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史概念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歷史學習中,涉及許多歷史概念,許多學生不太注意對概念的理解把握,對概念模糊卻企圖學好歷史,其實這是不可能的。概念是對客觀事物本質特性的概括反映,是反映對象的特有屬性的思維形式。歷史概念是人們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的本質的整體的內在聯系的認識的反映。學習歷史,離不開基本的歷史概念,只有通過掌握歷史概念才能掌握歷史知識。有些概念比較復雜,需要一定的思維能力去理解才能掌握。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將這類概念進行層層細分,化繁為簡、化粗為細,便于學生把握。我認為細分概念就是將某一復雜概念作為一個總概念,在其內涵中劃分出相應的子概念,并且還可以進一步在子概念下劃分出下一級子概念,以達到完整地認識概念的目標。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因為許多復雜概念比較籠統,學生難以理解其復雜的內涵,如經濟、政治、生產力、生產關系、科技等,因此必須引導學生從細處著手,由分到總來把握概念。我在長期的歷史教學中,非常注重對復雜歷史概念進行分解,指導幫助學生學習歷史,并以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那么,在教學中,我是怎樣指導學生分解歷史概念的呢?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實際做法。
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的過程中,我首先從總體上將中國古代歷史分解為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科技、軍事、對外關系、民族關系等歷史類別,并將它們作為一個個總概念,使學生明確,我國古代歷史具體包含了這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學習歷史就要從這些方面著手。
其次,將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歷史現象進一步劃分,使學生明確經濟、政治等歷史現象還包含哪些內容,即經濟、政治等總概念還可以分為哪些子概念。如經濟現象包括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統治者發展經濟的措施、各經濟部門的發展、各朝代經濟發展的程度、中國古代的經濟結構、中國古代經濟格局的變化、發展經濟的自然環境等子概念。政治現象包括政權的變遷和建設、政體的建立和變化、政治制度建設、政局的變化、階級及其關系等子概念。這樣一來,學生就明確了學習經濟、政治等歷史現象時應從哪些方面去分析。
為了更加具體,在學習中我們還需再進一步對概念進行細分,以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即將子概念進行進一步的劃分。如分解經濟現象中的經濟部門,可以將中國古代的經濟部門分解為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大部門;將生產力的發展分解為勞動者的因素、生產工具的因素、勞動對象的因素等;生產關系分解為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形式等。
如果到這一步學生還是不能較好的把握總概念,則還可以再進一步對子概念進行細分,如中國古代農業可分為:土地資源的開發、農具、耕作技術、農作物品種、布局、水利、施肥、產量、質量、戶數、賦稅、農產品商品化等。古代手工業可分為:冶鑄、陶瓷、紡織、制鹽、漆器、造紙、建筑、印刷等。古代商業可分為:商人、貨幣、商品、交通、市場、城市、中心、邊貿、外貿等。這樣,概念的內容就相當具體了,學生在認識某一時期的經濟、政治等歷史現象時,就可從具體的細處入手,很容易掌握了。例如學生在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時,我指導學生首先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進行解讀,再去發掘生產力下面的因素,學生就理解到鐵器是屬于生產力中生產工具的要素,生產工具的革新能表明經濟的發展。在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的土地制度發生了變化,而土地是生產資料,新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在生產工具革新、勞動者生產能力大大提高的情況下逐步確立的,它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同時,學會細分概念,還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厘清教材結構。如利用概念分解建立關于“隋唐時期的社會經濟”一節的知識結構。示例如下:
隋唐時期的社會經濟:
一、 農業
1、 土地資源的開發:江南、嶺南
2、 農作物耕種面積的擴大:南方水稻
3、 新式農具的使用:江東的曲轅犁
4、 大量水利設施的興修
5、 布局:北粟南稻
二、 手工業
1、 絲織業:有的吸收波斯織法和圖案風格
2、 瓷器:“南青北白”、唐三彩
3、 造船:“海上霸王”、推進器的戰艦
三、 商業
1、 交通:運河、長江,絲綢之路
2、 貨幣:開元通寶
3、 市場:市、管理官員、邸店、柜坊、夜市出現、草市
4、 商人:大中小商人、胡商、外商
關鍵詞:高中歷史;概念教學;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161-01
前言: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邁進,新課標教材在我國高中教育中廣泛普及開來。在新課標教材的教學目標設定下,針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標準,概念教學手段逐漸被眾多教育者重視和具體應用起來。高中歷史的教學任務是培養高中生的綜合歷史素養,能夠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能夠以科學、客觀、中立的態度面對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因此,高中歷史教學的具體基礎概念需要學生能夠較為透徹的理解和記憶,概念教學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手段,它是建立在理論知識概念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概念開發,幫助學生能夠更加透徹和清晰的記憶概念、理解概念、比較概念以及應用概念,從而通過概念看出歷史現象的特征,探究出歷史事件的本質。下面就從概念教學的角度來思考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具體應用概念教學手段。
一、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重要性
在我國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規定中明確指出,高中歷史教育需要以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全面綜合掌握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增強歷史概念的應用,從而培養出全面性的歷史素養,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汲取歷史事件帶來的智慧,達到提升自己內涵、開闊自身視野以及豐富內心情感和歷史使命感的目的。歷年高考《歷史科考試說明》對考試能力有如下要求:“再認、再現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高中歷史實行概念教學是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基礎概念傳授,讓學生以規范的、可理解的框架入手,來達到對歷史事件的反思和歷史經驗與教訓的總結。在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概念教學方式的應用更加注重了學生對客觀的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來發表自身的言論和看法,以提升學生的歷史洞察力和敏銳力為目標,讓學生通過掌握歷史概念來把握住時代變遷的節奏,學習其中的奧妙與大智慧[1]。因此,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應用概念教學,形成教學體系中的基礎環節,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知識積淀,通過對抽象的歷史概念進行理解和探討,為以后的歷史學習奠定良好的根基,使高中生在歷史學習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過程及基本原則
1、高中歷史概念教學過程分析
概念教學主要分為兩大過程:首先,對學生進行原則提示,教師對學生進行歷史概念的論述,引導學生自主對歷史概念進行自主解讀和分析,在把握自然發展規律的進程下,讓學生對歷史概念的基本原則和學習要義準確把握,從而促進教學活動有效進行。接著,對學生進行問題引導,對既定的歷史概念進行問題的設計、提出以及探討,以學生對當前歷史概念的掌握程度為基礎,結合學生對疑點、難點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式的探討和方法選擇[2]。
2、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基本原則
概念教學遵循的基本原則總共有五點:漸進性原則,是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對概念理解的復雜程度為基礎;選擇性原則,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和目標設定,制定不同層次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案;主體性原則,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揮對歷史概念的看法和思考;系統性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對每節歷史課、每個學期、每個專題、每個章節中歷史概念進行規劃和設置,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標;目的性原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解讀歷史概念,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進行教學。
三、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具體應用對策
首先,根據不同時期的歷史概念進行梳理,處理好每個階段歷史概念的銜接,總結各階段歷史概念的特征本質。實行概念教學時最重要的就是對歷史概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把握,為學生確定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正確理解歷史概念,并在當前階段的學習之后,為學生指出該歷史概念的前后背景是如何發展和變化的。其次,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特點以及認識規律為前提,處理好概念教學淺入深出的節奏。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的歷史概念掌握要求應該有所區別,以認識規律為基礎,制定符合不同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概念定位,從而達到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目的[3]。最后,遵循歷史概念的客觀性,處理好每個概念之間的環節聯系。在概念的引入和分析中,要幫助學生從表面入手,建立起直觀性更強、理解性更深的教學方式,引用具體實例來降低歷史概念的抽象意義,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歷史概念的客觀性。
結論:綜上所述,高中歷史不僅僅是對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單純教學,更是對歷史的解讀和思考中,發現和探索人類進步的精神以及時展的先進意義。而在我國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針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標準,概念教學手段逐漸被眾多教育者重視和具體應用起來。概念教學對于高中歷史來說有著很好的點撥和開發作用,通過培養學生的客觀科學素養來對學生進行概念式的啟迪,基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認識程度,對教學方案進行系統設計和規劃,達到學生能夠從概念入手,更加準確和透徹的了解理論知識。總的來說,概念教學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手段,其建立在理論知識概念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概念開發,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綜合形成,概念教學對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多元智力產生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 馬 寧.新課程背景下加強歷史概念教學的策略分析[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2,06:33-35.
一、實地觀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帶領學生到室外實地考察,先觀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綜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形成概念的內涵。如學習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這一概念時,帶學生觀察校園里的樟樹、山茶 樹、廣玉蘭樹等,并與梧桐樹、柳樹、水杉樹比較,了解到前面這三種樹木的葉子革質、有光澤、呈橢園形, 并且終年常綠。“常綠闊葉”為它們共同特有屬性。它們都是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由這些樹木構成的森 林即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再讓學生自己分析梧桐樹、楓樹、馬尾松是不是常綠闊葉樹?學生馬上會回答:梧 桐樹、楓樹是落葉闊葉樹;馬尾松常綠而不是闊葉。這樣,學生對常綠闊葉林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較全面的認識。
二、抓關鍵詞
表達概念內涵即地理事物本質特征的往往只有幾個詞語。我們教師要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分析疑難點。 如天體“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這一概念,學生對“物質”并不難理解,“宇宙間”卻難以確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間,是天體。但是,在地球大氣圈以內的物質只能說是地球上物質,不能說是天體。地球 大氣頂部是宇宙空間與地球的界線。教師只要講清這一界線,學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衛星、彗星 、星際物質、運行中的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等都是天體。而停在發射架上的人造衛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體殘骸即殞星就不是天體。
三、歸納法
對內容較多、表述較長的地理概念進行歸納、提煉,分層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資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達是“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如果對這一句話進行歸納、轉換,就是下 列的兩個屬性:
自然屬性:客觀性,天然存在,沒有經過人類加工
經濟屬性:有用性,在當今技術條件下能用于生產和生活。兩個屬性缺一不可。這樣一轉換,自然資源 的內涵就一目了然。
四、類比法
明確了單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后,為了能達到準確運用的目的,還必須搞清概念間的幾種關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氣和氣候,國土和國土資源,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水資源、水力資源和水利資源等都屬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從本質特征即內涵上區分,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才能確定適用范圍。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氣中水汽凝結降落到地面這一現象。不同點是降水指從云霧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態和固態水,而降雨即從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狀液態水。可見,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僅指液態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氣候特征時 ,如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種補給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兩者不可調換。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寒流與暖流,重工業與輕工業等。這類概念也必須 從內涵入手,找出差異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確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確區分。如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 資源是一對矛盾概念。可再生資源是在人類歷史時期內不斷更新生長、繁殖的資源;在人類歷史時期內不能重 新出現的即是非可再生資源。兩者的差異便是“人類歷史時期內能否重新出現”這一時間尺度,也是導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據這一標準分析,礦產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等 都是可再生資源。
③包含關系的概念
地理環境、社會環境、城市環境三個概念,都表示人類生存的環境。但地理環境是以人類為中心的環境; 社會環境是人類在自然環境基礎上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創造的人工環境;城市環境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干 預最強烈的地區,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擁擠是最大的特點。可見三個概念中,內涵最豐富的是城市環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環境。它們外延上的關系可用下圖表示:
附圖{圖}所以,要區分這類概念,應在確定內涵的基礎上,根據內涵大外延小,內涵小外延大的原則來分 析彼此間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④概念的廣義和狹義
論文摘要:概念圖是用于表征和揭示知識結構中的意義聯系的圖表。概念圖可以幫助我們解讀探究式教學的內涵、歷史沿革及其實踐模式,能清晰地展示探究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概念圖(concept map)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Joseph D.Novak教授提出的用于表征和揭示知識結構中的意義聯系的圖表,它是以視覺再現認知結構、外化概念和命題的一種方法,又稱概念構圖(concept mapping)、概念地圖(concept maps)或概念網(concept webbing)。[1]研究表明,這種視覺圖表容易被學習者快速識別并迅速掌握,有助于提高學習者對知識系統的整體理解力。[2]本世紀初,概念圖引起了我國學者的極大關注,并嘗試把概念圖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應用于不同的研究領域,如學科教與學、評估工具、遠程教學系統及網絡課程的開發、計算機人工智能、企業管理等等。
事實說明,概念圖具有信息量大、內涵豐富,層次分明、可讀性強、易于理解,延展性強、填補修復容易等特點。[3]近年來,挖掘并利用概念圖的功能的研究已成為概念圖研究的熱點。本文擬用概念圖解讀探究式教學。
一、探究式教學的界定
目前,關于探究式教學的界定紛繁多樣,角度不同、情境不同,解讀也不同。雖然界定的角度不同,但均包涵著共同的本質特征,即“不直接把構成教學目標的有關概念和認知策略直接告訴學生,取而代之,教師創造一種智力和社會交往環境,讓學生通過探索發現有利于開展這種探索的學科內容要素和認知策略”。[4]我們從“學”的方面、“教”的方面和“科學研究”方面三個視角進一步細化,探析其內涵,見圖1。
二、探究式教學的歷史沿革
探究式教學的發展與社會、歷史的發展息息相關。鑒于此,我們以時間為脈絡,追溯探究式教學的歷史淵源,比較不同時期國內外探究式教學的發展,如圖2。
三、探究式教學的實踐模式
教學模式是一種可以用來設置課程(諸學科的長期教程)、設計教學材料、指導課堂或其它場合的教學的計劃或類型,它是基于教學的可操作性而導向特定的學習結果的一步步程序,它最顯著特征是構架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 [5]目前,常用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有以下幾種。
1.自探共究教學模式。該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學生在自主探究、共同研究過程中,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從情景、協作、會話中,讓學生建構知識;從問題解決過程中,體現知識問題化和問題解決知識化的思想,以問題構筑教學的主題,以問題體現教學的精髓。
實施模式:見圖3
2.雙主教學模式。雙主教學模式既不是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學生為中心,而是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即吸納“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兩者之長,避其所短。雙主模式主要包括:5E循環教學模式和薩其曼探究教學訓練模式。
(1)5E循環教學模式。
奧德瑞、喬潘等人的5E循環教學模式最早出現在美國《科學課程發展研究計劃》──70年代早期從幼兒園到6年級的科學計劃,也是最原始的探究課程計劃模式。[6]它包括五個階段:吸引階段(engagement)、探索階段(exploration)、解釋階段(explanation)、融合階段(elaboration)、評價階段(evaluation)。5E循環教學就是在這五個階段中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共同完成探究課題。該模式從學生“做”科學,對學習的渴望,尋找機會協作并實現合作;通過做科學,修正自己的想法、承擔危險以及展現正確的懷疑、批判等意愿方面體現了科學探究對學生的要求。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教師傳授核心知識,學生主動應用知識、理論。
實施模式:見圖4
(2)薩其曼探究教學訓練模式。
薩其曼探究教學訓練模式是理查德·薩其曼(Richard Suchman)通過觀察、分析科學家的創造性活動之后,結合教學法因素概括而成。它訓練學生組織資料,進行因果關系的推理以及建立和驗證理論,是一種由事實到理論的訓練模式。這種模式基本上再現了科學家進行探索的進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6]
薩其曼探究教學訓練模式遵循著“問題——假設——驗證——結論——反思”這樣的程序。具體實施如圖5。
四、概念圖應用于探究式教學的案例
將概念圖應用于探究式教學,可以幫助師生理清思路,明確探究方向。我們開展“抽水馬桶節水研究”的全過程。提出問題:如今進入樓房居住的人愈來愈多,家家都用抽水馬桶,大量的自來水被用作沖洗馬桶而流失掉了,怎樣用適當的水完成沖洗工作,既對家庭經濟實惠,又為國家節省更多資源呢?
探究問題:沖水馬桶節水問題
制定研究方案:教師和研究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探究內容、探究步驟、時間進程、人員分工等等,并把所能想到的所有問題及方案用宏觀概念圖全部擬訂出來,形成完備的研究方案,以方便操作。
組織研究活動:按圖7進行分工實施。
修正和完善:在探究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隨時進行調整。
五、結語
概念圖是用簡單的圖示來表征知識的有效工具,是知識的高度濃縮。用它來解讀探究式教學,可以使我們輕松地理解其內涵、歷史發展及實踐模式。將概念圖引入到探究式教學實踐中,可以使研究者思路明確,輕松地把握探究過程,清晰地展示探究成果,最終達到提升研究者探究能力之目的。
參考文獻
[1] Joseph.D.Novak & D.B.Gowin(1984).Learning How to Learn. New York and Cambridge ,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Klein, S. P., Kuh, G. D., Chun, M., Hamilton, L., & Shavelson, R. (2005). An approach to measuring cognitive outcomes acros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46,(3):251~276.
[3] Yin, Y., Vanides, J., Ruiz-Primo, M. A., Ayala, C. C., & Shavelson, R. J. (2005).Comparison of Two Concept-Mapping Techniques: Implications for Scoring, Interpretation and Us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2,(2):166~184.
[4]靳玉樂.探究教學論[J].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15.
[5]高文.現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J].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80.
一、巧設實驗,引發沖突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在走進課堂之前,都不是一張白紙。學生在學習物理概念之前已經具有對物理事實的認識,即前概念,前概念往往是不正確的,而且也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如何讓前概念成為物理概念的生長點呢?關鍵是剖析學生頭腦中存在的前概念,讓學生認識到前概念的不合理性。
為了讓學生主動進行比較、建構,直到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設計一個好的實驗是基礎。通過實踐,本人認為以下三種類型的實驗最有效:
1. 直覺――實驗型
高中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往往是憑直覺經驗,想當然地進行推理判斷。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先作出判斷,然后再用實驗驗證,當實驗的現象出乎學生的意料時,直覺的判斷與實驗事實之間的強烈對比,必然引發學生去積極思考。
2. 已知――實驗型
隨著學生的學習,知識的豐富,認識水平的提高,要求掌握的物理概念的抽象性、精確性也在不斷提高。當面對新問題,學生往往習慣于用已知的舊概念進行分析。為了完善學生原有的概念結構,設計實驗時必須設法突出與原來知識的不同之處,用明顯的實驗現象引發認知沖突。
3. 實驗――實驗型
這是前后兩個現象互相矛盾的一組實驗。教師首先做一個學生用以前的知識可以分析的實驗,第二個實驗與第一個實驗類似,但實驗現象與第一個實驗截然不同。利用這樣一組矛盾的實驗打破學生原來的思維平衡態,激起學生反思自己的概念結構,引發認知沖突。
二、搭建平臺,主動探究
我校生源基本是初中里的中等生,進入高中后,他們往往自信不足,學習主動性不夠,教學過程中參與的欲望不強。但是,事實證明,只要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變灌輸為探究,他們的主動性就會被激發出來。
1. 創設問題,營造探究
人的思維活動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創設特定的學習情景,如觀察、實驗等,引導學生提出科學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學生探究的心理動力和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契機。教師的任務是: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識轉化為問題,借助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問題設計,促使學生思考,營造探究氛圍。
2. 針對問題,自主探究
原先備課時,總有意無意地把自己怎樣講得明白、講得清楚放在首位。但是,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就必須把學生探索、思考等活動放在首位。在備探究式的課時要思考:哪些是老師不講不行的內容?如,促進學生新舊知識連接的內容、激發學生思維或進一步喚起學生求知欲望的內容、學生苦思而未解的疑問等等;可以由學生嘗試完成的,就放手讓學生去做。
3. 交流合作,評價結果
物理課的特點決定了大多數的探究活動都需要合作完成。由于探究的結果是大家的,每個同學都會在盡量做好自己的任務的同時關心其他同事的任務。
在評價結果時,學生不僅要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要對自己或他人的觀點作出簡單的評述。由于大家是平等的關系,都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相互取長補短,最終實現思維碰撞,發現物理概念的本質。
三、解決問題,鞏固概念
學生往往以為自己能復述定義就算理解物理概念了,因此,在建立概念后應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通過在新的問題情境中使用概念,讓學生在運用概念中發現對概念理解的偏差。
因此,為了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進一步得到加深、鞏固和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設置問題:
1. 根據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設問
概念的內涵既反映了物理對象某種屬性的“質”,又反映了物理對象某種屬性的“量”。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適用范圍,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一屬性的一類現象或事物。根據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設問有利于學生對概念本質的理解。
2. 根據概念的特征設問
物理概念因它在物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各有自己的特殊性質。可以根據不同物理概念的不同特點設置問題。
對于相似概念也可以從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出發,進行比較。
3. 在開放的情景中設問
在開放的情景中設問,就是在一個物理情景中,沒有明確指出用什么物理概念進行分析,或沒有“完備的條件”和“固定的答案”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在全面理解物理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正確選擇和分析。例如:某單色光源發出的光通過一個小圓孔,在光屏上會出現什么現象?因為孔的大小未限定,隨著孔的尺寸變小分別會出現:圓形光斑;光源的倒像;衍射條紋。通過分析學生對“光線”“光的衍射”等概念的理解就會更全面,更能抓住這些概念的本質屬性。
四、提供成功體驗
關鍵詞: 歷史教學 教學效率 教育教學理念
教學效率提高問題,是廣大初中歷史教師較為關心的問題,許多教師也開展了積極的探究和嘗試。我認為,當前提高歷史教學成效的最為關鍵之處就在于教育教學理念的創新,以新課程理念作為組織教學工作的主導,改進教學方式手段,實現教學成效的提升。
一、改變“小學科”觀念,確保歷史課程標準嚴格執行
在許多學校,歷史教學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學條件經常受到限制,比如教學時間得不到保障,一到期中或是期末復習時期,歷史教學時間通常會被語數外學科所占用。比如,歷史教學研究工作流于形式,難以向深層次發展。這種現象的存在,都和新課程理念的要求相悖,教師必須進一步轉變思想,樹立起科學的歷史教學觀,保障歷史教育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首先,教師要從制度上保障歷史教學不受影響,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安排,不得隨意刪減教學課時,確因特殊原因需要調整的,在事后也要補充相應的教學課時,將初中歷史教學與其他學科同等對待。其次,教師要精心組織歷史教學活動,從教學設計、過程組織及活動開展等方面,都要加強研究,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針對性,提升教學效率。
二、改變“滿堂灌”觀念,努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受應試教育影響,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不注重教學方式研究,簡單地進行歷史知識點灌輸,教學方式陳舊,對于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培養不足。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完成知識性目標,而且要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針對這樣的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模式改革方面有所創新,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同步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我在歷史教學中注重“授人以漁”,對學生開展啟發引導,不再將知識直接交給學生,而是引導其通過自身努力來主動獲得,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的知識更加深刻,同時也發展了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后果”內容時,我不再進行單向講授,而是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設計了一組思考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什么?其背后的實質是什么?20世紀的巴爾干半島局勢如何?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標志及交戰雙方是什么?雙方的地理位置、及戰爭計劃是什么?歐洲戰場有哪三條戰線?敘述其主要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什么?促使一戰結束的原因、主要事件、標志格式什么?一戰的性質和影響如何?”通過這樣一組前后聯系、逐層深入的探究題,我指導學生按照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學習活動,自己在小組之間巡視,進行點撥引導,學生基本上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學習目標,有效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三、改變“死教材”觀念,注重完善補充現有教學內容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許多教師習慣于“就教材講教材”,書本中說什么自己就教什么,陷入教條主義框框。教材因為受到編輯篇幅的影響,難以充分展示更多的歷史教學信息,如果僅僅依靠教材內容,則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于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產生制約。歷史教師應當具有創造性運用教材的能力,對教材進行進一步完善,讓教學內容變得更加有血有肉,提高教學過程的生動性。我在歷史教學中主要從兩個方面強化對教學內容的補充完善,首先是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依據教材內容補充生動形象的教學信息,將枯燥的文字、數字通過形象的影音展示呈現在學生面前,提高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如教學“城鄉人民生存狀態的滄桑巨變”內容時,我選取了大型紀錄片《改革開放30年》專題片中的精彩片段,從衣食住行等學生非常熟悉的方面開展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前后發生的巨大變化,感受發展的偉大成就,對于教材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其次,我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踐感知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教學素材。如教學“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時,我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了解。學生通過事先準備,為教學活動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教學素材,如城鄉低保制度、重大困難救助制度、新農保制度等,提高了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增強了教學氛圍活躍程度。
四、改變“應試性”觀念,強化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部分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過于強調教學活動的應試性,一味地注重知識點的強化記憶,對于歷史教學所承擔的思想教育重任兼顧不足,弱化歷史教學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功效,這一點在新課程改革中應當加以改進。教師一方面要在課堂教學之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理念,如教學“一國兩制”及祖國統一等內容時,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開展討論:能夠保障祖國順利收回港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讓學生明白,日益強大的國力才是保障領土和完整的最得力依靠,正是因為中國國力強大了,國防強大了,才能夠順利收回港澳,讓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也進一步明確自己肩上所擔負的職責,激勵學生為了祖國的強大而努力學習。另一方面,教師還要通過開展主題活動等方式深化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如結合教學內容開展讀后感寫作、演講比賽等活動,充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關鍵詞:物理概念教學;聯系實際;運用概念
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掌握概念要有一個具體化的過程。具體化就是通過分析綜合,將抽象、概括過程中獲得的概念運用于實際,通過實例來說明概念,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那么,物理概念教學中怎樣做好“聯系實際,運用概念”呢?我們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提出的實際問題應當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其實是不斷地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要使學生形成物理概念,必須遵循感性到理性、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認識規律。當學生剛接受了某個物理概念時,對概念的理解還是比較膚淺的、片面的,如果這時馬上向學生提出比較復雜的實際問題,學生就會被復雜問題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能把所學的概念與實際問題很好地聯系起來,既不能運用概念認識實際問題的本質,又不能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這樣就會使概念教學陷入混亂的狀態,因此概念教學中提出的實際問題應當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在學習物理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所表現出的認知特點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們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搞好物理概念教學。
二、在運用概念中,注重要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運用物理概念進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深化認識的過程,也是檢驗學生對概念認識是否正確的主要標志。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質,必須注重要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如在得出了動能、勢能、機械能這些概念后,讓學生通過蕩秋千、蹦蹦床、撐竿跳高、跳板跳水、滾擺實驗等實際例子,區分動能和勢能,分析并解釋它們如何相互轉化。對一些類似的有關概念要進行同中求異,異中見同,反復深化概念。如:“速度”和“加速度”是力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要求學生必須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學中就要對兩個概念進行全面比較,找出區別和聯系。通過比較,就可以使學生對“速度”和“加速度”這兩個概念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激發學生思維
在教學中,學生形成物理概念,是抽象思維的結果。教師進行概念教學的過程,就是指導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去理解概念的過程。嚴格來說,學生弄懂了某個物理概念不應該是由教師教懂的,而應是由教師引導學生想懂的,思考促進了概念掌握,而聯系實際用概念又將發展思維能力。實際問題豐富多彩,各種物理概念交錯其中,要弄清現象起因和結果之間的關系,就要進行深刻的思考。
怎樣才能在運用概念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呢?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參與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去,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悟”出道理,掌握獲取知識的手段和方法,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替代學生的思維活動,要給學生留有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激發起學習的主動性,這樣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發展。
關鍵詞:轉變教學觀念;物理教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1-245-0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可以看出新課改對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迫切要求,傳統的“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的教學模式不再符合當代教育的要求,客觀上要求物理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物理教學中如何轉變觀念,改革教學模式呢?結合物理教學經驗,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1、變單一化為綜合化
傳統的物理課堂教學基本上是一種模式,老師講,學生聽。而在當今素質教育普及的時代,“倉儲式”的人才已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為此,課堂教學要不斷擴展自身的功能,努力使知識到傳播、信息的輻射跟家庭教育、社區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2、變“指揮者”為“引導者”
眾所周知,隨著信息技術猛烈發展,學生的知識更多的是從各種媒體中獲得的,因而,作為一個教師,在課堂上要更多地引導學生如何去選擇信息,把信息變為知識,使學生能在課后乃至今后一段時間里綱舉目張,觸類旁通。從而能夠適應未來世界的需要。
3、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的教學活動最大的弊端是:教師就是課堂的主宰者,這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要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如,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規定“上課答問、提問時不必舉手,答案可以突破老師現成的結論”,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有時課堂就像一個“大茶館”,學生學的主動性大大激發了教者教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也更加有活力、有生機。
二、使課堂教學成為“多維營養”的源泉
實踐表明,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意識,優化課型建設是重要的基礎。從課型建設入手,才能使課堂教學成為“多維營養”的源泉。常見的有利于創新精神培養的課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體型
課堂教學的改革,必須突出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加快發展自身的主體性。
2、目標型
要重視教學目標對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導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認知目標,更要有能力、創造精神的培養目標。而初中階段正是培養想象力、創造力,開展創新性學習的最佳時機。物理教學目標的定位,要著眼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探索精神,教給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本領。
3、交互型
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主”原則,強調師生合作,教學合一。營造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
三、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科學創新的氛圍
評價是教改的杠桿。隨著新的課堂教學任務的提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出現、新的課堂教學特點的展示,勢必要求重新審視我們的教學評價。要充分利用教學評價的指揮功能,并通過教學評價的改革,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創新的氛圍。新的評價體制要體現以下幾個原則。
1、從“教學生學”到“教學生會學”,突出教學效果評價的指向性
要通過這種評價,使教師明白:“教學生學”是維持性的教學,只是一味地面向過去,而“教學生會學”則是創造性的教學,他面向未來,旨在引導學生迎接未來的知識挑戰。
2、從“單一性”到“多元化”,突出教學方式評價的權重性
要通過這種評價,促使教師敏銳地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豐富物理課堂教學的形式。要在教學方式的評價中設立教學方式有創新或勇于實踐先進教學方法等條目,并加大這方面的正向權重。反之,對采用題海戰術,教學方式陳舊的教師,則趨向于負向權重,以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3、從“籠統”、“模糊”到“量化”、“標準化”,突出教學活動評價的規范性
關鍵詞:會計教學 教育理念 教學模式
會計教育的是會計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國內會計教育界正在著手于深化會計教育改革。我們知道,目標是行動的指南,會計教育改革要有成效,首先必須結合特點并立足實際,確立適宜的教育目標,才能為會計教育改革指明基本方向。而教育目標的確定,又離不開恰當的會計教育理念。本文就會計教育理念的更新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傳統的會計教育的特點及不足
1、 偏重于教育會計專業知識。傳統的會計教育往往通過設置一系列會計課程來完成,這些課程的課時數占總課時的比重通常在50%左右。其他課程不但課時數少,而且經常是相對固定不變的。這種格局與經濟發展快速多變的特點是不相適應的。
2、 教會學生知識,忽視了教會學生如何這些知識。在傳統的會計教育模式下,學生也許學會了怎樣編制分錄、怎樣編制報表,但在如何利用這些生成的信息幫助解決日益復雜的與會計問題方面則顯得不足。
3、 側重于教育國內會計制度,忽視了現代企業向全球性發展的趨勢。在大多數高校的會計專業課程里,對其他國家的會計制度進行介紹或研究的課程幾乎沒有,最常見的是僅僅開設一門《國際會計》。這種框架顯然不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要求。
4、 傳統的會計教育各科目之間各自為政,忽視了彼此之間的關系,包括課程數量、授課等方面。如《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兩門課,在授課內容上有很多重復之處,而在課時上卻按完全獨立的兩門課安排,教師之間在這方面往往也交流不夠。《經濟法》與《稅法》也存在類似問題。
5、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依據。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講授課本知識,等到課程結束時學生也不一定能夠形成對該門課的一個總體認識。甚至會有這種情況:會計專業學生完成專業后,竟不能系統地回答什么是會計,會計的作用是什么等問題。這不得不讓我們對傳統會計模式究竟教會了學生什么產生了疑問。
二、 社會經濟發展對會計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正面臨著企業環境和會計行業本身的快速變化,會計職業界提供的服務范圍越來越廣泛,專項服務越來越專業,業務創新層出不窮。相比較而言,會計教育長期以來卻無大的變化。外部環境的變化要求會計教育的改革,以減少教育與實務的差距。
1、 從社會需求看
根據對國際性及地區性的會計師事務所所作的調查發現,在國際性的事務所第一次面試時,最重視的因素依次為應試者的領導能力(leadership)、整體平均成績(overall grade point average)、會計學成績、會計工作經驗,地區性的事務所在第一次面試時,最重視的因素依次是會計學成績、會計工作經驗、整體的平均成績及領導能力等。而對會計師的調查顯示,大學會計教育最應有效加強的會計課程依次為稅務、審計、財會、成本會計、資訊系統及管理課程等。這些需求有的是我們已經滿足了的,而有些則是我們做得不夠的。
2、 從經濟發展的趨勢看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人們需要不斷地創新,包括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理論以及各種創新的相互結合。只有持續創新和全面創新,才能保持經濟的不斷發展。發展知識經濟,需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傳統的會計教育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匱乏的。
3、 從對會計專業認識提出的要求看
1999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針對進入會計業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項核心素質能力要求,一是專業職能素質(functional competencies),包括建立決策模型、評價風險、選擇相關可靠的度量標準、報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素質(personal competencies),包括適合會計行業的個人特質、解決問題和作出決策、與人合作、溝通、領導、項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寬廣的商業視角素質(broad business perspective competencies),包括全球視角、戰略思維、行業觀念、市場/顧客導向、資源管理、觀念等方面的能力。會計職業界對會計人員需求的壓力也促使會計教育的變革,要求會計教育界從自身內部進行會計課程的戰略性重構。
《會計研究月刊》中的〈2011年會計師專業遠景何處尋〉一文中提出了會計應具備的五大核心能力,其具體內容是:溝通和領導技巧(communications and leadership skills)、策略性和關鍵性思考技巧(strategic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以顧客、客戶與市場為主要焦點(focus on the customer,client and market)、整合咨訊之闡釋(interpretation of converging information)、以及技術嫻熟性(technologically adept)。
這與AICPA的提法有著驚人的類似,我們對此加以關注不難發現,這些要求在中國的社會經濟大環境中也同樣存在著。
三、 改革后理念的基本特征及教學改革設想
(一)、基本特征
1、注重于培養知識全面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會計教育,應當在培養專業意識的基礎上,拓寬知識口徑,擴展學生基礎知識范圍,使其具備較為扎實的學、管的基礎和較為寬廣的考察經濟現象的視野,真正構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與定性描述相結合的知識結構,以適應未來日趨復雜的會計工作需要。
2、 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創造能力。
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應當學會如何運用這些知識為處理紛繁的事務。企業的會計人員將不再是僅僅擔負著核算、監督等功能而是能提供五大核心服務。其中五大核心服務分別為:確認與資訊正確(assurance and information integrity)、技術服務(technology services)、管理顧問服務與績效管理(management consulting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財務規劃(financial planning)、以及國際化服務(international services)。
3、 與社會經濟的需要密切聯系。
傳統的會計教育,許多年來一直沿用相同(似)的教學模式,近年來教學雖有較大變更,但從總體上講仍然偏重于照本宣科式的傳授,而在如何與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與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密切結合方面做得還不夠,各地的高校,應本著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的思路,在課程設置上開設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課程或講座,為學生今后更快地融入社會打下一定的基礎,學生的適應性將得到大大提高。
(二)、教學改革的基本設想
1、教學模式的改革
改革后的教學模式應轉為以學生為中心,以需求為動因,以為基礎,進行發現式、探索性的。以往的教學,絕大部分是面對面的教授,在學生對將要學的內容幾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要他們提出相關的需求,這無疑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我們在每一門課程開始之前,應先給學生一個整體認識,然后再分部分講解。比方說,在學生已有一定專業基礎時,大二時先開設為期二周的"計劃"課,我們可以要求學生設想自己作為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描述自己的新產品、進行企業與市場分析、制定營銷、財務、人力資源等方面的策略,并作出書面與口頭的報告。通過這個短課程,既可以使學生了解職業界對會計人員能力的要求,以及自己對會計課程的要求,又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們可開設《中級會計》、《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課程,讓學生針對自己兩周時間內所發現的問題快速補充"營養"。當然,這種短課程的開設并無教材或范本,在學生整體減負的趨勢下,也不允許我們在這上面花太多的時間,所以,更為現實的做法是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做一些企業的調查實踐,到一些部門(如稅務、財政、等)去實習。作為教師,則在授課時多結合一些實際的案例,或許這也能起到類似的作用。
另外,我們應充分利用技術,使授課變為學生直接面對真實的事件,進行真實的核算、決策、咨詢,而教師在其中起到一種中介作用。這樣,學生的學習將會變成一種主動的自發的要求,而不再是一種被動的接受。不過,這需要企業的大力配合,需要教師對相關的知識比較熟悉。同時,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已有許多大學嘗試利用國際互聯網絡、郵件或閉路電視來進行遠程教學。這些做法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而另一方面又大大增加學習時間的機動性。這與我們實施的有關學籍管理辦法中的學分制是不矛盾的 。
2、會計課程設置的改革
首先,適當加大基礎課程(尤指〈基礎會計〉、〈管理學原理〉等)的課時數,并強調學生利用節假日外出實習,專業基本與應作為教育的重點之一。
其次,應根據會計結構的新變化、會計新的發展領域,全面設置相關課程,加強會計戰略與策略的、經營風險與會計風險的研究、加強信息技術知識的。在具體操作上,可通過開設專業講座的形式來完成上述內容的學習。不過,這也要求教師在這些方面深有研究。
第三,會計教學不僅需妥善運用資訊,同時亦需與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及統計分析等領域相結合,使學生具備科技整合的能力以適應實務界的需求。
不論會計教育改革的方式如何,其理念始終應該與會計教育的需求為依托。使其能確實掌握變化的脈動。這不僅關系到整個專業未來的發展和前途,同時對國際競爭能力的提升有所幫助。會計教育的供給方---高校應如何應對會計教育趨勢的挑戰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主題。
參考:
[1] 中國會計教授會2000年年會觀點綜述.上海會計,2000(9).
[2] 石本仁.21世紀知識經濟的發展與中國會計教育的轉向.會計研究,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