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機械化行業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現狀;基礎建設;農機裝備
中圖分類號:S23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732022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重要物資技術基礎,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標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傳統的農業生產條件,極大地促進農民增收,近些年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勞動力的轉移,農業機械化發展更加迅速,承擔越來越多的農業工作。統計資料顯示,從2010年開始,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已經達到52%。但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多種問題,丘陵地區占到我國面積的2/3,農業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潛力,長期以來,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發展一直不快,仍然以傳統人、蓄力為主,導致機械化發展極度不平衡,影響農業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問題和對策。
1 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特點和現狀
隨著我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不斷增大,丘陵地區勞動力也會逐漸向城鎮轉移,提高農村土地產出率成為必然。農業機械化是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必然,同時也是促進農業高速發展的關鍵環節之一。
我國丘陵地區較多的省份主要包括廣西、浙江、湖南、重慶、四川、云南、青海等,耕地面積占到全部耕地面積的48%,到2008年,除了部分地區之外,東南、西南等地區受到地域條件、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普遍低于全國機械化發展,部分地區如四川、云南等地,農業機械化發展剛剛起步,在未來的實踐中,還需要攻克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發展難題,重點研究經濟作物機械化,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
與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相比,我國2004年開始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黑龍江是典型地區,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已經達到60%,其中黑龍江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很多農戶也購買了大型農機設備。在華北平原,以河南省為例,2014年,河南省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76.3%,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已經基本實現機械化,開始全面推廣使用拖拉機、玉米收割機等。丘陵區域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最薄弱區域,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以四川省簡陽市為例,簡陽市以山地、丘陵為主,從2006年開始積極推進國家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近幾年在簡陽市實施農機化示范建設工程,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推廣面積近666.67hm2,簡陽市農業機械化發展取得一定發展,但是與全國水平相比,明顯偏低。截止2015年底簡陽市農機總動力61.7萬kw,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綜合水平只有37.84%。因此說明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十分困難,因為地塊面積小、田型不規整、分散性大,道路條件差;丘陵地區收入比較低,購買機械化設備能力也十分有限,最重要的需是農民接受新型農機具、新型生產方式,要從思想、思維上的跟本轉變。
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也面臨很大機遇。當前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有很大空間。農村不少人開始采用承包或者租賃的方式,將土地集中到一起,統一管理和經營,為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創造了條件。以某鄉鎮為例,農村人口近3萬人,其中絕大部分的年青人和中年人都在外打工或者本地從事旅游業,留守務農人數本身很少,而且多數是老幼婦孺,很多田地已經無人耕種。農村不少技術骨干,開始大量租種土地,土地統一耕種逐漸得到實現。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有很大的使用空間。近些年丘陵地區加強示范推廣,有群眾基礎,多年來,農村機械管理部門一直積極引進更新機械,現場操作和演示,加強推廣使用,丘陵地區小型農業機械得到推廣。國家對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逐年增大物力和財力的投入,結合本地實際采用貼補政策,農民對購買先進的適宜自己生產的農機投入不斷加大,經營農機的熱情也大大提高,機械植保、機械收獲等各類農機專業合作社也孕育而生。
2 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影響因素
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丘陵地區耕地面積占到全國總耕地面積50%,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成為限制農業發展重要因素之一。
2.1 自然條件
在平原地區,耕地落差小,耕地雖然也被分為不同的模塊,但是基本處于同一平面上,不會影響機械化耕作。但是丘陵地區而言,耕地分散更大,而且形狀不統一,多事根據地勢而建,還存在不少額的梯式耕田。如在賀州市內,可開發利用的低丘陵中,總面積在213.01km2,其中坡度在20°以內更低面積只有21.01km2,15~25°耕地面積在67.89km2,20°以上坡地耕地面積在31.48km2,雖然更低面積較大,但是在實際上可利用的實低丘陵坡地基本都是小塊地,比較分散,很少出現連片0.05以上的更低。很顯然,常規大中型農業機械無法發揮作用。
2.2 勞動力因素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逐漸加快,農村勞動人員主要是老弱病孺,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到外打工,不少農村經營者,在農忙時,只能請人幫忙生產。絕大多數的留守人員文化水平程度不高,對農業機械知識了解很少,基本不了解農業機械的性能、操作以及保養等,很多農業經營者只能自己操作農業設備,農業機械使用效率不高。受到傳統農業的影響,不少地方農業生產仍然存在守舊思想觀念,制約新技術的推廣使用。丘陵地區農民收入偏低,購買能力有限,機械購買率不高。當前我國缺乏農業機械化相關人才,無論是企業、研究機關還是大專學校農業機械相關專業人才非常缺乏,農機相關從業人員待遇較差,導致不少農機化本科生選擇報考其他工科專業,使得農業機械化方面高、新、尖技術人才短缺。
2.3 政策因素
農業機械化涉及面廣,其中包括農業設備的制造、研究、鑒定、推廣、維修、使用等,因此想要提高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需要系統分析。自2004年以來,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性受到人們普遍關注,政府對其投資力度開始逐漸增加,因此農業機械化取得很大的進展。但是由于很多還處于摸索階段,政策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政策一般集中在機械資金投入方面,對其他方面的關注不多。
2.4 農機裝備不合理
在丘陵地區,農田基本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全國推廣村村通項目修建的水泥路雖然能夠達到各個自然村,但是不少存活丘陵區域的生產道路仍然是泥土路,不便行車,而且部分道路依山而建,行走困難,很多農業機械設備無法進入到田間作業,即使采用傳統方式將農業機械拉入到耕地中,面積小,地形復雜,機械設備很多并不適合使用。
南方種植面積小,雨水豐富,耕地常年積水,農業機械在使用中基本都存在轉向不靈活的問題,操作難度很大。大型耕地種植設備,轉彎半徑很大,南方山區基本無法操作。丘陵地區能夠使用的農業機械基本為小型產品,對技術以及經濟性要求比較高。現有的農機設備種類少,使用效率較低。如賀州市臍橙種植,要求機械具有除草、施肥、采摘等,但是農戶表示,當前采用的設備主要是水泵和微耕機,勞動強度大,而且現在的微耕機在丘陵地區也無法開展深耕操作。
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推廣中,存在技術不完善的地方。如不少丘陵地區開始推廣使用膜覆蓋技術,地膜一般可以重復使用10a,每年投入2.2kg左右地膜,殘膜累及污染比較嚴重,初春秋末,殘膜漂浮在各個田地,而且還會污染草料,影響牛羊生長,污染耕地還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3 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對策
隨著工資水平不斷提高,丘陵地區農業成本逐漸超過機械成本,減輕農業勞動強度,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成為一種必然,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亟待提高。
3.1 健全支持體系
推廣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中,需要將目光放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方面,不能僅僅關注重度綜合機械化水平和裝備量,而是全面提高競爭力和農業素質。支持農機化政策不能僅僅局限在財政補貼中,而是涉及到各個環節農業農機化發展方面,包括農業機械的開發研究、維修、保管、道路整修等方面。支持政策方面不應該局限在農機購買方面,還需要涉及到農業機械、農機企業、教學部分等方面,逐漸擴大政策鼓勵面。
政府部門也需要繼續增加對機械化發展的補貼資金,促進機械化發展,同時需要增加其他方面的投入工作,尤其是丘陵等機械化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調合理整補貼結構,增加丘陵作業農機補貼比例,促進機械化發展。
3.2 加強基礎建設
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中,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提高農村機耕道建設力度。丘陵地區農業機械作業要求具有小型化特點,但是不可能將機械搬到耕地中,因此需要能夠實現機械作業的小坡度耕地上,進行道路改造,可以多方籌集資金,適當改造耕地道路,讓機械順利能夠進入到耕地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加強丘陵地區土地統一平整治理,保水保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充分利用本地地理優勢,滿足農業機械化的生產條件,提高機械化利用率。
3.3 加強推廣隊伍建設
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與地形地貌存在緊密聯系,農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缺乏相關技術人員,需要加強丘陵地區農機推廣隊伍建設,對基層農機管理和作業人員不定期進行專業技術知識培訓,提高農機相關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加強農機安全管理,并改善相關技術手段,逐漸實現農機安全監管信息化發展。
切實提高農機從業人員的待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從業人員的收入,保證農機從業人員能夠得到相同的待遇,學校等教育機構也需要積極培養各級農機管理人才。
3.4 加強農機具研究
當前我國農機設備研究逐漸開始追求實用性,逐漸朝著小型化、規模大發展,丘陵地區機械發展需要充分利用地坡度緩坡。我國丘陵地區機械不實用受到人們的重視,各科研機構需要加強農機設備的透析,針對特定條件開展要求,提高農機設備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
丘陵地區農業機械研究中也需要引進國外科技,日本、韓國等地區地形雖然與丘陵地區類似,但是機械化水平卻遠遠高于我國丘陵區域,我國農機生產企業需要抓住機遇,承擔丘陵地區農機發展責任,加強技術引進,制造更加符合我國丘陵地區的產品。機械化產品推廣中,注意技術的完整性,機械化膜覆蓋技術實用性已經得到證實,但是回收技術落后,建議基礎建設中,還需要不斷引進機械化膜回收技術,推廣丘陵地區機械化可持續發展。
國家需要建設技術創新體系,充分協調企業、科研部分之間的合作,推動產學研結合,共同完成農機的研究和推廣。農機研究方面需要建立良好技術創新環境,強化政府監管職能。社會中建議建立農機行業協會,有生產企業、銷售企業等共同組成,全面推廣農機行業的發展,在符合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共同制定發展原則,加強行業內的溝通,全面提高整體技術水平。
3.5 加強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
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給予支持,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也給予了較大力度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例如四川省簡陽市,近年來積極(培育)新建農機專業合作社,政府主管部門給予政策和資金大力扶持。到目前為止簡陽市已建成32個農機專業合作社。成功申報“四川省農機合作社省級示范社”3個,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當地機械化水平。在國家鼓勵土地流轉、幫助扶持農機專合社的政策下,大力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對提高農業機具利用率和農業機械化綜合生產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平原地區,主要制約因素包括自然條件、機械設備、勞動力轉移等,為全面促進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在今后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業機械化支持體系,加強農業機械技術的創新,加強技術人才的培養,加強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在丘陵地區的推廣力度,出臺更多的扶持政策,促進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先云,彭代龍.加快發展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穩步推進中部省份農業現代化[J].湖北農機化,2009(1):31-33.
[2]陳進,陳敏.亞洲發達國家及地區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四川農機,2009(5):33-35.
[3]鄭旭穎.丘陵山區陸稻全程機械化構想及對其經濟效益分析[D].昆明理工大學,2014.
[4]房岳充,梁云.丘陵地區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實踐與探索[J].今日種業(四川農業科技),2006(4):60-61.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 農業經濟增長 影響 分析
農業機械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產工具,農業生產過程中有效的使用農業機械能夠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的產出率,促進農業增產,增加農民收入,有效的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合理的轉移農業勞動力。因此,農業機械化程度越高對農業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也就越大。
一、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
實行農業機械化必須將市場作為導向,注重節約農業生產的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
(一)有利于節約生產成本,獲取規模經濟效益
實行農業生產機械化不僅可以有效地增加單位機械的作業量,減少單位作業量中的機械損耗,還可以通過農業機械化優化配置各生產要素,對機械進行合理的配置能夠有效地避免機械地重復購置、機械技術狀態不佳以及不合理的使用增加的成本。實行農業機械化可以突破農業家庭經營規模的界限,進行規模生產,根據市場的需求情況進行合理的交易,從而能夠有效地擴大單位機械裝備的生產規模,能夠有效地提高規模經濟效益。
(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力水平
實行農業機械化能夠將農業生產的各要素進行合理的配置,實行規模生產,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從而能夠為高效率和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生產奠定基礎。實行農業機械化能夠有效地改善相對惡劣的生產條件,有效地提高生態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先進的科學技術的使用效率,能夠有效地提高農作物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以及提高農業生產力和生產效率。
(三)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
實行農業機械化能夠有效地節約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土地產出效率和勞動
生產率,從而獲取較好的規模效益,增加農民土地收入。與此同時,實行農業機械化,減少依靠土地生存的農民的數量,增加了農民從事其他工作的機會,為農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方便。
二、加強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措施
由于實行農業機械化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因此,應該加強農業機械化建設,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加大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力度
由于農業機械化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能夠有效地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產業競爭力,必須受到重視,推進農村農業機械化進程。因此,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國家農機補貼資金,大力支持農機大戶購置大型農業機械,加強對農戶的政策傾斜和扶持。并且,要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具體實際情況,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力度,充分調動農戶的購買機械的積極性,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二)提高農業機械的作業效率
現代農業機械化具有效率高、效益高、消耗低、科學技術含量高的特點,應用科學技術含量高的農業機械能夠有效地提高農業機械的作業效率,增加作業量。因此,為了提高農業機械的作業效率應該積極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合理改造傳統農業機械,優化農業機械裝備結構,對農業機械進行專業化配置,從而提高農業機械的科學技術含量,將農業機械改造成為節能型農業機械,不僅能夠有效地降低農業機械的損耗,而且還提高農業機械的作業效率,增加農業機械的作業量,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
(三)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業機械化
根據價值規律,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現和不斷增多會使勞動力價格下降,使用農業機械從事農業生產就會變得相對昂貴,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并且,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不僅會影響到農業機械化的實行,而且還會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地快速發展。因此,合理地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有效地利用勞動力資源,將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制造、服務等行業中,可以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成為人力資本資源,能夠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更多的財富,增加收益的同時,為農業機械化發展創造的條件。
總結
本文通過對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的分析和研究,從中深刻地認識到實行農業機械化能夠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業生產的作業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并且,合理應用農業機械作業能夠有效地改善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優化農作物品質,提高產量,節約勞動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所以,實行農業機械化對于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白人樸.我國“十一五”期間農機化發展趨勢及促進政策建議[J].中國農機化,2006.1
[2]代慶國.如何做好農機與農藝的結合[J].農業機械化與電氣化,2004.4
關鍵詞:新疆兵團;農業機械化;回歸模型;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S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4-3782-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61
Abstract: In the strong support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y and other preferential policies, Xinjiang corp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level was enhanced rapidly. Th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of the gross GDP value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otal power showed that,R2 was up to 0.980 76,with higher model fitting degree. The fit diagram through the OriginPro8.0 data statistics software showed that, the corps’ gross GDP value fluctuated up and down around the line, which indic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otal pow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the gross GDP value of the total corps was increased also year by year.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gross GDP value in Xinjiang corps showed that,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rps’ relative industrial chains,with good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Based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corps’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have interdependence and mutu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west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the corp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 should grasp the opportunity and integrate into the global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rket,to develop and strengthe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market competition.
Key words: Xinjiang corp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gression model; economic development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產業[1]。在任何意識形態與經濟體制下,農業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產業、戰略產業、民生產業和安全產業。因此,中國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隨之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為農業與農機產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加之近年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農業加速實現機械化,農機需求量也隨之大幅增加,中國農業機械制造業進入到了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
1 農業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對促進農業生產[2]、增加農民收入有著重要意義,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最具活力的因素。許多提高農業生產力、節能增效、保護環境等先進技術[3]離開了農業機械化就無法實現。要實現團場城鎮化,改變農業人口占大比例的傳統生產方式,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實現由傳統手工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就必須依靠農業機械化。
新疆地處祖國西北邊陲,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自然資源,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8個國家接壤,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同時,新疆又是多民族聚集地區,農業是新疆的基礎性產業,農業機械化是新疆農業經濟的顯著性標志[4],是兵團經濟持續發展、社會穩定的有力保障。
2 新疆兵團農業機械化與社會發展
2.1 新疆兵團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新疆地域遼闊,可耕作土地表面平整且面積較大,非常適合實施機械化作業,有著廣闊的農機市場,農業機械需求量較大,發展潛力很大。但由于各地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差異很大,區域發展不平衡性較為突出,北疆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而南疆發展則較為滯后。
近年來,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等優惠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新疆兵團農機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兵團農業機械總動力從2007年的303.53×104 kW增加到2013年的458.72×104 kW[5](圖1),2013年兵團主要農牧團場農業機械配備情況見表1。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到高級階段,機械化生產方式已占農業生產的主導地位,農業機械化在團場經濟基礎中的物質支持作用越來越突出[6],農業實現機械化作業已成為兵團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
2.2 農業機械化增強了兵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農業生產能力
在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除了農田水利建設之外,農業機械化同樣是一個重要的方面[7]。農作物生產能力的提高一靠優良品種,二靠先進的作業機械。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可以把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獲得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同時,農業機械在抗旱排澇、除草滅蟲、抵御自然災害方面也發揮了積極高效的作用,在受災時期保障了農業不減產、穩產。
2.3 農業機械化加快了農機科學技術進步的速度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志,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看,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是農業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農業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農業生產工具的演變史,從原始農業的簡單手工勞動工具到工業革命之后機械化農業機具的大量使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使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新世紀以來隨著新疆兵團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優勢農產品,畜牧業和特色林果加工業等項目的實施對農業實現機械化的要求更迫切,因此農業作業機具呈現了多樣化的發展趨勢。農業科技與機械化相輔相成、共同發展,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科技成果的物質轉化,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本身就是科學技術進步的過程。同時,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科技實施的載體,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降低了作業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4 農業機械化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是目前新疆兵團處理農作物秸稈的有效途徑,既解決了焚燒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又增加了農田土壤的有機含量。傳統的使用鏵式犁翻耕、耙土、鎮壓的旱地耕作技術[8],造成地表土壤細碎,農閑時期表層土壤,極易形成沙塵暴。實施保護性耕作,通過作物秸稈收割殘茬覆蓋地表,則減輕了風蝕、水蝕,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改善了團粒結構,增強了表層土壤之間的吸附力,是治理團場農田揚塵的有效舉措。國外成功治理沙塵暴的經驗表明,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僅能抑制農田揚塵,減少沙塵暴的發生次數,還可以增強旱區農業的抗旱節水保墑能力。根據美國農業部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保護性耕作可以減少水土流失量的16%~19%。使用高效精準植保機械,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降低其對大氣、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使用新型節水灌溉機械進行噴灌、滴灌可以節約寶貴的水資源,提高工作效率。在兵團實施的秸稈粉碎還田、保護性耕作和節水灌溉等高新技術項目,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經濟發展,還節約了水資源、減少了碳排放量,非常有利于環境保護,促進了兵團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5 農業機械化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專業化技術水平的提高離不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實現產業化經營的物質基礎,其促進了農副產品生產、運輸、加工、貯藏等各個生產環節的高效運行。根據新疆兵團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農業生產正在從產前逐步擴展到產中、產后,從傳統的種植業向畜牧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特色林果業等領域拓展。推出新型的農業作業機具,適用于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標準化作業、專業化生產經營,有利于促進農業經濟效益和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同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也帶動了農機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如農機作業服務、油料供給、技術培訓、維修和銷售等行業的蓬勃發展,既促進了經濟發展,又增加了兵團的就業機會。
2.6 農業機械化增加了團場職工收入,改善了生活條件
隨著近年來人工成本的急劇上漲,農業實現機械化作業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目前團場職工采用機械作業與雇人工作業相比,可以節約一半的開支。而且機械作業減小了損失率,增加了作物產量。機械作業替代人工勞動,使更多的人從事第二、三產業,增加了他們的收入,減輕了勞動強度,改善了生存環境。
3 農業機械化與新疆兵團經濟
3.1 農業機械化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從人類早期的原始手工農業到當今的機械化現代農業,勞動生產工具始終都是劃分經濟時代的重要依據。先進農業機具的大量推廣應用,使得自然資源得到更廣泛、更有效的利用,農產品的產量和農業附加值隨之大幅增加,最終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且農業機械化程度越高,對社會經濟的推動力就越大。
統計數據表明,美國與農業相關的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30%以上,產值也不低于30%,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部門。美國使用機械化、現代化的生產手段,生產出豐富的農產品支撐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如果農業沒有實現機械化作業,美國至少有1/3以上的人從事農業生產,有30%左右的人力是農業勞動力,1/4以上的農產品將會在農業內部消耗,就沒有現在發達的農業生產力,就形不成今天這種現代化的經濟結構,也不會有美國農業在當今世界農業中的領先地位。
3.2 新疆兵團農業機械化與GDP關系
根據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理論,GDP與代表農業機械化發展程度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同步協調的,從長期看是相關關系的,即它們的某個線性組合應當是平穩的。通過揭示GDP和農業機械化發展程度的各個參數之間存在的客觀量化關系,而把這種關系具體化、數量化,使人們能更深刻地掌握其中的規律,更好地按事物的客觀規律辦事。
根據世界范圍內經濟發展的共同規律來看,農業機械化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圖2)。隨著新疆兵團農業機械總動力的穩步上升,全兵團GDP值和農業生產總值也逐年升高。
2007-2013年新疆兵團GDP總值與農業機械總動力數據見表2[9]。
將表2數據代入OriginPro8.0數據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算,整理所得結果見表3。
根據分析所得結果,建立新疆兵團GDP總值與農業機械總動力線性回歸模型如下:Y=-1 643.541 27+0.382 63X。其中Y代表兵團GDP總值,X代表農業機械總動力。回歸方程中的R2高達0.980 79,說明兵團GDP總值與農業機械總動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線性相關關系,模型擬合優度較高[10]。回歸方程揭示了兵團GDP總值與農業機械總動力的這種量化關系,即在現階段農業機械總動力增加1千萬kW,兵團GDP總值將增加0.382 63億元。全兵團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持續增加使得兵團GDP總值也相應大幅提高。
從OriginPro8.0數據統計軟件所得擬合圖(圖3)看出,兵團GDP總值圍繞著直線上下起伏波動,說明隨著農業機械總動力的穩步上升,全兵團GDP總值也在逐年增加。
3.3 農業機械化帶動新疆兵團相關產業鏈發展
農業機械化除了有提高農業生產勞動效率的直接經濟效益之外,還有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的間接經濟效益。隨著兵團農業機械總動力的逐年提高,兵團農業總產值、農機經營總收入、農機利潤總收入也隨之上升(圖4)。為了滿足農機產業的需求[11],必將促使農機制造、銷售、維修、電子、電力等部門擴大生產規模,從而促進城市制造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發展農業機械化需要相應的基礎配套設施,又加速了建筑、交通、能源等部門的擴大和生產的發展。農機產業是聯系農業和工業的紐帶,發展農業機械化能刺激工業對農機產業的投資和團場自身的消費,從而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4 新疆兵團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向
在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中[12],計算機網絡、電子技術等高新科學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同樣要跟上社會發展,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由人工作業轉變為無人自動化作業。
在農業生產中,日本的農作物在育苗、種植、收獲等環節已全部實現機械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農業強國美國也大力開發農業自動化作業機械,結合GPS衛星定位系統,實現了谷物大田作業的無人操作。新疆兵團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由于受到經濟、技術條件等因素的制約,短期內不可能快速實現發達國家農業生產的自動化與智能化,但應將其作為農業機械化未來的發展方向,加強該技術領域的研發力度。
當前各個行業的競爭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現代化、機械化、自動化在推動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滿足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核心是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要將農業機械化納入到高校教育體系當中,培養高端技術人員。同時,對現有的農業機械人員進行培訓進修,使其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化理論創新,更好地為農機事業服務。
國際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進程,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13],國際化已經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國際化為新疆兵團農機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挑戰。兵團農機要融入到全球農機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同時,新疆農機市場也要對外敞開大門,允許國外農機進入,完善市場機制,公平競爭,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引進來、走出去,讓世界共享人類文明先進成果。兵團農機在國際交流和市場競爭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在國際化進程中成長壯大。農機制造業在國際化中發展、受益、接受考驗,新疆兵團農機產業將為全球農業機械化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5 結論
新疆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又成為“新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絲綢之路新經濟帶”的核心區域[14],新疆在中國經濟向西開發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些都是新疆農業發展的有利因素,為新疆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新疆兵團農業機械化裝備盡管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但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尤其是在大型、精準、聯合、環保作業等機械方面。在不遺余力地推進兵團農業機械化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農業機械化是一個客觀發展的動態過程,不是在短期內一蹴而就就能實現的[15]。農業機械化不僅僅是技術發展應用過程,也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息息相關,緊密聯系,不可能脫離這些因素孤立地發展。經濟與農業機械化相互依賴、共同發展,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應根據新疆兵團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于兵團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分階段、有步驟地實行。
參考文獻:
[1] 楊忠娜,蔣桂容,唐繼軍.南疆區域經濟差異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1):73-79.
[2] 鄧宏海.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趨勢[J].農業工程學報,2009(1):11-12.
[3] 劉和鳴,王 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機械志[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4] 弋曉康,劉曉蕊.新疆兵團農一師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與水平分析[J].中國農機化,2011(6):46-48.
[5] 孫法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年鑒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6]楊宛章.定量優化農機裝備結構的研究[J].新疆農業科學,2013,50(1):189-193.
[7] 王平靜.新疆兵團農機化發展現狀及戰略研究[D].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09.
[8] 高煥文.保護性耕作技術與農具[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9] 劉和鳴.兵團年鑒2014[M].新疆五家渠市:兵團年鑒出版社,2014.
[10] 張 琰,夏顯力.農民參與新民居建設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35(6):733-736.
[11] 孫福田.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及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的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04.
[12] 歐 飄.現代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思考[J].湖南農機,2012,39(7):1-2.
[13] 白人樸.對我國農機國際化的幾點認識[N].中國農機化導報,2013,5(6):6.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基層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也讓我國的農業生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依舊面臨諸多不足,包括基層推廣組織不完善、培訓體系缺乏可持續性、推廣方法單一、示范工程建設相對滯后等,大大制約了農業發展,如何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提高基層農業機械化水平是重要課題。
1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現狀分析
1.1認識上存在局限
由于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上到負責人,下到各戶農民均缺乏農業機械化技術發展重要性的認知,因而導致其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僅是將農業機械化技術視為商品,所以展開的一系列推廣工作也均是基于商品的形式來進行,這便使得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過程因過于形式化而忽略了該技術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此外,由于部分負責人未能準確區分商品推廣與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之間的區別,導致其在推廣過程中,忽略了農業機械化技術在勞動效率以及零配件維修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嚴重制約農業機械技術推廣工作的有序開展。
1.2缺乏相應的信息工具
當前,由于城鎮化現象日益增多,在我國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山區,其居民居住相對較為分散,甚至有部分地區至今仍存在信息閉塞嚴重的情況,使得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工作始終難以得到有效開展。此外,由于偏遠山區農民,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甚至有許多農民從未接受過正規的學習,因而無論是對現代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或是新型種植技術,其認知程度均普遍較低,這也進一步加大了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難度。
1.3推廣人員專業能力和業務能力較弱
影響我國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另一重大因素在于推廣人員的整體素質。就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人員的整體素質而言,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推廣人員在素質方面的要求。此外,我國現有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與市場所需人才之間也存在著較大出入,這種人才嚴重匱乏的狀態,將直接導致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與此同時,在人才引進方面,相關管理部門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從而進一步加大了人才供需之間的矛盾。
2基層農機推廣體系發展與改革途徑
2.1加強基層推廣組織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在基層建立社會化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組織,為有效推廣農業機械化技術提供組織保障。一是建立起村級農機服務隊。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關于農機的購買可由村集體出資,而后通過適當收納農戶資金,以成立農業機械化服務公司,并采用內部獨立經營與盈虧自負的管理模式。與此同時,村集體還可采取雙層經營的方式,為農戶提供一條龍式的服務,最后統一進行收費;二是可成立相應的農機協會,將種糧大戶、農機大戶以及農機服務單位結合到一起,以解決當前農機利用率低、生產成本高、經營規模小、作業市場混亂等問題。較合作社而言,農機協會組織較松散,是一個農機行業的松散聯合體,能在發展農業機械化、農機作業信息傳遞、新技術和新機具的推廣、農村新機手培訓、農機跨區作業組織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2.2建立可持續的培訓體系,奠定人才基礎
結合農、科、教的農業機械化培訓體系的建立,是持續而有效地推廣農業機械化技術的基礎。國內農機化培訓體系越來越完善,當下基本形成了農機化教育、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拖拉機安全駕駛培訓、農機職業技能、農機安全監理、農機化科研等機構以及生產并銷售農機的企業、農機服務組織等廣泛參與的農業機械化培訓格局,但有待進一步增加該培訓體系的可持續性。一是將農機化產品的研究、設計、生產、加工及示范推廣、維護、經營管理等悉數涵蓋到體系之中,培養既懂設計,又懂使用、維護的農機人才,同時培養農機經營管理與推廣人才;二是要積極探索農民培訓大協作運行機制,聯合田間學校、三進村以及送教下鄉等農民培訓模式,繼續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三是大力促進農、科、教的有機結合,打破部門、行業等界限,面向市場進行聯合辦學、協作辦學,培養中高級產業技術人才,盡快將科技成果轉化成農業生產力,推動農機化進程。
2.3豐富推廣方法,全方位宣傳機械化技術
面對基層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方法相對單一的問題,應積極采取宣傳發動的方法。宣傳須是全方位宣傳,對象包括農民、社會大眾,尤其要針對各級領導實施匯報宣傳,形成政策驅動力量、行政推動力量,促進農業機械化技術在基層更好更快地推廣。一是資料宣傳,即針對需要在基層推廣的各種新機具、各項新技術,及時編印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的資料進行宣傳,將其散發給群眾;二是報刊宣傳,即在農機作業季到來之前,通過報紙、雜志等介紹農業機械化技術要點、典型效果,或組織宣傳?0媯?從各個角度報道、宣傳農業機械化技術;三是電視宣傳,即在作業季之前播放農業機械化技術專題片或新聞宣傳片,由農業專家或地方干部講解其好處,技術骨干講解應用要點、注意事項,宣傳應用技術的典型經驗。通過一系列有效的宣傳推廣方法,在基層形成應用及推廣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濃厚輿論氛圍,提高推廣水平。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 發展方向 農業現代化
1前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觀念日漸發生變化,消費者需要的不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更美味、更具營養價值、更高品質的產品。生產者對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勞動舒適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且經濟的全球化,我國面臨農產品開放進口和市場競爭的壓力,現代農業只有通過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產品品質才能生存。從這些新的需求出發,農業生產向著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是必然的選擇。
2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
近幾年,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較快,農業機械化支撐農業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加速了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1]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突破了主要依靠國家、集體投資興辦農業機械化的模式、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調動了廣大農民購置、經營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加速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到1999年底,全國農機總動力4.89億千瓦,拖拉機保有量1 293.5萬臺,聯合收割機保有量22.7萬臺。機械化耕地、播種、收獲水平分別達到65%、25.6%、16.3%,其中小麥播種和收獲機械化水平已分別達到68.7%和61.8%。全農機行業能生產拖拉機、內燃機、耕作機械、植保機械、排灌機械、收獲機械、畜牧機械、農業運輸機械、漁業機械、設施農業裝備、小農具、農副產品加工機械等16大類103類4 000個品種(規格)的農機產品,基本上能滿足市場需求。此外,中馬力輪式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小型自走式聯合收割機、小型碾米和制粉加工機組等農機產品出口北美、南美、東南亞及非洲等國家。有學者指出,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總體跨入中級階段。這一階段,農業機械已在大多數農作物的主要生產環節應用,從總體上看,機械作業在農業生產中已開始占主導地位,常被稱為農業基本機械化階段。[2]目前,我國主要糧食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業機械化服務領域不斷拓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模式不斷創新,農業機械化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
3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
3.1走綠色化產業道路
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發展戰略為導向,走“綠色化”產業道路,融合高新技術,發展節約型農業裝備,力爭達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標準。從政策方面講,發展節能農機,是“十一五”的重點領域。發展節能型拖拉機,注重技術投入、開發新型產品、減少能耗將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由于燃油價格的不斷提高,用戶對節能產品的要求更加迫切。從市場可以看出,用戶對節能型的農機要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農機達到環保要求和具有節約能源的性能。這一要求將直接主導我國未來的農機發展方向。目前,我國一些企業的節能型農機正逐步推向市場,同時受到用戶的高度關注。我國農機企業將重點發展滿足水田機械化、旱地保護作業等方面的產品,重點發展節能、節水、節肥和降低農業成本、保護環境、增加產量的農業機械產品,達到與國家政策、市場走向、用戶需求、自身發展同步。
3.2加強生物性技術進步模式的利用
我國很多地區盡管平原遼闊土地肥沃,農業機械化水平高于國內其他地區,可是并沒有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但是我國總體上人多地少,提高土地生產率、穩定生產水平也是重要的目標之一,因此要適當地采取生物技術進步。因而應采取先機械技術措施、后生物化學措施,并以前者為主的技術發展路線。
3.3生產技術高科技化
采用高新技術跟蹤世界農業機械技術發展動向,采用高新技術、逐步實現農業機械作業的精確化、高效化與自動化;重點研究機電液一體化、微電腦技術、航空航天技術(GPS、GIS、RS)在農業機械上的應用。發展精細農業,不斷提高農業機械自動監控水平以及舒適性與安全性。加強農業機械共性新技術、應用基礎研究、加快技術創新,如降低動力排放、噪音與振動;農業機械關鍵零部件、配套件可靠性研究;人機工程及安全性、舒適性;農業機械工作部件與物料相互作用機理如地面機械脫附減粘理論與技術;農業機械現代設計方法與試驗技術、儀器、設備研究等。適度規模經營所需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生產關鍵技術與設備。如水稻工廠化育秧、栽植、收獲機械;玉米育苗移栽,收獲機械,大田作物間作套種成套機械,棉花、油料、甘蔗、甜菜、薯類等主要經濟作物種植、收獲與運輸機械。[3]
3.4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將更好
2004 年6 月25 日頒布新的機械化促進法。該法律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政府對農業機械化的促進職責, 明確了對農機科研開發和生產、農民購置農業機械、農機作業服務和保障產品質量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該法的頒布實施, 進一步改善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 將極大地調動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置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 促進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普及應用, 對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將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
3.5關鍵機械化技術要求提高
主要是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技術和經濟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在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的基礎上,糧食機械化技術需求將主要表現在:水稻生產工廠化育秧技術、高速插秧技術、半喂入水稻聯合收割技術,適應多個地區、不同行距的玉米聯合收割技術。經濟作物機械化技術需求主要集中在種植、管理和收獲等關鍵環節。
3.6農機作業向市場化、社會化服務方向發展。
中國農戶種植規模小,家家戶戶購買農業機械不經濟,也沒有必要,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顯和尢為重要。以1996年開始的全國性跨區收小麥化、社會化服務發展。1996年以來,中國有關部門大力配合,利用從南到北小麥收獲的時間差,組織開展了聯合收割機跨區機收小麥作業,使聯合收割機使用時間從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一個多月,提高了聯合收割機的利用率,既滿足了農民的機械化收割要求,也提高了購機者效益,促進了小麥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聯合收割機保有量的增加。1994年,全國聯合收割機僅有6萬多臺,而2003年達到36萬臺。小麥機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2004年的82。小麥跨區機收帶動了小麥播種及其他作物機械化生產向市場化、社會化的發展。各地農機作業協會、合作社以及作業公司不斷涌現。
4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推進、國家基礎工程的加速進行和國內外平等互動競爭平臺的搭建,將使國內農機快速發展,農機工業裝備農業能力不斷增強,農機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為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國內農機企業在這種情況下應根據新的發展趨勢及時地調整發展策略,使農機行業發展呈現出一種新的發展局勢,促使我國農機事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馮啟高,毛罕平.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 農機化研究,2010(2):245-248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發展前景;研究探討
農業機械是農業發展、農民致富、農村繁榮的重要載體。所謂農業機械化,也就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經過程。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并把這項工作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可見,只有不斷創新工作理念,拓展工作思維,充分提高對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才能從根本上改善農民落后的生產環境,使他們真正享受到現代工業文明的成果。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在本文中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下一步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前景,希望對我國未來農業機械化發展有所借鑒幫助。
1.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農業機械整體發展水平低
從當前我國農作物機械化程度來看,小麥生產基本已經實現了機械化,但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產機械化水平還比較低。很多地區擁有較多的小型農業機械,動力很小,新技術的農業機械沒有完全普及開來。其中,拖拉機、三輪農用車作為目前農業生產中常用的農機,在農村、農民的普及面較廣。但隨著新形勢的發展,農機結構的不合理性日益顯現,也就是動力機械配套的比例比較低。同時,農機化發展也存在著地區的不平衡性,經濟發達地區的機械化程度較高,但是邊遠山區的機械化程度還比較低。這也是制約我國農機整體發展的一大瓶頸。
1.2農業機械設備陳舊老化
目前,農業機械的陳舊老化也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大難題。我國農民多是小規模家庭經營,農民的購買力相對不足。農民手中現有的農業機械比較陳舊老化、技術狀況差、生產效率低,新型農機十分匱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現代農業快速發展,阻礙了農機化發展進程。這就要求我們要采用正確的發展戰略,合理選擇農業機械,優化機械化各個環節,借鑒先進經驗,集成有關技術,在農業機械的管理、推廣方面進行創新,盡快改變農業機械陳舊老化的現狀。
1.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慢
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正在從糧食生產機械化向效益農業等領域拓展邁進。同時,原來以產中為主,而目前則向產前、產后環節延伸。在這種情況下,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先進新機具、新技術滿足不了農民要求,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太少,個別領域甚至是空白,這也不適合新時期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1.4農機管理和服務水平較低
雖然我國近年來農業發展水平日益提升,但農機管理和服務水平顯然跟不上農業發展要求。當前,我國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很少,合作社經營耕地比較有限。此外,農機服務市場還不夠健全,市場化程度比較低,沒有實現規模經營。農機服務組織相對薄弱,經營機制比較松散,專業化、社會化、現代化服務程度比較低。近幾年農民自發組織的農機合作社,發展資金缺乏,諸多合作社存在機具不配套、建設不標準、管理不規范、功能不完善、經營沒效益、發展沒后勁等問題。所以,隨著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技術含量比較高的農業機械應運而生,而能夠掌握運用的農機從業人員少,農機管理、服務、監督工作都有待進一步加強。
2.下一步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前景
2.1農業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逐步建立
在下一步的工作進程中,建立起農業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是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的有力舉措。在創建農業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過程中,要著力引進先進、高效的新技術、新機具,逐步形成合理高效、節能低耗的科學機具結構,實現農業發展全程機械化,從根本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建設農業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進而引導農民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機,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集約化水平,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增強農產品競爭力。
2.2農業機械與農業結構調整更加配套
隨著未來農業機構的進一步調整,要進一步拓展農業機械化服務領域,調整優化農機化結構布局,加快農業機械化推進步伐。要全面優化大中型機械與小型機械的比例,動力機械與配套機械的比例以及種植業機械與其它行業機械的比例,以此優化農機結構,提高農業作業效率。同時,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地方特點和產業特色,合理進行農機發展布局,努力形成區域發展優勢。要把農業機械化產中環節利用向產前、產后利用延伸,從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延伸,從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進程。
2.3農機服務產業化、社會化持續加強
隨著我國農機化的深入持續發展,要求必須健全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機服務水平,推進農機服務向產業化、社會化邁進。其中,要盡快建立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協會、農機服務隊等農機服務組織,不斷發展壯大,促進其實現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也就是說,要對目前的農機資源進行重新合理優化配置,確保得到有效利用,克服農機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全力拓寬農機化服務領域和服務范圍,實現農機規模經營,提高農機資源利用率,提高農機化作業水平,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
2.4農業機械化發展政策環境日益優化
可以說,農業是一個存在風險的產業,包括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等,農業機械作為服務產業,其使用經營風險更大。為此,我國出臺了《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這是一部與農機化密切相關的法律,目的就是優化政策環境,加大農機扶持力度。目前,我國正處在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早、中期階段,也是政府支持農機化發展的重要階段。要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發展農業機械化投入,尤其是加大農機部門研制開發力度,加大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經費投入,加大農民購買先進機具資金補貼扶持,從這些方面加快農機新技術推廣步伐。
3.結束語
總而言之,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力和廣大農民根本利益的代表,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實踐“中國夢”的具體行動。未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必須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道路。要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緊緊圍繞全面實現現代化農業的目標,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全面服務“三農”,加強農機化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大力推進農機服務社會化和產業化。筆者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充分認識到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過程中存在的農業機械整體發展水平低、農業機械設備陳舊老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慢、農機管理和服務水平較低等問題,農業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將逐步建立,農業機械與農業結構調整將更加配套,農機服務產業化、社會化將持續加強,農業機械化發展政策環境將日益優化,農業機械化也必將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福田.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及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的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04.
[2]李志紅,楊良玖,全臘珍.我國耕整機械現狀及發展對策探討[J].農機化研究,2005(03).
昆明理工大學
畢業設計(論文)
題
目:關于__鎮農業機械化
與農業現代化的思考
學
院:現代農業學院
專
業:農村區域發展
年
級:20__級
學生姓名:__
指導教師:__
日
期:20__年4月
昆明理工大學
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
現代農業院農村區域發展專業20__級
學生姓名:__
畢業設計(論文)題目:關于__鎮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思考
畢業設計(論文)內容:21世紀的經濟、科技高速發展,中國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中國農業將面臨更大的機遇與挑戰。農業機械化是減輕農民勞動強度,解放農村勞動力,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力和社會進步的根本體現,是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實現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條件。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對加快科技興農步伐,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手段。從現在起到20__年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關鍵時期,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因勢利導,把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擺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上,認真研究解決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中的問題。
設計(論文)指導教師:
主管教學院(部)長:
20__年4月
目錄
一、任務書…………………………………………………………………………1
二、目錄……………………………………………………………………………2
三、前言……………………………………………………………………………4
四、正文……………………………………………………………………………5
1、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5
1.1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5
1.2農業機械化是實施科技興農的重要載體…………………………6
1.3農業機械化是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手段………………………6
1.4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兩個根本性轉變的重要舉措……………6
1.5農業機械化是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內容…………………7
2、我鎮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現狀……………………………………7
2.1我鎮的基本鎮情……………………………………………………7
2.2我鎮農機化現狀……………………………………………………7
2.3農業機械裝備………………………………………………………8
2.4農業機械的作用日益突出…………………………………………8
3、農業機械化存在的問題…………………………………………………9
3.1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均衡……………………………………………9
3.2農業機械化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形成………………………………9
3.3農業機械機構和隊伍不夠穩定……………………………………9
3.4農業機械化相關制度建設尚待完善和加強………………………9
3.5機械的修理服務問題………………………………………………9
4、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措施……………………………………………10
4.1切實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領導………………………………10
4.2確定目標,制定規劃………………………………………………11
4.3加強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建設……………………………………11
4.4加強農業機械的管理………………………………………………12
4.5加快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農業機械的科技含量…13
4.6注重農業機械人才的培養…………………………………………13
5、結論………………………………………………………………………14六、謝辭……………………………………………………………………………14七、參考文獻………………………………………………………………………15
前
言
21世紀的經濟、科技高速發展,中國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中國農業將面臨更大的機遇與挑戰。農業機械化是減輕農民勞動強度,解放農村勞動力,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力和社會進步的根本體現,是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實現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條件。建立農業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基地,實施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一體化經營,都必須以農業機械化為紐帶。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對加快科技興農步伐,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手段。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和農民
生活中的主力軍作用日益突出。
加以復種指數高,作物生長期短,耕作季節性強,以致耕作粗放,并常因貽誤農時,造成減產。再看看“公路變曬場”,就知道農民對農業機械的需求和農業機械的缺乏。
從現在起到20__年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關鍵時期,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因勢利導,把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擺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上,認真研究解決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中的問題。確定目標,制定規劃,加強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業機械的管理,加快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農業機械的科技含量,注重農業機械人才的培養。
推進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與農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是不矛盾的。經營規模擴大的實現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一方面,可以在農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權不變的原則基礎上,土地的使用權可以流轉和集中,從而形成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另一方面,農戶也可以在不改變各自土地占用規模的條件下,實行一定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聯合,從而也可以實現經營規模的擴大。
關于__鎮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思考
21世紀的經濟、科技高速發展,中國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中國農業將面臨更大的機遇與挑戰。農業機械化是減輕農民勞動強度,解放農村勞動力,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建國以來,從中央到地方,為農業機械化制定了不少的政策法規,這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目標和更高的要求,給農機工作者以振奮和鼓舞。在實際工作中,農業機械化遇到了新的問題,突出表現是農業機械化在農業工作中擺不上位置,因此各級政府在農業現代化的政策制定、資金分配等方面農業機械化的內容很少。而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標志之一,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面臨新的課題。
一、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主席就高瞻遠矚地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這表明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相當突出的,它與農業現代化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
1.1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農業現代化,主要包括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農業生產手段現代化和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其中,農業生產手段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中心環節。農業生產手段現代化主要是指農業機械化,即用先進的生產工具取代落后的手工工具和以人畜為主的勞動形式。農業機械是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手段。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力和社會進步的根本體現,是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實現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條件。
1.2農業機械化是實施科技興農的重要載體
現代農業的本質特征之一,是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使農業成為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產業。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證明,技術的發展要以一定的載體為媒介,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技術的載體。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的大面積、大規模實施,必須通過先進的農業機械才能完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高度發展,必須通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才能實現。可見,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對加快科技興農步伐,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1.3農業機械化是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手段
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生產系統,與農業機械化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環節聯結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建立農業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基地,實施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一體化經營,都必須以農業機械化為紐帶。
1.4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兩個根本性轉變的重要舉措
加速推進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兩個根本性轉變的重要舉措。實踐證明,從農作物種植、農業運輸、機械脫粒、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等諸多環節,到建設農業設施和抗災工程,以及設施農業、立體農業、園藝農業、觀光農業等新型農業科技工程的實施,離開機械化是無法實現的。農業機械化在現代化農業生產中不僅僅是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手段,更重要的是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生產力水平的一項現代工程技術,是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致富的有效保障。
1.5農業機械化是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內容
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具有重要作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所需要的服務,都離不開農業機械,農機化服務貫穿農業生產、加工、運輸的全過程,是其它服務不能替代的。
二、我鎮農業機械化的現狀
2.1、我鎮的基本鎮情
__鎮位于__縣城北部,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7千米,東與__鎮接壤,南與__鎮相連,西與__鎮及__鄉、__鄉相鄰,北與__鎮、__鎮毗鄰,最高海拔2577米,最低海拔1860米,政府所在地海拔1880米,年均氣溫14℃左右。轄區面積24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25人。有耕地面積1814.2公頃,水田、旱地面積分別為854.8公頃和959.4公頃,人均占有耕地0.9畝。全鎮轄10個村委會,64個自然村,80個村民小組,7981戶30207人,非農人口1245人,占總人口的4.1,少數民族1343人,占總人口的4.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8‰。雖然人均耕地面積少,但除去老人和小孩,一個勞動力負擔4.8畝耕地,一頭耕畜負擔近11.4畝耕地,加以復種指數高,一年耕作三至四茬,作物生長期短,耕作季節性強,以致耕作粗放,并常因貽誤農時,造成減產。
2.2、我鎮農機化現狀
20__年全鎮機耕面積3500畝,機耙面積3010畝,機收面積500畝,機電排灌面積1100畝。20__年機耕面積4600畝,機耙面積3050畝,機電灌溉面積1500畝,機收小麥面積510畝,農機運輸總量212萬噸公里,農機總收入343萬元。20__年完成機耕面積4800畝,機耙面積完成4100畝,淺旋面積1200畝,完成機播面積510畝,機收面積300畝,新增動力38千瓦特,農副產品加工總量2.47萬噸,農機運輸總量214萬噸公里,農機總收入353萬元,農機化培訓45人。有力地支持了我鎮的春耕生產。
表1:我鎮農機化現狀統計表
單位:畝、萬噸、萬元
2.3農業機械裝備
到20__年底,農業機械總動力693.38萬kW,擁有大小農業機械203臺,全鎮有農業機械化從業人員382人,處于較低水平。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2.4農業機械的作用日益突出
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中的主力軍作用日益突出。農民對農機的需求也更強烈,在我鎮農活集中,抓節令,每當4月底5月初,勞動強度大,這時經常看到的是“公路變曬場”,到20__年,農業機械經營總收入353萬元,發展了農村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開展聯合作業,大大縮短了“三夏”周期,促進了糧食的增產增收和農機化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在抵御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農業機械化存在的問題
3.1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均衡
我鎮除機耕、機播有一定面積外,機收面積很少,象水稻生產、玉米機收、
設施農業、副食品生產等處于一種新事物的狀態,距離實現農業機械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同時也制約了我鎮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3.2農業機械化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形成
目前,我鎮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主要以農民為主體,政府缺少對大中型農業機械補貼和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推廣等農民自身無力解決的問題的啟動和引導資金的投入,這是制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3農業機械機構和隊伍的不夠穩定
機構改革首當其沖的是農業機械機構,這是幾次機構改革的結果,只要一說要進行機構改革,農業機械人就人心慌慌,再有農業機械部門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但自身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缺乏發展后勁,這些對農業機械機構和隊伍的穩定是相當不利的,也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3.4農業機械相關制度建設尚待完善和加強
目前各級雖然出臺了部分農業機械法律、規章,但遠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變化的需要。如農用運輸車的管理體制不順問題,致使大量的無證照農用運輸車存在,形成重大安全隱患,并影響到對其他農業機械的有效管理。
3.5機械的修理服務問題
從過去建立農場、拖拉機站的工作中,我深切感到,機械能不能適應我們的耕作制度、土壤氣候和技術條件,能不能萬能通用、價格低廉,是實現機械化的重要關鍵問題。過去我們所采用的拖拉機和主要農具絕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雖然這些農業機械的效能是好的,但是最大的問題是,這些農業機械的性能不能完全適應我們的經濟、技術、土壤和氣候條件,同當地的耕作制度和經營條件存在著矛盾。進口的農業機械一般是:一、型號很大,適于大量開荒和大面積單一作物的耕種。二、作業項目單一,只適于耕地,不適于運輸和其他工作;耕地又只適于平播,不適于垅作。三、適于干旱地帶,在濕洼地區和雨季作業困難。而我鎮的農業特點是:一、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主,需要精耕細作。二、地形復雜,田地面積不大,以種植水稻與雜糧為主(占耕地面積百分之八十以上),以垅作為主(占耕地面積百分之七十以上)。結果只好改變某些原來的耕作制度以適應農業機械,形成了“削足適履”的現象。根據幾年來的實際經驗,我認為在設計制造農業機械的時候,必須面向生產,根據地區條件使機械適合多種作業和多種作物的需要。并且,還要價格低廉,節省燃料,構造簡單,便于操縱修理。按照這些要求,拖拉機的馬力、構造、體形、附屬裝置等,就必須具有萬能通用的性能。
在加強機械的設計制造工作的同時,還必須大力開展群眾性的農具改革運動,不能因為要實行農業機械化就不重視舊農具的改良和畜力的利用。應當把推行農業機械化同人力、畜力和民間農具的利用結合起來,也就是新舊農具結合,“機、馬、牛”結合。
4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措施
4.1切實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領導
從現在起到20__年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關鍵時期,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因勢利導,把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擺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上,認真研究解決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中的問題。要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領導,把農業機械化工作列入議事日程,納入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并根據本地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制定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納入政府目標,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要建立農業機械化領導小組,組織協調計劃、財政、金融等綜合部門做好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扶持和服務工作,研究、制定和完善農業機械化的配套政策,解決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實際問題。要加大對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以農民和農村集體投資為主體,各級財政資金為導向,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業機械化資金投入機制,保障農業機械化穩定健康的發展。在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其他農業發展資金中,財政資金要安排一定的比例,并由農業機械管理部門進行管理使用。
4.2確定目標,制定規劃
我鎮要實現基本農業機械化,就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抓緊制定本地區的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規劃。要根據各地的條件、特點,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農業機械化,并突出地方特色。基礎較好的壩區應率先成為我鎮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地區;糧食生產區要重點解決玉米、水稻生產機械化;根據我鎮農業的特點,爭取玉米和油菜生產機械化上做好文章。規劃要明確各個階段應達到的目標,制定年度實施計劃,強化工作的目標性和計劃性。
4.3加強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建設
農村是黨在農村長期不變的政策,是我國農村經濟的一項基本制度。十五屆三中全會又決定繼續延長30年土地承包合同。要穩定這一基本制度和貫徹落實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就必須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我市市、區(縣)、鄉(鎮)三級,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已基本健全,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又被賦予新的機制、新的內容。重點要圍繞深化農村改革,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生產能力,解決農民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事情等方面,加強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建設。要圍繞“建龍頭,強龍身,壯龍尾”的思路,建立健全各類農業機械服務組織,逐步形成以區(縣)級農業機械服務組織為龍頭,以鄉(鎮)農業機械服務組織為龍身,以村和農業機械專業戶為龍尾的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鼓勵發展各類專業性的農業機械作業服務組織和專業戶、機具租賃公司以及農業機械作業中介組織,逐步形成以農田作業為主要支柱的農業機械化服務產業,推進農業機械服務社會化、產業化和市場化。同時各類農業機械服務組織要面向廣闊的農村市場開展綜合服務,特別是要在發展農副產品加工、運銷等“龍頭”組織發揮積極作用,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4.4加強農業機械的管理
農業機械化事業“橫跨工農業,涵蓋大農業”,其管理涉及的業務,既有按市場機制運行的特點,又有以行政力量組織試驗示范和技術推廣的政府行為。因此,加強農業機械的管理首先要在認真貫徹實施《云南省農業機械促進法》、《云南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的基礎上,要加強配套法規的建設,完善農業機械法制體系,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依法對農業機械進行管理,形成依法管理的新局面。其次要穩定和理順農業機械管理體制,強化農業機械管理部門的行政職能和行業管理職能,穩定和充實農業機械科研教育機構和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機構,抓好農業機械的生產和供應,與 工商行政和技術監督部門密切配合,依法對農業機械產品生產、銷售和維修環節進行行業質量監督,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維護農民權益。要重視和加強對農業機械安全生產,特別是國家要授權農業機械安全監督部門對農業機械實施全面監督管理。
4.5加快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農業機械的科技含量
在穩定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機構,充實技術人員的基礎上,要下大力量,狠抓農業機械科技進步,用更多的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產品來武裝農業,來提高農業機械乃至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作為我鎮的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重點應圍繞“服務農村,富裕農民”做好文章,進行項目推廣,如發展設施農業、農副產品加工等方面,特別是農副產品加工應充分利用城市的吸納、加工、輻射功能,實現農副產品的增值,增加農民的收入。在種植業方面要加強新機型選型和引進推廣,盡早實現水稻、玉米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切實抓好增產效果顯著的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玉米移栽、地膜覆蓋等農業機械化新技術,為我鎮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貢獻。
4.6注重農業機械人才的培養
要提高農業機械工作的科技含量,關鍵是要加快跨世紀農業機械人才的培養。人才是天津農業機械化事業事業實現跨世紀奮斗目標的關鍵。要充分利用市和區縣農業機械化學校這個農業機械教育培訓陣地,下大力量加速培養跨世紀的、優秀的、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農業機械人才,為農業機械隊伍源源不斷地補充生力軍,增添新鮮血液。
5、結論:
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不僅表現在農業的裝備和投入水平方面,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農業的產出水平方面;不僅表現在農業生產本身的過程中,而且還表現在農業的產前和產后關聯活動過程中;不僅表現在農業的技術層面,而且還表現在農業的組織層面。
我國的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推進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與農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是不矛盾的。應當承認,我國超小型的農戶經營規模,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非常不利的約束條件,經營規模的擴大是現代化農業的必然要求。但是,也應當看到,經營規模擴大的實現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一方面,可以在農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權不變的原則基礎上,土地的使用權可以流轉和集中,從而形成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另一方面,農戶也可以在不改變各自土地占用規模的條件下,實行一定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聯合,從而也可以實現經營規模的擴大。
謝
辭
感謝各位老師對我的教導和培養,“謝謝”!
參 考 文 獻
1、楊敏麗.《中國農業機械化與農業國際競爭力》.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日期20__-3.P17-23
2、余泳昌.《新編農業機械讀本》.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日期20__-5-1.P45—47
3、王福海.《農業推廣》.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日期20__-2.P1—4
4、于 冷.《農業標準化》.出版日期20__-1-1.P86—88
一、充分認識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強農惠農政策的深入實施,我區農業機械化取得長足發展,農機裝備總量大幅增長,農機作業水平明顯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日益增強。農業機械化在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我區農業機械化還存在裝備結構不盡合理、科技含量不夠高、經濟作物機械化程度低、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等問題。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確把握我區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針對廣大農民對農機作業需求及其性能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實際,積極作為,為努力實現我區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為目標,以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提升農機服務水平、確保農機安全生產和增強農業綜合能力為主線,以提高重要農時、主要作物、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水平為重點,不斷完善政府支持、市場引導、項目帶動、規范管理的運行機制,使全區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務水平實現新發展,推進農機化又好又快發展,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實現全區科學發展新跨越。
(二)發展目標
到年,全區農機裝備水平大幅提升,各類機械配套更加合理。農機總動力由現在的19.5萬千瓦,達到30萬千瓦,農機總值達到3億元,農機服務總產值達到1.5億元。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重點經濟作物關鍵生產環節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6%,設施農業、畜牧業、水產業、林果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業機械化得到全面發展。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服務能力明顯增強,農業機械對農業的貢獻率30%以上。建立健全以“農機維修服務體系、農機科教培訓體系、農機信息服務體系、農機安全生產監管體系、農機示范推廣服務體系”等為內容的農機公共服務體系。
(三)基本原則
堅持因地制宜,協調推進,緊跟農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堅持突出效益,先進實用,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堅持機制創新,科學發展,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功能;堅持市場引導,政府扶持,調動各方發展農機的積極性;堅持依法監督,規范管理,促進農業機械化健康發展。
三、明確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全面加快農作物生產機械化進程。圍繞提升糧食生產機械化質量與水平,在鞏固小麥生產機械化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玉米生產機械化,加快發展玉米播種機、聯合收獲機、秸稈還田機、青貯機等農業機械,圍繞推進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以種植、收獲為突破口,著力建設大蒜、馬鈴薯、花生等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示范區。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深松技術和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在山區廣泛推廣應用核桃脫皮機具。加快推進丘陵山區機械化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加大試驗示范點的數量,進行機具考核,制定技術規范,奠定推廣基礎。促進先進適用機具、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群眾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著力改善農機裝備結構和布局。堅持農、林、牧、副、漁各行業并舉,耕、播、管、收、加各環節并重,穩定增加裝備總量,著力調整大中型機械與小型機械、動力機械與配套機械、種植業機械與農村其他機械的比例,注重加大設施農業、園林、園藝、畜牧、漁業等先進農機具推廣力度,全面促進各業農機化再上新水平。著力解決糧食作物機械化與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加大對經濟作物機械的推廣力度和補貼力度,引導經濟作物生產機械的快速發展。
(三)建立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以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為重點,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充分利用農機補貼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先支持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增加裝備、擴大規模。穩定耕、種、收作業項目,向機械植保,節水灌溉、設施農業等服務領域延伸,向集農田作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加工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合作社發展,強化服務功能,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強制度和運行機制建設,積極引導農機合作服務組織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規定和“建設標準化、管理規范化、經營專業化”的要求,加強對合作社的指導和業務培訓,強化技術信息服務,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經營效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農機服務行業的比較效益。充分發揮農機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生產和農村土地流轉、承包經營、規模經營的主力軍作用,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發揮各類農機服務組織在發展農機運輸、修配、銷售等農機服務業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培育和壯大農機服務市場主體,帶動鄉村農機服務業的繁榮發展。
(四)切實加強農機安全監理和農機產品質量管理。強化農業機械安全技術檢驗工作,加強牌證管理,提高農業機械掛牌率、年檢率和駕駛員持證率,狠抓農機作業安全,預防和減少農機事故發生。加強農機市場管理,抓好質量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機產品等坑農害農行為。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多措并舉,建立農機事故應急快速反應機制,爭創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區。加強農機教育培訓工作,積極組織開展拖拉機駕駛員培訓、“陽光工程”農機使用與維修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等,增強廣大農民機手的勞動技能,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認真做好農機維修網點管理,深入實施農機維修技術資格準入制度,開展“星級文明農機維修網點”創建活動,規范維修服務行為,提升維修服務水平。
四、建立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長效機制
(一)建立組織保障機制。各鎮(街)要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工作,結合當地實際,認真研究,明確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思路、目標和重點,及時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措施。要將農業機械化發展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指標,納入“十二五”發展規劃和鎮(街)經濟考核體系,嚴格落實責任,認真組織實施。要加強農機工作機構和隊伍建設,改善工作條件,保障工作經費,切實解決農機技術推廣、生產作業、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機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農機化總體技術水平不高等問題,影響了全市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推進全市農業機械化。
二、發展目標
(二)年。農機裝備總量增加到20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力爭達到50%特色經濟作物、林牧漁業以及農副產品加工業機械化取得突破性發展。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任務
(三)加快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步伐。各縣市區要穩步推進小麥耕播機械化、水稻育插秧機械化。加大油菜直播機械和聯合收獲機械推廣力度,積極發展油菜生產機械化。同時,要圍繞我市的特色產業,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產品機械化生產,推廣輕便、實用、低耗、適合我市山區特點的中小型機械。各地要結合本地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的特點,建立特色農產品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加快茶葉、魔芋、柑橘、蔬菜、食用菌、中藥材和園藝作物、畜牧業、水產業生產以及農產品冷藏、保鮮、加工等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的示范推廣,促進特色主導產業的發展。年,力爭在每個縣市建設2-5個高效特色農業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
(四)加快建立健全新型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堅持重點扶持、多元發展、全面推進的原則。優先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重點培育5-8個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特色鮮明、帶動力強的農機專業合作示范社。年,全市登記注冊的農機專業合作社達到100個以上。引導政策、資金、技術、信息和服務向農機專業合作社傾斜,支持有條件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承擔農業開發和新技術推廣項目。培育和規范各類農機協會、農機作業經紀人(公司)等農機中介組織,建設一批農業機械維修示范網點,滿足快速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求。加強抗旱排澇和搶收搶種的機械化應急裝備、應急隊伍和應急機制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抗災能力和應急水平。形成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主體,農機大戶為骨干,農機作業服務公司、農機協會、農機中介組織為補充,農機銷售、維修綜合服務企業為保障,多種組織形式并存、高效便捷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五)加強農業機械化項目建設。進一步突出項目爭取工作。聯合相關單位,包裝實施項目,共同爭取和實施農業和農機化項目,特別是研發一批適應山區農業發展的特色產業機械。圍繞保護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生態環境主題,實施“機牛替代”等工程措施,保護生態環境。重點抓好秸稈綜合利用、生態保護等科技項目申報工作。
(七)積極促進農機農藝協調推進和地方農機工業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相互適應的機械作業規范和農藝標準。有針對性推廣一批適合機械化作業的品種和種植模式。完善農業機械化、種子、土肥、植保等推廣服務機構緊密融合的工作機制。各地要依托我市汽車制造工業的優勢,緊密結合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求和本地農機工業發展的實際,組織適應山區特色農機具研發工作,積極發展適合當地需要的中小型輕簡化農機和特色農機,促進地方農機工業發展。
四、完善扶持農機化發展的政策措施
(八)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各級財政對農機化的投入要逐年增長。用于農機新機具的試驗示范、技術推廣和現代農業機械化示范園區建設。對農機合作社建設、農機項目、農機裝備結構優化、農機具創新示范等進行重點支持。對農機企業發展采取以獎代補方式進行扶持。
(九)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要加強購機補貼資金監管。確保惠農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到農民手中。發揮購機補貼的示范引導、帶動拉動作用,對農業生產急需、增產增收效果顯著和替代勞動力作用明顯的農機進行重點補貼,對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種糧大戶、養殖大戶進行重點扶持。
(十)加強金融信貸支持。進一步加大對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的信貸扶持力度。貸款種類、額度、利率、期限、擔保等方面給予最大限度優惠,支持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服務組織發展。對符合產業政策和信貸原則的農機制造企業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和農機流通設施建設,給予信貸支持。中小型農機制造企業可享受國家和我市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扶持發展農機互助合作保險,支持各地結合實際創新農機保險和服務方式。
(十一)切實落實稅費優惠政策。農業機耕、排灌以及相關技術培訓業務免征營業稅;企業從事灌溉、農機作業和維修等農、林、牧、漁服務業務項目免征企業所得稅;對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運輸聯合收割機(包括插秧機)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十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各地發改、農業、國土、水利、扶貧、規劃部門要將基層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機耕道路、排灌及抗旱設施等建設內容納入相應規劃。統籌組織實施。符合鄉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對農機具停放的場庫棚用地,按農業用地對待。要把區域性農機銷售維修市場納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將農機流通納入農村市場體系建設規劃。建立重要農時農機加油“優先、優質、優惠”制度,支持流動加油車等設備發展,保障農機作業用油。
五、切實加強組織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