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范文

    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

    第1篇: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范文

    肺動脈高壓是呼吸內科最常遇到的一種疾病,它可做為一種疾病獨立存在,更常見的是很多疾病進展到一定階段的病理生理表現。我科對在2008年--2011年期間治療的肺動脈高壓患者進行了統計并對其病因進行了初步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8年--2011年共收治130例肺動脈高壓患者,性別無統計學意義。其中無一例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全部繼發于呼吸系統疾病。基礎病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13例,塵肺17例,130例患者超過100例發展為肺源性心臟病,也就是說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合并有肺動脈高壓。130例患者均經過胸片、右心室肥大、肺動脈段突出,再進行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導管等檢查、檢測肺動脈壓力而確診的。無一例根治,經氧療、擴血管、稀釋血液粘稠等治療,可獲得一定緩解。

    2 討論:

    肺動脈高壓是各種原因引起的靜息狀態下右心導管測得的肺動脈平均壓力(mpap)≥25mmHg的一組臨床病理生理綜合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本文主要討論與呼吸系統疾病相關的繼發性肺動脈高壓。

    2.1 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是導致肺動脈高壓和肺源性心臟病最常見的原因。

    2.2 肺實質性疾病,分為肺泡疾病和肺間質疾病。1)肺泡疾病,如肺水腫、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常并發肺動脈高壓,此類肺動脈高壓往往隨病情控制而下降,無需特殊治療。2)肺間質疾病:如間質性肺疾病、結節病、塵肺等,由于彌散功能障礙產生低氧血癥,同時炎癥因素累及肺小動脈,使肺血管阻力增加形成肺動脈高壓。

    2.3 肺血管病變。1)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缺氧、高碳酸血癥和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縮、痙攣,其中缺氧是肺動脈高壓形成最重要的因素。2)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學因素,①長期反復發作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支氣管周圍炎癥,可累及臨近肺小動脈引起血管炎,管壁增厚、纖維化,使肺血管阻力增加,產生肺動脈高壓。②隨著肺氣腫的加重,肺泡內壓增高,壓迫肺泡毛細血管,從而導致肺循環阻力增大。③肺血管重塑,慢性缺氧產生多種生長因子,可刺激管壁平滑肌細胞,膠原纖維增生。

    第2篇: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范文

    1.頭孢拉定

    頭孢類藥物是臨床上治療呼吸系統感染最常用的抗生素。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的呼吸科醫生都曾給呼吸系統感染患者使用過此類藥物。在各種可用于治療呼吸系統感染的頭孢類藥物中,頭孢拉定的使用頻率最高。頭孢拉定屬于第一代頭孢菌素類藥物。此藥對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甲型鏈球菌及奈瑟氏菌等革蘭陽性菌有極強的殺滅作用,可用于治療由上述細菌引起的各種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尤其可作為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首選藥物。此外,頭孢拉定還具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癥狀輕及價格便宜等優點。頭孢拉定的用法為:成年人每6個小時服1次,每次服0.25~0.5克,每日的最大用量不得超過4克。兒童可每6個小時服1次,每次每公斤體重服6.25~12.5毫克。

    2.頭孢克洛

    頭孢克洛屬于第二代頭孢菌素類藥物。頭孢克洛主要是對各種革蘭陰性菌有很強的殺滅作用,可用于治療由各種革蘭陰性菌引起的肺炎、支氣管炎、咽喉炎、扁桃體炎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尤其可作為治療氣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的首選藥物。頭孢克洛的用法為:成年人每日服3次,每次服0.25克。感染嚴重的患者可加倍服用此藥,但每日的最大用量不得超過4克。兒童可每日服3次,每次每公斤體重服20~40毫克,但每日的最大用量不得超過1克。除了頭孢拉定、頭孢克洛以外,頭孢呋辛酯和頭孢克肟也是臨床上治療呼吸系統感染常用的頭孢菌素類藥物。 3.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屬于大環內酯類藥物。此藥最大的特點是抗菌范圍廣,它不但對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有殺滅作用,而且對支原體(一種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病原微生物)也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故可用于治療由嗜肺軍團菌和肺炎支原體等非典型性病原體引起的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尤其可作為治療肺炎的首選藥物。阿奇霉素的用法為:成年人每日服1次,每次服0.5克,或首劑服0.5克,以后每日服1次,每次服0.25克,連續服用5日為1個療程。6個月以上的兒童可每日服1次,每次每公斤體重服10毫克,連續服用5日為1個療程。需要注意的是,人們應在餐前1小時或餐后2小時服用此藥。

    4.阿莫西林

    調查發現,阿莫西林被用于治療呼吸系統感染的使用頻率僅次于頭孢拉定。阿莫西林屬于青霉素類藥物。此藥對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等細菌均有很強的殺滅作用,可用于治療由上述細菌引起的鼻竇炎、咽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尤其可作為治療鼻竇炎、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的首選藥物。阿莫西林的用法為:成年人每6~8個小時服1次,每次服0.5克,每日的最大用量不得超過16克。兒童可每日每公斤體重服50~100毫克,分3~4次服用。

    5.莫西沙星(拜復樂)

    第3篇: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范文

    【關鍵詞】 呼吸系統;發熱

    【中圖分類號】 R974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7-8517(2009)24-0120-01

    發熱是內科診療工作中十分常見的癥狀,其原因按診斷學分類有: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發熱是呼吸體系疾病中最常見的癥狀。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54例中男29例(53.7%),女25例(46.30%),年齡14~89歲;入院前發熱時間1天~1年,平均15.80±34.69天;住院時間1~55天。

    1.2 病情 感染性疾病49例,90.7%(肺炎24例,48.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例,18.3%;支氣管擴張4例,8.18%;肺結核3例,6.12%;結核性胸膜炎3例,6.12%;肺膿腫2例,4.08%;膿胸1例,2.04%;急性氣管支氣管炎2例,4.08%;COPD急性加重期1例,2.04%)。非感染性疾病5例,9.3%(間質性肺炎3例,6.48%;肺癌2例,2.82%)。

    1.3 確診 本組54例患者中有21例(38.8%)通過病史、癥狀、體征常規實驗室檢查及X線檢查可明確診斷,而有23例(42.5%)患者需要進一步通過肺部CT檢查才能明確診斷,共有3例(4.74%)患者進行病理學檢查,其中有2例(3.7%)可以確診。本組共有8例(14.8%)患者通過以上方法仍無法確診或患者因故拒絕行病理學檢查的最終通過試驗治療明確診斷。

    2 結果

    住院期間死亡38例,其中8例患者伴有潛在的而且較輕的疾病。存活的16例中均在某種程度上借助于體格檢查,其中6 例行內科或外科治療,10例經過抗感染治療后癥狀改善。存活的16例中感染性疾病6例(37.5%) 、腫瘤1例(6.25%) 、非感染性疾病5例(31.25%) 、其它疾病4例(25%)。

    3 討論

    3.1 伴有發熱的呼吸系統疾病的病因構成 呼吸系統是人體與外界接觸最密切的內臟器官,正常成人每24小時吸入空氣約10000L,而空氣中含有各種細菌、病毒等病原體。而由于大氣污染、吸煙、人口老齡化的因素增加了呼吸系統對各種病原體的易感性,因此伴有發熱的呼吸系統疾病主要為感染性疾病。

    3.2 入院前發熱時間、及發熱程度與伴有發熱的呼吸系統疾病的關系 確定患者入院前發熱時間對于伴有發熱的呼吸系統疾病定性診斷具有一定幫助。感染性疾病一般由于起病急、病程、病程短,因此入院前發熱時間一般較短。本組54例感染性疾病中入院前發熱時間在1周以內的有29例(53.8%)。非感染性疾病多數起病緩慢、隱匿、癥狀不典型,應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常常需要周轉多家醫院才能最后確診,因此病程較長。本組5例非感染性疾病中,病程超過2周的有21例(55.26%)。需要特別指出,結核病(肺結核、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屬于慢性感染性疾病,起病程較其他感染性疾病明顯長。本組3名結核病入院前發熱程度與其他49例感染性疾病入院前發熱程度對比后發現,結核病在入院前發熱體溫37.3-38.0℃組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感性疾病,而其他感染性疾病在39.1-41.0℃組所占比例明顯高于結核病組。此種差異反應出結核病在發熱上以低熱為主的特點。因此,入院前發熱程度對于鑒別結核病于其他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意義。

    3.3 試驗治療的意義 試驗性治療在臨床中應用很多,尤其痰結核菌陰性的肺結核或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的診斷,在無法獲得病理學結果時常常要進行試驗性治療。本組54例病例中其中肺炎24例、肺膿腫2例、肺結核3、結核性胸膜炎3例,根據臨床經驗,除化膿性肺炎外,其它肺炎如肺炎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體肺炎在有效抗生素和藥物治療下,2-3周(不超過1個月)肺部炎癥可完全吸收,但老年人肺炎吸收較緩慢,某些肺炎治療不及時形成機化性肺炎,支氣管肺癌所致阻塞性肺炎不易治愈,病灶存在時間較長。影像學撿查常將上肺野的炎性病變診斷為肺結核,下肺野的炎性病變診斷為肺炎,臨床醫生短時間難以確定是肺炎或是結核,不要急于抗結核治療。發熱伴有肺內炎性改變,有效的經抗炎治療1周左右,或更短的時間體溫降至正常,可診斷為肺炎;如果體溫不降或由高熱變為低熱,則應懷疑結核的可能,可先用無抗結核作用的抗生素治療,一邊治療,一邊作進一步檢查(結核菌,其它病原微生物檢查),如果查出結核菌,立即改行抗結核治療;如果已無發熱,結核菌,繼續按肺炎治療,2-3周(不超過1個月)病灶完全吸收,則肺炎診斷可以成立;反之,肺部炎性病灶經抗生素治療仍無吸收好轉,甚或惡化,在除外肺癌阻塞性肺炎(纖支鏡檢查)應考慮肺結核,作一些輔助檢查如結核菌素試驗,結核抗體測定等、抗結核試療有效,驗證診斷。如果根據放射診斷為肺結核抗結核治療一個月內病灶完全吸收則不可能是肺結核,肺結核是一種慢性炎癥,病灶中有滲出,干酪壞死,吸收消散緩慢,不可能在一個月內完全吸收。

    參考文獻

    第4篇: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范文

    【關鍵詞】 水電解質失調; 酸堿平衡失調; 危重病

    維持穩定的酸堿平衡及正常的電解質水平是機體發揮各種生理功能的重要保證。危重癥患者因多種誘因常出現不同程度的酸堿失調與電解質紊亂,如不及時發現與正確處理將導致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現將我院重癥監測病房(ICU)2006年1~12月收治的270例危重癥患者酸堿失調與電解質紊亂情況進行總結并加以分析,供臨床醫生尤其ICU醫生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12月我院ICU共收治患者294例,所有患者APACHEⅡ評分均≥10分,其中存在酸堿失調和(或)電解質紊亂270例,占91.84%。270例患者中,男173例,女97例;年齡9月~87歲,平均(52.10±22.01)歲。基礎疾病或誘因:全麻手術后88例,嚴重創傷69例,腦血管疾病33例,嚴重腹腔感染29例,呼吸系統疾病15例,病理產科14例,消化道大出血7例,急性胰腺炎5例,冠心病、腎病綜合征及血液系統疾病各2例,其它 4例。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于轉入ICU后10~30 min內行動脈血氣分析和血電解質檢查。動脈血氣參數按各型酸堿平衡紊亂的代償預計公式計算[1]。

    2 結果

    2.1 酸堿失調類型270例患者中酸堿失調者231例(85.56%),存在一種酸堿失調者153例(66.23%),雙重酸堿失調者73例(31.60%),三重酸堿失調5例(2.16%)。231例患者酸堿失調與不同基礎疾病或誘因的分布情況見表1。酸堿失調中最常見為呼吸性堿中毒(呼堿),共75例(32.47%),其次為代謝性酸中毒(代酸),為49例(21.21%),呼堿合并代酸45例(19.48%)。發生酸堿失調的基礎疾病或誘因中,常見原因有全麻手術后、嚴重創傷、嚴重腹腔感染、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病理產科等。表1 231例患者酸堿失調類型與不同基礎疾病(略)

    2.2 電解質紊亂情況本組發生電解質紊亂229例(84.81%);電解質紊亂類型與不同基礎疾病或誘因的分布情況見表2。電解質紊亂類型以單純低鈣血癥最為常見,共137例(59.83%),存在或合并存在低鈉、低鉀也較為多見,分別為44例(19.21%)和39例(17.03%)。電解質紊亂的常見基礎疾病或誘因有全麻手術后、嚴重創傷、腦血管疾病、嚴重腹腔感染等。表2 229例患者電解質紊亂類型與不同基礎疾病(略)

    3 討論

    3.1 酸堿失調在ICU危重病人中,由于呼吸循環障礙、嚴重感染及創傷、溫度變化和代謝改變,以及人工機械通氣和抗酸、堿藥物的應用等因素的影響,可以出現各種類型的酸堿失調,甚至多重酸堿失調[2]。本組270例內環境紊亂危重患者中231例發生酸堿失調,發生率高達85%以上。酸堿失調以呼堿最常見,結合本文資料,究其原因包括:(1)全麻手術或搶救病人時,采用人工機械通氣,由于通氣量過大而引起呼堿;(2)嚴重創傷,因重度休克伴低氧血癥或劇烈疼痛刺激引起通氣過度;(3)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血管疾病、腦外傷、腦腫瘤、腦炎等均可刺激呼吸中樞引起過度通氣;(4)嚴重革蘭陰性桿菌感染可引發過度通氣[3]。本組部分患者通過細菌學證實存在較為嚴重的革蘭陰性桿菌感染;(5)許多肺疾患如肺炎、肺水腫、間質性肺疾病等由于呼吸障礙引起低氧血癥導致通氣過度等。

    代酸在危重癥患者中也是較為常見的酸堿失調類型,本組患者代酸發生率約20%。其原因包括各種誘因(如全麻手術后、嚴重創傷、嚴重腹腔感染、消化道大出血等)引起循環功能障礙,組織血流減少、缺氧,無氧代謝增強,固定酸增加;循環功能障礙導致腎臟有效血容量減少,發生腎功能不全,進而腎臟排H+減少,引起體內酸性物質滯留;此外,消化道瘺、腹瀉時堿性物質丟失過多,使體內酸性物質相對增多。

    多重酸堿失調尤其是呼堿合并代酸在本組資料中也較為常見。呼堿合并代酸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基礎疾病或呼吸機治療引起過度通氣,發生呼堿,同時存在缺氧情況(如休克、微循環功能衰竭、心搏驟停、低氧血癥等)導致體內固定酸增多發生代酸。三重酸堿失調在本組中較少見,但一旦發生往往提示病情已進展到嚴重階段。三重酸堿失調發生的原因可能是原發疾病引起呼酸或呼堿,在此基礎上因持續胃腸減壓、劇烈嘔吐、長期限制NaCl攝入、長期使用利尿劑等導致代堿,病情繼續惡化,腎衰、感染未控制、組織缺氧未改善等導致產酸增加和排酸減少引起代酸。

    輕度的酸堿失調如能及時治療對于危重患者并無嚴重的不良后果,但嚴重的酸堿失調將導致組織細胞代謝紊亂和心血管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異常。特別是發生三重酸堿失調時,往往成為患者致死的直接原因[4]。重度堿血癥時可因血紅蛋白氧離曲線左移使組織嚴重缺氧,還可引起嚴重的心律失常而危及生命[5];重度酸血癥時可產生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收縮力降低以及血壓下降。

    在酸堿失調的治療上,首先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和消除導致失調的誘因,努力使機體恢復對酸堿的調節能力。但當pH值變化過大,酸堿失調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時,需要在病因治療的同時適當補堿或補酸。同時注意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3.2 電解質紊亂電解質紊亂是危重癥患者常見的并發癥,本組資料中電解質紊亂發生率高達80%以上。其中以低鈣血癥發生率最高。分析本文資料其主要原因可能有:(1)大量輸入含枸櫞酸鈉的血液制品[6];(2)危重癥患者常存在組織缺血、缺氧,鈣泵活性下降,鈣離子內流增加,使血鈣下降[7];(3)許多外科疾病如腸梗阻、阻塞性黃疸、消化道瘺、慢性腹瀉、長期禁食等使維生素D的攝入不足和腸吸收障礙致腸鈣吸收減少,尿鈣丟失增加,造成低鈣血癥;(4)急性胰腺炎時釋放脂肪酸與鈣結合形成鈣皂,降低血鈣;胰腺炎還可引起胰高血糖素過多分泌,刺激降鈣素分泌增加,引起低血鈣。本組胰腺炎患者5例,均發生或合并發生低鈣血癥。低鈉、低鉀血癥在本組患者中也較為常見,其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消化液丟失(如嘔吐、腹瀉、腸瘺或胃腸減壓),長期攝入不足(如昏迷、腸梗阻、胃腸術后等),而治療中又未及時補充或補充不足才會導致低鈉、低鉀血癥。另外,部分患者電解質紊亂與酸堿失調合并發生,治療中應引起高度重視。

    早期的監測,在病因治療的同時及時地對癥治療是糾正電解質紊亂的關鍵。不同疾病的患者有各自電解質紊亂的特點,制定治療方案時需各有側重。治療的同時注意監測臨床癥狀和血電解質濃度,當出現嚴重并發癥,如休克、抽搐、昏迷、呼吸困難、心律失常等時,要緊急對癥處理,包括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吸機輔助、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擴容、鎮靜、脫水及低溫腦保護等。

    綜上所述, 危重患者常出現酸堿失調及電解質紊亂,其類型與原發病、病情進展和前期治療等有關,酸堿失調及電解質紊亂的嚴重程度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和治療的效果,對ICU危重患者監測酸堿和電解質變化,有利于掌握病情,指導治療,而及時糾正,可大大改善預后,提高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金惠銘.病理生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5-67.

    [2]毛宗雯,徐貴全.危重病人酸堿失衡260例臨床分析[J].中華醫學寫作雜志,2003(15):1388-1390.

    [3]任成山,趙志強,李霞,等.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患者酸堿失衡的分析[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4(10):874-877.

    [4]周寧.113例三重酸堿失衡病例的臨床分析[J].北京醫學,2007(3):184-185.

    [5]尚謙,李鳳,丁亞君.ICU危重患者血氣分析1696例報告[J].臨床肺科雜志,2007(2):173.

    第5篇: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范文

    1 臨床資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實行心臟瓣膜置換手術20例,男5例,女15例,年齡35-65歲,平均42.5歲,其中二尖瓣置換術11例,二尖瓣及主動脈瓣置換術4例,二尖瓣置換術加三尖瓣成形術5例,手術均在全麻低溫體外循環下進行。

    2 術后護理

    2.1 舒適與疼痛的護理

    患者術后妥善安排到監護病房,各種儀器使用時介紹給患者知曉,安慰患者避免緊張,疼痛時及時告訴醫護人員,必要時使用止痛劑。引流管妥善固定,翻身拍背時避免牽拉。咳嗽時護住傷口及兩側胸壁,減輕振動引起的疼痛。

    2.2 呼吸系統的觀察

    呼吸系統功能是最早反映病人生理變化的指標之一,因此觀察呼吸系統功能變化能夠及時針對整體病情變化做出判斷,預見疾病轉歸。心臟瓣膜術后需呼吸機輔助呼吸,使用呼吸機時需加強呼吸機管理及相關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與呼吸機是否同步、潮氣量、吸呼比等重要參數設置及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痰多時及時吸痰,注意室溫及吸入的氣體溫度,不易過低,預防肺部并發癥。患者清醒后由于切口疼痛這也是對呼吸功能產生影響的重要原因,疼痛的刺激常常影響患者咳嗽排痰, 從而容易導致肺不張,因此要改善通氣, 促進排痰。 經常聽診肺部呼吸音,監測血氧飽和度及血氣有變化時應及時報告醫生。

    2.3 循環系統的觀察與護理

    2.3.1 心律失常的預防及處理

    心臟瓣膜病患者因術前心功能較差, 術中心臟牽拉,加之外科性損傷、心臟周圍組織水腫, 導致術后心肌水腫,心臟電傳導系統及搏出量受影響,容易發生心律失常。觀察電解質和血氣變化。對室上性心動過速者可遵醫囑給予西地蘭及鹽酸胺碘酮治療,室性心律失常可遵醫囑應用利多卡因靜脈注射、鹽酸胺碘酮口服、心臟按壓和體外除顫等治療,心動過緩者可給予異丙腎上腺素靜滴。積極準備好各類急救藥品,并熟悉搶救措施。對于術后安放起搏器,宜控制心率在90~100次/min。對患者主觀不適需結合心電監護的變化進行及時分析。

    2.3.2 低心排的觀察與護理

    低心排綜合征是瓣膜置換術后最常見也是最早的并發癥與死亡原因。

    2.4 電解質及腎功能監測

    患者術前心衰,胃腸道進食差,腸內營養供給不足,加之長時間的強心利尿劑,故極易發生電解質紊亂,尤以低鉀血癥常見。監測血鉀、腎功能變化,準確記錄24H出入了,不能口服補鉀的,注意見尿靜脈補鉀。重點觀察有無心律失常。

    2.5 引流管的觀察及護理

    保持引流管的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如果短時間有大量新鮮血液涌出,超過100ML/H,提示活動性出血,及時報告醫生處理。觀察血壓、肢體末梢如濕冷,應注意保暖,建立靜脈通路,配合醫生急救。

    2.6 用藥護理

    使用抗凝藥物華法林,注意復查凝血,觀察大小便顏色、如出現牙齦出血、皮下出血、鼻衄等及時通知醫生,協助處理。使用洋地黃制劑,如地高辛時,要按時固定時間指導患者服藥,如測心率小于60次/分,或心律不齊應停止用藥,報告醫生,注意有無黃綠視、胃腸道不適、惡心、嘔吐等中毒癥狀,使用利尿藥,注意避免低,指導患者進食富含鉀的食物,如紅棗、香蕉、香菇等。

    2.7 神經系統的監護

    護理人員應注意患者有無頭痛、惡心、胸痛、咯血及肢體感覺、運動異常等腦、肺、腎、下肢靜脈栓塞前驅癥狀,以便監護有無神經系統肢體栓塞的并發癥。

    2.8 預防感染和并發癥

    除按醫囑應用廣譜抗生素外,護理上應注意各種侵入性操作,如中心靜脈留置管、心包縱隔引流管、尿管等插入部位的皮膚消毒,每天更換穿刺口敷貼,行會陰擦洗,按常規予高頻霧化吸入,口腔護理每日2次,床上擦浴每日1次。密切監測體溫、白細胞計數情況,視病情及早拔除各種侵入性管道,消除感染隱患。

    3 康復護理

    心臟手術后大多數病人的全身情況比手術前有所好轉,病情允許時,每天可增加一點活動量,感到累時就休息,體力會逐漸增強。病人回家初期應繼續住院后期的每日活動量,加上回到家中自行料理生活起居及一般家務勞動,如掃地、擦地板、買菜、做飯、洗碗筷等,也可參加一些輕松的文娛活動,如看電視、打撲克等,但應避免過度勞累。鍛煉方式可多樣化,從家務生活自理、定時步行到上下樓梯、騎自行車、打太極拳、做保健操等均可,持續時間及頻度可根據個人情況逐步增加,以不引起心慌、氣短為宜,但應避免容易引起創傷的運動,同時6周內不能提重物,以免影響胸骨切口的愈合。病人可根據自身身體情況進行適當的戶內、戶外活動,量力而行,循序漸進,6~8個月后可考慮恢復工作,工作量逐漸增加,以至全天工作,不宜過早行強體力勞動。

    第6篇: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范文

    很多原因都會引起咳嗽

    記者:請問鐘院士,咳嗽最常見的原因是什么?

    鐘南山: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咳嗽最常見于呼吸系統疾病,幾乎所有的呼吸系統疾病都可以有咳嗽癥狀。如急慢性咽、喉炎,表現為刺激性于咳,嚴重時伴有聲音嘶啞;急性氣管、支氣管炎,表現為非持續性單發或陣發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多在冬季發作,可持續幾個月;支氣管擴張反復咳嗽咯血,每日痰量可達數百毫升:支氣管肺癌早期可出現干咳和少量咯血,周邊型肺癌還可伴有胸痛;肺膿腫患者咳嗽的同時,咯膿性臭痰;肺結核的咳嗽,痰中可帶血;大葉性肺炎咳嗽,痰呈鐵銹色;克雷白桿菌肺炎,咳痰呈磚紅色,膠凍狀;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常常為白色黏稠痰;職業性塵肺有慢性咳嗽、氣短和胸痛:百日咳有反復發作的痙攣性咳嗽伴高調雞鳴樣吼聲;肺栓塞可有咳嗽、咯血、呼吸困難、胸痛等。此外,有部分哮喘病人并不出現喘息,而表現為慢性咳嗽,稱為變異性哮喘。

    除了呼吸系統疾病外,其他系統疾病也可有咳嗽。如急性肺水腫時有咳嗽并伴粉紅色泡沫痰;慢性左心功能不全時常有慢性咳嗽,平臥或活動后加劇;心律失常者也可出現咳嗽:喉反神經麻痹、氣管食管瘺在飯后會有咳嗽,胃食管返流性疾病在進食后、臥床時咳嗽加重。此外,某些藥物,如:洛丁新、依那普利、開博通等也可引起干咳。

    記者:哪些咳嗽病人應該看醫生?

    鐘南山:多數咳嗽,尤其是青壯年人的感冒后咳嗽,往往可自行消失,或服藥后迅速好轉。而老年人、嬰幼兒感冒后咳嗽則不容忽視。如果出現一些嚴重疾病的表現;或無明顯原因的刺激性干咳;持續時間較長的咳嗽;合并胸痛或氣促、喘鳴等癥狀時,均要及時就醫。

    慢性咳嗽誤診率高達64%

    記者:咳嗽多長時間算慢性咳嗽?它的診斷標準是什么?

    鐘南山:在呼吸科門診,經常會遇到一些長期咳嗽的病人,病程持續8周以上,但胸部X線甚至CT檢查并無異常表現,臨床上通常將此類患者稱為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簡稱慢性咳嗽。這些慢性咳嗽患者的誤診、誤治率相當高,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統計資料表明,慢性咳嗽患者中64%曾被誤診為“慢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炎”等,平均誤診時間為5年,最長為20年。

    記者:如果反復咳嗽8周以上,但不是持續性的,譬如,每月感冒咳嗽1次,每次持續1~2周,反復犯病,這屬于慢性咳嗽嗎?

    鐘南山:反復感冒咳嗽,如果不及時治療,容易遷延發展成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氣管炎等疾病,雖然,它們不屬于慢性咳嗽范圍,但是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記者:x線胸片無明顯病變的慢性咳嗽,如何與慢性支氣管炎鑒別呢?

    鐘南山: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咳嗽往往伴有咳痰,常為大量白色泡沫樣痰或白色黏液痰;而且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咳嗽病程更長,病程遷延不愈2年以上,每年持續發病2個月以上。

    記者:以咳嗽為主、無氣喘癥狀的哮喘如何識別?

    鐘南山:有一種哮喘叫咳嗽變異性哮喘。僅表現為咳嗽的癥狀而無喘憋。此類哮喘患者長年咳嗽,經普通抗炎治療效果不好;或反復發作不易治愈:或咳嗽有明顯的季節性,晨間或入夜加劇;一般的刺激,如冷風、油煙,便能誘發咳嗽。如果有上述情況,就不能排除咳嗽變異性哮喘。應該進行相應的肺功能檢查(如支氣管激發試驗、晝夜峰流速監測)來確診。

    胃食管反流也會引起慢性咳嗽

    記者:聽說鼻咽和消化道部位的疾病也會引起慢性咳嗽,是這樣嗎?

    鐘南山:不少慢性咳嗽患者病程長達數年,嚴重地影響了生活質量,他(她)們睡不好,吃不香,干擾了學習和工作,尤其是一些女性患者,因慢性咳嗽而伴有尿失禁癥狀,生理上、心理上均十分痛苦。

    引起慢性咳嗽的疾病很多,故不應僅僅局限于在氣管部位找原因,還要注意鼻咽和消化道部位。胃食管反流、慢性鼻竇炎引起的慢性咳嗽在臨床上是比較常見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常在進食后和日間咳嗽加重。此外,由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后導致的氣管高反應性,都會導致慢性咳嗽。應該重視x線胸片無明顯病變的慢性咳嗽的病因診斷,輔助檢查應當由易到難,由常見病到少見病,要避免大撒網式檢查。以減少病人的醫療支出。

    明確病因,酌情輔以食療

    記者:治療咳嗽的許多藥物都是非處方藥(OTC),老百姓常常自己買藥吃,您如何看待這一情況?

    鐘南山:咳嗽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咳嗽的性質,如咳嗽起病的緩急,持續時間的長短,發病的季節,嚴重程度,與、勞累、進食的關系,是否有誘因,是否伴隨癥狀,以便盡快診斷。及時得到正確治療。盡管治療咳嗽的許多藥物都是非處方藥,但是治療慢性咳嗽一定要明確咳嗽原因,千萬不能自己隨意買一點止咳化痰的藥物來對付。

    記者:老百姓在對付咳嗽時,有許多食療“偏方”,如羅漢果、川貝燉梨,百合等,能不能吃,有沒有效果?

    鐘南山:老百姓往往喜歡用羅漢果、梨、百合等食療的方法來治療慢性咳嗽,但是對于長期慢性咳嗽的患者來說,這些方法只能起到輔助作用。慢性咳嗽患者最主要的是要認真處理咳嗽,而不僅僅靠食療來治療。因為如果病程遷延的話。容易合并其他一些并發癥。

    第7篇: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范文

    冠心病

    冠心病,全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是指為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發生了粥樣硬化,血管管壁出現了“垃圾”(也就是斑塊的沉積),引起血管狹窄、閉塞,導致心臟心肌細胞缺血、缺氧,甚至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它是人體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器官缺血的最常見類型。

    冠心病是一類疾病的總稱,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心絞痛和心肌梗死。心絞痛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穩定型心絞痛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勞力或情緒激動等情況下出現的胸前區不適,不適感可由“痛、悶、喘、憋”四個字來進行概括,雖然主要發生于胸前區,尤其是胸骨中下段,但這種胸悶、胸痛的感覺可以向上放射至頸部、左肩背部甚至下頜部,出現喉嚨的緊縮感、肩背部酸痛、牙痛等;向下可放射至上腹部,出現腹痛;另外也可出現左前臂甚至左手手指的酸痛感。這也是心絞痛容易被誤診,或者說患者容易一開始就選擇了錯誤的就診方向的原因。

    既然心絞痛的癥狀如此不典型,大眾如何作初步的鑒別呢?首先,從發病人群來說,有基礎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吸煙等人群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偏大,此類人群需警惕冠心病的可能。其次,穩定型心絞痛癥狀的發作通常有劇烈活動、情緒激動、飽餐作為誘因,癥狀持續數分鐘至十余分鐘不等,休息或者舌下含服保心丸、硝酸甘油后癥狀可緩解。如果癥狀發作時間過短,有可能為神經性疼痛,如肋間神經炎、帶狀皰疹;而時間持續過長則需要警惕冠心病的危重類型――心肌梗死的可能。心肌梗死多是在血管內有斑塊的基礎上,斑塊破裂、糜爛引起了大量血栓聚集,導致血管完全堵塞,出現該血管支配范圍的心肌細胞壞死。心肌梗死時的胸悶、胸痛癥狀較心絞痛程度更為嚴重,發作時多伴有面色蒼白、大汗淋漓,持續時間較心絞痛更長,含服藥物或休息僅部分或完全不能緩解癥狀。此時患者應立即躺下并向120求助,切忌此時再作進一步活動等。

    臨床上所見冠心病患者最易誤診的疾病包括:

    帶狀皰疹 可引起胸前區神經走行區域的疼痛,有時較劇烈,因為其疼痛部位與心絞痛有重疊,并且疼痛癥狀可發生在皮疹出現之前,因此容易與心絞痛混淆。

    肋間神經炎 疼痛部位可能會累及1 ~2個肋間,但不一定會出現在胸前,并且疼痛性質多為刺痛、灼痛這種神經性疼痛。

    胸膜炎 胸膜炎也可出現胸悶、胸痛,且它的胸痛與咳嗽、吸氣動作相關。

    主動脈夾層 表現為胸痛、背痛,當撕裂范圍涵蓋腹主動脈時可出現胸腹部疼痛,疼痛多成撕裂樣,為一種急危重癥,病死率極高,故需謹慎鑒別。

    食道疾病 如食管炎、食管裂孔疝等,可出現胸骨后疼痛,但食道疾病的癥狀多與進食相關。

    胃炎、膽囊炎 也可出現上腹部疼痛的情況。

    其 他 如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常自覺胸痛,多為針刺樣疼痛或灼痛,更年期女性多見,多發生于疲勞后而非疲勞當時,有時甚至自覺輕度體力活動可以緩解癥狀。

    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心臟功能障礙,使得心臟泵血的能力不能滿足機體生理活動的需要。心功能不全進展、惡化至失代償階段即被稱為心力衰竭。常見的導致心力衰竭的原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擴張性心臟病以及瓣膜性心臟病。總的來說,心力衰竭最常見的表現為乏力、水腫以及呼吸困難。心衰又分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臨床上以左心衰更為常見。左心衰常表現為各種程度的呼吸困難、氣促,咳嗽、咳痰,嚴重患者可出現少尿、腎功能不全的癥狀。臨床上常與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癥等混淆,因兩者都可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的癥狀,進行心超、實驗室檢查后才可鑒別。左心衰的急性發作通常發生在有基礎心臟疾病的患者出現感染尤其是呼吸系統感染后,另外,此類患者在大量、快速輸液治療后也可誘發心衰的發作。右心衰的典型表現為下肢水腫,易誤診為出現水腫表現的腎臟疾病、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

    總之,心力衰竭的臨床表現極不典型,但其多發生在有基礎心臟疾病的患者中,目前的實驗室檢查對于心衰診斷的排除準確性已較高。對于有基礎心臟疾病的患者,在非心臟專科進行輸液治療時需要謹慎并且向醫師提供相關病史,以免出現醫源性誘發心衰的發作。

    心律失常

    心臟之所以能夠正常地進行有序的舒縮活動,完成自己作為一個泵的職責,主要是依賴于支配心肌的一套完整的電活動體系。對這套管理心臟節律的體系進行簡單的概述就是:竇房結這個“總司令”發出指令,指令經過結間束這條“道路”先到達“下級”房室結處,房室結再將指令通過左右束支等“道路”傳遞給“小兵”心肌細胞,進而完成整個心臟的心肌細胞“大軍隊”的指令傳遞,最后心肌細胞再進行收縮-舒張活動。在這個“大軍隊”的任何環節中出現問題,都會引起心臟節律的紊亂,也就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一大類疾病的總稱,包括很多種類型,各自的臨床表現差異也非常大,輕至毫無癥狀,重至發生猝死。心律失常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心悸,也就是心慌。對于有這類癥狀的患者,需前往醫院行心電圖檢查,必要時甚至需要行24 ~ 48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心律情況,以排除一些會引起嚴重后果的心律失常。

    較易誤診的心律失常患者常以暈厥為首發癥狀就診。當出現一些嚴重類型的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顫時,且此時雖然有收縮,但為不足以完成泵血功能的無效收縮,且不能完成其維持血液流動的功能,導致患者出現意識喪失。由于以暈厥為首發癥狀,此類患者較常于神經科首診,然而行頭顱CT并無有意義的發現。所以,對于一些有過暈厥病史,且暈厥發作前后有心悸、胸悶癥狀,發作后沒有明顯的神經系統遺留癥狀的患者,切記不要忘記心臟原因導致的暈厥的可能,患者自身也勿因發作后并無大礙而耽誤就診。

    第8篇: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范文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內科,廣東廣州 510610

    [摘要] 目的 探討小兒呼吸系統反復感染的治療策略。方法 將該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40例呼吸系統反復感染的患兒隨機分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如吸氧、鎮靜、抗感染等,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額外采用匹多莫德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評分(包括咳嗽、喘息、哮鳴音等)、住院時間、臨床療效等。 結果 觀察組顯著療效48例,明顯好轉17例,無療效5例,總有效率為94.5%。對照組顯著療效30例,明顯好轉28例,無療效12例,總有效率為81.3%。觀察組療效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匹多莫德能有效改善患兒呼吸道感染臨床癥狀,具有重要的臨床實施意義。

    關鍵詞 呼吸系統;感染;匹多莫德

    [中圖分類號] R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8(b)-0136-02

    治療冬季是寶寶呼吸道感染的高發季節,就診的寶寶中80%以上屬于感冒、咳嗽、氣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統感染疾病[1]。每年約有20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于急性呼吸系統感染[2]。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的現象,原因是寶寶呼吸道正在發育,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比成年人要少許多,而免疫球蛋白具有局部的防御作用(能夠抵抗入侵的細菌和病毒)[3]。另外,氣管粘膜發育不完全,纖毛稀少,不利于灰塵、細菌、粘液的清除和排出。這樣導致寶寶比較容易發生感冒、支氣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空氣污染是導致寶寶呼吸系統感染疾病的主要原因。過去過敏源只限于花粉、家養牲畜等,而現在室內裝修有害氣體污染、室外空氣污染以及螨蟲、貓狗等寵物分泌物成為兒童致病的四大主要原因,呼吸道感染的患兒大多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4]。目前,由于不斷使用抗生素,人體呼吸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感染抗藥性變異,致使部分患兒反復出現呼吸道感染狀況,增加了治療的難度,相關研究顯示,對小兒免疫功能的調節能有效防治反復呼吸道的感染[5]。為探討小兒呼吸系統反復感染的治療策略,該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匹莫德治療呼吸系統反復感染患兒70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l40例患兒,均被該院診治為呼吸系統反復感染,以《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作為診斷標準,所選140例患兒無嚴重的腎、心、肝及其他肺部疾病,將該組患兒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平均70例。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46例,實際年齡為3個月~6歲,平均(3.4±1.2)歲,病程(15.6±2.6)個月,所有患兒呼吸系統反復感染,患肺炎次數為每年超過2次。患兒主要臨床癥狀為:陣發性痙咳、氣喘、雙肺可聞及細濕噦音、哮鳴音等;胸部x線檢測結果表明:肺紋理、呈現片狀陰影;患兒無其他疾病,無家族遺傳性和先天性畸形等疾病。

    1.2 方法

    ①對照組:該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如改善肺部微循環、予吸氧、鎮靜、布地奈德懸液(AstraZeneca Pty Ltd,批號H20090903)氣動霧化及抗感染治療,對待急性感染期的嬰兒都輔助抗生素治療[6]。②觀察組:在治療組的基礎上使用國產進行匹多莫德治療,400 mg/支,劑量:小于2歲患兒,1支/次;大于2歲患兒, 1支/次,l次/d,以2個月為1個療程。

    1.3 評價標準

    記錄實驗組和對照組患兒的住院時間,喘息、咳嗽、哮鳴音等臨床癥狀評分、以及停藥半年內呼吸道再次發生感染的頻率。對肺部哮鳴音、咳嗽、喘息的實際等級程度進行計分(按0~3分打分),計分標準如下:無為0分,輕為1分,中為2分,重為3分[6-7]。

    1.4 療效判斷

    ①顯著療效:停藥后半年內無再次感染出現,喘息、咳嗽、哮鳴音等臨床癥狀評分提高2分;精神狀態及食欲會恢復至正常水平;②明顯好轉:停藥后半年內再次感染率為1,患兒肺部氣喘、咳嗽、噦音減輕或者基本消失,精神、食欲恢復正常,癥狀評分提高1分;③無效:患兒體征、癥狀治療前后加重或者無改善,感染次數為2甚至更多。總診療率=明顯好轉+顯著療效[8]。

    1.5 統計方法

    使用spss11.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顯著療效48例,明顯好轉17例,無療效5例,總有效率為94.5%。對照組顯著療效30例,明顯好轉28例,無療效12例,總有效率為81.3%。觀察組療效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癥狀評分改善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平均為(7.2±2.5)d明顯短于對照組(12.1±3.2)d,而且觀察組的癥狀評分改善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是一種常見病,病因復雜,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缺乏特殊的治療方法,對患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小兒呼吸道的機體免疫特點及解剖生理特點與呼吸道感染的發生有關;嬰幼兒的鼻咽腔和鼻部相對較短,鼻道狹窄、無鼻毛、鼻粘膜柔嫩、血管豐富,感染時容易引發鼻粘膜充血腫脹,引發鼻塞[1]。當然,小兒肺臟彈力組織血管豐富、發育差,淋巴組織間隙與毛細血管比成人的寬,肺泡數量較少,間質發育旺盛,易導致肺內含血量豐富,故也易引發感染[2-3]。另外,正常成人呼吸道分泌多種免疫球蛋白,其中以分泌型LgA(S-lgA)為主,它能增強呼吸道粘膜抵抗細菌或病毒的能力,但是嬰兒期LgA水平低下,1歲后才逐漸增加,但仍處于低水平[4-5]。故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呼吸系統感染,所以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及其相關的治療策略是兒童呼吸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研究問題;盡管GINA和中國哮喘防治指南制定了支氣管哮喘的診斷與長期規范化治療的方案,但仍有許多醫療單位依舊使用70年代的哮喘治療方法。如果患者得不到正確規范的治療,就會導致肺功能損害,嚴重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6]。小兒獲得性呼吸道感染(CARTIs)病例數龐大,不恰當抗生素療法比如選擇耐藥菌,并使之持存在繁殖,而這種耐藥菌可以使臨床病程遷延、并發癥產生甚至導致治療失敗[7-8]。熊云飛等人的研究表明,匹多莫德人工合成的二肽類免疫刺激調節劑,能刺激機體產生非特性自然免疫,還能依靠細胞免疫途徑將自然殺傷細胞激活,增強細胞抗病毒的能力,促進巨噬細胞成為嗜中性或者多核細胞的殺傷、吞噬及趨化作用,促進淋巴細胞增殖,并使之產生抗體,加強體液免疫功能[1]。該研究表明,觀察組患兒在施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又給予了匹多莫德治療,結果改組患兒在哮鳴音、咳嗽、喘息等癥狀方面評分改善,臨床診療效果及住院時間也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駱強等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他們研究結果顯示在聯合使用匹多莫德治療后不僅提高治療效果,而且再感染次數減少、再感染后病程明顯縮短[2-3]。

    綜上所述,使用匹多莫德比未使用匹多莫德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效果明顯,顯著降低了再感染的發生率,再聯合吸氧、抗感染等方法綜合治療,最大優化疾病的治療效果,這在臨床上值得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林春,王云東,王珉. 中藥霧化吸入防治小兒呼吸系統感染的探索[J]. 中國民康醫學,2012(22):2733-2734.

    [2] 駱強. 應用匹多莫德治療小兒呼吸系統反復感染的臨床療效觀察[J]. 求醫問藥,2013(5下半月):290-291.

    [3] 盧建忠.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進展[J]. 中國醫藥指南,2013(21):441-443.

    [4] 熊云飛. 應用匹多莫德顆粒治療小兒呼吸系統反復感染的臨床療效觀察[J]. 求醫問藥,2013(6下半月):289-290.

    [5] 周煥炯. 兒科呼吸系統反復感染的治療體會[J]. 中國醫藥指南,2011, (1):79-80.

    [6] 黃偉萍. 結合實踐探討兒科呼吸系統反復感染的治療的一些體會[J]. 中國衛生產業,2011(22):69,71.

    [7] 楊卉艷,孫淑華. 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學及防治[J].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1):66-68.

    第9篇: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范文

    中圖分類號: R593.2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8)05-0942-02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以橫紋肌受累為主的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 各 個臟器,肺間質病變(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其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可引 起肺功能衰竭,病死率高。現就我院DM合并ILD患者的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DM患者23例,其中合并ILD8例,男2例 ,女6例;年齡34~73歲,中位年齡47歲;病程1個月至20年。

    1.2 診斷標準

    1.2.1 DM的診斷標準 參照1975年Bohan診斷標準[1]。

    1.2.2 ILD的診斷標準 ①干咳、進行性呼吸困難,肺底可聞及“ Velcro”羅音。②胸片和( 或)CT呈毛玻璃狀、小結節狀、網狀、蜂窩狀等陰影。③肺功能測定顯示以限制性通氣功能 障礙為主,彌散功能降低。④肺活檢病理學檢查見早期非特異性肺泡炎、晚期間質纖維化。 符合上述①、②并有③或④即可診斷。

    2 結果

    2.1 臨床表現

    除原有DM的表現外,氣喘、呼吸困難最常見,共4例(50%),進行性呼吸困難2例(25%), 發熱3例(37.5%),咳嗽、咳痰2例(25%),心悸、胸悶2例(25%),胸腔 積液1例(12.5%);兩肺背部下側聞及吸氣末細濕羅音3例(37.5%),肺底可聞及“Velcr o”羅音2例(25%)。

    2.2 影像學檢查

    所有患者均進行了胸部X線片和高分辨CT檢查,表現為毛玻璃樣變7例(87.5%),線形陰影7例 (87.5%),肺實變4例(50%),點狀、小結節陰影2例(25%),蜂窩肺1例(12.5%),右側胸腔 積液1例(12.5%),病變主要局限于兩中下肺外帶,胸膜下病變明顯。

    2.3 肺功能檢查

    共6例進行了肺功能檢查,其中4例為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2例為混合性通氣功能障礙,以 限制為主。其中肺容積為預計值的(59.1±14.0)%,4例低于預計值的80%;用力呼氣量預計 值為(57.6±11.0)%,2例低于預計值的80%。

    2.4 血氣分析

    所有患者均進行了動脈血氣分析檢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無二氧化碳潴留。

    2.5 經纖維支氣管鏡肺活檢

    經纖維支氣管鏡肺活檢2例,其中肺泡炎1例,纖維組織增生1例。

    3 討論

    DM是一組肌肉及/或皮膚的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個臟器,肺部為其最常累及的 臟 器之一,本組DM合并ILD的患病率為34.8%,略高于有關文獻報告的患病率5%~30%[2] 。

    本組DM引起肺損害的起病方式有的表現為急性氣喘、呼吸困難最常見,進行性呼吸困難咳嗽 、咳痰,心悸、胸悶,胸腔積液;兩肺背部下側聞及吸氣末細濕羅音,肺底可聞及“Velcro ”羅音,易誤診為肺部感染或肺結核,待數周至數月后出現多臟器受累。部分患者發病隱匿 ,在典型的皮肌炎癥狀多年后,才出現咳嗽、活動后氣喘、進行性呼吸困難,本組有1例患 者在確診皮肌炎20年后出現呼吸系統癥狀,最后死于呼吸衰竭。提示間質性肺炎癥狀可發生 于DM病程任何階段,既可在DM典型癥狀之前或之后發生,亦可在激素治療減量過程中發生。 在DM的肺部病變中,高分辨CT被作為診斷和評定ILD的有效手段,敏感性較高,CT表現往往 為不規則線性陰影和毛玻璃樣變,本組病例主要表現為毛玻璃樣變及線形陰影,少數病例表 現為胸腔積液。

    DM合并ILD的確切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推測可能因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肺組織中,通過補體激 活系統導致細胞溶解,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細胞毒性及致敏淋巴細胞途徑導致小血管炎和/或 肺損傷,在早期多表現為以滲出為主的肺泡炎,隨著病情進展,由于膠原廣泛沉積,導致不 可逆的肺間質纖維化,進而損害肺功能,表現為以限制性為主的混合性通氣功能障礙[ 3]。

    因此DM合并ILD的病程不同,病理改變也不同,治療方法不同,療效各異,預后不同,故 臨床懷疑此病時,最好能及時行肺部高分辨CT檢查及肺組織病理學檢查,以便盡快明確診斷 ,指導治療,緩解癥狀,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BOHAN A,PETER J B.Polymyositis and dermatomyositis(firstof parts)[J].N Engl J Med,1975,292:344.

    [2] TAZELAARHD,VIGGIANORW,PICKERSGILLJ,et al.In-terstitial lungdisease in polymy oitis and dermatomyositis.Clini-calfeatures and prognosis as corre lated with h istologic findings[J].Am Rev Respir Dis,1990,141:727-7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成人性a激情免费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入口|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app下载|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69|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嘿嘿视频网站在线| 免费看一级淫片成人|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福利app|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性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天天5g影院| 成人国产精品999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 欧美成人高清ww|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av|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色老头成人免费综合视频| 国产成人女人毛片视频在线| 成人毛片免费网站| 七次郎成人免费线路视频| 免费观看成人毛片| 免费看一级淫片成人|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红楼遗梦成人h文完整版| 91成人免费版| 1314成人网| 最新69成人精品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