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呼吸系統疾病總結范文

    呼吸系統疾病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系統疾病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呼吸系統疾病總結

    第1篇:呼吸系統疾病總結范文

    【關鍵詞】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臨床特點;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352-01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慢阻肺)等[1]。這類疾病多具有病情易反復、死亡率高等特點,其中肺癌發病率、遞增率局腫瘤首位,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發病率常年居高不下[2],死亡率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2],這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影響其生活質量。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進行科學有效的治療和針對性的進行護理能明顯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我科現將2009年7月――2011年11月我院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護理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定我科2009年7月――2011年11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6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臨床問診、X線胸片以及肺功能檢查確診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制定的相關診斷指標(2002年版),其中男性77例、女性19例,年齡59-82歲,平均年齡(61.36±5.12)歲,病史7-30年不等。

    1.2方法采取回顧性研究,將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并與責任護士、經治醫生共同探討病歷,總結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臨床特點和護理對策,并展開針對性護理臨床意義的討論和研究。

    2結果

    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臨床特點總結如下,見表1。在本次研究中,我科對各患者均采取了相應的治療護理措施,患者恢復情況較良好。

    3護理對策與心得

    3.1基礎護理患者在接受相應的治療之外,應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護理環境。病室環境要求舒適整潔,空氣清新,定時開窗換氣,維護室內溫度在19-21℃,濕度控制在55%-65%,避免空氣污染,尤其避免粉塵污染[2]。

    3.2營養和運動指導由于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長期處于疾病的狀態中,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在護理時應注意針對病情特點,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飲食,再配合合理的運動指導,促使患者身體機能更早恢復。酌情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熱量、維生素含量豐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補充足夠水分,減少鈉鹽的攝入,水果蔬菜類也應多補充,少量多餐,豐富患者飲食結構,促進患者健康恢復。同時,病情較輕的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當運動調理,若患者病情較重,則應讓患者臥床休息,囑咐患者家屬細心照料,密切觀察病情,配合醫生工作。

    3.3疏通氣道,合理氧療根據需要,為患者進行不同程度的氧療。采用雙鼻頭吸管給予患者持續低流量吸氧,氧療方案為:15-18h/d,氧流量控制在1-2L/min,及時清理鼻腔,保持鼻導管通暢,氧療期間密切管著患者缺氧癥狀是否有所改善[2]。若有痰液粘稠者應鼓勵多喝水,或者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排痰。醫務人員應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關指導,協助患者排痰。而針對久病臥床的患者,由于其體弱,無力排痰,可以采取超聲霧化濕化氣道法幫助排痰,霧粒以1-5μm為宜,霧粒大小針對患者痰阻情況酌情選擇。若痰液太過粘稠壅堵氣管,可以先進行導管吸痰再進行排痰護理[3]。

    3.4鍛煉呼吸肌有效的呼吸肌鍛煉可以提高患者的呼吸效率,幫助患者康復[3]。針對病情輕重,可指導患者進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和縮唇呼吸,通過這些鍛煉,可以明顯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還可以防止呼吸肌疲勞發生通氣衰竭。同時可配合如行走、慢跑、下蹲、彎腰和擴胸等運動達到全身性呼吸鍛煉的效果,增強體魄改善肺功能。

    3.5用藥觀察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大多病程長易反復,患者長期處于一個患病狀態,長期用藥,藥物的副作用對患者身體傷害大。在用藥過程中,醫務工作者應在治療護理過程中留心病情的變化,同時要囑咐患者家屬在護理過程中多注意,隨時和醫生護士溝通,以便醫生掌握患者病情[3]。

    3.6心理疏導多數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都具有病程長易反復,并且很難根治的特點,大多數患者都有3年或3年以上的病史,長期處于一個治療又反復又治療又反復的過程,患者會有焦慮、失眠、抑郁等心理問題[2]。因此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也是護理環節中重要的一環。醫務工作者對待患者應做到耐心細心用心,時常鼓勵患者,對患者的問題一一解答,幫助其正確認識自身疾病的特點,從而克服對疾病的排斥心理,使患者能有一個積極的心態來配合醫生治療。同時患者的家屬也要學習相關的護理知識和溝通技巧,常跟患者談心,疏導患者。

    綜上所述,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治療和護理要提供科學、全面、系統、規范的護理對策,不僅是身體的護理,還有心理的照顧,讓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配合醫生治療。這樣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郝靈紅,楊青,孫鑒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用藥常見問題及護理對策[J]全科護理,2012,10(14):1301-1301.

    第2篇:呼吸系統疾病總結范文

    方法:選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進行康復治療的86例老年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干預組(43例)和對照組(43例)。對干預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給予中西醫結合的康復治療方案。對照組患者僅給予常規藥物治療。

    結果:治療4周后,干預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0.69%,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規范化的健康教育有助于老年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康復。

    關鍵詞:健康教育老年呼吸系統疾病康復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568-01

    康復醫學已近百年的歷史,相對腦病康復、骨病康復來講,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康復并未被廣泛認知,對呼吸系統疾病康復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對本身存在各器官系統退行性變的老年患者而言,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和臨床價值[1]。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進行康復治療的86例65歲以上的老年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齡65-82歲,平均71.6歲。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43例)和對照組(4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及合并癥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預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氧療、止咳祛痰及茶堿類藥物等支持對癥治療。對干預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2.1主動康復。教會患者進行縮唇呼吸與腹式呼吸法。同時結合我國古代養生保健操如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等。這些保健操可以帶動胸背的呼吸肌運動,有助于緩解呼吸肌的疲勞,可增強下肢肌力及下肢的靈活性[2]。

    1.2.2營養康復支持。肺康復患者病程較長,消耗大,患者體質虛弱,故應加強營養,尤其注意增加優質蛋白的攝入[3]。我科室根據辨證施膳總結出一系列利于肺病康復的餐飲處方,同時囑患者三餐定時定量,以餐后不感到腹脹為度,忌飲食過量,忌食用不衛生、不新鮮或生、冷食物。

    1.2.3合理氧療。肺病患者肺功能受到損害,加之肺部感染,進一步阻礙了肺泡氣體的正常交換,結果引起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障礙,氧氣又不能順利地進入血液,因此大多數患者處在缺氧狀態,要向患者介紹吸氧的好處,使其配合治療。

    1.2.4幫助排痰。支氣管擴張、COPD、肺心病以及支氣管哮喘患者合并感染時,均可出現痰液增多的現象,應告知患者原因,使其消除恐懼心理,使用藥物后或推拿、拍背、引流等手法幫助患者將痰液盡快排出體外。

    1.3療效判定。療效判定:顯效:患者急性呼吸道癥狀明顯減輕,基本無咳嗽,無喘息、呼吸困難。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難等癥狀減輕。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反而加重。

    1.4統計學處理。數據以均數和標準差表示(X±S),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樣本均數t檢驗。

    2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療程結束后,對照組患者顯效11例,有效19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3.3%;觀察組患者顯效21例,有效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4%。兩組相比總有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在康復醫學蓬勃發展的同時,肺病康復的診療方案也已成熟,在國內很多醫院已將肺病康復作為康復科的一個項目進行臨床科研,通過藥物和呼吸肌的功能鍛煉進行肺康復,已形成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

    具體到本次研究,我們首先向患者普及疾病原、病情發展過程、治療措施及治療中可能會出現的狀況等知識,并且加強治療期間的醫務人員與患者的交流,消除患者焦慮、悲觀等消極情緒,使患者在配合藥物治療的同時接受合理氧療、食療、呼吸功能鍛煉結合機體鍛煉等。

    我們為患者安排的主動康復主要著眼于呼吸功能的鍛煉。患者通過中西醫結合的呼吸操練習以增加呼吸肌的肌力及耐力,改善患者的肺功能[6]。其次,由于此類疾病的慢性進程,患者能量消耗大,容易引發營養不良而使病情加重,及時補充營養也是康復治療的重要方面。它對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進呼吸系統疾病的康復極為重要。因此,呼吸肌的收縮力受到患者全身營養狀態的制約。對存在營養不良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給予有效的營養支持將有利于提升其呼吸肌的肌力,改善疾病預后。

    另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多存在長期慢性低氧,可引發肺血管廣泛收縮及肺動脈高壓,最終發展為肺源性心臟病。對此應特別注重對患者的氧療。長期氧療能顯著提高氧合血紅蛋白濃度,消除組織低氧狀態,防止甚至逆轉低氧所引發的組織和器官功能障礙。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顯示規范化的健康教育有助于老年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掌握肺康復的知識和技能,進而促進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康復,應引起臨床醫務人員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劉青,余海濱,余學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復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醫學報,2013,28(5):642-645

    [2]封玉琴,胡冰.營養補充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復促進作用療效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35):67-68

    第3篇:呼吸系統疾病總結范文

    我院兒科日門診量平均為15人次,以下總結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就診患兒10 395人次,年齡從新生兒至12歲,對兒科各系統疾病在門診患兒中所占的比例加以分析如下。

    臨床資料

    各病種的年均發病率差異無統計學顯著性意義(P>0.05),呼吸系統疾病以冬春季節發病率相對較高,其余各類疾病在全年中不同時段發病率無大的區別。門診就診患兒中絕大部分為呼吸系統疾病,占全部病例的>80%,其中包含了上呼吸道感染、咽-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等。主要原因為氣候、地理因素所致,高寒缺氧,對兒童這一特殊人群而言,較成人有著更大的影響。因兒童各器官尚未發育完善,尤其是低齡的嬰幼兒患者,對缺氧的耐受性更差,一旦發生呼吸系統感染,則癥狀相對平原地區患兒明顯,且進展較快,需要積極加以救治,防止病情加重或遷延不愈。

    占第2位的是消化系統疾病(819/10395),所占比例<10%,主要包括功能性胃腸疾病、腸道感染(細菌性和病毒性腸炎為主)等。患兒表現為嘔吐、腹瀉、腹痛、便秘等消化道癥狀,多數無脫水,少數伴有輕至中度脫水,給予調節胃腸功能藥物和止瀉、對癥治療后病情很快好轉,部分患兒需靜脈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泌尿系統疾病(79人次)主要以下尿道感染為主,間有個別腎炎、腎病及無癥狀肉眼血尿患兒。

    其他病例(418/10395)是指一些少見或散發的病種,如先天性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臟病、腦發育不良、先天性凝血因子Ⅳ缺乏癥、蛛網膜囊腫等),過敏性疾病(包括濕疹、過敏性紫癜、過敏性皮炎等),營養不良性疾病(包括低鈣血癥、小兒佝僂病、維生素缺乏癥、缺鐵性貧血等),炎癥性疾病(甲狀腺炎、肛周膿腫、甲溝炎、外陰炎等),寄生蟲病,疝(腹股溝斜疝、臍疝、腹壁疝)等,以上病種綜合起來占第3位,約4%。

    具體統計數據,見表1。

    討 論

    呼吸系統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農村則占首位。呼吸系統感染主要原因為氣候、地理因素所致,高寒缺氧,對兒童這一特殊人群而言,較成人有更大影響。因兒童各器官尚未發育完善,尤其是低齡嬰幼兒,對缺氧耐受性更差,一旦發生呼吸系統感染,則癥狀相對平原地區患兒明顯,且進展較快,需要積極加以救治,防止病情加重或遷延不愈。

    因近些年來國家兒童基礎免疫計劃的執行,加之人民群眾對健康知識認識的不斷提高,生活經濟條件的逐漸好轉,大多數兒童均能按時按序進行預防接種,故傳染病(79/10 395)發病率逐年下降,散發傳染病病種主要有水痘、風疹、腮腺炎、細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經過相應隔離治療后亦很快痊愈。

    新生兒疾病(98/10 395)所占比例很少,主要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缺血缺氧性腦病、臍炎等,這與人們講求優生優育,定期進行產前孕期體檢,新法接生的推廣有關,對降低新生兒患病率及病死率有很大幫助。

    第4篇:呼吸系統疾病總結范文

    【關鍵詞】呼吸系統疾病;院內感染;臨床分析

    院內感染指的是住院的患者在入院前無感染或只存在潛伏感染,在醫院內部獲得的感染[1]。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院內感染所占比例較高,嚴重影響醫療安全和患者的健康[2]。因此,有針對性的采取相應措施對于院內感染的預防尤為重要。為更好的對院內感染進行有效控制,提升醫療水平,現將我院呼吸科收治的60例發生院內感染的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感染發生的部位、原因和處理方法,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呼吸內科于2014年1月~2014年6月間收集到的60例發生院內感染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無明顯感染現象。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齡范圍為23-78歲,平均年齡為60.3歲。患者的住院天數為9-27天,平均住院天數為15.2天。

    1.2方法

    對上述收集到的呼吸系統發生院內感染的病例,對感染的發生部位、導致患者感染的致病體以及感染發生后所采取的對應措施等進行總結和分析。

    2結果

    2.1感染發生的部位

    對院內感染患者的感染發生部位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呼吸道發生感染的比例最高,具體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感染發生的部位

    感染部位

    例數

    比例(%)

    上呼吸道

    13

    21.67

    下呼吸道

    26

    43.33

    胃腸道

    9

    15.0

    泌尿系統

    5

    8.33

    其他部位

    7

    11.67

    2.2導致感染的致病體

    獲取感染樣本,進行致病體的鑒定和檢測,對鑒定結果進行統計,發現引發感染比例最高的致病體為假單胞菌,其次為大腸桿菌。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引發感染的致病體

    致病體種類

    例數

    比例(%)

    假單胞菌

    21

    35.0

    大腸桿菌

    12

    20.0

    不動桿菌

    8

    13.33

    變形桿菌

    7

    11.67

    金黃色葡萄球菌

    5

    8.33

    真菌

    2

    3.33

    其他

    5

    8.33

    3討論

    3.1院內感染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齡分布

    根據我們的統計,呼吸科發生院內感染患者中,男性患者為41名遠多于女性的19例,可見院內感染的發生與性別存在一定相關性,男性患者的比例較高。

    而在收集到的60個感染病例中,年輕患者和中老年患者均有,年齡最小的患者為23歲,最大為76歲。對年齡分布進行的進一步分析發現,院內感染患者的年齡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分析原因可能是中老年患者的體質較年輕人差,各項身體機能和免疫系統抵抗病原入侵的能力均下降,更易發生感染。

    3.2感染發生的部位

    對患者感染的發生部位進行分析,發現主要的發生部位是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腸道以及泌尿系統,上述部位均是感染的易發部位,對于感染的有針對性預防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3.3導致感染的致病體

    對引發感染的致病體進行鑒定的結果顯示,導致呼吸科患者院內感染的主要病原體為假單胞菌,其次為大腸桿菌,絕大部分為細菌類致病菌,其他的還包括少部分的真菌以及支原體和衣原體等。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使得部分細菌產生抗藥性[3],不利于抗感染治療,也提示醫務人員在使用抗生素時,應更加謹慎和合理,盡可能減少細菌抗藥性的產生。

    3.4 院內感染發生的原因分析

    導致呼吸科患者產生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的原因、護理原因、環境因素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情況等[4]。其中,呼吸科的住院患者年齡偏大,免疫力低下,更易遭受致病菌的感染。部分院內感染的發生與醫護人員的預防經驗不足以及操作不夠規范有關,有時甚至出現交叉感染。此外,住院環境也與院內感染的發生有關,呼吸科疾病多由細菌感染引起,未感染的呼吸科患者在住院后,可能從環境中獲得由其他患者產生的感染源而導致感染。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也會加重院內感染的發生。

    3.5 預防院內感染的對應措施

    呼吸疾病的患者是院內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在患者入院后,應對其各項生理指標進行實時的監控,一旦出現異常或者發生感染,立即采取相應的抗感染措施,同時增加患者的戶外活動時間,呼吸新鮮空氣。

    為有效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加強對醫護人員進行規范化和系統化的培訓十分重要,提高相關人員的應變能力,讓其能充分掌握院內感染的理論知識,在感染發生時可及時采取措施。醫護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對于院內感染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至關重要。

    此外,住院環境的優化對于院內感染的控制也十分重要。醫療用品應進行嚴格的消毒,謹慎處理醫療廢品,切斷呼吸科院內感染的傳播途徑,對病房進行必要的通風,減少致病菌的存在。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應該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及時消毒,避免患者之間交叉感染。

    對院內感染的控制能力是衡量一個科室的管理水平和醫療質量的重要指標[5]。在臨床的治療過程中,如果院內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將直接影響患者的健康,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的痛苦。而呼吸科是院內感染高發的科室,對院內感染的控制顯得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院內感染可由多種致病體導致在多個部位發生,引發感染的因素也是多樣的。為有效控制和預防院內感染,醫護人員應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對患者的監護,改善住院環境,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參考文獻】 [1] 蓋顯英,王成玉,黃英華,等.全面加強醫院感染控制提高醫院感染管理水平[J].中華醫院感染雜志,2004,14(11):1265-1267.

    [2] 李善華,涂明利. 呼吸科疾病院內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 鄖陽醫學院學 報,2009,28( 3) : 295 - 296.

    [3] 王思國. 消化內科患者院內感染的管理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15(9):295-260.

    第5篇:呼吸系統疾病總結范文

    【關鍵詞】 呼吸內科; 重癥患者; 優質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6-0100-02

    重癥呼吸系統疾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其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作、呼吸窘迫、發紺等癥狀,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時,重癥呼吸系統疾病容易導致患者精神過度緊張、恐懼、煩燥、情緒消沉等,不利于臨床救治[1]。因此,對于重癥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救治除有效醫療措施外,還需要科學、個體化的優質護理措施,對提高重癥呼吸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筆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選取所在醫院2003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呼吸內科重癥患者148例,對其臨床護理措施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4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4例。其中對照組男36例,女38例;年齡13~85歲,平均58.56歲;觀察組男35例,女39例,年齡14~86歲,平均59.4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首先,護理人員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對重癥呼吸患者的呼吸狀況、生命體征、尿量改變、意識狀態、咳嗽咯痰、輸液、吸氧等狀況進行監測,并做好相關記錄。將患者出現各種不良癥狀及時向主管醫生報告,并采取積極應對措施。其次,給予患者常規基礎護理措施,嚴格無菌操作,保持其病房環境溫濕度適宜、安靜、清潔,做好重癥患者的適當隔離,避免出現交叉感染;指導患者制定營養飲食計劃,多飲食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少量多餐,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可以適當給予靜脈補充營養;對患者進行戒煙戒酒;根據藥敏實驗選擇最佳抗菌藥物,積極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

    1.2.2 觀察組 觀察組74例患者在進行對照組相同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的優質護理措施。第一,護理安全隱患防范措施。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身體各項機能較弱,常常出現呼吸困難、意識模糊、反應遲鈍等,導致患者日常飲食起居過程容易發生滑倒等意外,因此護理人員要保持患者病房內外通暢、地面干燥,設立床邊護欄,出入陪護,并對患者進行自我安全保護宣導,確保患者住院期間安全。第二,做好患者心理護理。重癥呼吸患者常因自身病痛及發作癥狀而產生恐懼、煩躁、易怒、悲觀等不良情緒,導致睡眠質量下降,加重病情,不利于臨床治療效果的提高。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職業、經歷等差異進行個體化的健康宣教,多聽患者傾訴,適時給予安慰,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保持正常心態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第三,做好定時排痰和濕化措施。在患者抗感染治療的同時,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選擇祛痰、鎮咳藥物配合治療。對老年體弱或痰量較多患者應該以祛痰為主,必要時可采用吸痰器、氣霧療法、抗生素及痰液稀釋劑協助患者排痰,保持呼吸道暢通。第四,患者病癥好轉后的護理措施。當患者病情好轉后,指導患者進行縮唇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有氧呼吸鍛煉,注意保暖,加強個人勞動保護和營養,繼續戒煙戒酒,促進患者呼吸功能良好恢復及保護[2-3]。

    1.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咳嗽減輕,痰量減少;無效:臨床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出現死亡。總有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2.97%,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5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由于大氣污染、吸煙、人口老齡化及其他因素,使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有增無減。呼吸系統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而重癥呼吸內科疾病患者在臨床上常表現為呼吸急促、缺氧、反復咳嗽、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胸痛、伴有哮鳴音、精神不振、反應遲鈍等癥狀,身心大量消耗,導致患者產生焦躁、恐懼、厭世等不良情緒,非常不利于臨床救護工作的實施。重癥呼吸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護,極易產生相關并發癥,引發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應該引起臨床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

    重癥呼吸疾病患者病程較長,長期反復發作,除有效的臨床治療措施外,還需要給予優質護理,才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滿意度。本次研究中,筆者給予觀察組基礎護理的同時實施專業化、個體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總有效率達94.59%,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基礎護理,總有效率僅為72.97%,對照組總有效率明顯低于觀察組。這充分說明,采取優質個體化護理措施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效減少并發癥,大大降低死亡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艷玲.論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6):191-192.

    [2]王玉杰,曲紅,王幕鵬.呼吸內科護理風險的特點及防范方法[J].吉林醫學,2010,16(1):101-102.

    第6篇:呼吸系統疾病總結范文

    隨著醫藥技術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許多新藥特藥被應用到臨床,細辛腦就是其中一種,它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因此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加用化痰藥物細辛腦注射液靜滴,療效顯著.雖然療效提高了,但也出現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甚至死亡病例,因此我們不得不進行總結’分析,避免不必要的醫療安全事故發生,現將臨床應用后觀察到的不同類型的過敏反應及治療和護理情況進行總結,供同行參考與探討。

    臨床應用細辛腦注射液的合理性,在呼吸系統疾病中,共同的癥狀均為咳嗽氣喘,痰鳴,呼吸困難,痰液不易咳出等癥狀.痰液是一種炎性滲出物,能否順利排出,對疾病的緩解與康復起到關鍵的作用,為了使患者呼吸更加通暢,呼吸困難減輕,就要使痰液盡快排出體外或盡快吸收,因此在臨床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時,適當加用一種化痰藥物一細辛腦,效果更好,因此它的作用及副作用和不良反應必須詳知。

    細辛腦注射液主要有平喘,抑制咳嗽中樞并能使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增加,使痰液稀薄粘稠度降低,易于咳出,從而使氣道通暢,利于呼吸.此外細辛腦還有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減輕氣道痙攣誘發痙攣性咳嗽,因此,它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較為廣泛,療效也較可靠,但仍有不同的過敏反應發生.為了加強用藥的安全性,筆者將臨床遇到的幾例不同過敏反應的表現及搶救治療和護理情況總結如下:

    例1,男3歲,咳嗽喘息1天入院,無發熱,查體:咽充血,雙肺聞及哮鳴音,少許濕性羅音,診斷為喘息性支氣管炎,治療給予抗生素控制感染,細辛腦注射液6mg加入5%葡萄糖100ml中滴注,10min后出現注射部位片狀紅色蕁麻疹,5min后遍布全身,瘙癢,立即更換輸液器及液體,肌注異丙嗪,靜推地米,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對癥治療,約20min后癥狀緩解,當時患兒血壓90/60,體溫正常,呼吸平穩,心音有力,心率115次/min,但仍有哭鬧不安.蕁麻疹于40min后消失,無其它后遺癥存在.通過體重計算,藥量和濃度都在正常范圍內,故應用合理,但患兒有雙黃連過敏史,無青霉素過敏史。

    例2,女2歲,因咳嗽,痰鳴2天入院,無發熱,查體呼吸音粗,可聞及痰鳴音,右肺重,心率120次/分,胸片示:雙肺紋理增多,紊亂,右肺門陰影增大,診斷為支氣管肺炎.給予抗感染治療同時,給予細辛腦注射液4mg加入5%葡萄糖100ml中靜滴,于第三天輸液15分后出現嘔吐,煩躁不安,隨即出現面及周身皮膚重度發紺,立即更換輸液器,液體,吸氧,肌注異丙嗪注射液,靜推地米及葡萄糖酸鈣注射液,同時測量血壓75/50mmHg,體溫36.5度,呼吸淺表急促,心率105次/分,無抽搐出汗5分鐘后癥狀逐漸減輕,約25分鐘后,發紺完,呼吸平穩,未吐,煩躁不安消失,無其它并發癥存在,本例患者的用藥量及濃度同樣在正常范圍內,但患兒有阿莫西林過敏史。

    例3,女58歲,上呼吸道感染,無過敏史,第一組無不良反應,第二組輸入16mg細辛腦加入5%葡萄糖200ml,藥液滴入約20ml時出現頭昏,惡心,腹痛,嘔吐,意識喪失及血壓下降等休克癥狀,BP:85/42mmHg,HR:60次/分,立即換掉輸液器和液體吸氧及葡萄糖酸鈣,腎上腺素,異丙嗪等對癥治療,5分鐘后血壓恢復正常,神志青楚,30分鐘后不適癥狀基本消失。

    第7篇:呼吸系統疾病總結范文

    【關鍵詞】郴州市;住院兒童;疾病分布

    【中圖分類號】R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7-0376-02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我國0~16歲的兒童人數已經突破3億,兒童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19.42%[1]。兒童的身心健康直接關系到民族素質和國家的發展,兒童患病的特點多為“起病急,病情變化快”,其許多特征規律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了解住院兒童疾病構成,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兒童疾病,保證兒童健康成長,提高兒童生命質量,因此動態研究兒童疾病譜有助于兒童健康事業發展。現對郴州市202551例住院兒童疾病構成進行回顧性統計分析,以了解該地區住院兒童疾病分布特點,為兒童的預防保健、醫療資源配置及疾病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資料來源于郴州市各級醫院2008~2010年3年間的住院兒童病案,共202551人次。

    1.2方法:將每份病案首頁的出院第一診斷作為本次住院的疾病,疾病分類以《國際疾病分類》按照ICD- 9國際疾病分類標準[2]進行編碼統計,數據真實、可靠。數據分析采用SPSS 16.0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構成比、T檢驗、χ2檢驗,P

    2結果

    2.1 住院兒童性別分布:本次調查收集的住院兒童資料共202551例,其中能有效地區分各年份的性別分布的共181753例,從數據上可以看出3年間男性患兒123075例,占總人數的67.72%;女性患兒58678例,占總人數的32.28%;男性遠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約為2.1:1,但從(表1)可以看出2008年~2010年3年間,男女住院患兒比例逐年遞減,從2008年的2.98:1減少至2010年2.06:1。

    2.2住院兒童年齡分布:從(表2)可以看出3年間,1歲及1歲以內的住院兒童最多,共112487人,占總人數的55.53%,符合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的一般規律;3歲及3歲以內的住院兒童共151573人,占總住院兒童數的74.83%,4歲以后住院兒童數隨年齡增大逐年減少。不同性別患兒年齡構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25.413,P=0.000)。

    2.3季節分布:對202551例住院兒童病歷分析,其中有效數據為197691例,數據顯示1月份住院患兒最多,為26896例,占總住院例數13.6%;其次為5月份,住院例數為20800例,占10.5%;7月份位居第三,為20275例,占10.3%,10~12月3個月中住院患兒最少。

    2.4 住院兒童疾病系統、病種構成分布:2008年~2010年3年間抽樣調查的郴州市各級醫院共接收兒童住院病人202551例,疾病系統前10位分別是:呼吸系統疾病93676例,占總住院人數的46.2%,其次是消化系統疾病36948例,占總住院人數的18.2%,位居第3位的是新生兒疾病14147例,占總住院人數的7.0%,五官科類疾病共11662例,占總住院人數的5.8%,感染性系統疾病11530例,占總住院人數的5.6%,神經系統疾病7265例,占總住院人數的3.6%,肌肉骨骼系統疾病6312例,占總住院人數的3.1%,普外科系統疾病4803例,占總住院人數的2.4%,泌尿系統疾病3638例,占總住院人數的1.8%,血液系統疾病2292例,占總住院病人數的1.1%。不同疾病類型構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90.706,P=0.000)具體構成比詳見(表4)。兒童住院疾病病種分布中,位于前3位的是:肺炎、小兒腹瀉、支氣管肺炎;3種疾病共94598例,占總住院人數的46.7%,手足口病位列病種構成的第8位,與2009年手足口病的爆發是相關聯的,也反映了本地區住院兒童疾病的特點;疾病構成分布及住院兒童疾病系統排序與大部分研究報道是相符合的(詳見表5)。

    3 討論

    通過對郴州市2008年~2010年3年間202551例0~16歲住院兒童情況的統計,基本上反應了本地區住院兒童疾病的一些規律、特點,同時也多方面反映了社會上兒童疾病的發病情況。

    3.1 男女平等是兒童保健預防的良好開始:重男輕女是中國一嚴重的封建傳統思想,3年間男性住院兒童大于女性住院兒童,說明多數家長在兒童患病及時給予治療上,對于男性兒童的重視多以女性兒童;有研究表明,兒童健康性別差異的問題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普遍存在[3];要改善這個問題,在提高醫療環境技術的同時更要加大政府政策的宣傳,讓家長在思想上明白男女都一樣,真正的改變重男輕女的思想,正確公平的對待女性兒童,做到男女平等,才能從本質上改變這種狀況。

    3.2 不斷提高嬰幼兒疾病的診療水平是防治兒童疾病的重點:從資料中可以發現,嬰幼兒時期(0~3歲)是兒童疾病的高發時期,占總住院兒童總數的74.83%;嬰幼兒應是兒童預防保健當中的重點監護人群,此階段的兒童處在生長發育的第一個高峰期,各方面的身體機能都還不穩定,容易被病毒侵入致疾病的發生;兒童年齡愈小,機體抵抗力越差,疾病發生概率就越高;不斷提升醫生的診治水平,提高兒童疾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現今兒科醫生工作的重點;同時加強優生優育、圍產期保健也是減輕兒童疾病的關鍵。

    3.3做好不同季節對兒童疾病防范是降低兒童發病率的關鍵:郴州市位于湖南省的東南部,處于南嶺山脈北麓,平均海拔400m左右,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雨水充沛,空氣濕潤,冬無嚴寒,四季氣候分明,一年四季溫差變化不大,但一天內的溫差較大。分析資料發現,不同月份患兒住院量不同,兒童住院人數主要集中在1、3~8月份,排前3位的分別是:1月13.6%;5月10.5%;7月10.3%。10、12月份住院患兒最少,分別為4.6%;4.8%。1月、5月剛好是兩種氣候的交界時間,氣溫的驟降或者突然回升,直接影響了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兒童對突變環境的耐受性差,當溫度超過其所能承受的范圍,就極易引起疾病的爆發。7月份剛好是暑假剛剛開始,兒童放假在家,戶外活動增多,室內外氣溫冷熱交替大,一天內多次往返冷熱環境中,也是致病的根源所在,再者,假期家長疏于防范,兒童意外傷害多發。

    3.4 掌握住院兒童疾病系統及病種順位分布特點是防治兒童疾病的保證:在近三年時間內的202551例住院兒童中,各疾病系統的構成中呼吸系統疾病居兒科住院的首位,這與國內相關研究報道一致[5、6]。呼吸系統疾病占總住院兒童總人數的46.25%,其中肺炎占呼吸系統疾病的64.6%,其次為支氣管肺炎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各占呼吸系統疾病的15.9%、13.6%。郴州地區是礦資源極其豐富的區域,大量的礦資源開采,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呼吸道極易受空氣影響,再者與郴州的氣候因素也有著密切的關聯;排在系統第二位的是消化系統疾病,占整個系統的18.24%,該系統疾病以小兒腹瀉為主,占消化系統的52%,小兒腹瀉發病高峰期在秋季,其次是夏季、冬季、春季;主要是因為夏秋季節溫度較高,雨水充足,適合霉菌、細菌的滋生;食物容易受到細菌的感染,兒童飲用后引起胃腸炎,引起腹瀉的發生。這與嬰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機體防御功能差有關,消化系統疾病有“病從口入”的特點,因此,要注重指導家長合理喂養,改善環境衛生條件,以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排序三、四、五位的疾病系統分別為新生兒疾病系統、五官科類、感染內疾病,各占6.98%、5.76%、5.64%。新生兒疾病的排序以早產兒多見為36.4%,新生兒窒息占23.1%,再者為新生兒硬腫癥占8.5%;五官類疾病排序為:扁桃體炎50.3%,急性咽喉炎10.1%,腺樣體肥大4%;感染性疾病排序:手足口病39.6%,敗血癥16.9%,麻疹8.3%。與其他研究略有不同的是感染性系統疾病排列在疾病系統的第五位,這與2009年的手足口病的爆發有著很大的關聯,應加強兒童疾病的預防工作。在單病種疾病的排序中,肺炎、小兒腹瀉、支氣管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直居各年段發病的第1、2、3、4位,與國內其他醫院報道一致[7]。說明加強肺炎的防治,仍是臨床工作的重點。這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加強呼吸道疾病的管理工作是一致的[8]。

    隨著社會的進步,環境的改變,兒童的疾病譜逐漸發生著改變。研究不同年齡段兒童的住院疾病譜,有助于兒科醫師及相關管理部門更細致地了解兒童疾病的規律,盡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把疾病遏制在疾病初期,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針對郴州市兒童住院病人的疾病譜變化情況,醫院兒童疾病防治的工作重點仍然應該放在對兒童常見病和多發病的防治上,并根據不同年齡段確定相應的防治及宣教重點,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及時、高效地指導兒童保健及疾病防治,從而最大程度降低兒童病死率,確保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T zeng GH. compromise solution by MCDM method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IKOR and TOPSIS[J]. Eur J operat Res,2004,156(2):445-455

    [2] 劉海一,何連德.疾病診斷和手術操作名稱與代碼標準應用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

    [3] DeRose Laurie F,Maitreyi Das Sara R Millman.Does FemalDisadvantage Mean Lower Access to Food.Population and Deview,2000,26(3):517-547

    [4] 李貴南,胡立清,王擁軍. 湖南省嬰幼兒重癥肺炎的季節分布特征[J].醫學臨床研究,2003(1):65

    [5] 周燕燕,李志輝,陳敏等.廣州地區5歲以下兒童肺炎發病率季節性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0,8(1):35-36

    [6] 段玉清,邱杰,李維成,等.本院30年兒科疾病譜變遷[J].中國衛生統計,2003,20(1):30

    [7] 張敬,溫登瑰,劉慧,等.本院1982~1997年兒科住院患者疾病譜及死亡原因分析[J].河北醫藥,1999,21(4):219

    第8篇:呼吸系統疾病總結范文

    【關鍵詞】肺;院內感染;真菌

    analysison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inrespiratorydepartmentward

    caizhu-ying,tangji-hong,wanglei,etal.departmentofrespiratorydiseases,putuohospital,shanghaiuniversityoftcm,shanghai20006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susceptiblefactors,clinicalfeaturesandtreatmentsof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inthewardofrespiratorydepartment.methodsthechartfilesof54patientswith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admittedfromjunetodecemberinthewardofrespiratorydepartmentwerereviewed.resultstheincidencerateof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was38%.copd(518%)wasthemainpredisposingdisease,andcandidiasis(611%)wasthemostcommonpathogen.themainsusceptiblefactorsassociatedwith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arelong-termuseofbroad-spectrumantibiotics(963%),hypoalbuminemia(593%),long-termuseofadrenocorticalsteroid(333%),anddiabetesmellitus.thereisnospecificclinicalfeature.fluconazole(922%)binedtherapyaswellastreatingfungusinfectionareimportantmeasurestoincreasethecurerateof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

    [keywords]lung;nosocomialinfection;fungal

    真菌屬于條件致病菌,只有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調時才引起感染。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的長期應用,已有一些慢性病生存時間延長,各種導管介入性治療和器官移植治療的深入開展,系統性真菌感染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其中呼吸系統真菌感染占所有內臟真菌感染的首位。院內真菌感染者絕大多數患有基礎疾病,其中以呼吸系統疾病為多見[1]。本文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對年6月~年12月呼吸內科住院的54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進行了臨床資料、病原學分布的調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年6月~年12月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院呼吸內科住院期間發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有呼吸系統基礎疾病的病例54例。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齡47~99歲,平均年齡75歲。

    12診斷標準院內肺部真菌感染以年中華內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的《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草案)》作為依據[2]。

    13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肺部陰影吸收。好轉:臨床癥狀減輕,肺部陰影未完全吸收。無變化:臨床癥狀和肺部陰影均無變化。惡化:臨床癥狀加重,肺部陰影增多。

    14研究方法本組資料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病史資料、易患因素、診斷、治療及預后進行總結和分析。

    15統計學方法有關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計算百分比及統計列表等。

    2結果

    年6月~年12月我院呼吸內科住院患者1427例,其中54例發生了院內肺部真菌感染,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率為38%。其中確診病例3例,臨床診斷病例51例。死亡3例,死亡率為56%。

    21基礎疾病院內肺部真菌感染可發生在多種呼吸系統疾病的基礎上,本組資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占518%)最為多見,肺炎及哮喘分別占222%和111%,見表1。

    22感染的易患因素長時間應用廣譜抗生素(指靜脈及口服應用廣譜抗生素超過2周)52例(963%),最短3天,最長時間15天,合并低蛋白血癥(指血清白蛋白<35g/l)32例(593%),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指靜脈或口服相當于強的松05mg/(kg·d)以上劑量的糖皮質激素超過2周]者18例(333%),合并糖尿病14例(259%)。此外,54例中合并2種或2種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46例(852%),見表2。

    23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類型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屬,本組資料中酵母菌屬51例(944%),其中白色假絲酵母菌33例(611%)。其次為曲霉菌屬,見表3。表1肺部真菌感染相關基礎疾病表254例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表354例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類型

    24臨床特征臨床表現上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發熱等癥狀,有無色透明的“拉絲”樣痰42例(778%),口腔內頰黏膜、舌表面可見白色斑點30例(556%),肺部真菌感染在x線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現也無特異性,與普通細菌性肺炎類似,常見3種類型,即肺炎型16例(296%)、支氣管肺炎型27例(500%)、炎性結節型4例(74%)。

    25治療和預后已發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療,51例用氟康唑治療,3例用伊曲康唑治療。54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或好轉49例(907%),無變化2例(37%),惡化死亡3例(56%)。

    3討論

    院內肺部真菌感染可發生在多種呼吸系統疾病的基礎上,其中以copd(占518%)最為多見,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分別占222%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見的是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低蛋白血癥,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個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內科病房患者多為老年人,這些患者年齡大,多有反復肺部感染,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損,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調,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癥等多種問題,同時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以及機械通氣等因素,本組資料中合并2種或2種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就有46例,占852%。由此可見,呼吸內科病房患者特別是有嚴重基礎疾病,同時存在多種易患因素的患者極易發生院內肺部真菌感染。

    本研究發現,培養出的真菌中酵母菌屬最多,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11%,光滑假絲酵母菌占13%,其他酵母菌占204%,另外還發現曲菌3例。與國內外大多數報道相似。肺部真菌感染在臨床表現以及胸部x線表現上無特異性,并且因多是繼發感染,常與肺部原發病很難完全區分,早期診斷比較困難。但在原發病的診療過程中,出現呼吸系統癥狀、體征;發熱、白細胞增加;影像學提示有新的不能解釋的肺部浸潤影;應用抗生素治療過程中,病情惡化,用一般細菌感染不能解釋的病例應考慮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合格的痰液或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經直接鏡檢發現菌絲,真菌培養2次陽性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可做出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

    在治療方面,目前針對真菌感染治療可選擇的藥物不多,主要有三唑類,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多烯類,如:兩性霉素b、5-氟尿嘧啶和制霉菌素等。國外資料認為對于嚴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別是全身真菌感染者應首選兩性霉素b治療,但其毒副作用較大。本組資料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屬,對于51例患者我們選擇了同樣對酵母菌有較高的抗菌活性,但相對毒性低,半衰期長、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在組織體內分布廣泛的氟康唑治療,痊愈或好轉47例,有效率為922%。3例曲霉菌感染患者用伊曲康唑治療,有效率667%。我們在抗真菌治療同時亦積極的控制原發病,合理選擇使用抗生素,嚴格掌握糖皮質激素的用藥指征,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糾正低蛋白血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積極控制血糖等綜合治療,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在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療中,及時應用高效的抗真菌藥外,積極控制原發病和易患因素的綜合治療對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樣極為重要的,應引起廣大臨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錢小順,朱元玨,許文兵,等.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臨床分析.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0,23(7):417-419.

    2中華內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草案).中華內科雜志,,45(8):697-700.

    3李從榮,彭少華,李棟,等.深部真菌醫院感染的臨床調查與耐藥現狀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7):485-487.

    第9篇:呼吸系統疾病總結范文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2000人擁有一名全科醫生才能滿足新世紀的健康需求。我國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全科醫生,以滿足《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中提出的“到2020年培養30萬名全科醫生”的要求,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是目前最有效的培養方式之一[1]。本院是國家認定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基地之一,于2012年正式啟動了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工作,呼吸內科專業是內科學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是全科醫生應該重點掌握的基礎課程。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大綱》(以下簡稱《大綱》)的要求,本科臨床帶教醫生對轉崗全科醫生進行針對性培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積累了一些經驗和體會,現總結如下。

    1 體現全科醫學理念與特色,明確呼吸系統專業培訓的要求

    全科醫生轉崗培訓主要是針對符合條件的基層在崗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按需進行1~2年的轉崗培訓,以提升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為主。全科醫生的服務范圍主要是社區和家庭,主要職能是為居民和家庭提供初級醫療保健,包括基本醫療、預防、康復及公共衛生服務。根據全科醫師的工作特性,要求他們對醫療專業掌握應該是廣,而不是專。所以作為培訓老師,應該充分貫徹全科醫學的理念與特色,明確教學目的,結合實際需要,因材施教,以掌握臨床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為主,提高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水平[2]。就呼吸內科專業而言,體現的就更為明顯。因為呼吸道系統疾病涉及的病種多,常見易發病也多。根據全科醫生“寬、淺“的原則[3],對培訓內容作了統一要求。①培訓內容應緊扣《大綱》要求:對大綱中要求掌握的,帶教老師對其內容要講透、講清,要求學生對此內容要融會貫通,并能運用于實踐。對要求熟悉的重點內容進行講解,要求學生對此內容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對要求學會的基本技能,要求學生熟練其操作方法、步驟,并指導學生進行操作。通過呼吸內科的培訓,掌握呼吸系統常見病的診斷和處理原則;掌握吸痰術、胸腔穿刺術等操作的適應證;熟悉呼吸系統常見病的處理流程;了解胸部X線、肺功能、血氣分析等檢查的適應證;通過對呼吸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學習,掌握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病歷書寫的方法,胸部X線、常用臨床檢驗及輔助檢查結果的判讀;具有正確評估及處理重癥呼吸系統疾病的能力,識別疾病的不穩定狀態及高危狀態,掌握轉診指征,并能在上級醫生的指導下給予及時、正確的急救與轉診[4]。②對培訓的內容進行擴展和延伸:轉崗培訓時間短,涉及內容多,轉崗全科醫生基礎水平差異較大,對不同地區服務需求不完全一樣,大綱培訓內容很難進行針對性的考慮,與實際工作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采用一對一的“導師制”,一個指導老師只帶教一名學生,根據全科醫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出不相同的教學計劃,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進行針對性教學[5]。如全科醫生來自的地區肺癌發病率很高,帶教老師即在肺癌的發病、流行病學、診斷、治療及預防方面給予重點培訓,增加肺癌診治的新進展尤其介入診治、靶向治療等方面的相關內容。如果來自礦區的全科醫生,帶教老師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塵肺等與粉塵關系較密切的呼吸道疾病方面進行重點培訓,讓學生了解以上疾病的最新進展,尤其是預防和治療方面,指導學生進行簡易肺功能的操作、吸入裝置的使用、呼吸操的鍛煉等,以便以后工作中對患者及有高危因素人群的篩選、預防和指導。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幫老百姓看好常見病、多發病,做好預防保健工作,真正發揮全科醫生的職能。

    2 多種教學方式靈活結合

    轉崗培訓的全科醫師多來自城市社區和鄉鎮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知識不夠全面,經驗不夠豐富,社區服務技能缺乏,服務意識淡薄,存在學歷低、職稱低和知識結構老化等問題[6]。據統計[7],來本院培訓的全科醫生的學歷和基礎參差不齊,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為73.6%,中專學歷為26.4%,工作3年以上約為52.1%,3年以下為47.9%。為了獲得好的教學效果,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全科醫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采取多種教學方式靈活結合,具體方式如下。

    2.1 臨床具體病例講解

    全科醫生參與病房病例管理,選取合適病例,實行負責制,參與討論,帶教老師對每個病例進行診治要點、鑒別診斷、治療方案的講解,包括該種疾病臨床注意事項、風險及預后評估,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員對疾病有較明確的認識,并且與其他系統疾病相聯系,分清異同,不過分強調專業的獨立性和完整性,體現出全科醫學的理念及思維模式[8]。如胸腔積液的病因,要讓學員了解多種系統的疾病均可能導致胸腔積液,根據患者的臨床特點,結合胸腔積液的性質、輔助檢查,初步判斷最可能的病因,作相應的處理。

    2.2 多媒體教學

    通過多媒體視頻,能更直觀地了解呼吸系統專業的有關內容,除了呼吸系統體格檢查、胸腔穿刺、血氣分析、肺功能等基本操作的視頻外,還包括胸腔鏡、纖維支氣管鏡等更專業的學習[9]。另外呼吸系統最重要的影像學檢查如胸片、胸部CT等也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學習和比較。讓他們掌握檢查和操作的適應證、禁忌證,了解患者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檢查。對呼吸系統基本操作,多次看視頻,熟悉操作程序,在標準模型上進行反復練習,最后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患者實際操作。

    2.3 門診教學

    全科醫學的本質和宗旨決定了門診服務是其醫療重點,轉崗全科醫生將來主要面臨的是門診患者,所以門診教學也相應成為全科教學的重中之重[10]。在培訓計劃中也明確規定全科醫師的門診輪轉時間。每周2~3個半天,主要以觀摩學習的形式,適當病例可以簡單問診和查體,最后和帶教老師共同診治。學員主要學習老師的診治方法和診斷思維,學習如何與患者溝通交流。

    2.4 其他培訓方式

    如每月1次的疑難病例討論,每周1次的業務學習,定期的社區實踐、義診、健康宣教等,都是學習的好機會。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學習,學員的理論知識、技能操作、臨床診斷思維都得到很大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 考核機制進一步完善教學體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久久综合欧美成人| 免看**毛片一片成人不卡|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综合成人网|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欧美e片成人在线播放乱妇|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午夜电影mp4| 成人午夜小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在线成人综合色一区|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小视频| 成人av电影网站|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香蕉久久成人网| 97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午夜又粗又硬有大|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免费成人一级片|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免费成人午夜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 成人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桃花阁成人网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app|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