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院內急救知識培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廳科研基金支持項目(Y201226217);浙江省人口和計劃生育科技基金支持項目(JSW-2012-a007)
作者單位:310016 杭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危重醫學科
通信作者:朱濤,Email:
隨著我國院前急救-醫院急診-重癥監護三環一體的急救醫療服務體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飛速發展和完善,目前無論是日常急診工作還是大型災害或意外事故,院前傷病員的搶救都得到了有力的保障;相應的,普通住院患者的非預見性病情惡化甚至猝死的干預和急救反而成為薄弱環節。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及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醫院診療活動也出現了新的特點:患者平均年齡不斷上升,病情更為復雜、多重合并癥增加以及大型診療措施應用的日益增多等,使得在整個醫療環節中包括患者住院、轉運甚至進行輔助檢查過程中,發生院內不良事件的幾率大大提高。美國一項涉及207家醫院的院內猝死臨床研究(national registr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NRCPR)顯示,監測28個月共發生院內猝死14 720例次,生存出院率17%~24%[1]。我國的一項大型研究顯示,心臟猝死的發病率為41.8/10萬,而住院患者中則更高。這些院內發生的“非預見性”的不良事件及猝死顯著影響了住院患者的住院時間、致殘率、病死率及誘發嚴重醫療糾紛[2]。有學者對這些“非預見性”的不良事件及猝死進行研究,發現大多數患者在病情突變前已有先兆,因而國外有較多醫院成立院內醫療搶救小組(medical emergency team,MET)對這些患者進行統一快速干預[3]。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是國內較早成立MET的醫院之一,由ICU醫生、ICU護士、麻醉師、呼吸治療師、急診護士組成的5人小組,7×24 h待命負責全院住院患者及院內突發醫療事件的搶救,有效降低了猝死的發生和預后的改善。在實施過程中,逐漸發現MET的呼叫標準及時間差異很大,影響了搶救效果的進一步提高。2012年,醫院成立了院內快速反應小組(rapid response team,RRT),以ICU醫生、ICU護士組成的2人小組,結合病房早期預警系統(early warning system in wards,EWSW)設定了早期的統一的呼叫標準,完善了院內急救的重要環節,經過兩年多的臨床實踐,逐漸構建及完善了以EWSW-RRT-MET三級干預模式為核心的院內急救體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邵逸夫醫院住院的實行三級干預院內急救模式后的所有住院患者為干預組,其中進入RRT干預的326例,進入MET干預的89例;選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邵逸夫醫院住院的實行單一MET院內急救模式的所有住院患者為對照組,其中進入MET干預的161例;兩組間男女患者比例、患者年齡分布及疾病種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以重癥醫學為核心按病房早期預警系統―院內快速反應小組-院內醫療搶救小組三級干預模式構建專業院內急救隊伍,統一培訓、考核及質量控制。
1.2.1 病房早期預警系統(EWSW) 主要由全院一線臨床及值班醫生及病房護士組成,通過專業人員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及三級干預模式培訓,以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ing,MEWS)[4]作為病房早期預警的呼叫及干預標準,并按呼叫流程啟動一級干預急救系統;MEWS≥2分呼叫值班醫生;MEWS≥4分呼叫RRT;出現呼吸頻率≤5次/min,和/或收縮壓7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心率40次/min,和/或意識不清直接呼叫MET,見表1。
1.2.2 院內快速反應小組(RRT) 以ICU二喚值班醫生(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ICU值班護士組成2人小組,組員參加高級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CLS)培訓并通過考核;攜帶專用手機,7×24 h待命,按呼叫流程及時到位,進行評估和二級干預并記錄。
1.2.3 院內醫療搶救小組(MET) 以由ICU二喚值班醫生(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ICU護士、麻醉師、呼吸治療師、急診護士組成的5人小組,7×24 h待命,按呼叫流程,進行評估和三級干預。所有組員每2年參加ACLS培訓及5人配合急救場景模擬訓練并通過考核。由普通病房值班醫生或護士啟動,MET收到呼叫后攜帶心肺復蘇裝置到達現場進行CPR、氣管插管等BLS/ACLS操作,專人記錄搶救過程,并安排轉運進入ICU。
1.2.4 呼叫及記錄 所有呼叫通過醫院總機進行,RRT收到呼叫15 min內,MET 5 min內到達現場進行處理,過程和數據有專人記錄采集。
1.2.5 質量控制 由醫院技能培訓中心每2年對所有人員進行相應培訓和考核,獲得相應資質。收集相應資料和數據按預設評價指標進行比較和反饋以便修改流程及持續質量改進。
1.3 評價指標
①住院患者心搏呼吸驟停發生率:指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心搏呼吸驟停人數與同期住院總人數之比。②住院患者病死率:指住院患者死亡人數與同期住院總人數之比。③RRT呼叫率:指RRT呼叫總次數/(1000住院患者?年)。④MET呼叫率:指MET呼叫總次數/(1000住院患者?年)。⑤住院患者非計劃性ICU入住率:指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病情加重非計劃性入住ICU人數與同期住院總人數之比。
1.4 統計學方法
收集所有數據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分類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以P
2 結果
2.1 RRT、MET呼叫情況及心搏呼吸驟停發生率
干預組RRT呼叫率4.8次/(1000住院患者? 年),MET呼叫率1.2次/(1000住院患者? 年),心搏呼吸驟停發生率0.89‰;對照組MET呼叫率2.6次/(1000住院患者?年),心搏呼吸驟停發生率1.7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住院患者病死率
干預組住院患者病死率為1.15‰,對照組住院患者病死率為1.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住院患者非計劃性ICU入住率
干預組住院患者非計劃性ICU入住率5.19‰,對照組住院患者非計劃性ICU入住率6.0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20世紀90年代,歐美等發達國家提出并組建了院內急救組織(MET),以降低住院患者的呼吸心搏驟停發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醫療安全為目的。近年已有較多報道,MET的早期干預可以降低住院患者非預期心搏驟停率、病死率及非計劃ICU入住率[5-6]。目前在美國已有3700家醫院設有此類院內急救組織或類似團隊,其他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也迅速發展[7]。在國內雖然起步較晚,但也有部分大型綜合性醫院逐步建立了專業的院內急救體系,相對于傳統的依賴于麻醉師進行氣管插管并由臨床各科獨立搶救急救模式,MET在急救反應時間、搶救成功率上都占有明顯優勢。國內研究也發現,院內心肺復蘇的啟動、持續時間與患者的生存率、預后密切相關,ICU、手術室內的心肺復蘇成功率最高,普通病房最低,可能和早期生命支持的有效性相關[8-9]。本研究中,設立專業的院內醫療搶救小組,統一呼叫,規定時間內到達指定地點,解決了以往存在的院內復蘇標準化和同質化難題,有效降低了住院患者病死率(1.15‰~1.67‰)。因而在綜合醫院組建一支以重癥醫學為核心集中了急救醫學知識、設備和技能的專業院內急救的專業隊伍,是當前醫療發展的必然產物和社會發展對醫學的要求。
隨著MET的臨床應用的開展和臨床需求的增加,逐漸顯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有薈萃分析顯示,多個研究的MET臨床效果差異較大,有采用MET后急救患者病死率仍達到70%~90%,深入分析后發現此類研究MET的啟動時間相對較遲,多數是在患者出現心搏、呼吸停止后緊急呼叫MET,影響了搶救效果[7]。研究發現發生心搏驟停的住院患者約70% 在8 h前呼吸、循環系統體征已有惡化,平均為3.8 h,提示MET的干預需要提前,而同時急救人員可以相應減少[10-11]。Jaderling等[12]發現20% 重癥患者為重癥膿毒癥,約半數以上可經RRT呼叫進入ICU。近年來美國及其他歐洲國家醫院已廣泛建立了RRT,以更少的急救人員及更早期的干預來提高普通病房住院患者的醫療安全,取得明顯效果[13]。本研究發現設立RRT后,MET 呼叫率從2.6次/(1000住院患者?年)下降到1.2次/(1000住院患者?年),心搏呼吸驟停發生率從1.72‰降至0.89‰,按常規每年70 000住院人次,可少發生心搏呼吸驟停事件58人次;同時院內急救患者插管率、非計劃性ICU入住率及急救患者病死率均有下降,由此可見,RRT的實施是確保患者安全診治的良好措施。研究還發現,RRT的呼叫頻率和急救效果之間存在劑量依賴性效應,千人呼叫25.8~56.4例次是改善急救患者預后的較理想的呼叫頻率[14-15];本研究中RRT的呼叫頻率為4.8次/(1000住院患者?年),與國外文獻報道有一定差距,但是最佳呼叫頻率應根據不同國家及醫院有所差別,RRT、MET的啟動時間和選擇仍然是一個有待解決的課題[15]。而在實際臨床工作中也發現,過度依賴RRT、MET的急救系統不僅影響普通病房醫護人員對危急重癥的識別和干預能力,同時也影響了院內急救效果的進一步提高。國內外臨床研究表明住院患者死亡風險的提高與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有密切關系,而此類患者的預后不良往往是由于并發癥未能及時識別、有效處理及延遲進入ICU等所導致[16]。因而院內急救系統需增加病房預警系統,對一線醫護人員進行危重癥識別及初步處理的專門培訓和考核,使院內急救系統的啟動達到規范化。本研究采用三級干預為核心的院內急救模式,每一級均有明確的人員安排、準入資質、定期的培訓與考核,病情評估與啟動有明確指證和流程,過程記錄及定期進行數據量化比較和反饋,可以有效的發揮RRT、MET的功能;同時也能增強一線醫護人員對危急重癥的識別和處理能力,使得院內重癥患者的早期識別和干預得到實現,使非計劃ICU入住率下降至5.19‰,對于降低醫療費用有一定意義。本研究還發現其他的效應比如圍術期并發癥的早期發現等,同時還有效地提高了醫院員工及患者家屬在院內發生的意外事件的處理和預后,和國外文獻[17]報道相似;在后續研究中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將有助于發現更多影響因素,進一步降低住院患者心搏呼吸驟停發生率及病死率。
在目前我國醫療需求增加、醫療水平提高、人口老齡化導致急危重癥患者構成比不斷升高而醫療資源相應短缺的背景下,如何提高院內危重患者的搶救效率和成功率、提高生存質量、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已成為各級醫療機構尤其大型綜合醫院的一個巨大挑戰。因此,在綜合性醫院內構建三級干預為核心的院內急救體系,建立全天候的專業急救隊伍,在各個環節上對危重患者進行早期識別、早期診斷、早期干預,以最大限度保證患者安全、減少醫療資源耗費及避免醫療隱患都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Peberdy MA, Kaye W, Ornato JP, et 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f adults in the hospital: a report of 14720 cardiac arrests from the National Registr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Resuscitation, 2003,58(3):297-308.
[2]金世紅, 呂傳柱, 黃航, 等. 綜合性醫院院內急救體系建設和運作模式[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7,16(6):663-665.
[3]Tirkkonen J, Yla-Mattila J, Olkkola KT,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layed activation of medical emergency team and excess mortality: an Utstein-style analysis[J]. Resuscitation, 2013,84(2):173-178.
[4]Reini K, Fredrikson M, Oscarsson A.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Eur J Anaesthesiol, 2012,29(3):152-157.
[5]Kim GW, Koh Y, Lim CM, et al. Does medical emergency team intervention reduce the prevalence of emergency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complications?[J]. Yonsei Med J, 2014,55(1):92-98.
[6]John AK, 張繼承. 重癥快速反應小組的構建[J]. 中華內科雜志, 2012,51(8):595-596.
[7]Jones DA, DeVita MA, Bellomo R. Rapid-response teams[J]. N Engl J Med, 2011,365(2):139-146.
[8]萬健, 李國民. 3796例院內心肺復蘇患者的回顧性分析[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5,14(9):746-749.
[9]Cheng JZ, He A. Factors influencing outcomes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emergency department[J]. World J Emerg Med, 2013,4(3):183-189.
[10]Nurmi J, Harjola VP, Nolan J, et al. Observations and warning signs prior to cardiac arrest. Should a medical emergency team intervene earlier?[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5,49(5):702-706.
[11]Leuvan CH, Mitchell I. Missed opportunitie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vital sign measurements[J]. Crit Care Resusc, 2008,10(2):111-115.
[12]Jaderling G, Bell M, Martling CR, et al. ICU admittance by a rapid response team versus conventional admitt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J]. Crit Care Med, 2013,41(3):725-731.
[13]Konrad D, Jaderling G, Bell M, et al. Reducing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and hospital mortality by introducing a medical emergency team[J]. Intensive Care Med, 2010,36(1):100-106.
[14]Leach LS, Kagawa F, Mayo A, et al. Improving patient safety to reduce preventable deaths: the case of a California safety net hospital[J]. J Healthc Qual, 2012,34(2):64-76.
[15]Jones D, Bellomo R, DeVita MA. Effectiveness of the Medical Emergency Team: the importance of dose[J]. Crit Care, 2009,13(5):313.
[16]Cardoso LT, Grion CM, Matsuo T, et al. Impact of delayed admission to intensive care units on mortality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cohort study[J]. Crit Care, 2011,15(1):R28.
[17]Parmar A, Meeberg G, Bigam D, et al. Peri-operative medical emergency team activation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J]. BMJ Qual Saf, 2011,20(3):243-250.
1 培訓內容
1.1 院內急救技能的培訓:包括專科急救儀器及專科操作的培訓;科內常見急重癥搶救程序;搶救病人時的醫護配合;院內危重患者的安全轉運;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演練。
1.2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訓:包括準確接聽出診電話;保持出診箱、插管箱及救護車的物品和藥品的完好并熟練使用;現場處理危重患者醫護1對1時的搶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轉運。
1.3 急救理論知識的培訓:包括搶救車內的急救藥品的劑量、作用及用途;各種應急預案、其它與急救相關的知識培訓。
2 培訓方法
2.1 評選科內培訓員及護理小組長:由護士投票評選出來的有高度責任心,業務能力較強的護士擔任,專門負責科內護理人員業務技術的培訓,并定期參加護理部的培訓及考核。
2.2 院內急救技能的培訓
2.2.1 總結近年的搶救病例、常用急救儀器、專科操作和醫生的建議,制定各級各類護士急救技術操作培訓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術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訓員示范講解要點、難點,分組由護理小組長負責指導完成練習,對一些不規范、不合格操作及時指出并講解。
2.2.2 搶救時醫護配合很重要,護長總結搶救病例時醫護間存在的薄弱環節,針對該薄弱環節制定相應的措施進行培訓,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錯誤。對院內轉運時曾出現的問題(氧管未固定脫落、尿管脫出 、輸液管接頭脫離未發現、改變后至病情變化等)集中學習,大家共同探討改進措施,提高院內患者的安全轉運。
2.2.3 為提高應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每月進行1次模擬突發事件的演練,制定演練方案,計劃性指派高年資護師進行急救護理應急預案的演示,力求將語言記憶上升到形象記憶,突破了在理論學習中的局限性。演練結束后進行總結,對存在問題及時指出,使護士加深印象,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
2.2.4 對心電監護儀、心電圖機,洗胃機,呼吸機,除顫機,電動吸引器每年舉行2次以小組為單位的急救技能比賽。由小組長負責小組成員的培訓,并設立獎勵。這樣大大提高了護士的積極性,同時又鼓勵和培養了護士間的團隊協作精神。
2.2.5 新護士包括見習期護士實行一對一的帶教:由年資高的護士跟班帶教, 進行有意識、有針對性、理論聯系實際式的講解,讓新護士帶著問題看書、看示教。
2.3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訓
2.3.1 出診電話接聽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導致時間花在找地點上,醫療糾紛就會發生.護長專門為如何接聽出診電話設立課題培訓,使護士接聽出診電話時更有條理。
2.3.2 保證出診箱、氣管插管箱及救護車的物品及藥品的齊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題,護長對出診箱、氣管插管箱及救護車上的氧氣瓶實行封條管理,并實行小組負責制,小組長負責組員的培訓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證物品齊全無過期,并記錄在冊,護士長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護士對救護車上的儀器掌握的程度。
2.3.3 現場危重患者搶救時醫護1對1的情況下,對護士的要求更高,根據醫生的反饋及翻閱出診單對存在的不足進行抓重點地培訓,例如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應以立即進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適當的氣道管理為主,而非先使用藥物[1]。通過培訓使護士懂得如何與醫生進行溝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規范化、科學化流程,提高搶救的成功率。對需長時間轉運的患者特別是山區道路轉運危重病人時更要做好轉運前、轉動中對策的培訓[2],使患者安全轉運,減少醫療糾紛。
[關鍵詞] 規范培訓; 急診護士急救能力
[中圖分類號] R47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1-232-01
1 培訓內容
1.1 院內急救技能的培訓 包括專科急救儀器及專科操作的培訓;科內常見急重癥搶救程序;搶救病人時的醫護配合;院內危重患者的安全轉運;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演練。
1.2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訓 包括準確接聽出診電話;保持出診箱、插管箱及救護車的物品和藥品的完好并熟練使用;現場處理危重患者醫護1對1時的搶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轉運。
1.3 急救理論知識的培訓 包括搶救車內的急救藥品的劑量、作用及用途;各種應急預案、其它與急救相關的知識培訓。
2 培訓方法
2.1 評選科內培訓員及護理小組長 由護士投票評選出來的有高度責任心,業務能力較強的護士擔任,專門負責科內護理人員業務技術的培訓,并定期參加護理部的培訓及考核。
2.2 院內急救技能的培訓 (1)總結近年的搶救病例、常用急救儀器、專科操作和醫生的建議,制定各級各類護士急救技術操作培訓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術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訓員示范講解要點、難點,分組由護理小組長負責指導完成練習,對一些不規范、不合格操作及時指出并講解。(2)搶救時醫護配合很重要,護長總結搶救病例時醫護間存在的薄弱環節,針對該薄弱環節制定相應的措施進行培訓,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錯誤。對院內轉運時曾出現的問題(氧管未固定脫落、尿管脫出、輸液管接頭脫離未發現、改變后至病情變化等)集中學習,大家共同探討改進措施,提高院內患者的安全轉運。(3)為提高應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每月進行1次模擬突發事件的演練,制定演練方案,計劃性指派高年資護師進行急救護理應急預案的演示,力求將語言記憶上升到形象記憶,突破了在理論學習中的局限性。演練結束后進行總結,對存在問題及時指出,使護士加深印象,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4)對心電監護儀、心電圖機,洗胃機,呼吸機,除顫機,電動吸引器每年舉行2次以小組為單位的急救技能比賽。由小組長負責小組成員的培訓,并設立獎勵。這樣大大提高了護士的積極性,同時又鼓勵和培養了護士間的團隊協作精神。(5)新護士包括見習期護士實行一對一的帶教:由年資高的護士跟班帶教,進行有意識、有針對性、理論聯系實際式的講解,讓新護士帶著問題看書、看示教。
2.3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訓 (1)出診電話接聽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導致時間花在找地點上,醫療糾紛就會發生。護長專門為如何接聽出診電話設立課題培訓,使護士接聽出診電話時更有條理。(2)保證出診箱、氣管插管箱及救護車的物品及藥品的齊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提,護長對出診箱、氣管插管箱及救護車上的氧氣瓶實行封條管理,并實行小組負責制,小組長負責組員的培訓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證物品齊全無過期,并記錄在冊,護士長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護士對救護車上的儀器掌握的程度。(3)現場危重患者搶救時醫護1對1的情況下,對護士的要求更高,根據醫生的反饋及翻閱出診單對存在的不足進行抓重點地培訓,例如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應以立即進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適當的氣道管理為主,而非先使用藥物。通過培訓使護士懂得如何與醫生進行溝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規范化、科學化流程,提高搶救的成功率。對需長時間轉運的患者特別是山區道路轉運危重病人時更要做好轉運前、轉動中對策的培訓,使患者安全轉運,減少醫療糾紛。(4)急救知識的培訓:科室每月組織業務學習2次和護理查房1次;由護士長或高年資護士進行講課,內容要求與工作密切相關,平時容易犯錯及要注意的問題,常見急病知識和相關保健知識。所學內容要求利用業余時間認真復習,并作為次月的晨會提問內容。這樣可加深記憶。對常見急危重病人的搶救程序貼于搶救室,護士隨時可學,并定期集中護士進行培訓學習。對搶救車內的急救藥品的劑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練掌握。小組長督促本組護士學習,護長利用晨會提問的形式來提高護士的記憶。積極參加護理部舉辦的急救知識學習班,為做好專科護理打下良好的基礎。(5)培訓后考核:抽查護土搶救車、出診箱、氣管插管箱內物品的取物時間要求在5-10s內完成。急救知識的考核:護士長利用晨會提問的形式進行考核,當月制定好次月提問的內容,包括急救藥品知識、急救知識和相關保健知識、應急預案,合格分>90分。每2月進行一次筆試考核,合格分>90分。見習期護士每月急救護理常規理論考試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術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復蘇術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護士長每個月指定抽考1-2項急救技術操作,每半年對心電監護儀、心電圖機,洗胃機,呼吸機,除顫機,電動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績列入護士考評表。考試不合格與質控掛鉤,并補考至達標。
3 體會 (1)規范的專業培訓計劃有助于護士又快又安全地獲得專業訓練,但在實施中計劃不是一成不變的,可PCDA循環動態調整,以保證培訓計劃工作圓滿完成。例如在培訓的操作及業務學習可根據實際工作中出現的不足進行選題;當月的學習內容制定為次月的提問及考核的內容,以加深護士的記憶。(2)培訓計劃及考核記錄讓每一位護士對自己的護理工作有了正確評估,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差距及需要改進的方面,從而提高整個急診科的護理管理工作。2009年至2010年沒有出現搶救患者時因技術過失而引起的投訴和差錯。醫生對護士急救技能及搶救配合的認可率為95%,未發生因接電話不詳或轉運過程的不安全因素而導致的醫療糾紛。(3)通過對突發事件的演練讓護士在搶救及處理突發事件時能分清輕、重、急、緩,并快速、準確地執行各項搶救治療護理措施,保證搶救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提高了急救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在突遇病情變化,醫生未到達之前的寶貴時間內能積極做出反應,給予急救措施。(4)實行小組長負責制,小組長做好對本組護士的引導工作,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在護理工作中融會貫通,使護士有計劃,有目標地去學習,培養了一批集多專業護理技能于一身,熟練掌握各種搶救技能,應變能力強的急診科護士,同時提高我院的急救護理水平。
參考文獻
心臟驟停,系指心臟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導致腦及其他重要器官血流中斷,并隨即由此引起意識喪失(15 s)、呼吸停止(30 s)、瞳孔散大固定(1 min)、糖代謝停止(4 min)、腦ATP代謝障礙(5 min)及腦細胞不可逆死亡(6 min)等臨床表現和病理改變[1]。若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不僅可以挽救生命,還可以提高預后療效。2011年2月,本中心華漕急救分站成功搶救復蘇心臟驟停1例,并于抵達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急診室之前,患者出現正常心律和自主呼吸。
1 病歷介紹
患者女性,17歲,口吐白沫、昏迷不醒約5 min(鄰居聯系急救120電話)。15時18分,調度指揮中心接警并指派任務,15時23分,到達現場。患者有結核性腦膜腦炎史1年余,長期臥床,規則服用“中藥”數月。既往無器質性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近期,無肺部感染、褥瘡感染史。15時23分,患者意識喪失,呼之不應,雙側瞳孔散大(直徑約為6 cm)、固定,對光反射消失,頸動脈捫之不及,心音、呼吸音消失,心電圖示一直線,確診為心臟驟停(上述步驟10 s完成),隨即啟動急救醫療系統(EMSS)。按照ABCD四級程序,分別給予開放氣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壓(cardiac compression)、電擊除顫(defibrillation),同時給予開放靜脈通道。15時41分,心電監護示正常心律,心尖區聽及心音,捫及頸動脈搏動;雙側瞳孔縮小(直徑2.5 cm),出現對光反射。即刻告知家屬并決定搬運、轉送至閔行區中心醫院救治。途中,15時42分調度指揮中心預報送往醫院急診科;15時59分患者出現自主呼吸(途中繼續CPR)。16時5分,抵達閔行區中心醫院急診科(院內急救團隊已準備就緒,隨即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支持、外周靜脈血管留置、血氣分析等)。
2 討論
分析本例心臟驟停復蘇成功案例,對2010年閔行區醫療急救中心心肺復蘇成功10例進行總結性回顧,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多種因素決定了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成功率的提升,其中內因(客觀因素)起著決定性因素,外因(主觀因素)起著輔因素。(2)心肺復蘇成功率是衡量EMSS系統首要環節院前急救醫療質量的“金標準”之一。如何進一步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是當前市、區、縣急救中心提升院前急救質量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3 體會
本例心臟驟停復蘇成功的急救醫生長期從事院前急救臨床一線工作10年余,兼職管理崗位工作數年,其分別從醫療救治和醫療管理角度,比對去年10例心肺復蘇成功病例,進行了總結體會。
3.1 決定心臟驟停心肺復蘇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是“內因”。大致概括為“時效、規范、合作”。首先,強調院前急救任一環節必須高度重視“時效性”。調度員接警、指派任務必須嚴格遵守1分鐘標準;急救團隊出車反應速度必須控制在1分鐘之內;急救醫生現場判斷和評價時間不得超過10秒鐘,其他諸如開放氣道(氣管插管)時間、CPR組合交替時間等都應按照規定嚴格執行。其次,強調院前急救過程中必須按照《院前急救操作規范》進行規范性操作。院前急救醫務工作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專業水平,是承接早期現場目擊者初級CPR、轉遞至院內急診ACLS的關鍵人物,必須認清ABCD是貫穿于心肺復蘇過程中的綱領性原則。再次,強調多層次、多角色的合作亦是決定心肺復蘇成敗的關鍵之一(三種合作:初級目擊者與急救專業人員、急救團隊成員之間、院前急救醫務人員與急診搶救醫務人員之間交接)。“生命鏈”概念中明確指出,現場目擊者或旁觀者的呼叫“120”聯系急救反應系統意識、第一時間啟動EMSS占據了50%的份量,為急救專業人員抵達現場進行標準復蘇術做好初級復蘇救治。因此,我們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合作”。急救團隊成員之間以及院前與院內的無縫銜接之間的“合作”重要性,是專業醫務工作者之間急救意識、急救技能的交流、轉遞,是確保院前復蘇成功和提高院內預后效果的關鍵。
3.2 如何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筆者認為:第一,加強綜合管理。主要圍繞區域急救中心發展規劃和提升區域院前急救質量等中心任務,組織切實、可行、實效的質量控制管理(將心肺復蘇成功率納入考核指標),組織急救團隊規范化專業技能培訓(標準心肺復蘇流程),組織急救團隊急救技能競賽,提升團結協作能力等。第二,加強社區聯動。充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一級醫療機構醫療資源,通過諸如閔行衛生系統EHR信息平臺,及時掌握急救復蘇對象的既往病史資料;通過社區急救技能培訓,提高社區醫生急救技能和啟動EMSS的意識等。第三,加強普及教育。發達國家AED等使用以及人民群眾掌握初級CPR技能[2],是其確保較高心肺復蘇成功率的關鍵。筆者一直反復思考,人民群體的急救意識得不到有效提升、急救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難點在于急救知識、技能教育培訓的機構未明確;一定時間內,普及教育的對象或者說受教育指標比率未明確等。
總之,無論作為一名急救醫生,還是一名管理者,在看到區域急救事業蓬勃發展、急救水平不斷提高的現狀時,應更多地思考、立志致力投身于推進區域急救事業發展和拉近與發達國家地區急救水平的奮斗之中。
參 考 文 獻
[1] 楊向軍,徐新獻,惠杰,等.現代內科急重癥治療學.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62-191.
關鍵詞:危重患者;檢查轉運;不良事件;對策
危重患者在病房內可以行B超、X線檢查,但為進一步診治,需要院內行CT、MRI或介入治療。雖然途中時間短暫,但由于病情危重及治療環境的變化,增加檢查的風險,影響呼吸、循環的穩定,導致低血壓、低氧血癥、心跳呼吸驟停[1]。本文總結分析危重患者院內檢查的不良事件,并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1月~10月ICU院內檢查危重患者205例,男129例,女76例,年齡1~89歲。入ICU后根據APACHEⅡ標準進行動態評分[2]。其中呼吸機輔助通氣20例,氣管插管49例,氣管切開51例,面罩供氧38例,鼻導管供氧147例,胃及鼻空腸管197例,頭、頸、胸、腹腔引流管157例,中心靜脈置管45例,有創動脈置管5例,臨時及永久起搏器安裝者4例,2個通路以上輸液67例,發生不良事件34例。
1.2方法 對34例不良事件進行統計,其中,氣管導管移位5例,供氧不當例15例,呼吸困難或窒息2例,電池故障2例,氧氣耗盡2例,留置針滑脫4例,配合不協調4例。
2發生不良事件的原因
患者院內檢查常有低年資護士和機動醫師陪同,由于臨床經驗不足,急救技能及應急能力欠缺,病情發生變化未能及時發現,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主要有:①氣管導管移: 搬運前氣管導管未妥善固定,搬運過程中配合不協調,使氣管導管牽拉移位,導致導管過深或脫出。②供氧不當:由于患者使用氧氣枕供氧,氧氣枕的氧流量難以調節,供氧多少不準確;顱腦損傷、腦出血患者躁動不安,易使鼻導管、面罩脫落,供氧中斷。③準備不充分:轉運前呼吸機、輸液泵電池的電量未認真檢查,導致電池故障。④引流管、留置針滑脫:由于搬運不當、患者躁動、固定欠妥當,導致引流管、留置針脫落。⑤配合不協調:和相關科室未做好充分溝通,接收時準備不充分,增加患者等待時間。
3護理對策
3.1選擇合適的醫護人員陪檢 危重患者院內檢查時,由特檢護士和主治醫師共同陪同。特檢護士是在ICU從事重癥護理5年,經科內專科理論、18項技術操作及院內急救技能比賽表現突出的優秀護士,醫院頒發證書。主治醫師經過院級急救技能培訓,掌握心肺復蘇術、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及危重患者急救技術。醫護人員團結協作,密切配合確保患者檢查安全。
3.2詳細病情評估 檢查前由主任醫師、主治醫師、特檢護士、管床護士共同評估患者心率、心律、血壓、呼吸、氧飽和度、意識、血氣分析及應用呼吸機的患者呼吸模式、參數、有無自主呼吸觸發24 h的動態變化,必要時請相關專業科室會診綜合權衡。
3.3重視與清醒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交流 向清醒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詳細講解檢查的目的,途中注意事項,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配合,并讓其在患者授權委托書和外出檢查知情同意書上簽全名,以尊重其知情同意權,減少法律糾紛。
3.4儀器設備、急救藥品、物品準備 根據患者病情準備相關的儀器設備。如便攜式心電監護儀及呼吸機、除顫儀、脈氧儀、簡易呼吸器、氣管插管、負壓吸引裝置、口(鼻)咽通氣道、氧氣瓶儲備至少30 min額外量的氧氣,微量輸液泵、注射泵。急救藥品有腎上腺素、多巴胺、阿托品、可拉明、洛貝林、抗心律失常藥及鎮靜藥。呼吸機、輸液泵電池的電量充足。轉運前再次檢查儀器、藥品、物品是否完好齊全,處備用狀態。
3.5患者準備 最好整床搬動,以減少管道滑脫。有人工氣道的患者觀察氣道是否通暢,檢查前進行徹底有效吸痰。查看氣管導管的松緊度是否適宜及各引流管連接是否完好,必有時加強固定。躁動患者遵醫囑給予鎮靜藥物,密切觀察用藥后效果。使用約束帶適當約束及床檔保護,確保患者安全。耳漏患者頭偏向患側,避免引起顱內感染。昏迷者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骨折、頸髓損傷者要妥善固定并置于舒適臥位。清空尿袋,尿量記錄在特護記錄單上。
3.6做好與相關科室的協調配合 檢查前做好相關科室的溝通。包括患者診斷、疾病嚴重程度、檢查部位、需要準備的儀器設備、藥品、物品、檢查時間、到達時間、聯系應急電梯人員做好準備,啟用"綠色通道"。減少等待時間。
3.7途中觀察 檢查途中嚴密觀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血壓、氧飽和度、面色、末梢循環的變化。呼吸機輔助通氣患者注意氣道壓力及潮氣量,觀察有無痰堵及呼吸功能的情況。意識障礙患者觀察瞳孔變化。避免各引流管扭曲、擠壓,防止非計劃性拔管,將觀察內容做好記錄。
3.8檢查后交接班 患者安返病房后特檢護士與管床護士共同將患者安置舒適臥位,各管道及引流管妥善固定放置,詳細交待檢查途中病情變化及用藥情況并在特護記錄單中記錄回病房時間,特檢護士和管床護士簽名。特檢護士做好儀器設備、急救藥品、物品用后消毒、補充、整理并使其處完好備用狀態。
4討論
危重患者院內檢查不可避免,如何減少檢查時不良事件的發生,已引起醫護人員廣泛關注,在此基礎上要定期進行急救理論知識及急救培訓,確保知識的更新和技能的跟進。在護理人員人力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可讓低年資護士(做輔助護士)和特檢護士一起陪檢,設身處地的進行臨床帶教,增加實踐機會,積累急救經驗,使其迅速成長為1名合格的ICU護士,減少危重患者院內檢查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急救護理的特點
緊迫性:無論院前還是在醫院內,均是急救中心工作的重要環節。急救服務對象是各種急、危、重癥的意外傷害的病人,急救工作體現在病人起病急、有效搶救時間短。醫護人員必須爭分奪秒地進行有效救治,以降低傷殘率和死亡率。強調高質量的急救成功率,是每位管理者和醫護人員的職責。
局限性:院前急救不同于院內急救,受現場衛生條件差、攜帶急救藥品和器具有限等限制,使急救工作增加了一定難度。因此,應加強管理力度,克服困難。
綜合性:急救對象和外傷種類的多樣性打破了醫學分科的界限,要求醫護人員必須具備綜合的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和現場救治的基本技能。
復雜性:院前急救病人的多樣性、致病原因的復雜性、情況的多變性及搶救過程又直接受現場人員的監督,急救人員不僅要全力搶救病人,還必須盡力排除各種干擾,以保證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
急救工作中護理管理原則
“第一”的原則:一切從病人需要出發,一切為病人。在現實可能與可行的條件下使病人和家屬都滿意。
安全有效的原則:以醫療護理質量為首位,力求高療效,保證護理安全。
重點加強的原則:對急癥、高危、疑難病癥病人應該加強診療和護理,尤其對高危病人的搶救應爭分奪秒地采取一切必要的、有效的措施,提高搶救成功率。
方法與對策
健全落實各項規章制度,醫護密切配合:①處置時間:病人在到達醫院5分鐘內必須得到救治,包括建立靜脈通路、吸氧、心電監護等,同時通知醫生。②護理文書記錄要清楚、詳細。搶救過程中,護士在書寫搶救記錄時要準確、清楚、內容完整,不得涂改,執行時間準確并及時查對。③遇有口頭醫囑,護士必須復述一遍,經醫生確認后方可執行。在醫生未到達現場之前,護士應采取力所能及的急救措施,以便提高搶救成功率。④在醫療活動中,醫生的診療工作與護士的護理工作缺一不可。在搶救工作中要與醫生協調做好搶救配合。
加強基本技能的培訓:熟練掌握靜脈穿刺技術,能迅速建立靜脈輸液通路,為及時有效的搶救贏得時間。正確使用止血、包扎、固定、搬運方法,降低致殘率。
掌握急救藥物用藥原則:熟練掌握常用藥物的作用機理、常用劑量、使用方法、不良反應等。如: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溶栓治療,真正達到有效救治。為院內的進一步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救治原則:學習和掌握急救病人中常見病及多發病的病因、病理、癥狀、體征,急救處理時判斷迅速準確、處置熟練、措施得當有效,將病人痛苦降到最低。
熟練掌握各種搶救儀器的使用和操作技術:如除顫儀、呼吸機、心電圖、吸引器等的使用及操作技術。并能熟練應用于各種病人的搶救之中,從而降低病人死亡率。做好儀器交接,保證儀器運轉良好。
制定防范處理醫療護理差錯事故的預案:包括搶救預案、處理程序、報告制度,預防差錯事故發生,減輕事故的損害。一旦發生糾紛,應及時封存原始病歷,保存原始資料。
加強業務培訓,確保護理工作質量:堅持每周2次臨床護理查房,各種搶救器材每月考核,高年資護士圍繞典型的急診搶救及搶救預案進行授課,不斷提高全體護理人員的素質。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護理學科的發展,人們對急救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護理知識及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力,還要有較強的應急處理能力,才能在急危重癥搶救中做到有條不紊,在較短時間內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護理,提高搶救成功率。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素養、技術精湛、具有奉獻精神的高素質的急救護理隊伍是護理管理者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
風險管理;急救;護理安全
醫療風險管理是一個管理程序,是指對現有和潛在的醫療風險的識別、評價和處理,以減少醫療風險事件的發生及風險事件對患者和醫院的危害及經濟損失。其過程主要包括醫療風險識別、醫療風險衡量與評價、醫療風險處理、醫療風險管理效果評價[1]。急診科是醫院急救的前沿陣線,面對的都是急、危重患者,面對群體傷害事件,能否及時無誤地做出診斷和救護,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復。為了保障突發事件群體傷員急救過程中的救護安全,我科自2009年以來利用風險管理模式進行管理取得了較好效果。
1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診科組織搶救突發事件29起,收治群體傷員238例,男137例,女101例;年齡7~76歲; 食物中毒106例,交通事故98例,爆炸傷21例,重物壓傷13例;院前死亡9例,在急診室搶救無效死亡27例,其余經搶救轉住院或留院觀察治療。
2 實施院前風險管理的方法
2.1 風險識別
經充分調查分析,突發事件群體傷員救護中風險隱患主要為急救流程欠完善,工作人員應急能力差,急救技術知識不夠扎實,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不到位,患者轉運過程發生意外等幾個方面。
2.2 突發事件群體傷員救護中的風險評價
2.2.1 急救流程欠完善 應急體系不夠完善,對人力、物質等資源未能合理的協調和統籌,各種風險的應急預案、防范措施未健全。
2.2.2 工作人員應急能力差, 急救技術知識不夠扎實 突發事件中危重傷病譜廣,病情危重兇險,急救經驗不足,協作性技術技能下降,對危重患者的評估能力差,不能熟練使用搶救儀器,救護技術不熟練,法律意識淡漠,沒有風險觀念。
2.2.3 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不到位 群體傷員因突然發生意外產生恐懼、緊張的心理,加上創傷的劇烈疼痛,使患者情緒不穩定,患者與家屬很容易產生激惹情緒,如解釋溝通不到位,易發生醫患沖突。
2.2.4 患者轉運過程發生意外 轉運前未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對患者可能發生意外的原因未進行分析,患者的轉運承受能力未評估或評估不全面。
2.3 護理風險的防范措施
2.3.1 成立安全質量管理小組 科室成立安全管理監控小組,對急救安全管理進行監控。主要職責是:制定突發事件群體傷員救護預案,培養醫護人員風險意識及抗風險能力,及時收集潛在的風險信息,分析急救過程中的存在問題。
2.3.2 建立急救領導小組,制定院內急救預案 院內急救預案:①急診科接到搶救通知時,立即通報科主任、護士長,啟動應急預案,立即成立檢傷分類組、搶救治療組、病情觀察組、護送患者組。②暢通急救綠色通道,按群體傷員病情輕重快速分類編號,把編號標牌套在患者的手腕上或貼于胸前,并根據病情輕重做出緊急相應處理,一切診療操作檢查,實行先搶救,后補辦手續。③護送組負責送傷員檢查、住院、手術,護送前先與相關科室取得聯系,對危重傷員應有專人護送,攜帶簡易呼吸氣囊等搶救物品,并注意觀察病情,保持各種管道通暢。④一般患者或經急診處理后的患者,由病情觀察組人員專人分工負責治療護理,加強巡視,高度警惕沉默不語、表情淡漠的患者是否處于休克狀態,避免忙亂遺漏患者。
2.3.3 持續專業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訓 急診護士是具體實施搶救和治療方案的主力軍[2],急診科護士必須具備很強的應急能力、觀察能力、嫻熟的搶救護理技術。科室人員有計劃地安排外出進修、業務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安排護士去心電圖室輪流學習,定期進行呼吸機的使用和管理、氣管插管、心電除顫、心肺復蘇等訓練,掌握各項急救流程。科室實行“三定三不定”[3]質量控制方法,對急救技術進行檢查,每季度組織醫護人員進行現場急救演習,通過模擬訓練,建立一支快速的應急搶救護理隊伍。
2.3.4 加強心理素質穩定性的培訓 急救重在“急”字,醫護人員必須對病情做出判斷,做到眼、耳、手并進。實施穩、準、快的搶救。只有在具備扎實的基本急救技能的基礎上遇到意外情況,才能不驚慌失措,才能靈活應用現場條件和設備,相互默契配合。除了平日加強急救技能及急救理論知識培訓外,每周業務學習時,安排模擬情景訓練,以鍛煉在緊急情況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反應速度。
2.3.5 護理記錄要全面、真實,急救護理文書涉及法律、賠償等問題也是醫療糾紛的第一手資料[4],要及時準確地記錄患者到達時間、生命體征、搶救措施、醫囑執行情況、病情發展過程,禁止出現遺漏、涂改現象,搶救患者或緊急情況下用藥,完成每項操作后及時補寫醫囑,避免護理記錄與醫囑單不符。
2.3.6 加強護患溝通,及時實行告知 由于存在著醫療技術專業與患者認知水平的矛盾和患者就醫的高期望值與醫療發展階段性的矛盾[5],群體急救患者病情復雜,變化性有時難以預料,護理人員應突出“急”字,妥善合理安排患者,加強溝通協調。及時向患者或家屬交代病情及預后,不能輕易下“沒問題”、“不要緊”等結論,以免病情突變,家屬無思想準備,出現誤解和糾紛,在使用急救器械時如心臟起搏器、侵入性操作等,應告知家屬其目的、配合的注意事項、作用及不良反應等。
3 效果評價
在29起突發事件群體傷員急救中運用護理風險管理,避免了以往的盲目混亂現象,搶救工作分工明確,醫護人員密切協作,對高風險環節,能及時控制縮短了救治時間,使全部患者得到妥善處理,無醫療護理糾紛發生。
4 討論
4.1 風險防范規范了過程的管理 風險管理是把發生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極處理,變成不安全事件前的積極預防,處理更全面、更科學[6]。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運用急救預案,成立急救小組,對高風險環節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建立適合本院實際情況的應急管理體系,使急救人員各盡其責,進入應急狀態,有條不紊地展開救護工作,保持綠色通道暢通無阻。
4.2 增強了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通過有計劃的專科培訓,執行急救任務后,有組織地對救治過程進行風險評估,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隱患,提高急救人員的風險意識,能迅速發揮人員調配、物質供應、信息報導等職能作用,有預見性地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做好人力、物力上的準備,做到忙而不亂,準確執行搶救方案,使每一個患者都得到及時的救治和處置。
4.3 促進急診救護質量的持續改進 突發事件群體傷員急救時,涉及部門科室廣、人員多,在組織管理的同時進行質量檢查,加強風險管理,每次搶救患者后總結討論,不足之處提出整改措施,從中吸取教訓,同時狠抓薄弱環節:如節假日的排班、新調入人員的培訓等,全員樹立了風險意識,提高護理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王淳德,鄭思炳,王渠江.醫療風險淺析.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2003, 19(7):398.
[2] 戴青梅,陳麗英,徐雪艷,等.護理風險管理研究進展.中國護理管理,2006,6(8):3638.
[3] 林菊英.醫院管理學?護理管理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2.
[4] 張穎,高秀芬,史忠崗.急診護理的風險管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5354.
總結了大批車禍傷員院內急救的護理管理工作經驗。主要包括: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應急預案;成立護理管理救護小組,合理安排人力資源;預檢分診、快速分流;重傷救護、有序配合;做好陪檢轉運,保證物資供應;加強心理疏導等措施。認為有效的護理管理是保證成批傷員院內急救搶救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
大批車禍;院內急救;護理管理
大批車禍是指突然發生、涉及受傷人數多、危重患者多、病情變化大、需要立即采取應急處理措施以應對的事故災難[1]。本院是一所三級乙等綜合性醫院,經常承擔各種大型車禍的救治,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讓突發性大批車禍傷員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把事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有效的護理管理是搶救工作取得成功的關鍵。現將2016年5月15日13點29分在沈海高速鹽城東臺段一輛大型客車發生側翻,造成車內50名乘客受傷的院內救治護理管理經驗及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男34例(68%),女16例(32%);年齡3~72歲;顱腦傷14例(28%),腹部傷8例(16%),胸部傷6例(12%),脊柱傷3例(6%),骨盆傷1例(2%),四肢傷5例(10%),多發傷10例(20%),其他傷3例(6%)。其中危重傷員12例(占24%),患者在急診搶救時間5~15min搶救成功后轉入病房。參與搶救護理人員共34人,其中N410人、N316人、N28人,急診急救及危重癥專科護士8人。1.2結果所有傷員均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整個搶救過程緊張有序,忙而不亂,搶救成功率98%。50名傷員中死亡1人,為多發性損傷、雙側血氣胸、嚴重創傷性休克;收住專科治療45例;急診留觀4例。
2方法
2.1啟動應急預案,開放“綠色通道”
2.1.1接到大批車禍報警電話后立即啟動《東臺市人民醫院護理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應急預案》、《急診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各相關涉及科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2.1.2對車禍傷員所有的檢查、化驗、用藥全院開放“綠色通道”,一切檢查治療費用暫免,保證傷員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有效的救治。2.1.3成立護理管理救護小組。成立人力資源組、分診組、救護組、信息組、陪檢組、協調組、供應組、后勤服務組小組。人力資源組由護理部副主任和急診科護士長分別擔任救護組組長和副組長,負責整個搶救的護理人員調配。緊急抽調院應急小組成員10名、危重癥小組成員10名、急診科全體護士(14名)立即到位準備救護;各科室護士長及護士在各自科室待命,準備接待患者。分診組由平時二組增加至五組,由急診科5名N2護師和5名院應急小組成員擔任。救護組由平時三組增加至五組,由經驗豐富的急診科高年資護士和院應急、危重癥小組護士組成。信息組由應急小組成員負責傷員編號、登記、錄入,做好腕帶和標識。陪檢組由醫生、急診科護士和物業工人組成。協調組由門診護士長、2名導醫護士組成,負責協調檢查秩序,防止傷員堆積一個檢查科室影響搶救。供應組由供應室護士長及科室所有成員組成,負責各種物資供應及上收下送。后勤服務組由志愿服務隊成員組成,負責傷員的生活照料。
2.2搶救分區分室、安排人員到位
搶救分區分為紅區、黃區、綠區三區和清創室1室。紅區(搶救室)主要負責救治重癥及危重傷員,搶救室內設搶救用品、藥品、監護儀、呼吸機等,共設5個救護組,每組3人,由急診科1名N3護士、1名應急小組成員、1名危重癥小組成員組成,急診科N3護士任組長;黃區(搶救室門外部分)1名護士負責1名患者,由急診科N2護士和院應急小組成員負責;綠區(診室及診室外部分)1名護士負責2~3名患者,由院應急小組成員負責。
2.3預檢分診、快速分流
信息組負責登記傷員就診時間、姓名、年齡、家庭住址、初步診斷、去向、聯系人姓名、電話,身份不明者按無名氏登記,做好腕帶標識。分診組護師采取一看(看面色、看表情、看呼吸、看瞳孔、看傷口),二摸(摸脈搏、摸肢體的感覺);三聽(聽血壓、聽受傷經過、聽患者的痛苦),全面觀察傷員,迅速判斷病情,邊觀察邊分流,確保防止病情遺漏和延誤,爭分奪秒搶救傷者[2]。在大批受傷患者送來時,不要只注意到那些大聲呼叫者,更要注意到那些無聲者,因為危重傷患者可能就在其中[3]。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在患者胸前用不同顏色做好標記:Ⅰ類紅色(進入紅區,立刻將患者送入搶救室搶救);Ⅱ類黃色(進入黃區,立即監護生命體征),Ⅲ類綠色(進入綠區,安排患者順序就診);需止血、包扎、清創縫合的送清創室處理;診斷明確的盡快護送收住相應科室,盡快分流緩解急診室壓力。
2.4重傷救護、有序配合
三人一組,組長指揮。組長位于患者的床頭,負責呼吸道管理和心電監護;治療護士位于患者左腰位,負責輸液、采血、配血,準確及時執行搶救醫囑,配合醫生實施各種搶救措施;巡回護士位于患者右側,站在急救車旁,負責隨時傳遞所需藥物和搶救物品,備藥、備物,做好特護記錄,包括記錄搶救中的各項措施、給予的藥物及時間、患者的病情變化等;搶救后及時核對和補開口頭醫囑,完善病歷和護理記錄,所有搶救記錄6h內完成。
2.5護送陪檢轉運、做好物資供應
重患者病情穩定后由責任護士與主治醫生一同護送患者做輔助檢查,護送途中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備好急救藥品和簡易皮囊等,隨時準備搶救[4]。轉運途中患者取中凹位,推車要平穩,平車兩旁要加護欄,防止患者墜落。保持液體點滴通暢,防止血液回流堵塞針頭或輸液管脫落[5]。將患者送到手術室或病房,需將搶救用藥、病情向護士詳細交班,填寫轉運交接記錄單,嚴防差錯。輕患者可由急診科低年資護士和物業工人一同護送。供應室、后勤管理科做好醫療、生活用品的供給,醫院志愿者做好傷員的生活照料。
2.6清創配合、心理疏導
由應急小組護士配合醫生做好傷口清創、縫合、止血、包扎等工作。患者在經歷車禍后會產生嚴重的恐懼心理,由本院心理咨詢師負責做好傷員及家屬的安慰、解釋和心理疏導。
2.7及時反饋、持續改進
搶救結束后第2天,由護理部召集所有參與搶救的護理人員召開“5.15大型車禍應急救援反饋會”,聽取多方意見,分析此次搶救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采用PDCA循環管理和護理風險管理[6],進一步修改、完善應急預案和流程,達到進一步持續改進的目的。
3討論
大型車禍事故發生后,情況緊急、傷員多、變化快、病情危重,如果救護組織不合理,會耽誤患者搶救[7]。因此,在最短最快的時間里組織相應人員到位救治是大型車禍搶救成功的重點,為此,我們配備完善的各級護理救治小組,職責分明,各負其責,建立各項規章制度,規范各項技術操作規范,每次搶救結束后進行質量反饋,制定整改措施,進一步優化搶救程序。做好護理人員管理,如在此次搶救中我們發現應急救護和危重癥救護小組成員因為家到醫院距離遠近不一,接到電話后,距離較遠的人員不能在規定時間到崗,為此,我們將救護人員信息進一步細化,按照距醫院的距離遠近,分為第一、第二梯隊,并將外出學習進修人員及時標注,保證救援人員在最短時間到達醫院參加救護。平時經常組織大規模應急預案演練和危重癥患者搶救演練,保證遇到突發事件時護理管理組織得力,全院護理人員協調一致,通力合作,緊張而不慌亂。在搶救大批車禍傷員時,護士在搶救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8]。因此,具備相關急救知識技能是大型車禍搶救成功的難點。我們首先加強急診科護士的三基訓練和急救知識技能培訓,使其具備較高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和熟練的搶救技術,才能在大批車禍的搶救中做到忙而不亂,得心應手[9];其次,護理部抽調全院各科室2~4名優秀護理人員成立院“護理應急救護小組”和“危重癥救護小組”,每年相應課程理論學習后參加急診、ICU各3個月院內進修并通過理論和實踐考核合格后獲得結業證書,作為應急人力和技術儲備,保證搶救時能拉得出、打得響。
參考文獻
[1]魏芳.最新急救服務規范及考評指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5.
[2]許玉冰,馬春.成批車禍患者搶救中的護理優化管理[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2,33(6):688-689.
[3]呂軍,袁慧軍,馬凌.重大交通事故傷521例院前和院內的急救[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2,2(6):888-889.
[4]黃向紅.成批車禍傷員院前急救的護理配合[J].福建醫藥雜志,2004,26(6):223-224.
[5]劉選英.大型車禍的急救與護理[J].護理研究,2003,17(8):457.
[6]管水萍.PDCA管理和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6,(9):105-107.
[7]余志華,何滿紅,黎小群,等.優化急救接診程序在嚴重多發傷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4):295-296.
[8]呂麗萍,項玉蘭,毛小媛.搶救成批車禍傷的護理管理[J].護理雜志,2006,23(12):75.
1對象與方法
1.1方法
1.1.1培訓的師資由本院ITLS分部的導師開展PTLS的培訓。每位導師具有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職稱,有多年兒童創傷急救的臨床經驗,均接受過系統的兒童創傷急救培訓,獲得ITLS認證的導師證書,具有豐富的臨床教學經驗。
1.1.2培訓時間及課程PTLS培訓班包含兒童基礎和高級創傷生命支持培訓的8h課程,包括病情評估和穩定、氣道管理和胸腔減壓術、液體復蘇、頸部制動保護以及與家屬之間的交流等。理論與現場操作時間比為1∶2。課程內容包括理論知識、技能培訓及仿真案例培訓和考核三方面,授課方法包括理論講座教學、教學視頻播放、技能操練和仿真案例教學。
1.1.3理論課內容根據2009版本PTLS官方教材[6]:①場景評估、與患兒和患兒父母親屬的交流;②氣道管理和心肺復蘇;③胸部外傷;④休克和液體復蘇;⑤頭頸部損傷及脊柱損傷;⑥腹部損傷;⑦脊柱保護固定和解脫技術;⑧四肢損傷;⑨燒傷和溺水。
1.1.4技能培訓①技能A,即轉運固定技能。在轉運前的環境評估,準備物品,患兒評估,和患兒父母親屬的交流,轉運決策,如何去除頭盔,對懷疑脊柱損傷患者使用頸托和保護脊柱的搬運手法等技術,對懷疑骨折部位的固定技術等。②技能B,即初級、高級氣道管理。發現和取出氣道異物,雙鼻道吸氧,面罩吸氧,氣管插管合并機械通氣或球囊通氣,張力性氣胸的判斷及緊急處理技術。③技能C,即休克類型判斷和處理。包括開通補液技術、患者、休克患者靜脈補液方案、骨髓穿刺補液術。
1.1.5仿真案例培訓包括十余個典型場景。行人車外傷,車內的兒童傷害,摩托車等機動車導致的兒童傷害,重物撞擊傷,兒童虐待,高空墜落傷等。學員以3~5人的小組為單位,每位學員輪流擔任指揮者(leader)和隊員(responder),組內各位組員在各種仿真模擬環境下,對各種事故現場作出現場評估、體檢和傷情判斷、相應的處理決策、詢問病史、快速轉運和醫院聯系及交班。
1.1.6培訓教具包括全自動電腦心肺復蘇模擬人、氣管插管箱、脊柱固定板、頸托、頭盔、擔架、固定肢具、止血帶及補液設備等。
1.1.7考核方法學員分別在培訓前進行理論摸底考試,培訓后進行理論、技能和仿真案例考核。理論考核選用PTLS的課前及培訓后試卷,全部由單項和多項客觀題組成,滿分100分,>74分為合格,>86分為優秀。操作考核包括技能考核以及仿真案例考核,技能考核和仿真案例考核結果為4個等級:不合格、合格、良好、優秀。根據PTLS的規定,學員培訓后理論成績>86分,且仿真案例考核判定為優秀者,獲得優秀學員榮譽,可參加ITLS導師培訓。考核結束后,對培訓學員進行課程評價的問卷調查。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變量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培訓學員一般情況共61名培訓學員,其中院前組35名(57.38%)、院內組26名(42.62%);兩組學員間年齡、性別、已參加培訓比例以及職稱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院內組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高于院前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院前組和院內組培訓前后測試成績比較院前組培訓前理論測試成績為54.27±6.30,培訓后提高至83.70±6.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9.90,P=0.000);院內組培訓前理論測試成績為62.34±8.84,培訓后提高至92.30±4.89,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t=15.13,P=0.000)。院前組培訓前理論測試合格率和優秀率均為0%,培訓后合格率提高至100%,優秀率提高至37.1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70.00、15.96,P均=0.000);院內組培訓前理論測試合格率和優秀率分別為11.54%和0%,培訓后合格率提高至100%,優秀率提高至88.4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41.24、41.24,P均=0.000)。見表1。培訓后,兩組學員的技能考核和仿真模擬考核均達到合格;其中優秀率依次為,轉運固定技能(技能A)42.62%(26/61),初級、高級氣道管理(技能B)81.97%(50/61),休克判斷和處理(技能A)70.49%(43/61),仿真模擬考核72.13%(44/61)。
2.3院前組和院內組培訓成績比較。培訓前,院內組的理論測試成績高于院前組,培訓后院內組的理論測試成績仍高于院前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培訓后,院內組理論測試優秀率高于院前組,而院前組技能A優秀率高于院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兩組理論測試合格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學員對課程評價的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61份,回收合格問卷52份(合格率85.25%);其中認為該培訓課程效果良好的46份(88.46%),認為課程中仿真案例的急救流程培訓效果很好者51份(98.1%),認為課程設置較簡單的12份(23.08%),認為教科書是英文,課前自行閱讀障礙而影響教學效果的40份(76.92%)。
3討論
兒童意外傷害死亡是我國0~14歲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來,交通事故、墜落傷、自殺/他殺均明顯增加。良好的創傷急救技能和兒童轉運系統對挽救生命、降低病死率及傷殘程度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需要不斷提高醫務人員的創傷急救業務水平。近十年來,我國兒科急重癥生命支持培訓領域有了較大發展,但目前仍長期滯后于國外一般水平,迫切需要引進和實施國際先進的PTLS培訓教材和培訓項目。我國兒童急救培訓明顯落后,培訓模式單一,臨床培訓仍習慣于教大課的傳統模式,忽視實踐與操作以及對現場實際快速處理能力的培訓。本次PTLS培訓資料顯示,學員經過PTLS培訓后不僅提高了兒童創傷急救的理論水平,理論知識成績較培訓前明顯提高;而且,學到了很多兒童創傷急救的實戰技能,技能考核的合格率達100%,每組學員在仿真案例考核中大都能正確完成現場評估、傷情判斷、急救處理和快速轉運。經PTLS培訓后,學員的臨床實踐和綜合救治能力得到提高,團隊合作精神得到加強。在操作技能培訓方面,PTLS強調在搶救的黃金時間快速識別并實施能挽救患者生命的技能;在本次培訓中發現,院前急救人員在現場操作技能方面完成較好,特別是轉運技能較院內醫護人員有顯著性優勢,可能與兩組人員平時的工作重點不同有關。院前急救人員往往是最早抵達現場接觸患兒的醫務人員,需要早期快速評估危及生命的傷情,現場采取挽救患兒生命的救治措施。而院內急救醫護人員現場急救技能培訓較少,平時主要側重高級生命支持,全面評估患兒的傷情,平時對患兒的轉運培訓演練不足。因而,在培訓分組上,要合理分布院前和院內的學員,促進相互交流提高,有利于院前、院內兒童創傷急救的一體化建設。
PTLS培訓內容涵蓋范圍較廣,包括了場景評估、醫患交流、休克、兒童虐待、燒傷等方面的詳盡內容。盡管有54.1%的學員在此次培訓前經過各種類型的兒科培訓,但培訓前理論測試的合格率僅為4.92%,可能因急救醫護人員對PTLS的考題不太適應,同時我國在兒童創傷的急救培訓率和復訓率上有所欠缺。同時我們注意到分組比較中,院前急救學員理論成績明顯低于院內組,可能是兒童危重癥急救的培訓主要局限于兒童急危重癥專科醫療專業人員和醫學院校,尚未覆蓋到院前的急救醫護人員。PTLS仍未成為兒童創傷急救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兒童創傷急救人員尚無統一的準入標準,特別是兒科急救的理論和實踐能力參差不齊,有待重視、提高。維持兒童創傷急救從業人員的兒科急救臨床能力,需建立繼續教育培訓機制,包括有計劃地參加當地專業組織的兒童創傷生命支持培訓課程并參加仿真案例演練。PTLS特別強調模擬案例的現場急救培訓,它占總培訓時間的30%,占操作培訓時間的50%。在7個兒童創傷模擬案例中,包括了車禍傷,墜落傷,撞擊傷(棒球棒)等常見情景,由模擬人模擬傷者,配以圖片、指導講師描述,學員的學習熱情較高,接受程度好,師生互動性強,培訓效果突出(優秀率72.13%),98.1%的學員表示認可。我們幾屆PTLS的培訓實踐表明,PTLS理論與操作培訓時間比例合理,培訓方法多元化等優點確保培訓效果。由于為英文教材,有76.9%的學員反映難以在培訓前完整預讀教科書從而影響了培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