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壤污染防治的意義范文

    土壤污染防治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壤污染防治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壤污染防治的意義

    第1篇:土壤污染防治的意義范文

    一、充分認識加強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高度重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環境保護工作的決策和部署,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在開展土壤基礎調查、完善相關制度規范、強化污染源監管、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撐能力、組織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試點示范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土壤環境面臨嚴峻形勢。目前,我國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嚴重,在重污染企業或工業密集區、工礦開采區及周邊地區、城市和城郊地區出現了土壤重污染區和高風險區;土壤污染類型多樣,呈現出新老污染物并存、無機有機復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徑多,原因復雜,控制難度大;土壤環境監督管理體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會土壤污染防治的意識不強;由土壤污染引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逐年增多,成為影響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三)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意義重大。土壤是構成生態系統的基本環境要素,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部分,是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時期環保工作的重要內容。各級環保部門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擺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統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切實解決突出的土壤環境問題。

    二、明確土壤污染防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四)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建設良好人居環境為總體目標,以農用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場地環境保護監管為重點,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落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機構和人員,增強科技支撐能力,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夯實工作基礎,提升管理水平,切實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土壤環境問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環境保障。

    (五)基本原則。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土壤污染治理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因此,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必須堅持預防為主;要認真總結國內外土壤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實行防治結合。

    統籌規劃,重點突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法律法規、監管能力、科技支撐、資金投入和宣傳教育等各個方面,要統籌規劃,全面部署,分步實施。重點開展農用土壤和污染場地土壤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結合各地實際,按照土壤環境現狀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土壤污染防治對策和措施。農村地區要以基本農田、重要農產品產地特別是“菜籃子”基地為監管重點;城市地區要根據城鎮建設和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以規劃調整為非工業用途的工業遺留遺棄污染場地土壤為監管重點。

    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土壤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資源,關系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群眾健康。防治土壤污染是各級政府的責任。各級環保部門要在同級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認真履行綜合管理和監督執法職責,積極協調國土、規劃、建設、農業和財政等部門,共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支持土壤污染防治。

    (六)主要目標。

    到20*年,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基本摸清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初步建立土壤環境監測網絡;編制完成國家和地方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初步構建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規等管理體系框架;編制完成土壤環境安全教育行動計劃并開始實施,公眾土壤污染防治意識有所提高。

    到20*年,基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體系,出臺一批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規,土壤污染防治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建立土壤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土壤環境監測網絡進一步完善;土壤環境保護監管能力明顯增強,公眾土壤污染防治意識顯著提高;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科學研究深入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示范項目取得明顯成效。

    三、突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點領域

    (七)農用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以基本農田、重要農產品產地特別是“菜籃子”基地為監管重點,開展農用土壤環境監測、評估與安全性劃分。加強影響土壤環境的重點污染源監管,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產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強化對農藥、化肥及其廢棄包裝物,以及農膜使用的環境管理。對污染嚴重難以修復的耕地提出調整用途的意見,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積極引導和推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規范有機食品發展,組織開展有機食品生產示范縣建設,預防和控制農業生產活動對土壤環境的污染。

    (八)污染場地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結合重點區域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對污染場地特別是城市工業遺留、遺棄污染場地土壤進行系統調查,掌握原廠址及其周邊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種類、污染范圍和污染程度,建立污染場地土壤檔案和信息管理系統。

    建立污染土壤風險評估和污染土壤修復制度。對污染企業搬遷后的廠址和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土地進行開發利用的,環保部門應督促有關責任單位或個人開展污染土壤風險評估,明確修復和治理的責任主體和技術要求,監督污染場地土壤治理和修復,降低土地再利用特別是改為居住用地對人體健康影響的風險。

    對遺留污染物造成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等環境問題,由原生產經營單位負責治理并恢復土壤使用功能。加強對化工、電鍍、油料存儲等重點行業、企業的監督檢查,發現土壤污染問題,要及時進行處理。區域性或集中式工業用地擬規劃改變其用途的,所在地環保部門要督促有關單位對污染場地進行風險評估,并將風險評估的結論作為規劃環評的重要依據。同時,要積極推動有關部門依法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并按規定程序組織審查規劃環評文件;對未依法開展規劃環評的區域,環保部門依法不得批準該區域內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造成污染的單位和個人負責修復和治理。造成污染的單位因改制或者合并、分立而發生變更的,其所承擔的修復和治理責任,依法由變更后承繼其債權、債務的單位承擔。變更前有關當事人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是不得免除當事人的污染防治責任。造成污染的單位已經終止,或者由于歷史等原因確實不能確定造成污染的單位或者個人的,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有關人民政府依法負責修復和治理;該單位享有的土地使用權依法轉讓的,由土地使用權受讓人負責修復和治理。有關當事人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是不得免除當事人的污染防治責任。

    四、強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措施

    (九)搞好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各級環保部門要按照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的統一部署,加強溝通協調,有效整合資源,強化質量管理,落實配套資金,確保調查的進度和質量;在搞好調查成果集成的基礎上,組織對調查成果的開發利用,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時,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保密的規定,做好數據、文件、資料、報告的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確保萬無一失。

    (十)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抓緊研究、制定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污染場地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并組織好實施。組織制修訂有關土壤環境質量、污染土壤修復、污染場地判別、土壤環境監測方法等標準,不斷完善土壤環境保護標準體系。鼓勵地方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制定切實可行的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標準和政策措施。(十一)加強土壤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把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納入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制定土壤環境監測計劃并組織落實。進一步加大投入,不斷提高環境監測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三級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定期公布全國和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加強土壤環境保護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培養和引進一批專門人才。制定土壤污染事故應急處理處置預案。編制國家和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并組織實施。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規劃應包括土壤污染防治的內容,并提出具體的目標、任務和措施。

    (十二)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試點示范。根據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組織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篩選污染土壤修復實用技術,加強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集成,選擇有代表性的污灌區農田和污染場地,開展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重點支持一批國家級重點治理與修復示范工程,為在更大范圍內修復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積累經驗。

    (十三)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機制。地方要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保證投入每年有所增長。中央集中的排污費等專項資金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土壤污染防治,保證資金逐年增加并適當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地方也應在本級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用于土壤污染防治。我部將協調中央財政部門視情況對地方土壤污染防治給予資金補助。財政資金重點支持土壤環境監測、污染場地調查與評估、土壤污染防治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設。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土壤污染防治。

    第2篇:土壤污染防治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土壤;重金屬污染;法律對策

    中圖分類號:X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6-0056-02

    土壤-植物系統是生物圈中最為基礎的結構,可以對太陽能進行有效轉化。而土壤重金屬污染就是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將重金屬加入土壤,使重金屬含量比自然含量顯著高出,從而導致生態環境受損的狀況。土壤重金屬污染不僅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而且會對空氣、水等造成影響,所以說土壤重金屬污染對人類生存有著關鍵影響。因為土壤重金屬污染所帶來的后果十分嚴重,所以對其進行有效防治已經成為環保工作中的重點。

    一、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與環境標準

    (一)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而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最為嚴峻。而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來源的詳細信息如表1所示。

    (二)重金屬土壤環境的質量標準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如果重金屬的含量過高,就會出現土壤重金儻廴咀純觶為人類的生存、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所以重金屬土壤環境的質量需要控制在相應范圍內,以確保土壤的應用質量。而重金屬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值如表2所示。

    二、土壤重金屬污染中存在的防治問題

    (一)缺乏系統性的防治法規

    我國對大氣、水體、固體以及放射性物質的污染都制定了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可以對其進行系統性的防治與處理。但是卻沒有針對土壤重金屬污染制定系統性的法律,只是在其他防治立法中進行分散制定,所以說我國缺乏對土壤重金屬污染進行防治的系統性法律。雖然許多污染防治立法中都對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有所涉及,但是這些法律過于分散。這樣不僅不利于對法律功能的充分發揮,而且不能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防治效果提供確切保障。所以在制定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法律時,需要對其系統性進行重點考慮。

    (二)缺乏健全的預防機制

    雖然我國也認識到對土壤重金屬污染進行防治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依然是強調治理而忽略預防。首先,我國有對環境影響進行評價的機制,以對相應施工項目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與評價,從而降低項目對環境的損害。雖然環境影響評價機制中對相應的生態環境準入機制進行了說明,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新型問題的不斷出現,生態環境準入機制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發展要求。其次,我國目前沒有出臺對土壤重金屬污染擴散進行有效控制的法律,無法降低受污土壤對人類生存所造成的影響。最后,現在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治理狀況不具備較高的透明度,大部分人們都不了解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原因與治理效果,所以不懂得如何從自身做起,降低土壤污染。

    (三)缺少責任追究制度

    土壤重金屬污染責任追究制度就是在主體觸犯相應法律后,強制其對有關責任進行承擔的制度。但是目前我國缺少對土壤重金屬污染責任進行有效追究的制度。首先,承擔責任的主體一般就是土地的所有及使用人員,其范圍太窄,不能對相關的企業、個人進行有效包含。同時我國沒有制定相關法律對應承擔的責任進行明確,致使國外許多重污染企業搬至國內,大大提升了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程度以及治理難度。其次,我國對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主體的責任進行追究時,主要對其行政責任進行追究,但是有時責任主體對土壤的傷害是不可挽回的,可是我國卻沒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不能對其進行定罪。這樣不僅體現出了責任追究制度中的嚴重缺失,而且不能對違法行為進行有效打擊。最后,因為土壤污染的潛伏周期長,治理費用高、周期長,而我國又缺乏對責任進行有效歸納的原則,不能對污染主體責任進行有效追究。

    三、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的法律對策

    (一)制定系統性的法律規定

    以預防為主,防治兼顧的原則制定有針對性的土壤污染法規,同時以《環境保護法》為基礎指導,制定有效的土壤污染防治制度,而其主要原則包括預防為主、民眾參與、污染主體付費、社會和環境可持續健康發展等原則。另外,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是環保法律體系中的關鍵部分,是對土壤污染進行有效治理的根本,可以為相應法律體系的構建奠定基礎。所以應該先建立相應的法律框架,然后以其為依據對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的相關法律內容進行明確,從而使我國防治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有法可依。所以想要對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進行有效防治,只是構建一些原則性、概括性制度,是得不到明顯效果的。只有先出臺相應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并以此為基礎構建相應的法律體系,從而對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進行有效解決。

    (二)嚴格規定法律責任

    嚴格追究污染主體的法律責任是有效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所以首先需要做到對土壤重金屬污染進行防治的過程中,單位、企業與個人都可能是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主體。對于無心所造成的污染問題,相關人員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同時還應該以污染情況為依據對不同的污染主體進行明確,并對污染原因進行查明,對責任主體范圍進行擴大。其次,對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的行政責任進行明確,可以以《水污染防治法》為參考,而所采用形式包括財產以及行為責罰。再次,對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的民事責任進行明確,民事責任是整個責任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對民事責任進行制定的過程中,立法人員需要對相應的付費原則進行充分考慮。最后,刑事責任作為最為嚴厲的懲罰方式,在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國刑法中缺乏對污染犯罪行為的明確定罪。所以國家對刑事立法進行構建時,需要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刑事立法進行有效關注,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防治效果。

    (三)增強執法力度

    在環境污染執法過程中,如果行政機關不能對自己手里的權力進行恰當使用,就會使污染土壤的行為得到放縱。所以國家需要增強政府機關的執法力度。首先,對保護土壤的立法體系進行健全,其中包括全國統一性的立法,還有以區域特點為依據制定的地方性立法。健全的法律法規不僅是政府機關開展執法工作的前提,而且是政府機關落實執法工作的關鍵依據。所以對土壤保護的立法體系進行有效健全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其次,構建完善的執法機構。以立法為依據,構建完善的執法機構,對相關基層執法部分進行獨立于國家機構之外的構建,以有效提升執法效果。同時實施主管機構的垂直領導,以避免地方政府過度參與當地環保工作,從而消除政府權利對環保執法的不良影響。此外,環保行政部門的上下級需要對其關系進行良好處理,并以確保執法效率為前提,嚴格遵循執法的根本目的以及協調性的執法原則,從而有效落實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執法工作。再次,增強執法手段。以地方污染特點為依據,采用有針對性的防治方法,對土壤污染狀況進行有效解決。同時對污染源進行有效調查,并進行針對性處理;最后,提升土壤污染的執法費用,增加高質量的執法設備。這樣擁有充足經費以及高技術設備,可以滿足土壤污染監測、執法的更高要求。

    四、結語

    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之一,并且是人類生存必須的前提。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對土地的影響越加嚴重,并且兩者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同時隨著社會改革的快速進行,人類需要面對更多的挑戰與風險,而生態環境污染風險就是人類需要面臨的最大風險。而土壤是生態環境的重要部分,土壤重金屬污染對人類的生活、生產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的防治至關重要。

    第3篇:土壤污染防治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土壤污染;重金屬;蔬菜基地

    收稿日期:2011-05-2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40963001)資助

    作者簡介:金聯平(1985―),男,安徽潁上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熱帶海島地表過程與環境評價的學習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X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6-0001-02

    1 引言

    重金屬是指密度4.0以上的約60種元素或密度在5.0以上的45 種元素。As 和Se是非金屬,但是它們的毒性及某些性質與重金屬相似,所以將砷和硒列入重金屬污染物范圍內[1]。重金屬污染已成為全世界人們極為關注的焦點之一。隨著全球經濟化的迅速發展,重金屬的污染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土壤,造成土壤嚴重污染。重金屬在土壤中的高富集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并使其品質下降[2],并可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類的健康; 也可導致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的進一步惡化; 即使重金屬富集程度不高,亦可能阻礙土壤中微生物群體的多樣性和活力,從而嚴重影響作為營養循環和持續農業基礎的土壤的生物量和肥力[3]。蔬菜基地的健康發展關系著人們的飲食安全和我國蔬菜的正常出口,因此治理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屬污染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 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物來源

    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來源主要有兩種方式:自然因素來源,主要受成土母質和成土過程對土壤重金屬含量的影響;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在各種人為因素中,則主要包括工業、農業和交通等來源引起的土壤重金屬污染。

    2.1 大氣降塵污染

    大氣中的有害氣體主要是由工廠排出的有毒廢氣,因其成分復雜,遷移擴散污染面大,長期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工業廢氣的污染大致分為兩類,氣體污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 氣溶膠污染,如工業粉塵、煙塵等固體粒子及煙霧、霧氣等液體粒子,它們通過沉降或降水進入土壤,造成污染[4]。公路、鐵路兩側農田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主要是以Pb、Zn、Cd、Cr、Co、Cu 的污染為主,它們來自于含鉛汽油的燃燒,汽車輪胎磨損產生的含Zn 粉塵等,汽油中添加的抗暴劑烷基鉛會隨著汽車尾氣污染公路兩側100m范圍內的土壤[5]。

    2.2 農藥、化肥等農用物資的不合理使用

    農藥能防治病、蟲、草害,如果使用得當,可保證作物的增產,但它是一類危害性很大的土壤污染物,施用不當,會引起土壤污染。施用化肥是農業增產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使用,也會引起土壤污染[6]。長期大量使用氮肥,會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壤板結,生物學性質惡化,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2.3 固體廢物對土壤的污染

    工業廢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體污染物。例如,各種農用塑料薄膜作為大棚、地膜覆蓋物被廣泛使用,如果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殘膜碎片散落田間,會造成蔬菜基地“白色污染”。還有一些固體廢棄物被直接或通過加工作為肥料施入農田,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如磷鋼渣作為磷源施入農田時,土壤中發現有Cr 的累積[7]。

    2.4 污水灌溉和污泥施肥

    污水中的重金屬隨著污水灌溉進入農田后以不同的方式被土壤截留固定從而引起污染。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和N、P、K等營養元素,但同時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屬,隨著大量的污泥進入農田,農田中的重金屬的含量在不斷增高,導致農作物中的重金屬殘留過多,如施用污泥和污水是造成蔬菜重金屬殘留的一個主要原因[8]。

    3 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特點

    3.1 潛伏性和滯后性

    重金屬在土壤中不易隨水淋溶,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具有明顯的生物富集作用,重金屬主要通過對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來表現其危害。因此,土壤污染具有較長潛伏期。由于土壤、污染物及地域的復雜性,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其治理不僅見效慢、費用高,而且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9]。

    3.2 單向性和難治理性

    進入土壤中的重金屬不能被微生物降解,易積累,所以一旦土壤被重金屬污染,很難恢復。某些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200年時間才能夠恢復,因此土壤的重金屬污染一旦發生通常很難治理,而且其治理成本較高、治理周期較長。

    3.3 間接性和綜合性

    土壤重金屬對人的危害主要是通過食物鏈或者滲濾進入地下水體實現的。在生態環境中,往往是多種重金屬污染同時發生,形成復合污染,且污染強度顯示出放大性[10]。

    4 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危害

    4.1 直接危害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造成經濟損失

    土壤重金屬污染物直接危害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導致產量下降,品質降低[11],造成經濟損失。中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導致的糧食減產超過1 000萬t,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多達1 200萬t,合計經濟損失至少200億元[12]。加入WTO之后,農產品的重金屬超標問題對我國農業沖擊更大。

    4.2 威脅生態環境安全與人類的生存健康

    土壤一旦被重金屬污染后,其危害性遠遠大于大氣和水體的污染。有研究表明,重金屬污染能明顯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降低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細菌量,對土壤重金屬綜合污染指數的相關分析表明,在土壤綜合污染較輕的情況下,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較高,隨著重金屬綜合污染指數的增加,微生物多樣性呈指數式迅速下降[13]。土壤重金屬污染使污染物在植物、蔬菜、水果等食物中Cd、Pb、Cr 、As 等重金屬含量超標或接近臨界值,從而使重金屬通過食物鏈富集到動物和人體,最終危害人類健康[14]。

    5 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

    由于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特點,其治理應立足于“防重于治”的基本方針[15],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對未被污染的土壤采取預防措施,要控制或消除污染源;對已經污染的土壤則要采取積極治理措施,將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目前,大多數治理方法尚處于探索階段,治理方法各有利弊[16]。

    5.1 控制污染源,減少污染的排放

    控制污染源,即控制進入農田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數量和速度,使其在土體中緩慢地自然降解,而不致迅速而大量地進入農田,超過土壤的承受能力,引起土壤污染[17,18]。嚴格做好蔬菜基地的規劃,做到土壤的合理安全有效利用,按規劃的目標實施,防患于未然。合理使用化肥、農藥,重視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肥、農藥。

    5.2 修復被重金屬污染的蔬菜基地土壤

    修復措施主要包括客土、換土和深耕翻土等。通過客土、換土和深耕翻土與污土混合,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減少重金屬對土壤植物系統產生的毒害,從而使農產品達到食品衛生標準[19]。對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的地段,依靠切斷污染源的方法則往往很難恢復,有時要靠深耕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決問題。另外開展植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及培養抗性微生物等。其他治理技術見效較慢、成本較高、治理周期較長。

    參考文獻:

    [1] 鄭喜坤,魯安懷,高 翔,等.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現狀與防治方法[J].土壤與環境,2002,11(1):79~84.

    [2] 陳志良,仇榮亮.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J].環境保護,2001(8):17~19.

    [3] 駱永明.金屬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J].土壤,1999(5):261~265.

    [4] 張 頌.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及防治措施[J].遼寧化工,2010,39(5):529~534.

    [5] 劉萬玲.重金屬污染及其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06,34(16):4 026~4 027.

    [6] 沈景文.化肥農藥和污灌對地下水的污染[J].農業環境保護,1992,11( 3):34~37.

    [7] 王煥校.污染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88~213.

    [8] 茹淑華,孫世友,王 凌,等.蔬菜重金屬污染現狀、污染來源及防治措施[J].河南農業科學,2006,10(3):88~91.

    [9] 李永濤,吳啟堂.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措施綜述[J]. 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1997,6(2):134~139.

    [10] 焦麗香,郭加朋.土壤重金屬的污染與治理進展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9(1):155~156.

    [11] 阮俊華,張志劍,陳英旭,等.受污染土壤的農業損失評估法初探[J].農業環境保護,2002,21(2):163~165.

    [12] 李其林,駱東奇.重慶市蔬菜基地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及污染特征[J].土壤與環境,2000,9(4):270~273.

    [13] 肖鵬飛,李法云,付寶榮,等.土壤重金屬污染及其植物修復研究[J] . 遼寧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1(3):279~283.

    [14] 胡正義.Cu 污染土壤――水稻系統中Cu 的分布特征[J].環境科學,2000,21(2):62~63.

    [15] 高拯民.我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現狀與展望[J].土壤學報,1989,26(3):262~272.

    [16] 鄭喜坤,魯安懷,周建利,等.我國城郊菜地土壤和蔬菜重金屬污染研究現狀和展望[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2,22(5):476~479.

    [17] 趙其國.解決我國東南沿海經濟快速發展地區資源與環境質量問題刻不容緩[J].土壤,2001,33(3):113~118.

    第4篇:土壤污染防治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土壤面源;化學污染;防治對策;研究

    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問題,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導致農產品質量不佳的因素很多,其中生產環境,即水、土、氣、生等方面的污染是重要因素,而農村土壤面源污染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開展農村土壤面源污染防治,建設“凈土”、生產無公害“綠色食品”,具有與建設“和諧社會”同等重要的戰略意義。

    農業面源化學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氮素和磷素等營養物質,農藥、重金屬以及其他有機和無機污染物質,土壤顆粒等沉積物,從非特定的地點,以不同的形式對大氣、土壤和水體等三個面源形成的化學污染,本文主要研討農業土壤面源的化學污染。由于農業生產活動的廣泛性和普遍性,加上農業土壤面源污染涉及范圍廣、隨機性大、隱蔽性強、不易監測、難以量化、控制難度大,因此,農業土壤面源污染已成為目前影響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污染源,其發展趨勢令人擔憂。

    一、農業土壤面源污染因素及現狀

    近年來,隨著工礦企業的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日化產品的普及與增多,“三廢”排放的處理不完全到位已對農業面源造成越來越嚴重的化學污染;同時,在廣大農村的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的不合理施用以及畜禽糞便的不科學處理,也是造成農業土壤面源化學污染的主要因素。

    (一)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

    據2006年對永州市化肥使用及污染情況的調查表明:當前主要使用的化肥種類有氮肥、磷肥、鉀肥和復合肥。氮肥有碳銨,尿素。磷肥有過磷酸鈣。鉀肥有硫酸鉀,氯化鉀。復合肥有二銨,硝酸磷肥,三元復合肥等。永州市年化肥施用量達18萬噸以上,按播種面積計算,每公頃達500多公斤,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水體造成污染而設置的每公頃220公斤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實際生產中,化肥的平均利用率僅40%左右,化肥的大量施用,使氮素明顯過剩,加劇了農業面源的富營養化程度。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對土壤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現為:一是土壤酸化。土壤pH值平均從原來的6.0下降到5.5,特別是蔬菜土壤酸化現象嚴重,許多pH值降到5.0以下。二是土壤養分含量不平衡。特別是大棚蔬菜土壤中氮、磷、鉀元素含量過多,會產生肥料鹽害,抑制作物對鈣、鎂、錳、硼、鋅等中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據調查,永州市部分蔬菜出現鈣、鎂、硼等中、微量元素缺乏現象。特別是大白菜、包心菜,常常出現缺鈣“燒心”現象,嚴重影響產量和質量。

    (二)使用農藥造成的污染

    據對農藥的使用及污染情況調查,當前農藥使用品種較多、亂、雜,約有30余個品種,其中殺蟲劑主要有對硫磷、科鋒殺蟲星、高效氯氰菊酯、甲拌磷、辛硫磷、水胺硫磷等,殺菌劑主要有克露、病毒A、植病靈、疫霉靈、粉銹寧、代森錳鋅等,除草劑有撲草凈等。永州市每年農藥使用量達300噸以上,除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使耕地及農產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據調查,2003年永州市施用農藥面積為2337萬畝次,施用總量為5199.2噸(純量,下同),其中殺蟲劑為736.0噸,殺菌劑為180.7噸,除草劑為246.3噸,生物制劑農藥為57.2噸。每公頃(即每15畝)水田平均施用農藥為3.59千克。目前農藥施用上存在以下四個突出問題:施藥量大;盲目施藥比較普遍;農藥殘留過高;嚴重污染環境。據對粉劑型農藥噴施利用率調查,僅10%左右的農藥附著在植株表面,若是液體,也僅有20%左右附著在表面,只有1%-4%藥劑接觸目標害蟲。其余40%-60%的藥劑降落到地面,5%-30%的藥劑漂浮于空氣中,大部分農藥都回到土壤和水中,嚴重污染了環境,誤殺了許多水生動物和有益生物。

    (三)排放畜禽糞便的污染

    隨著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規模化畜禽養殖業迅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畜禽糞便污染問題,成為當前農村面源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永州市十一個縣區有1000多家大中小型養殖場,加上農戶庭院的畜禽養殖欄,畜禽飼養量達1900余萬只(頭),年產畜禽糞便達120多萬噸,這些中畜禽糞便大多是露天存放或隨地排泄,既污染生活環境又污染農業土壤面源。

    (四)鄉鎮企業排放廢水廢渣的污染

    改革以來,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有力地加快了農村就業結構和產值結構轉化的進程,使中國農民奔小康已經成為和正在成為指日可待的現實。然而,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時,它對環境和資源的危害也越來越大。鄉鎮工業對土壤面源的污染集中在造紙、食品、印染、建材和土法采礦煉礦等少數產業里。例如,造紙的廢水排放、水泥工業的粉塵排放、磚瓦和陶瓷業的煙塵和氟化物排放等。由于鄉鎮工業的污染治理水平較低、環境管理較差,導致污染源愈加嚴重。

    二、土壤污染的特點

    (一)隱蔽性和滯后性

    對于人的直觀感覺,土壤污染比大氣污染、水體污染更加隱蔽。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廢棄物污染等問題一般都比較直觀,通過感官就容易發現。而土壤污染則不同,它往往要通過對土壤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和農作物的殘留檢測,甚至通過研究對人畜健康狀況的影響才能確定。因此,土壤污染從產生污染到出現問題通常會滯后較長的時間。如日本20世紀70年生因鎘污染所引起的“痛痛病”,經過了10-20年之后才被人們所認識。

    (二)聚集性和區域性

    污染物質在大氣和水體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遷移,而土壤污染比較集中在某一范圍,這使得污染物質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氣和水體中那樣容易擴散和稀釋,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斷積累而超標。同時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往往污染源越近的地方,污染程度就越嚴重。

    (三)不可逆性和長效性

    根據物質不滅定律,超過環境容量或自然降解能力的污染是一直累積在環境中的。積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難降解污染物則很難靠稀釋作用和自凈化作用來消除。例如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許多有機化學物質的污染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降解。例如,被某些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200年時間才能夠恢復。

    (四)治理的艱難性

    土壤污染一旦發生,僅僅依靠切斷污染源的方法則往往很難恢復,目前治理土地污染要靠換土、填埋、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決問題,其他治理技術可能見效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工程量大、成本較高、治理周期較長。

    三、土壤化學污染的防治對策

    (一)加強防污染宣傳,提高公眾的環保和健康意識

    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使每個公民真正認識到土壤污染危害最終將危害自身以及子孫后代的嚴重性。

    (二)加大政府對土壤污染的監控力度

    1996年8月,為進一步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國務院在《關于加強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中要求:明確目標,實行環境質量行政領導負責制;突出重點,認真解決區域環境問題;嚴格把關,堅決控制新污染;限期達標,加快治理老污染;采取有效措施,禁止轉嫁廢物污染;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和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切實增加環境保護投入;嚴格環保執法,強化環境監督管理;積極開展環境科學研究,大力發展環境保護產業;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境意識。為貫徹落實上述《決定》,政府部門還應制訂一套完整詳細的政策法規和監督管理體系,鼓勵企業建立“三廢”循環處理系統,嚴禁工業和城鎮未經處理的“三廢”直接排放或傾倒,對那些嚴重污染環境又不治理的企業則應加強監督,勒令停產,強制整頓。

    (三)綜合利用“三廢”,開展農業生態建設

    企業要與國際接軌,加強科研力量,開展對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的生物治理和綜合利用,變廢為寶。

    實踐證明,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實施“三廢”無害化處理、農藥殘留降解、化肥面源污染控制、監測體系建設等工程,廣泛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先進適用技術,盡快改變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加劇的狀況,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最終達到農產品的無害化,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

    (四)深化科學施肥意識和提高施肥水平,保持土壤養分平衡

    大力開展以增加有機肥投入為主要內容的“沃土工程”,推廣平衡配套施肥技術,嚴格控制肥料總量,推廣施用控釋肥、專用肥、有機無機復合肥、BB肥等專用肥,改變施肥方法,不在暴雨前施用化肥,做到淺水勤灌,減少稻田排水次數和在作物需肥最佳時期施用化肥等措施,減少肥料損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推廣平衡施肥,增施磷鉀肥。據紹興市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匯總,水田養分總的特點是缺磷、少鉀、氮中等,微量元素不平衡。微量元素除硼普遍缺乏外,其余都屬正常。因此,根據“因缺補缺”的原理,增施磷鉀肥,以滿足作物生長需要及保持土壤養分平衡。

    世界各國還逐步認識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是研究新型緩/控釋肥料。緩/控釋肥料最大的特點是養分釋放與作物吸收同步,簡化施肥技術,實現一次性施肥滿足作物整個生長期的需要,肥料損失少,利用率高,對土壤面源污染小。

    (五)調整農藥結構,施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無公害農藥

    目前,農藥平均只有20%-30%被農作物吸收,大部分以大氣沉降和雨水沖刷的形式,進入土壤、大氣、水體和農產品中,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影響農產品質量。

    各地都要建立病蟲測報站,對當地主要病蟲害進行預測預報并利用廣播、電視等宣傳工具,及時把病蟲發生情況、防治方法及時送到農戶手中;及時調整農藥結構,禁止銷售施用甲胺磷及其它劇毒農藥,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廣施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型農藥及生物制劑等無公害農藥。

    (六)水旱輪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農田每年春夏季長期灌水種稻,僅少部分在秋冬季排水種植旱作。由于漬水時間長,土壤理化性狀變差。采用水旱輪作,促進土壤水旱交替,增強通氣性,有利于還原性毒害物質的消除,改善土壤微生物活動條件,促進有機質礦化和更新,調節土壤養分。據試驗報道,通過“二旱一水”(即大麥-玉米-晚稻)種植比“一旱二水”(即大麥-早稻-晚稻)土壤容重減小,非毛管孔隙度增加,耕性變好。目前,種植結構調整和效益農業發展極大地有利于農田水旱輪作制度的實現,冬作可發展油菜、蠶豌豆、蔬菜等,春夏季可發展鮮食玉米、鮮食大豆及瓜類等經濟作物。

    四、結語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當前農業面源污染較為嚴重,據近年來的調查檢測,由于農業面源污染,造成部分地方生產的稻谷、蔬菜、水果中的硝酸鹽、農藥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殘留量超標,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就永州市而言,由于施用化肥、農藥的量偏大,土壤退化,加之氮磷流失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畜禽污染物排放點多面廣,收集困難,治理成本大,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還十分突出。特別是在城鎮化、工業化集中的區域,水環境偏差,一些灌溉農田的河道被污染嚴重,直接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農業面源污染整治迫在眉睫。各級農業部門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生態市建設和全面提高糧食、蔬菜等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認真開展耕地質量調查,全面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實施化肥減量增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朱兆良.中國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對策[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2、李培香.農業環境污染防治技術[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第5篇:土壤污染防治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城市土壤;污染;重金屬;植物修復

    收稿日期:2012-02-02

    作者簡介:周鳳蓉(1976―),女,四川彭州人,農藝師,主要從事農產品檢測工作。

    中圖分類號:X7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2)02-0129-03

    1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環境正經歷著巨大的考驗。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氣、工礦企業的污染、居民的生活垃圾,都成為了城市環境惡化的直接或間接的原因。尤其是城市土壤,遭到不可逆轉的生態破壞,因此如何有效地修復和利用被污染土壤是城市建設中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2 城市土壤污染現狀

    2.1 城市土壤污染的主要成分

    土壤污染物降低了土壤的可利用性,當土壤中的有毒污染物濃度超過一定界限,就會造成植物的死亡或生命的強度降低。20世紀中期以來,人們開始對城市土壤的污染物來源、主要成分等進行研究。土壤污染物包括了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的主要種類是重金屬、硝酸鹽類、磷酸鹽類、酸、堿、鹽類、鹵化物等。

    交通污染對城市的表層土壤,尤其是干道兩側土壤的有機污染和重金屬污染是顯著的。Fe、Co兩種元素的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質的影響,而無論公園還是道路兩側,土壤中鋅(Zn)、鎘(Cd)、汞(Hg)、鉛(Pb)、銅(Cu)、鉻(Cr)的量除了受到交通污染的影響外,還受城市工業粉塵等其它污染的影響。

    2.2 重金屬污染研究進展

    重金屬是指比重在4.0~5.0以上約45種金屬元素,如Cu、Pb、Zn、Hg、Cd等。由于As和Se的毒性和某些性質與重金屬相似,所以將As、Se也列入重金屬范圍內。城市中的交通、工礦業、燃煤、生活垃圾等一系列因素構成了城市土壤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就無機污染物的重金屬而言,主要集中于Cu、Pb、Zn、Hg、Cd等。

    城市土壤鉛污染的成因,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來源于成土母質,另一部分則為外源的人為輸入。成土母質是城市土壤中鉛含量的重要來源,是決定城市土壤中鉛含量與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條件下,自然土壤(受人為活動影響較小的土壤) 中鉛的濃度較低,外源人為輸入才是城市土壤鉛污染的主要成因。Pb污染主要來自汽車廢氣、冶煉、制造及使用鉛制品的工礦企業。汽車使用的含鉛汽油中常加入四乙基鉛作為防爆劑,在汽油燃燒中四乙基鉛絕大部分分解成無機鉛鹽及鉛的氧化物,隨汽車尾氣排出。城市的交通污染因此也成為城市表層土壤中鉛污染的主要來源。汽車尾氣中的Pb在距離道路邊緣320m附近的地方還能夠在表層土壤中被檢測到,相關數據顯示Pb在表層土壤中的含量高于Cd,并且Pb與Hg在城市表層土壤中含量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從重金屬在土壤中的賦存形態來看,有研究發現,南京市城市表層土壤Pb以殘渣態和鐵錳氧化物結合態為主,各形態所占比例為殘渣態>鐵錳氧化物結合態>有機結合態>碳酸鹽結合態>交換態。鉛是有害元素,人體鉛中毒可以引起多種癥狀,主要累及造血系統、消化道,晚期則累及神經系統,以致腦受到損害,即使低濃度吸收,對兒童智力也有潛在的不良影響。

    鎘(Cd2+)是一種生物毒性極強的重金屬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主要礦物為硫鎘礦(CdS),與鋅礦、鉛鋅礦、銅鉛鋅礦共生。土壤中鎘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來源于土壤的母質,而鎘在石灰巖中的含量最高,在河湖沖擊物中次之,其他的母質中居中,而且質量分數變化不大;二是人為污染導致環境中Cd的富集,如有色金屬礦產開發和冶煉排出的廢氣、廢水和廢渣;煤和石油燃燒排出的煙氣也是Cd污染源之一。此外,含Cd肥料、殺蟲劑、塑料、電池等都可能引起Cd污染。鎘非人體的必需元素,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主要來源于工農業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鎘對腎、肺、肝、、腦、骨骼及血液系統均可產生毒性,被美國毒物管理委員會(ATSDR)列為第6位危害人體健康的有毒物質。20世紀60年代初期,日本富山神通川流域發生了“骨痛病”公害事件,其患病原因就是由于當地居民長期食用了含Cd廢水污染土壤所生產的“鎘米”所致。Cd是植物生長的非必需元素,環境中Cd含量過高會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對植物產生毒害作用。在許多植物中已經發現,Cd影響植物對大量元素K、P吸收和利用,如干擾冰花(Mesembry anthemum crystallinum)對K吸收和利用。Cd等重金屬降低了椰子(Cocos nucifera)葉P含量,也會引起植物對Zn、Mn、Cu和Fe等礦質微量元素吸收的紊亂。

    重金屬污染的嚴重性及重金屬在土壤中的環境行為并不完全取決于其總量,而是取決于其化學形態,而且,在不同土壤條件下,其毒性有一定差別。在對城市土壤飽和離心液的研究發現,59%以上的溶解態Cd是以自由離子形式存在,溶解態的Pb則主要以有機結合態的形式存在。此外,有研究表明,重金屬污染脅迫下,植物體內的保護酶(如SOD、POD、CAT)的活性可能表現為低濃度水平下的上升和高濃度水平的抑制現象,同時也會影響可溶性蛋白、糖及脯氨酸的含量,導致膜脂過氧化物(MDA)的累積。

    3 植物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

    1983年美國科學家Chaney首次提出了植物修復技術的概念。 廣義的植物修復技術包括利用植物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利用植物凈化水體和空氣,利用植物清除放射性核素和利用植物及其根際微生物共存體系凈化環境中有機污染物等。通常所說的植物修復是指將某種特定植物種植在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上,而該種植物對土壤中污染元素具有特殊的吸收富集能力,將植物收獲并進行妥善處理后即可將該種金屬移出土體,達到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的目的。

    對于重金屬污染的土壤,現行的修復技術有氣提法、生物修復法、淋洗法、客土法等,但這些技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破壞自然生境,而且成本也較高。通過綠色植物對重金屬的富集來進行污染土壤的修復理論上是可行的,利用積聚、絡合、揮發、降解、去除、轉化或者固定等機制來處理污染物,相對于常規微生物修復,除了可以通過植物過程固定積聚污染物,阻止污染物隨水流和風塵而擴散外,植物本身作為天然自養系統,也能夠向根際微生物提供營養,保證微生物生長和一定的微生物群落,從而能夠進一步使污染物脫毒。歐美等一些國家通過柳樹短輪伐矮林化栽培模式修復Cd等重金屬污染,生物質用作生物能源,把可再生能源生產和植物修復結合起來,取得顯著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植物修復是植物、土壤和根際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綜合效果,涉及土壤化學、植物生理生態學、土壤微生物學和植物化學等多學科研究領域。對于重金屬污染土壤和水體的植物修復技術主要包括了植物固定、植物提取、植物揮發和植物過濾4種類型。植物提取是植物修復的主要途徑,利用超積累植物將土壤中的有毒金屬提取出來,轉移并富集到植物地上可收割部位,從而減少土壤中污染物的量,另一方面,改善植物礦質營養狀況也可以促進植物對重金屬的忍耐和吸收,提高植物修復效率。超富集植物是指那些能夠超量富集重金屬的植物,也稱超積累植物,通常是一些古老的物種,在長期環境脅迫下誘導、馴化的一種適應變突體,生長緩慢,生物量小。同時超富集植物具備以下3個特征:植物地上部分(莖和葉)重金屬含量是普通植物在同一生長條件下的100倍;植物地上部分重金屬含量大于根部該種重金屬含量;植物的生長沒有出現明顯的受害癥狀且地上部富集系數(Bioaccumulation factor),即植物體內某種元素含量/土壤中該種元素濃度)大于1。從已報道的修復植物來看,大部分采取野外采樣法,即到重金屬污染較為嚴重的礦區及周圍地區采集仍能正常生長的植物(耐性較強的植物),并分析其各部位的重金屬含量,涉及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既有草本植物,也有木本植物。

    植物修復技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超積累植物的生長速度緩慢和生物量??;土壤中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低,重金屬一旦進入土壤,將通過沉淀、老化、專性吸附等物理、化學過程成為難溶態,而溶解態和易溶態才是植物吸收的主要形態,因此,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往往是植物修復效率的限值因素;植物修復具有專一性,一種植物往往只作用于1種或2種特定的重金屬元素,對土壤中其他濃度較高的重金屬則表現出中毒癥狀;植物修復具有耗時長和修復范圍有限的缺點。

    Pb具有較高的負電性,被認為是弱Lewis酸,易與土壤中的有機質和鐵錳氧化物等形成共價鍵,不易被植物吸收,加入到土壤中的螯合物與Pb結合后阻止了Pb的沉淀和吸附,從而提高了Pb的可提取性,但隨之帶來的潛在環境風險問題也不容忽視。在以野胡蘿卜(Daucus carota)和野生高粱(Sorghum bicolor)為試驗材料,對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研究表明,不同植物對重金屬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受Cd毒害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此外,土壤中Cd有效性與土壤pH有密切關系,隨著土壤pH的降低,植物體內的Cd含量也會增加。在盆栽試驗Cd污染土壤的研究中認為,低水平Cd處理對油菜的株高、干質量、葉綠素含量等有輕微的促進作用,而高水平Cd則表現出抑制作用。

    4 結語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自然資源之一,是生態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土壤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及戰略意義。然而這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農業化進程的加快、化學制品在農業生產中的集約使用,對土壤的開發強度越來越大,向土壤排放污染物也越來越嚴重。當前,我國的耕地、工礦區、城市都存在較嚴重的土壤污染問題。土壤污染不但直接導致農作物的污染減產,而且降低了生物品質,危害人畜健康。土壤中的污染物還會在水力和風力的作用下分別進入大氣和水體惡化人類的生存環境,引發其他生態環境問題。因此,防治土壤污染,保護有限的土地資源,確保土地安全已成為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

    孟紫強.環境毒理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

    [2] 康玲芬,李鋒瑞,張愛勝,等.交通污染對城市土壤和植物的影響[J].環境科學,2006(3):556~560.

    [3] 孟紫強.環境毒理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肖錦華.中國城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研究進展及治理對策[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4):25~28.

    [5] 鄧碧云,陳玉成.城市土壤鉛污染的分布特征及治理措施[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6,23(4):36~38.

    [6] 陳同斌,黃銘洪.香港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及其污染現狀[J].地理學報,1997,52 (3):228~236.

    [7] Viard B,Pihan F,Promeyrat S,et al.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Pb,Zn,Cd) highway pollution:bioaccumulation in soil,Graminaceae and land snails [J].Chemosphere,2004(55):1 349~1 359.

    [8] Daniela S.M,Massimo A,Adriana B,et al.Heavy metals in urban soils:a case study from the city of Palermo(Sicily),Italy[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2(300):229~243.

    [9] 盧 瑛,龔子同,張甘霖.南京城市土壤Pb的含量及其化學形態[J].環境科學學報,2002,22(2):156~160.

    [10] 盧 瑛,龔子同,張甘霖.南京城市土壤中重金屬的化學形態分布[J].環境化學,2003,22(2):131~136.

    [11] 盧 瑛,龔子同,張甘霖.南京城市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及其影響因素[J].應用生態學報,2004,15(1):123~126.

    [12] 熊愈輝.鎘在土壤-植物系統中的形態與遷移特性特性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0):13 355~13 357,13 414.

    [13] 何紀力,徐光炎,朱惠民,等.江西省土壤環境背景值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14] 韓東昱,岑 況,龔慶杰.北京市公園道路粉塵Cu,Pb,Zn 含量及其污染評價[J].環境科學研究,2004(2):10~13.

    [15] 劉 毅.鎘的危害及其研究進展[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03(4):12~13.

    [16] 高拯民.土壤-植物系統污染生態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17] 秦天才,阮 捷,王臘嬌.鎘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0(90):33~35,44.

    [18] Chnaya T,Nouairi I,Slama I,et a1.Cadmium effects on gowth and mineral nutrition of two halophytes:Sesuvium portulacastrum and Mesembryanthemum crystallinum[J].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5(162):1 133~1 140.

    [19] Biddappa C C,Khan H H,Jeshi O P,et al.Effect of root feeding of heavy metals on the leaf concentration of P,K,Ca and Mg in coconut(Cocos nucifera L.) [J].Plant and Soil,1987,101(2):295~297.

    [20] Shukla U C,Singh J,Joshi P C,et a1.Effect of bioaccumulation of cadmium on biomass productivity,essential trace elements,chlorophyll biosynthesis,and macromolecules of wheat seedlings[J].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2003,92(3):257~273.

    [21] 孫建云,沈振國.鎘脅迫對不同甘藍基因型光合特性和養分吸收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7,18(11):2 605~2 610.

    [22] 張甘霖,趙玉國,楊金玲,等.城市土壤環境問題及其研究進展[J].土壤學報,2007(9):926~933.

    [23] 陳 愚,任長久.Cd對沉水植物硝酸還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響[J].環境科學學報,1998,18(3):313~317.

    [24] 段昌群,王煥校.Pb2+、Cd2+、Hg2+對蠶豆乳酸脫氫酶的影響[J].生態學報,1998,18(4):413~417.

    [25] 薛 艷,王 超,王沛芳,等.Cd污染對蘆蒿膜脂過氧化和2種保護酶活性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488~489.

    [26] Chaney R L,Minnie M,Li Y M,et al.Phytoremediation of soil metals[J].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1997(8):279~284.

    [27] 唐世榮.污染環境植物修復的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8] 王慶人,崔巖山,董藝婷.植物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整治有效途徑[J].生態學報,2001,21(2):326~335.

    [29] Kassel A G,Ghoshal D,Goyal A.Phytoremedi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 using hybrid poplar[J].Physiol Mol Plants,2002,8(1):3~10.

    [30] Pulford I D,Watson C.Phyt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land by trees-a review[J].Environ Int,2003(29):529~540.

    [31] 孫寧寧,王紅旗,王 帥.轉基因技術在污染土壤植物修復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水土保持,2009(6):43~46.

    [32] Kuzovkina Y A,QIlisley M F.Willows beyond wetlands:uses of Salix L.species for environmental projects[J].Water,Air,and Soil Pollution,2005(162):183~204.

    [33] 鄭雪玲,朱 琨.螯合劑在植物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中的應用[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8):106~109.

    [34] 白向玉,劉漢湖,胡佳佳,等.重金屬污染土壤的花卉植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8):8 672~8 674.

    [35] 黃勇強,厲晶晶.高速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屬污染及植物修復研究進展[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8):106~109.

    [36] 楊衛東,陳益泰,王樹鳳.鎘脅迫對早柳礦質營養吸收的影響[J].林業科學研究,2009,22(3):618~622.

    [37] 劉家女,周啟星,孫 挺,等.花卉植物應用于污染土壤修復的可行性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7,18(7):1 617~1 623.

    [38] 馮鳳玲,成杰民,王德霞.蚯蚓在植物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中的應用前景[J].土壤通報,2006,37(4):809~813.

    [39] 王英輝,伍乃東.鉛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技術研究[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7(5):6~10.

    [40] 董林林,趙先貴.鎘污染土壤的植物吸收與修復研究[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8 (3):292~295.

    [41] 江水英,肖化云,吳聲東.影響土壤中鎘的植物有效性的因素及鎘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8(2):6~10.

    [42] 張守文,呼世斌.油菜對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J].西北農業學報,2009(4):197~201.

    第6篇:土壤污染防治的意義范文

    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上百年的工業化過程,出現了多種環境問題。而我國僅僅集中出現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近20年來,并且環境問題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的特點,點源向面源急劇擴展,工業污染向生態破壞綜合發展。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對我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危害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據預測,未來20年,我國人口將繼續增長,經濟總量不斷上漲,資源、能源消耗將繼續加快,我國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必須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強環境保護,有利于促進我國現有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有利于帶動環保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加就業;有利于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有利于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為子孫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必須用生態文明理念統領環境保護工作,加強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當前需要重點解決的環境問題

    2.1加強水污染防治,突出流域治理和飲水安全一是科學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實施嚴格的保護,保護水源安全。二是要堅決取締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設項目和排污口,嚴防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三是要重點整治流域、區域的環境質量,加大大江大河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落實重點海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加強對海岸工程、海洋工程、海洋傾廢和船舶污染的環境監管。五是要嚴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標的工業污水、生活污水。

    2.2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多種大氣污染物治理措施一是要加強工業煙粉塵控制,推進燃煤電廠、水泥廠等企業除塵設施改造。二是加強石化行業生產、輸送和存儲過程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排放控制。三是推進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重點區域實施區域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加強餐飲油煙污染控制和惡臭污染治理。四是開展機動車船氮氧化物控制。五是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潮汛能、生物質能等能源,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

    2.3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強化土壤環境監管,加強城市和工礦企業污染場地環境監管,推進土壤修復。以大中城市周邊、飲用水水源地周邊、重污染工礦企業、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廢棄物堆存場地等以及受污染農田為重點,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

    第7篇:土壤污染防治的意義范文

    鎘大米,一般指鎘含量超標的大米。鎘通常通過廢水排入環境中,再通過灌溉進入食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基于鎘對腎臟的毒性建立了安全標準,上限是每周每公斤體重7微克。據了解,人長期食用含鎘的食物會引起“痛痛病”(一種鎘中毒癥),病癥表現為腰、手、腳等關節疼痛。病癥持續幾年后,患者全身各部位會發生神經痛、骨痛現象,行動困難,甚至呼吸都會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

    此次事件中,鎘大米主要產自湖南、湖北,其源頭是因為土壤農田被采礦企業和冶煉廠等放任排放的重金屬嚴重污染,而農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繼續在被污染的土地種植大米。

    作為環境污染的一個典型問題,鎘大米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恐慌,其成因涉及各個方面,它既是環境保護、土壤污染防治層面上的監管不達標,也是食品安全保障、市場秩序維護層面上的監管不達標。一方面,采礦企業“幾乎沒有環保設施”,重金屬排污被放任自流地進入土壤農田;另一方面,土壤污染防治缺乏監管,對已污染的農田,政府方面未能及時開具種植禁令。此外,重金屬超標的大米在進入市場交易前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監測,最終導致鎘超標的大米流入市場。

    不管是鎘污染的大米,還是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抑或假羊肉,類似事件在食品安全體系內并不是個案,而通過分析此類案例的查處結果來看,無外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只是治標之策并不能治本。要想規避此類食品安全事件的再次發生,就必須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對食品安全問題“刨根問底”。

    食品安全問題并不是我國特有的問題,已然成為全球性的民生問題。很多發達國家為了減少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建立了一整套食品安全溯源體系,重在事前防范監管。這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由政府進行推動,覆蓋食品生產基地、食品加工企業、食品終端銷售等整個食品產業鏈條的上下游,通過類似銀行取款機系統的專用硬件設備進行信息共享,服務于消費者。一旦食品質量在消費者端出現問題,可以通過食品標簽上的溯源碼進行聯網查詢,查出該食品的生產企業、食品的產地、具體農戶等全部流通信息,明確事故方相應的法律責任。此項制度對食品安全與食品行業自我約束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自瘦肉精事件和農藥殘留超標蔬菜事件之后,上海市率先在國內建立起豬肉和蔬菜的安全追溯系統,此后,上海市的豬肉和蔬菜均未發生大的安全事件。

    第8篇:土壤污染防治的意義范文

    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農村環境污染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藥、化肥的污染。很多農村地區大量使用高毒、高效的農藥和除草劑,造成農藥殘留、土壤污染和水體污染,破壞了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長期使用化肥會造成土壤酸化和物理性質惡化,土壤大幅度板結,化肥中的氮元素進入大氣后,導致大氣中氮氧化物含量增加,造成溫室效應。同時,化肥還造成水源污染,威脅農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飲水安全。

    二是秸稈焚燒造成的空氣污染。我國農村大量作物秸稈無法得到有效處理,仍然采用就地焚燒的方法。秸稈焚燒既是一種能源浪費,又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另外,煙霧還刺激人的眼睛和喉嚨,使人流淚、喉痛,嚴重時還會引起呼吸道疾病。

    三是禽畜養殖業造成的污染。目前,只有20%的養殖業的污水得到不同程度的處理,80%左右的養殖場則直接外排畜禽糞便。集約化養殖場糞便亂排亂放現象普遍,嚴重污染環境。不經發酵處理的糞便直接施肥,許多有害病菌和寄生蟲會對土壤和作物造成危害,對人類的健康帶來潛在威脅。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策

    如何對農村的環境污染進行治理,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呢?

    第一,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環保意識。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農村環保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大力宣傳加強農村環保工作的重要意義,努力形成人人珍惜環境、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的良好氛圍。要加大監管力度,保障環境安全,充分行使執法職能,認真履行督促職責,嚴肅查處有關違法行為,下大氣力保護好農村的自然生態環境。

    第二,建立長效機制,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強環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要完善農村環保機構建設,建立城鄉一體化環境監管體系,環保機構要向鄉鎮、村延伸,要把農村環保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措施,落實目標責任,形成各有關部門和鄉鎮以及村組齊抓共管的農村環保工作機制。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染整治工作,明確整治的重點區域,制定科學合理的整治規劃和方案。加強畜禽養殖集中整治,改善農民生活環境。發展農村戶用沼氣,推廣秸稈利用、秸稈氣化、秸稈發電等措施,逐步改善農村能源結構。

    第三,積極開展示范村、生態村、文明村創建活動,出臺支持創建活動的獎勵辦法,推動創建工作的深入開展,提升農村環境面貌。加強農藥、化肥控制,堅決禁用超標農藥,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積極扶持生產企業開發生產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種。推廣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重視對塑料農膜的污染防治。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勵開發農膜再生加工技術。加強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評估,掌握水質狀況,采取有效措施,讓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優美宜居的環境中生活。

    第9篇:土壤污染防治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濱海新區;重金屬;土壤污染;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X5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5.013

    土壤環境的安全問題是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的核心,土壤污染與防治已成為環境科學和土壤科學共同關注的熱點[1]。土壤重金屬污染具有潛伏性、滯留時間長、移動性差等特點,從遭受污染到產生后果有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因此,對于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監測已成為農業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分析監測土壤重金屬元素的含量變化和分布特征,可為調控土壤重金屬的活性與毒性、制定合理的控制標準及選擇修復技術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2-4]。天津市濱海新區原來是農業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郊區開始出現較大規模的企業,其產生的廢水、固體廢棄物數量明顯增加,污水排放及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擴散,導致水環境不斷惡化。地下水污染、污水灌溉及堿渣擴散也使得污染物直接或間接進入土壤,影響到土壤環境質量,成為該地區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5-7]。近年來,隨著濱海新區的快速發展,土地利用轉型使得原有的土壤污染壓力得到一定的緩解,但現有的基本農田中依舊存在污染的風險。因而,系統地開展農田重金屬污染狀況的調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目前,在濱海新區的環境監測部門中,針對大氣、水體和固廢的監測已積累了豐富的資料,而對于土壤污染的數據還相對較少。所以,適時地補充該地區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與分布的信息顯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濱海新區現有的部分基本農田、果園、菜地和濕地土壤為研究對象,擬通過分析土壤中重金屬含量,了解其主要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期為正確認識該地區的土壤環境現狀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樣品采集

    按照土壤的利用現狀選擇了農田、蔬菜地、果園及濕地4種類型的土壤。土樣采集于2009年8月,采樣點分布如圖1所示。采集0~20 cm的表層土壤樣品,自然風干后磨細,過0.25 mm土壤篩。土壤理化性質參見文獻[8-10]。不同土壤樣品的pH值分布為:農田土壤中6.5~7.5之間和>7.5的樣品各占50%;菜地土壤均為6.5~7.5之間;果園土壤均>7.5;濕地土壤90%為6.5~7.5之間,10%為>7.5,并以此作為選擇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的依據。

    1.2 測定方法

    土壤中重金屬Cu、Zn、Pb、Cd、As、Hg、Cr、Ni全量的分析測定按照《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l5618―1995)[11]和《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 166―2004)[12]規定的步驟進行。所用試劑均為優級純或分析純。土壤中銅、鋅、鎳、鉛、鎘、鉻采用鹽酸―硝酸―氫氟酸―高氯酸體系消解,原子吸收及分光光度法測定;土壤總砷和汞采用硝酸―高氯酸消解,原子熒光光度法。

    1.3 土壤污染評價因子及方法

    研究區土壤為城郊土壤,根據國家標準《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GB/T 18407.1―2001)[13]、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11],選取國標中的8種元素(Cu,Zn,Pb,Cd,As,Hg,Cr和Ni)作為評價因子。評價方法采用單項污染指數和Nemerow綜合污染指數法[14]。依據土壤樣本pH值測定結果,標準限值采用土壤二級指標中相應的pH值要求(pH 6.5~7.5及>7.5的數值),農田和蔬菜地以農田的標準比對,果園土壤采用對應的果園標準,濕地土壤采用國家標準中相近的稻田土壤標準進行比較。土壤污染等級劃分參照夏家淇[15]及姜芝萍[16]報道的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重金屬分布特征

    天津市濱海新區不同利用狀況下土壤中8種元素含量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研究區域內土壤重金屬含量較天津土壤重金屬背景值[17]有明顯的增加,Cu、Zn、Pb、As、Hg、Ni的測定平均值分別為背景值的2.19,2.30,2.39,1.66,12.46,2.47倍,Hg的增加量最大;Cd和Cr為背景值的0.87和0.99倍,與背景值相當。

    2.1.1 土壤中Cu含量變化 在4種土地利用類型中,農田土壤中銅含量的平均值達到50.10 mg?kg-1,菜園土壤中為58.59 mg?kg-1,果園土壤中為71.33 mg?kg-1,濕地土壤中為53.90 m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Cu含量變化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農田和濕地土壤中不同采樣點之間差異較大,而在蔬菜地之間差異較小,果園土壤中總體上大于其他類型的土壤。濕地中的S19樣點含量最高,達到128.83 mg?kg-1,這與其處于堿渣堆附近的位置有關。農田采樣點中的S5~S7和濕地中的S25及S26的銅含量相對較低。

    2.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Zn含量變化 不同利用類型土壤中,農田土壤中鋅含量的平均值達到104.3 mg?kg-1,菜園土壤中為160.1 mg?kg-1,果園土壤中為127.0 mg?kg-1,濕地土壤中為156.6 m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鋅含量變化如圖3所示。由圖3可以看出,農田中除S3和S4樣點含量較高外,其他樣點集中在80 mg?kg-1上下;5個菜地土樣的總體含量較高,含量分布在142.87~182.26 mg?kg-1之間;2個果園土壤中鋅含量分別為109.5~144.5 mg?kg-1,顯著低于菜園土壤中的含量;10個濕地土壤中含量差異較大,含量在106.1~247.4 mg?kg-1之間,其中S19樣點的含量最高。

    2.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b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鉛含量變化如圖4所示。由圖4可以看出,農田土壤中的平均值達到29.71 mg?kg-1,但S3和S4樣點的含量顯著高于于其他樣點;菜園土壤中平均為49.23 mg?kg-1,各采樣點的鉛含量在40.15~53.74 mg?kg-1之間,總體上含量較高;果園土壤中為35.14 mg?kg-1,盡管2個樣點分布在海河南北,但二者之間差別較小;濕地土壤中平均為44.01 mg?kg-1,除S17和S19樣點的鉛含量達到73.84和85.67 mg?kg-1外,其他點的含量均在20.08~49.35 mg?kg-1之間。

    2.1.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d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鎘含量變化如圖5所示。由圖5可以看出,農田土壤中的平均值達到0.086 mg?kg-1,菜園土壤中為0.325 mg?kg-1,果園土壤中為0.131 mg?kg-1,濕地土壤中為0.137 mg?kg-1。在全部25個采樣點中,鎘含量在0.060~0.336 mg?kg-1之間,平均值為0.139 mg?kg-1,低于天津市土壤鎘背景值(0.16 mg?kg-1)。農田土壤的含量均較低,菜園土壤中有4個樣點超出背景值且含量較高(在0.228~0.303 mg?kg-1之間)、果園和濕地土壤中,除S19樣點含量較高外(0.336 mg?kg-1),其他樣點均低于土壤背景值。

    2.1.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As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砷含量變化如圖6所示。在4種土地利用類型中,農田土壤中的砷含量平均值為14.97 mg?kg-1,菜園土壤為15.92 mg?kg-1,果園土壤為13.54 mg?kg-1,濕地土壤的砷含量最高,達到18.36 mg?kg-1,但除S19樣點含量較高(31.51 mg?kg-1)外,其他樣點在11.71~20.51 mg?kg-1之間??傮w上看,土壤砷含量分布比較均勻,但超出了土壤背景值。

    2.1.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Hg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汞含量變化如圖7所示。在4種土地利用類型中,農田土壤中Hg含量平均值為0.360 mg?kg-1,菜園土壤的砷含量為0.707 mg?kg-1,果園土壤為0.271 mg?kg-1,濕地土壤的砷含量最高,達到0.768 mg?kg-1。由圖7可以看出,農田超出背景值的有3個樣點,菜園和果園中超出背景值的有4個樣點,而在濕地土壤中,90%的樣點超出背景值,表明濕地土壤中汞的累積比較顯著。

    2.1.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r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鉻含量變化如圖8所示。4種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中,菜園土壤中鉻的平均濃度最高,達到75.26 mg?kg-1,其次為農田73.24 mg?kg-1,果園土壤中為71.06 mg?kg-1, 濕地土壤中為69.22 mg?kg-1。在25個樣點中鉻含量超出背景值的點占38.5%,但總體的平均值為71.86 mg?kg-1,低于背景值72.65 mg?kg-1,不同樣點之間的Cr含量分布比較均勻。

    2.1.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i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鎳含量變化如圖9所示。4種土地利用類型中,菜地土壤的鎳含量平均濃度達到最高76.10 mg?kg-1,其次為濕地土壤71.90 mg?kg-1,農田和果園土壤含量分別為59.36 mg?kg-1和50.28 mg?kg-1。與天津市土壤背景值比較,在供試的25個土樣中Ni含量均遠遠超出背景值,反映出土壤Ni含量的變化是影響該區土壤環境質量的要素之一。與其他元素類似,在農田中的S3~S4樣點、菜地中的S10~S13樣點及濕地中的S17~S25樣點檢出的Ni含量顯著高于其他樣點,反映出其污染途徑具有相似性。

    2.2 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評價

    以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為基礎,通過計算單項污染指數和Nemerow綜合污染指數,得出濱海新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重金屬對土壤環境質量的影響現狀(表2)。依據土壤樣本pH值測定結果,標準限值采用土壤二級指標值,農田和蔬菜地以農田的標準比對,果園土壤采用對應的果園標準,濕地土壤采用國家標準中相近的稻田土壤標準進行比較。

    從單項污染指數來看,采樣區的25個土壤樣本中Cu、Zn、Pb及Cr的Pi值均小于1,表現為清潔;除濕地土壤中S19樣品外,Cd和As在其他24個樣本中也達到清潔水平。樣品S19的PCd和PAs分別為1.121及1.260,屬于輕度污染,這與該采樣點位于過去的曬鹽場地附近有關。Hg和Ni是該地區污染率較高的元素,在25個樣本中有16個達到輕度以上的污染水平,污染率均為64%,其中S19的Hg污染達到中度污染水平,表明該地區的Hg和Ni存在較大的污染風險,并且Hg和Ni的污染分布具有同步性。從不同利用類型土壤中的分布來看,農田的輕度污染率為37.5%,蔬菜地為80%,果園屬于清潔,濕地土壤中為90%。分析其污染的原因,Hg和Ni污染與該地區污水中Hg和Ni排放有密切關系。濕地土壤主要分布在鹽場、河口區域,排污河及海河水質污染是導致超標的主要原因。蔬菜地灌溉量大,灌溉水污染可導致土壤中累積量增大。從樣點分布看,農田中的S3和S4、菜地中的S10~S13均分布在海河附近,所以存在較大的污染風險。

    從綜合污染指數看,25個樣本中8%屬于輕度污染,包括菜園土壤S10和濕地土壤S19;綜合指數超過警戒級閾值(>0.7)的樣本數占52%,包括了農田中的S3和S4樣本,菜地土壤中的S11~S13,濕地土壤中的S17、S20~S26樣本;樣本中達到安全級別的占40%,以農田和果園土壤為主。

    3 結論與討論

    土壤重金屬的來源受成土母質、氣候、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土壤、特別是人類活動較為頻繁、容易受到擾動和污染的各種農用土地[18]。在針對土壤環境問題的研究和管理過程中,我國相繼公布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和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確定了Cu、Zn、Pb、Cd、As、Hg、Cr及Ni等8種重金屬和類金屬元素的含量限值,為土壤污染評估提供了必要的判別參考依據。由試驗結果可知,除Cd和Cr外,其他元素的平均值均超出公布的天津市土壤元素背景值,其原因一方面與這些元素在土壤中的現存濃度或許較30年前有所增加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當年背景值測定時選取的采樣地點和土壤類型有關。本研究主要是以濱海新區的土壤為研究對象,而背景值可能包括天津市較大的土壤范圍,其土壤類型會有一定差別,因此,利用背景值僅僅是一種評估污染狀況時的參考,而更主要的是以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為依據。

    在監測的數據中,濱海新區不同類型土壤中Hg和Ni存在較大的污染風險,在25個樣本中的污染率均為64%,污染分布具有同步性,并且主要分布在菜地和濕地土壤中。這一現象或許與人為活動導致的水污染有一定關系。在濱海新區特定的土壤環境下,其土壤以砂質為主,土層薄,導致水與土壤交換過程加劇,海河水系帶入的污染物及過去曬鹽過程引起的水與土壤中物質交換增加也許是其土壤中Hg和Ni元素積累量變化的重要原因。同時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重金屬含量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差異,農田的輕度污染率為37.5%,蔬菜地為80%,果園屬于清潔,濕地土壤中為90%。綜合污染指數評價的結果表明,25個樣本中8%屬于輕度污染,超過警戒級閾值的樣本數占52%,達到安全級別的樣本占40%。總體上表現為農田和果園土壤比較清潔,而蔬菜地和濕地土壤中存在一定的污染風險。

    關于土壤污染狀況的評估問題,目前學者們也有新的認識和共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含量(總量)高低不僅僅是判別土壤是否被污染的唯一依據,而要結合污染物受體是否產生危害及危害性的大小進行全面評估[19-20]。生物是土壤中的主要受體,污染物是否對生物產生毒害效應也需要結合土壤中污染物的存在形態、生物的蓄積量和毒性表現形式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評判[21-22]。因此,監測土壤中重金屬的現存量對于評價土壤可能存在的環境污染風險具有一定的意義。依據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限值可知,其超標量越大則污染的風險亦越大。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農業領域戰略研究組. 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

    [2] 羅金發, 孟維奇, 夏增祿. 土壤重金屬(錫,鉛,銅)化學形態的地理分異研究[J]. 地理研究, 1998, 17(3): 265-272.

    [3] 王家兵. 天津城市發展中的若干環境地質問題[J]. 地質調查與研究, 2004, 27(3): 164-168.

    [4] 周啟星, . 我國農業土壤質量基準建立的方法體系研究[J]. 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 2012, 20(S1): 38-44.

    [5] 馬興, 胡萬里, 邵德智, 等. 海河塘沽段水污染指數變化及其原因分析[J].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2008, 19(1): 69-76.

    [6] 陳霞. 塘沽區污水資源化利用對策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7.

    [7] 劉新菊. 用循環經濟理念促進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8.

    [8] 杜微, 曲東, 王靜, 等. 天津濱海新區不同土壤的生物學性狀及土壤質量評價[J]. 西北農業學報, 2011, 20(4): 200-206.

    [9] 馬文梅, 王靜, 曲東, 等. 天津市塘沽區不同土地利用狀況下土壤鹽分變化特征[J]. 西北農業學報, 2011, 20(12): 152-157.

    [10] 杜微. 天津市塘沽區不同利用類型土壤生物學特征及其土壤質量變化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1.

    [11] 國家環境保護部, 國家技術監督局. GB 15618―1995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1995.

    [12] 國家環境保護部. HJ/T 166―2004 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S]. 北京: 中國環境出版社, 2004.

    [13]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GB/T 18407.1―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蔬菜產地環境要求[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1.

    [14] 丁桑嵐. 環境評價概論[M].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1.

    [15] 夏家淇.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詳解[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6.

    [16] 姜芝萍, 楊俊衡. 城市重點污染區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標準探討[J]. 安全與環境工程, 2010, 17(1): 57-60,64.

    [17]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中國土壤元素背景值[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0.

    [18] 鄭袁明, 陳同斌, 鄭國砥, 等.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銅的積累及其污染風險[J]. 自然資源學報, 2005, 20(5): 690-696.

    [19] 宋玉芳, 周啟星, 宋雪英, 等. 土壤整體質量的生態毒性評價[J]. 環境科學, 2005, 26(1): 130-134.

    [20] 夏家淇, 駱永明. 關于土壤污染的概念和3 類評價指標的探討[J].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06, 22(1): 87-9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永久免费高清|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播放 | 成人毛片在线视频| 免费看污成人午夜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 国产成人免费永久播放视频平台|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www.国产成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的成人yellow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性色xxxxx视频大|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午夜精品成人毛片| 免费看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 国产成人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3d成人免费动漫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 |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69成人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