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范文

    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

    第1篇: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社會支持;應對方式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of College Students. Li Ping, Sun Hongwei, Zhuang N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4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socia lsupport ,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By the method of delaminating the samples and whole taking out the troop, 271 college students of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s Students in different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need different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and the difference had remarkable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較高的心理問題發生率已逐漸引起學校、家庭及社會的廣泛關注與重視。有資料顯示,有10%~30%的大學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1]。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已被列為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2]。了解大學生在應激狀態下如何去應對、社會支持系統如何以及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及干預具有現實意義和迫切性,為配合高校更好地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筆者對大學生進行了此項研究,以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預提供一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臨沂師范學院的本科學生300名作為調查對象,獲有效問卷271份,其中男148名,女123名。平均年齡18.6±1.24歲。

    1.2 方法 調查工具采用①癥狀自評量表(SCL-90)[3],該量表共90個條目,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9個因子。采用5級評分制(1分=無、2分=輕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嚴重)。②應對方式問卷[3],該問卷共設62個條目,包括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個因子,在6個因子的基礎上又分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種應對方式,成熟型應對方式包括解決問題、求助2個因子,不成熟型應對方式包括自責、幻想、退避3個因子,合理化為混合型的應對方式,每個條目有“是”與“否”2個答案供選擇。③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3],該量表共設10個條目,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3個維度。

    在教師的協助下,以班級為單位,集體測試,采用統一指導語,答卷完成后由教師統一收回。用SPSS 11.5統計軟件對資料進行相關分析。

    2 結 果

    2.1 大學生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相關分析 結果見表1。

    表1將SCL-90各因子與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利用度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主觀支持與抑郁、焦慮、恐怖及精神病性呈顯著負相關(P

    將SCL-90各因子與應對方式各因子進行相關分析顯示,不成熟型應對方式與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焦慮、精神病性呈顯著正相關(P

    2.2 不同性別大學生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比較 結果見表2。社會支持評定量表測試表明,男、女大學生客觀支持、主觀支持2個緯度得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但在對支持利用度方面女生顯著高于男生(P

    3 討 論

    社會支持的緩沖器模型理論認為,社會支持可以緩沖壓力事件對心身狀況的消極影響,保持與提高個體心身健康水平,并且主觀支持扮演重要的角色。已有資料表明,主觀支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極為重大,主觀支持水平高的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也較好[4],本研究結果表明,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影響僅表現主觀支持方面,而在其他維度上差異并不顯著,表明獲得的主觀支持越少者,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往往會產生較多的心理問題,即感受到的主觀支持比客觀支持更有意義,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似[5]。

    男女大學生在社會支持各緯度比較發現,女大學生的支持利用度得分高于男生(P

    另有研究表明,應對方式與個體心理健康水平之間的作用不是單向的,個體良好的適應狀況可能本身就能為其選擇有效的應對方式提供一個良好的心理背景[9]。本研究結果顯示,具有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強迫及精神病性等癥狀的大學生,更傾向于運用不成熟或混合型的應對方式應對困難和挫折,提示心理健康程度影響大學生應對方式的選擇,因此,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促使其選擇和使用成熟型應對方式。

    大學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各種因素,建議把對大學生應對方式的訓練納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鼓勵他們采取成熟型的應對方式處理困難和挫折,鼓勵大學生尤其是男大學生主動利用社會支持資源系統,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成熟型應對方式的選擇和使用的能力,從而又進一步增強其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性。

    4 參考文獻

    [1]張強,陳麗嬌,趙虎.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2(6):403-404

    [2]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1,增刊:1-5

    [3]汪向東主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3-35,113-115,130-131

    [4]歐陽丹.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青年研究,2003,(3):29-33

    [5]蘇霞,劉啟輝,殷曉莉.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關系的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6):410-412

    [6]丁錦紅,王凈.在校大學生社會支持狀況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114-116

    [7]Ando M. Relationships among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s, and mood.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02,(90):606-612

    [8]樊富珉.綜合心理輔導模式對大學生心理應對能力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4):395

    第2篇: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范文

    [論文關鍵詞]拓展訓練;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

    194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上將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的總稱。1990年,WHO在有關文件中對健康的定義又加以補充,認為健康應包括四個方面: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統一,二者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據統計,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比例為23.25%,90年代上升為25%,近幾年有的大學已達到30%。北京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課題組最新的調查顯示:有16.5%的學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衛生問題。因此,改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當前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本研究在實驗的基礎上,研究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旨在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這對于落實體育教學改革所提倡的課程理念有著現實的意義和價值。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2008級大學生200名,其中100名大學生(男生53人,女生47人),在體育課上進行拓展訓練,稱為實驗組,100名大學生(男生45人,女生55人),正常上體育課,稱為對照組。實驗前,兩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無明顯差異,體育課為每周一次,一學期32學時。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根據研究的內容和需要,廣泛查閱有關著作、論文,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

    2.問卷調查法

    采用《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量表》(UPI),該量表是我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者1993年從國外引進并修訂的,主要以青年大學生為對象,可以了解大學生的苦惱、心理沖突、迷惘、焦慮,有無心身疾病、神經癥、精神病等問題,是目前在我國普遍應用的一種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篩選量表。采用《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該量表由北京師范大學鄭日昌教授主編的,1999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測量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心理量表。

    一學期結束,同時向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同學發放問卷。兩組各發放問卷100份,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5份,有效率為97.5%,其中實驗組96份,有效率為96%;對照組99份,有效率為99%。

    3.訪談法

    對大學生及相關教師,就拓展訓練開展的有關情況進行訪談。

    4.數量統計法

    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采用Excel2003進行初步的錄入和整理,運用SpsslO.0對數據進行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拓展訓練簡介

    拓展訓練,英文名outwardbound,寓意為一艘小船駛離平靜的港灣,義無反顧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挑戰。這種訓練起源于二戰期間的英國。當時,大西洋商務船隊屢遭德國人襲擊,許多缺乏經驗的年輕船員葬身海底。針對這種情況,漢思等人創辦了“海上學校”,訓練年輕海員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技巧,使他們的身體和意志都得到鍛煉。二戰以后,這種訓練的目標由單純的體能、生存訓練擴展到心理訓練、人格訓練、管理訓練和職業能力訓練等。

    (二)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影響的分析

    青年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特別是對于大學生學子們,上大學是一件積極而有意義的事,但環境及各種關系的改變,必然會帶來他們所不曾想象的壓力和挑戰。大學階段對大學生成年期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對整個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潛在的重要價值。專家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存在有著諸多原因,其中人際交往排在首位。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生活上的嬌生慣養和學習上的一帆風順,使他們很少經受挫折鍛煉,獨立的生活能力較差,大學生活與夢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學生活上的差異,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穩定。

    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差異性檢驗,由表1看以看出,在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類型上,實驗組和對照組差異很顯著,在存在某些心理問題和心理較為健康兩個類型上,實驗組和對照組差異顯著。這是因為:拓展訓練中的大部分項目都是針對于提高人的心理素質設計的,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不斷克服心理恐懼戰勝自我,通過完成一個個任務,讓他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面對困難保持平和的心態,充分相信自己和隊友,挖掘自身的潛能,再困難的任務也能完成,這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對自我及他人的認識有著積極的作用。例如:拓展訓練中運用較多的“空中斷橋”項目,要求學生在7米高的地方從一塊木板跳到另一塊木板上,在這種特定環境中能否及時調整心態、控制自己的情緒,果斷、勇敢地跨出一步,將是成功的關鍵。

    (三)拓展訓練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的分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強調,未來社會,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其中,學會做人就是社會適應范疇的內容,由此可見,社會適應能力是當今社會新型人才必備的重要素質。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體現在個體應與客觀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進行客觀觀察以取得正確認識,以有效的辦法應對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又要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或改變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改造自我適應環境。

    從表2可以看出,在實驗組和對照組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差異性檢驗中,除了在適應能力很強等級上差異不顯著,在適應能力良好、一般、較差三個等級上差異顯著,在適應能力很差等級上差異很顯著。拓展訓練要求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斗志,堅定地信心,既需要團隊的協作精神,更需要團隊問和團隊內部的精細分工,學生需要根據訓練需要,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也會經常發生變化,復雜的人際關系要求學生在困難面前竭力為集體爭取榮譽,在主動尋求幫助與幫助他人的同時,從集體中獲得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體中充分彰顯個性。角色的定位、變換與清晰的分工在使學生體力、毅力、交往、分工與協作等全方位得到鍛煉的同時,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廣泛的社交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提高。例如:“盲人方陣”這個項目要求十幾個人在規定的時間里把一捆雜亂無章的繩子拉成一個正方形,并且所有的人要平均分配在四條邊上,整個過程中所有的學生都要蒙上眼睛。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與大家進行交流、溝通,闡述自己的觀點,傾聽別人的意見,集體協商最后達成統一的意見,共同完成任務。通過這個項目,讓學生學會了交流、傾聽和闡述,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由此可見,拓展訓練對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

    三、結論與建議

    第3篇: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范文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實踐教學對高職護生自尊、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影響。方法:選取2012年5~6月對參與健康教育臨床實踐的高職護生90名作為研究對象,于進行臨床實踐教學前后采用SCL-90量表進行測評。結果:實踐1月后,護生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得心理健康狀況優于實踐前,其心理健康比例、積極應對、自尊、領悟社會支持得分均高于實踐前。消極應對和SCL-90總平均分呈正相關,自尊、社會支持、積極應對與SCL-90總平均分呈負相關。結論:臨床實踐教學能促進高職護生自尊、社會支持、積極應對和心理健康的發展。自尊、社會支持、積極應對是高職護生心理健康的促進因素。

    關鍵詞 高職護生;自尊;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心理健康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64

    The influence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self-esteem,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on the clinical practice

    LIANG Guo-long,SHI Wen-qing,CHEN Yu-lin

    (Faculty of Nursing,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Nanning53002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self-esteem,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on the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The 90 vocational nursing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s,before and after the health education clinical practice.

    Results:After one month of clinical practice,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was better than before practice,the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average score,social support,self-esteem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were promoted.Negative coping style was correlated with bad mental health,while self-esteem,social support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were correlated with good mental health.

    Conclusion:The mental health level,social support,self-esteem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were promoted by clinical practice.Social support,self-esteem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may be the promoted factors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Self-esteem;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Mental health

    目前,高職護生的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關于教學模式對高職護生心理狀況影響的研究較少,關注自尊、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這些應激中介因素對高職護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就更少。本研究旨在探討臨床實踐教學對高職護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心理健康與高職護生自尊、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探索促進高職護生心理健康的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2012年5~6月參與某三甲醫院鼻咽癌放療術后患者健康教育臨床實踐的2010級我校高職護生90名,均為女生。平均年齡(20.3±2.1)歲。我校共有156名2010級高職護生報名,在接受10學時的“鼻咽癌健康教育”培訓及6學時的“健康教育項目化管理”培訓后,最終90名護生通過考核,參與本項目。這90名護生,在帶教老師、責任護士或主治醫師的指導下,一對一地對放療后鼻咽癌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然后連續1個月追蹤、鼓勵患者采用新掌握的方法開展自我護理。

    1.2工具及方法(1)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采用1~5級評分,統計9個癥狀因子平均分和總平均分;均分在1.0~2.0提示為心理健康,2.1~3.0之間提示為亞健康狀態,3.1以上提示為不健康。(2)簡易應對方式問卷。由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組成,積極應對12項,消極應對8項,共20個條目,按0~3級評分,分別統計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的平均分,分值越高表示該應對方式使用越多。(3)自尊量表[1]。共10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總分值范圍10~4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4)領悟社會支持量表。共12個條目,采用1~7級評分,所有條目分累計,得分越高表示領悟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問卷調查在項目開始前、開始1個月后,分2次進行。2次調查各發放問卷90份,均有效收回。

    1.3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5.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配對Wilcoxon秩和檢驗,并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實踐前后受訪護生SCL-90各因子均分比較(表1)

    2.2實踐前后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表2)

    2.3護生實踐前和實踐1個月后自尊量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平均分比較(表3)

    2.4實踐1個月后參與護生的自尊、領悟社會支持、積極應對方式的得分與SCL-90總均分相關性分析(表4)

    3討論

    結果顯示,實踐前參與臨床實踐教學護生的SCL-90軀體化、焦慮、精神病性等癥狀因子的均分高,與王永紅、高珩、邱映明和陸小兵等學者調查臨床實習前高職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結果相同[1-4]。但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恐怖、偏執等癥狀因子低,又與他們的研究結果不同,這可能和臨床實踐教學與臨床實習的不同,第一次調查在完成實踐前培訓考核后進行,參與護生得到額外的輔導與社會支持,參與的護生都經過考核挑選等諸多因素有關。自尊是個體對自身價值、自我能克服生活挑戰過上幸福生活的肯定,是心理健康的保護因素。社會支持是個體在社會生存環境下,能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心理和物質上的支持或援助,缺少或不能很好地利用時,個體面對應激的心理、生理反應就會較為顯著[5]。積極的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起積極作用,消極的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則有負面影響[6]。在實踐1個月后,SCL-90各項癥狀因子均分均低于實踐前,自尊量表得分、領悟社會支持量表得分、積極應對平均分都顯著高于實踐前,消極應對的均分顯著低于實踐前(P<0.01),表2顯示,學生心理健康較實踐前明顯好轉,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個結果可能與護生在幫助鼻咽癌患者的實踐過程中自尊的提高、獲得更多社會支持、從患者身上學到更多積極應對等因素有關。

    表4顯示,參與臨床實踐教學護生的自尊、領悟社會支持、積極應對方式的得分與SCL-90總均分呈負相關(P<0.05);消極應對的得分與SCL-90總均分呈正相關(P<0.05),提示自尊、領悟社會支持、積極應對能促進高職護生的心理健康,消極應對方式能損害高職護生的心理健康。

    4小結

    臨床實踐教學能促進高職護生自尊、社會支持、積極應對和心理健康的發展。自尊、社會支持、積極應對是高職護生心理健康的促進因素,消極應對方式是高職護生心理健康的損害因素,在今后的護理教學改革中應特別重視這些因素,采取相應措施,提高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永紅,韓愛敏,王榮,等.高職護生實習前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應對策略[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2):150-151.

    [2]高珩,何英利.高職護生臨床實習前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干預對策[J]. 全科護理,2010,8(7A):1696-1698.

    [3]邱映明,葉小青,鄒曉波.臨床實習護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干預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5):85-87.

    [4]陸小兵.護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的相關性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4):1-3.

    [5]顧瑜琦,劉克儉.健康心理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37-42.

    [6]呂文艷,侯愛和,王會芳.高職護生自我概念、應對方式及心理健康相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6):516-519.

    第4篇: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教師 心理學 教育教學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關鍵所在,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及其他教師的心理與行為,對于教師個人工作的成敗也有極其重大的作用。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的科學。人的心理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并且具有自控性特征。絕大多數個體,其心理處于不斷變化中,通過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能夠不斷完善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教師作為教育系統中知識經驗的所有者和傳授者,其職能在于把人類社會積累的經驗知識傳授給學生,從而使他們獲得一定的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并形成一定的心理結構。教師學習相應的心理學知識,對教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1.學習心理學,有利于準確掌握教育對象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有效聯接教育過程的起點和終點,達成教學目標。

    學習心理學,了解學生的心理,是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條件。古代把教師的職能歸結為六字“傳道、授業、解惑”,使學生學到知識,明白做人的道理,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各個環節都不能缺少對學生心理的把握,針對性格不同的學生,實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育效果必然倍增。可以說,了解學生心理是教師傳授科學知識的必備條件。很難想象教師與學生在沒有良好溝通的情況下,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斯德蒙•莫里斯在1977年《管理學》一書中指出:“非言語活動是先天的,許多信息可以從這些活動中獲悉。作為教師,課堂中的非言語暗示是孩子們重要的思維來源。”此處的非言語暗示,就是在對學生心理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做出的。

    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矛盾,而是相鋪相成的。教師了解學生心理,從而在學識上、思想上、行動上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不斷修正和完善。良好的溝通又是學生準確揣度教師心理的一個前提。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深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現在的中學生,他們處于充滿復雜矛盾的人生過渡期,自信心增強,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不斷顯現,外界對其的良性作用無疑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是學生經常的接觸者和導師,他們往往更充分地把握學生心理,并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息息相通的師生關系,能夠使教師和學生的目標趨近于一致,不致出現南轅北轍的對抗狀態。據此可以發掘學生創新學習的生長點,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聯結教育過程的起點和終點。可以說,學生在心里對某事物的認同,比數別人十遍單調的說教還有效,學生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自然提高了教學的效度和教育的力度。

    2.學習心理學,能優化教師個體心理結構,增強師生互動的實效性。

    不同的教師在心理上有較大的差異并呈現不同的特點。他們在教學實踐中表現為不同的教育行為和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學中的一些帶有普遍性的規律,不僅可以幫助教師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自覺地駕馭和控制學校教育系統中的各種因素,從而克服盲目性,增強科學性,而且可以引導教師進行心理品質的自我訓練,提高自控能力和抗挫能力,增強心理的兼容功能,強化責任心和職業道德感,凸顯人格魅力,從而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指出:當低級的需要因有報償而得到滿足時,新穎的高級需要就有涌現的趨向。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應學會合理確定自己的行為預期,同時不斷優化個體心理結構,以樂觀、豁達的心態看待教育實施――反饋過程,特別是那些細微的回應信息,組建心理自勵機制。這樣在不斷的自我實現中創造出有序的后續行為,教師心理的偏差或失衡也能得到緩解和矯治。師生之間會形成和諧、融洽的關系,教學教育體系將會呈現出良性運轉的態勢。

    因此,教師應加強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優化個體心理結構,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歸屬與愛的需要,建立起親密的師生關系,樹立起尊師愛生的良好風尚,并且教師之間及其與領導之間形成合作、協調的關系,以自身的人格力量來影響學生,真正實現言傳身教。教師在這種不斷完善過程中,提高自己各方面修養,并且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對學生的積極影響相應也會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3.學習心理學,有利于調適群體心態,辨證對待社會的多極影響。

    教師個體心理結構的形成和優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群體心態趨同的現象不可避免,社會的多極影響,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力量,其特定的職業特點,特別需要加強心理品質的鍛煉,積極抵御社會的消極影響。在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和完善相應法律法規的同時,采取更個性化的柔性手段應對,關注教師群體的心理現狀,加強心理診斷,讓他們掌握心理學的普遍規律和技巧,善于利用心理學中的某些方法,如自我暗示、心理換位等方式來調適個體心態,能使教師對當下的生存現狀持一種寬容和期待的心理,并以積極進取的姿態來優化教育行為,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手段實現教育的價值。這種前瞻性的行為,必然帶來持續發展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第5篇: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范文

    戰爭與災難帶給了人們刻骨銘心的巨大傷痛。慘絕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奪走了1 000萬人的生命,使2 000萬人受傷;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7 000萬人死亡、1.3億人受傷。慘烈的世界大戰使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青年普遍產生了對人類文明的幻滅感。更為嚴重的是,20世紀50年代因“冷戰”和由此形成的“麥卡錫主義”,進一步破壞了人類互相理解、相互信賴的基本生存環境,人們感到了一種無以復加的恐懼和孤獨。然而,防不勝防的特大地震、海嘯、風暴等自然災害又接踵而來,不但造成了人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更造成了人們急性心理反應障礙。在舉目可見、數不勝數的眾多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面前,心理學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了“預防與治療心理疾病”的社會使命,用智慧與汗水不斷平息著來自人們內心世界燃起的烽火硝煙。然而遺憾的是,心理學竟顧此失彼地忽略了另外兩項對健康個體成長、培養和自我實現的重要使命,由此造成了心理學知識體系的巨大空當,導致心理科學的極大貧困。心理學必須重新拾起并擔當起曾經一度被遺忘的神圣使命。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美國前心理學會主席馬丁?賽里格說:“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要實現這一美好愿景,必須對過去的心理疾病治療模式發起挑戰,要求心理學不僅關注心理疾病,也要關注人的力量;不僅修復病損,也要幫助人們構筑起生命的美好;不僅致力于治療抑郁的創傷,也要幫助健康的人們實現人生價值。在以美國積極心理學始祖馬丁?賽里格為首的一批心理學家的呼吁和推動下,積極心理學通過確立并掀起,逐漸扭轉了心理學的研究格局,推動著積極心理運動蓬勃發展。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歷史上具有革命意義的學科。它的研究對象由過去針對少數有心理疾病的人轉向面對普通人的心理活動,從傳統心理學研究生命中最不幸的事件轉變到研究生命中最幸福的事件,并針對大部分人的心理狀況來指導他們去追求幸福生活。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三個層面上的三個主題:在主觀層面上,研究積極情緒體驗,強調人要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和樂觀地面對將來;在個人層面上,研究積極人格特質,包括勇氣、毅力、寬容、好奇、樂觀、交往技巧、工作能力、愛的能力等在內的24種積極人格特質,認為培養個體具有這些積極人格特質的一條最佳途徑是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在群體層面上,研究積極組織系統,怎樣建立積極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等系統,從而使人的潛力在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

    當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社會轉型的加劇、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的擴大、利益分配格局的不平衡、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和人們需求的多樣化,人們似乎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了心理上的不平衡,產生了諸多說不清理還亂的消極心理,心理疾病正在呈逐漸蔓延擴大之勢,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且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消除消極因素,營造積極心理,匯聚宏大正能量,努力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第6篇: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范文

     

    隨著國內教育體系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在其中的地位不斷走入上升趨勢,高校內的學生也逐漸呈現出自身的特點,因此應將學生的教育方式與學生自身的特點相結合,以尋求相互適應的方式[1]。健康的心理教育學是引導學生完善自身心理素質的重要學科,因此,在高校心理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一高校學生現代心理素質的發展現狀

     

    在當今高校教育中呈現出兩種原因造成心理學教育在提高中學生心理素質方面未能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一方面,在高校心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們經常在課堂中將需要講解的教學內容簡單而又毫無色彩的講解給學生。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對心理學教學來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將心理狀態進行部分分析和理解,同時使學生對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和理論更夠做到正確的理解和掌握,然而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另一面,在高校心理教學中,教師僅是要求中學生憑借單一性對其進行掌握和學習,例如全面性的學科系統、心理學教育理念的準確度以及對相關內容知識有條不紊的清晰度等。換言之,當前的心理學教育過于重視形式方面、思維邏輯等方面的統一,而忽視了心理學教育對學生的價值和重要意義。因此,對于當前的教學模式難以增強中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提高心理學教育中學生心理素質的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設,致使我國社會現代化事業走向全面的發展的新單路,因此,對人才的綜合素質的全方面要求也隨之增高。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對國家、社會等方面的教育和認識給予過多重視,而忽略了如何正確指導學生對自身能夠有足夠的了解和認識,以便在能夠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適應未來的社會發展。在《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對于素質教育的中心是心理素質教育做出重點說明,缺乏合格心理素質的人才綜合素質的是不健全的,尤其是高校中的教師肩負著培育當代中學生高素質的責任,并對未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因此,心理教學中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教育,避免社會言論、事件、思想等負面方向內容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教師應促進學生對心理學的相關內容和整理心理調節問題的能力給予扎實的掌握。因此,增強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素質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在高等學校中,心理學教育不被學生重視,對其投入的精力較少,但是心理學教育對于學生自身在未來從事教育行業、以身作則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所以,嚴格高校教師擁有健康、樂觀、積極地心理素質,加大高校心理學教育的力度,促進師生的綜合素質的共同提高,以便自身適應未來的發展。

     

    三增強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方法

     

    ①對學生進行高尚情操的培養

     

    由多種高水平節操組成的綜合體是高尚情操,其價值觀組建的基礎,也是個性構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高情操的培養,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道德是指人們的行為與言論符合整個社會的道德標準。在人們認知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認識與人的求知欲望、好奇心理等緊密相連成為理智,其是人們進行認知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案例教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對理智的形成過程以及發展規律進行全面的掌握,繼而開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求職欲望。

     

    ②為學生打造健全的人格。

     

    在心理教育中,人們心理狀態的綜合反映稱為人格,心理健康的衡量標準是健全的人格。在某些方面來說,健全地人格比知識和能力的傳授更重要,因此,在心理教學過程中,增強對帶帶學生的人格教育,繼而提高學生整體的心理素質。人格的基礎是自我認知,心理的個性特征是人格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自身擁有健全的人格的前提是經過心里個性教育培育學生自我認知水平提高[3]。自我認知有利于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將其與自尊、自強相結合,進行全方面的發展,進一步加速學生個性的成熟,以達到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正確建立。

     

    ③ 高校教師對教學的目的和要求進行明確

     

    在教學過程中,將以育人為本作為優化學生心理素質的目標,以往只關注書本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無法適應現代化的教育發展,高校教師應將傳授知識和育人為本的作為教學的根本,具有全面能力、知識的綜合性人才,在未來發展的社會道路中適應社會的需要,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實際訓練,將各種運用能力融合在對心理學教育中,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

     

    ④教學中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

     

    迄今為止,心理教學一直處于對理論和概念淺顯的分析上,使得學生對心理學的理解僅停留于抽象的定義等表面內容,造成學生對心理學產生興致勃勃態度變成味同爵蠟,并逐漸認為心理學教育毫無意義。導致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師根據心理學書本的內容制定的教學方案,另一面是教師在教學中值注重理論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實際情況的必要性。因此,教師應將心理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中的實例相結合,達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充分發揮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從而使學生對心理學產生興趣。

     

    總結,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大多數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得到增多,因此高校應切合實際情況,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努力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意志力等內容,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繼而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能夠順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走向。

    第7篇: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范文

    積極心理學是近些來年逐漸興起一個全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在吸收借鑒已有的成熟心理學研究手段的基礎知識,以更加科學的檢測手段、更加完善的實驗手段,深入探究以美德為代表的人類積極一面,呼吁今后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應該是研究人類作為智慧生物的有點,實現消極心理學向積極心理學的轉化,再次基礎上,不斷提升人類整體的素質,提升人類的 生活質量與水平,對于人類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積極心理學的現狀

    心理學作為一種社會科學,從誕生之日起就背負起一種社會責任,并在自己的領域不斷幫助人類,取得社會的進步、自身的發展、生活的幸福。解除人類心理上的疼痛與精神上病痛、為普通大眾尋找一條通向幸福的道路、對天才的發掘是心理學的核心任務,在幾百年的歷史當中,心理學不斷發展,不斷地幫助人類獲得心靈上的解脫、精神上的釋放、為不同的人找到了不同的幸福生活、培養了諸多社會人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心理學的發展方向發生了偏離,為了撫平因戰爭而受傷的心靈,愈合戰爭的傷痕,心理學在研究的重點與實踐的方向上不自覺得向前者轉移,忽視了后者的要求,我們不得不承認,心理學的這種偏離對于幫助當時的人們走出戰爭的陰影,迅速的振作起來,鼓起生活的勇氣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變化,人們不再需要心理學的這種過度的關懷,而是希望心理學能夠幫助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能夠挖掘自身的能力。這種社會訴求不斷強烈,心理學為了適應這一轉變,開始對自身的研究領域與探究重點進行轉換,將自己的研究重點與服務對象放眼于整個人類,而不是局限于一部分痛苦的人,將更多的努力放在幫助人類獲得幸福生活方面。

    積極心理學并不是對傳統心理學的摒棄,而是對傳統心理學的“揚棄”繼承了傳統心理學科學的研究方法與有效地測驗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將這些研究方法進行創新,這使得積極心理學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并以自身符合社會需求、滿足人類要求的理念與實踐活動,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與喜愛,從而實現了積極心理學的轉型。使得積極心理學更傾向于應用、更傾向于發展與進步。

    二、心理學意義

    可以說積極心理學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出一種人文主義的人人本思想,提倡人性的解放與回歸,與傳統心理學治標不治本的片面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力求回歸到心理學最開始的目的與功用上,從而實現心理學在社會意義上的作用,展現出人性的真善美。積極心理學關心的重點是如何把人便成人,由一個自然人變成真真意義上的社會人,實現人的社會學價值,并且在此基礎上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實現人與社會的同一,人類社會經過幾百萬年的發展,社會模式、生活形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我們不再像自己的祖先一樣為了生存而絞盡腦汁,優越的物質生活,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條件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們享受著舒適的生活,便捷的交通,高速的網絡,但是如何才能獲得一種幸福的生活,則困擾著絕大多數人,積極心理學正是力求幫助我們找到幸福的途徑,完成當前心理學最為緊迫的時代使命。

    三、教育學意義

    積極心理學對心理學的認知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將促進人類的發展視為自身的終極目標,對心理學做出新的解讀,認為心理學應該回答什么是人,人類追求什么的問題。新興的積極心理學一方面反映出心理學對自身發展方向的修正,另一方面反映出時展的新要求。近些年來,教育領域開始逐漸的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對教學目的、教學手段進行改革,從過去那種過于重視學生的量化分數,轉變為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完善的健康人格,在強調以積極合理的方式,既實現教學活動的目標,又能追求教育本身的價值,這種教育上的訴求逐漸與積極心理學結合起來,積極心理學提倡用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將積極心理學引進到教育領域,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引導學生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觀。有助于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積極心理學促進了教育學理論與時間的發展,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到教育學之中,能夠開拓教育學研究的領域,創新教育的方法與手段,更新教育學理論。保證了教育學的健康與發展,從教育層面,幫助人們尋找通向幸福的手段與途徑。積極心理學對教育學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產生了十分積極的意義。幫助教育學不斷更新自身,符合時代的要求,從而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有著健全人格的全面人才。

    第8篇: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范文

    1.1環境心理學理論的內涵

    環境心理學必然的與地理學、建筑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園林設計等專門學科緊密相關,但就具體的環境心理學理論來說,我國當前的研究課題還在進一步的規范與重建當中,在學術界還沒有明確的定論。自從環境心理學在20世紀初的誕生到60年代的完全建立,相對來說有了完整的學科體系,但是對環境心理學的基本內涵的規定還是很模糊的,ProshanskyHaroldM.在HumanBehavior&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Research一書中對環境心理學的定義解釋成“環境心理學所研究的范式”,從概念本身來說,對環境心理學的說法只是一個大概的描述,并未闡述清楚環境心理學的研究者是誰,也沒有說清楚環境心理學研究者的承擔者是誰;再者,對環境靜心理學研究的范式并未詳細說明,是指環境對心理的影響?還是環境致于整個社會環境中的各個對象的對環境的影響?這些問題始終像謎一樣的存在著。但是有一種趨勢,主要的涉及到對環境心理學與生態心理學、建筑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園林設計在研究方法、方案設計上有著不謀而合的地方,這就造成了環境心理學的自身的矛盾,既要解決自身的研究方向問題,又要研究與其交叉學科的界限問題,這就為環境心理學的理論發展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綜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對環境心理學界定主要的取向在于環境對人的心理發展的影響和在傳統視覺之下的人文環境對整個人居環境的布局的影響,嘗試著對環境心理學做一個明晰的解釋,并應運于實際的操作當中。

    1.2環境心理學理論所涵蓋的必要要素分析

    雖然環境心理學的主體概念并不是很明確,但是對環境心理學所涉及到的因素,學術界有著一致的認可。這主要的包括自然環境、建筑環境和心理環境。本節就此三者進行簡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環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創造的主要載體,圍繞著整個的自然環境,我們可以進行生活和生產活動,自然環境主要的包括水體、土地、植被、動物、礦物、太陽輻射以及空氣等等,這些物質構成了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的條件。第二,建筑環境。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當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著人雕刻自然的痕跡,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人類社會無時不刻的在創造著藝術形式,而這與環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還是屬于洞穴,雖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創造物,但是因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變得溫暖而更具人性化。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歷史進程,推動著各式各樣的建筑群的產生,在科技水平的進步與人類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進一步的提高,人類對建筑的舒適度要求也在進一步的加強,因此,建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性的結果。第三,心理環境。對心理環境的研究,學術界有兩種比較明顯的傾向,一種是心理環境影響著人的行為方式,一種是心理環境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的進程。但是詳細分析,其實心理環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動對環境的真實影響,因為從成人的角度來看,環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煩躁的,但是對兒童來說,同樣的環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溫和的。

    2與當代人居區域環境相關的環境心理學理論

    因此,遵循上文的闡述,我們可以說環境心理學雖然的研究內容還是相對模糊的,但是在學術界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理論。

    2.1生態知覺理論

    所謂的生態知覺理論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較看重人的先天遺傳對環境的影響作用。主要的理論內容是指人的直覺是一個過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環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為活動,主要的包括娛樂、安全的需求。這就影響了人們對環境的需求,并對環境的好壞而產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們一般的都會選擇植被覆蓋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沒有良好的植被覆蓋率和充足的水源,人們將會選擇逃離該區域,另尋去處。那么,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環境的喜好程度與環境本身的質量息息相關,這就符合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們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對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覺理論

    概率知覺理論由EgonBrunswik提出,這一理論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現實生活對環境的影響,這就必然與人類的后天學習能力相掛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更加注重自身經驗的積累,以解決生活環境的問題。比如就客廳來說,從后天的知識結構中人們會說“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這種設計理論,主要的是以某種功能為主導功能,并潛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對小區室外環境的設計之中,設計者往往會設計出比較大而且邊緣比較廣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對小區進行景觀覆蓋,其實潛藏的功能是緩解人的視覺疲勞。

    2.3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沒有具體的理論內容,但其主要的對形式和內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類的審美標準。如果在小區的設計中,運用格式塔心理學中的簡化環境處理法,環境就會被規劃成合理的族群,塑造豐富的景觀。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動空間分析以及運動場所空間分析

    結合以上三種設計方式,結合現實生活中景觀的實際操作,對以下兩個特殊場所進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動空間分析

    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齡因素,造成了對居住環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間的設計上,主要的應包括座椅、涼亭、方桌和簡易運動設施的基礎建設,并注意安全配套設施建設。因老年人性格各異,設計者要滿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閑和娛樂等等的需求,提供觀賞和園藝種植場所、簡易運動場所、休閑娛樂場所,并設置專門的老人托管所,為老人的安全負責。

    3.2運動場所空間分析

    一定的體育鍛煉能夠增強人的心理素質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區設計中應該注重籃球場、網球場、高爾夫球場、羽毛球場和兵乓球場所的設計,在位置上應該遠離車道、過道、走廊等人流相對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條件考慮在內,以緩解因過度吵鬧而造成的噪聲對環境的污染。

    4結語

    第9篇:心理學對社會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積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諧社會;積極品質

    [中圖分類號] 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10)08-0004-04

    基礎教育現在處于重要的發展和改革時期,由以前非常強調普及到現在更加強調提高轉變;由以前非常注重擴大規模,到現在更加強調內涵發展。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進入人力資源強國的行列是教育改革的戰略目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②特別強調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重申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提出了強國必先強教的思想。在教育工作方針中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培養人,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積極心理學將心理學的研究關注點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狀態方面,它是一門旨在促進個人、群體和整個社會發展完善和自我實現的學問,是關于引導人們懂得如何實現自我、如何幸福生活、如何使社會和諧發展的科學,其目標是促使人們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質,增進幸福感[1](Martin Seligman,2000),以造就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且具有幸福感的優秀人才。積極心理學的目標與我國教育改革的目標不謀而合。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應該引入積極心理學和積極教育的理念,運用積極心理學和積極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積極心態、積極品質和積極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一、積極心理學應運而生

    (一)應對矛盾挑戰的需要

    從現在到2020年,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關鍵期。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國際人才競爭的加劇以及人全面發展的需要,都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近年來,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競爭從根本上說是人才競爭。在科技迅猛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我們要充分重視對未來人才的培養。未來人才正是現在就讀于中小學的學生們,他們肩負著祖國的重托,民族的希望。這些孩子衣食無憂,理應快樂幸福,但是在經濟全球化、價值多元化、社會思潮多樣化、網絡信息復雜化背景下,部分學生卻出現了心理失衡現象。在一些學校,學生小小年紀就感到郁悶、孤獨、無助;生活富裕了,心靈卻枯竭了;物欲滿足了,精神卻空虛了;課本背得多了,興趣卻消失了。我們不禁要問:學生的幸福哪里去了?難道知識裝進了書包,幸福拋到了身后?難道分數越來越高,快樂卻越來越少?教育理應既教授學生科學知識,又形成學生快樂心境,既幫助學生學業進步,又指引學生人生成長。

    哈佛大學泰勒?本-沙哈爾(TalBen-Shahar)教授的積極心理學課程“受學生歡迎率”排名第一,泰勒?本-沙哈爾被譽為哈佛“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他指出,在美國抑郁癥的患病率比20世紀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抑郁癥的平均發病年齡從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2]。積極心理學家們發現,積極教育中的“幸福計劃”可以有效減輕青少年絕望感覺,提高樂觀情緒;可以有效減少和預防焦慮;可以減輕行為問題,如攻擊問題、青少年犯罪等,而且它對不同種族背景的孩子都起作用。由此看來,對積極心理學的需求從未像今天這樣迫切。

    (二)構建和諧社會的呼喚

    實現社會和諧,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③。這些基本特征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

    民主法治,強調的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民主化和法治化程度越高的國家,也是人民平均幸福指數越高的國家[3](Inglehart等,2008)。在學校則體現為,發揚課堂民主,提倡教學相長,學校依法辦學,校長依法管理。

    公平正義,強調的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能夠使人避免偏見影響,保持人與人的平等關系。公平正義的人,在組織和社會中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誠信友愛,強調的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誠信被普遍地贊賞,擁有它的人誠實、正直、真實、現實;友愛則涵蓋了友善和愛,友善不僅利人,而且利己。友善的人有同情心,經常幫助別人并且從中得到快樂;擁有愛的人會珍惜與別人正當的親密關系,更加能感覺到幸福,更能體驗到人生意義,更能夠發展和諧關系。友愛能促進人的正面感受、生活意義、和諧關系及人生成就。

    充滿活力,強調的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充滿活力的人對國家未來、社會發展持積極態度。充滿活力的人在對未來的情緒中,更多的是樂觀、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等積極情感,他們會將快樂和積極情感擴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極情緒縮減到最小,在生活中能夠更多地參與和融入,擁有更充實的人生,尤其重要的是,將會對社會更加積極地奉獻。

    安定有序,強調的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安定有序”是和諧社會構建的基本保障。和諧社會是一個過程,“和諧”沒有上限,卻有底限。如果社會的不和諧突破了這個底限,社會的安定就難以保障。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強調的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味著人類形成尊重自然、遵循規律、愛護環境的意識,啟迪人們要節約節制,要求人們應恰當控制需求,適度克制動機,能在最少地傷害自己、他人和社會的同時去滿足合理需求。

    和諧社會的目標指向是要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諧。這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人與人的依賴關系。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互惠互利,進而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二是人與社會的依存關系。要實現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良性互動,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三是人與環境的友好關系。要求人在向自然索取的過程中,盡力增強其再生能力,保持原有生態環境④。總目標是“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⑤。

    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問題是要調節好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公平地分配社會利益,使每個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而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靈魂離不開“積極”,積極的情緒、積極的品質、積極的人格、積極的自我、積極的關系、積極的改變[4]。當社會處于穩定和繁榮時期時,這個社會將會更加關注個人、集體和社會各層面的積極品質和美德;而對積極品質和美德的關注又會進一步促進社會的繁榮富強,兩者相互促進。

    二、積極心理學有可為

    積極心理學將“同時教授學生幸福和傳統技能”稱為積極教育(Seligman, M. E. P et al, 2009)[5]。在中小學開展積極教育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有助于減低青少年抑郁;二是有助于形成學生積極人格;三是有助于促進傳統教育。

    (一)有助于減低青少年抑郁

    有研究表明,從1989年到2005年,青少年抑郁增加約7%[6];從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焦慮增加約8%[7]。 在這種情形下,學生需要學習尋找快樂的技能,這種技能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韌性、產生樂觀情緒、愿意積極參與事情。美國積極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技能在學生進入社會前就應該被教授,顯然,學校應該承擔起這種積極教育的責任。美國PRP項目(Penn Resilience Program,賓夕法尼亞少年韌性項目)是積極心理學家塞里格曼(Seligman)博士與他的研究小組專為小學生和初中生精心設計的小組型干預課程。結果表明,該項目減低和預防了青少年抑郁癥狀,減低了青少年無助感[8](Brunwasser & Gillham,2009),預防了青少年抑郁和焦慮的臨床癥狀。

    積極心理學強調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挖掘處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更能有效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當學生出現抑郁等問題時,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相信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積極潛能解決問題。

    (二)有助于形成學生積極人格

    小學和中學階段是學生發展的黃金時代,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從生理成熟過渡到心理成熟,智力水平不斷提高,情感體驗不斷豐富,知識經驗不斷完善。這一時期是積極人格形成的關鍵期。

    培養學生積極人格特質的過程是激發和強化學生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并遂漸轉變成為習慣方式的過程。例如,教師對學生較高的合理期望,能有效激發學生好奇心和進取心,促使學生形成使自己潛在智慧得到最大發展的心理傾向,對學生具有激勵、鞭策作用。

    在美國,大多數家長和教育者認為,引導和教授學生幸福和培養學生性格發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美國大多數州強制或鼓勵開展性格教育[9](Cohen,2006)。美國積極心理學必修課是第一個以實驗為根據的美國青少年積極心理課程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標志性積極品質(如友善、勇敢、智慧、毅力、積極的人際關系和情感)[10],增加學生對這些積極品質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英國也出臺了鼓勵道德與性格發展的教育政策[11](Arthur & James,2005)。我國教育近年來也非常注重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

    (三)有助于改進教育教學

    積極教育能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情緒能產生更廣泛的注意[12](Fredrickson & Branigan,2005),更多的創造性思維[13](Estrada et al.,1994);而消極情緒產生更狹窄的注意[14](Bolte et al.,2003)和更批評性的思維。雖然兩種思維方式都很重要,但目前更需要的正是創造性思維。美國PRP項目通過引導學生的認知行為,增強學生更加客觀、靈活地處理日常壓力和常見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抵抗抑郁與焦慮的韌性,教授學生應對困難與應付消極情感的技巧與策略,包括提高自信、協商、作決定、解決問題和放松,激發學生樂觀精神,用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優秀的學習成績。

    積極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反思。積極教育強調教育并不只是對學生糾正錯誤、指出問題、克服缺點,不是過多約束、控制、批評和說教學生,而是要發掘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讓學生主動性、思考力、熱情、勇氣、堅強等充分發揮,培養學生對自己的想法、玩法、做法負責任,并在實踐中擴展和培育這些積極品質。積極教育的內容和目標就是要關心學生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關注學生積極的認知加工、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社會行為,培養積極健康的人。

    因此,學校教育既要關注學生的負面情緒,更要激勵學生的積極情緒、積極人格品質,并力爭建立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既要發現心理問題,更要以積極的心態、積極的方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形成以正面教育為主的策略與模式。

    三、積極心理學前景廣闊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已取得長足進步,但仍需不斷發展完善。積極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旨在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和美德,培養身心和諧的人。它所追求的不僅是個人的幸福,而且是廣泛的人類幸福,是更廣泛意義上的社會發展的一部分;它符合育人規律,有助于推進我國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積極心理學和積極教育為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思路,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不局限于對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是擴大到全體學生;不只關注學生出現的問題,而且關注學生的潛能發展,有助于引導學生快樂學習,幸福生活。

    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科學發展,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思考及實踐。第一是協調發展,就是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教育協調發展,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同時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第二是內涵發展,就是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借鑒積極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美德,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第三是規范發展,就是加強學校管理,規范辦學行為,尊重科學規律,結合學生實際,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學校工作計劃中。第四是專業發展,就是要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建成素質高、心態好、業務精的專業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第五是生態發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和諧社會,我們要開展環境教育,營造綠色校園,促進生生、師生、師師、家校、親子的積極生態環境,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發展,教師在愉悅中教書育人,全面促進校園環境可持續發展。

    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結構深刻變動,使教育不僅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處在矛盾多發期,中小學生的成長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要正視當前中小學生成長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分析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難點、熱點問題。在關心全體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同時,要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單親家庭子女、貧困家庭子女、問題家庭子女等群體加強針對性研究。要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積極品質發展,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形成,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中小學要加強國內、國際交流與合作,在交流中學習,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我期望,學生快樂學習每一天,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稿件編號:100722017)

    參考文獻:

    [1] Martin E.P.Seligman.,&,Csikszentmihalyi M. (Eds.).(2000),Positive.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P5~14

    [2]肖一.心理學教育:讓學生觸摸幸福――訪美國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講授者泰勒?本-沙哈爾博士.光明日報2007-08-22.省略/html/View_2009-07/0723422.html

    [3] Inglehart, Ronald F., Foa, R., C. Peterson, and C. Welzel. 2008. "Development, Freedom, and Rising Happiness A Global Perspective (1981-2007)."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4): 264~285.

    [4]郝寧.積極心理學――陽光人生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9~13

    [5]Seligman,M.E.P ,Ernst,R.M., Gillham,J., Reivich,K., & Linkins,M. (2009)Positive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lassroom intervention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35(3):293~31

    [6]辛自強,池麗萍.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

    [7]辛自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滑及其應對.北京: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2(下),4~7

    [8]Brunwassera,S. M. Gillham,J. E.& Eric S. K. (2009).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Penn Resiliency Program's Effect on Depressive Symptom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77, 6, 1042~1054.

    [9]Cohen J (2006). Social, Emotional, Ethical, and Academic Education: Creating a Climate for Learning, Participation in Democracy, and Well-Being.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76(2): 201~237.

    [10]陳虹,張婷婷.美國積極心理學倡導的“優秀品質和美德”[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3:18~21.

    [11]Arthur,J.& James,P.(2005). The re-emergence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British education policy,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53(3), 239~254

    [12] Fredrickson, B. L., & Branigan, C. (2005).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 Cognition and Emotion, 19, 313~332.

    [13]Estrada, C.A., Isen, A.M. & Young, M.J.(1994). Positive affect improve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nd influences reported source of practice satisfaction in physicians ,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8:285~299

    [14] Bolte, A., Goschke, T., & Kuhl, J. (2003). "Emotion and intuition: Eff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 on implicit judgments of semantic coherence.Psychological Science,14,416~4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爱片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性色区| 蜜桃97爱成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成人网|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 色五月婷婷成人网|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午夜|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久久怡红院亚欧成人影院 | 天天摸夜夜摸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成人国产午夜|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欧美成人性色区| 亚洲欧美成人永久第一网站| 成人免费激情视频|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国产成人免费电影|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 欧美成人午夜做受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成人永久福利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成人另类人妖|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成人综合洲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福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