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邏輯學的性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邏輯性;思想政治;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7-042-1
中學政治課堂如何更加有效?如何使每節課都能使學生有所收益?在教學中,我們花了大量時間關注于導入、情境創設、設問、素材資源、多媒體手段、師生互動等方面,希望我們的課堂讓學生喜歡,有創新。所有這些努力使得今天的政治教學逐漸走入學生心中。
第一,教學設計是否合乎邏輯。
現行教材淡化了學科的邏輯結構,更加突出政治課的生活邏輯,讓思想政治課更加貼近生活,但絕不意味著可以拋棄學科邏輯。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只有全面系統地掌握了學科概念和概念間關系,心中有主線,才能做到深入淺出、運用自如,才能幫助學生把握知識的內核。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停留在一個個點,而應該是一條條邏輯主線貫穿起來的知識樹;知識不是教師給予學生的,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的,所以教學設計的重點不是讓學生知道、掌握多少學科知識,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各種能力的培養。每一次學習都是學生知識不斷重構和完善的過程,也是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只有具備了完整的具有內在邏輯的知識,掌握了相應的能力,學生才能夠真正地去解決現實問題,才能夠對社會現象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如在《稅收及其種類》的教學設計中,如果將生活邏輯與學科邏輯相結合,以生活邏輯為起點,以學科邏輯的完整建構為終點。用“你納過稅嗎?”這一問題引起學生興趣,找到學生的困惑點,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的學科邏輯如下圖:
通過圖表分析和問題鏈推進教學,問題鏈指向明確,邏輯構成清晰,課堂節奏感強,培養了學生的辯證思維和系統思考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真正地通過教學內容邏輯性的解構、現象的解讀,使學生能夠真正地靜下來去思考一些未曾深入思考過的問題,引導他們真正地去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而這種思考和認識如果能在一堂堂課中疊加和推進,或許今天無法看到成效,但一定會產生延時效應,對學生的品格的形成和人生的發展提供支持。
第二,問題鏈的設計是否合乎邏輯。
在中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決定了政治課堂應該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過程,所以在創設“問題鏈”時,教師應該從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出發,按照學生探究思維的邏輯順序出發,注重核心知識的邏輯呈現,創設一系列探究式問題體系,使學生能拾階而上。在這個過程中,前面問題所得的知識和經驗應該能為后繼問題的解決,指引出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激發學生更好地參與到知識探究的過程中來。
用問題鏈教學無疑是一種可行的教學方式,教師設計的問題鏈應由簡單至復雜,將學生由線性思維推向辯證思維、系統思維,能起到恰到好處的課堂組織與推進作用。而要使設計的問題鏈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教師必須注意:①無思維容量和一定難度的,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就回答出的問題意義不大。②答案是既定的,太過狹隘的問題意義不大。③同一能力梯度上的,超出了強化必要的問題意義也不大。問題鏈的設計必須切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的心理狀態,始終處于“躍躍欲試”的時候,才能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自己積極主動“上下求索”的過程。
第三,思維品質的培養是否合乎邏輯。
良好的思維品質應該是一種“淘金式”的思維,它強調知識的互動,強調學生與教師思想的對話,強調思維推理的邏輯性。它要求學習者提出盡可能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習者進行鑒別,對知識的把握更深刻,這一思維過程或許艱辛、痛苦,但也會為學習者獲得巨大的成就感,因為學習者通過自己理解和評估從不同觀點中選擇出來的,是自己的思想,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這種成就感,將成為他們繼續思考的動力。
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從單向思維發展到多向思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遵循思維培養的特有規律,以教學內容的邏輯性為依托,有意識地將這一思維方式運用于教學,從而提高學生主動思考、探索創造的思想品質。例如在《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一課中。教師給出這樣一個結論:近年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我國民族矛盾和民族問題得以解決。
用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學生需要提出以下問題:
結論真實嗎?――近年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是否快速發展?需要提供哪些資料來支持你的結論?到哪里查找資料?
GDP的增速提高的原因是什么?能夠完全說明民族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嗎?
產業轉移――GDP量的發展不等同于質的發展,產業轉移帶來西部經濟發展,就業率提升的同時也可能導致西部環境的破壞,這一問題不解決的話,還是會影響民族關系。
接下來,我們還要思考推理合乎邏輯嗎?
關鍵詞:網絡文學;網絡技術;產業化;文學性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2-0005-02
毫無疑問,進入新世紀,隨著互聯網飛速發展,中國正在空前地邁向一個信息時代。新媒體技術催生了網絡文學,而網絡、手機、數據庫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網絡文學從當初的“星星之火”演變為今天的燎原之勢,以億萬讀者爭相閱讀和互動參與的文學事實,成為新世紀中國文學譜系需要正視的力量。而且,由于網絡小說的盛行也造成了一種“網絡小說癮”的形成。這種負面問題是值得規避,但這也從反面看出網絡對受眾培育的強力塑造力。
一、網絡小說興起與網絡技術的雙向互動
以網絡媒介為消費載體,很大程度上能夠滿足閱讀群體的心理空間。閱讀網絡小說,一方面有著從眾心理,網絡小說能讓他們找到共同的話題;另一方面,消費社會所帶來的物質豐富與個體欲求,社會壓力與自我實現的悖論,也往往使人們精神世界受到壓抑,而虛擬的網絡成為他們精神釋放空間,精彩奇幻的網絡小說能讓他們感官獲得新奇體驗,情感得以宣泄,精神獲得自我滿足。
舉例而言,網絡小說的閱讀成為青年的文化消費熱點。如《鬼吹燈》、《死亡天使》等新奇網絡小說,極大地滿足了人所共有的獵奇心理,而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令人產生很強角色代入感,使他們在現實的局促與壓迫中情感得到釋放與發泄。互動性、參與性的閱讀讓很多讀者有了與小說血肉相連的感覺。同時,在架空的背景下,把人與人之間的故事、情感引入,勾勒出或華麗或曲折的的人生和愛情,比較典型地表現了本能替代性的滿足和情感的共鳴。而且,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這也是“”的表現。
不可否認的是,網絡小說的強勢崛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網絡小說市場的混亂及無序,而且,網絡小說巨大的市場潛力及正在盈利的事實,也在迫使更為合理的營銷平臺、傳播平臺的建立,這對于網絡小說的規范及質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對于網絡小說的流行起到極大的刺激作用。
網絡小說熱也使各大網站不斷研發新的閱讀工具,使網絡小說更為方便的被閱讀者所接受。如鳳凰網的閱讀工具、QQ閱讀等等。而這些新式的閱讀工具成為了推動網絡小說流行的新動力。網絡小說的發,也推動了網絡技術的更新換代,市場與技術的相互交織也將網絡小說推向了發展的。
因此,麥克盧漢強調媒介的影響和媒介的塑造力,提出“媒介即訊息”的論斷,認為媒介對傳遞內容有強烈的反作用,決定著信息的清晰度和結構方式。從這一角度講,互聯網構成的媒介環境,形成了一種不同于紙媒時代的言說方式,而文學數字化作為一種成為媒介資本的大勢所趨,勢必由于新媒介自身的進步性而構成人們生活的組成部分,當然,是否能利用媒介繁榮自身的探討也為文學理論和創作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而這也是網絡文學之為文學的意義所在。
二、多重突圍:技術改造之下創作結構與制度規約的打破
網絡玄幻小說在構像方面極大地超脫了現實,以其新奇、搞怪、荒誕、詭譎,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變化萬千的幻想世界,該審美特征與閱讀者深層的審美心理遇合,開拓了強大的新視野,形成了超乎尋常的審美效果。這些現實因子,所帶給網絡小說的結果是,技術力量被不斷滲透創作結構,而以往的制度規約也被不斷打破,網絡小說以各種形式脫離政治力量的束縛,成為更為自由的創作主體。這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打開了網絡小說題材的新世界。網絡小說的題材更為元化。題材風格多元化、邊緣化,豐富的想像及無邊界的敘事方式。他們可以沒有政治因素的束縛,可以信馬由韁,放筆寫去,因此,這也也將網絡小說定義的模糊使其創作束縛減至最小,讓網絡小說可以融合多種文類和題材,傳統劍俠文化、武俠小說、西方奇幻小說、日本幻象類小說、黃易小說、港臺及日本漫畫、電子與電腦游戲各種文化形態交融到其中,這種龐雜讓玄幻呈現了多元化的風格。
二是作者結構偏向年輕化。首先是創作主體的低齡化與寫作的青春化。當前玄幻小說的創作者大都相當年輕,這與傳統寫作需要極深的人生體驗和寫作積累有很大區別。年輕作者的思想更為激進,更能接受新鮮事物,更有想像力。而且,他們不需要積累多年的名氣,只要他們愿意去寫,就可以憑著一枝筆、一臺電腦,就能開始他們網絡小說的寫作。尤其是70至80年代的這一批青春,從小接受了日本、歐美動漫和網絡游戲的影響,能用更感官的方式表達對現實與幻想、歷史與虛擬的看法,可以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闡釋神話、傳說中的幻象。
三是制度規約束縛的無限放小。因為受制于當前的種種環境因素,傳統的創造模式無法打破各種制度的規約,政治性的主題、評批的角度與力度都需要拿捏的好,但,再考慮到出版審查、市場銷量等原因,傳統小說難以進行形式上、創作上的創新,但是網絡小說在技術的帶動,可以在制度上很少有創作主題的限制,一旦寫作得不到理想的點擊量,就會進行調整,甚至停下去創作另外的作品。而且,在出版制度上,網絡小說可以不斷更新主題,將現實社會可能被管控的,在網絡小說創作中幾乎沒有,因為,他們只要換一個敘事背景,一切主題都是可行的。這也開放了網絡小說的市場與自由度。
總的來說,網絡小說的盛行,其根源在于技術邏輯與制約邏輯雙重解壓后的必然結果。這不僅帶來了網絡小說結構的轉變,也造成了制度的不斷更新。而在這個主要邏輯之下,各種原因都成為了推動網絡小說前行的必要動力。
三、網絡文學產業化及其悖論
網絡文學在中國的繁榮,資本介入是必然的走向,正如2002年,非盈利文學網站榕樹下被轉手賣給貝塔斯曼的殘酷象征,商業運營對網絡文學的插手是無可回避的事實,也正是新的運營模式的誕生,使網絡文學的規模在數字虛擬空間數量驚人,如最具代表性的盛大文學官網,擁有近500億字的原創文學版權,每天近6000萬字的新增量,日平均訪問量4億次,日最高訪問量5億次,注冊網民超過4300萬,分布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現在旗下有超過93萬名,而紅袖添香網更號稱有110萬注冊。產業化經營也在試圖打造并集傳統文學及其他跨媒體文化的集成商業平臺,舉辦賽事,打造從原創到包裝出版的一條龍運營,邀請傳統作家加入并以網絡首發形式增加網站吸引力和含金量。可以說文學網站的產業化運營模式所呈現的積極推動力量是不容忽視的。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這種文學從數字化虛擬空間中的自由存在走向產業化培植的結果也包括――簽約的馬不停蹄筆耕不輟動輒一日上萬字更新的機械化寫作,類型化的有意跟風和引導,模糊了大眾的需求。大多數故事都有固定的套路來發展情節, 中國武俠小說的行俠模式、復仇模式、爭霸模式成為玄幻小說的現成范本,小人物迅速成為英雄,奇遇成為改變命運的最佳方式,這種不勞而獲的思想反映了人性中的弱點, 同時也是商業社會浮躁性的一個反映。但是,這是文化工化的一個明顯表現,也正是由于這些原因,網絡小說創作也越來越大規模的復制化,更有力于網絡小說作者寫出大量的作品,有的作者一天能寫幾萬字,一部小說連載數千章,這種快餐制造方式迅速推動了網絡小說的野蠻生長。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網絡小說創作已經步入了明顯的模式化局面。如,知名網絡小說寫作者天蠶土豆,他寫的《斗破蒼穹》與《武動乾坤》在情節構造、人物性格、事件發展上都具有明顯的雷同性,其實,從這一點也可以看,網絡小說作者的知識貧乏。
隨著網絡小說類型化的跟風與愈演愈烈,最初建立在閱讀者心里需求之上的寫作成為一種產業打造出的具有習慣性號召力的產品,正如鮑德里亞論及的商品所具備的符號價值,當某一符號成為人們追求的“品牌”,相應的,事物自身的深度必然岌岌可危,而不斷地模擬和仿像的背后其實喪失了自然指涉物提供的意義,所以,類型化網絡文學的甚囂塵上可以說扭曲了文學的應然之意,一大部分網絡從自由言說走向了媚俗,同時也由于字數與通過在線閱讀盈利的模式有密切的關系,字數越多也越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網絡文學也由此充斥著大量空泛雷同的“長篇大作”。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閱讀者的心理需求,但論及網絡文學的文學性,其自身依然有著不小的破綻,畢竟,文學不僅僅包括某種精神娛樂性的撫慰,也包括更為深厚的存在,一種對自身的存在不斷發現不斷拷問并不斷震撼的詩性因素,是看到抗爭的力量,是尋得精神皈依的感動,而不是在眾聲喧嘩中狂歡后的空洞。然而,當類型化的文本一而再再而三的呈現,很難想象,這樣的作品給人們能夠帶來的是對生活的珍重還是麻木。
而在當代社會中,網絡小說不考慮其技術所提供的便捷與與極高的可接觸律,其實更因從受眾的心理需要而出發,而考慮到讀者的身份,一方面,真正意義上的高精尖的中國的“數字化”一代往往存在于大城市的中產階級以上的群體中,而很多的數字化“貧民”往往停留在山寨機,QQ,和網絡小說的環境中,但很多“高雅的、上層的”理念和言說常常追逐著“圖釘的尖端”,而給予“圖釘冒”的則是不分良莠的傾瀉而下,雖然有著極多選擇,卻常常失卻規范,但正是這一大批人,成為最廣泛意義上的文字閱讀者,也正是這些人,最需要從廉價的幻想性娛樂中解脫出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有較完善的鑒定與規范的網絡文學場域。
文學創作與商業運營的悖論在網絡文學所體現的紛繁復雜泥沙俱下的情境中尤為突出,而在當代文學的創作與閱讀的劃分之中,與傳統文學,青春文學并峙之下的網絡文學如何規范并進一步尋找民族文化與價值的認同,也是需要不斷關照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法]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加]麥克盧漢著.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河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3][美]赫伯特?馬爾庫塞.與文明.黃勇,薛民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4][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本文探討了在網絡智能教學系統中建立一個雙層動態學生模型的方法,模型的初始層采用復合認知型學生模型,高級層利用Hopfield神經網絡算法,在初始層數據的基礎上加入興趣、愛好、知識狀態、學習歷史等信息進行評價、分類。該模型克服了單一學生模型結構數據處理的障礙,能夠靈活、全面地對學生的學習特征進行分析,有效改善了智能網絡教學系統的教學決策過程。
【關鍵詞】 學生模型;智能教學系統;Hopfield神經網絡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1)12―00645―04
引 言
目前,網絡教學系統正向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智能化的主要目標是解決現代遠程教學中的個別化教學問題,提高系統對學生的適應性和針對性[1]。
網絡智能教學系統中的學生模型(Student Model)是個別化教學決策的依據,是適應性教學中“因材施教”的“材”的量化標準。學生模型是指在智能教學系統中根據需求構造出的一種能可靠表示學生認知特征的數據結構,記錄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個人的學習水平,是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特征的反映。學生模型一般依據學生和系統之間的交互及應答歷史而形成,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動態地修改。
在國外的相關研究中,有的學者用貝葉斯網絡建立學生模型,進行個性化教學推理[2];有的學者利用對話來獲得學生對領域知識的掌握程度,從中分析學生學習的速度、掌握程度以及記憶能力,采用一定策略對學生實施個別化教學[3];也有的學者通過對學生學習某個主題的評價,來判斷該學生是否可以進入下一個主題的學習[4]。在國內,劉宇,解月光對CELTS-11學習者模型規范進行了取舍、組合,利用模糊評價方法對學生的認知能力進行評判[5]。在最近的研究中,孫中紅提出基于決策樹的遺傳算法,將學生的學習標準、興趣、愛好、知識狀態、學習歷史、心理因素和認知能力等信息進行數據挖掘和分類,從而構建一個綜合覆蓋模型、偏差模型、認知型模型或是幾種模型組合的全面學生模型[1]。郭富強從學習者個體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出發,在研究分析影響學習者的學習基礎、認知能力、心理因素的基礎上,設計了學生模型,并給出了學生模型的動態調整算法[6]。
本文設計的雙層動態學生模型是基于網絡的SQL查詢語言智能教學系統,它采用任務驅動的個性化學習方式,以模擬在線實驗為平臺,同時提供學習資源、實例演示與綜合測試等服務。SQLlearning學習系統因其實驗交互、智能引導等特點在實踐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雙層動態學生模型的工作原理
在SQLlearning中雙層動態學生模型的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學生登錄系統后,利用雙層動態學生模型智能引導學生的實驗、學習、測試等活動,系統一般選用學生模型的高級層驅動相應數據庫,生成用戶的個性化實驗任務、測試題目、學習資源等,而對于未經高級層處理或網絡條件不允許進行高級層處理的學生模型則選用初始層參數。
一般來說,高級層的處理過程是在搜集了一定量的初始層學生模型參數后,經Hopfield網絡處理生成標準化模型庫,進行評價、分類,并將結果取樣到樣本庫、存儲到評價庫的過程。
二、初始層――復合認知型學生模型
初始層采用輕量化數據設計,結合認知型學生模型的特點,在SQLlearning系統中設計了如下的數據結構來記錄學生的認知能力:
SM={Knowledge, Comprehension,Application,Analysis,Synthesis, Evaluation,CorrectRate, ExAccuracy}。
其中,Knowledge、Comprehension、Application、Analysis、Synthesis、 Evaluation依次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6項認知能力參數,ExAccuracy,CorrectRate分別對應實驗正確率、測試正確率。
初始層學生模型的參數由系統與用戶的交互形成,在SQLlearning系統中主要通過資源學習、平時實驗、綜合測試等活動來記錄。需要說明的是,系統在設計實驗任務與綜合測試題目時,每項均進行了認知改造, 也就是每個項目均設有認知能力觀測點,如果測試項目通過,則該認知能力觀測點記為1,未通過記為-1,未測試記為0,所以學生的每一次活動都有反應一項或幾項認知能力的參數記錄在學生模型庫中。
從改造后的測試項目中可以匯總得到學生各項認知能力的信息,在矢量式 si=(a1,a2,a3,a4,a5,a6)中,ai代表某項認知能力的正確率,ai=■,其中,0
Rij(1)代表第i項認知能力到目前為止的測試中所答對的次數。
Rij(-1)代表第i項認知能力到目前為止的所有測試中答錯的次數。
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ai的平均值會隨時更新到學生模型庫中,同樣每次的測試與練習正確率CorrectRate,ExAccuracy也會以平均正確率更新到學生模型庫中。
在實際應用中,若遇到新注冊人數較多、服務器負擔較重、網絡不暢等制約條件,可以對初始層模型參數進行簡單加權評價、分類,在犧牲部分評定準確性的基礎上保證系統正常運行。
三、高級層――利用Hopfield神經網絡處理
根據初始層的復合認知型學生模型,橫向對比眾多用戶的學習數據,挖掘出初始層學生模型中的有用信息,對學生模型進行細致的刻畫與分類,是高級層學生模型構造的關鍵。在這里將初始層模型的數據,加上興趣、愛好、知識狀態、學習歷史等作為高級層學生模型分類的生成要素。
1. Hopfield神經網絡算法設計
在高級層中,將若干個典型的、理想的學生模型對應的初始層學習數據、興趣、愛好、知識狀態、學習歷史等作為Hopfield神經網絡的平衡點,Hopfield神經網絡學習過程即為典型的學生模型的數據要素逐漸趨近于Hopfield神經網絡的平衡點的過程。學習完成后,Hopfield神經網絡儲存的平衡點即為各種學生模型所對應的數據要素。當需要判定學生模型時,Hopfield神經網絡即利用其聯想記憶能力逐漸趨近于某個儲存的平衡點,當狀態不再改變時,此時平衡點所對應的狀態即為待判定的學生模型。具體算法設計步驟如下:
步驟1:設計理想的學生模型評價指標
從初始層的每類學生模型中隨機選取樣本,按類匯總以各分量的平均值作為理想學生模型的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步驟2:為理想的學生模型評價指標編碼
由于Hopfield網絡神經元的輸出只取1和-1,所以將評價指標映射為神經元的狀態時,需要對其進行編碼。編碼規則為:當大于或等于某個等級的指標時,對應的神經元狀態設為“1”,否則設為“-1”。理想的4個等級評價指標編碼如表2所列,其中表示神經元狀態為“1”,即大于或等于對應等級的理想評價指標值,反之用表示。
步驟3:為待分類的學生模型評價指標編碼
設有5個待分類的學生模型,提取信息后有表3所示的學習數據。
根據上述編碼規則得到對應的編碼,如圖2所示。
步驟4:利用MATLAB中神經網絡工具箱函數創建Hopfield網絡,對表1中的標準樣本數據進行訓練。
步驟5:利用訓練好的網絡對高級層的待分類數據仿真、分類,分類結果如圖3所示。
2. Hopfield神經網絡算法在網絡環境中的實現
Hopfield神經網絡算法處理高級層學生模型基于Matlab 7.10.0(R2010a)實現,在網絡環境中,網頁功能模塊基于Visual Studio 2010開發。具體實現步驟如下 :
步驟1. 基于Matlab實現Hopfield神經網絡算法,偽碼如下:
function [re]=hop_ddm()
%% 連接數據庫,獲取高級層模型庫數據aa,獲取樣本庫數據bb
代碼A
%% 將獲取的數據轉變預處理
[mx,my]=size(aa)
[bx,by]=size(bb)
%% 為高級層模型庫、樣本庫中的數據編碼
代碼B
%% 創建Hopfield神經網絡
net=newhop(bz);
%% 仿真、分類、評價
Y=sim(net,{mx*4,15},{},A); % A為最后待處理的數據
for m=1:mx
for n=1:4
if Y{15}(:,(m-1)*4+n)>[0 0 0 0 0 0 0 0 0 0 0]'
%% 更新評價庫中的評價結果
update(conn,'pjk',{'myrank'},{n}, strcat('where myid=',num2str(m)))
commit(conn)
end
end
end
end
步驟2. Deployment for .NET Assembly制作dll組件
將Matlab中編寫的函數用Deployment Tool工具進行編譯,生成 .NET Assembly動態鏈接庫hop_ddm.dll文件。
步驟3. 將上述生成的hop_ddm.dll文件和MWArray.省略項目中添加對hop_ddm.dll和MWArray.dll的引用。
步驟4. 混合編程,在網頁中調用。
hop_ddm.myhop dm_ins = new hop_ddm.myhop(); //將myhop類實例化
dm_ins.hop_ddm(); //調用hop_ddm方法
結束語
本文 結合實際應用的SQLlearning系統探討了網絡智能教學系統中一個雙層動態學生模型的構建方法,重點闡述了高級層中Hopfield神經網絡算法原理及其在網頁中的實現方法。為驗證學生模型的有效性,2011年上半學期將忻州師范學院計算機系2008級248名學生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168名學生采用如圖4所示的SQLlearning實驗教學環境;對照組的80名學生則采用真實上機實驗環境。在學習時間等同的情況下,對4份測試,成績如表4所列,實驗組學生平均成績比對照組高出16.29%。在隨后針對學生模型認可度的調查中,收到有效問卷152份,其中非常認可、認可、不認可的學生人數分別為109、38、5,學生模型的分類結果在受測試學生中的認可度達96.7%。
?眼參考文獻?演
[1] 孫中紅. 個性化智能網絡教學系統中學生模型的研究[J]. 中國電
化教育,2009,(10):107-110.
[2] Peng-Kiat Pek, Kim-Leng Poh. Using Decision Networks for Adaptive Tutoring[DB/OL]. 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torage_01/0000019b/80/17/2a/8e.pdf.
[3] Yujian Zhou Martha W. Evens. A Practical Student Model in a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DB/OL]. cs.iit.edu/~circsim/documents/yzitai99.pdf.
[4] Mia K. Stern and Beverly Park Woolf. Curriculum Sequencing in a Web-based Tutor[DB/OL]. 省略/index/4MBNT2BNUMKB3A2G.pdf.
[5] 劉宇,解月光. 動態學生模型與智能支持服務研究[J]. 中國電化教
育,2006,(10):94-98.
[6] 郭富強. 智能教學系統中動態學生模型的研究與設計[J]. 中國電
化教育,2011,(1):119-123.
[7] 郝耀軍,程國忠. 基于在線實驗的SQL語言智能教學系統的設計
與實現[J]. 現代遠距離教育,2007,(1):76-78.
[8] 史峰,王小川,郁磊等. MATLAB神經網絡30個案例分析[M]. 北
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0.
[9] 陳仕品,張劍平. 適應性學習支持系統的學生模型研究[J]. 中國電
化教育,2010,(5):112-117.
收稿日期: 2011-08-25
一、網絡小說興起與網絡技術的雙向互動
以網絡媒介為消費載體,很大程度上能夠滿足閱讀群體的心理空間。閱讀網絡小說,一方面有著從眾心理,網絡小說能讓他們找到共同的話題;另一方面,消費社會所帶來的物質豐富與個體欲求,社會壓力與自我實現的悖論,也往往使人們精神世界受到壓抑,而虛擬的網絡成為他們精神釋放空間,精彩奇幻的網絡小說能讓他們感官獲得新奇體驗,情感得以宣泄,精神獲得自我滿足。
舉例而言,網絡小說的閱讀成為青年的文化消費熱點。如《鬼吹燈》、《死亡天使》等新奇網絡小說,極大地滿足了人所共有的獵奇心理,而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令人產生很強角色代入感,使他們在現實的局促與壓迫中情感得到釋放與發泄。互動性、參與性的閱讀讓很多讀者有了與小說血肉相連的感覺。同時,在架空的背景下,把人與人之間的故事、情感引入,勾勒出或華麗或曲折的的人生和愛情,比較典型地表現了本能替代性的滿足和情感的共鳴。而且,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這也是“”的表現。
不可否認的是,網絡小說的強勢崛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網絡小說市場的混亂及無序,而且,網絡小說巨大的市場潛力及正在盈利的事實,也在迫使更為合理的營銷平臺、傳播平臺的建立,這對于網絡小說的規范及質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對于網絡小說的流行起到極大的刺激作用。
網絡小說熱也使各大網站不斷研發新的閱讀工具,使網絡小說更為方便的被閱讀者所接受。如鳳凰網的閱讀工具、QQ閱讀等等。而這些新式的閱讀工具成為了推動網絡小說流行的新動力。網絡小說的發,也推動了網絡技術的更新換代,市場與技術的相互交織也將網絡小說推向了發展的。
因此,麥克盧漢強調媒介的影響和媒介的塑造力,提出“媒介即訊息”的論斷,認為媒介對傳遞內容有強烈的反作用,決定著信息的清晰度和結構方式。從這一角度講,互聯網構成的媒介環境,形成了一種不同于紙媒時代的言說方式,而文學數字化作為一種成為媒介資本的大勢所趨,勢必由于新媒介自身的進步性而構成人們生活的組成部分,當然,是否能利用媒介繁榮自身的探討也為文學理論和創作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而這也是網絡文學之為文學的意義所在。
二、多重突圍:技術改造之下創作結構與制度規約的打破
網絡玄幻小說在構像方面極大地超脫了現實,以其新奇、搞怪、荒誕、詭譎,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變化萬千的幻想世界,該審美特征與閱讀者深層的審美心理遇合,開拓了強大的新視野,形成了超乎尋常的審美效果。這些現實因子,所帶給網絡小說的結果是,技術力量被不斷滲透創作結構,而以往的制度規約也被不斷打破,網絡小說以各種形式脫離政治力量的束縛,成為更為自由的創作主體。這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打開了網絡小說題材的新世界。網絡小說的題材更為元化。題材風格多元化、邊緣化,豐富的想像及無邊界的敘事方式。他們可以沒有政治因素的束縛,可以信馬由韁,放筆寫去,因此,這也也將網絡小說定義的模糊使其創作束縛減至最小,讓網絡小說可以融合多種文類和題材,傳統劍俠文化、武俠小說、西方奇幻小說、日本幻象類小說、黃易小說、港臺及日本漫畫、電子與電腦游戲各種文化形態交融到其中,這種龐雜讓玄幻呈現了多元化的風格。
二是作者結構偏向年輕化。首先是創作主體的低齡化與寫作的青春化。當前玄幻小說的創作者大都相當年輕,這與傳統寫作需要極深的人生體驗和寫作積累有很大區別。年輕作者的思想更為激進,更能接受新鮮事物,更有想像力。而且,他們不需要積累多年的名氣,只要他們愿意去寫,就可以憑著一枝筆、一臺電腦,就能開始他們網絡小說的寫作。尤其是70至80年代的這一批青春,從小接受了日本、歐美動漫和網絡游戲的影響,能用更感官的方式表達對現實與幻想、歷史與虛擬的看法,可以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闡釋神話、傳說中的幻象。
三是制度規約束縛的無限放小。因為受制于當前的種種環境因素,傳統的創造模式無法打破各種制度的規約,政治性的主題、評批的角度與力度都需要拿捏的好,但,再考慮到出版審查、市場銷量等原因,傳統小說難以進行形式上、創作上的創新,但是網絡小說在技術的帶動,可以在制度上很少有創作主題的限制,一旦寫作得不到理想的點擊量,就會進行調整,甚至停下去創作另外的作品。而且,在出版制度上,網絡小說可以不斷更新主題,將現實社會可能被管控的,在網絡小說創作中幾乎沒有禁區,因為,他們只要換一個敘事背景,一切主題都是可行的。這也開放了網絡小說的市場與自由度。
總的來說,網絡小說的盛行,其根源在于技術邏輯與制約邏輯雙重解壓后的必然結果。這不僅帶來了網絡小說結構的轉變,也造成了制度的不斷更新。而在這個主要邏輯之下,各種原因都成為了推動網絡小說前行的必要動力。
三、網絡文學產業化及其悖論
網絡文學在中國的繁榮,資本介入是必然的走向,正如2002年,非盈利文學網站榕樹下被轉手賣給貝塔斯曼的殘酷象征,商業運營對網絡文學的插手是無可回避的事實,也正是新的運營模式的誕生,使網絡文學的規模在數字虛擬空間數量驚人,如最具代表性的盛大文學官網,擁有近500億字的原創文學版權,每天近6000萬字的新增量,日平均訪問量4億次,日最高訪問量5億次,注冊網民超過4300萬,分布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現在旗下有超過93萬名,而紅袖添香網更號稱有110萬注冊。產業化經營也在試圖打造并集傳統文學及其他跨媒體文化的集成商業平臺,舉辦賽事,打造從原創到包裝出版的一條龍運營, 邀請傳統作家加入并以網絡首發形式增加網站吸引力和含金量。可以說文學網站的產業化運營模式所呈現的積極推動力量是不容忽視的。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這種文學從數字化虛擬空間中的自由存在走向產業化培植的結果也包括——簽約的馬不停蹄筆耕不輟動輒一日上萬字更新的機械化寫作,類型化的有意跟風和引導,模糊了大眾的需求。大多數故事都有固定的套路來發展情節, 中國武俠小說的行俠模式、復仇模式、爭霸模式成為玄幻小說的現成范本,小人物迅速成為英雄,奇遇成為改變命運的最佳方式,這種不勞而獲的思想反映了人性中的弱點, 同時也是商業社會浮躁性的一個反映。但是,這是文化工化的一個明顯表現,也正是由于這些原因,網絡小說創作也越來越大規模的復制化,更有力于網絡小說作者寫出大量的作品,有的作者一天能寫幾萬字,一部小說連載數千章,這種快餐制造方式迅速推動了網絡小說的野蠻生長。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網絡小說創作已經步入了明顯的模式化局面。如,知名網絡小說寫作者天蠶土豆,他寫的《斗破蒼穹》與《武動乾坤》在情節構造、人物性格、事件發展上都具有明顯的雷同性,其實,從這一點也可以看,網絡小說作者的知識貧乏。
隨著網絡小說類型化的跟風與愈演愈烈,最初建立在閱讀者心里需求之上的寫作成為一種產業打造出的具有習慣性號召力的產品,正如鮑德里亞論及的商品所具備的符號價值,當某一符號成為人們追求的“品牌”,相應的,事物自身的深度必然岌岌可危,而不斷地模擬和仿像的背后其實喪失了自然指涉物提供的意義,所以,類型化網絡文學的甚囂塵上可以說扭曲了文學的應然之意,一大部分網絡從自由言說走向了媚俗,同時也由于字數與通過在線閱讀盈利的模式有密切的關系,字數越多也越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網絡文學也由此充斥著大量空泛雷同的“長篇大作”。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閱讀者的心理需求,但論及網絡文學的文學性,其自身依然有著不小的破綻,畢竟,文學不僅僅包括某種精神娛樂性的撫慰,也包括更為深厚的存在,一種對自身的存在不斷發現不斷拷問并不斷震撼的詩性因素,是看到抗爭的力量,是尋得精神皈依的感動,而不是在眾聲喧嘩中狂歡后的空洞。然而,當類型化的文本一而再再而三的呈現,很難想象,這樣的作品給人們能夠帶來的是對生活的珍重還是麻木。
而在當代社會中,網絡小說不考慮其技術所提供的便捷與與極高的可接觸律,其實更因從受眾的心理需要而出發,而考慮到讀者的身份,一方面,真正意義上的高精尖的中國的“數字化”一代往往存在于大城市的中產階級以上的群體中,而很多的數字化“貧民”往往停留在山寨機,QQ,和網絡小說的環境中,但很多“高雅的、上層的”理念和言說常常追逐著“圖釘的尖端”,而給予“圖釘冒”的則是不分良莠的傾瀉而下,雖然有著極多選擇,卻常常失卻規范,但正是這一大批人,成為最廣泛意義上的文字閱讀者,也正是這些人,最需要從廉價的幻想性娛樂中解脫出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有較完善的鑒定與規范的網絡文學場域。
文學創作與商業運營的悖論在網絡文學所體現的紛繁復雜泥沙俱下的情境中尤為突出,而在當代文學的創作與閱讀的劃分之中,與傳統文學,青春文學并峙之下的網絡文學如何規范并進一步尋找民族文化與價值的認同,也是需要不斷關照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法]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加]麥克盧漢著.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河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3][美]赫伯特·馬爾庫塞.與文明.黃勇,薛民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4][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關鍵詞】;祛風通絡撒;急性腦梗死;血液流變學;療效
【中圖分類號】R2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142-02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本病發病急,病因病機復雜,臨床有“三高一低”,即發病率高、致死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的特點。急性期及時有效的治療,是減少病死率、減輕致殘程度的關鍵。目前研究認為挽救半瀕死的腦細胞,增強腦細胞血流灌注和血液供應是治療急性腦梗死,防止梗死區擴大的關鍵。急性腦梗死屬中醫“中風”范疇,對其的治療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多認為風痰上擾、腦絡痹阻是中風的基本病因病機,故化痰熄風、通絡化瘀是其基本之大法。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對收治的3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祛風通絡散治療,在治療效果和血流變方面都中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00例患者均為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男181例,女119例,年齡45~82歲,平均(60.5±12.7)歲,病程5~46h。對照組100例,男67例,女33例,年齡44~83歲,平均(61.2±11.9)歲,病程5~48h。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或MRI證實,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1]。所有患者均無嚴重意識障礙,無心、肝、腎臟疾病及血液系統疾病。CT檢查:病灶區腦實質局部密度較周圍腦組織減低,臨近病變區腦池及腦溝變窄變淺、消失。2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均進行出、凝血時間及血小板計數正常檢查。治療組患者按《2005年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關于腦梗死急性期的治療規范給予基礎治療:口服腸溶阿司匹林(上海信誼百路達藥業有限公司生產)0.2g,每日一次;胞二磷膽堿(廣東三才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生產)0.5g,靜脈點滴,每天一次;口服尼莫地平(廣東華南藥業有限公司生產)20mg,每天三次。血壓>220/120mmHg者緩慢降血壓治療,有腦水腫者進行抗腦水腫降顱高壓治療。同時接受祛風通絡散治療:30g、桂枝10g、防風15g、細辛3g、太子參20g、白術20g、茯苓30g、干姜10g、當歸15g、川芎15g、黃芩15g、桔梗15g、牡蠣30g。中藥方劑日服一劑。以上方案每周均治療7次,3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對照組患者僅給予基礎治療。治療過程中嚴禁使用其他溶栓、抗凝藥物。觀察治療前后癥狀及血液流變學改善情況,同時使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進行評價。
1.3 療效判定
根據治療前后腦卒中患者診斷標準和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ESS)標準進行判定[3]:基本痊愈:臨床自覺癥狀完全緩解,生活能自理,肌力達到Ⅳ級以上,ESS減少90%~100%;顯效:臨床癥狀有明顯減輕,自理能力有明顯改善,肌力提高Ⅱ~Ⅲ級,ESS減少46%~89%;有效: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癱瘓及失語有輕微改善,生活不能自理,肌力提高Ⅰ級,ESS減少18%~45%;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變化或加重,ESS減少或增加≤18%甚至死亡。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Х2檢驗,以P
2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5.0%,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現代研究表明[2]腦梗死患者存在著明顯的血液流變學異常,血液粘滯性增高。發生梗死時,由于血管壁彈性減弱,管腔狹窄導致局部供血不足,血流阻力增大,血液黏度進一步增加,血流量急劇減慢,導致病灶周圍神經元壞死等惡性循環[3]。因此,改善血液流變學異常,降低血液粘稠性是改善癥狀,保護腦灌流的關鍵之一。目前一致認為局灶腦缺血早期進行溶栓治療是一種有效方法,使血管再通,恢復腦組織血供是腦缺血的根本治療。但因缺血再灌注后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再灌注損傷,從而加重腦水腫或并發腦出血,這就為臨床上溶栓療法的開展設置了障礙,同時也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尋找減輕再灌注損傷的方法。
急性腦梗死屬中醫“中風”范疇,目前多認為風痰上擾、腦絡痹阻是中風的基本病因病機,故化痰熄風、通絡化瘀是其基本之大法。中醫治療急性腦梗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根據病情輕重和病位深淺沿用《金匱要略》的分類方法辨中經絡和中臟腑。清代名醫俞嘉言《醫門法律》中說“驅風之中,兼填空竅,為第一義也。空竅一實,庶風出而不復入,其病已。古方中有候氏黑散,深得此意,仲景取為主方。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含揮發油、菊甙、腺嘌呤等,具有擴張血管,增加血壓灌注量的作用。這些研究提示祛風藥可改善腦缺血,減少應激反應及再灌注損傷的自由基反應。據此,本項目成員以為主藥,配合桂枝、細辛、防風,組成“祛風通絡散”用于腦梗死治療風痰瘀阻型患者,療效較為滿意,能很好地改善患者預后與防止再發。全方由、桂枝、防風、細辛、太子參、白術、茯苓、干姜、當歸、川芎、黃芩、桔梗、牡蠣等組成。本方重用祛風,桂枝、細辛、當歸、川芎等疏風通絡,太子參、白術、茯苓、干姜等溫中健脾化痰,黃芩、牡蠣等鎮肝熄風,全方有著祛風通絡、鎮肝熄風、健脾理氣化痰之功。
通過對300例患者治療觀察,在基礎治療不變的情況下,使用祛風通絡散治療急性腦梗死,總有療效率優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疑似腦血管畸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進行多層螺旋CT腦成像(CTA)檢查,采用表面遮蓋顯示法和最大強度投照法對腦CTA圖像進行處理,作出診斷,并將CTA診斷結果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結果比較,計算CTA的\斷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其與DSA診斷結果的一致性。結果:CTA對腦前動脈區、中動脈區、后動脈區、基底動脈區的顯影率均達到100%,對椎動脈區的顯影率為50%。60例疑似腦血管畸形患者中,共27例患者經DSA確診為腦血管畸形,包括16例動靜脈畸形、5例靜脈血管瘤、3例先天性顱內囊性動脈瘤、3例海綿狀血管瘤,CTA對腦血管畸形的診斷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2.59%、90.91%、91.67%、89.29%、93.75%,與DSA診斷結果之間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15)。結論:在腦血管畸形的臨床診斷中,采用多層螺旋CT腦成像技術進行診斷,能夠對腦血管畸形做出快速、準確的診斷,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 螺旋CT腦成像; 腦血管畸形; 診斷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Brain Imaging in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CHEN Ju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9):085-088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brain imaging in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Method:60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multi-slice spiral CT(CTA) imaging was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the surface shaded display method and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deal with the brain CTA images,made a diagnosis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CTA diagnosis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the diagnostic sensitivity,specificity,accuracy,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CTA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DSA.Result:The development rates of CTA on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middle artery,posterior artery and basilar artery were 100%,and the developing rate of vertebral artery was 50%.60 cases of suspected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a total of 27 cases with DSA for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including 16 cases of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5 cases of venous hemangioma,3 cases of congenital intracranial saccular aneurysms,3 case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CTA of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 of the diagnostic sensitivity,specificity,accuracy,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ere 92.59%,90.91%,91.67%,89.29% and 93.75%,and DSA in the diagnosis of results between consistency(Kappa=0.715).Conclusion: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multi-slice spiral CT imaging technology is used to diagnose,can make a rapid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and provide reliable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Spiral CT brain imaging;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 Diagn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Zhaoqing 52606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9.024
腦血管畸形是指先天性或非腫瘤性的腦血管病變,主要是由于腦血管發育異常引l的腦血管局部結構和數量異常,往往會對腦血管血流造成影響,嚴重時還會發生破裂出血,表現為腦內血腫,多發生于年輕人群,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1-4]。本次研究為了探討多層螺旋CT腦成像對腦血管畸形的診斷價值,特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共60例疑似腦血管畸形患者進行螺旋CT腦成像檢查,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疑似腦血管畸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存在搏動性頭痛、腦內出血、癲癇,且部分伴隨有偏癱、失語、眩暈、步態不穩、眼顫、復視等癥狀。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22~45歲,平均(34.05±10.27)歲。檢查前,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檢查方法和目的知情了解,并同意配合研究,且本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60例疑似腦血管畸形患者進行多層螺旋CT腦成像(CTA)檢查,檢查前,在患者的前臂采用頭皮針建立靜脈通道,注入1 mL優維顯進行藥敏試驗,觀察是否存在過敏反應,如患者出現躁動而致無法配合檢查,應給予患者濃度為10%的水合氯醛靜脈注射,使患者保持安靜狀態。采用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對患者頭顱進行檢查,螺旋CT儀器為美國GE公司生產Optima CT520 16排CT機,將電流、電壓分別設置為100 mA、120 kV,矩陣設置為512×512,每層掃描時間為2 s,先對患者進行常規CT平掃,再對眶上緣至鞍底進行螺旋CT檢查,層厚設置為1~3 mm,螺距設置為1~1.5;采用優維顯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入,劑量為2.5~4.0 mL/kg,濃度為300 mgI/L或370 mgI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研究數據均錄入至SPSS 17.0軟件中進行處理,螺旋CT腦成像診斷結果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結果之間采用Kappa一致性檢驗,Kappa0.7表示一致性良好。
2 結果
2.1 螺旋CT腦成像對腦內各動脈區的顯影情況 CTA對腦前動脈區、中動脈區、后動脈區、基底動脈區的顯影率均達到100%,均為60例;對椎動脈區的顯影率為50%,共30例,見圖1、2。
2.2 螺旋CT腦成像對腦血管畸形的診斷結果分析 60例疑似腦血管畸形患者中,共27例患者經DSA確診為腦血管畸形,包括16例動靜脈畸形、5例靜脈血管瘤、3例先天性顱內囊性動脈瘤、3例海綿狀血管瘤,CTA對腦血管畸形的診斷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2.59%、90.91%、91.67%、89.29%、93.75%,與DSA診斷結果之間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15),見表1。
3 討論
腦血管畸形又被稱為“顱內血管畸形”,可在顱內任何部位發生,以腦前動脈區、中動脈區、后動脈區、基底動脈區、椎動脈區較為多見,主要包括動靜脈畸形、先天性顱內囊性動脈瘤、靜脈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臨床表現以搏動性頭痛、腦內出血、癲癇及伴隨癥狀為主,容易導致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腦內血腫,對神經系統產生壓迫,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5-9]。因此,臨床上應對腦血管畸形進行深入研究,以尋求快速、準確的診斷方法,對腦血管畸形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目前,臨床上對腦血管畸形的診斷方法以影像學檢查為主,主要是通過對患者顱部進行影像學檢查,根據影像圖對顱內血管畸形進行觀察[10-11]。腦血管畸形的臨床診斷金標準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為主,但由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會對患者的機體造成一定的創傷,且對儀器設備和技術的要求較高,不適合用于快速診斷或基層醫院[12]。CT是最為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通過對疑似腦血管畸形患者的頭顱進行立體掃描,可獲取連續性的圖像數據,采用計算機圖片處理系統對CT圖像實現三維立體重建,從而可對腦血管畸形情況予以清晰顯示,便于臨床醫師對患者的腦血管畸形情況進行觀察,但由于CT檢查過程中患者的興趣區結構位置可能會出現移動,容易造成獲得的影像學數據出現差錯,導致CT圖像對腦血管畸形的顯示情況容易出現誤差[13-15]。螺旋CT機是一種新型的CT設備,這種CT設備的面世使CT腦成像技術成為可能,螺旋CT腦成像是指在螺旋CT掃描的基礎上,通過將造影劑注入受檢者的外周靜脈,對其腦部各興趣區進行連續性的快速掃描,從而有效獲取各個興趣區內的三維數據[16-17]。再利用計算機處理軟件完成對腦血管造影圖像的立體重建,可對腦內血管情況予以清晰的顯示,有利于臨床醫師對患者的腦血管情況進行觀察,從而有效減少診斷誤差[18]。
本次研究為了探討螺旋CT腦成像對腦血管畸形的診斷價值,特選取了60例疑似腦血管畸形患者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螺旋CT腦成像對大腦各動脈區的顯影率均達到100%,僅椎動脈區的顯影率為50%,說明在螺旋CT腦成像的影像圖可對大腦各分區內的血管畸形情況予以清晰的顯示;60例疑似腦血管畸形患者中,共有27例患者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確診為腦血管畸形,螺旋CT腦成像對腦血管畸形的診斷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2.59%、90.91%、91.67%、89.29%、93.75%,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的確診結果之間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說明螺旋CT腦成像對腦血管畸形的診斷準確性較高,可對腦血管畸形作出快速、準確的診斷,提示我們在對腦血管畸形進行診斷時,可采用螺旋CT腦成像技術。
綜上所述,在腦血管畸形的臨床診斷中,采用多層螺旋CT腦成像技術進行診斷,能夠對腦血管畸形作出快速、準確的診斷,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1]任春慧,姜華,李強,等.64排螺旋CT腦成像在診斷腦血管畸形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療設備,2013,28(6):159-161.
[2] Jang J H,Lim Y S,Lee Y J,et al.Evaluation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ts using multi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 in vivo study:comparison of the three different kernels[J].Acta Radiologica,2012,53(4):456-460.
[3]鄧曉彬.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腦血管病變診治中的臨床應用[J].河北醫學,2012,18(1):61-64.
[4]盧江毅.多層螺旋CT腦成像在診斷腦血管畸形中的應用r值[J].醫學信息,2015,28(18):152.
[5]張奕昭,胡海菁,徐新超,等.MSCTA容積重建在非增生性腦血管畸形診斷中的價值[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13,22(3):485-492.
[6]盧劍波,孫曉川.三維CT血管成像在腦血管疾病診療方面的應用進展[J].中華創傷雜志,2012,28(10):958-960.
[7]鄒文錦,杜碧茵,黃建偉,等.腦血管病變的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診斷效果分析[J].醫學信息,2013,26(4):188.
[8]張小玲,閔智乾,黃明剛,等.64層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9):1329-1332.
[9]魏小賓,劉保良.16排螺旋CT頭頸部螺旋CT血管造影在血管病變中的診斷研究[J].河北醫藥,2012,34(17):2598-2600.
[10]詹志勇.64排螺旋CT在腦血管畸形的診斷價值[J].中外醫療,2012,31(17):167.
[11]田龍海,陳志輝,劉璇輝.320排CTDSA技術在腦血管病變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療設備,2012,27(10):178-179.
[12]呂秀玲,李炯,康少鋒,等.64層雙源CT目測手動觸發掃描在頸部動脈CTA成像技術中的應用[J].寧夏醫學雜志,2011,33(2):144-145.
[13]孫百勝,龍淼淼,劉祿明,等.64層螺旋CT選擇性三維血管重建技術在顱內占位性病變中的應用[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7,17(6):541-543.
[14]鄭忠勤,徐燕.多層螺旋CT診斷急性胸腹部創傷的臨床價值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3(4):636-637.
[15]高亞飛,常濤,楊彥龍,等.大骨瓣減壓術治療大面積腦梗塞的療效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5,14(4):338-341.
[16]馬志波.螺旋CT容積再現腦血管成像技術對腦動脈瘤的診斷價值[J].中外醫療,2013,32(9):173-174.
【關鍵詞】網絡環境;隱性知識;博客;聊天機器人
一、問題的提出
在傳統的英語學習中,教師傳遞語言知識的過程是一個顯性過程,學生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死記硬背已學過的語言知識卻收效甚微,因此他們對英語學習就會產生厭倦甚至是挫敗感,即使是面對海量的網絡學習資源也無所適從。英語學習本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單靠課堂上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如何運用自身的隱性知識在網絡環境下去建構新的知識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網絡學習環境
網絡學習環境是基于網絡平臺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支持其學習活動的顯性與隱性因素的總和,它與學習者構成一個整體,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之中。網絡學習環境中,顯性環境和隱性環境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依賴,構成不斷運動的整體。顯性環境由處于學習個體周圍的,可見的一切物質要素構成,是一種物質環境,它包括網絡、計算機、遠程學習系統、學習資源庫等可見的有形的人為性要素。而學習者個體的觀念、學習動機、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人際交互以及蘊含在學習活動中的學習策略等成為影響學習的無形環境,我們稱為隱性環境。
2.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是一種無意識的認知能力,它的獲取必須通過個人的親身體驗、實踐和領悟。和顯性知識相比,隱性知識在個人知識構成中是主體部分,在個人認知活動和實踐活動中,隱性知識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中,教育內容雖然主要是顯性知識,但隱性知識卻是認識的源泉。
三、影響英語學習的因素
1.母語對第二語言的影響
學習第二語言的人無疑會借助一些第一語言的知識。當中國學生接觸到英語時,他們的母語系統已經確立,母語思維習慣也已形成。由于缺乏學習母語那樣的語言環境和交流機會,因而在學習英語時,從知識的理解、掌握到運用都需要學習者付出艱辛的勞動。按照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原有的習慣會影響新習慣的養成,因此對第二語言學習來說植入大腦中的母語規則可能會干擾第二語言正確掌握。
2.學習者自身的因素
(1)個性差異
美國JamesM1CaNall曾對人的遺傳差異進行研究,提出了人在遺傳上先天就有差異,有些人具備別人的欠缺的語言天賦。這種掌握語言的能力被稱之為語言能力。學習者個性的差異會進一步導致學習方式的差異。
(2)學習動機
學習者的學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是受學習動機的支配,動機可分為內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在動機發自于學習者內心的愿望,可能他們擅長學習語言,對英語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當然也有可能他們對第二語言的文化、信仰、價值觀感興趣,想通過掌握目標語來了解另一種文化。而外部動機則來自于外部刺激,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可能是想通過某種考試以完成必須要達到的目標或者是獲得職位的晉升;也許僅僅是為了今后能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或者出國等等才使他們學習另一種語言。無論內在動機,還是外在動機,對外語學習效果都有一定的影響。
(3)學習方法
學習者由于學習習慣、年齡、性格等諸多差異,在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中所采用的學習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在記單詞的方式上就有很大的差別,有的學習者為了記住單詞可能會重復的去讀寫單詞,而有的學習者卻根據單詞的音標也就是通過單詞的發音來記單詞,這類學習者掌握單詞比較的靈活,一般情況下,能熟讀的單詞會很輕松的寫出來。還有一種是比較符合中國學習者的學習習慣的,就是根據語言環境來掌握單詞。
四、網絡學習環境下隱性知識對英語學習效果的實踐分析
網絡學習中,個體的隱性知識可通過各種共享支持工具來顯性化,并通過學習者之間的交互和整合獲得更新的認識。典型的技術支持工具有博客、聊天機器人等。
1.博客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
(1)博客有利于“隱性知識顯性化”。在網絡學習中,使隱性知識顯性化的一個最有效的途徑是利用博客平臺進行自我反思。博客提倡一種反思學習。學習者在博客中用英語來寫日記,對于寫作過程中出現的語法問題,回復者會給予指出,讓學習者更多地去思考。
(2)博客是有效的共享交互工具。網絡中的知識浩如煙海,個體的力量是極其有限的,但是通過知識的共享卻可使學習者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和英語專業方面的知識。例如:作為國內極具影響力的新東方英語教育集團,其老師的專業水平非常高,他們中幾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博客。他們常把自己在教學中的心得感受以及英語學習材料放到博客中供學習者免費分享使用,而且學習者還可以將自己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困惑留在教師的博客上,老師會幫你解決。當其他的學習者有同樣的困惑時也可以從中受益。
2.聊天機器人對英語學習的作用
(1)聊天機器人的智能化。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更注重英語語法的講解,卻忽略了語感的培養,雖然學校會定期的開設口語課,但是教師依然無法全面的掌握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而聊天機器人可以模仿人與人之間的自然對話,能夠根據學習者通過鍵盤或者語音輸入的英語句子,以文本或語音方式輸出相應的回答。在聊天中還可以檢查英文單詞拼寫和句子語法錯誤,講笑話和故事,唱英文歌曲等。
(2)有助于減少母語干擾打破語言僵化的局面。聊天機器人可以起到網上英語學習者聊天伙伴的作用。聊天方式可以是偏重學習的,系統會檢查用戶輸入語句的拼寫和語法錯誤,如有錯誤,就會提示用戶修改錯誤;也可以是偏重對話的,系統不檢查拼寫和語法錯誤,盡量猜測用戶輸入的語義,給出合適的輸出響應;除此之外,還有特定場合對話模擬。另外,系統還會自動給學習者產生日志,對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進行記錄,這樣就給學習者提供了很好的反饋。
隱性知識影響著人的思想與行為而又不為人們自身所察覺,然而通過網絡學習環境中的共享工具,可以充分挖掘個體的隱性知識并實現學習者之間的共享。對于英語學習來說,它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同時外語學習中語感是非常重要的,而培養語感最根本的就是要創造一個外語學習的環境,進行多聽、多說、多交流才能更廣泛的共享他人的隱性知識,而網絡為此提供了優越的環境。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理論性的說教,但是這種教育形式已經相對落后,所以發揮網絡優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基于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為了一項重要議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各種新媒體教育手段不斷涌現,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傳統教學形式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不斷下降,而很多高校和教師基于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還不是很豐富,所以基于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增強實效性的相關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網絡環境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往主要是依賴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傳統載體,具有內容固定、語境晦澀、話語嚴肅、趣味性差等特點,而網絡則是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參與性等新時代特征,雖然網絡教育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心理,但是與現實教育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也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1.思政政治教育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由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要是依賴思想政治教材,所以理論性比較強、實踐性不足,致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顯著的理論性、政治性特征,這樣的教育內容顯然很難在網絡環境下得到有效開展,也很難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接觸新事物、新思想的途徑非常便捷,所以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和個性化素質更容易受到網絡多元思潮的影響。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味堅持傳統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只會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更加封閉,逐步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反感。
2.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沒有實現有效互動
無論在何種教育環境下,高效的教育活動都需要進行多方互動,在師生之間建立起平等人際關系。但是長期以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要是教師進行單向性的知識灌輸,教師占據教育主體性地位,學生通常只會被動地聽講和學習,學生的話語權利容易被剝奪,從而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多方互動。而在網絡教育環境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得到更好的體現,獲取更多的話語主動權,思想政治教育的溝通方式和互動形式也更加豐富。但是,網絡環境的開放性和虛擬性,也容易讓學生偏離正確的學習軌跡,很多學生習慣于在網絡環境下玩游戲,涉獵新奇事物和思想,反而對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學習興趣和互動熱情。
3.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創新
基于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很多高校積極運用了網絡教育方式,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創新,一些學校的網絡教育方案缺乏足夠的適應性,很多學生反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仍舊枯燥、乏味,缺乏時代氣息和吸引力,所以迫切需要進行教育創新,融入更多的時代精神和流行元素,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思維的限制,否則即便是借助網絡手段開展思政教育活動,也很難實現有效的突破和發展。
二、基于網絡開展思想政政治實效性教育的有效對策
1.融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網絡教學內容
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德育和價值觀念引導為目標的,其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面向學生,宣揚社會主流價值觀。因此,高校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生活化教育,積極融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網絡教學內容。在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便捷和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意識形態,所以教師在制訂網絡教育方案時,要善于調查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個性差異,積極制訂差異化的網絡教育內容,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針對性。一方面,高校教師要善于結合網絡的優勢功能和特征,搜集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將其與教材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需求進行有效結合,實現教育內容的優化、提煉和整理;另一方面,高校教師要重視傳統教育內容與網絡教育內容的融合、創新,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當中不斷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2.構建適合多方互動的網絡對話機制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由于教師是課堂的絕對權威,所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方對話機制并未有效建立,尤其是在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時,單向灌輸教學模式讓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更加枯燥,學生在思想課堂學習中常常處于尷尬境地。而在網絡教育環境下,師生之間的對話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學生的話語權在不斷增多,多方互動更具便利性,這為多方教學互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對話優勢,積極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話語氛圍,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交流,充分尊重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堂上的話語表達權利,從而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
3.加強網絡教學與育人手段的創新
為了適應網絡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要求、新挑穡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教師要積極引入最新的網絡教學手段,加強新媒體教學載體的運用。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應積極運用最新的網絡溝通工具,在教學與溝通實踐中多應用微博、微信、QQ群等新型對話手段,借助互聯網思維來提升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效性,對學生的網絡學習行為進行有效監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加強熱點教育思維的運用,實現理論教育與社會時事熱點教育的有機結合。高校要結合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積極構建新的教育內容,并通過網絡手段進行共享,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網絡鑒別力,豐富在網絡環境下的學習體驗和對話體驗。
4.提高網絡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素養
師生間的教學互動與交流,需要雙方能夠更好地駕馭和利用網絡技術手段,在網絡環境下增強教學與學習自覺意識、主動意識,提高師生對話效率,所以高校首先要為教師和學生創設良好的信息化素質教育氛圍,讓他們懂得如何在網絡環境中趨利避害。其次,由于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個性化差異比較大,所以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統一、單向的對話機制,要充分借助網絡技術手段,了解大學生的心理、思想、行為狀況等個性差異,然后制訂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體現對教育對象的充分尊重。最后,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對自身的信息化素質有一個客觀的了解,及時彌補自身的信息化素質缺陷,這樣才能緊跟網絡教育的時代步伐,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總之,在網絡環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會面臨很多的機遇與挑戰,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與載體需要加強創新和轉變,積極搭建基于網絡的新的教育平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與網絡教育載體、手段之間的整合,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這樣學生才能積極參與到各項學習活動中來,凸顯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實現其思想政治素質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周 炯.論微時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3).
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間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100例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組50例,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50例,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添加美托洛爾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療效。
結果:觀察組的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改善情況較對照組更優,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8%。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美托洛爾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美托洛爾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心血管疾病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156-01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會對患者氣道的氣流帶來一定程度的阻礙,并且會引發一些其他的癥狀,如果病情較為嚴重的話,會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一定程度的威脅[1]。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發病過程中,心血管疾病是常見的并發癥。我院對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間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采用了美托洛爾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間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100例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組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齡為54-83歲,平均年齡為(67.6±7.3)歲,病程為3-21年,平均病程為(10.1±1.9)年;觀察組50例,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為49-81歲,平均年齡為(66.6±8.3)歲,病程為4-19年,平均病程為(11.3±2.9)年。上述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通過臥床休養、吸氧治療、抗感染治療等方式來治療患者。而觀察組患者在上述方法的基礎上再添加美托洛爾治療,在第一周內用藥3次,藥量為7.5-11毫克/次;在第二周內用藥3次,藥量增加為11-25毫克/次。觀察兩組的療效。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6.5分析軟件包對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P
2 結果
通過上表可以明顯的發現,在治療之后兩組患者的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情況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觀察組的改善效果更加明顯;在治療有效率上,觀察組為94%,對照組為78%。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長時間的呼吸道感染會使得支氣管黏膜出現水腫并伴有充血,此時支氣管分泌物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2]。與此同時氣道也會出現更高的反應性,這會使得平滑肌出現痙攣從而造成通氣不順、呼吸道阻塞,也就產生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使得心肺功能不全。該病癥會使得機體出現較長時間的缺氧,這時候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將升高,這會對血液的正常流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礙,進而讓整個血液循環都出現問題,這對于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是十分不利的[3]。上述低氧血癥還會讓肺動脈出現痙攣,這樣將會讓人體的缺氧情況進一步地加深。
美托洛爾是一種心臟選擇性β-受體阻斷藥,會對β1受體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4]。美托洛爾可以有效地調解心臟功能,例如降低心率、降低心收縮力以及降低心臟的自律性等等[5]。在使用美托洛爾治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過程中,如果是治療周期較短會讓患者出現氣道痙攣,若治療周期較長則不會對氣道產生明顯的影響。在美托洛爾的作用下,可以讓患者的氣道炎癥得到很好的控制,并降低黏液增生[6]。
在我院的研究中,發現在常規方法的治療基礎上再進行美托洛爾藥物治療,患者的心率、血壓等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而血氧飽和度提高了很多,在治療總有效率上高達94%。這說明美托洛爾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魏智民,崔華,范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性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1(11):123-124
[2] 藥俊芳.美托洛爾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心力衰竭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14):114-115
[3] 唐文峰,路方紅.β1受體阻斷劑治療穩定型心絞痛并輕度COPD的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1(25):147-148
[4] 靳娜,孫麗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心血管疾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11(1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