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七年級音樂教學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四年級有2個班,共94人,通過期末抽測來看,大部分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掌握的比較好,只有一小部分同學對所學的知識掌握的不夠牢固,從總體上看,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學生的總體水平提高了。
二、主要成績:
1、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和音樂課程解讀,領會課改的精神,提高自己對新
課程的認識,明確本學期的教學目的、內容和要求,掌握各課音樂知識的聯系,樹立教學的整體觀念,使教學形成完整的體系。
2、唱歌教學時,始終堅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運用簡單的畫片故事,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取更知識,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以情感人,潛移默化的熏陶浸染,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使每一位學生都樂意上音樂課。
3、器樂教學方面,主要學習豎笛的正確演奏方法,通過學習與自己的努力,學生吹奏水平提高了,現在,學生以具有初步的齊奏、合奏、伴奏的能力。
4、讀譜知識方面,主要學習了弱起小節,切分音、三連音等,進行了節奏練習和音樂短句的編寫練習。
5、視唱練習方面,學習了畫拍視唱,視唱八度以內音樂短句含切分音和音樂短句的編寫練習。
三、經驗不足:
1、唱歌教學過程,有的學生歌詞記不住,吐字、咬字不清晰。
2、教學工作中,對課后習題研究的不透徹,節奏練習是難點,學生掌握的不夠好。
一、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對于英語學科而言,實施任務型教學模式即主要強調讓學生用英語做事情,它可以讓學生在任務的完成過程獲得語言運用能力。如,學七年級下期《I want to be an actor》時,在上完section A和section B之后,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
任務:寫我的職業理想。
目標:在掌握各職業特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學以致用,使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獲得提高。
任務完成后,學生輪流到講臺上對自己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總結陳述。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采取合作式學習模式,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如,學七年級上期《Can you play the guitar》時,我們可為學生布置這樣幾項合作任務:四人為一組,上課之前搜集各個成員所喜歡的音樂類型、歌手、演奏家以及各種樂器,并對搜集的材料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討論;以小組形式建立俱樂部,運用情態動詞can談論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喜好和意愿;進行招聘海報學習后,各小組為自己的俱樂部制作招聘廣告。這樣,我們利用合作式學習模式,既使學生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師進行及時教學反思,促進自我的完善和發展
在國家大力推進教育課程改革進程的今天,音樂課程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教師走進課改,從學習更新教育理念,到探尋攫索實踐經驗。積極地投入音樂課程改革。各級各類的優質課評選和觀摩活動不僅促進了地區教師間的交流。對音樂課堂教學也做出十分有益的探討。但是,我們也應冷靜面對教學中的某些象:是什么原因制約了課堂目標的實現?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南轅北轍?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課堂示范打了折扣?應當如何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些問題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一個問題:“教學效益”。
“教學效益”不等同于生產效益,不是指單位時間教師教授了多少內容,而是指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的綜合指標。“教學效益”包含兩個重要層面,即是“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的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而“有效學習”則主要是指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學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學習。因此,要想提高教學效益,有必要從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培養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培養“問題意識”。
一、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有效設問提高教學致量
新課程要求音樂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遞和執行,它還具有課程創新和生成。不僅僅關注教學結果,更關注整個學習過程。
教師既要著眼于巧妙設疑、促使學生思考、完成教學任務,又要高瞻遠矚,著眼于學生問題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養成。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就是思維、能力與素養發展的過程。在實踐中,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是非常有限和寶貴的,有的還需要多加思考,慎重執行。比如七年級學唱歌曲《難忘今宵》的課堂教學中,設計了“有獎搶答”教學環節,剪輯“劉謙、趙本山、千手觀音、周杰倫、小沈陽、王菲”表演片段,要求學生觀看并回答表演者或節目名稱,尋找出其共性,引出“春晚”的話題,用時8分鐘,占了總課時的1/5,顯然是不恰當的。因此設計有效的提問,為教學目標達成和教學任務實現是非常必要的。總的來說,應注意以下及點:
1、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有效問題,為課堂教學導航。
示例1
三年級唱歌課(如今家鄉山連山)教學
教師通過創設情境,PPT展示,聆聽歌曲。設計問題:這首歌說的是什么故事,
通過聆聽和思考。了解歌曲表達的情感和內容,強化審美體驗。
2、激趣、懸疑,給學習以動力。
運用啟發性、導向性的方式催化思維。巧妙利用人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使教學效益事半功倍。
示例2:
二年級欣賞課(童謠)教學
欣賞樂曲(蜻蜓你來吧),閉目靜聽。體驗樂曲情緒,根據音樂的發展想象音樂畫面――池塘、蜻蜓、小朋友、玩耍。之后,復聽作品,用簡筆畫表達聽到的畫面和感受。
示例3:
八年級欣賞課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教學
了解學習音樂作品后,反饋環節采用“音配畫”檢測學習成果學生聆聽“愛情主題”、“抗婚”、“樓臺會”音樂片段,對照預先準備好的圖片,將視覺和聽覺結合,選擇合適的音樂配入畫面,并說明理由。
二、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音樂審美能力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以“導學者”的角色,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引導誘發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幫助學生去感受、體驗、探討、研究和嘗試,獲得經驗、提升能力。
示例4:
七年級唱歌課(難忘今宵)教學
教學目標
1)通過演唱歌曲,讓學生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歌唱。
教學目標
2)通過演唱歌曲。讓學生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歌唱。
3)通過演唱歌曲,使學生能夠大膽、自信、有感情地演唱。
4)通過活動表演,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我組織能力、合作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5)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讓學生充分理解歌曲的文化內涵。
教學目標需要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和技能三個維度進行考慮,以學生為主體,表達需要精煉、準確、具體化、可衡量。因此,我們從中不難發現這個教學目標的問題所在:一是“讓學生”、“使學生”、“培養學生”等這樣的字眼顯然出發點和主體都是教師,與新課程的理念相悖:二是學習“過程與方法”是演唱和活動。表述上欠妥當:三是第四條的表述具體化、量化程度不夠,較為籠統,不利于評價。
示例5:
七年級欣賞課教學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活動創造等綜合性音樂實踐,感受蒙古族音樂風格特點。從旋律、節奏、音色、情緒等方面,總結其特征。
2)通過各種創編活動。以形體等動作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強化加深對蒙古族音樂的理解。
【關鍵詞】教學方法 教學效果 課例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105-02
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充分地發揮出來。怎樣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其中,就要求教師要充分運用各類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俗話說:好的方法是捷徑。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有許多好的教學方法可供教師們學習和采納。筆者在多年的聽課過程中,就經歷了無數的優秀課堂,每每遇見一個好的教學方法,就像是在花園里采擷到了美麗的奇葩。現將部分奇葩稍加整理,與大家共享,希望能對英語課堂教學有所幫助。
一 音標處理的生動性
音標是英語初學者的必學內容,又是詞匯學習的前提條件。初學音標的同學都覺得音標枯燥無味,它的音、形又很不好記,往往在初學的時候就產生了抵觸情緒,不愿意主動去接觸它們。對于七年級的同學來說,只有把音標教學生動化、靈活化,才能調動他們學習音標的積極性。-
例如,在七年級的一節英語課上,復習48個音標時老師使用的是卡片歸類法:我給音標找個家。老師先將48張音標卡片隨機分發到學生手中,并在黑板上畫了4間大房子:單元音、雙元音、清輔音和濁輔音。然后請學生將自己手中的卡片粘貼在黑板上的大房子里進行歸類。講評時還是讓學生自己找出錯誤,看看哪個同學領音標進錯了家。學生們都很喜歡這個活動,查找錯誤時非常認真,當他們把音標全部正確地帶回家后,可以看到他們臉上興奮和自豪的神情。最后老師帶讀,再反復對學生個體抽查音標讀音,直到學生熟悉為止。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對于48個音標的面孔應該是比較熟悉了。
又如,教師在教授字母或字母組合時,經常將對應發音的字母和字母組合編寫成歌謠或句子,如引入一些East or west,home is best. No pains,no gains.等諺語,方便學生背誦。這個任務可以是老師完成,也可鼓勵學生去編寫再進行推廣。比如有位老師在教授字母和字母組合o、u、oo、oe、ou、ue常發/u:/音時,教師給學生提供了you/ju:/、room/ru:m/、do/du:/、full/fu:l/等一組單詞,要求學生當場編寫一個對話。學生完成的對話是:A:What are you doing? B:Oh,my room is full of books. I’m doing the room. 這種練習不但使學生熟悉了音標的讀音,同時強化了句型,達到了一箭雙雕的教學效果。
二 課堂引入的多樣化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為課堂引入,既要銜接上節課的內容,又要為本節課做好鋪墊,以舊引新,同時也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新課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得費一番功夫,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例如,在Unit 1 Living Well(高中英語選修七)的第一節熱身課上,課前老師布置學生用Powerpoint制作了幾個課件,上課前幾分鐘讓學生上臺來講述幾個同學們耳熟能詳的殘疾人的例子,如海倫·凱勒和張海迪等,并提出了要學習的課題:Talk about the disabled people and their achievement &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m?
其中一個學生是如此描述張海迪的:Now I will tell a story about China’s Hellen Keller,Zhang Haidi. Haidi became disabled at the age of 5 because of a serious illness. As she was young,she was determined to turn herself into a useful human being. It was her ambition to be a useful person that has turned the almost paralyzed Zhang Haidi into a well-accomplished figure whose achievements would dwarf those of some normal people. She has overcome a lot of difficulties in the following 45 years. Though she never went to school,she has studied politics,literature,medical science and several foreign languages. Now she has become a writer and published many books. She said,“I like writing. Writing is the way I use to cheer myself up and tell disabled people how to face the misfortunes.” Since 1983,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has been calling on us to learn from her. She sets a good example for us youth,encourage us to do more useful things for society.
學生介紹完張海迪的故事后,下面的同學可以當場向他提問一些有關張海迪的問題,之后可就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disabled? 這個問題和全班同學展開討論。教師只是適當對學生進行提示和提供幫助,最后進行觀點的歸納和總結。課堂上學生熱烈討論,各抒己見,很好地表達了如何幫助殘疾人和學習殘疾人身殘志堅的精神的觀點,教育效果良好。比過去老師純粹地講授的效果要好得多,學生也更能主動地去學習和接受。
三 課堂游戲的巧妙性
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課堂要具有一定的活躍性,沉悶呆板的課堂留不住學生的心。只有運用各種手法提高英語課堂的趣味性,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課堂游戲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Unit 1 Topic 3 How old are you? 的數字教學課上,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做了這個游戲。老師在課件上設計了一個大轉盤,當指針停到轉盤上的1~10個數字中的任意一個數字時,版面就會顯示一個內容,如要求學生作自我介紹、講個小故事、唱首英文歌或獎勵個蘋果等。同學們都希望自己能抽中大獎,于是在指針轉動時都大聲念著自己認定的幸運數字。而參加抽獎的同學也在學習了數字的同時復習了第一單元前面的一些內容,如用Hello! My name is …;I’m Chinese;I come from …;I’m in Class …,Grade One.等句型進行自我介紹,唱英文字母歌等。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開開心心地在“玩”中學,在“玩”中練,下課鈴響了還意猶未盡,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又如,在教授八年級上冊Unit 3 Topic 2 What sweet music Section B 的這節課上,其中一個環節老師是這樣處理的,先播放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讓學生欣賞,教授了音樂的分類:有classical music、rock music、country music、jazz、pop music、folk music等不同風格的音樂。接著進行音樂表演。以擊鼓傳花的形式讓學生演唱歌曲片段,之后讓其他同學來說出演唱歌曲的類型。最后,老師演唱了《洪湖水,浪打浪》片段后,學生講出這是首民歌,將本個環節推到了。這樣,不但給師生提供了一個表演的舞臺,又實現了在“樂”中學的教學初衷。
四 現成材料的巧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為老師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老師們上課都習慣于依賴電腦,其實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也不是使用的信息技術手段越先進,整合的效果就越好,而應根據教學目標、學習者特征、教學內容等選擇合適的工具。有時身邊就有豐富的課堂資源可開發利用,同樣也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實驗背景
學生通過七年級上冊的地球、地圖、地形、河流、氣候、居民、經濟等基礎知識的學習,七年級下冊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大洲、地區、國家等區域地理。初中地理知識結構有承上啟下的關系。七年級下冊的區域地理學習內容,要將七年級上冊所學的地形、河流、氣候、居民、經濟等知識運用于具體的區域中。地理教材中安排了亞洲的案例學習,主要的目的是通過對亞洲的學習,學生可以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描述一個大洲,通過對地圖和相關資料的分析,歸納一個大洲的區域特征,分析一個大洲各地理要素間的聯系。所以,區域地理的案例教學,主要是對區域地理學習方法的學習。我們通過案例教學,引導學生掌握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運用掌握的方法進行課前準備(收集資料、備課、制作課件、研討等)、實施教學、教學反思等,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潛能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實驗目的
1.以“學生自主上課”為載體,引導學生圍繞課題,利用報刊、圖書、網絡等多種渠道收集資料,讓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學習方法,上課展示,體會地理學習的快樂,達到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目的。
2.以“學生自主上課”為載體,改變傳統地理課堂中的“注入式”教學方式,在活動中掌握地理學習方法,內化地理知識,再現地理知識的活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學生在“上課”中掌握學習方法,獲得成就感,激勵學生熱愛地理學習。
3.在“學生自主上課”中開發學生多元智能,培養學生的個性。通過“學生上課”培養學生的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等。學生對地理課的喜歡程度,對“學生自主上課”活動的參與情況,是影響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情感體驗和對學生潛能開發的重要因素。開展“學生自主上課”,讓地理知識在深層意義上生動活潑起來,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學生在“自主上課”活動中個性得到健康發展,潛能得到挖掘,情感充分釋放,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4.驗證《地理課程標準》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等新課程理念。
三、理論支撐
1.《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要求:通過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學生在“自主上課”中,掌握地理學習方法、占領地理知識,學會運用報刊、圖書、網絡等多種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后,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觀點;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并與別人交流;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關心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2.多元智能理論。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包括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及自然觀察智能等八種智能。通過“學生自主上課”活動,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收集、選用資料,采取多種形式展示學生有興趣的地理知識,達到培養學生的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及自然觀察智能等。
3.素質教育理論。素質教育理論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個性心理等方面全面發展。學生在“自主上課”活動中,要求掌握地理學習方法、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收集材料、選用材料、運用大家認可的方式展示、介紹地理知識。在活動中,還要學會組織、表達、傾聽、欣賞、尊重等,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4.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和學科中心理論。以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和學科中心理論為指導,啟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建構地理知識體系。通過“學生自主上課”活動,學生根據課題收集資料,啟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向大家展示有趣的地理問題,激發同學們嘗試“解決自己想知道的地理問題”。從而,在“自主上課”活動過程建構地理學科的系統結構,提高地理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
四、實驗過程
(1)準備階段:(2009年3月)確定實驗班、對照班。2009年春季我們在七年級中確定11班為實驗班,12班學生作為對照班,進行對比實驗。在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中,開展統一進度、統一內容、統一測試、統一評價標準的教學。在實驗班開展“學生自主上課”活動,進行對比實驗研究。
(2)實驗階段:
第一實驗階段:(2009年4月)教師指導實施實驗階段。
①教師動員。教師在實驗班介紹“學生自主上課”活動的目的、方法、要求,組織學生報名。根據班級報名的人數制定“學生自主上課”活動計劃。要求參加上課的同學提前定課題,收集資料、備課、編寫教學思路、制作課件等。
②教師指導。在實驗初期,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上課”。地理教師要規范地上好每一堂地理課,給學生作示范作用;指導學生掌握區域地理學習的方法,收集資料制作課件,熟悉材料內容,選擇同學們感興趣的教學材料,引導同學根據內容選用最直觀、最好的形式來展示內容。教師要指導學生在“上課”時,不要緊張,用自己最佳的心態,最清晰、最美的語言,最好的肢體語言,最燦爛的笑容,最生動的表情,來表達內容。適時,還要開展互動活動,讓同學們感到參加學習是愉快而有收獲的。
③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生自主上課”活動總結。通過第一實驗階段的實驗后,在2009年4月底,在實驗班進行問卷調查,結合期中考試的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同學們還對如何搞好“學生上課”活動提出了20多條建議。調查情況如下:
第二實驗階段:(2009年5月)學生自主開展階段。
在2009年5月進行第二實驗階段時,召開地理科代表和部分學生代表座談會,討論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針對同學們對如何搞好“學生自主上課”活動提出的20多條建議的可行性進行討論;二是討論同學們如何自主開展“學生自主上課”活動。通過同學們的討論,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了第二階段實驗的思路:
①“學生自主上課”的方式由學生單個輪流變為小組活動。在實驗班進行分組,每個小組3人。申報相同課題的小組,先在組內進行備課、研討、制作課件、試講,最后在各個小組中推薦最好的的同學上課,并把相同課題的各組的情況進行整合,在集體研討中,優化教學設計,以提高上課活動的質量。
②“學生自主上課”要從口頭介紹向到多媒體輔助和情景劇方面轉變,運用音樂、影像資料等創設教學情境,增強課堂的吸引力。
③在實驗班級的電腦內要設有“學生自主上課”專欄,每次學生上課的課件內容要上傳到“學生自主上課”專欄。
④“學生自主上課”時要照顧后進生,促進全體同學的發展。
⑤要考慮對“學生自主上課”活動的跟蹤評估,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
在以上思路的指引下,進行了學生自已組織為主的“上課”活動。到2009年6月,我們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了問卷調查,并結合各類競賽情況、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列表如下:
(3)總結階段:(2009年7月)總結提高階段。
通過實驗,我們對實驗進行總結,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還存在些問題。
五、實驗對比與階段性成果
我們把實驗班的第一、二階段的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再把實驗班和對照班的第二實驗階段統計的數據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已取得以下階段性成果:
1.總體上,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潛能發展等方面,實驗班比對照班好;實驗統計數據體現:實驗班在第一階段實驗時與對照班差別不大,但是在通過第二階段實驗后有大幅度提高。從實驗數據可知:實驗班學生喜歡地理課比對照班高出23%;實驗班在第二階段實驗后喜歡地理課的學生提高了22%,喜歡“學生自主上課”活動提高了6.4%,想上課的上升了11%,認為學習地理輕松的學生提高了24%,考試的優秀率上升了5.3%。由此可見,“學生自主上課”活動,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2.“學生自主上課”活動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上課”要自主收集材料,交流互助,把學生被動學習改變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數據可知,實驗班學生會初步運用圖表的比例大幅增加,統考優秀率和平均分明顯提高,說明學生掌握一定學習方法,學習成績提高明顯。實驗班學生在校級以上演講比賽中獲獎情況比對照班多20%;校級以上獲獎的調查報告(小論文),比對照班多19人次;科技創新比賽中獲獎的學生,實驗班比對照班多60%,獲全國一、二等獎2人,泉州市一等獎1人的學生均是實驗班的學生。這說明“學生自主上課”活動在學生的語言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及自然觀察智能等多元智能均得到發展。
3.“學生自主上課”的教學實驗證明,《地理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等新課程理念是正確的。
4.“學生自主上課”的教學模式得到了推廣。在實驗后,地理備課組在七年級的其他教學班,還有政治等學科開展了“學生自主上課”活動。
六、實驗思考
開展“學生自主上課”的教學實驗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有很多的問題:
1.在實驗過程中因為怕失敗等顧慮,沒有向學校申請課題實驗,班級、年級和學校的支持少,影響了實驗的進展和研究的深度。
2.在學生多元智能和創造力培養的策略構建方面還沒有成型,還有待實驗研究的延續和深入。
3.實驗研究的對象,特別是實驗班級的班風、學風等對實驗效果的影響很大。
4.教學任務繁重,對教學實驗有影響。
5.“學生自主上課”活動,受到學校、家庭等諸多問題制約,影響實驗的效果。
6.對“學生自主上課”活動的跟蹤評估,還沒有形成科學規范的評價激勵機制。
“學生自主上課”的教學的后續實驗,要向學校申請課題實驗,得到學校、年級、班級的實驗支持;在以后的實驗中要加強學生多元智能和創造力培養的策略構建方面的實驗研究;進行“學生自主上課”時,對實驗對象的選擇要更加科學,選擇班風、學風相似的班級,提高實驗結果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多元智能》作者:霍華德?加德納(美),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
語的欲望,激發學生思維想象和創造力,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因此,精心設計課堂導入就尤為重要。課堂導入力求新穎多樣、富有誘導性。在實際教學中靈活選擇,恰當導入。就會給整堂課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視覺導入
最能引起學生強大注意力的是視覺感知,因而視覺導入能最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1.實物或模型導入新課。以實物進行教學,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馬上導入課文,引人入勝。例如,在教授冀教版七年級(上)lesson 13:Skirt and Shirt 時,我就學生當時穿的五六色的衣服為實例進行教學,整堂課學生一直處于愉悅的狀態。八年級(下)lesson 37: Fly Donuts 我事先準備了用書包,硬紙板做成的火簡模型進行導課,增強了趣味性,加深了記憶。
2.簡筆畫、圖片導入新課。由于圖片色彩鮮艷,表現力強,圖片導入不但有助于理解和記憶,還給課堂增添了生動活潑的氣氛。在教授七年級英語時,我常常用各種風格的圖片導入新課。八年級(下)Lesson 9: How Does Plant Grow ?引導學生一邊畫植物,一邊敘述植物生長過程,最后寫下植物生長過程,聽說能力和寫作能力同時提高,達到預期效果。
3.實驗導入新課。
八年級(下)Unit4 整個單元涉及物理、化學實驗。剛上課我就演示實驗,一邊演示,一邊引導學生敘述實驗過程。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維,逐淅進入學習狀態。
二、聽覺導入
1.歌曲導入新課。音樂能夠敘述感情,表現生活。音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能自然而然地進入語境,同時訓練了學生的聽力,使難以忘懷。如九年級下lesson 1
:Higher, Faster,Stronger 通過播放奧運會主題曲,學生快速進入奧運賽事情景,熱血澎湃,情緒高漲。
2.故事導入新課。如九年級(下)lesson 42: After an Accident 課前我講了一幕令人驚心動魄的交通事故,一方面貼近生活,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同身受,引發深思。
三、交流導入
1.總結回顧導入新課。每一單元的知識是連貫的、系統的,圍繞同一話題展開。在復習舊的知識的基礎上導入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2.節日導入新課。西方節日有很多的趣味性,在每年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萬圣節,圣誕節等節日來臨之際,我都不忘課前和學生交流怎樣過這些節日,增強了異國文化的積累。
3.新聞導入新課。初中學生對新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對像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交接此類重大事件向學生作以簡單報道,增加了他們的知識儲備。
4.自由談話導入新課。八年級上Lesson 49: Hobbies Are Fun! 邊引導學生談各自的愛好邊在表格中做記錄,談話剛一結束,就讓他們就所做的記錄復述,導入新課和新課自銜接,達到半功倍之效。
5.提問導入新課。“學貴有疑”,疑是積極思維和探索問題的動力。我常在教學之始設疑布陣,引導學生去猜測,去預估,去聯想,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將要學習的內容中去。尤其對于事件類文章,我設計了簡單的問題,并不力求學生回答。如九年級(上)Lesson 35 : China's Most Famous "Farmer" 我設置了問題:A farmer can be famous ? Who is he? 使學生直接進入課文。
四、活動導入
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背景時,讓他們感覺到學習是解決新問題的需要,從而產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積極性能;使學生敢想、敢說,從而誘發探究的意識,激活探究的思維。
1.游戲導入新課,如九年級(上)lesson 37 : Touch the World 課前讓學生閉上雙眼按老師要求摸東西,真切地體會了一次無光世界,從而加深了對海倫內心世界的理解。
2.生活再現導入新課。九年級(上)lesson 45 : How Safe Is Your Home ? 課前讓學生講述自己親眼所見的火災事故,為課文教學開了先河。
3.小組表演導入新課。九年級(上)lesson 7; Don't Fall off the Pizza! 首先三位學生現場表演教室運動會"Jump Over the Dinosaur ",學生具有了相應的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然而出示新課,進行教學。
五、綜合導入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程理念給廣大英語教師的詞匯教學帶來了新突破。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從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采用靈活多樣的詞匯教學方法,使得詞匯教學變得趣味橫生且生動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 趣教
七年級學生好奇心較強,活潑好動,但注意力不持久。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的英語詞匯教學,一定要具有很強的趣味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詞匯學習留下深刻的印象。
1. 直觀激趣
這是詞匯教學中最常用且較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常見的直觀教具有實物、圖片、簡筆畫、玩具等。采用直觀法教授詞匯,不僅直觀易懂,且生動形象,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任務在愉悅的氛圍中有效地達成。如《英語(新目標)》(以下所舉例子都為同一套教材,故不再重復標注)七年級上冊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這一單元出現了很多水果名稱的單詞。其中,有些水果的單詞學生在小學里已經學過了,可能稍有遺忘,只要通過實物形式的呈現稍加復習就可以了,最后將這些實物作為獎品獎給學生。而有些是需要重點教學的生詞,筆者利用當前受歡迎的QQ農場游戲,呈現出幾幅相關的圖片,而后讓學生用英語討論自己農場里的水果。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很自然地運用了這些詞匯,而且反復地使用,達到了熟練掌握的目的。這樣的教學方式既生動又形象,不僅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且能使學生對詞匯有深刻的記憶,為課堂教學的深入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 歌曲激趣
適合英語初學者的歌曲往往旋律優美,而且節奏輕快,大部分學生都喜歡。通過播放這樣的歌曲教授新單詞,比傳統的方法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更易于學生接受和記憶。如七年級上冊Starter Unit 2 What’s this in English?的單詞主要是一些學習用品,如map, book, ruler, backpack, pen ...教學時筆者運用了一首“What’s this?”的英文歌曲。首先,讓學生聽歌、學歌,感受音樂,同時讓學生通過唱歌先學會“What’s this?”這個句型。接下來讓學生參與歌曲當中的游戲。這首歌有很多小段,每唱一段,畫面上都會出現一種學習用品,筆者就示意擁有與畫面相同物品的學生以最快的速度站起來,并且把物品舉起來,同時請一些學生用英語說出這種物品的名稱。然后所有學生都坐下,繼續聽歌做游戲。這樣,歌曲中的物品一一呈現,學生也在邊唱歌邊做游戲中初步感知,并得以很好地運用,可謂一舉兩得。
3. 故事激趣
利用故事進行詞匯教學是七年級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學習手段,也是教師教學詞匯行之有效的一種教學手段。故事一般情節生動,趣味性強,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生往往在聽故事、講故事的過程中就不知不覺掌握了詞匯。如七年級下冊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是關于熟悉各種職業的話題。筆者在教學之初,邊展示照片,邊講述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中感知新知:Look at the picture. We’re in a car on the way to Lishui on vacation. Look! This is my husband. He’s a driver. We’re visiting the beautiful place. We’re visitors. Now we’re at the bank of the river. There are some shop assistants, and they’re selling small gifts. There’re two policemen. Many waiters and waitresses are talking with the policemen about the thief. Now on the ship there are many passengers. All passengers are new. A tour guide is telling us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lace. We are having a good time. 在講故事的同時,將相關的職業在屏幕上進行呈現。這樣,學生完全沉浸在故事當中,通過視聽覺感知新知,從而對新知識特別敏感,達到加深記憶的效果。
4. 游戲激趣
游戲是一種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的娛樂方式,也是孩子們偏愛的一種學習方式。有效的游戲教學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指向目標明確,能得到學生的及時反饋。如七年級上冊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中有很多關于服裝的名稱,如:pants, shorts, sock, sweater, skirt, shoe等。在教學這些單詞后,筆者通過幸運大轉盤的游戲來幫助學生鞏固詞匯。一個轉盤上面有各種服裝的圖片,每次轉動前教師先問:What is it/are they? Can you guess? 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有的猜shorts,有的猜shoes,有的猜socks,最后教師轉動轉盤,猜對的學生可以加分或者得到禮物。這種游戲目的性很強,學生的參與面也很廣,而且達到了對新詞匯的鞏固,讓學生在樂中學,學得輕松,學得有效。
二、 巧記
在英語學習中,學生碰到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單詞的遺忘率較高,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詞匯的運用和英語學科能力的深入發展,也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繼續學習英語的信心。隨著英語學習的深入,需要記憶的單詞也逐漸增多,那么如何讓學生記住、記牢單詞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教給學生一些巧記單詞的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利用語言規律巧記單詞
(1) 重視讀音規則的教學
英語作為一種拼音文字,它有自己的讀音規則,因此,在學生積累了一定詞匯量之后,教師應適時與學生一起總結單詞的讀音規則,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新單詞的學習,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鞏固舊單詞。如單詞first,學生在學習后如果沒有經教師的特別提醒,很多人會錯寫成frist。筆者在教學該單詞后適時呈現以下單詞:bird, sir, dirty,這三個單詞中的ir組合與first中的ir組合的發音是相同的。通過這樣的辦法來學習和記憶單詞,水到渠成,學生不僅學得輕松,記得也容易。
(2) 重視構詞法的教學
英語單詞的構成也是有很多規則的,如許多單詞都是由詞根加前綴或后綴等組成的。在教學時,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利用構詞法拆分單詞,變難為易,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如unhappy是happy和否定前綴un的合成詞,構成happy的反義詞。通過構詞法的學習,學生不僅能有效地鞏固詞匯的學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擴大詞匯量。
2. 利用記憶方法巧記單詞
在詞匯的學習中,掌握記憶的技巧也能大大提高學生記憶的效率。因此,筆者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會向學生介紹一些記憶單詞的方法和技巧,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詞匯。
(1) 利用比較法記憶單詞
詞匯學習中使用比較法主要是對各單詞之間音、形、義的異同進行比較,這不僅能有效地避免單詞間的混淆,也有助于學生對單詞的記憶強化。如同音異形詞的比較:here 和 hear,see和sea等;同形異音詞的比較:record的動詞和名詞;異音異形詞比較:twelve 和twelfth;多義詞的比較:In my room, there are many lights. The box is very light and I can carry it.
(2) 利用歸納法記憶單詞
歸納記憶法就是在詞匯的學習和記憶中,把在詞形、詞義、用法等方面有聯系的單詞歸納起來進行記憶,起到以點帶面、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詞形上的歸納:agree, disagree, agreement, disagreement;詞義上的歸納:yellow, white, black, red, blue, green, gray, purple等都表示顏色;單詞用法上的歸納:have fun in doing sth, have some problems in doing sth, have trouble in doing sth等等。
(3) 利用聯想法記憶單詞
現在的電化教學媒體設備很多,如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影碟機、多媒體教室、電腦網絡等。借助這些設備來輔助語文教學,能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是不容易觀察到的景物,充分展示出來,調動學生的感官功能,較好地突破了課文教學的難點。
一、充分運用電化媒體,規范書寫習慣,再現復習內容,提高課堂效率
運用多媒體教學,制作課件時,教師要從課件的質量上去講究書寫的規范。教學中,展現板書內容時,讓學生欣賞書寫的美觀,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有的課文需要兩個課時才能實現教學目標,第二課時需要再現前節講過的內容;有的課文講到難點時,需要重復作者概況或者寫作背景等等,只要運用電教媒體設備,幾秒鐘就把需要的內容再現出來,提高課堂效率。
二、利用錄音機和錄音帶渲染氣氛,激發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入選教材的課文都是范文、美文,但教學時,根據文章內容,各自的教學目標有所不同。例如:七年級《春》這篇課文,作者描寫的是祖國江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花草樹木爭相斗艷,生機盎然,孕育了生命,孕育了希望,代表著生機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很強,使文章富有畫面美、情感美、語言美和意蘊美。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從朗讀中去體會文章的四美。教學前,可用錄音機播放音樂――《春天在哪里》。隨著樂曲的結束,揭示課題《春》,激發閱讀興趣。播放朗讀錄音,然后學生朗讀課文,并把學生的讀音錄下來;重播磁帶朗讀錄音和學生的朗讀錄音,再抽讀,師生點評。這樣,通過耳聞點評,讓學生在對比中感悟朗讀技巧,體驗課文語言文字的表現力,體會文章表現的四美,領會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三、運用投影調動學生觀察事物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和句子,提高說話寫話能力
寫景抒情的課文,都是作者對事物主動細心的觀察,反復的聯想和想象,才總結出好詞美句的。這些課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積極性和運用語言表述事物或表達感情的能力。七年級上冊《紫藤蘿瀑布》 語句也很優美,如“紫藤蘿瀑布”、“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又像是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虬臥龍般的枝干”等等,我們地方沒有紫藤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難以想象出被描寫對象的形象。教師只要用投影的方式將紫藤蘿相關圖片投放出來,學生見圖好奇,就會主動觀察,理解描寫對象;同時,學生在目睹這種圖片時,從課文上的句子知道,用這樣的語言能夠生動形象地表述清楚,從而提高學生的說話寫話能力。
四、運用電視錄像誘發學生情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電視錄像聲情并茂,視聽結合,圖像活動變化,能展示情節,容易引導學生入情入景,激發興趣,產生情感共鳴。七年級上冊《春》《夏》《秋天》《濟南的冬天》都是描寫四季的散文,教學重點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課文中有一幅幅流動變化的畫面,景物動態、色彩變化的語句和畫龍點睛、躍入眼簾的字詞,教師不需作過多的講解,只要借助電視錄像或多媒體教室,把四季景物特征用動畫、文字不斷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進入四季的景色,感受四季的美麗,邊看邊自己理解,從而激發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1. 培養興趣。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英文歌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把學唱英語歌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是一種特別有效的教學方法。盡管有很多學生討厭英語,可是幾乎沒有學生會排斥歌曲,它解決了中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問題。中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只有面對感興趣的事物,他們才能保持或維持有意注意,英語歌曲素材各種各樣,總能找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曲目,深深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英語的學習好似馬拉松賽跑,是沒有捷徑可以走的,但把英語歌曲融入課堂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在艱苦的跋涉中找到更多的歡樂與輕松。
2. 強化語音語感,積累詞匯語法。英語課不是音樂課,對待一些有難度的英語歌,我們不必花半節課,甚至一節課的時間教學,我們可以試試“少吃多餐”的方法: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機會聽幾遍,而時間可以進行控制。學生可能只會跟音樂進行哼唱和模糊的發音,但學生在反復聆聽哼唱的同時,必然會逐漸地注意到其中的語言現象,進而自覺或不自覺地總結出一些簡單的語言規律,如元音中的長短音、單元音、雙元音,輔音的爆破音和不爆破音以及單詞的連讀現象等等。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英語學習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語感。至于英語詞匯和語法的多、難記憶,是學生沒有掌握好的英語學習方法,不懂得化痛苦為快樂,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當你喜歡上一首英文歌曲時,你會一遍遍不厭其煩地聽,這完全是潛意識的行為,而不需要強迫自己,而你會在聽英文歌曲的同時,發現以下好處:遇到不懂的單詞,你自然而然會主動地去查字典,并深刻地記在腦中,而不用刻意去背,這樣在不經意間已擴大了單詞量,而且難以忘懷。歌曲里包括英語所有典型的語法,從短語到省略到虛擬等等,每一首歌的語法點都包羅萬象,當你無數次沉醉在迷人的英文歌曲中,你已不知不覺地擴大了單詞量,也精通了語法。
二、如何運用英語歌曲優化英語課堂教學
1. 引入與熱身活動。歌曲以優美的韻律、歡快的節奏吸引并打動學生的心弦,既使學生獲得了音樂的享受,又使他們集中了注意力,提高了興趣,樂于求知。上課伊始,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利用歌曲熱身,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學生會感到新奇振奮,從而自然地進入學習氛圍。例如,在七年級學到水果時,我會讓學生唱《Apple Tree》;在教星期幾時,會唱《Days of the week》;教顏色的時候會唱《The Song Of Colour》;在教有關animals的單詞前,我教大家唱《To The Zoo》《Old Macdalnard Had A Farm》, 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和動作。在七年級上冊Unit 3 This is My Sister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用Come and See My Family這首英文歌曲來導入教學,教師在課前先讓學生聽這首歌曲,引入要講的話題。這樣做不僅能很好地導入新課,關鍵是能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引起學生的注意。當學生覺得老師的課堂生動有趣,教學方法又新穎,他們能夠保持興趣,對學習的內容也有極大的熱情,他們就會積極參與、配合老師的教學。運用趣味的歌曲熱身,讓學生興致勃勃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