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早產兒的護理與喂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資料與方法
選擇2003年1月1日~2004年12月1日收治早產兒80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喂養不耐受癥狀,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胎齡2500g7例。對照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胎齡2500g7例。兩組入院時間、平均胎齡、出生體重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兩組早產兒均放置于暖箱內,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工作。觀察組24小時內,在患兒沒有呼吸暫停、心動過緩及神經系統并發癥的情況下,實施胃腸道喂養,并給予早期護理干預。對照組按常規法喂養,不作任何護理干預。
觀察組采取以下干預措施:①早期微量喂養:觀察組于生后24小時內給予鼻胃管喂養,從少量開始,初次量給予1~2ml,間隔時間為:體重2000g每3小時1次,根據患兒體重和喂養耐受情況逐漸增加奶量,每次增加1~2ml,直至20~30ml。每次注奶前抽吸胃內容物,如殘奶量大于喂奶量一半時,不應再增加奶量,抽出的殘乳量再行灌回,因消化過程已開始,若殘乳量含綠色膽汁或咖啡色血液時必須暫停喂食,并通知醫生。②合理選擇奶方:首選母乳,溫熱后經胃管注入。如無母乳則選用早產兒配方奶,必須稀釋,從1∶1開始,根據患兒消化情況,逐漸過度到2∶1、3∶1直至全奶。③非營養性吸吮:鼻胃管喂養同時,給予橡皮安慰吸吮,即每次鼻飼前15分鐘或兩次喂奶中間,患兒有饑餓感時,用無孔橡皮刺激早產兒吸吮。每次吸吮時間5~10分鐘,以患兒不疲勞為宜。④腹部按摩:兩次喂奶中間或喂奶后30分鐘按摩,每次10分鐘,每天3~4次。抬高患兒頭肩部30°~40°,以防胃內容物反流。⑤應用藥物發動胃腸蠕動:嗎叮啉0.2mg/(kg?次),喂奶前30分鐘胃管內注入,每天3次,不超過1周。曾用紅霉素2.5mg/(kg?次)胃管內注入,效果良好。⑥早期鼓勵母乳喂養:生后3天,即可協助早產兒吸吮母乳。
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是由多個胃腸道癥狀組成的癥狀性論斷,有學者認為若出現以下情況之一可考慮喂養不耐受[1]:①嘔吐;②腹脹(24小時腹圍增加>1.5cm,伴有腸型);③胃殘留量超過上次喂養量的1/3或持續喂養時間超過小時的量;④胃殘留物被膽汁污染;⑤大便潛血實驗陽性;⑥大便稀薄,還原物超過2%(乳糖吸收不良);⑦呼吸暫停和心動過緩的發生率明顯增加。
結 果
兩組患兒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喂養不耐受癥狀。觀察組胃腸道喂養不耐受癥狀消失時間明顯提前,體重開始增長時間、自行吸吮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出暖箱時間比對照組也明顯提前,具有統計學意義,(P
討 論
早期微量喂養,主要利用它的生物刺激作用。早期微量喂養的神經接受了來自腸黏膜的信息和刺激胃腸激素的釋放,從而促進胃腸道動力的成熟[2]。盡量不禁食,若必須禁食時,每次禁食時間根據病情而定,不宜過長。
早產兒喂養應首選早產兒母乳。早產兒母乳含有的蛋白質、必需脂肪酸、礦物質、能量、IgA等比足月兒母乳要多得多,能夠滿足早產兒生長發育的需要。此外,母乳能減輕自由基對細胞的破壞,對新生兒腸黏膜有一定保護作用[3]。
非營養性吸吮能更快地從胃管喂養過渡到經口喂養,體重增加快,住院時間縮短。
應用腹部按摩能促使早產兒腸道激素分泌水平增高,胃腸道蠕動增強,增加每日排便量和排便次數,改善胃腸喂養耐受性。
嗎叮林對增加胃腸道運動的作用較明顯,不良反應較少,但對小嬰兒仍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反應較少。應用時用量要準確,連續使用時間不應超過1周。
早期吸吮母乳,可促進消化能力增強,但早產兒脫離暖箱,體溫波動大,易導致呼吸暫停、低體溫等并發癥。要宣傳母乳喂養知識,增強母乳喂養信心。不必等早產兒體重增至出暖箱標準時再實施母乳喂養。喂奶前后各吸氧15分鐘,注意保暖。每次吸吮時間不宜過長,以患兒不勞累為宜,每次不超過10分鐘。
要認真觀察病情,對喂養不耐受采取有效干預措施。
參考文獻
1 薛辛東,蘆惠.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腸道喂養.小兒急救學,2002,9(1):51-52.
摘 要 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早產兒喂養效果的影響。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早產兒7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采用重力喂養結合非營養性吸吮、俯臥位及撫觸治療等綜合護理干預護理方式,對照組采用常規間斷鼻飼喂養的護理方式,比較兩組的喂養情況和耐受情況,包括鼻胃管留置時間、恢復出生的體質量時間和足量胃腸喂養達418.4 kJ/(kg?d)時間等。結果:研究組患兒鼻胃管留置時間、恢復出生的體質量時間和足量胃腸喂養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綜合護理 喂養 療效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gravity feeding combined with non nutritive sucking, prone positioning and touch therapy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the preterm infants with feeding
Feng Yuqiong
The First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Guangdong 516001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remature infants with feeding.Methods:70 cases of premature infants were selected from December 2011 to December 2013,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study group used gravity feeding combined with non nutritive sucking,prone positioning and touch therapy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nursing care,the control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intermittent nasogastric tube feeding,we compared the feeding and tolerance situation of the two groups,including nasogastric tube indwelling time,recovery birth body time and mass sufficient enteral feeding up to 418.4kJ/(kg?days) time.Results:The nasogastric tube indwelling time,recovery birth body time and mass sufficient enteral feeding time of the study group wit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Feeding;Curative effect
早產兒,因其胃腸道發育尚不成熟,喂養中常常產生不耐受情況,從而造成新生兒營養滯后和生長發育滯后[1]。與正常新生兒相比較,早產兒發育遲緩,存在一個追趕的過程[2]。因此,如何通過人為干預以促進新生兒的生長發育,降低早產低體質量的危害是優生優育的一個重要問題[3]。而對早產低體質量兒的喂養狀況,對該類新生兒的生長具有重要影響[4]。本文對我院新生兒科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早產兒進行隨機分組,一組進行重力喂養結合非營養性吸吮、俯臥位及撫觸治療等綜合護理干預,另一組則進行常規間斷鼻飼喂養,旨在比較兩種干預方式對早產兒喂養的療效,考察綜合護理干預對早產兒的喂養效果的影響,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在將本研究的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早產兒70例,所有患兒均在出生后6小時以內住院,出生時質量1.2~2.0 kg,平均體質量(1.32±0.31)kg;胎齡27~34周,平均胎齡(30.2±0.51)周。所有患兒均采用間斷式胃管喂養和靜脈營養,出生后的1分鐘和5分鐘的Apgar評分均高于8分,排除了先天性遺傳病患者、先天性的消化道畸形者以及沒有呼吸支持治療的患者。70例符合條件的早產兒被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5例。其中研究組男18例,女17例,對照組男16例,女19例。兩組新生兒患者的性別、出生體質量、身長、胎齡等基本資料經檢驗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參與本研究的新生兒均取得其家屬同意,并與家屬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方法:(1)喂養方法:①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研究組采用重力喂養結合非營養性吸吮、喂養后俯臥位和腹部撫觸治療等綜合護理措施,并將3種護理措施組成循環護理方案,貫穿于研究組早產兒喂養護理過程中。a.重力喂養:利用奶液自身重力順著胃管流入胃內的喂養方法。奶量:第1天1~2 ml/次,l次/2小時,每天增加2~4ml/次。b.非營養性吸吮:在每次重力喂養之前給予患兒吸吮消毒過的無孔橡皮奶嘴5~10分鐘,刺激吸吮,直到能經口足量胃腸喂養熱量達418.4 kJ/(kg?d)時間為止。c.喂養后俯臥位:即喂養后采取俯臥位,每次喂奶后采用專業的臥墊為患兒抬高頭部,角度為15°,持續1小時(所使用臥墊已經獲取國家實用的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專利號分別為ZL2008 20113714.3和ZL2008 30113331.3)。該類臥墊結構為:能使得早產兒能夠在暖箱中舒適安全的保持俯臥,使用前需將適宜溫度的水灌入水囊袋,并置于臥墊底部處的雙層布套內,隨后把臥墊置于預熱好的暖箱中,依據患兒身長將頭部固定針頭放置于臥墊的合適部位,當患兒仰臥時,枕頭凹口處朝向床墊內側,俯臥時候則朝向外側,以保證患兒的安全。d.腹部觸摸:患兒進食后30分鐘,由經嬰兒撫觸培訓的醫護人員對患兒進行腹部撫觸按摩,下一次喂養前,采用掌心撫摸的方式持續5分鐘。②對照組:在相同的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用注射器經胃管間歇注入喂養配方奶;奶量:第l天1~2 ml/次,1次/2小時,每天增加2~4 ml/次,直到能經口足量胃腸喂養熱量達418.4 kJ/(kg?日)時間為止。⑵監測指標:主要包括鼻胃管留置時間、恢復出生的體質量時間和足量胃腸喂養達418.4 kJ/(kg?d)時間等喂養情況,以及嘔吐、腹脹、胃殘留和呼吸暫停等不耐受情況。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分析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之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之間的比較使用t檢驗進行分析,統計結果以P
結 果
兩組喂養狀況比較:研究組患兒鼻胃管留置時間、恢復出生的體質量時間和足量胃腸喂養達418.4 kJ/(kg?d)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兩組喂養不耐受情況比較:研究組患兒嘔吐、腹脹、胃殘留和呼吸暫停的喂養不耐受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討 論
由于早產兒胃腸道發育尚不成熟,胃腸排空緩慢,神經調節功能不健全,胃腸道激素分泌不足,導致患兒在喂養中存在許多困難,容易出現喂養不耐受。而常規的間斷鼻飼(IBG)和持續鼻飼(CNG)等喂養方式還存在爭議。近年來許多研究者均對早產低體質量兒的喂養方式進行了研究,但因地域等差異造成沒有得到統一的廣為認同的結果[5]。為保證足夠的營養物質供應,促進患兒正常生長發育,對于早產低出生體重患兒,臨床上常采用間斷胃管喂養和腸道外靜脈營養喂養。間斷胃管喂養是通過注射器將奶液注入胃內,容易造成腸腔壁壓力短時間增加,刺激胃黏膜,增加患兒喂養不耐受程度,從而影響其生長發育。而重力喂養是利用奶液的自身重力作用緩慢地連續地輸入患兒胃腔,減低患兒胃的負擔,刺激胃腸蠕動,促進消化系統的發育成熟。
在本研究中,對重力喂養結合非營養性吸吮、俯臥位及撫觸治療等綜合護理干預與間斷鼻飼喂養的療效進行觀察。研究發現,研究組患兒鼻胃管留置時間、恢復出生的體質量時間和足量胃腸喂養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重力喂養結合非營養性吸吮、俯臥位及撫觸治療等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顯著改善并提高早產低體質量兒在喂養時的耐受性,減少喂養并發癥,縮短胃管滯留時間和靜脈營養時間,使患兒盡快地過渡到經口喂養方式從而進一步地促進患兒生長發育,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提高患兒生存質量以及操作容易、簡單、無創傷,護理效果明顯,明顯優于傳統的間斷鼻飼喂養,值得各級醫院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周小堅,陳鮮威,劉江勤,等.持續鼻飼喂養與間斷鼻飼喂養對極低出生體重兒的療效評估[J].新生兒科雜志,2005,20(2):49-52.
[2] 靜,楊麗琛.綜合舒適護理預防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1):99-101.
[3] 鄭丹丹,吳曙粵,汪莉,等.綜合護理干預對早產低體質量兒喂養不耐受的影響[N].護理學報,2010,17(17):50-53.
關鍵詞:早產兒;健康教育;生存質量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of premature infant feeding and nursing care, and to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health education in premature infants, an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remature infants' related diseases, and to improve the health level and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health education knowledge of 96 premature infants born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2 to 2014. Results The majority of parents lack the knowledge of premature infants, resulting in premature infants can not grow normally, and can easily develop infectious diseases, nutritional deficiency diseases, etc.. Conclusion To strengthen the health education of premature infants, and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work of the parents of premature infants.
Key words:Premature infant;Health education; Quality of life
早產兒是指胎齡未滿37w、出生體重不足2500g的嬰兒。由于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善,對外界適應能力差,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因此胎齡越小越不容易存活,特別是出生體重在1500g以下者死亡人數占整個新生兒死亡人數的50%以上,占傷兒童的50%,因此預防早產對于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減少兒童的傷率具有重要意義。伴隨醫學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明顯提高,如何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是我們每一位兒童保健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義務,近年來我院加大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在兒童保健特別是新生兒保健領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2年~2014年在鐘祥市婦幼保健院住院的早產兒家長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1.2方法 對住院的早產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早產兒家長對早產兒養護知識的認知與需求情況,由兒科醫師協助填寫調查表,出院前收回調查表。
2 結果
2.1基本情況 對早產兒母親共發放問卷96份,收回96份,其中20~24歲44人,25~30歲46人,31~35歲5人,35歲以上1人;小學文化2人,中學40人,大專及以上54人。
2.2結論 幾乎所有家長對早產兒育兒知識及早產兒易發疾病了解極少,尤其是文化程度較低的母親,每對父母都認為有必要應全面系統地學習掌握早產兒養護知識和技能。
3 討論
3.1早產兒的保暖 早產兒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棕色脂肪少,產熱能力差,寒冷時更易發生低體溫,甚至硬腫癥;體溫調節能力比足月新生兒差,早產兒肌肉活動少、皮下脂肪少、抗寒能力差、容易散熱、體溫偏低,體溫易隨環境溫度變化,所以早產兒要特別注意保暖。早產兒的房間溫度要盡量保持恒定,根據體重不同早產兒室溫應保持在24℃~36℃,空氣要保持新鮮,相對濕度在55%~65%,體溫越低者,周圍環境溫度越應接近早產兒的體溫。早產兒汗腺發育不全,散熱的機能差,在高溫環境中體溫會隨之增高發生高熱,應注意每4~6h在腋下測量體溫,觀察體溫變化,體溫過高或過低,都要采取措施,使他們的體溫恢復正常狀態,維持在36℃~37℃。
3.2早產兒的喂養 早產兒除了消化和吸收能力不如足月兒外,吸吮和吞咽能力也差,常常無力吃奶或不會吃奶。早產兒胃容量極小,易因溢奶嗆入呼吸道引發吸入性肺炎,所以早產兒的精心喂養是十分重要的。早產兒應酌情盡早母乳喂養,與足月人乳相比,早產兒的母乳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必需脂肪酸、能量、礦物質、微量元素和IgA,可使早產兒在較短期內恢復到出生體重,對于吸吮能力差,吞咽功能不協調的小早產兒,或有病者可由母親擠出乳汁經管飼喂養,哺乳量應因人而異,原則上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輕,每次哺乳量越少,喂奶間隔時間也越短,根據喂養后有無腹脹、嘔吐、胃內留及體重增長情況進行調整。早產兒可能開始時會有吸吮困難,早產兒的母親需要幫助他們學會擠奶和用勺子喂奶的技巧,幫助他們母乳喂養。早產兒需定期隨訪,以保證他們獲得所需的足夠的母乳,長期營養攝入低于期望值將導致宮外生長遲緩,營養攝入過量將會導致遠期潛在不利影響,如胰島素抵抗性糖尿病、脂質代謝病及心血管病等。
3.3適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早產兒體內儲存的各種維生素和鐵劑較少,在妊娠期就要鼓勵孕婦常規補充維生素D和鐵劑,生后也應給予適量的補充,以免發生營養性缺乏性疾病。
3.4實施健康教育 實施健康教育可以使早產兒的護理喂養干預能夠得到延續。早產兒在出生后一般住進新生兒病房,住院期間由醫護人員照護,家長在早產兒出院前很難了解早產兒護理、喂養知識,給早產兒出院后的護理與喂養帶來一定的困難。在早產兒出院前開始讓家長接觸和了解和掌握早產兒護理喂養知識,實行一對一床邊護理指導,這樣既培養了早產兒和家長之間的感情,增進了和醫護人員間的溝通,又提高了早產兒家庭護理水平,使得早產兒在住院期間的治療和護理能夠在家里得到延續。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早產兒;護理;喂養
早產兒是指出生體重小于2500 g,胎齡未滿37周的新生兒[1]。由于早產兒由于各器官發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死亡率高等原因。故早期的護理和喂養是提高早產兒成活率及生命質量的重要措施。本文對早產兒進行嚴密的觀察與護理,以降低其死亡率、減少并發癥及改善預后。我科2009年共收治了72例早產兒,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9年我科共收治了72例早產兒,其中男42例,女30例,體重1350~2450 g,孕周為30.0~37.0周。平均住院日為18 d,成功治愈68例,4例因孕周小、體重輕、出生時伴有窒息,經積極搶救無效死亡。
1.2 臨床表現 早產兒一般表現為體溫不穩定;呼吸淺快而不規則;有時喂奶后出現青紫或間歇性呼吸暫停;哭聲低弱而無力,吮吸能力差,吞咽功能不全易嗆奶;部分患兒伴有新生兒硬皮癥。
2 護理
2.1 體溫的觀察與護理 溫度24℃~28℃,相對濕度60%左右。要求體溫保持在36.5℃~37℃(肛溫),低體重在2000 g以下者,應放入暖箱保暖[2]。若無暖箱,可用熱水袋、鹽水瓶等保暖。暖箱使用前必先通電預熱,一般通電2 h左右才能使箱溫穩定,須待箱溫穩定后才能把新生兒放入。每小時觀察體溫1次,體溫正常后每4~6 h測1次,并注意箱溫及濕度。當體重增至2 000 g以上,體溫穩定,且喂養情況良好時,可考慮搬出暖箱,但仍應密切觀察,注意體溫、體重增長及吸吮哺乳等一般情況。
2.2 呼吸的觀察與護理 早產兒由于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易出現呼吸暫停和肺透明膜病,應密切觀察呼吸的頻率、節律及有無缺氧癥狀,對發生青紫及呼吸困難的患兒予吸氧,且采用間斷吸氧,氧濃度為30%~40%,對用氧治療的患兒中,除4例因孕周小,體重輕,出生時伴有窒息,經積極搶救無效死亡外,其余患兒均未造成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和(或)嬰兒視網膜病變。
2.3 喂養的護理 早產兒由于消化吸收功能、黏膜屏障功能和胃腸道動力不成熟,吸吮力和吞咽能力較弱。其喂養方法視早產兒的情況而定。體重低于1500 g、吮吸力差、吞咽反射弱并時有青紫者,可適當延遲喂養時間,由靜脈補液供給能量。凡具有吸吮力的早產兒應堅持采用母乳喂養,若無母乳應專用早產兒配方奶為好。喂奶后應抱起患兒輕拍背部,排出吸入的空氣,或采取頭部抬高15°的俯臥位,既能減少呼吸暫停的發生,又能有效防止胃食道返流及防止返流物的吸入;對于極低體重長期不能接受經口喂養的患兒,應采用脂肪乳劑、復方氨基酸、微量元素等靜脈輸液,為患兒提供足夠的營養;對于吸吮吞咽能力均較弱者,用鼻飼喂養,奶量根據消化能力及食欲逐漸增減,詳細記錄喂養情況及殘余奶量。還可實行非營養性吸吮,即每次鼻飼奶前15 min用無孔刺激患兒吸吮,以利于刺激胃腸激素分泌,鍛煉吸吮能力,從而縮短靜脈營養及鼻飼時間,盡快促進患兒自己吃奶。總之應根據病情個體差異而靈活掌握奶量,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增加,必要時可給予少量多次喂哺。
2.4 預防感染 護理操作過程中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嚴格限制流動探視人員,室內所用物品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病室保持室內恒溫、恒濕及空氣新鮮;對床單及使用物品用含有效氯1000 mg/L消毒劑消毒;使用閉式暖箱時,堅持每周徹底消毒1次,暖箱內的蒸溜水每日更換,保證患兒有一個清潔舒適的環境;母親喂奶時,應洗凈手和,帶好口罩,避免一切感染的可能;病情許可的情況下應每天給患兒沐浴1次。如患兒皮膚上胎脂較多,可用植物油或石蠟油輕輕擦去,沐浴時做好護理體檢。對于不宜沐浴的早產兒應用柔軟毛巾輕輕擦拭,保持全身皮膚的清潔。堅持每2 h翻身1次,并輕輕按摩受壓皮膚,發現皮膚破損者及時處理。
2.5 促進生長發育的護理 為早產兒提供近似子宮內環境的需求也逐步增長,在早產兒更多地體現在通過對皮膚感官溫和的刺激代替宮內溫柔的相擁,促進嬰兒智力及生長的健康發育[3]。在患兒恢復期開展嬰兒撫觸,3次/d,每次15 min,由上至下輕輕按摩,并將這一技術仔細傳授給患兒家長,并堅持每月隨防1次。可以提高患兒的生長及智力發育,可減少后遺癥,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兒生活質量。
3 小結
早產兒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發育未完全,病情變化快,嚴密的觀察病情,精心的護理患兒,耐心的喂養,針對家長的恐懼心理做好相應的心理護理,是提高早產兒的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的關健。
參 考 文 獻
[1] 李巧芬.早產兒2種喂養方式的臨床對比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2):18.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7)14-0057-03
Observation of the effect of parental participation nursing mode in premature infants care
LIAO Qinghui, ZHONG Lin, FU Siyong
(Nursing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Center, Xinyu 338000, Jiangx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arental participation nursing mode in the nursing process of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s: From March 2015 to October 2016 100 cases of newborn infa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hospitalization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premature infants were all nursed by nurses, and the parents did not take part in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hen leaving hospital, the nurses made discharge instruction to the paren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family participation nursing mode. The cognitive level and nursing skills of basic nursing knowledge of premature infants,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ork, incidence of nursing problems in preterm infants after discharge and success rate of breast feed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nursing knowledge, cognitive level and nursing skills of the par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remature infant nursing; parents participating nursing mode; effect
我??的早產兒發生率居高不下,不同齡的早產兒其成熟度亦不同,胎齡越小,成熟度越差,并且成為了新生兒死亡的常見原因[1]。有研究報道,出院后的家庭護理也是早產兒護理的一部分,但生育早產兒的家長往往會有憂慮和罪惡感,接受早產兒需要的特殊照顧常需一段時間,而早產兒又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住院,這使家長無法確切了解孩子的生活[2]。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長對早產兒的護理知識缺乏,因此應在提供隔離措施的前提下鼓勵家長進入早產兒室參與護理,使他們得到良好的信息支持并樹立照顧早產兒的信心[3]。本次研究旨在評估家長參與式護理模式護理早產兒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新生兒科住院的100例早產兒。納入標準為體質量低于2 500 g;胎齡低于37周;Apgar評分高于8分。排除標準為先天性畸形患兒;合并重度缺氧缺血性腦部患兒;存在代謝性疾病的患兒。按住院時間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其中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胎齡在28~35周,平均胎齡為(31.2±1.1)周;體質量880~2 300g,平均為(1 650±150)g;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胎齡在27~35周,平均胎齡為(31.1±1.3)周;體質量880~2 200g,平均為(1 600±175)g。兩組上述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遵循的程序均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均獲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模式(早產兒住院期間,全部由護士護理,家長不參與,出院時護士向家長做出院宣教)。觀察組采用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其內容:
(1)健康宣教
護理人員通過積極溝通,讓患兒家屬了解早產兒護理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任務,并反復強調護理工作對于早產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性。為患兒家屬詳細講解各種護理措施實施的目的和意義,提高患兒家屬的認知程度和責任感,并能夠積極地融入到護理工作當中,定期反饋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疑惑,確保患兒得到正確的護理和照顧。
(2)定期培訓
培訓由早產兒護理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負責,指導患兒家屬掌握必要的護理技能,并使其能夠明確患兒身體發育過程中的不同基本特征。為患兒家屬示范早產兒洗澡、喂養等工作步驟,并指導其掌握和完成。此外,在培訓過程中還強調在對患兒進行護理前,須先做好消毒工作,并戴上帽子和口罩,避免出現感染影響患兒的康復。指導患兒家屬掌握一定的早產兒急救措施,保證患兒在發生意外情況時能夠得到妥善、合理的處置,從而降低早產兒護理中意外發生的風險。
(3)強化互動
在早產兒被從ICU病房轉入普通病房后,指導并鼓勵家屬給早產兒進行生活護理,同時鼓勵家屬與其進行積極互動,通過哼唱兒歌幫助患兒睡眠、擁抱、使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等方式使患兒能夠保持在活躍、開心、興奮狀態,從而有助于其健康發育。
(4)出院指導
若早產兒的各項生命體征平穩,由醫師評估后即可出院。護理人員應叮囑早產兒家屬定期復診,并在其出院后通過微信、QQ等聊天工具掌握患兒的最新動態、身心發育狀況,指導患兒家屬進行各項細節護理工作。
1.3 評價指標
將兩組家長對早產兒基本護理知識的認知水平和護理技能、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早產兒出院后護理問題發生率、母乳喂養成功率作為本次研究的評價指標。家長的認識水平和護理技能、滿意度均由本次研究自制的調查表進行評估,其中家長的護理知識和技能掌握評分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護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越好;滿意度滿分100分,90分以下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干預前,兩組家屬之間的認知水平和護理技能平均得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家屬的認知水平和護理技能的平均得分均比對照組有顯著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4.562,P
干預后,觀察組的家長滿意率和母乳喂養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早產兒由于呼吸功能較差,容易出現缺血缺氧等情形,因此需要進入重癥監護室幫助其度過危險期[4]。而在此過程中,患兒家屬只能通過觀察窗進行觀察,無法直接參與患兒的護理工作,再加上對患兒的關心、焦慮等不良心理的影響,很容易對整個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干擾,甚至引發醫患糾紛[5]。所以及時打破家屬對早產兒救治的神秘感,搭建護理人員與患兒家屬之間溝通平臺是關鍵[6]。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家長對早產兒基本護理知識的認知水平和護理技能、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早產兒出院后護理問題發生率、母乳喂養成功率均優于對照組,提示家長參與式護理模式應用于早產兒護理當中不僅可提高家長對早產兒基本護理知識的認知水平和護理技能,而且還提高了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減少了早產兒出院后護理問題,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使早產兒護理由院內順利延伸至家庭。
1 早產兒病室的建立
早產兒為高危兒,高危兒均應收入NICU。但由于條件所限,許多醫院未建立NICU。結合實際,可建立一般早產兒病室,以小房間為宜,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室溫應保持在24℃~26℃,相對濕度60%~70%。室內備暖箱、藍光燈管、吸引器、氧氣筒等基本設備及急救物品,如直接喉鏡、氣管插管、吸痰管及各種搶救藥品。
2 早產兒的基礎護理
關于早產兒的護理,以往采取只有醫護人員參與的封閉式護理。目前提倡母嬰同室,以滿足母嬰依戀需要,利于新生兒神經及精神發育和提高母乳喂養率,減少院內交叉感染。
一些醫院采用袋鼠式護理,即允許父母進入NICU短時間護理自己的嬰兒,通過經皮測氧、心率、呼吸、行為狀態等研究,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的生理狀態的影響,結果其對新生兒的生理狀態無不良影響,甚至能改善呼吸功能,減少呼吸暫停,降低氧的需求。以上兩種護理僅限于病情相對穩定的患兒。
3 早產兒的體溫護理
早產兒皮下脂肪少,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容易散熱,故體溫多偏低。為此,保暖的重要性已引起臨床的重視。但卻忽略了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未成熟,汗腺發育差,環境溫度過高時其體溫亦升高。臨床上常有一種誤解即早產兒必須入暖箱。實際對于體質量
暖箱溫度要求維持皮溫在36.0℃~36.5℃,肛溫37℃左右,24 h溫差2000 g時,箱溫34℃~36℃;1501~2000 g時箱溫30℃~32℃;
暖箱內的濕度以往認為應維持在60%~90%。對胎齡較大的早產兒,現多不主張暖箱內加水。但患兒有呼吸道感染時,相對濕度應保持在50%左右,因為濕度過低使呼吸道黏膜干燥,不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對胎齡
4 早產兒的呼吸道護理
早產兒易出現呼吸不規則、呼吸暫停及青紫。以往主張常規持續供氧,現認為青紫、呼吸暫停為用氧指征,生后數小時內、喂奶前后應短時間給氧。不管何種給氧方式,氧濃度以30%~40%為宜。青紫與呼吸困難消失后應及時停止吸氧。吸氧時間一般不超過3 d,以免用氧過多引起晶體后纖維組織增生而導致視力障礙及肺水腫等。
早產兒呼吸暫停時,臨床上常先予氨茶堿或東莨菪堿等藥物治療。目前主張先彈足底、托背、搖動小床以刺激呼吸,使之緩解。因氨茶堿只能減少而不能中止呼吸暫停的發作;東莨菪堿多量使用可致尿潴留及腹脹等不良反應,故物理刺激方法簡便可行。
【關鍵詞】 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 早產兒; 腹部撫摸
近年來,我國早產兒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由于早產兒胃腸功能發育尚未成熟易出現喂養不耐受,常出現嘔吐、腹脹、胃潴溜等胃腸動力障礙[1],嚴重影響早產兒的生長發育。因此,臨床早期應發現喂養不耐受的因素及時采取干預措施,誘導胃腸功能成熟,加快早產兒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不斷提高護理質量,嚴格按照護理操作規程,積極處理喂養不耐受問題,使早產兒能盡快地恢復到正常的喂養狀態[2]。筆者所在科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口服,聯合腹部撫觸干預,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3 監測指標 觀察兩組新生兒胃殘留量、腹脹消失、恢復出生體重、喂養耐受、住院天數。
2 結果
兩組早產兒治療后觀察指標比較見表2。
3 討論
早產兒胃功能弱,胃腸道消化酶分泌功能較差,喂養不耐受發生率高。長時間靜脈營養不利于早產兒胃腸功能恢復,且易出現膽汁淤積、出血、黃染等并發癥。早產兒出生后數小時細菌即從空氣、、用物等經口、鼻腔或侵入腸道,且早產兒腸道正常菌群定植較少,腸黏膜免疫功能不完善,易誘發感染。實驗組給予雙歧桿菌口服對早產兒全胃腸道營養的建立和促進生長發育有著積極的作用[4],復方成份內的雙歧桿菌、嗜酸桿菌、類腸球菌直接補充可抑制腸道中某些致病菌,維持正常的腸道蠕動。蠟樣芽孢桿菌能促進雙歧桿菌等厭氧菌的生長和繁殖,促進早產兒快速建立腸道正常菌群,提高早產兒腸道免疫力,促進消化及免疫系統的發育成熟。
腹部撫觸可興奮迷走神經,從而使機體胃腸道活動增強,胃腸分泌素活力增加,促進胃腸蠕動及排空,使攝入的奶量及胃腸道吸收營養增加。撫觸有明顯促進早產兒體重增長和智力發育等作用[5]。撫觸應由接受過嬰兒撫觸培訓的護士操作,在喂奶后30 min~1 h進行,撫觸前應消毒溫暖雙手,并涂嬰兒潤膚油。腹部撫觸以手掌心撫觸腹部,以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由內向外依次進行力度適當,每天2次,每次10~15 min,嬰兒睡眠或睡覺狀態均可進行,但應避免在患兒煩躁、哭鬧時進行。撫觸時注意保暖,在紅外線搶救臺或保暖箱內進行以防著涼。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紅霉素作為促進胃腸動力藥,雖然劑量小,也無明顯不良反應,但紅霉素屬抗生素,長期應用可能會導致早產兒出現菌群失調。媽咪愛成分中有活菌凍干粉與紅霉素通用有抑菌作用。本資料顯示,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口服聯合腹部撫觸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療效顯著,且簡單易行。
參考文獻
[1] 牛志民.多潘立酮干預早產兒喂養不耐受30例治療效果觀察[J].新鄉醫學報,2007,24(2):196-198.
[2] 魏林,閻研.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160-162.
[3] 黃英,邵肖梅,曾紀驊.新生兒喂養困難與紅霉素促胃動力的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11):696-698.
[4] 楊嬌嬌.淺談益生菌的應用與早產兒喂養不耐受[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6):8.
【關鍵詞】早產兒;喂養、護理
凡體重低于2500g,胎齡超過28周而未滿37周的活產嬰兒,統稱為早產兒。由于早產兒的身體各個器官發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適應性與抵抗力差。特別是早產兒吸吮、咽功能不完善,胃容量小、消化酶不足,吸收、消化能力差,易發生喂養困難,嗆奶、吐奶、且體內糖元儲備少,而又處于高代謝狀態,較正常新生兒更易出現低血糖,體重不增,抵抗力低下,甚至死亡。因此,合理喂養對提高早產兒存活率,減少并發癥,促進生長發育,縮短住院時間等,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臨床資料
我科2006年6月-2009年6月共收治89例早產兒,其中男嬰57例,女嬰32例,孕周28-37周,平均32.6周,體重最重的2400g,最輕的1020g,其中雙胎12對,住院天數4-19天,平均15.5天,因病情危重轉診4例,死亡4例,治愈79例,79例早產兒住院期間體重平均每天增長30-40g 。
2喂養
2.1喂養時間
對早產兒盡早喂養可防止低血糖的發生,減少蛋白質分解代謝,縮短生理性體重下降的時間,一般于出生后6-12h,即可開始試喂糖水,無吸吮功能者可用滴管喂,咽功能差者可適當延長時間曹試喂,喂養間隔時間因個體差異而具體對待,一般體重越低,喂養次數越多,同時還要考慮患兒對喂養耐受情況。一般一周后患兒生命體征穩定,吸吮功能良好,可執行按需哺乳,為出院后家庭喂養做準備。
2.2喂養成分
早產兒喂養宜以母乳為主,在獲取母乳困難的情況下,可用早產兒配方奶,我們采取混合喂養的方法,以母乳為主,配方奶為輔。關于配方奶,以蛋白質含量2g /100ml為宜,熱量供給75-80kal/100ml[1]。
2.3喂養量
對于早產兒的喂奶量要根據患兒病情、體重及喂養耐受情況靈活掌握,隨時調整,隨出生時間的增長逐漸增加,一般情況下,一日喂奶總量以不超過體重的1/5為宜,也可參照奶量計算公式,出生10日內一晝夜的奶量=(出生后實足天數+10)×體重g/100,10天以后一晝夜的奶量=1/5-1/6體重(g)[2].
2.4喂養方法
根據早產兒有無吸吮能力、咽能力采用普通喂養、滴管喂養、鼻飼插管理喂養。
2.4.1對出生體重較輕,一般情況良好,吸吮、咽功能良好的患作,用普通喂養方法喂養,注意奶嘴吸孔不可過大或者過小,過大易引起嗆奶,過小導致患兒吸吮乏力。
2.4.2滴管喂養,對無吸吮能力,但有咽能力的患兒可采用滴管喂養。
2.4.3對即地吸吮能力而咽能力差者,可鼻飼插管喂養。每次喂奶前測量殘余奶量,確定胃管是否在胃內,同時了解胃腸功能。
3異常情況的觀察及處理
3.1低血糖
嚴密觀察患兒面色、呼吸及吸吮能力,若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體溫低、精神差、嗜睡、驚厥等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表現,可能出現低血糖[3]應測量血糖2閃,血糖低于1.1mmol/L(20mg/dl)即可診斷[2],應立即給與口服葡萄糖或靜脈注射葡萄糖,同時應注意調整喂養方法。
3.2喂養不耐受
出現喂養不耐受時,應暫停喂養,嚴密觀察或者延長喂奶間隔時間,減少給乳量或降低給乳濃度,營養缺乏部分可以靜脈補充葡萄糖和復方氨基酸。
3.3吸入綜合征
喂養過程中嚴密觀察患兒面色、呼吸,嚴格把握喂奶速度,若出現誤吸,應立即將患兒頭偏向一側,拍打背部,吸出口鼻腔分泌物及嘔吐物,給也氧氣吸入,若有呼吸暫停,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必要時氣管插管,應用呼吸興奮劑。
3.4胃管位置異常
置管操作時要特別謹慎,嚴密觀察患作面色及呼吸情況,準確判斷胃管是否在胃內,每次鼻飼前還應測量胃管的長度觀察胃管是否有脫落。
4一般護理
4.1對喂奶用具嚴格消毒,給患兒喂奶前后均應洗手,胃管開口端保持清潔、干燥,每次喂奶后閉合未端用紗布包裹后放與合適位置。鼻飼管每3-7天更換一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
4.2對滴管喂養、鼻飼喂養的患兒喂奶前吸吮,耐心訓練其吸吮能力,促進反射的成熟,縮短滴管喂養和鼻飼喂養時間。
4.3每日測體重,體重是成長的重要指標,也是評價喂養效果的重要參數,應認真測量,詳細記錄,同時對24h攝入的熱量、水分及大小便詳細記錄,作為分析調整喂養方法的依據。
4.4對患兒父母進行喂養知識指導,制定家庭喂養計劃,在患兒病情許可的情況下,讓患兒母親給患兒哺乳,提供與患兒皮膚接觸的機會,增加母子感情。
4.5發育照顧護理是一種通過改變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環境和照顧方式,從而預先保障早產兒和低體重兒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的護理方法,是較為人性化和個性化的護理措施。改善NICU的具體措施是提供適宜的24-26度溫度環境、55-65%的溫度環境,并且減弱病房光線和噪聲。提供適合的臥位、非營養性吸吮、科學撫摸,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對患兒父母的心理支持,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
5效果評價
本組89例早產兒,除4例轉診,4例由于出現并發證死亡,2例放棄治療外,剩余79例均達到出院標準出院,出院體重增長平均30-40g/天,達到15g/kg/天的指標。
6討論
早產兒的喂養是一個細致、復雜的工作,稍有不慎即可導致喂養失敗,或者出現并發癥甚至導致患兒死亡,要求護理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認真負責的精神。通過護理人員從喂養的各個環節加強管理。注重喂養期間病情觀察,異常情況的處理,對提高早產兒的喂養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金漢珍,等.實用新生兒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2-200.
【摘要】目的 探討早產兒的護理干預措施。方法 選擇本院62例早產兒臨床資料,結合文獻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護理經驗。結果 通過完善護理觀察,加強預防感染、呼吸道管理等措施,配合母乳喂養以及靜脈營養,早產兒全部健康出院,無并發癥,無營養缺乏性疾病。結論 及時正確的護理方法,可保證早產兒治療,降低死亡率,并為提高其日后生存和成長適應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早產;母嬰觀察;護理;
胎齡28周以上而不足37周的活產嬰兒為早產兒[1],早產兒由于出生體重在2500g以下,全身各個器官都未發育成熟,調節中樞以及呼吸消化功能不穩定,抵抗力低等因素,其存活率和生存質量都較足月兒差,護理難度亦較大,故加強對早產兒的護理支持,至關重要。本文將系統分析早產兒護理工作中不容忽視的問題,旨在為今后提高早產兒護理水平提供依據,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2例中,男37例,女25例,胎齡在28~36周,體重在1300~2350g,身長47cm以下,臨床表現為吸吮力及適應能力差、自主呼吸困難等,均符合早產兒診斷標準[2]。其中腦損傷29例,窒息伴多器官衰竭10例,吸入性肺炎8例,單純性早產兒15例,排除先天合并癥。住院日最短7d,最長39d,平均19d。
1.2 方法
以上62例早產兒均入早產室(室溫24°C-26°C,相對濕度55-56%)24h全程護理,置入暖箱,暖箱上使用遮光罩,吸氧或CPAP輔助通氣,定時測體溫,根據體溫變化隨時調節箱內溫度,做好清潔、消毒工作,積極預防感染,加強呼吸道管理,鼻飼喂養早產兒配方奶粉,為親子情感建立提供支持。
2 護理干預措施
2.1 營養護理
科學喂養是提高早產兒存活率的關鍵,早產兒由于各種消化酶不足,消化功能較弱,導致營養需求比正常足月產嬰兒更多,所以應合理安排以滿足離開母體后各種營養成分的需求。首先要提倡和鼓勵母乳喂養是早產兒最合理的喂養方法,一般在出生后4h即可喂少量糖水,待乳汁分泌后應及早抱哺母乳,以后應每2h喂乳一次。為及時提供營養支持,對母乳不足者還需要增加一定的熱量、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我院采用特殊加工的人奶(按比例配制的三大營養素)來滿足母乳喂養的不足,應取側臥位,注意奶液溫度及吞咽反應,以防誤入氣管而引起嗆咳甚至窒息,對完全無吞咽能力者以胃管法喂養。對那些體重過輕,體弱的早產兒或無母乳者,采用靜脈補給熱量,水分及其他營養成素,靜脈內營養具有操作簡單、方便、安全的特點[2],可作為一種理想的營養途徑,但應用過程中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及無菌操作[3],配制營養液應認真查對醫囑和相溶穩定性,按順序混合配置,配制好的營養液應當日24h勻速輸完,絕不可隔日使用。輸注過程中密切加強病情觀察以及內環境的監測。
2.2 呼吸道管理
早產兒由于呼吸中樞及呼吸器官未發育成熟,常會出現原發性呼吸暫停現象。應采取頭偏向一側臥位,肩下放置軟枕以避免頸部彎曲。如果出現呼吸暫停立即給予彈足底、托背處理,或放置水囊床墊,利用水振動減少呼吸暫停發生[4]。對有紫紺和呼吸困難的早產兒應給予導管吸出黏液及羊水或氣管插管、持續正壓通氣,并根據其癥狀采取不同給氧方法。如缺氧不嚴重最好采取間斷給氧,濃度在30-40%,血氧分壓維持在50-80mmHg為宜,如長時間高濃度給氧可造成早產兒視網膜血管收縮及視網膜周圍神經纖維層的內皮細胞繼發增生。
2.3 預防感染
早產兒由于從母體中獲得的免疫球蛋白G較少,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比足月兒抗感染力差,應嚴格執行隔離制度及無菌操作,進室護理人員必須是身體健康而無感染者,產婦在每次給新生兒喂乳前須用肥皂及清水清洗雙手并用消毒濕紗布擦拭肉頭,對有產褥感染、皮膚感染、腹瀉、感冒或發熱38°C以上的產婦應禁止其喂乳,認真做好奶瓶及奶嘴的消毒,以防發生交叉感染。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應每天至少給患兒沐浴1次[3],嚴格避免大小便等污物引起感染。由于早產兒維生素K依賴因子的合成比足月產兒少,凝血因子量少,微血管脆性增加而易發生胃腸道、肺及顱內出血。在進行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柔以防誤傷局部而引起出血,必要時應在出生后肌注VK3,口服VE和VC。
2.4 情感支持
進行撫觸和語言溝通,有利于早產兒大腦發育,可以增進親子感情,使其獲得愛的傳遞。早產兒待體征平穩后即可開始撫觸療法,以刺激觸覺神經、運動神經等的發育,經過一定時間撫觸按摩,嬰兒的攝入奶量會明顯增加,體質量會明顯增高,適應環境能力增強。
2.5 健康教育
做好相應的心理護理,增加父母對育兒知識的掌握,解除不良因素,要及時護患溝通,增強父母育兒信心,指導母親正確喂哺姿勢和衛生常識,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做好出院指導,要求患兒家屬出院后繼續保暖,室內溫度保持在26~28℃,不能過冷或過熱,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相對濕度在65%~75%,要科學調理按需哺乳,彌補先天不足,防止電解質紊亂,從4個月開始逐漸添加輔食,必要時補鈣、補鋅,多曬太陽。關注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定期進行各項生長發育指標監測,按時預防接種。
3 結果
本組62例早產兒均健康出院,無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日19d,體重較出生時平均增長45%, 無貧血及其他營養缺乏性疾病。
4 小結
資料顯示:早產兒是新生兒死亡的常見原因,胎齡越小,體重越輕,死亡率越高。早產兒由于體征復雜、病情變化快,為護理行為的實施增加了難度,本組以提高早產兒存活率及生命質量為目標,通過密切臨床觀察,迅速采取治療措施,實施有計劃的整體護理及早期預防并發癥,收到了較為滿意的效果,也進一步提示我們:對早產兒的護理應精心、細致、規范,不僅需要護理人員具備熟練地操作技術和豐富的醫學知識,而且應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人文情懷[5]。
參考文獻
[1] 宋君如.早產兒護理研究綜述[J].中華護理雜志,2009,l0(44):85~86.
[2] 張群英,張紅霞.危重新生兒周圍靜脈全胃腸外營養的護理[J].南方護理學報,2009,10(6):32-33.
[3] 張春梅,吳育萍,郭建青.兒科病房護理糾紛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護理研究,2006,20(10B):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