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范文

    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

    第1篇: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范文

    我院是2004年被確定為殘聯救助精神病人定點單位,與白城三個縣市區殘聯以及社區共同組成了精神病防治管理體系。定期到各縣市區篩查精神病人并建檔立卡,重性精神病人隨時送入本院住院治療,不需要住院的病人,由各縣市區醫院定期發藥,新發病人及時到本院填卡登記,得到及時治療,出院后的精神病人轉回殘聯康復科或社區進行鞏固治療和監護。用藥病人我們定期隨訪,根據病人病情的控制情況,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服藥,防止復發,鼓勵和幫助病人進行生活功能訓練,指導患者參加社會活動,接受職業訓練。但是由于政府缺乏統籌管理,加之殘聯或社區在服務方面缺乏專業人員,對精神病人監護不能到位,使精神衛生工作缺乏協調性。2009年國家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納入促進公共衛生服務,使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鋪開,并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網絡,真正使精神病人重癥送醫院,康復在社區管理。

    要做好社區精神衛生工作,必須有專人負責,由經過培訓的社區醫療衛生機構中的醫護人員為主,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開展基礎管理工作(建檔立卡及隨訪),必須有衛生、教育、民政、公安、殘聯和勞動部門密切配合,還要動員病人家屬、鄰居、單位、街道以及基層保健組織,福利機構等形成一個完整的服務網絡,才能使有限的人力和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社區精神衛生工作不僅單純治療精神疾病,消除癥狀,更重要的是應用精神病學,流行病學,社會心理學及其他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技術,在一定區域生活的社會人群中,一是開展精神衛生知識的宣傳,加強公重對精神衛生的重視,二是預防和治療精神疾病,促進精神疾病的康復,三是開展精神衛生的調查研究,了解社區對精神衛生服務的需求,四是利用各種社區資源,滿足人們對精神衛生的需求,五是參與精神衛生政策的制定,評價和管理。

    第2篇: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范文

    一.大家首先認識到精神衛生問題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也是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精神障礙與各種軀體疾病一樣,均是生物、心理、社會(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近年來由于生活節奏快、社會壓力大,競爭激烈,因精神緊張而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增多,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精神殘疾614萬人。另據衛生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約有28.7萬人死于自殺,有1600萬重型精神疾病患者、600萬癲癇患者、3000萬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兒童,近幾年大中學生中的精神衛生問題也在大幅上升,充分說明我國教育、精神疾病的防治方面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精神衛生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大多數精神疾病至今病因和發病機理不明,缺乏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和手段,一旦患病,治愈率低、病殘率高。在我國,精神疾病也是造成許多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原因。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全國輕重精神疾病患者已經超過1.3億;中國的精神疾病負擔已排在疾病總負擔的第一位;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討論中對比發現出了中醫治療精神疾病的優勢。祖國醫學早在《內經》中對精神疾病就有記載,且對精神障礙的病因、病機及治療均有較系統的描述。中醫藥能就地取材,方法簡單易行,在慢性疾病的防治中能發揮特色優勢。中醫認為,情志疾病與腑臟氣血、陰陽失衡等有密切的關系,采用天然中草藥調理陰陽,更是治療情志疾病的重要環節。中醫的辨證施治、異病同治,在情志病的治療中可以發揮很大的優勢。中醫藥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很早注意到心理因素對機體功能和疾病發生、發展、預后的影響。中醫療法心身合一,蘊含哲理,治療精神疾病的中藥有數百種,方劑數千個,針灸及食療處方數以千計。針對神經癥、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精神分裂癥、激情刺激療法、言語開導療法、修身養性療法、中醫行為療法、音樂療法、導引吐故療法、藥物和針灸等中醫心理療法,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既減少了復發率、提高了生活質量,又明顯降低了化學藥品的用量和副作用。

    我院自1973年建院以來,中醫藥在精神疾病的防治及糾正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副反應等方面得到普遍應用,對中醫的臟躁、不寐、健忘、失眠、驚悸、頭暈、頭疼、郁癥、癲癥、燥癥等情志疾病做了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先后做了《礞石滾痰丸治療精神分裂癥與氯丙嗪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與上海精神衛生研究所金國章教授合作的《左舷千金藤啶堿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研究》,探討了中醫提取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中藥劑型改變的可行性,該項目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用逍遙丸、血府逐瘀湯、柴胡舒肝散、甘麥大棗湯、癲狂夢醒湯、順氣倒痰湯、生鐵落飲、朱砂安神丸等方加減,辯證施治,治療各類精神疾患;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抗精神疾病藥物引起的閉經、化濕祛痰法治療藥源性肥胖、流涎、便秘、震顫、靜坐不能等不良反應都取得良好的療效。總結出情志疾病的腑臟辨治和氣血辨治方法,先后撰寫論文在各類專業期刊發表。

    經絡具有運行氣血、濡養周身、抗御外邪、調節陰陽的作用。在臨床應用中,先后做了《穴位注藥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將中醫的分型、西醫的量化有機結合起來,為深入研究中醫治療精神分裂癥提供了資料和依據,使中醫治療更具有系統化。《階梯式定點穴位刺激治療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的研究》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穴位注藥治療臂叢神經損傷37例療效觀察》在,<<中國針灸>>發表;《耳穴貼壓治療治療藥源性便秘218例效果觀察》等療效可靠。

    中醫心理學應用前景廣闊。中醫早在《內經》就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預防醫學思想,重視和暢情志、攝養心神、性命雙修,創造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心理衛生原則和方法。應用如豁達法,對預防精神障礙的發生起到了積極作用。現代不少精神病學家也強調了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發病中的重要性。故在中醫調暢情志的方法與西醫的心理咨詢相結合有利于預防精神障礙的發生。對康復期的病人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三.大討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發現的問題

    1、中醫新技術應用少,診斷手段簡單,利潤低,經濟效益差,中醫不賺錢,中醫師就沒有地位,資金投入少,為了醫院生存,一些單位只重視收入高的科室,忽視中醫科的建設。致使中醫藥不但得不到發展,而且逐年萎縮。

    2、長期以來,政府對中醫藥行業管理相對寬松,對非法行醫人員打擊力度不夠,利益的驅使,一些不懂醫學、無行醫資格的人也打著中醫的牌子招搖撞騙,致使一些人對中醫藥產生了懷疑,有的醫生也直接說中醫不治病,不推薦、不支持病人用中醫治療。歪曲了中醫的實質內涵。中醫藥的應用受到影響。

    3、精神病人大部分不承認有病,無自知力,服藥、治療都是被動進行,中醫湯劑服用及針灸等都不易取得急性期病人的合作,應用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

    4、現行的保險制度,很多新藥、貴藥都已進入醫保項目,而一些傳統的中成藥,在精神科常用的如六味地黃丸、復方蘆薈膠囊等中藥依然是自費藥,限制了醫生的應用,中醫藥在這個保險體系中沒有受到很好的保護。

    5、房屋和人員相對缺乏、設備陳舊、人員斷層,無條件設立專門的中醫精神科病房、專職的煎藥人員和必要的診療設施。嚴重制約了中醫藥在精神科的應用。致使一些中醫院校畢業生也不得不改做西醫。

    四.解決問題的思路措施和意見建議

    自開展解放思想、發展中醫藥活動以來,對300名病人進行了中醫藥治療精神病是否認可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認為重要毒副作用小,只愿意服中藥,不愿意服西藥治療的96人,站百分之32;愿意中西藥并用的178人,占59.33%;愿意服中藥,但怕麻煩的11人,占3.67%;只愿意服西藥的15人,占5%.大部分人因擔心西藥的副作用而傾向中醫藥治療

    1、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和結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藥也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保護和發展中醫藥、弘揚民族文化是衛生界義不容辭的責任,單位要積極爭取新聞媒體的支持,積極宣傳報道本單位中醫藥工作新進展、中醫專科(專病)建設及優秀中醫人才,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積極參與衛生局組織的養生保健宣傳月、世界傳統醫藥日等各種活動,宣傳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優勢,取得各級領導的支持,同行認可,堅持中西藥并重的方針,中西醫優勢互補,充分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精神病的空間,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經濟、方便的治療方法。

    2、醫院正在開發改造之中,等改造好了,建立專門的中醫精神科病區,配備愛崗敬業、熱愛中醫的專業技術人員致力于中醫藥治療各類精神疾病的研究。努力擴大中醫藥在精神衛生領域中的應用。

    3、加大中醫藥在精神病防治方面的科研力度,在發揚傳統中醫藥診療技術的基礎上,探索出更適合精神科應用的、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法,多在提升中醫中藥的科學性方面下功夫。

    4、建議醫療保險擴大中醫藥報銷目錄的范圍,大幅度提高中醫藥適宜的報銷比例,使群眾真正享受到中醫藥的實惠。也便于中醫藥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5、爭取中醫藥在輕型精神病人的治療中廣泛應用,在重型精神病人治療中的結合應用。

    6、善語導便,修身養性,心病還須心藥醫

    祖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對心理疾患病人強調善語導便,加以疏導。所謂善語導便,包括好言勸慰,或解釋疑惑,或支持保證等諸多心理上的撫慰,相當于現在講的心理治療,也就是心病治用心藥醫的意思。我國著名的醫藥學家、養生家孫思邈十分強調怡情撮生,對情志不遂所致的疾病,更是要求從自身修養方面下功夫,比如要求要舍名利(淡薄名譽、地位、財富)、除息怒(節制喜怒哀樂)、去聲色(遠離聲色)、淡滋味(清淡飲食)、靜心深(安逸精神、心理),盡管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這是修身養性、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的重要方面。我們現代人也講究養身先養心,要求做到寬心(保持寬松、隨和的心態)、懷有善心(時時事事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自己的心境也會得到慰藉)、處處靜心(心如止水,不為名利困擾)、時時定心(豁達樂觀,喜樂無愁,縱有不快,也一笑了之)、常樹信心(對失意坎坷不灰心、不氣餒、對生活抱有信心),有時還須要有一點點的粗心(不要事事斤斤計較,學會難得糊涂一點)。當然,這些對有心理情志疾病的人來說是難為了一點,但結合病人各自的實際狀況做這樣的啟發、交談,有時也是能起到很好的怡情悅性作用,而且往往也是很重要的。

    第3篇: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范文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病專科醫院住院病人合并傳染性疾病的基本情況,對傳染病安全隱患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對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的精神病病人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期間我院共收治精神病病人15 893例,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的病人366例,包括有病毒性肝炎189例,肺結核98例,梅毒42例,水痘17例,其他傳染病20例。結論:精神病合并傳染性疾病病人逐年增加,精神病專科門診應加強收治病人傳染病的排查,做好入院歸口管理及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提高護理人員職業安全與防范意識。

    關鍵詞 :精神疾病;傳染病;護理管理;調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55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infectiousdiseases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LI Mei-hua,XIE Guang-ping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Ganzhou341000)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in psychiatric hospital, put forward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safety hidden danger of infectious disease.

    Methods:The merger in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1-December 2013 were infected psychiatric patients medical record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During the period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15 893 cases,36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mainly of viral hepatitis in 189 cases,and 98 case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42 cases of syphilis,17 cases of chicken pox,20 cases of other infectious diseases.

    Conclusion: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the psychiatric outpatient depart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vestig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hospital,do a good job of centralized management and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nowledge training, improve the nursing personnel occupation safety awareness.

    Key wordsPsychiatric patients;With infectious diseases;Nursing management;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我院是一所全市醫院規模最大的三級甲等精神病專科醫院,一直承擔著全市精神病病人的收治管理工作,包括政府委任的由110公安收送的肇事車禍病人以及流浪乞討病人,這些精神病病人往往合并有其他軀體疾病,特別是傳染性疾病。本研究將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的精神病病人病歷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共收治精神病病人15 893例,其中合并有傳染性疾病366例,男236例,女130例。年齡14~77歲,平均年齡(49.62±4.85)歲。農民197例(53.83%),農民工106例(28.96%),學生35例(9.56%),其他28例(7.65%)。各種傳染病中,病毒性肝炎189例,為肺結核98例,梅毒42例,水痘17例,其他傳染病20例。

    1.2方法根據傳染病網絡直報病例數,對傳染病診斷報告卡以及病歷資料逐例逐項登記其年齡、性別、職業、主要診斷、實驗室及影像檢查結果、住院時間等基本資料并進行歸納匯總。

    1.3統計學處理采用描述性數據分析。

    2結果(表1)

    3討論

    3.1精神病病人傳染性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

    3.1.1社會環境因素精神病病人是受社會冷落的弱勢群體,他們可能受到家庭與社會的多重歧視。近年來,我院每年平均收治由公安110收送的流浪乞討精神病病人約500例,由于病人長期流浪,生活不穩定,缺乏相應的照顧與管理,形成不良的衛生習慣,沒有固定的食物供給,營養得不到保障,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極易合并貧血、低蛋白血癥、惡液質等營養性疾病,從而加劇其自身抵抗力受損[1],因此,這類病人容易合并有乙肝、肺結核,甚至因有吸毒與亂性行為而感染梅毒、艾滋病等傳染病。本調查顯示,男病人患病率明顯高于女病人,農民及在外打工的農民工發病率高,均與其外界流浪生活或疏于家庭與社會的管理有關系。

    3.1.2精神疾病因素精神疾病屬于慢性病,需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而此類藥物有免疫抑制作用,易使其防御機能減

    退[2],其中有些傳染病為感染潛伏期或病原攜帶者,入院后或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發展為傳染病,如水痘、流感等。本調查結果還顯示,精神分裂癥合并傳染病占45.36%,而情感性精神障礙次之,這與病人的思維、情感、行為的紊亂有密切關系,例如:肺結核病人往往是因為精神病急性期,病人過度興奮躁動,抵抗力下降而極易感染結核桿菌。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如酒精所致的精神病病人,大部分肝臟功能受損較嚴重,因此合并乙肝等疾病比例較高。

    3.1.3住院環境的影響精神病病房大多為密閉式管理模式,而精神病醫院在建筑設計上很難符合要求,住院病人活動空間較小,人員密度大,病人住院時間長,戶外活動也較少,這就加劇了病人機體免疫力的下降,病區一旦有傳染性疾病病人,標準的隔離措施難以實施,易導致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例如水痘、流感、腹瀉等傳染病。

    3.2安全管理對策

    3.2.1門診把關由于精神病人缺乏主述,不能真實反映病狀,配合能力差,容易漏診或誤診,有資料顯示,合并肺結核疾病的誤診率高達78.81%[3]。因此,醫師首診時應詳細詢問病史,對有野游史、長期流浪在外且家庭疏于管理的病人,應給以常規做胸片、CT,艾滋病、梅毒、乙肝五項等實驗室定性檢查。胸片或CT是及時發現或排除肺結核檢查的重要手段,對有疑似肺結核病人要留取痰液送肺結核定點醫院檢查,明確肺結核診斷。對有性生活不潔,有嗜煙、酗酒、吸毒史的病人進行梅毒、艾滋病定性檢查,以便采取有效的隔離防范措施。

    3.2.2做好病人入院衛生處置工作由于流浪精神病病人合并傳染病的發生率比長住人口高,收治長期無人照顧、四處流浪、蓬頭垢面、衣不遮體的病人時應徹底進行衛生處置,仔細察看病人是否患有皮膚病、性病等傳染性疾病,及時做好病人的隔離處置。

    3.2.3對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病人嚴密隔離為防止患有傳染性疾病的精神病人入院后對其他病人造成傳播,我院每個病房設置了一個單獨的隔離觀察間,針對疑似傳染病的病人進行隔離觀察1周,待排查后再安排入住普通病房。另外,醫院還設置了一個收治復雜性病種的病區,病區設有若干個隔離治療病房,對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的精神病病人提供隔離治療環境,避免因患有傳染病而引發病人交叉感染[4]。

    3.2.4加強病房傳染病病人消毒隔離管理按照標準預防的要求做好病房的日常消毒工作,如空氣、地面、物品、食品、餐具等日常生活衛生用品的消毒管理,嚴格按規定處理病人醫療廢棄物,避免因醫院感染引發的醫療糾紛,防止給醫患雙方造成經濟損失。

    3.2.5加強醫務人員傳染病知識培訓由于傳染病有其發生、發展、流行病學特征,因此要建立健全醫院傳染病管理制度,開展傳染病相關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培訓,我院每年至少二次針對所有相關人員的知識培訓,包括《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消毒隔離規范》《手衛生規范》等。加強傳染病網絡直報,實行首診負責制,對新上崗人員進行傳染病知識、醫院感防控知識崗前培訓。對衛生清潔人員進行消毒知識、潔污處理程序和消毒劑的使用等培訓,強化飲食衛生及個人防護技能的培訓,以減少和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對陪伴家屬與探視人員做好傳染病衛生知識宣教。

    3.2.6嚴格制度化管理將科室醫院感染控制情況與傳染病報告及管理情況納入醫院目標與考核體系,按制度進行考核獎懲,以加強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措施的執行與管理力度。

    總之,由于精神病病人的主要疾病特點是自知力較差,治療不配合,而傳染性疾病的治療往往需要長時間、多療程、系統化治療,在住院期間還難以治愈,出院后仍需要給予其督查指導,使病人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促進其全面康復。

    參考文獻

    [1]潘錦環,蘇保育,陳光玲.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軀體疾病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2010,8(22):2043.

    [2]費靜霞,曹珍珍.老年精神病患者醫院泌尿道感染目標性監測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6):3376.

    [3]龔劭工,劉紅,蘇建寧.對精神病患者感染肺結核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23):2802-2803.

    [4]何彩霞,趙毅基.“護士首診負責制”在流浪乞討精神病人接診中在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1,8(1):13.

    第4篇: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范文

    【關鍵詞】精神疾病,患者家屬;家庭護理教育;效果評價

    開展家庭護理教育能改善患者家庭成員間的溝通技巧,使家屬提高對疾病的認識,增強應對能力,改善患者服藥依從性,降低復發率。

    1、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選自全鎮范圍內符合條件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5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規范(2011版)的重性精神疾病。

    ②獲家屬同意。按知情同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75例,對照組75例。兩組患者的家族史、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服藥種類等經統計學檢驗,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均予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或常規處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家庭護理教育培訓(包括家庭護理教育與關懷)。

    1.2.1家庭護理教育

    采取集中講座的方式,由3名經過專門培訓的主管護師實施,每年對家屬進行集中授課二次,每次90分鐘左右;每月隨訪一次,特殊情況隨時咨詢。教育內容:①精神病基本知識。讓家屬了解什么是精神病、為什么會得精神病、精神病能結婚生孩子嗎、精神病有哪些表現以及如何早期識別精神病。②精神病的治療。告知家屬患者何時需要住院、藥物治療的作用、服藥后有哪些副作用等等。③精神病患者的家庭護理。如何幫助患者恢復自知力、到精神科就診前應做哪些準備、如何防止病情復發以及怎樣成為一名“稱職”的患者家屬等。

    1.2.2家庭關懷

    ①建立家庭聯系卡。方便家屬在照顧患者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與醫務人員聯系,積極協助解決。②服藥關懷。耐心勸導,說明服藥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督促并鼓勵患者按醫囑堅持服藥,避免自行減藥、停藥或間斷服藥,嚴防拒藥、藏藥或一次性頓服而造成意外。③社會能力關懷。根據患者的興趣與特長,鼓勵參加社區各種康復活動,引導患者主動融入社會,接觸各界人群,重建社交能力。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入組時BPRS總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開展家庭護理教育后,觀察組總分顯著降低(p0.05),后觀察組服藥依從性明顯改善(p

    3 討論

    對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屬,由于缺乏精神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對患者出現的精神癥狀難以應對,雖然早期進行了治療,但患者的預后和家庭成員的態度有關,與家庭照顧好壞有關。只有正確的家庭照料,才能鞏固治療效果,防止疾病復發。因此,對精神疾病家庭實施家庭教育,對精神疾病的整個治療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文顯示,實施家庭護理教育后觀察組提高了對疾病的認識,增強了應對能力、服藥依從性及復發率均優于對照組。因此,在系統規范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同時,家庭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對幫助患者家屬矯正不良行為,改善與患者的交往能力和心理適應能力,進一步緩解精神癥狀和預防復發,提高生活滿意度和促進全面康復具有顯著意義。

    參考文獻:

    [1] 付鳳珍,劉琳,郭軍,馬振芬,詹來英;健康教育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病人的康復作用[J];護理學雜志;2003年05期

    第5篇: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范文

    1 現狀

    我國現有重性精神病患者約1700萬,患者的治療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許多患者即使得到治療,但由于家庭長期監護不到位,而處于失控狀態,甚至浪跡街頭,景遇十分悲慘。據統計,10%的精神病患者有肇事肇禍傾向,其中多次肇事肇禍者約占1/3。由精神病患者所致的重大惡性案件時有發生,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的穩定。

    1.2 關于精神病患者監護人的確定及其權利和義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雖有明確規定,但實際上未得到很好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精神病患者……造成危害結果后,經法定程序鑒定,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本法律條文有兩處欠明確,也無相應的實施細則。一是家屬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責任或無力實施監護怎么辦?無經濟能力送患者住院治療怎么辦?二是“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何種情況下才算是“必要的時候”?強制醫療的費用有何保障措施?

    1.3 多數嚴重肇事肇禍精神病患者并未置于有效的監管之下,有的由家庭監護,但力度明顯不夠;有的被送至普通精神病院,但普通精神病院實際上無強制治療職能,也欠妥當;只有極少一部分送至公安部門的安康醫院(肇事肇禍精神病患者強制治療機構)。全國的安康醫院僅有20余家,在許多地區還是空白。現有的安康醫院由于規模、經費等原因,收治強制治療患者的能力十分有限。強制治療也不是無限期的,患者出院以后誰來管?

    1.4 目前,我國精神病患者的監護主要由家庭來承擔,事實上,家庭監護的實際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1.4.1 精神病病程長,復發率高,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有許多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最后無力負擔患者基本的醫療費用,只得放任不管。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禍的可能性大,有時防不勝防,單靠家庭監護十分困難。如果患者在未得到藥物的有效控制下,家庭的有效監護更是不可能的。

    1.4.2 重性精神病的發病期多在青壯年,青壯年患者占到現有患者的半數以上。目前的狀況往往是年邁的父母看管、照顧身強力壯的精神病患者,其困難程度可想而之。

    2 應對之策

    2.1 通過法治手段解決精神病患者監護問題 須進一步完善現有的相關法律,使其更明確,更具可操作性。盡早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將精神患者的監護、醫療、權益保障等納入法治化管理軌道,以維護社會的繁榮穩定,造福廣大精神病患者。

    2.2 完善、落實精神病患者醫療、康復經費的保障措施 國家已將精神疾病納入公共衛生管理體系,還需完善、落實精神病患者醫療、康復經費的保障措施,尤其要解決邊遠、貧困及廣大農村地區患者的基本醫療問題。目前,國內許多精神病專科醫院運轉困難。精神病專科醫院的服務對象是家庭大多較貧困的社會最弱勢群體,收費過低,醫院運轉不了;收費過高,患者更住不起院。因此便形成了醫院床位使用率低,社會上眾多精神病患者得不到救治的怪圈。國家應改變對精神病專科醫院的補償機制,以增強其社會服務職能,充分體現其社會公益性。 國內個別發達地方已開始建立政府全額撥款的精神病防治機構,對精神病患者實行免費醫療。

    2.3 建立精神病防治網絡 以精神病專科醫院為技術依托,建立縣、鄉(街道)、村(社區)三級精神病防治網絡,將精神衛生納入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一些地區已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對于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監護率、治療率、降低復發率和肇事率有顯著的效果。 這一模式比較符合我國國情,也符合國際上“小醫院、大社區”的精神病防治發展趨勢。

    衛生部于2004年啟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項目”(686項目),已在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61個項目區,今年又新增項目區58個。該項目通過將精神病患者納入網絡化管理,建立公共衛生管理體系下綜合預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禍行為的有效機制,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識,提高治療率、降低肇禍率。這給廣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福音。

    2.4 加強精神病社區康復工作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不僅要解決患者的醫療問題,更要解決患者的康復問題,以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達到回歸社會的目的。這方面的工作在國內多數地區尚屬空白。一些地方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積累了成功經驗,很值得借鑒。

    北京大興區開辦了精神病患者農療康復基地,組織康復期精神病患者參加農業勞動,以培訓患者的生活及勞動技能。

    第6篇: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范文

    郭群(1990-),女,山東濱州人,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09級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

    唐燕(1991-),女,青島膠州人,山東大學醫學院2009級臨床醫學本科生。

    摘要: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旨在促進全民心理健康,維護精神障礙患者的合法權益。針對了以下問題: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正常人被精神病;由于對患者監護不力而對社會構成的威脅;被精神病的救濟無路。明確了精神障礙鑒定的性質為醫學鑒定,住院治療實行自愿原則,在不同意對患者實施住院治療的情況下,可以要求原機構或不同的機構再次進行診斷和鑒定。有助于維持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精神衛生法;精神衛生;自愿原則

    本世紀初中國內地共有重性精神病患者1600萬人,全國各類精神障礙的患病率已達 13.47‰。據世界衛生組織推算,到 2020 年,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1/4,在我國及國際上,精神衛生問題不僅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還是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

    一、精神衛生界目前存在問題

    (一)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

    探討其緣由:一是不去治,尤其是以精神分裂癥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由于疾病自身特點,且社會的歧視現象,多不主動治療,病重,不去治,病情更重,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二是想治但醫療措施不足,國家對于精神障礙投入不足,康復理念技能落后,社區康復的硬件少且利用效率低,嚴重制約著我國精神衛生事業發展。[1]三是治病經費不足,治療耗費大,患者家庭不能承受如此大的經濟負擔。綜上所述,精神病患者由于種種限制未得到有效的治療。

    (二)正常人被精神病

    近年來我國屢有出現“被精神病”事件,究其原因是由于無法律明文規定精神障礙的住院治療實行自愿原則,只要將其送至精神病院,則該公民即使不愿住院治療,但存在類似于第二十二條軍規的悖論邏輯,也會被強制住院治療。在很多非自愿住院的情況下,由送治者提供診斷所必須的病史成為精神科醫生診斷被送治者是否患有“精神病”的依據,這意味著與患者有利益沖突的送治者參與了本應獨立專業的診斷過程。[2]

    (三)由于對患者監護不力而對社會構成的威脅

    2012年6月,廣東省梅州興寧兩醫生被精神病人刺死,2012年11月南海男子精神病發將5歲兒子砍死。精神病患者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嚴重者喪失自知力,一旦脫離監管,對社會的損害難以預測。這些血的教訓再次呼吁公眾和立法機關重視患者的監管,防止不幸事件再次發生。

    (四) 被精神病的救濟途徑。

    患者一旦確診,則被收治入院,失去了自由,并就像醉酒的人說自己沒有醉酒一樣,喪失了話語權。最終導致人身權利無法行使,無法提起復議,救濟途徑缺失。

    二、精神衛生法出臺后精神衛生事業的改變

    2012年10月26日通過的《精神衛生法》的目的是發展精神衛生事業,規范精神衛生服務,維護精神障礙患者的合法權益。

    (一)患者可得到及時有效治療

    依據法的第六十至六十五條,將完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立醫療康復機構;加大財政投入,列入本級預算;扶持貧困地區;培養精神衛生人才,組織在崗培訓;嚴重患者免費提供衛生服務,參照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提供教育及就業機會。以上法條以法的形式最大程度的保障了精神病患者的權益。

    (二)正常人被精神病

    法條中第三十條明確指出精神障礙的住院治療實行自愿原則。第三十二條“精神障礙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條第二款第二項情形,患者或者其監護人對需要住院治療的診斷結論有異議,不同意對患者實施住院治療的,可以要求再次診斷和鑒定。”在自愿原則的基礎上再次診斷和鑒定兜底,可有效的減少“被精神病”的發生。

    (三)由于對患者監護不力而對社會構成的威脅

    在第九條中指出精神障礙患者的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維護患者合法權益。同時在第三十五條中指出公安機關可以對那些已經發生危害他人安全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險的精神病患者,進行強制醫療。這樣,若是精神病人得到監管,則對社會的威脅減少不少。

    (四)被精神病的救濟途徑。

    根據第三十二條至三十五條,可看出,精神病患者有三次救濟的機會:患者或者其監護人對需要住院治療的診斷結論有異議,不同意對患者實施住院治療的,可以要求再次診斷和鑒定;其次若報告表明,不能確定就診者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或者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療的,醫療機構不得對其實施住院治療;最后當正常人被誤診為精神病患者,不同意對患者實施住院治療,可向同一或其他機構提起再次診斷和鑒定,以行使其正當的救濟權利。

    結語:

    近年來,精神障礙患者逐漸增多,成為一個日益加重的不可忽視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精神衛生法對于我國精神衛生事業發展在維護患者權益,保障正常公民權利等方面,將起不可磨滅的作用。

    一方面有利于維護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權益。精神衛生立法可以確保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及時治療和康復的機會,給予精神疾病患者基本衛生服務,以維護他們的權益,并為維護社會安定做出保障。

    另一方面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減少精神病患者在病情嚴重時出現的自傷、傷人破壞公共財物,減少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精神、經濟上的負擔和損失,這不僅是對患者、家庭負責,也是促進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參考文獻:

    第7篇: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范文

    采取必要的社區和家庭護理對策,為患者創造良好的康復環境,積極治療原發性軀體疾病,給予適當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增強患者家屬對患者康復的信心,改善家庭成員及社會成員對精神病患者的態度,建立患者與家庭和外界溝通的橋梁,在社區建立精神病患者管理檔案,定期復查,督導服藥,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減少復發的概率,在控制好原發性軀體性疾病的同時,可大大減少精神癥狀復發的病例。

    加強對家庭社會精神衛生知識的宣傳力度,醫護人員要在病區宣傳相關精神衛生知識,預防措施,讓探視者了解精神病的性質、癥狀表現和康復日志,給患者更多的體諒、理解、關懷和愛護,盡量滿足患者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不斷增加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強出院前患者的心理護理,幫助消除患者對疾病復發的恐懼心理,制定合理的康復計劃,樹立信心,逐步回歸家庭和社會,達到康復的目的。同時應該讓社會上更多的人進一步了解精神衛生知識,做到消除偏見,給精神病患者及家屬最大的幫助和支持。

    轉變醫學模式,實行個性化護理。老年性精神病的治療,受藥物效果的限制,因此,要給他們更多精神上的心理安慰和行為上的指導,用心感知患者的冷暖病痛,用善良智慧和博大的胸懷去接納患者,不論患者的貧富,職業,地位都一視同仁,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多一份真誠,多一些微笑,多一句鼓勵,而少一點冷漠,少一份疏遠。根據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給予心理疏導和治療,特別是女性患者,因為女性患者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因子上的評分均高于男性。

    精神障礙類型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病伴發精神障礙2例(4.1%);老年性高血壓伴發精神障礙3例(6.2%);老年性糖尿病伴發精神障礙1例(2.0%);肝臟疾病所致精神障礙2例(4.1%);老年性腦血管病后遺癥伴發精神障礙8例(16.6%);老年性抑郁癥11例(22.3%);老年癲癇伴發精神障礙2例(4.1%);老年性癡呆18例(37.5%)。冠心病所致精神障礙1例(2.0)。老年性各類精神障礙的主要臨床表現:

    1慢性阻塞性肺病伴發精神障礙(肺性腦病)感染是重要的促發因素。基本的病理生理改變是二氧化碳儲留和腦缺氧。臨床表現:①意識障礙,在90%以上,開始為嗜睡,可出現朦朧狀態,病情加重可發展為昏睡,由昏睡可轉變至譫妄、錯亂、昏迷狀態,也可突然轉入昏迷。②躁狂狀態。③焦慮抑郁狀態。④可出現短暫、片斷幻視、幻聽和被害妄想。⑤在高齡或有動脈硬化者,當意識障礙消除后可能發生欣快、多言、近事遺忘、虛構、錯構、等柯薩可夫綜合征和癡呆狀態。神經癥狀有撲翼樣震顫、痙攣發作、肌痙攣、錐體束癥、眼球運動障礙、視盤水腫、視網膜出血等。

    2高血壓伴發精神障礙發生在嚴重高血壓患者,亞急性發病,嚴重頭痛、頭暈、全身乏力、焦慮、憂郁、悲觀,主訴增多,對死亡恐懼并仍有躁狂癥狀。

    3糖尿病伴發精神障礙發病機制于微血管病變、心理因素、及維生素缺乏、代謝障礙等因素有關。精神障礙表現:①神經衰弱綜合征:疲乏、失眠、煩悶、疑病、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②抑郁狀態。③焦慮狀態。④幻覺狀態:偶有一過性閃光、閃電或各種彩色物體的幻視。⑤意識障礙。神經狀態則表現為感覺障礙、自主神經改變運動反射改變、腦卒中等。

    4肝臟疾病所致精神障礙(肝性腦病)由嚴重肝病引起。①急性肝性腦病:以意識障礙為主要表現,可呈嗜睡、昏睡、譫妄或興奮躁動、錯亂乃至昏迷。疾病初期可有遲鈍、少動或多言、喊叫等輕躁狂表現。少數病人在疾病后期可出現短暫或不可逆的遺忘,甚至癡呆。②慢性肝性腦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可發生持續性精神障礙,表現為人格和智力改變,性格變的急躁、冷淡和乖戾,伴智能障礙。嗜睡、昏睡、錯亂狀態或昏迷。神經癥狀多發生在精神癥狀后,有構音不全、撲翼樣震顫、痙攣發作、肌張力增高和病理反射等。

    5冠心病所致精神障礙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血氧含量的降低等因素導致腦部缺血、缺氧引起精神癥狀。同時好爭、激動、敵意、過分認真的A型性格易發冠心病,也導致了易出現精神癥狀。精神癥狀包括:焦慮、抑郁狀態,妄想狀態,可出現幻聽、被害妄想等。意識障礙,失神、暈厥發作。神經癥狀可見腦卒中、痙攣發作。

    6老年期抑郁老年人由于社會支持系統減少,喪偶,經濟條件差等因素,在老年病房里患抑郁障礙的比例較高,尤其在腦卒中患者中,抑郁癥患病率高達63.13%。老年抑郁癥與青壯年兩者之間臨床表現是否有本質的差別,尚無統一認識,但至少本病受老化過程和生理變化的影響仍具有一些特點。表現為焦慮、抑郁、和激越混合狀態,患者對情緒活動難以正確表達,焦慮、抑郁、敏感、自卑、興趣索然、孤獨、精力下降、自感身體疲憊,經常提不起精神,認知功能障礙、記憶減退,自我評價過低,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常自責自罪,主動回避社會一切活動,悲觀消極有自殺行為,心境節律改變,睡眠差,多數患者伴有軀體或生物學癥狀。

    7老年性癲癇伴發精神障礙癲癇發作后呈病者面容,意識朦朧,定向力差,常感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表情漠然、情感活動淡漠,與周圍環境無任何聯系,沉默不語,有片斷幻覺存在,易激怒,行為紊亂,有沖動傷人與毀物行為,睡眠差。

    8老年性癡呆所致精神障礙老年人引起癡呆主要有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其中阿爾茨海默病在老年精神病房半數以上。兩者均可引起精神癥狀。阿爾茨海默病以記憶障礙為首發癥狀,起病緩慢,伴有定向、智力障礙,病情加重可出現精神行為異常,失眠,焦慮、抑郁、恐懼,妄想,人格改變,多疑猜忌,情感淡漠,動作單調、刻板,怪異行為。神經系統可出現肌張力增高,震顫等錐體外系癥狀,原始反射,等等。與阿爾茨海默病的區別,血管性癡呆發病較急,以記憶障礙為主的限局性癡呆,判斷力、自知力較好,人格改變不明顯。

    第8篇: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范文

    1 臨床資料

    2008年2月-2010年月門診精神病人102例,男40例(39%),女62例(61%)。年齡16-80歲,新病人22例(22%),出院后復診病人80例(78%);精神分裂癥70例(69%),抑郁癥32例(31%)。

    2 影響精神病人康復的因素

    2.1 病人自身因素

    2.1.1 不良心態及性格 精神病人較普遍存在負性消極心理,被動依賴心理及不良性格。比如患精神病低人一等,自卑,廢用感等。有的病人因病程長,被動依賴的惰性心理較強。多致病人具有孤僻、固執己見或多疑等性格,均是影響病人康復的重要因素。

    2.1.2 治療依從性影響 為了鞏固療效,病人需長期服藥,不少病人把此當作負擔,不依從醫囑,認為病好了就可以停藥,結果擅自停藥或減藥,導致病情的再次復發。

    2.1.3 藥物副反應的影響 病人藥物劑量得不到及時調整,副反應嚴重或難以忍受而自行停藥或減藥,也是影響康復的重要因素。[1]

    2.2 家庭因素

    2.2.1 經濟因素 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中斷治療,復查,停藥,而導致病情波動復發。

    2.2.2 缺乏精神衛生知識 由于文化素質和經濟水平的原因,家庭成員缺乏精神衛生知識,有的不信科學信迷信,有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識,不知道如何護理,照顧病人。

    2.2.3 缺乏關愛 和睦幸福的家庭環境對康復可起促進作用,親人態度冷淡,關心照顧不周,缺乏對病人的理解、支持。世俗偏見和社會歧視,致使許多病人回歸社會后,重遭冷落,排斥甚至剝奪其自身利益,均可導致病情的再次復發,從而影響康復。

    3 慢性精神病人家庭康復護理的對策

    3.1 幫助病人堅持藥物維持治療 病人獲得康復的重要基礎在于長期藥物維持治療。找出病人不依從治療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幫助病人解決。對病人及家屬成員進行精神衛生工作的宣教,了解疾病性質及維持治療的重要性,要求病人堅持按時按量按醫囑服藥,同時家屬也要做好藥物保管和監督服藥,以保證病人的康復[2]。

    3.2 進行心理護理 精神疾病康復的重點是心理康復。

    心理狀態的優劣與其康復信息相關 ,有著相互制約的作用。異常心理因素的消除,往往不是藥物所能奏效的。實施支持性心理護理,幫助病人正確認識和對待精神病,樹立堅強的生活信念和戰勝疾病的主動意識,鼓勵病人積極把握主動權。只要病人處于健康的心理狀態;變消極負性心理為積極正向心理,才能適應和承受外來的各種精神刺激,消除疾病復發的隱患。誘導病人,培養其健康性格及處世觀,使其不健康的個性心理向正常的個性心理方向轉化。幫助病人克服自身個性方面的弱點,培養開朗、樂觀的性格,面對現實不怕挫折,不幻想,不退縮,從實際出發,適應社會,恰當處理各種生活事件。

    3.3 積極適時的進行家庭干預 良好的家庭干預是保障病人康復的核心因素,也是鞏固療效的主導因素。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病人回歸社會的大本營,是防止復發鞏固療效的物質保障及精神支柱,是社會支持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具有緩沖各種應急所產生的壓力,維護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3]。家庭成員的理解與支持,不但可使病人享受到親情和溫暖,并可獲得精神上的安慰,使之提高對各類事件的應激能力。家庭成員應細心觀察病人各方面的異常變化,了解病人的所想所求;協助病人建立有規律的良好生活秩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參與適當的娛樂活動,豐富生活內容,擴大社會接觸,對病人生理、心理和社會康復是不可缺少的。

    3.4指導重建生活和職業技能 家庭護理的目標是使病人的工作和學習能夠得到重新安置,使其盡可能恢復病前的職業技能或發展他們有興趣有專長的技能,以適應職業的需要。

    3.4.1 工作能力訓練 首先應確認病人的個體能力、技巧和興趣,針對個體需要給予訓練和有效的指導。家屬應協助病人重新建立、發展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做法上不能過急,原則上必須是逐步和量力而行。

    3.4.2 學習技能訓練 首先應訓練病人掌握時間,即做事要有時間概念,如按時起床,按時上課或工作,按時讀報等。其次訓練病人在學習時要做得住、聽得進,而且多實踐,積極參與討論,培養 自信。在訓練過程中,家屬的期望值不宜過高,不能操之過急,對病人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肯定和表揚。[4]

    3.5 發揮社會支持網絡的作用 廣泛有力的社會支持體系,可使病人得到各方面支持幫助,加快康復過程。要使病人達到社會康復需要單位、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要積極普及精神衛生知識,提高全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正確認識,了解疾病的規律及防治康復措施,使單位同事、鄰居等給予支持、同情,不歧視嘲笑病人,適當解決病人的經濟、工作和生活等問題,及時安排力所能及的勞動,減少家庭及社會負擔。過著有價值的社會生活,才能使病人在康復過程中更加充滿信心和勇氣,擴大社交活動的范圍,使其更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能。

    4 預防復發

    精神病人出院后需要較長時間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維持治療,這是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的重要措施。家屬一定要督促病人按醫囑服藥,防止任意增減藥量或停藥而導致復發。幫助病人保持情緒穩定,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避免暴飲暴食,忌煙酒。注意隨時觀察病情,早期發現復發先兆,早期治療。定期復查,有意外情況及時和病人主管醫生聯系。在康復過程中注意引導病人接受適當社會性刺激,如讓病人適當勞動,參加一些文娛活動,接受一定的醫學知識教育等,對于預防疾病復發也有很大作用。

    參 考 文 獻

    [1]談金蓮.中國臨床醫藥研究毒志2005年總第140期15226.

    [2]孫曉鵬.河北精神衛生1997年第l0卷護理專刊94.

    第9篇: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范文

    關鍵詞:康復護理 社區護理 精神病

    1 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精神病的康復工作十分繁重,精神衛生問題成為社會發展、家庭生活幸福的嚴重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我國精神病患者,居世界首位,精神疾病人數已經超過一億,也就是說每十三位中國人中,就有一位患有一定的精神性疾病,這應該引起我們極大的重視。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預防、治療、康復等工作成為必要解決的問題。

    2 社區康復護理現狀

    社區康復是指以社區和家庭為背景,通過調動社區相關部門、人員、殘疾人員及家庭成員等社區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康復對象提供康復護理服務。采取針對性的藥物、心理、工療、護理等綜合性社區干預與康復措施,并且對患者家屬的疾病知識增加,減輕其照料負擔等。但是還存在幾點問題:①我國尚無精神衛生立法,對精神病人的管理無法可依,經費缺乏;②由于誤解、岐視、偏見依然存在,精神障礙患者難以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甚至被關鎖和禁錮;③精神保健工作力量不足,醫務人員缺乏;④社會對護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夠。

    2.1 社區護理的可行性

    2.1.1 人口機構變化

    由于人們的平均壽命日益增加,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的人數也日益增多。據英國精神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心理健康問題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

    2.1.2 家庭結構變化

    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后,家庭結構的小型化,使問題兒童、青少年人格障礙增多,兒童及青少年受到發育、情感、行為和學業問題的困擾。

    2.1.3 醫療費用的增多

    而精神病是慢性病,需長期服藥就醫,這與人們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發展社區護理可以避免病人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

    2.1.4經濟社會的變化

    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帶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問題:①人口大量流動,帶來一些社會問題和健康管理方面的問題;②人的價值觀念變化,即提高生活質量和怎樣健康長壽是我國百姓最關心的問題;③學習就業競爭激烈,造成精神分裂癥、神經癥、酒精濫用、自殺發生率均明顯升高。

    2.2 阻礙社區護理的因素

    2.2.1 管理及經費問題

    我國衛生部近幾年提到了發展社區護理,但是從機構的管理到經費的預算上,卻很少傾向于社區護理發展,更不用說社區精神護理。從政策上,盡管衛生部頒發了有關發展社區護理的文件,但尚無具體的規章制度及實施計劃;從經費上,迄今為止,在我國的城市,由于沒有統一的收費標準,無章可循,缺乏權威性,一些享受公費醫療的病人在醫院治療護理能報銷,但接受社區護理不能報銷,所以只有放棄社區護理這種經濟的康復途徑。

    2.2.2 精神衛生認識不足

    人們對精神疾病缺乏了解,長期存在著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將各種精神疾患的人看作是令人厭惡的瘋子,將他們當做異類,故許多精神病患者家庭諱疾忌醫,唯恐家丑外揚,丟了全家人的臉面,這給社區精神病患者的調查及康復護理帶來了一定困難 ,從而制約了 社區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

    2.2.3 社會的信任及了解不足

    社會對護理工作的了解程度大部分還停留在打針發藥的概念上,人們通常將疾病的康復歸結于醫生,護士仍是醫生的附屬品,對于護士的價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對于護士獨立自主的護理服務持懷疑態度,因此患者的從護性低。

    2.2.4 社區護理人才缺乏

    由于政府的不重視,缺乏有關培養社區護士的規定和指導社區護理意向不明顯,影響了有關單位對社區護理人才的 培養;其次,精神醫學和心理衛生教育較為薄弱,再者是工作辛苦,待遇低,與所承擔的精神康復護理不相適應。

    3 社區康復護理的策略

    3.1 提高認識

    精神性疾患的預防、治療與康復,不僅關系到精神病患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對患者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安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影響。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從政策及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制定配套政策,保證社區精神病人康復護理工作的開展。

    3.2 深入宣傳

    長期以來,在一些地方和單位,精神病人的處境得不到普遍同情和理解,精神衛生重要性得不到足夠認識,要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開展反對歧視精神病人的活動,消除社會對精神病人的偏見和歧視,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通過宣傳也讓人們了解社區精神康復護理的目的、工作范圍及可能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了解社區護士的工作方法,糾正人們對護理工作的偏見。

    3.3 健康教育的宣傳

    3.3.1 患者的健康教育

    可幫助患者恢復自知力,增加患者回到家庭和社區后的服藥依從性,從而減少患者的復發,減少再住院的次數,還可幫助他們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按時服用藥物,避免不良刺激,增加人際交往,重返社會。

    3.3.2 家屬的健康教育

    加強他們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使他們更好地照料患者,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有關精神疾病知識的增加可以改變他們對精神病患者的態度,使得他們不再歧視、排斥或害怕患者,從而有利于患者重歸社會。

    3.4 護理人才的培養

    3.4.1 師資培養

    由于我國社區護理起步較晚,師資隊伍很不完善,所以對師資的培訓也刻不容緩,應將觀念轉變較快而又有一定臨床經驗的護師送到國外或國內社區護理開展比較好的地區去培訓。

    3.4.2 學員培養

    社區護士最好由受過高等教育,畢業3~5年,有臨床工作經驗,并且具有獨立工作能力、技術精、服務態度好、責任心強、知識豐富、身體健康、遵守醫德和院規的護士作為培養對象。

    3.5 改革護理教育

    在制定護理教育課程上,安排社區護理的概念;增進健康和預防疾病與社區護理的關系;家庭護理、公共衛生與社區護理;精神康復護理;護士在社區提供服務的具體內容和方法,護理程序在社區護理中的應用等課程,以培養出專職的社區人才。

    3.6 開展護理的研究

    在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的基礎上,研究社區護理的內容、方法、技術、管理,探討針對各種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程序,包括健康教育的內容、方式、評價方法,把健康教育的對象從患者和家屬擴大到易感人群和整個社會,以促進社區護理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武英.開展社區護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200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88aa四虎影成人精品|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草莓视频成人appios| 成人免费视频网址|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美女在线|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亚洲欧美成人完整版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网站入口| 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视频试看120秒|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