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精神病的音樂療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重癥監護病房;瑜伽音樂療法;睡眠障礙
睡眠是一種重要的生理現象,它占據了人類生命1/3左右的時間,與人的精神和軀體健康密切相關[1]。 據報道有多達56%的患者在住院第1d會失眠,ICU患者作為特殊人群,睡眠障礙更為常見[2]。筆者選擇在徐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ICU對骨科全麻術后清醒的患者實施瑜伽音樂療法,取得較好的效果,先將方法和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 年1~10 月在徐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ICU符合入選條件的骨科全麻術后的清醒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區段隨機化分組的方法將符合條件的6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0例,對照組30例。患者來源于骨科全麻手術的清醒患者,入選標準為:意識清楚、小學以上文化、有閱讀書寫能力、聽力、表達力無障礙,年齡14~75歲,入住ICU≥12h,被臨床醫生確診為骨科某疾病,需行全麻手術,具有精神障礙、神經系統疾病病史除外者,同意參加本項研究。拒絕或排除患者的標準為:手術后出現嚴重并發癥造成生命體征不穩定,或出現嚴重的精神障礙患者,予以排除本項研究的入選范圍。觀察組的30例患者中,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1~74歲,腰椎髓核摘除+鋼板內固定術后10例,頸椎髓核摘除+鋼板內固定術后8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5例,股骨頭置換術后4例,脊柱側彎鈦棒矯形術后2例,頸椎結核病灶清除術后1例。對照組的30例患者中,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15~75歲,腰椎髓核摘除+鋼板內固定術后11例,頸椎髓核摘除+鋼板內固定術后6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6例,股骨頭置換術后5例,頸脊髓切開減壓+鋼板內固定1例,胸椎結核病灶清除術后1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選擇具有大專以上學歷,3年以上工齡,具有良好的護患溝通能力的護士進行培訓。組織其學習音樂知識及音樂療法的意義,培訓護士掌握問卷調查的內容及詢問時機、方法、技巧。指導護士掌握問卷調查表的正確記錄格式,見表1。
1.2.2對照組按常規實施手術前后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瑜伽音樂干預。
術前:術前1d訪視患者,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向患者介紹ICU的環境、及治療護理的一般要求,為避免對患者產生心理暗示作用,僅向患者家屬解釋瑜伽音樂療法的好處、干預的目的、意義和方法,使其知情同意。
術后:患者清醒,順利撤離呼吸機,拔除氣管插管以后,在完成治療護理工作的基礎上,向患者解釋瑜伽音樂療法的好處、干預的目的、意義和方法,給患者提供不同類型、節奏適中的瑜伽音樂20首,存儲于MP3播放機中。于術后當日晚21:00給患者戴上耳機,為患者循環播放準備好的20首瑜伽音樂,將音量調至患者滿意,囑患者緩慢深呼吸,指導其邊聽音樂邊根據主題聯想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使患者全身處于放松狀態,陶醉于優美的旋律中,逐漸進入夢鄉。為了減少光線對患者的刺激,兩組患者均選用睡眠專用遮光眼罩應用;為了較少術后切口疼痛對患者的影響,兩組患者均選用自控鎮痛泵鎮痛治療,使用PrinceHenry評分法,控制疼痛評分為2分。
次日晨:次日晨在兩組患者睡眠覺醒30min內,分別對兩組患者針對問卷調查表上的內容逐一進行問卷調查,記錄調查結果。并根據美國斯坦福大學制定的27-item sleep questionnaire 睡眠障礙評價標準[3]給予評分。
1.3 評價方法 見表2。
評判標準:共分為五度:1分:30min 內入睡,睡眠時間≥6-7 h;2分:1h 內入睡,早醒或間斷次數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SPSS 12.0 軟件處理,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
2 結果
研究結束,收集數據,將兩組患者的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量評分、睡眠障礙例數進行比較并繪制成表格(見表2),以分析兩組患者的睡眠狀況。
3 討論
音樂作為一種醫療手段始于遠古[4]。目前,音樂治療已在精神病的康復治療、音樂電療、音樂胎教、兒童心理障礙的矯治、各種神經癥的心理治療及心身疾病的輔助治療等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19世紀初期,音樂就已經被用來促進患者的睡眠。醫師指出,失眠患者聆聽適合的音樂,確實可減少安眠藥及鎮定劑的使用。音樂的節奏會影響人體的賀爾蒙,特別是一些緩慢的古典協奏曲,一般是60拍/min,而且其中都有一把低音大提琴,像人的脈搏一樣在跳動。當患者聽這種音樂的時候,身體就會傾向于按照它的節奏活動,心臟跳動的次數也會放慢到60次/min,這是緩沖大腦的理想系數[5]。這種狀態下的人,身體總是放松的,頭腦總是安謐的,情緒總是穩定平衡的,使患者更容易緩解疲勞,從而很快進入夢鄉,提高睡眠質量。瑜伽音樂是一種人們為了健身、緩解和釋放精神壓力和緊張而練習瑜伽時,所播放的背景音樂。它像來自天籟的空靈之聲,音樂聲中布滿泉水叮咚、鳥語花香、風吹海岸、遠處的鐘聲等大自然的靜謐之音。瑜伽音樂能鎮靜神經,使人心曠神怡,排出雜念,釋然自己。瑜伽音樂節奏分成很多種,盡管每一種代表著不同的心境,但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使人忘記自我的存在,具有催眠、解除疲勞、抑制悲哀憤怒、解郁消除等作用。
ICU患者由于其處于與親人隔絕的封閉式環境中、24h不間斷的治療和照明、以及舒適度的改變及較高的各種噪音等原因,其清醒的患者睡眠障礙的現象較為嚴重。。良好的睡眠能促進疾病康復,使人體生理功能更加旺盛;睡眠不足可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感染的可能性,甚至使病死率升高[6]充足有效的睡眠是危重病患者的重要要求,一旦發生睡眠障礙,便可成為顯著的應激源,患者會產生易怒、焦慮、緊張并伴有全身疲勞,甚至發展為ICU精神病(ICU綜合征),繼而增加并發癥、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者費用[7]。研究認為睡眠障礙是ICU譫妄的主要臨床特征之一。本研究結果(見表2)顯示,實施瑜伽音樂療法進行干預的觀察組在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量評分上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睡眠障礙的發生率為20%,而對照組的發生率則高達93.3%。結果說明,對ICU骨科全麻術后清醒的患者實施瑜伽音樂療法進行干預,可以明顯減輕患者的睡眠障礙發生率,具有較好的效果,具有在ICU其他清醒患者身上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賈永蕊,胡然,庫寶善.幾種常見精神疾患的睡眠障礙[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3,30(2):111.
[2]DinesKalinowskiCM.ImprovingsleepingforICUpatients[J].Nursing,2000,32(2):6-8.
[3]Cheryl K, Bita N, Vanessa E, etal. Sleep disturbances inwomen with metastatic byeast cancer [J].The Breast J,2002,8:362-372.
[4]高媛,談談神奇的音樂療法,[J],東方食療與保健,2008,8:63-64.
[5] 范欣生.音樂療法.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2002,50-77.
1中醫對亞健康的認識
1.1與中醫學相關的疾病名亞健康是隨著近代社會生活壓力和節奏加快而出現的新名詞。祖國醫學中雖無亞健康病名的專門記載,但與其相關的癥狀論述卻分散在許多古代醫籍中,亞健康的表現形式可在多種中醫病名的癥候群中找出,與此相關的中醫病名有郁證、失眠、眩暈、百合病、臟躁、梅核氣等。
1.2病因病機[1]
1.2.1憤懣郁怒,肝氣郁結厭惡憎恨、憤懣惱怒等精神因素,可使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導致肝氣郁結而成氣郁。因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氣郁日久,影響及血,使血液運行不暢而成為血郁。若氣郁日久化火,則發生肝火上炎成為火郁。
1.2.2憂愁思慮,脾失健運由于憂愁思慮,精神緊張,或長期處于特殊工作環境,使脾氣郁結,或肝氣郁結橫逆侮脾,均可導致脾失健運,水濕內聚,凝為痰濁,則形成痰郁。火郁傷脾,飲食減少,氣血生化乏源,則可導致心脾兩虛。
1.2.3情志過極,心失所養由于所愿不遂,精神緊張,家庭不睦,遭遇不幸,憂愁悲哀等精神因素,損傷心神,心失所養。若損傷心氣,以致心氣不足,則心悸、氣短、自汗;耗傷心陰以致心陰虧虛,心火亢盛,則心煩、低熱、面色潮紅、脈細數。心的病變還可以進一步影響到其他臟腑。
因此,情志內傷是主要的致病原因。但其情志是否造成亞健康狀態,除與精神刺激的強度及持續時間的長短有關外,也與機體本身的狀況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正如《雜病源流犀燭?諸郁源流》說:“諸郁,臟氣病也,其原本于思慮過深,更兼臟氣弱,故六郁之病生焉?!闭f明機體的“臟氣弱”是發病的內在因素。
1.3辨證分型
1.3.1肝氣郁結精神抑郁,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苔薄膩,脈弦。
1.3.2氣郁化火性情急躁易怒,脅肋脹滿,口苦而干,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嗜雜吞酸,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1.3.3血行郁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健忘,或脅肋疼痛,或身體某部有發冷或發熱感,舌質紫暗,或有淤點淤斑,脈弦或澀。
1.3.4痰氣郁結精神抑郁,胸部悶塞,脅肋脹滿,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膩,脈弦滑。
1.3.5心神惑亂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悲憂善哭,喜怒無常,或時時欠伸,或手舞足蹈,罵詈喊叫等多種癥狀,舌質淡,脈弦。
1.3.6心脾兩虛多思善疑,頭暈神疲,心悸膽卻,失眠,健忘,納差,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1.3.7心陰虧虛情緒不寧,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口咽干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1.3.8肝陰虧虛情緒不寧,急躁易怒,眩暈,耳鳴,目干畏光,視物不明,或頭痛且脹,面紅目赤,舌干紅,脈弦細或數。
1.3.9心膽氣虛情緒不寧,善驚易恐,心悸氣短,坐臥不安,少寐多夢而易驚醒,食少納呆,苔薄白,脈細略數或細弦。
2中醫傳統五行音樂療法
2.1音樂療法早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時期,就出現了音樂可以改善健康和行為的觀點,當時主要是一種直觀的認識。最早在醫院中應用音樂治療的是在19世紀后期,那時用留聲機放送音樂以幫助病人睡眠,減輕手術相關的焦慮,輔助局部麻醉。隨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用于治療傷病員的精神疾病。半個世紀以來,音樂治療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邊緣學科,科學家們對音樂成分的心理生理效應、音樂的臨床應用等方面展開深入的研究。上世紀80年代,音樂治療在我國逐漸被人們重視,在許多療養院里音樂治療和康復成為很受歡迎的治療手段,音樂療法的運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音樂療法的適應證十分廣泛,它可以消除精神緊張、改善睡眠、增進食欲、松弛肌肉、止痛,用于各種類型的精神病、神經官能癥、高血壓、冠心病、癌癥治療、婦科分娩及外科手術的減痛和正常人的心理治療等。
音樂治療雖是綜合了音樂、心理、生理的一個邊緣學科,但卻并不是今人的發明。在中國,幾千年前先人就發現了音樂的神奇功效,并在實踐中總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論和方法,對人們養生防病、治病療疾有實際指導意義。《史記?樂書》中記載“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用極其簡略的語句描述了音樂的生理和心理作用。明清的著名醫家張景岳、徐靈胎等有《類經附翼》、《樂府傳聲》等音樂與醫學的專門著述。中國的傳統音樂療法將“樂與人和”、“天人合一”作為理想境界,強調陰陽平衡、五臟相生,通過傳統音樂中和雅正的五音六律,促進人體陰陽平衡、氣血調和、情志舒暢[2]。
2.2五行音樂
2.2.1五行音樂的概況五行音樂是將中國傳統醫學中陰陽五行、天地人合一的理論與音樂結合的首次嘗試,由音樂、中醫、氣功界的專家合作設計、創作、精心錄制而成。
天地陰陽二氣和人體內氣機運行的情況會因季、因時發生變化,還會因性別、年齡和情緒的不同,而出現氣機運化的不平衡,有中庸平和、太過和不及之分;與天地自然及人體氣機變化相對應的五行音樂,也有正調(以調為主)、太調(以瀉為主)和少調(以補為主)之分。角調,為春音,以角音(3-Mi)為主音,屬木,主生,通于肝,能促進體內氣機的上升、宣發和展放。具有疏肝解郁、養陽保肝、補心利脾、瀉腎火的作用。防治肝氣郁結、肋脹胸悶、食欲不振、低下、月經不調、心情郁悶、精神不快、煩躁易怒等證。徵調,為夏音,以徵音(5-So)為主音,屬火,主長,通于心,能促進全身氣機上炎。具有養陽助心、補脾利肺、瀉肝火的作用??煞乐涡钠商摗扰K下垂、神疲力衰、神思恍惚、胸悶氣短、情緒低落、形寒肢冷等病證。宮調,為長夏音,以宮音(1-Do)為主音,屬土,主化,通于脾,能促進全身氣機穩定,調節脾胃之氣的升降。具有養脾健胃、補肺利腎、瀉心火的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弱,升降紊亂、惡心嘔吐、飲食不化、消瘦乏力、神衰失眠、肺虛氣短等病證。商調,為秋音,以商音(2-Re)為主音,屬金,主收,通于肺,能促進全身氣機的內收,調節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具有養陰保肺、補腎利肝、瀉脾胃虛火之功效。適用于肺氣虛衰、氣血耗散、自汗盜汗、咳嗽氣喘、心煩易怒、頭暈目眩、悲傷不能自控等病證。羽調,為冬音,以羽音(6-La)為主音,屬水,主藏,通于腎,能促進全身氣機的潛降。具有養陰、保腎藏精、補肝利心、瀉肺火的作用。適用于虛火上炎、心煩意躁、頭痛失眠、夜寐多夢、腰酸腿軟、低下、陽痿、腎不藏精、小便不利等病證。五種調式的音樂因選用的主音不同,旋律和配器不同,所發出的聲波和聲波形成的場質不一樣,故對臟腑及情志的作用也各有所異。
2.2.2五行音樂的臨床應用中華醫學會音像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傳統五行音樂》(正調式),有5盤CD,由石峰先生按照中醫五行理論專門創作,治療時可遵循五行生克制化的規律,因季、因時、因人辨證選樂[3]。大略而言如(表1)。
目前中醫五行音樂的臨床應用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調節情志。主要用于有關精神病癥的防治,項春雁[4]等對92例惡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n=46)與對照組(n=46)。試驗組聽中醫五行音樂并加用音樂電針治療,對照組只聽中醫五行音樂,結論電針不是改善患者抑郁狀態的絕對手段,而中醫五行音樂對于改善惡性腫瘤患者的抑郁狀態有較好的效果。②養心益智。主要用于弱智、智殘、癡呆及健忘等病證的防治。一般健康人亦可用此法益智養生。③娛神益壽??蓮V泛用于各種慢性病的輔助治療,無病者亦可以此養生保健、延年益壽。
3討論
音樂治療作為一門音樂與醫學相結合的現代新興學科,且音樂療法操作簡單、方便,沒有時間和場地的限制,其副作用未見有報告,在國際上尤其在發達國家的發展勢頭迅猛。從國外音樂治療的臨床研究來看,主要集中于孕婦的分娩、新生兒的護理、臨床患者焦慮狀態的緩解、手術前后疼痛癥狀的改善、腦功能的改善、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在我國,學術研究及臨床應用等方面,多還處在初級階段。而中醫五行音樂是根據五行相生(以木、火、土、金、水為序,依次相生相助)、五行相克(以五行相間,即木、土、水、火、金為序,依次相制約)、五行相關(五行中每相鄰的兩種運動形式之間互為“母子”關系,即木為水之子,又為火之母)以及辨明虛實、“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等規律,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聽用。如商調音樂對肺為調,對脾為瀉,對腎為補,對肝為克。其他各調式與相應的臟腑也產生不同的調、瀉、補、克的作用。按此規律,結合不同系列(正調、太調和少調)的五行音樂,即可因季、因時、因人、因癥辨證施樂,對癥聽用。也可采用自然選擇法,根據自己的感受,選擇聽后最感舒適的調式使用,或以一調為主,兼聽其他。
國內關于五行音樂辨證論的臨床研究報告還未見。檢索PubMed和EMBASE歐美最大的兩個數據庫,也尚未見有關中醫五行樂曲或中華民樂在該領域的研究報告。中國傳統的五行音樂治療理論,既有理論體系、又有實踐的方法,采用辨證論治、因證施樂的思想,在治療亞健康方面將有著西方醫學和單純音樂療法無法比擬的優勢和前景。因此,我們有必要開發我國的音樂治療特色,讓廣大亞健康者進入中醫音樂治療之門。
參考文獻
1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第6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2范欣生.音樂療法[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3郝萬山.五音治療原理.中國音樂治療學會十周年會慶暨第五屆學術年論文集,1999.46-48
音樂治療,又稱音樂療法,是一門集音樂、醫學、心理學為一體的新興邊緣交叉學科[1]。音樂治療的目的不在于被治療者在音樂能力方面的增長,而在于音樂心理體驗使被治療者情緒、行為及思想觀念發生改變,通過這些改
變,能使病人對環境有更強的適應性。
1音樂治療的歷史背景和現狀
3 000年以前,我國的醫師和精通樂理的文人已經知道音樂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有明確的記載。古代的音樂理論是我國音樂治療工作者的寶貴財富。我們可以在《樂記》、《漢書?藝文志》和《琴賦》、《養生論》等著述中看到很多音樂與健康的內容,正是它們為歷代音樂治療奠定了音樂心理學和音樂生理學的基礎。西方現代音樂治療的歷史是從50年前開始的,當時美國的醫生研究音樂對人的健康究竟起著什么作用,就誕生了音樂治療學這門新興的學科?,F在美國有80多所大學設有音樂治療專業,培養學士、碩士和博士。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成立了音樂治療協會,并且每兩年召開一次世界音樂治療大會。在中國,目前也已有很多的精神病院、康復醫院和綜合醫院開展了音樂治療[2]。
2音樂治療的原理
主導音樂活動主要是大腦右半球的功能,許多情緒和行為都由大腦右半球控制。音樂的特點在于對大腦右半球有著直接而明顯的影響。音樂的傳遞作用,能使情緒或行為得到調節,這是音樂治療原理的重要依據[3]。音樂是由音調、節奏、和聲、速率等要素組成。音調指音的高低,樂音力度的平穩增強會造成情緒反應的加強,樂音力度的減弱可產生愉快的、趨于平靜的情緒反應。節奏是以有規律的強弱變化的律動形式表現出來,不同的節奏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柔和、緩慢的節奏,如華爾茲給人以平靜的感覺,強烈的節奏如搖滾樂給人以煩躁的感覺。和聲是音高之間縱向組織基礎上形成更高等級的橫向組織,是豐富旋律的一種手段,包括協和音程和不協和音程,可改變音樂的穩定程度和緊張度,使旋律具有色彩。速率是音樂進行的快慢,與人的生理感覺有密切聯系。
如每分鐘60~80拍的舒緩音樂,與人體心臟跳動的次數接近,使人感覺自然、舒適。旋律是由節奏組織起來的一系列樂音,在高低方面呈現有秩序的起伏呼應[4]。
音樂治療時,數個傳入大腦的神經刺激彼此之間互相抗衡,在壓力情況下同時接受音樂的聽覺刺激,可以減輕疼痛或掩蓋不愉快的感受。音樂能夠潛意識轉換自主神經在視丘的反應,使緊繃的肌肉放松,降低ACTH等化學物質釋放,減少交感神經的活動。音樂也可以影響邊緣系統,使腦下垂體釋放腦啡肽,達到止痛、喚起愉悅感、改善心理感受、減輕焦慮的效果,有助于緩解心理壓力。而持續傾聽輕柔的音樂能夠降低基礎代謝率、每分鐘耗氧量、血壓、心率及減少止痛劑的使用量,達到肌肉松弛,減低焦慮反應[5]。
3音樂治療方法
3.1主動性音樂治療又稱參與式音樂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讓患者直接參與演唱、演奏或跑步跳舞,借此改善患者注意力、引起興趣、調節心境,并逐步建立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身心各部分功能的發揮,最終達到康復目的。
3.2被動性音樂治療又稱感受式音樂治療。治療時播放適宜患者的樂曲,通過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音色等因素調節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使之逐步協調平衡,以擺脫焦慮、緊張、恐懼狀態,達到治療作用。
3.3綜合性音樂治療即將音樂與物理治療及其他心理療法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國內主要有音樂電療、音樂引導氣功療法等,國外主要有音樂戲劇療法及音樂游戲治療等。其中音樂電療是將音樂與電療或中醫針灸療法相結合的一種新療法,通過音樂電療儀將音樂信號轉化為與音樂同步的低中頻電流導入人體穴位或病患部位治療疾病的方法[6]。
4音樂治療在療養學中的應用
4.1在療養學常見病中的應用
1)給患有高血壓的療養員聽平穩柔和的曲目,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芭蕾舞曲,可使療養員悠閑自得、心情舒暢,產生愉悅感,降低血壓并起到鎮靜的作用[7]。一些療養員經1~3個月的感受式治療后,降壓效果顯著[8]。
2)冠心病與遺傳、生理或社會心理等諸多因素有關。當患者處于不良環境時,精神緊張可導致血液中的脂質變化,由于高脂血癥引發為冠狀動脈疾患。針對上述特點可選擇安靜、輕快的樂曲,如小提琴協奏曲《江南好》,沉穩的琴曲《梅花三弄》,平和的琵琶曲《陽春白雪》等,這些樂曲古樸雅致,旋律流暢,氣韻渾成,淡遠脫俗。讓患者感受這樣的節律,進入安靜的狀態,全身肌肉得到放松,每次治療后患者都有一種舒適愉快的感覺,并有手足微熱,心情舒暢,心律恢復正常的效果。
3)音樂電療儀對功能性頭痛癥有止痛的治療效果,并具有促進腦部血流循環,特別是在改善腦組織微循環及調節腦神經內分泌功能等方面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音樂電流使腦血管有節奏地收縮和擴張,這實際上是對腦血管起了一種物理按摩作用。
4.2音樂治療對心理的作用音樂對人的情緒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不同的音樂可以引起聽者不同的情緒變化。音樂治療師正是利用音樂對情緒的巨大影響力通過音樂來改變人的情緒,最終改變人的認知。音樂治療師會大量使用抑郁、悲傷、痛苦、憤怒和充滿矛盾情感的音樂來激發被治療者的各種情緒體驗,幫助他盡可能地把消極情緒發泄出來。當消極的情緒發泄到一定程度時,人內心深處積極的力量就會開始抬頭。這時音樂治療師就會逐漸地使用積極的音樂,以支持和強化被治療者內心積極的情緒力量,最終幫助他擺脫痛苦和困境[9]。因此,經過音樂治療的人通常會在性格上變得更加開朗和自信,在人格上更加成熟,并獲得一種在精神上得到新生的體驗。
4.3音樂治療在特殊人群中的應用地震災害作為一種深重的苦難,不僅在于它那一瞬間的摧毀之力,更在于它以災難記憶的方式留存心靈,使災難在心里更長時間地延續。災后破碎的家園需要重建,但是災區人民更需要心靈重建。被動性音樂療法里的音樂放松、音樂催眠、音樂的壓力管理、音樂想象等技術都可以對災后的群眾和工作人員進行心理的減壓和維護,而音樂想象這類比較深層次干預的音樂治療方法非常適合應用于災后精神創傷嚴重的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康復和引導。在此類別中的音樂同步等方式可幫助失去親人等悲傷過度者調節情緒、宣泄情感。在主動性音樂療法里,我們常常用到樂器的即興表演,比如鼓、散響樂器,這些樂器通常不需要任何音樂背景,我們卻可以用音樂的方式幫助大家支持和宣泄情感,也非常適合在團體中使用,增加受眾面積,這比傳統的語言式的心理維護更容易深入人心,也有較強的可操作性[6]。而關于綜合性音樂治療,則可用于災后致殘患者的身心康復。汶川地震至少導致5萬人殘障,這些人在身體恢復能力之后更需要的是心靈維護以及長期的康復性治療,在此期間可將音樂治療貫穿于整個療養過程中,使絕大多數人都能從最悲痛的創傷性事件中恢復過來,重新過上正常的生活。
音樂療法主要是通過音樂藝術途徑來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以達到治療心身性疾病的一種康復保健方法。音樂療法是音樂藝術與醫學、心理學、物理學等多種學科交叉綜合的應用。音樂療法簡便易行,無需特殊設備,在療養院及社區醫院中尤其適用,在醫療資源尚不充分的今天,對提高療養員身心健康,輔助治療各種疾病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史愛珍.音樂與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3):130.
[2]沈靖.音樂治療及其相關心理學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3,26(1):176-177.
[3]李萍,陳罡.淺談音樂治療[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4,9(21):70.
[4]徐玲.音樂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7,13(28):270.
[5]White JM.Music as intervention:a notable endeavour to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J].Nurs Clin North Am,2001,36(1):83-92.
[6]黃曉瑩,黃濤.音樂治療在康復醫學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2):4578-4579.
[7]徐盈.醫學與音樂的關系之我見[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2,20(5):406.
[8]張明艷,黃曉紅,楊鴻宴.應用音樂療法治療高血壓病的體會[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2,2(6):345.
人類在享受日新月異的社會帶來的高效、舒適與文明的同時,卻由于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競爭與日俱增和壓力舒緩渠道的匱乏,越來越多的人遭受到抑郁癥的折磨。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郁癥的發病率約為11%,全球抑郁人口多達1.2億人,抑郁癥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可能將成為僅次于心臟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有關統計顯示:我國抑郁癥發病率約為3%—5%,目前已經有超過2600萬人患有抑郁癥,每年給中國帶來的經濟負擔達到了621.91億元。大學生承受著諸多的煩惱與困惑,在社會優勢群體的光鮮外表下,心靈的迷茫很難得到公眾的真正理解,“郁悶”已成為大學校園中最流行的口頭禪。我國學者對青少年抑郁的研究顯示,大中學生抑郁檢出率可高達18%—36%。抑郁情緒導致大學生學習、交往、生活方面遇到障礙,自傷、他傷事件時有發生。如何引導大學生關愛自我,走出抑郁傾向,建立和諧的身心健康機制,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
二、大學生常見輕度抑郁傾向的特點
大學生輕度抑郁傾向的常見表現有以下幾點:一是認知偏差,傾向于以消極的角度看待人和事,對現狀有所埋怨。二是情緒低落,悶悶不樂。三是社交退縮,對學業與生活表現出無所謂,不感興趣。盡管這些表現一定程度上與抑郁癥有類似之處,但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并未達到抑郁癥的癥狀標準。因此,我們稱之為輕度抑郁傾向。
大學生輕度抑郁傾向在不同的年級、性別、環境間具有顯著差別。
1.不同年級的學生抑郁傾向存在顯著差異。
大一新生的抑郁程度最高,主要原因是未考上理想的院校或專業、遠離家鄉生活不適應、不適應社交圈變化、學習內容與方法的變化等。其次是大四,主要原因有就業壓力、處理大學戀情等。大二和大三的抑郁程度較之前兩個群體較低,且大二和大三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2.不同性別的學生抑郁傾向存在顯著差異。
抑郁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為什么女性抑郁患者是男性的兩倍。女性經歷悲傷時會想到可能的原因及其對她們感受的意義。相反,男人則試圖通過集中注意于其他事情或者投入體育運動來積極地分散自己的抑郁情緒。
3.大學生抑郁情緒與生活環境緊密相連。
大學階段是人生思想活躍、精力充沛的階段,大學生仍然處于尚未成熟的特殊階段,生活環境的突然轉變也可能引起抑郁的發生。有研究表明,影響程度較高的十種生活事件依次為就業(升學)壓力、親友死亡、親友患急重病、戀愛不順利或失戀、學習負擔重、長期遠離家人不能團聚、考試失敗或不理想、家庭經濟困難、被人誤會或錯怪、與同學或好友發生糾紛。
三、心理調節對策
既然抑郁傾向的學生產生抑郁情緒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那么相應的心理調節對策也就應當是多維度的。
1.接受專業心理輔導
近年來,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十分關注,紛紛成立了正式的心理健康中心,配備專業心理咨詢師,培養兼職心理咨詢師,開展廣泛的心理健康教育。這為大學生抑郁傾向的調節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尋求專業、半專業心理輔導,學生可以有多種選擇途徑:一是一對一的專業心理咨詢;二是團體心理輔導;三是朋輩輔導。每種方法的效果各有千秋,但都是心理輔導的好方法。
2.參加豐富的校園活動
所謂校園文化,是一種以學校校園特定環境為背景的學校文化精神和氛圍。一般來說,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同步發展,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總是通過一定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使生活在其中的每個個體在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與既定文化發生認同,從而實現對精神、心靈、性格、素質的塑造。當個體融入到集體中,充分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在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展示自我才能,獲得充足自信,結交一些朋友,具有抑郁傾向的學生往往就會變得樂觀、開朗。
3.自我調節
(1)運動法
不同的運動形式可以幫助人們減少壓力,放松心情,減輕抑郁情緒,使人們精力充沛,增加平衡性及柔韌性。從總體功能上來講,運動療法安全、有效而且簡單易行,但進行新的運動項目之前,一定要同醫生商議。結合抑郁傾向及各項運動的特點,在此主要介紹四種運動:一是慢跑。慢跑可以改善睡眠,增強體質,愉快心情,還可以凈心寧神。二是乒乓球。乒乓球運動是一項全身運動,可以鍛煉全身,集中注意力,使人靈活起來。三是登山。古人云:“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钡巧绞且粋€相對艱難的過程,同時也在克服困難的同時看到了更壯觀、更宏偉、更遼闊的風景。對于具有抑郁傾向的學生來說,登山是一次鍛煉身體的過程,更是一個鍛煉毅力、體驗生活的過程,對于他們的消極思維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四是瑜珈。瑜珈的功效之一,便是幫助人放松身與心,以最自然的療法消除身體的不適。瑜珈的最精深的內蘊不僅在調身,而且在調心;既塑造人外在的形象,又關照人內在的感受,給人一個源自內心最深處的力量。
(2)社交法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具有抑郁傾向的人常常不愿意與人交往,久而久之就容易喪失社會支持系統的支撐。社會支持是指被支持者所覺察到的來自重要他人或其他群體的肯定、尊重、關愛和幫助。研究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良社會關系的存在則損害身心健康。根據劉春梅的研究,大學生感受到來自重要他人的肯定與支持、陪伴與親密感、滿意度主要與SCL一90的抑郁、精神病性、人際關系敏感維度呈顯著負相關;來自重要他人的沖突與懲罰與SCL一90的9個維度存在顯著正相關??梢?,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在大學生抑郁癥的自我治療中要重視良好社會關系網絡的建立與利用。
(3)積極日記法
積極日記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寫積極日記,發掘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積極的一面,進而改變一個人消極的思維方式?!懊總€硬幣都有兩面”。具有抑郁傾向的人往往只看到反面、消極面,從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與斗志。積極日記療法的理論基礎是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是當代新興的心理學思潮,主張心理學應該對人類自身的積極品質進行研究,包括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特質、積極社會環境。建議患者每天自由地書寫,不限題材、體裁,不限字數,不予檢查,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須從樂觀、積極的角度看待筆下所寫之人、事、物。堅持半年左右,寫日記者往往已經學會了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改變消極的思維方式,對于抑郁傾向的人而言,猶如釜底抽薪,是能夠起到關鍵性作用的。
(4)閱讀法
閱讀心理治療源于古代,流行于現代。閱讀療法是一種通過閱讀文學作品,達到修身養性、建立新的認知、調節情緒、重塑行為模式等目的的心理治療方法。閱讀療法的特點是:治療目的藏而不露,治療過程潛移默化,治療方法溫文爾雅。筆者推薦一套用于閱讀心理治療的文集——《閱讀心理治療》,該文集有5本,分別是《大自然是一間療養院》、《人生一首未完成的詩》、《挖掘你的快樂之源》、《習慣鑄造人格》和《音樂的精神分析》。如果能夠每天大聲朗讀一段或優美、或寧靜、或恢宏、或幽默的文字,自我調節效果是非常好的。
(5)音樂欣賞法
音樂療法是一種集音樂、醫學和心理學為一體的治療方法,是研究音樂對人體機能的作用,以及如何應用音樂治療疾病的學科。在心身疾病的防治中,音樂療法作為一種輔助療法得到較為普遍的應用,它將成為心身疾病的非藥物療法的主要手段之一。音樂療法是音樂藝術與醫學、心理學、物理學等多種學科交叉綜合的應用,音樂療法簡便易行,無須特殊設備,在基層醫院及患者的家中尤其適用。在醫療資源尚不充分的今天,對提高心身健康,輔助治療各種疾病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使用音樂療法時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是“自信自強”,樹立康復的信心和勇氣;第二是“對癥下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程度、社會背景、興趣愛好的基礎上尋找合適的音樂,必要時可以咨詢專業人士,如擅長使用音樂治療的醫生、心理咨詢師等;第三是“隨機應變”,根據病情緩和的程度變換不同的音樂。
四、結語
如果一個人的興趣是單一的,那么他快樂的源泉也就是單一的,一旦這個源泉出現任何問題,就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疾病。本文所綜述的幾種心理調節策略,尤其是自我調節策略,既可用于治病,又可用于預防。這些方法不僅無痛無污染,而且簡單易行,節約社會資源。在大學期間,如果能形成這些良好習慣,對于人一生的影響都將是長遠的,可以為他帶來更多的快樂理由。此外,通過運動、社交等活動,還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改善社會支持系統,真是一舉多得。我們應共同銘記這句格言:“你不可以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p>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輕度抑郁傾向特點心理調節對策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快節奏、高競爭與低溝通導致具有抑郁傾向的人與日俱增,給整個社會經濟帶來不小的負擔。“郁悶”已成為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口頭禪。本文作者根據在高校中對學生開展心理咨詢的實踐經驗,對大學生常見輕度抑郁傾向的特點進行思考、研究,總結出尋求專業心理輔導、參加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和自我調節三種對策,特別重點介紹了運動、社交、寫積極日記、閱讀和音樂欣賞等五種自我調節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建民,楊映蘭.淺析大學生抑郁癥形成原因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5):148-151.
[2]李雙,吳衛東.大學生的抑郁特點及其與自尊的關系[J].宜賓學院學報,2007,(7).
[3][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435.
[4]劉春梅.社會支持系統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4):113-114.
[5]王承清,崔立中.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2(12):33-34.
結果:29例患者經過精心細致的護理后,23例痊愈出院,4例病情好轉,2例無效。
結論:及時有效、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法對反應性精神病患者的治愈極其重要,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復,還可以減輕社會極其家人的生活負擔。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59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273-01
反應性精神病是由于劇烈或持續的精神緊張性刺激直接引起的精神性障礙,精神創傷是其臨床表現的主要原因。患者由于精神受到刺激,常出現情緒波動、身體木僵、興奮不安、行為異常、產生輕生念頭等現象,嚴重者甚至會影響社會秩序,給家人及朋友帶來生命危險,如不緊急處理,后果不堪設想。在人口越來越多、壓力越來越大的當今社會,反應性精神病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對反應性精神病患者進行護理成為治療該疾病的重點。本文就我院29例反應性精神病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選自我院2011年6月-2014年3月反應性精神病患者29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47歲。受教育程度為小學以下10例,中學14例,大學以上5例。發病原因為親人死亡者9例,生活或工作壓力大者7例,失戀或離婚者4例,家庭矛盾者5例,其它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關于反應性精神病的臨床診斷標準。29例患者經過精心細致的護理后,23例痊愈出院,4例病情好轉,2例無效。
2 護理體會
2.1 一般護理。反應性精神病患者發病突然,且時間和癥狀不固定,嚴重者會出現毀物、自傷或他傷等怪異行為。為了防止這些行為的出現,醫護人員應將患者安排在合適的病房中,保持病房中安靜舒適的環境,設備盡量簡單,并收藏好病房內一切可以被病人用來自傷的物品。安排專門的人員看守,防止患者墜床、吞食異物等,密切觀察病人的病情,若出現憂郁、低落、躁動等異常行為,應引起重視并及時處理。盡量禁止家人或朋友進出病房,穩定安撫病人家屬的情緒,向其解釋疾病的危害及治療關鍵,以取得家屬的合作和配合。
2.2 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是反應性精神病患者護理的關鍵。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要輕生細語,動作輕柔,在患者面前禁止提起患者敏感的話題,以免刺激到患者。遇到不斷重復訴說自己不幸的患者,護理人員應耐心傾聽并對其遭遇表示同情,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的表情。遇到患者離奇、幼稚的行為不能對其嘲笑,應表示理解。對于有自傷自殺傾向的患者,要經常與其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其心理特點并不斷進行鼓勵,讓其感受到關愛和溫暖,減輕其悲觀低落的情緒,一步步地樹立起戰勝困難和戰勝疾病的決心。若遇不配合治療的患者,不可強制執行,應對其開導和勸慰,待其情緒穩定后再進行治療。
2.3 飲食和服藥護理。為減輕患者的孤獨感,可安排其在集體環境中就餐,讓其能夠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有利于病情的好轉。為避免患者發生躁動、毀物等行為,可盡量滿足患者的飲食需求,但要防止患者暴飲暴食。給與患者營養豐富、有利于穩定情緒的食物,對于拒食的患者應耐心勸解,必要時對其進行鼻飼或輸液,以滿足機體的營養需求。對于疼痛或失眠的患者可給予鎮靜止痛藥,對于異常興奮躁動的患者必要時可對其注射鎮靜劑?;颊叻帟r,護理人員應看到藥被咽下口再走,對于據服藥的患者必要時可采取強制手段。
2.4 睡眠護理。睡眠不足會導致患者情緒不穩定,病情好轉緩慢或惡化,因此保證患者的良好睡眠非常重要。在白天應多給患者安排其感興趣的活動,使其生活作息有規律,防止晚上失眠。病房內保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并禁止其它人圍觀,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安靜的睡眠環境,還可利用音樂療法或放松療法協助患者入睡。對于失眠的患者,可在臨睡前給與催眠鎮靜類藥物,提高睡眠質量,對病情的康復有一定的好處。
2.5 對癥護理。對于患者不同的病癥應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對反應性木僵者要細心照顧,避免精神刺激造成突然激動導致意外事情的發生。對反應性興奮者除了避免精神刺激外,還要進行鎮靜治療以控制其興奮癥狀。對抑郁者應加強對其病情及言談舉止的觀察,發現有自傷自殺等異常行為應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對于焦慮不安、失眠的患者要豐富其日常活動,分散其焦慮心情,并給予鎮靜催眠類藥物進行治療,保證患者充足的睡眠和穩定的情緒。在患者的病情有所緩解后,可鼓勵其參加適當的工娛活動,比如下棋、打牌、看電視等,并安排患者參加輕微的勞動,讓患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己存在的價值,樹立起對生活的希望和戰勝疾病的信心,促進病情的好轉。
為滿足學生從小學到中學的不同需要,所設計的各種音樂課程都有不同的組成成分,包括普通學校的音樂,專門音樂學校的音樂,為青年開設的特別課程、中學的音樂理論課、器樂教學以及各式各樣的演出團體中每個人所要學習的音樂。
民間音樂是所有文化中的一個主要部分,并且與社會學科的研究相互關聯以闡明各國的習俗與觀念。所有學科都反映了它們起源的文化。意識到了這些學科間的關系致使產生了文科課程,以及只限于音樂和有關學科的課程。此外,有些音樂教師還利用這些有關的學科向表演隊的學生闡釋要教授的音樂教育概念。
音樂在學校課程中的位置
這些年來,絕大多數國家已漸漸將音樂納入學校課程。迄今,教育家們仍認為音樂是教育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音樂教育課程在中小學得以妥善實施,那么,音樂也就有了人們所必須了解的許多價值標準。
(1)美學價值和表現價值
音樂的美學價值是將音樂列入學校課程的一個主要理由。美學可以解釋為研究藝術和自然美的學問。人們在生活中需要美,因為美會使整個人類變得文雅,充滿仁慈博愛(參見“美學教育計劃”)。美學教育,或者說增加個人美感的過程,也是音樂教育家的基本任務。教師應該提供給學生各種類型廣泛和風格多樣的音樂體驗,盡力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其目的是使學生成為更具有分辨能力的音樂表演者或音樂聽眾。
人們需要盡可能以形形的方式表現自己。許多觀點可以通過語言表達,然而語言也有局限性。人類的某些經歷還可以通過其他媒介得到最充分的表達,如舞蹈、供觀賞的藝術或音樂(參見舞蹈:“教育計劃”)。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越多,自我發展的潛力也就越大。所有藝術都有很多創造性表達個人感情的可能性。
(2)文化價值與個人或社會價值
音樂是文化的一個整體部分,將音樂這方面的文化遺產傳予后世卻是社會之職責。爭取世界和平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對所有文化的了解,不是靠對某一文化的了解。各個民族都常常以自己的民樂形式來表達希望、恐懼和抱負。只有將包括音樂在內的各個方面的文化列入學校課程,才能獲得對所有文化的全面了解。
學生需要通過各種活動的成功經歷發展自信。有些學生也許不是在音樂領域而是在其他領域發現了這些成功,然而一個全面的課程表還是應該為學生提供各種活動和經歷。雖然在音樂中常??梢园l展個人技能,然而大量活動在小組內產生,成就是靠小組的集體力量獲得。
通過參加音樂組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觀念并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
(3)治療價值
音樂療法科學地運用音樂藝術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種方法用于各種機構,其中包括精神病院、精神障礙中心、殘疾病院、公共精神健康中心、門診中心、小型療養院、特別教育學校、教養所以及專門的服務機構。還有一種趨向:用音樂作為學校教授異常兒童的一種治療手段。(自通過了“公共法”94―142以來,這種實踐在美國尤其盛行。)
音樂療法可以幫助兒童了解一些社會上的交互作用,激勵感情紛亂的兒童,通過伴音樂而活動矯正感知運動問題,也可以作為一種理療形式幫助矯形的殘疾人,并能有助于那些有敵對情緒、不善于合作的兒童學會合適的待人態度。
關鍵詞:ICU綜合征;原因;護理
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ICU,創建于2011年12月6號。雖然時間不長,但就我科護士,對入住ICU患者的觀察來看,ICU綜合征的發生率,顯然已到達不容忽視的地步。因此加強對ICU綜合征的學習,掌握其護理方法,是我們必備的知識。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科自2011年12月6號~2014年2月1號,共入患者274例,昏迷患者161例,清醒患者113例,其中男性患者184例,女性90例,清醒患者中,使用機械通氣患者有66例,其中發生ICU綜合征者,共約有26例。
其中大面積腦梗死患者9例,呼吸衰竭5例,急性腎損傷6例,肺栓塞4例,安眠藥中毒2例。本組患者均出現睡眠倒錯、焦慮和抵抗心理,表現為吐或咬氣管插管、企圖拔管,拒絕治療,辱罵踢打醫護人員等。以抑郁為主伴恐懼15例,表現為精神萎靡情緒低落;精神異常11例,表現為瞻妄、幻聽。
1.2方法①原發病的治療:針對原發病的觀察和治療,術后持續鎮靜、鎮痛,正確放置各種引流管,保證引流通暢,并減少牽拉。病情好轉后及時拔管以減少刺激。降低顱內壓,觀察神志、瞳孔變化,糾正貧血、低血壓、水電解質紊亂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及時觀察療效及不良反應。糖尿病患者密切監測及調控血糖,避免過高或過低的血糖濃度對意識狀態的影響。②對癥治療:復合使用咪唑安定和氟哌啶醇對癥治療。合并疼痛或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的患者早期使用嗎啡類鎮痛藥物,改善患者因疾病造成的不適感。經常詢問患者,及時調整護理方法,使患者安全舒適。必要時聯合家屬,予患者心理支持,改善焦慮、恐懼心理,病情好轉后轉科。
2結果
本組精神癥狀3~7d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患者的精神癥狀均在住院期間得到痊愈。
3概念
ICU綜合征是指在ICU監護過程中出現的以精神障礙為主,兼有其他表現的一組臨床綜合征。1985年日本學者黑澤尚提出ICU綜合征新概念為:在ICU監護的患者,意識清醒2~3d后出現譫妄狀態和其他病征,并且這些表現在轉室后3~4d依然存在的,稱為ICU綜合征?;颊吲R床表現呈多樣性,程度輕重不一,主要是以精神障礙為主,兼有其他伴隨癥狀。①譫妄狀態。是本征最常見的癥狀,表現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能力明顯下降。②思維障礙。既可通過語言,又可通過行為表現出來。③情感障礙。少數患者表現為情感高漲和欣快癥,多數患者表現為情感抑郁。④行為動作障礙。行為動作失常,如大喊大叫、企圖拔管,不配合治療甚至打人罵人等。⑤智能障礙。老年患者在ICU監護中發生的癡呆屬于智能障礙。⑥其他表現。失眠(晝夜顛倒)、頭痛、腰背痛、便秘、腹瀉、皮膚異樣感等。
4原因及機理
①患者因素:老年人、男性,尤其是性格內向的男性易發生。②既往病史:有過精神病,潛在性精神病或精神失常的;有腦外傷或腦血管疾病的;有過安眠藥中毒或長期對某種藥物依賴的,在接受ICU監護時容易發生本征。③手術因素:腦手術、開胸手術、手術時間過長的都可導致本征的發生。④環境因素:ICU的環境與ICU綜合征的發生密切相關。一方面是ICU與外界隔離,燈光刺激下,患者喪失時間感,無法分辨白天黑夜。另一方面ICU室內有許多搶救設備和監護儀器,由儀器設備所產生的報警聲晝夜不停,或護理操作等帶來的頻繁不適感,如定期檢測血壓、抽血等,讓患者無法安靜休息。而周圍患者因搶救帶來的緊張感,加重了患者的恐懼,這些都讓患者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⑤體液因素:ICU監護所引起的精神障礙與血液中的水電解質平衡失調有關,低血鉀,高血鉀,血鈉的過高或過低等等,都可直接或間接使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發生紊亂。⑥家屬對患者的影響:ICU患者家屬的探視受到時間限制,每天一個小時的探視時間,無法滿足患者對家屬的依賴心理?;颊吲c家人隔離,易產生分離性焦慮、感到孤獨,患兒也會有不安全感。有些家屬在探視時間內表現出的焦慮和不安,及不恰當的反饋醫療信息,都會給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影響。⑦信息缺如:ICU患者缺少外界信息,病室氣氛緊張,醫護人員忙于各種搶救護理,與患者交流時間不足,無法及時滿足患者需要,使患者得不到及時的信息。或因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而無法進行語言交流的患者無法得知疾病預后及進展,各項創傷性操作的必要性,導管滑脫等意外發生的嚴重性,甚至無法得知具體時間等這種缺乏關愛的氛圍,都會讓人產生孤獨、恐懼、憂郁、厭世等消極情緒反應。
5護理與措施
預防措施:術前或轉入ICU前的對策:通過術前會診,對需要轉入ICU的患者及家屬進行宜教,減輕術后患者對進入ICU所帶來的緊張感及手術后果產生的焦慮不安心理,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對因病情危重而緊急轉入ICU的患者,因病情重、變化快,易造成心理負擔,甚至面臨死亡,故應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并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手段。因此,和家屬的溝通交流尤為重要,通過家屬的解釋,讓患者更能夠理解各種操作手段的必要性,而愿意服從醫護人員的安排,避免緊張情緒。
入住ICU后的預防對策:①嚴密觀察病情早期評估精神障礙發生的危險因素,積極治療原發病,預防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并發癥,掌握呼吸機的應用指征,根據病情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控制感染,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補充營養。②護士可根據患者的病情、社會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選擇合適的語言交流方式及稱呼,準確判斷患者所要表達的意圖,及時給予解答。對于無法用語言交流的患者,可制作圖片供其選擇,讓護士及時了解患者的需要,從而給予針對性的護理,使患者感覺舒適,減輕痛苦。③減少患者的感覺缺失,適當給予輕快的刺激,悉心營造出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舒適護理,盡量維持患者的正常生物鐘,保持正常的睡眠節律,每天能達到5~6h睡眠時間。期間避免或減少操作,以免影響患者休息。盡量降低護理操作所帶來的聲音,降低說話的音量,調低各種報警的聲音,有噪音的儀器盡量遠離患者,各種導線、導管固定妥當,不使患者活動受限。及時有效地鎮靜與鎮痛,都會改善患者的舒適度,增加治療的順應性,提供護理效果,減少焦慮緊張感,增加滿意度。?改善ICU環境,減輕患者的應激。盡量做到單間管理,護理人員盡量固定,并減少離開床位的時間,隨時能夠為患者提供護理,可讓患者感到安全,減少緊張情緒。無法做到單間時,操作時,應有隔簾遮擋。在為患者擦浴、導尿、灌腸等處置及患者大小便時,隨時給予遮擋,使患者感到被尊重,防止不安、抑郁的產生。?改善患者的感覺缺失。配置患者可操作、能選臺的收音機和電視機,選擇患者喜歡的節目,保持愉悅感。當患者煩躁時,及時關閉聲音,減少噪音帶來的不適感。并在可視范圍內懸掛時鐘、日歷以保持時間概念;病情允許下,每日可坐起或下床少坐片刻,提高患者的恢復意識。?盡量減少約束帶對患者的限制。雖然其目的本身只在為患者提供安全,但過度的約束,讓患者毫無行動能力,反而容易造成反抗心理,讓患者情緒激動,甚至暴力對抗。病情允許下,首選鎮靜鎮痛藥物,讓患者達到良好的鎮靜狀態,感到舒適而非限制。?加強溝通,關愛患者。護士能夠使用多種語言的常用會話,如英語、方言等,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建立可信任的朋友關系,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歸宿感。告知患者目前的情況,及醫生的治療方案,其所需配合的部分。各項操作前,說明操作目的,取得患者理解及信任。對不能使用言語交流的患者,可使用手勢、寫字板、圖片、會話卡等方法進行溝通,及時滿足患者的需要,同時增強患者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促進腦功能的恢復。理解并幫助患者克服因疾病造成的緊張恐懼心理,避免患者產生厭世心理。?鼓勵家屬參與心理護理:家屬探視,可以降低患者的焦慮感,增加信息量,減輕孤獨感和對遺棄和分離的恐懼。家屬可成為醫護人員最好的合作伙伴,因此,根據患者情況,適度地放寬探視時間和次數上的限制,如患者煩躁時,可以和家屬及時通話或探視,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音樂療法:音樂可使人放松,心情愉快。尤其在氣氛緊張的場合,可以分散注意力,避免某些患者陷入自我意識中,達到護理及其他手段無法達到的效果。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日本心臟血壓研究所對47例進ICU3~5d后出現心肌梗死及不穩定心絞痛的患者進行音樂療法,結果表明,副交感神經活動指標的高頻成分在音樂療法后呈有意義上升,交感神經活動的指標低頻成分和高頻成分的比值則有意義下降,提示音樂欣賞療法減少交感神經活動,增加副交感神經活動。?暗示治療:指用語言使患者不經邏輯判斷直接接受灌注給他的觀念,從而消除其癥狀。通過積極的語言強化患者治療的信心、減輕疼痛。積極正面的語言,可讓患者有更多的安全感,尤其是醫護人員所帶來的保證。但也反對不切實際的承諾,如明天就可以轉科等,讓患者反而失去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提高護士素質水平:加強相關知識培訓,有醫護人員均應熟悉ICU綜合征及前驅癥狀,及時發現問題,以防患者出現更多的精神癥狀。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服務,應從患者角度思考,多為患者考慮,為其提供滿意的護理。ICU人力及排班時,應根據工作強度合理安排,并重視低年資護理人員的帶教,避免搶救時的緊張情緒感染患者。
6結論
隨著護理醫學的發展,不僅僅對患者的生理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患者的心理健康,也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ICU作為重癥患者最為密集的場所,心理問題也成為了治療的重點。能夠讓患者在愉快的心境下,順利配合治療,成為ICU護士的目標。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隨著對患者的生理心理更多的研究,ICU綜合征會有更多,更好的治療手段,讓患者真正無痛苦,無負擔的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張科萍,易麗鵬.ICU綜合征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2006,3(12):33-34.
[2]徐曉燕ICU綜合征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J]現代護理2006,12(21):1981-1982.
[3]印銀鳳.ICU綜合征常見原因和預防措施[J].現代醫藥衛生,2
009,25(19):2941-2942.
【關鍵詞】 音樂治療; 臨床療效; 漢密爾頓量表
中圖分類號 R749.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29-0130-02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疾病譜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由單純的生理疾病,不斷向生理-心理-社會模式發展,抑郁癥的發病率也有上升的趨勢[1]。隨著氯丙嗪等一系列抗抑郁藥的問世,對抑郁癥的治療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抗抑郁藥物也有其不足之處,例如其副作用以及用藥的依從性有時不甚理想。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抑郁癥越來越成為困擾人們健康的嚴重問題,筆者對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抑郁癥患者進行音樂治療,并在治療后,用漢密爾頓量表測量其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0-2012年就診的抑郁癥患者中選取符合CCMD-R-2抑郁癥診斷標準的82例,隨機分為音樂治療組及對照組各41例。82例患者中有3例因故未完成治療,全程完成治療者79例。其中治療組41例,男29例,女12例,年齡25~55歲,平均(35.6±3.4)歲,HAMD評分平均(28.7±4.8)分;對照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齡27~56歲,平均(36.2±3.2)歲,HAMD評分平均(29.1±4.6)分。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音樂治療組在使用常規抗抑郁藥物的同時進行音樂治療,音樂治療主要采取聆聽古典音樂曲目,如《小夜曲》、《月光奏鳴曲》、《春江花月夜》等興奮、活潑、激情、歡樂、柔和的音樂,然后再進行疏導和調整,并且鼓勵患者和治療師或者患者之間進行交流。1次/d,每次一個半小時,2個月為一個療程。對照組不做音樂治療,只常規服用常規抗抑郁藥物。在治療前和治療后2個月進行漢密爾頓量表測量。
1.3 療效評定
漢密爾頓量表是評價抑郁癥最普遍的量表,共17項,每項依據癥狀由輕到重分為0~4分的5級評分法??偡?分以下為正常,7~16分為輕度抑郁,總分17~24分為中等程度度抑郁,總分大于24分為嚴重抑郁。療效以漢密爾頓量表減分率分為4級,減分率小于30%為無效,30%~49%為有效,50%~69%為顯效,大于70%為痊愈。將有效以上的結果視為總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音樂治療組與對照組一療程后療效比較
兩組顯效率分別為68.2%和2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一療程后療效比較
組別 顯效
例(%) 有效
例(%) 無效
例(%) 總有效率
(%)
音樂治療組(n=41) 28(68.2) 7(17.1) 6(14.6) 85.3
對照組(n=38) 10(26.3) 15(39.4) 13(34.2) 65.7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HAMD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HAMD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HAMD評分比較 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2個月末
音樂治療組(n=41) 28.7±4.8 10.2±3.6
對照組(n=38) 29.3±5.1 14.7±5.3
3 討論
音樂治療過程中醫療工作者用音樂的各種形式,正向干預患者的情緒,幫助被治療者起到治療作用。音樂治療在各種慢性疾病諸如糖尿病、高血壓病的治療中已得到應用且療效確切[2],對在抑郁癥患者的治療中提供了參考。
本文顯示音樂治療可以提高抑郁癥治療的效果,音樂治療組HAMD減分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本文的結果表明,在抑郁癥患者治療過程中,在常規使用抗抑郁藥的同時配合使用音樂治療,可以使抑郁癥患者的癥狀得到改善,這對抑郁癥的臨床治療有實際意義。由于本文所選的病例較少,所得出的結論初步的,尚望同道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李松芝,尹茂森.雙重抑郁癥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2,29(17):136-138.
[2]杜青青.近十年音樂治療在我國的研究進展[J].人民音樂(評論版),2011,(1):68-71.
[3]朱建中,周兆新,張恒.音樂療法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復作用[J].重慶醫學,2010,25(6):437-438.
[4]王鳳姣,王朔.音樂治療應用于抑郁癥臨床療效觀察[J].齊齊哈醫學院學報,2012,33(23):3219-3220.
[5]Bressan R A,Crippa J A.The role of dopamine in reward and pleasure behaviour-review of data from preclinical research[J].Act Psychiatrically Scandal Supply,2005,427(213):14-21.
產科抑郁癥包括產前抑郁、產后抑郁。產科抑郁癥可嚴重影響孕產婦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和睦。產后抑郁癥可造成母嬰連接障礙,這種情感障礙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研究表明,母嬰連接不良時母親可能拒絕照管嬰兒,令嬰兒發生損傷,并妨礙嬰兒的正常發育生長。據報道,兒童多動癥即與嬰兒時期的母嬰連接不良有關。各國報道產科抑郁癥的發病率從8%~51%不等,在妊娠的早、中、晚期其發病率分別為7.4%、12.8%和12%[1],產后抑郁的發病率國外報道為3.5%~33%[2],國內為3.8%~16.7%[3-4]。近年來,產前抑郁癥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上升率為9%,超過產后抑郁癥每年2%~3%的上升率。許多研究資料顯示,產科抑郁癥發病率高,危害性大,應引起臨床醫生的充分重視,對孕產婦進行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并采取安全有效的干預措施對該病的預防、控制及預后十分重要。
1 產科抑郁癥的診斷
1.1 病史及臨床表現。產科抑郁癥為生物、社會和心理綜合因素導致。生育期女性是精神病易感人群,女性從懷孕起體內激素分泌出現變化,造成情緒不穩定,引起心理變化。其具備一般抑郁癥的癥狀,以心境低落為主,伴有興趣減退,注意力下降,苦悶沮喪,認為活著沒意思,甚至出現自殺觀念或行為。產前抑郁癥較多發生在懷孕的前3個月及分娩前3個月,除具有上述癥狀外,前3個月還表現為早孕反應的加重,如出現嘔吐、厭食、睡眠習慣改變等,心理也容易出現波動,表現為容易動怒、胡思亂想、擔心胎兒的發育、擔心自己的身材、擔憂胎兒的性別。后3個月可表現為持續加重的乏力,睡眠障礙及食欲下降,對胎兒健康及分娩方式選擇、分娩過程過分擔憂等。典型的產后抑郁常于產后二周內發病,產后4~6周逐漸加重,有25%~50%的患者可持續至產后6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產前抑郁癥的病史增加了產婦得產后抑郁癥的危險,研究顯示1/3有抑郁癥病史的婦女會在產后時期重患。
1.2 測評產科抑郁癥的主要量表。用于評估產前抑郁的量表主要包括: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住院焦慮抑郁情緒量表(HAD)等,SDS>40分,SAS>27分,HAD的A項>9分或D項>9分時應警惕患者有抑郁癥的可能。用于評估產后抑郁的量表主要包括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抑郁狀態問卷(DSI),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Beck抑郁量表(BDI)及產后抑郁篩選量表(PDSS)。PDSS≥60分可診斷輕或中度抑郁,PDSS≥80分應考慮重度抑郁。其他被應用于婦產科抑郁癥篩查的量表還有產前抑郁量表(APQ),產后抑郁評定表(PDC)及一些評估普通人群抑郁的量表,如流調用抑郁量表(CES-D),一般健康問卷(GHQ)等。
1.3 診斷標準。依據美國精神病學會在《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的規定,產后抑郁的診斷標準為:在產后4周內發病,具備下列癥狀的5條或5條以上,必須具備①或②條,且持續2周以上,患者自感痛苦或患者的日常生活、社會功能已經受到嚴重的影響。癥狀包括:①情緒抑郁。②對全部或多數活動明顯缺乏興趣或愉悅。③體重顯著下降或增加。④失眠或睡眠過度。⑤精神運動性興奮或阻滯。⑥疲勞或乏力。⑦遇事皆感毫無意義或自罪感。⑧思維能力減退或注意力渙散。⑨反復出現死亡或自殺想法。產后抑郁癥需要與產后心緒不良及產后精神病相鑒別。上述診斷標準中去除“在產后4周內發病”,則與一般抑郁癥的診斷標準相同,并可作為其他婦產科抑郁癥的診斷標準。
2 產科抑郁癥的治療
產科抑郁癥可按一般抑郁癥的治療原則處理:以心理治療為主,必要時輔以抗抑郁藥物治療,激素治療及其它輔助治療方法的綜合治療方法。選擇何種治療方法主要取決于癥狀的類型及嚴重程度,并綜合考慮其療效及可能對母嬰造成的不良影響。
2.1 心理治療。為首選治療,對胎兒和(或)嬰兒產生的危害小,單獨使用適用于輕、中度抑郁癥患者和產前及產后拒絕用藥的患者,主要包括個體治療、集體治療、夫妻治療及孕產期教育等屬于認知療法,具體為在產前要做好孕婦的衛生宣教工作,使產婦對分娩和產后的衛生常識有所了解,減輕孕婦對分娩的恐懼感和緊張感,指導孕婦調節情緒、放松心情,保持充足的孕期營養。對產后抑郁癥,社會、家庭都要予以充分的重視,產前要盡量做好身體、心理、物質三方面充分的準備,產前對育兒知識要有一定的了解,產褥期要有丈夫的配合。此外,產婦的自我調節也很重要,如尋求幫助、傾訴自已、善待自已、多出去走動。通過治療可以使患者獲得宣泄途徑,增強信心,提高其家庭及社會支持度,使患者產生應付自身問題的內在動力。
2.2 藥物治療。目前抗抑郁藥物主要包括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s),如氟西汀、舍曲林、帕羅西汀、西酞普蘭等因其副反應少,療效與傳統藥物相當,耐受性好,故常用于產科抑郁癥的治療,應用此類藥物需足量并連續應用8周。SSRIs類藥物主要的副作用包括嬰兒嘔吐、腹瀉、哭鬧、喂養困難、體重減輕及呼吸困難,尚未發現與嬰兒發育遲緩相關的副作用。如果母親的抑郁癥狀嚴重,那么舍曲林、帕羅西汀可作為較安全的第一線治療藥物;若母親的抑郁癥狀較輕,則更宜采用心理治療等。另外,雌激素已被證實對治療產后抑郁有效,對于血雌激素水平低的產后抑郁的患者應用17β-雌二醇能迅速減輕抑郁癥狀。
2.3其他治療。人際心理治療,孕期教育,按摩治療,飲食治療,中藥及針炙治療,音樂療法等也可用于治療產期抑郁癥。
3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