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臨床思維的訓練方法范文

    臨床思維的訓練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臨床思維的訓練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臨床思維的訓練方法

    第1篇:臨床思維的訓練方法范文

    1醫學模擬教學在護理技能崗前培訓中的應用

    護理學的實踐性強,其臨床護理技能的培訓在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學生在臨床實踐時進行技能練習涉及到病人的安全和合作問題,再加上病人的維權和保護隱私意識提高,使得學生臨床練習的機會很少,而用人單位對護理專業畢業生的護理技能和初步護理評估能力的要求不斷增加[4]。面對這種現狀,現代模擬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臨床技能教學環境和條件,為學生創造了反復練習直到熟練掌握操作技能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現代醫學模擬教學以高科技為基礎模擬臨床實際問題,以實踐教學、情景教學和個體化教學為特征,以有醫療環境而無醫療風險為突出優點,在醫學教育方法上又掀起了一場革命[5]。

    吳偉平[6]運用綜合護理模擬人再現臨床場景,讓學生在真實的臨床環境中進行模擬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強化技能訓練,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標度,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及創新思維能力。有研究[7]指出,用醫學教學模擬系統、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等模擬方式代替真實病人,對學生進行臨床基本技能訓練,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臨床教學資源缺乏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各項臨床技能及溝通技巧。楊朝云[8]在護理專業學生崗前培訓中應用高端模擬一體化崗前培訓法,這種方法把三大崗前培訓學科(內科、外科、護理技術)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與職業要求融合在一起進行一體化設置,充分運用高端模擬人(emergencycaresimulator,ECS)作為情境設置中心,學生、“病人”、教師互動,最后三大崗前培訓學科的教學目標共同達標。倪國華[9]對38名本科學生,以臨床真實案例為材料,開展仿真實驗課教學,使理論緊密聯系臨床實際,提高了教學效果,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有研究[10]報道,把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成仿真醫院,學生最后一學期實行24h值班制護理技能訓練。事先設計好病案,學生扮演病人,住在仿真病區,白班、小夜班、大夜班各由1名老師帶領3~4名學生(扮演護士)進行技能訓練。學生認為該訓練方法能調動學習積極性,融洽師生關系,有利于綜合能力的培養。現代模擬教學模式是一項全新的教學模式,其效果顯而易見。對授課教師來說是一個新的嘗試,只要教師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統籌兼顧,為學生設計、構建出典型、可操作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與方法,并在操作中給予必要的提示,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熱情,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6]。但現代模擬教學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所以更適合于本科護理教學[9]。

    2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在護理

    技能崗前培訓中的應用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bjectivestructuralclinicalexamination,OSCE)又稱為多站式考試或考站式考試,是全球醫學教育領域近20多年來正在興起的一種新觀念,是一種客觀的臨床能力考試模式。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可根據不同的測試對象,在各站點中安排不同的任務,用模擬臨床場景的方式來測試學生的臨床能力,這種臨床能力評估方法集知識、技能和態度并重,目前被醫學教育界認為是一種較好的評價學生臨床能力的方式[11]。趙華[12]在護理專業學生實習前崗前培訓中開展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革新了護理教學模式,全面考核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具體方法為:準備階段包括建立考站、試題編制及評價大綱的制訂、考生的準備、標準化病人的招募及培訓。實施階段每名學生均使用相同的考場,從第1站依次進入到第5站,每1站都有1名考評教師在場觀察評定,同時標準化病人也根據自己的感受在專門設計的評分表上記錄并評估學生的操作技能,充當病人和考官雙重角色。佟金諭等[13]將情景教學法結合標準化多站點考核模式應用到護理技能崗前培訓中,評估了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初步臨床工作能力。還有研究[14]指出,在護理專業學生崗前培訓中應用標準化病人及培訓站點,學生有進入病房的逼真感覺,能真正體驗護士的身份并獨立完成工作,樹立了學生工作自信心,激發了學生的工作熱情。新的崗前培訓模式不僅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邏輯思維、實踐操作、交流溝通、團隊合作等能力,還體現了對學生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的培養。但是在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中,標準化病人的培訓所需時間長,對表演不具備專業性者,反復表演、示教會使其體力消耗過大而降低表演的激情,從而影響培訓效果,這些不足之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3PDCA管理程序在護理技能崗前培訓中的應用

    PDCA管理程序是一種標準化、程序化、科學的管理方式,通過計劃(plan,P)、實施(do,D)、檢查(check,C)、處理(action,A)4個階段實施管理,在不斷循環中提高工作質量。在護理技能崗前培訓中運用PDCA管理程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而且還能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其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一種培養綜合型專業人才的實踐教學模式[15]。孫健等[16]為了提高學生操作技能水平,將PDCA循環應用于技能訓練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培訓分為3個循環,每周為1個循環,每個循環分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總結處理(action)4步進行。高玉霞等[15]在護理技能教學中把技能的掌握過程分為教、仿、練、作、看、作6步,并將此教學法稱為6步環式實驗技能教學法,此法關鍵是沿著教學目標,以PDCA管理程序為指導,以動態、向上的循環為特點,環環相扣,每循環一次解決一個中心問題。這個循環往復的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間的不斷溝通與改進,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輔導和協助。

    4綜合訓練法在護理技能崗前培訓中的應用

    李兵等[17]連續對3屆準實習生進行技能訓練的摸索,形成了以“臨床問題”為線索,以“臨床路徑”為指導,以“疾病階段”為背景,以“角色扮演”為形式的綜合技能訓練方案。呂一婷等[18]為了訓練學生的護理技能和臨床實踐能力,達到進入臨床實習時實現無縫對接的目的,設計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教學病例,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護理程序為核心,模擬“接診病人-護理評估-病例分析-提出護理診斷-制訂護理措施-實施護理措施-護理評價”的臨床護理工作流程,對護理專業學生進行綜合護理技能訓練。陶巍巍等[19]運用綜合訓練法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進行了對照實驗研究,研究結果證明,實習前開設臨床護理綜合訓練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評判性思維和臨床護理能力。綜合訓練法對于提高學生的護理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及創新潛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綜合訓練法存在訓練所需時數較多,對教師要求高,病人的一些陽性體征不容易表現出來,教學評價較困難等問題。

    5其他護理技能培訓模式

    王麗華等[3]在護理技能訓練中應用病案教學法,即事先設計典型病案,然后將病案資料發給學生并將其輸入高級護理模型的電腦,學生采用分組訓練,讓學生結合所學醫學基礎和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分工合作。病案教學法形象逼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觀察能力、協作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護理技能水平及學習的積極性。

    在護理專業學生的護理技能崗前培訓中加強元認知訓練[20],能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使其對自己的學習處于一種較為滿意的狀態,提高其學習護理技術操作的能力。訓練內容包括布置預習,完成作業;學生提問,教師示范;角色扮演,動手實踐;評價反饋,糾正強化。有研究[21]指出,在護理專業學生臨床護理操作培訓中應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將課堂中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操作中,達到了學生對操作技能的深層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觀察判斷能力、應變能力及發現解決問題能力。

    6小結

    新形勢下的護理專業學生崗前技能培訓與傳統的比較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培訓目標不再僅僅是熟練掌握各項技能操作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交流溝通、合作、自主學習等綜合能力,在臨床實習中能較快地適應護士角色,滿足病人需求。

    第2篇:臨床思維的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腦卒中;失語;康復訓練

    腦卒中致殘病人出現失語癥的比率高達20%~30%。失語癥病人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聽理解障礙、口語表達障礙、閱讀、計算、寫字能力下降。因此,嚴重影響與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來,筆者對經頭顱CT、核磁掃描證實為腦卒中后致言語障礙的病人,進行了語言訓練,病人語言功能康復明顯。現將訓練方法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41歲,平均68歲。其中腦出血26例,腦梗死46例,均經CT或MRI確診。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語流利,閱讀、書寫能力正常。按失語癥分類診斷為運動性失語38例,感覺性失語23例,完全性失語11例。失語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癥檢查法(BDAE)檢查。言語障礙的評估標準:0度,不能用言語進行實際的思想交流或言語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說極少量詞匯及短語;Ⅱ度,能說單詞或短句,對日常用語可理解,表達中存在語法上錯誤;Ⅲ度,對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經歷能較快地領悟或表達,對不熟悉的事物或經歷則表達困難;Ⅳ度,多數情況下無言語障礙,但有時有理解障礙,言語欠流暢;Ⅴ度,言語障礙極輕,不易被他人察覺,僅病人自己有所體會。根據評估標準,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筆者把經康復護理后評估標準提高2度者定為明顯好轉(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評估標準提高Ⅰ度者為好轉。

    1.2方法

    1.2.1運動性失語的康復訓練運動性失語以語音訓練為主。先做好心理行為干預,運動性失語病人最初多表現為抑郁、煩躁、易怒等,此時護士應給予耐心開導,并與家屬一起制定訓練計劃。(1)發音訓練:先要進行舌肌、面肌、軟腭和聲帶運動的訓練,以使語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復。(2)詞、句單音訓練:發音訓練1周后逐步訓練病人說出單詞-詞組-短句。從簡單的單詞開始,逐漸加大難度。0~Ⅰ度病人以單詞訓練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詞組、短句為主。(3)閱讀訓練:將適合病人發音的生活用語錄制成磁帶,讓病人跟讀,反復進行語言刺激。

    1.2.2感覺性失語的康復訓練感覺性失語以提高理解能力訓練為主。(1)聽覺訓練:護士與病人采取一對一的形式,通過病人以往所熟悉的聲音,如平常最喜歡的音樂等,刺激病人的聽覺,強化應答能力,刺激思維,增加語言的理解力。(2)手勢訓練:通過病人較熟悉的手勢激發其理解能力。如梳頭,護士做梳頭動作,讓病人模仿、重復。(3)實物刺激:讓病人說出所看到的實物的名字,護士可適當提醒,反復練習。(4)圖片刺激:護士用圖片邊讀邊示意,并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鍛煉病人對問題的理解能力。

    1.2.3完全性失語的康復訓練完全性失語康復訓練時不應該過于著急,一般選用適當的難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緒常不穩定,連續生硬的語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療。可請病人盡可能多地進行自我介紹,家庭成員介紹和自己的病史述說等,訓練病人的表達能力,同時指導病人家屬配合訓練,可以互相促進效果。康復訓練應因人而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二、結果

    本組病人采用BDAE檢查法評價效果。在總共38例運動性失語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經過3~4周時間訓練,掌握一般的詞組、短句即能接受跟讀或閱讀短文的訓練。有31例由Ⅰ度恢復到Ⅲ度,屬明顯好轉,另有7例語言能力提高1度,總有效率達到100%。經康復鍛煉后,感覺性失語的23例病人經6周訓練有6例病人的恢復不穩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較為明顯,由Ⅰ度恢復到了Ⅲ度,不但對常用的語句能夠理解,對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較快地表達,對于感覺性失語,康復療效也滿意,總有效率達到100%。但完全性失語的病人,經過語言康復治療7周后,效果均沒有運動性失語和感覺性失語恢復得好,有7例由0度恢復到Ⅲ度,仍有4例經康復后并無明顯改善。

    三、討論

    病人一旦確診為失語,應立即進行語言訓練,可加快代償活動,幫助病人盡早恢復語言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護理人員要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科學地評估失語的類型和程度,根據其類型和程度采取相應的訓練方法,充分調動病人語言訓練的積極性、主動性,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進行語言訓練,大多數病人是可以恢復語言功能的。為取得好的訓練效果,在訓練過程中要教會家屬語言訓練的方法,使家屬能夠主動協助醫護人員對病人實施康復訓練。實踐證明,家屬的支持幫助是病人語言功能恢復的重要保證。

    良好的心理準備是語言康復訓練成功的基礎和保障。運動性失語病人能理解別人的語言,但不能用口語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現煩躁、易怒、情緒抑郁。而語言康復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因此,幫助病人建立和鞏固語言康復的信心和決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語癥較難治愈,對于此類病人來說進行系統的、頻繁的語言康復治療才能得出最好的療效。而對于運動性失語癥和感覺性失語癥病人來說進行系統的、頻繁的語言康復訓練是肯定有效的,通過詞匯的反復再現和再積累使病人重新能夠與他人交流,使之回歸社會、回歸家庭、降低致殘率。病人家屬的積極配合可使病人達到語言恢復最好程度的必要條件。要根據病人不同時期的進步和表現改變訓練計劃,逐漸增加訓練難度,并根據病人的職業和興趣愛好,及時調整訓練內容,使病人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進行語言訓練,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發揮殘存功能,才能使失語癥病人語言能力的康復達到最佳水平。

    【參考文獻】

    第3篇:臨床思維的訓練方法范文

    1.對象。2009年9-10月和2010年9-10月分別來我院急診科見習的2004級和2005級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均為全國高考統招全日制學生。其中2004級25名,2005級29名。

    2.方法。兩個年級見習課程編排順序,需要掌握的急診危重癥病例以及單項技能訓練項目要求相同,由同一組帶教教師使用相同的教材,對2004級和2005級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培訓。

    (1)教學方法。對于2004級的學生,我們沿用傳統的教師講課和操作示范為主,學生單項技術操作練習為輔的經典培訓方法。對于2005級學生,我們在采用PBL教學法基礎上,與中山大學醫學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合作,使用生理驅動的高仿真急診危重癥監護模擬人(EmergencyCareSimula-tor,ECS),將學生分成6-7人一組,同時引入TBL教學法,采取教師理論講課和操作示范為輔,學生團隊討論和分項技術練習為主,操作上改為綜合模擬演練并使用錄像回放總結的模式進行培訓。

    (2)教學組織。教師先進行簡短的理論講授并進行操作示范,然后以臨床真實病例為模板,設計并建立幾個不同原因導致的心搏驟停和呼吸停止的“患者”,并用ECS反映其臨床表現,顯示器顯示“患者”的相應監測數據,盡量模擬急診室真實環境,讓學生在ECS模型人身上進行判斷、搶救及其他緊急處置措施。

    (3)訓練方法。2004級使用挪威Laerdal公司生產的Sim4000簡單模型人分組進行分項操作訓練,對心臟驟停和呼吸停止兩種情景的治療進行反復訓練,直到“救治成功”且操作熟練為止。2005級按小組組成急救團隊,用ECS進行綜合模擬演練,首先由教師報告病例,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自主討論和研究患者的病情,制定該如何救治的計劃,并設想在各種“突發和意外”情況出現時該怎樣處理,人員該怎樣合理分配等。訓練過程中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判斷和抉擇給予必要的提示,引導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盡可能不做過多干預,直到一次程序運行結束。然后學生角色互換,再次運行相同程序,每位學生分別擔任指揮者3次,每名學生都按順序輪流擔任不同角色。

    (4)考核方法。所有臨床科目見習結束后,按照2005年美國心臟學會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標準[5]在ECS模型人上按照設定程序進行實習資格操作考試,包括心肺復蘇和氣管插管,考試由計算機自動評分。

    (5)問卷調查。課程結束后,對全體學生發放反饋問卷。包括急救意識、學習興趣和效果、臨床能力的提高、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進等,發放問卷全部收回,問卷有效率100%。

    (6)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12.0統計軟件,采用均數進行統計學描述,使用Satterthwaite法t'檢驗,校正自由度為v',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考核成績。

    2.學生反饋。對學生發放問卷調查,在是否喜歡這種教學模式,學習興趣激發,危重癥判斷能力提高,急救意識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單項技術操作能力,對今后臨床是否有幫助,和以往教學方式比較,自學能力提高,增進對理論學習的理解10個方面反饋意見上,2005級明顯好于2004級。

    三、討論

    1.教學成績比較。從成績表可以看出,2005級成績明顯優于2004級。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按照“疾病概述—病因—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與預防”的思維程序授課,實行以課堂講授為中心,學生被動參與,其教學程序與教材一致,屬于順向思維教學[4],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易導致理論與實際脫節,忽視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制約了學生潛能的開發,導致學生綜合分析復雜癥狀體征的能力缺乏,在臨床中較易形成定向思維,從而容易使誤診或漏診出現。PBL和TBL教學打破了學科間的界限,具有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的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和決策為主的特點,可將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結合起來,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相對于傳統方法而言,它是主動與被動學習之間的比較,因此成績較好是合理的。

    2.PBL和TBL教學的優勢。我們從調查反饋的實際數據得出2005級學生在喜歡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上達到100%,在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上達到96.6%,明顯高于2004級。大部分學生體會到這種教學方式具備生動、形象、直觀、易記憶的特點;能夠明顯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在學習討論的同時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橫向比較和構建系統化知識體系;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畢業后將在醫院工作,對臨床情景的模擬還可以激發他們內在的認可度,減少對臨床的陌生感從而縮短從基礎到臨床的過渡時間。也就是說PBL和TBL教學在培養創造型、開拓型和實用型醫學人才上具有明顯的優勢。

    3.團隊合作和非技術性能力的培養。團隊合作能力是PBL教學實現的保障,由于病例的復雜性,單人自主學習和操作往往存在困難,因此通過分配任務和匯總可以實現團隊學習資源共享和工作的完成,同時利于培養學生服務于團隊的責任心和人際之間交流的技巧。相對于臨床思維和操作技術,醫生的指揮能力、小組成員之間的協同配合默契程度以及對病情的交流、探討等非技術性能力也在訓練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而這些非技術性因素有時也是臨床救治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7]。

    4.教師的角色定位。在TBL和PBL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十分重要。教師應當根據課程的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特點等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用心聆聽,與學生的思維同步,并能據此做出合理、符合邏輯的提問和表揚;同時,教師要本著客觀、公正的原則來對學生的表現予以評價,以此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

    5.八年制急診教學的展望。急診醫學是一門高風險的學科,見習教學不可能在真實危重患者身上演練,我們學生反饋的基礎上積極改進,大膽創新,引進PBL和TBL教學模式,使用ECS進行急診醫學培訓和考核,加強對學生基本知識、技能、操作的嚴格要求,達到鍛煉臨床思維能力和學會團隊合作精神。通過這種模式,也使學生本人對如何獲得更有效率的教學有了初步認識,從而為他們將來工作后為他人傳授醫學知識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方法。

    第4篇:臨床思維的訓練方法范文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09)7-0280-02

    [摘要]目的:探討康復訓練對老年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對2008年6月至12月入住我院的40例癡呆患者進行綜合康復訓練,訓練內容為肢體功能訓練、認知訓練、文體訓練、心理治療等,對其進行為期6個月的訓練,結果:40例患者通過6個月的康復訓練,日常生活能力都較前有明顯提高。結論:老年癡呆患者通過綜合康復訓練,能減緩肢體功能,延緩癡呆的進展,提高日常生活處理能力。

    [關鍵詞]康復訓練;老年癡呆;日常生活能力

    老年癡呆是一種常見的腦器質性疾病,主要臨床特征為:記憶、理解、判斷、定向和推理能力障礙以及伴有一定精神癥狀的思維、情感、行為障礙等,直接影響這類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而癡呆又是目前無特效藥物治療的一組疾病,因此我們采用了康復訓練方法,得到了一定的療效。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40例患者均來自云南省精神病老年病區的住院病人,根據ICD-10診斷標準,診斷為阿爾采末氏病36例,血管性癡呆4例,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65~85歲,平均75歲,其中大專以上4人,中專5人,高中5人,初中7人,小學12人,文盲7人。

    1.2訓練方法

    1.2.1肢體功能訓練:老年癡呆患者由于退化衰老的特點,社會活動減少,導致肢體功能衰退,站立及行走不穩,血管性癡呆,一側肢體活動受限,采用PT對患者進行增強肌力和耐力訓練,維持關節活動度訓練,平衡能力訓練,步行能力訓練,增強心肺功能訓練,使患者恢復坐、站及行走能力,用OT進行吃飯、穿衣、洗漱、手工勞動等,提高認知、獨立、休閑能力,每天1-2次,每次45分鐘,訓練過程中不要催促,要耐心,鼓勵患者自行完成。

    1.2.2認知訓練:采用智力拼圖,拼裝積木,認知玩具,下象棋,打麻將,識別日常用品,100以內的簡單運算,反復訓練,每天1-2次,每次30分鐘。

    1.2.3文體訓練:教唱一些老年人喜愛的民歌、戲曲、花燈、京劇等,播放一段患者那個年代所流行的音樂或者一部電影,玩音樂游戲,觀看一些舊照片,歷史圖片,讓患者說出其內容,強化記憶。開展體育訓練,拍皮球,推托彩色氣球,玩彩色套圖,鮮艷的顏色能刺激患者的感知能力,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1.2.4心理治療貫穿在整個康復訓練的始終,對此類患者不能只是簡單的日常活動訓練,應保持關心、關愛、尊重的心態,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反應,從生物―心理―社會全方位的給予心理疏導、心理分析、心理治療。

    1.3療效評定:采用ADL評定量表進行評定,分使用公共汽車、行走、料理家務、吃藥、吃飯、洗衣、洗澡、穿衣、梳飾、購物、入廁、打電話、處理錢物共13項,采用四級評分法,1分自己完全可以做,2分有些困難,3分需要幫助,4分根本無法做,每周做一次評分,6個月后,采用對比分析法對訓練效果進行評價,以得出資料經統計學進行檢驗。

    康復訓練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比較訓練前:ADL評分:42.6±9.04訓練后:ADL評分:35.8±12.6。

    3討論

    第5篇:臨床思維的訓練方法范文

    參考文獻:

    [1]安芹,賈曉明,尹海蘭.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專業能力及專業發展.心理科學,2011,34(2):451-455.

    [2]王志超.存在決定意識抑或物質決定意識――試論中國咨詢心理學的發展道路.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3]徐建財.心理咨詢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初探.海峽科學,2012,64(4):19-38.

    [4]Ivey AE & Ivey MB著.時志宏,高秀蘋譯.心理咨詢的技巧和測量――意向性會談和咨詢.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25-26.[5]錢銘怡.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人員的培養.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42:心理論,心技術,新發展――社會進化與心理進化.2010會議.

    [6]Sommers-Flanagan R & Sommers-Flanagan J著.陳祉妍等.心理咨詢面談技術.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29-34.

    第6篇:臨床思維的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 感覺統合訓練;心理干預;抽動癥

    [中圖分類號] R749.9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10)11(c)-167-02

    兒童抽動癥是兒童期常見的心理衛生問題之一,由于反復地、不由自主地出現某些刻板的、不良的習慣性抽動,心理學上又稱為“習慣性抽動癥”。抽動癥對孩子的情緒、精神的發育都有很大影響,近年來其發病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為0.05%~3.00%,且難治性病例增多[1]。我院兒童智能開發中心于2008~2009年接診兒童抽動癥病例38例,并探索出治療本病的新途徑,通過感統訓練結合心理干預治療,收到滿意效果,現將經驗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1月~2009年9月在我院就診患兒38例,均來自市區及周邊縣區,經檢查均符合兒童抽動癥的標準[2]。其中,男30例,女8例;病程最長3年,最短2個月;發病年齡最小4歲2個月,最大12歲9個月;年齡分布:4歲者3例,6歲者10例,8歲者15例,10歲者10例;曾用過西藥、中藥對癥治療者8例,其中服藥時間最長1年,最短1個月;在外院以眼病、多動癥治療者5例,時間最長3個月,最短1個月;伴有學習困難者10例。

    1.2 臨床表現

    主要分為“運動性抽動”和“發音抽動”。以面部肌肉組織、特別是不自主瞬目為常見,如反復眨眼、努嘴、聳肩等,為運動性抽動,年齡多發生于8歲以下兒童;發音抽動除運動性抽動表現以外,常伴有喉嚨里發“咕嚕”聲或怪異高叫聲等,年齡多發生于大齡兒童(8歲以上),同時伴有學習困難。其中,單一部位或多個部位抽動者30例,伴有發音抽動者8例。抽動頻率<10次/d 者5例,10~20次/d 者20例,>20次/d者 13例。智商評定IQ為80以下者1例,80~90者5例,91~110者30例,111~130者2例。所有患兒均排除其他軀體或精神疾病。

    1.3 方法

    1.3.1 感覺統合訓練方法

    首先由專業心理咨詢師對每位兒童進行評估,詳細了解孩子的發病史、經過及現階段的心理狀況,建立良好信任關系,讓孩子接納、認同這里的環境和人,為以后治療打下堅實基礎。依據陳文德《學習困難兒童手冊,感覺統合積極療法》[3],制訂出個性化、具體化、系統性的訓練方案。主要通過一系列器材如滑板、滑梯、大籠球、平衡臺、獨腳椅、平衡木、圓筒等,以游戲的形式讓孩子樂于參與,在“玩”的過程中,寓教于樂,提高大運動、精細動作及身體協調性;以文字、圖形、數字形式進行視、聽、記憶等方面特殊訓練,提高孩子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等。每次1~2小時,每周3~5次,20次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評定訓練結果。

    1.3.2 心理干預方法

    1.3.2.1 通過了解每位抽動兒童的家庭情況,讓其父母深刻認識到其家庭教育方法的缺失,改變粗暴簡單嚴厲的教育方法,以愛心、耐心對待孩子,積極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在每次訓練期間,采取面對面咨詢,運用心理學技能讓家長能夠積極配合,在孩子進步過程中,家長自身也有很大提升,改變了以往固有、僵化的思維模式,使自己生活得更輕松,周圍人也更快樂。

    1.3.2.2 在與孩子互動過程中,專業老師采用一些心理技能,如陽性強化、模仿法、角色扮演等,讓孩子放下沉重思想包袱,輕松愉快地接受為他安排的訓練方案,并逐步建立起自信心,做事主動,敢于嘗試,勇于面對挑戰,正確對待失敗、挫折,還孩子一個陽光快樂的童年。

    1.3.3 評定標準

    痊愈:抽動癥狀全部清除,半年后隨訪無一例復發;好轉:多部位抽動的部分清除,小抽動偶見,抽動頻率較前明顯減少;無效:抽動頻率及力度均為不變或加重。

    2 結果

    38例兒童中,痊愈30例(78.0%),其中,4歲者3例,6歲者8例,8歲者13例,10歲者6例;好轉6例(15.8%),其中,6歲者2例,8歲者2例,10歲者2例;無效2例(5.3%),均為10歲。因家里經濟困難,未能堅持訓練。

    以運動性抽動為主要表現的兒童中,痊愈28例(74.0%),好轉2例(6.7%);伴有發音抽動者,痊愈4例(50.0%),好轉2例(2.5%),無效2例(2.5%)。

    父母文化水平較高、經濟條件較好者,25例(65.8%)給予心理干預,家長領悟能力強,能夠活學活用,孩子進步快,穩定性強。父母文化水平較低,經濟條件一般或較困難者13例(34.2%),家長接受能力較差,家庭作業配合力度不夠,進步速度及穩定性均較前者慢。

    3 討論

    兒童抽動癥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是使用多巴胺受體阻滯劑氟哌啶醇控制癥狀,因其不良反應多,易出現嗜睡、靜坐不能,認知遲鈍影響學習,停止治療,并且停藥后癥狀再現。中藥服用有輔助作用,但療效緩慢,治療單一,也易反復。

    抽動癥的發生與兒童的情緒和外部的壓力有關系,長時間看電視和電腦,精神刺激(驚嚇、家庭變故等),軀體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結膜炎等疾病誘發引起;長期食用大量垃圾食品(含有添加劑、防腐劑及鏈球菌感染細菌變異)也能引發。顯然,兒童抽動癥與精神異常無關,易受心理、睡眠、情緒等因素影響,因此,不主張用藥物治療,除非因器質性疾病所致。

    感覺統合訓練結合心理干預治療,是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專家艾爾絲博士提出的感覺統合理論,對于學習困難、心理和情緒障礙的兒童少年有明顯的效果。通常采用心理咨詢的方法,適當地實施行為矯治,解決了不少兒童中存在的心理行為問題[4]。針對病因、病史,運用心理學知識、技能,讓孩子參與感統訓練,結交玩伴,學會在“玩中學,學中玩”。半年后,對30例兒童隨訪中,無一例復發,其中10例伴有學習困難者,學習成績均較以前提高,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其注意力、多動及沖動行為,情緒穩定。在不斷臨床實踐中發現,年齡越小,發現越早,家長配合力度越大,治療效果越顯著。家長要學會與孩子一起成長,不斷學習,善于賞識,肯定接納孩子優缺點,努力建造和諧家庭。讓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培養其快樂、穩定情緒。在良好的互動中,不斷完善孩子,健全人格。

    在我院智能開發中心接受此方法治療后,家長深刻認識到,不僅是有病治病,還要防患于未然,并且定期帶孩子來我中心接受訓練,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此方法標本兼治、簡單可行,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鄭毅.抽動障礙新觀念及治療進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6,14(2):111-112.

    [2]魏書診,張秋業.兒童生長發育性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86-189.

    [3]陳文德.學習困難兒童指導手冊[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9:573.

    第7篇:臨床思維的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護理實習;微格教學;外科;臨床實踐能力

    微格教學又稱微型教學,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通過技能分解、分步示范,利用錄音、錄像等設備,幫助被培訓者掌握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1]。微格教學是多年來培養和綜合考查教師業務水平及教學能力的一項重要措施,近幾年成為高職院校培養和檢驗護理專業學生護理技能實訓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臨床實習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護理專業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習、操練護理技術最重要的階段。我院作為漯河醫專附屬醫院,常年承擔大量的臨床教學任務,為加強對實習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質量,2014年將微格教學引入臨床護理實習帶教中,收效較好,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漯河醫專2014年7月—12月進入我院外科進行臨床實習的三年制大專實習護生59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55人;年齡18~23歲;均為高考統招生。按照實習輪轉表中名單序號的單、雙號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29人)與觀察組(30人)。兩組護生性別、年齡、基礎護理技能水平、學習課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帶教準備

    在護生入科實習前,護理部牽頭組織外科護士長及帶教教師進行微格教學方法應用的集中培訓,使其掌握微格教學方法和技巧,統一思想,更新觀念。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及臨床實際工作需求,在常用臨床護理技術操作項目中選擇無菌技術、血壓測量、靜脈采血、口腔護理、中心供氧、引流管更換、心電監護、單人徒手心肺復蘇8項最常用技術作為應用微格教學培訓的項目,把每項操作項目分解成多個獨立操作、易重復、可測量的具體步驟,對每一步驟提出具體訓練目標和評價標準,制訂詳細教學計劃,設計目標、要求及評價方法,并將細化后的操作標準下發給護生,同時確定對照組與觀察組教學進度相同。

    1.2.2教學方法

    (1)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方式,教學過程以教師講解—示教—護生練習—再示教—再練習的方式進行。觀察組入科后,教師以講座形式對護生進行微格教學方法及操作流程的講解培訓,說明實習帶教的方法和要求,使教與學雙方達成共識。(2)讓護生3~5人自主結合為1個合作小組,按教學進度安排選擇訓練項目,依次逐項學習,熟悉、掌握操作流程及標準,討論分析重點、難點,觀看規范的操作視頻。(3)帶教教師視項目酌情選擇示教室或實境進行操作示范。護生以組為單位,先分步驟后連貫進行操練,教師適時到現場觀看指導,對于難點動作教師與護生共同研究,幫助護生掌握。經1~2天練習后,各個項目的分步練習及完整的項目操練過程由同組護生用手機拍攝記錄,然后在組內回放,并與規范操作視頻對比后,由本人及同組護生共同查找問題及不足,并加以改進。通過反復練習—錄像—回放—評價—反饋,直至操作熟練規范。(4)由帶教教師在病房選擇相應的操作項目讓護生進行臨床實境操作實踐。安排專人統一對每位護生的操作依次進行全程錄像,由科室總帶教集中組織帶教教師對操作錄像中的場景及細節逐個分析評價,將問題歸納總結,共性問題集中分析點評,提出改進意見,個性問題直接反饋給本人,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5)點評后,各組護生再共同觀看錄像,注重體會教師點評問題,總結、反思、領悟點評意見,交流操練體驗,分享操練中的困惑、收獲和感受,并對教學方法提出建議。

    1.2.3效果評價

    (1)比較兩組護生的出科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在外科實習結束前1周,由4名帶教教師共同對護生進行出科操作技能考核。采用抽簽方式決定考核順序,考核項目由護生本人從8項操練項目中隨機抽取2項。評分標準采用訓練標準,成績取2項操作成績的平均分。(2)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了解護生對兩種不同帶教方式的效果評價,內容包括:帶教滿意度、教學創新、提高學習興趣、提高操練效率、評判性思維能力及溝通協作能力提升6項,設認同、不認同兩個選項。研究者在護生外科實習結束時集中發放問卷,封閉式作答,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59份,回收有效問卷5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1.2.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

    2結果

    2.1兩組護生出科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

    2.2兩組護生對不同帶教方式的效果評價比較

    3討論

    3.1微格教學能有效激發護生學習興趣,提高技能操練效率

    臨床帶教是護生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形式,目前帶教的基本方式多是帶教教師反復講、護生被動聽,教師臨床示教、護生一旁觀看,護生自行操作的機會較少,帶教缺乏系統指導,護生運用時生搬硬套。而護理操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經過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練4個階段[2],微格教學針對臨床常用操作技術設計項目,在帶教中先模擬臨床實際操作場景,安排在示教室從操作前用物、環境、著裝準備等到終末處理,把完整的操作項目分解成若干步驟,各個突破,在掌握和完善一個又一個操作細節后,再強調操作的連貫性和條理性,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最終達到整個項目操作的準確、完整和流暢,并與臨床實際操作結合,體驗、對比、反思,使教學與臨床銜接,在不斷進行自我完善的同時提升技能水平。觀察組出科操作技能考核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護理技能臨床帶教中應用微格教學法,能有效提高帶教實效及質量,且該教學形式新穎、靈活、形象有趣,通過對自我和同伴操練視頻的觀摩對比,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克服畏難情緒,增強操作信心,促進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主學習及與他人協作能力的提升。觀察組93.3%的護生認為微格教學方式帶教能提高技能操練效率,83.3%的護生認為提高了學習興趣,73.3%的護生認為增強了溝通協作能力。

    3.2微格教學有助于增強護生心理素質,提高評判性思維能力

    應用微格教學護生多次在攝像情況下進行操作,有形無形中創設情景,可有效增強其心理素質,訓練其應急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3]。通過多次評價自我和同伴的操作表現,分析優缺點,探索、借鑒別人優點,做出合理判斷,以此來解決自身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地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臨床實踐技能操練成效,同時也提高了評判性思維能力。表2顯示,觀察組83.3%的護生認為微格教學方式提高了評判性思維能力。

    3.3微格教學能融洽師生關系,提高教學滿意度

    實施微格教學方法帶教,教師需要仔細研究技能操作流程,細化操作細節,創設操作情景,把控實習帶教質量,這一系列過程不僅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技能,因而促使教師在做中學、教中學,以促進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3]。同時教師在分析護生操作錄像中的操作場景及每一處操作手法及細節時,對暴露出的問題進行反思,提出改進意見,對護生提出的問題、意見和建議進行分析解答,并積極采納合理化建議,增加了師生間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師生和諧關系的形成,體現“以教師為主導、護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提高臨床教學質量及帶教滿意度。觀察組86.7%的護生對微格教學方式表示滿意。將微格教學法引入臨床護理操作技能帶教中是一次新的嘗試,該實踐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可操作性強,可謂是一種科學、實用、高效的護理技能訓練方法,但還存在諸多不足,需要不斷地探索、總結和完善,相信在大力提倡教學改革的今天,微格教學在臨床護理實習帶教中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勇花,黃曉華.微格教學法在心肺復蘇術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0,17(10B):29-30.

    [2]劉端海,王琨.微格教學在護理技能比賽訓練中的運用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19):69-70.

    第8篇:臨床思維的訓練方法范文

    太極拳是在我國中醫學“陰陽學說”和“經絡理論”的基礎上,吸收了古代哲學、武術、吐納、導引、醫學等學說形成的一套獨特的健身方法,是我國傳統的運動養生項目之一,具有簡單易學、不需要特殊場地和器械、經濟適用的特點。練習太極拳時要求注意力集中,講究“用意不用力”,對大腦具有良好的訓練作用。同時,太極拳的動作需要“完整一氣”,由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要求前后連貫,不僅需要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還需要大腦的積極參與,從而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緊張度,加強了大腦方面的調節作用[1-2]。因此,太極拳對改善神經系統的功能具有積極的作用。目前太極拳在補充醫學與替代醫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被認為是一種比較合理的康復運動方式。本文就近年來太極拳在神經康復領域中的應用作一綜述,以期為太極拳在神經康復中的推廣應用提供相關的依據。

    1腦卒中

    腦卒中是神經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大多數腦卒中患者都遺留有嚴重的運動功能障礙,影響其肢體功能的恢復和日常生活能力,因此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功能障礙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太極拳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效果已被國內外學者不斷證實,其改善平衡功能、防止跌倒、提高步行能力及改善步態為目前研究的熱點。由于運動功能、本體感覺及肌肉協調性喪失,無法維持正常的姿勢,因而容易影響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造成平衡功能障礙和偏癱步態。而太極拳可增加老年人的肌肉力量、改善動作的協調性、提高行動能力和抗外部干擾的能力,同時可調節前庭和軀體感覺器,從而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功能,防止其跌倒[3]。太極拳步態訓練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可提高腦卒中患者下肢抗重力肌肌力,改善其下肢伸肌張力過高或膝關節反張以及增強對骨盆的控制能力[4]。KimH等[5]將22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為常規康復訓練,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太極拳。太極拳為10個不同的動作(具體動作不詳),每次訓練60min,每周2次,共6周。評價指標包括功能伸展測試(FRT)、動態步態指數、10m步行測試、起立-計時測試(TUGT)、健康調查量表(SF-36)。結果顯示治療組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以及健康調查量表中的軀體功能、肌體疼痛、機體活力、健康狀況、精神狀況等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Taylor-PiliacRE等[6]對病程在3個月以上的145例社區腦卒中患者進行了觀察,其中太極拳組53例、力量訓練組44例、常規護理組48例。太極拳組采用簡化24式楊氏太極拳,太極拳組和力量訓練組每次60min,每周3次,共12周。評價指標包括跌倒率、2min步行測試以及健康調查量表(SF-36)。

    結果發現太極拳組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其他兩組,說明了太極拳可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降低跌倒風險,有利于社區推廣應用。ZhangY等[7]招募了5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方法,治療組在常規康復方法的基礎上加用太極拳。太極拳為簡化24式太極拳中的6個動作,分別是起勢、云手、野馬分鬃、轉身搬攔捶、摟膝拗步、收勢。每次訓練60min,每周5次,共4周;后期腦卒中患者出院后自行太極拳訓練3個月。采用Fugl-Meyer量表評定患者肢體運動功能,Berg平衡量表評定平衡功能,Barthel指數評定日常生活能力,結果發現太極拳組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該項研究提供了初步的證據顯示太極拳可以作為一種新的康復訓練方法用于恢復期的腦卒中患者。在一項納入9項研究的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中顯示,中國傳統功法包括太極拳可以在短期時間內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8]。李海勇[9]研究了太極拳步法聯合Prokin平衡訓練儀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功能障礙的影響。他將40例恢復期的腦卒中患者進行了隨機分組,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治療組在常規康復訓練方法的基礎上加用太極拳步法和Prokin平衡訓練儀。太極拳步法主要包括起勢、前后步、側并步、倒卷肱、野馬分鬃、云手及上下步等動作。太極拳步法訓練時間為每次40min,每天1次;平衡訓練儀30min每次,每天1次;治療時間都為6周。治療前后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及本體感覺指數(A.T.E)進行平衡功能的評估。通過試驗發現太極拳步法聯合平衡訓練儀可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本體感覺功能。周祖剛[4]將68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強化組。常規組采用針刺和常規康復訓練,強化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加用太極拳步法。

    太極拳步法包括前上步(摟膝拗步)、中定步(六封四閉)、后退步(倒卷肱)、側行步(云手)、獨立步(金雞獨立)、變向步(行步)。每次訓練20~30min,每天2次,每周10次,兩組均于治療前,治療后3周、6周采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步態參數、功能性步行量表(FCA)和改良Barthel指數進行評定。研究發現太極拳組可以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且還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患側步長、降低腦卒中患者的步寬和左右步長差,提高步行能力。劉體軍等[10]將48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訓練組和對照組,兩組均進行常規家庭康復訓練,訓練組在此基礎上增加簡化的太極拳訓練。兩組于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評定,結果顯示訓練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國內有將太極拳運用于運動想象療法對腦卒中患者進行相關的研究,運用兩者都具有的大腦意念活動來規范運動想象療法的指導語內容。章惠英等[11]研究太極拳“云手”運動想象對腦卒中患者偏癱側手功能恢復的影響,將32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第1~3周A組進行常規康復訓練和云手運動想象,B組進行常規康復訓練;第4~5周兩組均不治療,為洗脫期;第6~8周A組進行常規康復訓練,B組常規康復訓練加用云手運動想象療法。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3、5、8周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Barthel指數和偏癱上肢功能測試對患者上肢及手的精細功能進行評定。研究發現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太極拳云手運動想象療法可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章惠英等[12]觀察太極拳步法運動想象對腦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響。實驗分為1~3周、4~5周、6~8周3個階段。A組第1階段是常規康復訓練加用太極拳步法運動想象,第3階段僅進行常規康復訓練;B組反之;第2階段均為洗脫期,均不給予任何治療。治療前、治療3、5、8周后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分級量表(FAC)和Tinetti步態評估測試患者步行能力。研究發現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太極拳步法運動想象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

    2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目前常見的中老年人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肌肉強直、運動遲緩和姿勢步態異常。發病后病情呈現緩慢進展,最后出現運動功能的完全喪失。目前PD的治療仍以藥物控制為主,但毒副作用較大,長期服用的費用較高,并且容易出現藥物的依賴。現有新英格蘭雜志首先發表了太極拳干預PD患者的報道,同時有大量的國內外研究發現太極拳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控制功能,豐富了PD的治療手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KimHD等[13]觀察了12例輕度及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給予每周3次,共12周的24式簡化太極拳訓練,治療前及治療12周后采用壓力軌跡變數進行測試。研究發現太極拳訓練可明顯提高PD患者的動態控制能力。因此太極拳被認為是一種很有效、安全的干預方式。GaoQ等[14]將80例帕金森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均接受常規的臨床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楊氏太極拳訓練,每次60min,每周3次,共計12周。

    治療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起立-計時測試(TUGT)測試患者的平衡功能以及6個月后通過電話隨訪調查患者的跌倒次數。研究發現太極拳訓練可明顯改善PD患者的平衡功能以及降低其跌倒次數和風險。TsangWWN等[15]將195例PD患者隨機分為了太極拳訓練、抗阻訓練、牽伸訓練3組。3組訓練時間都為每次60min,每周2次,共24周。治療前、治療12周、24周采用穩定極限、功能伸展測試和TUG進行平衡功能的測試。研究發現太極拳訓練組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AmanoS等[16]將45例PD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又分為了兩組,其中Group1每次60min,每周2次;Group2每次60min,每周3次;兩組都練習簡化的楊氏太極拳,共計16周。對照組給予安慰治療。采用PD評定量表(Ⅲ)評定患者的運動功能、步態參數測試患者的步行能力。研究發現16周的太極拳訓練并沒有明顯改善PD運動功能及步行能力,認為短期的太極拳訓練是否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還需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TohSFM等[17]對2003~2013年發表的關于太極拳運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的702篇外文文獻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和評價,沒有高質量的證據證明太極拳對PD患者的運動和非運動功能有效。汪亞群等[18]將62例早期的PD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給予多巴絲肼片加PD康復操,康復操由起勢、攬雀尾、單鞭、提手上勢、白鶴亮翅、摟膝拗步、云手、如風似閉、收勢等太極拳動作組成;對照組單純給予多巴絲肼片治療。分別于治療前、治療8周采用PD評定量表(UP-DRS)中III評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進行評定。

    研究發現治療組的兩項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太極拳組成的康復操可改善早期PD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其運動控制能力,緩解相應的運動癥狀,從而提高PD生活質量。黃豪等[19]研究了10例原發性早期患者,觀察期間給予美多巴基礎治療,由太極拳專業教練教授太極拳“五功六法”,實驗分為3階段,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均觀察干預效果分別為1~4周、9~12周;第二階段為洗脫期,不給予任何治療,觀察長期效應及療效的消退情況。太極拳五功主要為太極樁、開合樁、起落樁、虛實樁和陰陽樁;六法主要為云手、野馬分鬃、摟膝拗步、金雞獨立、左右蹬腳和攬雀尾。太極拳訓練每天1次,1次3遍,每周5d,共計12周,練習時以polar表監控心率,要求患者的心率達到靶心率。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PD評定量表(Ⅲ)運動能力檢查在第一階段前后、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后給予評定。研究發現PD患者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治療后各項評分均有明顯的改善,第二階段洗脫期后各項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因此認為太極拳運動可改善PD患者的平衡功能和運動功能,同時說明這種干預效果具有長期性。但是這種干預效果是否會隨著洗脫時間的延長而消失還需進一步的臨床研究來證實。李建興[20]將56例PD患者隨機分為了太極拳組和步行組,兩組均給予美多巴藥物治療,太極拳訓練為每天2次,每次30~45min的24式簡化太極拳,共計8周,要求患者練習的心率達到靶心率,并持續8min以上,選用腕表式心率測定器SPikeWatch進行測試;步行組要求患者步行速度保持在40~60步/min,運動時間不少于40min,同樣達到靶心率,并持續10min以上,共計8周。采用統一PD評定量表(Ⅲ)運動能力檢查測試患者的運動功能,Berg評定患者的平衡功能,39項帕金森病生存質量調查問卷測試患者生活質量。研究發現太極拳組的三項測試指標明顯優于步行組,說明太極拳訓練配合藥物治療可以明顯加強患者的運動控制,改善患者的運動障礙,提高其平衡功能,降低跌倒的風險,改善其生活質量。張小波等[21]觀察了30例原發性PD患者,研究九式簡化太極拳對帕金森病患者側向姿勢穩定性的影響,干預時間為8周,治療前后采用強化Romberg檢査法進行測試。研究發現PD患者的睜眼和閉眼的站立時間均增加,說明太極拳可以改善PD患者的側向姿勢穩定性,降低患者的跌倒風險。

    3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又被稱為老年性癡呆,是一種最常見的原發性多病因神經變性癡呆,其起病具有隱匿性,病程呈現進行性惡化,臨床主要以記憶障礙為主,特別是近記憶障礙出現最早,同時伴有認知功能障礙、非認知功能障礙和精神行為異常,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影響其生存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嚴重的負擔[22-23]。現有相關的臨床研究認為,一定量的運動或體力活動可明顯降低AD的發生率,從而改善AD患者的記憶和認知功能[24]。王蔚等[25]招募了60例AD患者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對照組進行日常生活活動,有氧訓練組采用踩車的運動方式,運動強度為中等強度(最大心率的70%),每次訓練時間為40min,每周3次,共計3個月。兩組治療前后采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阿爾茨海默病認知功能評定量表(ADAS-cog)評定患者認知功能;阿爾茨海默病協作研究日常能力量表(ADCS-ADL)以及老年性癡呆生活質量量表(QOL-AD)評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研究發現有氧訓練組的各項指標值均優于對照組,說明中等強度的有氧訓練可以明顯改善AD患者的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太極拳運動舒緩柔和,強調動作和呼吸的配合,有助于患者進行膈式呼吸,因此太極拳運動也屬于有氧運動范疇[26]。李日臻等[27]將62例AD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即給予藥物治療加記憶思維、生活自理能力等常規康復訓練;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了24式楊氏簡化太極拳,每周5次,共計3個月。

    兩組分別在治療前后采用MMSE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ADL量表進行測試。研究發現太極拳結合腦靈湯可以明顯改善AD患者的認知和行為能力,太極拳是一種行之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的康復療法。LiF等[28]觀察太極拳干預年齡大于65歲的MMSE評分在20~25分之間的具有輕度認知障礙的46例老年人,將患者隨機分為太極拳訓練組和對照組,太極拳訓練每次60min,每周2次,共計14周;對照組主要是由于時間和交通問題不能參加太極拳訓練,因此不給予任何治療。治療前后采用MMSE量表進行認知功能測試,起立-計時測試(TUGT)測試患者的運動功能。研究發現太極拳訓練可以明顯改善AD患者的認知功能和運動能力。MillerS等[29]對發表的關于太極拳運動干預社區居住老年人的認知功能的12篇文獻進行系統的分析發現太極拳運動可以明顯提高社區居住老年人的認知功能,但存在著太極拳運動樣式、運動量的不統一以及老年人認知功能測評的差異。WagnePM等[30]評價太極拳對老年人認知功能的影響的Meta分析顯示,太極拳運動對輕度認知障礙到老年癡呆的患者都具有較小但仍然有統計學意義的臨床作用。因此認為太極拳運動對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的老年人都具有積極的作用。一項納入8篇文章Meta分析發現,太極拳作為一種身心兼有的運動,可明顯改善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和記憶力[31]。現有研究認為太極拳可能是通過改善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動作協調性和運動身心狀態等方面來改善大腦的功能和結構,從而改善老年人認知功能[32],降低其患癡呆的風險。

    4多發性硬化

    多發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中樞神經系統中以白質脫髓鞘、膠質細胞增生、軸索損傷和變性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病常常發于中青年人群,臨床主要表現為病灶的空間多發性和病程的時間多發性。該病具有高復發率和病殘率的特點,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近年來,各種新的治療手段廣泛運用于臨床,對降低復發率、延緩疾病的進展具有積極的作用[33-34]。目前,康復訓練運用于MS患者日益受到關注。蔣天裕等[35]根據MS的特點和運動康復規律,開發了一套多發性硬化康復體操。他將53例患者分為對照組43例和治療組1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MS教育,治療組給予康復體操訓練,干預時間為1個月。研究發現MS康復體操可明顯提高患者的功能。因此針對MS患者的康復訓練很有必要。通過康復訓練可以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使用輔助器具的能力。制定針對MS早期和中等功能受損期,以患者為中心,家庭為基礎,患者主動參與的康復干預模式很有必要[36]。現有研究認為,運動訓練對MS患者有效,可以增強其肌力和有氧能力、改善患者的心情、減輕勞累程度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MillsN等[37]研究發現2個月的太極拳訓練可明顯改善MS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患者的情緒。JaninaJM等[38]招募32例MS患者,隨機分為太極拳組和常規治療組。太極拳組為常規治療加6個月太極拳練習。通過干預后發現,太極拳組可改善患者平衡、協調功能以及降低患者勞累程度。AzimzadhE等[39]選入36例MS女性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給予楊氏太極拳,每次45~60min,每周2次,共計12周;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采用BBS進行評定,研究發現太極拳干預可以改善MS患者的平衡功能。HeineM等[40]對46個RCT的系統評價表明,太極拳練習可明顯減輕患者的勞累程度和降低該病的復發率。

    5小結

    太極拳在神經康復領域中作為一種有效的運動訓練方式已被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所證實,但仍存在問題:(1)研究證據等級較低,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證明其有效性;(2)太極拳訓練的具體動作和運動量多樣化,無統一的標準,導致臨床療效存在著差異;(3)太極拳樣式、招式多樣,如何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功能障礙程度選擇太極拳運動形式,還需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4)雖然目前研究顯示太極拳臨床療效存在著差異,但太極拳仍被認為是一種新型的康復治療手段,因此除了臨床療效研究外,還需加強太極拳對神經系統方面作用的機制研究,可通過影像技術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為太極拳在神經系統中的作用提供相應的依據。

    參考文獻:

    [1]代宇,潘虹,文超,等.太極拳在腦卒中康復中應用的進展[J].社區醫學雜志,2015,13(17):67-69.

    [2]王茂斌.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52-353.

    [3]WuG,KeyesL,CallasP,parisonoftelecommunication,community,andhome-basedtaichiexerciseprogramsoncompli-anceandeffectivenessineldersatriskforfalls[J].ArchPhysMedRehabil,2010,91(6):849-56.

    [4]周祖剛.強化太極步態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態參數及步行能力的影響[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3.

    [5]KimH,KimYL,LeeSM.EffectsoftherapeuticTaiChionbalance,gait,andqualityoflifeinchronicstrokepati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habilitationResearch,2015,38(2):156-161.

    [6]Taylor-PiliaeRE,HokeTM,HepworthJT,etal.EffectofTaiChionPhysicalFunction,FallRatesandQualityofLifeAmongOlderStrokeSurvivors[J].Archivesof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2014,95(5):816-824.

    [7]ZhangY,LiuH,ZhouL.ApplyingTaiChiasarehabilitationpro-gramforstrokepatientsintherecoveryphase:studyprotocolfor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Trials,2014,15(1):484.

    [8]Bing-LinChen,Jia-BaoGuo,Ming-ShuoLiu,etal.EffectofTraditionalChineseExerciseonGaitandBalanceforStroke: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PlosOne,2015,10(8):e0135932.

    [9]李海勇.太極拳步法聯合Prokin平衡訓練儀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功能障礙的影響[D].蘇州:蘇州大學,2012.

    [10]劉體軍,秦萍,陳杏枝.太極拳改善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9,31(11):781-782.

    [11]章惠英,王燕,章雅青,等.太極拳“云手”運動想象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手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49(26):3297-3301.

    [12]章惠英,卿陽洋,章雅青,等.太極拳步法運動想象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4(9):1268-1275.

    [13]KimHD,JaeHD,JiHJ.TaiChiExercisecanImprovetheObsta-cleNegotiatingAbilityofPeoplewithParkinson’sDisease:APre-liminaryStudy[J].Journdofphysicaltherapyscience,2014,26(7):1025-1030.

    [14]GaoQ,LeungA,YangY,etal.EffectsofTaiChionbalanceandfallpreventioninParkinson’sdisease:arandomiedcontrolledtri-al[J].ClinRehabil,2014,28(8):748-753.

    [15]TsangWWN.TaiChitrainingiseffectiveinreducingbalanceim-pair-entsandfallsinpatientswithParkinson’sdisease[J].Jour-nalofPhysiotherapy,2013,59(1):54-55.

    [16]AmanoS,NoceraJR,VallabhajosulaS,etal.TheeffectofTaiChiexerciseongaitinitiationandgaitperformanceinpersonswithParkinson’sdisease[J].ParkinsonismandRelatedDisorders,2013,19(11):955-960.

    [17]TohSFM.ASystematicReviewontheEffectivenessofTaiChiExer-ciseinIndividualswithParkinson’sDiseasefrom2003to2013[J].HongKongJaurnalofOccupationalTherapy,2014,23(2):69-81.

    [18]汪亞群,謝慧淼,江霞,等.帕金森病康復操佐治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運動癥狀的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6):2012-2014.

    [19]黃豪,張文召,楊樸,等.太極拳對早期帕金森病平衡能力和運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3):281-282.

    [20]李建興.太極拳配合美多巴對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控制作用[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1:1-7.

    [21]張小波,汪亞群.九式簡化太極拳對帕金森病患者側向姿勢穩定性的影響[A]//2014年浙江省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4.

    [22]谷巍,金曉仙,張燕軍.針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14,34(12):1156-1159.

    [23]溫蒲圓,周軍.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2013,33(14):3524-3527.

    [24]MiddletonLE,BarnesDE,LuiLY,etal.Physicalactivityoverthelifecourseanditsassociationwithcognitiveperformanceandimpair-mentinoldage[J].JAmGeriatrSoc,2010,58(7):1322-1326.

    [25]王蔚,朱奕,楊思雨,等.有氧訓練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12):1151-1155.

    [26]周圓,林海丹,何成奇,等.運動療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研究的國外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12):1306-1309.

    [27]李日臻,劉運林,王良鑫,等.腦靈湯結合太極拳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康復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7):693-694.

    [28]LiF,HarmerP,LiuY,etal.TaiJiQuanandglobalcognitivefunc-tioninolderadultswithcognitiveimpairment:Apilotstudy[J].ArchivesofGerontologyandGeriatrics,2013,58(3):434-439.

    [29]MillerS,M,Taylor-piliaeRE.EffectsofTaiChioncognitivefunctionincommunity-dwellingolderadults:Areview[J].Geri-atricNursing,2014,35(1):9-19.

    [30]WaynePM,WalshJN,Taylor-PiliaeRE,etal.EffectofTaiChionCognitivePerformanceinOlderAdults: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JAmGeriatrSoc,2014,62(1):25-39.

    [31]WuY,WangY,BurgessEO,etal.TheeffectsofTaiChiexerciseoncognitivefunctioninolderadults:Ameta-analysis[J].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2013,2(4):193-203.

    [32]ChangYK,NienYH,ChenAG,etal.TaiJiQuan,thebrain,andcognitioninolderadults[J].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2013,3(1):36-42.

    [33]侯世芳,劉銀紅,許賢豪.多發性硬化診斷與治療進展[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4,14(10):849-853.

    [34]譚書偉,羅家明,余巨明.多發性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4,41(2):145-148.

    [35]蔣天裕,甕長水,吳衛平.多發性硬化康復操的臨床初步研究;第八屆北京國際康復論壇論文集[C];2013.

    [36]蔣天裕,吳衛平,黃德暉,等.多發性硬化的家庭運動康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4):337-340.

    [37]MillsN.,Allen.J,CareyMorganS.DoesTaiChi/QiGonghelppatientswithMultipleSclerosis?[J].JournalofBodyworkandMovementTherapies,2000,4(1):39-48.

    [38]BurschkaJM,KeunePM,OyHv,etal.Mindfu-lness-basedin-terventionsinmultiplesclerosis:beneficialeffectsofTaiChionbalance,coordination,fatigueanddepression[J].BMCNeurolo-gy,2014,14(1):1-9.

    [39]AzimzadehE,HosseiniMA,NouroziK,etal.EffectofTaiChiChuanonbalanceinwomenwithmultiplesclerosis[J].ComplementaryTherapiesinClinicalPractice,2015,21(1):57-60.

    第9篇:臨床思維的訓練方法范文

    精神分裂癥是各類精神疾患中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以個性改變,思維、情感、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為主要特征。該疾病易復發,復發后有53%的患者會出現社會功能缺陷[1],而社會功能衰退是導致精神殘疾最常見的精神疾病[2]。文獻[3]研究發現,單純應用抗精神病藥物難以有效改善情感淡漠、思維貧乏、意志缺乏等精神分裂癥的陰性癥狀。近年來,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醫務工作者在應用抗精神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各種康復訓練治療,使精神分裂患者的病情改善和功能恢復均取得了滿意效果,現綜述如下。

    1 康復護理的重要性

    精神分裂癥患者經過系統的藥物治療以后,精神癥狀逐漸恢復,但是精神康復不僅是癥狀的消除,更主要的是指社會功能的恢復,而藥物治療本身對社會功能恢復的作用是有限的,此時,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才是解決根本問題的關鍵,在臨床工作中開展各種康復治療,使患者殘存功能和潛在能力在治療和訓練后獲得最大限度的發揮[4],防止功能減退,提高生活質量,讓患者盡早回歸社會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2 康復護理的臨床實踐研究進展

    2.1 開放管理

    目前我國大部分精神科醫療機構均系封閉式管理模式,患者脫離社會,社會功能嚴重受損,加速了患者的社會功能退縮,造成疾病慢性化,并逐漸走向精神衰退,造成精神殘疾[5]。從2013年5月1日《精神衛生法》實施后,醫院對精神病患者的權益維護更加規范,圍繞自愿和知情兩個基本原則,在住院各個環節做了相應調整,醫院針對自愿患者及病情需求方面給予重視、支持和改善,開設了開放病房,精神分裂癥患者來到醫院就診或治療后,首先要經過門診的初步篩選及病房雙重評估,確定患者是否符合住開放病房的條件,開放病房不同于封閉病房,在開放病房的患者有更多的知情權,在生活和物品管理上有更多自主性,可自由出入、自我管理、自主服藥、自己安排探視時間,這種管理方式促進了患者與外界的接觸與情感交流,有利于患者的精神康復和增強自信心。張瑞芬等[6]以這種開放式管理模式為長期住院精神病患者提供了輕松愉快的治療環境,有效地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實施開放管理模式雖然效果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在監護和診療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如患者出走或肇事肇禍等不良事件,給社會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和公眾危害事件,但在臨床工作中只要掌握好患者開放標準,加強對開放環境中康復訓練活動患者的巡視與溝通,掌握病情變化及其心理動態,就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不良事件發生[7]。

    2.2 Orem自護模式的實踐

    奧瑞姆(Orem)的自護模式也稱自我照顧模式,強調自理的概念,認為自我照顧的需要是護理的重點,奧瑞姆(Orem)在精神疾病應用方面相比其他康復治療的研究,國內起步較晚,且研究的數量不多,但也呈逐年增多趨勢,反映了Orem自護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鄔東紅等[8-9]應用奧瑞姆自護模式的完全補償性護理系統、部分補償系統和支持教育系統對11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干預對照研究,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進行訓練,幫助患者起床、洗漱、進食、大小便等日常指導和訓練,對部分有自理行為患者進行激勵強化,促使患者形成正確的認知、強化并鞏固已經形成的良好行為,約束和矯正患者不良的認知行為,發掘患者自護潛能。此外,李峰等[10]也采用Orem自護模式的部分補償系統和支持教育系統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現有的自理能力基礎上,幫助患者補償其不足,改變其疏懶行為,克服自理的缺陷性,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由此分析,Orem自護模式能強化患者的自我料理能力,幫助患者建立正性的自我概念,使患者能夠重新認識自己,提高自我照顧能力,改善生活質量,訓練方法安全有效,在今后的工作中值得借鑒和推廣。

    2.3 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療效的相關研究在國內外已經獲得廣泛認可,患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結合認知行為治療,已經成為一種公認的康復治療手段,在引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要從簡單的方法訓練入手,循序漸進地提高難度,一般情況下,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早期認知-行為-社交技能訓練有助于培養患者自我認知和行為管理能力,有利于患者生活能力、社會功能及智能狀態的改善[11-12],同時可以幫助患者提高對自身癥狀的認識能力,改善和提高服藥的依從性[13-15]。精神分裂癥的復發率與患者的認知能力也密切相關,在控制病情的基礎上及時地給予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患者重新構建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新認識真理,逐漸改變不良認知并給予心理支持和幫助。傳統的單用藥物治療控制復發率可靠性較低,建議在使用藥物治療基礎上,加入認知行為干預可以降低患者出院后各個時間點的復發率[16]。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治療方法,在臨床工作中對精神分裂患者進行認知行為訓練是減少患者精神殘疾的一個重要內容,訓練的目的在于幫助患者強化或弱化某一種行為,以消除不良習慣或行為,幫助患者學會處理問題,應對各種實際困難,訓練內容通俗易懂、有趣味性,患者容易接受并調適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因此,精神衛生工作者在臨床工作中要善于應用認知行為干預,實施行為矯正和技能訓練,以改善患者的慢性功能殘缺,降低發病率和致殘率,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17-19]。

    2.4 工娛治療

    工娛治療是精神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通過工作、勞動、娛樂和文體活動,豐富患者的文化生活,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生產和社會適應能力。工作治療(工療)主要是以工作勞動為手段的各項治療活動,鄭勝麗等[20]認為手工作業治療能促進慢性衰退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對慢性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應從簡單的手工活動做起,比如折紙,然后延伸到較為復雜的項目,如拼裝模型、制作各種工藝制品、做商標等手工制作勞動,以激發患者對生活、工作的興趣,改善身體功能和精神功能。而娛樂治療(娛療)是以文藝娛樂及體育活動為手段的各種治療活動。張秋香等[21]對60例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了閱讀療法對照研究,方法分為自由閱讀和集體閱讀兩種形式。每天定期進行閱讀書刊畫報訓練,鼓勵患者陳述讀后感和體會,經過2個月的閱讀療法訓練,提高了患者溝通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增強了患者社會交往興趣,從而促進了社會功能的康復。而阮巧緣[22]的研究開發的體育項目更是形式多樣化,有太極拳、團體操、籃球、羽毛球、拔河、健身器材訓練、慢跑、跳繩、踢毽子、套圈、體育知識競賽等項目,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安排適合的體育項目,并從訓練時間、方法、步驟、技巧等方式引導患者參與活動,極大地調動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心理應急能力,提高社交技能。

    工娛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療效國內已有廣泛報道[23-24],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組織患者參加各項工娛療活動,對患者系統地進行綜合康復訓練,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工娛療項目使患者投入于愉快的活動中,以轉移患者對病態體驗的注意力,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幫助和鼓勵患者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以激發患者的始動性,減輕陰性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

    2.5 利伯曼精神康復治療

    利伯曼精神康復技術,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精神科Liberman教授及其同事創立的《社會獨立生活技能訓練模式》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主要包括藥物自我處置技能訓練、癥狀自我監控技能和回歸社會技能訓練[25],目前,這套精神康復技術已經被國內外的醫院廣泛采用。該治療方法主要是以認知行為治療為基礎,通過聽、看、模仿演練、家庭作業等多種形式,反復向患者傳遞康復知識,教給患者解決問題的技巧,訓練患者的社會交往及回歸社會技能,國外的臨床實踐中已收到良好效果[26]。國內黎麗燕等[27-28]研究報道,應用利伯曼精神康復技術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為期12周康復訓練,患者重燃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注意,減輕了遲緩、抑郁等消極癥狀,患者的社交技能及社會功能恢復效果顯著。如今,在精神疾病領域里,有些學者和研究人員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治療更注重于利伯曼精神康復技術的開發應用,因為它適用于精神分裂癥各時期的康復患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 7777奇米四色成人眼影|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成人18视频日本|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亚洲成人免费看|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网| 成人看片黄a在线观看| 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天天欲色成人综合网站|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欧美成人性动漫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片|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视频未|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 欧美成成人免费|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