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心理學基本條件范文

    心理學基本條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基本條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心理學基本條件

    第1篇:心理學基本條件范文

    1、需要,服裝設計專業是需要美術功底的,服裝設計需要手繪圖和電腦繪圖,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服裝設計是需要比較扎實的美術基礎的,繪畫技巧是做服裝設計的基本條件,也是設計師表達想法的首要工具。

    2、服裝設計屬于工藝美術范疇,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設計(Design)意指計劃、構思、設立方案,也含有意象、作圖、造型之意,而服裝設計的定義就是解決人們穿著生活體系中諸問題的富有創造性的計劃及創作行為。它是一門涉及領域極廣的邊緣學科,和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宗教、美學、心理學、生理學以及人體工學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密切相關。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服裝設計具有一般實用藝術的共性,但在內容與形式以及表達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心理學基本條件范文

    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授,很少關注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為了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有必要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借助中學化學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滲透,使學生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精神,下面結合實例談談幾點做法,供教學參考。

    一 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敢于質疑,樂于探究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學生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基本前提。作為一線教師都知道,只有學生處在一種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圍中,他才不會害怕表現自己,他才能積極大膽提出猜想,敢于質疑,樂于探究。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丟掉一副“師道尊嚴”的嚴肅面孔,面帶微笑,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平起平坐,打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學中多用鼓勵的眼神,溫和的話語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這樣學生消除了緊張感,有問題敢于暢所欲言。要想真正做到“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還要相信和尊重學生,要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允許學生犯錯誤,應和學生融為一體,師生成為合作式的伙伴關系。使學生相信自己有提出問題的能力,敢于大膽質疑、發表意見、挑戰權威。

    例如針對“燃燒的基本條件”的教學,如何有效的讓學生感知到燃燒的基本條件?若教師以“師道尊嚴”的方式向學生傳授了燃燒的基本條件,學生學完后就不敢有絲毫質疑,當然也不敢有進一步探究的想法,而若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下,可使學生敢于質疑,樂于探究。如果要想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可以設計為探究實驗或通過習題形式引導學生實驗探究,具體如圖1所示,設計出相關的對比試驗和條件控制。

    學生借助上述試驗探究,自己會感受到熱水的溫度達到了白磷的著火點而未達到紅磷的著火點,紅磷不燃燒;熱水的溫度雖然達到了白磷的著火點,但前面一個燒杯中的白磷沒有與足量的氧氣接觸,所以燒杯中白磷不燃燒,后面一個燒杯中的白磷既與足量的氧氣接觸,又達到了著火點,所以后面一個燒杯中白磷燃燒。由此,學生容易得出燃燒需要的條件是:可燃物、氧氣(或空氣)、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三者缺一不可。

    二、巧借“反常”實驗現象,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 但并不是每次化學實驗都能夠似教材所說的那樣,有時會出現眾多的“反常”現象。注意,化學實驗中許多奇異的“反常”現象,常常會被一些有心的科學家所留意,這才造成了一些科學家會有重大的發現或發明。在試驗中若產生這些類似的反常現象,一定不能不負責任的向學生解釋,化學試劑不純,化學試劑變質等,此時面對反常現象,一定要設法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去進一步進行探究。這難得的反常現象,從長遠看,不僅是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和探究的機會,而且還更好地鍛煉學生分析解決綜合問題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

    例如物質燃燒的條件是否一定需要具備“可燃物、氧氣(或空氣)、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這樣的三個條件呢?教師可以通過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完成如下實驗,讓燃燒的鎂條伸入到二氧化碳中,如圖2所示。

    當學生感受到鎂條繼續燃燒時,學生自然會想到上述所說的燃燒需要的條件是否有誤?此時教師引領學生各抒己見,互相討論,教師適當點撥,最后可以得出完美答案。這樣關于物質燃燒的基本條件該知識點通過如此處理,教師講的很少,而通過讓學生討論、實驗、思考與探究,這不僅使課堂氣氛活躍,而且還開發了學生的思維。從能力培養角度看,教師把問題留給了學生,而學生通過探究解決了問題,嘗到了勝利果實,怎不樂于探究?

    三、以反常規結論為契機,拓展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的探究空間

    好多化學問題,有時我們根據理論,會想當然地認為通過某些反應后應該產生某某現象,甚至教材或教輔資料也會想當然的處理,可是真正做實驗時常常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結論,這些非常規的結論,學生一定會感到好奇,教師若能夠充分利用它,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挑戰權威,在質疑的基礎上學會釋疑,這樣,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可以使學生再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更加全面細致。

    例如,如圖3所示在一燒杯中盛有10 mL 20%的H2SO4溶液,同時有一表面光滑的塑料小球懸浮于溶液中央,向該燒杯里注入20%的Ba(OH)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此實驗過程中:

    (1)燒杯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有。

    (2)實驗過程中所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針對該實驗過程中的現象,許多教師想當然地認為,因為硫酸與氫氧化鋇反應,會產生白色沉淀,溶液密度減少,小球當然會逐漸沉到燒杯底部。其實若帶領學生認真做此實驗,上述實驗現象描述欠科學性,因為燒杯中液體變化為:溶液懸濁液水,其密度變化是先由小變大后又變小,故小球是先上浮最終下沉,而非直接沉到燒杯底部。

    想當然性的一些常規實驗結論,通過探究,

    最終得出反常規的結論,教師若能夠引導的恰當,定會激發學生強大的探索欲望,從而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學生在分析各類問題時,能夠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考慮。

    而敢于探究的學生在實驗報告上所填寫的答案卻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看似亂七八糟,但學生的邏輯推理卻非常正確,如“根據鈉浮在水面上,不能夠得出鈉的密度一定比水小,因為鈉在反應時是在不停地做高速運動,高速運動的物體是很難沉下的”,“發出嘶嘶的聲音,不僅僅是產生氫氣的原因,紅熱的鈉遇到冷水也會發出發出嘶嘶的聲音,如同家中炒菜的熱鍋遇到冷水一樣”等等。

    第3篇:心理學基本條件范文

    【關鍵詞】 大學英語 詞匯教學 詞匯習得

    Abstract :The vocabulary learn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namely direct learning and indirect learning ( incidental learning). Direct learning is a kind of learning to directly focus on the vocabulary learning. Indirect learning mainly refers to that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readers'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article's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the words themselves and in the process, they acquire the vocabulary incidental.

    詞匯教學是一個復雜的教學過程,它包括詞匯教學的思想、方法、技巧等具體的問題。英語學是以詞匯教與學的規律(詞塊教學、輸出輸出假設、詞匯記憶規律等),強調詞匯教學過程中輸入和輸出雙環節,最終達到培養學習者聽、說、讀、寫、譯綜合技能,提高學習者交際能力的目的。間接學習是對學習者進行廣泛的、以獲取意義為目的的閱讀,在語境中接觸大量可理解輸入,則不需要直接詞匯教學,就能自然習得其所需要的大多數詞匯。在語境中推測詞義并習得詞匯被認為是詞匯學習的最佳方法。

    1. 通過詞塊鏈接進行詞匯學習

    詞塊是真實交際中高頻率出現的、相對固定的語言形式,在一定的語言社區內為大多數語言使用者使用。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也使人們認識到:語言具有雙重屬性――可分析性(analyticity)和程式行(formulaicity)。它既是一個以語法為基礎的、可分析的、相對封閉的系統,又是一個以記憶為基礎的、程式化(即詞塊化)的、相對開放的系統(Skehan,1998)。Becker曾將詞塊稱為預制(prefabricated)語言,要使用時,只需經過細微加工,就可組成比較符合語法的句子,并且變成流利的語言來填充我們概念上的空白。

    從心理學的記憶理論角度,記憶可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其中短時記憶又叫工作記憶,它具有容量有限、儲存時間短、對信息進行有意識加工等特點。心理學家米勒 (G. A. Miller) 也就信息在短時記憶中的編碼提出了組塊的概念。他的短時記憶的組塊理論認為:短時記憶的信息容量為7±2個組塊,這個數量是相對恒定的,但組塊的大小、復雜性和熟悉性卻因人而異。

    總之,詞匯不僅僅是指單個的詞,而合短語、成語,甚至句子也可以是詞匯表的詞匯項,詞匯是許許多多詞塊的結合 。于是,將單詞和詞塊作為詞匯教學的基本單位,強調詞匯、組塊鏈接輸入的教學策略應運而生。 這里的詞塊鏈接輸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不孤立的講解某個單詞,而是根據單詞音、形、義的特點,或詞根詞綴,或各種聯想方式在單詞音、形、義之間及新舊單詞之間,或常用相關表達等關系建立各種形象聯系,使新舊知識有機地結合協同起來,形成新的或更大組塊的詞匯鏈或者詞塊網,為學習者重新建構科學詞匯體系的教學方式,促進其更深的理解記憶單詞,從而更有效的進行相關聽說讀寫譯全方面應用。

    總之,教師在教授詞匯知識的同時,需要教授詞匯記憶的方法。除了構詞知識,還可以通過生動的形象和有趣的小故事將詞匯組塊。記憶實際上是信息的輸入、存儲、編碼和提取過程。把單詞進行科學分類,不僅可以幫助記憶,還可以引發聯想,激發學習者興趣。

    2.通過閱讀學習詞匯

    2.1提高生生詞意識,善于發現生詞。要學習詞匯,首先要有詞匯意識,即能夠意識到閱讀材料中哪些是生詞,哪些詞值得學習。值得注意的詞匯有高頻詞和專業詞匯,含有有用構詞成分的詞,能很好地訓練讀者猜詞能力的詞和對文章理解有重要影響的詞 。

    2.2加強對生詞的注意。要學習生詞,必須要給其以足夠的注意。根據信息加工理論,人被看作信息加工者,信息加工的過程受到信息加工者給加工對象注意力多少以及加工方式的影響,注意是理解的基本條件。根據Hulstijin (1990),學習過程不可能從低意識狀態開始。儲存新的信息或強化現有信息,都必須要求強化的意識和注意力。

    2.3提高猜詞能力。

    2.3.1豐富語言知識,擴大基本詞匯量

    語言知識有助于語境猜詞,主要包括句法知識、字詞圖式和詞匯知識等。單詞的意義決定它在句子中的句法表現,相應的,單詞的句法表現能提供重要的語義線索。在任何假定的語境中,目標字詞的潛在意義都是數不勝數的。只有運用字詞的圖式知識(分類聯想、體驗聯系等)限定目標字詞的意義范圍,詞匯學習才會成為可能。詞匯知識包括構詞法,常用搭配等,有助于語境推斷。詞匯量也是猜詞的基本條件。要迅速擴大學生詞匯量,尤其高頻詞,這是正確猜詞的基本條件。

    2.3.2善于發現語境提示線索 語境提示是猜詞的切入點 語境提示歸為8個大類:時間性提示、空間性提示、價值性提示、陳述性描述提示、功能性描述提示、因果/功效性提示、歸屬性提示和等同性提示。常用的語境提示表現方式有:借助定義或重述詮釋目標字詞的含義;提供相關細節信息勾勒目標字詞的特征;給予與目標字詞主題有關的常識幫助推測目標字詞的概念;運用例證標明目標字詞的歸屬;截取事物相似的面與目標字詞進行比較;選擇事物相對的面對目標字詞展開反襯等等。 首先猜測是由題目作為指導的,而閱讀材料中的摘要和綱要可用作找到題目的信號。其次,語篇中有很多的羨余(redundancy)、

    照應(anaphora)和平行結構(parallelconstruc-

    tion),這些都能提供線索來幫助理解新單詞。

    2.3.3掌握正確的猜詞方法

    首先,找出詞的從句/句子與段落中其他句子的關系。有時在各種關系會通過連詞如but,because,if,when或副詞如however,

    as a result等體現。可能的關系類型包括因果,對比,包含,時間,舉例和總結等等 。

    其次,核查推測結果是否正確:

    (1)看詞性是否正確,若不正確,則猜測有誤。

    (2)用猜測的詞義來替換該生詞。若該句仍意思通順,則猜測可能正確。

    (3)若有可能,把該詞分解為前后綴和詞根。若詞根詞綴的意思和猜測一致,則猜測正確;否則重新猜測。

    (4)還可以通過查字典來確認猜測是否正確(Clark&Nation,1980)。

    2.4采用多種方式提高詞匯學習效果

    2.4.1在閱讀中適當利用詞典 閱讀中查詞典的學習者記住的單詞較沒查詞典的多。 比較了閱讀中用電子詞典的學習者和純粹靠從上下文猜測詞義的學習者,發現前者無論在即時測試(immediate test)還是延遲測試(delayed test)中習得的單詞都較多。

    2.4.2設計不同的基于語篇的任務語篇的任務 有利于促進詞匯學習。此類任務包括:閱讀理解加完形填空(要求填目標詞);用目標詞寫作;閱讀后做詞匯練習,比如詞匯多項選擇題,選詞填空,用目標詞造句;提供生詞注釋;閱讀之后回答問題;閱讀之后復述大意等。

    參考文獻

    [1] 楊玉晨. 英語詞匯的板塊性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 外語界,1999,(3).

    [2]白人立.國外詞匯習得理論中的幾個問題[J].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9(1).

    第4篇:心理學基本條件范文

    論文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社會各界對高校教師寄予厚望,使高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感到超出其承受范圍的壓力。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是外因和內因決定的,內因起決定性作用。

    壓力是我們對刺激產生的一種心理與生理上的綜合感受。塞利博士(HansSelye)認為,壓力是種認知,認為某種情況超出個人能力所能應付的范圍。教師的職業壓力是指在工作環境中,使教師個體受到威脅的壓力源長期、持續地作用于教師而使教師產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為反應的過程。有研究表明,教師中感受到壓力較大和壓力很大的共占72.5%[1]。高校青年教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身處學校各部門工作的第一線,承擔了大量的教學、科研和行政性任務,在教學中有無數雙眼睛盯著你,片刻不得松懈,不能有差錯。所以,許多教師感覺壓力很大,以至于身心疲憊,大大影響了身體健康,甚至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不乏有英年早逝的先例,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巨大損失。高校青年教師更是職業壓力的高發人群。就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壓力的來源進行分析,進一步就如何適應教師職業壓力、獲得快樂,從教師個人角度提出應對策略,以拋磚引玉。

    一、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壓力的外因

    1.社會對高校教師期望值過高

    高校教師一直被認為是工作在象牙塔中的精英,是為人師表的楷模,是學識淵博、有教養的人,是人格完美、無所不能的人。隨著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社會各界對教師寄予過高的期望,尤其是高校教師,使得高校教師深感壓力巨大,但忽略了他們首先是一個普通的人。而且社會總希望在最快、最短的時間內看到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高校教師的勞動具有遲滯性,對學生的影響可能幾年甚至幾十年才凸顯出來。于是在此之前,人們會高頻率地看到各種社會輿論、報刊對教師能力的質疑,對教師責任感的指責,對教師德性的拷問,這一切使得高校教師經常處于一種尷尬的位置。

    2.高校把社會壓力轉嫁給教師

    當前社會急功近利的趨勢十分嚴重,社會要求學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優秀人才,一旦未能如愿,就可能抱怨、指責,高校深感壓力,只能將壓力分解消化,轉嫁到教師身上。而且隨著高校擴招,學生人數急劇增加,高等教育從精英走向平民化,教學資源相對不足,高校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不斷加重。然而高校教學體制改革不斷變化和深入,一方面要求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師大量搞科研,申請課題、。這種超常的工作負荷使高校教師不堪重負,產生極度疲勞和心力交瘁,長期處于過高壓力的狀態。據有研究者對613名高校教師的壓力調查顯示,90.3%的高校教師工作一天之后感到疲勞[2]。另外,高校教師由于工作負荷量過重,競爭日趨激烈,人際交往時間較短,使得人際交往障礙增多,有效溝通減少,人際關系緊張。劍橋大學的基里亞科等人指出“學生對教師工作的惡劣態度”和“學生的不良行為”是導致教師與學生人際關系緊張的重要方面,也是高校教師的職業壓力的主要來源[3]。在這種人際交往緊張狀態中,缺少家人關心、學校支持、社會理解,極易產生過大的職業壓力。

    二、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壓力的內因

    1.教師的能力素質過低

    考克斯等人研究調查指出“事業沒有發展”、“常常感到壓力”等與教師的能力素質差有關。教師備課、授課經驗不足,組織能力不強,口頭表達能力欠缺等,極易導致工作不順心,難以承擔教學任務。

    2.教師自身過高的期望

    教師能力素質過低也是教師的職業壓力來源。社會因素和學校因素只是造成高校教師的職業壓力的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而個人因素正是這個內因,主要包括高校教師的自我期望值、能力素質和感受力強度。

    3.教師抗壓能力過低

    教師個人感受力的強度不同,所感知到的職業壓力也不同。高校教師作為一名獨立的個體,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是獨一無二的,同樣對壓力的感受也是因人而異。在同等的壓力狀態下,對有些人來說是適度壓力,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卻是過度壓力。感受性過強的教師容易感到職業壓力過大,因為他們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對自我要求過高,容易產生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以至于信心不足,進而悲觀失望產生壓力感。

    三、教師職業壓力的個人對策

    1.教師職業的三個境界

    孔子說,學習有三個境界,“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仿效這種說法,教學也有三個境界,即知“為人師”;好“為人師”;樂“為人師”,知“教(為人師)”者不如好教(為人師)者,好教者不如樂教者。

    何謂知“教”,其基本條件是在具備專業知識,掌握了教育教學基本規律和基本技能。何謂好“教”,其基本條件是了解教書育人中蘊藏著巨大的社會意義,及教師職業的高尚性,甘守清貧,苦中尋樂。何謂樂“教”,不僅知“教”,而且好“教”,并能從教書育人的過程中獲快樂。這太難了,如何才能做到?

    2.怎樣做到三個境界

    知“為人師”是把教育教學當做一種職業,是平常說的職業境界,是從業的基本條件,從業者需要通過教師資格證考試。除了必要的專業基礎知識外,還要學習教育學,了解傳授知識的基本規律,因為要把知識傳遞給學生,所以還要掌握心理學基本原理,以完成教與學的互動過程。除了教育學、心理學專業知識之外,教師需要多方面的技能,如“三筆字”。目前的大學教學中,由于普遍采用多媒體教學,新進的老師普遍學歷很高,大多是博士,他們制作PPT課件的能力不錯,而傳統的教師技能則有較大的欠缺,有的老師不要說粉筆字,就是鋼筆字都比較差,更不要說毛筆字了,其實這會給學生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當前老師在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能放棄傳統的教學技能。

    知“為人師”更多是掌握做教師知識與技能,是把教師職業當做一種謀生的手段;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從事的是一種特殊的行業,在其工作中伴隨著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因此,教師個人的知識、情感、人格等可能會在學生中有放大的效應,桃李滿天下是最好的褒獎,誤人子弟則是高懸的警鐘。

    做教師僅有知識理論是不夠的,更是一個實踐活動,而且面對的永遠是個性多樣、充滿活力的學生,如何把理論知識應用于教育教學過程中去,比掌握知識更具體,更豐富多彩,也更有挑戰性。如果照搬書本知識,就會在實踐中碰壁。所以,即使知為人師是第一境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掌握知識沒有捷徑可走,只能直接、間接途徑獲得,而理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即“知”易“為”難。如果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可能比較勉強,甚至不喜歡,也可能不太適合從事這種職業,因此,感到學生難教,教學太累。

    好“為人師”是把教育教學當做一種事業,就是平常說的把職業當做事業來經營,這是一種頗受推崇的境界。即所謂做一行,愛一行;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不凡的業績,職業變成事業。在教學活動中,覺得自己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感到光榮自豪,是感到教育教學的意義而產生的快樂,未必能體會到教學中的樂趣。

    “好”首先是一種態度,愛好或熱愛,雖然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但無論什么事情,在行動中保持熱愛,就不單單是一個態度的問題,往往在初為人師時,滿腔熱情,繼而熱情逐步平淡,最終不感興趣,甚至厭煩,也就是愛好容易堅持難,“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所以貴在堅持。教師的日常是很平凡的、周而復始,沒有什么新鮮刺激的事,很容易使人提不起精神,產生職業倦怠感。在這種情況下就很難好為人師。而真正作到好為人師,必須做到或者向樂為人師努力。樂“為人師”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創造并享受快樂。

    首先,享受學習之樂。教學中獲得快樂,包括教的快樂,學的快樂,二者相互影響,教學相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學生有學習的快樂,教師自己要善于學習,并獲得學習的樂趣。老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所以必須終身學習,提高教育教學專業水平,而終生學習也不容易堅持,必須善于學習,樂于學習,成為一個“樂知者”。“朝聞道,夕死可也”,孔子學音樂,“三月不識肉味”。作為教師,學高為師,學習是應用之義,是必須的,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享受其中的樂趣,然后把這種方法和樂趣傳授給學生,是獲得樂為人師的第一步。

    其次,教學過程之樂,“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怎樣把看似重復的課堂教學,變得時時更新,生機盎然;教學本身非苦非樂,關鍵在于創造性地傳授知識,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增長智慧。

    第三,從教學的成就中獲得快樂,這是從結果體會快樂,教學的成就最重要的是學生的進步、成長。如果學生能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進步,他們會感到快樂,這種快樂將會反饋、傳染給老師,從達到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境界。可能更多的苦中作樂,以苦為樂。

    最后,應用積極心理學培養樂觀心態。盡管教師職業是高尚的,意義是重大的,但教學活動不可能都是讓人滿意的,都會給人直接帶來快樂的,所以要培養樂觀的心態。積極心理學家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認為樂觀是一種“解釋風格”,據此將把人格分為“樂觀型解釋風格”和“悲觀型解釋風格”,前者認為失敗和挫折是暫時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這種失敗和挫折只限于此時此地,而后者與之相反,會把失敗和挫折歸咎于自身的原因,并認為這種失敗和挫折是長期的、永久的,會影響到自己所做的其他的事情,因而悲觀型解釋風格的人更容易形成壓抑。培養樂觀心態的意義在于如何面對教師職業生涯中的不盡人意之處,如甘守清貧,甘于寂寞,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知足長樂。

    參考文獻

    [1]米術斌,王芳,張雷.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研究[J].承德醫學院學報,2008,(2).

    第5篇:心理學基本條件范文

    遷移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是教育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深入學習、研究和運用遷移規律,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 什么是遷移

    遷移是指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對于學習新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影響和作用。

    二、 遷移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角度,對于遷移有著不同的分類。根據遷移的功能作用,它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根據遷移的內容,它可分為知識遷移、技能遷移和方法遷移;根據認識遷移的發展過程,它可分為感知遷移;根據實施遷移的手段和途徑,它可分為類比遷移、聯想遷移、轉化遷移和同構遷移等;根據遷移的的實用材料,它可分為特殊性遷移和非特殊性遷移。

    三、 影響數學學習的遷移因素

    影響數學學習遷移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因素。

    客觀因素主要是數學學習中的共同因素(相近或相似),它是實現遷移的基本條件。在中小學數學知識內容中,整數、小數、有理數、實數的四則運算,分數與分式,方程與不等式,整式四則運算與根式四則運算,平面幾何與立體幾何,銳角三角函數與任意的三角函數,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與解斜三角形等都是產生遷移的材料。

    主觀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有經驗的概括水平;二是分析能力;三是學生的心理、生理狀態。當學生長期從事緊張的腦力活動之后,大腦皮層細胞由興奮轉為抑制狀態,這是舊的暫時神經系統聯系的恢復產生困難,新的暫時神經聯系的建立也困難,在這種生理狀態下,遷移也難于產生。

    四、 數學學習中如何運用遷移規律

    根據遷移的分類和影響數學學習遷移的因素,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遷移規律指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防止負遷移的產生,促進正遷移的發展呢?

    ⑴、防止負遷移的產生

    在數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征加強辨析對比,揭示知識本質;精心選擇習題,適時充分練習;引導多向思考,克服思維定勢。從而盡可能的防止負遷移的產生。

    ⑵、促進正遷移

    在傳授新知的例題、習題教學中通過溫故知新、啟發聯想、教會類比、歸納概括、演變拓廣等手段,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正確的方向上來,促使正遷移的順利實現。

    (3)、促進負遷移向正遷移的轉化

    第6篇:心理學基本條件范文

    關鍵詞:謠言;生命周期;疏散謠言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7-0050-02

    近期,日本海嘯引起強烈地震,并且導致核泄漏危機的事件成為關注的焦點,這一事件也給中國人帶了不小的震撼,不僅僅在于事件本身,還在于日本地震帶給中國的余震――核泄漏引發的中國式恐慌。日本核泄漏危機發生后,便有網友稱碘鹽可以防輻射,中國碘鹽將供應短缺。一時間,謠言四起,網民充分調動了自主發言的權利,通過各類終端散布謠言,通過口耳相傳、網絡傳播,手機終端傳播謠言,不法商人也趁機哄抬碘鹽價格。風平浪靜的社會因一則謠言而亂象叢生,市民沖到超市等購物場所瘋狂搶購,暫時性的供應緊張更增加了市民的心理焦慮。

    面對謠言,政府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不同于2003年非典時的集體失語,政府不再“以靜制動”,轉而“以動制動”,采取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密切與媒體的合作,積極的信息,使信息透明化,滿足受眾的知情需求。傳統媒體在本次傳播事件中,成為了社會輿論引導的主陣地,擔當起了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在政府、媒體以及不輕信謠言者的影響下,一場鬧劇僅在一天的時間里便悄然落幕,解析謠言的傳播動態對社會的穩定、輿論環境的凈化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將以本次傳播事件為例,以謠言傳播的生命周期為研究基點,分析謠言傳播的三個主要階段,從而掌握謠言傳播擴散不同階段的社會動力機制,為社會輿論的引導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一、關于謠言的研究

    對于謠言的研究,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已經進行了跨學科深層次的研究,縱觀這些謠言著作大多是以戰時的謠言傳播為例的,因為戰時謠言的傳播對于國家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謠言也是戰時國家的宣傳策略,一句謠言可能會改變一場戰爭的局勢,可見其重要性不可小覷。著名學者奧爾波特從心理學的角度對謠言產生的心理機制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卡普費雷也都曾對謠言做出過系統的研究。但是現階段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特別是網絡牽引下的受眾自主時代的到來,新的媒介環境為謠言傳播提供了新的養生環境,謠言已經從最初的口耳相傳,發展到現階段的網絡多元化、大范圍的傳播,因此新形勢下的謠言傳播理應作為一個新的課題來研究。

    觀今,一則謠言可能會引起一場社會、政治、金融的混亂。2011年3月16日,僅僅因為一個網友在網絡中的帖子,社會便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雖然這次的謠言傳播很快得到了抑制,但是謠言的可傳播性讓人震驚。一則謠言從滋生到消弭都有一定的過程,下面筆者將從謠言傳播的生命周期的角度,解析不同階段謠言傳播的社會動力機制。

    二、謠言傳播擴散的周期

    (一)滋生期

    謠言滋生期是信息在受眾心理上初建的過程,這個階段受眾因自身需求而選擇性地接受信息,并與已經建立的心理圖式發生映射,進而推動受眾通過各種途徑傳播謠言。

    人的基本需求是謠言滋生的前提。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了“基本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滿足。現代社會人群基本的生存需求已經得到滿足,因此對于更高層次需求的追求更加強烈。奧爾波特也曾在他的《謠言心理學》中提到“任何人類需求都可能給謠言提供動力”,因此人的需求是滋生期謠言的傳播的第一道推動力。碘鹽是關乎受眾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及安全需求的物資,催化了受眾接受信息的可能性,為謠言傳播打通了第一道門。

    “日本因海嘯引發強感地震,繼而引致核泄漏,作為鄰國的中國必然會受到影響。”這樣的心理圖式在事件發生時已經投射在受眾心理中。因此當出現“碘鹽匱乏”的謠言出現后,正好與受眾心理事先建立的心理圖式發生映射,因此謠言傳播的基本條件已經得以建立,人們開始通過人際傳播、大眾傳播以及網絡傳播等方式傳播信息,謠言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蔓延期。

    (二)蔓延期

    謠言的蔓延期是一個可控的過程,有重要性和模糊性兩個變量來左右著謠言的蔓延效度,進而影響到受眾心理圖式的鞏固亦或是瓦解。

    著名學者奧爾波特從心理學的角度通過各類的實驗以及實踐對謠言的產生以及傳播機制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謠言強度公式:R=I × a(I 代表事件的重要性,a代表事件的模糊性)。他認為謠言產生的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故事的主題必須對傳謠者和聽謠者都有某種重要性;第二,真實的事實必須用某種模糊性掩蓋起來。“謠言傳播廣度隨其相關人員的重要性乘以該主題證據含糊性的變化而變化,重要性與含糊性之間的關系是乘法而不是加法。因為如果兩者之中有一個為0,也就沒有謠言了”。也就是說如果信息對于受傳者不再重要或是信息得以公開,都會抑制謠言的傳播效度。本次傳播事件中,政府以及主流媒體都有效地利用了這一理論,通過各種方式積極迅速的信息,滿足受眾的知情權,提供大量中國碘鹽供應充足的證據性信息,打消受眾心中疑慮,將信息的含糊性降到最低,有效快速的抑制謠言的擴散,使得一場混亂的社會搶購風波在一天內就平息了。

    除了上述兩個變量之外,謠言得以蔓延還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首先,從眾心理是大部分社會個體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環境以及人群的影響,而使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行為與大眾社會輿論以及大多數人的行為相一致的現象。可能有的市民不相信謠言,但是看到身邊的親朋好友都在搶購碘鹽,心理上也就暫時性接受了,并且參與其中。其次,新的傳播環境造成不負責任的信息無限制上傳轉發。微博、社區論壇、貼吧等種種的網絡話語環境為受眾提供了開放自由的演說地,滿足了受眾言論自由的同時,其負面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許多網民不負責任地上傳轉發信息,網絡謠言傳播更加快捷。

    (三)消弭期

    這一階段隨著信息重要性的下降或是模糊性的降低,謠言的傳播效度也逐漸降低,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出受眾視野,這就是謠言的消弭期。這一期間,受眾因謠言而建立起來的心理圖式瓦解。

    受眾消弭期的到來與許多方面的因素有關,信息的公開性、受眾的認知能力的提升等。眾多的傳播實例都證明非常時期信息的流通是危機事件處理的前提條件。閉塞的信息只能造成社會恐慌,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就是一對鮮明的例子,同樣是重大的社會性事件,不同的政府處理態度,不同的信息流通環境,造成的結果也是不同的。在本次事件中,暢通的信息交流是消除謠言的重要手段。

    受眾認知自辯能力的提升也是影響謠言消散的重要原因。在本次傳播事件中,部分民間媒體組織或是受眾自身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同一群體人員的話語對于受眾有更強烈的規勸作用,不少網民通過網絡信息,斥責謠言傳播者以及提供反駁謠言的信息,這對受眾心理圖式的瓦解以及謠言的消散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網絡環境下謠言的疏散渠道與策略

    網路環境為謠言傳播提供新的滋生地,如何在“你永遠不知道電腦的另一端是一條狗”的虛擬網絡環境中,對謠言進行有效的規避、消除進而凈化傳播環境,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究的課題。筆者針對謠言生命周期的發展規律,對通過網絡傳播渠道傳播的謠言進行研究,提出幾點應對性策略。

    1.傳統媒體做好理性思維的引導,提升媒體公信力。雖然網絡傳播對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傳統媒體作為社會公器,仍然是社會輿論的風向標。在許多的,群體往往是作為一個非理性的群體而存在,因此更加需要傳統媒體的理性化的引導。媒體公信力是媒介本身的一種屬性,更多的是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一種關系,是相對于特定社會期待與角色規定的能力和品質,屬于關系范疇[3]。新的網絡環境下,更需要傳統媒體發揮好理性的輿論引導能力,保持好負責任的大媒體形象,增加受眾的信任度,提升自身的媒體影響力。

    2.相關部門應該積極出臺網絡規范條約,約束不負責任的網絡行為。網絡具有虛擬性、隱匿性等特性,這也導致了網民網絡行為的不可控性。在網絡上人人都有“造謠權”,現在許多私信息、小道消息、公眾人物緋聞等都是從網絡中滋生蔓延開來的,網絡行為的規范對網絡環境的凈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對于散播謠言者要給予嚴懲,同時對于那些明知道是謠言,卻依然進行傳播的傳謠者也要追究相應的責任。目前,我國的《治安管理處罰法》中對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作出了懲處規定。《刑法》中規定: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都要受到處罰。“無規矩不成方圓”網絡行為作為現代人生存一種越來越重要的行為方式,應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筆者認為規范網絡行為的相關法規的制定理應盡快地提到日程上來。

    3.受眾自知自辯能力的提升。俗話說“謠言止于智者”。網絡傳播環境下的受眾都是有一定知識以及技術層次的人,不應該成為盲眾,面對謠言應該有自查自知自辯的能力。另外相關信息部門技術層面上的網絡監控工作,也可以有效地約束受眾對謠言的散播,抑制謠言的蔓延。許多不負責任信息的散播者大多是源自網絡隱匿性的考量,認為可以無限制地謠言而不會被追查到。利用高科技的網絡監控與追蹤功能,能很快地追蹤到謠言散播者,這種網絡監控功能也能對謠言傳播者有著一定的約束力。

    參考文獻:

    [1] (美)奧爾波特著.劉水平等譯.謠言心理學[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2] (法)卡普費雷著.鄭若麟等譯.謠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第7篇:心理學基本條件范文

    所謂心理素質是指人們運用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能力等完成某類活動所必須的基本條件,是整個素質教育的基礎,即一方面其它各種素質教育都必須以心理素質為出發點,另一方面其它各種教育又必須以心理素質為歸宿處”。而語文學科的性質正決定了它在學科方面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優勢。因為語文學科的教材內容,課堂教學氣氛,教師的人格、態度、良好的教學方法及融洽的師生關系等,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及心理素質的形成產生不同質和量的影響,是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但是,這種種因素對學生心理的影響常常處于自發、無序狀態,并且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消極因素。只有當我們對各種自發的心理教育因素加以科學的組織,充分挖掘,整和優化,并納入我們有目的的心理素質教育過程時,才能充分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從而形成一種自覺的心理教育實踐,真正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正基于此,現結合教育實踐,就此問題淺談一下自己的拙見。

    一、創設富有情感的課堂教學環境,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情感具有調節功能,即情感(非智力因素)對個體的認知操作活動(智力因素)具有組織或瓦解的效能,會影響認知活動的效果。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愉快等良好的情緒使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使人感知敏銳,記憶增強,思維靈活,有助于內在潛能的充分展示,有助于激發學習熱情,對學習起潛移默化的導向和促進作用。而痛苦、恐懼等不良的情緒則使大腦皮層處于抑制狀態,會降低智力操作的水平。因此,教師要善于控制、調節學生情緒,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特別是課堂氛圍),使學生情緒處于最佳狀態。特別是語文教學,至關重要的就是調動學生感情,啟迪學生思維,使學生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節、結構、詞句所打動,所感染,誘發其感情上的共鳴,從而深入理解課文。

    第一,發揚教學民主,建立良好的課堂師生關系

    贊科夫曾明確地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來說,重要一點是要看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學生是一個有著豐富情感和各種需求的活生生的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主要有依戀、尊重、理解等需要。作為教師要努力滿足他們的需要,因為人的一切活動,追根溯源,其動力來自需要。正當需要的滿足是人的情感產生的內在基礎。首先要運用情感感染功能,滿面春風上講臺,以教師自己快樂、飽滿、振奮的情緒來影響和引導學生的情緒,使整個課堂氣氛充滿應有的生氣和活力,使學生敞開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師繃著臉,或表情冷漠,或憂心忡忡,或怒氣沖沖走進教室,學生會感到情緒壓抑,氣氛緊張,心理閉鎖,阻礙新信息的輸入。其次要愛護、尊重、理解學生,尤其是不可歧視后進生,為他們傾注更多的愛,給他們“雪中送炭”,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說,教師的這種情感是一種“附屬內驅力”,是學生個體健康心理發展的基本條件,能使學生獲得自信、自尊,產生更強大的上進心和極大的成就動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中學生自尊感強烈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要平等施教,不可居高臨下,盛氣凌人,應把學生當作朋友看待,尊重他們的人格,給他們以親切感。學生發言時,多用鼓勵性語言,允許他們答錯,允許他們發表不同的意見,泯滅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和人倫差異,為教學創造一種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的健康心態與寬松環境。

    第二,精心設計導語,把學生領入作品的情景中去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語往往既能緊扣課文內容,又能把學生誘導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之中去。如上《春》時,我這樣導入的:“春,是個美好的季節,春意味著溫暖,意味著生機,意味著希望。美好的事物總會在文學藝術中得到反映。古今中外,描寫和贊美春的詩文何止千萬,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杜甫的‘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在詩人的筆下,春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生機勃勃,那在朱自清的筆下,春又將是怎樣的圖畫呢?”這樣使學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氣氛中,心神為之愉悅,很容易陶醉在課文中,心理極為輕松。

    第三,重視表情朗讀或學生表演,引導學生進入角色

    朗讀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教師或錄音磁帶中進入角色的朗讀,抑揚頓挫的節奏,富有魅力,既能使學生“郁郁乎情生”,又能幫助學生引發興趣,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能激發學生像演員演戲鉆研劇本一樣去研讀課文,更好地體會文中的情感。故語文教師要重視朗讀,千萬不可以滔滔不絕的講解代替必要的朗讀。課本中有不少朗讀的好教材。像第一冊中《理想》一課,朗讀者聲情并茂的朗讀,定會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理想的激勵與美好。其他如《三峽》《沁園春?雪》、《最后一課》、《秋天》、《安塞腰鼓》等都很適宜朗讀。另外,以表演的形式創設情境也不失為調動學生情感的有效方法。上《皇帝的新裝》時,讓學生分角色表演,便會更好地理解課文,也會萌發對安徒生大膽的想像、幽默的諷刺產生欽佩之情。

    第四,借助音樂、圖畫等創設情境或再現美的意境

    第8篇:心理學基本條件范文

    初中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4A-

    0108-01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維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引發學生數學思維,實現多向思維的跳躍式發展,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想象力與生活經驗是緊密相連的,教師需要借助實物展示、利用多媒體技術、巧妙設計思考問題、建立質疑機制,才能快速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獲得數理素質成長的力量。

    一、借助實物展示,激發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妨借助實物展示的方法,結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實際操作過程。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時,可以引導學生看具體模型。此時,學生的思維會呈現立體感,由于有實踐感知,可以實現思維主體和客體的有效橋接。特別是學生親自參與的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圖形、觀察解剖實物等,可以提升學生思維的活躍度。

    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時,需要掌握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等概念,而且要求對其進行實踐驗證,從而掌握直線平行的基本條件。教師先讓學生找來三條線段,擺出“三線八角”,標記出“八角”,厘清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然后調整線段,利用量角器測定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觀察兩條線呈現狀態。教師總結兩直線平行的基本條件,學生的認知自然實現理論與實踐對接。收起線段,教師給出條件,讓學生判斷,學生自然會生發空間聯想,結合已有認知進行思維推理。

    二、利用信息媒體,培養學生多向思維能力

    教師有針對性地選用圖形、文字、視頻、影像等多媒體形式,展示數學問題的構成要素、操作過程、解題思路等,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可以將教師難以講清的數學概念和繁瑣的演算過程成功展示出來,調動學生思維的能動性,增強學生的數理基本素質,訓練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

    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平移》時,教師很難將相關概念解釋清楚,如果借助多媒體技術,這個問題就會變得異常簡單。因為平移有不變性,我們的實際動手操作是不可能很準確的,但利用多媒體圖形平移,不僅直觀感強,還能夠促使學生形成抽象思維。多媒體展示電梯的移動、大雁空中飛行等,學生在觀看這些圖形移動時,能夠建立“不變性”的認知,也就是圖形平移過程中,不能發生角度、位置、距離的不均衡運動。然后教師讓學生舉例說明,并給出方格進行平移展示,都能夠引導學生思維呈現發散性。

    三、巧設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思維快速拔節

    教師常常在課堂教學中用數學問題串聯教學環節,不僅有效銜接數理結構,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教學問題需要掌握幾個維度:一是對教材文本有深入解析,二是對學生認知特點有清晰把握,三是要抓住文本生本二者之間的銜接點。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對數學問題的探究中,實現思維的快速成長。

    如在學習《認識三角形》的三角形分類時,教師提出思考問題:三角形按照角來分,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為什么要將一個角是90°的三角形單獨列為一類呢?三角形按照邊來劃分,可以分為不等邊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不是還有其他情況出現呢?是不是任意三條線段都可以組成一個三角形呢?這些問題都帶有很強的思考性,學生在文本教材中很難直接找到答案,這就需要學生調動思維,對教師給出的問題進行探研,實現思維的快速成長。

    四、建立質疑機制,創收學生思維成長平臺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首先從質疑起步,質疑依然成為數學課堂教學中最關鍵的元素。教師要利用自身的知識優勢,給學生更多的提示和啟發,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學會質疑,讓學生在不斷發現和不斷質疑中,掌握數理規律,實現能力遷移。

    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冪的乘方與積的乘方》時,很多學生對這兩個概念理解不透。為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師讓學生自行推導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冪的運算法則,并提出自己的質疑,如果沒有問題提出則要接受教師的質疑。學生當然不想被質疑,于是紛紛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并很快就找到一些質疑問題,通過教師的講解,使得問題得以圓滿解決。積的乘方運算法則、冪的乘方運算和同底數冪的運算法則等易混淆概念得以很好厘清。

    第9篇:心理學基本條件范文

    少年不順,但有很強的潛力。這樣的人上庭短,也就是發際到眉的距離短,額頭間有明顯的橫紋,偏暗,這些人一般是少年無助,且父母無從幫扶。但如果額頭很寬,則是天生潛力足的表現。寬的額頭代表思想開闊和自由,不受束縛,敢想常人所不敢想,做常人所不敢做的事。

    膽大自由,敢拼敢闖。這樣的人,中庭偏長,也就是眉到嘴的距離在整張臉的比例偏長:再有眉骨突出,雙眼間距奇寬。

    處事果斷,遇事不亂。這也是創業的基本條件。一個人如果做起事來這也怕那也怕,出了事就慌,亂中出錯,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有很好的事業的。往往能成事業者,都是經得起風浪考驗的人,這種人眼寬而神足,神色內定,不慌亂,不輕浮,任何時候都表現得鎮定自若。

    本體素質高。一個白手起家的人,總會具備一些基本素質條件,比如說,鼻直山根高挺,財源多;耳偏高而垂厚,有才華或得眾人支持;或是嘴角上翹有力,唇厚有張力,能說會道善于交際:又或是下巴寬厚,對人寬厚而福厚,等等,總之要占其中一樣。個人素質決定了事業的成功機率,有的人心比天高,雖大運期內,創了幾年的業,卻還是只能做點小生意,就是個人素質不高的原因。

    創業不分貴賤,富貴靠雙手和勤奮,家世或先天條件不足,可后天補救。其實只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總有成功的一天。

    此系一家之言,大家姑妄聽之。

    先送籠子后賣鳥 張 曉

    怎樣把小鳥賣給一個從沒養過鳥的人?答案不是苦口婆心地勸說養鳥的好處,而是說服他在家里最顯眼的位置掛一個空鳥籠。設想你就是掛空鳥籠的人,只要有人來到你家,必然好奇地問你一連串問題:“鳥呢?”“飛了?”“是不是死了?”“怎么不再買一只?”如果你回答自己從沒養過鳥,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更嚴重了:“不養鳥掛個鳥籠干什么?”“腦子是不是出問題了?”終于,你受不了這無休無止的解釋,以及解釋之后的尷尬,最后只好買了一只鳥放進鳥籠。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鳥籠邏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超污免费网站在线看|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国产日产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国产成人亚综合91精品首页| 四虎www成人影院|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www成人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成人网| 草莓视频成人app下载|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成人免费的性色视频|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99影院成人在线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入口| 久久久久久成人毛片免费看| 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草莓视频成人appios|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日本免费成人网| www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无遮挡韩国成人羞羞漫画视频|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国产一区亚洲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