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臨床醫學影像方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臨床護理;實習護生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of clinical nursing
DengYiguo Zhang Minzhi Li Chunhua Du Weizhao Liang Shuxian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ion is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clinical nursing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8 to June 2009 in our hospital, the 49 practice nur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25) and control group (n=24), the control group was taught in traditional method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aught in problem based learning.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ractice nurse, the score of final test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to the teaching metho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Is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applied to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is effective.
【Key words】Is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nurse
【中圖分類號】R4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8-0383-02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運用在臨床醫學中是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教學目標。PBL教學法的精髓在于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1]。本研究主要探討其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將相關資料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8年9月~2009年6月的實習護生49人,均為女性,年齡19~23歲,平均(20.5±1.2)歲;大專19例,本科30例。49例實習護生隨機分為觀察組25人和對照組24人,兩組護生的年齡、學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法,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法,老師按預先準備的教學程序,有步驟地將原理、結論等講授給學生,以達到教學目的。觀察組采用PBL教學法,講課前發放病歷并由老師設計好問題,由學生查閱參考書、教科書、標本等教具,以小組形式討論,最后老師根據討論情況進行評述,以達到解決問題,完成教學的目的。
1.3 比較項目:記錄兩組護生的期末考試成績,期末考試試題內容中包括理論記憶得分50%和理解應用得分50%;向49例護生發放自制的滿意調查表,調查護生對所接受的教學方法的滿意率。對兩組護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及其對教學方法的滿意率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本組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護生的期末考試成績比較:兩組護生的期末考試成績中,理論記憶部分的分數無明顯統計學差異,而觀察組護生的理解應用部分分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護生的期末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2.2 兩組護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率比較:觀察組護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068,P
3 討論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BL),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創,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法有很大不同,PBL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以教師講授為主[2]; PBL將學習與更大的任務或問題掛鉤,使學習者投入于問題中;它設計真實性任務,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3-4]。運用PBL教學法,教師備課中,首先要根據授課的內容查閱相關教材、文獻、臨床資料等,然后編寫病例,結合病例提出問題,課前一周發給每位同學,要求同學根據所提問題充分預習教材、查找相關資料后,課下分組進行討論,課上教師通過分析病例提出問題,同學以組為單位來回答,回答不足之處,再由其他同學或教師進行補充,最后教師對本節重點和學生回答模糊的問題作出小結。從以上的授課情況不難發現,PBL教學法可以促進學生不斷地思考,學生為解決問題需要查閱課外資料,歸納、整理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有利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改變了“我講你聽,我做你看”、“預習-聽課-復習-考試”四段式教學方法,讓呆板孤立的知識片化作整體知識鏈,觸類旁通,突出了“課堂是靈魂,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的教學理念,PBL教學過程中教師慢慢“隱退”,僅在關鍵時刻起到點撥、支架(scaffolding)與教練(coach)的作用,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庫,而是知識建構的促進者(facilitator)、學科專家、信息的咨詢者[5-6]。其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形成,培養集體協作能力[7-8]:①從時間和空間上,PBL教學法體現出了很大的時空開放性,它突破了課堂教學的限制,使學生研究和學習的時間,空間得到拓展和延伸。學生在獲得新經驗擴充原有的認知機構的過程中,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直接與間接經驗有機的聯系起來。②PBL教學法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取得結論,學生要經過提出假設,收集整理資料,檢驗求證等階段,是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在課程領域的具體應用。③PBL教學法強調面向全體學生,鼓勵所有學生參與課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得到強化,能力得到發展。④在PBL教學法中,不僅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而且也強調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⑤PBL教學法克服了傳統教學中,人為將知識劃分得支離破碎的弊端,在問題解決中,學生要綜合各部分知識,形成自己的解決方案,建構起與此相適應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提煉和概括,形成更加明確系統的知識體系。⑥PBL教學法強調讓學生親歷探索與研究的全過程,促進學生不斷地思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創新意識,實現“學會”向“會學”轉化。⑦PBL教學法要求集體協作,這對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是一個鍛煉。在小組討論研究過程中,每個成員受共同目標的指引,相互取長補短,通過活躍而融洽的討論,逐步建立協調、積極、相互尊重而充滿競爭氣氛的關系。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數千年沿襲的師承教育等特點,都決定了其更適合PBL教學,臨床護理學科尤為如此。護生在臨床實習之前,已系統學習了基礎理論知識。因此,充分考慮護理自身特點制定,使用PBL全新的教學法,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查房的質量和效率,更能促進傳統的護理查房的改革與更新,以知識的再學習與運用能力為目標,培養全新的一代會思考、有創新意識、能更好地解決所遇到的問題的護士。更重要的是,這樣培養出來的護士能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真正做到終身學習,跟上信息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適應現代護理發展的需要。本組研究中觀察組護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及對教學方法的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證實了以上論述。筆者體會,PBL教學的成功開展,需要學生的主動配合,從準備資料開始,就要結合提綱、病例去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并積極與其他同學交流溝通,大家同心協力得出最佳結論。這樣的學習,花在前期準備工作上的時間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課堂學習,因此需要學生們有主動學習的自覺性,否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和目標[9]。另外,PBL作為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對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但對本專業、本課程內容熟練掌握,還應當扎實掌握相關學科知識,并要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要善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寓教于樂、控制課堂節奏等技巧。教師應該熟悉教學大綱和學生的能力情況,這樣才能規劃好學習的重點、難點,制定有針對性的討論提綱,選擇出適當的臨床病例,此為做好PBL教學的基本前提[10]。
綜合以上論述及本研究結果可見,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應用于臨床護理教學中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1] 金吉平.PBL教學法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現狀[J].護理雜志,2008,25(3):37
[2] 朱鵬,張劍波,王繼見,等. PBL教學法在普通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08,7(11): 1140-1142
[3] 喬寵,劉彩霞,欒南南,等.婦產科PBL教學促進學生臨床思維培養的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7,20(2):243-245
[4] 邱賢云,俞繼芳,楊毅.PBL教學法在急診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10):86-87
[5] 魏紅蕾,方芳,劉慧珠,等.PBL教學法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雜志,2005,22(7):81
[6] 韓斗玲.PBL教學法在外科護理學臨床教學中的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04,22(5):87
[7] 李奕欣.PBL教學法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基層醫學論壇,2009,13(15):55
醫學影像學系統整合考核體系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和醫學模式的快速轉變,對高等醫學院校醫學影像學教育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筆者多次參與五年制醫學影像學本科培養方案的修訂以及主干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結合醫學影像學教學實際以及平時工作中的教學體會,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構建以系統整合為基礎的醫學影像學課程新體系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我校采用傳統醫學課程體系,傳統醫學課程體系主要形成于上世紀50年代,大多沿襲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和課程模式,其特點是以生物醫學模式為依據,以學科為中心,以教師講授為主體的模式。現行的傳統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存在著許多弊端,許多內容各門課程重復講授,但缺乏深度,學生的知識體系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而且系統整合教學體系特別適合長年制(七年制或八年制)醫學影像學教育,筆者認為這是我院以后及整體醫學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但根據我校目前實際(以五年制本科及三年制專科為主),可分為三步走,首先優化基礎醫學課程:第一步:基礎醫學課程系統教學模式是將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這幾門課程融合為三大模塊:基礎醫學導論模塊、器官系統模塊和多系統交叉模塊,其中大部分內容按人體器官系統進行整合,按人體器官系統逐一進行教學,每一個器官系統的教學都是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形成一個完整而有機的基礎醫學課程體系,符合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對基礎醫學知識的掌握,為后期的臨床醫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醫學影像學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課還按照傳統醫學課程體系進行授課。第二步:在試行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將醫學影像學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課進行整合,整合難度可能會更大,因為要打破內、外、婦、兒以及醫學影像等學科的壁壘。第三步:打破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壁壘,實現整個醫學影像教學體系的系統整合。系統整合的醫學教學體系已在我國的汕頭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較好效果。
此外,在目前的授課體系上,也可大膽打破學科限制,如醫學影像學的基礎課程《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就涵蓋了解剖學專家以及醫院臨床的影像診斷專家,我們不妨在授課過程中也采用解剖教研室與影像教研室聯合授課的方式,既加強了授課質量,也提高了臨床教師的基礎理論水平。
二、切實改進和加強課程建設和考核體系建設
目前,我校醫學影像學專業考核體系依然沿用傳統的考核方式,如有可能,應盡快建立醫學影像試題庫及圖片庫,涵蓋(醫學影像學、超聲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介入放射學、影像核醫學),必要時可以與其他學院聯合建立,取長補短,建立綜合病例影像資料庫,促進醫學影像學教學。
(一)在醫學影像學專業科教學過程中推廣CBL教學法
臨床病例積累經驗在醫學影像學的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絕大多數附屬醫院都建立有通過PACS及HLS系統,PACS及HLS系統可以在線查詢和收集患者的各種資料,為綜合病例影像庫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基本圖像特征的講授只是臨床教學過程中一個最基礎的步驟,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臨床實際的病例,了解真正臨床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學生在臨床工作中不僅僅只涉及到單一的幾幅圖像的判讀,更需要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方法包括自主學習,教師只提供有關線索,開發學生的自學、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協作學習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學生通過討論、交流、修正來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教師側重于避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偏離正確的方向。
(二)改革傳統考核方式
1.一切考試的目的都應以考查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能力和水平,考試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公正、客觀地反映教學水平,使試題覆蓋面廣,區分度高、題型多樣、難易適度。目前現行方式是講課、命題、閱卷和評分由教研室負責,如果采取多院校聯合命題考核方式,校際間的合作可以拓寬思路,可以嘗試基礎課程聯合考核,如解剖、生理、生物化學、病理、藥理課程結束之后,進入專業課程學習之前,進行一次全面綜合考核,督促學生將這些課程知識有機結合復習。考試結果也方便橫向比較教學情況。
2.國家醫學考試中心有償提供各年度《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筆試學科成績分析報告》,以各醫學院校參加相應類別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筆試的應屆全日制本科生為樣本,以圖表形式分別提供總成績和通過率、學科平均成績、學科平均掌握程度、以認知層次劃分的平均成績和掌握率等內容。同時提供畢業生成績數據庫。
關鍵詞:影響學;診斷;發展前景;影像技術
一、前言
在醫學診斷中,影像學還是一門新興的科學,但是隨著醫學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作為診斷的依據,影像學診斷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更加科學的依據,在疾病診斷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從倫琴發現X線開始,到人們歷史上的第一張X線片,從CT、MRI、介入放射學等技術的新興,到影像學技術、影像學診斷的普及,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是一個快速而逐步科學的過程。當前,醫學影像學技術在診斷中的運用,已經開始了影像學新的數字影像時代,技術不斷革新,在臨床醫學診斷和治療領域更是不斷進步。醫學影像學的不斷發展,是整體醫學發展中的一個熱點,也是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個趨勢。在未來,醫學影像學的診斷作用將會更加普及,技術也會更加先進,對醫學的貢獻將會更大。
二、醫學影像學的含義
在廣泛意義上,醫學影像學是指通過X線的成像,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成像,超聲成像,正子掃描,腦電圖,腦磁圖,眼球追蹤,穿顱磁波刺激等現代成像技術,來檢查人體無法用非手術手段檢查的部位的過程。醫學影像學也稱醫學成像,又因,之前的膠卷使用的是感光材料鹵化銀化學感光物來成像的,所以其又稱為鹵化銀成像。
三、影像學的發展現狀
目前,隨著影像的發展,在臨床檢查中,X線的透視檢查已經逐步減少或被取代,X線攝影檢查,被推廣開來,其中的DR檢查運用的最為廣泛。傳統的X線造影檢查也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取代。這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首先是X線的脊髓照影技術被MRI技術取代,其次是X線在消化道造影、經靜脈腎盂造影等,被多排的螺旋CT、MRI結合光學內鏡成像技術所替代,另外,DSA的診斷價值逐漸開發出來,取代了CT血管成像和MR的血管成像技術。目前,CT已經成為了臨床急診和確診的重要依據,MRI也因其無創性、無輻射性、成像參數多、承載信息量大等特性,成為了臨床重大疾病的診斷技術。超聲及其設備也因其價格低、無創傷等在臨床上被廣泛運用在了影響學篩選檢查中。此外,DS A E t成為了介入治療的工具。從影響學的發展來看,將來,分子成像將是醫學影像學的重要發展方向和研究熱點之一。
四、影像學的診斷作用
影像學診斷已經被廣泛運用在了臨床上的各個方面,一般來說,影像學的診斷作用為:檢出病灶、病變點定位、腫瘤良惡性鑒別、術前分期評估、介入診斷及治療、隨訪觀察等,涉及骨科檢查與診斷、胸腔檢查與診斷、消化道檢查與診斷、泌尿系統檢查與診斷、婦產疾病檢查與診斷等。診斷技術主要包括:透視、放射線片、CT、MRI、超聲、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隨著醫學的發展和影像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目前影像學診斷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價值。
(一)反應局部循環的狀況
CT技術和MRI的灌注成像以及MRI的擴散成像等,均可以反應出人體結構的血流量、血容量、循環時間,甚至可以細微到水分子在細胞內的擴散運動等,通過這些技術的運用,在臨床上可以給人們提供更多、更詳細、更細微的診斷信息,臨床主要用于腦、心肌等一些實質性臟器的診斷。
(二)顯示腦白質纖維束的走形級改變情況
影響學技術中的MR張良成像技術在診斷時可以顯示出腦白質的纖維束走形情況和改變情況,MR張良成像技術其實屬于擴散成像技術的延伸,更加有利于人們準確的診斷疾病。
(三)腦皮質功能定位
MR功能性成像技術可以實現腦皮質功能定位。隨著影像學的發展,此項技術已經從簡單的腦區功能識別發展到了神經學、生理學等領域。可用于喉癌術后與發音功能相關的腦區變化觀察,有利于發音功能的恢復。可用于某些疾病康復患者腦皮層反應的觀察與訓練等。
(四)心臟功能成像
通過CT、MRI成像技術在心肌檢查中的運用可以顯示出某支冠狀動脈閉塞后相應心肌供血情況和活性,及觀察治療后的康復情況,指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五)檢查組織變化,鑒別疾病
影像學磁共振波普可以檢測組織的化學成分在磁共振波普上的波形,以此來診斷疾病的類型與組織變化。如,前列腺疾病增生與癌變的診斷、腦腫瘤的診斷與術后復發性診斷等。
五、影像學的發展前景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與影像學的不斷發展,目前集診斷與治療一體的影響學技術和設備也在不斷的發展與成熟中,未來疾病的診斷將會更加快捷與準確,治療效果也會大幅度提升。此外,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的發展與運用,影像學診斷技術獎更加直觀與明確,手術范圍的確定與病灶切術范圍將會更加準確與直接。
在影像學網絡化發展的基礎上,影像學的圖像處理技術也會成為臨床上的常規技術,服務器軟件也將取代工作站,實現多點化同時處理,提高圖像自動處理技術水平。此外,影響學圖像的傳輸也將更加便捷、清晰、準確,甚至醫生可以在家里或是度假圖中處理診斷圖像,完成診斷報告等。
分子成像將會是未來影像學發展的熱點,針對多組織、器官特異性的對比劑將會問世,通過特定基因表達、對比增強效果將會更佳,診斷特異性也會更強,在臨床上真正實現疾病的早期診斷。
未來影像學的作用將不單單局限于診斷與治療,甚至會廣泛涉及到疾病的預防與保健、人體健康管理等領域。科學在發展,影像學技術也在不斷更新,隨著分子技術、基因工程等更加細微與高端技術的發展,影像學技術的發展空間將會更加廣闊,應用范圍也會更加廣泛,其前景是我們無法預料的。
參考文獻:
[1]唐農軒.矯形外科應用影像診斷學基礎[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7
[2]林曰增,張雪林 分子影像學研究進展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03年第22卷第1期
[3]李果珍.臨床體部CT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4]張雪林,陳貴孝.脊柱和脊髓CT診斷[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
關鍵詞 分子影像學 教學體系 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CHEN Duofa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di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1)
Abstract Molecular imaging i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ques of modern life sciences, medical imaging represent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molecular imaging features, combined with research i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molecular imaging as well as the basis for cooperation with our university hospital, a study i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l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 life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clinical cross, build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medical complex polytechnic molecular imaging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complex talent
0 引言
分子影像學(molecular imaging)是運用影像技術顯示組織、細胞和亞細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體狀態下分子水平變化,對其生物學行為在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學。①分子影像學是將分子生物學技術和現代醫學影像學相結合的產物,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Weissleder等學者于1999年提出,經過10余年的飛速發展,取得一系列成就,已經成為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①②隨著分子影像學技術研究工作在我國的迅速開展,具有分子影像技術背景的人才更顯缺乏。醫藥企業、醫療設備企業、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等單位對分子影像專業人才需求日趨增加,尚沒有專門學科進行分子影像學人才培養。我校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依托生物醫學工程與生物技術專業,定位為研究型學院,分子影像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經過幾年的發展,學院在分子影像研究領域取得一定進展。學院教工由來自不同專業背景,包括生物、信息、計算機和醫學等學科的人員構成,但由于當前研究成員各自的專業背景單一,成員之間尚未有機融合和深度交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在分子影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而目前國內,分子影像學教材較少,分子影像學課程主要面向研究生開設,極少高校面向本科生開設分子影像學課程。③④⑤本文探討如何借助我校信息學科與計算機學科的優勢,結合我校在分子影像學的研究成果以及與醫院的合作基礎,將生命科學與信息學科和臨床醫學交叉,開展針對本科生的分子影像學教學工作,建立分子影像學教學體系,為培養理工醫復合型分子影像學人才奠定基礎。
1 分子影像學教學體系構建
分子影像學起源于現代醫學影像學,在現代醫學影像學基礎上融入分子生物學,其教學體系不同于傳統的工學學科和生物學學科體系。我們將從分子影像學教學內容,分子影像學教學模式和分子影像學考評方式進行分子影像學教學體系構建,目的在于建立包括基礎理論―驗證實驗―應用實踐三個層次的多學科深度交叉、理工醫有機融合的綜合型分子影像學教學體系,為培養基礎理論扎實、實驗技能過硬、應用實踐廣泛的理工醫復合型分子影像學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1.1 分子影像學教學內容
分子影像學屬于前沿科學,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相關資料主要來自世界各國研究小組的公開文獻,缺乏全面、系統的參考教材;而且分子影像學屬于典型的多學科交叉,涉及信息、生物、醫學等多個學科,需要掌握各種影像原理與理論,熟悉核酸、蛋白質等大分子的形態、結構與操作,并應用影像技術進行分子生物學相關研究,課程內容繁雜,信息量龐大。分子影像學是分子生物學與先進醫學影像技術結合的產物,屬于典型的多學科交叉,涉及信息、生物、醫學等多個學科。分子影像學內容覆蓋面廣、跨度大,教學內容包括:分子生物學中核酸等大分子的功能、形態結構特征并在分子水平上闡明細胞活動的規律;超聲成像、CT成像、MRI成像、核素成像等臨床中成熟的醫學影像技術,以及光學分子斷層成像、光聲斷層成像等新興的醫學影像技術;分子影像技術在腫瘤、神經系統、心腦血管研究以及新藥研發等領域的應用。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理論知識,了解最新研究進展,更要學會利用影像技術進行基礎研究以及臨床應用。考慮到分子影像學信息量大,教學內容以生命學院優勢研究方向即光學分子影像及其在腫瘤細胞學中的應用為主線,其余內容為輔助展開。教學過程中,力爭做到重點突出、內容全面和有的放矢。
1.2 分子影像學教學模式
分子影像學涉及多個學科,涵蓋現代影像成像理論,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以及分子影像技術在基礎和臨床實驗研究中的應用。為了系統地學習掌握分子影像學知識,成為合格的分子影像專業人才,學生不僅需要了解分子生物學相關知識,而且需要知道靶向分子在臨床中的應用前景;不僅需要了解分子結構修飾、分子標記等專業知識,而且也需要知道生物信息、醫學影像等相關知識。傳統的單一學科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上述需求,需要探討新的有效的教學模式。對于多學科交叉產生的分子影像學,采用傳統的單一學科教學模式難以滿足要求。我院分子影像學教師來自不同專業背景,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協同合作教學。借助我校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在分子影像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與醫院的合作基礎,可以將生命科學與信息學科和臨床醫學進行深度交叉,開展目標明確和特色鮮明的分子影像學教學工作。對于分子生物學部分,由生命學院生物技術專業教師任教,主要采取課堂講授以及實驗演示教學方式,指導學生掌握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核酸凝膠電泳、PCR、DNA測序、RNA提取與純化、基因敲除、基因克隆等技術。對于醫學影像部分,由生命學院信息專業教師任教,主要采取課堂講授、理論推導和計算機模擬仿真等教學手段,使學生掌握醫學影像的基本物理原理以及數學理論。對于應用部分,由外聘的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師承擔,引導學生使用分子影像技術進行腫瘤早期診斷、心腦血管疾病診斷以及新藥研發等應用研究。上述教職人員由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自然基金委重大項目參與人員構成,經過前期合作研究,已進行一定程度的多學科交叉,可進行協同教學工作。
1.3 分子影像學考評方式
傳統教學考評中,多注重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而不是學習知識能力的大小;注重考核學生技能掌握的多少,而不是學習技能能力的高低。這種考核體系只能反映一定時間內的學習結果,不能反映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本領,難以適應分子影像快速發展的需要,這不僅使教師的教學方法陷于陳舊古板,而且使一些再學習能力、發展潛力大、動手能力強的學生長期得不到有效鍛煉和培養。因此,如何將傳統的考核知識與技能與考核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本領相結合,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分子影像學涵蓋學科領域廣,知識更新速度快,學生學習任務重,我們需要站在發展的角度,從學校培養學生的近期和遠期效果建立合理的考評方式。對于學生學習考核,我們采用知識與能力兼顧的評價標準。該評價標準主要包括四大模塊:基本理論知識、實驗操作技能、進展跟蹤和科研創新能力。對于基本理論知識考核,采用試卷筆答形式;對于實驗操作技能,考核學生對刻度吸量管、分光光度計、離心機、電泳儀等常規儀器的操作,此外還考核學生對microCT、光學分子斷層成像等學院研制的醫療影像設備的操作,以實驗報告形式答題;對于進展跟蹤考核,則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給定的主題詞,進行文獻查閱及總結,以文獻綜述形式答題;對于科研創新,則根據教師課題或學生自主選題進行相關科研活動,以小論文或專利形式答題。總之,將采用形式多樣的考評方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測評。
2 總結
分子影像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已經成為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代表了未來醫學影像發展的方向。我校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為國內最早進行分子影像學研究的單位之一,學院教師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包括信息、生物和數學等專業,在多學科交叉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基于學院在分子影像領域的研究基礎,結合我校信息學科優勢,融合生命科學相關專業,本文提出建立包括基礎理論――驗證實驗――應用實踐三個層次的多學科深度交叉、理工醫有機融合的創新型分子影像學教學體系。通過建立該體系,我們將使不同學科背景教師協同工作,講授成熟的基礎成像理論、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實時跟蹤分子影像學研究動向,向學生傳遞最新進展;指導學生進行驗證實驗,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從實驗中引申理論知識;此外,基于理論知識以及實驗操作訓練,鍛煉學生使用分子影像設備進行生命科學領域相關研究的科研能力。通過分子影像學綜合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最終培養基礎理論扎實、實驗技能過硬、應用實踐廣泛的理工醫復合型分子影像學人才。
基金項目名稱:1.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新實驗開發項目(項目編號:SY1359)
2.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教改項目
注釋
① 申寶忠.分子影像學(第二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② 申寶忠,王維.分子影像學2011年度進展報告[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1(8):132-157.
③ 朱宏,董鵬,李耀武.分子影像學教學中的哲學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82-84.
醫學影像技術是高新技術與醫學的結合,自20世紀70年代起,以CT問世為標志,伴隨計算機技術的進步,現代醫學影像學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由傳統單一普通X線加血管造影檢查形成包括超聲、放射性核素顯像、X線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MRI、普通X線檢查的數字化成像(CR和DR)以及圖像存儲和傳輸系統(PACS)多種技術組成的醫學影像學體系。醫學影像學已經由傳統的形態學檢查發展成為組織、器官代謝和功能診斷手段,醫學影像學技術已經由既往"輔助檢查手段"轉變為現代醫學最重要的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方法,使多種疾病的診斷更準確、及時。由于介入醫學的興起,醫學影像學已經集診斷和治療為一體,成為與外科手術、內科化學藥物治療并列的現代醫學第3大治療手段。目前,醫學影像學科是現代化醫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學設備的價值占醫院固定資產50%以上,醫學影像學為臨床醫學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推動現代醫學不斷發展的動力。
醫學影像學是高新技術與醫學的結合點,21世紀醫學影像學發展首先依賴于以計算機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的進步。由于計算機的性能以幾何級數升級,必將帶動多種醫學影像學設備向小型化、專門化、高分辨率和超快速化方向發展,醫學影像學檢查亦將由大體水平逐漸深入至細胞、受體、分子和基因水平。近年來,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醫療影像診斷產業加強戰略布局,旨在帶動多種醫學影像設備向小型化、專門化、高分辨率和快速化方向發展。目前,數字醫療影像技術的發展主要有如下幾大趨勢:
現代醫學影像設備的發展將由最開始的形態學分析發展到攜帶有人體生理機能的綜合分析。通過發展新的工具、試劑及方法,探查疾病發展過程中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異常。這將會為探索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評價藥物的療效以及分子水平治療開啟嶄新的天地。同時,由于造影劑是影像診斷檢查和介入治療時所必需的藥品,未來針對特定基因表達、特定代謝過程、特殊生理功能的多種新型造影劑也將逐步問世。
1小型化和網絡化
新技術的發展使醫學影像設備向床邊診斷轉變,小型、簡便的床邊化儀器將越來越多地投入應用,這將對重癥監護、家庭醫療、預防保健等提供快速、準確、可靠的信息,提高醫生對病人診斷的及時性和針對性。同時,數字化成像將安全取代傳統的非數字圖像,醫院內部所有醫學影像學設備將聯網,在線大容量數字化圖像存儲得到普及,由于寬頻帶網絡的應用,醫學影像學圖像的遠程傳輸更快捷,圖像更清楚,使遠程放射學達到普及和實用階段。網絡化也將加快成像過程、縮短診斷時間,有利于圖像的保存和傳輸。影像學科醫生不必到醫院上班,在家或出差的旅途中即可完成醫療工作任務。醫院內部完全取消借、還片工作,臨床科室醫生在門診、病房或手術室、監護室直接經網絡調閱影像學圖像,應用計算機仿真技術設計外科手術方案、并直接在手術過程中引導手術入路、揭示手術切除范圍。通過影像網絡化實現現代醫學影像學的基本理念,達到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智力資源的高度統一和共享。
2多態融合技術使診斷、治療一體化
在新世紀,將有多種新型造影劑問世(包括組織、器官特異性造影劑,特定基因表達、特定代謝過程、特殊生理功能造影劑),其毒副作用更小、對比增強效果更佳、診斷的特異性更強。此外,醫學影像學技術直接應用于藥物研制,并用于監測療效,可促進新藥的開發進程。
醫學圖像所提供的信息可分為解剖結構圖像(如:CT、MRI、B超等)和功能圖像(如:SPECT、PET等)。由于成像原理不同所造成圖像信息的局限性,使得單獨使用某一類圖像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通過研制新的圖像融合設備和新的影像處理方法,將成為計算機手術仿真或治療計劃中的重要方向。同時,包含兩種以上影像學技術的新型醫學影像學設備(如:CT與X線血管造影機)將更受歡迎,診斷與治療一體化將使多種疾病的診斷更及時、準確,治療效果更佳。
3 3D打印輔助醫學影像
【關鍵詞】 斷層解剖;影像學;教學
作為醫學影像診斷的基礎形態學科,斷層影像解剖學越來越受到的重視,如何開展和完善斷層影像解剖學課程的教學,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我校于2004年下半年首次在醫學影像系影像專業本科生中開出斷層解剖學課程,2007年又將斷層解剖學列為臨床醫學本科生的選修課,教研室正式建立斷層解剖陳列室和專業教室。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本文結合我校斷層解剖學教學的開展情況,談談我們在斷層影像解剖學課程教學中的體會。
1教學內容及學時的安排
影像專業本學生的斷層解剖學授課時數開始為40學時,后逐漸增加到60學時,非影像系本科生選修課為20學時,理論課與實驗課之比均為2∶1。由于非影像專業的選修課時數較少,授課重點突出頭、頸、胸、腹、盆部的連續橫斷層解剖,要求學生重點了解和掌握顱內結構、縱隔、肺、肝、子宮、前列腺等重要結構在橫斷面上的表現。醫學影像專業本科生則增加頭頸部的矢、冠狀斷層解剖,以及頜面、縱隔、腹部、盆部的有關間隙內容。在教學中我們覺得影像專業本科生的40學時明顯偏少,逐漸增加到60學時比較合適。非影像系本科生選修課20學時仍然偏少,建議今后可增加到30學時比較妥當。對于臨床醫學本科學生最好能夠開設斷層影像解剖學必修課程。
2教學手段及方法的完善
傳統斷層解剖教學中,以幻燈機逐一放斷層切面為主,向學生展示的斷層切面圖片缺乏立體感和整體感。為此,我們利用中國數字化可視人體數據,采集頭、頸、胸、腹、男女性盆腔橫斷層標本圖像以及上述部位相對應的CT、MRI圖像,制作幻燈片,并制作動靜結合的多媒體課件。把抽象的結構變為較為直觀的形態,將各個重要器官建立三維動態數字模型,包括體素重建模型和面繪制重建模型,可以任意方向切割顯示,可從整體觀看到切面部位,可以同時或分步展示一個斷層平面的多個結構,可以獲取各部位任意切面的斷面圖像,可以連續顯示和動態播放,從而更準確描述形態與結構及毗鄰的關系。在斷層解剖教學中還應注意圍繞重要器官標志,以重要標志性結構出現的規律為主旋律實施講授,比如:大腦中央溝在斷層中出現是否具有規律性?不同層面小腦幕出現有什么特征?經MRI片和實物標本驗正,便于學生理解掌握。關于教學標本,目前我們用的標本包括頭頸部橫、矢、冠連續斷層標本,胸、腹、盆連續橫斷層標本。同時,針對局部斷層解剖實驗課準備該部分的局部解剖標本,使學員利用局解標本增加對肺內、肝內等復雜結構的再認識。但由于標本比較緊缺,目前我們用的斷層標本都是經過封裝的,學員還不能進行實體解剖,今后我們將逐步完善。
3學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伴隨著現代科技發展,計算機數字成像技術日新月異,而先進的影像設備與技術能夠清晰地顯示出人體全身各部組織器官的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及任何角度的圖像。不論將來影像學怎樣深入發展都需要更為豐富、更為完整的人體形態學支持。為此,我們必須讓學員在剛進入系統解剖學學習時就充分認識了解這一現狀,讓他們明確認識到只有努力學習,對正常人體結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將來才能提高對疾病的診斷能力[1]。同時,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要積極引導學員利用相關網絡資源獲取知識,在網絡上有大量精美的斷層影像圖片,并有詳細的解說,有助于學員擴展視野,提高學習積極性。斷層影像解剖學是一門新興的形態學課程,我們認為除了學員及任課教員的努力外,相關教研室和學校教學主管單位也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目前有關方面對斷層影像解剖課程的認識還不夠充分,不夠重視,沒有專門的教學經費,相關實驗室設備及標本配備還不夠完善,這就給學員的學習和教員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不利于斷層影像解剖教學的發展[23]。有人預言今后醫學的發展方向就是“影像醫學的時代”,而作為醫學影像診斷的基礎形態學科,斷層影像解剖學是基礎和臨床之間的一座重要的橋梁,我們必須順應醫學發展的潮流,對傳統解剖學的教學方法加以改革,合理設置解剖課程,系統解剖、局部解剖及斷層影像解剖并重,開創解剖學教學的新局面,完善斷層影像解剖學的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 劉樹偉,李振平,丁 娟,等.創建斷層解剖學課程的體會[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2,10(1):43-45.
【關鍵詞】超聲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361-02
長期以來,我國無規范化住院醫師培訓制度,學生從醫學院校畢業,未經二級學科培養,就直接分配到醫院從事臨床工作,以后的能力和水平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所在醫院的條件,嚴重影響了醫療隊伍的整體素質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開始,許多地方恢復了住院培訓的試點工作。經10余年的實踐,一套較為完整的住院醫師規范培訓的制度和模式已經得到了確定和完善。
超聲醫學是影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普通X線診斷學、核醫學、介入放射學、計算機體層攝影(CT)、磁共振成像(MRI)、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攝影(SPE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攝影(PET)等構成了臨床醫學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診斷技術[1]。隨著現代醫學的迅猛發展,超聲診斷在一些臨床學科診療疾病過程中已成為必不可少的診斷手段.在某些方面發揮著其他診療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臨床對適應超聲醫學影像需要的醫學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適應臨床的超聲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正在開展,以往的超聲醫學教學方式是否能夠適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目前探討的熱點問題。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應用于醫學影像學教學的目的:通過3年在有資質的培訓基地(三甲醫院)進行正規化培訓,要使住院醫師打下扎實的醫學影像科臨床工作基礎,能夠掌握正確的臨床工作思維,了解醫學影像學范圍內放射醫學、超聲醫學和核醫學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建立較為完整的現代醫學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診斷及其治療)。接觸大量的臨床病例,包括各種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及處理,打下扎實的診斷基礎。主要采取在放射科、超聲科、核醫學科及其他相關科室輪轉的形式進行。通過管理病人、參加門、急診工作和各種教學活動,完成規定的病種和基本技能操作數量,學習專業理論知識;認真填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登記手冊》。整個過程著重強調了醫師理論知識及技能的培養,尤其是知識全面性的培養。培訓結束時,住院醫師能夠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際溝通能力,具有獨立從事醫學影像科臨床工作的能力。
超聲醫學以往教學方式相對較為單一,主要以上級醫師對典型病例進行臨床示教。采用基于PBL、案例式、導學式、多媒體以及PCAS系統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使用也較少。動手能力訓練較少,對醫師的考核重知識而不重能力,實習醫師操作技能、診斷能力及報告書寫能力還有待提高。此外,可供實習醫師使用的超聲醫學相關教材數量較少。一些關于介紹超聲造影、三維重建、彈性成像、血管內超聲、介入超聲、超聲靶向藥物治療等新技術、新設備、新知識的教材也較少[2]。
基于以上問題,首先,超聲醫學專業要適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應采用系統高效滿負荷培養模式
醫學影像專業住院醫師培訓分為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1~6個月)安排到相關臨床科室輪轉,根據本專業所涉及的科室安排非指定科室,包括兒科、婦產科、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也可根據專業特點適當延長在內、外科的輪轉時間。第二階段(7~21個月),在影像科內各專業組之間輪轉,第三階段(22~33個月),住院醫師在選定的執業方向的相關專業組內進行培訓。主要分為醫學影像診斷、超聲和核醫學三個執業方向。這種培養模式不再局限于醫師的專業限制,注重各專業結合,全面擴展醫師其他各相關專業知識,打下扎實的臨床基本功,拓展醫師臨床思維。超聲醫學是一門實踐技能要求較高的學科,在教學中也應配合醫師的輪轉時間,調整培養模式,注重提高醫師的學習效率,在本科室輪轉期間,盡量讓輪轉醫師多接觸臨床病例,多進行臨床實踐操作,讓其應用之前在臨床科室輪轉期間學習到的理論知識來獨立思考,建立正確的全面的診斷思維模式[3]。筆者科室專門指派多名超聲專業上級醫師負責超聲檢查操作技能培訓,輪轉醫師可以隨時進行操作和得到帶教老師的解惑,輪轉醫師每天需完成一定多數量的病例操作及診斷,并整理典型病例,隨時可以進行病例討論,訓練診斷思維。在第三階段培訓過程中,逐步形成獨立“接診病例-實踐操作-結合臨床-思考診斷-提出問題-解疑答惑-總結經驗”的思維模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實現系統的無縫銜接。
在規培期間利用先進的信息系統開展教學
【關鍵詞】CT;螺旋CT;臨床醫學
【Abstract】In CT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30 years, CT, whether in hardware or softwar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16 launched in 2000-slice spiral CT, the realization of a micro-isotropic voxel acquisition, so as the post-processing high-quality images and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images show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Today, the emergence of 64-slice CT has changed the whole health care picture, ultra-fast image acquisition speed and capacity of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for medical imaging applications has opened up a new fie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T and its impact on the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an important impact.
【Key words】CT;spiral CT;clinical medicine
【中圖分類號】R44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8-0213-02
CT是computed tomography的簡稱,它是一種功能齊全的病情探測儀器,是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簡稱。CT的工作原理是根據人體內不同的組織對于X射線吸收率的不同對人體進行測量,然后把測量得出的數據輸入電腦中,由電腦對數據進行處理,再根據這些數據描繪人體被檢查部位的立體圖像,從而發現人體內任何部位的細小病變。
自第一臺螺旋CT問世以來短短十余年間,其發展速度令人難以想象。1998年北美放射學年會(RSNA:Radiological Society North America)會首次出現了4層螺旋CT;2002年RSNA會16層螺旋CT樣機展出;2003年RSNA會64排螺旋CT與大家見面;2005年RSNA已有128層CT的概念;2006年度RSNA會議上也提出了: “對于CT多少層就足夠?” 這樣一個問題。就目前的技術而言,未來的CT機無論發展到多少層,一定會沿著掃描時間越來越短、層厚越來越薄、掃描劑量越來越小的方向發展。
1 多層螺旋CT的技術進步
1.1 快速掃描:
提高CT機架旋轉速度是實現更快掃描的前提,由于限制機架旋轉速度技術難題(如:巨大的離心力和配置安全性等)的突破, 自4層開始CT生產廠家已逐步開始摒棄皮帶(或鋼帶)傳動方式,而采用先進的電磁直接驅動方式(磁懸浮技術),大大提高了機架旋轉的穩定性,減少了機械噪聲以及機械摩擦產生的熱量,掃描時間也由每旋轉一圈需要1s,0.75s到0.5s,0.4s……甚至更短的時間,并且由于磁懸浮機架無極限速度限制,隨著技術的發展,掃描速度也必將越來越快。
64排CT可實現快速、大范圍的薄層掃描,以東芝64排為例:最快覆蓋范圍可達120mm/s以上,其技術特性更適于心臟和外傷檢查等領域,對于整個心臟掃描可以控制在7s內完成,相對于16排CT掃描速度提高了4倍,動態器官圖像的細節顯示能力更強。并且由于采集時間更短,時間分辨率更高,重建圖像的運動偽影更少了,解決了患者憋氣時間長的問題 。現在廠家的64排螺旋CT能夠達到的時間分辨率各不相同,最佳時間分辨率可達到40ms,基本達到了電子束CT(33ms)的水平,擴大了臨床應用范圍,即使呼吸急促、重度心律不齊和心率較快,甚至達到150次/分的患者64排能輕易完成檢查而不需要控制患者心率 。
1.2 探測器的發展:
多排探測器可謂CT最為核心的部件,數萬個探測器沿長軸和水平方向二維排列,可以進行不同層面厚度的選擇,最小的層面厚度為0.5mm。隨著多層CT的發展,探測器變的掃描寬度越來越寬,數量越來越多,掃描層厚越來越薄。當4層CT剛面市時,各個廠家采用了不同的排列方式:東芝Aquilion4探測器為34排,其排列為:中央4排0.5mm,兩邊各15排1mm,總寬度為32mm;GE公司的Lightspeedl6為16排探測器,每排寬度1.25mm,總寬度為20mm;西門子SomatomPlus4和飛利浦Mx8000的探測器同為8排,每排探測器寬度不等,分別為1mm,1.5mm,2.5mm和5mm,總寬度為20mm。當CT發展到16層CT的時,雖然探測器的排數和總數不同,但設計方向終于統一,均采用了中央16排薄層,而兩邊為對等多排的排列方式。在64排CT中,常規掃描均采用最薄為0.5mm或0.6mm層厚采集,以達到各向同性成像,其縱向分辨率最佳可達0.35mm。
2 多層螺旋CT對臨床應用的影響
設備技術的發展是正確診斷的必要硬件,探測器物理空間排列和螺旋掃描速度的提升使得對于運動臟器解剖細節診斷成為現實。以64排64層CT為例,現在已經可以將最難的心臟檢查作為常規檢查和研究,設備檢查能力的提高伴隨著廣大患者對疾病普查認識的提高,都促成了心臟檢查的進一步推廣,而且東芝Aquilion64具備了根據美國ACC標準制定的左心室17分段功能性分析,開創了臨床心臟研究的先河。在放射學對心臟的研究中,功能性分析集中在左心室及冠狀動脈;在對左心室的研究中,17分段Polar map可反應出:局部心肌活動度、局部心肌厚度及局部心肌射血分數。對于臨床心臟病患者尤其是心肌梗塞患者的梗塞部位、范圍、運動程度等作出準確判斷,并對患者的愈后作出評估。對于冠狀動脈可同時觀察冠脈的截面及成90度角交叉的長軸位成像,分析冠脈的截面積、管徑及狹窄率等。同時這些新的功能正在變革許多既有的影像技術,相信會逐步取代診斷性冠狀血管造影和光學結腸境檢查等其他檢查手段 。
對掃描劑量的控制在CT的研發和臨床應用中,必須在注重臨床研究的基礎上強調掃描劑量的控制。由于射線的生物效應,人體接受X射線照射積累到一定劑量后,會對人體細胞和組織產生較大的傷害。歐美等國家非常重視患者的受線劑量,對放射劑量要求非常嚴格。而掃描劑量及患者受線劑量也越來越引起而國內放射界的高度重視,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基礎上實現低劑量掃描,發展綠色CT已經成為發展趨勢。東芝在64排CT中使用了先進的重建算法及軟件,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前提下,可將掃描劑量降低到常規掃描所需劑量的50% 。尤其是在灌注成像中,掃描劑量甚至能夠降低可達80% ,從而大大降低了患者及臨床操作醫師的受線劑量。
3 多排螺旋CT發展的近期目標
四維CT即在三維基礎上增加時間軸,從而實現對患者病灶立體、動態的觀察。四維CT在兼顧多排CT的同時,新的臨床應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動態臟器的研究;血流動力學的研究;關節的運動功能;大范圍的薄層高速掃描。就技術發展而言主要有兩個趨勢:超寬探測器的多層面螺旋CT,東芝公司已經研制了256排的超寬探測器,覆蓋范圍為128mm,可直接覆蓋人體某一臟器,連續掃描即可采集到器官的0.5mm層厚高分辨率容積數據,從而重建出動態的三維圖像 ;另外平板檢測器CT也是眾多專家預言的方向,實際上該技術已經提出了幾年。平板CT的優點是可提供高空間分辨力的、可實現各種高級重建功能的容積性信息,使采集速度和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但要成為產品在技術上需解決的問題尚較多,至今還沒有走出實驗室用于臨床,其中妨礙進入臨床,主要是要解決平板檢測器自身技術的問題、采集重建模式更新和高X射線劑量等技術難題尚需時日。
參考文獻
[1] 王鳴鵬.醫學影像設備與檢查技術學[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23―36
[2] 杜湘珂.胸部ET圖譜[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1999:8―19
[3] 秦維昌.醫學影像設備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51―51
[4] 云浩,趙碧華,孫文才.螺旋CT原理、技術特點及臨床應有[J].醫療裝備,2003(9):12―19
1.1超聲診斷學課程設置不足
超聲診斷技術作為一門年輕但發展迅速的學科,在臨床應用中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診斷方法,也成為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知識體系中的必備部分[4]。但是由于醫學界乃至社會上對超聲重要性的誤解或觀念的落后,導致超聲診斷學在大部分高等醫學院校的影像診斷技術或物理診斷學教學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生中涉及超聲的課程只有4-6個學時,往往在診斷學中一帶而過;有些院校臨床醫學生課程內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聲診斷學,或者將其納入考查課、選修課,導致學生認為其“可學可不學”;更不要說安排見習、實習課。而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沒有上機觀摩或實踐課,學生會覺得超聲診斷非常抽象、晦澀難以理解,基本上達不到學習效果。
1.2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知識掌握現狀
由于在校期間基本上沒有接受過超聲診斷學課程的培訓,導致年輕的臨床醫學生對超聲診斷知識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聲檢查適應證及用途,不清楚超聲檢查的原理及優勢,甚至看不懂超聲報告單,認為其只是輔助診斷,更不用說了解超聲診斷技術的前沿發展方向和趨勢。殊不知超聲診斷目前在臨床各學科疾病的診斷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圍之廣,包括了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產科、淺表組織器官、心臟、肌腱韌帶、關節、神經、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據統計,所有的臨床學科都與超聲醫學存在或多或少的關聯,超聲在一些疾病的診斷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學方法而成為首選或必不可少的診斷手段[7]。有研究者對臨床型碩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碩士研究生針對超聲基本知識的了解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6.4%學生認為課堂教學不能滿足其對超聲知識的掌握,73.4%的學生認為自己對超聲知識的了解差,僅24.9%的學生認為自己對超聲知識了解一般;在問及對超聲報告的認識上,38.7%學生認為他會關注超聲報告中描述內容,32%學生會關注部分與自己專業相關較強的報告內容,僅17.5%學生認為自己能讀懂描述內容,46.5%學生表示完全不能讀懂報告描述內容[6]。由此可見,臨床醫學生對超聲診斷學知識了解嚴重不足。
1.3超聲診斷學教學師資現狀分析
由于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年輕的、但發展非常迅速的技術,專業人才儲備相對不足,尤其缺乏高學歷、高年資、臨床和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目前,一些醫學院校從事超聲診斷學理論授課的教師仍多為本科或大專學歷,缺乏碩士以上學位人員,有些甚至是技術員轉行,其學歷層次、知識體系、綜合素質尚有待提高。同時,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臨床帶教也是重要的教學環節。由于臨床超聲醫師隊伍整體偏年輕,缺乏超聲診斷學專業人才,尤其是高年資中級專業技術職稱以上的教師,加之帶教醫師一般都缺乏技術規范化培訓,帶教過程中教學內容分散,缺乏系統性、針對性、規范性,帶教過程中常夾雜著個人習慣性和隨意性,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2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教學改革策略
為滿足現代醫學事業快速發展和社會醫療衛生機構的實際需求,實現現代復合型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應改革現有的醫學教育模式,彌補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超聲診斷學專業教育上的不足。
2.1結合當今醫療體制改革和醫學發展的需要,重視超聲診斷學課程教育超聲診斷技術由于其發展迅速、易于普及、實用性佳,不僅成為各大醫院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見病、多發病的篩查、診斷和人群健康檢查中更是占據了無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價廉、無放射性、應用廣泛,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學檢查方法。CT、MRI雖然具有分辨率高、診斷價值大等優勢,但由于其昂貴的價格或有放射性等缺點難以在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推廣普及。隨著近期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隊伍的建設,完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標準,超聲診斷作為一種易于推廣的影像學技術,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因而改變超聲診斷是輔助診斷的陳舊觀念,在臨床醫學生中普及超聲診斷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2.2組織編寫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超聲診斷學教材目前的超聲診斷學教材主要是面對醫學影像學專業,因而編寫一本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超聲診斷學教材至關重要。臨床醫學生學習超聲診斷學的目的主要為:第一,了解超聲成像的原理、特點、發展方向、前沿技術,從而能根據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確選擇超聲檢查方法。第二,了解超聲成像的常見干擾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釋某些組織器官超聲檢查前特殊準備的意義。第三,能正確分析超聲診斷報告。第四,能根據臨床實際需求,充分發揮超聲診斷優勢,不斷拓展超聲診斷應用范圍。這就要求教材深入淺出、圖文并茂,重點突出超聲診斷的成像原理、類型、技術優勢、常見病診斷要點、臨床應用,并結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臨床表現等內容,將基礎、臨床、影像學科相結合,同時將高頻超聲、腔內超聲、三維超聲成像、超聲造影等當前臨床應用研究中的熱門課題加入教材中,廣征博引,力求知識的先進性[5]。
2.3將超聲診斷學納入臨床醫學生的必修課程,增加實踐課超聲診斷既是一門獨立的技術,也是一種公共的、通用的、臨床多學科涉及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在臨床各學科疾病的診斷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圍之廣,包括了全身各組織器官系統,超聲在一些疾病的診斷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學方法而成為首選或必不可少的診斷手段[7]。因此,教學主管部門應將超聲診斷學納入臨床醫學生的必修課程,合理分配教學課時,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的學時數應不少于30學時,讓學生充分了解超聲技術的原理、類型、優勢、臨床應用范圍及當前發展方向和前沿技術,更好地為日后開展醫療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技術。超聲診斷學是一門醫、理、工交叉結合的專業課,基礎理論較抽象;相比于X線、CT等影像學方法,圖像是實時動態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圖像千變萬化,實踐性非常強,所以超聲診斷學的見習、實習課程顯得尤為必要[5,8];臨床醫學專業該課程見習課不少于8學時,實習時間不少于2周。開展好實踐教學,有助于加強影像與臨床學科的結合,培養橫向思維,避免基礎、臨床、影像學科之間的知識脫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學方法的成像特點、優勢,將知識融會貫通;通過實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理論,有助于臨床醫生讀懂超聲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