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預防醫學的現狀與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教學現狀與困難
在衛生部統一規劃教材中,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課程涉及到:《衛生學》、《預防醫學》、《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僅占全部教材數的7.5%,且《衛生學》與《預防醫學》只選其一。
我國的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教學模式共有兩類:傳統的方式采用《衛生學》教材,內容涉及環境衛生、勞動衛生、營養與食品衛生、統計學和衛生組織保健,是沿用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科體系,嬉稱為“衛生專業的大拼盤”。另一種采用《預防醫學》,打破了傳統的衛生專業體系,圍繞群體—環境—健康的基本觀念將有關內容重新融合,增加了一個月的社會衛生實踐。《預防醫學》被越來越多的院校所采用,但苦于尚無進行社會衛生實踐活動的經濟實力,只得放棄,《預防醫學》編者的初衷未能全部體現。
被絕大多數院校沿用的傳統衛生學教學方式,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和學科的融合,困難逐步體現。由于沿用了預防醫學的專業學科體系,對臨床各專業學生來說,專業聯系較疏遠,他們僅僅是為了完成學業不得不學習課程。綜合起來,具體表現為:
1.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要求
20世紀的原子彈、晶體管、抗菌素和計算機徹底改變了世界,醫學的思維邏輯和工作方式正被改變,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生物技術和計算機運用的有機結合將極大改變整個醫學領域,預防醫學也不能幸免,而衛生學卻仍然是計算器、原始的儀器測量等手工操作,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落后于科技發展的步伐和難以適應對醫學教育的要求。
2.脫離專業特點
醫學教育正在逐步改革,許多新學科已列入必修課程,且大多安排在衛生學講授之前,這就給預防醫學的教學提出了新難題:預防醫學的教學內容應重新篩選,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下表列舉了我校96級高護、口腔、藥檢專業在學完衛生學后就《衛生學》的教學內容與其它課程內容重復情況的調查結果。
該表顯示相當部分學生在其它課程中學習過衛生學的有關內容,有10~95%的內容已在其它學科進行講授,還有些內容已在各種傳播媒體上進行了介紹(內容甚至還較教科書上詳盡)。現代學科發展總的趨勢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交叉融合,互相滲透。衛生學應在努力探索與其它課程連接點的同時,除防止不必要的重復,還應努力探索重復主題的側重點,著重介紹相同主題下有關群體健康及其預防的方法與手段,教師的授課應從教材出發,了解學生所用系列教材的重復內容,有機地補充調整教學內容,并圍繞預防進行方法學的傳授。
二、非預防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改革對策與思路
醫學模式是人們對疾病和健康的基本認識及行為。直接反映了一定時期醫學研究的對象、方法、范疇和基本對策,醫學教育本來應走在醫學模式變化的前列,使培養的學生能適應并推動醫學模式的轉變、應用和發展。我國的醫學模式正處于由生物醫學向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時期,目前的醫學教育尚不能推動模式的轉變,因而預防醫學課程的及時調整,將會極大地影響或促進模式的應用。
1.預防戰略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各課程滲透
目前醫學教育中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各學科基本上是從純生物醫學模式的角度形成的,教學內容也基本上從純軀體醫學的觀點來組建與實施。在教學中全面體現模式的轉變,除了課程體系全面調整,增加相應課程外,教學觀點上應從群體與預防角度出發,全面重新審勢教學內容,努力體現微觀與宏觀的綜合,體現群體、預防、社會醫學的整體觀,實現預防、治療和康復的整體統一。
2.教學內容的重新選擇
教學目的是學以致用。目前《衛生學》采用的大課講授、小課實踐的傳統教學模式亟待改革,應努力做到需求—教學—學習—考核的有機統一。進一步調整與充實,刪去科普性、重復性內容,充實與預防有關的教學內容。應結合臨床醫學專業的特點,講授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規律及其預防措施,重點講授對不良環境因素的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和健康保護作用,使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預防各種不良社會因素,達到健康保護目的。適當增補人們非常關注的污染與衛生,擴大信息量,讓學生深刻理解醫學模式的改變。運用各種新技術增強動手能力。
3.教學方法的改革
衛生學實踐性極強,在現場教學因經費、場地、人員等因素的制約不能實施的情況下,應尋求各種新技術的幫助。模擬實驗室將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在視聽教學設備和計算機的配合下,配備必要器材,模擬相應的實習環境。教師提供相應的背景材料,由學生自行設計調查方案,動手進行部分指標的檢測,并對所有的資料綜合分析、判斷,提出預防的有效措施和途徑。如臨床鐵營養測定與評價模擬實驗室裝備有膳食調查軟件的計算機,營養狀況的測定設備(白紅蛋白計、皮脂厚度計、身高體重計、鋅原卟啉測定儀)及預防、治療的視聽設備。學生對模擬人體或正常人體可進行膳食調查、營養狀況評價與營養素的測定,找出干預的有效措施。通過以上學習安排,學生能從病因、臨床狀況、實驗室測定、治療措施及預防方法上系列操作,預防觀念、理論知識及動手能力都得到了增強,學習積極性也勢必極大調動。
4.課程考試方法的改革
衛生學的結業應從單一的書面考試轉向多形式的考試方法,并從考核理論知識轉向考核綜合能力(包括思維、操作、交流能力)。建議以測試學生的解決現實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的測試方法。
參考文獻:
〔1〕Zweifler J; Rodnick J. Medical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thoughts from California. Family Medicine,1998 Feb.30:2.127~33.
〔2〕譚曉東等:加強學科建設強調預防觀念.《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4.8.13~15.
〔3〕王鐳等: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現狀與展望.《中華醫學雜志》.1995.75(7):431~434.
〔4〕Koop CE. Protecting medicine in the 21st century. Science,1998 Sep 25. 281: 5385,1952~3.
〔5〕羅長坤等:醫學科學的發展對預防醫學教育的影響.《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5.(2):22~25.
【關鍵詞】: 預防醫學; 教育; 必要性; 對策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508-02
加強預防醫學教育,實施預防對策,是醫學教育里重要的舉措,由于目前我國的臨床專業領域的的預防醫學教育存在許多問題,醫學專業的學生對預防醫學的意識不強,在分辨疾病的知識上、突發性疾病的應急處理方面的能力都還不夠,隨著經濟的了快速發展,醫學事業的不斷進步與完善,許多疾病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控制,但傳染病仍然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為了預防和控制這些傳染病的蔓延,必須加強預防醫學教育。
1 加強預防醫學教育的必要性
1、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加強預防醫學教育: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同時,全球環境污染、各種傳染疾病的蔓延等各種問題相繼而來,為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存環境帶來了很大的考驗,人們對自身的健康以及生存環境的改善從心理上重視起來,對于自身的健康需要社會和全球共同努力,對傳染病進行預防,并且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對全球性的污染進行預防,這些已經成為了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和選擇。在全球環境污染的基礎上,人口數量的劇增、全球化溫室效應的加劇、生態環境嚴重被破壞等問題也相繼出現,人類面臨著嚴重的衛生方面的挑戰,對于廣大的醫學專業人員,尤其是從非預防專業學院畢業的醫生及其他醫護人員成為接受衛生挑戰的主力軍。在生活實踐中,許多醫療工作人員衛生觀念缺乏,加上預防意識太過淡薄,對如今的形式已逐漸無法適應,因此,對非預防專業的學生的預防醫學觀念要進行提升,使其對預防醫學教育的重要性從思想上重視起來。
2、加強預防醫學教育是為人民健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衛生隊伍的需要: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的本質是為人民服務,是具有公益性質的醫療活動,服務對象是全部社會人員。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對醫療服務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醫療服務從根本上發生了轉變,這些轉變要求衛生技術人員不僅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人民服務的職業精神與良好的職業道德, 還要具有掌握疾病在人群中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社區保健調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預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預防醫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 做到不僅會治病, 更要會防病。因此為了適應衛生服務模式變化的需要,對于預防醫學繼續醫學教育我們一定要大力開展,將衛生隊伍的專業知識結構逐步調整, 提高衛生技術人員的預防保健能力。
3、控制和消滅流行病的需要:對于流行病的控制和消滅來說,切實可行的預防和心理社會干預措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不僅要求政府加速建設現代化的公共衛生系統,盡快建立應對可能突發的有潛在危險的公共衛生事件的有關信息溝通、預防治療與全球協作的機制,更要求必須充分調動全社會每一個社會組織、每一個公民和國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而且已從醫學預防將現代預防醫學的范圍發展到社會預防,為此就一定要做好社會宣傳動員與流行病防治知識的傳播,加強普及預防醫學知識的教育。
2 加強預防醫學教育的相關對策
1、加強預防醫學教育的意識,轉變思想:實施教學改革,加強預防醫學教育,首先需要占主導地位的管理層、教師層更新觀念,特別是決策層的觀念轉變是關鍵。按傳統觀念,臨床醫學專業是培養“會看病,會治病”的醫生,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預防醫學并非主干課程,這就導致了某些決策者忽視了預防醫學教育在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設置等方面削弱了預防醫學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投人、學科建設等方面過于傾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主干學科。因此,適應醫學模式轉變、“健康”概念更新、全面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首要的是轉變觀念,特別是決策層的觀念轉變了,才能使預防醫學教育的地位得到真正重視。
2、改革預防醫學教育模式,引入醫學教育國際標準:目前,要加強預防醫學教育,根據我國的醫學教育現狀,一定要從教育目標確定,組織教學過程等方面全方位進行改進。首先,確定預防醫學教育的目標,在我國醫學教育改革領域,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育目標的研究仍是薄弱環節,因此,引人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實施預防醫學教育改革的關鍵是:首先要制訂臨床醫學生預防醫學知識和技能基本要求,強化預防為主觀念、群體醫學觀念、社會醫學觀念,加強“三級預防”概念的教育,使培養的醫學生不僅能從生物、心理、社會、行為因素等方面來預防、控制和治療疾病,而且能指導和幫助人們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其次,進行改革預防醫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和改革課程體系是預防醫學教育改革的主體內容。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于醫生,不是預防醫學專業人才,不能簡單地照搬或濃縮預防醫學專業課程。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就是要打破“預防醫學專業壓縮版”的教學模式,既要順應醫學模式轉變,體現預防醫學教育目標,也要適應臨床醫學專業特點。應開設適量的課程,“以便理解健康問題的起因、分布和后果以及社會經濟、人口、文化等決定因素。要形成在課程設置上有機的整體,必修課、文化素質選修課、專業選修課、課外教學、實踐教學環節等要合理設置;教學內容注重調整、充實、精減的有機統一,應結合臨床醫學專業特點,促進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探索以醫院或以社區為中心的預防醫學教學模式。
3、加強非醫學院校的預防醫學教育:(目前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已并入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為醫學生掌握較寬厚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融合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培養創新能力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但醫學院在綜合性大學中尚未發揮應有的素質教育的作用。建議應盡快對具備有醫學院的綜合類大學由醫學院開設適合非醫學專業學生選修的預防醫學方面課程,為非醫學專業的學生提供全球衛生戰略、現代醫學模式、流行病學、健康危險因素、心理學、營養學等方面的知識及課程。同時針對不同時期傳染病的流行情況,可有針對性地開設流行病學的講座,使學生掌握流行病的傳播規律、途徑以及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培養學生面對傳染病大規模流行、爆發時正確應對和采取科學預防措施的素質和能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預防醫學的實踐性很強,實踐教學是預防醫學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從時間上首先要予以保證,預防醫學實踐周數和實驗課程學時數要科學設置。其次要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加強學生數據收集與統計分析、現場調查與實驗室測定、人群流行病學調查、人群健康評價等方面的實踐技能訓練。第三是要加大投人,大力改善目前預防醫學教學實驗室設施落后、環境條件差的現狀,特別是要積極探索與實踐預防醫學教學基地建設。上海、廣東等地的醫學院校在預防醫學教學基地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多的成功經驗。預防醫學教學基地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積極探索和實踐如何構筑穩定的基地管理機制、基地師資建設、硬件環境建設等,把基地建設為預防醫學實踐教學的主要陣地,通過現場實踐,讓醫學生充分了解我國社區居民的衛生現狀,把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結合起來,樹立群體衛生觀念,了解社區衛生服務和健康促進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結束語
加強預防醫學教育,實施預防對策,才能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社會發展需要和人們健康服務的需求,從思想上對預防醫學重視起來,在各個環節加大力度,通過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最終使預防醫學深入人心,從而減少傳染病的不斷蔓延滋生,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張勤,管遠志. 加強預防醫學教育的必要性及對策[J]. 基礎醫學與臨床,2005,01:93-96.
關鍵詞:獨立學院;預防醫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因素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人類的疾病譜和死因譜也隨著發生了很大變化。此外,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區域發展不平衡;衛生服務體系與居民健康需求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城鄉居民相對衛生服務利用率較低[1]。社會對于公共衛生人才的知識結構、實踐技能等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因此,要較好的解決以上問題,實現到2020年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標,就是解決應用型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問題。
一、新背景下獨立學院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以康達學院為例
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預防醫學專業是從2004年開始招生的,自辦學以來,康達學院依托南京醫科大學的優質教學資源,在南京醫科大學的帶領和支持下,已成為一個理念先進、特色鮮明、管理嚴格、品牌優良、社會聲譽良好的獨立學院。辦學母體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獨立學院的社會認同度,也制約著獨立學院的發展。然而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到2013年,所有獨立學院必須與母體高校脫鉤,實現真正的獨立。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積極響應國家教育部的號召,于2013年6月份舉校遷徙至連云港,當年9月份正式招生。脫離了母體學校,離開了母體學校的品牌優勢效應,以及學校地址的變遷,對于康達學院未來的發展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對于康達學院預防醫學的發展更是一個考驗,從依賴母體學校到脫離母體學校真正獨立起來而不被市場所淘汰,這勢必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獨立學院所要面對的是如何辦出自己的優勢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入讀,并且對于教學質量、就業率等等這些問題的把關,當然,對于人才培養質量更要嚴格把控。
二、新背景下獨立學院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如今,目前全國開辦預防醫學專業的本科院校有一百多所,江蘇省共有6所本科學校開辦這個專業,其中東南大學、蘇州大學、南通大學、南京醫科大學以及徐州醫科大學均屬于公立大學,重點在于培養和造就出高層次的預防醫學研究型人才,只有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是獨立學院,如果繼續沿用母體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勢必會在未來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被社會所淘汰。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工作,才能較好的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現階段發展特點和預防醫學領域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夠在這激烈的競爭中,逆流而上。
21世紀的到來對預防醫學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伴隨著這種要求和挑戰,我們也面臨著良好的機遇和空前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預防醫學教育必須進行改革,不斷培養優質的應用型人才,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結合預防醫學應用型人才的特點,獨立學院預防醫學專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
(一)優化預防醫學實驗教學平臺建設
預防醫學以人群為研究對象,以預防為研究目的,應用現代醫學技術手段和方法對影響對人群健康的因素進行研究并提出預防對策的學科。因此,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然而多所大學調查發現,由于理論教學與實際工作脫節、在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實驗教學條件不足以及實驗教學師資力量不強等原因,導致預防醫學專業的畢業生應急能力較差[2]。加強實踐訓練,培養和訓練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預防醫學人才的首要環節。
加強預防醫學實驗教學平臺建設,建立以衛生毒理學、衛生統計學和流行病學為專業基礎的涵蓋本專業各主干課程如環境衛生學、勞動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衛生檢驗學等的預防醫學實驗教學綜合實驗室,有利于按照“知識、能力、素質”的目標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學生的綜合實驗設計和實驗室操作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新型的實驗教學綜合平臺更有助于學生掌握完整系統的預防醫學實驗研究體系。
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創設學生開放性實驗室平臺,為學生提供創新的空間,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二)構建預防醫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模式
課程是學校人才培養的載體,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精神食糧,直接關系著將來的人才培養質量。我國傳統的預防醫學教學模式中的課程設置是以環境衛生、勞動衛生、營養與食品衛生、兒童衛生、衛生毒理學基礎及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為專業主干課程,偏重于衛生學類課程和理論課的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的運行下,雖然幾十年來為我國培養過大批衛生專業技術人才,為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隨著預防醫學學科的發展,傳統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已不適應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不適應從事疾病控制與預防、衛生監督、衛生保健、衛生事業管理、公共衛生服務等工作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應用型專門人才這一目標的要求。為此,必須改革傳統的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適應時代需要的預防醫學課程體系[3]。改革的預防醫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應以遵循適應疾病控制中心、衛生監督等部門的主要工作任務的原則,要求設置的課程除了指導公眾進行自我保健、預防疾病、控制疾病流行、消除或減少致病因子的作用外,還應增加衛生行政執法的相關課程。
因此預防醫學這一學科群內各課程的內容必須要做到相互聯系, 相互滲透, 既有交叉又有相關。整體優化學科群課程體系已成為新世紀高等醫學院校課程體系改革的大趨勢之一[4]。
(三)組建高素質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核心。獨立學院的師資一般由學院自主招聘的專任教師、母體高校教師以及外聘教師所組成的。這些專任教師大多都是剛畢業的非師范類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可能渾身充滿激情,但相對老教師而言缺乏教學經驗,需要適應一段時間之后才能進入工作狀態。其次,獨立學院的教師流動性較大,由于大部分教師都是碩士研究生畢業,由于職稱晉升的需要、個人意愿進一步深造等原因,迫使一部分青年教師選擇去讀博,博士畢業之后又不一定返校工作;還有一部分教師抱著騎驢找馬、短暫過渡的心態,造成獨立學院師資隊伍不穩定。所以從現有的實際狀況看,獨立學院的師資隊伍存在不少的問題,但是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首先,青年教師比較年輕,可塑性比較強,所以要健全培養機制。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可以采用導師制,實行名師“一帶一”指導。在老教師的指導下,逐漸成長為一名教學經驗豐富和成熟的教師。學院本身也可組織類似于青年教師講課競賽等活動,給青年教師的成長提供鍛煉和提高的機會。另外,可以鼓勵青年教師去提升自己的學歷,例如去讀在職博士。只要對青年教師加強培養和管理,優化青年教師的成長環境,假以時日,這部分青年教師就可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學院的棟梁。
其次,教學調控力度大。許多獨立學院都在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并且加以實施。如我院正在積極的探索績效考核制,完不成一定的工作量不僅會扣除部分薪金,甚至連評優評先都會受到影響。在這樣一種監控體系下,青年教師不得不加足馬力,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否則,便會遭到無情的淘汰。所以,青年教師本身也要增強學習的觀念,努力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術,例如現在所流行的微課、慕課、PBL(案例教學法)等等,站在時代的前沿,做到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新一輪創新課程的改革。另外,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也要適當的做些科研,不斷的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畢竟教師的科研素養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有時候課堂上的素材更多的是來源于科研創新過程。
(四)整合教學資源,構建學生學習能力與應用能力的實踐模式
對于預防醫學專業而言,實踐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大部分獨立學院的預防醫學教育還處于封閉狀態。大學前四年在學校接受理論學習,較少接觸到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實踐,盡管有少部分學生會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去,但并不普及。培養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不僅要教給學生預防醫學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提供他們更多的實踐機會。預防醫學校內教學應該注重與校外社會實踐相結合,投身到人群疾病預防與控制的實踐工作中去,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樹立起主動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要他們具備能夠在實踐中充分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預防醫學學科進展迅速,知識更新較快,書本上的知識常常落后于實際,因此預防醫學的教學與當地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廣泛合作,有利于強化學生對預防醫學的專業素養,及時更新知識體系,加強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假如學校條件不足,可以將不能開設的實驗或實踐課與以上這些單位合作,以彌補教學條件的不足,以此培養有知識、有技能、有素質的公共衛生醫師[5]。
三、結語
進入新世紀,預防醫學將朝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同樣,獨立學院預防醫學的發展也應該以市場為導向,高度重視社會需求,培養適應我國衛生醫療服務體系的預防醫學實用人才。展望未來,預防醫學的發展將會更加迅速。正如俄國著名醫學家皮羅戈夫在上個世紀預言的那樣“未來是預防醫學的世紀”[6]。
此外,公共衛生領域一線工作內容在不斷變化,對專業人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隨之發生變化,所以預防醫學專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并且適時調整。培養具有綜合實踐技能的預防醫學應用型人才是一個系統工程,提供社會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標。我們只有結合自身實際狀況,從社會的需求出發,才能探索出一條真正適合獨立學院預防醫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路徑。
參考文獻:
[1]黎志敏,羅彬,湯艷.關于加強醫學生專業法律知識教育問題的探討[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7):232-233.
[2]林立,劉永春,高波.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3):10-11.
[3]孫維權,王月云,熊光練等.新時期預防醫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初探[J].西北醫學教育,2007,15(2):278-280.
[4]陸榮柱,姜慶五,陳自強.美國建設21世紀公共衛生體系的十項原則介紹[J].中國公共衛生,2001,17(2):182-183.
美國自尼克松時代便提出攻克癌癥的宏偉計劃,迄今為止投入了兩千多億的研究費用,但除了發表數以百萬計的相關論文外,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癌癥的高發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現狀[1]。可見基礎醫學的高速發展與臨床上取得的低成效形成了鮮明對比。轉化醫學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它被認為是一座搭建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鴻溝間的“橋梁”,將打破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溝通屏障,使發展成熟的學科間如同建起高速公路般順利交流、共同發展,實現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治療應用的快速轉換[2]。同時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任何衛生問題的解決最終都有賴于公眾衛生知識掌握和應用的程度。因此,轉化醫學這一橋梁,也應該建立在基礎研究和公共衛生,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之間,為人類疾病的預防控制鋪建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1轉化醫學的概念及現狀
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medicine),又稱為轉化研究。這個概念主要來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research)一詞———1993年,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cancersusceptibilitygene1,BRCA1)被發現,并成為新一代的生物標志和靶點應用于早期診斷,從而把實驗室內的的發現真正轉變成臨床的應用工具。自此,“轉化研究”開始逐漸被人們所認知[2]。作為一個新興的醫學概念,轉化醫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通過實驗研究在人類中驗證新的治療策略;②研制新的醫療儀器和發展新的診斷手段;③在以治愈疾病為目標的同時,加深對人類疾病及其復雜性的了解[3]。作為基因組和生物信息學革命的時代產物之一,“轉化醫學”雖然是一個專業術語,但卻貫穿于醫療研究與疾病防治的始終。國外醫學界近年來非常重視轉化醫學的研究工作。2003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董事Zerhouni在Science發表了名為TheNIHRoadmap的文章,引領全世界的研究人員把目光聚焦在轉化醫學[4]。目前國際上多間大學都已開始設置臨床和轉化科學中心,NIH設立了“臨床和轉化科學獎”,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TranslationalResearch、Science子刊TranslationalMedicine等期刊陸續創立,更加體現了現在醫學界對轉化醫學這一“橋梁”的迫切需求和向往。在國內,國家新科技體系構建明確了“一個中心:國家轉化整合醫學研究中心;三個支撐:研究型醫院、研究現場、協同科技環境體系的科技支撐戰略”的新思路。目前,醫學臨床、藥學等領域的轉化醫學已經轟轟烈烈地展開,各研究中心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但在預防醫學中對轉化醫學的研究才剛剛起步,許多學科還是一片空白,亟待廣大衛生工作者的關注和涉獵。
2預防醫學中的轉化之路
大量數據表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慢性病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然而慢性病是可以預防和早期診斷的。因此,只有構建強大的預防醫學創新體系,將高速發展的預防醫學基礎研究盡快應用到實際公共衛生服務中,才能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三級預防,以最小的投入贏得最大效益,增進全民健康水平,真正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宏偉目標。
2.1轉化醫學在毒理學領域中的應用和前景在預防醫學領域中,毒理學的研究任務主要是描述機體與外源化學物的中毒機理,對外來化學物進行安全性評價,從而為制訂有關衛生標準和管理方案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現在,大量新化學物投入使用,給人類健康帶來了許多潛在的隱患。而現行的化學物危險度評價體系,尤其是對毒效應無閾值的化學物的檢測評價,存在多種局限性和缺陷,如可以測試的化學品數量少;動物實驗周期長;評價的費用高;化學物危險性評價存在物種差異等,這些缺陷正是轉化醫學在毒理學應用的重大課題[5]。生物標志物的檢測是轉化醫學在環境和職業毒理學應用的中心環節。新的化學物毒性評價策略提出,應該把當前以死亡、突變、腫瘤形成等終點事件(apicalendpoints)為觀察指標的毒性效應評價體系,轉換為基于毒作用機制研究結果,以毒性通路(toxicitypathways)相關生物標志表達異常為觀察指標的高通量(high-throughout)毒性效應評價體系。即利用高通量的生物技術及生物信息學的發展,測定毒作用導致的“通路”或“關鍵事件(keyevents)”改變,建立相應的細胞預測模型并進行劑量-反應關系的檢測,結合環境檢測水平和人群暴露狀況進行危險度評價,從而開展預防醫學現場的推廣應用,以此為基礎提出實際有效的防治措施。這一依賴靈敏快捷的細胞試驗進行危險度評價的理念能大大減少動物試驗體系所需的花費和時間,因而與轉化醫學概念相呼應[6]。為此,近年來,部分學者已經致力于開展毒理學細胞模型的研究,力圖以體外細胞取代傳統的動物模型,以獲得更快速,更具代表性的檢測工具和評價手段。例如,Lundberg等[7]于2002年通過成功導入了猿猴病毒40(SV40)的早期區和端粒酶催化亞基———人端粒酶逆轉錄酶(hTERT)構建了永生化的原代人類呼吸道上皮細胞,這些永生化細胞可被H-ras或者K-ras致癌基因誘導致惡性轉變。在隨后的研究中,亦提示出該類細胞株模型對于致癌物的檢測可大大縮短細胞轉化的間期,從而具有潛在的應用于化學致癌活性篩查的價值。這些研究成果,將為環境致癌物毒性檢測帶來快速簡便的應用手段和工具[8]。綜上所述,對于衛生毒理中的基礎研究來說,必須在研究過程中始終貫穿轉化醫學的理念,才能真正實現基礎研究成果與預防實踐指導間快速有效的轉化。
2.2轉化醫學在營養學領域中的應用和前景從18世紀起源至今,營養學已經從單純的食品安全和膳食結構的研究開始走向分子營養學的突破期。近年來分子營養學的研究,尤其是對植物化學物的研究更是方興未艾。如大豆異黃酮,最初是由于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食用豆制品對女性圍絕經期癥狀、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癥有著重要的防治作用而被發現的[9-12]。經過多學科證實其具有類雌激素的作用。隨后,其他植物化學物質如番茄紅素,花青素,大蒜素等植物化學物質也逐漸通過基礎研究闡明其健康促進的功效,而被廣泛應用于改善人群的健康狀態和輔助治療各種疾病,使得營養基礎研究的成果發揮了重要的保護人體健康的功效。如果說植物化學物的研究使得營養學領域更為廣泛,那么營養基因組學、營養遺傳學的興起使人們對于人類營養的研究更為深入。從實驗室到臨床,基因多態性的存在被認為是一個許多基礎研究成果無法應用于臨床實踐的主要轉化障礙[5]。而對于營養學,這一障礙卻恰恰成為營養學發展的一個轉折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營養素具有調控基因表達的作用,同時由于異質性的存在,決定了不同的個體對不同的營養需求的質和量的不同。參考攝入量、推薦攝入量、適宜攝入量等名詞對由基因多態性引起的個體差異已顯得不完全實用了。而近年來日漸成熟的生物芯片、蛋白組學等高通量技術則為營養膳食攝入的個體化指導提供了可能。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MTHFR)基因的常見C677T多態性便是飲食-單基因多態性相互作用的一個經典例子。過去的研究發現,葉酸和神經管畸形、腫瘤和心血管疾病相關[13]。而MTHFR是葉酸代謝的關鍵酶之一。缺乏這一關鍵酶將導致嚴重或者中度的高半胱氨酸血癥。MTHFR有兩種多態現象:C677T(A222V)和A1298C(E429A)[14]。在歐洲人中,MTHFRC677T的發生率是0.233%~0.410%。包含前者的MTHFR可降低酶的活性,從而導致在缺乏葉酸的情況下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濃度的上升,從而增加神經管缺陷兒童的出生率。由此可認為,對于攜帶MTHFRC677T基因的個體,需要補充更多的葉酸,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質量和優生學的預防作用。此外,基因多態性和飲食的相互作用與多種慢性疾病和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之間關聯緊密,包括癌癥、冠心病和肥胖等[15-17]。國外的一些公司,如Genova和MetaMetrix等,已經開始就基因-飲食的相互作用特點開展專業診斷,為個體的飲食補充決策給予指導和幫助。由此可見,從人群膳食指南到個體化膳食指導的轉化,將會是新世紀的營養學發展趨勢所在。
2.3轉化醫學在婦幼衛生學領域中的應用和前景耳聾是一種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的疾病。在世界范圍內,每100名新生兒中就有1名患有先天性耳聾[18]。而我國每年新生聽障兒童也多達3余萬人。不可忽視的是,遺傳因素在所有致聾原因中占有高達60%的比例。如何通過快速、敏感的篩查方法進行產前診斷,減少遺傳性耳聾患兒的降生,是婦幼保健的關注重點之一。近年,我國遺傳性耳聾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中國的遺傳性耳聾中的基因位點較為集中。針對這一結果,中國人民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研究所聯合博奧生物有限公司共同研發推出“遺傳性耳聾基因芯片檢測系統”,為遺傳性耳聾的廣泛篩查,盡早診斷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手段,同時也為臨床醫生的診斷提供了病因學方面的證^p據。從2006年到2007年,中國人民總醫院進行的515例雙盲對照實驗中,芯片結果與測序結果符合率為100%,非綜合征性重度和極重度耳聾患者的突變檢出率為42.41%[19]。從而使得該技術在中國人民總醫院、北京同仁醫院、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等醫院開始得到了應用。這一檢測技術能否像唐氏綜合癥的產前診斷那樣靈敏與特異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明。但是,在這個從基礎到臨床,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兒少預防保健技術的過程是明確的———從臨床觀察到實驗室研究,再根據流行病學的調研結果,協同相應產業共同開發,推出相應手段應用于臨床與預防保健。
2.4轉化醫學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域中的應用和前景2003年的SARS病毒造成的非典型肺炎流行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發的流行性感冒引起了全球公共衛生工作者的高度關注。但正是這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出現,為疫苗的基礎研究向實際應用的快速轉化帶來了新曙光:例如,傳統的疫苗生產的方法從研發、毒理學和動物研究直到一、二和三期人體試驗至少需要數年的時間,而近年來,疫苗佐劑改良、皮內接種節約疫苗用量以及反向遺傳學技術和應用重組DNA技術直接細胞培養等研究成果均可大大縮短產品的生產時間[20],而采用鼻腔噴霧的方法也將使接種更簡易快速[21],同時由于這些突發事件帶來的影響,政府對于疫苗管理審批制度程序化的改革也大大加快了疫苗投入使用的時間。因此應該認識到,以基礎科研人員、臨床醫生、公共衛生工作人員的技術成果為支持,相關企業產業化為依托,多學科共同協作為平臺,政府的決策支持為后盾,才能真正快速有效地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使基礎研究的成果和科學實踐結合,把“轉化醫學”的橋梁搭建于研、產、學的鴻溝間,實現科學進步、公眾健康的雙贏局面。
關鍵詞:PBL教學;CBL教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073-02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是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同時又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營養意識逐漸增強,社會對食品安全問題予以高度重視,這一新的社會發展需求對預防醫學本科生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相關理論知識、實踐應用能力及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問題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案例為基礎(Cased-Based Learning,CBL)的討論式教學模式在世界各國高等院校日益受到重視,該模式已成為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教學改革措施[2]。同樣,PBL和CBL討論式教學模式已逐漸引入我校預防醫學教學過程,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較好的教學效果。為了提高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理論教學質量,在該教學中實施PBL和CBL綜合教學模式,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興趣,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適應新時期對高質量衛生人才的要求。
一、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的現狀和思考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從預防醫學的角度研究了營養和飲食與人類健康的關系,是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營養相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的患病率快速增長。與此同時,食品安全事件在我國仍屢見不鮮。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預防醫學領域中,是疾病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對保證居民健康、增強體制、降低慢性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及延長壽命有重要意義。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學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包括教學內容多,知識點雜,教學時數少;學生學習狀態不佳,理論和實踐相脫節,進入工作后難以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把PBL和C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引入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
二、PBL和C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PBL教學屬于精英教育,其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多采取循序漸進的個性化教學模式;而CBL教學是傳統教學方式的補充,采取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具體案例進行講解并組織學生進行研討,以案例為主線,自我完善為基礎,“頭腦風暴”為特色的教學形式,它與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在于CBL教學強調以學生的參與為特征,通過事先準備引導學生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PBL教學屬于開放式的探究,而CBL教學屬于引導式的探究。PBL和CBL教學模式都是新型的互動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二者的結合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有很大幫助,并有利于預防醫學學生在今后衛生工作思維模式的形成。為此,如何把PBL和CBL教學模式應用到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中去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三、PBL和C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與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理論教學
眾所周知,討論式教學是以案例為主線,實際上,通過具體的案例講解知識自古就有。然而,選擇什么樣的案例教學,才能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到好的教學效果有待商榷。
1.典型案例的選取:選擇合適的案例,無疑是CBL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所選擇的案例應具有代表性、真實性、新穎性、典型性和啟發性,能夠引導學生掌握其中的原理和知識,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必須緊扣授課內容中教學大綱的知識要點,同時學生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經過思考,初步能正確地推斷出結論。譬如,2013年6月13日17時20分,四川眉山映天學校部分學生出現嘔吐、乏力、發燒等癥狀,截至15日上午10時30分,送往醫院治療的該校學生達386名,經醫療和疾控專家初步會診判斷為沙門氏菌污染食品引起的感染性腹瀉。針對以上沙門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我們可以設計圍繞食物中毒的調查處理程序與方法及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學特點(包括中毒食品、食品可能被污染的原因和中毒原因等)、中毒機制、臨床癥狀、診斷和治療及預防措施等諸多問題,為PBL教學準備翔實的資料。針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來說,PBL能夠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結合采用CBL教學模式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2.實施步驟:(1)課前編寫PBL和CBL相結合的教案:該項工作由教師來完成,這就要求教師平時要多關注一些與營養及食品衛生相關的事件,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廣泛收集案例資料,并進行整理和分析,使之成為適合教學的案例。(2)課前準備:課前教師將下次上課主題告知學生,同時把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任務發給學生,并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把每組需要收集的資料告知各小組組長和其他組員。(3)課堂要求:教師首先介紹本次PBL和CBL將結合的教學的要求和規則,按照前面所分的小組,對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并報告,教師參與,共同討論。(4)結果討論:教師和學生互相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某些基礎理論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理論根據和方式方法,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綜合分析的能力,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及表達能力。通過對問題的討論,使學生明確營養與食品安全對健康的重要性。(5)分析總結:對每次教學案例進行概括、分析和總結,并對學生的表現作出相應評價,對本次PBL和CBL相結合的教學案例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加以分析,查找根源,給學生以啟迪。
3.PBL和C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優點。傳統的案例討論課一般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在其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而PBL和CBL相結合的教學要求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并以學生思考和主動解決問題為主,教師指導解答為輔,該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因此,對于學生進行學習成績評價不能單純以試卷為準,而應從多方面評估學生的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這將為預防醫學畢業生在以后工作崗位中,奠定一個堅實的專業技術能力。
PBL和CBL的教學模式的引入推動著我國醫學教育模式的深刻變革,包括對預防醫學的改革,但任何一種教學形式不可能是完美無缺。傳統教學模式有其諸多不足之處,然而其存在與延續也必然有合理價值。如何將傳統醫學教學方法與PBL和CBL討論式教學模式進行完美結合,并應用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課程中,探尋適合我國國情的教學模式,并與世界教學模式發展趨勢相結合,是我們醫學基礎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Gilkiso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tutor expertise:the need for different questions[J].Medical Education,2004,389(2):921-926.
[2]李稻,韓玉慧,蔣益,等.醫學基礎教育中PBL和CBL兩種教學模式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2):108-110.
[3]張增利.案例教學在毒理學基礎教學中的運用體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2):96,132.
[4]O’Neill P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longside clinical experience:reform of the Manchester curriculum[J].Education Health,1998,11(1):37-48.
[5]Rodrguez Barbero A,Lpez Novoa JM.Teaching integrative physiology using the quantitative circulatory physiology model and case discussion method:evaluation of the learning experience[J].Adv Physiol Educ,2008,32(4):304-311.
[6]Chan WP,Hsu CY,Hong CY.Innovative Case Based Integrated Teaching in an undergraduate medical curriculum:development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sponses[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8,37(11):952-956.
[關鍵詞] 健康管理;循證公共衛生;慢性病管理;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6-0137-03
[Abstract]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ractice in public health and the research hot spot in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eld. Through recogni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 needs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nd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and consider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to provide a more favorable basis and advice i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Health management;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value
自1992年加拿大McMasterdaxue大學循證醫學工作組首次提出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至今天20余年間,循證思想日趨深入和廣泛傳播,循證醫學已逐漸發展成為一門以臨床醫學、臨床流行病學和醫學信息學相互結合的新的交叉學科, EBM的興起是從經驗性醫學向基于客觀證據為導向的當代醫學轉變的重要節點[1]。從1997年,EBM理念擴展到公共衛生領域,產生了循證公共衛生或循證衛生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EBHC)的全新概念[2]。隨著循證醫學在臨床醫學領域的發展,公共衛生工作者也逐漸意識到利用循證醫學的思想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的必要性,公共衛生領域的循證實踐應該建立有自己工作特色的理論和方法[3]。
1 循證公共衛生與循證醫學的區別
1.1 背景
任何一個學科的誕生都是在當時社會的發展需要下應運而生。從傳染病等單因素疾病到腫瘤、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等多因素的慢性病,從疾病到健康再到宏觀健康管理模式,從社會-心理-生物-環境的醫學模式到醫學信息爆炸態勢,這些背景均孕育了將傳統經驗醫學上升到遵循證據的醫學科學,以嶄新的臨床思維模式來解決臨床、醫學教育、預防醫學、醫療衛生決策等諸多領域的問題。人們開始重視證據作為循證醫學的靈魂,關注臨床診療的方法、標準的安全有效性。加拿大著名流行病學家David定義循證醫學為慎重、明智、準確地應用所能得到的最佳研究證據來選擇對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4],因此研究證據、醫生臨床經驗、技能和患者的意見、意愿共同參與臨床決策是EBM的核心思想。流行病學作為方法學,提供幫助開展科學研究,生產證據和評價證據可用性的手段。發現、評價和應用當前最佳的證據來制定臨床和保健決策的實踐過程則是循證實踐(EBP,evidence based practice),有研究[5]認為這些均需要運用流行病學的眼光和思路來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臨床實踐和公共衛生的經驗與發現。目前,循證醫學的原理貫穿于各項臨床指南,臨床指南對預防醫學尤其重要,因為它不僅僅是影響各級醫生做臨床決策,還有助于告知大眾人群有效的衛生政策。
1.2 定義
循證醫學又被Q為實證醫學和證據醫學,其核心理論觀點認為所有的醫療決策都應基于現有的最好的臨床研究,同時也要結合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技術水平、患者的實際狀況以及意愿[6]。循證公共衛生是遵循現有最好證據制定公共衛生項目和宏觀衛生政策的決策模式,減少甚至消除無效的、不恰當的、昂貴的和可能有害的衛生實踐,保證公共衛生決策基于科學證據并有效實施[7]。伴隨循證醫學的演變和實踐,凡涵蓋“應用科學推理的原則(包括系統地使用資料和信息系統),合理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及項目計劃的各種模式,來制定、執行和評估有效的公共衛生項目和政策”[8],均在循證公共衛生的范疇內,可以說循證公共衛生的定義比循證醫學要更廣泛,尤其公共衛生項目旨在改善整個人群或某一高危人群的健康的結構性干預。
1.3 循證方法
循證醫學和循證公共衛生的主要區別還在于循證方法的明顯不同,針對臨床藥物和診療程序的研究通常依靠對個體進行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在科學意義上,這是最嚴謹的流行病學研究;而公共衛生干預很可能依靠橫截面研究、板試驗性研究和時間序列分析,觀察性研究,這些研究有時會缺乏比較組而影響到某些干預的證據質量。關于“循證”在公共政策制定領域中的應用,均是表達這樣一種期望,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須有據可依,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制定者的主觀隨意性。資源不足和政治的壓力是把雙刃劍,可以作為忽略證據的借口,也可以成為循證實踐的動力[9]。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隨機對照醫學臨床試驗的數量大約開展了一百萬之多,即使如此,現代醫學大多數治療的有效性仍未得到證實,相比較而言,公共衛生領域的干預有效性的研究數目遠比臨床試驗數目少。另還有區別在于人群研究從干預到結果常常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在實行干預時,公共衛生領域人員比醫學專業人員接受正規訓練(行醫執照等專業資格證書)要弱,很多沒有標準認證(很少數是在流行病學、健康教育方面接受過正規訓練),而訓練又是多樣化的。最終做出決策時,公共衛生的決策是由觀點各異的人組成的團隊做出,醫學專業的決策通常由一名醫生來決定。公共衛生和醫學的特點不同,使循證醫學、循證公共衛生在證據類型、質量、范圍、時限等方面有所不同,如:社區預防服務指南的制定者在評價干預有效性時既需要考慮研究設計,又要考慮研究執行情況;目前,減少吸煙的干預最終也許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但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來評價這個遠期終點等[10]。
總之,實施循證醫學是循證醫學的最終目標,逐漸淘汰那些無效的防治方法,減少或杜絕新的無效措施被引入醫學實踐,不斷增加醫學實踐中有效的防治措施比例,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安全、有效地醫療服務,節省寶貴的醫療衛生資源[11]。增加循證公共衛生的應用是循證公共衛生的最終目標,即使用證據進行決策,循證決策時基于可能的最佳科學證據,使用正確的理論和系統的項目計劃方法,遵循正確評價原則,開發和進行有效的干預,多層次、多學科聯合解決問題[12]。
2 慢性病管理和循證公共衛生的共同需求
卡爾?薩根(Carl Sagan):如果我們不尊重證據,我們在追求真理時就沒有什么回旋的余地。重視證據是循證公共衛生的靈魂。而當今社會,公眾和媒體對健康問題都十分關注。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衛生資源來使人們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應運而生,它是一個對個體或者群體健康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與評估,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并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管理。要想成功開展健康管理,很大程度上需要獲得并依賴當前疾病診斷、治療、預防方面的最佳證據,根據個體患者或人群的特征及所處的環境以及現有的醫療衛生資源來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這就強調了健康管理工作過程中應該以事實和證據為依據,同時注重后效評價和成本效果分析,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質量[13]。
慢性病管理或慢性病防治是健康管理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它包括建立健康檔案、確定與慢性病發病相關危險因素條目以及指導慢性病干預(三級預防),選擇對慢性病患者預后安全有效的干預措施,同時要通過評估慢性病患者需求、分析其成本-效益制定出最適宜的慢性病患者干預方案。整個過程都需要建立在EBM提供的科學證據基礎上,遵循EBM證實的防治最佳證據原則,重視EBM科學尋找及合理利用科學證據的思維方法來指導整個慢性病管理[14]。
3 循證公共衛生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價值及途徑
3.1 應用價值
慢性病管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慢性病的管理不可能完全依據現有的科學證據來操作,因此就需要建立在注重科學證據的理念上,盡可能檢索和評價本領域內的相關證據,結合實際情況,指導慢性病管理的全過程。
在慢性病管理的公共衛生和臨床實踐中,決定何時采取何種政策或項目進行干預,何時進行干預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流行病學不是循證,它是致力于研究、確認與可預防的疾病及死亡相關的危險因素。在慢性病管理中增加循證公共衛生應用,可以促使我們采取適當的公共衛生行動,增強干預傾向性,最重要的是衡量影響干預決策的因素,諸如慢性病管理中危險因素與疾病因果關系的科學性,一致性、真實性、合理性等[15]。
3.2 應用途徑
3.2.1 在慢性病管理中首先要建立健康檔案 循證的第一步就是簡明地清楚地表述將要考察和處理的問題,這里用到的循證公共衛生路徑,是系統性的方法,應當包括四個部分:流行病學數據(數據說明了什么?時間趨勢如何?是否存在高危人群等)、有P該疾病項目或政策的疑問(什么能夠解釋現有的數據?是否有有效的和經濟的干預的方法,如果不采取行動會怎樣?)、考慮解決的方案、可能出現的結果等[16]。
3.2.2 在慢性病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為患者的危險因素提供真實可靠、廉價有效的干預指導方案 循證公共衛生路徑里需要對問題進行量化,用各種率和風險監測資料來進行,同時利用系統綜述文獻、風險評估、經濟學評估這些非常有用的工具來組織整理信息,從而進一步明確描述的問題,從而確認解決問題的各種項目手段并確定重點,制定行動計劃,實施干預活動,執行后,還需要評價項目或政策執行情況,再使用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等評估工具進一步測量風險和干預有效性,來確認可能解決的問題的正確性,最終決定是否廣泛推廣應用或停止項目與政策[17]。
通過了解和認識循證公共衛生的基本原理,在開展慢性病管理研究中實踐中發現增加循證公共衛生的應用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醫學技術的進步為慢性病管理采取公共衛生行動提供了機遇,但更多的是挑戰。一方面,如果不增加應用循證方法,公共衛生中的循證決策就有許多潛在障礙和限制;對慢性病開展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并不等同健康管理,但它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8]。通過體檢數據,我們能夠得出很多重要的科學證據,為我們的臨床診療方案和個體行為干預提供相應的科學依據。增加循證公共衛生的應用,一方面注重在慢性病管理中保存醫學記錄,為長期動態觀察,評價慢性病管理都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不重視應用循證公共衛生,就不能科學、規范、有序地開展對慢性病的管理,不能很好地用科學的證據支持慢性病管理工作,開展慢性病管理研究的成果也將束之高閣,公共衛生在其中體現的益處就不能反過來轉化運用到需要的社區中去。
[參考文獻]
[1] 陳心足,胡建昆. 大數據分析與循證醫學研究:爭論與協同[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6,19(1):13-16.
[2] 王家良.循證醫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15.
[3] 蘇雪梅. 公共衛生領域中的循證醫學[J]. 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3,19(2):128,137.
[4] 郭清. 健康管理學概論[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50-55.
[5]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Ev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J]. JAMA,1992,17:2420-2425.
[6] 高亞東,王祝峰,張百平,等. 循證醫學模式對腦膜瘤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及生活質量的干預效果[J]. 實用癌癥雜志,2016,31(4):677-679.
[7] 于菲菲,吳騁,馬修強,等. 循證公共衛生決策數據庫的發展現狀與展望[J]. 中國衛生統計,2013,30(3):448-450,452.
[8] 王吉耀. 循證醫學與臨床實踐[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75-85.
[9] 呂筠,李立明. 循證公共政策與公共衛生改革路徑[J]. 人文雜志,2006,(1):146-151.
[10] 王建華.流行病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0-151.
[11] 李立明. 對循證醫學與循證健康管理的思考[J].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1,5(4):70-73.
[12] RimerBK,GlanzDK,RasbandG. Searching for evidence about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 interventions[J].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2001,28(2):231-248.
[13] 陳君石,黃建始.健康管理師[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90-92.
[14] 詹思延. 循C醫學與循證保健[J]. 預防醫學文獻信息,2003,9(5):637-640.
[15] 武留信,韓靜. 融合創新循證實踐[J].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2,6(2):1-3.
[16] BrissPA,ZazaS,PappaioanouM,et al. Developing an evidence-based Guide to Community Preventive Services-methods. The Task Force on Communitity Preventive Servi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0, 18(1):35-43.
[17] 羅斯 C 布朗遜、伊麗莎白 A 貝克、特里 L 里特,等. 循證公共衛生[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2:1-15.
從切爾諾貝利事故的發生原因,不難看出當時的人們對防原醫學的認識還不到位,對核輻射的防護認識遠遠不夠。防原醫學源于1955年我國做出研制核武器重大決策后,應對核武器損傷而發展起來的。防原醫學闡明了核武器的殺傷作用和核爆炸各類損傷的發生情況、發病規律、救治原則和措施,為應對核與輻射事故、核恐怖等事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由此制定的應對預案、措施和方法。但是由于近20年來,我國已停止了核試驗,對其的臨床研究逐漸減少,研究進展和救治措施都相對滯后,因此大多數學員認為防原醫學這門課程并不重要,心理上不夠重視這門課的學習。此外,由于大多數教學單位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方向往往會緊跟前沿學科,加上科研體系的考評機制多以科研論文來衡量,也導致了多數教員對防原醫學的教學不夠重視。然而隨著新軍事革命的挑戰,我們必須注意到當今核電站建設數量的增多,國際和國內核與輻射事件的頻發,以及核恐怖襲擊仍有可能發生,再加之民用輻照中心在全球的建設和各領域的廣泛使用,尤其是在農作物育種、食品消毒等方面的大量使用,都極大地增加了人類受到輻射照射危險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培養大量具備防原醫學和放射衛生學知識的專業人員[5]。隨著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30周年,再一次讓人們意識到加強防原醫學和輻射防護知識學習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防原醫學改革,提高全民對防原醫學的認識和應對核與輻射突發事件醫學救援處置能力。任何形式的教學改革都應從教學理念的革新開始。教學理念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唯有從信念上得到重視,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對教學內容的認識[6]。教員應當認識到防原醫學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所凸顯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防原醫學基本的理論體系知識外,要適當引入國內外最新的核事故和醫學處理案例,從學員所學專業和今后工作的實際需要調整授課內容。從教學理念出發,做到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效果的有機統一。
2淡化知識的單一灌輸,側重知識的實際應用
本科生的防原醫學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核武器的殺傷作用和核爆炸各類損傷的發生情況、發病規律、救治原則和措施,以及核與輻射事故應對預案、措施和方法。教員在授課時著重講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將大量的時間都用在概念的講述和基本原理的闡述上,而對于放射輻射防護的具體操作以及放射輻射監測各類儀器的操作使用的課時安排很少。據筆者調查發現,在軍事院校的課程安排中,除給預防專業的學員會設置大約占總學時三分之一的課時用于學員的實踐教學外,臨床專業、檢驗專業、影像學專業等專業較少或基本不設置實踐教學課時,因此這部分學員僅僅只是學習了防原醫學的理論知識,對于放射防護的實際運用知之甚少,當遇到突發核事故事件時將無法正確應對。另外,應著重考慮學員今后工作的需求,他們未來的工作很可能會涉及突發核事故應急救援的部署和實施、核輻射醫學救援的處置以及給基層官兵教授放射防護的基本知識和技能[7]。因此,在授課內容設計上應側重知識的實際應用。
3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興趣,讓學員主動學習
由于醫學專業的學生課業比較繁重,有部分學生會選擇性地學習,把時間花費在那些其認為更重要的學科上,比如內外婦兒等學科,而對于他認為不重要的學科就想著臨時抱佛腳,考試時突擊過關。而防原醫學這門課程就被很多學員認為是不重要的學科,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對所學專業和未來工作性質的認識不夠;二是學生缺乏對軍隊衛勤現狀以及軍事預防學科相關專業的認識;三是對核輻射、核威脅、核恐怖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這些離自己很遙遠,未來戰場相關核輻射醫學處置的相關工作與自己無關,因此總是將防原醫學視為科普性基礎學科,不感興趣。為了提高學員的興趣,首先需要在開課時做好國防醫學教育,將目前國際形勢、未來戰爭發展趨勢的走向以及醫學最新發展做深入的剖析,讓學員認識到核輻射威脅離自己并不遙遠,既是社會熱點話題,也與民生息息相關;其次,利用模擬核爆炸演習等視頻資料,讓學員了解放射沾染的處置、核應急救治的部署和實施、核輻射的個人防護等內容,加強學員對防原醫學的感性認識,讓學員認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最后,了解學員未來工作走向和工作內容,在授課時結合未來戰場核輻射醫學處置的相關問題,培養學員的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學生帶著目標學習,這將很大程度上調動學員的學習主動性[8]。
4加強教學方式的多樣性,避免單一性教學
充分利用網絡視頻和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難以理解和較復雜的概念、基本原理用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邊講解邊演示,方便學員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講解核武器四種殺傷因素時,可以將核爆炸的影像視頻展示給學員。學員通過視頻,生動形象地看到核爆炸的特殊景象,即蘑菇云的產生,通過形象記憶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9]。另外,在急性放射病章節講授中,采用病例討論的方式,教員提出問題,讓學員自己查找文獻,尋找相關病例,總結成幻燈形式,并在講臺上講解。這種方式有助于學員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其綜合分析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5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多樣化
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是評價學員綜合能力的有效保證。學員的成績評價體系應該包括期終考試成績、平時成績和實踐課成績。不僅要考核學員對于理論知識、重要概念的掌握程度,還需要考核學員對于核事故應急處理的應對能力,以及基本防護措施的掌握和相關儀器使用的熟練程度。通過筆試、操作、實驗設計等多種形式,考核學員的綜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處理能力,這將避免部分學員為了應對筆試考試、臨時突擊背誦就通過考試的想法[10]。此外,通過演習等方式,模擬戰場環境,讓學員親臨感受放射沾染的處置、核應急救治的部署和實施、核輻射的個人防護等,并將演習的成績記入總成績中[11]。因此,考試形式的多樣性將一定程度上增加學員學習的興趣,提高學員的創新性。
總之,切爾諾貝爾事故所造成的巨大傷亡和災難,值得我們再一次反思,并將核輻射的正確使用和合理防護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加強防原醫學教學改革,為應對當下國際形勢,培養更多適應新軍革的專業人才。
作者:許楊 王軍平 劉登群 徐輝 李蓉 單位:第三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院防原醫學教研室
參考文獻:
[1]劉術,蔣銘敏.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醫學救援的經驗與不足[J].人民軍醫,2011,54(4):267-268.
[2]劉登群,李蓉,史,等.從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談防原醫學教學改革[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7):630-632.
[3]崔建國,蔡建明,高福,等.防原醫學教學改革初探[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12):1034-1035.
[4]程天民.程天民軍事預防醫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686-690.
[5]程天民.我國放射醫學、防原醫學發展的歷史回顧[J].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5,30(23):3.
[6]劉聰,李百龍.加強防原醫學教學,促進學科發展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5):26-28.
[7]曾倩倩,劉玉龍,王萬銀,等.如何增進軍醫大學本科生《防原醫學學習效果和興趣》[J].繼續醫學教育,2016,30(1):77-79.
[8]王鈺,孫慧勤,李蓉,等.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防原醫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4):558-559.
[9]郝玉徽,任洞,劉晶,等.提高防原醫學實驗教學質量的實踐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109-110.
關鍵詞:醫體結合;高校;體育康復;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3-0149-02
隨著我國各類殘疾人、傷殘者的總數增加,具有康復需求的人也越來越多,體育保健康復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是體育與醫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融體育、健康、營養、醫學知識及體育文化于一體,以促進健康為目標,以運動項目練習為手段,使體育鍛煉促進人的健康更具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1]。我國高校體育保健康復專業教育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國內開設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院校大體有體育專業類院校、醫學類院校、師范類院校和其他綜合類院校,學制四年,畢業后授予理學或教育學學士學位[2]。在針對某些疾病專門性的治療,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學生要涉及各方面的知識以促進他們身體的康復。充分挖掘醫學院校與體育院校的各自優勢,并有效地結合和發揮以培養體育保健康復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發展現狀
體育保健學是體育科學的學科之一,是運動醫學的一個分支。追溯體育保健學的發生、發展要從運動醫學開始[3]。運動醫學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至20世紀20年代初,運動生理、解剖等基礎研究與運動傷病的防治等應用研究相互促進,產生了更精細的不同專業,形成了運動保健學,并逐漸被列入體育院校和醫學院校的課程。1982年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組織了全國部分師范類學校體育專業教師,編寫了第一本教材《體育保健學》[4]。體育保健學的發展需要從基礎醫學、預防醫學、醫療醫學和康復醫學等相關學科的新成就中汲取營養,同時又不斷地對它們提出新的課題、新的要求,從而促進醫學的全面進步和提高。體育保健學的課程主要在各體育類專業院校,也有部分醫學院校也開設了體育保健學課程。運動處方是治療和預防、康復的核心部分,各種疾病的運動處方等問題均將會研究得更加深入。隨著國家全民健身活動和健康事業的發展推進,體育保健學在我國的發展前景會更加廣闊[5]。
二、保健康復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招生情況。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人才培養的學校,主要有四類,例如體育類院校、醫學類院校、職業技術學校和師范類學校。目前,我國培養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學校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能夠滿足一定的需要。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各方面的需要,由于我國開設體育保健康復專業較晚,又由于自身的原因,面對我國對康復人才的迫切需要,還不能滿足社會對體育保健康復人才的需要,還存在著需要和培養人才滯后的情況。我國高校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招生,主要還是體育專業和醫學類院校,在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培養上,開設了有關康復治療和運動康復的課程,但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體育院校和醫學院校的相結合資源共享,培養符合當今與將來社會需要和發展的人才,更好地為全民健身和健康事業服務。
2.用人情況。在對高校體育保健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時,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問題。根據調查可知,有部分用人單位、對剛剛畢業的學生就業滿意度不高,學生不能直接上崗工作,而是要企業經過一段時間的崗位培訓后才能上崗,主要問題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不能和工作單位的需求有效結合起來,出現了教、學、工作、實踐脫節的現象,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體系。
學生在工作單位的動手、實踐能力較差,在進行按摩時保健康復手法生硬,針對性地實行保健、康復推拿技術較差等等。造成的主要原因為,體育保健康復課程在整個學習中,開設學時短,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辦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應根據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有重點地因材進行培養,考慮用人單位的實際崗位能力的需要,不能重理論輕實踐,學生也應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實踐和實際的操作機會少,也是原因之一。
三、保健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是我國健康事業發展的需要
1.醫體結合符合培養目標要求。從我國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上看,以及主要職業能力和就業等方面看,需要“醫體結合”。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學生僅僅學習基礎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掌握運動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和實踐,掌握理療儀器的原理及其應用技術,掌握運動療法的技能和方法,運用各方面的體育、醫學、營養等等方面的知識,才能開具適合的運動處方,并指導人群科學健身。這些目標的培養離不開醫學院校的支持。
2.社會發展需要醫體結合。到 2020 年,中國將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全國60 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 2.48 億。國務院也非常重視健康服務業的發展,在 2020 年,基本建立較合理的完整體系,為人們服務,國家將加大對健康服務領域的投入[6]。這為我國培養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培養,帶來了生機和廣闊的前景,社會對康復專業人才的需要也大量增加,這成為了我國當前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伴隨著我國健康服務領域的發展,運動療法是康復醫療的核心和主要手段,利用\動加醫療康復結合的方法,能很好地為我國的人民健康做出貢獻,增強人民的體質,體育保健康復專業將成為我國健康服務的重要力量和人才來源。
3.預防治療康復需要醫體結合。隨著我國健康服務事業和全民健身的全面發展,各種醫療機構、省縣級的康復機構、運動隊等等的增多,都需要大量的體育保健康復專業人才[7]。各種疾病的早期預防,疾病的治療、控制和康復,殘疾人的康復治療等等,運動療法都是不可替代的手段,醫體結合培養體育保健康復專業人才,滿足國家和人民的需要。醫學院校可以借助自身的優勢,能夠為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學生提供很好的實踐基地,學生學習了醫學知識來做理論支撐,制定運動處方,要求學生要具備相關的運動人體科學知識、醫學科學知識和體育教育訓練學知識,醫學院校能很好地為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學生提供人文與學習環境。醫學院校不僅在醫學理論上有專家和學者,在實踐上也有著現代醫學的實踐者。醫學院校有先進的醫療器械和專業所需的實踐,能針對性地對某些疾病進行專門性的治療,以促進他們身體的康復。
四、“t體結合”培養保健康復專業人才
充分利用醫學和傳統體育保健康復各自的優勢,將二者有利地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人才進行培養[8]。醫學院校的先進的醫療器械、優秀的醫療人才、適合的人文環境,能為高校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學生提供服務性實訓基地,學生能在醫學院校實習和進行實際的操作、手法練習,為將來的工作需要積累經驗,將來在就業的時候,就能很好和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這樣有助于學校充分利用行業的人力、設備、技術等資源優勢,降低辦學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師的“雙師”素質,有助于更好地解決教學資源匱乏等問題。
根據體育保健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將來就業的要求,分層次、分功能、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培養,通過醫體的反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完善和改進,提高體育保健康復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9]。醫校結合,必須創新教育觀念,樹立全新的人才觀。體育保健康復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將來能服務社會,這就要求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培養要與時俱進,創新教育觀念,使他們能在優勝劣汰的社會中、各種人際關系中和自我的融合中統一發展[10],在“醫體結合”下,更好地培養人才,為社會服務。
五、結語
隨著我國各類殘疾人、傷殘者的總數增加,有康復需求的人也越來越多,保健康復專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專業開展得較晚,在培養等方面還有待完善,實施醫體結合培養保健康復專業人才,發揮最大的優勢,對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學生進行培養,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趨勢。
參考文獻:
[1] 體育運動學校體育保健學教材編寫組.體育保健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7.
[2] 王曉曦.醫體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4):98-100.
[3] 鐘幫禮.體育保健康復知識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學咨詢,2014,(35):99-100.
[4] 彭代斌,王健.對我國學校體育學教材體系及內容的分析與思考――兼談我國學校體育學學科群的構建[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
學報,2008,(1):65-68.
[5] 陳芳,袁建偉.體育社會組織在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中的作用[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2,(2):10-12.
[6] 茍夢雍.山西省健康服務業發展研究――基于系統動力學視角[D].太原:中北大學,2015.
[7] 肖冰,崔明.高職體育保健專業“系所合一,零距離上崗”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19):6-8.
[8] 趙振浩.關“醫體結合”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可行性的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1):147-149.
1我國人體寄生蟲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人體寄生蟲學教學存在諸多問題,既有主觀因素,又有客觀因素。
1.1主觀因素的主要問題
1.1.1培養目標陳舊 當前我國人體寄生蟲學的培養目標仍然沿用傳統純生物學模式和治療型模式,這與新時期培養能適應我國發展的創新型醫學人才目標不符。
1.1.2 課程結構不合理 當前我國人體寄生蟲學的課程結構還是 20 世紀初的的體系,多年來一直以世界“五大”寄生蟲和 我國解放初期“五大”寄生蟲的形態學、生活史為重點,不完全符合預防和臨床工作所應具備寄生蟲病知識和實用技能的要 求,與新的教學體系發展不相適應,不能適應醫學科學發展及醫 學模式的發展。如雖然輸入性、 食源性和機會性致病寄生蟲感染呈增加趨勢,但在教材編寫和教學實踐中并未得到足夠重視。
1.1.3 教學模式保守 教學模式基本仍采用教師課堂講解為 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過死,與寄生蟲病流行環境與防 治實踐嚴重脫離。不利于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 題的能力,影響寄生蟲課的教學質量。
1.2 客觀因素的主要問題
1.2.1 社會對本門課程意識弱化 我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在控制寄生蟲流行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特別 是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的改善,人們對寄生蟲的意識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弱化。
1.2.2 醫學教育地位遭到嚴重忽視 人體寄生蟲學的醫學教 育地位遭到嚴重忽視[1] 具體表現在:很多醫學院校本門課程的教學課時數明顯減少,并由必修課改為考察課或選修課,甚至取消;課程建設以及科研經費明顯不足,教師人才隊伍出現流失,后備人才出現短缺。 1.2.3 學生的重視度下降 更為嚴峻的是很多學生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也認為人體寄生蟲學是萎縮性學科,加之是考查課 或選修課,課時數較少,學習積極性降低,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2教學改革措施
面對人體寄生蟲學所處的現狀,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與時俱進,積極面對,勤練內功,積極推行教學改革。可從如下措施著手。
2.1 改變培養目標 當前,寄生蟲學正處于一個從傳統寄生蟲 學向現代寄生蟲學過渡的知識更新時期,雖然寄生蟲病仍然是 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公共衛生問題,但其危害性目前只是處在有限的范圍內。我們的培養目標應該由傳 統純生物學模式和治療型模式向防制模式轉變,注重利用新的 科學技術解決寄生蟲病防制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2.2 調整教學內容 近年來,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廣泛,各類 人員流動涉及世界各地,增加了輸入性寄生蟲感染的幾率。同 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人們在飲食上追求時尚,增加了食源性寄生蟲感染的機會,而且飼養寵 物家庭漸多,導致有些人畜共患寄生蟲病感染出現抬頭。面對 新時期的新情況,我們應該根據教學課時數以及培養對象的不同調整教學大綱。在教學內容方面,力求國際化、 現代化和突出 重點,及時補充新的研究內容。重點講述我國及世界重要的蟲 種,并盡可能提供學生實踐的的機會。刪減科普常識性(即學生容易自學)的內容(如蛔蟲與鞭蟲等)、太專業化的知識點(如寄 生蟲的生理與生化)以及一些已經罕見的蟲種,增加新出現的 蟲種(如廣州管圓線蟲等)和常見寄生蟲病(如弓形蟲和廣東省境內發病率較高的華支睪吸蟲)的教學。同時,注重與其它學科 的聯系,將人體寄生蟲學與解剖學、免疫學、病理學、分子生物 學和生態學等學科有機地聯系起來,融會貫通,完善和豐富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