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急救的基本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本體;網頁數據抽取;包裝器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4)16-3726-0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information on the network, the network has developed into a huge database, people are more desirable to get pages of data quickly. Currently, the field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has focused the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 First this pager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ontology. Based on this, this pager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extracting information from normal document based on ontology.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some basic knowledege about the ontology, then proposed and implemented a web data extraction method. In this pager, it used domain ontology words, concepts and relationships to generate extraction rules, used the syntax analysis module for pre-processing the input document. At last, it achieve the data according to extraction rules and documents generated by parsing. The experiment has shown that the approch got a very good performance.
Key words: ontology;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 wrapper
1 相關背景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fā)展以及計算機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網絡已發(fā)展成為一個巨大的數據庫。針對這些挑戰(zhàn),人們對在海量WEB信息中快速準確地找到所需的數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Web信息抽取開始逐步得到研究。目前Web信息抽取技術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人工干預較多,大部分技術中都需要大量的樣本訓練集,給用戶帶來比較大的負擔。(2)適應性差,根據具體信息源生成的包裝器程序只能用于某種具體的網頁結構。針對目前Web信息抽取技術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研究已有的信息抽取技術,該文提出了一種基于本體[1]的信息抽取方法,HTML源文件作為本系統的輸入參數,輸出的結果是包含主、謂、賓三種成分的三元組,可以將結果存入數據庫。
2 基于本體的數據抽取的過程
本文在研究了已經存在的網頁信息抽取相關技術之后,設計了一個新的基于領域本體的網頁數據抽取系統。抽取的主要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 信息抽取規(guī)則的生成。首先本體解析器對領域本體進行解析,再根據得到的結果自動生成數據抽取規(guī)則。
2) 對HTML文檔進行預處理。對于實驗所用的文件,經過預處理之后,語法分析過程再采用分詞處理模塊和句法分析模塊對文本處理。
3) 數據抽取。根據前面的抽取規(guī)則,數據抽取過程采用它抽取規(guī)則對預處理后的文本實現數據抽取。
2.1 信息抽取規(guī)則的生成
首先介紹一下本體的基本知識。本體是關于某一領域的概念、關系等的描述。基于領域本體的網頁數據抽取技術是針對某一具體領域的。該文使用的本體是OWL本體。本系統采用protege工具建立本體。本系統建立了一個手機領域的本體,如圖1所示。
定義了手機的本體之后,接下來的工作是本體解析器的設計。經過對多種本體的數據庫存儲模式的觀察與分析,該文提出一種新的存儲模式來存儲OWL本體。設計的表主要包括class表,property表和restriction表。通過對本體的解析,將得到抽取數據的抽取規(guī)則。對于本系統中的手機本體,得到的抽取規(guī)則[4]見圖2:
2.2 對HTML文檔的預處理
首先將HTML網頁轉化為對應的非格式化的文本文件,然后采用已有的漢語詞法分析系統ICTCLAS對文本文件進行處理。得到了分詞結果之后,接下來的工作是采用句法分析模塊對分詞結果進行分析。本系統的句法分析模算法是對已有的自然語言句法分析器的改進。系統通過加入結構上下文相關條件,提高了分析結果的準確率。
通過對句子的句法分析之后,接下來的工作是抽出它的名詞短語以及動詞短語結構。主要包含以下4個步驟:
1) 通過句法分析之后,對于np()結構,抽取出句子里的n()(名詞)成分和v()(動詞)成分,“/nn”表示名詞,”/v”表示動詞。
2) 對于vp()結構,抽取出句子里的n()(名詞)成分和v()(動詞)成分,“/vn”表示名詞,”/v”表示動詞。
3) 當np()里面還存在vp()或者np()時,繼續(xù)采用前面兩個步驟進行處理。
4) 同樣當vp()里面還存在vp()或者np()時,也繼續(xù)采用前面兩個步驟進行處理。
實驗結果表明,通過語法分析之后,輸入的句子被轉換成了包含對應的主語、謂語以及賓語等成分的詞語串。
3 信息抽取模塊的實現
首先形成一個關于可以匹配的詞的關系鏈表,接下來的工作是匹配得到的關系鏈表,完成該功能的方法是Match(),包含下面四個步驟:
1)對于三元組里的主語,我們在鏈表里查詢是否存在標識為“/nn”(代表句子里的主語)的成分。
2) 當前面第一步成功了,對于三元組里的謂語,我們在鏈表里查詢是否存在標識為“/v”(代表句子里的謂語)的成分。
3) 當前面第二步成功了,對于三元組里的賓語,我們在鏈表里查詢是否存在標識為“/vn”(代表句子里的賓語)的成分。
4)當前面三步都成功之后,一個三元組就從句子中抽取出來了,實驗成功。
4 實驗和結果
本系統使用JAVA語言實現,抽取到的結果如圖3所示,圖3為數據抽取得到的一個三元組表,第一列id是實驗所用的網頁URL的序號,第二列是三元組的序號,也就是本次實驗抽取到的結果,第三列http是實驗所用的網頁的url,最后一列sentence表示從該句子中抽取數據。
下面具體分析本文所實現的基于領域本體的Web數據抽取系統的性能:
一般采用正確率和召回率兩個指標來評價數據抽取系統的性能,通過對實驗所用的網頁的統計,網頁中宗的正確數據有93個,本系統一共抽取到80個數據,其中有61個正確的,召回率=(61/93)*100%=66.3%,準確率=(80/93)*100%=86.1%。可見,本系統取得了良好的性能。
5 小結
本文論述了基于本體的網頁數據抽取系統。在數據抽取過程中加入了語法處理,將HTML網頁轉換為對應的非格式化的文本文件,然后對得到的文本文件進行分詞處理和句法分析。實驗證明,該方法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目前由于對中文信息的語法處理的研究還不夠,分詞和處理和句法分析本身的正確率不是很高,因此,今后的方向將是針對這些問題作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鄧志鴻,唐世渭.Ontology研究綜述[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38(5).
[2] The Protege project,http://protege.stanford.edu,2008.
[3] Sealable Web Data Extraction for Online Market Intelligence.B.Robert,G.Georg and H.Marcus. Proceedings of VLDB , 2010.
[4] 趙波,陶躍華.ontology論及ontology論在計算機科學技術中的應用[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6).
一、幾何操作經驗的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學習進入高年級后,學生會逐漸接觸到幾何的部分,這部分對于小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對于圖形的理解與認識,對于圖形周長與面積的計算,這不僅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數學基礎,對于學生自身的理解能力與思維能力也是有要求的。學生只有借助過往形成的良好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才能在解決綜合問題時具有清晰的思路及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給予學生相應的引導與輔助,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來幫助學生幾何操作經驗的提升。
在教學判斷題“圓柱的側面展開后一定是個長方形”時,我設計了討論的教學情境,我讓學生展開討論,并且為自己的結論尋找足夠的證據。這是一個很好的讓學生獨立探究的過程。學生就這個問題紛紛展開了研習探討,在一陣翻閱書籍、低聲討論后學生間形成了對立的兩組,一組學生認為圓柱的側面展開就是一個長方形,書本上就有這樣說的。然而,有的學生卻不同意,他們認為,圓柱的側面展開也可能是一個正方形,并且立刻拿出自己找到的習題,習題中就有這樣的介紹。這時,另一方的學生說,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圓柱展開后還是一個長方形。兩方學生間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時,還能夠聽到第三種聲音,一個同學說圓柱的側面展開后可能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并且用自己用紙折的圓柱對于自己的觀點加以證明,學生們都覺得很詫異,然而這個過程也很好地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幾何課堂上教師應當為學生設計更多操作與自主探究的過程,只有經歷過獨立思考,學生才能對知識點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二、數學思維活動經驗的教學設計
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其能否學好數學的關鍵,這也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中的核心部分。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應當貫穿在整個數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鼓勵學生思考,為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式的教學環(huán)境。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開放式模式指導的課堂下,教師對于學生的思維、表達都基本不做限制,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力,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以《觀察物體》的教學過程為例,教師們除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外,也應當讓學生的想象力充分得到發(fā)揮,學生可以從各個角度以各種方式對物體進行觀察,課堂上除了能夠及時發(fā)表自己的觀察成效外還能隨時向老師提出自己的思考或質疑。小學生的思維往往和成年人不一樣,他們看問題的角度是我們意識不到的,開放式的教學理念正好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得以發(fā)揮,讓他們的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力都能夠在課堂上得以表達,長此以往,學生無論是觀察能力還是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思維能力都會得到極大的提升。數學思維活動經驗的教學設計應當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當學生在課堂中成為主角時其思維能力自然能夠得到很好的鍛煉與提升。
三、解決問題經驗的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教學不僅應當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數學教學不同于其他文史類學科,數學教學的要義是要讓學生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具備正是為實際的解決問題的過程服務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更多地引發(fā)學生思考,碰到問題時留給學生思索的空間,可以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但如何讓問題得以解決,這則需要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學生如果能夠在數學學習中具備良好的解決問題的經驗,這對于他們今后的數學學習將會有很大益處。
數學教學的一大特點是數學中除了有數字還會涵蓋大量的圖形,而圖形和數字又是緊密關聯的。數學不僅是一個有意思的、可以引發(fā)學生不斷探索的學科,數學中數字和圖形的結合往往能夠讓數字變得非常直觀,并且不會被學生混淆。例如,在“近似數”的學習中,學習的重點是要讓學生們掌握“四舍五入”法,這個概念是學生從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很多學生在對數字進行判斷時未必真的弄清了“四舍五入”的原理,只是那個題目剛好做對了而已。后來,我讓學生自己尋找數字四舍五入的判定方法,有的學生經過仔細思考后發(fā)現了數軸,如果將數字放到數軸上后再來進行辨識,這樣就變得非常直觀,找到了這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后,之后的四舍五入的判定都會變得十分簡單了。
生物工程技術也稱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學基礎上建立的、為創(chuàng)建新的生物類型或新生物機能的實用技術,是現代生物科學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具體而言,生物工程技術包括轉基因植物、動物生物工程技術、農作物的分子育種技術、納米生物工程技術、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療等;基因操作技術包括人類功能基因組研究、重要動植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等;生物信息技術包括生物信息的獲取與開發(fā)、加工與利用,以及結構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學研究、藥物篩選、小分子藥物設計等;創(chuàng)新藥物和產業(yè)化開發(fā)上,將重點建立完善的藥物篩選體系、研制重要藥物品種、實驗室建設、藥物制劑技術等。生物工程技術有五個方面的特征:
1.大科學工程研究方式的出現。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的基因組的研究,使得生物工程技術的研究從作坊式轉而進入了大科學的運作方式。基因組研究以人類基因組為代表,其研究對象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要在整體上破譯遺傳信息,不可能用以前零敲碎打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其他學科的一些運作方式,包括大規(guī)模、高通量、信息化的工業(yè)運作方式。由于人類基因組計劃對產業(yè)的巨大帶動作用,引起實業(yè)界濃厚的投資興趣,投資量逐年遞增。
2.精細分析和廣闊綜合的統一。生物工程技術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整體乃至群體的多層次、全方位研究,以及生物工程技術與數學、物理學、化學、信息科學的前所未有的整合,使得很多生命系統復雜問題的解決出現了可能。
3.科學進步和技術革命互為因果。生物工程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與技術革命相關,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界限也是越來越模糊了。
4.基礎與應用的結合。生物工程技術與醫(yī)學、農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是這些應用學科的基礎,也能從應用學科中獲取基礎研究的源頭活水。很多重大社會需求的問題會構成揭示自然規(guī)律的一些重大科學工程的出發(fā)點,如對艾滋病、腫瘤、人口控制、抗病蟲植物等方面的研究。
5.產業(yè)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各種生物工程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生物工程技術基礎研究到實現產業(yè)化的距離較之以往大大縮短。
二、生物工程技術的應用
生物工程技術作為21世紀高新技術的核心,對人類解決面臨的食物、資源、健康、環(huán)境等重大問題將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大力發(fā)展生物工程技術及其產業(yè)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重點。近十幾年是世界生物工程技術迅速發(fā)展時期,無論在基礎研究方面還是在應用開發(fā)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生物工程技術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農業(yè)、醫(yī)藥、輕工食品、海洋開發(fā)及環(huán)境保護等多個領域。生物工程技術將是21世紀的主導技術之一,甚至可能引發(fā)一次新的工業(yè)革命,對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各方面必將產生全面而深刻的影響。
1.農業(yè)生物工程技術。近幾年來,國際農業(yè)生物工程技術發(fā)展之快,對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改善和產量增加的作用之大,已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高度重視。農業(yè)生物工程技術領域中研究最活躍的是應用轉基因技術,將目的基因導入動植物體內,對家畜、家禽及農作物進行品種改良,從而獲得高產、優(yōu)質、抗病蟲害的轉基因動植物新品種,達到充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
2.海洋生物工程技術。海洋生物學與生物工程技術相結合,產生了海洋生物工程技術這一新的領域。海洋生物工程技術作為加速開發(fā)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改良海洋生物品種、提高海產養(yǎng)殖業(yè)產量和質量、獲取有特殊藥用和保健價值的生物活性物質的新途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許多國家已將海洋生物工程技術作為21世紀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3.輕工、食品生物工程技術。輕工、食品行業(yè)是生物工程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利用生物工程技術進行農副原料加工直接制成商品,如發(fā)酵制品、釀造等產品;二是以生物工程技術產品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fā)形成的新產業(yè),如低聚糖加酶洗滌劑、高果糖漿等;三是以生物工程技術為手段對傳統工藝進行改造,從而降低消耗、提高產品質量。
4.醫(yī)藥生物工程技術。醫(yī)藥生物工程技術是生物工程技術研究開發(fā)的熱點,近十多年來一些發(fā)達國家投放大量的人財物力研究和開發(fā)醫(yī)藥領域的生物工程技術,已取得新的進展,其中基因治療技術和新型生物藥劑方面的開發(fā)應用最為廣泛。5.其他生物工程技術。隨著世界生物工程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生物工程技術除廣泛應用于農業(yè)、海洋、食品、醫(yī)藥等領域外,在其他諸如環(huán)境保護、石油化工等領域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三、生物工程技術產業(yè)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本科;研究性;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5-0258-02
一、引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當前,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得到了教育界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并成為近年來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由此引發(fā)了教育工作者們對研究性學習的探究。
研究性學習主要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學習,它要求學生從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通常是以個人或者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自我實踐來獲得經驗,養(yǎng)成較好的科學態(tài)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強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生活選擇和確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進行專題研究,以培養(yǎng)自身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是一種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學習過程,他們緊緊圍繞問題,展開一系列的研究過程,包括內容確定和方法選擇,以及最終解決問題,其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它重視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提供一種動態(tài)、開放和多元的環(huán)境,學生通過自主和合作等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可輕松獲得更多知識和學習體驗,它促進大學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擴大了學生學習范圍。
二、研究性學習的發(fā)展歷程
研究性學習是學習的一種方式,它主要強調“怎么學”。自18世紀以來。它經過三次大規(guī)模地發(fā)展。第一,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主要是歐洲,代表人物有盧梭、裴斯泰洛齊和福祿倍爾等人,其目的是使人祛除蒙昧、迷信和盲從,強調理性;第二,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主要是美國,代表人物有杜威、克伯屈、康茨和拉格等,其目的是培養(yǎng)人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的能力;第三,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主要是美歐等國,代表人物有布魯納、施瓦布和費尼克斯,他們論證了“研究性學習”的合理性,目的是為未來社會培養(yǎng)精英。
根據歐美發(fā)達國家的教學實踐經驗,國內相關教育工作者已對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性學習和人才培養(yǎng)展開了大量的培養(yǎng)和研究,并得出開展本科生研究性學習,是國內高校教學改革的方向。目前,國內部分知名大學已經建成了一些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試點。國內高校研究性學習活動方式具有以下特點:(1)實行小班化教學組織形式;(2)導師制和導生制相結合的雙導制教學模式;(3)制訂卓越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4)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結合進行。研究性學習充分強調了學生的主動探索,注重思維活動,重視教給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經濟的發(fā)展,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人們已經認識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隨著國力的增長,國家也加大了對高等院校相關硬軟件的相關投入,通過改變和提升相應的教學環(huán)境與條件,也將更有效促進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和發(fā)展。
三、信息技術促進本科生研究性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信息技術為大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多樣化的學習資源系統,它將會改變傳統大學教師的知識權威角色,將會給傳統的授受式課堂學習模式帶來嶄新的變化,為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多的資源便利和更寬廣的知識視野,將會有效促進本科生研究性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1.大學網絡的普及為本科生研究性學習奠定了基礎,豐富的學習資源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材料,教師可通過設置不同問題情景,使學生帶著問題去找答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隨著計算機網絡在高校中的應用和發(fā)展,其為大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計算機網絡具有自身優(yōu)勢,如:交互性、發(fā)散性及開放性,以及不受時空限制等,只要有計算機和網絡,學生便可以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并且可以通過網絡課程,聽國內外知名學者和專家教授的課程,還可以在網上與之進行交流,及時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直到熟練掌握為止。借助于信息技術,大學校園中具有成熟的在線學習支持系統,如:現代化的實驗室、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圖書館、科技館和學生公寓,通過網絡學生可隨時獲取知識并可得到教師的指導,從而充實了自己的知識,提高了學習能力。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并不是簡單地把問題交給學生,而是盡可能提供一個問題情景,要求學生從中發(fā)現和提出問題,通過思考和判斷,進而去解決問題。這使每個學生獲得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參與研究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
2.利用制作的課件和建立的資源網站,學生可進行自主聽讀,教師可組織多種教學活動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學習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學習計劃,確定分工、活動方式和方法,進行查詢資料、操作與制作等活動,匯集、交流學習成果等。實現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中學習的自主性,要求教師要從思路、活動空間和時間上向學生提供必要的條件,以實現學生的自主選擇、自主安排、自己組織學習活動的目的。教師可將課件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在任務的引導下對課件進行自主學習。學生根據自身的水平和課件難易程度不同,確定聽讀的時間長短和次數,對于比較難的知識點,則采取多次和長時間學習方式,加深對知識點的學習和理解。除此之外,教師可建立自己的學習網站,將一些學習資料投入到網站中,也可要學生收集資料來充實網站建設,經過長時間的建設和完善,網站中會有大量的學習資料,師生可以進行網上資料搜索,進行在線學習和交流,這給師生們提供一個可以學習和交流的網絡空間。以上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對研究性學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3.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形式不拘一格,借助網絡傳播平臺,學校教師可通過多種評價機制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研究性學習評價應遵循肯定性、鼓勵性原則。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是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評價,教師應該看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和技能的應用,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的合作精神、科學精神培養(yǎng)和能力培養(yǎng)。所以評價時應注重過程、注重應用、注重體驗、注重全員參與;評價的標準應有靈活性、開放性、多樣性,最終是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學習效果的增值。信息技術下的研究性學習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可以被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四、結束語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基于資源的開放式學習方式,它為學生提供了具有豐富資源的學習環(huán)境;它是一門涉及自然、社會、文化及科學的新的課程,是一種教學模式的變革。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日益成熟,其在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和深入,作用亦愈來越明顯。同時,鑒于信息技術在本科教學中應用的優(yōu)勢,國家也在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進程,這利于高校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和發(fā)展,有效促進本科生研究性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祝夷東.培養(yǎng)和造就高素質復合型人才[J].山東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l,(2).
關鍵詞:教育資源;本體;語義;檢索;數據存儲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4)16-3872-04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Ontology-Based of Semantic Retrieval Key Technolog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which includes ontolog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ontology data storage. Finally, the designs of adaptive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 model based on ontology and ontology data and instance data storage model are described.
Key words: Ontology; Semantic; Retrieval
1 概述
目前的搜索系統遠不夠智能,仍然需要大量的用戶交互才能獲得期望的搜索結果。研究并設計基于語義的垂直搜索引擎,其目標就是對搜索結果進行系統的知識整理,使每個用戶查詢的關鍵詞都能映射到知識庫的概念上。
搜索引擎開發(fā)涉及到多個關鍵技術,隨著Hadoop和Nutch等開源技術的發(fā)展,可以解決分布式搜索引擎開發(fā)中的站點爬行、內容解析等問題。該文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基于本體的教育資源語義檢索涉及的關鍵技術,包括教育資源本體的構建技術、本體數據的存儲、語義相似度算法等。
2 基本概念
語義搜索對網頁文檔信息所蘊含的語義信息進行充分挖掘,同時把用戶的檢索要求轉換成相應的語義表示,基于領域本體對其進行辨別和推理,從語義層面理解用戶查詢,并將基于本體推理的結果返回給用戶。語義信息,從廣義上講,包括語義實體、語法關系、實體上下文特征、文本的結構特征等等,語義搜索引擎不僅給出了相關網絡文檔作為查詢結果,而且在本體中查詢推理的相關資源也可以同時被給出,語義搜索引擎作為一個新的網絡信息學研究熱點,已經在國內外迅速展開。
本體概念本是來源于哲學,最早只是一個哲學概念。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最早對本體進行解釋和研究的。哲學領域對本體的定義為“對世界上客觀存在物的系統地描述,即存在論”,是對客觀存在的一個系統的解釋或說明,關心的是客觀現實的抽象本質。
本體具有良好的概念層次結構和對邏輯推理的支持,通過對概念的嚴格定義和概念之間的關系來確定概念精確含義,表示共同認可的、可共享的知識,其木質就是領域知識的共享和復用。本體作為一種能在語義和知識層次上描述信息系統的類模型建模工具,可以在相對獨立構建和管理的服務之間提供可重用性和互操作性。因此,基于本體技術可以解決教育資源在語義層次的檢索問題。在此基礎上實現的基于本體的教育領域語義搜檢索,結合語義Web技術,使用領域本體元數據模型對用戶的查詢進行語義化規(guī)范,依據領域本體模式抽取文檔中的知識,準確地表達了用戶的查詢語義和作為被查詢對象的文檔語義,可以大大提高檢索的準確性和檢索效率。
3 關鍵技術研究
3.1 教育資源本體的構建技術
本體提供了關于某領域的通用的術語和概念,并對術語的含義以及術語間的關系進行了描述。本體在信總檢索、信息管理、自然語言理解和問答系統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應用。
人工構述例典是最簡單的方法,其中典型的有WordNet和HowNet。人工構建詞典的優(yōu)點在于詞典的質量高。缺點在于人工構建詞典是非常耗時的,而且更新維護的代價非常高。為解決這個問題,科研人員展開眾多本體自動構建的研究工作。我們根據知識來源的結構化程度,將本體的自動構建方法分為三類:基于文本的(無結構)、基于數據庫的(結構化的),和基于Web的(半結構化的),該文提出了一個半自動構建教育資源本體庫模型。具體流程如下:
首先,根據教育領域的各種權威性的詞表來構建領域本體,既可以根據詞表中概念間存在的簡單語義關系構建輕量級的本體,這種本體語義簡單但優(yōu)點是容易通過編寫程序實現大批量的自動轉化。可以選擇《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guī)范》(CELTS-41)作為元數據方案,基于此定義出教育資源本體的核心類。具體實現可使用Protégé軟件進行本體的構造,使用Protégé提供的OWLvizTal插件,這個插件可以通過圖形的形式顯示構建的教育資源本體中各子類的層次關系。在建立了教育領域本體的核心類之后,要確定本體概念間的屬性關系。Protégé中到的屬性關系包括兩種屬性:關系屬性與數值屬性。關系屬性表示概念間的邏輯關系,如前驅關系(hasPrecursor)、后繼關系(hasSuccessor)、包含關系(is_part_of)等,關系屬性有定義域與值域,即指明這一關系的方向。本體的類、關系屬性和數字屬性設計完成后,教育資源領域本體的總體架構設計就完成了,之后要錄入教育資源信息,即實例信息數據。
在已有的本體庫基礎上,設計了基于本體的自適應Web信息抽取平臺的模型視圖,該模型視圖如圖1所示:
其中,Web領域資源發(fā)現模塊:該模塊的功能是實現面向不同網頁類型的網絡爬蟲,定向獲取與教育領域相關的資源,通過機器學習技術,對所獲得的網頁數據進行過濾,將獲得到的教育相關數據提交給基于本體的自適應信息抽取模塊。
基于本體的自適應Web信息抽取模塊:接收來自Web領域資源發(fā)現模塊的信息,結合相應的抽取任務描述信息,調用相應的抽取方法,完成不同類型數據的抽取工作。
輸出模塊:對經過驗證后的輸出結果進行輸出,寫入特定的數據庫或知識庫中,同時建立將抽取結果與相應的本體之間的關系,實現本體的擴充。
本體知識模塊:該模塊包含與待抽取目標相關的本體知識,涉及不同的教育領域本體、數據庫描述本體、交互關系本體以及各種知識庫資源等。
3.2 本體數據及實例數據存儲模型
HBase是構建在Apache Hadoop之上的稀疏的、面向列的分布式數據庫,是Google BigTable的開源實現。Hbase利用Hadoop HDFS作為其文件存儲系統,利用Hadoop MapReduce來處理HBase中的海量數據,利用Zookeeper作為協同服務,具有高可靠性、可伸縮性等特性,能夠對海量數據提供隨機、實時的讀寫訪問。HBase是目前流行的一種NoSQL數據庫,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HBase以HTable數據表形式存儲數據,但是不同于關系型數據庫的基于行存儲,HTable是基于列存儲。在物理存儲上,HTable按照列族存儲,并且不存放空值,只存放有內容的表格單元(cell),邏輯上值為空的列并不占用存儲空間,因此,表可以設計的非常稀疏。HTable的稀疏性非常適合用來存儲稀疏的OWL及RDF數據。
現有的OWL數據管理系統大都采用XML文件或傳統的關系型數據庫來存儲OWL數據,這種方式已難以高效地管理海量OWL數據。該文結合關系型OWL數據存儲模式以及分布式系統平臺,提出一種基于分布式數據庫HBase的OWL數據存儲模型構思。
圖2為OWL課程本體信息,接著創(chuàng)建元數據表來保存這些本體信息。
HBClass表存儲本體定義中的類信息,類名為row-key,包含兩個列族:properties、subClass,分別存儲類包含的屬性信息和子類信息,用列族的列標簽存儲值,通過動態(tài)地增加列來存儲多值,cell值均為“1”。具體存儲結構如表1所示:
HBProperty表存儲本體定義中的屬性信息,屬性名為row-key,包含四個列族:subProperty、inverseProperty、domain 和 range,分別存儲屬性的子屬性、逆屬性、定義域和值域信息,與HBClass表一樣用列族的列標簽存儲值,通過動態(tài)地增加列來存儲多值,cell值均為“1”。具體存儲結構如表2所示:
創(chuàng)建HBInstance表用于記錄每個類所擁有的實例,該表以類名作為row-key,只有一個列族instances,用列標簽存儲該類所擁有的實例URI,通過動態(tài)地增加列來存儲多值,cell值均為“1”。
4 結束語
為了提高信息檢索的準確性和高效性,該文主要結合教育資源本體構建及本體分布式存儲技術對語義查詢進行了探究。教育資源本體庫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本體與語義網技術也還不完善,同時本人對本體領域的相關知識有限,所以本文所提出的教育資源語義檢索相關技術的合理性還有待驗證。
參考文獻:
[1] 馮桂爾. 基于本體的教育資源探究[J].上海: 計算機教育,2007.
[2] 胡宜敏. 農業(yè)垂直搜索引擎語義化若干問題的研究與實現[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 .
[3] 李傳席. 基于本體的自動Web信息抽取方法研究[D].合肥:中國科技技術大學,2012.
[4] 郭仲毅. 基于本體的教育資源個性化語義檢索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 2012 .
[5] 張靜,唐杰. 下一代搜索引擎的焦點:知識圖譜[J]. 北京: 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 2013, 9(4).
[6] 鄭文良. 基于簡單本體的農業(yè)P2P搜索引擎關鍵技術研究[D]. 沈陽: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3.
[7 ] Song R, Liu H, Wen J, et al. Learning block importance models for web pages[C].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NY, USA. ACM, 203-211. 2004.
[8] 田鹿. 基于語義Web技術的教育資源元數據方案的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 2008.
[9] 林培光, 康海燕. 面向Web的個性化語義信息檢索技術[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9.
[10] 武成崗,焦文品,田啟家等. 基于本體論和多主體的信息檢索服務器[J]. 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01, 36(6): 641-647.
[11] Berners-Lee, Tim. The Semantic Web. Scienti?c American. Retrieved March 13, 2008.
[12] Cheng T, K.C. Chang. Entity Search Engine: Towards Agile Best-Effort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over the Web. In Proc. CIDR, 2007,108-113.
[13] Ulanoff, Lance. Google Knowledge Graph Could Change Search Forever. http:///2012/02/13/google-knowledge-graph-change-search
[14] Dean J, Ghemawat S. MapReduce: Simplified Data Processing on Large Cluster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8, 51(1): 107-113.
[15] 朱敏. 基于HBase的RDF數據存儲與查詢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 2013.
[16] White T. Hadoop: The Definitive Guide[M]. O'Reilly Media, Inc., 2012.
【關鍵詞】傳統思維;教育技術;本土化;隱性知識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12―0014―04
思維方式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文化最深層的精神結構和表現形式,它決定著人們觀察世界的方式和方法,決定著人們的社會實踐與思維活動。自2500年前以來,人類的文化存在著至今仍具有巨大影響的兩大流派。一個是源于古希臘的西方文化,一個是源于古代中國的東方文化,兩者凝集而成的、具有深刻差異的、居于主導地位的思維方式,被人們稱為西方思維和東方思維。教育教學作為人類的一項重要社會實踐,必然受思維方式的影響,比如同樣的啟發(fā)式教學,蘇格拉底用的是“邏輯辯論,揭示矛盾”,而孔子則是“叩其兩端,舉一反三”,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方式必然會有不同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然而,就教育技術理論來說,從20世紀初,基于西方思維的教育技術理論在我國廣為傳播以來,雖然對我國教育技術理論的研究、應用和學科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但是,正如2003年5期《現代教育技術》卷首語中強調的那樣:“中國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有著如何從以跟蹤模仿為主向以自主創(chuàng)新為主轉變的問題。原始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中國教育技術理論的關鍵”。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fā)展,民族性與國際性會呈現融合的趨勢,但是全球化不等于“全球西化”,教育和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西化。開展基于中國傳統思維、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技術理論的探索與實踐研究,實現本土化創(chuàng)新,不僅是我國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進一步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為世界貢獻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理論并與國外理論平等交流的應有之舉。
一 中國傳統思維及其基本特征
美國科學院第一位社會科學家院士尼斯貝特指導的一系列社會心理學實驗揭示出東、西方思維方式或思維過程在本質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1]。總體來看,西方思維是一種概念思維,其基本方法是“概念邏輯、理性還原”,而東方思維主體的中國傳統思維是一種“象思維”[2],也有的學者稱“意象思維”,其基本方法是“觀物取象、比類推衍”。“象思維”本身有一套不同于邏輯分析思維的特定范疇體系,它所要把握的對象,不是從邏輯上下定義的各種概念,而是靠整體認知把握的各種層次的“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包含外在感知之象、內在感知之象,把握某種小宇宙整體內涵的氣象或意象,乃至本原之象或大宇宙整體之象等等無限豐富的層次。劉長林先生認為:“象”是自然狀態(tài)下運動的呈現,是天地萬物的自然整體層面,同樣具有本體存在的意義,有自身的規(guī)律。“象思維”的顯著特點表現為“象的流動和轉化”和“象以盡意”,即“象”在同一層次和不同層次的運動,借助“象的流動與轉化”,以達到與大宇宙整體之象或“道”一體相通的“把握”。[2]
中國傳統思維具有整體和諧、有機生成、相反相成、求善執(zhí)中的基本特征。“天人合一”和天地生相聯系的整體思維是中國傳統思維的鮮明特點。所謂“天人合一”,是指包括人類在內的天地萬物是一個和諧整體,人和自然界不是處在主客體的對立之中,而是處在完全統一的整體結構中,二者具有同構性,可以互相轉換,是一個雙向調節(jié)的系統。人和自然不僅是一個整體,而且是一個互相對應、不斷生成的有機整體,它以“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的有機論為其軸心,形成了一個有機生成的思維模式。道家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是事物的本原,又是事物的法則,且處于自發(fā)的不斷演化運動之中。并通過“和”產生出比原來內容更豐富、更優(yōu)良、更富于生命力的、為整體所具有的新屬性和新功能。與系統論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整體觀相比,它主要著眼于質的差異并力主系統內外的和諧與協同,且突出生成,著重把整體看作是時間的流動,是生生不息愈益豐富多樣的歷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事物最基本、最本質的結構是“陰陽結構”,是陰陽的相互對立,相互統一、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相互代替、相互轉換,是辯證的對立統一,即“一陰一陽謂之道”,把陰陽相摩看作是發(fā)展的內在動力。現在真實存在的可能會向其對立面轉化,全面理解事件的一種狀態(tài)要善于從該事件的對立面來把握,通過矛盾來了解萬事萬物之間的關系,來超越和同化對立面,或者相沖突但卻有啟發(fā)性的觀點。傳統思維主要是從主體自身出發(fā),在經驗直觀的基礎上直接返回到主體自身。這種自我體驗反思,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其中的主觀情感使傳統思維帶有濃厚的主體意向。它強調學問在個人與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其目標是得“道”而非發(fā)現真理,即所謂“察天地以觀人事”。它首先關注的是整體的價值,強調整體的和諧有序,追求的不是自由而是和諧――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承認雙方矛盾的前提下,著重探索矛盾雙方的平衡與適度,以調和對立,實現中道,達到“中和”的境界。
綜合起來看,中國傳統思維運用“觀物取象、比類推衍”基本方法,把天地人生放在一個關系網中,從整體上綜合考察其有機聯系,而非把整體分解為部分加以逐一分析研究;注重整體結構、功能,而非實體、元素;注重用辯證的方法去認識多樣性的和諧和對立面的統一;并從對立中把握統一,從統一中把握對立,求得整體的動態(tài)平衡,以和諧、統一為最終目標。一些西方著名的科學家與思想家發(fā)現,中國傳統思維這種的整體和諧觀、有機生成觀、相反相成觀和求善執(zhí)中的價值觀與現代科學的新精神、新思想、新方法十分吻合,他們呼吁現代科學要積極從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中獲得營養(yǎng)和啟迪。而量子力學、相對論和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對于長期沉醉于分析還原論西方思維的大多數西方人來說,更是思維方式上極大的挑戰(zhàn),并導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思維轉型,在近幾十年來,西方開始關注、借鑒東方思維特別是中國傳統思維,并有向東方思維融合的趨勢。[3][4][5]
二 基于傳統思維的教育技術研究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當今中國也已經開始面臨如何走向世界的問題,教育技術、傳統文化都不例外。近幾十年來,我國教育技術(電化教育)雖然規(guī)范宏大,教學實驗也遍地開花,但國際影響卻很小,其理論研究在國際體系中處于“依附性”的層次,在國際學術交往中,我們存在著巨大“逆差”。其重要原因便是我們的研究在理論上一味模仿國外,實驗上缺乏本土思維與創(chuàng)新,如不及時糾正,不僅會影響研究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更會進一步扭曲中國教育技術研究的方式、結構與價值。西方思維的轉型與中國傳統思維的重新認識,為中國教育技術基礎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本土化創(chuàng)新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因此,探討中國傳統思維自身獨特的內涵,開展基于中國傳統思維的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發(fā)現和剖析西方思維在教育思想、方法層次上的局限性,幫助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解答我國教育技術理論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及其影響與發(fā)展規(guī)模嚴重不符的困惑,從而促進東西方思維互補與融合,為解析目前全球教育技術發(fā)展面臨的困境與挑戰(zhàn)、甚至為全球教育技術與教學設計發(fā)展與研究提供新的思想與途徑。
當前,基于系統思維的教育技術理論尤其是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的發(fā)展與教學實踐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6][7][8]。并開始引入復雜性思維和非線性思維[9][10],并逐步形成復雜性系統思維,它雖然與中國傳統思維有許多相通之處[11],但其核心仍然是基于“概念邏輯”的還原主義的思維方法。雖然強調重視整體,但其基本看法仍然是“系統的性質和行為歸根到底是由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來決定的”,所以,它本質上依舊是從系統內部的實體上尋找原因,認為整體的原因在內部各組成部分,與機械還原論所不同的只是一個強調各組成部分及其非線性相互作用,但仍然是“部分決定整體”。而中國傳統思維在觀察對象時,并不是把觀察對象抽象為一種靜態(tài)對象或模型,而是把整體看成是一個處于無窮變化中的和發(fā)展著的整體,認為任何事物與周圍的事物都有多種走向的動態(tài)關系,例如,生我、克我、我生、我克、同類等,而且彼此之間組成一個天然的鏈條,誰也離不開誰,并且還與時空方位巧妙地融合為一體。如中醫(yī)的“辨證施治”強調人是一個同季節(jié)、地方、心情、歷史等因素有密切聯系的這么一個“天人合一”的整體,同一病癥,要因人因時因地因勢而異診斷結論與治病處方,而非力求有一“萬應靈丹”,來包治同一病癥。它既從人體內部找原因,又通過對與某一部分的病變密切相關的其他部分和環(huán)境因素等來調節(jié)、醫(yī)治。它既從部分和外部尋找原因和根據,同時強調“整體決定部分”,而“部分只是體現整體的場所”。因此,中國傳統思維的整體觀既是有機生成、又是辯證的。
在對待矛盾的問題上,中國傳統思維比西方思維站得更高。黑格爾的辯證法中,正題后面的是反題,這矛盾由合題來解決,其推理的最終目標是解決矛盾,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仍有些“攻擊性”。中國的辯證法是通過矛盾來了解萬事萬物之間的關系,來超越和同化對立面,或者相沖突但卻有啟發(fā)性的觀點。尼斯貝特認為:中國的知識傳統中根本不存在A與非A的之間的對抗。以道家的精神或陰陽學說來看,A實際上也暗含了非A的情況,或者很快就會向非A轉化。[1]
美國物理學家F.卡普拉認為:“越深入到亞微觀世界,越會認識到近代物理學家是如何像東方神秘主義者一樣,終于把世界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其組成部分是永遠運動著的一個體系,而觀察者本身也是這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除近代物理學外,像后現代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它們的許多基本原則和理念都與中國傳統思維與文化有很多相通之處。如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者認為:人與世界、人與人的關系是內在的、本質的、生成性的;不應把人看作是一種完全獨立的與他物無涉的實體存在,而應看作是一種關系的存在,與傳統思維的整體生成觀是一致的。桑新民教授認為:建構主義不同于近代西方文化傳統中注重分析的思維方式,強調知識建構時的綜合性,主張打破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這些思想和理念對于中國人不僅不陌生,而且非常熟悉和親切,因為他們始終保留和貫穿在中華文明的傳統之中。[12]
因此,當西方教育技術工作者不斷從復雜性思維、后現代主義、建構主義尋求理論支持與指導時,我們?yōu)槭裁床荒艿轿覀兊膫鹘y文化與思維中尋找本土化創(chuàng)新的動力與源泉呢?正如桑新民教授指出的那樣:只有深入挖掘這種深藏在中國文化之根中的教育傳統,才能以更加開放和自信的心態(tài),吸取和借鑒當代西方建構主義的精神財富,實現東西方文化與教育更平等的對話與交流,在21世紀全球文化與教育的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中華民族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12]
三 教育技術本土化創(chuàng)新的主要內容
1 “由技至道”的教育技術與教學設計
“由技至道”這一理念,源自《莊子•養(yǎng)生主》“庖丁解牛”典故中“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中國傳統文化中各種具體的操作途徑或方法被稱為“技”或“術”,而“道”則比較抽象,既作為萬物本原和規(guī)律,又蘊含著各種技術活動應恪守的目的、方向、步驟和過程。從莊子的描述來看,庖丁由“技”至“道”后,解起牛來,“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游刃有余;且“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無論是欣賞者還是體驗者都是一種藝術和美的享受,所以庖丁解完牛后“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沉醉在自己的勞動之中,獲得巨大的身心愉悅。可見,“道”雖源于“技”,但又超越了“技”,是“技”與“藝”、“技”與“美”、“技”與“理”的完美融合,它既要合乎技術操作者主觀目的,又要合乎技術工具、技術對象和技術操作者自然與社會本性,因而是實踐智慧的最高境界,這種智慧看似無形,卻始終隱含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要由“技”至“道”,既要掌握實踐各要素的自然與社會本性,又要掌握技術操作使用方法和行動規(guī)則,更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直覺體悟,逐步趨近,將技術與人的身體、心智協調起來,逐漸同化為人體活動的一部分,達到技術操作者、技術工具和技術對象關系的和諧,以及技術操作者身體與心理活動的和諧,最終實現知行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使技術活動成為一種生命運動。
教育技術與教學設計的“技”主要是各種工具技術和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各種程序、規(guī)則和方法。受西方主流“技術至上”或“技術中心主義”的影響,當前的教育技術領域研究與實踐存在過度依賴現代技術而忽略個人教育技能提高、強調技術的科學性與工具性,忽略技術的人文性、甚至出現人的技術化、甚至“人為物役”的錯誤傾向。要改變這一傾向,教育技術必須由“技”走向“道”、歸于“道”。而要至“道”,不僅要掌握“技”,即各種具體的工具技術、設計程序與規(guī)則的操作途徑或運用方法,還需要發(fā)揮人的主動性、直覺與創(chuàng)造性,不斷地去嘗試、體驗、積累,也包括對錯誤與問題的體驗,更需要順應教師與學生的自然與社會本性,讓“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使教與學成為教師與學生“樂生”的要素,成為其生命的一部分。“由技至道”的教學設計必須秉持“道法自然”的有機生成觀,技術、程序、規(guī)則的運用都必須順應教學系統中各要素的自然本性與社會本性,并隨著實際教學活動的展開而靈活運用,以技與藝、技與美、技與理的完美融合為教育技術的最高追求,它強調的是非決定論的、不可預測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過程,而非預設的既定過程,教學設計的重點放在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與氛圍上,而不是各種人為設定目標的管理,教學過程與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順其自然的“無為”而治。
2 隱性知識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新機制
隱性知識對知識創(chuàng)新及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本源性的作用。然而,對隱性知識的傳承,人們似乎還沒有找到像顯性知識傳承那樣有效的途徑與機制。由于隱性知識具有整體性、形象性、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而且具有知情意相互貫通的特點,概念邏輯思維的作用遠不及其對顯性知識那樣有效,一般都是認為必須通過直觀體驗才能獲得。然而,中國傳統思維擅長于運用意象性語言,用形象的方法來表達抽象的事物,如多用詩性的語言描述、寓意深長的寓言、故事等;它注重“意在言外”、“意出言表”和注重語言背后的“象”和“意”的表現方式,同時也注重實踐經驗,注重整體思考,因而借助直覺體悟,即通過知覺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認識對象的內在本質和規(guī)律等特點,實際上蘊含著解讀隱性知識獲得和傳播機制的重要線索。
正如前面所述,我國傳統“象思維”采取的是“觀物取象、類比推衍”的思維方法,它使用了不同于邏輯分析思維的范疇體系,它所要把握的對象也不是從邏輯上嚴格定義的各種概念,而是靠整體認知把握的各種層次的“象”,包括比較具體的天象、氣象、臟象、脈象、以及比較抽象的意象、道象等等。它采用以“象”說“象”的方式,即通過某個“象”與其相關的“象”之間的恰當比喻,表達人們對這個“象”的本質特征的體驗和理解。如老子所謂“上善若水”,《孫子兵法》中所謂“兵形象水”,《黃帝內經》中所謂“春脈如弦”之類,都是典型的“取象比類”,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澄清思考者個人的認識,而且能將個人獲得的隱性知識傳遞給他人。如講“兵形象水”,其意在于表達“兵形”與水的某種共性(如善變、避高而趨下即避實而擊虛等),孫武通過取象比類,使孫武內心的體驗轉化為人們的共同體驗。王前認為運用象思維獲得隱性知識的過程大體可分為體驗積累、立象盡意、取象比類、得意忘象、由道至理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蘊涵著不同形態(tài)的隱性知識,而且由具體到抽象、由表象到本質由局部到整體不斷深化[13]。王樹人先生認為:“象思維”作為人類把握對象世界的一種方式,有開拓新思路,擴展新視角,提出新問題的作用。不僅如此,象思維還是包括科學、藝術乃至所有創(chuàng)造或創(chuàng)新的根源。[14]因此,具有很重要的認識論價值和科學價值。
通過取象比類,可以調動與啟迪人的形象思維,幫助人們打開想象的翅膀,提高人們的直覺與頓悟能力,由此物推及彼物,觸類旁通,去認識和發(fā)現新的事物。無論是中國古代的科技活動,還是在近現代的自然科學領域,許多的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科學假說的提出以及重要的科學發(fā)現,很多是受到了這種思維的啟迪和幫助。因此,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對于隱性知識的教學,應主要訴諸“象思維”,培養(yǎng)其“象思維”的能力。特別是在嬰幼兒教育與人文教育領域,要大量運用詩性的形象語言描述、寓意深長的寓言、故事等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fā),使學生通過情景體驗、隱喻比類、移情想象、冥思頓悟等思維形式,實現“象”的流動和轉化,直接而快速地獲得整體感覺和總體把握,以達到對隱性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再通過把不同的對象加以比較,抓住其中的相似之處,通過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溝通異類,由已知到未知,用具體形象表達抽象意義,借類達情,以義起情,使情物交融,生動形象,易于感悟,達到協同效,實現隱性知識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此外,受西方思維的影響,當前的教學系統設計過于強調評價的客觀性,尤其是短期目標的評價與反饋來調節(jié)教學過程,這種方法對簡單性、客觀性思維沒問題,但對復雜性、間接性思維而言,則過于簡單武斷。而中國傳統思維認為評價不在一時一事一理,要注重大時間尺度的整體考量,注重動態(tài)的發(fā)展與有意志的演化,注重評價及價值的權衡,強調評價的客觀性與主觀性結合,崇尚反思,尤其是在行為中反思;又如“以教為中心還是以學為中心”,傳統思維認為要“叩其兩端用其中”,其關系應是教學并重,教導結合,因時因地因事因人而異,否則過度強調任何一端都會導致“物極必反”、“過猶不及”;又如“競爭與合作”,由于競爭容易導致矛盾,所以,與西方思維的“害怕矛盾,總試圖消除矛盾,易走極端”不同,中國傳統思維從來不害怕矛盾,能接受并且超越矛盾,或者用矛盾來更好地了解事態(tài)的發(fā)展,它相信矛盾是不僅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原因更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動力所在。
結束語
當前,東西方思維正出現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趨勢,東方思維尤其是中國傳統思維越來越受到西方的重視,因此,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的本土化創(chuàng)新,既要借鑒與引進國外理論,更要繼承與發(fā)揚光大自己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方法的精華,開展有民族特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只有這樣,中國的教育技術才能真正與世界平等交流、對話。
參考文獻
[1] 尼斯貝特著,李秀霞譯.思維的版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5.
[2] 王樹人,喻柏林.論“象”與“象思維”[J].中國社會科學,1998,(4):38-48.
[3] 普里高津.從存在到演化[M],曾慶宏,譯.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6.
[4] F•卡普拉,朱潤生譯.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53.
[5] 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M],凌復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1-8.
[6] 李芒.從系統論到關系論――論信息社會教學設計理論的新發(fā)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1,(2):19-22.
[7] 楊開城.教學設計理論的新框架[J],中國電化教育,2001,(6):5-8.
[8] 張文蘭.F.對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的思索與淺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3,(5):13-16.
[9] You, 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chaos theory?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J].ETR& D, 1993,41(3):17-32.
[10] Jonassen D.H.Thinking Technology: Chao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0,30(2):32-34.
[11] 陳紅兵.試論中國傳統科學范式與復雜性科學的相應[J].學術論壇,2006,(7):18-21.
[12] 桑新民.建構主義的歷史、哲學、文化與教育解讀[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0-55.
關鍵詞:三門球;體育教學;游戲;特點
中圖分類號:G421;G633.9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2-0046-01
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模仿能力強等特點,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一味地運動與練習只能增強學生對體育課的乏味感,并不能達到教師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有益的發(fā)展。如果教師在體育課堂上能夠將游戲巧妙地運用到三門球的教學中,不僅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讓學生通過學習三門球運動得到綜合發(fā)展。
一、打龍尾,學會投球
在三門球運動中,投射球門的準確性與防守能力極為重要。因此,教師應該設置簡單的小游戲,讓學生能夠更加容易接受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與訓練。而打龍尾游戲則能夠幫助學生在團結合作、進攻與防守等方面得到強化性訓練。如在進行打龍尾游戲時,教師先將學生平均分成兩隊,第一隊的學生均勻地站成一個圓圈,第二隊學生排成一列縱隊站在圓圈內(每個學生都用雙手拽緊前面同學的衣服),并告訴學生游戲規(guī)則:第一隊的同學為進攻方,第二隊排頭同學為“龍頭”,最后一名同學為“龍尾”,第一隊的同學通過傳遞球找準時機進攻第二隊的“龍尾”,而第二隊只準“龍頭”進行防守。之后教師又告訴學生游戲要求:一是攻擊“龍尾”時為了安全只準用球攻擊臀部以下部位;二是只準“龍頭”用手進行防守,其他同學用手碰球則本隊扣1分;三是攻擊方擊中“龍尾”得1分,擊中其他同學不得分;四是防守方必須保持隊形,斷開一次本隊扣1分。經過這樣詳細的游戲規(guī)則與要求說明之后,教師便組織學生們開始了游戲。剛開始的10分鐘教師發(fā)現學生們出現了很多問題,第一隊學生配合不夠默契,傳球速度慢,并且雜亂無章,導致難以擊中“龍尾”,大部分投球都是空球不得分。而第二隊學生“龍頭”反應速度慢,其他同學也不知道該怎么進行移動,導致幾次斷開隊伍。之后游戲持續(xù)地進行,學生也越來越熟練,團隊的配合度、投球的準確度以及反應力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由此可見,在三門球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設置游戲進行教學不僅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鍛煉學生堅定的學習意志。
二、 接力賽,肩上射門
“如何進行射門”是三門球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節(jié),而能夠在行進間進行準確、快速地肩上射門則是如何打出漂亮的三門球的重要動作環(huán)節(jié)。因此,在這一部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了簡單的接力賽游戲來訓練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在體育教學課堂上,教師先將學生分成兩組:A組和B組,每組正好15人。然后讓兩組學生分別圍著操場跑道定點站位,每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相等,將所有學生位置分布好之后公布游戲規(guī)則:每組學生由起點第一名學生開始依次進行傳球,最后一名學生接到球后將球射進指定球門,不犯規(guī)并且最快將球射進球門的隊伍獲勝。游戲要求:在傳接球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采取多種傳球方式(原地傳球或者行進間傳球)。向學生詳細敘述完游戲規(guī)則之后,教師吹響了開始游戲的哨子。游戲開始后,教師發(fā)現了一些問題:一部分學生在傳接球時投球距離較遠,導致下一名學生難以在第一時間快速接住球;有一部分學生則是投球準確性不高,導致下一名學生在撿球時浪費不必要的時間,最后射門的學生也經常出現以上問題。在經過幾次游戲之后,學生在傳接球與肩上射門的準確性、速度性、敏捷性等多方面得到了非常明顯的提升。因此,在三門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經常設置類似的游戲,鍛煉學生傳接球和單手射門技術。
三、 運粽子,提高協調能力
在進行三門球教學時,提高學生的協調能力能夠幫助學生的三門球技術得到快速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了簡單有趣的運粽子游戲來訓練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教師將學生平均分成兩組,并讓學生兩兩進行自由組隊,每兩個學生得分則為所在組得分。分完組之后,教師向學生公布了運粽子游戲規(guī)則:兩組同時開始游戲,每兩個學生以背對背、胳膊搭胳膊的姿勢站立,將球夾在兩個人背與背之間位置,由起點運往終點。每兩個學生運完球之后回到起點和下兩名學生擊掌方可運下一球,在相同時間內,運球最多的隊伍獲勝。游戲要求:一是在運球過程中,兩名學生不可用手碰球,若球掉落,則回到起點重新開始運球;二是必須擊掌之后才可以運下一球,不擊掌開始運球視此球無效。游戲開始后,教師發(fā)現有些學生為防止球掉落運動非常緩慢,而有的學生則急于求成導致球掉落重回起點。經過幾次游戲之后,所有學生的速度與準確性都得到了質的飛躍。在游戲進行過程中,學生的配合度、耐心、身體協調性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改善。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三門球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巧妙地游戲設置,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夠加強學生多個方面的發(fā)展,從而提升了學生對三門球這一運動的基本技術的掌握。
參考文獻:
小學數學作業(yè)設計的現狀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作業(yè)設計中,由于教師教學理念的差異,使教師在作業(yè)設計中出現了一些不符合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偏差現象。作業(yè)形式比較單一、內容缺乏新穎性、平時的練習作業(yè)設計中,部分老師缺乏自我思維含量,導致部分作業(yè)設計游離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我們有必要加強小學數學作業(yè)研究,賦予作業(yè)新的內涵,以適應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作業(yè)設計創(chuàng)新的措施和對策
在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下,針對當前小學數學作業(yè)設計存在的問題,結合自身小學教學的經驗和教學中看到的現象,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yè)設計的一些做法。
設計趣味性的作業(yè) 教師的作業(yè)設計在考慮內容針對性的同時,也要考慮作業(yè)的新穎和趣味性,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讓他們在練習中體驗學習數學的魅力,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樂學者。比如,在學了加減計算后的作業(yè),可以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家長玩對口令游戲,不僅增加了作業(yè)的趣味性,更能讓學生樂學,提高計算能力;在中高年級可以用撲克牌玩“24”點游戲等,學生通過計算24點游戲,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相關知識,提高了計算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設計實踐性的作業(yè) 數學作業(yè)也應將觸角伸向小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傳統的數學課外作業(yè)大多為計算或應用題,缺乏動腦環(huán)節(jié)和多種感官的協調參與,使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降低。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嘗試設計一些數學調查與統計、觀察與操作的實踐性數學課外作業(yè),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強學生的數感和用數學意識,提高數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布置社會調查性實踐作業(yè) 如學了數量關系式“單價×數量=總價”后,可以布置這樣的調查性作業(yè)。讓學生去商場購物,預先讓學生自己設計好購物單,學生首先要考慮自己要買什么東西;了解該商品的價錢;確定所買的數量;再考慮怎樣用所學過的知識算出要付的錢……整個購物過程學生在富有生活情趣的實踐活動中,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還培養(yǎng)了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設計開放性的作業(yè) 精心設計開放性作業(yè),讓學生在“多種解法,多種答案”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例如,在教學完解決問題后,可以設計如下的作業(yè)。選擇游玩項目問題:小明只帶了30元錢來游樂場玩。以下是各項目的名稱和價格:碰碰車是5元/人,坐木馬是3元/人,套圈是2元/人,打氣槍是8元/人,充氣城堡是4元/人,劃小船是9元/人。問:①如果只玩打氣槍,能玩幾次,還剩多少錢?②如果只玩劃小船,能玩幾次,還剩多少錢?③如果每一項都玩,帶的錢夠嗎?④請幫小明設計一個游樂項目不重復的方案,使他還剩1元錢。
以上所設計的作業(yè)是比較開放的,改變了原來書本上條件唯一,問題單一的設計,這樣具有開放性的作業(yè)設計,打開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對不同條件的分析和組合,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采用不同的策略和解決方法,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設計創(chuàng)新性的作業(yè) 學習數學并不是讓學生拘泥于課堂,而是要延伸于課外,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布置的作業(yè)要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新性。
寫數學周記 寫數學周記則要求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親身體驗到的與數學有關的東西記下來;還可以總結本周的學習內容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交流知識是如何獲取的以及學習到新知識的感受;對自己在本周做錯的題型給予分析并指出錯誤的原因等。學生能在數學周記中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質疑;也能在數學周記中吐露自己的心事,發(fā)出內心的感慨;通過寫數學周記,不僅讓老師清楚地了解到學生的思想狀況,而且在這師生的對話中不知不覺地加強了學生與教師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溝通。
結束語
小學數學作業(yè)設計,是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在備課和教學設計中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一節(jié)扎實、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果沒有教師的精心設計,包括好的作業(yè)設計,是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努力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趣味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作業(y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衣曉方,鄭嘉,孫萬秋.小學數學作業(yè)改革案例[J].小學數學教育,2004.3.
[關鍵詞]藝術設計 研究對象 基本方法
一、藝術設計理論釋義
藝術設計理論研究是以藝術設計的個性研究為主體,并包含了廣義藝術設計學共性研究在內的科學研究。藝術設計理論是一門對藝術設計的基礎知識、基本問題和基本原理作專門綜合探討的理論形態(tài)課程。具體地講,是對有關藝術設計的本質、特征、作用、發(fā)生變遷規(guī)律、范躊、民族性、藝術風格、藝術作品、藝術欣賞、藝術教育、藝術市場和藝術研究等的基礎性知識和帶原理性的藝術內涵予以專項探索的課程。藝術設計學科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是一個交叉性的、邊緣性的學科,也是一個由多個學科或專業(yè)組成的學科群。它是藝術設計理論研究者從一定的立場出發(fā),運用一定的認識論、觀點、方法,在一定的理論高度和宏觀整體上,對藝術及其體系予以深入地分析、研究和理性的思想結晶而形成的,并以促進藝術學人的正確藝術觀的形成,緩印自我的藝術實踐與藝術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為宗旨。
二、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的對象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我們都可以對其怍專項研究。如對陶瓷的研究:產地、質地、功能、歷史等,都可作廣泛、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根據現代藝術設計學的特點和對藝術設計概念的理解,我們認為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的對象,就是藝術現象及其本質的體系性知識和價值,以及其作為課程內容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具體說來,就是研究藝術設計理論普遍存在的概念、規(guī)律和現象的科學。
換言之,“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的對象,其一,是在藝術學原理的指導下,對藝術的知識性、價值性、本質性、原理性等內涵予以接受性與學術性的整合認知、探析和把握。它的研究與藝術學和藝術原理、藝術哲學的專項研究有別。其二,是在教育學原理指導下,對作為一門藝術文化理論課程的結構、內涵等學術性研究和探討。
藝術設計理論是有規(guī)律性的,而不是毫無根據的無序的游戲。藝術設計理論的實質和主要任務就是在于揭示藝術設計的客觀運行規(guī)律,這一規(guī)律的理論概括就是藝術設計的原理、原則、程序和方法等。
以上是對藝術設計理論的總結和概括,說明了藝術設計理論的研究對象。這是藝術設計理論研究同其他學科相區(qū)別的重要依據。
但是,藝術設計理論作為綜合性的學科,它同許多學科,尤其是經濟學、哲學、心理學、創(chuàng)造學、社會學、工學、美學、仿生學、科學技術、信息學、教育學等相關學科不僅有互相區(qū)別的一面,又有密切聯系的一面。了解藝術設計理論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聯系和區(qū)別,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藝術設計理論的研究對象。
三、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的基本方法
任何一門像藝術設計這樣既古老又年輕的具體獨立學科,不僅有其獨特的性質、范疇,而且也有其獨立的研究方法。
有效研究藝術設計理論的方法,是需要研究者的勤奮和探索才能尋得的。根據研究,我們認為,研究藝術設計理論的基本研究方法大體可以分為實證主義和經驗主義兩大類。實證主義主要是通過大量的調查、實踐報告來研究分析問題;經驗主義是依據原來已有的材料來研究問題,通過對大量原有材料的分析和研究得出新的結論。和經驗主義相比,通過實證主義得出的結論往往更具有可靠性、準確性,但由于需要大量的調查和報告,所以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比較大。一般在實際應用中往往采用實證主義和經驗主義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下面就介紹幾種藝術設計理論的具體研究方法如下:
第一,是縱向與橫向結合的研究方法。縱向研究方法是指對同一事物作系統性的有價值的研究。也稱系統分析研究法。例如,要對西方設計史中包豪斯的研究,可以分析其初期、中期和晚期的特點和風格。從中找出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尋求對現在和將來具有實際意義的規(guī)則。只有這樣才能有可能全面、正確地認識和理解。橫向研究方法,是指在對某一個事物進行立項研究時,要綜觀除此之外的其它有意義的方面的一種方法。例如比較分析法,這是一種以時空上的縱橫比較來研究藝術設計規(guī)律的方法。既從時間上對藝術設計理論的歷史演變作縱向考察,又從空間上對各國藝術設計理論特點做橫向的分析比較,由此引出一些具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如對形式美法則的研究,主要研究它的發(fā)現、構成、意義以及各國對形式美法則的研究。
第二,是歷史哲學辨證的研究方法。歷史的主體是人――活動的人和人的活動。有了人才形成了人類特定時空中運動而存在的歷史。正是有了人類變異的歷史,才有了人類輝煌的今天。藝術也正是因有了藝術創(chuàng)造者及其創(chuàng)造性的具體實踐活動行為才得以存在、變遷。然而對藝術的起源和原始藝術、宗教藝術、民間藝術、貴族藝術、現代藝術的諸派別或層次、藝術史的客觀原形等藝術文化內涵,只能用歷史的、哲學的、辨證的方法才能進行實際、全面、客觀、公正的分析、研究和評價,引導人們去真切有效地把握人類藝術的精神實質和藝術范疇體系,進而促進人類進一步對藝術進行更新、更精的探索、研究和實踐創(chuàng)造。
第三,作品分析法。也稱案例分析法,最早產生和應用于醫(yī)學、法學研究領域。這種方法在藝術設計理論學研究中應用,就是通過對典型的藝術設計作品分析、評判和研究,以此作為同類藝術設計理論的借鑒、參考,從中得出規(guī)律性的結論。作品分析法不僅能加深學習者對原理的理解,而且可以豐富、充實、完善藝術設計理論體系,提高學習研究者運用藝術設計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調查分析法。這是一般與個別相結合的方法,即運用社會化調查、定量定性化調查、問卷調查、抽樣調查等方式方法,對藝術設計理論現象與規(guī)律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和探索。這種方法同時也是藝術設計理論其他研究方法所必須的基礎性研究方法。
第五,心理分析方法。這種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理論觀點。它強調藝術設計理論中的“人本”因素,以研究人的行為為主,分析人的行為的動機、過程和結果,研究人們在藝術設計活動中的精神因素、心理變化和行為情況。心理分析法綜合運用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來進行研究,具有很強的應用性。
總之,若要對藝術進行多視點、多層面、多維的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作實踐,就必須運用多樣的方法予以研究,切不可只單一的用一種方法。有時,盡管在運用諸多方法時不那么盡如人意,也應該去努力地嘗試。尤其,在對藝術這樣宏大的學科進行研究時,我們就不能被束縛在某種單一研究方法或程序上。方法只不過是一種工具,應該隨著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而作相應的變化。研究,其實就是尋求。我們在為某個問題尋求答案,所以,為了更好更全面更科學的研究藝術設計理論,我們要主動認真的去運用人類所創(chuàng)造出的一切有利于解決和尋求藝術真諦的知識和方法。只有如此,人類偉大而神圣的藝術,才能走向輝煌和明天,才能給人類心靈以永恒的相伴和滋潤。
四、研究藝術設計理論的研究對象及基本方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