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口理論的基本觀點范文

    人口理論的基本觀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口理論的基本觀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口理論的基本觀點

    第1篇:人口理論的基本觀點范文

    關鍵詞:人口問題 人口戰略目標 人口調節機制 

     

    三十多年來,中國通過大力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使13億人口日推遲了4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發展中人口大國在20世紀實現低生育水平的國家。但在人口轉變的同時,中國人口問題由過去的以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結構相互交織轉變,使得中國人口問題的解決更具復雜性和挑戰性。人口問題及其給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帶來的壓力,引起了我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圍繞著中國人口問題研究,中國近年來涌現了眾多不同觀點,通過對這些基本觀點的述評,對加深人口理論研究,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我國人口問題研究觀點綜述 

     

    根據國家計生委的統計調查,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中國婦女生育水平開始持續下降。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的5.81降到1980年的2.31,首次接近更替水平,2000年第五次普查數據顯示,中國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30,達到低生育率水平,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基本控制。針對在低生育率水平下,我國21世紀人口問題的核心及人口政策的導向,成為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關于未來人口戰略目標的不同觀點 

    就未來人口戰略目標而言,目前的主要爭論集中在:是否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形成了以下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葉文振(2002)、李小平(2004)等人,他們認為在新的百年里繼續有效地減少人口數量依然是我國人口政策必須考慮的主要矛盾和先于一切的大事。理由有三:其一,人均意識與人均資源劣勢要求減少人口總量;其二,資本有機構成的潛能,要求減少勞動力供給總量;其三,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縮減人口總量。最后的結論認為,中國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在100年后將中國人口降到8-10億并力爭更低,200年后降到3-5億。與第一種觀點截然相反,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結構問題已經一躍成為21世紀中國人口問題的核心。宋健(2002)認為人口數量問題成為“籠中之虎”,盡管威猛,卻盡在掌握之中,中國人口轉變的獨特性,造就了中國人口結構問題的獨特性,隨著人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21世紀人口戰略目標應該由數量問題轉移到結構問題上。持此觀點的學者雖然不是很多,但這至少警示人們人口結構問題的嚴重性。第三種觀點認為,統一人口數量與結構、提高人口素質才應成為長期追求的目標。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們從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出發,多方位的尋求平衡發展。李建新(2001)駁斥了“一味追求人口數量減少的觀點”,認為在追求減少人口數量過程中所引起的加速年齡結構老化則必然會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他引用中國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變遷的歷史事實,論證了“人口數量多少并不決定一個國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命題。蔣正華等人(2000)認為根據中國的國情目前追求最優人口數量是不現實的,當前所做的是將總人口控制在人口最大容量內的前提下,實現人口結構、人口地區分布的合理布局,實現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學術界在人口戰略目標上的激烈辯論,說明中國人口未來長遠發展目標的確定是一項異常復雜、困難的任務,需要慎之又慎。

    關于有無必要進一步降低生育率的不同觀點 

    在人口總量壓力與人口結構壓力并存的情形下,能否進一步降低生育率,是學者們關注的另一熱點問題。對未來人口目標的不同觀點,體現在對于生育政策的走向問題上有不同的見解,歸納起來有三種意向:1)進一步降低生育率,將總和生育率降到1.5甚至1.0以下,并長期保持下去,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人口過多與人均資源長期緊張的問題,這樣才可能在生活水平和生存環境上追趕發達國家;2)穩定目前低生育率,這是人口總量未來能否停止增長并轉向負增長,最終實現現代人口轉變的關鍵;3)提高生育率,穩定總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2.0左右,是實現人口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最優的穩定狀態。這些意向最終體現在對生育胎次政策的主張上:1)主張繼續推行一孩化,從而進一步擴大獨生子女家庭的比例(;葉文振,2002;李小平,2004);2)維持目前的生育胎次政策或穩定總和生育率于1.5~1.8左右(馬瀛通,林富德,2000);3)調整現行的胎次政策,擴大二胎比例或逐漸向二胎政策過度(李建新,2000,2001;于學軍2000),一方面,對生育率水平特別低的地區(如北京等地生育率已降到1.0以下),應采取措施,刺激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另一方面對生育率較高地區,通過生育政策把生育率控制在2.0左右的水平上,這樣既達到控制人口增長,又達到調控人口數量的目標。以上學者們對未來生育與政策調整問題基本上屬于理論探討,目前尚無嚴密的計算和論證,對這些調整可能帶來的后果也無系統的論述。 

     

    關于人口調控的不同觀點 

    從上述的討論中可看到,無論從我國目前人口數量問題還是結構問題上看,我國的人口是需要進行調控的。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并逐步完善,人口控制機制應如何確定,現行的管理體制有無存在的必要或應向什么方向發展,已倍受關注。在人口調控問題的研究中形成了以下觀點:第一,只能由政府計劃調控,理由有二:其一,由于市場經濟對人口調節的時滯性,即使對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而言,政府對人口的宏觀調控也是必不可少;其二,人口的生產不同于物質資料的生產,通過對兩種生產的調節機制進行比較分析,認為人口生產并不受勞動力市場供求規律調節,因此人口控制不應該也不可能由市場調節,只能計劃生育。第二種觀點認為,今后的人口調控應主要通過競爭、勞動力市場等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家庭的生育行為、控制人口數量,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一方面,隨著生育率的下降,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邊際效應必然出現遞減的現象;另一方面,通過對20世紀最后20年來中國婦女生育水平變動的研究,認為近20年來人口發展主要由經濟等客觀因素所決定,當人口政策符合經濟規律的要求時才能起到顯著的作用,主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該轉變職能,把婚姻、生育之類的私權歸還于民。 

     

    我國人口問題研究觀點述評 

     

    我國學術界在上述三方面的人口問題研究中既存在不同的立場和視角,也存在差異顯著的推斷和論證邏輯。總體來看,各觀點均有其合理性與局限性,這主要是由于我國人口轉變的特殊性及目前我國人口問題的復雜性決定。 

    一方面,歷史上長時期人口快速增長,導致人口基數龐大。人口基數龐大、增加速度快,對中國資源環境能源形成嚴重的壓力。再加上人口運動的慣性和人口再生產自身規律的作用,人口與生態環境的矛盾還會進一步尖銳化,因此人口數量問題是理論界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 

    參考文獻: 

    1.李小平.論中國人口的百年戰略與對策[d].戰略與管理,2004 

    2.葉文振.數量控制:21世紀中國人口生育政策導向[d].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 

    3.宋健.結構問題是21世紀中國人口的核心問題[d].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 

    4.蔣正華.面向21世紀的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d].中國人口科學,2000 

    第2篇:人口理論的基本觀點范文

    摘 要 馬克思的失業理論從本質上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現象的原因。失業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與社會制度無關。我國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失業問題,所以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失業問題的研究和理論對解決我國社會中存在的失業問題也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 馬克思失業理論 西方失業理論 中國失業

    一、馬克思失業理論的內容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失業問題的研究集中反映在《資本論》中。總結起來,基本觀點如下。

    1.生產方式決定人口發展的基本原理是馬克思研究失業問題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說:“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長規律和過剩人口增長規律”,“每一種特殊的、歷史的生產方式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規律”。由此,奠定了馬克思的社會生產方式決定人口發展的基本規律,也為其研究資本主義失業現象提供了理論前提。

    2.勞動力商品理論是馬克思失業理論的關鍵

    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勞動力成為商品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其一,勞動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其二,勞動者只能靠出賣勞動力來換取生活資料。正是因為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質,為資本主義相對過剩的人口規律創造了理論依據。

    3.資本主義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人口規律的時候,其分析的理論基礎是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增長的必然結果是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意味著對勞動的需求相對減少,由此形成了大量的過剩人口。馬克思歸納了相對過剩人口的四種存在形式,即流動的過剩人口、潛在的過剩人口、停滯的過剩人口、其他形式的處在社會最底層的相對過剩人口。

    4.周期性失業的規律

    馬克思說:“現代工業的整個運動形式來源于一部分工人人口不斷地轉化為失業的或半失業的人口社會生產一經進入交替發生膨脹和收縮運動,也會不斷重復這種運動。而結果又會成為原因,于是不斷地再生產出自身條件的整個過程的階段變換就采取周期性的形式。這種周期性一經固定下來,那么,就連政治經濟學也會把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過剩人口的生產看做是現代工業的生活條件。”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周期性危機,使就業人數的變化同過剩人口的劇烈波動結合在一起,同資本對工人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排斥力結合在一起。這種與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相適應的失業形式,時而在危機時期急劇地表現出來,時而在營業呆滯時期緩慢地表現出來。馬克思所闡述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周期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生產的相對過剩與人口的相對過剩并存。進而馬克思把產生這種周期性危機的原因歸結為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及其由此決定的經濟運行過程中的諸多矛盾引起的。

    5.技術進步與失業的關系

    馬克思分析了技術進步是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關鍵,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發展是資本積累的最有力杠桿。技術的進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本積累共同促成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一方面,在積累進程中形成的追加資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較起來,會越來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構成再生產出來的舊資本,會越來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傭的工人。

    二、馬克思失業理論與西方失業理論的比較分析

    1.古典失業理論與馬克思失業理論

    古典經濟學失業理論認為,如果工資自由伸縮,就不會存在失業;如果存在失業,一定是現實工資高于均衡工資的結果。但是勞動力市場上由于工資具有充分彈性,故而失業問題從長期來看并不存在。

    馬克思失業理論認為,技術進步引起的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才是存在失業的關鍵,而技術進步所引起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故而失業是資本主義的常態,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2.凱恩斯失業理論與馬克思失業理論

    凱恩斯認為,邊際消費傾向隨收入的增加而遞減,進而導致消費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導致經濟蕭條,經濟蕭條必然產生大量失業。

    馬克思認為,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工人的工資基金相對下降,而資本家的利潤則相對上升,在競爭的外在壓力與賺錢的內在動力下,資本家會促使投資不斷上升。這樣,一方面消費需求因工人的收入不斷降低而下降;另一方面,供給卻又會因投資的不斷擴大而增加,結果是供求缺口越來越大,出現經濟蕭條與經濟危機,從而導致大量失業。馬克思側重從投資的長期效應(形成供給)來分析問題,而凱恩斯則主要從短期效應(形成需求)分析問題。

    3.新古典經濟學失業理論與馬克思失業理論

    目前流行的新古典失業理論主要研究失業與技術進步、經濟增長、效率工資、最低工資、內部人優勢、保險過度、通脹預期等的關系。并把失業的類型分為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與周期性失業。其實,馬克思失業理論也重點研究了失業與技術進步、經濟增長的關系。

    西方主流失業理論把失業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技術進步、勞動分工、消費需求的不足等,而這些在馬克思的失業理論中也早有論述,只不過其表述手段及方法不同罷了。如果考慮到兩種理論在“失業”這個經濟范疇的內涵上并無根本沖突和歧義,且考慮到時序的延續性及理論的發展性,也可以認為西方主流失業理論一定程度上傳承了馬克思失業理論。馬克思失業理論要求從根源上解決資本無限地追求增殖而最大限度地進行剩余價值的生產,從而造成大量失業的問題。西方主流失業理論則希望通過經濟增長的途徑達到失業問題的解決。馬克思失業理論既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的根源、原因、表現形式,又指出了資本家造成失業的手段及引發的社會后果,顯得系統而嚴密。西方主流失業理論,對失業的原因分析得多,對失業的根源揭示得少;對失業的表現形式論述得多,對失業的社會后果及資本家造成失業的手段論述得少,其系統性不如馬克思失業理論。

    三、馬克思失業理論與中國的失業問題

    馬克思的失業理論創立于100多年以前,而當今中國乃至世界形勢與馬克思所處時代相比,已發生很大變化。這個時差障礙成為其解讀中國當代失業問題的困難之一,但仍對解讀當代中國失業問題具有根本性、基礎性的現實指導意義。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是以英國作為例證的,當時的英國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典型。馬克思說:“但是,如果德國讀者看到英國工農業工人所處的境況而偽善地聳聳肩膀,或者以德國的情況遠不是那樣壞而樂觀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聲地對他說:這正說的閣下的事情! ”這是資本主義發展共性、普遍性,而且這種關系的共性是由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只有生產力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才會有像英國的特征,否則包括失業在內“工業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馬克思提出的資本、剩余價值等范疇是一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表現形式。對于失業,馬克思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人口規律,其實不然。它是商品經濟中,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必然出現的生產力表現形式,與社會制度無關,盡管它會印有某一階級的屬性,既然我們在搞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那么我認為馬克思關于失業的理論,揭開它的生產關系的面紗,就是市場經濟的表現形式,也適合我國現階段。

    總之,解決當代中國的失業問題,仍應以馬克思失業理論為指導,按照馬克思的觀點,隨著技術進步,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失業工人將會越來越多,那么我們一方面要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充分發揮資本積累的優越性;另一方面又要讓被資本排擠的過剩人口適當分享資本積累的成果,建立發達的教育與培訓體系,使低素質勞動力更好地適應經濟結構的調整,從而減少結構性失業,降低自然失業率。同時還要發展第三產業,新興產業,緩解就業壓力,調整產業結構等.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蔣南平,黃.馬克思失業理論與西方主流失業理論:當代中國失業問題的解讀.經濟學家.2009(1).

    [3]曾令秋,王德忠.馬克思失業理論與西方經濟學失業理論:一個新的綜合.經濟學家.2008(4).

    [4]哀志剛.失業理論與中國失業問題.經濟研究.1994(9).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www|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一级成人理伦片| 成人免费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成人18在线观看| 久久电影www成人网| 成人凹凸短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成人午夜看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伊人十综合色|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app|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完成|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av电影网站|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羞羞视频国产|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av成人免费电影|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av|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 成人伊人青草久久综合网破解版|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手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