采取持續1年的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措施后,干預組患兒1年后仍有14例患兒部分依從、3例不依從,其出院后1年內筆者在隨訪中了解到,這部分患兒依從性較差的原因包括:懷疑癲癇能否治愈,對治療缺乏信心,擔心藥物副作用的影響,盲目自行更換藥物,輕信治療偏方不按規范用藥,家庭經濟狀況較差不愿繼續治療等。針對以上原因,在今后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中要更緊密地結合患兒家庭實際,對于治療缺乏信心的家屬應多介紹依從性好治療成功的患兒家屬與其認識,讓依從性好的家屬發揮積極帶動作用;同時,針對家屬盲目地自行更換藥物、聽信一些偏方、不按規范用藥,究其原因和社會的一些廣告宣傳、輿論誤導以及文化素質有關。因此,必須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患兒及家屬對癲癇的認識,健康教育的任務還任重而道遠。由上可見,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能夠提高癲癇患兒的治療依從性,但其干預的內容和手段還有待于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M].第1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724-3725.
[2]沈曉明主編.臨床兒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003.
[3]龔翔.癲癇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2009,21(11):1294-1295.
[4]郭寧,葉春林,畢春輝.2001年國際抗癲癇聯盟關于癲癇分類建議的臨床應用討論[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13,22(10):893-895.
[5]Chery L Hoying,Linda Workman,Susan Allen,et al.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的探討及安全管理[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9,4(6):481-484.
[6]張海娟,李江華,康海華.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與家庭環境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1,26(15):86-88.
[7]Ate O,Karaku OZ,Hakgüder G,et al.Pectus carinatum:the effects of orthotic bracing on pulmonary function and gradual compression on patient compliance[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13,44(3):228-232.
(收稿日期:2013-10-25)
(本文編輯 崔蘭英)
兒科藥物小劑量的快速計算方法
承菊芳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42
兒科臨床實踐中,很多藥物都需進行小劑量計算,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靜脈輸液或肌內注射以及急診搶救過程中能正確而又快速地計算出抽吸藥物的劑量。為此我們總結出兩種快速計算方法,臨床應用效果滿意?,F報道如下。
1方法
1.1稀釋法多用于靜脈輸入藥物的計算,即將藥物進行稀釋后再抽出藥物。以臨床較難計算的鹽酸普羅帕酮為例,單支劑量35 mg/10 ml,我們將根據醫囑采用5%的葡萄糖稀釋至35 ml,即35 mg/35 ml,那么醫師如果開出的劑量是25 mg,我們就抽取25 ml,如此類推,計算簡便又準確。
1.2求倍數法此方法常用于須肌內注射或皮下注射但不能稀釋的藥物。找出藥物質量與毫升的倍數關系,以異丙嗪50 mg/2 ml為例,找出2是50的0.04倍,那么醫師開出任何劑量為x的話,即0.04乘以x,15 mg即15×0.04=0.6 ml,13 mg即13×0.04=0.42 ml。另外,氨茶堿0.25 g/5 ml,5是0.25的20倍,劑量0.1即0.1 g×20=2 ml,0.14 g為0.14×20=2.8 ml。在粉劑的加藥過程中,也是采用的求倍數方法,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160 mg,我們通常用8 ml稀釋,8是160的0.05倍,劑量x乘以0.05,即求出所抽藥物的毫升數。
2小結
有了這兩種計算方法,大大提高了新職工的加藥速度和準確率,對輪轉的非兒科護士也有很大幫助,計算方法簡便且劑量準確。
關鍵詞:從眾心理;旅行;不文明行為
隨著生產水平快速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變高,更多的人選擇外出旅行作為放松娛樂的方式。據國家旅游局公布2013年全年旅游總收入可達2.9萬億元人民幣,國內旅游人數達32.5億人次。旅游人數的不斷上漲,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出現各種不文明現象。游客不文明旅游行為是指游客在旅游景區、景點游覽過程中所有可能有損景區(點)環境和景觀質量的行為①。不文明行為不符合旅游活動效率最大化和旅游者身心愉悅的相關行為,主要表現為:垃圾隨處丟棄、隨地吐痰、損壞花草樹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等。旅游者所表現出來的不文明行為影響了旅游質量,也降低公民的內在修養。
對于從眾心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謝里夫(Sherif)進行的“游動效應”實驗和阿希(Asch)關于從眾行為的經典研究,研究發現僅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由此可知從眾心理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旅行中個體也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從眾心理是指“在客觀或心理上的模糊的情境中,人們自覺不自覺以他人確定行為為準則作為的與他人一致的行為或行為反應傾向”②。產生從眾心理的主要原因有:
一、情境模糊性
社會情境是指與個體直接聯系著的社會環境,也即與個體心理相關的全部社會事實的一種組織狀態。從眾心理的產生到行為的實施都依賴于從眾者所面對的情境。美國心理學家謝里夫所做“游動效應”實驗和阿希一系列經典的從眾實驗中,情境都有一定的模糊性,情境模糊性是促成旅行者從眾的重要外部原因。
在旅游的過程中,旅游者身處陌生環境,對欲知信息了解有限,無法正確判斷自己接下來的行為準確性。在情境模糊的狀態下,旅游者不確定個人要找的目標是否存在或正確,只有依賴于景區內外提供的指示牌。但是指示牌信息的不完整性,只能增加旅行者對欲知信息的困惑,不能解除疑惑。情境的模糊性讓個人把注意力從圖文指示轉移到其他同類人身上,用他人的行為標準來要求自己,形成了從眾行為。由此可見,由情境模糊引發的從眾心理主要原因是:一是外界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二是所處的環境與個人接下來發生的行為息息相關。因此,在情境模糊的情況下,情境的模糊性越強,人們急于消除不確定性,越容易產生從眾心理。
二、外界環境的誘導
旅行中,外部環境是驅使旅行者產生不文明現象的誘因。誘因是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外部刺激物。根據魯利亞的機能系統學說,我們知道第三機能系統(也稱行為調節系統),是編制行為程序、調節和控制行為的系統,它包括額葉的廣大腦區。它的基本作用是產生活動的意圖,形成行為程序,實現對復雜行為形式的調節和控制。旅游者身處在不確定的環境時,同時急需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旅行者就會尋找目標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此時外部環境直接刺激著個體的神經。在目標的引導下,外部環境的刺激讓旅行者產生了從眾心理,為解決這一“問題”,旅行者就產生了行為,行為的產生會正負效應,影響了效果。
根據筆者在景區內觀察發現,外界環境在很多情況下,誘導個人產生從眾心理。例如:某女士需要扔掉自己手上的垃圾,在她環顧四周之后并沒有發現附近有垃圾桶。此時,附近地面的扔垃圾引起了她的注意,稍作停頓后,就隨手將手中垃圾扔掉。在這種外部環境的誘導,刺激了某女士的神經,經過大腦的系統調節后產生行為。因此外部環境的誘導,影響旅行者從眾心理的產生。
三、群體壓力
個體在旅行中,受群體壓力而做出不文明行為的現象屢屢發生,最為典型的行為就是中國式過馬路。群體壓力就是群體對其個體的一種影響力,當群體個體的思想或行為與群體意見或規范發生沖突時,個體為了保持與群體的關系而需要遵守群體意見或規范時所感受到的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它使個體傾向于做出為群體所接受的或認可的反應。不管群體的行為是優良行為還是不文明行為,都會影響個體行為的發生。
多年來,在旅行中受群體壓力影響而使個體產生從眾行為主要表現有:隨地亂扔垃圾、插隊、踐踏草地等等。這些行為的產生,受到他人隱形壓力的影響。當在排隊購票中,當眾人不遵守秩序插隊購票,就會給遵守秩序的人帶來壓力,這種壓力導致遵守秩序的人做出了不良的反應,最終選擇插隊購票。
四、個人行為
中國人在日常行為中,一直存在隨大流的思想,不愿強調個人的獨立性。根據馬庫斯(Markus)與Kitayama提出的獨立性和依賴型自我建構模式中知曉,根據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影響了自我認知模式的構建。在各自文化的差異影響下,西方人傾向于在與他人交往中,保持個人的獨立性和差異性,講究個性。而東方人相反,側重于強調個人與他人的聯系,講究共性。因而,在旅行的過程中,旅行者為了不愿意成“另類”,往往相信大眾的選擇,同時趨于群際威脅的情況下,旅行者的行為更傾向與從眾。
馬斯洛的“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人類的需求按層次分為五類,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旅行者在旅行的過程中,為滿足社交和尊重需要,其行為力求和他人保持一致,往往會改變個人的想法、觀點,接受他人的思想。個人的從眾心理的產生受到個人的性格、性別、教育等因素的影響。
在這幾方面的影響下,個人更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在旅行中,要解決個人不隨大流,能獨立思考,要做到:第一、完善景區內外的基礎設施。景區應增加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指示牌提供的信息;提高景區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第二、旅行者在旅行之前(特別是非組團人員),個人應加強對景點的了解,遇到困惑詢問工作人員。同時提高自身獨立思考能力,敢于堅持個人觀點。(作者單位: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
注解:
關鍵詞:從眾心理 積極因素 組織文化
從眾是個體在真實的或想象的團體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行為的心理狀態,也就是知覺、判斷、信仰以及行為表現與群體中大多數人一致的現象,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從眾是人類具有的一種普遍的、客觀的社會心理現象,在大學里消費從眾、學習從眾、擇業從眾、戀愛與性觀念的從眾例子屢見不鮮,因此長期以來,從眾心理一直受到批判。事實上,從眾除了具有抑制個性發展、束縛思想、使人變得無主見、盲從等消極影響外,[1]它還有很多積極因素,如可以使個人的認知和行為合乎社會規范,有利于活動效率的提高和目標的實現,有助于個體借鑒他人的智慧經驗,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等。所以,在培養未來國家棟梁的大學里,管理者應該把握大學生心理,巧妙利用從眾心理的積極影響,建構積極向上的精神與行為文化,營造良好的學習與生活氛圍。
一、從眾心理在高校學生組織文化建構中所起的作用
高校學生組織文化是高校學生在長期的組織實踐與各種環境要素的互動過程中創造和積淀下來并為其他學生認同和共同遵循的信念、價值、群體意識、制度和行為規范的綜合反映。[2]在建構高校組織文化的過程中,大學生的從眾心里可以起到正向功能。
1、導向作用
從眾心理對組織文化建構的影響從新生踏進大學校門便已開始。十八九歲的大學生開始背井離鄉,去異地求學。在陌生的環境里,他們急于希望周邊的同學和老師們從情感上接受自己,所以此時他們在舉止行為時,會很依賴周圍的人,盡量和其他人做的一樣。高年級學生的行為舉止是新生了解已有高校文化的第一批教材,所以,新生的從眾心理對于學生組織文化建構具有積極的導向功能。這種導向功能可能就是一個學校的組織文化為何得以傳承的原因,也是和某大學生長聊后會從其言行舉止判斷其是北大還是清華的學生的原因。
2、凝聚作用
從眾是個體對群體或組織的政策、法律、規章、條例和愿景的“從”,也是個人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盡量“隨大流”的“從”。這種“從”恰好可以使大到一個學校,小到一個班級的成員建立共同的愿景,齊心協力為同一個目標奮斗,甚至提高課堂效率和課外活動效率。例如一個班級為了獲得優秀班集體的稱號,大家都會團結一致,哪怕是集體榮譽感不強烈的同學,也會在群體壓力或影響下出自己的一份力。正由于人之為人的從眾心理,一個班級甚至一個學??梢栽陉P鍵時刻凝成一股繩,而不至于成為一盤散沙。由于從眾而引起的團結和向心力在新生集體中尤為容易建立,表現也很突出。如果新團體的成員能夠建立積極向上的共同愿景,團體的整體素質和團結力會很高。
3、約束與規范作用
任何組織都有規章制度、紀律和行為準則。高校作為培養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機構,更是不例外。一個組織的規章制度和價值體系會熏陶身在其中的成員,使其向組織預期的目標接近。如果學校某個成員的行為詭異,與大家的不一樣,不僅會受到學?;谝幷轮贫鹊奶幜P,更多的是要受到周圍人群的言語嘲諷和行為舉止的蔑視。學生可能不在乎學校的隱性懲罰,但最怕在全校學生大會上作檢討,就是害怕當自己與別人與眾不同而遭到群體輿論。正是由于擔心自己與別人不一樣會產生心靈懲罰,每個人都盡量使自己的認知和行為合乎學校規范。另外,一個組織之所以規范,不只是因為制定出了幾十條的行為規則,主要是因為學校依據規章制度,把沒有從眾的同學過濾出來,讓大多數人群的力量去震懾這些個別同學,最后使其從眾。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群體的相互約束力量才是強大的。學校和班級在大家的從眾心理的相互制約下,才成為一個有紀律、有規矩的組織。
二、利用從眾心理構建和諧的學生組織文化
俗話說,吃螃蟹看大家。每個人都有不自覺的從眾心理,別人的某些動作或言語往往會對他人產生一些暗示,有的人就會不自覺地學,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普遍現象。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和學生心理健康的陶冶者,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合理利用從眾心理的積極作用,通過營造積極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引導大學生規劃大學生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構建和諧的學生組織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1、積極營造和諧的群體校園文化氛圍
事實證明,一個學校已有的學校文化氛圍對每一年進入的新一屆大學生群體的文化建構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比如很多剛進來的新生把信得過的老生和老鄉作為他們學習的楷模,在學習和校規校紀遵守方面向他們看齊,容易導致“從良則良,從莠則莠”,所以積極向上文化氛圍的建設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程。首先,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學生行為的科學管理,在新生入學之前,對大學的老生進行組織文化的灌輸,讓他們起模范的作用。對已出現的阻礙優秀文化建設的因素進行校正,使老生把學校的優良文化內化為自己的價值體系,明確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鼓勵和引導他們做新生的良好楷模。其次,積極發揮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正向激勵功能,對非正式群體自發形成的良好輿論、行為規范應加以鼓勵和引導。對不好的從眾現象通過“角色期待”、“興趣誘變”等積極的心理暗示法予以制止,使其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3]再次,倡導民主和諧校園氛圍,使新生在適應大學校園的新環境過程中有歸屬感,在情感上認同并依賴這個團體,增強團體凝聚力。
2、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從唯物辨證法的角度分析,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起決定因素是內因而不是外因。社會輿論和集體氣氛可以成為影響個體從眾行為的外部因素,但從眾行為的最終產生,還是大學生個體內部心理矛盾運動的結果。作為教育工作者,積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的同時,在工作方法上應更多地采用啟發教育,使他們自覺自愿地融入主流。[4]例如新生入學后,對其進行入學思想教育,給精神文化的建設注入思想之源。另外,我們要關注學生群體思想動態,準確了解和掌握個體心理差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道德體系和價值體系。同時,對部分學生的盲從要運用策略加以引導,使消極化為積極。
3、積極幫助大學生規劃學習生涯
大學新生一入校,就應該對大學生進行學業規劃教育。大學生目標不明確,他們很容易產生負面從眾心理。我們應重視學生第一時間的校園文化感觸,通過表揚和宣傳大批優秀學生、班干部、杰出創業青年和學校取得的成就,讓大學生為自己選擇該校而自豪和驕傲,并建立自己的大學生涯目標。輔導員和班主任等主動深入到學生中,細致開展教育工作,積極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和人生規劃的指導。在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利用從眾心理,先幫助一大批人規劃大學生活,并通過開展大學規劃交流活動,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營造氣氛,迫使個別人也規劃自己的未來。
三、結語
在大學校園里,學生的從眾心理的負面影響表現更顯性一些,常常引起非議,有時甚至忽略了從眾心理在學生組織文化建構中的積極作用,因為它們是隱性的,我們不易察覺。所以,對于利用積極利用從眾心理建構組織文化的研究很少。然而,學校之所以規范、集體凝聚力強,以及學生在生活和學業上有進取精神,都與大學生的從眾心理有關。大學生思想的可塑性很強,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探索,發揮從眾心理對大學生組織文化建設的正面作用,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杜艷.當代大學生從眾心理的成因與調節[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8(5)
[2]鄭立.組織文化理論視角下高校組織文化建設的意義和途徑[J].教育與職業,2008(30)
然而,構建班級文化心理并非易事,它是一項系統工程(內含物質的、制度的、精神的等多個層面),具有自己的內在形成機制。筆者經過幾年的實踐,對班級文化心理建設做了初步的探究。
一、通過班集體文化心理建設形成良好的心理發展定勢
研究表明,心理活動具有定勢規律――前面一個比較強烈的心理活動對于隨后的心理活動的反映內容及趨向有影響。定勢規律對于良好的班級文化心理形成和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生進入新的班級,總希望很快地融入新的班集體。剛進入的時候,他們的內心總要琢磨一個問題――新班級與原來班級有何不同?新的班集體對學生怎樣要求?新班主任有怎樣的工作風格?在這個班級中,我怎樣做才會得到肯定的評價?優秀的班級成員標準是什么?……對于這些問題,有經驗的班主任在學生剛進班時就給他們一個清晰、強烈的印象――旗幟鮮明地告訴學生新的班級提倡什么,反對什么;班級有哪些優良傳統;班集體成員應該在德智體諸方面如何要求自己……在最初幾周,班主任可通過晨會、班報、班會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實踐證明,班級文化心理建設初期的這場“轟轟烈烈”是十分必要的,它明白無誤地在班級成員頭腦中建立了心理定勢,有效地影響了班級成員日后的言行舉止。
二、重視對學生各種常規意識的心理強化
所謂心理強化是指通過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獎勵或懲罰),使這種行為得到重復或制止的過程。心理學家認為,能夠促使人的行為重復發生的心理強化稱為正強化,能夠制止人的行為重復發生的心理強化稱為負強化。心理強化的意義在于使某種心理品質變得更加牢固。
如果把這種心理強化機制運用到班級文化心理建設上,就是及時表揚或獎勵與班級的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相一致的思想和行為,及時批評或懲罰與班級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心理相悖的行為和傾向,使獎勵和懲罰成為班級文化心理建設的載體,讓班級文化心理成為可見可感的現實。如制定班規班紀、獎懲條例,設置表揚與批評欄,刊載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文章,定期召開主題班會以及評選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常規執行小標兵等等。這些做法就充分發揮了很好的心理強化作用,使班級成員的思想和行為指向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指向形成良好的班風,指向集體主義價值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操作時,教育者應以正強化為主,負強化為輔,即堅持獎勵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多表揚鼓勵,樹立班級正氣,正確引導班級輿論,培養積極向上、人人爭先、團結互助的民主氛圍。
三、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培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理認同
認同是指個體將自己和另一個對象視為等同,引為同類,從而產生彼此密不可分的整體性感覺。初步的認同處于認知層次上,較深的認同進入情緒層次上,完全的認同則含有行為同行同止的成分。學生對班級文化心理的認同,是班級文化心理建設的有力保證。
班主任作為班級文化心理的倡導者,應該深孚眾望,為全體學生所擁戴,在班集體成員中獲得高度認同。故而,班主任應該在工作中以身作則,辦事公正,對待學生真誠坦率,與學生交往平易近人。如此,學生才能自然而然地把班主任看作良師益友而信任他,也才能接受班主任所倡導的行為規范。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必須將班級的優良傳統、班級已取得的榮譽、班上優秀學生的杰出才能等班級工作的“碩果”及時展示評價,引發全體學生的心理認同和贊許。讓學生的理想與追求寄身于班級文化心理層面,通過號召與展示來增強班級凝聚力,培養學生的班級自豪感。去年校運會前后,我及時宣傳灌輸為班級爭光的理念,動員學生報名參加校運會,組織班級服務隊,讓班上幾個“秀才”寫表揚稿送校廣播站,運動會后我及時總結我班取得的成績,表揚那些為班級爭光的同學,粘貼獎狀,出了一期板報,并結合期中考試考前動員開了“我為班級爭光彩”的主題班會。用心栽花,花香四溢,這一年,我班被評為校文明班級。
四、激發心理模仿
模仿是個體受到刺激后而引起的一種按照別人行為的相似方式行動的傾向,它是生活中常見的人際互動現象。
不言而喻,模仿榜樣是形成良好班級文化心理的一個重要的心理機制,而樹立榜樣是模仿學習的前提和根據。班主任在工作實踐中應該善于發現榜樣、培養榜樣、宣傳榜樣,讓學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在語文、數學、美術、課外活動等各個領域中應該各有標兵,使之成為班級文化心理形象的杰出體現者。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一百句號召,不如一個具體行動”。榜樣的樹立對于培育班級文化心理同樣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五、利用心理從眾營造積極向上的心理大勢
心理從眾是指個體在群體影響下,放棄個體意見而與大家保持行為一致的心理和行為。個體心理從眾的前提是實際存在或想象存在的群體壓力,但它不具有直接的強制性或威脅性。在班級文化心理建設中,班主任要善于營造積極向上的心理氛圍,營造個體心理從眾的大勢和心理壓力。在具體做法上,班主任要動用一切宣傳手段(班會、晨會、小報、板報、校園廣播等),大力宣傳與班級文化心理相一致的好人好事,貶抑與班級文化心理相悖的歪風邪氣,造成眾口一詞的輿論大勢,產生群體壓力,使那些暫時后進的班級成員放棄個人的不良心理,積極與群體保持一致。如果班上的不良習氣有了一定的影響,為了避免從眾心理的產生,班主任應該通過切實的工作,改變輿論導向,阻止消極的從眾心理蔓延。
六、做有心人,及時化解個體的心理障礙
【關鍵詞】群體;群體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一、群體心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群體心理
群體是由某種社會關系聯結而成的,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中介,具有獨立特征的,從而能與其他人群及個人區別開來的人群集合體,其最顯著的標志是群體成員在心理上的聯系和相互作用。群體分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正式群體是指由組織結構確定的、職務分配很明確的群體,非正式群體是指成員為了滿足個體需要,以感情為基礎自然結合形成的多樣的、不定型的群體。
群體心理是相對于個體心理而言的,指群體成員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群體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區別于其他群體的心理狀態和心理傾向。群體心理是群體成員在群體活動中形成的,是群體成員共有的價值、態度和行為方式的總和。
(二)群體心理的特征
1、界限性。群體心理具有群體界限性。群體心理是在共同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每一群體都有不同的于其他群體的需要、規范和結構。因此,群體有自己固有的界限,有內外之分。群體心理既是群體內共有的,又是區別于其他群體的。為了維護本群體的利益,要求群體成員遵守群體規范,力求向內,行為應與群體多數成員協調一致。
2、歸屬性。指群體成員自覺地歸屬于群體的共同心理特征,即具有依賴群體的要求。群體心理的這個特征會使群體成員以群體為準則進行認知和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該群體的規范和群體所遵循的共同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自覺的維護該群體的利益。歸屬感引發群體內的其他成員在情感上發生共鳴,表現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為以及所屬群體的特殊的準則。由于群體內聚力的高低不同,群體歸屬感表現的程度也不同。群體內聚力越高,取得的成績越大,其成員的歸屬感也就越強烈,并以自己是這個群體的成員而感到自豪。
3、排外性。所謂排外性,是指排斥其他群體的意識。群體具有相對獨立性,群體成員具有整體意識,這就必然在不同程度上產生排外意識。排外意識是和群體成員把自己看做哪一個群體的成員或者說更傾向于把自己看做哪一個群體的成員相聯系的。越是把自己看做小群體的成員,排外的意識就越是強烈。因此,“外人”也就更難進入小群體。這反過來也說明,人們往往更重視小群體的利益。
二、當代大學生群體心理現狀
(一)盲目效仿他人的從眾心理。在大學生群體中,從眾現象非常普遍。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一方面自我意識急劇膨脹、充滿熱情、敢于創新,常常以標新立異的裝束和獨特的言談舉止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但另一方面,他們缺乏生活的閱歷和理性的思考,在獨立性、自制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方面還很薄弱,往往會陷入焦慮、困惑和迷茫之中,導致行動上隨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盲目的從眾容易使大學生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正確的方向,從而對學習和生活產生負面的影響。
(二)成員個性化趨于明顯。大學生群體擁有共同或相似的追求與理想信念,從而使作為成員的大學生自覺維護這個群體,遵循該群體的規范要求,與群體其他成員保持一致。然而受多元價值觀與文化的影響,加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使群體成員的思維獨立性和判斷性增強,個性特征和自我意識在行為方式上越來越明顯。一旦群體的目標與個體意愿不相符時,如果個體的目標不能實現,同時心態又不能得到有效調整,會使大學生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減弱,不僅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會對個體自身、甚至群體產生不良影響。
(三)面對社會現象的困惑心理。大學生長期生活在相對簡單的環境中,往往在心理上呈現出不夠成熟、理智的特點。面對當前的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多姿多彩的社會現象,特別是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不正之風,當大學生無法進行正確的分析時,會導致困惑彷徨,甚至無法忍受。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只會被這些表面現象所迷惑,不去分析事物的本質,甚至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
三、利用群體心理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大學生群體的健康成長,不僅影響學生成才和高校的發展穩定,還日益成為被人們廣泛關注的社會性問題。探索如何利用群體心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增強實效性與針對性,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和研究的新問題。
(一)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是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境,高校要積極營造良好的校風,加強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和凝聚作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與寬松活潑的環境。大力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益大學生身心的黨團活動,培養學生積極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同學們增進交往、接觸社會、鍛煉能力提供更多機會和舞臺,以利于個性心理的發展。
(二)加強班集體的制度文化建設。班集體是大學生正式群體的基本形式,也是大學生群體生活的基本載體。班集體人際交往和各種制度、規范、行為準則,即班集體的制度文化。通過加強大學生班集體的制度文化建設,約束和引導學生的行為。加強班集體的制度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班集體文化氛圍,使同學們自覺服從那些從學校整體利益出發制定的行為準則,形成有效的“軟約束”,減弱規章制度這種 “硬約束”給同學們可能帶來的心理沖撞和由此產生的心理抵抗力,從而使學校各級組織達成某種統一、和諧和默契,規范學生的行為。
(三)正確引導從眾心理。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群體中的從眾心理要分析它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在發現群體壓力不妥當不正確的情況時,從眾心理是消極的,要盡可能控制從眾現象擴散,并積極支持個別人的正確意見,去抵制群體壓力,防止消極從眾行為的進一步發生;當群體意見正確時,從眾心理是積極的,要善于利用這種積極的從眾心理,產生強大的群體壓力,促使持不正確思想或行為的某些群體成員,放棄其原有想法做法,盡快從眾。當然,要轉變某些成員的思想或行為,不能只靠群體壓力,也不能完全靠從眾,仍然要做細致的思想引導工作,發揮內外因的雙重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四)正面引導非正式群體。大學生群體中存在很多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共同構成大學生的社會生活。非正式群體是一種客觀存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網絡的發展,使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更加復雜。非正式群體本身固有的自發性、凝聚力和不穩定性既有利于滿足學生許多需求,也帶來諸如群體激情等消極影響。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者來說,應當創造條件使非正式群體的積極性得到發揮,消極方面得到控制。對具有積極作用的非正式群體,應該支持并鼓勵其存在,通過正式群體的認可賦予非正式群體更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芷英、王希永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人的心理有非常明顯的特性。從自身的角度來說,有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不確定性是說人的心理變化莫測;不可控性是說有時候自身無法理解和克服自己的心理狀態。從對人的角度來說有不可知性和惡意揣測性,不可知性是說明心理狀態的隱蔽,讓人無法知曉;惡意揣測性是說揣測對方心理的原假設是建立在惡意的角度上的。當然,上述的情況都是建立在一個組織群體之中。先看組織中利己和利人之間的關系,一共有以下幾種:自己利己,別人也利己;自己利己,別人利他;自己利他,別人利己;自己利他,別人利他。毫無疑問從自身利益的角度來說,自己利己,別人利他,那么自身效益最大化;而自己利他,別人利己卻恰好相反;而從組織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利他的效益最大,其他所有的效益都不會高。假定一個人會以為其他所有人從他們自身的角度來看必然會選擇利己,那么自己利他達到的效益的最小的,因此那個人也會選擇利己。每個人的想法趨同,于是惡心循環產生了,個人的利益不大,組織的效益卻最小化了。然而正是由于人的心理這些特性,造成了組織利益的受損。我們迫切需要一門科學,能克服這樣的心理,于是管理心理學應運而生。由于這樣對人對己的特性,使得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存在的很多不確定性,一念之差就能產生千差萬別的結果。
人是一個社會化的群體,每個人都有基本的意識行為,包括知覺、歸因、學習、能力、人格態度、價值觀、倫理道德等。組織中的個體同樣有多種心理與行為,包括心理契約、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組織公平感、組織支持感、組織社會化等。個體有不同的個性特征與偏好,組織有不同的文化和氣氛,所以處于組織中的每個人都面臨著組織環境這樣一個外部環境,于是,行為就成為自身意識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各種各樣的外部環境成為了組織中一個與眾不同的競爭因素,其中有一種環境我們稱之為群體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組織中的個體將會產生不同意義的群體行為。
二、組織群體心理現象
群體的行為起于施加于群體的外部條件,經過群體成員資源和群體結構,產生群體行為過程,
產生績效和滿意度。組織群體心理現象特征有:社會墮化作用、社會助長作用、從眾行為和去個性化。
1.社會墮化作用
當群體中個人的貢獻可以互相累加而增加群體的工作產出時(即人們從事可疊加性工作任務),隨著群體規模的擴大,個體的貢獻趨向下降的現象成為社會墮化作用。心理學家謝達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選擇特定人數進行拉物體的試驗,一個人時平均拉力為63千克,8個人時僅有31千克。當人成為群體一員時,墮化效應立竿見影。因為擴散到群體個人的責任已經相當微不足道,較低的責任產生較低的焦慮感,效益自然就低了。
2.社會助長作用
由于別人在場或者同別人一起活動而帶來工作效率與績效提高的現象叫社會助長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特里普利特做過一個試驗,個人在單獨騎行自行車的時速為24英里,一人伴跑時為31英里,與人競賽時為32.5英里。當群體能夠為個人帶來緊張和興奮感時,頓時成為了效益的催化劑。
3.從眾行為
第二是行為參照,群體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將是正確的。情景的確定性程度、個體公開自從眾行為是指個體在群體的引導或壓力之下,觀念或行為向著同多數人保持一致的方向變化。從眾行為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為了偏離焦慮,服從一個群體的決策分散責任總強于自己決策;己意見的情況、個性特征和群體結構特征是影響從眾行為程度的很重要因素。
4.去個性化
去個性化是指個體在群體中失去個性。因為群體中的責任分散和模糊,從眾的壓力很大。
在這四個方面的群體心理特征中,社會助長作用要充分利用。其余的力爭避免。組織可以從個人貢獻的可識別化、分工責任的明確化以及工作任務的重要性和價值性這三個點來加強和控制組織中的群體心理現象。
控制和利用組織心理的另外幾類方式主要有激勵和溝通。激勵的目的在于滿足個人成就感,提升個人價值。美國哈佛大學詹姆斯教授做過這方面研究,如果沒有激勵,一個人的能力發揮只不過是20-30%;如果實行激勵,一個人的能力可以發揮到80-90%。溝通能夠為群體和組織成員提供交流感情、宣泄情緒、緩解工作壓力的機制,優化人們的心理狀態,改善人際關系,從而切實了解個體的想法和需要,滿足個人需要。通過這些有效的調節手段,才能充分發揮個人心理的積極因素,避免組織中個人消極的心理因素,從而提升組織效益。管理在于管人,管人在于管心。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才能獲得更加明顯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吳曉義,杜今鋒.管理心理學.中山大學出版.
摘 要:本文以女裝流行的心理因素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女裝流行的機制和動機,指出女裝的流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研究女裝流行的心理因素對女裝款式、面料、色彩的影響,有利于服裝設計師精準地把握流行方向,和服裝企業制定有效市場營銷組合策略,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
關鍵詞:女裝流行;女裝心理;女裝設計;流行分析
一、女裝流行的產生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思想、文學藝術等領域或社會的其他領域中都存在著流行現象,女裝流行就是人們對某一種女裝的崇尚和追求,達到身心等多方面的滿足。女裝的流行現象,比其他流行現象更具有感彩,因為人穿衣服的感情是以其需要是不是得到滿足為轉移的。女裝流行的產生主要來源于以下幾種模式:
(1)自然產生模式
人們對新的事物總有一定程度的新鮮感.總希望在生活中不斷有新鮮的感受和刺激,這是人的本能需求:表現在女裝上,就是不斷追求新的潮流,對舊有的款式產生厭倦;如裙子的長短、衣服的寬窄、式樣的繁簡、服飾的裝束等.都會隨流行而不斷變化。
(2)必然產生模式
由于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產品、材料得以不斷改進和發明,為女裝的不斷更新提供了豐富的面料,新技術、新時尚成為必然。另外,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必然引發女裝潮流的變化。例如隨著現代都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越來越渴望輕松、悠閑、健康的生活方式,于是休閑運動服大為盛行。
(3)偶然產生模式
某一政治、科技、文化事件會引發社會反響,從而引導女裝的某種流行趨勢。例如電影《花樣年華》中演員張曼玉身穿旗袍典雅曼妙的身影,散發著懷舊的情調,令旗袍在國際時裝界上引起東方風潮。
(4)暗示產生模式
現在的女裝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暗示的影響,暗示符合接受者的心理需求。暗示的效應,就像榜樣的示范作用一樣,人們往往通過流行形象,樹立自己的形象和信心。在女裝流行中經常遇到名人暗示、名牌暗示與從眾暗示等。
二、女裝流行的心理分析
(一)女裝流行中的求異心理
女裝流行的產生首先是個性追求的結果,是人們求新、求異心理的反映。在個人心理機能方面,一般來講,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和途徑來表現自己的個性特征,總是希望在他人心目中形成“自我”。求新、求異心理正是個性的顯示,這是一種追求商品的新穎、奇特和趨于時尚的心理。人們的這種求新、求異心理,導致了女裝流行的新奇性特征,即流行的樣式不同于傳統,是能夠反映和表現時代特點的新奇樣式。
(二)女裝流行中的從眾心理
“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大家都這么做,我也就跟著這么做。從眾心理是人們在社會群體或社會環境的壓力下,改變自己的知覺、意見、判斷和信念,在行為上順從與服從群體多數與周圍環境的心理反映。一種新的女裝樣式的出現,周圍的人開始追隨這種新的樣式,便會產生暗示性。如果不接受這種新樣式,便會被譏笑為“土氣”、“保守”。由此對一些人便形成一種無形壓力,造成心理上的不安,為消除這不安感,迫使他們放棄舊的樣式,而產生追隨心理加入流行的行列。
(三)女裝流行中的模仿心理
人們之所以會形成在一段時期內追求同一形式的服裝的社會潮流,這是因為少數人的求變心理引起了人們廣泛的模仿,而模仿又形成了被追求的色彩、款式、面料等形式的普遍流行。從古到今,上層社會人們的穿戴,特別是名人的服飾打扮,的確對服飾的流行有過影響,并且仍然不同程度上發揮著不可忽視的社會作用。
三、女裝流行的心理需求對設計的作用
(一)女裝流行的心理需求對女裝款式設計的影響
由于消費者在選擇女裝款式的時候內心會受到從眾、求異等心理的影響,所以設計師,服裝企業在開發新一季度產品時,一定要對當下社會流行的女裝款式做出詳細的分析,要了解哪些款式是當下流行的,哪些款式流行有下降的趨勢,哪些款式流行有上升的趨勢,并在未來的市場里成為主角。對于有流行上升趨勢的女裝款式,設計師要格外關注,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通過整理分析出款式的特點,轉化為能讓消費者接受的款式,這有可能就是未來消費者進行從眾消費的對象。
設計師不光要在流行女裝的基本款式上要做足文章,還要對流行的廓形與各部位的設計加以分析,比如前幾年出現的在女裝袖山部位做分割強調的設計手法起初被一些富有獵奇思想的消費者所接受,正是由于他們這種“求新”的心理,將這種肩部的設計在各類秋冬女裝中大肆流行。在女裝款式流行中,消費者受到公眾人物著裝風格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各類影視歌星的穿著成眾多大眾消費的模仿對象。設計師只有不斷關注各類流行趨勢和研發新的女裝款式才能滿足消費者的求異、從眾及模仿心理,在研究這些流行心理的同時,也為設計師更好地把握流行方向起到了一種導向作用。
(二)女裝流行的心理需求對女裝色彩設計的影響
女裝色彩受到流行心理因素的影響更為突出,新的女裝色彩流行的開始,正是我們對之前流行色彩的厭倦和審美疲勞,在我們的“求異”心理作用下所產生的新的女裝色彩。新的女裝色彩因其具有新穎、時尚等特點,逐漸被更多的消費者所接受,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最終形成一個季度的女裝流行色彩。可見正是消費者的這種求異心理、從眾心理的產生,才會有女裝流行色彩的不斷更替,帶給女裝新的生命。
服裝設計師在設計新款女裝時,要研究女裝色彩與女裝流行心理之間的關系,分析女裝色彩的流行與變化規律,根據所設計女裝的類別,研究對應消費群體對女裝色彩的喜好。不同年齡、性別的消費群體,對女裝色彩有著不同的心理需求,比如少女裝的色彩設計,因其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在色彩中就多以女裝流行色彩為主要配色,而中年裝則多以經典色、常用色為服裝的主要配色,來體現其成熟、穩重的性格特點。設計師深入研究女裝流行心理因素,可以從深層次把握女裝消費行為的內在本質,設計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三)女裝流行的心理需求對女裝材料設計的影響
面料在女裝設計中也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服裝設計師作為流行產品的最初創造者,只有真正了解和反映消費者的心理求,產品才有可能被消費者接受并成為一種時尚和流行。作為服裝設計師,應當注意對最新面料信息的積累,及時了解當前國內外女裝面料的流行趨勢,自覺地根據女裝面料流行的內容判斷調整設計思路。依據這些流行面料選擇適合消費者心理需求的風格,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會比較容易抓住女裝的流行趨勢,這也符合消費者流行心理中的“求異”心理。
四、總結
研究女裝流行的心理因素,可以從深層次把握女裝消費行為的內在本質,了解行為背后隱含的心理變化規律,以助于設計師制定有效的設計方案,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作為設計師要牢牢把握消費者的心理變化規律,通過流行心理對女裝款式、色彩、面料影響的研究,進而引導消費流行。(作者單位:海南科技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 趙洪斌等,女裝心理學[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103-223.
[2] 趙平,呂逸華編著.服裝心理學概論[M].中國紡織出版社,1995
[3] 沈雷,服裝流行預測教程[M].東華大學出版社,2013,133-158.
關鍵詞:技工學生 從眾行為 從眾心理 合理利用
一、學生從眾現象
現象一:今年女孩熱衷穿短褲。2011級計算機班女生比較多,社會上流行什么,都會在這個班展現出來:今年女孩熱衷穿短褲。
現象二:車床空閑。在實習普車時,由于學生多車床少,教師就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學生輪流操作車床??墒鞘畮追昼姾?,車床前空無一人,學生們都三五成群靠在窗邊說笑或玩手機。
現象三:寒冬臘月,男生只穿兩條單褲,在寒風中戰栗。
為什么明知這種打扮不適合自己,卻還有一些女生穿短褲?為什么學生放棄車床不操作,卻站在一邊無所事事?為什么男生只要風度不要溫度,心甘情愿挨凍?筆者進行調查后發現:以“大家都……所以……”的句式回答這些問題的學生占90%,由此可見,這是學生從眾心理在作怪。
二、從眾的定義和屬性
從眾是指個體在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引導或壓力之下,在認知、態度與行為等方面自愿表現出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的解釋就是“隨大流”“入鄉隨俗”“人云亦云”;大家都這么做,我也就跟著這么做。
從眾包含三個基本特征。第一,引起從眾行為的根源來自于群體引導或壓力。在現象一中,班中大多數女生穿短褲,如果自己不穿,她們有可能疏遠自己,迫于壓力,也買一條短褲穿上。第二,個體在群體壓力下做出與多數人一致的行為,既可以是清醒地意識到壓力存在而權衡利弊后做出的理性抉擇,也可以是沒有意識到壓力,不自覺地跟從了他人的行為。在現象三中,有些男生迫于壓力只穿兩條褲子,這是有意識的從眾,但也有些男生身體強健、不怕冷,也穿兩條褲子,這就是無意識的從眾。第三,盡管從眾是在群體壓力下產生的,但卻是個體的自愿行為,這里不牽涉直接的強迫性因素。自愿性是從眾區別于其他社會影響形式的重要特征。
通常情況下,少數服從多數是對的,但缺乏分析、不顧是非曲直地一概服從多數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筆者所在學校屬技工學校,生源復雜,學生多來自農村,男生多于女生,而且大部分學生學習能力、自控能力較差,厭學情緒高。有些學生家庭條件并不富裕,但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和其他同學比吃比穿,就是不比學習,在給家庭增加負擔的同時也荒廢了學業。
通過以上解釋,我們可以找到“車床落寞”的原因:實習教師布置完實習任務后,一部分不愛學習的學生離開車床到窗邊娛樂;還有一部分拈輕怕重的學生,看到實習普車又臟又累,又看到部分同學已離開車床,便也加入到說笑的行列;完成實習操作或還在進行操作的學生,看到大多數學生離開車床,也放棄實習。
三、從眾心理的兩面性
從眾心理具有兩面性:一面是消極的,抑制個性發展,束縛思維,扼殺創造力,使人變得無主見和墨守成規。“車床落寞”這個現象就充分體現了其消極的一面。一面是積極的,有助于學習他人的智慧經驗,擴大視野,克服固執己見、盲目自信的缺點,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煩惱誤會等。
四、合理利用從眾心理管理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