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疾病的診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10年1月-8月隨機選取120例呼吸系統疾病的患兒進行電子支氣管鏡術,采用隨機局部麻醉復合靜脈鎮靜,極大的提高了我院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水平;由于兒科病人的特殊性導致患兒術中耐受性差,承受能力低,常出現一些并發癥,我們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不但保證了診治過程的安全順利進行,而且明顯減少了患兒的痛苦,在臨床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經驗,現結合工作談幾點體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患兒120例,男88例,女32例;年齡10月-14歲,其中臨床診斷肺炎100例,咳嗽變異性哮喘10例,支氣管哮喘5例,可疑支氣管異物5例。
1.2 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方法:采用Olympus BF-P260F型電子纖維結合型支氣管鏡,先端部直徑4.0mm,工作孔徑2.0mm。完善術前檢查和各種術前準備后,靜推咪噠唑侖0.1mg/kg,阿托品0.01-0.03mg/kg,術中患兒取平臥位,頸部略抬高、頭略后仰,持續低流量吸氧(1-2L/min),全程心電及血氧監護。術前用2%利多卡因對雙側鼻腔、咽喉表面噴霧麻醉各3次,術中采用“邊麻邊進”的利多卡因氣管內局部黏膜表面麻醉法,到達聲門時、到達氣管隆突前、進入左/右支氣管后依次注入2%的利多卡因1-2ml。將電子支氣管鏡經鼻(個別鼻甲肥厚進鏡困難經口腔進鏡)、會厭到達主氣管及各段、部分亞段支氣管開口,觀察有無先天氣道發育畸形,進鏡原則是先健側后病側、如雙側病變則先病變輕側后病變重側,觀察病變部位情況。術中發現呼吸道分泌物較多時給予吸引,病變部位給予37℃的溫生理鹽水注射液灌洗,以免刺激氣管內黏膜加劇咳嗽,每次灌洗量根據年齡、體重、病情、病變部位決定,一般5-15ml/次,總量3ml/kg。注入速度要適中,原則上注入后立即吸引,負壓吸引壓力25-100mmHg,壓力不能過大、過猛,中葉及舌葉回收量達40%以上,下葉及其他肺葉達30%以上。術前術中及時吸出氣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術中準確及時做好標本的采集,術后及時送檢。
1.3 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檢查: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均常規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部分病例做支原體DNA、結核桿菌DNA、EB病毒檢測。
1.4 觀察術中及術后患兒的反應如低氧血癥、出血、喉及支氣管痙攣、發熱等并加以處理。
2 結果
2.1 電子支氣管鏡術檢查結果:100例臨床診斷為肺炎患兒經電子支氣管鏡檢查:鏡下診斷單純氣管支氣管內膜炎95例,其中鏡下診斷氣管支氣管內膜炎同時氣管支氣管軟化或開口狹窄24例,鏡下診斷支氣管結核5例。10例臨床診斷為咳嗽變異性哮喘的患兒經電子支氣管鏡檢查:鏡下診斷慢性氣管支氣管內膜炎8例,氣管支氣管軟化、開口狹窄2例。5例支氣管哮喘患兒鏡下診斷為慢性支氣管內膜炎。可疑支氣管異物5例:經檢查確診3例,排除2例。
2.2 BALF細菌培養結果:細菌培養陽性42例,陽性率35%。藥物敏感試驗提示,培養陽性的菌株多為產超廣譜β-內酰胺和G-桿菌。30例支原體DNA檢測陽性。5例結核桿菌DNA檢測陽性。
2.3 本組經電子鏡術診治:患兒120例,術中、術后均常規進行吸氧、血氧心電監護,多數患兒治療過程安全順利,12例術中出現一過性低氧血癥,占10%,SpO2低于85%,退鏡并給予增大氧流量后緩解。6例出現鼻部出血,占5%,以鼻腔黏膜出血為主,出血量較少,退鏡后未予特殊處置而自行止血。4例出現術后發熱,占3.3%,體溫均在38℃以下,給予物理降溫后熱退。術中術后均無物過敏、喉頭水腫、喉痙攣、呼吸心跳驟停、驚厥、氣胸、縱膈氣腫等嚴重并發癥。
3 討論
自電子支氣管鏡術應用于兒科臨床以來,在呼吸系統及其相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中愈發凸顯出其無法替代的優勢,從常規檢查發展到急診、急救。由于電子支氣管鏡可彎曲性大、管徑細小及轉動靈活,職稱論文能插入傳統硬質支氣管鏡所不能到達的段及亞段支氣管,視野范圍大、成像清晰,能直接檢查到傳統放射線檢查無法發現的微小氣道內膜的病變,還能進行介入治療,為越來越多的患兒解除了病痛,明顯的提高了診治水平。
3.1 患者的配合至關重要:與其他醫學上的侵入性操作一樣,電子支氣管鏡術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患者的配合就顯得至關重要。兒科病人因其年齡的特殊性而導致依從性差,全身麻醉因費用昂貴及術后呼吸道護理繁瑣等原因家長不宜接受,良好的局部麻醉可以解決上述矛盾,為電子支氣管鏡術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空間。
關鍵詞:呼吸道感染;C-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檢測
長期以來,由細菌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是兒科門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有研究顯示,近年來,由肺炎支原體(MP)感染所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導致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不同,其治療和預后均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及早地正確判斷其病原體,對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2]。為探討C-反應蛋白(CRP)聯合白細胞(WBC)計數在兒科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診斷價值,筆者對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診治的32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血清檢測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并與100例健康兒童的血清檢測資料進行對比,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兒共320例,男148例,女172例,年齡1~11歲,平均5.5歲,入院時均有發熱,并伴有咳嗽、流涕等癥狀,體溫均在38.5℃以上。其中經痰、咽拭子培養證實為細菌感染者180例,經血清學抗體檢測證實為病毒感染者70例,經MP抗體檢測證實為MP感染者70例,隨機抽選100例在我院體檢正常的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各組兒童基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患兒均在入院后24 h內采集新鮮手指血進行CRP和血常規檢測,CRP檢測儀采用深圳國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NESPHSTAR特定蛋白分析儀,試劑采用其配套試劑,檢測方法采用散射比濁法;血常規檢測采用日本SYSMEX公司生產的XS-1000i血液分析儀,采用該廠提供的配套試劑與質控品。健康對照組則一次性進行CRP和血常規檢測。所有步驟均嚴格按照標準操作規程進行。
1.3診斷標準 依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3版設定[3]:CRP值≤10 mg/L為正常,>10 mg/L為升高;WBC值在4.0×109/L~10.0×109/L者為正常,>10.0×109/L為升高。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細菌感染組的CRP陽性率(90.00%)高于WBC陽性率(49.44%),MP感染組的CRP陽性率(11.43%)低于WBC陽性率(54.29%),兩者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WBC計數是臨床檢測是否存在細菌感染的傳統指標,但由于其個體差異大、正常參考值較寬,特別是嬰幼兒時期機體功能反應低下,一部份患兒WBC計數變化不明顯。此外,WBC總數易受應激、日間變化、藥物治療及精神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對于嬰幼兒的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敏感性不夠,有一定局限性。
CRP是由肝臟合成的,能與肺炎球菌莢膜C-多糖物質發生反應的正相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是一種能判斷炎癥和組織損傷的非特異性的敏感指標。CRP由多種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誘導,當細菌直接損傷細胞導致其兩邊的細胞膜分離,暴露出膽堿磷酸分子并提供一個CRP的附著點,然后通過上述細胞因子將信息傳遞給肝臟,刺激肝臟產生CRP。CRP能對細菌感染做出迅速的反應,且不受性別、年齡、貧血、抗生素、脂質及高球蛋白血癥等因素影響。CRP對病毒感染的反應不敏感,通常不超過50 mg/L。利用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感染早期初步鑒別病原菌是細菌、病毒或支原體。
本研究中,細菌感染組的CRP陽性率(90.00%)高于WBC陽性率(49.44%),MP感染組的CRP陽性率(11.43%)低于WBC陽性率(54.29%),兩者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綜上所述,CRP和WBC聯檢,對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能夠做出早期鑒別診斷且快速方便,成本低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呂偉標,黃倩婷,謝健敏,等.CRP、WBC、MP-Ab聯合檢測在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價值[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1,29(4):373-374.
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科教科,云南蒙自 661199
[摘要] 目的 探討泌尿外科實施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進行臨床護理可能存在的相關問題及護理對策。方法 2011年組僅進行臨床常規護理措施;2012年初我科組織護理人員集中進行討論,提出泌尿外科老年手術患者臨床護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相關問題,并積極查閱相關資料尋求對策,應用于此類患者實際護理工作中。結果 研究組護理安全事件發生率為0.52%,護患糾紛發生率為0.00%,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安全事件發生率5.38%,護患糾紛發生率3.85%,且(P<0.05),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2012年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護理人員對自身工作滿意度均較2011年組顯著提高,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及時總結工作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并提出對應措施,改進護理方法及工作內容,可顯著降低護理不安全事件發生率及護患糾紛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及護理人員對自身工作滿意度,有助于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降低護患糾紛發生率,提高護理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
關鍵詞 ] 泌尿外科;老年;護理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b)-0105-03
本文將對我院自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間前來就診的泌尿外科老年患者進行臨床分析,從而探討泌尿外科實施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進行臨床護理可能存在的相關問題及護理對策,為臨床提高此類患者護理效果提供可靠依據,保障其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共選取221例泌尿外科老年患者進行本次研究,其中男性179例、女性42例,年齡60~89歲,平均年齡(71.52±4.38)歲,手術類型:經皮腎鏡下腎結石鉗取出術28例、經尿道膀胱病損電切術24例、經尿道等離子體前列腺切除術39例、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20例、經尿道膀胱結石去除術48例、輸尿管鏡下取石術30例、單側腎切除術16例、尿道病損切除術12例。按照時間不同分為2011年組(130例)及2012年組(19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臨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納入與排除標準①患者均經臨床確診為泌尿系統疾病,且于我院接受外科手術治療;②患者無死亡情況發生;③患者意識清醒,無昏迷、休克臨床表現,可單獨完成本次研究所需調查問卷(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④患者無精神類疾病;⑤患者對手術治療具有一定耐受性,均堅持完成治療;⑥患者年齡不小于60周歲;⑦患者對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權,且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研究方法2011年,老年泌尿外科手術患者僅進行臨床常規護理措施,如病情觀察與生命體征監測、給藥護理、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并發癥預防、飲食護理等;2012年初,我科(科室人員較2011年無變動)組織護理人員集中進行討論,提出泌尿外科老年手術患者臨床護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相關問題,并積極查閱相關資料尋求對策,應用于此類患者實際護理工作中。制定各級各類護理人員崗位職責、服務規范及工作制度,指派專人監督醫護人員服務情況,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及時糾正錯誤行為,提高其工作積極性。根據護理人員特點及崗位服務內容定期組織針對性的培訓工作,安排到適合的工作崗位,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高質完成護理工作。治療完成后進行滿意度抽查,掌握不同人群的護理需求,及時調整服務內容。記錄兩組患者護患糾紛發生率及護理不安全事件發生率,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以及護理人員對自身工作滿意度(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掌握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情況,內容包括護理態度、護理措施、護理效果等,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則護理滿意度越高)以及護理人員對自身工作滿意度(采用自擬工作滿意度調查表,掌握護理人員對自身工作滿意度,內容包括工作量、管理模式、工作效果等,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則滿意度越高),對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結論。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護理問題及對策
泌尿外科老年患者護理診斷問題分析及對策,具體情況見表1。
2.2 護患糾紛及護理不安全事件發生率
2011年組、2012年組老年泌尿外科手術患者護患糾紛及護理不安全事件發生率對比分析,具體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研究組護理安全事件發生率為0.52%,護患糾紛發生率為0.00%,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安全事件發生率5.38%,護患糾紛發生率3.85%,且P<0.05,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護理安全事件包括壓瘡、穿刺失敗、護理人員針刺傷等,均未造成嚴重后果)。
2.3滿意度
2011年組、2012年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護理人員對自身工作滿意度調查結果對比分析,具體情況見表3。
由表3可知,2012年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護理人員對自身工作滿意度均較2011年組顯著提高,提示護理方法改進后有助于提高患者及護理人員本身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泌尿疾病包括前列腺增生、泌尿系感染、膀胱腫瘤、膀胱結石等,臨床常以外科手術治療 [1]。近年來,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數量逐年增加,由于患者年齡較大,因此身體機能將發生不同程度下降,且多數患者常合并各種原發疾病,如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為臨床護理工作帶來一定困難,已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 [2]。
本文研究可知,泌尿外科老年患者護理問題除疾病相關外,還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及護理人員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如機體功能衰退、外科手術創傷、心理問題、疼痛感受力降低、意識障礙等;護理人員因素包括未認清護理風險、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掌握情況較差、無責任心、溝通水平有限、不能夠認真對待工作等,具體內容如下 [3]:(1)患者自身因素。①老年患者機體各項功能均出現不同程度減退,顯著降低機體適應能力,因此對臨床外科手術治療不能夠良好耐受,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則進展較快,臨床較難控制,易引發嚴重后果甚至死亡;②外科手術造成的創傷將加重患者原發疾病;③老年患者接受外科手術時常由于對疾病及手術相關知識不了解,或對治療效果過度擔心,因此易出現緊張、恐懼、悲觀等負面情緒影響療效,無法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及臨床護理;④老年患者大多對疼痛等感受力降低,因此無法較早發現異常情況,病情往往較為隱匿,且臨床表現不明顯;⑤部分老年患者意識出現不同程度障礙,因此無法主訴疾病感受,臨床對此類患者進行疾病診斷及治療時具有較大難度;(2)護理人員因素。①護理人員對泌尿外科老年患者進行護理時,未能夠認清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或對相關風險未引起足夠重視;②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掌握情況并不理想;③護理人員無較強責任心,不能夠按照相關規章制度進行臨床護理;④護理人員由于溝通水平有限,與患者出現溝通障礙,或表現出不耐心、語氣生硬、語言不具有專業性等;⑤不能夠認真對待工作,護理記錄書寫不完善或不及時,認為工作內容主要是對患者進行臨床護理,各項記錄及物品存放無需重視,從而引發糾紛。
泌尿外科老年患者及護理人員自身相關問題對策分析 [5]:①主動詢問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是否出現不適;②及時針對老年患者所表現出的心理問題提供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如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例舉成功治療案例等,語氣應親切溫和,盡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③及時掌握患者原發疾病及各類病史,并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可能出現的異常反應,及時做好各項突況搶救護理準備;④若患者伴有意識障礙,則應指導患者家屬進行監護;⑤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加強自身專業素質,相互交流護理經驗;⑥指定專人負責監督工作,及時發現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出現的錯誤并加以糾正;⑦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提高護理人員對待工作積極性及責任感;⑧根據患者及護理人員反饋信息,及時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使其與時俱進。
本文研究可知,2011年我院僅對泌尿外科老年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護理安全事件發生率5.38%,護患糾紛發生率3.85%,護理效果并不理想;2012年我院總結以往護理經驗,并針對可能出現的護理問題提出解決對策,護理安全事件發生率為0.52%,護患糾紛發生率為0.00%,護理效果較為滿意,與楊紅蘭[4]等人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及時總結工作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并提出對應措施,改進護理方法及工作內容,可顯著降低護理不安全事件發生率及護患糾紛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及護理人員對自身工作滿意度,有助于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降低護患糾紛發生率,提高護理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6]。
[
參考文獻]
[1]袁莉紅,吳靜.泌尿外科老年手術患者的護理風險因素分析與安全防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l0,7(26):64-65.
[2]黃美坤.泌尿外科后腹腔鏡手術的護理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7(2):50-51.
[3]強春,吳秀文,殊球.128例泌尿外科老年手術患者護理中的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1,9(5):443-444.
[4]楊紅蘭,馬艷清,王芙. 泌尿外科老年患者安全護理的探討[J].西南軍醫,20l0,5(4):182-183.
[5]應全勝,陶漢壽,王偉,等.泌尿外科83例患者臨床分析[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校院報,2012,5(1):21,22.
關鍵詞:纖維支氣管鏡;小兒;呼吸系統疾病
纖維支氣管鏡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應用臨床,已成為成人呼吸系統疾病診斷及治療不可缺少的工具。由于小兒的氣道狹小及不合作等因素,現患兒進行電子支氣管鏡術采用隨機局部麻醉復合靜脈鎮靜技術,極大的提高了我院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水平。在臨床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經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56例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5個月~14歲。主要臨床表現:咳嗽者48例,明顯氣促者34例,有異物吸入史者14例,因支氣管肺部感染而就診者33例。
1.2方法 檢查前對患兒充分了解并爭取配合,明確檢查目的,作好處理可能并發癥的準備。>2歲的患兒,術前禁食8 h;1~2歲的患兒術前禁食6 h;6個月左右的嬰幼兒術前禁飲、禁食4 h,可由靜脈補充一定量葡萄糖。阿托品不作為術前常規用藥。>6歲的兒童纖維支氣管鏡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
任書平
(天津市武清區中醫醫院,天津 301700)
摘要:目的 探討纖維支氣管鏡(纖支鏡)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中的診治價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顧該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6例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小兒行58例次的纖支鏡檢查及治療情況。結果 明確診斷氣道狹窄15例;食道氣管瘺7例;肺出血6例;肺泡灌洗液細菌培養25例次,18例次有細菌生長,陽性率72%;肺不張16例,以炎癥為主占85.1% ,治愈率為92.2%;反復性肺部感染13例,治愈率87.1% 。結論 纖支鏡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中具有診斷及治療雙重作用,而且其安全性好,在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中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纖維支氣管鏡;小兒;呼吸系統疾病采用局麻;
1.3支氣管異物鉗取 根據異物種類,部位及周圍情況選擇不同方法如骨片,筆帽類異物時選用鱷齒鉗,塑料、氣球碎片類異物選用鋼絲鉗,異物表面光滑如植物類(花生,黃豆)等,則選用網狀套籃,糊狀粉末狀異物通過多次多部位生理鹽水灌洗清除。對有反復咳嗽或嗆咳、反復發生憋氣或呼吸困難、反復發熱、反復肺部感染以及不明原因反復發作哮喘患兒,尤其對嬰幼兒,應高度警惕氣管支氣管異物等。有可疑病史應立即做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以明確診斷[2]。
1.4支氣管鏡檢的安全性 與其他醫學上的侵入性操作一樣,電子支氣管鏡術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患者的配合就顯得至關重要。本組經電子鏡術診治患兒56例,術中、術后均常規進行吸氧,血氧心電監護,多數患兒治療過程安全順利,5例術中出現一過性低氧血癥,退鏡并給予增大氧流量后緩解。3例出現鼻部出血,以鼻腔黏膜出血為主,出血量較少,退鏡后未予特殊處置而自行止血。2例出現術后發熱,體溫均在38.0℃以下,給予物理降溫后熱退。術中術后均無物過敏,喉頭水腫,喉痙攣,呼吸心跳驟停,驚厥,氣胸,縱膈氣腫等嚴重并發癥。
2結論
兒童支氣管鏡適應癥廣泛:①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②不明原因的喘息,纖支鏡有助于查明氣道阻塞的原因,部位及性質。③取異物,纖支鏡在診斷和治療氣管異物方面較影像學檢查更為直觀、可靠,較硬支鏡更為靈活、安全,由于其柔軟可彎曲,取異物痛苦小,可深入到硬支鏡不能達到的上葉或3~5級深部支氣管檢查,并取出異物。④不明原因的咯血或痰中帶血,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有助于明確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⑤肺不張,肺部結節或塊影,阻塞性肺炎,炎癥不吸收,肺部彌漫性病變,肺門和或縱隔淋巴結腫大,氣管支氣管狹窄以及原因未明的胸腔積液等異常改變者。⑥肺或支氣管感染性疾病( 包括免疫抑制患者支氣管肺部感染) 的病因學診斷,如通過氣管吸引,保護性標本刷或支氣管肺泡灌洗獲取標本進行培養等[3]。臨床工作中如遇有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喘息、咯血,X線胸片提示肺不張、肺部塊影、阻塞性肺炎、肺炎不吸收、吸入性肺炎,疑有食管氣管瘺、支氣管異物者,應考慮應用纖支鏡檢查和治療。通過纖維支氣管鏡在臨床的應用給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劉迎新,趙芳興,王瑋.電子支氣管鏡術在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05(5):890.
6月30日至7月1日,衛生部行業專項“社區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培訓會”在京舉行。在兩天內,中華醫學會呼吸學會主任委員王辰教授等多名該領域專家圍繞“社區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這一核心課題,從不同角度作了多場學術講座,使接受培訓的各醫療機構代表獲益匪淺。
在此之前,為積極做好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國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勢頭,保護和增進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衛生部、發改委、教育部等15部門于今年5月聯合制定并了《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以規范基層醫療機構對呼吸系統慢性疾病預防與診治,加強社區醫療機構的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社區醫務人員對病患肺功能檢查的認知水平。
據了解,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影響我國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常見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慢性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據《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中公布的數據稱,我國現有確診的慢性病患者2.6億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和高經濟負擔,被列為四大慢性病之一,已成為我國嚴重的醫療保健與公共衛生問題。
而國內外的經驗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群眾健康意識提高,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多年來在我國局部地區和示范地區開展的工作已經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慢性病預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網絡。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臨著嚴峻挑戰,全社會對慢性病的嚴重危害普遍認識不足,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網絡尚不健全,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因此,衛生部要求“十二五”時期是加強慢性病防治的關鍵時期,要把加強慢性病防治工作作為改善民生、推進醫改的重要內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盡快遏制慢性病高發態勢。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中要求: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注重效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心下沉。以城鄉全體居民為服務對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為干預重點,以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和患者管理為主要手段,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防治作用,促進預防、干預、治療的有機結合。到2015年達到進一步完善覆蓋全國的慢性病防治服務網絡和綜合防治工作機制,建立慢性病監測與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構建社會支持環境,落實部門職責,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險因素水平,減少過早死亡和致殘,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水平等的目標。
在此背景下,針對慢性疾病的社區醫師的規范化、系統化培訓便顯得極為重要。因此,北京多家醫療機構與總部位于美國的康爾福盛(上海)商貿有限公司(CareFusion)攜手合作,面向北京社區醫師開展了“社區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培訓”。
據了解,社區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培訓項目是衛生部衛生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預防與規范診治體系建設及適宜技術研究”之“中國成人肺功能現狀調查”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華醫學會呼吸學會主任委員王辰教授發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及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牽頭申請。
會上,多名專家出席并圍繞肺功能檢測在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診斷中在地位以及如何早期識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特別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方面,對來自不同社區近120位醫師進行為期兩天的現場培訓,旨在為社區醫療機構普及傳授肺功能檢查的規范化方法,結合肺功能儀的臨床應用講解,提升社區醫務人員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診斷水平。
有鑒于此,為提高醫務人員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診斷水平,“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培訓”項目將作為一項長期計劃,將覆蓋全國10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60多個社區。
關鍵詞:小兒;呼吸道;纖維支氣管鏡
近些年來小兒呼吸道疾病發病率不斷攀升,在兒科患者中有將近75%為呼吸道疾病,其中以呼吸道感染為主要[1-2]。選取自2009年5月~2011年1月來我院門診或住院的兒童共計200例,采用纖維支氣管鏡進行診斷,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自2009年5月~2011年1月來我院門診或住院的兒童共計200例,其中男150例,女50例,男女比例為3:1,年齡15 d~14歲,年齡分布情況:其中<20 d 10例,20 d~1歲55例,1~3歲60例,3~7歲67例,>7歲45例,<3歲130例,占65%,平均年齡4.8歲。對治病因素進行列表,對纖維支氣管鏡所觀察的結果進行統計。
1.2 發病原因:主要的發病的原因為病毒性感染、細菌性感染。由于小兒的呼吸道黏膜對各種細菌病毒的抵抗力弱,容易造成呼吸系統的感染。
1.3 臨床表現:一般患兒感冒伴有急性發熱,煩躁不安、食欲不振、吞咽困難,重癥患兒出現嘶啞聲音、破竹樣咳嗽、呼吸困難、吸氣嘯鳴等。
1.4 診斷方法:應用纖維支氣管鏡,術前對患兒在6 h停止飲水和進食,手術前30 min進行麻醉,肌肉注射阿托品0.02~0.04 mg/kg,地西泮0.2~0.3 mg/kg,使患兒保持鎮靜而且減少了黏液分泌。后應用利多卡因方2%的濃度對鼻腔道黏膜表面麻醉,收縮血管。在手術過程中為了抑制咳嗽反射,仍需利用2%的利多卡因對行氣管內黏膜的表面局部麻醉[3]。顯微鏡從鼻腔進入,經過咽喉到達氣道,對整個氣道進行細致觀察,對胸部的X線以及CT所指示的病變部位進行重點的觀察[4]。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對患兒通入流量為1~4 L/min的氧氣,同時加強對心率、血壓的監護,手術過程中發現異物盡量取出。
2 結果
對肺不張及阻塞性肺氣腫進行纖維支氣管鏡的檢查情況:其中誘發原因為支氣管異常20例,占32.3%;支氣管炎性阻塞、狹窄、不張18例,占29.0%;支氣管開口狹窄9例,占14.5%;肉芽腫10例,占16.1%;結核2例,占3.2%;氣管軟化2例,占3.2%;右葉綜合征1例,占1.6%。
3 討論
近些年來臨床在對具有呼吸系統幼齡患者,診斷和治療手段分落后。由于纖維支氣管鏡具有的安全性、快速性、準確性等優點,在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應用纖維支氣管鏡可以對小兒的呼吸道疾病做比較準確的診斷和分析[5]。纖維支氣管鏡在臨床應用中具有一定的優勢,其既可以診斷疾病又可以進行治療。通過纖維支氣管鏡配合生物檢測、X線、CT等可有效地確定病變部位,給醫生提供準確的信息。
本次研究表明,肺不張的病因比較復雜和多樣,經多項檢查仍不能確診,本次采用纖維支氣管鏡確診的占29%。兒童呼吸系統急癥中氣管異物為主要因素之一,纖維支氣管鏡確診率占32.3%,本次研究確診支氣管開口狹窄、肉芽腫、結核、氣管軟化、右葉綜合征的患者分別占14.5%、16.1%、3.2%、3.2%、1.6%。說明呼吸道疾病中,纖維支氣管鏡的檢查比較廣泛的應用,其具有鏡體細小柔軟,可行前后彎曲,在患兒氣管及段、亞段支氣管中均可插入,視野可在局部范圍內擴大,具有較多適應證,檢查的陽性率較高,可降低患兒的痛苦及并發癥的發生率,為小兒呼吸道疾病的早期明確診斷起到了保障作用。
4 參考文獻
[1] 劉詠梅,曹先斌,劉 瓊.阿奇霉素治療小兒呼吸道疾病療效觀察[J].健康大視野·醫學分冊,2006,8(8):38.
[2] 謝發元.中西醫結合治療幾種小兒呼吸道疾病[J].青海醫藥雜志,2010,40(2):71.
[3] 鐘禮立,李 云,張愛民,等.纖維支氣管鏡對小兒呼吸道疾病診治的價值[J].中國內鏡雜志,2004,4(4):39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世界范圍內是一種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重要疾病, 造成嚴重的經濟和社會負擔, 而且這種負擔在不斷增加。近年來,國外學者發現,COPD患者大多數死于心血管疾病,而不是呼吸衰竭[1-2]。另外研究發現COPD患者也宜罹患肺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骨質疏松及代謝性疾病等[3]。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調查基層醫院因COPD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合并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的發病率,以便為研究臨床對策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系2008年1月-2011年6月間在海陽市某醫院呼吸科因COPD急性加重住院的患者,共414例,診斷標準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4]。
1.2 合并肺外系統疾病診斷標準 冠心病診斷條件是病歷中記載有既往曾患過心肌梗死或冠心病,并且目前仍在服用相關治療藥物。高血壓診斷條件為既往明確診斷高血壓,并且目前在服用降壓藥物治療;或在未服用高血壓藥物情況下,不同時間3次以上測量血壓顯示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糖尿病診斷條件為既往明確診斷糖尿病,并且目前在服用降糖藥物治療;或不同時間兩次以上結果顯示空腹血糖≥7.0mmol/L、或隨機血糖≥11.1mmol/L、或OG. TT2h血糖≥11.1mmol/L。腦卒中的診斷條件為病歷記載既往明確診斷腦卒中。
1.3 統計學分析 分別計算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和腦卒中的患病率。比較單純COPD(A組)與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或腦卒中的COPD(B組)兩組間的差異。采用t檢驗。分析COPD合并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和腦卒中影響因素采用回歸分析。取P
3 討論
COPD 患者常常伴有合并癥,包括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焦慮和抑郁、肺癌、感染、代謝綜合征和糖尿病等, 可對疾病的進展產生顯著影響[5]。肺外合并癥對該病的評估極其重要。有研究認為COPD是全身性炎癥,使人們需要重新認識COPD,因為單純用肺功能來評價COPD的病變程度可能會出現片面的結果,因此現在對COPD 的評估是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未來急性加重的風險、肺功能異常的嚴重程度以及合并癥的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其中合并癥的評估在以前被忽視[5]。本研究對象來源于基層醫院因COPD急性加重而住院的患者。結果顯示,單純COPD占38.4%,COPD合并疾病占61.6%。有國外學者研究分析了年齡>45歲的20296例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根據肺功能結果將人群分為正常、COPD 0~4級、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統計分析結果顯示:COPD合并冠心病的患病率是20%、合并高血壓病45.1%、合并糖尿病12.4%,而正常肺功能人群(7149例)合并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別為9%、34.3%、9.7%[6]。本研究顯示COPD患者的冠心病患病率19.6%(81例),高血壓病患病率42.3% (175例),糖尿病患病率15.2%(63例),腦卒中患病率5.1% (21例)。與國外結果比較,冠心病、高血壓病患病率接近,糖尿病稍高。但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病患病率高于國內研究[7、8],可能與本研究對象為住院患者有關。本研究18.1% (75例)的COPD同時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或高血壓。對于其他合并疾病如骨質疏松、外周血管疾病等本研究未統計。有此可見,COPD肺外并發癥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是評估COPD的風險和預后的一個重要指標。對于COPD急性發作的患者,在處理呼吸問題的同時,要兼顧其他系統的合并癥。對于COPD穩定期患者的治療,應兼顧慢性全身性炎癥相關性疾病的治療如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由此改變患者的健康狀況和預后,降低急性加重的風險。本研究未顯示單純COPD與具有COPD肺外合并癥兩組患者的通氣功能障礙有顯著性差異,其原因考慮我們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住院患者,因此未能顯示出兩組的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并發冠心病的危險因素是高血壓(OR:3.209),并發高血壓病的危險因素是年齡(OR:1.034)和BMI(OR: 1.119),并發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是CRP(OR:1.019)和BMI(OR:1.163)。這與國外學者的研究基本一致,即年齡和BMI增大均是COPD并發這些病的危險因素[7]。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單純COPD與COPD肺外并發癥兩組比較,吸煙指數和血脂并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不足在于樣本量較小并且患者均為住院病人是其局限性,本研究結果提示一半以上的住院COPD患者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和腦卒中,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在急性發作的處理上及在穩定期的管理上都應該兼顧,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Poulain M,Doucet M,Major GC,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ur Respir J 2006; 27: 627-643.
[2] McGarvey LP, John M, Anderson JA, et al. TORCH Clinical Endpoint Committee Ascertainment of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COPD: operations of the TORCH Clinical Endpoint Committee[J]. Thorax, 2007, 62(5): 411-415.
[3] Agusti AGN, Noguera A, Sauleda J, Sala E, Pons J, Busquets X. Systemic effects of chronic pulmonary disease. Eur Respir J 2003? 21: 347-360.
[4]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J],2007,30:8-16.
[5] GOLD Executive Committee.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 Revised 2011 ) . goldcopd. Com.
[6] Mannino DM,Thorn D,Swensen A,et a1.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diabetes、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OPD.Eur Bespir J,2008,32(4):962―969.
關鍵詞:臨床分析;影像學;結節病
目前,結節病是醫學界爭論較多、意見最不統一的一種疾病。這種病毒侵犯的范圍廣、器官多,包括肝脾心等重要器官,還可累及免疫系統,結節病患者在臨床沒特征性表現甚至沒有任何的癥狀[1]。在胸片影像在早期不典型是容易造成誤診或者漏診,這為結節病的治療帶來了困難。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某院特定的某段時間內20例肺內結節病患者,男女比例1:1,年齡(40±28)歲,身高(164±9)cm,體重(50±9)kg。根據胸片影像學結果分為I期5例,II期15例,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試驗和影像學診斷可以準確的診斷患者結節病的情況。
1.2方法 聯合實驗室、影像學和病理標本等多種檢查方法進行確診后,在進入臨床治療方案。首先檢查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所有的呼吸系統有無異常:在進行病理學的活檢方法,主要查看呼吸系統部的淋巴管,主支氣管、支氣管肺部活檢等配合確診。最后制定治療方案,一般的肺部結節病都采用激素治療,如強的松或甲基強的松龍,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或者胸片影像學有無好轉或者惡化。
2結果
2.1臨床表現 在隨機選取的二十例患者里其中4例拍片影像學異常。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咳嗽伴有呼吸困難3例,發熱2例,咯血1例,胸悶胸痛4例,心悸乏力5例,淺表淋巴結腫大5例。
2.2實驗室檢查 所有患者進行了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其中粘膜有異常的5例、變窄的8例、出現小結的7例。見表1。
2.3診斷情況 由于結節病的患者在初次的臨床表現無特異性,造成漏診、誤診的患者很多,也因此耽誤里治療的時間,惡化了病情。初次診斷出現誤診有3例,其中通過影像學誤診的概率較低。
2.4病理學活檢 應用與臨床的淋巴結有無異常的診斷。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結節病的病理診斷和臨床分析也得到一定的進步。肺部疾病尤其是結節病是累及幾乎全身器官包括供血臟器、呼吸系統器官等等器官的一種非干酪性上皮細胞病變的疾病。臨床癥狀沒有特異性,表現多樣性,主要以呼吸系統表現為主,此外還有淋巴結的病變。在結節病影像學診斷中支氣管鏡的檢測是輔助檢查中最重要的方法,不僅靈敏性好、特異性高,而且由此引發的后遺癥少,是結節病臨床應用中常用的檢測手段[2]。考慮此病好發的年齡是中青年,對抽選的20名患者中,發現女性的發病率比男性高,由于誤診耽誤治療的患者有3例。結節病的輔助診斷中SACE是其中能反映病變程度,較全面地對患者病情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術。結節病是疾病中臨床癥狀最不明顯的一種疾病,故需要仔細收集患者的資料配合各種影像學檢查,才能指導臨床治療[3]。
參考文獻:
[1]李霞,劉錦銘,江平,等.96例結節病臨床及確診方法分析[J].臨床內科雜志,2009,20(11):588-590.
【關鍵詞】 住院患者; 疾病構成; 疾病順位
中圖分類號 R19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29-0136-02
筆者所在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育、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是大型煤礦企業工傷定點醫院。為充分了解本院疾病譜的構成變化,合理調配人力、設備、床位,提高疾病的診治水平,為醫院的科學管理和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筆者對本院6年前十位疾病構成進行了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本院2007-2012年出院患者疾病分類報表,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分類,第一診斷進行編碼,資料完整、準確、真實。詳見表1。
2 分析結果
從表1看出,本院住院患者逐年增長較快,定基增長速度為92.57%,說明這幾年本院的管理和技術服務水平提高較大,地區患者逐年增加,醫院飛速發展。
2.1 前十位疾病
2007-2012年6年總計出院患者70 600人次,其中前10位患者為62 177人次,占出院患者的88.06%。居首位的是損傷和中毒,總計14 510例,占住院患者總數的20.55%;其次是循環系統疾病,總計8754例,占總數的12.45%;第三位是呼吸系統疾病,總計8295例,占總數的11.75%;第四位是消化系統疾病,總計5963例,占總數的8.45%;第五位是腫瘤,總計5458例,占總數7.73%;第六位~十位依次是影響健康狀態,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妊娠分娩和產褥期并發癥,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病,分別占住院總數的7.36%、6.77%、6.39%、3.53%、3.13%。通過分析看出本院前十位疾病占較大比例,故要提高前十位疾病的診治水平,建立和完善慢性病宣傳防治工作。
2.2 順位變化
從表1中看出,2007-2012年出院患者構成為損傷和中毒居第一位,循環系統疾病由2007年的第三位升到第二位,并保持不變;消化系統疾病2010和2011年有所變化,但一直在4~6位交替;泌尿系統疾病由前四年的第8位上升到2012年第5位;妊娠分娩和產褥期并發癥由2007~2009的第5`6位降到第8位;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病變化不大。
3 討論
損傷和中毒居首位,因本院是國家大型煤礦企業醫院,在創傷急救技術上是本地區帶頭人,經過數十年的不斷完善和錘煉,建立有嚴密的創傷急救組織和完善的創傷急救預案。骨科、顱腦外科和燒傷是本院的重點科室,且技術服務水平居該地區之首,所以周邊的創傷患者就診較多。損傷和中毒疾病的住院人數中,以骨折、顱內損傷、燒傷為主,且根據損傷中毒的外部原因編碼得知,交通事故和意外跌傷較多。因其以危害健康人群為主,突發性強,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極大損失,建議提高交通管理,強調安全施工和安全生產,加強各種安全防護措施,提高人們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識[1]。
循環系統疾病躍居第二位,以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病為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營養過剩、缺乏運動、壓力大等原因,使循環系統疾病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主要疾病;再加上人口老齡化的出現,使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本院要針對性的開展新技術、新項目,加強對心腦血管病的診治工作。
呼吸系統疾病居第三位,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較多。由于本地區工業經濟發展過快,城市環境污染、吸煙、汽車尾氣大量排放,導致呼吸系統疾病居高不下。因此,本地區要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創造良好生存環境,提高人群免疫力和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減少感染機會。本院要加強相關科室技術診治水平,提高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工作[2]。
消化系統疾病居第四位,其病種主要是膽結石和膽囊炎、闌尾疾病、肝疾病和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不合理,暴飲暴食、喜食辛辣,使消化系統發病率居高不下。要加大宣傳力度,倡導科學飲食,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的誘發因素。
腫瘤居第五位,以食管、胃、肺惡性腫瘤和女性生殖器官腫瘤為主,這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水源嚴重污染,農藥化肥大劑量使用,以及各種心理壓力、不良生活方式有關。醫院應努力提高腫瘤的診治水平,積極開展腫瘤普查工作,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加強對惡性腫瘤的預防、保健宣傳工作,增強人們的防病知識和自我保護意識[3]。
參考文獻
[1]郭煒瑋.2004-2006年住院患者疾病構成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07,14(4):369-370.
[2]楊仁霞.2005-2009年我院住院患者疾病構成分析[J].中國病案,2010,11(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