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呼吸肌康復訓練范文

    呼吸肌康復訓練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肌康復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呼吸肌康復訓練

    第1篇:呼吸肌康復訓練范文

    方法:選取我院于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200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00例患者采用呼吸訓練治療,對照組100例患者采用常規治療,兩組患者均治療一個療程,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回顧。

    結果:治療組100例患者中,顯著有效87例,有效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4.0%;對照組100例患者中,顯著有效56例,有效23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為79.0%,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呼吸訓練在呼吸系統疾病康復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具有無創口、無痛苦和方便、快捷的特征,醫療費用很低,具有較高使用價值,有效控制和預防疾病的產生,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呼吸訓練呼吸系統疾病康復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50-0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醫療科技不斷進步,康復醫學水平不斷完善和發展,呼吸訓練在臨床中受到廣泛應用,能夠協調患者呼吸肌功能,增加胸廓活動,使患者肺活量和吸氧量得到增加,對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功能產生影響,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同時,呼吸訓練具有便捷、易于操作、無創傷和開支小的特征,患者和家屬容易接受。本文選取我院于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200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其中100例患者采用常規方式進行治療,并與同期采用呼吸訓練的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于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200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患者121例,女性患者79例,年齡為27歲至51歲,平均年齡為29±2.9歲,病程為3個月至6年,平均病程為1.6±0.6年。將200例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100例,兩組患者均符合疾病納入標準,患者為肺功能不全或門診行通氣、換氣,各臨床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

    1.2方法。治療組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方式。

    呼吸訓練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腹式呼吸訓練、保持呼吸道暢通、增加心功能和恢復活動力。腹式呼吸訓練指的是延長呼氣和吸氣的時間,使用腹腔進行較慢、較深和規律的呼吸,實現患者的自我調節,腹式呼吸的目的是提高患者膈肌的收縮效率和能力,避免胸式呼吸的缺點,關鍵在于協調腹肌和膈肌的活動,呼氣時,收縮腹肌,松弛膈肌,使呼吸潮氣量增加,吸氣時,收縮膈肌,松弛腹肌,增加吸氣量,減少輔助呼吸肌產生的無效勞動,保持其處于松弛休息的狀態,減少呼吸消耗,緩解患者呼吸困難的現象。保持呼吸道暢通指的是選擇抗生素進行治療,配合中草藥輔助,提高霧化吸入的效果,避免患者的無效咳嗽,指導患者使用正確的方式咳嗽。提高心功能指的是患者因勞動強度減弱,會使肺功能水平無法與患者活動能力相適應,因此,應該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有計劃和有針對性的健化程序。

    1.3統計學處理。本次所有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X±S),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

    2結果

    3討論

    呼吸系統疾病會對社會群眾的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在臨床中十分常見,呼吸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氣體交換,保障人體的新陳代謝,呼吸系統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會對患者心臟功能產生影響。呼吸訓練在患者康復過程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使用價值很高,在呼吸內科和胸外科的護理中十分常見,為有效性較高的干預手段,合力開展呼吸訓練,能夠降低患者痛苦,減少住院時間,避免患者服藥數量較多,緩解患者產生氣短、氣促等癥狀,轉變治療過程中產生的壓抑、緊張等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使其工作能力、運動能力和生活自理水平不斷提高,通過有效的護理指導,提高患者對相關疾病的了解水平,對疾病進行有效的控制和預防,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學敏,侯來永,白偉,等.呼吸訓練對理解期老年量度COPD患者生存質量日常生活活動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4):307-310

    第2篇:呼吸肌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聯合呼吸康復訓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效果

    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200例,均為我院內科201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COPD緩解期患者,將病例隨機分成三組:聯合康復組(50例)、單一康復A組(50例)、單一康復B組(50例)、對照組(50例)。回顧相關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選擇對象200例,男女各100例,年齡40-69歲。均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相關標準符合,并經肺功能檢查、病史詢問、胸部X線片及體格檢查確診。本研究將病例隨機分成三組:聯合康復組(50例)、單一康復A組(50例)、單一康復B組(50例)、對照組(50例)。各組在一般資料上具有可比性,無明顯差異(P

    1.2方法

    1.2.1聯合康復組①呼吸物質學治療:實施腹式呼吸,為10-15min/次,2次/d;縮唇呼吸:為1:2-1:3呼吸比,2次/d,8-10min/次,10-15min/d。②全身呼吸體操:縮唇呼氣和擴胸、腹式呼吸、下蹲等動作結合進行。按照“國家八五攻關課題”組推薦步驟實施,A:平靜呼吸;B:立位吸氣,前傾呼氣;C:單舉上臂吸氣,雙手壓腹呼氣:D:平舉上肢吸氣,雙臂下垂呼氣;E:平伸上肢吸氣,雙手壓腹呼氣;F:抱頭吸氣,轉體呼氣;G:立體上肢上舉吸氣,蹲位呼氣;H:腹式縮唇呼吸;I:平靜呼吸。1次/d,15-30min/次。肌力訓練:③四肢肌力訓練:上肢鍛煉為兩上肢繞圈,30圈/min,每天1次,鍛煉從每次5min開始,逐漸增加至每次20min。下肢鍛煉從每日步行10min,每周增加5min,直至每天行走20min。

    1.2.2其他組別①單一康復A組:呼吸物理學治療、全身呼吸體操治療同聯合康復組。②單一康復B組:實施肌肉訓練,上肢鍛煉為兩上肢繞圈,30圈/min,每天1次,鍛煉從每次5min開始,逐漸增加至每次20min。下肢鍛煉從每日步行10min,每周增加5min,直至每天行走20min。③對照組,未采用任何康復訓練模式。

    第3篇:呼吸肌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肺康復;訓練;肺疾病;生活質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慢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病情呈進行性發展【1】,其患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至2020年將居疾病死亡原因的第三位【2】,居我國疾病負擔首位。逐漸加重的呼吸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而肺康復治療(PRP),可增強呼吸肌和外周肌的力量,改善呼吸困難癥狀,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我科對126例COPD穩定期患者實施6個月的肺康復訓練,取得滿意效果,現通報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門診隨診和出院隨訪的COPD穩定期患者126例,隨機分成訓練組和對照組,年齡53-84歲,平均年齡76歲,80歲以上占15%,病史6-31年,吸煙史占60%,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生活質量方面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入選標準:(1)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于2008年制訂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診治指南》。(2)COPD穩定期病人。(3)意識清楚。

    1.2 方法

    患者均予常規的護理,訓練組在此基礎上增加肺康復訓練指導,6個月后給予問卷調查。

    穩定期COPD患者肺康復措施包括(1)最適當的藥物維持治療。(2)戒煙:講解吸煙危害,介紹成功戒煙的方法,給患者樹立自信心。(3)長期氧療:堅持家庭化氧療,流量1-2升,每天吸氧15小時以上。(4)健康教育:主動了解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生活方式等,以熱情和藹的態度向患者講解慢性阻塞性肺病發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誘因、發病特點。制作健康教育卡片、處方、宣傳冊,發給患者及家屬,指導患者堅持藥物維持治療,培養正確的生活方式,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保持平和心態。同時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堅持定期門診復診。(5)呼吸鍛煉包括:縮唇呼吸、腹式呼吸、深慢呼吸等。(6)體能訓練包括:騎車、步行及力量訓練等,而運動鍛煉最為推薦下肢運動【3】。

    1.3 評價方法及標準

    患者經過6個月肺康復訓練后,由經過問卷調查培訓的呼吸科護士進行測試,測試中使用統一指導用語,向研究對象詳細介紹調查的目的及填寫方法,當場收回問卷。測試方法:根據表1.COPD評估測試(CAT)呼吸問卷進行測試,包括8個問題,涵蓋了癥狀、活動能力、心理、睡眠和社會影響各個方面,每道問題從0到5分,總分0至40分,分數越高則疾病越嚴重,而且CAT評估測試大于等于2分的差異/改變量,即可以提高臨床意義[4],影響程度:0分為正常;小于10分輕微;10-20分為中等;大于20分為嚴重;大于30分為非常嚴重。統計學方法用X2檢驗。

    2.結果

    兩組患者呼吸困難情況比較見表2,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影響比較見表3

    表2示 在呼吸功能障礙程度評定中,訓練組明顯改善,感受呼吸功能障礙減輕32例占50.8%。

    表3示 訓練組影響生活質量36例占57.1%,對照組影響生活質量53例占84.1%,兩組影響生活質量比較經X2檢驗,(P

    3. 討論

    生活質量是個人處于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對本身生活的一種自我感受,是人們處于生活文化和價格體系中的自我感覺,與生活目的、期望標準及其關注問題有關,COPD患者長期受疾病和缺氧的折磨,肺功能嚴重受損,機體免疫力達到嚴重破壞的程度,病情遷延,反復發作,日常生活難以自理,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

    本次調查顯示,COPD穩定期患者,經過6個月的肺康復訓練后,呼吸功能障礙程度評定中,訓練組明顯改善,感受呼吸功能障礙減輕32例占50.8%;在生活質量方面,不能從事任何活動,生活不能自理即非常嚴重者僅占4%,比對照組12%明顯減少,呼吸鍛煉在增加肺通氣,減少病理無效腔,提高通氣/血流比例的同時,可以鍛煉膈肌和腹肌,增大呼吸時胸腔容積的變化,提高通氣量,可使病人的呼吸功能得到改善,氣體交換功能增強,動脈血氧分壓提高,而騎車、步行及力量訓練能提高病人的有氧代謝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加運動耐力。

    4.小結

    肺康復訓練是以循征醫學為基礎,結合多學科,為有癥狀的慢性肺損害病人設計個體化綜合方案,慢阻肺全球倡議(GOID)中指出,肺康復內容主要包括運動訓練、教育、營養建議、社會和行為干預等,本研究主要是呼吸鍛煉、體能訓練及教育。經過肺康復訓練,能改善COPD穩定期病人呼吸困難癥狀,提高靜息時SaO2, 隨著運動耐力的增加日常自理能力得以改善。因此,醫院、社區聯合開展針對性的COPD疾病知識教育、肺康復訓練等活動,可改變患者的行為,提高其對疾病的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發病機制及治療現狀.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11(8):206

    [2] 陳琴,姜小鷹,房曉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照顧認知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2):234-238

    第4篇:呼吸肌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早期康復訓練;機械通氣;重癥監護;ICU住院時間;住院病死率;APACHE Ⅱ評分;預后;影響因素

    The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DONG Ze-hua, YU Bang-xu, SUN Yun-bo, FANG Wei, LI Lei.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 Dao 26600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YU Bang-xu, 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ICU in patients. Method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as carried out. Sixty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eostomy more than 48 h and less than 72 h, were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from May 2010 to May 2012. 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random number)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In rehabilitation group,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as taken twice daily, and the training time and intensity was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cluded head up actively, transfer from the supine to sit, out of bed, transfer to a chair, standing bedside bed and walking bedside bed. The patient’s body mass index, days to first out of bed,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CU stay, APACHE Ⅱ score, highest FiO2, lowest PaO2/FiO2 and hospital mortality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compared using t tes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dy mass index, APACHE Ⅱ score, highest FiO2, lowest PaO2/FiO2 and hospital mortality between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0.05). Patients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had shorter first out of bed time[(3.8±1.2) d vs. (14.9±4.7)d;P=0.00],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5.6±2.1) d vs.(12.7±4.1)d;P=0.005]and ICU stay[(7.3±2.8) d vs.(15.2±4.5)d;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as safe and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outcome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atient.

    【Key words】Early rehabilit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stay; Hospital mortality; APACHE Ⅱscore; Progression; Influencing factor

    重癥醫學科收治的機械通氣的患者經常臥床或者制動,有時為了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和氧消耗,還需要應用鎮靜止痛藥物。但長期臥床或制動可嚴重危害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誘發肺不張、褥瘡、誤吸和肺炎、肌肉萎縮無力、骨骼礦質脫失、性低血壓、心動過速、心輸出量下降和氧攝取下降等[1-4]。早期(機械通氣大于48 h但少于72 h)康復訓練可以減少機械通氣患者的臥床時間,減少ICU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neuromuscular weakness)[5-8]。而且,ICU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是安全可行的[9-11]。但國內尚缺乏相關研究,只有關于未行有創機械通氣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復的研究報道[12]。本研究對ICU收治的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擬探討早期康復訓練的安全性和對患者預后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實驗研究方法。病例來源于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住院的患者,納入標準為:①患者年齡≥18歲,氣管插管或者氣管切開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大于48 h但少于72 h,預計機械通氣時間≥1周;②意識清楚,血流動力學穩定(沒有直立性低血壓、急性心肌缺血、高血壓及應用逐漸增加劑量的血管活性藥物);③呼吸指標穩定[穩定的脈搏氧飽和度、吸入氧體積分數≤55%、呼氣末正壓(PEEP)≤8 cm H2O(1 cm H2O=0.098 kPa)];④沒有不穩定的骨折,例如:頸椎骨折。排除標準:①入院前不能獨立活動(包括抬頭或者坐,床旁行走),入院前需要長期帶呼吸機;②患影響肌力的神經系統疾病,患不可逆的疾病預測6個月內病死率的可能性大于50%;③顱內壓升高;四肢不健全;入院前至少20 d應用糖皮質激素(強的松>20 mg/d);④入院時行心肺復蘇術;⑤近6個月做過腫瘤的放化療;⑥近3周得過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性心絞痛。將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患者隨機分為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患者的入院診斷見表1。

    1.2 早期康復訓練方法

    向患者和家屬講明早期康復訓練的目的和方法,告知安全性,征得患者或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進行康復訓練。早期康復訓練包括:主動抬頭、由平臥位到坐位、端坐床邊、床旁坐位、床旁站立和床旁行走。患者每日進行2次康復訓練,康復訓練的時間和強度根據患者病情調整,最初在護士和醫師的協助下完成,逐漸過渡到患者獨立完成。每次均按照如下順序進行:主動抬頭,由平臥位到坐位,端坐床邊,不需要幫助能夠端坐床邊20 min以后,過渡到床旁坐位,床旁站立,床旁行走(圖1)。如果達到試驗終止的標準,此次活動結束,下次活動照常進行。康復訓練過程中暫停腸內營養。在上述活動的時間外,每2 h被動或主動地改變。如果患者需要應用鎮靜劑,盡量在夜間應用,白天停用。如果白天也需要應用鎮靜劑,在活動前1~2 h停用藥物,停藥后當患者能夠聽懂指令,并能夠做出配合性指令動作時,再進行康復訓練。活動過程中監測脈搏氧飽和度、心電監測,必要時測血壓。

    1.3 康復訓練終止標準

    患者出現如下情況立刻終止康復訓練:平均動脈壓110 mm Hg;心率130次/min;呼吸頻率40次/min;脈搏氧飽和度

    1.4 檢測指標

    比較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首次床旁坐位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APACHE Ⅱ評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住院病死率。

    1.5 統計學方法

    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組間差異比較用成組t檢驗,以P

    2 結果

    2.1 患者的入院診斷

    按照納入標準入組60例患者,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入院診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情況比較

    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APACHE Ⅱ評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住院病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均>0.05)。康復訓練組的首次床旁坐位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較明顯縮短或降低(P

    3 討論

    合適的機械通氣能改善肺水腫和換氣功能,降低心臟前后負荷[13]。但機械通氣治療不可避免帶來一些不良反應,在ICU住院治療的患者尤其是機械通氣的患者常會出現神經肌肉無力,稱為ICU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它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與多種因素有關[14-15] 。機械通氣也是創傷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重癥患者尤其是機械通氣時間長的患者容易出現感染、多發性神經病和或肌病[16-18], 此外運動減少、高血糖、藥物如神經肌肉阻滯劑、糖皮質激素等也促進ICU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的發生,進而延長機械通氣的時間[19-21]。

    ICU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可持續較長時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多項研究表明存活的機械通氣患者多存在生理功能差,生活質量下降問題,甚至延續數年[22-24]。通常患者是在轉出ICU后才進行康復治療,而采取康復治療的早晚可能會影響患者最終的康復程度。

    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的文獻報道,結合本院的實際條件,筆者對患者進行了適度的早期康復訓練。選擇的30例康復訓練組患者中,沒有嚴重的不良事件發生,只有1例患者在站起來后出現性低血壓,立即采用平臥位,很快好轉,因此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是安全的,這與國外的文獻報道結果一致。筆者對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使患者的首次離床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天數比對照組明顯縮短或降低,改善了患者的預后,這也與國外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8-14]。

    選擇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的患者時,入選標準相同,他們的入院診斷,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APACHE Ⅱ評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所以康復訓練組的治療結果是有意義的。

    ICU住院患者因治療需要常持續應用鎮靜劑[25],易延長患者的機械通氣的時間[26]。間斷喚醒可以縮短機械通氣的時間,減少ICU住院天數[27]。應用鎮靜劑和缺乏運動可加重ICU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28],減少鎮靜劑的應用可降低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的發生概率[29-30],本研究中,兩組住院患者均間斷應用鎮靜劑或者不用鎮靜劑。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時,一個護士和一個醫師幫助患者即可以完成,需要的設備也是常用的,因此,這種模式可以被廣泛推廣。由于條件限制,課題組沒有進行更大強度的訓練,例如:帶著呼吸機行走,國外報道,行走的距離可以達到100步,甚至212步,這種訓練有助于患者早期脫離呼吸機 [31]。

    本研究的樣本量不大,沒有做到雙盲,可能不能反映出所有的達到入選標準患者的情況,但是,患者療效與國外相關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因研究條件所限,筆者對患者轉出ICU后的康復情況未能隨訪,早期康復訓練對機械通氣患者遠期療效的影響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Allen C, Glasziou P, Del MC. Bed rest: A potentially harmful treatment needing more careful evaluation [J]. Lancet, 1999, 354 (9186): 1229-1233.

    [2] 沈偉鋒,李輝,馬岳峰,等. 創傷患者住ICU期間發生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6): 588-592.

    [3] Bruunsgaard H.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dulation of systemic low-level inflammation [J]. J Leukoc Biol, 2005, 78 (4):819-835.

    [4] Convertino VA, Bloomfield SA, Greenleaf J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bed rest and restricted physical activity [J].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7,29(2):187-190.

    [5] Zanni JM, Korupolu R, Fan E, et 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outcomes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n observational pilot project [J]. J Crit Care, 2010, 25 (2) : 254-262.

    [6] Schweickert WD,Pohlman MC,Pohlman AS, et al.Ealry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2009, 373(9678):1874-1882.

    [7] Needham DM. Mobilizing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mproving neuromuscular weakness and physical function [J]. JAMA, 2008, 300(14): 1685-1690.

    [8] Morris PE, Goad A, Thompson C, et al. Early intensive care unit mobility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J]. Crit Care Med, 2008, 36(8): 2238-2243.

    [9] Bailey P, Thomsen GE, Spuhler VJ, et al. Early activity is feasible and safe in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J]. Crit Care Med, 2007, 35(1): 139-145.

    [10]Pohlman MC, Schweickert WD, Pohlman AS, et al. Feasibility of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beginning from initi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rit Care Med,2010, 38 (1): 1-6.

    [11] Hodgin KE, Nordon-Craft A, McFann KK, et al. Physical therapy utiliza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J]. Crit Care Med, 2009, 37(2): 561-567.

    [12] 孟申.從肺康復指南的更新看肺康復研究的進展 [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0,33(3):216-218.

    [13]邱海波,黃英姿.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的進步[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2) :117-119.

    [14] Hough CL. Neuromuscular sequelae in survivors of acute lung injury [J]. Clin Chest Med, 2006, 27(4):691-703.

    [15] Maramattom BV, Wijdicks EF. Acute neuromuscular weaknes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J]. Crit Care Med, 2006, 34 (11):2835-2841.

    [16] 李立斌,沈華浩.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與多器官衰竭 [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2,21(8): 789-791.

    [17] 於江泉,鄭瑞強,林華,等. 俯臥位通氣聯合NO吸入對ARDS患者氧合的影響 [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2,21(12): 1374-1377.

    [18] Tellez PA, Pronovost PJ, Needham DM. Neuromuscular dysfunction acquired in critical ill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J]. Intensive Care Med, 2007, 33(11):1876-1891.

    [19] Hermans G, Wilmer A, Meersseman W, et al. Impact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 neuromu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ventilator dependency in the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175(5) :480-489.

    [20] Larsson L, Li X, Edstrm L, et al. Acute quadriplegia and loss of muscle myosi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nondepolarizing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 and corticosteroids: mechanisms at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s [J]. Crit Care Med, 2000, 28 (1) :34-45.

    [21] De Jonghe B, Sharshar T, Lefaucheur JP, et al. Paresis acquired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J]. JAMA, 2002, 288 (22): 2859-2867.

    [22] Carson SS, Bach PB, Brzozowski L, et al. Outcomes after long-term acute care: an analysis of 133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9, 159 (5 Pt 1): 1568-1573.

    [23] Orme J Jr, Romney JS, Hopkins RO, et al. Pulmonary functio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survivors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J]. Am J Respir Crit CareMed ,2003, 167 (5): 690-694.

    [24]Curtis JR. The long-term outcome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hat are they and how should they be used? [J]. Respir Care, 2002, 47(4): 496-505.

    [25] Ostermann ME, Keenan SP, Seiferling RA, et al. Sed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systematic review [J]. JAMA, 2000, 283(11):1451-1459.

    [26] Kollef MH, Levy NT, Ahrens TS, et al. The use of continuous iv. sed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prolong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hest, 1998, 114 (2): 541-548.

    [27] Kress JP, Pohlman AS, O’Connor MF,et al.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ve infus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undergo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N Engl J Med, 2000, 342 (20) :1471-1477.

    [28] De Jonghe B, Sharshar T, Hopkinson N, et al. Paresis follow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04,10(1) : 47-52.

    [29] De Jonghe B, Bastuji-Garin S, Fangio P, et al. Sedation algorithm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out acute brain injury [J]. Crit Care Med, 2005, 33 (1):120-127.

    [30] Schweickert WD, Gehlbach BK, Pohlman AS, et al.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ve infusions and complications of critical illness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J]. Crit Care Med, 2004, 32 (6) :1272-1276.

    [31] Martin UJ, Hincapie L, Nimchuk M, et al. Impact of whole-bod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ronic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rit Care Med, 2005, 33 (10):2259-2265.

    (收稿日期:2013-04-2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0.019

    作者單位:266003 山東省青島,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

    第5篇:呼吸肌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 置換 術后護理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利用手術方法將人工假體置換被疾病或損傷所破壞的關節,它能切除病灶,解除疼痛,有效恢復關節的活動與功能[1]。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30例,針對患者術前準備、術后護理、早期康復訓練指導,取得良好效果。

    1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本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5—62歲,平均年齡57.5歲

    2.結果。手術采用髖外側入路,切口長7—10㎝,手術過程順利,隨訪6—12個月,患肢功能恢復良好,假體在位。

    2 護理

    1.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此類患者臥床,年齡較大,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護士應熱情,充分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取得患者配合。②飲食護理。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等易消化飲食。③有效控制基礎病,完善各項術前檢查。④功能鍛煉。指導練習咳嗽、深呼吸、床上大小便、行股四頭肌收縮。

    2.術后護理。①生命體征監測。髖關節置換術后創傷大、失血量多,有低血容量休克的危險,應嚴密觀察患者意識、血壓、脈搏、呼吸變化,嚴格掌握輸液速度。②護理。脫位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主要并發癥,常延長術后康復時間,也是造成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2]。為了防止假體脫出術后應臥硬板床,注意患肢保持外展15—30°的中立位,還可以穿“丁”字鞋固定,避免側臥位。③切口與引流管護理。觀察體溫、脈搏、血壓、血氧飽和度變化,保持引流通暢。 48h引流液為100—300ml/d,本組患者術后24—72h拔引流管。④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髖關節置換術后血栓發生率為40—70%,術后1—4天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其主要癥狀是肺栓塞,為最常見的致死原因[3]。術后觀察下肢有無腫脹、疼痛等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并遵醫囑使用抗凝劑,術后6小時開始指導進行股四頭肌收縮運動。⑤皮膚護理。患者宜臥氣墊床,指導患者抬臀運動,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平整,加強營養。⑥預防墜積性肺炎。指導患者擴胸運動,深呼吸,吹氣球,咳嗽。⑦康復訓練。康復鍛煉主要以肌力、關節活動度和步態為主,行雙下肢肌肉等長收縮運動,踝關節運動為主,在指導康復訓練過程中,不可操之過急,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防止強力牽拉,以免影響手術效果。

    3.出院指導。加強營養,堅持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和等張收縮功能鍛煉,及髖關節的屈伸運動,轉身和上下樓梯時,防止髖關節旋轉不當而脫位,家庭座椅不能太低,應有扶手,坐位時避免身體前傾,髖關節<90°。不盤腿而坐,6個月內不交叉雙腿,不坐低矮的椅子、沙發,生活中使用坐便器,以免髖關節脫位。

    3 小結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髖關節疾病治療有效方法。護理人員應做好術前準備、術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正確的護理、有效預防并發癥、適當的康復訓練,才能使患者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參 考 文 獻

    [1]毛雪梅,羅麗娟.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體會,中國醫學創新,2009,6(16):86.

    第6篇:呼吸肌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腦卒中;康復; 言語功能

    【中圖分類號】R33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8-0320-02

    腦卒中后語言障礙是多見主側半球額下回后部病變,以及延伸至鄰近的皮層下室同白質病變.(Broca) 失語稱前部失語,失語常伴偏癱,有時伴偏身感覺障礙,無視野缺損是接受綜合康復的最常見類型。這類患者表述費力,屬非流利性,對于自己不能表達非常重視,出現錯誤表現不同程度沮喪.(Wenicke)失語稱后部失語,多見主側半球顳上回后部病變,Wenicke失語病人無偏癱,但有感覺障礙和視野缺損.急性腦卒中后患者語言障礙發生率高達47.7%,語言障礙發生,不同程度影響患者疾病康復和生活質量[2],現對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50例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效果較好,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腦卒中患者,入選標準:①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3],并經MRI或經頭顱CT證實;②意識清楚,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及運動障礙,但能配合康復師及護士進行康復訓練;③入院3至7d,生命體征穩定無明顯聽及及理解力障礙,無嚴重癡呆、精神障礙入選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50~72歲,平均59.8歲,腦出血20例,腦梗死30例,首次發病35例,復發15例。

    1.2 方法

    1.2.1 呼吸訓練:呼吸氣流量及呼吃氣流的控制是正確發音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控制音高,發音及音量,對語調、重音、音節、節奏形成也有影響,方法:讓病人充分放松,保證正確坐姿,鼻吸氣,嘴呼吸,呼氣前要停頓,逐漸增加患者的肺活量,注意增強患者呼氣的壓力及呼氣時間,治療師在患者呼氣未可給予輔助。

    1.2.2 構音器官功能訓練:進行舌、唇、軟腭、咽喉與下頜的單獨運動,交替運動等,幫助改善口面肌肉的控制,可進行吹氣訓練。

    1.2.3 增強構音肌肉動覺訓練:可利用冰、軟毛刷等刺激口面肌肉和軟腭,也可利用手指按壓,牽拉抵抗口面肌肉,進行發音訓練時,教患者利用視覺(照鏡子)和聽覺(聽錄音)內容由簡單到復雜,由元音到輔單[4]。

    1.2.4 評價方法:于入院時及出院前通過語言交流評估患者語言功能恢復情況。采用漢語構音障礙檢查發。[5]

    1.2.5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3.0檢驗。

    2 結果

    患者康復訓練5-10次,能簡單發音,無完全無法發音,住院15-26天出院,康復訓練前后患者言語功能比較,見表1

    3 討論

    言語障礙指個體利用語言如口語、書面語及手勢語等進行交際活動過程中出現的言語功能障礙,不僅包括失語癥還包括神經科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言語功能障礙,如構音障礙[1]。

    語言障礙有一個自然的恢復過程,但速度很慢,程度也不理想,與肢體運動障礙,吞咽障礙相同,如果不積極地進行功能訓練,就會錯過恢復的最佳時期,影響最終恢復程度和生活質量,急性腦卒中后語言功能障礙,臨床上常未引起足夠重視,久之會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礙,降低生活質量,對患者進行呼吸訓練,構音器官功能訓練,增強構音肌肉動覺訓練,可使口、面部、舌、喉等肌群得到鍛煉,可有效地提高相應肌群運動的協調性和靈活性,有利語言功能恢復,本研究如果示:訓練后患者吞咽功能顯著優于訓練前,提示有針對性系統的語言功能訓練可以改善患者言語功能,使患者盡早建立良好的語言交流能力,減少并發癥,提高生產質量。

    參考文獻

    [1] 朱鏞連.王新德《神經康復學》 人民軍醫出版社

    [2] 馬素萍.納娜.王海艷 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復.《護理學雜志》 2007.22(19) 68.

    [3]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4] 張清麗 言語障礙的評測和治療 .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399-404

    第7篇:呼吸肌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 腦卒中;吞咽障礙;康復訓練;護理

    [中圖分類號] R978.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4-86-02

    腦卒中是導致吞咽障礙的主要原因[1],而吞咽障礙可造成呼吸系統并發癥和營養不良,甚至發生窒息。我院神經內科2008年6月~2009年10月共收治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103例,對51例觀察組患者早期實施康復訓練及護理,效果顯著,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03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男67例,女36例;年齡49~81歲,平均63.5歲;均經CT或MRI證實為急性腦卒中。其中腦干梗死45例,腦干出血15例,多發生腦梗死36例,腦出血微創術后7例。伴失語8例,伴意識障礙6例,多合并單側或雙側肢體癱瘓。根據吞咽障礙的評定標準隨機分為觀察組51例和對照組52例,觀察組從發病至開始康復訓練時間(意識障礙者除外)為3~21d,平均為7d,療程10~30d。對照組未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兩組患者在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均采取了一般護理措施及健康指導,并進行吞咽障礙的療效判斷。

    1.2吞咽障礙的評定

    根據癥狀及臨床神經系統檢查進行評定,103例患者均表現為流涎、說話不清、音啞或構音不清,吞咽費力、緩慢或下咽困難,誤咽、飲水嗆咳,張口伸舌困難、咽反向減弱或消失。

    1.3分組方法

    對103例患者進行吞咽障礙評定,根據吞咽障礙的程度隨機分為觀察組51例和對照組52例,兩組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4療效判斷標準

    完全恢復:吞咽障礙消失;有效:吞咽障礙明確改善;無效:吞咽障礙改善不顯著。

    1.5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統計,P

    1.6結果

    兩組吞咽障礙療效比較見表1。

    2吞咽障礙的一般護理[2]

    兩組患者均進行以下護理。

    2.1評估吞咽障礙的程度

    觀察病人能否進食、進食不同稠度的食物吞咽情況、飲水有無嗆咳、進食效果,評估有無營養障礙。

    2.2飲食護理

    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選擇軟飯、半流質或糊狀、膠狀的粘稠食物,避免粗糙、干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給病人充分的進餐時間,充分咀嚼,如有食物滯留在口內,鼓勵病人用舌的運動將食物后送以利于吞咽。進食后應保持坐位30~60min,防止食物反流。病人吞咽困難、昏迷不能進食者給予營養支持,遵醫囑給予鼻飼,并做好留置胃管的護理。

    2.3防止窒息

    提供舒適安靜的進餐環境。不能使用吸水管,床旁備吸引裝置,如病人有嗆咳、誤吸或嘔吐,應立即讓病人頭偏向一側,及時清口鼻分泌物和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2.4心理護理

    針對病人不同的心理反應進行心理疏導,幫助病人消除恐懼、抑郁等。

    3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方法

    對觀察組采取以下方法。

    3.1間接訓練法

    對觀察組不能進食的患者入院次日即行鼻飼飲食,配合靜脈營養,待病情好轉、穩定后即進行吞咽障礙康復訓練。具體方法:①改善口面肌群的運動功能:指尖叩擊、按摩及冰塊磨擦口唇及面頰部,輕輕按摩,可減輕肌痙攣而有利于張口。對能主動配合的患者,讓其做吸吮動作,以收縮頰部肌肉和口輪匝肌,然后做張口閉口鼓腮吐氣的動作,再做咀嚼動作活動下頜,并給予一定阻力,反復進行,每天3次。抗阻力運動可以增加肌張力,改善唇閉合功能。②促進舌的運動:主動或被動做舌水平、側方運動和舌背抬高運動,并用勺子或壓舌板給予阻力,防止肌萎縮。③促進吞咽反射:寒冷刺激法。用冰凍的棉棒輕輕刺激軟腭、舌根及咽后壁,連續反復5~10次,然后囑患者做空吞咽動作;也可讓患者吞咽小冰塊,以刺激咽反射。寒冷刺激能有效地強化吞咽反射,增加吞咽的力量。④屏氣發聲法:患者坐位,吸氣后屏氣,此時胸廓固定,聲門緊閉,然后突然呼氣發聲,聲門大開。此動作可訓練聲門的閉鎖功能、強化軟腭的肌力而且有助于除去殘留在咽部的食物。同時鼓勵患者多做咳嗽和深呼吸動作。⑤吞咽電刺激:選用查塔努加集團生產的Vitastim吞咽障礙治療儀對咽喉部肌肉進行電刺激,每次30min,同時讓患者吞咽少量食物或水,改善吞咽功能。

    3.2直接訓練法

    ①進食的環境:應注意選擇適宜的進食環境,避免不相干的人圍觀,讓患者徹底放松,注意力要集中,配合訓練。②進食的:不能坐位者取健側在下的臥位,軀干上抬30°,頭頸前屈,患側肩部以枕墊起,食物不易從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部運送,減少逆流和誤咽。患者取坐位,頸部稍向前屈曲,使舌骨肌的張力增高,喉上抬,使食物容易進入食道,預防誤咽。身體向健側傾45°左右,使健側咽部擴大便于食物進入。頭轉向患側80°,不但使健側咽部擴大而且可減少梨狀隱窩殘留食物。③食物的選擇:選擇患者易接受的食物。將食物做成膠凍狀或糊狀,有適當的黏性,不易松散。一般先用膠凍樣食物進行訓練(如雞蛋羹)。進食的器具要適中,開始用3~4mL試之,然后酌情增加,漸過渡到糊狀及流質食物。④進食方法:將大小適宜的食團放在口腔健側,然后用匙背輕壓舌部一下,以刺激患者吞咽。每次應反復吞咽數次,使食物全部通過咽部,避免殘留食物越積越多,引起誤咽。也可每次吞咽后飲水1~2mL,這樣既有利于刺激誘發吞咽反射,又能達到除去咽部殘留食物的目的。為防止吞咽時食物誤入氣管,進食前先囑患者吸足氣,吞咽前及吞咽時憋住氣,這樣可使聲帶閉合,封閉喉部后再吞咽。吞咽后咳嗽一下,將肺中氣體排出,以噴出殘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殘渣。側方吞咽法:咽兩側的“梨狀隱窩”是最容易殘留食物的地方,可讓患者下頜左右轉,向側方吞咽,可除去隱窩部的殘留食物。點頭樣吞咽:會厭谷是另一處容易殘留食物的部位,頸部后屈會厭谷變得狹小,殘留食物可被擠出,繼之頸部盡量前屈,形似點頭,同時做空吞咽動作,便可去除殘留食物。

    4討論

    急性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主要因雙側大腦半球病變影響了雙側皮質腦干束,導致假性球麻痹或腦干病變直接損害了Ⅶ、Ⅸ、Ⅹ、Ⅻ腦神經核及核下纖維造成口唇、面頰肌、舌及喉咽肌麻痹,口腔內壓力不能充分升高,食物經口腔向咽部及食管入口腔移動困難。吞咽障礙影響飲食攝入,易造成患者營養不良、脫水、呼吸道感染甚至窒息等嚴重并發癥而危及生命,同時給患者造成各種不良心理反應,不利于全身功能恢復。目前對吞咽功能障礙的治療仍缺乏有效的藥物,早期康復訓練及護理效果顯著,觀察組總有效率94.12%。臨床采用間接和直接訓練法促進導致吞咽功能障礙的肌群活動,以降低肌張力、減少流涎、誘發吞咽反射、防止誤咽,利用食物及進食的姿勢和技巧引起吞咽反射,消除咽部殘流的食物,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改善吞咽功能障礙,從而恢復經口進食的能力,改善了患者的營養狀況,減少了呼吸道感染等并發癥,縮短了住院日,提高病人生存質量,延長病人壽命,對病人整體全面康復都具有重大意義。

    5健康指導

    5.1疾病知識及康復指導

    指導病人及家屬了解本病的病因、主要危險因素和危害,掌握本病的康復治療方法和自我保護方法,鼓勵病人樹立信心,循序漸進,堅持鍛煉,落實康復計劃。注意合理休息,防止感冒和跌倒。

    5.2合理飲食

    進食高蛋白、低鹽、低脂、低熱量的清淡飲食,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谷類、豆類等,使能量的攝入和需要達到平衡,戒煙、限酒。

    5.3預防復發

    遵醫囑正確服用降壓、降糖和降脂等藥物,定時門診檢查,動態了解血壓、血脂、血糖變化和心臟功能情況,預防并發癥和腦卒中復發,如有異常情況及時就診。

    [參考文獻]

    [1] 張文. 腦卒中吞咽障礙的康復訓練診治[J].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4,24(10):875-876.

    [2] 尤黎明,吳瑛. 內科護理學[M]. 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16-618.

    第8篇:呼吸肌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置換;康復訓練要點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076-01

    近期我科收治10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我們給予精心護理和系統、漸進式的康復訓練,所有患者康復快,人工髖關節功能良好,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選擇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齡50-70歲。本組10例手術均在靜脈-吸入全身復合麻醉下進行,由同一組醫生負責手術,均于術后1、3、6個月末進行臨床效果評價。

    1.2 方法: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早期給予不同強度的康復訓練。

    2 結果

    住院期間無并發癥發生。患者均與術后(10-15)天出院,出院時可在雙拐輔助下行走,無不適。隨訪6月~1年,髖關節功能良好,效果滿意。

    3 康復訓練

    康復應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原則。

    3.1 心理溝通:術后患者常擔心切開裂開、出血、關節脫位、疼痛不適而不敢活動,護士應積極與患者溝通,說明早期功能鍛煉的安全性及重要性,幫助患者克服恐懼心理,使其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3.2 術后當天: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主動背屈,繃緊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繃緊,再放松,以此循環,每組5分,每天2-3組不等,具體時間根據患者情況靈活掌握。屈伸踝關節每天5組,每組15-20次,每個動作持續15-20秒。訓練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自我調節呼吸運動,預防肺部并發癥發生。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以促進靜脈回流,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3.3 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等張收縮運動。

    方法:收縮保持(10~15)秒后再放松(10~15)秒,反復練習,以不疲勞為宜,(10~15)次/天。

    3.4 術后(2-3)天:視患者情況而定,增加髖部屈曲練習。方法:在進行上述訓練的同時增加關節活動訓練,并逐漸加大活動范圍,運動時由被動向主動過渡,包括: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抬高在30度以內;仰臥位屈髖屈膝運動,由護士幫助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屈髖

    3.5 術后(4-5)天:練習床旁站立,首先指導患者進行坐位練習,時間不宜過長,避免髖關節疲勞。方法:雙手扶住床上支架,身體移至健側床旁,重心在健側,下床時健側先下,上床時患肢先上的原則。

    3.6 負重行走訓練:實施康復訓練7-10天后即開始,指導家屬協助患者進行鍛煉。包括:(1)側臥位外展運動,運動時雙腿間放一小枕頭,禁止內收、內旋;(2)臥位到坐位運動,利用健腿和雙手的力量將患腿移至小腿能自然垂于床邊;(3)坐位到站位地訓練,骨水泥假體固定型患者下床時即可負重或部分負重練習,非骨水泥假體固定型患者下床時允許少量負重,從腳尖點地到部分負重到完全負重,此階段持續2周。

    3.7 生活自理能力訓練:開始鍛煉4周后,患者進行主動鍛煉,包括:在扶助器下練習下蹲訓練、上下樓梯訓練;借助輔助設備完成日常的穿褲、穿鞋襪等動作,直至功能康復,以口頭、書面、電話聯絡等方式落實各個階段的指導工作,使患者能夠按要求完成各階段的康復計劃,依據評價指標,采用電話或復查方式進行追蹤隨訪。

    4 評定標準

    康復計劃完成量:測量8周末時在接受康復護理指導后完成規定動作的能力,設定完成規定動作的90%以上為優,80%-89%為良,70%-79%為中,

    置換髖關節功能評定:于術后1、3、6個月采用Harris髖關節評分標準進行評價髖關節康復程度,包括疼痛、關節功能、關節活動度、畸形4個方面,總計100分,得分越高,置換髖關節功能越好。

    5 結果

    本組8周末康復訓練完成量:優8人,良1人,中1人,術后Harris髖關節評分第1個月、第3個月、第6個月關節肌能明顯好轉。

    第9篇:呼吸肌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 關節鏡;半月板損傷;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6(a)-138-01

    半月板損傷是膝關節的常見病,膝關節鏡應用于半月板損傷的治療,因其具有切口小、出血少、術后疼痛輕、恢復快、檢查與治療同時進行的優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我科2009年6月以來,采用膝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15例。經精心護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15例,男13例,女2例,年齡15~43歲。術前術后給予精心護理,耐心指導功能鍛煉。

    1.2護理

    1.2.1術前護理

    1.2.1.1心理護理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膝關節鏡的優點是手術切口小、出血少、術后疼痛輕、功能恢復快、不影響美觀,并同時介紹同種病例關節鏡治療后康復的先例,以消除患者和家屬的顧慮和恐懼心理,增強治療信心[1]。

    1.2.1.2術前教會患者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直腿抬高訓練的方法①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即患者取仰臥位,患肢踝關節盡可能背伸,使大腿肌肉持續繃緊20~30 s,然后放松到自然位休息3~5 s,每天練習3次,每次10遍;②直腿抬高訓練:即膝關節保持伸直的情況下抬高下肢,堅持20~30 s再放下,每天練習10~20遍。向患者講解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直腿抬高訓練的重要性,為術后康復訓練,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打下良好基礎。

    1.2.1.3做好各項術前準備及常規檢查,如心電圖、膝關節正側位片,血常規及肝、腎功能、血凝四項等,必要時行膝關節MRI,并按醫囑做普魯卡因皮試、備皮等。還要讓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

    1.2.2術后護理

    1.2.2.1嚴密觀察病情①該手術一般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術后需禁食禁水、去枕平臥6 h,應注意監測體溫、血壓、脈搏、呼吸的變化;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尿潴留,如果出現尿潴留,可行腹部濕熱敷、按摩及聽流水聲或會陰沖洗等方法誘導排尿,仍不能排尿者,給予導尿。嚴密觀察患者體溫變化情況,術后1~2 d后如果體溫超過38.5℃,傷口處有針刺樣痛,應及時報告主管醫生,以便及早發現感染并及早處理和控制[2]。②術后切口處常規放置引流管,應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暢,注意觀察引流液的性質和引流量,引流管一般24 h拔除。③膝關節鏡檢查術后常規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以減輕關節的腫脹、出血及其他因手術創傷帶來的不適,減輕疼痛[3],應注意觀察患肢末端的血運、感覺、活動情況。

    1.2.2.2康復訓練膝關節鏡手術的優點之一是可以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促進關節功能恢復,術后麻醉消失后即可進行踝關節的主動運動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以利靜脈回流,術后第2~3 天切口疼痛減輕后,即可指導患者作患肢直腿抬高訓練,但關于手術后下地行走時間多數學者認為術后3~5 d可鼓勵患者扶拐下地行走[4],但應注意指導患者術后早期避免超負荷訓練,注意運動的力度和速度,負重練習時不能突然扭轉膝關節,負重行走時注意安全,勿使摔倒,并告知患者訓練后膝關節局部可給予冰敷,以預防和減少訓練后關節脹腫[1]。

    1.2.2.3出院指導傷口無感染情況下7~14 d可拆線出院。術后3~5 d可鼓勵患者扶拐但患肢不負重下地活動,逐漸過渡到患肢負重行走;繼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術后3~4周康復重點為恢復膝關節活動范圍,使膝關節活動范圍達到0°~120°。術后5~6周進行膝關節正常范圍活動訓練,同時加強患肢直腿抬高訓練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術后6周開始循序漸進地進行日常非對抗性體育鍛煉,促進患肢完全恢復正常活動[5]。定期門診復診,以便得到進一步的指導。

    2結果

    15例患者膝關節功能均恢復良好,無感染病例。患者對治療效果滿意。

    3討論

    膝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創傷小、疼痛輕、功能恢復快,已成為治療半月板損傷最有效的方法。術后康復訓練主要目的是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通過對本組15例患者的護理,我們認識到充分的術前準備和術后康復訓練是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必要條件,也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許曉波.手術患者術前訪視護理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5):159.

    [2]鐘梅艷.膝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的護理[J].廣西醫學,2004,26(9):1394.

    [3]王惠冰.膝關節副韌帶及交叉韌帶損傷術后的康復訓練[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3):220-221.

    [4]辛海霞,趙艷.膝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的護理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3):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免费成人在线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午夜app| 久久电影www成人网| 成人影院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四虎www成人影院|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国产成人麻豆tv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视频|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国产成人啪精品| 成人18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999影院成人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8x成人在线电影|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a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在线91精品亚洲网站精品成人|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成人人观看的免费毛片| 成人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