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道系統疾病的癥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呼吸道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 支原體 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
[中圖分類號] S83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3)03-0172-01
在冬季,氣候比較惡劣,氣溫較低,因此,雞就很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共有三個方面原因共同造成了雞的呼吸道系統疾病。一是傳染性因素,包括:支原體、大腸桿菌(氣囊炎)、新城疫病毒、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喉氣管炎病毒、傳染性鼻炎、禽流感、肺病毒等。二是非傳染性因素,包括:①環境因素:如果雞舍中白天和黑夜的溫度超過了5℃,那么雞就很容易患上感冒疾病;密度大、空氣質量不好——氨氣含量超標、煙塵大等。②應激反應:疫苗反應、捕捉、轉群等。③營養方面: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A)等。三是人為因素,主要有:不合理的免疫方法,不恰當的免疫時間間隔,疫苗質量不合格,雞舍內沒有做到合理科學的消毒以及飼養員養殖方法不規范等原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從環境因素上的通風保濕這個方面來對雞的呼吸系統疾病做一個系統的闡述分析。
一、通風和保溫問題
一般情況下,養雞戶不能夠充分處理好通風和保溫這兩個方面因素的關系,通常的養殖戶大多注意雞舍的保溫,而忘記了雞舍的通風問題。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分別為:第一,因為一旦雞舍的晝夜溫度超過5℃,雞舍內的雞就易感染上感冒等疾病,所以養殖戶就很注意雞舍的保溫;第二,雞的一些生理特點會錯誤的引導養殖戶,使得養殖戶無法處理好通風和保溫二者之間的關系。
1.耐氧力強。雞的呼吸系統是由喙——鼻腔——喉——氣管——支氣管——肺——氣囊組成的,雞進行呼吸的時候,氣體經過雞的喉和氣管等進入肺臟和氣囊,當氣體經過肺腔后,肺腔中的二氧化碳會經過與吸入的氣體交換到達雞的前氣囊,因為在呼氣前前氣囊中的二氧化碳就已經被排出,后氣囊中的空氣就會被擠入到肺腔中進行氣血交換這一過程,氣血交換之后得到的二氧化碳氣體又會被擠入前氣囊,這就是雞的整個呼吸過程。與其他動物的呼吸系統不同,雞不論是在呼氣的時候,還是在吸氣的時候都能夠進行氣血交換這一過程,因此,雞具有非常強大的耐氧能力。
2.耗氧量大。在所有的動物中,相同單位體重的雞耗氧量是最大的。從上面的兩個方面因素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結論:雖然說雞在動物中耐氧能力比較強,但是它的單位體積耗氧量也是最大的,因此在雞的正常生理活動中對氧氣的需求量是很高的,需要提供很多的氧氣。同時,如果雞舍內不注重通風處理,會造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雞會患上呼吸系統疾病,如果呼吸系統疾病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療就會引起雞的腸道系統疾病,繼而引起雞的病毒性疾病。另一方面,雞舍內的二氧化碳含量不能夠過高,如果二氧化碳含量超過0.5%,而氨氣的濃度超過了20ppm,就會對雞的神經系統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這一現象并不嚴重造成的影響就是雞的性成熟較晚,雞的患病率較高,嚴重的話會導致雞舍內的雞患上腫頭、腹水疾病。這些都是雞舍內沒有做到合理通風所造成的影響。
二、如何科學合理的通風
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才能夠做到雞舍的合理通風:首先,雞舍的通風要勤,晚上也要對雞舍進行通風,不能夠關上雞舍;其次,每次通風的時間要短,特別是在晚上,每次的通風時間在幾分鐘之內就可以了;再次,必須做到室內外空氣的對流,并不能只打開天窗;而且,必須避免冷空氣直接吹向雞舍內的雞,盡量使得冷空氣從雞舍的兩側或者是雞舍的上面吹向雞,也可以設置擋風板來阻擋冷空氣;也可以在雞舍通風之前給雞舍適當提高點溫度,或者是在通風口設置一些熱溫板,進而增加溫度;最后,必須及時清理雞舍的雞糞,保證雞舍的清潔。
三、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1.預防。一般來說,預防雞的呼吸系統疾病的方法一共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對雞進行疫苗的接種。接種疫苗所預防的疾病主要有禽流感傳喉等疾病;而那些由于大腸桿菌引起的氣囊炎疾病,接種疫苗并不能夠很好的預防,因此,我們不建議接種疫苗來預防這種氣囊炎。第二種預防方法是藥物對呼吸系統疾病進行預防,比如說使用土霉素鈣預混劑和吉他霉素預混劑來對雞的呼吸系統疾病進行預防。
2.治療對于已發生呼吸疾病的雞群有以下幾點措施。養殖戶必須根據雞的患病癥狀來確定雞的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法:這種疾病癥狀主要有干咳和濕咳,所謂的干咳是指雞咳嗽的時候沒有痰液只是咳嗽,這時就需要解決雞的咳嗽問題,因為雞咳嗽的時候會帶動氣流,進而破壞雞的呼吸道系統的粘膜等,這也會導致一些細菌的感染入侵;而濕咳就是指雞正常的呼嚕,但是它會產生一定的痰液,這個時候就不必做鎮咳處理,必須稀釋雞的痰液,讓雞能夠把痰液咳出來,避免呼吸困難,進而導致雞的窒息而亡。通常使用的痰液的稀釋劑有氧化銨以及禾豐生產的“康諾”等藥劑,這些藥劑的效果都比較明顯,效果較好。但是如果雞的癥狀比較嚴重,就應該使用氨茶堿來治療雞的哮喘疾病等。可以根據不同細菌病毒的感染能狀況來決定使用哪種消炎藥物來治療雞的病原體感染疾病;治療雞的呼吸道系統疾病的藥物有抗病毒類型的,主要有一些抗病毒中藥,其他的還有向安乃近這些解熱鎮痛之類的藥物。適當的喂食雞舍內雞一些維生素A,可以大大減少雞的呼吸系統疾病,修復雞的呼吸系統的細胞損傷,修復雞的呼吸道粘膜。在對雞的呼吸道系統疾病進行治療時,要有一個合適的用藥時間。因為向支原體和衣原體這樣的病原體并沒有細胞壁,導致很少的藥物能夠將其殺死,而且它們通常會有兩種遺傳物質。同時,這些病菌生長在細胞外,就像雞的氣囊,在氣囊上并沒有細胞,也就沒有了毛細血管,因此藥物很難將病菌殺死。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雞的呼吸道疾病治療困難的問題。我們建議使用噴霧治療外加一定的飲水方法進行雞的疾病治療,并且維持足夠的治療療程,才能夠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而述,養殖戶要想做好養雞生產,就必須秉承著“預防為主,養防結合,防重于治”的理念來進行生產過程。必須做好雞的病毒預防工作,接種相應的疫苗。同時,要做到合理的保暖工作,給雞營造一個合適的生存環境。如果,雞的呼吸道疾病已經發生了,就應該盡量找出致病原因,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而減少疾病在雞舍中的蔓延,提高呼吸道疾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狄淑英.雞群頑固性呼吸道病的應對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09(05)
[2]王世玉.多病原呼吸道綜合征的用藥原則及最佳給藥途徑[J].北方牧業,2009(14)
[關鍵詞] 豬的疾病防治 歸類與總結 防御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1-0203-01
一、做好豬的疾病防治的意義與目的
隨著我國目前養豬產業的不斷發展,規模化的大型養殖場不斷形成,在大型養豬場內部其養殖密度越來越大,所以豬的疾病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豬患上各種疾病,已經成為制約大型養豬業發展的瓶頸。近年來,在個體養殖戶所養殖的豬患上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概率與流行比例日益變高,對于個體養殖戶而言,這些疾病的發生嚴重威脅養豬業的發展。以及造成疾病的傳染,從而對養殖戶的利益產生重大的影響。
做好豬的疾病防治工作不僅僅要了解常見的疾病,還要深入養殖場內部,不管觀察與研究其疾病的特性。并且,在種豬肢蹄病、種豬的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病、鏈球菌病以及皮膚病等各類疾病上要充分解釋說明,及時做好防控工作,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疾病的蔓延與傳播,避免養殖戶的損失。
二、常見豬的疾病種類與防治工作
1.豬鏈球菌病
豬患上鏈球菌病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分別是急性敗血癥腦膜腦炎癥、關節炎型以及淋巴結膿腫型。其中,急性敗血癥腦膜腦炎癥的主要表現癥狀為豬突然倒地且伴隨著體溫升高的現象,還可能伴隨著豬的四肢出現游泳形狀或者口吐白沫。
在豬鏈球菌病防治上可以選用不同種類的藥物,其中可以選擇強力霉素、10mL 安痛定、加 160-480 萬青霉素等等。如果豬的淋巴結膿腫型癥狀出現紅腫或膿包,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先將其切開,然后將里面的膿水排出,用藥物進行清洗。
2.豬消化系統疾病
豬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腹瀉疾病、細菌性腹瀉疾病以及出血性腸炎疾病等三種。其中病毒性腹瀉的表現癥狀為:豬的糞便向水一樣地漏出,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直接噴出的現象。在觀察豬是否患有消化系統疾病上,可以觀察糞便的顏色,如果顏色是黃綠色或者是青綠色,且伴隨著疑似病豬出現食欲不振的現象,外形明顯消瘦等。豬的消化系統疾病均可以通過觀察豬的形態以及糞便來看出,如果患上了細菌性腹瀉疾病,就會出現糞便為稀糊狀。
那么,該如何做好豬消化系統疾病呢?第一:要保持豬圈的干凈與整潔,充分保證陽光照射以及做好消毒工作。同時,盡量不要給豬喂食已經霉變的飼料或別的東西。第二:在防御措施上也保持飲水的清潔,可以進行全群投藥,在飼料中可以嘗試添加抗生素以及米糠等。第三:當豬出現消化系統疾病時,要及時進行藥物治療。土霉素、林可霉以及5-15mL 的痢菌凈,這幾種藥物應當分開注射。
3.豬的肢蹄病與豬皮膚病
豬的肢蹄病目前主要發病特征為豬的各個關節腫大,嚴重的會導致豬腳破裂,嚴重地情況下會使得患病的豬無法站立。對于患豬的肢蹄病防治工作上,可以采取如下幾個防治措施:1.要保障豬舍的環境清潔與空氣流通干爽。2.要使得豬群的密度不適宜太大,以防止豬群之間的打斗。3.要定期對豬舍進行消毒工作,保障豬舍內沒有尖銳物體。一旦病豬患上肢蹄病要立刻采用藥物治療,所采用的藥物有10mL安痛定、青霉素與塞米松等。
病豬患上皮膚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豬的皮膚表面會出現一些結節,并且這些結節一般為黃豆大小。在發病的時候,豬會比較癢,嚴重的情況會出現豬的形體消瘦以及表面皮毛松亂的癥狀。目前,治療豬的皮膚病的主要措施有,前期防治有保障豬舍的清潔與干爽且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后期治療措施要在豬身上噴灑高錳酸鉀溶液或敵百蟲溶液等。如果豬的皮膚病出現全身感染,應當進行注射青霉素與塞米松。
4.豬的呼吸道系統疾病與傳染性呼吸道疾病
患豬出現呼吸系統疾病的癥狀主要變現在咳喘、呼吸急促以及食欲減退等,如果情況嚴重地化會出現發燒、肺炎等嚴重癥狀。目前,對豬的呼吸道系統疾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分為飼養防治與藥物防治措施。飼養防治措施主要指的是豬舍通風條件要好,對豬舍要做好御寒與避暑工作,保障豬舍的總體生活環境良好。藥物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土霉素、阿莫西林以及強力霉素等各類藥物。
豬的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種類眾多,癥狀也不明顯,其主要患病癥狀分為初期與后期,在初期患病階段主要是病豬出現精神沉郁、慢性干咳,而后期則會出現豬皮毛少,且生長受阻與發育遲緩。主要防治措施包括使用大劑量青霉素類藥物進行治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慢性呼吸道疾病要進行長期的治療與調理,切不可急于求成。
三、豬的疾病防治的綜合措施
做好豬的疾病防治的綜合措施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第一:要科學飼養,切實提高飼料的營養水平,同時要改善豬舍的環境,必須杜絕畜禽同樣以及人畜一起居住的現象,在減少人與患畜接觸的同時,減少畜禽與人的相互傳播。第二:要切實加強環境消毒工作,定期實行重點消毒與混合消毒,對豬舍的重點區域要進行重點消毒,同時在較短時間內養成對豬舍定期消毒的習慣。第三:加強日常檢驗力度,根據豬群表現出的不同癥狀與特征及時采取不同的治療與防御措施,要在發病時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爭取治療的第一時間,同時要防止病情的蔓延。第四:要加強對豬群的檢疫力度,這不僅僅包括養殖的安全,這還是對人食用豬肉這一嚴峻問題能否安全的關鍵,所以一切要掌握好搞笑的檢疫方法,絕不能讓一頭病豬流入市場,也絕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而不顧百姓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第一階段:感冒合并咳嗽、咯痰等上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支氣管炎的癥狀。此階段如能得到徹底的治療,病人上述急性支氣管炎的癥狀完全可以消失。
第二階段:有些人反復出現感冒、急性支氣管炎發作,特別是在寒冬,頻繁咳嗽,咯出白色呈泡沫樣痰,逐漸形成慢性支氣管炎。此時如有繼發感染,可出現發燒癥狀,咯黃色黏稠樣痰。
第三階段:慢性支氣管炎經5年、10年或更長時間,由于慢性支氣管炎的反復發作,肺內細支氣管黏膜炎性分泌物阻塞,肺內換氣量減少,肺泡內殘氣量增多,因而肺泡壁的張力低下,病人會感到吸氣容易,呼氣困難,這就形成了阻塞性肺氣腫。
第四階段:病情進一步發展,由于脹大的肺泡壁上的血流減少,肺泡內氣體彌散功能的減弱,氧氣和二氧化碳氣體交換功能的低下,肺動脈壓力增高,加重了心臟負荷,使心臟流向肺內血液的阻力增加。病人自覺心悸、氣短,特別是活動后加劇,心電和x線檢查,可顯示右心室擴大,這是來源于肺部疾患的心臟病變,稱之為肺源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即肺心病,最初經休息或隨著肺與支氣管病變的緩解而減輕,如果支氣管炎、肺氣腫不斷加重,肺心病癥狀也逐漸加劇。除上述癥狀外,并有浮腫,肝臟由于瘀血而腫大,頸部靜脈怒張,病人可出現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甚至出現口唇發紺(青紫),呈現缺氧狀態,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
呼吸系統疾病是影響老年人死亡的五大病因之一,而氣管炎、肺氣腫則是該系統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二種。老年人呼吸系統的發病率有明顯的年齡特點,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究其原因:第一,由于老年人呼吸道黏膜逐漸萎縮,分泌機能下降,內臟器官功能衰退,使呼吸機能減弱,體內吸入和排除的氣體量相應減少,從而影響廢氣的排除和新鮮空氣的吸人。老年人全身免疫力降低,體溫調節功能減弱,對外界環境變化反應遲鈍,也為細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第二,中國大約有2/3的人,有吸煙的不良嗜好,煙是慢性氣管炎最重要的發病因素。對于慢性氣管炎不積極防治,發展下去可形成肺氣腫、肺心病,給老年人增加了痛苦,也增加了公費醫療開支。只有積極開展預防保健,才能使他們生活得更舒心、更快樂。
那么,老年人在冬季怎樣進行呼吸道保健呢?
應注意氣候的變化。
冬季冷空氣刺激支氣管黏膜,能引起黏液腺分泌過多,支氣管痙攣導致氣道阻力增加,分泌物排除困難,引起癥狀急性加重。對于慢性氣管炎患者來說室內溫度在冬季應不低于12℃,日變差在±3.5℃,濕度40~50%;注意寒流來臨前保曖;外出戴口罩,增加衣服,防止受涼感冒,加重病情。
應避免環境對呼吸道的不良刺激。
呼吸道是人體內惟一與外界始終連通的器官,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最大。因此,老年人在冬季應盡量避免外界環境對呼吸道的不良刺激:①應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②在低溫天氣外出或去粉塵較多的地方時應戴上口罩;③不要吸煙,并遠離吸煙者;④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老年人應盡量不在家中用煎、炒、炸等方法制作菜肴,以免呼吸道受到油煙的刺激;要定時開窗通風。
應提高呼吸道對疾病的防御能力。
老年人在冬季應口服一些可提高免疫力的藥物(如轉移因子等),以提高呼吸道對疾病的防御能力。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老年人還可適當地進行呼吸道濕化治療。
應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老年人在冬季應經常服用一些具有潤肺止咳、養陰清熱、益氣固表功效的中藥(如百合、大棗、黃芪等),并通過食療來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適當多吃瘦肉、雞蛋、牛奶、魚、大強及豆制品等,豆制品中含有卵磷脂對修復損傷的細胞組織有重要作用;常食百合、木耳、絲瓜、蜂蜜、海帶、蓮子、藕、核桃、梨等食物,對祛痰、平喘、潤肺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應加強呼吸肌的鍛煉。
老年人在平時應多做一些可鍛煉呼吸肌的運動,如反復地進行深呼吸,或進行吹氣球、吹蠟燭(在20厘米外的位置吹燃燒的蠟燭,以火焰傾斜而不滅為標準)等的訓練。另外,要根據自身條件盡量多進行體療,如步行、慢跑、做氣功、打太極拳等,這些活動均長期堅持。無風有陽光天氣每天要在室外活動10~30分鐘,冷、雨天在室內活動。
[關鍵詞] 呼吸;因素
一、空氣污染與呼吸系統疾病
人們每天吸入含大量細菌的空氣以及汽車尾氣排出的顆粒、道路揚塵、花粉等組成的顆粒物質,大氣中可吸入顆粒物被人吸入后累積在呼吸系統中可引發許多疾病。顆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統誘發哮喘,細顆粒物可引發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徑的大氣顆粒物對大鼠肺的毒性的試驗結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徑顆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傷害,有病大鼠的肺損傷最嚴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對顆粒物的健康效應特別敏感。在國內開展的一些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大氣顆粒物具有負面健康效應。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的擴大導致大氣污染,近年來研究表明哮喘、肺癌的發病率逐年增加與大氣污染有密切關系。有資料證明,空氣中煙塵或二氧化硫超過1000g/m3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顯著增多,其他粉塵如二氧化碳、煤塵、棉塵等可刺激支氣管黏膜、減損肺清除和自然防御功能,為微生物入侵創造條件。工業發達國家比工業落后國家的肺癌發病率高。尾氣是許多大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尾氣中可吸入顆粒與氣道黏液纖毛清除機制流行病學研究證明,顆粒與呼吸道癥狀加重、肺功能下降、肺癌病死率及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增高有密切聯系,研究表明顆粒物被吸入后作為氣道炎癥反應的刺激誘導因素,引起細胞釋放系列炎癥介質如白細胞介素8(IL-8)等啟動氣道局部炎癥反應,并最終造成氣道上皮受損。居住環境是人類生存和活動的重要環境,現代裝飾材料的不斷出現,室內裝飾材料、涂料的廣泛使用,室內空氣污染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據調查顯示居室內新裝飾的材料甲醛等超標可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哮喘。
二、吸煙與呼吸系統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報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萬人死于吸煙所致疾病,我國煙草總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煙。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煙致死將達到1000萬人,其中我國占200萬人。煙霧首先進入呼吸道,長期大量的吸煙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損害而導致呼吸系統疾病,故呼吸系統受害最大,在工業發達國家肺癌是吸煙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們吸煙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長期的吸煙是造成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癥、支氣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煙煙霧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與促癌物質。通過吸煙,這些物質就可以損害支氣管黏膜上皮,最后導致癌癥。肺癌與焦油含量有直接關系,而進入體內的焦油含量又與吸煙的數量、每支卷煙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進肺部的煙量有關。吸煙與呼吸系統疾病死亡危險度存在明顯的劑量-效應關系。
三、氣候因素與呼吸系統疾病
氣候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所以氣候環境的變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見的致病原因。氣候因素對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尤其明顯。上呼吸道感染與平均濕度關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與最低溫度關系密切,支氣管哮喘及自發性氣胸與平均濕度、平均溫度關系密切。肺炎、支氣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氣候因素的影響。
由于氣候變化,作為調節吸入氣和氣體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難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外界溫度等改變而上呼吸道感染多發。呼吸系統疾病多見于寒冷季節主要是受涼或溫度變幅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機制:冬季一般寒冷干燥,鼻黏膜容易發生皸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質,特別是鼻腔內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顯減少;氣溫下降時,鼻腔局部溫度也降低從而適合病毒繁殖生長;這都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寒冷環境中實驗動物經過一個時期,甚至可以看到氣管的病理改變,如上皮增生和白細胞浸潤。夏秋季節由于空氣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發病率增加。我國西北地區沙塵暴發生頻繁,對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統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加之該地區處于高原高寒地帶,生活水平低下,氣候及生產環境惡劣,醫療衛生條件差,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
四、社會人口老齡化與呼吸系統疾病
科學和醫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醫療衛生條件的極大改善使人類壽命延長。聯合國最近發表的一項報告表明,在2050年前,全世界60歲以上的老人將比現在增加2倍。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也日益增長明顯,正以每年3%的速度遞增,以上海為例預計2025年老人將達400萬,占28%以上。由于老年的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極易患呼吸系統疾病,老年人患呼吸系統疾病住院占多數,且COPD、肺癌的發病以中老年為主,其患病率隨增齡而上升。
隨著年齡增加呼吸系統器官老年化,呼吸道器官發生形態學變化:包括細支氣管及肺泡管擴張、胸壁彈性及呼吸肌功能下降;氣管、支氣管黏膜萎縮;纖毛變型和異常使纖毛運動失調。呼吸系統器官老年化,也加速了原有呼吸系統疾病的進展。老年人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增高,該病不僅是老年人最易發生的原發病,也是老年人其它急慢性疾病過程中最常見的繼發病,甚至可成為許多老年人疾病致死性的并發癥。老年人群中基礎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等高發,甚至幾種病同發,或者其它系統疾病都可引發呼吸系統疾病。
we feel if we can discover the cause of apnea and for appropriate care and treatment can reduce respiratory suspended due to poor prognosis
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103例中,女57例,男46例,體重小于1.5kg 36例;1.5-2.5 kg 46例;大于2.5 kg 21例;胎齡小于32周 39例;32-37周 47例;大于37周以上 19例。入院診斷新生兒肺炎46例,顱內出血20例,硬腫癥4例,敗血癥6例,早產兒14例,肺透明膜病4例,化膿性腦膜炎1例,新生兒溶血癥3例,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4例。轉歸:治愈91例,死亡4例,自動離院8例。
2 護理體會
2.1 引起呼吸暫停的原因分為原發性、癥狀性。原發性系由早產兒單純因呼吸中樞發育不全所致,癥狀性系由下列疾病所致:如①缺氧:窒息、肺炎、肺透明膜病、先天性心臟病和貧血等。②感染:敗血癥、腦膜炎等。③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顱內出血。④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⑤代謝紊亂:低血糖、低血鈉、低血鈣和高氨血癥等。⑥胃食管返流。⑦因頸部前曲過度而致氣流阻塞。新生兒呼吸暫停多見于早產兒, 其發病率可高達50%-59%,胎齡越小發病率越高。
2.2 原發性呼吸暫停 與癥狀性呼吸暫停不同的是不伴有其它疾病時的呼吸暫停,一般預后良好。有條件時可使用心電監護儀,發作時注意患兒的心率、呼吸、面色及一般情況,僅輕微刺激如刺激皮膚或足底即可改善癥狀。如果患兒反復發作,可使用少量的呼吸興奮劑,同時并發其它疾病時亦可轉變為繼發性呼吸暫停。
2.3 癥狀性呼吸暫停 呼吸暫停是原發性疾病的表現之一,根據病因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觀察、護理和預防。
(1)呼吸系統疾病為新生兒呼吸暫停最常見的病因。本組新生兒肺炎46例,肺透明膜病4例,共占49%。因肺部疾病可致肺通氣功能和/或換氣功能受損,引起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抑制呼吸中樞,同時肺順應性差,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堆積和支氣管粘膜腫脹增加了氣道阻力,使呼吸肌疲勞而致呼吸暫停。新生兒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功能均差,痰液在咽喉部或氣管內堆積,通過喉上神經反射性引起呼吸暫停。對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的呼吸暫停患兒可給予頭罩吸氧、CPAP吸氧,因CPAP鼻塞可刺激鼻腔中的呼吸感受器,可減少暫停發作,如反復發作則應用機械通氣治療。除了必要的氧療外,主要措施是加強呼吸道管理,改善通氣功能,減少呼吸道分泌物的堆積,減輕氣道阻力。有條件時給予加溫濕化吸氧,必要時采用超聲霧化,以稀釋分泌物。同時配合胸部物理療法,如定時翻身、拍背、電按摩等,使分泌物易于排出。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節氧流量、CPAP的壓力和呼吸機參數。本組有5例患兒在撤離呼吸機后,由于痰液粘稠堆積發生呼吸暫停,經加強呼吸道管理后,未再出現。
(2)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因呼吸中樞受損而致呼吸暫停。有的抽搐表現為呼吸暫停。仔細觀察發現還有口角抽動、雙目凝視等,及時報告醫生給予鎮靜止驚劑,控制驚厥和呼吸暫停,及時使用脫水劑,以降低顱內壓。這類患兒呼吸暫停可反復發作,應注意觀察呼吸暫停的持續時間、間隔時間和鎮靜劑效果,以便及時、準確的使用鎮靜劑。
(3) 感染、黃疸、硬腫癥 全身感染如敗血癥,硬腫癥及核黃疸的病兒出現呼吸暫停常提示病情嚴重,預后不佳。呼吸暫停的發作與嚴重感染、微循環障礙、組織缺氧酸中毒、呼吸中樞抑制有關。硬腫癥患兒在病發肺出血前可表現為全身皮膚花紋、血壓降低,出于感染性休克狀態。此時應立即進行機械通氣,同時擴容、糾酸,積極控制感染,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加強全身支持療法,敗血癥患兒根據血培養結果選用抗生素。
(4)代謝紊亂及其它原因 低血糖、低血鈣、低血鎂、晚發性酸中毒、隱匿性胃食道返流時均可誘發呼吸暫停。本組有4例孕齡30周,體重小于1.5kg的早產兒,在恢復期發生呼吸暫停,仔細觀察病人一般情況良好,呼吸暫停均于每次喂奶后10min,且口角有奶液溢出。匯報醫生后考慮為隱匿性胃食道返流所致,即給予頭高腳低位,未再發生呼吸暫停。對這種原因引起的呼吸暫停要加以重視,否則易引起誤吸而窒息死亡。
2.4 對易發生呼吸暫停的高危新生兒應入ICU,單靠臨床的嚴密觀察往往不夠,應用監護儀進行監護及時診斷呼吸暫停,使用四頻道監護即心電呼吸監護加上脈搏氧飽和度的熱頻傳感器和外鼻孔下的熱能傳感器能記錄呼吸道的氣流變化,有助于觀察、診斷新生兒呼吸暫停,早發現及時治療,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包翠榮.新生兒呼吸暫停的護理.中國傷殘醫學.2008(05):126
咳嗽氣喘可能由呼吸系統疾病引起,但出現端坐呼吸常提示可能是心力衰竭,高血壓、冠心病的老人發生了不能解釋的咳嗽,一定要注意排除循環系統疾病的可能。
靜脈血從體循環回來后,經肺動脈在肺內交換,排除二氧化碳,吸進新鮮氧氣,將富含氧的血液經肺靜脈匯入左心房,再從左心房進入左心室。左心衰竭時本來應從肺靜脈進入心房的血液受阻,出現肺循環瘀血,而出現喘憋、咳嗽等呼吸系統癥狀。尤其是夜間平臥時血液重新分配使肺循環血量增加,再加上迷走神經張力增加,小支氣管收縮,膈肌處于高位,肺活量減少,會因氣短而憋醒,需要坐起來才能稍微緩解,同時伴有不能平臥、心慌、乏力、咳嗽、甚至咳粉紅色泡沫痰等不適。因老年人常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故當左心衰以呼吸道癥狀(心源性咳嗽)為主要表現時,常被誤認為是支氣管炎或哮喘發作引起呼吸不暢,痰阻塞氣道,用止咳化痰藥以期緩解癥狀,耽誤治療會導致慢性心力衰竭。
左心衰早期主要表現為頻繁咳嗽(多為干咳)、胸悶、氣短,活動后尤其明顯,這種咳嗽被稱為心源性咳嗽。心源性咳嗽與關系密切,臥位時癥狀加重,坐位時癥狀減輕,且常在夜間發作。除合并感染外,心源性咳嗽一般無發熱或膿痰,用抗生素療效不明顯。原來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出現原因不明的疲乏或運動耐力明顯減低以及心率增加15~20次/分,可能是左心功能降低的最早期征兆,要及時到醫院就診,若繼續發展可出現勞力性呼吸困難、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睡覺需用枕頭抬高頭部等,不要因為白天癥狀有所緩解而不予重視。心力衰竭是心臟病的危重表現,病情變化快,因并發癥發生意外,故必須嚴密觀察病情。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如出現突然呼吸困難,不能平臥、氣急、紫紺、咳粉紅色泡沫狀痰,應及時送醫院搶救。
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一天大部分時間應臥床休息,并以半臥位為宜。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可稍事下床活動和自理生活,適當進行戶外散步,減少由于長期臥床引起的下肢血管栓塞、肺部感染和體力、精力日益衰退,有助于身心健康。重度心力衰竭、明顯浮腫或年老體弱的病人,必須絕對臥床,避免任何體力活動,以減輕心臟負擔,原則上不能移動病人,必要時只能輕輕地調換床單及衣服。痰不易咯出時,可適當用側體引流。
氣候轉冷時要注意加強室內保暖措施,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減少發作誘因。應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刺激,注意心律和心率的變化。要限制鹽的攝入,強調低鹽飲食,防止水在體內潴留,導致浮腫和心臟負擔加重。食物以高熱量、高蛋白、多維生素、易消化為宜。注意少量多餐,因進食過飽會增加心臟負擔,誘發心力衰竭。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67例,男30例,女37例,年齡15~80歲,所呼吸病為:支氣管炎、阻塞性肺病患者8例、阻塞性肺氣腫患者45例,支氣管擴張患者14例。本組67例患者中其中有10例死亡,好轉出院57例。死亡原因主要由呼吸衰竭的并發癥引起,心衰、肺性腦病以及呼吸道堵塞窒息造成的。
1.2病情變化的嚴密觀察
呼吸觀察:患者出現呼氣性呼吸困難,伴有哮鳴音,咳嗽,咳痰,痰粘稠、不易咳出,患者經常被迫做起。嚴重發病時,出現張口抬肩、用力喘氣、額頭出汗等癥狀。呼吸觀察常為快速診斷提供信息。意識觀察:如果患者出差意識朦朧,白天嗜睡、反應遲鈍,這時候應該加強對患者的觀察,并針對患者的情況及時進行處理治療。咳嗽咯痰觀察:嚴密觀察痰的顏色和氣味,注意有無血性泡沫痰。如果患者反復咳嗽、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并且痰液中有血絲,這表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如果患者的痰液為粉紅色泡沫這表明患者患有急性肺水腫[1]。
1.3重癥呼吸患者的基本護理方案
向患者宣傳疾病的有關知識,鼓勵患者樹立治療信心使其主動配合治療。耐心對患者進行勸導,讓患者對自己的有正確的了解和認知。不同病因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分別安置在潔凈、溫暖、光線充足、通風良好的病房,病室內沒有刺激性氣味,不鋪地毯,不放花草,采用濕式清掃,避免掃地和整理床鋪時塵土飛揚,病室物體表面定期消毒,避免使用刺激性氣味強的消毒液[2]。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細菌培選用最合理的抗菌藥物,對其進行治療。此外要注意給患者補充營養,據病情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并少量多餐。
2結果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病程長,長期反復發作,咯血,精神緊張、情緒消沉,恐懼,并極易煩燥,因此患者經常常拒絕做必要的檢查及治療。要想給患者提供連續的整體護理,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應該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以及對環境的需求,從而有效地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進行治療。必須要著眼于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環境需求。對于本次收集到的67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死亡10例、好轉出院57例。對此結果反饋情況表明,醫師應該多于與患者進行交流并掌握其心理狀態,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疾病的特點,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做好各項基礎護理,積極預防并發癥,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提高治愈率。
3討論
3.1護理安全隱患及對策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多為老年人,患者因為在活動后常常伴隨著呼吸急促,反應變慢,運動能力弱、不能持久等特點,所以在日常飲食起居過程中稍有不注意就會難免發生意外。因此病房內、室外、廁所地面要時刻保持干燥、無其它不良雜物,床邊設立相應護欄,上、下樓梯、外出散步或參加常規的室外活動時應有醫護人員或專人陪伴并加以攙扶。飲食宜以易消化清淡食物為主,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纖維素的蔬菜與水果,戒煙、酒等。要以容易被消化吸收及營養充足。時刻注意周圍環境衛生整潔,無不良污染源。另外注意觀察呼吸與脈搏的頻率與節律,痰的顏色與性質變化,發現患者,意識朦朧,白天嗜睡、反應遲鈍,呼吸急促等都說明病情在變化,要引起注意。如發現患者郁郁寡歡,精神不振,要引起格外的注意,并做好相應的保護性措施。
3.2重癥呼吸患者病癥好轉后的護理措施
重癥呼吸系統患者的病情好轉期護理重癥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病情好轉期應該增強體質,促進患者進行有氧呼吸鍛煉,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力。提示病情好轉患者戒煙戒酒,從而保護患者的呼吸功能的恢復及保護。注意保暖,避免受涼,預防感冒。改善環境衛生,做好個人勞動保護,消除及避免煙霧、粉塵和刺激性氣體對呼吸道的影響[3]。
3.3急性、慢性疾病的護理
在治療方面,視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嚴重程度或根據病原菌藥選用抗生素。輕者可口服,較嚴重的患者用肌注或靜脈滴注抗生素。為了改善患者癥狀,急性發作期的患者在抗感染治療的同時,應用祛痰、鎮咳藥物配合治療。對老年體弱咳痰者或者痰量較多者應該以祛痰為主,協助排痰,保持呼吸道暢通。以免抑制中樞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炎癥,導致病情惡化。如果痰液不易排出亦可采用氣霧療法,目前超聲霧化吸入有一定幫助,易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釋劑。此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病程較長,心理創傷較大,會產生不配合醫師及時的檢查及治療等情緒。在常規性治療方面,除了必要的醫療措施外,還需精心細致、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法。
3.4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作用
保持情緒的穩定對患者來說非常重要。患者住院期間經常會表現出對于自身病情的擔憂,從而降低睡眠質量。醫護人員在日常的護理過程中要多方面注重患者情緒的變化,不斷改變護理措施,或者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助治療,這對患者的逐步康復會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總之要讓患者有一種內心的舒適以及良好的歸屬感。
3.5急性發作期的治療
【關鍵詞】 真菌感染;呼吸系統疾病;肺部感染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74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339-01
呼吸系統疾病是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對人類的生命健康有著極大的威脅。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肺腫瘤、支氣管擴張并感染、支氣管哮喘等疾病具有很高的發病率,其發病因素與真菌感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1]。我院對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間的123例真菌感染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探討了真菌感染呼吸系統疾病的致病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間的123例真菌感染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作為臨床觀察對象。其中男67例,女56例,年齡為29-78歲,平均年齡為(64.2±3.2)歲。病種類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2例,肺腫瘤23例,肺炎13例,支氣管擴張9例,間質性肺疾病9例,支氣管哮喘7例,其他10例。
1.2 方法 對相關真菌進行培養,具體方法如下:首先收集患者的痰液,以深咳留取的第一次痰液為樣本進行檢測,重復數次保證樣本符合標準。再對痰液進行革蘭染色鏡檢,如果出現不合格的樣本進行重新送檢。在確定樣本符合標準以后,將痰液中的病菌接種于沙促羅培養基上進行培養,時間為1-2天,溫度控制在35攝氏度,通過梅里埃VITEK 2 Compact 全自動細菌鑒定及藥敏分析系統對真菌進行鑒定。
1.3 真菌感染致病評斷標準 如果患者痰液真菌重復出現陽性反應,并確認為同一種真菌即可判定為真菌感染。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4.5分析軟件包對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P
2 結 果
不同種呼吸疾病真菌感染占有比例,見表1。
通過上表可以明顯的發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真菌感染占有比例較高,而支氣管哮喘占有比例相對較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組與其他各組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
另外對患者年齡、抗生素使用情況以及病程方面進行了比較,發現在收治的123例患者中,年齡超過60歲的患者為81例(65.8%),60歲以下患者為42例(34.2%);病程超過半年的患者為92例(74.8%),病程在半年以下的患者為31例(25.2%);使用抗生素超過半個月的患者為100例(81.3%),使用抗生素未超過半個月的患者為23例(18.7%)。以上各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3 討 論
呼吸系統疾病會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較大的影響,在患病期間如果患者出現了真菌感染將會使得病情加中,這不僅僅會加大臨床治療的困難,同時還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主要如下:①人體免疫功能失衡。②植物神經調節功能紊亂。③人體酸堿平衡受到破壞。④呼吸道感染。其中造成呼吸道感染的相關致病菌種包括了白色念珠菌、熱帶念珠菌、平滑念珠菌等[3]。
在我院的研究中發現真菌感染呼吸系統疾病的發作與年齡、抗生素使用、患者病程以及病種類型都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從病種類型上來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占有比例較高,同時大部分患者都是老年人群體[4]。從抗生素使用情況來看,真菌感染易發生于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患者。根據以上情況對真菌感染呼吸系統疾病的致病因素進行分析,具體如下:在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的過程中,沒有按照相關標準進行[5]。部分醫生在使用抗生素治療的過程中沒有對致病菌進行鑒別,對患者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這樣就讓患者的生理平衡受到了損害。部分醫生在抗生素的使用過程中僅僅是憑借臨床經驗,這樣就讓部分用藥出現了誤用的情況[6]。另外,部分醫生為了快速緩解患者癥狀出現了濫用激素治療的情況,讓患者的實際治療出現了較大的影響。臨床醫師的細菌培養意識較為淡薄,沒有進行合理的感染菌譜檢查,從而讓真菌感染率上升了。
綜上真菌感染呼吸系統疾病的發作與年齡、抗生素使用、患者病程以及病種類型都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在患者治療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規范用藥,嚴格控制抗生素藥物的使用量從而保證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趙麗平,范洪,劉靜.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真菌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09):123-124.
[2] 范洪,劉靜.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真菌感染的病例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02):145-146.
[3] 劉彥,張愛榮.臨床真菌感染的回顧性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09(01):137-138.
[4] 袁彥麗,王靜,馮羨菊.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85例臨床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0(01):167-168.
“冬病夏治”穴位敷貼治療肺系疾病,主要治療的是慢性咳嗽、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慢支)、阻塞性肺氣腫、反復感冒等呼吸道的慢性疾病。
2010~2012年夏季在我科就診的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包括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等)286例,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男184例、女性102例;年齡3~81歲;病程1~23年;過敏性鼻炎122例、慢性支氣管炎78例、哮喘64例、肺氣腫22例。286例于每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采用自制中藥穴位敷貼法治療:藥方為: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蘇合香按比例共研細末攪拌均勻,用姜汁調和制成直徑約1CM大小圓餅狀,選擇患者定喘、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膻中、天突等穴位交替使用,貼敷時間為6~8小時,病情有特殊要求可以適當延長,連續貼敷3年。
敷貼時多選用大椎(背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此穴有宣散外邪、祛風止痛的作用)、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咳嗽氣喘)、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此穴具有養心安神、調理氣血的作用)、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膈俞為血之會,有理氣降逆、活血通絡之功)、天突(位于胸骨上窩正中處,此穴能通利氣道,宣肺降氣,止咳平喘),再配以脾俞、腎俞、神闕等。藥物敷貼在肺俞、心俞、脾俞、腎俞等穴位上,可產生協同作用。肺俞、心俞、脾俞、腎俞等穴多集中在背部交感神經鏈處,在這些穴位上敷貼藥物,可使上中下三焦相通,平衡陰陽,達到“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防病治病效果。
治療第1年時,臨床控制26例:臨床癥狀完全控制,咳嗽、咳痰、噴嚏癥狀完全消失;顯效212例: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無效48例: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治療第2、3年后臨床控制、顯效及無效例數分別為38、62,216、211及32、13例;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的第3年明顯優于第1、2年(95.4 %、88.8%、83.2 %、P
“冬病夏治”是中醫學防治疾病的一個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體表經絡中氣血旺盛的有利時機,通過適當地內服或外用一些方藥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可以說“冬病夏治”體現了中醫學中人與自然相協調的整體觀念和對疾病重視預防為主的理念。對于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來說,夏天是一個不應放過的最佳治療時機。 冬季因為氣溫、氣壓偏低,偏低,這類病特別容易復發。冬季治療以治標為主,不能夠從根本上消除病因。在夏季,由于影響其發病的氣候因素比較少,癥狀通常比較輕,有足夠的時間扶正固本,以提高肌體的免疫能力,達到痊愈的目的。《內經》謂:“諸痰嘔喘,皆屬于上”,哮喘病位在肺,但肩背通于肺,故在肩背部腧穴用藥可使藥力入肺;西醫研究表明背部胸椎旁,交感神經鏈附近,是呼吸系統疾病的病理反射區,此區分布的穴位對治療肺部疾病療效顯著【2】
本文286例患者經過1~3年的觀察,臨床有效率逐年提高,提示凍冰下肢能治延緩和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發作,且敷貼年限越長,臨床療效也提高。
注意事項:
1)陰虛體質患者慎用。
2)貼完伏膏之后,不要在烈日下暴曬,也不要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里,每天讓自己微微出點汗。貼上之后兩到四小時就可以揭下來,如果皮膚有些紅腫,不需要特殊處理,如果有氣水泡的話,最好讓醫院針灸科醫生給你處理。如果皮膚覺得紅腫、發癢,可以泡點綠茶水,用濕棉簽蘸點綠茶水,輕輕地涂在皮膚上,可以緩解紅腫、發癢的癥狀。千萬不要用手抓,手上有細菌,會發生感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