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邏輯學普通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所謂“駕輕就熟”,就是所例舉的教學案例應考慮學生專業背景,這樣更能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比如法學專業的學生所開設的《法律邏輯學》所用案例大多以法庭審理案件為主。對于學文科的學生來說,采用一些成語寓言故事或古典名著片段等穿插在教學過程中來闡述和講解邏輯知識要點,確實能做到“溫故知新”。例如:《公孫龍•跡府》篇:龍與孔穿會趙平原君家。穿曰:“素聞先生高誼,愿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馬為非馬耳。請去此術,則穿請為弟子?!薄跋壬奕逍g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學而使龍去所教,則雖百龍固不能當前矣。”孔穿無以應焉。選取這樣一個文言片段,可以在進行分析前讓學生先進行白話翻譯,隨后要求學生做一個換位思考,繼而提出問題:假設你是孔穿,面對公孫龍的反駁能夠做出怎樣的回答或是辯解?接著以公孫龍與孔穿二人的互辯內容提出一系列如下與邏輯相關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
1.文中“此先教而后師之也;先教而后師之者,?!?,“先教而后師”就一定“?!眴??“此處的“悖”是什么意義上的“?!??如果你認為此處“不悖”又作何解釋,請給出充足的理由?
2.孔子從仁義的角度把“楚人”與“人”區別而論,實質為概念的概括,即“楚人”可概括為“人”,意思是仁義不應有國界,這就好似墨子所講的“兼愛”。但是公孫龍的“白馬”與“馬”二者是從概念的內涵、外延及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等方面來進行闡述“白馬”與“馬”的差異,文中公孫龍以此把二者進行類比是否恰當?3.孔子區別“楚人”與“人”,蘊含著“楚人”是“人”,沒有得出“楚人非人”的命題。而“白馬論”的中心論題就是“白馬非馬”,公孫龍把二者相提并論是否有偷換命題之嫌?該文言片段的討論和分析體現了邏輯知識較強的綜合運用性,教師在協助學生理清思路的同時,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邏輯知識邊思考、邊討論,讓學生在分析這些“具體案例”的過程當中,自然而然地運用所學的邏輯知識,在學而思、思而用中達到教學的預定效果。再如,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是“施于人”的什么條件呢?以此名句作為分析“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案例。寓言故事“鄭人買履”所蘊含的“不相容選言命題”可用于分析直言三段論“中項不周延”的邏輯錯誤,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所以,選取案例結合學生專業背景定能讓普通邏輯學教學更具親和力。
二、普通邏輯學教學案例應貼近學生日常生活,遵循“客觀生動,淺顯易懂”的直觀性原則
選取在實際生活當中能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與大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更具說服力,畢竟“邏輯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邏輯”,這種邏輯與生活的關聯性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處處充滿了邏輯,能夠懂得用嚴謹的思維和邏輯的眼光觀察生活,凸顯一種理性的生活態度,會避免自己不犯或少犯邏輯錯誤,更能擁有一種敏銳的眼光洞察生活中存在的錯誤和瑕疵。選取生活中一個恰當的案例,把真實生活引入課堂,對邏輯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直觀地進行分析和討論,把真實的生活與知識的運用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例如,某品牌牙膏電視廣告:“牙好,胃口就好……”,牙好,胃口一定就好嗎?“牙好”是“胃口好”的充分條件還是必要條件?再如,集市中一賣桔子攤上擺放著一塊寫著“大小一個樣,越小的越甜”的招牌,某畢業生的就業推薦意見中“是一名優秀的合格大學畢業生”,這些話語顯然是存在明顯的邏輯錯誤。以上這些現象所折射出的問題說明人們的思想如果沒有“邏輯”這根大梁作為支撐,那么我們的思維就好似朽木支起的“茅草屋”,經不起任何“風雨”的檢驗和推敲。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邏輯思維素質亟待提高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把“邏輯”這一工具植根于我們的頭腦當中“用其具”,有助于我們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和成效。中國邏輯學泰斗金岳霖先生指出:“正是邏輯能夠使我們最容易地生活。……,隨著我們探討未知的未來,邏輯將在生活中起越來越大的作用?!?/p>
三、普通邏輯學教學案例應貼近學生興趣所在,遵循“趣味深刻,簡單易學”的可接受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案例具有“趣味性”,是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催化劑,所以也有的邏輯學教師提出“趣味邏輯教學法”來提高教學質量。筆者認為結合大學生喜歡瀏覽網頁,喜歡發微博、發微信、QQ簽名等興趣愛好,選取一些所謂的“網絡經典語言”作為反面案例,更具吸引力。同時也能一針見血地指出所犯的邏輯錯誤,起到夯實基礎、加深理解的作用。例如“世上有三種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沒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連狗都不吃的人?!边@個例子可以作為一個“劃分錯誤”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不僅違反了“劃分標準混亂”的邏輯錯誤,同時“劃分”的“標準混亂”。世界上的人若以“良心有無”作為一個標準劃分應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沒被狗吃的人。接著又以“良心沒被狗吃(良心存在)”再分兩種情況:良心好狗不忍心吃,良心壞狗都不吃。當然還有良心不好也不壞的。這個案例還涉及了“劃分”這一概念的“逐級劃分”、“劃分不全”、“統一標準”等知識點。再如“我每天只吃四類食物:早餐、午飯、晚飯和零食?!痹谶@個案例當中,可以運用“概念劃分和概括”的知識點進行分析。把“食物”劃分為“早餐、午飯、晚飯和零食”是不對的,除了“零食”可以概括為“食物”外,“早餐、午飯及晚飯”不能概括為“食物”,犯了“概括不當”的邏輯錯誤。我們只能按“進食時間”為標準把“餐類”劃分為早餐、中餐和晚餐。通過對簡單的兩句網言網語進行分析,旨在說明網絡語言存在的“邏輯缺失”現象是不可否認的,這種現象的存在不難說明發表類似言論的網絡們只圖一時之快、一己之樂,沒有正視語言運用的規范性,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網絡語言失范現象急需“邏輯”這一工具去進行改觀。最重要的是通過分析案例和錯誤解析,使學生擁有一種理性觀點看待網絡世界,同時起到積極促進規范公共理性環境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網絡世界,“沒有邏輯,生活就會十分沉重,以致幾乎是不可能的”。
四、普通邏輯學教學案例應貼近學生學習實際,遵循“以提升邏輯素養為主,兼顧提高解題能力為輔”的漸進原則
基于不少應屆大學畢業生選擇報考國家級、省級公務員的事實,同時基于普通邏輯學教學與社會邏輯學考試培訓存在異同的事實,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融入社會邏輯考試題目作為知識點案例讓學生進行思考、運用,這對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提高應用能力將起著重要作用。在提升學生邏輯素養、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兼顧提高學生的解題技巧,既能讓學生有所學,有所得,有所用,又能讓學生免于額外的培訓,減輕一定的經濟負擔。
五、總結
關鍵詞:邏輯;普通邏輯;數理邏輯;非形式邏輯;辯證邏輯;辯證矛盾
中圖分類號:B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1-0112-10
一問:您能給我們講一講人類思維發展的三個階段問題嗎?
答:人類思維發展的三個階段問題是我整個邏輯理論問題的理論基礎,我們是應該先談談這個問題。
在哲學史上,最早把思維分為不同類別的是康德,他把人的認識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個環節。他所說的“感性”,大體上相當于人們現在講的感性認識,他所說的“知性”和“理性”,大體上相當于人們現在講的思維發展的兩個階段。黑格爾批判性地汲取了康德關于知性和理性的概念,明確地把人的思維發展分為知性階段和理性階段。恩格斯又批判性地肯定了黑格爾看法的合理性,把人類思維的發展分為普通邏輯所適用的思維和辯證的思維,亦即人們現在所說的普通思維和辯證思維。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悟性(知性的另一種譯法——引者)和理性。黑格爾所規定的這個區別……只有辯證的思維才是合理的——是有一定的意思的。整個悟性活動……從而普通邏輯所承認的一切科學研究手段——對人和高等動物是完全一樣的。它們只是在程度上……不同而已……相反地,辯證的思維……只對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對于較高發展階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充分的發展還晚得多,在現代哲學中才達到?!雹俑鶕鞲袼沟恼f法,我又參考學習了一些關于古代人類思維的材料,提出了我的人類思維發展三階段的理論:從有人類開始到原始社會末期為形象思維階段,這是人類思維發展的第一階段;從原始社會末期到唯物辯證法的產生為普通思維階段,這是人類思維發展的第二階段;從唯物辯證法的產生以后為辯證思維階段,這是人類思維發展的第三階段。
人類雖然一開始就已經有了語言,但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語言極其貧乏(主要限于一些獨詞句),人們進行思維主要運用形象(我把它稱之為“意象”)而不是運用概念,人們進行思維交流只是通過形象的手勢等形體動作而輔之以簡單的語言,這就是形象思維階段。
隨著人類生產勞動的不斷發展,人類的思維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相應地人類的語言也在不斷地豐富。這樣,經過漫長的歲月之后(大概在原始社會末期),人類思維也就逐漸從以“意象”為主要思維材料轉化為以概念為主要思維材料,相應地,人們之間進行思維交流也從主要依靠手勢逐漸轉化為主要依靠語言。于是,人類思維發展也就逐漸從形象思維階段轉化為普通思維階段。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普通思維也得到了巨大發展,到了奴隸社會末期和封建社會初期,人類的普通思維已經發展到比較成熟的程度。這種成熟的標志,就是人們已經把普通思維本身作為研究的對象,已經能夠系統地總結普通思維的基本規律以及各種普通思維形式的規律——這也就是普通邏輯科學的產生。在西方,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創立了亞里士多德邏輯。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創立了名學和墨經辯學。約在公元前6世紀以后,在印度創立和逐漸發展了“因明”。這些邏輯學說本質上都是關于普通思維的邏輯總結,我統稱之為普通邏輯。
普通思維的本質就在于它是反映事物相對穩定性和質的規定性規律,反映事物的因果條件規律,不自覺或自覺地按照事物的這些規律認識世界的思維。同志說過:“無論什么事物的運動都采取兩種狀態,相對地靜止的狀態和顯著地變動的狀態。”②當事物處于相對靜止狀態時,不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因此具有相對穩定性和質的規定性,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事物,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它不可能既是什么,又不是(這個)什么;任何事物要么是什么,要么不是(這個)什么。我們可以把這種事物的規律概括為:A(事物)是A(事物);A(事物)不是非A(事物);A(事物)或非A(事物)。這些規律可以統稱之為事物的相對穩定性和質的規定性規律。世界上各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一種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聯系——因果條件聯系: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一定存在著足以使這一事物存在的原因和條件。這種事物的因果、條件聯系,也表現為如下規律:A(事物)存在,因為B(事物)存在,而且B足以引起A??梢园咽挛锏倪@一規律稱之為事物的因果條件規律。普通思維的本質就在于它是反映事物的相對穩定性、質的規定性規律和因果條件規律,不自覺(邏輯科學創立之前)或自覺地(邏輯科學創立之后)按照事物的這些規律認識世界的思維。這也就是說,經過人類長期的實踐活動,客觀事物的相對穩定性、質的規定性規律、因果條件規律反映到人們的普通思維中來,也就成了普通思維的基本規律。
辯證思維就是反映客觀事物的辯證法,不完全自覺或完全自覺地按照客觀世界辯證法規律進行的思維。辯證思維是在普通思維的基礎上產生的,就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大概在奴隸社會末期(我國的西周社會末期及春秋、戰國時期,西方的希臘時期)就已經產生了辯證思維。但是,當時普通思維在人類思維中還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辯證思維在人類思維中還是處于萌芽狀態,也只是在少數杰出人物的思想中存在。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辯證思維出現了從康德(1724—1804)到黑格爾(1770—1831)的德國古典哲學這樣的辯證思維形態。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唯心主義的、非科學的,它是人類辯證思維尚未成熟的表現。但是,黑格爾辯證法的全面性和系統性也顯示出人類的辯證思維距離成熟也只有一步之遙了。
唯物辯證法的誕生是人類辯證思維已經成熟的表現。在經典著作《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哲學筆記》等中,對辯證邏輯的有關問題也有過精辟的論述。因此,哲學的產生,同時也是辯證邏輯的產生。③而哲學和辯證邏輯的產生也正是人類開始進入辯證思維時代的標志。
我關于人類思維發展的三個階段的理論,乃是我整個邏輯理論的基礎。沒有這一理論,就無法正確說明普通邏輯和辯證邏輯的研究對象和理論范圍,也無法正確說明辯證邏輯與普通邏輯的關系,因而也無法建立真正科學的辯證邏輯體系。
二問:按照您的觀點,究竟什么是邏輯?或者說,邏輯的根本性質是什么?
答:邏輯學是關于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因此,要了解邏輯的根本性質,必須了解什么是思維形式。
客觀事物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性質和關系,有些是個別事物的個別性質和關系,如一張桌子的材料、大小、顏色、用途,一個國家的性質、民族、人口、土地等??陀^事物又存在著諸種事物的一般性質和關系,如所有的金屬都具有導電的性質,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具有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性質等。在客觀事物的一般性質和關系中,有某些最一般的性質和關系,像事物之間的類的包含關系,事物之間的條件關系、選擇關系、同時關系等等,正確地反映這些性質和關系,有助于人們正確地運用各種命題、推理形式。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我把這樣的事物的一般性質和關系稱之為事物的邏輯性質和關系。
思維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反映在思維中的客觀存在(事物的性質和關系)就是思維內容。思維內容又可以分為思維的非邏輯內容和思維的邏輯內容。思維的非邏輯內容是客觀事物的非邏輯的性質、關系的反映。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張明是者”,在這兩個命題中,前者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具有“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樣的性質,后者反映了“張明”具有“者”這樣的性質。這樣的內容都不是事物邏輯性質、關系的反映,因此,這也就是這兩個命題的非邏輯內容。但是,這兩個命題卻有一個共同的也就是一般的內容,即都反映兩個事物(非指兩個具體事物,而是泛指兩個事物)之間的包含關系。包含關系乃是事物之間的邏輯性質和關系。因此,反映兩個事物之間的包含關系乃是這兩個命題的邏輯內容。再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下濕”,“如果得了盲腸炎,那么會肚子痛”,這兩個命題中前者反映了“天下雨”和“地下濕”之間的具體關系,后者反映了“得了盲腸炎”和“會肚子痛”之間的具體關系,這些都是它們的非邏輯內容。而在這兩個命題中卻也有一個共同的一般的內容,即都反映了兩個事物之間的充分條件關系(這也是事物的邏輯關系),因此,反映事物的充分條件關系乃是這兩者的邏輯內容。
可以看出,思維中的非邏輯內容乃是各個具體思維中千差萬別的具體內容,人們通常就把思維的具體內容稱之為思維內容。而思維中的邏輯內容乃是不同思維中反映事物邏輯性質和關系的一般內容。人們根據它們所反映的事物的邏輯性質、關系的不同,區分之為一定的類型,并稱之為思維形式。
凡思維內容與其所反映的事物的非邏輯性質、關系相一致者,就叫思維真實。思維內容包羅萬象、無限復雜,因此,如何保證思維真實乃是所有的非邏輯科學共同要解決的問題。邏輯學不研究思維內容問題,因為邏輯學不可能包辦代替一切科學。凡思維形式與其所反映的事物的邏輯性質、關系相一致者,就叫思維形式正確(就演繹推理來說,也叫推理形式有效)。本來,就其本質來說,思維形式正確也是一種真實性,但人們為了區別于思維內容的真實性,特稱之為思維形式正確。
邏輯學研究思維形式就是要總結出思維形式正確性的規律,即總結出究竟運用怎樣的思維形式才能正確反映該思維形式所反映的事物的邏輯性質和關系。
一定的思維形式通過語言表現時往往表現為一定的語言形式。例如,反映事物兩個類之間包含于關系的命題形式在漢語中往往表現為“所有的(一切,凡)……是……”,反映事物充分條件關系的命題形式往往表現為“如果(只要)……,那么(就)……”。因此,邏輯學研究思維形式也總是通過一定的語言形式進行的。但是,決不可把思維形式和表達它的語言形式等同起來。前者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它的正確與否,歸根結底以客觀世界為標準,它不具有民族性,更無階級性,而語言形式僅僅是表達這些思維形式的符號,它們都具有民族性。
邏輯學研究思維形式,往往用一定的符號公式去刻畫它們,例如,用“所有的S是P”或“SAP”去刻畫全稱肯定命題,用“所有的M是P,所有的S是M,所以,所有的S是P”或“(MAP∧SAM)SAP”刻畫三段論第一格的AAA式的推理形式。但是,決不要把思維形式和用來刻畫思維形式的邏輯公式混淆起來。思維形式是具有該思維形式的各種具體思維中的一般的邏輯內容,它之所以如此而不是如彼,歸根結底是由客觀存在決定的。但用以刻畫各種思維形式的符號公式,卻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某一思維形式所以用這一符號公式表示而不用另一符號公式表示,并不決定于思維形式本身,而是決定于制定該符號公式的邏輯學者。而用以刻畫某一思維形式的符號公式雖然可以有種種,其本質卻只有一個。例如,用來刻畫全稱肯定命題的符號公式雖有種種,但所有這些公式都刻畫這樣一個共同的內容,即反映兩個類之間的包含于關系。因而,反映兩個類之間的包含于關系才是全稱肯定命題形式的本質。
三問:邏輯學是研究思維形式的,那么,普通邏輯的研究對象又是什么?
答:普通邏輯是普通思維的邏輯總結,它的研究對象是普通思維的各種思維形式和思維規律。普通思維的思維形式有普通思維的概念、命題、推理、假說、論證,這是大家熟知的,就不必細說了。
普通邏輯的思維規律有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人們也稱這些規律為普通邏輯的基本規律。正是這些基本規律決定了普通邏輯的根本性質和對象范圍。如上所說,普通思維是反映事物相對穩定性和質的規定性規律、事物因果條件規律,不自覺(邏輯學產生前)或自覺地(邏輯學產生后)按照事物的這些規律認識世界的思維。事物的相對穩定性和質的規定性以及事物的因果條件聯系乃是事物的最經常、最普遍存在的性質和聯系,認識事物的這種性質和聯系,進而在實踐中遵守它們的規律就成為人類正確認識世界的必要的、起碼的條件。經過人類長期的實踐活動,凡是人們(不自覺地)遵循事物的這些規律時,人們的實踐就可能成功,凡是人們違背這些規律時,人們的實踐就一定失敗。久而久之,人們也就(不自覺地)愈來愈多地自然而然地按照客觀事物的這些規律進行實踐和思考了。這也就是說,這些客觀事物的規律逐漸地反映到人們的思維中成為普通思維的基本規律了。這些規律后來經過邏輯學家的總結,也就是普通邏輯的基本規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在同一時間和同一關系下,A(思想)是A(思想);A(思想)不是非A(思想);A(思想)或非A(思想);A(思想)真,因為B(思想)真,并且B足以推出A。
四問:您認為普通邏輯都包括哪些邏輯學科?
答:普通邏輯具有三種不同的形態:一是以亞里士多德的演繹邏輯和培根、穆勒的歸納邏輯為主要內容,主要以自然語言進行論述的非形式化邏輯系統,人們也稱之為傳統邏輯;二是數理邏輯(指非辯證思維的數理邏輯)④;三是非形式邏輯。
五問:數理邏輯運用人工語言和數學演算方法,構造成為嚴密的公理系統,較之傳統邏輯已有許多根本性質的變化,怎么還能屬于普通邏輯呢?
答:數理邏輯較之傳統邏輯確實有著巨大的差異,但是它的研究對象仍然沒有超出普通思維的范圍,因此,它仍然屬于普通邏輯。
首先,數理邏輯所運用的范疇仍然局限于固定的、靜止的范疇。在數理邏輯中,概念都是靜止的,人們看不到概念內涵、外延中所包含的矛盾,當然也看不到概念的發展和轉化。在數理邏輯中,不存在辯證矛盾的命題,更不存在辯證矛盾轉化的推理。是否反映客觀事物中的辯證矛盾乃是辯證思維與普通思維的根本區別,數理邏輯的上述特征,顯示出它的研究對象仍然局限于普通思維。
其次,數理邏輯仍然以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作為基本規律。
六問:在數理邏輯中根本無所謂基本規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甚至不是數理邏輯的公理,它們不過是和該公理體系中其他的邏輯定理一樣,是從公理中推出的邏輯定理。怎么能說它們是數理邏輯的基本規律呢?
答:不錯,從表面上看起來,在數理邏輯中,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都只是從一定的公理中,遵照一定的規則直接或間接地推出來的,并且它們只有在被推出之后,才能進一步作為根據推出其他定理。而實際上,在它們未被公理推出之前,它們已經作為最基本的規律(元定理)而被加以運用了。例如,在數理邏輯中有兩條進行演算的最基本的規律——代入規則和置換規則。代入規則規定:在某一特定公式里,假如一個變項出現不止一次,那么,在代入時必須到處都用同一個公式替代,不能用不同的公式替代,或者不進行替代。置換規則規定:只有在兩個公式的真值相等時才能互相置換。試問,為什么當一個變項出現不止一次時,在代入時必須到處都用同一個公式替代?為什么當且僅當兩個公式的真值相等時才能置換?答案只有一個,就是要保證思維的同一性,也就是要遵守同一律。
進一步說,數理邏輯的命題演算是以真值表為基礎的。真值表規定每種復合命題的真值,也就是規定各種復合命題的根本性質。但是,命題演算的真值表卻又是以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為基礎構造起來的。試看下面負命題的真值表:
p1┒pT1FF1T
試問:為什么當p真時,┒p一定是假呢?無非是根據不矛盾律,兩個矛盾的思想中,總有一個是假的;為什么當p假時,┒p一定是真呢?也無非是根據排中律,兩個相矛盾的思想中,總有一個是真的。
由上可知,在數理邏輯中,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并非只是從公理中推出的定理,而是建立整個公理系統的基礎和指導思想,實際上起著基本規律的作用。
根據上述兩方面的理由,我們完全可以斷定:數理邏輯的研究對象仍然未超出普通思維的范圍,數理邏輯仍然是普通邏輯。
七問:什么是非形式邏輯?您認為它和傳統邏輯、數理邏輯是什么關系?
答:非形式邏輯是西方邏輯界在大約20世紀60年代新創立的以“批判性思維”(大體上與“論辯”相當)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的邏輯學科。近些年來,這一新興邏輯學科也成為我國邏輯界一部分人的重點研究課題。我對于非形式邏輯沒有深刻研究,僅對您的問題簡要回答如下:
非形式邏輯是有關當代普通思維中論辯思維(批判性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論辯思維有思維內容和思維形式兩個方面,非形式邏輯也和其他邏輯科學一樣,不研究其思維內容的真實性問題,只研究其思維形式的正確性問題。論辯思維的邏輯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怎樣準確地運用有關的概念、命題、推理等有說服力地去論證自己的觀點、論題;另一方面則是如何揭發、批判論敵在運用概念、命題、推理、論證方面的謬誤,有說服力地確定論敵觀點、論題的錯誤。非形式邏輯則是對論辯這兩方面邏輯問題的總結。
在當代,論辯既可以是普通思維的,亦即運用普通思維的概念、命題、推理等進行的,也可以是辯證思維的,亦即運用或主要運用辯證思維的概念、命題、推理等進行的。當前人們所說的非形式邏輯其研究對象都僅限于普通思維,因此我認為,非形式邏輯屬于普通思維邏輯。
數理邏輯是對傳統邏輯的否定。傳統邏輯是用自然語言論述的,它不可能完全割斷與思維內容的聯系。因此,它對思維形式研究的精度和深度是不夠的,特別是對演繹推理必然性的研究是不夠的。數理邏輯用人工語言代替了自然語言,構成了符號化的形式系統,使之成為純思維形式的研究,把演繹推理必然性的研究推進到很高的程度,從而對許多科學的發展和人們的認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數理邏輯對傳統邏輯的這種否定是對邏輯科學的發展,是應該充分予以肯定的。
但是,數理邏輯的發展也有它的另一方面,就是它的發展愈來愈脫離人們論辯的思維實際:論辯要運用各種思維形式,數理邏輯卻僅僅研究演繹;論辯是運用自然語言進行的,論辯形式的正誤往往和論辯的場合、論辯者等有著密切的聯系,而數理邏輯卻是純形式的符號系統。這種情況甚至會造成數理邏輯的理論和論辯的思維實際完全脫離甚至相對立的情況。如:在數理邏輯中“pp”是當之無愧的邏輯定理,因為,如果“p”是真的,自然可以推出“p”是真的,但在實際論辯中,用p作為論據去論證和它完全相同的論題p是絕對無說服力的??傊瑪道磉壿嬰m然是很有用的,但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論辯卻又是很無用的。于是就需要一門邏輯學科對人們生活、工作中經常要運用的論辯形式進行認真的研究,它是用自然語言進行論述的,非形式化的。這樣,非形式邏輯就應運而生了。所以,非形式邏輯仍然是形式邏輯,其對象仍然是思維形式,而不是什么思維內容。它之所以叫非形式邏輯乃是相對于形式化的邏輯——數理邏輯而言的。非形式邏輯者,非形式化的邏輯,非數理邏輯之謂也。
數理邏輯是對傳統邏輯的否定,非形式邏輯又是對數理邏輯的否定,這樣非形式邏輯則又是對傳統邏輯的否定的否定——在更高基礎上的對傳統邏輯螺旋形上升的復歸:非形式邏輯和傳統邏輯都是對普通思維的論辯(論辯也都可以說是論證,亞里士多德邏輯的對象是論證)形式的研究,都是以自然語言進行論述的非形式化的邏輯體系。傳統邏輯的許多內容、它的精華部分非形式邏輯都可以加以包容和繼承。但是,非形式邏輯又不能完全照搬傳統邏輯的內容,非形式邏輯應該對當代人類復雜多樣的普通思維的論辯形式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從中總結出一些新的邏輯方法和技巧,以及邏輯謬誤等等,同時也應該吸納近現代邏輯科學發展中的一些新的能為非形式邏輯所用的研究成果,例如預設、語境等??傊切问竭壿嫷难芯繉ο笫钱敶祟惖钠胀ㄋ季S中的論辯形式,它的科學系統是非形式化的,亦即它是當代的普通思維的以論辯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非形式化邏輯科學。
八問:普通邏輯研究普通思維形式,辯證邏輯的研究對象又是什么呢?
答:辯證邏輯是研究辯證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辯證概念、辯證命題、辯證推理、辯證假說、辯證科學理論和對立統一思維律、質量互變思維律、否定之否定思維律和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思維律等。辯證思維作為人類思維發展的一個嶄新階段,它所運用的概念、命題、推理等與普通思維的概念、命題、推理等有著許多根本不同的性質,兩者還有不同的基本規律和思維方法。例如,普通概念的根本性質是確定性和抽象性,辯證概念的根本性質則是靈活性和具體性;在普通概念的內涵中是不允許有邏輯矛盾的,而辯證概念的根本特點之一則是在其內涵中包含有辯證矛盾;普通概念外延進行劃分的規則之一是子項之間不得相容,辯證概念外延進行劃分子項卻是可以相容的;從一般的普通思維者看來,“光既是粒子又是波”“直線是曲線”乃是包含有邏輯矛盾的假命題,而從辯證思維看來,它們卻是反映事物辯證矛盾的真命題;有些辯證命題形式、辯證推理形式和普通命題形式、普通推理形式表面上雖然很相似,實際上卻也存在著根本的差異;還有一些辯證命題形式、辯證推理形式在普通思維中乃是根本不存在的。辯證邏輯就是要研究辯證思維形式所以不同于普通思維形式的基本特征和邏輯結構,研究不同于普通思維形式基本規律的辯證思維形式的基本規律,從而讓人們自覺地遵守和運用辯證思維形式及其規律,以幫助人們盡快地從普通思維水平提高到辯證思維水平,以便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九問:在我國,有些辯證邏輯著作認為辯證邏輯的研究對象是思維形式的辯證法,您對此有何看法?
答:在我國邏輯界,關于辯證邏輯的研究對象有兩大派,一派認為辯證邏輯的研究對象是思維形式的辯證法,如概念的辯證法,判斷的辯證法、推理的辯證法,等等。人們稱之為辯證邏輯的哲學派。另一派認為辯證邏輯的研究對象是辯證思維形式,也就是我前面說的辯證概念、辯證判斷、辯證推理等等。人們稱之為辯證邏輯的邏輯派。我是辯證邏輯邏輯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我之所以不贊成把辯證邏輯的研究對象規定為思維形式的辯證法,是因為:第一,只有辯證思維才具有辯證思維形式,普通思維決不可能有任何辯證思維形式。而思維形式辯證法則既存在于辯證思維形式中,也存在于普通思維形式中。任何一個普通命題,“如樹葉是綠的,伊萬是人,哈巴狗是狗等等。在這里……就已經有辯證法:個別就是一般……”⑤第二,思維形式辯證法對事物辯證法的反映通常都是不自覺的。凡是正常思維的人都會講“張三是人”,“樹葉是綠的”,但是,一般人誰也無意以此來反映事物個別與一般的矛盾。但是,對任何辯證思維形式的運用都具有自覺性,因為任何辯證思維都具有自覺性——人們只有認識到了事物的辯證法,并且有意運用辯證思維形式去反映事物的這種辯證法時,他才會運用辯證思維形式。第三,僅僅思維形式的辯證法無法具體揭示具體事物的辯證法。只有辯證思維(通過一定的辯證思維形式)才能揭示具體事物的具體的辯證法。例如,不管是概念的辯證法,還是命題的辯證法,都無法揭示“商品”內部的矛盾,只有具有辯證命題形式的辯證命題“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對立統一”才能具體揭示商品內部的矛盾。第四,思維形式辯證法的研究是對辯證法的研究(列寧就是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中講到“伊凡是人”的辯證法問題的),屬于哲學;而對辯證思維形式的研究才真正是思維形式的研究,屬于邏輯學。
這里需要鄭重指出,我決無意反對對思維形式辯證法的研究,問題在于把本該屬于邏輯科學的研究辯證思維形式的辯證邏輯,曲解成為研究思維形式辯證法的哲學,辯證邏輯這門科學又何以存在和發展?不是也真的有一些邏輯界人士,以辯證邏輯研究思維形式辯證法為借口,認為辯證邏輯其實是哲學,并根本否定辯證邏輯的存在嗎?!
十問:有些辯證邏輯的學者認為,辯證邏輯就是研究辯證法,正是在此意義上,他們承認有一種哲學是辯證法,但反對有一種邏輯是辯證邏輯。您如何看待這一觀點?您認為辯證邏輯和辯證法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答:“辯證法”一詞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客觀存在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的一種普遍規律,這就是人們說的客觀辯證法。它是一種客觀存在,當然也無所謂階級性。另一則是指關于這種客觀規律的研究、總結的科學,它又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種。唯心主義的如黑格爾的辯證法,唯物主義的則是的辯證法。前者是非科學的,后者是科學的。我們說的辯證法(包括您剛才說的辯證法)都是指的的辯證法。辯證法(即辯證法,以下同)屬于哲學,是有階級性的——它是無產階級的哲學。
辯證邏輯和辯證法是兩門根本不同的科學。兩者的研究對象根本不同:辯證法研究自然、社會、思維的一般規律,辯證邏輯則僅僅研究辯證思維形式及其規律。兩者的科學性質也根本不同:辯證法是哲學,屬世界觀,具有階級性;辯證邏輯是一般的工具性科學,可以為各個階級服務。
當然,辯證邏輯和辯證法也具有統一性。辯證法是客觀事物辯證法的科學總結,辯證思維基本規律是客觀事物辯證法的反映,而辯證邏輯基本規律又是辯證思維基本規律的邏輯總結。因此,辯證法和辯證邏輯的基本規律必然具有一致性。兩者在基本規律方面的一致性,也就決定了兩者在作用方面的一致性:學習辯證法,讓人們了解自然、社會、思維的一般規律,以便人們自覺地遵守這些規律,以有助于人們從普通思維水平提高到辯證思維水平,從而更好地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學習辯證邏輯,讓人們正確運用辯證思維形式,自覺遵守辯證思維規律,也同樣在于讓人們從普通思維水平提高到辯證思維水平,以便能夠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當然,我們決不應該因為辯證法和辯證邏輯具有一致性就將二者混而為一。因為,如果這樣,勢必會否定辯證邏輯的實際存在,而人們也就不可能對辯證思維形式及其規律進行具體的、深刻的研究。這對于人類從普通思維水平提高到辯證思維水平是不利的。
應該說,把辯證邏輯和辯證法相混同由來已久。黑格爾所講辯證邏輯(他稱之為“思辨邏輯”)的內容就主要是辯證法。蘇聯時期的辯證邏輯著作主要論述思維形式辯證法而不是辯證思維形式,而思維形式辯證法應屬于辯證法而不屬于辯證邏輯。在我國20世紀50、60年代的邏輯問題大論戰中,雖然周谷城先生和包括我在內的9位邏輯學者論戰雙方,論點尖銳對立,但卻在一個問題上是一致的,即都把辯證法和辯證邏輯相混同。另外,還有一件事也應該說一下,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的關系,類似于初等數學與高等數學的關系。不贊成這一提法,他說:“形式邏輯好比低級數學,辯證邏輯好比高等數學,我看不對,形式邏輯是講思維形式的,講前后不矛盾的,它是一門專門科學,同辯證法不是什么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的關系?!雹奕缟纤f,形式邏輯是邏輯學,辯證法是世界觀、哲學,二者根本不屬于同一門類,說兩者不是什么初等數學與高等數學的關系,這當然是正確的??墒切问竭壿嫼娃q證邏輯同屬于邏輯科學,并且分別是人類思維發展不同階段——初級階段、高級階段的邏輯總結,為什么不可以比作初級數學和高級數學的關系呢?顯然,這里是把辯證邏輯和辯證法混而為一了。是偉大的哲學家、辯證法家,仍然把辯證法和辯證邏輯混而為一,我國邏輯界有一些同志也持類似的觀點,并以此否定辯證邏輯的存在,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十一問:在普通邏輯里,不矛盾律是一個基本規律:對于同一對象任何命題都不能作“既是又不是”的斷定。而在辯證邏輯里,為了反映辯證矛盾,對于同一對象卻可以作“既是又不是”的斷定。辯證邏輯難道可以不遵守普通邏輯的基本規律嗎?
答:這里首先要弄清楚普通邏輯不矛盾律所反對的“邏輯矛盾”與辯證邏輯所肯定的辯證矛盾的根本區別。不矛盾律所反映的是在相對穩定狀態下的事物的質的確定性的規律,事物在相對穩定狀態下具有質的確定性,一個事物是A就是A,不可能既是A又不是A。因此,在同一時間和同一關系下,對于同一對象決不能既斷定它是A,又斷定它不是A,否則就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辯證邏輯中一個命題對于同一對象所以可以作“既是又不是”的斷定,則是反映事物在運動變化發展條件下的具體性和矛盾性,“運動是物體在同一瞬間在同一個地方,又不在同一個地方”,“人的思維是至上的,同樣又是非至上的”,“帝國主義既是真老虎,又是紙老虎”,這些辯證判斷中所顯示的矛盾并不是“自相矛盾”,而是“辯證矛盾”,正是這些辯證矛盾最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判斷對象的本質。
辯證邏輯與普通邏輯的聯系,最根本的在于它們的客觀基礎之間的聯系,事物的相對穩定狀態只是事物辯證運動的一種狀態。事物的相對穩定性、質的規定性規律只是事物辯證運動發展規律的局部,相應地,普通邏輯的基本規律也只能是辯證邏輯基本規律的局部或特例。嚴格來講,普通邏輯系統應是辯證邏輯的子系統。例如,辯證邏輯反映事物的辯證矛盾,但從來也不允許自身有邏輯矛盾。辯證邏輯肯定“帝國主義既是真老虎,又是紙老虎”,但卻不會肯定“帝國主義既是真老虎,又是紙老虎,并且,并非帝國主義既是真老虎,又是紙老虎”,并且同樣認為這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因此,普通邏輯與辯證邏輯之間雖有初等與高等之分,卻是根本一致的。凡是根本違背普通邏輯基本規律的,都不會是正確的辯證思維;凡是正確的辯證思維,也都不會根本違背普通邏輯的基本規律。
十二問:究竟什么是辯證矛盾?您能比較詳細地講一講這個問題嗎?
答:“辯證矛盾”詳細講來可以有三種含義。一種指客觀事物中所包含的辯證矛盾,這也就是唯物辯證法中所講的辯證矛盾。在《矛盾論》中說:“統一物分成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而兩個對立又互相關聯著。”⑦又說:“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雹噙@里所說的作為事物運動發展根本動力、事物內部兩個既互相排斥、對立又互相關聯的方面也就是事物所包含的辯證矛盾。
“辯證矛盾”的第二種含義是指辯證思維中的辯證矛盾??陀^事物中的辯證矛盾,為辯證思維者所認識,反映在其辯證思維中,也就成為辯證思維中的辯證矛盾。例如:“光既是粒子又是波”,“帝國主義既是真老虎,又是紙老虎”,這是兩個辯證命題,前一個命題斷定“光”具有“粒子”的性質,又具有與“粒子”既對立又統一的“波”的性質;后一個命題斷定“帝國主義”具有“真老虎”的性質,又具有與“真老虎”既對立又統一的“紙老虎”的性質,這也就是這兩個辯證命題中所包含的辯證矛盾,當然也是辯證思維中的辯證矛盾。
就辯證邏輯來說,“辯證矛盾”還可以有第三種含義,就是指辯證邏輯中用來刻畫辯證思維中的辯證矛盾的各種符號公式,例如:在拙著《辯證邏輯》中,像“人民民主”“民主集中制”這樣的包含有顯性辯證矛盾的辯證概念,用“A(A亠1A)”公式表示,其中“A”代表某辯證概念,“(A亠1A)”代表其內涵中所包含的辯證矛盾,“A”代表主要矛盾方面,“亠1A”代表次要矛盾方面,“”代表對立統一關系。再如,“帝國主義既是真老虎又是紙老虎”這一辯證命題的命題形式,在拙著《辯證邏輯》中被刻畫為如下公式:S是()P·亠1P(讀作:S是具有對立統一關系的P且亠1P),其中S所包含的辯證矛盾結構“()P·亠1P”已很顯然,就不再多解釋了。
我在前面已經講過,邏輯學中用來刻畫思維形式的符號公式既具有主觀性,也具有客觀性,同樣的,辯證邏輯中用來刻畫辯證矛盾的符號公式也是既具有主觀性,又具有客觀性。同一個辯證矛盾,不同的辯證邏輯學者可以用不同的符號、公式加以刻畫,因此它具有主觀性。但是,這種符號公式畢竟是對辯證思維中的辯證矛盾的刻畫,辯證思維中的辯證矛盾又是對客觀事物的辯證矛盾的反映,因此這種符號公式歸根結底也是對客觀事物的辯證矛盾的反映(只要這種刻畫是具有科學性的),因而又是具有客觀性的。
十三問:您認為辯證邏輯和普通邏輯之間是什么關系?
答:普通邏輯是人類思維發展較低階段普通思維的邏輯總結,辯證邏輯是人類思維發展較高階段辯證思維的邏輯總結。因此,相應地,普通邏輯是邏輯科學發展的初級階段,辯證邏輯是邏輯科學發展的高級階段。普通邏輯與辯證邏輯的關系類似于初等數學與高等數學的關系。恩格斯說過:“初等數學,即常數的數學,是在形式邏輯(即普通邏輯——引者)的范圍內活動的,至少總的說來是這樣;而變數的數學——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微積分——本質上不外是辯證法在數學方面的運用。”⑨說初等數學是在普通邏輯范圍內活動的,也就是說它是普通思維的數學,說高等數學是辯證法在數學方面的運用,也就是說它是辯證思維的數學。因此,相應于初等數學與高等數學的關系,普通邏輯和辯證邏輯也可以說是初等邏輯與高等邏輯的關系。
十四問:在現代的哲學邏輯領域,很多人在研究弗協調邏輯。有學者認為,弗協調邏輯就是以現代邏輯的方法(數理邏輯的方法)做辯證邏輯的工作,您是否同意這種看法?您對弗協調邏輯是如何進行評價的?
答:弗協調邏輯(或叫次協調邏輯)是巴西邏輯學家達科斯塔1958年首創的一種數理邏輯系統。一個數理邏輯系統必須是協調的,即決不允許既可以推出A,又可以推出它的否定┒A。因為,既推出了A,又推出了┒A,也就是推出了“A∧┒A”,這與不矛盾律“┒(A∧┒A)”直接相反,在經典數理邏輯中是絕對不允許的。與此相聯系,在經典數理邏輯中還有一條司脫克規則:(A∧┒A)B,即一個自相矛盾命題蘊含任意命題。試想,一個命題既可以是真的,又可以是假的,也就不存在什么真假是非了,也就可以推出一切命題了。弗協調邏輯與經典數理邏輯不同,它容忍矛盾存在,并且要求不從兩個相互否定的公式推出一切公式,也就是說司脫克規則在其中失效。由于在弗協調邏輯中包含有矛盾,因此,可以說它是不協調的,但它又是把矛盾“圈禁”起來,使之不從矛盾推出一切,因此,它又不是無意義的(一個理論可以推證一切,也就是一個無意義的理論),因此,稱之為弗(次)協調邏輯系統。
由于弗協調邏輯容納矛盾,而辯證邏輯也容納矛盾,因此許多人也就認為弗協調邏輯就是辯證邏輯。近些年來弗協調邏輯成為我國邏輯界特別是我國辯證邏輯學界研究的熱門對象,桂起權教授等著的《次協調邏輯與人工智能》(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和張清宇研究員所著的《弗協調邏輯》(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年)等專著也相繼出版。不過我個人認為,弗協調邏輯存在著一些糊涂觀念,主要是把普通邏輯的邏輯矛盾“p∧┒p”和辯證邏輯的辯證矛盾(我用“A亠1A”表示,A、亠1A代表思想中辯證矛盾的兩個矛盾方面,A代表矛盾的主要方面,亠1A代表矛盾的次要方面,“”代表對立統一關系)相混淆。上文說過,不矛盾律┒(p∧┒p)是客觀事物相對穩定狀態下質的規定性的正確反映,不僅在普通邏輯中不能違反,而且在辯證邏輯中也不能違反。說弗協調邏輯中允許“p”和“┒p”同時存在,并且因此而成為辯證邏輯,這是極其荒唐的。辯證邏輯是辯證思維的邏輯總結,辯證思維和普通思維的根本差別就在于它能反映事物的辯證矛盾,因此,辯證邏輯和普通邏輯的根本差別就在于它是有關辯證思維中的辯證矛盾的邏輯。弗協調邏輯只是強調同時容納p和┒p,而不是著重研究辯證矛盾的邏輯系統,又怎能成為辯證邏輯呢?
十五問:關于邏輯的范圍和性質,我國的學術界具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大邏輯觀和小邏輯觀。您所倡導的大邏輯觀是否就是基于辯證邏輯所形成的邏輯的視角?
答:我國邏輯界確實存在著持大邏輯觀和小邏輯觀的兩派人物。所謂大邏輯觀,就是像我前面所說的,認為邏輯是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具體到推理來說,不管是演繹推理還是歸納推理、類比推理等都屬于邏輯研究的范圍。我個人就是大邏輯觀的積極擁護者和倡導者。所謂小邏輯觀則是認為邏輯就只是研究必然地推出的推理(也就是演繹推理)。我所以不贊成小邏輯觀,并不僅僅是因為我認為辯證邏輯應該研究各種辯證思維形式(不是僅僅研究辯證演繹推理形式),而且因為,按照小邏輯觀的觀點,在世界邏輯史上,西方只有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理論是邏輯(他們還認為,亞氏邏輯理論已經過時,只能擺在歷史博物館里了),培根、穆勒的歸納邏輯根本不是邏輯;在東方,中國古代的名學、辯學、印度的因明當然也不是邏輯(它們研究的都不是必然性推理),這樣中國古代也就真像有的中國邏輯學者所說的那樣,是無邏輯了。不僅在古代,就是在現代,人們通常所講的普通邏輯由于它包括了對各種思維形式的論述,自然也不能算是真正的邏輯。這樣說來說去,也就只有他們向來推崇的數理邏輯算是邏輯了。
因此,我過去就說過,按照小邏輯觀的觀點,我國邏輯學的研究只能陷入“一馬(數理邏輯)奔騰,萬馬(數理邏輯外的一切邏輯科學)齊喑”的境地。我至今仍然堅持這一說法。
十六問:您認為辯證邏輯今后應如何發展?未來前景如何?
答:限于水平和條件,我無法全面地、準確地說明我國辯證邏輯今后應該如何發展的問題,只能簡要地談一談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1.非形式化辯證邏輯
(1)要堅持辯證邏輯的對象是辯證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觀點,清除其中有關思維形式辯證法的具體內容;(2)必須堅持以辯證法為指導,但又不要和辯證法相混淆;(3)必須進一步充實各個辯證思維形式中的具體內容,特別是辯證演繹推理形式的內容(要從人們的實際思維中和經典著作家著作中搜集實例,加以總結,用以充實演繹推理部分);(4)各個辯證思維形式的理論要相互銜接,特別是辯證命題種類和辯證演繹推理形式之間要銜接(如,各種辯證演繹推理應該是由相關的辯證命題構成的);(5)要有一套既和普通邏輯公式符號相銜接,又與之相區別的符號,其中要特別顯示出邏輯矛盾和辯證矛盾的區別。
2.辯證數理邏輯
(1)辯證邏輯的三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思維律、質量互變思維律和否定之否定思維律應是辯證數理邏輯的基本依據;(2)辯證數理邏輯中應明確區分辯證矛盾和邏輯矛盾,整個系統必須是協調的(不允許出現邏輯矛盾),但又能充分體現辯證邏輯重點研究辯證矛盾的科學本色;(3)辯證數理邏輯系統中應能推出所有非形式化辯證邏輯所揭示的正確的辯證推理形式,并盡可能地超出這些推理形式;(4)諸多辯證數理邏輯中的定理公式一旦置于相對靜止狀態,可以自動轉換為普通邏輯的定理公式。
由于在我國對于辯證邏輯的看法還有種種分歧,我國辯證邏輯的發展必然會遇到種種困難,特別是數理辯證邏輯更是如此。但是我對我國辯證邏輯的發展前景還是充滿信心的。據我所知,我國已經有一批對辯證邏輯形式化系統有興趣的學者組織起來,為構造辯證數理邏輯系統而辛勤努力。我堅信,經過10年、20年的努力,我國的科學的比較全面的辯證數理邏輯系統必將呈現在中國人民面前。
附錄:馬佩教授主要著作一覽表
獨著、主編或參編著作,共28部,主要有:
1.《普通邏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2.《辯證邏輯綱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3.《語言邏輯基礎》,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4.《辯證邏輯教程》,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5.《的邏輯哲學探析》,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6.《玄奘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7.《辯證思維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8.《馬佩文集》,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9.《辯證邏輯》,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10.《邏輯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論文,共89篇,主要有:
1.《與周谷城先生商榷形式邏輯與辯證法問題》,《新建設》1956年第9期。
2.《形式邏輯有階級性嗎?》,《光明日報》“哲學”副刊1956年10月3號。
3.《論形式邏輯的對象和客觀基礎——與王方名同志商榷》,《教學與研究》1958年第5期。
4.《充足理由律是形式邏輯的重要規律——與林銘鈞同志并與李先焜同志商榷》,《哲學研究》1979年第10期。
5.《也談“A是A又不是A”與辯證邏輯——與諸葛殷同同志商榷》,《哲學研究》1994年第9期。
6.《也談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的關系——與彭漪漣同志商榷》,《中州學刊》1995年第1期。
7.《關于悖論的幾個問題》,《中州學刊》1997年第2期。
8.《“可知性悖論”、“突擊考查悖論”試解——對向可知論挑戰的挑戰》,《河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9.《悖論的辯證邏輯公式及其它》,《河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10.《也談邏輯真理的可錯性問題——與王路教授商榷》,《哲學研究》2009年2期。
11.《建構數理辯證邏輯系統必須澄清的一些問題》,《河南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12.《對我國兩個著名的數理邏輯系統的評析》,《中州學刊》2009年第4期。
13.《也談邏輯與辯證法——與王路教授商榷》,《學術研究》2010年第10期。
14.《論辯證思維與普通思維、和諧思維與對抗思維的關系——兼與左亞文教授商榷》,《西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關鍵詞:軟件工程;建模;邏輯
對于軟件工程技術而言,如何提高軟件在各個階段的工作效率至關重要,而對于軟件的描述,軟件的管理以及軟件的文檔等方面的研究,也是軟件工程技術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從方法、工具、過程來看,也即我們可以從軟件工程的三要素來展開研究。我們通過邏輯學中的類比法,可以把軟件工程的各個生存周期,看成是人的生命周期。我們知道在邏輯學中檢驗一個真值函項模式的有效性和一致性的時候,我們通常是對真值函項式進行真值分析,在真值分析的時候,如果每種情況下,得出的結果都是真的,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就認為它是有效的或說是一致性的;如果在每種情況下,得出的結果都是假的,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就認為它是不一致的。其次,我們對有效性的證明的時候,當遇到一種情況是假的,那么我們對有效性的證明就可以停止。
1 軟件定義階段邏輯的應用
在軟件定義階段,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問題定義,其次可行性分析,最后是立項或簽訂合同。我們知道一個典型的范圍描述有以下幾點:
1.1 初始需求清單
客戶范圍約束;
開發者范圍約束。
我們知道在設計某個軟件的時候,我們不可避免的需要考慮它的市場價值,因而軟件的經濟性和有效性也一直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這時候我們可以選用一些簡單的,容易實現的一種方案來實現。由此可見,對于軟件的開發者而言,在軟件的這樣一個過程中,需要明確的知道軟件需要做什么以及不需要做什么,這樣才能在設計軟件的時候知道出發點以及目標,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功能的實現和運行,不考慮有些功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所以在初期設計出一個合理精確地范圍文檔在軟件開發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開始所設計出的文檔,語義不清,表達內容模棱兩可,這就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例如:當某醫院需要一個醫藥管理軟件,這款軟件的部分功能是病人也能查詢到醫藥的價格,但是不能查看庫存或者盤點藥品等功能。而軟件開發者在設計的時候由于一開始對該醫院所需求的軟件定義不明確,或者是因為該醫院在表述該軟件功能的時候對這款軟件的實現表述不明確。最終導致的結果是:設計出來的醫藥管理軟件,病人根據他們個人信息登錄進去也能查看到該醫院醫藥的庫存等方面的信息。這種由于一開始的表述不精確,給雙方都造成了麻煩。下面我們先通過了解邏輯學中如何對概念進行概括和限制,再通過對比,知識的遷移運用到軟件定義階段。
1.2 內涵和外延
在邏輯學中,我們在對概念進行描述的時候,會用到概括和限制這兩種方法,同樣這樣的兩種方法也適用于軟件工程需求分析階段文檔的描述。我們首先要先了解概念的概括和限制的具體用法,這樣才能準確的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如何對一個概念的內涵或外延進行增加或縮小呢?這是接下去我們要研究的問題。
我們常說要有正確的邏輯思維,而正確的邏輯思維就需要我們對概念有所了解,也即需要概念明確,我們在概念明確的基礎上,才能準確的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那什么是概念的內涵呢?在邏輯學中,對其定義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概念。對于限制而言,字面上理解是縮小其范圍。那么在邏輯學中如何理解呢?邏輯學中有兩種概念:種概念和屬概念。我們把表示范圍大的概念稱為屬概念,把另一個表示范圍小的概念稱為種概念。而邏輯學中對于限制的定義,首先需要判斷我們所需限制的概念是否具有種屬關系。也就是說范圍小的概念和范圍大的概念之間需要存在著種屬關系。簡言之我們的限制是把范圍大的概念也即俑拍睿通過限制變成范圍小的概念即種概念。也即限制是通過增加內涵,縮小外延,從屬概念得到其種概念的邏輯方法。上述,我們知道內涵是揭示概念本質的,那么對于概念的外延,我們用什么來揭示呢?此時,邏輯學中我們把它稱為劃分。此外,我們知道限制是由某個概念的屬概念得到種概念的這樣一個方法,那么如果這個過程反過來看,就得到邏輯學中的另一個定義,即:概括。當我們需要擴大某個概念的外延的時候,我們可以運用概括。這樣這個概念的內涵也相應減少了。下面我們可以通過幾個例子來具體區分一下以上幾種情況。如:“學?!钡健爸袑W”,這個例子中我們對“學?!边M行了限制,從而使得其更具體化了。但是根據限制應用條件可知,我們在使用時候,一個要注意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如果不具備上述條件,我們使用限制就是錯誤的。例如:“城市”限制為“農村”這就是錯誤的,因為“城市”和“農村”這兩個概念并不具備種屬關系,兩者是并列關系。“麻雀”能概括為“鳥”,不能概括為“哺乳動物”,從抽象的角度來考察:“鳥”是“麻雀’’的抽象,而“哺乳動物”卻不是“麻雀”的抽象。通過以上的例子,我們在運用的時候一定要判斷好你所要運用的對象是不是具備種屬關系,如果不具備就不能亂用,否則就容易造成錯誤。
既然種屬關系在應用時候如此重要,那么,我們就需要對它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在概念外延間關系中,對于相容的關系我們又把其分為全同關系、屬種關系和交叉關系。我們主要看屬種關系,概念S、P有屬種關系,是指所有的S是P,且有S不是P如“學生”和“大學生”有屬種關系。屬概念:外延較大:種概念:外延較小。我們又可以把屬概念稱為上位概念,而把種概念稱為下位概念。同時,概念S、P有屬種關系,則P、S有種屬關系,反之也一樣。概念S、P有屬種關系,也稱S真包含P,或P真包含于S。對不相容關系,不相容概念有一個確定的屬概念,稱為論域。概念的不相容,分為矛盾關系和對立關系兩種。對矛盾關系而言,S和P不相容,但是S和P的外延和等于其論域M,如“白虎”和“非白虎”就是矛盾關系;對立關系,S和P不相容,但S和P的外延之和小于其論域M,如“白虎”和“黃虎”就是對立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在邏輯學教學現代化的召喚下,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邏輯學教材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批以現代邏輯內容為主、并保留傳統邏輯精華的邏輯教材相繼出版。這些優秀教材,內容頗為豐富,體系各有特色。這些教材的出版,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邏輯學教學現代化和與國外邏輯學教學接軌的進程。然而,這些教材,主要是作為哲學學科基礎課的教材,教學對象主要是面對哲學專業的學生。而且,在內容上,比較注重邏輯理論的闡述,內容比較抽象。
日前,高等院校文科非哲學專業開設的公共基礎課或公共選修課——“邏輯學”(國內稱為“普通邏輯”,國外稱為“大學邏輯”)課程,主要是為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打好方法論基礎,為學生日常生活的正確思維和社會交際提供邏輯方法。我們的教學計劃學時只有36學時左右,因此,如果在公共課或選修課中使用哲學專業課的教材,教師只能有選擇性地講解其中的部分內容,勢必影響課程體系的完整性。該課程由于抽象程度高,其中包括符號化的形式推演,往往使學生感到難學、費解,教師感到難教。
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講,在邏輯學教學中使用人工符號來表示命題和推理形式,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討論命題形式和推論形式時,如果不從自然語言逐漸向形式語言過渡,上來就給出形式語言,就討論形式語言的語法和語義,或上來就構造規范、嚴謹的自然推理系統甚至是公理系統(這種方法雖然也是構造現代邏輯系統的一般方法),實踐證明,這是非哲學專業大學一年級本科生難于接受的,甚至會造成這樣的印象:邏輯學研究的是與人們日常生活無多大關系的符號和符號的推演,邏輯學在現實中是無用的??傊?,使用理論性非常強的邏輯學教材,教師不好教,學生不好學,教學效果很難得到保證。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必須編寫出符合非哲學專業特點的、以應用為主的符合案例教學要求的邏輯學教材。2007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邏輯學基礎教程》,就是一部采取案例教學法編寫的教材,這是我們在邏輯學教材改革方面所做的嘗試和探索。這種嘗試和探索,已經在“邏輯學”教學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改變了我國高校非哲學專業“邏輯學”的教學觀念、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推進了“邏輯學”的教學改革。
二、在邏輯學教材和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的理由
我們在邏輯學教材和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的理由如下:
1教學對象。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大學一年級非哲學專業學生的公共課和通選課,或數學專業學生的基礎課。
2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為學生學習其他課程提供必要的邏輯學基礎知識,為學生識別、分析、重構和評價日常語言中的論證提供理論和方法。
3教學內容。和任何科學一樣,邏輯學也是不斷發展的。因此,對國內外邏輯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給予引進、吸收最新成果,只要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們盡量囊括在教學內容中。
4教學方法。邏輯學理論與人們的日常思維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關,教師注重收集生活中的示例(筆者稱為邏輯學課程案例)講授邏輯學課程。這種方法,被國外非形式邏輯學者稱為“基于實例的方法”(example-basedmetllod)。從日常生活中尋找的案例,教師通過分類、篩選、加工,形成邏輯學教學的案例庫,以供教學時參考。
5教學定位。該課程的教學定位做到理論聯系示例,符號化的形式推演與生活或社會實際案例相結合,極大地克服了以往學生認為難學、費解,教師難教的狀況。
6教材的編寫原則。根據該課程的教學對象及課程定位,在教材的編寫原則上,我們確立了“三個為主”的原則,即“以現代邏輯、案例教學和邏輯應用為主”,把邏輯學的教學和應用緊密掛鉤,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
三、《邏輯學基礎教程》的結構和特點
在結構上,我們這部教材具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在這部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案例”和“案例分析”具有突出的地位:“基本知識”和“知識拓展”是通過“案例”和“案例分析”而展開的;而“邏輯趣話”則是留給學生分析的“案例”:“習題”和“參考答案”則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案例”和“案例分析”。因此,我們的這部教材,在教學方法設計方面,是圍繞案例教學法展開的。
與其他邏輯學教材相比,我們的這部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1以現代邏輯為主。在教學內容方面,我們提倡“以現代邏輯為主”。眾所周知,傳統邏輯的知識無疑是有用的,但是,傳統邏輯的知識在日常思維中也是遠遠不夠用的,而現代邏輯是邏輯學發展的必然階段,現代邏輯對概念、命題、推理和論證的研究,無論從深度和廣度方面講,傳統邏輯根本無法相比。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給學生講授傳統邏輯的知識,而是要以現代邏輯的精神來整合傳統邏輯和現代邏輯的內容,反映邏輯學對概念、命題和推理條分縷析的邏輯分析精神,這是我們在邏輯學教學中必須堅持的基本方針。至于怎么貫徹這個方針,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特別在引入多少現代邏輯知識,怎么引入,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采取的方針是,使現代邏輯與傳統邏輯有機融合,并在傳統邏輯的基礎上自然延伸到現代邏輯,并且盡可能使到兩者的有機銜接起來。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我們還吸收了“非形式邏輯”和“語用論辯學派”關于論證和論辯的最新成果。從宏觀方面來識別、分析、重構和評價論證與論辯。
2以案例教學為主。在教學方法的設計方面,我們強調了“以案例教學為主”。這種教學方法,由于其生動活潑的講授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學生好學、老師好教,因此,受到了普遍歡迎。
邏輯學、特別是現代邏輯給人們的一般印象是,抽象程度高、枯燥難懂,遠離人們的日常思維實際。以數學方法和形式化方法研究人類日?;顒?,例如,談話、演講和論辯后面的思維規律、特別是推理的規律,固然有其抽象性的一面。然而,邏輯規律既然來源于人們的日常思維實際,它就必須能夠回到日常思維中去指導人們的思維實際,否則,邏輯規律只不過是空中樓閣。我們的教材,采用大量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實際中鮮活的案例,希望把似乎抽象程度高、枯燥難懂的邏輯原理和方法講得新鮮活潑,生動有趣。
3以邏輯應用為主。在邏輯理論和邏輯理論的應用方面,我們強調了“以邏輯應用為主”。“以案例教學為主”是教學方法,這個方法要達到的目的,則是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真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如果我們的學生在長期的思維實踐中,通過反復應用邏輯知識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就可以使邏輯知識轉化為邏輯思維能力,并且最終內化化為較高的邏輯思維素質。而邏輯思維素質,在人的各種素質中處于核心地位。因此,“以案例教學為主”,改變教學方法,實行邏輯學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素質。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素質,在我們今天提倡的素質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邏輯學的生命力在于邏輯學的應用,在于能夠提供分析和評價人們日常論證的原理和方法。在人們的思維實踐中,論證是用日常語言表達的。因此。我們在教材中增加了“語境和預設”、“合作原則和準則”等涉及日常語言的語用推理方面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吸收了非形式邏輯和語用論辯學派的研究成果,把對自然語言表達的論證納入我們的教學體系,從而大大豐富了邏輯學關于論證的內容,從語用層面豐富了關于論證的知識,在大學邏輯課的教學中實現了邏輯理論和邏輯應用的有機結合。
四、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初步成果
《邏輯學基礎教程》采用了大量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實際中鮮活的案例,把似乎抽象程度高、枯燥難懂的邏輯原理和方法講得生動生動活潑,趣味盎然。而且,在課堂教學中,用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可以時學生深刻體會到邏輯學在社會生活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是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而且,這些妙趣橫生的案例,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熱烈活潑。課后,學生能主動應用邏輯原理去分析和解決日常思維中的種種邏輯問題,真正做到了切實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我們這部教材,只是在案例教學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我們希望,將來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采用這種方法編寫具有自己專業特色的邏輯學教材。我們下一步將采取如下措施,進一步推進邏輯學的案例教學:
1建立案例庫。案例教學法要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具有時代特色,符合邏輯學科要求的“案例庫”。教師要不辭辛苦,從報紙雜志、電視電臺,互聯網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收集大量的案例,而不是關在書齋中閉門造車,然后到課堂上講那些生造的例子。邏輯學要面向社會,面向現實生活,怎么面對?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在人們實際生活中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在讀書、看報、聽廣播和看電視時,搜集人們使用的概念、命題、推理、論證中的例證作為原始案例,回來后經過反復加工整理,精心設計出理論聯系實際的案例。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加到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中來。由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與中國邏輯學會組織發起的“找邏輯與語言病句”活動,其實是進行案例教學的一個好主意,而有的學校的老師,例如,上海師范大學的曹予生教授,則主張把這種一次性的活動常規化。這些活動,已經提出了案例教學法的思想,只不過還僅僅停留在尋找反面案例的范圍內。
我們認為,以布置作業的方式讓學生搜集、整理、分析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對培養國民(尤其是大學生)的邏輯意識,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素養,是十分有意義的。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鍛煉了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們的運用邏輯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正是邏輯學的教學目的。因此,這項工作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在搜集案例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案例要為專業教學培養方案服務,應根據不同的專業應用不同的案例。
【關鍵詞】集合 非集合 動態劃分
許多現行的邏輯學教材在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所下的定義基本上大同小異。如:何向東于1999年編撰的《邏輯學教程》:“集合詞項是指稱群體的詞項,其外延是以群體(集合)作為元素的集合,或者說,是集合的集合。非集合詞項是指稱群體中任何個體的詞項,其外延是這些個體構成的集合?!睆垖W立于2007年主編的《大學邏輯》第二版:“集合概念就是以事物的集合體為反映對象的概念。非集合概念就是以非集合體為反映對象的概念?!钡鹊?。綜合這些定義,我們緊緊抓住了一個要點,就是一個語詞指號。如果它表達的概念反映的是一個群體,一個集合體,那么它就是集合概念,反之,則不是。這樣的歸類是一種靜態的、純邏輯的歸類,在實際思維過程中確實有一部分概念很穩定,始終以集合概念的身份出現。如:森林、書籍、詞匯、羊群、夫妻、班級、足球隊、人類、中華民族、八國聯軍、太陽系、夏威夷群島、魯迅全集等,太多,無法一一轉述。我們需要強調的是,在“森林、書籍、詞匯、羊群、夫妻、班級、足球隊、人類、中華民族、八國聯軍、太陽系、夏威夷群島、魯迅全集”中前七個是普遍集合概念,后六個是單獨集合概念。因為森林可分為不同地域或不同用途的森林,書籍有各種語言的或不同民族的書籍等等。而人類、中華民族、八國聯軍、太陽系、夏威夷群島、魯迅全集等對象卻是獨一無二的。不論是單獨集合概念還是普遍集合概念,諸如此類的概念所反映的對象在任何語境下都是集合體,這是它們質的規定性。這一點決定了它們不會隨著語境的變化在集合與非集合之間出現轉換?,F在給出下列語境:
1. 世界上著名的群島有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群島、馬六甲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
2. 根據森林的不同效益可以將森林分為五類: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其他特殊用途林。
3. 書籍可以分為中文書籍、英文書籍、阿拉伯文書籍等。
在這些具體語境中劃橫線的概念“群島、森林、書籍”作為劃分母項劃分出各自的子項“阿留申群島、防護林、中文書籍”等。但不論是母項還是子項,它們反映的對象始終是集合體,所以都是集合概念,與語境無關。
與之不同的另一個現象是同一個語詞指號在不同的語境下呈現出表達上集合意義與非集合意義的二重性。原因有兩個,一是現代漢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比較普遍,由此我們在對概念作靜態歸類時會遇到一些麻煩。如:伯樂,它既是單獨概念又是普遍概念。這就要結合它所處的具體語境,然后才能辨識它。二是語境表達的微妙,如:人、書等,從靜態的角度看,它們是普遍非集合概念,一旦進入使用狀態后也就是進入語境后就沒有這么簡單了。如:1. 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2. 李白是人。3. 書是知識的海洋。4. 魯迅的作品是一天讀不完的,《祝?!肥囚斞傅淖髌?,所以《祝福》是一天讀不完的。很難想象我們可以脫離語境去討論以上劃橫線的概念的歸類。
據此我們認識到語境在概念分類尤其是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歸類上的決定意義,這是邏輯學不能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當然目前很多教材在靜態劃分的基礎上就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劃分都提到了語境劃分,但都只是一筆帶過,缺乏深入的剖析,所以二者劃分的混亂仍然存在,導致人們在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認識上繼續模糊和困惑。
語境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內部語境即一定的言語和上下文之間的關系,外部語境指存在于言語片斷之外的語言的社會環境,如特定的時間 、空間、背景,以及說話雙方已經共同具備的知識、經驗等。就語詞指號而言,相同的語詞指號具體表達一個怎樣的概念,必須從語境實際出發去確定。如:
1. 魯迅的作品是一天讀不完的,《祝?!肥囚斞傅淖髌罚浴蹲8!肥且惶熳x不完的。
2. 魯迅的作品不是科幻作品。
很顯然例1中的兩個“魯迅的作品” 所表達的不是同一個概念,因為前者反映的是綜合的一個整體,即集合體的“一天讀不完”這一特有屬性。所以是集合概念。構成該集合體的個體分子不必然具有這個屬性。后者“魯迅的作品”其語義指向是《祝福》這一單部作品,構不成集合,當然就是非集合概念。此處將二者不加區別,所以才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祝福》是一天讀不完的?!笨梢娂细拍钆c非集合概念的歸類在大多數情況下并非純邏輯的絕對靜止的劃分,而是具有很靈活的動態特征。在二者的區分上不但要考察其所反映的對象是否是集合體,更應要考察同一個語詞指號是否因具體語境的不同而呈現表達上集合意義與非集合意義的二重性。唯有如此,才能對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作出正確的歸類,也才符合邏輯學同一律所要求的思想表達的確定性。動態劃分具體操作方法,歸納如下:
一、一個語詞指號表達的是否為集合概念,最關鍵的原則是看在它出現的語境中,它所表達的概念反映的對象是否是集合體,是否反映集合體的某種特殊屬性。是則為集合概念,不是,則為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集合體。如:森林、中華民族等,它們可以由許多同類個體分子組合而成,也可以由許多個同類集合體組合而成。一顆顆的樹組合成森林,森林就是由個體分子構成。一個個的民族如“漢族”“苗族’等集合起來成為“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就是由集合體構成的集合概念。集合概念與構成集合概念的個體分子或個體集合之間內涵不一樣,所具有的屬性也不一樣。集合概念所反映的對象集合體所具有的質的規定性,構成 該集合體的個體分子不必然具有。發“中國女子排球隊”具有的性質“五連冠”,構成它的個體分子,即它的隊員并不具有此屬性。反之,個體分子具有的屬性,集合體也不一定具有。集合概念與構成它的個體分子之間在外延上只呈現出一種關系 , 即全異關系,如“森林”和“樹” 、“中華民族”與“漢族”。(“中華民族”作為單獨集合概念它不可能存在有種概念,所以它與“漢族”只能是全異關系,而不會是屬種關系)。
二、從集合概念與構成它的個體分子外延上的關系去辨識集合概念。集合概念與構成它的個體分子之間不屬于劃分,所以在外延上二者的關系只能是全異關系。相當于分解中整體與構成部分之間的全異關系。不同于類與子類的關系。普遍概念作為類概念,與類中的子類或分子之間是屬種關系。如:“國家”和“東方國家”,它們是類與子類的關系。二者根本屬性相一致。而“國家”和“中國”是類與分子的關系,二者根本屬性也相一致?!笆挛锏念愂怯煞肿咏M成的,屬于這個類的每一個分子都必然具有該類的屬性?!?/p>
再看以下例子:
1. 魯迅的作品是一天讀不完的。
2. 魯迅的作品不是科幻作品。
4. 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
5. 留守兒童是因父母外出工作而留在農村的孩子。
6. 是人民的子弟兵。
7. 這四個壯漢在蒙頭大睡。
8. 這四個壯漢正在用力抬起這塊大石頭。
結合剛才的分析,我們可以判斷4、6、8四例中劃橫線的概念均是集合概念,因為構成這些集合體的個體分子并不具有集合體的屬性。而2、5、7三例中橫線的概念作為普遍概念,它們具有的屬性,個體分子同樣具有。
【參考文獻】
[1]何向東.邏輯學教程[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對于ESP教學與EGP的爭論就已經存在。2004年,蔡基剛在其文章中,再次對ESP的理據提出支持,指出由于中小學教育對于英語的重視,語言的基礎已經在大學前打好。繼續在大學階段進行普通概念的英語教學,是一種重復性建設。同時他也指出,提出專門用途英語決不是要替代或削弱基礎普通英語教學。它們不是對立的或互不相容的,基礎英語教學和ESP教學是為實現同一教學目標的兩個層面。在實際的教學中,長期的通用英語教育,以考試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讓教學雙方都產生了極其功利的學習態度。以ESP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在沒有脫離開功利目的的學習預期之下,就難以達到良性的產出。同時,現有的外語教學模式,基于結構主義的語言學基礎,將語法、詞匯、邏輯表述等分塊割裂開。傳統的EGP教學都是以詞匯語法的習得輸入為主要途徑和手段。在少數的科技英語相關課程中,也只是以相關專業文章作為教學平臺,注重詞匯講解和翻譯訓練,難以達到全面的技能提高。盲目進行ESP教學,只能是將EGP的教學模式代入,簡單停留在詞匯和翻譯階段,學生獲得的更多僅僅是詞匯壓力和考試壓力,于專業幾乎毫無幫助。“目前大學英語教學雖力圖培養外語全能,其結果卻是大部分人往往外語不能,專業沒學好,對國家和個人來說實在得不償失”。
2邏輯數理智能與語言學習
2.1邏輯與語言
邏輯學與現代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蔡曙山通過對數學及邏輯的發展,認為“就邏輯與數學的關系而言,邏輯不必假定數學,而數學卻需要假定邏輯;就邏輯、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關系而言,并非所有學科都要使用數學,而所有學科都必須使用邏輯。”也正因為邏輯學時眾學科的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主要發達國家都將邏輯學作為一級學科,列于各學科之首。金岳霖先生曾說,為了工業化不可只注重工程學和經濟學,一定要同時發展純自然學科、社會學科和人文學科。金先生主張在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展邏輯學。國內邏輯學者提出,邏輯學的研究要注意結合自然語言,注意語言的表述意義、表現意義和激動意義。形式邏輯要聯系實際,就必須結合自然語言,結合自然語言不單是用邏輯翻譯自然語言,而且要研究豐富的語言中的邏輯形式。語言邏輯的研究得到眾多研究者的重視,導致邏輯學的研究發生了語言轉向。近年來,邏輯學又發生了認知轉向。當我們將這三個要素放在一起,就可以發現,邏輯、語言、認知,實際上就是第二語言教學中最需要關注的三個層面。以邏輯為主導的語言教學,既符合邏輯學的發展趨勢,也符合語言教學的規律,更符合在語言教學中需要考慮的大腦認知能力的各種理論和假設。
2.2邏輯數理智能與語言智能
霍華德•加納在其著作《多元智能》一書中提到智能的多重構成。其中,語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邏輯數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典型的邏輯類型中,最常見的是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科學方法會綜合運用兩種類型的邏輯:假設通常由演繹推理發展而來,而結論則是建立在歸納思考的基礎上的”。教師在向學生講授和解釋英語語言中的形式邏輯,主要應向學生解釋邏輯檢驗中的論證是如何建構。在教授邏輯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心智,幫助學生了解邏輯的各個環節是否有效,證據是否充足。事實上,邏輯數理智能和語言智能是智商測試的主要基礎,傳統心理學家對這兩種智能進行大量的研究和調查。這兩種智能被認為是可以跨越不同領域或專業解決問題的“原始智能”。在其他智能的開發中,語言智能和邏輯數理智能都是基本智能。多元智能理論中談及的智能還包括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及自然認知等多個方面。而這些智能的開發和發展,離不開作為基礎的語言和邏輯數理智能。作為語言教學,首先注重的是語言智能的開發培養,并注重邏輯數理智能的同步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輔以其他智能的開發。例如,通過團隊合作,就可以很好的開發人際關系智能;通過個人演講和表演等形式的任務布置,則能夠將學生的自我認識智能進行提升。
3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邏輯教學設計
鑒于邏輯學與語言學的密切關系,語言教學中進行顯性邏輯的相關教學即成為必須。在初高中階段,具備基本的詞匯積累之后,學生的基本語言能力達到自覺輸出和慣性反應的前提下,可以在英語課堂中進行邏輯教學的補足。事實上,也只有在足夠的心智支撐和語言積累的前提下,邏輯教學才稱其為可能。當高考入學為教學指揮棒的前提下,在初高中英語課堂開展邏輯教學模式,存在一定客觀難度。而在大學中開展相應的課程,既能使大學英語教學脫離“空心課程”的怪圈,同時也為學生將來的學術思維訓練和專業實踐提供基礎的智力保障。大學英語在目前階段要求多數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必修,是在大學基礎教育中時間跨度最長的人文學科課程。在語言教學中,有目的的導入邏輯教學,可以對處在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階段的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邏輯判斷,對熱點事件做出自己的分析,而非盲從書本和權威。鑒于初高中英語教學中,對于邏輯思維培養的忽視,在大學階段以相關性課程進行邏輯智能的培養,可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強調大學英語中的邏輯教學,并非是要用英語進行邏輯學授課。多數邏輯學的論文及著作中都存在大量的公式,而這會讓文科背景的教師產生認知恐懼,且缺乏足夠的數學基礎,閱讀此類文章也存在一定的難度,更遑論進行教學。將邏輯帶入英語教學課堂,主要是從語言本身的規律出發,幫助學生理解實際語言使用中存在的邏輯問題。由于在中國邏輯的發展中,各種類型的邏輯混雜,界限不明,且一直傾向于發展辯證邏輯,對于語言結構的形式邏輯沒有獨立出來,而這才是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教學和解釋的重點?;谝陨嫌懻?,結合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積累,筆者提出對大學英語課堂的邏輯訓練可做以下嘗試。
3.1邏輯判斷測試訓練
英聯邦國家通行的雅思考試(IELTS)中,其判斷類題型在很大程度上考察的是學生的語言邏輯能力。學生在實際做題中,對于NotGiven的概念模糊,其根源在于邏輯能力的欠缺。此類題目曾經在四六級考試中出現過一段時間,遺憾的是現在已經被剔除出測試體系中。這種題型,即可作為基本的語言輸入教學的材料,對學生進行訓練。例1:(原文)Manylecturesfindtheirjobveryrewarding.(題目)Themajorityof/all/someofthelecturersgetsatisfactionfromtheirwork.此例中涉及對于全稱量詞(universalquantifier)和存在量詞(existentialquantifier)的差異理解問題。most和many的問題如果獨立出來,從數學集合的角度,是很容易理解的。雖然這一概念在數學集合概念中已經習得,但是學生顯然沒有將其轉移到語言分析中。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卻很快的跳入后句的詞匯含義的比較,或依舊無法擺脫翻譯式閱讀的定式,缺乏對基本的集合和邏輯概念的思考。例2:(原文)Inthebusymodernworldwelivein,itisveryeasytotakeforgrantedmanyofthethingsourforebearshadtostruggletoachieve:adequatelyheatedhousing,andsufficientfoodonthetable,tonamebuttwo.(題目)Ourlifearebetterthanthoseofpeopleinthepast.此例中如果對于內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的概念模糊,學生最容易出現的錯誤就是進行形而上的邏輯判斷,將溫飽簡單等同于生活質量。此例也比較典型的反應出學生在進行判斷時,缺乏對比較信息的構成分析。這種錯誤的邏輯思維,即使脫離開語言教學的環境,學生也很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受到誤導同時缺乏邏輯判斷而被謠言欺騙。國內學者研究中發現,在二語句子加工過程中,詞匯意義的激活和提取先于句子意義的建構,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句子意義和詞匯意義的交互過程中遵循詞匯優先的原則。藉由類似測試訓練,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建構起邏輯的基本概念,讓學生初步體會語言邏輯嚴謹的魅力,和多數人所存在的常識誤區。
3.2語篇邏輯訓練
國外語篇分析學者認為,英語語篇的思維模式有三種,即問題-解決型(Problem-SolutionPattern),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Pattern)和匹配-比較型(MatchingPattern)。王墨希在上世紀90年代的調查發現,中國學生最缺乏的語篇思維是“一般-特殊型”,而對于問題解決型的語篇模式掌握較好;語篇思維模式與英美本族人相比,帶有隱伏型思維模式,即闡述時不從主題入手,而用采取多種暗示,最后才回歸主題。該調查的時間距今已有近20年的歷史,但是其揭示的問題在目前的英語課堂上依然存在一般-特殊型的語篇是英語中十分普遍的語篇類型,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論說文中常見。可以說,這是在學生脫離英語課堂教學以外,最可能接觸到的文體類型,也是他們在以后各自的專業領域中要大量接觸到的文體類型。趙崇華認為,由于學生的語篇思維模式的問題,學生在閱讀稍長的文章時,對于段落間的內在關系不能有效辨識,影響閱讀效果。具體表現為雖然詞句不存在理解障礙,但是對篇章結構不熟悉,失去方向感,抓不住文章的重點。此類語篇在段落與段落間,有著清晰的邏輯脈絡,大體表現為因果,排序,分析,例證,對比等,環環緊扣主題。在教學中,對語篇邏輯的側重,可以采取以下循序途徑:a.引導學生對于不同的邏輯結構方式的引導詞尋查,訓練學生對于此類結構的敏感性;b.歸類段落功能,就上下段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認知;(參考IBT閱讀同類題型)c.在亂序的段落主旨中,要求學生對各段及相應主旨進行配對分析。(參考IELTS閱讀同類題型)通過對語篇邏輯的訓練,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應可以較快把握篇章的邏輯結構。同時通過發現特定語篇內在的邏輯漏洞和證據缺失,讓學生養成批判性閱讀的思維習慣,不再拘泥于權威知識,形成獨到見解。
3.3語言邏輯輸出訓練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慎思明辨”。對于現代的語言教學而言,不外就是以清晰的邏輯思維對事物進行分析、思考、辨析,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語言輸出教學中,大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是言之無物。雖然通過專門的應試訓練,尤其是CET序列的考試模式訓練,學生的寫作可以套用不明所以的模板,寫出在語篇邏輯結構上基本合理的文章,但是切合到具體的觀點、論據等問題,又是一頭霧水。究其根本,語言邏輯、思維邏輯和知識與文化的邏輯這三要素的缺失,導致輸出失敗。同樣的問題也反映在口語輸出上。金利民就提出,在辯論中的論點(claim),論據(evidence),論證(warrant)三個環節中,學生最弱的就是warrant,反映出來的就是思辨能力(analyticalability)的不足。而經過一年的辯論學習后,這種情況有很大的改觀。同時,文秋芳指出,教師的命題視野和高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如果還囿于教材或教輔材料提供的時效性較差的話題中,學生的參與度自然較差。90后學生通過網絡,接觸大量的外國文化產品,同時又通過社交網絡,頻繁接觸各種熱點話題,卻在課堂上缺乏類似的釋放平臺?;诖?,用學生關心的熱點來進行語言的輸出訓練是最為有效的方式。下例為美劇《生活大爆炸(TheBigBangTheory)》中的一個片段:Sheldon:Allright,I'mreadyformynextquestion.Amy:Inaworldwhererhinocerosesaredomesticatedpets,whowinstheSecondWorldWar?Sheldon:Uganda.Amy:Defend.Sheldon:Kenyarisestopowerontheexportofrhinoceroses.ACentralAfricanpowerblockisformed,coloni-zingNorthAfricaandEurope.Whenwarbreaksout,noonecanaffordtheluxuryofarhino.Kenyawithers,U-gandatriumphs.Amy:Correct.Myturn.這種純粹為達到戲劇效果而編寫的對白中,暗藏了邏輯與思辨的最基本要素:立論、證據、及證據對立論的支撐。藉由類似話題的導入,教師可以重設討論話題和討論場景,由學生與教師討論設定話題;由學生為主導,對話題進行深入的資料尋查,主要是閱讀輸入;進而根據熱點話題抽象為辯論話題,分組進行辯論,在整個辯論過程中,個體學生通過對論點的把握,認知,進而產生個人的書面或口頭語言輸出。
4結語
(一)前提或者命題真。這種真是指命題的思想內容是真的。任何一個命題的內容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在這里真或假不是用以描述事物狀態的,而是評價命題或陳述的內容的。它的核心是針對其所表達的知識或信念的,例如:“臺灣不是一個國家?!边@個命題的內容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所以是個真命題。
(二)推理真。這是指推理中前提真和結論真之間的關系。演繹推理前提真結論必然真,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前提真而結論是或然性真。因此推理真就是推理中的結論相對于前提是必然的真或者是或然的真。這里“真”指的是否再現邏輯推斷關系而不是對命題內容的評價。
(三)指派真和賦值真。在邏輯學中(特別是在現代邏輯中)把命題形式當作真值形式,而且只從真假的角度研究每一種命題形式的邏輯特征,真和假是命題的唯一屬性。邏輯真在這里指這些真值形式和其中的變項與公式的真假,這時的真假和具體命題內容的真假無關,而只是一種假定的真假和根據這種假定而推論出的真假。
(四)形式真。這是指永真式(重言式)或普遍有效式的真。邏輯學中有一類公式,對其中的變項可以代以任何命題、謂詞、個體詞總能得到真命題。這類公式的真是一種邏輯關系的真,例如:P或者非P中不管變項P賦真值或是假值,這個公式都是真的。
(五)系統真?,F代邏輯建立了形式系統,如果它的定理都是形式真,即都是永真公式或是普遍有效式,那么整個系統便是可靠的和一致的,這種可靠性和一致性就是一種系統的真。
在以上這五種“真”的情況下,邏輯學不考慮第一種意義的“真”,而只關注后四種“真”。后四種“真”在邏輯學中有各種表現,在其他科學中也有這些意義上的真的表現,就被稱為邏輯真理。
所謂邏輯真理是一種特殊的真理,是一種因邏輯關系或邏輯原因而成為真的一種真理。邏輯真理不能憑經驗而得知其為真,它需要我們借助邏輯分析、語義分析、關系分析確定它們是真的。它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真理是有區別的。
恩格斯認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思維與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的思維能否認識現實或者正確地反映現實世界的問題。從邏輯哲學的角度來看,其重大的基本問題就是邏輯與客觀現實的關系問題,任何邏輯學家都要回答:邏輯真理是否與客觀現實一致?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關于這個理論問題,亞里士多德在其所著《形而上學》一書中明確提出并詳細論述了邏輯基本規律(矛盾律與排中律)。在談到矛盾律時認為,事物不能同時存在又不存在。矛盾律首先是存在的規律。它之所以能夠成為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是因為它符合“事理”。亞里士多德肯定了邏輯規律與存在規律的一致性,其根據就是真理符合現實的理論,即所謂真理符合論。它在解釋真與假這對概念時說,凡以不是為是、是為不是者,這就是假的;凡以實為實、以假為假者這就是真的。按照真理符合論,一切真理必需與現實一致,邏輯真理也不能例外??梢妬喞锸慷嗟碌恼胬碛^,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這個真理論肯定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但是亞里士多德只強調邏輯真理與存在規律的一致性,卻忽視了邏輯真理的特殊性。萊布尼茲是現代邏輯的創始人。他第一個提出了用數學方法研究邏輯學中的推理問題,對亞里士多德的真理一元論提出了挑戰。他認為有兩種真理:即推理的真理和事實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事實的真理是偶然的。推理的真理不像事實真理那樣依賴于經驗,它們的證明只能來自所謂的天賦的內在原則。因此萊布尼茲的這種觀點,就成為真理二元論和邏輯真理先驗論的一個起源。
基于萊布尼茲的推理真理和事實真理的對立,在康德的哲學中就演變為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的分歧??档抡J為一切來源于經驗的判斷都是綜合判斷;分析判斷是絕對獨立于一切經驗的知識,即先天知識。例如:“白人是人”就是分析判斷,在康德看來表示邏輯規律的判斷就屬于分析判斷。
數理邏輯問世之后,邏輯哲學領域中出現了維特根斯坦學派,即以維也納小組為核心的邏輯實證主義者。他們的一個共同的工作就是利用數理邏輯的成果,發展從萊布尼茲到康德的真理二元論和邏輯真理的先驗論,使之獲得科學化的外觀和現代化的形式。維特根斯坦把邏輯真理稱為重言式。他認為重言式的命題是無條件的真,由此他斷言,重言式既不能為經驗所證實,同樣的也不能為經驗所否定,也就是說與現實沒有任何描述關系。邏輯實證主義者進一步把康德關于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的區分推向極端。在他們看來,凡是先天的都是分析的;反之,凡分析的都是先天的。邏輯實證主義者確立了一個基本的哲學信條:分析真理與綜合真理有根本的區別。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卡爾納普認為,哲學家們常常區分兩類真理,某些陳述的真理是邏輯的、必然的、根據意義而定的,另一些陳述的真理是經驗的、偶然的、取決于世界上的事實的。前一類推理就是所謂的分析推理,后一類推理就是所謂的綜合推理。邏輯真理被看作是分析真理的一個特殊的真子集。
1933年塔爾斯基以形式化的方法給出了真理的語義學概念,他用非形式化方法對其語義學的成果作出概述。他認為邏輯真理同其他真理一樣,必需與客觀現實相符合或者相一致,在形式語言中,一個語句是不是邏輯真理,取決于它是不是在每一種解釋下都成為真語句;同時一個語句在某一解釋下是否為真,取決于它在這一解釋下,是否與它所“談論的對象”相一致??梢娺壿嬚胬淼母拍钪苯右蕾囉谛问秸Z言中的語句,與它們所描述的客觀現實之間的符合關系,這說明它的邏輯真理或者分析真理并非先驗的真或者先天的真,它們為真同樣是因為它們與現實相符合。塔爾斯基重新建立了真理符合論,表明一切真理包括事實真理和邏輯真理,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必需與客觀現實相符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真理符合論,肯定了邏輯真理與存在規律的一致性,但是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差別。萊布尼茲、康德、維特根斯坦和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邏輯真理和現實絕對無關,與事實真理根本不同。塔爾斯基主張真理必需以亞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論為基礎,而且只能以形式語言來構造,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局限性。
認識論認為,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們思維中的正確反映。同樣邏輯真理也是客觀世界規律性的反映。列寧指出,人的實踐經過千百萬次的重復,它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格固定下來,而最普遍的邏輯格,就是事物被描述的很幼稚的……最普遍的關系。列寧認為邏輯的公理、正確的推理形式是事物最普遍的關系,是由人們實踐中千百萬次的重復而反映和鞏固在意識中。列寧說的最普遍的邏輯格是指三段論推理的正確形式。在這一點上我們說邏輯真和事實真是相容的,事實真是基礎,邏輯真是建立在事實真基礎之上的,二者是一致的,但是邏輯真理與任何具體的經驗事實無關。
第一,邏輯系統的公理和定理的真是邏輯系統設定,其為真的根據是某種初始的邏輯關系。第二,邏輯公理和定理經過解釋的真命題,其為真不取決于解釋中的內容,而取決于這些公理、定理所顯示的邏輯關系。第三,邏輯推斷關系這種推論的結論真是一種邏輯關系真。第四,根據邏輯聯系詞的性質,由邏輯真得到邏輯真。如:A、B是邏輯真命題,那么A并且B、如果A那么B都是邏輯真命題。第五,數學中的邏輯真命題,是建立在公理演繹基礎之上。以上這些邏輯真由于邏輯的原因或者邏輯關系而真,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說,在局部意義上,相對于特定的邏輯系統而言,邏輯真理可以說是分析的,是以邏輯意義為根據的,而與任何具體的經驗事實無關。邏輯真理和事實真理的關系是:事物之間的關系顯示一定的邏輯關系,也是邏輯真的基礎。邏輯真理在某些方面與事實真理是一致的,但是在另一方面,邏輯真理又與事實真理不是一致的,邏輯真理和事實真理之間是一種交叉關系。邏輯真理既具有絕對性又具有相對性,有些邏輯關系是絕對的真,但是另一些邏輯真理是相對的真。邏輯真理之所以為邏輯真理,不是由于它們揭示了事物的本質事物或事物的普遍性,而只是涉及到邏輯自身,只根據邏輯自身而成立。邏輯真理的必然性需要在邏輯自身中去尋找,而不能在現實中尋找。
綜上所述可見,邏輯真理來源于經驗,但又不同于事實真理。由于邏輯思維的作用,它越遠離事實,其真理性越強;當它與具體事實相符合時,即成為事實真理的必要條件。當邏輯真理和事實真理一致時,邏輯思維就正確地反映了事物的規律,因此邏輯真理在認識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當我們認識世界時,會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作出許多推測和猜想,也會試圖把這些思想與已經獲得的關于被研究對象的材料聯系起來。為了搞好各項工作,我們要正確的調整各種思想關系,從中拋棄不適當的思想,選取可以促進我們前進的思想,這就需要我們在思維過程中嚴格遵守邏輯規律和規則。只有認識邏輯真理才能更好地認識事實真理,隨著人類的經驗積累,邏輯真理和事實真理的交叉容量必然會不斷增大,為了探求真理我們必須保證思維的邏輯性。
摘要:邏輯學是研究推理的一門學問,而推理是由概念、命題組成的,不懂得命題就不懂得推理。普通邏輯學在研究命題時,主要是從二值邏輯的角度研究命題邏輯形式的邏輯值與命題形式之間的真假關系。本文著重從認識論的角度闡述邏輯真理的內涵,同時詳細論述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的區別。為了探求真理必須保證思維的邏輯性。
邏輯學離不開“真”這個概念。一般來說人們是從下述意義上使用“真”這個概念的:
(一)前提或者命題真。這種真是指命題的思想內容是真的。任何一個命題的內容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在這里真或假不是用以描述事物狀態的,而是評價命題或陳述的內容的。它的核心是針對其所表達的知識或信念的,例如:“臺灣不是一個主權國家。”這個命題的內容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所以是個真命題。
(二)推理真。這是指推理中前提真和結論真之間的關系。演繹推理前提真結論必然真,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前提真而結論是或然性真。因此推理真就是推理中的結論相對于前提是必然的真或者是或然的真。這里“真”指的是否再現邏輯推斷關系而不是對命題內容的評價。
(三)指派真和賦值真。在邏輯學中(特別是在現代邏輯中)把命題形式當作真值形式,而且只從真假的角度研究每一種命題形式的邏輯特征,真和假是命題的唯一屬性。邏輯真在這里指這些真值形式和其中的變項與公式的真假,這時的真假和具體命題內容的真假無關,而只是一種假定的真假和根據這種假定而推論出的真假。
(四)形式真。這是指永真式(重言式)或普遍有效式的真。邏輯學中有一類公式,對其中的變項可以代以任何命題、謂詞、個體詞總能得到真命題。這類公式的真是一種邏輯關系的真,例如:p或者非p中不管變項p賦真值或是假值,這個公式都是真的。
(五)系統真?,F代邏輯建立了形式系統,如果它的定理都是形式真,即都是永真公式或是普遍有效式,那么整個系統便是可靠的和一致的,這種可靠性和一致性就是一種系統的真。
在以上這五種“真”的情況下,邏輯學不考慮第一種意義的“真”,而只關注后四種“真”。后四種“真”在邏輯學中有各種表現,在其他科學中也有這些意義上的真的表現,就被稱為邏輯真理。
所謂邏輯真理是一種特殊的真理,是一種因邏輯關系或邏輯原因而成為真的一種真理。邏輯真理不能憑經驗而得知其為真,它需要我們借助邏輯分析、語義分析、關系分析確定它們是真的。它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真理是有區別的。
恩格斯認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思維與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的思維能否認識現實或者正確地反映現實世界的問題。從邏輯哲學的角度來看,其重大的基本問題就是邏輯與客觀現實的關系問題,任何邏輯學家都要回答:邏輯真理是否與客觀現實一致?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關于這個理論問題,亞里士多德在其所著《形而上學》一書中明確提出并詳細論述了邏輯基本規律(矛盾律與排中律)。在談到矛盾律時認為,事物不能同時存在又不存在。矛盾律首先是存在的規律。它之所以能夠成為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是因為它符合“事理”。亞里士多德肯定了邏輯規律與存在規律的一致性,其根據就是真理符合現實的理論,即所謂真理符合論。它在解釋真與假這對概念時說,凡以不是為是、是為不是者,這就是假的;凡以實為實、以假為假者這就是真的。按照真理符合論,一切真理必需與現實一致,邏輯真理也不能例外??梢妬喞锸慷嗟碌恼胬碛^,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這個真理論肯定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但是亞里士多德只強調邏輯真理與存在規律的一致性,卻忽視了邏輯真理的特殊性。
萊布尼茲是現代邏輯的創始人。他第一個提出了用數學方法研究邏輯學中的推理問題,對亞里士多德的真理一元論提出了挑戰。他認為有兩種真理:即推理的真理和事實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事實的真理是偶然的。推理的真理不像事實真理那樣依賴于經驗,它們的證明只能來自所謂的天賦的內在原則。因此萊布尼茲的這種觀點,就成為真理二元論和邏輯真理先驗論的一個起源。
基于萊布尼茲的推理真理和事實真理的對立,在康德的哲學中就演變為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的分歧??档抡J為一切來源于經驗的判斷都是綜合判斷;分析判斷是絕對獨立于一切經驗的知識,即先天知識。例如:“白人是人”就是分析判斷,在康德看來表示邏輯規律的判斷就屬于分析判斷。
數理邏輯問世之后,邏輯哲學領域中出現了維特根斯坦學派,即以維也納小組為核心的邏輯實證主義者。他們的一個共同的工作就是利用數理邏輯的成果,發展從萊布尼茲到康德的真理二元論和邏輯真理的先驗論,使之獲得科學化的外觀和現代化的形式。維特根斯坦把邏輯真理稱為重言式。他認為重言式的命題是無條件的真,由此他斷言,重言式既不能為經驗所證實,同樣的也不能為經驗所否定,也就是說與現實沒有任何描述關系。邏輯實證主義者進一步把康德關于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的區分推向極端。在他們看來,凡是先天的都是分析的;反之,凡分析的都是先天的。邏輯實證主義者確立了一個基本的哲學信條:分析真理與綜合真理有根本的區別。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卡爾納普認為,哲學家們常常區分兩類真理,某些陳述的真理是邏輯的、必然的、根據意義而定的,另一些陳述的真理是經驗的、偶然的、取決于世界上的事實的。前一類推理就是所謂的分析推理,后一類推理就是所謂的綜合推理。邏輯真理被看作是分析真理的一個特殊的真子集。
1933年塔爾斯基以形式化的方法給出了真理的語義學概念,他用非形式化方法對其語義學的成果作出概述。他認為邏輯真理同其他真理一樣,必需與客觀現實相符合或者相一致,在形式語言中,一個語句是不是邏輯真理,取決于它是不是在每一種解釋下都成為真語句;同時一個語句在某一解釋下是否為真,取決于它在這一解釋下,是否與它所“談論的對象”相一致??梢娺壿嬚胬淼母拍钪苯右蕾囉谛问秸Z言中的語句,與它們所描述的客觀現實之間的符合關系,這說明它的邏輯真理或者分析真理并非先驗的真或者先天的真,它們為真同樣是因為它們與現實相符合。塔爾斯基重新建立了真理符合論,表明一切真理包括事實真理和邏輯真理,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必需與客觀現實相符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真理符合論,肯定了邏輯真理與存在規律的一致性,但是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差別。萊布尼茲、康德、維特根斯坦和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邏輯真理和現實絕對無關,與事實真理根本不同。塔爾斯基主張真理必需以亞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論為基礎,而且只能以形式語言來構造,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局限性。
【摘要】廣播電視大眾傳播平臺上,主持人的即興口語表達的質量和品位良莠不齊。信息和邏輯是即興口語表達中的本質要素。信息是表達的主體,是內容;邏輯是信息流動的秩序和方式。只有充足的信息而沒有清晰的邏輯思維,主持人的口語表達也不會有實質性的飛躍和突破。本文基于普通邏輯學視角,探討邏輯思維在主持人即興口語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主持人 邏輯思維 口語表達
一、邏輯思維在主持人即興口語表達中的作用
廣播電視是視聽藝術,主持人是通過口頭語言即有聲語言來進行傳播的??谡Z表達是主持人從內部語言到外部語言的生發過程,它基本沒有文字稿件作為依據,它具有如下特點:現想現說,語音稍縱即逝,語言靈活多樣,語音和態勢語有特殊功效。其中現想現說是口語表達的重要特征。書面表達可以從容思考、不斷修改,但是主持人的口語表達“受語言環境的嚴格限制,在與特定聽眾對象的現場交流中,不斷產生新刺激、反刺激,不斷產生新想法、新的話題。為此,要不斷調整思路,組織語言。” ①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即興口語表達的質量和品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主持人思維品質的提升。
如何提高主持人的思維品質?在主持人所能把控的節目信息質量和信息數量相同的情況下,決定該主持人思維品質的重要因素就變成了其思維的形式結構———邏輯。所以即興口語表達中,邏輯清晰才能思維順暢,思維順暢才能言而有序,言而有序才能妙語生花。
二、主持人即興口語表達中的邏輯思維運用策略
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經常會聽到類似邏輯推理的判斷,但是其前提是否真實?結論是否真實?推理是否得當?本文通過選取若干主持人的即興口語表達為樣本,從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和充足理由律這個邏輯學基本規律對主持人常用的邏輯學規律進行分析(本文所用語料分析樣本,采自第六屆CCTV 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
1、歸納推理及主持人的運用策略
歸納推理是由個別性的知識作為前提,推出具有一般性的知識作為結論的一種推理形式。前提與結論中主項的關系是種屬關系,推理過程是由種到屬的認識過程,即由個別或特殊到一般的過程。
歸納推理在廣播電視口語表達中運用得較為常見,其作用就是通過個別來推測一般情況,給予某種現象以普遍意義。因此,口語傳播中歸納推理出現的位置一般位于主持人該段落口語表達的后半段,總結、升華主題的部分。
主持人在口語表達中運用最多的是不完全歸納。具體來說,簡單枚舉歸納推理運用的更加普遍,但是隨著大數據新聞的興起,統計歸納推理在節目中的運用也逐漸增多。但是由于主持人的素質、意識等問題,其運用不完全歸納推理的狀況卻良莠不齊。
案例:
……但是呢您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沒有,就是在2004 年,也就是說在16 歲那年的時候我已經戴上了三四百度的小眼鏡,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我國的青少年在身體形態發育水平的同時呢,某些體質的指標卻在下降,比如說視力。比如接下來我們看這樣一張圖,剛才呢我戴著眼鏡不是一個個例,可以看到在7 到12 歲的青少年中調查呢,有40%,四成,是屬于視力不良……
———李耀陽《個性空間》2011.11.24上面的這則新聞評論應該是典型的的數據新聞評論,主持人想結合自身的發育水平和體質指標狀況和普遍調查統計結果說明一個問題———我國的青少年在身體形態發育水平提高的同時,某些體質指標卻在下降,比如說視力。主持人準備的論據不可謂不充足,有個案有普遍性的數據統計,是一個由個別到普遍的歸納推理過程。但似乎結論下得有點早,如果他舉出普遍調查統計結果,然后得出結論,就是一個更為嚴謹的口語表達。
2、演繹推理及主持人的運用策略
與歸納推理相反,演繹推理則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導到個別性的結論。在演繹推理中有一類直言間接推理,即三段論推理,主持人在評說新聞事件時會經常用到,是一種常見的演繹推理。所謂直言三段論就是借助一個共同概念,把兩個直言判斷連結起來,從而得出結論的演繹推理。直言三段論有兩個重要特征:由一般性前提導出個別性結論;以及結論的必然性。
由于廣播電視節目強調典型人物、事件,其敘述結構一般是由一個或幾個典型人物或事件的時空排列。所以主持人在運用演繹推理的時候,一般位于節目開始,由一般性的事物定位到某個人物或某件事情上具體展開。還有一種情況主持人在節目開始時也經常涉及。前面說過,演繹推理是從一般性命題到個別性命題的推導,但是再一般的命題都會有特殊情況獨立其外,而恰恰是這種“獨立其外”的特殊情況往往成為主持人運用語言的一個閃光點。雖然這種情況并不滿足直言三段論結論的特征,畢竟也是從一般到特殊的闡述,所以筆者也把它放到這里一塊來說明。
案例:
各位好,這里是《特別現場》,我是屠化。今年啊,我國的很多地方土豆都是大豐收了,但是銷售卻成為了一個難題。陜西省旬邑縣馬蘭村也是這樣的一個土豆種植村,他們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今天我們請到了村委會的副主任,被人們稱作土豆主任的楊福禮先生,掌聲歡迎。
———屠化《特別現場》2011.10.23
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提取到演繹推理直言三段論的三個命題:由于我國很多地方土豆大豐收但是土豆銷售是個難題、陜西省旬邑縣馬蘭村是土豆種植村,所以馬蘭村的土豆銷售也成為一個難題。從而引出馬蘭村是怎么解決這個難題的話題。
3、類比推理及主持人的運用策略
類比推理是由兩個事物的某些屬性的相同,推論它們在另一屬性上也可能相同的一種間接推理。當然,類比推理的結論是或然的,因為推理的根據不充分,有待于進一步的驗證。
在廣播電視即興口語表達中,特別是在新聞評論類的口語表達中,交代信息、說清原委是口語承載的重要功能,而在這個過程中,類比推理就被經常用到?!跋妊运铩奔仁钦Z用學的一種修辭手法,同時也是邏輯學中的一種類比推理的手段,這樣往往能夠增強“所詠之詞”的說服力和明晰度。
案例:
今天晚上我們來說的一個話題是選擇的智慧……那我非常喜歡他(李開復)在創新工場之前說的話,“我更喜歡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而不是經營一個巨無霸。”……他的選擇是創造。我更喜歡,多好的四個字啊,但是想一想,我在我們又有多少人,是根據“我更喜歡”去做選擇的呢?我想大家還記得第一輪環節當中出現過的錢素春女士……她告訴我說退休之后有的人喜歡去旅游,有的人喜歡買東西,而我就喜歡幫助別人。其實她也從我最喜歡里收貨了她最珍視的快樂,我們說,跟隨我心,根據我最喜歡去選擇,生活給予你的往往比你想象的要更多……
———董麗萍《個性空間》2011.10.24
主持人的這段話其實也大致含有兩個類比推理:由a 到b 的推理,由a 到c的推理。以此來說明我們應該怎么樣做出一種智慧的選擇,也是比較具有鼓動性的。
a.李開復結束了20 年的職業經理人生涯,放棄其他,以“我更喜歡”為動機選擇重新創業。
b.錢素春女士退休之后,放棄旅游、買東西等方式,以“我更喜歡”為動機選擇幫助別人。
c.我們是否會放棄原先的東西、不想要的東西,以“我更喜歡”為動機選擇自己的新生活?
4、充足理由律及主持人的運用策略普通邏輯學有四個基本規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前三條規律保證了概念的正確性,而充足理由律則保證了論證的正確性。廣播電視口語表達中,前后判斷之間論證的正確性顯得良莠不齊。所以筆者把充足理由律單列出來加以說明。所謂充足理由律,就是指在思維論證過程中,要確定一個判斷是真的,必須有充足理由。如果沒有充足理由,那就沒有論證性。
我們說,正確的思維必須首先是一個有論證性的思維,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然而在廣播電視這個大眾傳播平臺上,主持人在進行即興口語創作的時候,很多時候會妄下結論。這既是主持人邏輯思維和嚴謹意識的缺失,也是一種對廣播電視受眾不負責的工作態度。
案例:
……從1994 年到現在,北大保安隊里呢,先后有超過300 位保安像張國強這樣,通過自學努力考取大專、本科、研究生,甚至還有人是雙學歷……其實呢,不光在北大,在清華、人大眾多的學校里面都曾經成就過這樣的保安求學傳奇。
當眾多的高校陷入高考生源戰的時候,也有一些高校卻超越出單純的雇傭關系,對保安表達出開放、包容、分享的人文關照……現代意義的大學精神我相信在那一刻,得到了讓我們自豪的豐富。
———劉范美《個性空間》2011.10.25
結合語境我們可以看出,主持人劉范美想表達的意思是,通過北大、清華、人大眾多的學校成就保安求學傳奇這件事,說明這些大學超出雇傭關系對保安表達出人文關照,進而說明現代意義的大學精神得到了豐富。也就是說在她的邏輯關系中,上一段是說明下一段的理由。這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高校錄取保安不是因為他們保安這個身份,而是因為他們通過了必須的考核程序。至于現代意義的大學精神就更無從談起。所以這不符合充足理由律。
通過上述對普通邏輯學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和充分理由律等邏輯規律的梳理和相關具體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主持人在即興口語表達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邏輯方面的問題。因此,廣播電視主持人學習一些普通邏輯學知識,會對我們的即興口語表達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①張頌主編:《中國播音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