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心理學;體育;社會心理;路徑;態勢
論文摘要:從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規律出發,運用文獻資料、個案分析、調查訪談等方法,以歸納和演繹為思維工具,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對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及發展歷程做一系統的分析。通過描述學科的發展脈絡,提出了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歷史起點,呈現了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特點。分析了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現狀,認為在我國該學科發展落后于社會實踐的需要,處于遲滯階段并指明了原因;同時探討了體育社會心理學學科發展的基本問題—學科概念,嘗試性構建學科研究內容的結構體系。
體育社會心理學—做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為認識體育提供了一個新的科學視角。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理論上它能夠拓展體育科學的研究范疇和角度,深化和豐富已有的研究成果,探索體育中的科學規律,進一步推動體育科學中的理論研究,充實運動心理學學科體系。在實踐中為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體育中人的行為、社會問題等提供了方法和依據;對促進體育、人和社會三者的良性協調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好的來利用體育來推動人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但是體育社會心理學在運動心理學科體系中仍然處于邊緣的位置,發展落后于社會實踐的需要,在我國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1、國際上體育社會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脈絡
在社會心理學發展過程中最初的一個實驗研究就是和體育緊密相連,lam年美國的特里普立特(Tripplet)進行了有無其他競爭對手的存在對個體競賽成績(即社會促進或說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影響的研究,這是一個典型的體育領域中社會心理學方向的實驗研究。這一研究被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 . W . Allport)認為是社會心理學正式誕生的標志,他認為只有實驗程序被引人有關人類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的研究才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的正式出現。這一研究也早已經被公認為運動心理學的發端,同樣更有理由認為是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源起。
從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運動心理學在緩慢的發展著,對于體育中社會心理方向的研究更是很少。隨著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社會心理學開始發展繁榮,運動心理學的研究也日漸深人。國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體育社會心理學正式展開研究,當時主要是探討運動活動所產生的社會心理效應。1968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運動心理學會議上,正式提出要研究“運動、觀眾、和選手行動的交互作用”,此時標志著體育中有關社會心理方面的研究成為運動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議題之一。從2D世紀70年代至今該領域的研究有了快速發展,并趨向獨立。下面是國際上體育社會心理學發展過程中主要文獻的基本情況:
從上面的列表中可以看出國際上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團體的研究,包括運動團體、觀眾團體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團體、領導行為的研究;體育與人的社會化包括體育與個性發展、人格發展等;一些普遍性的社會行為:攻擊、競爭與合作,社會促進等;社會認知:包括動機、歸因等。
2、當前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及發展態勢
2.1目前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基本狀況 我國的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是伴隨著運動心理學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由于運動心理學有直接為競技體育運動實踐服務的優勢,使得其中社會心理學方向的研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當前我國體育領域中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是起步階段,出現了一批較有影響的研究文獻,見表2:
這些研究文獻多數介紹了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對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其中在2002年由張力為、任未多主編的《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進展》一書介紹了我國的研究成果,這些文獻的產生是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發展中有重要意義的標志性事件。
2.2近年來有關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文獻分析 雖然有了以上一些重要研究文獻出現,然而有關的社會心理方面針對具體問題的研究卻仍然不多,關于體育社會心理學一些學科發展基本問題的研究也非常匾乏。筆者查閱了1998一2003年期間7種體育學術期刊(體育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體育與科學、成都體育學院學報)中有關社會心理方面研究的學術論文,其文獻數量情況如表3: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1998一2003年的6年時間里7種刊物中有關社會心理的研究文獻數量總計76篇。前4年中文獻數量很少,但從2002年開始,體育社會心理學相關文獻數量有明顯大幅度的增加。
從發表文獻的研究數量分布來看,總數76篇中有24篇是針對體育與不同群體心理健康、心理素質方向的研究;關于不同群體參與體育動機與興趣方面的有20篇;有10篇是關于個體與心理發展方面的研究;有關運動人格與個性的9篇,其余的13篇分別是關于體育中攻擊行為、主場效應、領導方式、歸因方面的研究。顏軍在“1990一2001我國運動心理學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一文中統計得出:10年間運動心理學論文中有82篇是與體育社會心理學相關研究,占運動心理學論文總數7.7%。由此看出目前我國的體育論文中涉及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多標為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從研究內容上看主要集中在:體育與群體心理健康,體育與心理發展,體育動機與興趣幾方面。缺少對體育團隊的研究,包括團隊的結構模式與凝聚力、內部的競爭與合作、團體的社會心理效應等;同時對于社會歸因、體育與人的社會化、社會態度也少見;對于體育領域中球迷騷亂、偶像崇拜集群行為、賭博、興奮劑、賄賂等失范行為的研究十分不足;體育與社會心理的交互作用過程,體育與社會的價值觀念、民族心理等方面研究幾乎沒有。
從論文的質量上看,種類上表現為調查描述性研究較多,實驗性研究幾乎沒有,重復研究較多;基礎理論性研究、應用性研究不足,總體表現為與當前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展結合的不緊密,對國外的前沿研究把握不足,研究整體上處于低水平階段,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發展仍然是處于遲滯狀態。但是已有的研究和當前體育發展形勢無形中為其發展打下了基礎,推動著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深人。
3、體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概念、研究內容結構體系
3.1體育社會心理學的概念 界定一門學科的概念涉及到學科是否有獨立存在的權利和意義,同時還要界定它的學科性質、研究內容和領域,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邊界關系,這些學科的基本問題是學科發展的根基,決定了學科發展的前景。
國內目前對體育社會心理學的概念有如下兩種理解,第一種觀點認為,體育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運動團體中成員在交往、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心理現象以及個體與團體之間的相關系。在這個概念中指出了學科的研究對象是團體中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心理現象以及個體與團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并沒有指出學科的性質。第二種觀點認為,體育社會心理學是研究體育活動中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團體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交互作用的科學,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這個概念的描述中我們看到研究對象增加了一個方面:即團體與團體之間相互作用,并給出了學科所隸屬的科學范疇。從兩個已有概念中我們看出雙方都忽略了體育中關于人與社會之間互動作用的研究,如從心理學角度來研究體育中的人與社會文化、社會觀念、宗教信仰、體育中人的風俗習慣、時尚流行、偶像崇拜、這些內容同樣屬于社會心理學研究范疇,但是在以上兩個概念的表述中沒有包括進去,所以已有的學科概念的內涵不足以說明體育社會心理學全部的研究對象。
根據以上對體育社會心理學概念的分析我們進行了如下的界定:體育社會心理學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研究與體育中的人與社會(包括社會成員、群體、社會事物和現象)之間相互作用過程心理現象和行為;它是把人、體育、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用心理學聯結起來的一門交叉性學科,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3.2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內容的結構體系 依據對體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概念的界定并結合國內外已有的研究內容和研究取向,對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體系做了如下的構建。
體育中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心理活動過程和行為:主要是人際關系的研究,例如體育中的人際關系特點、人際關系模式、競爭與合作的心理研究、個體的社會歸因、人的社會性動機和需要等,這類研究是這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起點。
體育中群體內部、群體間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這是目前體育社會心理學最關注的一個研究內容,包括了和體育相關的各類群體的研究,運動群體、觀眾群體等。研究它們的群體構成模式、群體的凝聚力、群體的道德規范、群體中出現的心理現象和行為如社會助長、從眾、集群行為和失范行為等。
體育中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作用過程研究:這個方面是研究中比較重要但是卻被忽略的一個內容,它包括體育與人的社會化研究,這里面包含了體育與人的自我概念、心理發展;體育與人的社會態度;體育與宗教信仰、體育與社會價值觀、體育與民族心理、體育與人的社會認知等.
以上是對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內容結構體系的基本劃分和概括,三方面的研究取向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對一個方向的研究往往會影響到其他的研究態勢,不同的研究內容之間有著復雜的內部關聯。
3.3我國體育杜會心理學發展形成目前遲緩態勢的原因 1)我國學術研究者沒有關注這一新興學科,對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認識不足。這同我國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社會心理學在我國尚沒有取得學術主流地位。2)高素質研究人員的匾乏,最具研究實力的專業社會心理學工作者很少主動介人體育領域中的研究,而專門的體育工作者又缺乏必備的深厚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知識和科研方法,造成人力資源的有效使用不足。3)已有的研究結合實際的基本論述較多,缺少深入的基本理論研究,影響學科發展的基本問題還沒有經歷學術爭鳴和探討從而達成學術共識,已有研究內容和范圍狹窄。4)研究方法單一,缺少科學的實驗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文獻綜述、經驗概括較多,對比研究、嚴謹的調查研究、實驗性研究不足,致使研究上很少有新的突破。
3.4體育社會心理學形成獨立學科所需要的內外部條件 體育社會心理學科的出現是有三個原因決定:社會中體育實踐活動的發展,相關母系學科的發展,研究人員的關注視角。據此,得出該學科的所需要的獨立條件,外部條件:社會發展對解釋和解決體育領域中新現象、新問題的學術渴求增加,從而加大投人來推動;與體育社會心理學密切相關的學科的充分發展,社會心理學、體育心理學、體育社會學等等;研究的隊伍增強、研究內容的充分深人、研究方法、工具的專門化等;相關的社會制度來支持并得到應有的學術關懷。內部條件:學科自身發展的基本理論進一步拓展;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新問題增多致使研究的內容廣泛而深人,并有一定量的積累和質的提升,形成為一個研究領域的群體活動;研究方法的完善和專門化。
關鍵詞:健康心理學;自然觀;科學技術;研究方法
文章編號:978-7-5369-4434-3(2012)03-221-03
自然辯證法是人類對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進行哲學概括的學科(劉大椿,2008),反映了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交叉與綜合,包括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科學技術觀和科學技術方法論。任何一個學科的形成與發展都遵循自然辯證法的普遍規律,健康心理學也不例外。健康心理學是研究認知、情感、意志以及個性等心理活動和心理社會壓力與生理健康、亞健康和疾病的因果關系的理論體系(李虹,2007)。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健康心理學的目標在于保持并促進健康水平,預防并治療疾病,鑒別病因以及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相互關聯,分析并改善醫療保障體系和健康政策。從自然辯證法角度分析健康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有助于認識健康心理學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規律,探究心理因素如何使人們保持健康、使人們生病以及應對疾病,提高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實踐活動的質量與效率,從而達到最佳健康水平。
一、健康心理學的自然觀
(一)系統自然觀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認為,自然界物質普遍聯系的基本形式是系統,物質系統是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基本的、普遍的存在方式。第一,健康心理學認為,健康系統具有整體性,健康心理學領域疾病與健康被看成一個連續的統一體,兩者有重疊和交叉、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第二,在健康心理學看來,健康系統是不斷變化的實體,其組成部分通過交換能量、物質和信息而保持著相互聯系。第三,開放性。健康心理學汲取了心理學、醫學、生物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流行病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理論。因而,健康心理學研究的整體性、動態性和開放性特征都是辯證唯物主義系統自然觀的具體表現。
(二)演進自然觀
辯證唯物主義演進自然觀指明,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是按其內在的固有規律運動、演化、發展和滅亡。人類對健康的理解經歷了生物醫學模式,身心醫學模式,到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健康觀的演變影響了現代心身醫學、行為醫學、醫學心理學理論的發展與變化,為健康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健康心理學學科獨立的標志是1978年美國心理學會健康心理學分會的成立。健康心理學不是封閉、靜止的理論體系,它隨著社會實踐與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修正、豐富和發展。中國健康心理學研究起步較晚。經過20多年迅速發展,學界陸續創辦了《中國心理衛生》、《臨床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等學術期刊。與其他自然科學的歷史沿革一樣,健康心理學的形成與發展也遵循自然界各種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
健康心理學領域具體研究也秉承辯證唯物主義演進自然觀,例如人的畢生發展,人的生理系統、心理系統和社會系統都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改變。一個人的特征與其早先成長歷程、目前發展水平和今后可能的發展過程都密切相關,健康與疾病的特征隨著人類的成長而改變,不同年齡的疾病存在明顯差異。
(三)生態自然觀
辯證唯物主義生態自然觀是解決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矛盾沖突的基本模式,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關注人類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健康心理學正是當代人類對生態危機進行反思的結果,其指導思想是,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促進人類生理、心理、社會、情緒和精神的全面健康。這充分肯定了人與自然具有共同利益,符合自然辯證法生態自然觀的要求。人類生活方式是健康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也是影響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社會因素。過度資源消耗、嚴重環境污染、奢靡生活習慣一方面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加劇了對自然的破壞程度。健康心理學研究實踐重在預防不良行為與各種身心疾病,引導人們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二、科學技術是健康心理學發展的推動力
科學技術本身變成了日益龐大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建制(譚斌昭,2006),同時科學技術的成果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健康心理學發展的特殊規律,是自然辯證法的普遍規律在科學技術領域發展中的生動表現。一方面,科學技術發展直接推動了健康心理學研究方式多樣化、發展速度加快、價值取向人性化。另一方面,科學技術通過促進相關學科知識與技術創新,間接推動健康心理學的良好發展??茖W技術進步對與健康心理學密切相關的學科產生了一些積極影響,包括醫學、生物學、社會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的高速發展。
三、健康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科學技術方法論是研究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過程及其手段、方式的理論體系,其核心內容是建立自然科學知識、創造技術成果的途徑與手段(陳光,2004)??茖W研究方法是從科學研究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準則、規律,其中觀察法、實驗法、模型法、測驗法、調查法、歸納法等被健康心理學研究廣泛應用,科研方法發展也是健康心理學發展的重要方面,大體分為實驗研究和非實驗研究兩類。
(一)實驗研究
心理實驗是指在嚴密控制的條件下,有組織地逐次變化條件,對相伴隨的心理現象的變化進行觀察,記錄和測定,從而確定條件與心理現象之間關系的方法。實驗研究具有主動性、重復性、驗證性和精確性,能夠發現心理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實驗法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內容屬于健康心理學范疇的設計常被稱為健康研究實驗。以應激研究為例,首先需要建立假設(應激水平越高,患心臟病可能性越大),其次選取適當的樣本隨機分組,通過不同程度的生理喚起操控自變量應激水平,最后比較因變量的結果差異。得出研究結論必須符合三個條件:1.自變量和因變量同時發生變化,2.原因在結果之前,3.所有其他解釋均被排除。
(二)非實驗研究
1.相關研究
當研究者需要探尋變量之間的關系,又不能對自變量進行操控時,相關研究變得很有價值。相關研究是探索兩個變量間統計學相關程度和方向的非實驗性研究,相關系數的絕對值代表變量的相關程度。若要探究運動量與體重的關系,先測得被試一周的運動量和體重,計算兩者的相關系數,說明運動量改變,體重也隨之發生變化,但不能據此做出運動量改變導致體重變化的結論。相關分析能為健康研究實驗設計指明方向,找出可能影響疾病的危險因素。
2.準實驗研究
有時研究者會根據一些機體變量對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如男性和女性、自我效能感高低,這種對象不是隨機分組,變量未經過操控的研究設計即準實驗研究。其主要包括回顧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前者重在分析研究對象的歷史資料,探尋疾病的普遍性原因;后者研究某一時間某個變量的差別是否和一段時間后另一個變量的差別有關,發現某些特征或事件與疾病的關系。此外,成長研究法也屬于準實驗研究,年齡段視角是健康與疾病研究的重要途徑,側重了解觀察不同年齡階段的差異。對于年齡變量,又可分為斷面研究和縱向研究。
3.基因研究
基因研究能夠幫助研究者了解遺傳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包括雙胞胎研究、收養研究兩種。大多數有關遺傳因素的研究都聚焦于同卵雙生子和異卵雙生子表象上的差異,其基本假設是同卵雙生子的差別來自環境因素,相同特征由遺傳決定;異卵雙生子的差異由環境和遺傳共同決定。收養研究則是比較被收養孩子的特征與他們親生父母及養父母之間的異同,若被收養的孩子更像親生父母,便可以看出遺傳因素的作用。
四、健康心理學研究的新趨勢
從自然辯證法視角審視健康心理學的迅速發展,其研究內容、取向和方法上呈現出一些新趨勢。第一,加入了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特質、積極心理治療等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積極健康心理學以人的積極力量、智慧和美德為研究對象,強調心理學不僅要幫助處于疾病狀態的人們求得生存和發展,更要幫助處于正常狀態的人們建立起高質量的個人與社會生活、遠離疾病、長伴健康。第二,越來越關注文化因素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以文化為中心的觀念提供了除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對人類行為解釋之外的第四個解釋維度(葉浩生,2001;付翠,汪新建,2006)。文化轉向使文化在心理障礙建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也推動了健康心理學研究重視跨文化差異。第三,質的研究方法得到健康心理學研究者更多重視和應用。研究者對特定情境不進行操縱或干預,運用各種辦法收集與現場自然發生事件相關聯的一切原始資料,然后從其關系結構發現事件發生的緣由和意義。質的研究與整體健康模式、健康的動態性、健康促進的主體性存在許多契合之處。
參考文獻:
[1]陳光.自然辯證法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付翠,汪新建.心理障礙的文化建構――健康心理學發展中的新趨向[J].心理學探新,2006,(26):25-29.
[4]顧瑜琦,劉克儉.健康心理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5]李虹.健康心理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6]劉大椿.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7]Rice,P. L.胡佩誠等譯.健康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2.研究領域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必須及時地吸收本學科和某些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調整自身的學科體系。從組成內容上說,職業教育心理學將包含有關的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心理發展理論、職校師生心理理論、職業心理理論、教育社會心理理論等相互聯系的六大塊;從理論觀點上看,除了認知觀外,職業教育心理學還將吸收其他心理流派、理論學說的精華,如行為主義、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等方面被證明是正確的理論觀點,來充實和完善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
3.研究方法就職業教育實踐而言,負責施教者是本地區的教師,接受教育的是本地區的學生。
因此,任何有關教與學的問題,全都是本土性的。針對本土性的職業教育問題,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以謀求解決,以實現職業教育目的的一切構想與實際運作,即是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取向。研究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未來職業教育心理研究只有適當的方法,沒有“最好的方法”,凡是適合于研究目的、研究對象以及問題性質的方法,就是最適當的方法。
4.研究對象職業學校教育的對象是有思想感情、有個性的、整體的人,在職業學校教育的情境中,應以全體學生為范圍,以每個學生的身心全部為對象所采取的研究取向。雖然研究的范圍包括學生全部,但研究對象卻是以個別學生為基礎的,是在“了解學生心理需求與主觀價值的教育基本目的”的理念之下,對每個學生身心全部的研究。研究整體的身心統一的學生主體是未來職業教育心理學的艱巨任務。
5.研究重點20世紀60年代以來,教育心理學研究領域中“熱點”紛呈,心理潛能開發、心理素質(健康)教育、創新教育、人格教育等已經成為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學習策略、教學策略、問題解決策略、操作技能訓練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將更加深入,這些策略是職業教育心理學理論應用于職業教育實際的橋梁。要解決未來職業教育領域的實際問題,上述這些課題的進一步集中與深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1 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發展的背景和現狀
二十多年前,除了美國,蘇聯心理學是世界心理學的又一大中心,蘇聯是世界上從事心理學研究最積極的國家。蘇聯解體后,作為獨聯體主體的俄羅斯心理學在研究人數、研究機構及研究成果等方面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優勢與特色。俄羅斯學者在國際學術性期刊上發表心理學論文的數量居世界第6位,而經濟學居第9位,政治學則居第10位。由此可見,今天的俄羅斯心理學在世界主流學術研究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蘇俄心理學的發展基本遵循著兩條路線,即維果茨基所開創的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和蘇聯心理學體系創立者魯賓斯坦所引導的主體心理學思想。前者的代表人物有維果茨基、列昂捷夫、魯利亞、加里培林、贊科夫、達維多夫和塔雷金娜等,其主要陣地為蘇聯(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
主體心理學思想的路線由魯賓斯坦所開創,其追隨者布魯什林斯基創建了代表著當今俄羅斯心理學發展方向的主體心理學。主體心理學理論廣泛地應用于個性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咨詢和經濟心理學等心理學各分支學科中。特別是,隨著俄羅斯經濟的私有化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俄羅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成立了以A.幾菇拉夫列夫(A.見。}Kypaaaea)、E.B.霄洛霍娃、B.兀。巴孜尼亞科夫(B.n.[IosHSKOB)等為首的經濟心理學研究課題組。在主體心理學思想的指導下,他們對在俄羅斯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所有制形式變化情況下的不同社會群體調節自己經濟行為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專門的研究,特別探討了經濟活動主體的各種積極性和心理態度的問題。
1987年基多夫出版的專著《經濟心理學》開創了蘇聯俄羅斯的經濟心理學。當今,在俄羅斯科學院內部聯合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哲學和法學等各方面力量,以整合經濟學和心理學。并成立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如:俄羅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社會與經濟心理學實驗室、國立貝加爾經法大學社會與經濟心理學系、圣彼得堡財經大學經濟心理學實驗室。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聯合會議成為了傳統。
近幾年在伊爾庫茨克(2002)、卡盧加(2007)、圣彼得堡(2008)和莫斯科(2012)召開了全俄或者國際性的經濟心理學大會。近幾年他們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發表了許多論文和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KypaBneB A.幾。分別于2005和2007年出版的《經濟心理學:理論問題和經驗研究的方向》、《經濟自決:理論和經驗研究》等。同時,俄羅斯心理學界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經濟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并出版有相應的本科教材,如,2004年出版的由3.3.
BaXHTOBa主編的《經濟關系主體感知的社會經濟特征》、1999年出版的由o.C.且eflHera主編的《經濟心理學》、2003年出版的由B.兀。H03HnKOB主編的《經濟心理學》和2005年出版的由B.A.Pafia6epr主編的《心理經濟學》等。
當前,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向有兩個。第一個方向研究的是基本經濟現象,如金錢、財產和勞動等。第二個方向研究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的社會心理研究的對象,但是從經濟的角度進行研究。作為經濟心理學相對獨立研究方向傳統地研究了不同社會群體對金錢的態度和“金錢行為”的特征他們分析了個體和群體意識中的經濟價值問題個體的經濟自決問題。近幾年他們還特別關注了共同經濟活動中的工作相互影響的心理特征
2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的基本特征
2.1 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突出對經濟意識的研究
西方的經濟心理學以及深受其影響的我國的經濟心理學都比較一致地認為,經濟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關于特定行為人的經濟行為(俞文釗,2004;王光榮,2010;馬勝祥,2008)。在俄羅斯心理學界,他們把經濟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定義為經濟積極性(個體與群體主體的經濟意識、行為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規律、經濟現象及其與心理現象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B.兀。n03HffKOB,2004)。經濟現象的社會心理分析可以在不同的生命活動水平展開,其主體可以是個體、群體和大群體。與西方傳統經濟心理學一樣,他們認為,經濟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經濟行為,但他們還更加關注經濟意識及其與經濟行為的相互關系。他們既研究個體和群體主體的消費、投資、儲蓄等經濟行為,并更為關注經濟意識現象的結構和動力等問題。他們認為,經濟意識現象的產生不僅有外在的因素,如知識內容的變化、關系情態的變化和行為準備狀態表現水平及方向的變化等;而且經濟意識的動力產生于其各要素的矛盾中,如過去經驗與新知識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成為個體與群體經濟意識內涵發生變化的內部機制。經濟意識現象最重要的動力點就是時間構成要素,即在主體生命活動中存在的時間連續體:過去一現在一將來。屬于主體過去意識經驗的要素有:個體和群體所追溯的對過去社會經濟變化的記憶、與它們相關的知識及與主體的關聯性。屬于未來的期待和預測范疇的有:未來主體自身的積極性及其目標和計劃等。而屬于當前的緊迫的經濟意識內涵只是這個時間連續體中的一個點,其變化的可能性取決于外在社會經濟條件的動力和主體自身的積極性。對于經濟行為與經濟意識的相互關系,他們認為,是辯證的關系(B.兀。H03HgKOB,2000,2001)。一方面,經濟意識現象是在主體生命活動的外在的、變化的社會經濟條件影響下形成的。另一方面,其自身決定著經濟積極性的方向和水平。這種聯系不僅表現為主體經濟意識和行為的協調性,也反映出它們之間的巨大分歧和矛盾,這些分歧和矛盾成為了主體經濟意識的動力要素和主體經濟行為的調節器。
2.2 他們提出了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研究的具體原則西方主流經濟學研究的基礎是經濟人假設。然而,人并不是經濟學家所想象的理性的經濟人。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經濟”、“非理性”的“非正常現象”,正是對經濟學完全理性原則的嚴峻挑戰。
因此,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崧P注到人類行為的非理性一面,研究了不確定條件下的經濟決策行為,并因此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以丹尼爾??崧鼮榇淼慕洕睦韺W理論也存在局限。如,單一問題設計的信效度問題、決策偏差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等(李永鑫,黃宏強,2007)。相對來說,俄羅斯經濟心理學提出的具體研究原則在一定程度t-.克服了西方經濟心理學的這些局限,更加關注經濟行為產生文化歷史條件、人的主體性等。
2.2.1 經濟活動文化歷史條件性原則
這一原則意味著,經濟行為的規律不是絕對萬能的、超越歷史的;經濟行為的心理特性帶有文化的烙印,取決于統一的歷史發展特征;另一方面,許多對現金消費及其他形式經濟行為跨文化研究的結果、對在社會經濟緊急變化條件下的社會心理現象動力的研究也驗證了這一原則的經驗基礎。
2.2.2主體性原則
這一原則意味著,人伴隨經濟條件影響和經濟作用的消極對象,而是在與其他經濟主體交互作用中實現不同經濟行為方式的能動主體;基本的主體性特征有:積極性、行為的意識性、目的性和選擇性。
2.2.3 經濟主體行為與意識的辯證統一原則經濟主體的行為和意識是辯證統一的,而不是等同的,也就是,經濟行為主體及其意識之間不僅存在著相似性和協調性,而且還有分歧和矛盾。
2.2.4經濟現象與社會~心理現象相互聯系和影響原則
這一原則強調,在調節主體經濟行為和反映不同經濟生活方面的心理現象中存在著經濟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2.2.5理論與實驗、實踐相統一原則
這一原則意味著,經濟心理學理論發展既與包括實驗的經驗研究,而且與不同范疇經濟生活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系;這也顯示出心理學實踐者對科學心理學理論與方法的關注,也顯示出根據社會心理生活提出的經驗研究任務。
2.3 俄羅斯經濟心理學關注經濟積極性的主體范疇.
由魯賓斯坦和布魯斯林斯基開創的主體心理學思想,在俄羅斯心理學中,特別是在俄羅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在其經濟心理學領域,突出經濟積極性的主體范疇是必然的。按照主體心理學的理論,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主體的人。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們提出并在理論與實踐中研究了主體工作積極性概念。這一概念整合了內在(心理)的和外在(表現于現實行為)的主體積極性現象。工作積極性概念在經濟活動及其主體的心理研究的概念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首先,它強調了主體積極性的內在心理特性。積極性的心理基礎包括目標、動機、期待、意愿以及其他的調節經濟活動的主體動機因素。其次,工作積極性概念能夠實現的不僅是對主體經濟活動質的、而且還有量的分析,與其動力和評價水平相聯系。工作積極性的方向表現在經濟活動條件的選擇上。工作積極性的水平則體現了經濟活動的強度及與其存在相聯系的能量與資源消耗的總和。他們的研究顯示,在主體工作積極性范疇,社會心理因素和個性因素在工作積極性調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3 對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的評價及其對我國經濟心理學研究的啟示意義
俄羅斯經濟心理學以新的方法研究影響工作積極性的社會心理因素問題,其創新之處在于,揭示的因素能夠描述主體工作積極性變化的社會心理機制,評判它們的社會心理指標和方法,可以用以分析和預測不同社會群體的工作積極性,也可以根據社會心理指標在經濟活動之前以確定提高或降低去工作積極性。
經濟心理學研究的目的最終就是為了服務于經濟。隨著近幾年來美國次貸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擴散和放大,深處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中國也深受影響。當前形勢下,以“經濟人”假設為前提的西方主流經濟學自然而然成為批判的焦點。在我國面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國際金融債務危機的內外雙重壓力下,如何制定有效的經濟政策已是當務之急。
一、西方社會心理學的危機
1、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的危機是認知主義的危機
上世紀50年代后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及其主要成果,如人際知覺與歸因理論、認知一致性理論、認知不協調理論、社會比較理論等。走的都是認知主義路線。因此,50年代以后的西方社會心理學就是認知社會心理學,所謂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危機更準確地說是社會心理學中認知主義的危機。60年代中后期,受到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庫恩的范式論、現象學、解釋學以及后現代哲學思潮的影響,社會心理學開始從某個個別的、具體的研究到核心認識論、方法論,對認知主義開始進行全面反省和深刻批判,認知主義在社會心理學中的主導地位開始動搖。80年代末后現代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的興起,以及建構主義為其哲學基礎的心理生態觀的出現,昭示隨著人們對社會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研究模式運用于重要的文化轉向。
2、認知主義的危機是自然科學研究模式運用于社會心理學的失敗
早期心理學以自然學科為自我發展的范式,在自然科學的統攝下,認知社會心理學長期以來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經驗事實的積累”上,社會心理學紛紛遵照實證主義研究的范式:首先在觀察基礎上形成假設,再通過設計精巧的實驗驗證這些假設,得出的結論被作為規律性知識構成社會心理學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這樣做的直接結果一方面促進了社會心理學中的小型理論爆炸性的增長,一本普通的大學《社會心理學》教課書通常要涉及四五十個形形彼此相互獨立的理論;另一方面由于忽視基本理論研究,導致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內部缺乏嚴密的邏輯聯系,各種研究成果人言人殊,甚至相互矛盾在諸多問題當中,使認知社會心理學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二、西方社會心理學的文化轉向
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危機經歷兩個發展階段。從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屬于危機的前期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一是幾乎所有的社會心理學家都被卷入危機,在其中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認識,發出不同的聲音;二是人們在有關批判的對象、目標、觀點、對危機的反應等任何方面都形不成一致的意見,學科研究完全陷入混亂。當代社會心理學的文化轉向正是這種反思的積淀。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的文化轉向具有兩個標志:
1、后現代社會心理學的紛爭
當代認知社會心理學的危機,映射著后現代文化思潮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危機”本身就是以后現代文化立場審視認知社會心理學的結果。后現代社會心理學首先意味著對認知社會心理學的全面解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目的不再是對人的心理的“治療”或“改造”,而是促成對人的心理學差異與心理局限的“理解”,促進人的心理的解放。心理學的研究不再熱衷于去“證明”一個理論的“真”或“假”,因為在后現代語境中,理論根本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得到“證明”。后現代社會心理學致力于從文化、歷史的角度對人的心理做出“解釋”。這種新的研究模式強調以人與他人、他物(包括社會、文化)之間內在、本質的構成性為幾點:
(1)要求以“現實的人”取代“抽象的人”作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2)強調心理的文化意義,拒絕接受“文化特權”“西方優越”與“種族中心主義”,堅持以平等的原則接受一切文化與個體心理差異;
(3)以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互動過程研究取代傳統心理學的認知中心;
(4)重視理論的前構性;
(5)主張用語義學、解釋學的方法作為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的重要補充。后現代社會心理學到目前為止還處于理論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有關它對社會心理學研究和發展所產生或將會產生的影響也眾說紛紜。但后現代社會心理學的思想、觀念被越來越多的人解釋也標志著社會心理學研究正在發生重要的文化轉型。
2、“文化的”社會心理學興起
如果說作為當代社會心理學文化轉向的重要標志,后現代心理學還僅僅是表現為一種思想、觀念形態,文化社會心理學則已經形成相對完備的體系,能夠為文化轉向提供更加翔實的研究資料。從社會心理學學科內部的發展邏輯來看,文化社會心理學是試圖消解認知主義危機的產物:從學科外部的影響來看,文化社會心理學是七八十年代印度、新西蘭、土耳其等非西方文化傳統的心理學界的本土化心理學研究及這一時期其他相關學科,包括科學哲學、語言哲學、臨床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等的研究成果向社會心理學研究滲透的結果。與“認知的”社會心理學相比,“文化的”社會心理學的興起意味著當代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一系列重大轉變?!拔幕摹鄙鐣睦韺W認識到人的心理實質上是一種文化建構,在文化社會心理學中,文化與心理不再是兩個相互分離、獨立的要素,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心理是文化投射,是文化對應物。文化社會心理學完全是一種“文化的”視角,它顛倒了認知社會心理學的思維邏輯,將文化前置,將心理作為文化的延伸或對應物置于審視的地位。文化社會心理學要著重討論的是,人的心理如何形成以及在何種程度是文化的表現?站在“文化的”立場,過去人們普遍接受的“西方”心理學研究模式不能被接受的,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文化社會心理學將研究重點導向心理學的“本土化”問題和個體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中的“社會化”問題,強調對心理學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分析。
三、社會心理學文化轉向的意義
陳汝毅(1989年――),男,廣西欽州市人,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10級本科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
湯鈺瑩(1992――),女,安徽人,河南師范大學教育與教師發展學院10級本科教育學專業,
摘 要:對于中國本土心理學的發展、演變和創新來說,會走向一條什么樣的道路,會面對著什么樣的熱點與難題,會有什么樣的演變與趨勢,會有什么樣的出路與結局,這都是中國本土心理學的未來展望所要涉及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其實,心理資源的問題,心理資源的挖掘、提取、轉用等問題,將是關系到中國本土心理學未來的重要一環。
關鍵詞:中國本土 心理學 展望
一、心理學本土化的熱點與難題
心理學的科學性質是心理學本土化的核心問題。所謂心理學的科學觀是對如何建設和發展心理科學的基本認識,它決定著心理學家采納的研究目標,以及為達到目標而采取的研究策略。它體現在這樣一些問題的解決上,如什么是心理學科,什么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怎樣確定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怎樣構造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怎樣干預人的心理行為??梢赃@樣說,心理學的科學觀,構成了心理學家的視野,決定了心理學家的胸懷。在心理科學的開創和發展中,占有主導性和具有支配性的科學觀是封閉的心理學觀。但是這種封閉的心理學觀目前正在衰落和瓦解,正在受到有遠見的心理學研究者的質疑和挑戰。重構或開放心理學的科學觀,已經成為心理科學未來發展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心理學的文化轉向也是心理學本土化的方向問題。心理學早期是以排斥文化的存在來保證自己對所有文化的普遍適用性,而心理學目前則是包容文化的存在來保證自己對所有文化的普遍適用性。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心理學研究中的文化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涉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即人的心理行為的文化內涵的問題。二是涉及心理學的研究方式,即心理學理論、方法和技術的文化特性的問題。這就是要擺脫原有的心理學研究把人的心理行為理解為自然現象,而不是理解為文化生活。
心理學的文化根基是心理學本土化的資源問題?!靶睦砦幕钡母拍钍怯靡钥疾煨睦韺W成長的文化根基,探討心理學發展的文化內涵,挖掘心理學創新的文化資源。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都是立足于特定的文化,或者說,文化是心理學植根土壤和養分的來源。西方心理學和中國本土心理學生長于不同的文化根基,植根于不同的心理生活。中國現代科學心理學主要來自西方科學心理,問題是中國本土也有自己的心理學資源。探查該資源,就要擴展心理學的視野和設置文化學的框架,將中國本土心理學看做與西方實證心理學具有同等文化價值的探索。要發展中國的心理學,就有必要追蹤中國本土文化中的心理學傳統,確定其所含的資源,具有的性質,包括的內容,起到的作用。
心理學的研究方式是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問題。方法論是任何科學研究的基礎,因此心理學的方法論也是心理學研究的基礎。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關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理解。也就是研究內容的確定,是力求突破對人的心理行為的片面理解。二是關于心理學研究方式和方法的探索。這也是研究方法的創新,是力圖突破和擺脫西方心理學的科學觀的限制,為心理學的研究重新建立科學規范。三是關于心理學技術手段的考察。即是對干預方式的明確,是力爭避免把人當做被動接受隨意改變的客體。所以心理學方法論的探討是關系到心理學科學發展的核心問題。
二、心理學本土化的演變與趨勢
在不同的文化傳統中,在不同的文化歷史和環境中,會存在著不同的心理學。所謂的心理學本土化的努力和歷程,實際上就是為了建構植根于特定文化土壤中的或植根于特定心理資源中的本土心理學。問題是不同文化中的本土心理學是相互隔絕還是彼此相通的。心理學本土化的進程導致了心理學與本土文化建立了密切的聯系。但是不同社會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區別,也很容易造成不同的本土心理學之間的相互隔絕和相互分離,甚至是相互對立和排斥。那么如何尋找到共同的基礎,就成為本土心理學之間的有效交流的重要任務。這就必須開創性地揭示西方心理學的科學觀問題,力圖突破封閉的心理學觀的限制,設置一個更為宏觀的文化歷史框架,從而將西方實證心理學和中國本土心理學看作具有同等價值的探索。
心理學的發展怎樣繼承傳統又尋求更新。其實,任何根源與本土文化的心理學發展,都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心理學的生存和演變,不可能完全放棄或脫離自己的傳統?;蛘哒f心理學的發展和變革,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但是心理學的發展又必須是對傳統的超越,和基于傳統的更新。但是,中國心理學在新世紀的發展并不是要恢復到原有的老路上去,而是一種創新,是在汲取中國本土文化資源基礎上的心理學創新。所以,我們要以開創和建立中國自己的心理學學派、思想、理論、方法和技術為己任,以推動和促進中國心理學的創新、創造、發展和繁榮為宗旨。
三、心理學本土化的出路與結局
心理學的本土化出路與結局是對中國心理學發展的一種本土化的定位。這使得中國心理學的發展必然要有自己本土的特質和特征,必然要有自己獨特的偏重和特色,必然要有自己強調的內涵和方式。心理學本土化的出路與結局就在于將其定位為文化的心理學、歷史的心理學、生活的心理學、創新的心理學以及未來的心理學等。
心理學本土化的發展將是把心理學確立為廣義的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也是通過文化來考察和研究人的心理行為的一門心理學分支。在文化心理學發展的第一個時期,文化心理學的研究目標是在追求共同和普遍的心理機制。在文化心理學發展的第二個時期,文化心理學開始去關注人類心理的社會文化的根源,轉而重視人的心理行為與文化背景的聯系,從社會文化出發去考察和說明人的心理行為。在文化心理學發展的第三個時期,文化心理學所強調的是人的主觀建構。那么文化就不再是決定人的心理行為的外在存在了,而是人的覺知、理解和行動的內在存在。正是人建構了社會文化,人也因此建構了自己特定的心理行為的方式。其實,所謂的文化心理學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學的分支,而且可以作為心理學研究的發展的理論方式。這就會影響到對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理解和對心理學研究方式的確立。
心理學本土化的發展將是把心理學確立為廣義的歷史心理學。任何心理學的發展都有自己的歷史淵源,都有自己的歷史演變,都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和延續。所謂心理學的本土化,也是在為心理學確定其歷史的傳統。這種歷史的傳統給定了科學心理學的發展歷程、發展道路、發展形態和方向。其實,所謂歷史的心理學,并不就是指過去的心理學,被超越的心理學,而是指心理學的歷史根源、歷史傳統和歷史進步。當然,最為重要的就是心理學應該有自己的歷史資源。本土心理學應該成為自身未來發展的歷史資源。心理學的發展應該重視自己的歷史傳統,這不僅為后人提供了觀賞,也為自己積累了資源。
心理學本土化的發展將是把心理學確立為廣義的生活心理學。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目標,就是能夠使科學心理學的研究走入本土文化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或者說是回歸與本土文化中的歷史與現實的生活。那么科學的心理學能不能成為生活的心理學,就成為心理學本土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定位。
其實,心理學本土化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建立起心理學與文化或與社會資源的關聯?;蛘哒f,就是為了使心理學植根于本土文化與社會的土壤之中。其實,心理學的研究常常處于資源短缺的狀態之中。中國的文化傳統中蘊藏著豐富的心理學資源,問題是并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我們應當從西方心理學利用本土文化資源中得到研究的動力和啟示。(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郭本禹.當代心理學的新進展[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一、進化心理學范式的貢獻
在理論范式上,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學研究內容的深度。進化心理學將心理學的研究主題框定于生存、繁衍等進化問題范圍之內,以揭示適應性心理機制為目標。相對于傳統研究范式,其研究的主題不再是停留于心理機制的“如何”,而是聚焦于心理機制的“為何”;對人類行為的原因不再是停留于近因的探討,而是對人類心理、行為的進化史遠因的一種追溯。在人性論上,進化心理學認為心理機制即為人的本性,從生物學的維度探究人性產生的根源,這也進一步促進了心理學家對人的生物性這一維度的深層的思考,加深了對人性的認識。另一方面促進了心理學理論體系的建構。進化心理學范式強調以進化論和內含適應性理論為元理論的同時,又提出適用于不同領域的亞理論,比如親本投資理論、互惠利他理論等。其研究不僅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而且還給予了對心理學理論模式建構的關注,進一步激發了心理學家進行理論建構的熱情,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心理學理論與實證之間的間隙。
在方法范式上,進化心理學確立了由進化論開始,形成、驗證假設,進而確認適應性問題與心理機制的較為完整的科學研究程序。相對傳統研究范式而言,其運用生物學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并且與其他生命學科相聯系,通過二者的結合,使得科學主義心理學方法論具有了更加堅實的科學基礎,進一步推進了心理學方法論的建設,為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不僅如此,在具體方法層面,進化心理學在研究中廣泛的運用功能分析法、回溯研究法,強調研究方法的自然性。回溯分析法的運用,其實際上是思維方式的一種轉變,即由因到果的順向思維轉變為由果到因的逆向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進一步的拓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途徑,也為心理學在探索人類心理機制的研究方法上實現新的突破。
在具體研究成果上,擴大了心理學研究范圍的廣度,拓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進化心理學范式不僅僅研究了一系列與人類生存、繁衍相關的適應性問題,而且它還以進化論為元理論,從進化的視角重新審視不同的分支學科,并把自身的觀點逐漸滲透到不同的分支中。例如進化認知心理學就主張人并不具有一般性的心理模塊,而是具有許多特殊性的模塊,正式因為這些特殊性的模塊的相互配合才能夠更加有效的解決許多適應性問題。不僅如此這些新興的學科還包括進化認知心理學、進化社會心理學、進化發展心理學等。
二、進化心理學范式的局限
在理論范式上。一方面就進化心理學的元理論而言,其吸收的是來社會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具體理論,雖然能夠為主流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一種元理論,但是其并不能真正的成為整個心理學發展的元理論,不能統領不同取向的心理學,實現心理學的整合。因為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人的雙重性決定著心理學不僅是自然科學的,還是人文科學的,這就注定了進化心理學范式不能成為整個心理學的統一范式。另一方面在人性論問題的探討上,考察人性的維度不全,探討的深度不夠,未能沒有構筑人的完整形象。雖然進化心理學強調人的生物性、社會性以及文化性,但是在社會性和文化性上它依然存在不足。它所強調的社會性并不同于人的獨特社會性,而是由基因決定的社會性,其目的依然是為了解決生產、繁衍等進化問題,例如攻擊、合作、互惠等社會行為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資源,從而最終保證自身個體生存和基因得到遺傳。進化心理學所倡導的文化也不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有的文化,而是基于進化心理機制之上形成的文化,是為了滿足有機體生存、繁衍等問題解決的需要而產生的文化,是服從于生物性的需要。例如繪畫、雕刻等藝術其目的都是為了激活人類已有的心理機制,使得心理機制能夠更好的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適應性問題,從而實現生存和繁衍。因此,進化心理學所強調的人的社會性、文化性從本質上而言是屈從于或者服從于它的生物性,是一種生物的社會性、生物的文化性,它依然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文化歷史性。在人性發展觀層面,雖然進化心理學家承認了環境、文化在人性發展中也起著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依然認為遺傳基因處于主要地位,環境、文化處于次要地位,而且環境和文化都必須通過基因才能夠對人產生間接的影響,實際上類似于一種“催化劑”的作用。因此進化心理學的人性發展論雖然不能完全稱為遺產決定論,但依然是一種以遺傳為主導的決定論,它突顯的是基因的主導作用。
在方法范式上:進化心理學范式是對心理主義范式、信息加工范式的一種繼承和發展,它承認心理的存在,自我報告法(內省法)在其方法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吸收信息加工的觀點,把功能分析法貫穿心理學研究的每個層面;這都無不表明進化心理學依然視心理學為一門自然科學,視人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堅持的是科學主義的心理學方法論,因此,進化心理學范式并不能算是心理學中一場“范式革命”,反而只能算作是科學主義心理學方法論范圍內一次改良,是對科學主義心理方法論缺陷的彌補和完善。在具體研究方法上,進化心理學方法只定位于回溯研究和功能分析,只重視心理機制的“為何性”而輕視“如何性”,只重視對過去進化史、人類生活史數據的搜集而不重視神經生物學方面直接證據的搜集,其從數據收集方面來講亦是一種只重視過去而忽視現在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這也都表明進化心理學范式并不能成為整個心理學公認的范式,進化心理學也并不能代表心理學的未來。
在具體研究成果上,由于心理學既是自然科學,也是人文科學,人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這就決定了心理學的研究是雙方面的。然而,進化心理學視人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只認同人與自然的連續性,僅僅研究了人的自然屬性方面的問題,忽視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差別,把人的主體性、社會性、能動性排除在了心理學研究的主題范圍之外。基于實證主義哲學的研究方法也決定了其在具體研中無法獲得人的價值、自我需要、社會意義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走向彰顯人的全面本質的心理學
不可否認,進化心理學范式在心理學的發展中確有其進步之處,但它與傳統心理學范式一樣堅持科學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路線,它承認人的心理、行為與動物一樣受到自然進化規律的制約,重視人與自然的連續性,強調進化心理機制作為人性的核心成份,否認人與自然的差別。在研究中堅持的依然是實證主義的基本準則,重視研究假設的科學驗證。總體而言其表現出的思想方法依然是一種非此即彼的二歧視野,它也并不能展現人的完整本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人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人的內在生命物質本體與特定的大腦意識本體構成人的自然屬性,人的社會關系以及其所進行的實踐活動共同構成人的社會屬性。兩種不同的屬性共同造就了人所具有的獨特性——整合本性。因此人的這種整合本性決定了心理學要想成為一門構筑人的全面形象,彰顯人的全面本性的學科,還需要實現研究視野的轉變,確立一種整合視野。整合視野要求“心理學的研究要立足于對人的整合本性的完整把握,據此框定心理學的研究范圍,確立心理學的方法,構建心理學的理論。”(彭運石,1999)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發展歷程;理論基礎;方法論
環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它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產生并迅速發展起來,是一門研究人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和關系的心理學前沿學科。環境心理學主要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分析人類經驗、活動與環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揭示各種環境條件下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的規律[1] 。
一、環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有關環境和人的行為之間關系的科學研究始于一百多年前(Gulliver,1908;Trowbridge,1913)。19世紀,心理學家研究了人對聲、光、重量、壓力等環境刺激的知覺,但由于行為主義的主導地位和對學習過程的強調,當時的研究傾向于把環境事件看作強化程序和兒童經驗。20世紀40年代,少量關于環境和行為聯系的研究出現,其中包括行為地圖、環境認知地圖和城市社會學(Moore,1987)。不過,這些并不完全是對環境和行為相互作用的最充分的研究。最早轉向對環境和行為系統研究的人是費斯廷格(Festinger)、沙赫特(Schachter)和貝克(Back),他們研究了環境設計因素對學生社會關系發展的影響 [2] 。
20世紀50年代,這個領域的研究逐漸增多。勒溫(Lewin,1950)把環境定義為決定行為的一個關鍵因素。盡管他強調的主要是社會環境,但是人們還是會經常談論到他的理論對于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同一時期,勒溫的學生巴克(Barker)等人對環境和行為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研究,把勒溫的行為公式:B=f (PE) (即人的行為是人與其所處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和“生活空間” (life space) 等心理場論(field theory) 發展成為一種系統的生態心理學研究范式,從而啟動了最初的環境心理學研究[3] 。 霍爾(Hall,1959,1966)的空間關系學主要研究如何使用空間;此外還有針對擁擠的效應的研究(Calhoun,1962,1964),以及20世紀60年代城市規劃師林奇(K.Lynch)對環境認知和城市表象的研究。這些研究促進了大量關于人和環境關系的研究。同時還有一些對空間行為、精神病院設計以及其他環境―行為關系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較快發展。建筑師與行為科學家也開始了長期的合作,目的是設計出對人的某些行為功能有益的建筑。環境心理學的研究開始遍及全球,而對知覺和認知的其他研究也在環境心理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人們對能源使用和自然環境保護問題的關注的加強,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尋求方法以改變人們破壞環境的行為。1961年和1966年,美國猶他大學舉行了最初的兩次環境心理學會議,1968年,代表美國研究潮流的環境―行為學術組織――環境設計研究學會(EDRA)成立。同年,紐約市立大學建立了第一個環境心理學博士點。1970年,伊特爾森(W.Ittelson)和普羅夏斯基(H.M. Proshansky)等人合編的《環境心理學》正式出版,這也被學界認為是環境心理學誕生的標志。第一批環境心理學的雜志(如《環境和行為》)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創刊。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第一屆國際環境保護會議,把環境保護列為人類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引起了許多國家政府和公眾的關注。環境心理學主要奠基者之一的柯雷( Kenneth Craik) 1973年在《心理學年鑒》中以“環境心理學”為標題撰寫了有關的研究綜述,意味著“環境心理學”已經被接受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領域[4]。1975年,世界第一個環境心理學博士畢業。1977年,在“人口心理學”的基礎上,美國心理學會的第34分會正式改名為“人口與環境心理學分會”。1978年,環境心理學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斯托克斯(D. Stokols) 為《心理學年鑒》撰寫了第二篇關于“環境心理學”的研究綜述[5] ,基本上確定了環境心理學作為心理學分支的正式地位。1987年,斯托克斯(Stokols & Altman) 等人主編的《環境心理學手冊》出版,被看作環境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和環境心理學成熟的標志。20世紀80至90年代,環境心理學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定期的綜述性文章大約每四年就會編入《心理學年鑒》,它記載了這一領域最重要的發現。到20世紀末,“綠色”問題和生態學已經成為最引人注意的主題之一 (Pol ,1993) 。
目前在我國,環境心理學這門學科已被心理學界承認并列入《心理學年鑒》,但環境心理學在中國大陸的發展要遠遠滯后于世界水平。我國20世紀70年代初才開始有學者編譯環境心理學著作,80年代有一些關于環境心理學的初步研究文章見于刊物,但直到90年代,關于環境心理學研究的書籍和文章都很少。1993年6月,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常懷生教授等人聯名發表《關于促進建筑環境心理學學科發展的倡議書》,呼吁社會促進建筑環境心理學學科的發展。同年4月,英國著名環境心理學家David Canter來中國講學,先后在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為學生授課。同年7月在吉林市召開了第一次“建筑學與心理學”學術研討會。1993年12月,《建筑師》雜志(總第55期)專門為這次會議出版了一期專刊,這些可以看作這門學科在中國正式誕生的標志。1993年以后,環境心理學研究逐漸展開,1995年,第二次“建筑學與心理學學術研討會”在大連召開,會上正式成立了中國建筑環境心理學學會(2000年改名為中國環境行為學會)[6]。 此后,中國環境行為學會每兩年在各地輪流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學術研究的定期交流和環境心理學基本知識在高校中的系統傳授,促進了環境心理學科在國內的發展。
二、環境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一)認知心理學傾向
持認知心理學理論傾向的環境心理學家以現象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作為根據,以解釋人們經驗的方式來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
1.喚醒構建理論
喚醒構建理論基于如下假設:個體各種行為和經驗的內容與形式,和我們的生理活動如何被喚醒(arousal)有關。由于喚醒是應激的一個必然反應,因而這一理論與應激理論有相似之處。所不同的是,此理論中喚醒被界定為增加了腦活動和自主反應(脈搏、心率等),而且它可以與不引起應激的事件相聯系。日常生活中,高興或悲傷等都可以引起喚醒,因此,研究者可以通過研究喚醒的性質來了解喚醒及其所產生的環境,進而研究環境與個體心理的關系。
2.應激理論
應激理論把環境中的許多因素看作應激源,比如噪聲、擁擠。應激源被認為是威脅人們健康狀況的不利環境,它主要包括工作應激、自然災害、婚姻不和諧、搬遷混亂等。應激(stress)是一種調節或中介變量,被定義為個體對不利環境的反應。這一“反應”包含了情緒、行為和生理等成分。應激有兩種基本模式,一種是生理反應,另一種是心理反應。由于生理和心理應激反應互相聯系,不會單獨出現,因此環境心理學家通常把所有的成分整合到環境應激模型(environmental stress model)(Baum,Singer & Baum 1981;Evans & Cohen,1987;Lazarus & Folkman,1984)中去。目前,應激理論已被用于對環境應激物如噪聲、擁擠、環境壓力等的整體研究,并被用來解釋當環境刺激超過個體適應能力限度時對健康造成的影響。
3.環境超負荷理論
環境超負荷(overload)理論將個體作為人―環境關系中的一個重要變量。環境提供的信息量超出個體的加工能力,即個體所獲得的感覺信息超過他(或她)所能有效處理的能力時,就會出現超負荷現象;相反,當個體從環境中獲得的信息量太少時,則會造成負荷不足。目前,超負荷理論已被用來解釋個體的城市生活以及高密度、噪聲、擁擠等現象,這些問題都和喚醒及超負荷有關,而負荷不足則被用來解釋環境刺激不足所導致的單調和孤獨等問題;但在其他的條件下,它卻會產生積極效果,如提高某些較容易的認知任務的成績。
(二)生態心理學傾向
秉持生態心理學理論傾向的環境心理學家,以生態心理學和學習理論為依據,把決定個體行為的因素歸結為環境。他們強調在觀察行為的過程中對“環境―行為”關系進行描述,把個體所處的自然環境作為整個生態環境的一部分,重視在現實生活中進行研究。
1.巴克的生態心理學觀點
生態心理學理論的代表是巴克(Barker),他認為環境心理學家所關心的應該是行為背景的整合,個體行為與環境處在一個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中。個體的所有行為都有一個空間和時間背景,由此構成的立體的生態系統是研究環境的一個很適合的分析層面,這樣就可以為環境問題提供不同的視角和思路。此理論強調人和環境都是統一體中的一部分,一方的活動必然會影響另一方。
2.環境決定論
環境決定論認為個體由環境決定,即人類行為的起因和過程完全受環境支配,而否認環境和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是傳統的環境規劃、環境設計的思想。根據這個觀點,只要適當改變城市的物質形式,就能改變個體的行為。其代表人物邁耶(D.R.Meyer)認為,如果人們能消除極差的住宅和貧民窟,新的良好的住宅和環境就會從本質上治愈社會的疾病。
3.維度理論
1975年奧爾特曼(I.Altman)提出了維度理論,他認為擁擠和孤獨是同一維度的兩個極端:獨處的空間太小會造成擁擠,獨處的空間太大則會出現孤獨,因此空間行為是調節獨處或使其最優化的一種主要機制。根據這一理論,奧爾特曼試圖解釋個體的空間行為、領域性和擁有感[1]。
三、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一)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作為一門新興的、發展中的分支學科,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也在不斷發展之中。早期研究主要是有關環境(如建筑物)對人的心理的影響;后來,研究范圍逐步擴展,有關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的研究越來越多,斯托克斯把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列為以下幾個方面:環境認知、環境觀點、人格與環境、環境評價、環境與行為關系的生態分析、人的空間行為、物質環境的影響以及生態心理學[1];再后來,研究內容擴展到了人的行為與構造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如環境與人的行為的交互作用(涉及環境壓力、環境負荷、應激反應等方面的研究),人的行為對周圍環境與生態系統的影響(涉及環境保護行為和環境保護的心理學研究),環境心理學與自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擁擠”(crowding)是環境心理學的經典研究課題之一。在環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中,早期有關環境因素對人的心理和行為影響的研究逐漸轉變為周圍環境對人的工作與生活質量的影響的研究。環境心理學家在城區規劃和建設以及居住和建筑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行動研究,這直接影響到了20世紀90年代西方國家的居住環境和公共設施的設計,包括學校和公共運動場所、醫院和醫療環境以及軍事單位和監獄等。尤其是在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間,環境心理學的研究逐漸集中在人的行為對周圍環境與生態系統影響的層面,研究的重點轉向了對能源和自然資源的保護,促進了生態心理學和環境保護心理學的興起,以及對自然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心理學研究 [7] ,“環境污染心理學”也隨之成為研究熱點之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杜?舒爾茨說過:“我們全部工作和生活在多種不同的環境之中,這些環境全部會影響我們的感覺,影響我們的行為,有時這種影響是明顯的、直接的;有時則是微妙的、間接的。在20世紀,人類已經破壞和污染了自己的許多環境,土地、水源、空氣都遭到破壞,結果導致了這種環境對人類行為的消極影響,這一現象也成為環境心理學家們的研究內容” [8] 。2000年,荷蘭心理學家Charles Vlek 總結了當前世界范圍內環境心理學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課題進行:人對環境的知覺、認識和評價;環境危險知覺、壓力和生活質量;環境研究中的認知、動機和社會因素;可持續發展行為、生活方式和組織文化;改變非可持續發展行為模式的方式和方法;支持環境政策的形成和作出決策 [9]。
(二)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環境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
(1)有機論
有機論是在互動論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認為人類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的關系,初步具備了整體主義的方法論的特征。它認為整體系統是研究的主要單元,強調“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2)互動論
互動論主張人的心理現象與社會物理環境是相互獨立的。在方法論上具體表現為堅持還原主義研究路線,將復雜的整體現象還原為“環境”與“行為”等幾個元素,探討每個元素的特點,然后尋求元素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而描述整體現象,同時將時間視為獨立于現象之外的變量,變化是在不同時間下的靜止狀態的現象和結構的差別。其關系法則是單維的因果決定論和機械論,即:環境因素影響人的行為,環境因素與人格特質共同影響行為,環境因素透過某種心理過程(中介變量)而影響行為。
(3)交互論
交互論同樣也體現了整體主義特征,重視整體而非個別元素。此研究方案視個體、心理過程和環境為并存的、相互依賴的、統一的整體,認為各自孤立的元素沒有意義,個體的活動只有放在一定的情境、時間以及他人的活動情境里來理解才有意義[10]。
(4)整合理論
整合理論需要以一種對人的心理的整體觀來進行研究??疾樾睦韺W的發展歷史,人們會發現:在對人的心理與動物心理的差別的理解上,心理學的理論派別各有各的觀點,同時在對人的心理的理解上,行為主義、精神分析學派、認知學派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又都只抓住一個心理片斷來代替人的整體心理。在環境心理學的研究中,由于研究對象的復雜性,不可避免地出現不同學科背景出身的研究者對同一個問題偏重于從本學科視角進行理解,因此,要想有所突破,需要將不同背景理論進行整合。
(5)開展跨文化、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許多研究都探討了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行為,但每一個單獨的研究由于設置的實驗和觀察的條件不同,不具有可比性,只能在定性上有所參考。因此,需要區分普適的理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發生作用的條件。一方面,開展跨文化的合作研究,需要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的成熟和學術研究條件的改善。只有發達國家學者的熱情不足以使這種合作繼續下去,還要注重發展中國家的學者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開展跨領域的合作也相當重要,如跨文化的心理研究和跨文化的建筑研究相結合[11]。
2.環境心理學的具體研究方法
環境心理學屬于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將環境―心理作為整體加以研究,比其他分支學科更側重于應用的研究,故其研究方法也很多樣,包括實驗方法、準實驗設計、相關研究、描述研究、自我報告法、檔案法和觀察法等。
四、小結
環境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應用學科,可謂發展迅速,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環境心理學更是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該學科目前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在理論建構上,環境心理學需要改變基本理論薄弱的現狀,從學科形象的模糊轉向學科形象的清晰。環境心理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雖然提出了一些理論模式,并將其應用到環境問題的分析上,但是還未形成統一的理論體系,所以相關理論的系統化和整合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環境心理學需要建立比較系統的行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應該對于研究領域內的主要課題具有指導意義。
第二,在研究內容上,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明確的,即人與環境的關系。無疑,人與環境的關系非常復雜,這就導致了它的研究內容和領域過于龐雜,缺乏集中性、整體性與獨特性。鑒于此,筆者認為,在以后的學科發展中應統一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領域。
第三,在方法論上,環境心理學需要改變基本概念和方法滯后的現狀,探索在更開闊的視野上辨別和澄清研究環境問題的心理學問題、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重視組織、社區和文化意義上的跨學科開放性研究,創造多學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隊”。應該意識到,解決區域性、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單靠心理學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環境心理學家應該廣泛開展國際間、多學科間的研究。
[1]俞國良,王青蘭,楊治良. 環境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保羅?貝爾,等.環境心理學[M].朱建軍,吳建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8.
[3]R.Baker. Ecological Psychology[M]. Palo Alto: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4]Kenneth Craik.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J]. Annual Reviews of Psychology, 1973.
[5]Daniel Stokol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J]. Annual Reviews of Psychology, 1978.
[6]徐磊青,楊公俠. 環境心理學[M].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7]劉建新,高嵐. 簡述環境心理學的形成與發展[J]. 學術研究,2005,(11):11.
[8]崔晉豫,張泓,李承來. 環境心理學的幾個問題[J]. 城市問題,2004,(04) :13-14.
[9]Charles Vlek. Essential Psychology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Mak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0,(35): 153-167.
[10]王珊珊.國外環境心理學研究新進展[J].社會心理科學,2008,(5):435-436.
人在生活實踐中與周圍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這樣或那樣的主觀活動和行為表現。這就是人的心理活動,或簡稱之為心理。具體地說,外界事物或體內的變化作用于人的機體或感官,經過神經系統和大腦的信息加工,就產生了對事物的感覺和知覺、記憶和表象,進而進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實踐中同客觀事物打交道時,總會對它們產生某種態度,形成各種情緒。人在生活實踐中還要通過行動去處理和變革周圍的事物,這就表現為意志活動。以上所說的感覺、知覺、思維、情緒、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由客觀事物引起、在頭腦中產生的主觀活動。任何心理活動都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可稱為心理過程。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點,各人的心理過程都表現出或大或小的差異。這種差異既與各人的先天素質有關,也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有關。這就是所說的人格或個性。心理過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心理學還研究人的個體的和社會的、正常的和異常的行為表現。動物心理學研究動物的行為,這不僅是為了認識動物心理活動本身,也有助于對人類心理活動的了解。在高度發展的人類社會中,人的心理獲得了充分的發展,使他攀登上動物進化階梯的頂峰。心理學是人類為了認識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門基礎科學。
發展簡史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只有很短的歷史,但卻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心理學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學思想,哲學和宗教很早就討論了身和心的關系以及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關于心靈的論述。
在西方,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葉,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學家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成為哲學的一部分。這段時期,英國的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等人,以及18世紀末法國的百科全書派思想家都試圖糾正中古時代被神學歪曲了的心理學思想,并給予符合科學的解釋。培根的歸納科學方法論對整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認識來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聯想的概念,這都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法國百科全書派J.O.拉梅特里在《人是機器》一書中干脆把人說成是一架機器。這些雖然不免有機械唯物論的觀點,但都有進步意義。19世紀中葉,由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科學的威信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步生根。這時,作為心理學孿生科學的生理學也接近成熟,心理學開始擺脫哲學的一般討論而轉向于具體問題的研究。這種時代背景為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奠定了基礎。
現代心理學是在1879年建立的。這一年,W.馮特在萊比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從此宣告脫離哲學而成為獨立的科學。馮特是一位哲學家兼生理學家,他的心理學實驗室主要研究感知覺心理過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學的實驗技術,所以他稱自己的這種研究為“生理心理學”,也稱為“實驗心理學”。從此,現代心理學經歷了110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關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討論有過幾次大的反復。最初,馮特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或意識的科學,復雜的心理活動是由簡單的單元構成的。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把心理活動分解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對一本書的知覺是由長方的形狀、一定的大小、綠色的書皮等感覺成分相加而成的。這種看法無疑受到當時化學發展的影響?;瘜W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學元素才不斷被發現。正因為如此,后人才把馮特的心理學體系稱作元素心理學或構造心理學。馮特晚年還開展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這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先導。馮特在萊比錫招收了歐美各國大批進修生,他們學成歸國后,分別建立心理學系和心理學實驗室,使這門新興的科學得到迅速推廣。
馮特所創立的心理學只興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難。問題出現在“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科學”這個定義上。因為要承認這個定義,首先就要求承認意識的存在。但是,這不是心理學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J.B.華生首先向馮特的心理學提出挑戰。華生指出,心理學如果要成為一門科學,能和自然科學其他學科處于平等地位,就必須來一場徹底的革命,就要放棄意識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華生說意識是主觀的東西,誰也看不見、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試管里去化驗,這樣虛渺的東西決不能成為科學的研究對象。他認為科學的心理學要建立在可以客觀觀察的東西上面。人和動物的行為是可以客觀觀察的,因而行為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它要探討一個刺激使有機體發生了什么反應,在什么環境下產生了什么行為。至于頭腦內部發生的過程,由于只能推測,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給予理會。華生在心理學界掀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行為主義運動。行為主義心理學對在美國的中國早期留學生也產生了影響。例如,郭任遠回國后便推行了行為主義,索性要把心理學改名為“行為學”。
20世紀40年代前后出現了新行為主義,強調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新行為主義者B.F.斯金納最大膽的嘗試是把行為主義原理用于改造社會。他寫過一本小說《沃爾登第二》,是以日記的形式描寫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這是一個集體農莊,它有極完善的社會組織,用工分計勞動報酬,完全用行為主義原理來培養訓練兒童。在這個社會里沒有競爭和剝削,人與人之間都能和睦相處,互相友愛,人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私和欺詐。這樣一個事先設計好的社會體制避免了現代資本主義各種弊病。斯金納把這種社會設計稱作“行為工程”,并把這樣一個社會的實現寄托于中國。20世紀60年代,美國卷入越南戰爭,社會危機四起,人們開始懷疑美國的社會制度,向往一個理想社會,于是這本書便不脛而走。
行為主義在美國影響很大,從20年代到50年代,行為主義一直統治著美國心理學?,F在看來,行為主義的理論太簡單化和絕對化了,不能因為頭腦中的活動看不見,就否認人的思維和意識的存在。同樣,在物理學中,原子、分子、電子也不能被肉眼見到,但仍可以用儀器或其他工具進行研究。人的思維等心理活動同樣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客觀的研究。心理學畢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內部過程。再者,人的社會活動極為復雜,不是簡單的行為工程所能闡明的。
在行為主義興起的同時,在歐洲又出現了兩大心理學派別,一個是格式塔學派,另一個是精神分析學派。格式塔心理學誕生于德國,它反對馮特的構造心理學的元素主義,其代表人物是M.韋特海默、K.科夫卡和W.克勒。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音譯,意思是整體、完形。這個學派主張心理學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認為人在觀察外界事物的時候,所看到的東西并不完全決定于外界,而是在人的頭腦中有某種“場”的力量把刺激組織成一定的完形,從而決定人看到的外界東西是什么樣的。當時,物理學中正流行著“場”的理論,格式塔學派則認為人的大腦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規律可以同樣適用于人腦的活動。格式塔心理學還對猿猴的智力進行了研究??死沼^察猿猴如何把幾只木箱疊起來,爬到木箱頂上拿到懸掛在屋頂上的香蕉。猿猴還能把棍棒連起來取得被欄桿擋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人和動物解決問題是靠突然發生的“頓悟”。格式塔學派反對馮特學派只強調分析的做法,而認為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整體決定其內在的部分。這種強調整體和綜合的觀點對以后心理學的發展是有益的??茖W研究不應只從分析的觀點看問題,整體中的相互關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學派來源于精神病學。它給予心理學以巨大的沖擊,以致在討論心理學對象的時候不能不提到它。奧地利醫生S.弗洛伊德利用催眠術和自由聯想法讓精神病患者回憶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發現患者的幼年經驗,特別是兒童與父母的情感關系非常重要。他還發現做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夢也是一種治療方法。弗洛伊德認為,一方面人的內在生物性的是最基本的沖動;另一方面人的社會習俗、禮教和道德又約束著這種原始沖動的發泄,將其壓抑到無意識中去。意識的內容是理智的、自覺的;無意識的內容多是與理智、道德相違背的。當理智與無意識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經癥。為了治病就需要對病人的無意識進行心理分析。這就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心理學是研究“無意識”的作用。其主要興趣在于探討人在生活中基本的心理動機。認為人的根本心理動機都是無意識的沖動。正是這種強有力的“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在人的生活中起著決定性的根本作用。至于有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只是顯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斷。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么強調生物沖動的作用,而更為重視人際間的社會關系。在西方社會中精神病發病率很高,許多病因都與道德墮落有關,所以精神分析理論很容易被接受。
在心理學的發展上,蘇聯心理學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心理學是有原則性區別的。沙皇時代的俄國心理學最初也是從西歐國家引進的。但是俄國的一些生理學研究為今天的蘇聯心理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И..謝切諾夫以大腦的反射為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稍后的В..別赫捷列夫寫了《反射學》一書。接著,И.П.巴甫洛夫專門研究了條件反射。他的條件反射學說促進了美國行為主義的興起。巴甫洛夫學說對蘇聯心理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其理論基礎之一,也直接影響了以后我國以及一些東歐國家的心理學。然而,在蘇聯對巴甫洛夫學說的學習曾一度出現過絕對化的傾向,排除了對其他先進科學思想的吸收。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后不久,蘇聯心理學者就主張要把心理學建立在辯證唯物論的基礎之上,試圖從反映論的角度來說明心理現象。這種理論認為心理是腦的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的反映功能是有主動性的,表現為心理活動的選擇性。在人的心理發展中,勞動和社會交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中國,現代心理學開始于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創辦新式學校的時候。在當時的師范學校里首先開設了心理學課程,用的教材多是從日本和西方翻譯過來的。1907年王國維從英文版重譯丹麥H.霍夫丁所著《心理學概論》。1918年陳大齊著《心理學大綱》出版,這是中國最早以心理學命名的書籍。1917年北京大學建立心理學實驗室,1920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建立中國第一個心理學系。1921年成立了中華心理學會,張耀翔任會長。1929年中央研究院設立心理研究所,唐鉞任所長。這時,構造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紹到中國來,中國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學研究。在30年代前后,郭任遠的鳥類胚胎行為研究,黃翼的兒童繪畫研究,孫國華的新生兒行為研究,艾偉、沈有乾等人的漢字研究,陸志韋、蕭孝嶸等人的心理測驗研究,盧于道、汪敬熙等人的生理心理學研究,陳立、周先庚等人的工業心理學研究等都做出了成績。1937年爆發后,北方和沿海地區的多數大學遷到西南,心理學的教學雖然繼續進行,但是研究工作幾乎停頓。1945年勝利后,各大學遷回原址復校,心理學研究才得以恢復。此時,全國約有10余所大學設有心理學系,其教學與研究主要受美國心理學的影響。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1年便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曹日昌為第一任所長。在幾所大學和各師范院校設立了心理學專業和教研室。當時中國心理學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同時學習蘇聯心理學和巴甫洛夫學說,開展條件反射和高級神經活動的心理學研究。中國心理學家認為心理是腦的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實踐活動是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的源泉。此時,還展開了對心理學的對象、任務和方法的討論,以及對西方心理派別的評述。潘菽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60年代初期,中國心理學的重點轉向聯系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結合中國的情況,在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勞動心理學方面都進行了探討。
然而,中國心理學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曾一度因所謂“生物學化”而受到錯誤的批判,在“”期間又被作為偽科學而取消,直到70年代初才恢復其科學地位,重新受到重視。
80年代前后,中國先后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杭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設立了心理學系。許多師范大學也成立了心理學專業和心理研究所。中國心理學會的會員增至2600余人。1982年成立了中國社會心理學會,陳元暉任會長。在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等領域內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開展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共創辦了十幾種刊物,出版了上百種書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不斷為心理學提出新的任務。可以預見,中國的心理學面臨著極為美好的前景。
當代心理學
幾十年來,心理科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從參加這一領域的科學家和從業者的人數,以及基礎研究和應用課題的數目日益增長便可以明顯看到。這種發展的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心理學各派之間的爭論已經不再激烈,而是趨向,各家的合理思想被保留下來,使它們之間的區別縮小了。這種在心理學對象、方法問題上爭論的減弱表明心理學逐漸走上成熟的道路,心理學家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專門問題的研究,在具體問題上展開學術爭鳴。心理學問題被劃分得更為精細,以便于更深入地加以探討。當代心理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跨學科和多學科性質。心理學和一些鄰近學科的重疊,已使它們的某些部分難于區別。心理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分支眾多、邊界模糊的科學。心理學是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種屬性的科學。一方面,它與生物科學結合,探討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它伸展到技術科學領域,與計算機科學相聯系,促進了認知科學的發展。心理學還研究人類個體的發生發展,提供了關于人的認知能力和個性社會化的發展觀。另一方面,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研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以及人際交往中的社會心理現象。時至今日,心理學發展得更加寬廣龐雜,這就要求從哲學的高度對它進行理論概括。理論心理學就是從宏觀上探討心理學的思想體系。
由于心理學的研究范圍相當廣闊,不同復雜程度的心理活動可能需要不同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手段,因而當代心理學是把人和動物的復雜心理活動分成不同的層次,在不同的水平上加以研究的。心理學問題概略地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生理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從生理學的水平研究各種心理現象。在早期,巴甫洛夫用條件反射方法研究動物的學習活動,提出人的心理活動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F代的生理心理學用神經生理學、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來研究感知、學習、記憶、思維、情緒等過程,目的是闡明各種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由于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D.H.休伯爾和T.N.維厄瑟的感受野研究,K.W.斯佩里的割裂腦的研究最為著名。休伯爾和維厄瑟在動物的大腦視覺皮層的細胞上插入微電極,當視網膜的某一部位接受光刺激時,便引起與之相聯系的大腦皮層細胞的興奮,產生微弱的電活動,經過放大而被記錄在儀器上。他們的研究發現,大腦皮層細胞對視覺刺激有精細的分工,某些細胞感受明暗刺激,另一些細胞感受圓形、尖角、邊界等刺激,還有些細胞感受有一定方向的線條刺激等。與這些皮層細胞相聯系的不同視網膜部位稱為感受野。斯佩里通過割裂兩側大腦半球方法治療癲癇病人對大腦心理功能的研究,發現左半球主要負責言語和思維活動,右半球主要負責圖形、音樂知覺和身體的運動。以上兩項研究曾在80年代初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記憶方面,人們相信既然經驗可以在頭腦中長久地保存下來,那么大腦的生理結構必定發生了某種物質變化,或遺留下某種痕跡。人們還設想,在識記時大腦的某些神經通路會不斷地傳導神經沖動,因而在這條通路上的神經元與神經元的接觸處──突觸膜上,必然發生生理的和結構的變化,而降低了神經沖動的傳導阻力。研究發現,在記憶時隨著突觸的電傳導的次數增多,細胞內的核糖核酸也增多,由于突觸膜受體的蛋白質合成與核糖核酸的變化有關,于是認為核糖核酸就是要尋找的記憶物質。研究還發現,能促進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可以加速學習過程,抑制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則阻止長時記憶的發展。這些關于記憶的腦化學研究增進了對心理過程的了解。80年代以后,中國心理學家也研究了記憶的大腦機制,以及應激狀態下的腦化學變化。
生理心理學主要用動物做實驗,有時也結合醫療實踐進行臨床研究。它采用生物科學的通用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控制條件下實施手術或使用藥物的實驗法。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者不只有心理學家,還有神經生理學家、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家等。生理心理學有時也被列為神經科學的一個分支。
認知心理學這是20世紀60年代新興起的心理學方向。認知心理學是從反對行為主義發端的,同時繼承了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前面已經談過,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只能研究可觀察的行為,不能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這種觀點長期阻礙了人們對人的心理過程的了解,使心理學幾乎陷于停滯狀態。認知心理學突破了這一限制,以研究高級心理活動,特別是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為主要目標。這一點正是格式塔心理學的主張。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以外的其他科學對心理學發生影響的典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迅速發展起來的通信技術,特別是信息論和控制論的出現,使心理學家看到人類認識過程與通信系統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借用通信工程師描述信息通道的概念來描述人的認識過程。人的認知過程被看成是信息通道的輸入、編碼、譯碼、存儲、提取、輸出等處理信息的過程。另外,行為主義關于語言是條件反射學習的看法,經受不住后來興起的心理語言學的沖擊,以致一敗涂地。心理語言學的代表人物N.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有某種先天的內在規律,是由遺傳決定的。兒童所表現出學習語言的驚人的能力,就足以證明這一點。認知心理學在心理語言學的基礎上,研究言語理解和智力操作,無疑擴大了傳統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認知心理學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除了應用反應時測量、記憶測驗等一般實驗心理方法外,還對口語記錄進行分析,以了解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認知心理學根據研究結果,建立關于心理活動的認知模型。認知模型只是關于內部過程的一種假設,并不一定代表腦中的真實生理機制。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U.奈瑟寫出第一本以《認知心理學》為名的書籍,心理學界以此作為這一新方向的開始。
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是信息加工理論,所以又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50~60年代,A.紐厄爾和H.A.西蒙把人類所具有的概念、觀念、表征等腦的內部過程看作是物理符號過程。人腦是一個物理系統,腦內的活動是對這些符號的操作。計算機也是一個物理系統,其工作原理是對磁場的模式或符號的操作。任何物理事件只要能用符號形式表示,就能用計算機模擬出來。因此,人類思維中的概念和符號操作可以比擬一個計算機物理系統對符號的加工處理。這就是當代認知心理學中極為重要的物理符號系統假設。這一假設在人腦的思維活動和計算機的信息操作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從而在信息加工心理學的研究基礎上,可以設計計算機程序來模擬人的心理過程,特別是思維、問題解決等高級心理活動。認知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產生了人工智能這一新學科。8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心理學家開始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對漢字的學習記憶過程有了一定的認識。李家治等在機器理解漢語的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結果。80年代后期,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相結合,提出認知的平行分布加工模型,可能給人工智能研究帶來驚人的突破。這一學科的發展前景將是會振奮人心的。當然,這不是說對認知心理學的方法論就沒有爭議了。
發展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研究人從出生到老年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人的身體和心理在時間進程中表現出量和質兩方面的變化。人的發展在量的方面的變化是明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身高體重會增加,詞匯量不斷擴大,知識范圍越加廣闊,這些都是可以計量的。人的發展在質的方面的變化就更為復雜,也難于定量測量。人的思維、言語、情緒等心理過程都有發展的階段性。發展心理學研究各種心理活動的年齡特征,并試圖找出學習能力的關鍵期。例如兒童的言語和技能都有最佳的學習時期,一旦超過一定的年齡階段,再學習就會更加困難了。青春期的青少年會表現出明顯的心理和行為的改變。人的心理發展,不論是在量的方面還是在質的方面的變化,總是受內在生理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人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它是一個前進而不可逆轉的過程。
人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心理學研究角度可以把人的發展分為身體、智力和人格發展三個方面。這種劃分是人為的,因為每一方面的發展都會影響其他方面的發展,而且人的發展又有個別差異??偟膩砜?人的心理發展是有規律性的。J.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是一種有代表性的理論。每一發展階段都有其特有的智力行為特點。人格的發展主要是社會化的過程。這方面的發展更為復雜,主要受社會環境和人際交往的影響。
發展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比較活躍的一個分支。由于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儀器設備,特別是錄音和錄像記錄的使用,使得這個領域的研究獲得了許多新的發現?,F在認為,兒童在嬰幼兒期已經具備了一定水平的認知能力,如1歲幼兒已有很高的知覺辨認能力,3歲兒童已具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等。人們還發現嬰幼兒會進行許多過去認為是不能完成的活動。在長久以來進行的遺傳和環境相對重要性的爭論上,這些發現無形中造成了對先天遺傳因素的重視。中國的兒童發展研究具有悠久的傳統,從20世紀上半期開始便開展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近期朱智賢、劉范等結合中國的特點,進行了兒童智力和思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國際上,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研究也有很大進展,形成了兒童心理發展的幾個重要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不僅支配著研究工作的方向,而且在更廣闊范圍上影響著人們對心理發展的看法。
自從19世紀人們把兒童發展作為一門科學探討以來,雖然都知道發展是指從胚胎一直到死亡的歷程,但是以往的人類發展研究卻只局限于研究某一發展階段,很少著眼于整個生命過程。今天許多心理學家認識到,發展貫穿于人的一生之中,生命的每一階段都受前一時期的影響,同時又影響到以后的發展。一個稱作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新的研究方向正在形成。它從人的生命的全程發展著眼,研究從產前到死亡的全部心理和行為變化。由于許多國家的人口都趨向老年化,老年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因而這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視。
社會心理學它研究個體和群體在社會相互作用中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的發生和變化的規律。社會心理學在兩個水平上對人際關系進行分析,即個體和社會群體的水平。就個體來說,人從一出生就處于一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之中,環境對兒童產生各種影響。兒童也對環境作出反應。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成為社會的人。社會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發展的社會化過程,包括兒童的交往,言語的發展,伙伴、家庭、居住環境以及學校對人的影響,這些影響以什么規律起作用;在成人個體的交往中,又有什么社會心理規律起作用。社會心理學中的歸因理論就是說明在人際交往中,人是如何為某種行為找出解釋原因的。歸因問題是當前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之一。
人屬于一定的團體、階層、民族、國家。在各種各樣的群體中,人相互交往和影響,使其心理活動帶有某一群體所特有的傾向性。人在群體生活中所產生的社會心理現象,如群體內部的交往結構、無形的群體規范、態度、種族偏見、侵犯行為等,都是社會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例如,社會心理學中所謂的集體就是成員比較多的一種大群體,它們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在這種群體中成員間不一定有直接的接觸和交往,而是通過某種共同的活動聯合在一起的。在大群體中,風俗、習慣、傳統觀念對行為發揮著特殊的調節作用。大群體又分為無組織的和穩定的兩種。前者是偶然地自發產生的,存在的時間相當短。在一定場合集聚起來的大規模群眾動亂,足球比賽場上觀眾的騷動,都是這一類大群體行為的典型例子。在相當長時期中存在的穩定的群體有職業、社會階層、民族、種族的群體。它是由具體的社會關系體系決定的,或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這兩類大群體中的社會行為規律,都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問題。
幾十年以來心理學一直朝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它以物理學、生物科學以致技術科學為榜樣來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定程度的還原論和機械決定論的傾向。正在這個時期,西方文化中流行的人道主義社會思潮滲入心理學,出現了社會心理學中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A.馬斯洛和C.羅杰斯等人反對心理學中的機械決定論,認為傳統的走自然科學道路的心理學不足以解決更復雜的人類心理學問題,特別是涉及價值觀和信仰的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以研究意識經驗為出發點,探討人格發展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他們認為人在自然進化過程中已獲得一些高于一般動物的潛能,包括友愛、自尊、創造性以及對價值的追求等。這些潛能表現為高級需要,它們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以后可能成為支配人的動機和行為的力量。自我實現能使人的這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精神病態是社會環境不良影響使人脫離自我實現的一種異化表現。心理學的任務就是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潛在美德的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動機的作用,它把人的特殊性和人的價值加以拔高,強調發揮人的本性,促成自我實現;然而事實上它所強調的仍然是人性的自然因素的一面,相對忽視了社會因素的作用。在我們看來,所謂的人性決不是什么脫離社會環境影響的人的內在自發力量。這種心理學是否真正找到了所謂人類自我改善的途徑,還是有疑問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把心理學引上了一條完全人文科學的道路,并不一定能最后解決心理學的問題。
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它們所研究的是同一社會現象的不同方面。社會學從比較宏觀、概括的水平上研究社會問題,社會心理學則是從比較具體的、微觀的水平上研究人際交往活動。由于人的社會生活的極端復雜性,雖然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存在著許多困難,但是從人的心理的社會制約性出發,必定能總結出人的社會心理學規律。
理論心理學它是從哲學的高度探討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包括討論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意識的起源和發展,身與心的關系,以及評述心理學的思想體系等。廣大的中國心理學家堅持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特別重視理論心理學的研究。他們試圖從宏觀上總結心理學的發展歷史,研究心理學的現況,并引導心理學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潘菽對于發展中國的理論心理學作出了貢獻。高覺敷等人編寫了中國和西方心理學史的著作。
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認為心理活動不是物質世界以外的純精神的活動,也不是某種物質實體。它的實質可以由四個方面去認識:①心理活動是腦的功能或作用,腦是心理活動的物質器官。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的組織又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演進和發展的。物質的組織發展到較高級階段就會出現新的功能。心理現象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和演化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與腦的發展演化密切聯系著。人腦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心理功能是在腦的生理功能的基礎上產生的。人腦是能夠思維的物質。②心理活動是由客觀事物所引起的主觀反映。心理是腦的功能是指產生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而言的。心理活動同時又是由作用于人的客觀事物引起的??陀^事物作用于人,人便以它特有的心理活動以及相應的行為給予回答。沒有客觀世界中種種事物的影響和作用,人的心理活動便無從產生。另一方面,人們對事物的反映和行為并不是被動的,人是一個積極活動的主體,他與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總是受以往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形成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等個性特征所制約。③心理活動是一種主觀活動,同時它和生理功能一樣又是一種客觀事物,具有主觀和客觀的二重性。說它是主觀的,首先因為它總是屬于一定的主體,沒有獨立于任何人之外的心理活動。再則,客觀事物與它所引起的心理活動是處在相對地位的。具體的客觀事物和它在人頭腦中的主觀映象確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人們的心理活動又確實具有客觀性,因為心理活動終歸是人的活動,人又終歸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它是客觀存在的。當我們觀察一個小孩的心理活動時,他的心理活動就成為我們認識的客觀對象了。可見,人的心理活動在同客觀事物相對比時是主觀的,當把它看作是客觀事物的一部分時就具有客觀性了。④心理活動與人們的生活實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心理活動是因生活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在生活實踐中,客觀事物作用于人、影響著人。人一方面接受這種作用和影響,同時也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客觀事物,這就是認識它、變革它。這樣,人們便產生了對事物的感覺、知覺、思維以及對它們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態度、意圖以及行動??梢?,人的心理活動對生活實踐起著調節和指導的作用,從而使人具有自覺能動性。人的心理活動還要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受到檢驗并得到發展。當人們在一定的認識指引下從事實踐活動時,如果取得成功,達到了預定的目標,那就證明這種認識基本上是正確的。反之,行動沒有取得成功,則證明很可能是認識有偏差,或者是由于什么別的原因。這時就需要修正自己的認識使之符合實際。在這樣反復的實踐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也就得到了發展。正是因為人類有高度發展的心理活動,才有自覺能動性,這是人類區別于并高出于動物而成為“萬物之靈”的本質特征所在。
心理學的應用
心理學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它對人類生活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其應用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心理學家能參加解決教育、醫療、工業、商業、軍事及各種社會問題。下面列舉的就是心理學在一些應用領域中所形成的分支學科:
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律,揭示教育過程和心理發展的關系,把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去。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受教育者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心理的個別差異,道德品質的形成,教育者應有的心理品質等。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學科教學心理學研究語文、算術等課程的內容和教法,也屬于教育心理學的范圍。德育心理學研究兒童道德動機、道德判斷的形成過程,探討培養優秀道德品質、正確信念和理想的有效途徑。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直接關系到教育改革和人材培養的重大任務。近年來,中國心理學工作者進行的一些教學改革實驗,如語文和數學的自學輔導教學法等,對于教學實踐具有積極的作用。
醫學心理學它是關于疾病和健康的心理學研究,探討心理因素在維護健康和致病方面的作用,并研究在醫療中醫護人員與病人的行為特點。醫學心理學家在綜合醫院、??漆t院,特別是在精神病醫院中發揮作用,他們用心理測驗診斷病人,找出心理障礙的原因。醫學心理學還研究精神藥物的作用,探討心理治療的方法。病人的康復過程也是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目的是調動病人的心理因素,使他盡快恢復健康。醫學心理學家也從事心理咨詢和心理衛生工作,對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指導與幫助。醫學心理學近年來在中國發展較快,心理測驗已在臨床診斷中應用。目前,全國的精神病醫院和部分綜合醫院都開設了心理咨詢門診。
工業心理學主要包括工程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研究現代工業中人與機器的關系,又稱人機系統,這是在工程設計中使設備適應人體的活動特點,從而使工作效率達到最高。工廠的溫度、照明和工作條件,航空工業中飛機座艙的儀表顯示,車船駕駛系統的合理性都是工程心理學研究的課題。它還研究工業勞動中,職工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管理心理學研究職工的選拔、訓練、評價、使用等人事組織問題,還研究工作動機、鼓勵手段、意見溝通、組織結構、領導行為等心理學問題。這些研究的目的是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的潛在能力,形成和諧的工作氣氛和提高工作效率。中國的工業心理學有比較久的歷史,近年來在工程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結合照明、顯示器設計、交通信號,以及工業企業的領導行為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效益。
商業心理學研究商業活動中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商品流通過程中有關的行為問題。它包括市場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和廣告心理學。市場心理學研究市場供求關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費者心理學研究商品生產、商品流通,以及服務行業中消費者的心理規律,包括購買動機的分析、購買行為的特點等。廣告心理學研究商標、包裝、廣告的設計,其心理效果的評價等。商業心理學的研究在以市場經濟為主的國家里很受重視,成為商業競爭的重要手段。中國這方面的工作尚待開展。
法律心理學研究人們在司法活動中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法律心理學根據不同的方面,又可分為犯罪心理學、偵察心理學、審判心理學等。犯罪心理學研究犯罪的動機及對罪犯的教育改造等問題。偵察心理學研究在偵破案件過程中所應依循的心理規律。審判心理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分析犯人供詞及證人證詞的可靠程度。法律心理學的另一重要分支是司法鑒定心理學。這是運用臨床精神病學專業知識,對被懷疑有精神障礙的被告或其他訴訟當事人進行心理鑒定,為確定其法律責任提供科學依據。中國的法律心理學工作者,結合本國實際對犯罪的心理特點及應采取的對策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