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機化工原料產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甲醇;工業用途;焦爐氣
甲醇無色透明,易揮發,可燃,是略帶醇香味的有毒液體,20℃時的比重是0.793,沸點是64.5-64.7℃。甲醇是一種基本的有機化工原料之一,既可以用于制造甲醛、醋酸、甲胺、二甲醚等一系列有機化工產品,又可以摻入汽油作燃料,因此甲醇在化學工業、輕工業、醫藥工業、運輸工業、建筑工業、農業等領域都有廣泛的用途。
生產甲醇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加壓催化氫化法合成甲醇;也可以用天然氣作為原料制甲醇;還可以用石腦油和重油制甲醇;也有用煤、焦炭制甲醇。
結合我國“煤多、油少、氣少”的國情,因此,用煤制甲醇將是一種以煤為基礎,解決能源問題的新路徑。
1.1甲醇用于生產有機化工產品
1.1.1生產甲醛
目前,甲醛是甲醇的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下游產品,有40%的甲醇用于生產甲醛。甲醛則可以生產三羥甲基丙烷、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多聚甲醛、1,4-丁二醇、1,4-二羥基-2-丁烯、丁炔二醇、炔丙醇、季戊四醇、3-苯氧基苯甲醇、芐硫醇和氯甲基甲醚等化工產品,還是生產各種合成樹脂不可少的原料。近年來我國甲醛消費增長速度很快,由2000 年的207萬噸增至2006年的830 萬噸,年均增長26%。預計2011 年全球甲醛需求量將達到3384 萬噸,2016 年需求量將達到3680 萬噸。而甲醛的需求量的增加,無疑將提高甲醇的需求量。
1.1.2生產醋酸
目前在工業生產上有四種生產醋酸的工藝方法,它們分別為:酒精法,乙烯法,低壓甲醇法,UOP/Chiyoda。在我國,用UOP/Chiyoda法生產的裝置還沒有投產,醋酸的生產工藝路線主要是酒精法、乙烯法和甲醇法。用酒精法和乙烯法生產醋酸的成本跟醋酸的市場價格基本上相差不大,不能獲得比較大的利潤,而用UOP/Chiyoda法生產醋酸的成本比較低,但時目前我國的裝置還沒有投產,建設規模也很小。因此,由于成本低的原因,用甲醇法生產醋酸已經成為醋酸企業發展的一種趨勢。另外,我國還擁有低壓甲醇法工藝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可以建設相對來說規模比較大的生產裝置,加上目前國際上石油和糧食的緊缺,低壓甲醇法裝置的優勢明顯。而乙烯法和酒精法醋酸裝置由于規模小和成本高的問題,將會面臨關?;蜣D產的風險。
而用甲醇法進行生產的話,則具備一定的優勢。甲醇羰基合成法屬于較先進的技術,這種方法以煤為原料,而目前甲醇又處于產能大量過剩的狀態,原料成本不會太高,而且收益率相對來說也比較高。
1.1.3 用于生產甲胺
目前甲胺生產的主要方法是甲醇胺化法[1],反應壓力一般為0.5-5.0Mpa,反應溫度一般為250-500℃。在催化劑作用下,甲醇和氨氣在絕熱式固定床活塞流動反應器中經高溫催化脫水反應生成。甲胺類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廣泛用于農藥、炸藥、染料、溶劑表面活性劑、橡膠助劑等,甲胺最主要是用于農藥行業,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27種有機磷家藥和胺基甲酸甲酯類農藥都用到甲胺[2]。
1.1.4 用于生產二甲醚
以甲醇為原料生產二甲醚(DME)目前主要有兩條途徑:甲醇液相法和甲醇氣相法。前者是在濃硫酸存在下,加熱甲醇脫水生成二甲醚,該方法對設備腐蝕嚴重,操作條件惡劣,因此逐漸被淘汰;后者則是將甲醇蒸汽通過固體酸催化劑床層,發生非均相反應脫水而得到二甲醚,該工藝由于生產技術成熟,流程相對簡單,操作控制容易,無腐蝕等優點而被廣泛采用[3]。
二甲醚既可作為液化石油氣的代用品,又可作為民用燃料和氣焊的切割劑,還可作為燃料替代柴油,具有清潔、動力性能好、污染少、十六烷值高、易貯存等燃料性能,被譽為“21世紀的綠色燃料”。在日用化工、農藥、染料、制藥、涂料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用途[4]。
1.2 甲醇燃料電池的發展
甲醇為燃料,以甲醇和氧的電化學反應將化學能自發地轉變成電能的發電技術,稱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簡稱DMFC。這種發電技術最大的優點就是甲醇不經過預處理可直接應用于陽極反應產生電流,同時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其反應原理如下:
堿性條件下:
總反應式:2CH4O + 3O2 = 2CO2 + 4H2O
正極:3O2 + 12e- + 6H2O 12OH-
負極:2CH4O - 12e- + 12OH- 2CO2 + 10H2O
酸性條件下:
總反應式:2CH4O + 3O2 = 2CO2 + 4H2O
正極:3O2 + 12e- + 12H+ 6H2O
負極:2CH4O - 12e- + 2H2O 12H+ + 2CO2
甲醇燃料電池(DMFC)可用于筆記本電腦,汽車等。該燃料電池是以甲醇為燃料,氧氣的氧化劑,電解質可以是質子交換膜(可傳導氫離子),也可以是固體氧化物(可傳導氧離子),甲醇和氧氣分別在多孔金屬電極上發生反應,從而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這種甲醇燃料電池體積小巧,燃料使用便利,潔凈無污染,發展前景非常好。
1.3 甲醇汽油的發展
[關鍵詞]石油化工業自動化儀表及系統
中圖分類號:TQ056;TE9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6-0105-01
1 石油化工工業
石油化工工業是由化學工業發展而來,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石油產品和石油化工產品的加工工業。石油產品主要包括各種燃料油和油以及液化石油氣、石油焦碳、石蠟、瀝青等。生產這些產品的加工過程常被稱為石油煉制。石油化工產品以煉油過程提供的原料油進一步化學加工獲得。生產石油化工產品的第一步是對原料油和氣(如丙烷、汽油、柴油等)進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產多種有機化工原料(約200種)及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這兩步產品的生產屬于石油化工的范圍。有機化工原料繼續加工可制得更多品種的化工產品,習慣上不屬于石油化工的范圍。
2 石油化工自動化
石油化工自動化也分煉化自動化、油氣田自動化、海上平臺自動化及輸油、氣管線自動化等分支。從20 世紀60 年代起,我國在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已經形成了石化工業和創新體系。2006年9 月投產的茂名年產100 萬噸乙烯工程,新建裂解裝置國產化率達到了 87.8%。目前我國在裂解技術、有機原料生產技術和聚合技術三大領域均有了一批自己的專利技術。煉油廠的燃料產品中,壓縮天然氣(CNG)和液化石油氣(LPG)等氣體燃料將成為21 世紀汽車的主導能源,加上天然氣原料增加因素,對于煉化工業的工藝會有一定影響。由于節能、環保、有效利用資源的要求,石化技術正出現新的突破,即出現第二代石化技術。
3 自動化儀表及系統
3.1 自動化儀表
自動化儀表主要有壓力儀表、溫度儀表、物位儀表和流量儀表四種。
①壓力儀表壓力范圍為負壓到 300MPa(高壓聚乙烯反應器)壓力傳感器、變送器和特種壓力儀表采用多種原理,而且可用于脈動介質、高溫介質、腐蝕介質、粘稠狀、粉狀、易結晶介質的壓力測量,精度可達 0.1 級。
②溫度儀表石化現場設備介質溫度一般都需要指示控制,溫度范圍為-200℃到 +1800℃.大多數采用接觸式測量.在現場指示的水銀玻璃溫度計多被雙金屬溫度計取代,最常用的是熱電阻、熱電偶。
③物位儀表在石化行業一般以液位測量為主,由于測量過程與被測物料特性關系密切,物料儀表沒有通用產品,按測量方式分為直讀式、浮力式、輻射式、電接觸式、電容式、靜壓式、超聲波式、重垂式、激光式、音叉式、磁致伸縮式、矩陣渦流式等。
④流量儀表如今所說的流量,不是一般的流速,是單位時間內流經有效截面的流體的體積和質量,另外還需要求知管道中一段時間內流過的累積流體的體積和質量(流量積算儀)。
3.2 其他儀表
3.2.1 分析儀和在線過程分析儀
從工藝上看,生產過程中對溫度、壓力、流量、液位等工藝參數的保證,只是間接保證最終產品或中間產品的質量合格,所以對過程中物料成分的直接分析和對最終產品的成分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又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排放的物質也是要分析和在線監測的。多變量控制已在煉油,石化行業開始進入生產階段,它以DCS為基礎,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是一個軟件包,它與多變量動態過程模型辨識技術,軟測量技術有關,多采用測控與PID串級控制相結合方式等。
目前在煉油廠中,對于分析儀器和在線過程分析儀的需求很旺盛,分析儀器的高科技含量,特別是對多學科配合要求高等,使得近年來分析儀器的科研和應用投入力量大,主要有液相色譜、氣相色譜、質譜、紫外及紅外光譜、核磁、電鏡、原子吸收及等離子發射光譜、電化學等分析儀器。
3.2.2 執行器
由執行機構和調節機構聯動構成。石化行業經常使用的是氣動執行器,少數液動執行器,其中氣動薄膜調節閥又是最常用的,另有少數氣動活塞、氣動長行程執行機構。調節機構(閥)由閥體、閥芯、閥座、上閥蓋等構成,其中閥芯有平板、柱塞、開口3種類型。按閥體結構分調節閥的產品有直通單座、直通雙座、三通型、隔膜型、軟管閥、閥體分離閥、凸輪撓曲閥、超高壓閥、球閥、籠形閥等。
3.3 控制和安全系統
①常規控制石化工業自動化的連續控制、批量控制、順序控制的基本控制策略沒變。其中主要為連續控制,或稱反饋控制、回路控制,仍然以 PID 調節為基礎,功能塊之間連接可以是多重串接、選擇性連接、并聯連接,自動補償、自動跟蹤、無擾切換,多配方自動改變參數或功能塊連接方式。它能在保持系統穩定的基礎上滿足復雜參數的計算、綜合指標的顯示和監控,從而幫助操作人員實現回路操作、單元操作應付多種燃料變化、原料變化,實現生產指標、節能指標,保證環保運行,完成大型裝置的開、停車、一般故障處理及一般連鎖保護。但石化行業目前的主流控制策略仍是適應多回路控制站的功能塊復雜組態能力的控制策略。
②智能控制和優化在現代控制論的推動下,各種智能化算法應運而生,其中除智能 PID 控制器外,多變量預測控制已在煉油、石化行業開始進入生產實踐階段。
③人機界面目前石化企業正在由一個裝置一個控制室逐步過渡成數個裝置一個控制室,而且最終是以 CRT 或 LCD 屏幕顯示為主,輔以少數顯示儀表和指示燈,以鼠標、鍵盤操作為主,輔以觸摸屏及少數旋鈕和按鈕,工業電視攝像頭攝取的畫面也由專用屏幕逐步納入 DCS 操作站的屏幕。
④安全儀表系統石化裝置由于大型化、連續化及工藝過程復雜、易燃、易爆、對環境保護要求高等原因,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由 DCS 等設備完成安全連鎖保護的方法,在某些企業已經不能滿足要求,所以緊急停車系統(ESD)等為 DCS 之外的單獨設備。此外還有火災和可燃氣體監測系統(FGS)、轉動設備管理系統(MMS);特別是壓縮機組綜合控制系統(ITCC,因其防喘振而特殊)等?,F在自動化儀表行業興起的基于 IEC61508 和 IEC61511 的安全儀表系統(SIS),正是為了進一步滿足石化企業的需求而開發的。它是在安全總概念下,不同于3C強制安全認證、Security保安等的Function Safety 功能安全。SIS 是專門的工程解決方案,它連續在線運行,當偵測任何不安全過程事件時,能夠立即采取行動,以減輕可能造成的損失。功能安全還應結合風險度、安全指標、安全完整性等級(SIL)等,正確選用 SIS(或直接稱 ESD)系統。
結語
近幾年來,我國在自動化儀表的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現代自動化儀表的智能化技術及系統改善了儀表本身的性能,影響了控制網絡的體系結構,其適應性越來越強,功能也越來越豐富。
參考文獻
[1] 期刊論文李楨.Li Zhen 自動化儀表系統供電方案的改進-石油化工自動化2008,44(6).
[2] 陸德民.石油化工自動控制設計手冊(第三版).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2.
[3] 期刊論文陳緗雯.邱宣振. Tube與自動化儀表系統工程-石油化工自動化2009,45(4).
關鍵詞:雙氧水與HPPO法 環氧丙烷 技術路線 探討
一、前言
環氧丙烷是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在丙烯的衍生物中僅次于聚丙烯和丙烯腈,居第三位。PO化學性質極其活潑,應用極為廣泛。以PO為原料生產聚醚多元醇進而生產聚氨酯是其最大用途;其次可用于生產聚氨酯彈性體及用途廣泛的丙二醇、丙二醇醚等表面活性劑;還可用于生產油田破乳劑、農藥乳化劑及潤濕劑等。全稱為1,2-環氧丙烷,有氯醇法、共氧化法和直接氧化法(HPPO)三種工業生產工藝。三種生產工藝的比較:
三種工藝路線基本情況
從上表可以看出,HPPO法因其運行成本低、節能環保而占據優勢,但是高濃度的H2O2無法長距離運輸,必須現場配套提供,因此未來的環氧丙烷生產技術路線方向應為雙氧水與HPPO法的集成技術。
二、雙氧水與HPPO法的集成技術
1.技術路線基本情況
雙氧水直接氧化丙烯制環氧丙烷新技術開發的原位耦合法相比,簡化了工藝流程,減少了規劃及的損失;與傳統工業生產方法相比,工藝簡單,環境友好,無聯產品問題;在優化的工藝條件下,催化劑循環使用5次以后環氧丙烷相對雙氧水的產率仍保持在87%以上,產物分布選擇性>99%.
新方法在適宜的溶劑體系中,在該研究組開發的新一代反應控制相對轉移催化劑作用下,可直接催化雙氧水氧化丙烯,高選擇性的生成環氧丙烷。反應結束后,催化劑及溶劑都可以循環使用,因而對環境友好。
乙基蒽醌(或叔丁基蒽醌與乙基蒽醌的混合物)(QH2)與分子氧、丙烯在TS-1催化作用下,集成反應生成環氧丙烷,Q通過加氫還原完成反應循環。
QH2+O2Q +H2O2
H2O2+CH3CH=CH2PO+H20
Q+H2QH2
集成工藝的環氧丙烷收率為78%。
三、我國國內環氧丙烷的生產情況
我國自1965年第一套環氧丙烷投入生產以后,直至1988年齊魯石化公司氯堿廠建成32kt/a裝置投產以來,在真正使我國的環氧丙烷裝置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是盡管如此多年以來,由于各裝置的開工率并不是太高,使得國內環氧丙烷的總產量一直無法滿足國內的需求,直到2000年開始國內量產才算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已達到40482t,與1999年相比增幅達到43.5%。2001年國內生產量為44676t比上年增加10.4%,可是產量仍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隨著我國對工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的加大和外國先進設備的引進,我國的環氧丙烷的生產能力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四、目前國際上環氧丙烷的相關狀況
當前,世界市場每年環氧丙烷的消費量大約是88萬噸,產品主要用于生產環氧樹脂、合成甘油、氯醇橡膠以及縮水甘油醚類等。環氧氯丙烷的主要消費國家和地區是美國、西歐和日本,其中西歐的消費量約為25.0萬噸/年,約占世界環氧氯丙烷總消費量的28.4%;美國的消費量約為33.0萬噸/年,約占世界總消費量的37.5%;日本的消費量約為9.5萬噸/年,約占世界總消費量的10.8%。
目前,國際市場上所供應的環氧氯丙烷的主要來自日本和美國,亞洲和東歐各國為主要進口國,西歐的環氧氯丙烷供需基本平衡。根據相關數據分析可以預計今后幾年世界環氧氯丙烷的需求量將以年均約5%-6%的速度增長。
因此,對雙氧水與HPPO法集成生產環氧丙烷的技術路線進行探討研究至關重要,一來可以增強我國的環氧丙烷的生產能力,促進國內環氧丙烷供求平衡進而增加出口;二來,可以增強國家工業實力,避免因過度依賴進口外國的產品,從而對工業完全構成威脅。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到結論:雙氧水與HPPO法集成生產環氧丙烷的技術具有很強的先進性、經濟型、可操作性。
重慶長壽天玄化工有限公司經理文學鋒最近顯得英氣勃發,很有干勁。原來,公司通過轉型,現在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的甲烷氯化物等產品在國內外都有好的市場,并在杭州開了分公司。
這些,都要歸功于長壽區新型工業化戰略的實施。
長壽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天然氣產地之一,探明儲量達3000億立方米,區內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天然氣凈化企業,年凈化能力達45億立方米,占全國30%;擁有乙炔、甲醇、聚乙烯醇、天醋酸和醋酸乙烯等五個國內最大“天然氣裝置”。
長壽天然氣資源得天獨厚,而重慶市也一直把天然氣化工作為主導行業,長壽發展天然氣化工應是占盡天時和地利。
然而,2002年以前,長壽的工業除了幾家國有大廠外,一些中小型企業要么關要么停要么半死不活地艱難維持,整個區屬工業處于小、弱、散狀況。而且,這些“半死不活”的工業給長壽帶來的是極大的環境污染。
原因何在?原來這些企業的產品多屬基本有機化工原料,只為外地企業開辟下游產品提供原材料。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風險大,經濟效益每況愈下。
要贏得天然氣化工在全國乃至世界化工市場的主動地位,只有各企業聯合起來,發揮優勢,各展所長,互相配合,利用高新技術開發下游產品,延長產業鏈,發展精細化工。這是政府的思路。
2003年11月,重慶長壽高新技術天然氣化工園區啟動。晏家村五組村民白永福,家里兩層小樓房蓋好才兩年,說拆就拆。他說:“建化工園區是發展長壽經濟的大事,是為全區人民謀福利的好事,我應該給園區讓路?!标碳掖寰沤M葉超明,拆遷不僅要拆他老屋搬他祖墳,還將失去他承包的一口魚塘。開始家人思想不通,他對家人說:“等園區建好了,進廠做工或者在街上做生意,有的是發財的機會。我們應該支持政府的工作,早點把園區建起來?!彼脑捯彩侨罕姷墓沧R。
1.1科技進步帶動世界貿易持續增長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世界經濟正從工業經濟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轉變。知識經濟的到來,對全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都在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國際貿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識經濟的巨大沖擊。現行的許多國際貿易理論與實際操作的經驗和規則將被打破,新的理論和規則正在形成。交易關系的多變化、交易商品的無形化、交易載體的電子化正在形成。這將大大地促進世界貿易的持續增長。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貿易總額增長了近100倍。1997年世界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1萬億美元,占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強。據世界銀行預測,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世界經濟的增長,未來10年,世界商品貿易年均增長速度可達6%。2010年世界商品貿易額預計將超過20萬億美元。
1.2經濟全球化
人類在經歷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終于意識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進21世紀之際,世界科技正突飛猛進地發展,為人類實現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礎條件。一個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場經濟已經形成。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關系在日益力。強。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經濟和國際社會之外來尋求生存和發展。這就是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一體化的實現,將促使資本、技術、信息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消費在世界范圍內自由選擇。這樣,在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與消費可以達到有限資源的最佳配置,是人類的最佳選擇。經濟全球化將有力地推動世界范圍內的產業融合和產業結構調整。在這一進程中,跨國公司和發達國家將發揮技術、貿易和投資的綜合優勢,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
1.3貿易自由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貿易自由化已成為全球各國的共同呼聲和世界經濟運行的主旋律。貿易自由化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降低貿易保護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變并統一貿易保護形式,即從多種數量控制體制轉變為單一關稅控制體制。這是世界貿易組織的一項基本原則。因為與非關稅保護措施相比,關稅措施具有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視性,便于國際社會和貿易經營者辨析保護的程度。在肯定進口關稅保護原則的前提下,世貿組織還主張逐步遞減關稅,簡化貿易程序,加強各成員國的市場準入,以促進全球貿易的自由化。這一目標計劃已經具有具體的時間表并得到部分實施。因此,21世紀將會出現一個沒有各種非關稅壁壘,高度透明的低關稅的國際貿易環境,從而大大降低國際貿易成本,提高公平競爭水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貿易自由化。貿易的自由化可以實現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有效配置,將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勞動生產率。
1.4貿易手段電子化
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革命以及國際互聯網的形成,正在促進國際貿易手段的變革。影響最為深刻的就是電子商務。它突破了傳統貿易活動中物質、時間、空間對貿易雙方的限制,利用數字化技術將企業、海關、運輸、金融、商檢和稅務等部門有機連接起來,實現從例覽、洽談、簽約、交貨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業務的自動化處理。這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貿易環境。賣方在網上標示自己商品的信息,買方在例覽器上漫游標明購買意向;買賣雙方在網上直接進行談判簽約并可以用信用卡、電子貨幣進行支付。電子商務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它大大簡化了商品流通環節,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實現跨地區跨國界交易;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降低交易成本。電子商務正以其獨特憋力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發展。
1996年全球電子貿易營業額為20億~30億美元,1997年增至150億美元。目前,網上交易額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02年將達到3000億美元的規模。由此可見,電子商務將在全球貿易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以其技術和成本優勢逐步取代常規商務作法。
1.5亞洲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中心
美國、歐盟和日本是當今世界貿易的三大中心,其貿易額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隨著亞洲經濟的崛起,亞洲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10個主要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之和已經超過美國、歐盟(不計歐盟內部貿易)和日本。該地區被稱為全球商務活動的第四個中心。據預測,這10個國家的貿易增長速度將遠遠高于美國、歐盟和日本。到2005年和2010年,亞洲這10國的進口額將分別達到1.94萬億美元和3.1萬億美元,大大超過美國和歐盟,成為21世紀全球最大貿易中心。
1.6世界化工貿易格局
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化工貿易是僅次于汽車貿易的第二大貿易領域。1998年,世界化工進出口總額達到9990億美元。歐盟、美國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貿易三大霸主。近年來,美國和歐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現負增長,而進口增速則在加快。這主要是一些傳統的化工公司將注意力轉向諸如生命科學一類的新領域。
歐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經濟巨人。1998年歐盟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5354.35億美元(包括歐盟國家之間的貿易):進口2401.96億美元,占世界化工進口總額的48.57%;出口2952.39億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總額的59.7%。其中,德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產品出口國,1998年出口額達到694億美元,超過美國的出口額。
就單一國家而言,美國一直是世界化工貿易的第一大國。1998年美國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238.91億美元。其中,進口546.21億美元,占世界化工進口總額的11.05%;出口692.7億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總額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480.71億美元。其中,進口208.60億美元,占世界化工進口總額的4.22%;出口272.11億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總額的5.5%。
我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雖然增長較快,但由于基數小,在世界化工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變化不大。我國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貿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進口比重為4.2%左右。
2.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概況
2.1化工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化工對外貿易得到長足的發展。1999年全國石油和化工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00.55億元,其中出口164.95億元,進口335.60億元,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的比重分別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394.46億美元(出口144.24億元,進口250.22億元),相當于1980年化工進出口貿易額37.62億美元的10.5倍。過去20年我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額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3.17%。
在1995到1999年的五年中,盡管受到亞洲金融風波的影響,我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額仍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年均增長率達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年平均增長6.45%的速度。
1999年化工產品出口額達到144.24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7.40%。五年問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5.58%,低于全國出口總額的年平均增長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產品進口額達到250.22億美元,占全國進口總額的15.09%。五年問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8.40%,遠遠快于全國進口總額的年平均增長5.85%的速度。
2.2化工出口產品結構變化明顯
根據進出口數據分析,我國化工產品進出口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80年代的資源型的出口產品結構過渡到了資想型產品與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并重,技術密集型產品為補充的綜合出口產品結構。在出口產品構成中,資源型產品一直是我國傳統的出口產品,仍占有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無機化學品、有機化學品以及化學礦。勞動密集型產品膠鞋的出口從無到有,其出口額居各類化工出口產品的前列。橡膠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較明顯的一個行業。以化學農藥和生物化學品為代表的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較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學品的出口增長迅速。有機化工原料、染料和顏料的出口額也有明顯的增長。這類產品的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出口單價有所上升。但是,技術密集型出口產品的比例大小,我國化工產品出口增長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賴擴大數量的外延型增長方式。
在進口產品結構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機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國進口的三大類產品。近年來,除化肥進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的進口增長加快。
2.3化工進出口貿易主體已具雛形
目前,我國有2000多家化工企業的產品進入了國際市場,有300多家化工企業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產品出口到21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一批企業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有的已超過3000萬美元。上海輪胎橡膠公司、吉化公司、青島雙星等一批骨干企業成為出口創匯大戶。一批化工產品如硫化黑染料、鋇鹽、糖精鈉、檸檬酸、苯甲酸鈉等產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貿易量的一半以上。還有一批企業依靠科技進步,做出了規模效益,在國際市場上創出了知名品牌。青島雙星集團的雙星鞋、廣東中成的保險粉、蘇州精細化工的糖精鈉、安徽蚌埠的檸檬酸、新安集團的草甘磷等,是我國化工產品在國際市場新創名牌的杰出代表?;ぷ誀I進出口企業與專業外貿企業和三資企業一起,構成了我國化工對外貿易的三大主體。
3.我國化工對外貿易面臨的挑撥
3.1進出口貿易逆差局面未能改變
我國一直是化工產品凈進口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逆差占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雖然由改革開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來又有上升的趨勢。隨著進出口總額的增長,貿易逆差絕對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國化工貿易逆差達到:105.98億美元,比1995年增長了62.64%。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機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機械等行業的貿易逆差仍然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機化工原料等行業的貿易逆差增長較快。同時,造成我國化工貿易逆差,還有其內在原因:一是國內生產能力不足或是生產成本缺乏競爭性;二是我國化工產品在質量和品種上還不能滿足國內的需要。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開放,化工產品的進口將會繼續增加,化工貿易逆差局面難以在短期內改變。
3.2出口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優勢
我國出口化工產品主要是資源型、勞動密集型和高能耗型產品。其本身的價值比較低,加之生產分散,供應混亂,管理不善,質量不高,在國際市場上的賣價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勢。1999年我國出口了614萬、無機化工產品,平均每噸價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國出口膠鞋24.8億雙,平均每雙價格只有1.78美元。
前,我國化工產品的精細化率還不高,只有40%左右,而發達國家則達到65%。因此,我國精細化工產品出口雖然有了較大的增長,但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還不明顯。1999年農藥出口14.73萬噸,創匯4.40億美元,平均單價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進口農藥4.77萬t,用匯2.42億美元,平均單價為5000美元,是出口單價的1.67倍。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精細化工產品缺乏獨創性,或者只是傳統的低附加值的產品。同時,以發達國家為基礎的跨國公司,以其技術、貿易和投資的綜合優勢,占領著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市場,使我國化工對外貿易面臨極大的挑戰。
3.3出口市場秩序混亂
化學工業是一個多品種的行業,許多產品產量小,生產企業多。絕大多數產品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生產過剩,使國內市場長期嚴重供過于求,給我國化工產品出口市場造成很大的壓力。同時,隨著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企業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有力地推動了化工對外貿易的增長。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剛剛建立,許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業缺乏外貿人才和經驗,因而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多頭對外,力量分散;低價銷售,自相殘殺;魚目混珠,無序競爭。這不僅使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損失巨大,也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形象。
4.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應采取的對策
進入21世紀,我國即將跨進世貿組織的大門,這為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我們應抓住這一機遇,調整產品結構,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壯大競爭主體,更新經營理念,推動我國化工對外貿易的發展。
4.1積極調整化工出口產品結構
產品結構的調整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只要市場有競爭,就存在產品結構調整的問題。即使是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也在加速調整產品結構。我國化工出口產品結構正在擺脫資源型結構的陰影。近年來,資源型產品出口的比例雖然較大,但增長平緩,有的還出現負增長。隨著我國化學工業的繼續發展,企業將越來越注重產品的深加工。因此,這類產品占出口額的比例將會逐步下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勞動工資有了較大的增長,從而使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性與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場的動蕩性也在加劇。但是,我國畢竟是世界人口大國,勞動力的極大過剩仍將使我國在世界市場上保持長期的勞動力優勢。同時,以橡膠制品和膠鞋產品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中國制造的品牌正在發揮積極的效應。因此,勞動密集型產品仍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近20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化工行業人才輩出,科研開發力量得到加強,技術開發速度大大加快。同時,隨著化工企業改革逐步深入,化工產品結構正在發生改變,技術密集型的化工產品具有快速增長的機會,其出口份額將逐步增大。面對新的機遇,我們的企業要積極調整化工出口產品結構,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改善管理,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努力實現出口由數量型增長為主,向質量、效益型增長為主的方向轉變。
4.2深化化工外貿體制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長期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外貿高度壟斷的局面,一批大型國有企業獲得了自營外貿經營權,成為對外貿易的主體。近年來,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國頒布實行了《賦予私營生產企業和科研院所進出口權的暫行規定》;1999年初,國家對大型國企的進出口權由審批制改為登記制;從而形成了大型國有外貿企業、自營進出口生產企業和三資企業為主體的對外貿易格局。隨著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深入,外貿進出口權必將進一步放開,將有更多的企業有權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這會有利于我國化工產品的出口,但必須盡快解決和避免出現的種種問題。對外貿易企業要承認這樣的現實: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了解市場、擁有客戶以及進出口特權的優勢將逐漸喪失。生產企業也要看到獨自闖蕩市場的風險。我國的外貿體制應當在繼續放開的前提下,由市場引導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對壟斷。
4.3壯大競爭主體,提高競爭能力
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實力強大的企業才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發達國家正是依靠一批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搶占國際市場的。據統計,目前世界跨國公司總數約為5萬多家,占世界企業總數的:1%,但其貿易額卻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2/3,控制著國際生產和全球貿易。由此可見,當今世界貿易的主體是規模龐大的跨國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國銷售的鈦白粉就有5萬t之巨,占我國進口量的一半;而我國4萬t。鈦白粉的出口卻有上百家企業在經營。
近年來,我國化工企業實力得到加強,部分產品在質量和市場占有率方面不僅在國內占居領先地位,而且成為出口創匯大戶。他們的自營進出口業績已非一般外貿公司可比。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化工企業還非常脆弱。就銷售額而言,只是稍強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們卻有成千個生產企業,難于在國際市場上與跨國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壯大我們的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
要提高競爭力。一是要提高企業的實力,生產向優勢企業靠攏,產品向名牌企業集中。企業的集團化,生產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國化工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的主要途徑。二是要利用好外貿窗口。我國外貿企業在對外貿易的歷史上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貿權的放寬并不等于外貿企業的過時。外貿企業在市場形象、外貿人才、市場信息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一些獲得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仔細分析自己的實力,若無獨立進入國際市場的能力,就應采納制,與外貿企業合作,聯手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實體。
4.4更新外貿觀念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企業的市場營銷觀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化工企業意識到做市場與做買賣的極大不同。做買賣只顧買入的成本和賣出的利潤,投機性強,有利潤就做,沒有利潤就可以放棄,不會有明顯的經濟損失和風險,缺乏長遠打算。但生產企業則不同。不管市場風云如何變化,企業的生產不可一日放棄。因此,必須從長計議,建立新的市場觀念。
首先,要重視市場調研。我們的企業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重生產、輕市場的思維習慣。一談及企業的發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資建設生產裝置,很少去考慮投資前要進行市場調研。市場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長期受益。市場同時也是一部機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運轉。因此,我們的企業應當注重對國際市場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過去,清楚它的現在,掌握它的未來。
其次,要講究市場策略。我們的不少企業毫無營銷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經營業績不佳而、“人窮志短”,不分市場對象是誰,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與自己競爭的自殺現象時有發生。市場猶如戰場,只有深謀遠慮,才能百戰百勝。要在市場上取勝,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市場營銷策略。一個好的營銷策略,要處理好供應商與用戶之間的利益關系,與用戶建立利益的共同體;要處理好短期貿易和長期業務之間的關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設長期穩定的市場網絡,決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場需求定價。由于缺乏對國際市場的了解,我們的企業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時,往往以低價為手段,中國貨便宜已是世人公認的。這不僅使我們的企業沒有從國際市場上拿回我們應該得到的財富,反而有時會落得一個傾銷的罪名。這種現象在技術含量高的精細化工行業極為常見。不管是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還是精細化工產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
之一。因此,精細化工產品的定價要體現產品的技術含量。如果忽視技術的價值,我們就無法完成技術開發的再生產,終將失去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當我們談到跨國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時無不感到羨慕。但細細想來,其開發研究的巨大投入實際上就來自產品的銷售利潤。這種高投入、高回報的良性循環,應當成為我們化工企業的營銷理念。因此,價格的確定不能僅僅以自己的生產成本為依據,要考慮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水平,甚至要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和變化著的國際形勢來不斷地調整我們的產品價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進入新的世紀,那種讓生產者高枕無憂,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賣方市場時代一去不復返。以生產過剩、市場疲軟為特征的買方市場似乎與新時代的步伐很不協調。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頭們紛紛兼并聯合的熱潮中,我們卻在進行著一場化工生產的人民戰爭,化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高速發展,無效勞動隨處可見,市場供求嚴重失衡。其實,要改變這種被動局面也也不難。物以稀為貴。限制生產、控制總量是治理市場疲軟的一劑靈丹妙藥。這就要求我們要有紡織行業砸錠的氣魄,要有煤炭行業關閉小煤窯的決心,來整頓我們的化工企業,保持市場的基本平衡,以市場饑餓理論來恢復市場的元氣。
4.5培養外貿人才、建立營銷隊伍
市場競爭的焦點是人才的競爭。綜觀跨國公司國際營銷的做法,一是營銷隊伍規模大。一般都有一支龐大的營銷隊伍分布于全球市場的每個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銷售人員甚至超過生產人員。二是銷售人員素質高。一般都是具有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的高級人才從事銷售工作。顯而易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建立國際市場營銷隊伍,是我們的化工企業在新世紀面臨的艱巨任務。首先要象重視化工生產一樣,重視市場營銷隊伍的建設。要舍得投入足夠的人力,從事國際市場營銷,從坐守家門到走出國門打市場。其次,要著手培養和選拔適合市場競爭要求的復合型外貿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貿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質以外,還須有三個突出的素質:一是廣博的專業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精細化程度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外貿人員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熟悉產品的性能,了解產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戶的問題,發現新的市場機會。二是扎實的外語基礎。對外交流障礙是許多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外貿人員的外語能力在滿足基本交流的基礎上,還要有了解當地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當地市場。三是較強的外貿能力,在新的世界貿易環境下,外貿人員不僅要有基本的外貿技能,還要及時掌握新的貿易規則和手段。
4.6積極融入世貿組織
“可以自豪地說,轉型升級是我們出奇制勝的法寶,成就‘百億企業夢’已經指日可待了。”該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萬清接受采訪時,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而談及三寧的發展歷史,李萬清更是如數家珍:
三寧前身是始建于1970年的枝江縣化肥廠,雖說在管理、消耗上狠下功夫,但20多年來一直處于粗放式的低速發展狀態。1993年,三寧進行了股份制改造,打破了完全國有企業的體制,職工參與持股,企業煥發出新的活力。2001年,三寧實現了國有資產完全退出、職工身份徹底轉換,在全省同行業中率先完成民營化改造,企業進入快速發展軌道,合成氨規模達到年產15萬噸。
“要說轉變發展方式,三寧人有著切膚之痛。不轉型就沒有出路,不轉型企業就無法做大做強。”李萬清說,三寧是由一個小化肥廠發展起來的,曾是高耗煤、高耗電的“雙高”企業。三寧發展到今天,面臨著全國數百家企業的產品同質競爭、資源緊缺、環境倒逼以及能源和交通物流等瓶頸的制約。
“不進則退,不變則衰。我們轉型的思路就是穩肥擴精?!崩钊f清斬釘截鐵地說。穩肥,就是穩定現有化肥生產規模,逐步淘汰碳酸氫銨、普鈣等低濃度、低附加值的肥料,提高高濃度復合肥的比重,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配方肥、多肽尿素等化肥品種。擴精,就是擴大精細化工產品的生產規模,一是煤化工,通過合成氨聯醇,調整產品結構,延長產業鏈,充分利用現有煤化工資源,生產高附加值產品;二是開發精制磷酸技術并實現產業化,走磷化工精細化之路。
據李萬清介紹,三寧有著近40年的化工企業生產管理優勢,早在1987年就涉足磷復肥行業,興建了年產60萬噸選礦項目,2002年底建成年產30萬噸選礦項目。2007年12月6日,三寧以競拍方式,出資6000萬元收購了原天發集團的三峽油氣庫,在長江上擁有了自己的?;穬\碼頭。隨后,他們開展一系列的并購:參股宜昌永興公司,共同勘查和開發挑水河磷礦資源;2009年收購礦業公司48%股份,成立湖北三寧礦業公司,勘測磷礦儲量達2億噸;2010年全資收購宜昌田田公司并進行合成氨技改,與宜昌匯鑫公司合資組建宜昌鑫寧公司,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年產30萬噸重介質選礦裝置。
“對外合作、共建平臺的路子,事實證明是走對了?!闭劶?006年他們爭取到與山西晉煤集團的跨地域合作,李萬清至今仍記憶猶新:"晉煤集團以增資擴股方式出資7357.3萬元,必須享有三寧35%的股份和51%的表決權。"當時晉煤集團提出的苛刻條件,許多三寧人都想不通。但是李萬清力排眾議,決定以退為進,最終于2007年1月雙方正式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自此,三寧利用本地市場,引入對方的煤炭資源發展化工產業,同時利用本土磷礦資源,在全國布局營銷網絡,發展精細化工產業鏈。
面對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的融資難和如何做大做強的問題,李萬清提供了一個“曲線救國”的樣本。“我們沒有煤炭,但我們有本土市場,所以借晉煤的資源來合作發展產業,這樣就有了項目擔保,融資渠道就會打通;有了充裕的資金,再組合新的項目,企業就可以迅速做大?!?/p>
關鍵詞:MTP反應器;再生優化;能耗成本
中圖分類號:TQ5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4)26-0038-02
1 MTP反應器在低碳烯烴生產中的應用背景
低碳烯烴(乙烯和丙烯)是重要的基礎有機化工原料,傳統的低碳烯烴的生產主要采用輕烴(乙烷、石腦油、輕柴油)裂解石油化工路線完成。由于全球石油資源的日漸缺乏和原油價格長期高位運行,世界各大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大力開發替代傳統烯烴生產的新路線。而隨著煤經合成氣生產甲醇技術日益成熟,另外受金融風暴的影響,國際甲醇價格下跌,開發甲醇這類低附加值化工產品制取低碳烯烴成為備受關注的一條生產路線。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石油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我國已逐漸成為石油消費大國。我國石油缺口逐年增大已是不可回避的問題,而石油資源的缺少已經嚴重影響到下游的化工產業,國內乙烯和丙稀的生產量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化工行業的需要,使得我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越來越高,然而,與石油資源短缺相對的是寶貴的能源資源得不到合理而高效的利用,這對能源的安全供應、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以及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造成了重大影響。
發展甲醇制烯烴產業符合我國資源結構特點,具有可靠的資源保障,有利于緩解石油資源緊缺的局面,是保障我國石油戰略安全的一項有力舉措,具有很重大能源戰略意義。
神華寧夏煤業集團采用德國魯奇公司甲醇制丙烯(Methanol to Propylene,MTP)專利工藝技術,建立了世界首套50萬t/a煤基甲醇制丙烯工業裝置,并成功實現運行,成為世界上第1套MTP工業化商業生產裝置。隨著愈演愈烈的甲醇制烯烴項目建設熱,據不完全統計,至2015年底,將會有18個MTP/MTO項目運行,競爭會愈加激烈,降低裝置能耗會使裝置具有競爭力優勢。
2 再生優化過程
2.1 再生過程簡單介紹
在MTP反應器中當DME/Me OH進料的總轉化率低于95%時,MTP反應器催化劑必須再生。再生過程用氧氣/氮氣混合燃燒燒去催化劑上積碳。為保證裝置的連續運行,裝置采用三臺MTP反應器兩開一備(或再生)的運行模式。
再生時,需再生的反應器停止進料后先用蒸汽吹掃、氮氣干燥,然后用熱氮氣和熱空氣的混合氣燒碳。再生用氮氣來自全廠氮氣管網。再生用空氣由空壓機(C-60201A/B)提供。
催化劑再生:再生過程中需要對再生氣中氧氣含量進行控制;在再生開始階段,純氮被送入到反應器中,隨著再生過程的進行,通過調整再生氣體中空氣和熱氮氣的比例及冷再生氣的進料流量,再生氣中氧氣含量逐漸增加到10%。
熱再生氣通過流量控制閥進入到所有床層,進入第一層的熱再生氣的溫度通過熱再生氣體加熱爐(FH-60203)來調節。為了調節后面的MTP反應器床層的入口溫度,還需要將未經加熱的再生氣加入到各個床層。再生過程中各床層的溫度嚴格控制在480℃以下,再生壓力為20~30kPa(g)。
當加入的再生氣全部為空氣、且所有的床層入口溫度為480℃而出口不再有溫升時,表明再生過程已完成。
2.2 再生程序優化
2.2.1 再生前提壓過程。反應器B系統隔離以后,通入62000Nm3/h氮氣升溫,升溫過程通過反應器出口至E-60201(再生氣預熱器)52"再生閥門(前手閥全開,后手閥控制)調節,緩慢并逐步將反應器出口壓力(日常再生20~30kPa(g))提至120~130kPa(g)。
提壓過程緩慢分布進行,具體見表1。
3 提壓再生小結
再生時間:B反應器第二周期再生用時5天,此次再生縮短22.5小時;氧含量為0%~2%階段,用時3天,而第二周期為2.5天;2%~10%階段此次用時1天零1.5小時,第二周期用時2天12小時,說明前期比較再生相對慢,積碳燃燒時間范圍大,各床層都在燃燒、燃燒充分,到后期提空氣量則相對容易。
再生流速:此次再生壓力較前期提高了100kPa,反應器壓降為20kPa(DCS顯示)左右,而第二周期30kPa(DCS顯示)左右,氣流在反應器內停留時間延長。
再生溫度:由于氣流在反應器內停留時間延長,此次床層溫度較均勻,溫度傳遞較慢,一旦溫度上升較快,不容易控制,加大了操作難度。
再生介質與動力:再生時間縮短22.5小時,按50000Nm3/hN2計算,節省1.125×106Nm3(50000Nm3/h×22.5h)N2。空壓機C-60201按單臺計算可以節省5.6×104kW?h(2467kW×22.5h),共計節省約140萬元人民幣。
參考文獻
[1] 代炳新,王新生.我國煤基甲醇制烯烴技術進展[J].河南化工,2010,(27).
一、2012年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和特點
2012年,行業經濟運行克服了下行壓力,實現企穩回升。全年產值較快增長,投資增速繼續加快,市場需求總體平穩,價格水平小幅上升,對外貿易保持增長,從業人數增長穩定。但行業成本居高不下,整體效益下滑較大。
1 經濟運行克服下行壓力,實現企穩回升
2012年前7個月,行業總產值增速持續回落,7月份創最低僅為4.2%,8月份以后逐月加快,11月份同比增幅達16.1%,比9、10月分別提高4.2和2.3個百分點。1~11月,全行業總產值達到11.11萬億元,同比增長11.8%。預計,全年實現總產值約12.25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16.1%,二季度增長9.5%,三季度增長7.4%,四季度為15.0%。
主要產品產量保持增長。油氣生產在克服渤海灣原油減產的不利條件下,產量實現平穩較快增長,1~11月,原油產量1.90億噸,同比增長1.8%;天然氣產量964.9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9%;原油加工量4.25億噸,增長3.2%;農藥(折100%)、化肥產量(折純)分別達到320.4萬噸和6863.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9.7%、13.4%,農化產品產量較快增長,對保障國家能源和糧食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預計,全年原油產量約2.07億噸,同比增長1.8%;天然氣產量約106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5%;主要化學品總產量達4.58億噸左右,同比增長8.2%。
2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地區發展更趨協調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1~11月,天然氣開采業產值增速高出石油開采業7.3個百分點,產值比重達到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的9.8%,比2011年同期提高了0.6個百分點;合成材料和有機化學原料制造業產值占化工行業比重分別達到18.2%和16.3%,比2011年同期提高1.6和1.1個百分點;全鋼子午胎產量超過7000萬條,子午化率達到87.4%,比2011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離子膜燒堿占燒堿產量比重82.5%,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
地區發展更趨協調。1~11月,東、中、西部產值分別增長11.2%、11.4%、14.5%。其中:西部地區增長較快,寧夏、廣西、和云南產值增速分別達到63.2%、31.1%、22.9%和20.3%。從投資看,中西部地區占比繼續保持領先,前11個月達51.5%,與2011年同期持平。地區發展更趨協調。
3 投資保持較高增速,結構進一步改善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1~11月,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55億元,同比增長26.0%,高出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幅5.3個百分點。預計全年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約1.8萬億元,同比增長27%。
技術密集型行業投資大幅增長。前11個月,合成材料投資增長57.5%,其中其它合成材料增幅高達261.1%;有機化學原料增長58.8%,其他基礎化學原料增幅57.5%,均遠高于化工行業30.2%的投資平均增幅。1~11月,專用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60.8%,高出全行業投資增速30.6個百分點。
民營投資增速加快。前11個月,民營投資增幅達48.1%,比重為26.2%,較上年同期提高約4個百分點,行業投資活力繼續增強。
4 價格走勢緩中趨穩,部分產品降幅較大
從2012年來的石油和化工行業價格走勢看,漲勢總體上呈現趨緩態勢,但緩中趨穩。進入第4季度后,價格有走暖跡象,但一些大宗品種如基礎無機原料、有機化工原料、合成樹脂等市場均價格降幅仍較大。
基礎無機化學原料及合成材料價格降幅較大。1~11月,除燒堿全年市場均價同比上漲外,純堿(重灰)、硫酸、電石等基礎無機化學原料全年市場均價分別下降25.4%、14.5%和11.7%。聚氯乙烯、聚丙烯和高密度聚乙烯等合成樹脂市場均價分別下降15.0%、9.1%和2.4%;順丁橡膠、丁苯橡膠和丁腈橡膠等合成橡膠市場均價分別下降24.5%、23.4%和18.0%;己內酰胺、丙烯腈和PTA等合成纖維單體市場均價同比下降24.2%、20.8%和17.5%。
5 對外貿易保持增長,出口基本持平
據海關統計,1~11月,全行業進出口總額5804.7億美元,同比增長5.2%,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6.6%。其中,進口總額4231.3億美元,增長7.1%;出口總額1573.4億美元,增長0.4%;累計逆差2658.0億美元,同比擴大11.6%。預計,行業2012年對外貿易總額約6400美元,同比增長5.5%,其中出口額約1735億美元,增長0.7%。
油氣、化學礦進口增長較快,油氣對外依存度提高。1~11月,進口原油2.47億噸,同比增長7.3%,原油有對外依存度56.6%,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進口天然氣2596.2萬噸,同比增長29.5%,天然氣對外依存度25.7%,同比提高4.1個百分點;進口化學礦1127.6萬噸,同比增長14.4%。
橡膠制品出口保持增長,化肥出口下降。1~11月,橡膠制品出口金額395.5億美元,同比增長6.9%,占石油和化工行業出口總額的25.1%。前11個月,化肥出口1569.4萬噸(實物量),同比下降7.7%。
二、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012年,行業經濟運行實現了平穩增長,但是增速下滑,特別是經濟效益降幅很大,這既有來自國際金融危機持續深化、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也有行業自身結構性矛盾突出和管理不到位的深層原因。
1 產能過剩矛盾突出
2012年以來,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取得了一定進展,投資結構也有所改善,但過剩行業仍在擴大產能,同質化產品市場競爭激烈。2012年來,純堿、電石、甲醇、PVC、磷肥等產品價格長期在歷史低位徘徊。
據專業協會統計,到2012年底,我國合成氨、尿素產能(實物量)達到6730萬噸和7130萬噸,尿素產能過剩約1800萬噸;磷肥行業2012年底產能(折純)達到2360萬噸,超過國內需求1000多萬噸;氯堿行業2012年燒堿新增產能達420萬噸,年底總產能突破3800萬噸,全年裝置利用率約70%;聚氯乙烯新增產能330萬噸,總產能達到2236萬噸/年,裝置利用率約60%;純堿行業新增產能190萬噸,2013年還將增產能340萬噸;電石行業新增產能約400萬噸,遠超過全年淘汰127萬噸產能,裝置利用率約76%。
值得關注的是,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目前產能還在繼續擴張,部分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過剩苗頭。如聚氯酯行業2011年國內聚醚多元醇產能270萬噸,裝置利用率只有63%;有機硅單體裝置利用率只有55%。
2 效益下降幅度較大
2012年1~10月,全行業利潤總額6204.1億元,同比下降8.2%,而全國規模工業利潤則是增長0.5%。其中,化學工業利潤總額同比降幅12.3%;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利潤出現2010年以來的首次下降,降幅3.1%;2012年行業實現利潤總額約7500億元,同比下降6%。
其中,煉油業虧損182.1億元,已連續15個月累計虧損;合成纖維單體制造業虧損19.7億元,而去年同期為盈利112.5億元;基礎化學原料制造業利潤同比下降30.7%;磷肥行業下降26.3%;合成樹脂制造業下降23.8%;合成橡膠制造業下降8.2%;專用化學品制造業下降11.7%。
行業銷售成本居高不下,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大幅增長。1~10月,石油和化工行業銷售成本8.16萬億元,同比增長11.8%,高于營業收入增幅2.0個百分點,每100元主營收入成本為83.11元,同比提高1.48元;全行業財務費用1107.5億元,同比增長36.3%;管理費用同比增長10.1%,高出主營業務收入增幅0.3個百分點;資金刷轉率2.37,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
3 行業創新能力較弱
當前,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不強的主婪原因就在于行業的創新能力較弱。第一,企業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較弱,成果轉化率不高,對產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發揮不夠。第二,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不強,先導性高技術領域科技力量薄弱,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較慢,高端產品依賴進口。第三,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行業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能力較弱,影響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
一、資源因素嚴重制約“十一五”行業可持續發展
(一)“十一五”總量需求矛盾進一步加劇,各類原料仍會有較大缺口
1、根據正在編制的紡織化纖“十一五”規劃總量目標,新增產能所需原料總量可能超過1000萬噸。
到2010年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將由2008年的2416萬噸(2008年預計2570萬噸)規劃發展到3400萬噸,其中棉、毛、絲、麻等天然纖維用量為1160萬噸,使用化纖用量將達2240萬噸,比2008年增加57%。新增各類化纖原料將可能超過1000萬噸。
2、在化纖生產中,滌綸產能仍將可能占到總量近80%,屆時滌綸產量約1750~1800萬噸,配套聚酯若包括瓶用、非纖,則總量約1900~2000萬噸,(約需PTA1600~1700萬噸,EG650~680萬噸),錦綸產量100萬噸(使用量約125萬噸);腈綸產量100萬噸(使用量約145~150萬噸);估計CPL、AN等需求量均將超過100萬噸。
(二)全球石化原料“緊缺”,“高價”影響長遠,提高中國資源利用效能,迫在眉睫。
1、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煤炭、第二大石油消耗國,伴隨以石油、天然氣、煤炭為代表的“化石資源”的短缺,與油價大幅上漲,高位振蕩,對中國和世界經濟影響深遠。
我國能源消費位居世界第二,在一次性能源消費結構中,原油占23%~24%,2008年中國進口原油12281.5萬噸,比上年增長34.8%;凈進口原油11732萬噸,增長41.3%,進口量占表觀消費量的42.1%,隨著我國經濟建設速度的加快,對國際原油需求依存度將繼續增大,預計2010年有可能突破50%;
我國石化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成績卓著。我國煉油能力超過3億噸/年,位居世界第二,乙烯產能達630萬噸,位居世界第三,五大類合成樹脂和合成橡膠位居世界第四,輪胎世界第二、涂料世界第三位。但由于多種原因,總體競爭能力及綜合成本與先進國家仍有較大差距。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原油加工企業約170家,平均規模僅200萬噸(世界平均規模540萬噸/年),最大的煉油廠規模也只有1600萬噸,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我國16個乙烯生產企業的18套裝置分布在12個省份,相對分散,平均規模30萬噸(2008年世界平均規模就已達45萬噸),乙烯裝置作為龍頭裝置,由于規模偏小,導致下游石化產品鏈規模小,成本高,這也導致我國合纖原料成本偏高,競爭力差。
目前,我國三大合成材料及部分有機化工原料市場占有率只有一半,另一半要依靠國外進口,顯然,石油化工產品的緊缺、高價,影響是多品種的、全局的、長遠的,事關產業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這必須要高度重視,深入研究。
2、由于技術、資金、管理等多種原因造成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使中國能源和資源利用效能低下,目前我國綜合能源利用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單位產值耗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美國的4.3倍,是德國、法國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外先進水平約高40%;我國化纖行業也是能耗、物耗大戶,與國外消耗水平差距較大,亟待在“十一五”期間,節能降耗,提高整體資源利用水平。
(三)生物資源技術發展迅速,全面推進已初露曙光
為了能從根本上解決“化石資源”短缺乃至枯竭的嚴峻局面,世界各發達國家,正從戰略上全力研發以可再生的玉米、大豆、甘薯、秸稈、速生林材等農林資源為主體的生物質工程技術等新材料、新能源。目前已取得多項產業化成果。如PLA,PDO ,PTMG,多元醇等。國內也在加緊研發,目前在生物酒精車用燃料,竹漿、麻漿等已實現產業化,在PLA,PDO,多元醇,蘭胺、玉米秸稈等生物質技術研發上,也取得階段性成果。
“十一五”期間,要從戰略高度加強國內外高新技術合作,突出重點,扶優扶強,努力建立海內外人纖漿粕基地,特別是加快蘭胺、竹、麻等速生林木資源產業化技術項目的研發。探求與國外進行技術合作的可能,利用好我國廣西、海南等地區蘭胺等速生林材。
二、政策建議
(一)采用多種形式,進一步推進化纖原料工業快速發展
采用多種形式,推進化纖原料工業的快速發展,結合行業“十一五”及中長期發展規劃,從戰略全局上深層次研究相關產業政策,充分利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最佳組合。新上的原料項目,一定要追蹤借鑒國內外最新技術,堅持先進實用,高起點、低投入,具有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產能。
(二)工貿結合,協調運作,推動國際化、現代物流商貿網絡建設
目前,我國化纖原料進口量已超過1100萬噸,約占世界貿易量的1/4(不計跨國公司內部貿易),這么大的商貿活動,一定要重視工貿結合,協調運作,推動國際化、現代物流商貿網絡建設探求長期合同和期貨交易的可能性,減緩國際市場上可能的價格波動空間。同時,隨著“十一五”期間,國內原料項目的快速發展,也要高度重視相關的烯烴、芳烴、苯、二甲苯等基礎石化產品信息的快速捕集和動向研究。
(三)嚴控能耗高、污染大、水平低的各類常規品種項目過快發展
嚴格控制低水平常規品種的“趨同”性超速發展,嚴格控制能耗高、污染大、水平低的各類項目(包括招商引資等進口項目)的建設實施。加強行業產業政策研究和投資預警系統定期,以指導行業在新時期“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升級”。推動化纖行業真正由數量型向效益型實施戰略轉變,向技術強國奮進,推進可持續發展。
(四)加速生物質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研發,建設海內外人纖漿粕基地
按照國家發改委戰略部署,“十一五”期間,要切實推進生物質工程技術產業化研發,借鑒國內外高新技術,扶優扶強,突出重點,對技術研發較為成熟,市場應用前景較為廣闊的要優先安排,如聚乳酸,丙二醇、竹、麻纖維等等。
(五)維護產業安全,加強政策研究,解決關稅倒掛問題
加強后過渡期維護產業安全政策研究,盡快解決好化纖原料與纖維產品進口關稅倒掛,影響行業健康合理發展。
在原料發展嚴重滯后的同時,化纖原料與其對應纖維進口關稅卻存在倒掛。雖然入世后,化纖原料關稅也在逐年降低,但部分品種關稅倒掛十分嚴重。例如2008年PTA承諾稅率為9.7%,與滌綸纖維倒掛4.7%,到2008年降到6.5%,也倒掛1.5百分點;而CPL(已內酰胺)承諾稅率已經降到9%后不再下降,而錦綸纖維已降到5%,倒掛高達4個百分點。AN(丙烯腈)與腈綸纖維倒掛1.5個百分點。原料關稅倒掛,既不符合國際慣例,更不利于合纖工業健康合理、可持續發展,也不利于下游紡織、服裝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
(六)加強各級復合人才培養和專業技術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